CN116780132B -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80132B
CN116780132B CN202311032482.4A CN202311032482A CN116780132B CN 116780132 B CN116780132 B CN 116780132B CN 202311032482 A CN202311032482 A CN 202311032482A CN 116780132 B CN116780132 B CN 1167801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plastic
hole
adapter
protective cover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324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80132A (zh
Inventor
李茂松
檀基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3248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801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80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0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80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801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10Batterie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下塑胶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防护罩和注液通孔,防护罩包括多个防护栏和防护盖,防护盖包括周侧面,每个防护栏包括第一段和由第一段一端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二段,第一段包括两个侧面及第一端面,两个侧面连接于第一端面相对两侧,且两个侧面均向第一端面倾斜设置;第二段包括第二端面,多个防护栏围绕防护盖周缘间隔设置,每一个防护栏的第一端面与周侧面连接,多个防护栏与防护盖围成过液腔,且每两个防护栏之间形成有缝隙;每一个防护栏的第二端面与注液通孔周缘的第二表面连接,多个防护栏围绕注液通孔的周缘且注液通孔与过液腔连通,防护盖与注液通孔沿着下塑胶厚度方向间隔相对。

Description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电池单体使用过程中或者组装过程中,需要注入电解液;一般会在电池单体的端盖组件设置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且注液孔位置采用密封钉和铝盖片配合密封;而密封钉尾部与极芯产生接触挤压,不仅易导致铝盖片开裂出现漏液风险,而且挤压接触时密封钉尾部会插入极芯损伤极片,导致极芯出现短路风险,进而影响电池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可以避免密封注液孔的密封塞与极芯产生挤压接触,且可以避免注液时损伤极片,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所述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所述下塑胶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及设于第一下塑胶本体的防护罩,
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下塑胶还包括走液孔,所述走液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防护罩包括多个防护栏和防护盖,所述防护盖包括周侧面,每个所述防护栏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一端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二段,垂直于所述走液孔的轴向,所述第一段包括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及第一端面,两个所述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侧面均向所述第一端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段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设置于所述防护栏的长度方向背向设置;
多个所述防护栏围绕所述防护盖周缘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防护栏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周侧面连接,多个所述防护栏与所述防护盖围成过液腔,且每两个所述防护栏之间形成有缝隙;每一个所述防护栏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走液孔周缘的所述第二表面连接,多个所述防护栏围绕所述走液孔的周缘且所述走液孔与所述过液腔连通,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走液孔沿着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间隔相对。
一种实施例中,沿着所述走液孔至所述防护盖的方向,所述缝隙的宽度逐渐增大;所述两个侧面与所述周侧面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为锐角。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处设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背向所述过液腔。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走液孔的孔壁还设有多个缺口,多个所述缺口围绕所述走液孔的轴线间隔设置,所述缺口贯穿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每一个所述缺口对应一个所述缝隙且与所述缝隙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缝隙沿着所述防护盖轴向均匀间隔排列。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塑胶还包括两个加强筋,两个所述加强筋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远离所述走液孔的一端;
所述防护盖包括外表面,所述外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凸起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包括顶盖和所述的下塑胶,所述顶盖包括注液孔和密封塞,所述密封塞具有塞体,
