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1740A - 具有易入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具有易入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1740A
CN116761740A CN202180087180.XA CN202180087180A CN116761740A CN 116761740 A CN116761740 A CN 116761740A CN 202180087180 A CN202180087180 A CN 202180087180A CN 116761740 A CN116761740 A CN 116761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seat
cam
easy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71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景
C·利布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se West Dek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se West Dek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se West Dek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rose West Dek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61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17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尤其交通工具座椅(100),所述座椅具有能围绕枢转轴线(14Y)枢转的靠背(14)、用于座椅的座椅纵向调节的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200)、用于锁定所述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200)的锁定装置(200A),其中,设有至少一个能锁定的配件(15),用于将靠背(14)相对于坐件(12)铰接,并且靠背(14)能够从初始位置(AP)枢转到能被占据以便较容易地进入后排座椅的易入位置(II),其中,所述座椅具有紧凑且可容易制造的易入机构(M)。

Description

具有易入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的易入机构,用于方便人进入后排座椅。
由专利文献EP 3 325 310 B1已知一种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易入系统,该易入系统能够实现容易进入交通工具的第二或第三排座椅。该易入系统可由布置在交通工具座椅的靠背上的解锁杠杆操纵,由此交通工具座椅的靠背枢转离开进入区域。交通工具座椅还布置在导轨上,以便在解锁杠杆被操纵时,交通工具座椅可以附加地或替代地沿行驶方向从进入区域移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座椅导轨对的锁定装置由受靠背的枢转运动操纵的鲍登线通过交通工具座椅靠背的向前枢转解锁。详细地公开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具有靠背的后底座,该靠背可相对于该后底座围绕靠背枢转轴线枢转。该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用于纵向调节交通工具座椅的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用于锁定该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的锁定装置,其中,设有至少一个可锁定的配件,用于将靠背铰接到后底座上,并且靠背可枢转到能被占据以便较容易进入后排座椅的易入位置。此外,该交通工具座椅具有布置在驱动元件上的棘爪,在靠背被枢转到易入位置时,该棘爪可以被布置在靠背上的带动件抓住并且从而可以以跟随靠背运动的方式被携带,其中设有操纵杠杆,该操纵杠杆设置用于如此作用于棘爪,使得在靠背被枢转时,该棘爪不被带动件抓住并且靠背可枢转超过易入位置。
补充地参考专利文献DE102011101876A1、DE102012015294A1、DE102013221925B3、US2004/0239168A1、DE102009035305A1、US7819479B2、US7828382B2、US2013/0057041A1、DE102013221132A1、DE102015110808A1、US10286814B2和DE102017218125A1,这些专利文献公开了这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座椅。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进所述类型的交通工具座椅的易入机构。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一种座椅、尤其交通工具座椅,所述座椅具有能围绕靠背枢转轴线枢转的靠背、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纵向调节的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用于锁定所述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的锁定装置,其中,设有至少一个能锁定的配件,用于将靠背相对于坐件铰接,并且靠背能够枢转到能被占据以便较容易地进入一排座椅的易入位置,其中,所述座椅具有易入机构。
根据本发明,易入机构具有连接杆形式的驱动元件,该驱动元件间接或直接支承在靠背结构上并且能够通过对第一鲍登线的可逆操纵而相对于靠背平移操纵。
根据本发明,连接杆在其被操纵时对易入机构的中央连接元件施加作用。
根据本发明,该中央连接元件与偏转元件和凸轮元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该偏转元件和凸轮元件以能同时围绕它们的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布置为间接或直接支承在靠背结构上。
根据本发明,连接杆的平移可逆运动引起凸轮元件围绕其枢转轴线的可逆枢转运动,该凸轮元件撞到解锁杠杆上。
根据本发明,该解锁杠杆间接或直接与配件如此连接,使得通过解锁杠杆的位移引起配件的解锁,据此,靠背能够从其初始位置翻转到易入位置。
根据本发明,连接杆的平移可逆运动同时引起偏转元件围绕其枢转轴线的可逆枢转运动,该偏转元件在其枢转运动中带动可平移地可逆移动的夹持器元件。
根据本发明,该夹持器元件以基本上可平移移动并且优选以小间隙可枢转运动的方式间接或直接支承在靠背结构上。
根据本发明,偏转元件与夹持器元件如此可移动地连接,使得夹持器元件能预定位在第二鲍登线的带动件上。
