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50170A -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50170A
CN116750170A CN202311068096.0A CN202311068096A CN116750170A CN 116750170 A CN116750170 A CN 116750170A CN 202311068096 A CN202311068096 A CN 202311068096A CN 116750170 A CN116750170 A CN 116750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ice main
main body
plates
guide
photogrammet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680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50170B (zh
Inventor
赵娜
孟庆明
刘军礼
葛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3110680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501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50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0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50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0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涉及摄影测量设备领域。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密封舱、引导板、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因密封舱为菱形结构设计、引导板处于V形板状态、端部配重板为弧形板和侧配重板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使得装置主体在下潜时的阻力降低,从而使得装置主体下潜时的耗能减少,同时因本发明加装了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致使本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加,增加了本装置在下潜时重量给予推进器的帮助,使得下潜时推进器的耗能进一步的降低,并且通过设置有气囊,可以通过充气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致使气囊开始膨胀,膨胀的气囊会降低装置主体在海底运动时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的设置所增加的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影测量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从空中应用拓展到陆地应用,如今在水下领域初露锋芒,摄影测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声呐测绘有着强大的优势,它可对水下特征物进行三维重建,并可对大区域生成二维地形图,可用于如沉船调查、码头桥梁大坝巡检、水下工程调查等多个领域,水下摄影测量技术就是利用物方空间在水中、像方空间在空气中所拍摄的图像,确定被摄目标几何特性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海底测图、水深测量、水下考古、水生物研究、海洋工程、气泡室和零重力环境下星载柔性天线型面精度测量等。
目前市面上水下摄影测量设备种类繁多,主要由主机体、智能摄像头、探照灯、缆线、电动收卷器和传感器等配件组成,其中主机体的结构大都是空间对称设置,且耐压能力可以根据机体的材质来决定,并且主机体的支腿为等腰梯形设计,使得主机体在平面放置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在下潜时支腿的斜面还可对海水进行引导,起到降低一定下潜阻力的作用,同时主机体中设置有八个(也有四个和六个的)推进器,其中垂直和水平各四个(四个推进器的垂直和水平各两个两个,六个的大都为水平两个垂直四个),其中推力的防水等级可以达到IP68,通过智能摄像头的设置,可以实时低延迟视频导航加高清静态摄影测量,并且缆线采用零浮力缆线,同时有些主机体会采用了镂空式设计,仅有水下密封舱这一个大型结构,增加设备的运动能力。
然而,上述的水下摄影测量设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耗能的问题,因水的阻力是空气阻力的800倍,使得设备在海底使用时阻力较大,造成推进器使用时的耗能较大,特别是水下摄影测量设备密封舱的形状大都是六边形、圆形或是椭圆形设计,在设备下潜密封舱在水中运动时,密封舱和主机体与水之间的阻力相对较大,虽然主机体采用了镂空式设计,但在下潜时仍旧会有较大的阻力,并且为了降低水下摄影测量设备的耗能,还会尽量控制水下摄影测量设备的重量,使得大多数的水下摄影测量设备重量较轻,在海中下潜时,水下摄影测量设备重量给予推进器的助力较小,使得水下摄影测量设备在下潜时的动力大都是由推进器来提供,这样就增加了推进器的耗能,故而,急需在现有水下摄影测量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包括装置主体、摄影测量仪器、密封舱、防护镜头、支腿、探照灯、推进器、缆线,所述支腿在装置主体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