所述下塑胶装于所述顶盖的表面,且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顶盖,所述注液孔与所述走液孔同轴且贯通;所述防护罩背向所述顶盖,所述密封塞装于所述注液孔,所述塞体穿过所述走液孔并容置于所述防护罩的过液腔内。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塞体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具有间距。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正极极柱和设于所述正极极柱一端的正极法兰,所述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贯穿所述顶盖本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设有第一凹槽及贯穿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的极柱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凹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正极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极柱通孔,所述正极法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正极法兰背向所述正极极柱的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组件封盖所述开口,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开口。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两个极芯,每个所述极芯具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一转接件层叠并连接于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上,两个所述极芯的第一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件;
所述防护罩的防护盖包括朝向所述过液腔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和。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件为金属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本体、第一转接体和第二转接体,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均由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平行于所述第一本体延伸,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间隔设置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转接体(311和所述第二转接体分别与两个所述极芯的第一极耳连接,第一本体、第一转接体和第二转接体均与所述防护罩间隔设置;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防护盖的直线距离H为0.5mm-2.0mm。如0.6mm、0.7mm、0.8mm、0.95mm、0.9mm、1.25mm、1.5 mm等。
一种实施例中,沿着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与所述防护罩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与所述防护罩的直线距离为2.8mm-3.5mm。如3.0mm、3.25mm等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下塑胶的宽度比为75%至85%。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转接体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均设有绝缘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其包括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组装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储能装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储能装置的第一下塑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一下塑胶的一角度剖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第一下塑胶的又一角度剖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储能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储能装置的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储能装置的一个角度的内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词为:5000储能系统,4500电能转换装置,4000风能转换装置,3000第一用户负载,1000储能装置,400壳体,100端盖组件,310第一转接件,311第一本体,312第一转接体,313第二转接体,320第二转接件,321第二本体,322第三转接体,323第四转接体,350第一隔膜,360第二隔膜,210极芯,220第一极耳,230第二极耳,50第一极柱,51第一法兰,60第二极柱,61第二法兰,40顶盖,41顶盖本体,41第二安装面,411第一安装面,42第一通孔,43第二通孔,44防爆阀,45密封塞,450盖体,451塞体,47注液孔,471注液槽,472凸出部,417第一安装槽,418第二安装槽,30下塑胶,10第一下塑胶,11第一下塑胶本体,111第一表面,112第二表面,12第一卡持凸起,13第一凹槽,14第一极柱通孔,15第一加强筋,16走液孔,161缺口,17防护罩,17B过液腔,171防护栏,172防护盖,1721内表面,1722外表面,1723周侧面,173缝隙,174第一段,175第二段,1741第一端面,1742侧面,1743第一外表面,1751第二端面,1753第二外表面,17A弧形面,18第一绝缘膜,19第一凸起,191表面,20第二下塑胶,21第二下塑胶本体,211第三表面,212第四表面,23第二通槽,24第二极柱通孔,22第二卡持凸起,25第二加强筋,26防爆栅栏,28第二绝缘膜,29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方案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基站侧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图,本申请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本申请储能装置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
本申请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5000,该户用储能系统5000包括电能转换装置4500(光伏板)、风能转换装置4000(风车)、第一用户负载3000(基站)、第二用户负载(图未示)(工商业侧)等以及储能装置1000,储能系统还包括储能柜,该储能装置1000装于储能柜,便于安装于室外。具体的,电能转换装置45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基站和工商业侧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风能转换装置4000(风车)可以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基站和工商业侧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其中,电能的传输可以采用高压线缆进行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实际应用形态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所列举产品,还可以是其他应用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对储能装置1000的应用形态做严格限制。储能装置10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储能装置1000相互串联或并联,多个储能装置1000采用隔离板(图未示)进行支撑及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储能装置1000为多芯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和图3,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400、端盖组件100、电极组件、第一转接件310和第二转接件320,端盖组件100装于电极组件一端,壳体400具有开口并设有容纳腔;电极组件容纳于容纳腔,端盖组件100密封于开口。其中第一转接件310连接电极组件和端盖组件100的第一极柱50,第二转接件320连接电极组件和端盖组件100的第二极柱60。