根据本发明,当靠背被翻转到易入位置时,夹持器元件才夹持带动件,其中,预定位的夹持器元件在靠背被翻转时可逆地带动所述带动件并且操纵第二鲍登线,该第二鲍登线与带动件连接,由此可逆地解锁座椅导轨对的锁定装置并且引起座椅纵向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涉及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被教导并且可从说明书得出。
以下借助附图解释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A示出具有垫子结构的交通工具座椅的透视侧视图,该交通工具座椅具有用于调整交通工具座椅的基本位置I、II、III(I=装载地板位置,II=易入位置,III=座椅纵向调节位置)的总机构;
图1B示出根据图1A的交通工具座椅,但没有垫子结构,以便阐明承载基本结构;
图1C示出没有垫子结构的交通工具座椅的作为分体式后排座椅的设计方案,以便阐明后排座椅的承载基本结构;
图2示出具有总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的示意性侧视图,以便阐明从初始位置AP开始可调整的基本位置I、II、III;
图3在初始位置AP中示出属于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的分解图;
图4在初始位置AP中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在装配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5A在初始位置AP中从第一侧①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5B在初始位置AP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6A在装载地板位置I中从第一侧①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6B在装载地板位置I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7A在激活从初始位置AP到易入位置II的易入功能时的激活位置AP→II中从第一侧①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7B在激活从初始位置AP到易入位置II的易入功能时的激活位置AP→II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8A在易入位置II中从第一侧①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图8B在易入位置II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
在以下解释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相同的构件,其中,必要时不在每幅图中借助附图标记重新再次解释所有已经介绍过的构件,或者某些构件必要时未重新配设附图标记。
本发明的主题是一种座椅、尤其交通工具座椅100,该交通工具座椅具有可围绕枢转轴线14Y枢转的靠背14和可通过座椅导轨对200调节的坐件12,该坐件与靠背14连接。
为了调整靠背14的位置设有至少一个可锁定的靠背调节器15(例如止动配件),也被简称为配件,由此能够将靠背14调整到合上的装载地板位置I和翻开的作为初始位置AP的靠背位置和易入位置II,以便使到达布置在该座椅后的一排座椅容易。
在配件15(例如止动配件)上布置有操纵柄22,该操纵柄通过导引滑槽规定棘爪22B的位置,使得通过激活操纵柄22可以将靠背14调整到装载地板位置I,而座椅导轨对200的调整未被激活。
在不激活操纵柄22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操纵尤其在靠背14的顶端上的易入触发元件11将靠背14从初始位置AP调整到易入位置II,其中,将靠背14向前翻转到易入位置II,并且激活座椅导轨对200的调整,以便可以将交通工具座椅100整体向前推动。
操纵柄22与传动杆17如此以预设的间隙连接,使得在配件15被解锁以便执行易入功能时,操纵柄22不一同移动。
通过带动件M7操纵第二鲍登线B2能够实现座椅导轨对200的调整的激活,该带动件在易入触发元件11的操纵期间被夹持器元件M5通过连接杆M3激活。
在靠背14向前翻转到易入位置II期间,通过带动件M7驱动第二鲍登线B2,从而引起座椅导轨对200的释放。
以下借助附图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图1A示出装上垫子的单人交通工具座椅100(没有座椅导轨系统)的透视图,该交通工具座椅可以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易入机构M。
图1B示出根据图1A的具有座椅导轨系统的单人交通工具座椅100的结构的透视图,该交通工具座椅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易入机构M。
图1C示出分体式后排座椅(例如第二或第三排座椅)的结构的实施方式,该后排座椅具有同样透视示出的交通工具座椅100,其中,仅靠背14的一部分能翻转并且能被带到易入位置II。但该后排座椅的多个子元件总体布置在座椅导轨系统上。因此,该后排座椅同样配备有易入机构M。
因此,以下对易入机构M的描述原则上适用于图1A至图1C。
图中所示的具有附图标记①的箭头涉及第一侧,或者说附图标记①表示观察者看机构总体的外侧的第一观察方向,下文也将该外侧称为门侧。
图中所示的具有附图标记②的箭头涉及第二侧,或者说附图标记②表示观察者看机构总体的内侧的第二观察方向,下文也将该内侧称为通道侧。
图1C已经示出适配器样式的侧部件12B的概况,该侧部件与坐件12的座椅结构12A连接。
图1C还示出适配器样式的侧部件14B,该侧部件与靠背14的座椅结构14A连接。
图1C与图1A和图1B结合示出相对于坐件12的座椅结构12A可围绕靠背枢转轴线14Y枢转的靠背14和用于纵向调节交通工具座椅100的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200以及用于锁定该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200的锁定装置200A。
交通工具座椅100或后排座椅的所述部分能够通过解锁座椅纵向调节杠杆12D经由座椅导轨201、202沿交通工具纵向移动并且能够重新锁定。
图1C已经示出用于易入功能的易入触发的第一鲍登线B1。
在图1C中,用于易入座椅导轨解锁的第二鲍登线用附图标记B2表示。第二鲍登线B2在图3、图4、图5B、图6B、图7B、图8B中才能清楚地看到。与现有技术中的一些解决方案不同,第二鲍登线B2布置在坐件12的座椅结构12A的内侧②,这点下文还会讨论。
交通工具座椅100具有至少一个可锁定的配件15。
为了将靠背14相对于坐件12铰接,在交通工具座椅100的与配件15相对置的一侧布置有不可锁定的靠背轴承或者同样布置有可锁定的配件15(参看图1A至图1C)。
这些配件15通过传动杆17(参看图1B和图1C)相互连接,因此,解锁一个配件15总是引起相应另一个配件15的解锁。
交通工具座椅100包括可围绕靠背枢转轴线14Y枢转的调节杠杆形式的操纵柄22,该操纵柄以预设的间隙与传动杆17如此连接,使得在间隙被克服后,操纵柄22的旋转运动才被传递到传动杆17上,其中,配件15、尤其止动配件通过围绕靠背枢转轴线14Y的旋转运动可逆地解锁/被解锁。