所述推进器安装在装置主体上,且装置主体中部安装有用于防护摄影测量仪器的密封舱和防护镜头,所述支腿底部活动安装有两个引导板,当装置主体在下潜时两个所述引导板端部会相贴合,使得两个所述引导板构成一个V形板,所述支腿中部滑动安装有固定杆,且所述引导板外壁安装有与固定杆对应的定位孔,使得固定杆可以插入到定位孔内对引导板进行定位,所述装置主体端部安装有端部配重板,且装置主体侧壁安装有侧配重板,所述密封舱顶部外壁安装有安装箱,且安装箱内安装有气囊,并且密封舱顶部设置有给气囊充气的充气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密封舱为菱形结构设计、引导板处于V形板状态、端部配重板为弧形板和侧配重板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使得装置主体在下潜时的阻力降低,从而使得装置主体下潜时的耗能减少,同时因本发明加装了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致使本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加,增加了本装置在下潜时重量给予推进器的帮助,使得下潜时推进器的耗能进一步的降低,并且通过设置有气囊,使得装置主体在下潜至预定位置后,可以通过充气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致使气囊开始膨胀,膨胀的气囊会增加装置主体在海底时的浮力,对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加给装置主体的重力进行抵消,降低装置主体在海底运动时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的设置所增加的能耗。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舱为菱形结构设计,且密封舱两侧边角的端点与安装箱外壁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降低装置主体在下潜时的耗能,使得本发明使用时更加的节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腿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用于安装引导板的轴座,且引导板与轴座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并且引导板开设有用于转轴滑动的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引导板不仅可以降低装置主体下潜时阻力,还可以增加装置主体在放置时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呈倒“U”形设计,且固定杆两端分别与一个引导板的定位孔相配合,并且支腿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杆滑动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固定杆进入到对应的定位孔内之后,两个引导板会在固定杆和定位孔的作用下被固定。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槽内滑动安装有与固定杆相连接的拉块,且拉块呈“T”形设计,并且拉块顶部的厚度大于限位槽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拉块形状的作用下,有效防止拉块从限位槽中滑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板端部和固定杆端部与定位孔和限位槽内均设置有磁块,且两组所述引导板端部会在磁块的作用下相互吸附,并且引导板的宽度与支腿的宽度相同,而且引导板与支腿的底部相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提高固定杆和定位孔对引导板的限位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分别在装置主体的两端和两侧外壁对称安装有两个,且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分别为弧形板和“L”形板设计,并且侧配重板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会利用自身的形状对暗流进行引导,降低暗流对装置主体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箱外壁转轴安装有双开门,且双开门在气囊弹开时会对气囊进行引导和限制,并且双开门的两个门体相贴的位置均设置有磁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开门在气囊弹开时会对气囊进行引导、支撑和限制,保证气囊不会大面积漏出装置主体增加运动时的阻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安装在密封舱顶部的压缩气罐、微型泵和三通管,所述微型泵两端进气嘴和排气嘴分别与压缩气罐和三通管相连接,且三通管通过输气管与对应的气囊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保气囊可以缓解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对装置主体整体重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密封舱、引导板、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因密封舱为菱形结构设计、引导板处于V形板状态、端部配重板为弧形板和侧配重板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使得装置主体在下潜时的阻力降低,从而使得装置主体下潜时的耗能减少,同时因本发明加装了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致使本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加,增加了本装置在下潜时重量给予推进器的帮助,使得下潜时推进器的耗能进一步的降低,并且通过设置有气囊,使得装置主体在下潜至预定位置后,可以通过充气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致使气囊开始膨胀,膨胀的气囊会增加装置主体在海底时的浮力,对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加给装置主体的重力进行抵消,降低装置主体在海底运动时端部配重板和侧配重板的设置所增加的能耗。