为方便描述,定义图2所示端盖组件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端盖组件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端盖组件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以下文中所用到的“相同”、“相等”或者“平行”均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存在。
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两个极芯210。沿储能装置100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极芯210并排排列。每个极芯210均包括第一极耳220和第二极耳230。沿储能装置1000宽度方向(Y轴方向),两个极芯210的第一极耳220均相对设置,第二极耳230相对设置。其中两个极芯210的第一极耳220通过第一转接件310与第一极柱50连接,两个极芯210的第二极耳230通过第二转接件320与第二极柱60连接。
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外侧还包覆有绝缘膜(图未示),用于保护极芯210,避免极芯210被刮伤。绝缘膜包覆于电极组件外表面,且绝缘膜的侧边与端盖组件100热熔粘接。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端盖组件100包括下塑胶30和顶盖40,下塑胶30安装在顶盖40上,且下塑胶30位于电极组件和顶盖40之间。本实施例中的顶盖40为光铝件,下塑胶30为塑料材质制成且绝缘。端盖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极柱50、第二极柱60、上塑胶组件。具体的,上塑胶组件和顶盖40固定连接,且套于第一极柱50和第二极柱60,第一极柱50和第二极柱60通过上塑胶组件与顶盖40绝缘。其中,第一极柱50设有第一法兰51,第二极柱60上设有第二法兰61。第一法兰51用于与第一转接件310电连接,第二法兰61用于与第二转接件32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20位正极极耳,第二极耳230为负极极耳,第一极柱50为正极极柱,第二极柱60为负极极柱,第一法兰51为正极法兰,第二法兰61为负极法兰。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310和第二转接件320连接于下塑胶30的表面且间隔相对。第一转接件310大致为C形导电薄片,其包括第一本体311、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为长方形薄片,均由第一本体311一侧平行于第一本体311延伸,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间隔设置且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本体311用于与第一极柱50连接。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用于连接两个极芯210的第一极耳22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的宽度k为19.18mm,第一转接件310的厚度h为0.75mm。第一本体311的长度(沿着下塑胶30的宽度方向)为35mm。
一种实施例中,且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与防护罩17的直线距离为2.8mm-3.5mm;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与防护罩17距离过近还是会有一部分因液体的表面张力流至极耳与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的焊接位置,但是距离太远,即使因电解液体表面张力顺着第一下塑胶10的第二表面112朝第一极耳220焊接位置流动,也会沿着第二下塑胶20的表面朝向第二极耳焊接位置流动;因重力影响中途就会滴落在极芯210上,导致电解液无到达极耳的位置。
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本体311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下塑胶10的宽度比为75%至85%。宽度比适当,可以保证第一下塑胶10可靠的紧贴至顶盖40,由于壳体400与极芯210之间需要进行绝缘处理以及对极芯210的保护处理,目前通常采用在极芯210外包覆塑料绝缘罩(如Mylar),且第一转接件310是金属件,宽度比适当,可以避免刺穿刮破绝缘罩或者影响极芯210和壳体400之间的绝缘性的风险,避免对电池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第二转接件320大致为C形导电薄片,其包括第二本体321、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由第二本体321一侧平行于第二本体321延伸,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间隔设置且延伸方向相同。第二本体321用于与第二极柱60连接。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用于连接两个极芯210的第二极耳23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的宽度为19.18mm,第二转接件320的厚度为0.75mm。第二本体321的长度为35mm。
本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0还包括与两个极芯210的第一极耳220对应的第一隔膜350,以及与两个极芯210的第二极耳230对应的第二隔膜360,第一极耳220与第一转接件310焊接后,第一隔膜350覆盖第一极耳220(与第一转接件310焊接的部分以及位于极芯210的部分),第一极耳220与第二转接件320焊接后。第二隔膜360覆盖第二极耳230(与第二转接件320焊接的部分以及位于极芯210的部分)。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顶盖40包括顶盖本体41、防爆阀44和密封塞45。顶盖本体41上还包括第一通孔42、第二通孔43和注液孔47。沿X轴方向,也就是顶盖本体41长度方向,第一通孔42、注液孔47、防爆阀44及第二通孔43依次间隔排列。
具体的,顶盖本体41为长条形薄板,其包括第一安装面411、与第一安装面411背向设置的第二安装面412、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位于顶盖本体41的第二安装面412的相对两端位置(沿着X轴方向排列)。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为矩形凹槽,第一安装槽417是由第二安装面412向第一安装面411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安装槽418是由第二安装面412向第一安装面411方向凹陷形成。第一通孔42贯穿所述第一安装槽417的槽底壁第二通孔43贯穿第二安装槽418的槽底壁。可以理解,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分别设于顶盖本体41的相对两端,分别用于供电池的第一极柱50和第二极柱60穿过。