因此,在操纵柄22回位时,配件15通过传动杆17的反向旋转相应地锁定。在操纵柄22被释放时,回位弹簧F22(参看图3和图5A、图6A、图7A、图8A)确保操纵柄22重新占据其初始位置。
传动杆17在装配状态下位于Y枢转轴线14A上并且在根据图3的分解图中缩短地示出。
为了操纵易入功能,在靠背14的上端部(参看图1C)或者在侧面(参看图2)设有易入触发元件、尤其手柄11,该手柄设置用于引起易入机构的解锁,如同以下同样地解释的那样。
图2示出具有处于其初始位置AP的易入机构M的交通工具座椅100。
交通工具座椅100具有至少三个基本功能:
在第一个基本功能中可以将靠背14翻转到靠背14的装载地板位置I或货物位置。
在第二基本功能中,交通工具座椅100的易入位置II是可能的。
在第三基本功能中可以通过座椅导轨对200;201、202将交通工具座椅100纵向调节到座椅纵向调节位置III。
第一基本功能,即靠背14翻转到装载地板位置I:
图6A在装载地板位置I中从第一侧①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部件。
图6B在装载地板位置I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部件。
根据该图,靠背14可翻转到地板位置,该地板位置也被称为折平位置或货物位置。该地板位置通常用于增大机动车的装载空间。在地板位置中,靠背14根据图6A逆时针和根据图6B顺时针完全翻下到坐件12上,以便实现尽可能平坦的装载地板。在这种情况下,靠背14优选被如此引入交通工具地板,使得靠背14以其背面构成过渡到其余的装载空间地板中的、尽可能平坦的面。
在占据易入位置II时也规定,为了靠背14的靠背翻转的目的将配件15解锁。
但在靠背14的在易入功能之外的靠背翻转中,与易入功能不同地未规定座椅导轨对200的解锁。
为了能够实现解锁一个或多个配件15但不相应地解锁座椅导轨对200,设置操纵柄22,为了占据地板位置并且为了根据操纵方向解锁一个或多个配件15(提前参看图5A和图6A)将该操纵柄沿顺时针方向围绕靠背枢转轴线14Y操纵。
对操纵柄22的可逆操纵克服预紧的拉力弹簧F22(参看图3)的力进行。棘爪22B确保操纵柄22仅能够被枢转可预定的角度。
棘爪22B紧固在坐件侧的适配器12B上并且具有作为导引滑槽的位于弯道上的长孔,该长孔的端部构成用于销钉的止挡,该销钉在装配状态下从操纵柄22的基板22A伸出并且嵌接到长孔中。
在从门侧①示出靠背14的初始位置AP的图5A中,操纵柄22的销钉贴靠在棘爪22B中的长孔的左下端上。
在从门侧①示出靠背14的装载地板位置I的图6A中,在操纵柄22已被操纵后,操纵柄22的销钉贴靠在棘爪22B中的长孔的右上端上。
通过对操纵柄22的操纵使棘爪22B围绕布置在坐件侧的适配器件12B中的棘爪连接元件22C、尤其(参看图6A)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由此棘爪22B脱离固定布置在靠背侧的棘爪止挡14D的运动轨道,以便靠背14通过其棘爪止挡14D从棘爪22B旁边经过被翻转到坐件12上。
在交通工具座椅100的易入位置II中,棘爪止挡14D构成用于靠背14在易入位置II中的翻转位置的端部止挡,因为操纵柄22在易入功能内不被操纵,因此棘爪22B不脱离固定布置在靠背侧的棘爪止挡14D的运动轨道并且通过棘爪止挡14D将靠背14阻挡在易入位置II中(参看图8A)。
通过对操纵柄22的操纵(沿顺时针方向,参看图5A和图6A),配件15被解锁,并且靠背14可以被翻转到坐件12上,其中,在放开操纵柄22后,配件15被重新锁定。
为了操纵柄22重新回到其初始位置AP,在操纵柄22(参看图3和图5A)中,一方面悬挂在悬挂元件F22.1中,该悬挂元件设置在操纵柄22的基板22A上,并且另一方面悬挂在角形的悬挂元件F22.2中,该悬挂元件与坐件侧的适配器件12B固定连接。固定圆盘23(参看图3和图5A)将这些部件、尤其操纵柄22在易入机构M的门侧①可旋转地固持。
当然,当如果又要将靠背14从装载地板位置I翻转到初始位置AP而应当重新解锁配件15时,必须再次进行对操纵柄22的操纵(沿顺时针方向,参看图5A至图6A),其中,配件15被重新解锁并且在放开操纵柄22后又被锁定在初始位置I中。
图6B如上所述在装载地板位置I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部件。
可以看到,(参看图6B和图5B)仅解锁杠杆M6相对于凸轮元件M4或相对于连接杆M3已移动,该解锁杠杆通过对操纵柄22的操纵可以与传动杆17一起围绕枢转轴线14Y首先沿顺时针方向朝向凸轮元件M4移动某个确定的较小量。为此在根据图5B的初始位置AP中,在凸轮元件M4和解锁杠杆M6之间构造较小的距离,以便解锁杠杆M6可以实施在图5B中还未实施的枢转运动。
当靠背14不移动时,解锁杠杆M6在第二侧②仅能相对于靠背14做两种运动。要么解锁杠杆M6根据图5B沿顺时针方向朝向凸轮元件M4枢转以便锁定配件15,要么解锁杠杆M6根据图5B在逆时针枢转运动中远离凸轮元件M4以便解锁配件15。
在靠背14从其初始位置AP开始的正常的靠背调整中,靠背14可以被向后移动较小的量。在这种情况下,凸轮元件M4根据图5B由于靠背14的逆时针枢转运动朝向解锁杠杆M6移动。从凸轮元件M4的角度看,解锁杠杆M6连同传动杆17由于通过操纵柄11被解锁也围绕枢转轴线14Y朝向凸轮元件M4顺时针移动某个确定的较小量。
通过对操纵柄22(超出其间隙)的操纵,传动杆17连同解锁杠杆M6根据图6A顺时针旋转。通过靠背14的枢转运动,凸轮元件M4根据图6B远离解锁杠杆M6,如同在图6B中与图5B相比可以看到的那样。总之,为了解锁配件15始终发生传动杆17连同布置在其上的解锁杠杆M6沿同一运动方向的运动。
凸轮元件M4和解锁杠杆M6之间的在图5B中可见的距离主要用于实现从靠背14的初始位置AP开始的正常的靠背倾斜调节(而不是向装载地板位置I的靠背翻转)。该距离量相当于所希望的调节范围和靠背倾斜调节中的现有公差。
随后,解锁杠杆M6(根据图6B)保持在其解锁位置,并且将靠背14翻转到坐件12上(比较(图6A和图6B)),从而解锁杠杆M6由于靠背侧适配器件14B的枢转而与易入机构的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上的部件M1、M2、M3、M4、M5、M7、M8一起沿顺时针方向以某个确定的较大量远离解锁杠杆M6。
在靠背14翻转到坐件12上期间,易入机构M的其他部件保持在其初始位置AP,如同尤其通过比较图5B和图6B中的部件可以看到的那样。
以下关于易入机构M还会详细讨论解锁杠杆M6和凸轮元件M4。
第二基本功能,即交通工具座椅100的易入位置II:在易入翻转并且座椅纵向调节到易入位置II时应当使进入交通工具座椅后面的一排座椅变得容易。
在操纵易入功能时解锁配件15和为座椅纵向调节设置的座椅导轨对200,由此,沿交通工具座椅100的乘员的观察方向看,靠背14被向前翻转并且通过座椅纵向调节沿交通工具纵向方向被向前移动一定量,直至易入位置II,从而实现最大的进入区域。
以下联系图3和图4首先提到易入机构M的其他部件,其中,在其他的图5A至图8B中进一步对部件M1、M2、M3、M4、M5、M6、M7、M8的结构关于这些部件的功能进行描述。
以下可以看到,易入机构M的部件参看图3和图4在装配状态下布置在配件15的左边并且如在图5B、图6B、图7B、图8B中所示因此全部布置在配件的第二侧②、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通道侧。这被视为多个主要优点之一,因为易入机构M的部件布置在受到良好保护的位置。