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引导板、滑槽、固定杆、拉块、限位槽和定位孔,在滑槽的作用下,使得引导板可以滑动至与地面平行的状态,从而使得装置主体在不使用时,引导板底部会与地面相接触,从而增加装置主体放置在地面时的稳定性,同时在固定杆和定位孔的作用下,使得引导板处于“V”形板状态时,固定杆会其端部的磁石与定位孔和其内部的磁石相互配合对引导板进行固定,从而确保引导板处于“V”形板状态时位置的固定性,保证引导板可以顺利的降低装置主体在下潜时的阻力,同时在拉块和限位槽的作用下,使得通过拉动拉块可以将固定杆与定位孔分离,从而方便解除固定杆和定位孔对引导板的限制,保证后续引导板可以顺利的运动至与地面平行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正剖图;
图7为本发明剖开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支腿的剖开图;
图9为本发明摄影测量仪器的剖开图;
图10为本发明不使用时的状态图。
图中:1、装置主体;11、摄影测量仪器;111、密封舱;12、防护镜头;13、支腿;14、探照灯;15、推进器;16、缆线;2、轴座;3、引导板;31、滑槽;4、固定杆;41、拉块;42、限位槽;43、定位孔;5、端部配重板;6、侧配重板;7、安装箱;71、双开门;72、气囊;73、压缩气罐;731、加气盖;74、微型泵;75、三通管;751、排气口;76、防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如图1-图10所示,包括装置主体1、摄影测量仪器11、密封舱111、防护镜头12、支腿13、探照灯14、推进器15、缆线16,其中支腿13与原有装置中的支腿13结构相同为等腰梯形设计,支腿13在装置主体1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推进器15安装在装置主体1上,且装置主体1中部安装有用于防护摄影测量仪器11的密封舱111和防护镜头12,使得装置主体1在入水之后,摄影测量仪器11会受到密封舱111和防护镜头12的保护,确保摄影测量仪器11在对海底进行摄影测量时的安全性,同时在摄影测量仪器11对海底进行摄影测量时探照灯14也会启动进行补光,确保摄影测量仪器11可以顺利的对海底进行摄影测量。
具体的,支腿13底部活动安装有两个引导板3,当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两个引导板3端部会相贴合,使得两个引导板3构成一个V形板,从而使得装置主体1在下潜过程中引导板3会对装置主体1进行引导,因两个引导板3处于V形板状态,会对海水进行引导,进而起到降低装置主体1下潜时阻力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了降低装置主体1下潜时的耗能,增加推进器15带动装置主体1下潜时的顺畅性,支腿13中部滑动安装有固定杆4,固定杆4呈倒“U”形设计,且引导板3外壁安装有与固定杆4对应的定位孔43,固定杆4两端分别与一个引导板3的定位孔43相配合,使得固定杆4可以插入到定位孔43内对引导板3进行定位,从而使得当固定杆4进入到对应的定位孔43内之后,两个引导板3会在固定杆4和定位孔43的作用下被固定,从而确保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引导板3形状的固定性,保证引导板3可以持续对装置主体1进行降阻,并且支腿13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杆4滑动的限位槽42,使得固定杆4可以顺利的在支腿13内进行滑动,限位槽42会对固定杆4的滑动进行限制,保证固定杆4可以顺利的滑动到定位孔43内,装置主体1端部安装有端部配重板5,且装置主体1侧壁安装有侧配重板6,通过加装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使得装置主体1整体的重量增加,从而增加本装置整体重量给予推进器15的助力,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本装置在下潜时的耗能和下潜时的速度,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时使得本发明在未加大推进器15数量和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摄影测量仪器11达到预定深度的速度,密封舱111顶部外壁安装有安装箱7,且安装箱7内固定安装有气囊72,并且密封舱111顶部设置有给气囊72充气的充气组件,当装置主体1下潜时对应深度之后,此时可通过缆线16传输信号将充气组件启动,充气组件包括安装在密封舱111顶部的压缩气罐73、微型泵74和三通管75,压缩气罐73中存储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微型泵74两端进气嘴和排气嘴分别与压缩气罐73和三通管75相连接,且三通管75通过输气管与对应的气囊72相连接,使得微型泵74在启动之后会将压缩气罐73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三通管75和输气管传输至气囊72中,致使气囊72开始膨胀,确保气囊72可以顺利的充气膨胀,使得气囊72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给装置主体1提供浮力,从而使得装置主体1的浮力增加,同时微型泵74每次启动传输出的二氧化碳气体量可以通过终端进行控制,确保气囊72可以缓解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对装置主体1整体重量的影响,防止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加装后,大大增加装置主体1在达到预定区域之后运动的耗能。