位于顶盖本体41中部位置,还设有贯穿第二安装面412和第一安装面411的通槽(图未标),且通槽位于第一安装槽417和第二安装槽418之间。防爆阀44容置通槽内并与通槽的槽壁焊接。当储能装置1000内部压力过大时,防爆阀44会自动打开泄压,以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
注液孔47设于第一安装槽417和防爆阀44之间,在动力电池的注液工序中,通过顶盖40上的注液孔47向电池内注入电解液。密封塞45由第一安装面411装入所述的注液孔47并密封注液孔47。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面411还设有注液槽471,所述注液槽471凹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411,所述第二安装面412凸设有凸出部472;凸出部472为所述注液槽471向所述第一安装面411内凹陷而形成,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面412;沿着所述顶盖40厚度方向;所述注液孔47贯穿所述注液槽471的槽底壁和所述凸出部472。其中注液槽471为圆形凹槽。
密封塞45包括盖体450和塞体451,盖体450与注液槽471适配,本实施例中是圆形橡胶塞。塞体451为柱状体,其凸设于盖体450的一个表面,实际上盖体450和塞体451一体成型。其中,塞体451远离盖体450的端面为平面。盖体450收容并密封于注液槽471,塞体451穿过所述注液孔47,部分位于注液孔47内,部分伸出凸出部472露出第二安装面4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注液槽471和凸出部472可以省略,注液孔47直接贯穿第二安装面412和第一安装面411。
本实施例中,下塑胶30包括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沿着端盖组件100长度方向(X轴方向)并排装于顶盖40的一侧;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与顶盖40层叠,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的长度之和与顶盖40的长度相同,第一下塑胶10与第二下塑胶20的宽度均与顶盖40的宽度相当,其中允许有一定的公差范围。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分别为独立元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下塑胶10和第二下塑胶20为一体成型件。
下塑胶30还包括走液孔16,本实施例中走液孔16设于第一下塑胶10上,具体参阅图5和图6及如下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11。沿第一下塑胶10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下塑胶本体1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下塑胶10包括第一凹槽13及第一极柱通孔14。第一极柱通孔14用于供第一极柱50穿过。第一凹槽13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000的第一极柱50的第一法兰51。第一凹槽13由第二表面112向第一表面111方向凹陷,并在第一表面111形成第一卡持凸起12。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3的深度与第一法兰51的厚度相同,以使第一法兰51装于第一凹槽13时,其背向第一极柱50的表面与第二表面112平齐。第一极柱通孔14为圆形通孔,第一极柱通孔14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极柱通孔14贯穿第一凹槽13的槽底壁,第一极柱通孔14靠近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端部。
第一下塑胶10还包括所述走液孔16和防护罩17,走液孔16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走液孔16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一端,沿着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极柱通孔14间隔设置。走液孔16与注液孔连通,用于电解液的通过。防护罩17用于遮盖密封塞45的塞体451。本实施例中防护罩17与第一下塑胶10模内一体成型。
请结合图7、图8和图9,防护罩17连接于第二表面112并罩设于走液孔16。本实施例中,防护罩17包括多个防护栏171和防护盖172。防护盖172具有内表面1721、外表面1722和连接内表面1721和外表面1722的周侧面1723。内表面1721和外表面1722沿着第一下塑胶本体11厚度方向背向设置,也就是沿着防护罩17高度方向背向设置。多个防护栏171连接于防护盖172的周侧面1723并间隔设置;多个防护栏171沿着防护盖172厚度方向延伸并围绕内表面1721;每两个防护栏171之间形成有缝隙173。多个防护栏171远离防护盖17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表面112并围绕走液孔16周缘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多个防护栏171均匀设置,即形成围绕走液孔16均匀排列的缝隙173,可以理解为多个所述缝隙173沿着所述防护盖172周向均匀间隔排列;能够提高注液均匀性,进而电解液浸润均匀,提升电池使用寿命。
防护罩17为一端开口的筒状的一体成型件。防护盖172为圆形薄板。防护栏171大致呈L形薄片,其包括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第二段175由所述第一段174一端弯折延伸形成,可以理解为,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连接且呈夹角设置。
具体的,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沿着防护栏171长度方向连接,第一段174大致为扇形块体,其包括第一端面1741,第一端面1741背向第二段175。第二段175包括第二端面1751,第二端面1751和第一端面1741设置于所述防护栏171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第一端面1741和第二端面1751为防护栏17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表面。第一段174还包括两个侧面1742及连接两个侧面1742的第一外表面1743。两个侧面1742向第一端面1741倾斜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段174为梯形块体,两个侧面1742与第一端面1741呈夹角连接,第一端面1741的宽度小于第一段174其他位置的宽度。第二段175还包括两个侧面(图未标)和第二外表面1753,第二外表面1753连接两个侧面。其中,第二段175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侧面1742连接构成防护栏171的两个外侧面。