当然,这些部件不一定必须布置在配件15的一侧或第二侧②,但这种布置被认为是有利的。仅示例性地解释:当靠背14的靠背结构14A允许时,也可以将连接杆M3定位/布置在配件15的相反的一侧①。
根据该实施例设计的易入机构M(如所解释的那样)在配件15(靠背调节器)的左边参看图3和图4(从左到右看)包括如下部件:
-连接杆回位弹簧M1,
-偏转元件M2,
-连接杆M3,
-凸轮元件M4,
-夹持器元件M5,
-解锁杠杆M6,
-带动件M7,
-中央连接元件M8,
-鲍登线的B1、B2。
用这些部件M1、M2、M3、M4、M5、M6、M7、M8结合作为具有基本功能I、II、III的总机构的部件的鲍登线B1和B2有利地构成易入运动系统,其中尤其地,易入机构M不需要复杂制造且昂贵的部件,这将在下面解释。
如所解释的那样所有布置在配件15的配件机构的第二侧②的部件M1、M2、M3、M4、M5、M6、M7、M8最初处于初始位置AP中,该初始位置在图5B中示出。
易入操纵以已知的方式通过(拉动或枢转)、即通过操纵易入触发元件11、(参看图1C和图2)尤其手柄进行。由此拉动第一鲍登线B1的鲍登线芯B1.3(参看图5B和图8B)。
连接杆M3:
鲍登线芯B1.3悬挂在连接杆M3中、尤其悬挂在元件M1.1中,该元件可平移移动地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
根据本发明,连接杆M3具有导引装置,该导引装置在该实施例中设计并且相应地示出为长孔滑槽。当然,导引连接杆M3的其他方案是可考虑并且可实施的。
通过该导引,连接杆M3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位置固定地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中的连接杆导引元件相对于该连接杆导引元件可逆平移移动,该连接杆导引元件根据实施例尤其是至少一个导引销钉。
连接杆回位弹簧M1和连接杆M3:
连接杆回位弹簧M1(参看图5B至图8B)一方面通过悬挂元件M1.2悬挂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并且另一方面通过第一悬挂元件M1.1悬挂在连接杆M3上,鲍登线芯M1.1也悬挂在第一悬挂元件M1.1中。
连接杆M3和中央连接元件M8:
通过操纵连接杆M3带动中央连接元件M8,该中央连接元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例如位置固定地布置在连接杆M3的端侧。
连接杆M3和中央连接元件M8和偏转元件M2以及凸轮元件M4:
中央连接元件M8既可旋转运动地容纳在偏转元件M2的第一杠杆臂的长孔滑槽中,又可旋转运动地容纳在凸轮元件M4的开口中。中央连接元件M8在两侧从连接杆M3突出并且因此以凸缘端部一方面嵌接到偏转元件M2的长孔滑槽中并且另一方面嵌接到凸轮元件M4的开口中。
中央连接元件M8优选是简单的销钉,该销钉具有相对置的销钉端部。
部件M2、M3和M4之间的连接相应地永恒地(未示出)被确保,因此产生中央支点(在M8处),在易入机构M的操纵中,在拉动连接杆M3时,该中央支点相对于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被平移移动。
偏转元件M2和因此偏转元件M2的长孔滑槽位于连接杆M3之上的第二平面中。
凸轮元件M4和因此凸轮元件M4的开口位于连接杆M3之下的第一平面中。
解锁杠杆M6和凸轮元件M4以及偏转元件M2:
解锁杠杆M6位于凸轮元件M4的平面中。凸轮元件M4可旋转运动地位于位置固定地布置的凸轮连接元件M4.3上,尤其同样位于销钉上,该销钉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中。
在装配状态下,凸轮元件M4可旋转地永恒地确保在凸轮连接元件M4.3上。
在偏转元件M2围绕枢转轴线M2Y运动期间,由连接元件M3的平移运动引起凸轮元件M4围绕枢转轴线M4Y移动。
偏转元件M2以在枢转轴线M2Y上可旋转运动的方式可旋转地布置在位置固定的偏转连接元件M2.1、尤其销钉上,该销钉位置固定地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中。
偏转元件M2和夹持器元件M5:
除了所述长孔滑槽外,偏转元件M2在第二杠杆臂中还具有较短的长孔滑槽,该较短的长孔滑槽通过在装配状态下不可丢失的确保的位置固定地布置的另外的偏转连接元件M2.1与夹持器元件M5活动连接,该另外的偏转连接元件尤其同样是销钉,因此,在偏转元件M2围绕枢转轴线M2Y运动期间,也移动较短的长孔滑槽,由此激活夹持器元件M5,该夹持器元件在夹持器元件支承端部M5.2处平移地布置在夹持器导引元件14C中,该夹持器导引元件位置固定地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
换言之,一旦偏转元件M2移动,夹持器元件M5就会相对于偏转元件M2平移移动,如同还会解释的那样。
在夹持器元件M5的另一端部上布置有夹持器元件钩M5.1。夹持器元件M5具有支承端部M5.2,该支承端部在装配状态下可平移移动地布置在夹持器导引元件14C中。
沿夹持器元件M5的纵向延伸观察在支承端部M5.2的对面有夹持器元件钩M5.1,该夹持器元件钩在某个确定的时间点平移移动,如同还会解释的那样。
此外,夹持器元件M5具有一区域,在该区域中,偏转连接元件M5.3、尤其同样是设计为偏转连接元件的销钉将夹持器元件M5与偏转连接元件M5.3连接并且因此与偏转元件M2在偏转元件M2的较短的长孔滑槽的区域中连接。
在此规定,夹持器元件M5可以基本上平移移动。为此,偏转连接元件M5.3、尤其连接销钉如此与夹持器元件M5连接,使得偏转连接元件M5.3在偏转元件M2的较短的长孔滑槽的区域中具有一些间隙,以便夹持器元件M5可以围绕偏转连接元件M5.3的纵向轴线轻微枢转。为了实现夹持器元件M5的轻微可能的枢转运动,在夹持器导引元件14C中相应地提供空间。未示出的在夹持器导引元件14C和夹持器元件M5之间的弹簧元件保证夹持器元件M5始终被压在夹持器导引元件14C上。
解锁杠杆M6和凸轮元件M4:
重要的另外是,位于解锁杠杆M6的平面中的凸轮元件M4在初始位置AP(参看图5B)以其凸轮M4.2对准解锁杠杆,该凸轮位于凸轮元件M4的枢转轴线M4Y、即枢转轴线侧的端部(参看图7B的附图标记M4Y、M4.1处)和相对置的凸轮元件端部(参看图7B的附图标记M8处)之间。
在操纵易入机构M时,凸轮M4.2基本上与解锁杠杆M6的位于解锁杠杆M6和凸轮元件M4的第一平面中的侧面轮廓接触,如同还会解释的那样。在解锁杠杆M6围绕枢转轴线14Y运动时,配件15被打开,该枢转轴线与配件15的靠背枢转轴线14Y一致。
解锁杠杆M6与传动杆17抗扭连接。换言之,在传动杆17的每次枢转运动中,解锁杠杆M6一同运动。
当凸轮M4.2对解锁杠杆M6施加作用时,产生解锁杠杆M6相对于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的相对运动,其中,凸轮元件M4具有与中央连接元件M8连接的端部。凸轮元件M4具有凸轮元件端部M4.1(参看图5B至图8B),该凸轮元件端部相对于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可围绕枢转轴线M4Y移动。
靠背侧适配器件14B的适配器扩展元件14B':
在该实施例中,靠背侧适配器件14B包括适配器扩展元件14B',偏转元件M2通过偏转连接元件M2.1可枢转地布置在该适配器扩展元件上。
此外,凸轮元件M4的凸轮元件端部M4.1通过凸轮连接元件M4.3布置为相对于凸轮连接元件M4.3可旋转地支承,该凸轮连接元件位置固定地布置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的适配器扩展元件上。
凸轮元件M4可围绕枢转轴线M4Y围绕凸轮连接元件M4.3枢转,以便可旋转运动的凸轮元件M4和可旋转运动的偏转元件M2以及平移的连接杆M3相对于彼此可移动。
适配器扩展元件14B'还包括夹持器导引元件14C(参看图3和图5B至图8B),夹持器元件M5基本上可平移移动地支承在该夹持器导引元件中。适配器扩展元件14B'与靠背侧适配器件14B固定连接。在此公开,适配器扩展元件14B'仅表示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布置在适配器扩展元件14B'上的部件仍然可以是整体设计的靠背侧适配器件14B的部件。
易入机构M的工作原理:
与其他的图5A、图5B;图7A、图7B;图8A、图8B关联地讨论易入机构M的工作原理,以便描述部件M1、M2、M3、M4、M5、M6、M7、M8的运动学关系并且因此描述它们的功能。
根据图5A,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从第一侧①示出的部件处于其初始位置AP中。
在从第一侧①观察的图5A中,仅可见易入机构M的第一根鲍登线B1在其初始位置AP中。
根据图5B,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从第二侧②示出的部件M1、M2、M3、M4、M5、M6、M7、M8同样处于其初始位置AP中。
图7A在激活从初始位置AP到易入位置II的易入功能时的激活位置AP→II中从第一侧①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部件B1。
在从第一侧①观察的图5A中,仅可见在其初始位置AP中的易入机构M的第一根鲍登线B1。
图7B在激活从初始位置AP到易入位置II的易入功能时的激活位置AP→II中从第二侧②示出总机构的易入机构的部件M1、M2、M3、M4、M5、M6、M7、M8和B1、B2;
首先,通过第一鲍登线B1的鲍登线芯B1.3平移操纵连接杆M3(参看图7B连接杆M3中的箭头),由此带动中央连接元件M8,该中央连接元件在连接杆M3的端侧布置在连接杆M3上、根据该实施方式例如位置固定地布置。
因此,通过连接元件M8的平移运动同时带动偏转元件M2围绕M2Y枢转(参看图7B中的箭头)和凸轮元件M4围绕M4Y(参看图7B中的箭头)枢转,连接元件的平移运动通过在操纵手柄11后鲍登线B1被拉动而由连接杆M3引入。
在连接元件M8的运动进程中,位于解锁杠杆M6的平面中的凸轮元件M4以其凸轮M4.2从其初始位置AP(参看图5B和图7B)撞到解锁杠杆M6上、尤其撞到解锁杠杆M6的端部上,由此解锁杠杆M6围绕14Y旋转并且传动杆17转动,由此解锁配件15。
通过该解锁可以将靠背件14翻转到坐件12上(而解锁杠杆M6不一同运动),但仅一定程度地翻转直到棘爪22B碰到位于棘爪22B的运动轨道上的固定布置在靠背侧的棘爪止挡14D。在易入功能中,棘爪22B不被操纵柄22操纵并且因此保持在其阻挡的初始位置中。
在图7B中,借助夹持器元件M5处的箭头还可以看到,夹持器元件M5以其支承端部M5.2已相对于夹持器导引元件14C平移移动(在图7B中向下移动)。
夹持器元件M5的夹持器导引元件14C的支承端部M5.2位于夹持器元件钩M5.1的对面。
夹持器元件M5在偏转元件M2的较短的长孔滑槽的区域中与夹持器元件M5可移动地连接。通过夹持器元件M5的尤其也设计为销钉的偏转连接元件M5.3将夹持器元件M5平移地(参看图7B中的箭头)如此移动,使得夹持器元件钩M5.1被带到带动件M7前/上的位置,但此时还未嵌接到带动件M7中,如下面还会解释的那样。
图8A从第一侧①示出在易入位置II中的部件B1、即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第一鲍登线B1。
在从第一侧①观察的图8A中,仅可见易入机构M的在易入位置II中的第一鲍登线B1,该易入位置与初始位置AP(参看图5A)在现在拉出的鲍登线芯B1.3方面不同。
图8B从第二侧②示出处于易入位置II中的总机构的易入机构M的部件M1、M2、M3、M4、M5、M6、M7、M8。
在解锁靠背14的配件15后,靠背14的操纵员开始在易入机构M的易入功能内翻转靠背14,如由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的在图8A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和在图8B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所示的那样。
只要靠背14处于自由枢转区域中,解锁杠杆M6就保持在其解锁位置,这由配件15内的相应措施来确保,这些措施不是本发明的主题。
当靠背14又回到其初始位置AP时,即当靠背14不再处于初始位置AP和易入位置II之间的自由枢转区域中时,传动杆17和因此解锁杠杆M6才回到根据图5B的初始位置AP。
由于中央连接元件M8既可旋转运动地容纳在偏转元件M2的第一杠杆臂的长孔滑槽中,又可旋转运动地容纳在凸轮元件M4的开口中,因此在靠背14围绕枢转轴线14Y的枢转运动期间,偏转元件M2和凸轮元件M4相应地与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一同移动。
由此,根据图7B,已经预定位的带动件M7现在嵌接到带动件M7中,因为在靠背14沿顺时针方向围绕枢转轴线14Y的枢转运动时,夹持器元件M5的夹持器元件钩M5.1带动该带动件,由此拉动第二鲍登线B2的鲍登线芯B2.3,由此,当第二鲍登线B2已被操纵时,最终可以对交通工具座椅100或后排座椅或后排座椅的一部分进行座椅纵向调节。
锁定装置200A由第二鲍登线B2打开,并且上导轨201(因此交通工具座椅100)可以相对于固定在车身上的下导轨202沿交通工具纵向方向移动某个确定的量。
如果操纵员放开操纵柄11,则连接杆回位弹簧M1确保连接杆M3和易入机构的部件M2、M4、M5、M6、M7、M8的回位,该连接杆回位弹簧通过悬挂元件M1.1和M1.2(参看图5B至图8B)一方面(M1.2)悬挂在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并且另一方面(M1.1)悬挂在连接杆M3上。
当靠背14返回其初始位置AP时,发生连接杆M3和易入机构的部件M;M2、M4、M5、M6、M7、M8的该回位。
只要夹持器元件M5的夹持器元件钩M5.1与带动件M7连接,夹持器元件M5就不能被抽回,因此连接杆M3不能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只要易入功能被激活,操纵柄11和因此配件15也保持在其开着的可调节位置。
连接杆回位弹簧M1的为了抽回连接杆M3所需的回位力通过先前对连接杆M3的拉动(参看图7B)和由此实现的连接杆回位弹簧M1的张紧产生。当靠背14如前所述又到达其初始位置AP时,尤其在夹持器元件M5的夹持器元件钩M5.1不再与带动件M7连接之后,该回位力才以回位的方式作用于连接杆M3和易入机构的部件M;M2、M3、M4、M5、M6、M7、M8。
第三基本功能,即交通工具座椅100到座椅纵向调节位置III的座椅纵向调节:
在第三基本功能中可以通过座椅导轨对200;201、202进行交通工具座椅100的座椅纵向调节。
交通工具座椅100包括座椅导轨对200,该座椅导轨对包括上导轨201和固定在车身上的下导轨202。
在第一调节范围内,通过座椅纵向调节杠杆12D独立于靠背14的调节功能和易入调节进行座椅纵向调节。通过操纵座椅纵向调节杠杆12D打开锁定装置200A(参看图1C),并且上导轨201(因此交通工具座椅100)可以相对于固定在车身上的下导轨202沿交通工具纵向方向移动所确定的量。