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的连接处设有弧形面17A,弧形面17A背向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的夹角;弧形面17A用于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的平滑过渡。可以理解为,第一外表面1743和第二外表面1753连接处为弧形面17A,弧形面17A为防护栏171弯折处做倒角形成。实际上第一段174和第二段175为一体成型件,可以理解为防护栏171为弯折的条形体,弧形面17A为弯折区域表面。弧形面17A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在防护罩17随下塑胶30装入壳体400的装配过程中,避免因出现装配精度不够导致入壳体400不够顺畅而产生防护罩17与极芯之间的接触挤压,避免导致防护盖172与防护栏171连接处的拐角锋利面划伤极芯210的问题;或者避免跌落撞击,极芯210向上挤压与防护罩17接触挤压,因防护盖172与防护栏171连接处的拐角锋利面划伤极芯210的问题,也就是说防护盖172与防护栏171之间拐角的光滑弧形面可以避免刮伤极芯,进一步降低对电池安全性能以及循环性能的负面影响。
第一段174与防护盖172的周侧面1723连接且第一段174大致与防护盖172平行设置,两个侧面1742与周侧面1723呈锐角设置(因为两个侧面1742向第一端面1741倾斜设置)。第二段175围绕防护盖172的内表面1721,并与防护盖172围成过液腔17B,防护盖172的长度大于等于密封塞45的塞体451的长度。
防护罩17连接于第二表面112,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上,防护罩17与走液孔16相对,防护盖172与走液孔16间隔设置;并且,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厚度方向上,防护罩17的正投影完全覆盖走液孔16的正投影,防护盖172的正投影至少。具体的,多个防护栏171围绕走液孔16,第二段175的第二端面1751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连接并沿着走液孔16的周缘;多个防护栏171凸出第二表面112,过液腔17B与走液孔16连通,缝隙173以及弧形面17A绕着走液孔16的轴向间隔设置。
第一下塑胶10还包括两个第一加强筋15,第一加强筋15凸设于第二表面112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走液孔16及防护罩17位于两个第一加强筋15之间。第一加强筋15增强了第一下塑胶10长度方向的结构强度。
一并参阅图10、图11和图12,第一下塑胶10还包括第一凸起19,第一凸起19凸设于第二表面112,并位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远离走液孔16的一端,第一凸起19设有表面191,表面191与第二表面112朝向相同。第一凸起19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用于电解液的通过,且第一凸起19可以增强第一下塑胶10端部强度,防止端部翘起和变形。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盖172的外表面1722到所述第二表面112的距离H1(也可以理解为防护罩17凸出于第二表面11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起19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112的高度H2(实际上就是第一凸起19的高度)。如此,装配后的电池在任意情况下都是先抵接在凸出高度较大的第一凸起19上,减少甚至于避免出现防护盖172与下方的极芯210之间的接触抵压,由于极芯210是通过第一极耳、隔膜以及第二极耳层叠卷绕形成,为了提升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绝缘安全性,隔膜一般会延长伸出,避免防护罩17与极芯210的接触抵压;进而防止第一极耳延长伸出的第一隔膜350被防护罩17挤压而覆盖极芯210的电极片(图未标)之间的间隙,避免了电解液无法顺畅地浸润防护盖172下方的极芯210的电极片,进一步提升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9凸出的高度为1.5mm。
一种实施例中,走液孔16的孔壁还是设有多个缺口161,多个缺口161围绕走液孔16的轴线间隔设置。缺口161由孔壁的表面向孔壁内凹陷,且贯穿第二表面112和第一表面111。防护罩17连接于第二表面112,每一个缺口161对应一个缝隙173,且与缝隙173连通,一个缺口161与一个缝隙173构成L形流道,可以加速过液腔17B内的电解液的流速,避免堵塞防护罩17。
第一下塑胶10连接于顶盖40的顶盖本体41的第二安装面412,并位于设有注液孔47的一侧,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与顶盖40的第二安装面412相对并贴合,第一卡持凸起12插入第一安装槽417;其中,第一卡持凸起12与第一安装槽417可以相互卡持实现相互的定位。沿顶盖4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一下塑胶10的第一极柱通孔14与顶盖40的第一通孔42相对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一下塑胶10的走液孔16与顶盖40的注液孔47相对设置并相互连通,防护罩17背向顶盖40;密封塞45装于注液孔47,塞体451穿过注液孔47和走液孔16伸入防护罩17的过液腔17B内,塞体451的自由端与防护盖172之间具有间隙。
塞体451的自由端与防护盖172之间具有间隙,避免导致注液困难,提高注液效率。一种实施例中,塞体451的自由端与防护盖172的朝向顶盖40的内表面1721之间的距离D1占整个过液腔17B在走液孔16的轴向的高度D2的比列为1/4≤D1/D2≤1/2,可以避免电解液会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沿着塞体的外表面以及顶盖向四周扩散并流至下塑胶30和顶盖40之间的间隙,导致电解液浪费,以及壁面随着间隙流至防爆阀位置,腐蚀防爆阀影响防爆阀的开阀稳定性;由于电解液受重力影响向下聚集,如果塞体与防护盖的距离过小,电解液大量往防护罩17位置聚集,过液腔17B过小,会导致电解液积液现象,对注液效率带来反面影响。
塞体451通过防护罩17保护,密封塞45为可变形的橡胶材质,塞体451可以与顶盖40上的注液孔47过盈配合密封,但是在电池使用过程中,由于塞体451为橡胶材质,长时间使用以及电解液的腐蚀,不仅塞体451,而且此时硬化后的塞体451与注液孔47的密封性下降,在电池撞击或者跌落时,极芯210与硬化后的塞体451挤压接触,塞体451向上会挤压顶盖40,此时硬化后的塞体451变形缓冲力下降,向上的冲击力更大,造成将顶盖40顶至开裂进而导致漏液风险;另外极芯210与塞体451触挤压,塞体451插入极芯210的极片中,会损伤极片,刺穿隔膜,进而导致电池短路风险,降低电池的安全性。而且另一方面防护栏171用于过液腔17B内的电解液分流,经过缝隙173流出,提升注液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两个侧面1742与周侧面1723呈锐角设置,即沿防护栏171自第二段175至第一段174的延伸方向上,也就是由走液孔16到防护盖172的方向,两个相邻的防护栏171之间的缝隙173的宽度逐渐增大,由于电解液自走液孔16流至过液腔17B沿缝隙173注入极芯210时,电解液受重力影响大部分往下方防护盖172位置聚集,随着缝隙173的增大使得电解液在防护盖172位置的走液量增大,避免在防护盖172位置处形成积液;而且走液孔16的孔壁对应缝隙173位置孔壁向外延伸形成缺口161,缺口161与缝隙173连通扩大流道面积,进一步增加了电解液走液量,避免积液,进一步提高电解液注液效率。
第一极柱50穿过第一极柱通孔14和第一通孔42,第一法兰51容纳于第一凹槽13内并与第一极柱50连接固定,第一法兰51背向第一极柱50的表面与第二表面112平齐;第一转接件310层叠并连接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上,第一本体311与第一法兰51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一法兰51与第二表面112平齐,第一转接件310与第一法兰51焊接后抵接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在端盖组件100与极芯210装配后,第一转接件310和第二表面112抵接,第一转接件310到极芯210的端部的有足够的距离,可以理解为将第一转接件上的第一极耳220焊接位置的相较于极芯210高度极限抬升,给第一极耳220弯折(从极芯210竖直方向至水平方向弯折与第一转接件310焊接)提供了更大的弧度,避免第一极耳弯折弧度过小造成断裂,提升电池的生产良率。