当操纵第二鲍登线B2时,另外的座椅纵向调节是可行的,由此,锁定装置200A也被打开,并且上导轨201(因此交通工具座椅100)可以相对于固定在车身上的下导轨202沿交通工具纵向方向移动该量。对第二鲍登线B2的操纵是易入机构M的易入功能的组成部分,该操纵/该组成部分已经解释过了。
比较易入机构M与现有技术:
在专利文献EP 3 325 310 B1中解释了一种易入机构,该易入机构需要驱动元件、棘爪和带动件来翻转靠背和解锁座椅导轨对的锁定装置。
根据该专利文献的交通工具座椅在可围绕轴线旋转支承的驱动元件上具有棘爪。在靠背枢转到易入位置时,该棘爪可以被布置在靠背上的带动件抓住,该带动件被靠背的运动携带。驱动元件具有凸轮,该凸轮与棘爪配合作用。该棘爪具有第一轮廓,在靠背向前枢转到易入位置时,带动件在该第一轮廓处与棘爪接触。此外,棘爪具有第二轮廓和第三轮廓。在靠背向下翻转时,带动件在第一接触点处与位于棘爪的基本位置中的棘爪接触、尤其与棘爪的第一轮廓接触并且在其运动中带动棘爪,直至棘爪、尤其棘爪的第二轮廓撞在集成在后底座上的第一端部止挡上。该第一端部止挡定义靠背的枢转区域在易入位置中的第一边界。在棘爪被带动期间,棘爪以远离带动件的区段通过第二接触点支撑在驱动元件的凸轮上并且按照靠背的枢转运动驱动该驱动元件。如果驱动元件和与驱动元件连接的拉动元件按照靠背的枢转运动被旋转,则鲍登线被操纵。鲍登线作用于座椅导轨对的锁定装置并且将其解锁。通过该描述可以看出,棘爪与带动件的接触受到相应元件轮廓的影响,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构件的精确设计是必要的,以便确保根据现有技术的易入机构的构件的无问题的相互配合。此外,驱动元件是具有凸轮的环形构件,该凸轮设计为侧向突出于环。这种环形驱动元件的制造也是非常耗费和昂贵的,因为它通常是激光制造的构件,环形驱动元件必须精确地在总机构中被导引,因此必须如所解释的那样以较高的制造精度来制造。为此,环形驱动元件特意被支承在总机构的基板上,该基板同样是复杂的构件并且只能昂贵且耗费地制造。
在根据专利文献DE 2017 218 125A1的解决方案中同样将旋转环50以可围绕靠背枢转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基板上。此外,在易入机构内需要结构复杂的易入操纵元件,该易入操纵元件与类似于根据专利文献的棘爪的棘爪作用连接。
根据本发明建议的总机构和尤其根据本发明建议的易入机构M或其部件M1、M2、M3、M4、M5、M6、M7、M8全部可以明显更简单地构造并且因此可以更廉价地制造。部件M2、M3、M4、M5、M6、M7、M8可以尤其以较高的制造公差来制造,其中,尽管如此仍然确保,所希望的功能得到可靠保证。尤其地,在易入机构M内不需要环形元件。
与现有技术水平不同,用于激活易入机构M的触发以简单的方式根据图7A和图7B通过连接杆M3的平移移动发生,该连接杆以上述方式带动偏转元件M2和凸轮元件M4,其中,凸轮元件M4操纵解锁杠杆M6,该解锁杠杆就释放待围绕枢转轴线14A翻转的靠背14而言释放易入机构M。
因此,在翻转靠背14方面触发总机构内的易入机构M的事件(在操纵易入触发元件11、尤其靠背14的区域中的手柄之后通过连接杆M3)最终通过凸轮元件M4的凸轮M4.2与解锁杠杆M6的机械接触发生,该解锁杠杆在此过程中围绕枢转轴线14Y转动。
在座椅纵向调节方面的触发事件、即对第二鲍登线B2的操纵,首先通过夹持器元件M5的平移运动和夹持器元件M5在带动件M7上的预定位发生,并且最后(在将凸轮元件M4的凸轮M4.2与解锁杠杆M6机械接触并且移动解锁杠杆M6以便释放从靠背14的初始位置AP到靠背14的易入位置II的枢转运动之后)通过靠背14围绕枢转轴线14Y的枢转运动发生,由此夹持器元件钩M5.1最终带动带动件M7,并且座椅导轨对200的锁定装置200A被可逆地释放。
附图标记列表
100 交通工具座椅
M 易入机构
M1 连接杆回位弹簧
M1.1悬挂元件
M1.2悬挂元件
M2偏转元件
M2Y枢转轴线
M2.1偏转连接元件
M3 连接杆
M4 凸轮元件
M4.1凸轮元件端部
M4.2凸轮
M4.3凸轮连接元件
M4Y凸轮元件的枢转轴线
M5夹持器元件
M5.1夹持器元件钩
M5.2夹持器元件支承端部
M5.3偏转连接元件
M6 解锁杠杆
M7 带动件
M8 中央连接元件
AP 初始位置
I 装载地板位置
II 易入位置
III 座椅纵向调节位置
11 易入触发元件、手柄
12 坐件
12A 座椅结构
12B 坐件侧的适配器件
12D 座椅纵向调节杠杆
14 靠背
14A 靠背结构
14B 靠背侧适配器件
14B' 适配器扩展元件
14C 夹持器导引元件
14D 棘爪止挡
14Y 靠背枢转轴线
15 配件
17 传动杆
22 操纵柄
F22 第一弹簧元件
F22.1悬挂元件
F22.2悬挂元件
22A 基板
22B 棘爪
22C 棘爪连接元件
23 固定圆盘
B1 第一鲍登线、易入触发装置
B1.1 鲍登端部件
B1.2鲍登紧固装置
B1.3 鲍登线芯
B2 第二鲍登线、易入座椅导轨解锁装置
B2.1 鲍登端部件
B2.2鲍登紧固装置
B2.3 鲍登线芯
200 座椅导轨对
201 座椅上导轨
202 座椅下导轨
200A锁定装置
① 配件15的第一侧、第一观察方向
② 配件15的第二侧、第二观察方向

Claims (15)

1.一种座椅、尤其交通工具座椅(100),所述座椅具有能围绕枢转轴线(14Y)枢转的靠背(14)、用于座椅的座椅纵向调节的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200)、用于锁定所述至少一个座椅导轨对(200)的锁定装置(200A),其中,设有至少一个能锁定的配件(15),用于将所述靠背(14)相对于坐件(12)铰接,并且所述靠背(14)能够从初始位置(AP)枢转到能被占据以便较容易地进入后排座椅的易入位置(II),其中,所述座椅具有易入机构(M),
其特征在于,所述易入机构(M)具有连接杆(M3)形式的驱动元件,该驱动元件间接或直接支承在靠背结构(14A)上并且能够通过对第一鲍登线(B1)的可逆操纵而相对于所述靠背(14)平移操纵,其中,所述连接杆(M3)在其被操纵时对中央连接元件(M8)施加作用,该中央连接元件与偏转元件(M2)和凸轮元件(M4)连接,该偏转元件和凸轮元件以能同时围绕枢转轴线(M2Y、M4Y)枢转的方式布置为间接或直接支承在所述靠背结构(14A)上,其中
·连接杆(M3)的平移可逆运动引起所述凸轮元件(M4)围绕所述枢转轴线(M4Y)的可逆枢转运动,该凸轮元件撞到解锁杠杆(M6)上,该解锁杠杆间接或直接与所述配件(15)如此连接,使得通过所述解锁杠杆(M6)的位移引起所述配件(15)的解锁,以便所述靠背(14)能够从其初始位置(AP)翻转到所述易入位置(II),其中
·所述连接杆(M3)的平移可逆运动同时引起所述偏转元件(M2)围绕所述枢转轴线(M2Y)的可逆枢转运动,该偏转元件在其枢转运动中带动可平移地可逆移动的夹持器元件(M5),该夹持器元件以基本上可平移移动并且以小间隙可枢转运动的方式间接或直接支承在所述靠背结构(14A)上,其中
·所述偏转元件(M2)与所述夹持器元件(M5)如此可移动地连接,使得所述夹持器元件(M5)预定位在第二鲍登线(B2)的带动件(M7)上,其中
·当所述靠背(14)被翻转到所述易入位置(II)时,所述夹持器元件(M5)才夹持带动件(M7),其中