第一下塑胶本体11宽度方向,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位于防护罩17相对两侧,即防护罩17位于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位于之间。第一本体311、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与防护罩17间隔设置,第一本体311与防护罩17的直线距离H为0.5mm-2.0mm。第一本体311与防护罩17的距离适当可以避免遮挡走液的缝隙173,避免干涉电解液的注液效果,避免影响注液均匀性;而且可以保证足够的强度,使第一下塑胶10可靠的抵接在顶盖40上。第一转接件310是金属件,其机械强度更大,第一转接件310的中间区域与防护罩17靠近,可以紧密地将第一下塑胶10抵接在顶盖40的第二安装面412,提升注液孔47下方防护罩17的结构强度;当电解液从注液孔47高速注入时,防护盖172不易被强大的液流冲击导致下弯倾斜,避免电解液大量从防爆阀44侧喷出,影响电解液分布的均匀。
本实施例的第一转接件310由第一本体311、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构成的整体的大片状,在焊接后可以将第一下塑胶10紧密抵接在顶盖40上,特别是第一下塑胶10远离第一极柱50的一端,通过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进行加固抵接,避免中部悬空的第一下塑胶10在长时间使用后塑胶变质、强度下降导致的下垂;进而避免下垂后防爆阀下方开口增大导致异物更容易进入并附着于防爆片,保证了防爆阀的正确开启。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与第二表面112之间还设有第一绝缘膜18。第一绝缘膜18可以阻挡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的表面与第一下塑胶本体11发生剐蹭,防止第一转接件310与第一法兰51焊接的压痕因与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剐蹭产生金属碎屑并掉入极芯造成电池内部短路;第一绝缘膜18具有一定厚度,插塞于第一转接件310和第一下塑胶本体11之间,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转接件310远离第一极柱50一端抵压第一下塑胶10的强度,进一步提升第一下塑胶10与顶盖40的贴合度。
两个极芯210的第一极耳220分别焊接于第一转接体312和第二转接体313背向第一下塑胶本体11的一侧。在第一下塑胶10的厚度方向,第一转接件310与第一极耳220的厚度H3和小于防护罩17的内表面1721到第二表面的高度H4。换言之,在第一下塑胶10到顶盖40的方向上,防护罩17的防护盖172的内表面1721的高度小于第一极耳220背向第一转接件310表面的高度。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一下塑胶10的厚度方向,防护盖172与第一转接件310及第一极耳220错开设置,即保证部分缝隙173与第一转接件310及第一极耳220错开。当通过注液孔47注入电解液时,高速流动的电解液撞击防护盖172而向四周分散经缝隙173射出,经缝隙173射出的电解液流不会撞击第一转接件310及第一极耳220焊接的位置,防止高速电解液将焊接位置冲开,保护第一转接件310及第一极耳220连接性能,提升电池的良率。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下塑胶20包括第二下塑胶本体21。沿第二下塑胶本体21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下塑胶本体21大致为矩形薄板,其包括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相对设置。
第二下塑胶20包括第二通槽23和第二极柱通孔24,第二极柱通孔24用于供第二极柱60穿过。第二通槽23用于收容储能装置1000的第二极柱60的第二法兰61。第二通槽23由第四表面212向第三表面211方向凹陷,并在第三表面211上形成第二卡持凸起22。第二极柱通孔24为圆形通孔,第二极柱通孔24贯穿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二极柱通孔24贯穿第二通槽23的槽底壁,即贯穿第二卡持凸起22。第二极柱通孔24靠近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端部。
第二下塑胶20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筋25,第二加强筋25凸设于第四表面212宽度方向的两个边缘,第二加强筋25增强了第二下塑胶20长度方向的结构强度。
第二下塑胶20还包括第二凸起29,第二凸起29凸设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一端,第二凸起29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用于电解液的通过,且第二凸起29可以增强第二下塑胶20端部强度,防止第二下塑胶20的端部翘起和变形。
第二下塑胶20还包括防爆栅栏26,防爆栅栏26设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远离第二凸起29的端部,其设有多个通孔(图未标)和栅栏(图未标);部分栅栏凸出第四表面212,多个通孔贯穿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防爆栅栏26用于保护防爆阀44,且保证防爆阀44开阀的可靠性。由于储能装置1000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极耳或蓝膜易破裂产生碎片。通过防爆栅栏26可以避免极耳或蓝膜的碎片漂浮至防爆阀44的下方,避免遮挡过气通道,进而引起防爆失效,又可以防止极耳漂移至防爆阀44处,避免电连接电极和顶盖40造成短接。
参照图11,第二下塑胶20层叠设置于顶盖40的第二安装面412,第二下塑胶20的一端与第一下塑胶10的一端对接,第二下塑胶20的长度方向、第一下塑胶10的长度方向与顶盖40长度方向相同。具体的,第二下塑胶20的第三表面211与顶盖40的第二安装面412相对并贴合,第二卡持凸起22插入第二安装槽418;其中,第二卡持凸起22与第二安装槽418可以相互卡持实现相互的定位。沿顶盖40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第二下塑胶20的第二极柱通孔24与顶盖40的第二通孔43相对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二下塑胶20的防爆栅栏26与顶盖40的防爆阀44相对设置。
第二极柱60穿过第二极柱通孔24和第二通孔43,第二法兰61容纳于第二通槽23内并与第二极柱60连接固定,第二法兰61背向第二极柱60的表面与第四表面212平齐;第二转接件320层叠于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第四表面212上,第二转接件320的第二本体321与第二法兰61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贴于第四表面212靠近两侧的第二加强筋25。本实施例的第二转接件320为整体的大片状,在焊接后可以将第二下塑胶20紧密抵接在顶盖40上,特别是第二下塑胶20远离第二极柱60的一端,通过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进行加固抵接,避免中部悬空的第二下塑胶20在长时间使用后塑胶变质、强度下降导致的下垂;进而避免下垂后防爆阀下方开口增大导致异物更容易进入并附着,确保了防爆阀的正确开启。
而且第二法兰61背向第二极柱60的表面与第四表面212平齐,第二转接件320与第二法兰61焊接后抵接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第四表面212,在端盖组件100与极芯210装配后,第二转接件320和第四表面212抵接,第二转接件320到极芯210的端部的有足够的距离,可以理解为将第二极耳230焊接位置的相较于极芯210高度抬升,给第二极耳230弯折(从极芯210竖直方向弯折90度至水平方向与第二转接件320焊接)提供了更大的弧度,避免极耳弯折弧度过小造成断裂,提升电池的生产良率。
本实施例中,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与第四表面212之间还设有第二绝缘膜28。第二绝缘膜28可以阻挡第三转接体322和第四转接体323的表面与第二下塑胶本体21发生剐蹭,防止第二转接件320与第二法兰61焊接的压痕因与第二下塑胶本体21的剐蹭产生金属碎屑并掉入极芯210造成电池内部短路;第二绝缘膜28具有一定厚度,插塞于第二转接件320和第二下塑胶本体21之间,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二转接件320远离第二极柱60一端抵压第二下塑胶20的强度,进一步提升第二下塑胶20与顶盖40的贴合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7)

1.一种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包括第一下塑胶本体及设于第一下塑胶本体的防护罩,
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下塑胶还包括走液孔,所述走液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防护罩包括多个防护栏和防护盖,所述防护盖包括周侧面,每个所述防护栏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一端延伸弯折形成的第二段,垂直于所述走液孔的轴向,所述第一段包括两个背向设置的侧面及第一端面,两个所述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两侧,且两个所述侧面均向所述第一端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段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设置于所述防护栏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
多个所述防护栏围绕所述防护盖周缘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防护栏的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周侧面连接,多个所述防护栏与所述防护盖围成过液腔,且每两个所述防护栏之间形成有缝隙;每一个所述防护栏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走液孔的周缘所在的所述第二表面连接,多个所述防护栏围绕所述走液孔的周缘且所述走液孔与所述过液腔连通,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走液孔沿着所述下塑胶厚度方向间隔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走液孔至所述防护盖的方向,所述缝隙的宽度逐渐增大;
且所述两个侧面均与所述周侧面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夹角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连接处设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背向所述过液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孔的孔壁还设有多个缺口,多个所述缺口围绕所述走液孔的轴线间隔设置,所述缺口贯穿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每一个所述缺口对应一个所述缝隙且与所述缝隙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与所述走液孔同轴,多个所述缝隙沿着所述防护盖周向均匀间隔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包括两个加强筋,两个所述加强筋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并位于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远离所述走液孔的一端;
所述防护罩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起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
8.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包括顶盖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所述顶盖包括注液孔和密封塞,所述密封塞具有塞体,
所述下塑胶装设于所述顶盖的一表面,且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顶盖,所述注液孔与所述走液孔同轴且贯通;所述防护罩背向所述顶盖,所述密封塞装于所述注液孔,所述塞体穿过所述走液孔并容置于所述防护罩的过液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的自由端与所述防护盖之间具有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极柱和设于所述第一极柱一端的靠近下塑胶的第一法兰,所述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贯穿所述顶盖本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设有第一凹槽及贯穿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轴,所述第一凹槽凹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极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法兰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法兰背向所述极柱的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齐。
1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开口,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组件封盖所述开口,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两个极芯,每个所述极芯具有第一极耳;所述第一转接件叠设于第一下塑胶本体的第二表面上,两个所述极芯的第一极耳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接件;
所述防护罩的防护盖包括朝向所述过液腔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到所述第二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厚度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为金属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本体、第一转接体和第二转接体,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均由所述第一本体一侧平行于所述第一本体延伸,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间隔设置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分别与两个所述极芯的第一极耳连接,第一本体、第一转接体和第二转接体均与所述防护罩间隔设置;沿所述第一下塑胶本体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防护盖的直线距离H为0.5mm-2.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与所述防护罩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转接体与所述防护罩的直线距离为2.8mm-3.5m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下塑胶的宽度比为75%至85%。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体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转接体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均设有绝缘膜。