·预定位的夹持器元件(M5)在所述靠背(14)被翻转时可逆地带动所述带动件(M7)并且操纵所述第二鲍登线(B2),该第二鲍登线与所述带动件(M7)连接,由此可逆地解锁所述座椅导轨对(200)的锁定装置(200A)并且引起所述座椅纵向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配件(15)的解锁通过能围绕所述靠背枢转轴线(14A)枢转的解锁杠杆(M6)发生时,所述夹持器元件(M5)通过由所述连接杆(M3)操纵的偏转元件(M2)进行的平移运动和因此所述夹持器元件(M5)在所述带动件(M7)上的预定位基本上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连接元件(M8)是所述连接杆(M3)上的贯穿销钉或固定销钉,该贯穿销钉或固定销钉的销钉端部在所述连接杆(M3)的与所述连接杆(M3)的鲍登线侧的端部相对置的端部的两侧沿所述枢转轴线(14A)的方向离开所述连接杆(M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元件(M2)的第一杠杆臂具有长孔滑槽,其中,所述中央连接元件(M8)的一个销钉端部嵌接到该长孔滑槽中,以便可旋转运动的偏转元件(M2)和可平移移动的连接杆(M3)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元件(M2)的第二杠杆臂具有与所述第一杠杆臂中的所述长孔滑槽相比较短的长孔滑槽,其中,所述夹持器元件(M5)的偏转连接元件(M5.3)的端部嵌接到所述较短的长孔滑槽中,以便可旋转运动的偏转元件(M2)和可平移移动的夹持器元件(M5)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地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元件(M4)具有两个凸轮元件端部(M4.1),沿所述凸轮元件的纵向延伸观察,在所述两个凸轮元件端部之间布置有凸轮(M4.2),该凸轮如此布置在所述凸轮元件(M4)上,使得所述凸轮(M4.2)在装配状态下朝向所述解锁杠杆(M6)对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元件(M4)的与所述凸轮元件(M4)的靠背侧的枢转轴线(M4Y)的区域中的凸轮元件端部(M4.1)相对置的端部具有容纳开口,所述中央连接元件(M8)的另一个销钉端部嵌接到该容纳开口中,以便可旋转运动的偏转元件(M2)和可旋转运动的凸轮元件(M3)相对于彼此可移动地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元件(M4)的凸轮元件端部(M4.1)通过凸轮连接元件(M4.3)能旋转地支承,该凸轮连接元件位置固定地间接布置在与所述靠背结构(14A)连接的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或者直接布置在所述靠背结构(14A)上,由此,所述凸轮元件(M4)能够围绕所述枢转轴线(M4Y)围绕所述凸轮连接元件(M4.3)枢转,以便可旋转运动的凸轮元件(M4)和可旋转运动的偏转元件(M2)以及平移的连接杆(3)相对于彼此可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凸轮元件(M4)围绕其枢转轴线(M4Y)从其初始位置(AP)枢转到所述易入位置(II)时,所述凸轮(M4.2)可逆地作用在所述解锁杠杆(M6)上,以便所述解锁杠杆(M6)在所述易入位置(II)中引起所述配件(15)的解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M3)和所述偏转元件(M2)和所述凸轮元件(M4)和所述夹持器元件(M5)与所述靠背结构(14A)直接连接,或者通过与所述靠背结构(14A)直接连接的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与所述靠背结构(14A)间接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元件(M4)和所述解锁杠杆(M6)以及所述夹持器元件(M5)在第一平面中布置为位于所述连接杆(M3)和所述靠背结构(14A)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连接杆(M3)和布置在所述靠背结构(14A)上的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元件(M2)布置在所述连接杆(M3)的连接杆平面之上的第二平面中,所述连接杆(M3)在该连接杆平面中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M3)具有长孔滑槽,以便所述连接杆(M3)通过位置固定地布置在所述靠背结构(14A)上或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的连接杆导引元件相对于所述连接杆导引元件可逆地可平移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元件(M5)布置为以夹持器元件支承端部(M5.2)可平移位移地支承在夹持器导引元件(14C)中,沿所述夹持器元件(M5)的纵向延伸,所述夹持器元件支承端部与夹持器元件钩(M5.1)相对置,其中,所述夹持器导引元件(14C)直接布置在所述靠背结构(14A)上或者间接布置在与所述靠背结构(14A)连接的靠背侧适配器件(14B、14B')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易入机构(M)的所有部件(M1、M2、M3、M4、M5、M6、M7、M8)都布置在所述配件(15)的一侧(②)。
CN202180087180.XA 2020-12-22 2021-11-25 具有易入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 Pending CN1167617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134571.2 2020-12-22
DE102020134571.2A DE102020134571A1 (de) 2020-12-22 2020-12-22 Fahrzeugsitz mit einem Easy-Entry-Mechanismus
PCT/EP2021/082923 WO2022135821A1 (de) 2020-12-22 2021-11-25 Fahrzeugsitz mit einem easy-entry-mechanism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1740A true CN116761740A (zh) 2023-09-15

Family

ID=78844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7180.XA Pending CN116761740A (zh) 2020-12-22 2021-11-25 具有易入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61740A (zh)
DE (1) DE102020134571A1 (zh)
WO (1) WO202213582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1716B2 (en) 2001-07-06 2006-04-04 Intier Automotive Inc. Tip easy entry and fold flat recliner assembly
DE10310424B4 (de) * 2003-03-11 2008-01-03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Kraftfahrzeugsitz