17.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储存电能。
CN202311032482.4A 2023-08-16 2023-08-16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1167801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2482.4A CN116780132B (zh) 2023-08-16 2023-08-16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2482.4A CN116780132B (zh) 2023-08-16 2023-08-16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0132A CN116780132A (zh) 2023-09-19
CN116780132B true CN116780132B (zh) 2023-10-17

Family

ID=88006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32482.4A Active CN116780132B (zh) 2023-08-16 2023-08-16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8013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9651A (ja) * 2008-04-17 2009-11-05 Hitachi Maxell Ltd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5161640A (zh) * 2015-08-26 2015-12-16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该盖板组件的电池
CN109546018A (zh) * 2018-11-27 2019-03-29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及使用该电池顶盖的动力电池
CN215451569U (zh) * 2021-04-13 2022-01-07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及电芯
CN218769684U (zh) * 2022-08-01 2023-03-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4340A (zh) * 2020-03-10 2020-06-05 江苏塔菲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顶盖结构及装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9651A (ja) * 2008-04-17 2009-11-05 Hitachi Maxell Ltd 密閉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5161640A (zh) * 2015-08-26 2015-12-16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该盖板组件的电池
CN109546018A (zh) * 2018-11-27 2019-03-29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及使用该电池顶盖的动力电池
CN215451569U (zh) * 2021-04-13 2022-01-07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池顶盖及电芯
CN218769684U (zh) * 2022-08-01 2023-03-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80132A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4222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47019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04321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31B (zh) 储能装置、电池模组和用电设备
EP4277013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678006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388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207432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117403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7219934A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84B (zh) 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CN116780067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05997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99387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44627B (zh) 端盖单元、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132B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58148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19090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9180634U (zh) 动力电池盖板和电池
CN116799391B (zh) 下塑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9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845497B (zh) 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116365188B (zh) 转接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780127A (zh)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20172253U (zh) 端盖组合体、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