DE102004061139B4 (de) * 2004-06-22 2014-03-06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Vorverlagerbarer Kfz-Sitz, insbesondere für 2-türige Fahrzeuge
JP4447515B2 (ja) 2005-06-08 2010-04-0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操作レバー配置構造
US7819479B2 (en) 2007-10-10 2010-10-26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walk-in and fold-flat features
KR101054778B1 (ko) 2008-12-01 2011-08-05 주식회사다스 시트의 워크인 및 폴딩장치
CA2799234C (en) 2010-05-17 2018-01-16 Magna Seating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easy-entry mechanism
DE102011101876B4 (de) 2011-05-12 2012-11-22 Keiper Gmbh & Co. Kg Verriegelungs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zur Verriegelung an einer Fahrzeugstruktur eines Fahrzeugs
DE102012015294B4 (de) 2012-07-31 2015-02-12 Johnson Controls Gmbh Verstellbarer Fahrzeugsitz
DE102013221925B3 (de) 2013-08-27 2014-09-11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Beschlag mit einem Vorschwenkmechanismus und einer Easy-Entry-Klinke, Easy-Entry-Klinke für einen solchen Beschlag sowie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olchen Beschlag
DE102013221132B4 (de) 2013-10-17 2021-09-09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Fahrzeugsitz mit einem über ein Koppelelement mit einem Beschlaghebel gekoppelten Betätigungselement
US9254761B1 (en) 2014-07-16 2016-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ver-travel mechanism for easy-entry system
DE102015218873B4 (de) 2015-07-20 2018-04-26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Fahrzeugsitz
US10286814B2 (en) 2015-12-09 2019-05-14 Magna Seating Inc. Easy entry seat assembly with recliner lockout mechanism
DE102017218125A1 (de) 2017-10-11 2019-04-1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m Easy-Entry-Mechanism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35821A1 (de) 2022-06-30
DE102020134571A1 (de) 2022-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42322B2 (en) Easy-entry vehicle seat
US7300109B2 (en) Seat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seat
US7828382B2 (en) Vehicle seat having an operation lev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US6631952B1 (en) Automobile seat
US8777316B2 (en) Recliner mechanism
US6199953B1 (en) Sector recliner with single position memory
US9050909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US20040026975A1 (en) Motor vehicle seat
CN111601732A (zh) 便捷进入的车辆座椅
CN107848445B (zh) 具有调角器硬锁的车辆座椅调角器装置
US20040051361A1 (en) Motor vehicle seat
US8702172B2 (en) Vehicle seat for a motor vehicle
US10421374B2 (en) Forward pivot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US10843594B2 (en) Adjustable seat with entry tip slide plus pitch slide
US7017994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US11077773B2 (en) Vehicle seat having an easy-entry mechanism
US7172249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US7578555B2 (en) Motor vehicle seat
CN116761740A (zh) 具有易入机构的交通工具座椅
CN114572069A (zh) 带有可倾斜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以改善后排位置的车辆座椅
JP3431541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US11571992B2 (en) Adjustable motor vehicle seat
US20230406165A1 (en) Vehicle seat
KR100315397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슬라이딩장치
US20230294569A1 (en) Device for unlocking seat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