请参阅图6-图9,密封舱111为菱形结构设计,使得密封舱111在跟随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磁石的密封舱111会利用底部的形状降低其自身下潜时的阻力,在其自身形状的作用下,降低密封舱111对装置主体1下潜时造成的阻力,从而进一步的降低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的耗能,使得本发明使用时更加的节能,且密封舱111两侧边角的端点与安装箱7外壁处于同一垂直线上,使得安装箱7不会凸出密封舱111的侧壁,从而防止安装箱7的设置大大增加装置主体1下潜时阻力的事故出现。
请参阅图6-图8和图10,支腿13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用于安装引导板3的轴座2,且引导板3与轴座2之间通过转轴连接,使得引导板3与支腿13之间连接,同时轴座2会与转轴相配合对引导板3的位置进行限制,防止引导板3与支腿13之间完全分离,当装置主体1从海中取出后进行放置时,可将引导板3相贴的端部分离,接着边按压引导板3边向外推引导板3,因引导板3开设有用于转轴滑动的滑槽31,使得引导板3可以顺利的向外侧滑去,直至两个引导板3运动至与地面相垂直的状态,可将装置主体1放置在地面上,此时的与地面接触的是引导板3,因引导板3的长度大于支腿13靠近地面端部的长度,使得两个引导板3与地面接触,相较于支腿13与地面接触的接触面更大,从而大大的增加装置主体1在放置时的稳定性,使得引导板3不仅可以降低装置主体1下潜时阻力,还可以增加装置主体1在放置时的稳定性,使得本装置更加便于使用。
请参阅图8,限位槽42内滑动安装有与固定杆4相连接的拉块41,通过拉块41的设置,使得操作员可以通过拉块41对固定杆4的位置进行调整,且拉块41呈“T”形设计,并且拉块41顶部的厚度大于限位槽42的宽度,使得拉块41在下降至对应位置后无法继续下降,防止拉块41从限位槽42中滑出,引导板3端部和固定杆4端部与定位孔43和限位槽42内均设置有磁块,使得固定杆4在进入到对应的定位孔43内后,会使固定杆4端部磁块与定位孔43内的磁块相吸,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固定杆4位于定位孔43内时位置的固定性,从而提高固定杆4和定位孔43对引导板3的限位效果,当需要解除对引导板3的限制将固定杆4拉入到限位槽42内时,固定杆4会与限位槽42中的磁块相吸,从而使得固定杆4在限位槽42内的位置被限制,防止固定杆4对引导板3改变角度的操作造成严重影响,且两组引导板3端部会在磁块的作用下相互吸附,使得当引导板3在改变呈V形板的过程中,只需要向上拉起装置主体1,使引导板3逐渐离开地面,即会使引导板3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开始改变角度,致使引导板3端部自动相吸,并且引导板3的宽度与支腿13的宽度相同,而且引导板3与支腿13的底部相贴,使得引导板3会对支腿13进行遮挡,从而保证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引导板3会降低支腿13与海水之间的阻力。
请参阅图1-图6,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分别在装置主体1的两端和两侧外壁对称安装有两个,使得装置主体1亮度和侧壁的重量均衡,且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分别为弧形板和“L”形板设计,侧配重板6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5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使得当装置主体1在海底运行时,端部配重板5的形状和侧配重板6端面的形状还会降低装置主体1在运动时的阻力,同时海底暗流在流动时,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会利用自身的形状对暗流进行引导,降低暗流对装置主体1的影响。
请参阅图6-图10,安装箱7外壁转轴安装有双开门71,使得安装箱7可以打开,当气囊72在加气组件的作用下开始碰撞时,其会对双开门71进行挤压,致使双开门71打开,此时的安装箱7会对双开门71进行限制,使得双开门71只能开启至与安装箱7外壁呈90°垂直的状态,与此同时气囊72膨胀的位置会顺颗粒与海水接触,同时展开的双开门71在气囊72弹开时会对气囊72进行引导、支撑和限制,防止气囊72向上浮去,使得此时的气囊72会在装置主体1的内部,保证气囊72不会大面积漏出装置主体1增加运动时的阻力,并且双开门71的两个门体相贴的位置均设置有磁块,使得双开门71在关闭时,磁块会相吸,增加双开门71关闭时位置的固定性。
请参阅图6-图10,压缩气罐73外壁安装有单向阀,且单向阀端部安装有加气盖731,通过打开加气盖731可以对压缩气罐73进行补气,来保证压缩气罐73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充足,安装箱7顶部还安装有用于防护压缩气罐73和微型泵74的防护壳76,防止压缩气罐73和微型泵74直接与海水接触,致使压缩气罐73和微型泵74长时间与海水接触出现被腐蚀的事故发生,并且三通管75顶部还安装有排气口751,当需要对气囊72进行排气时,可通过打开排气口751将气囊72中的二氧化碳排出,而后再将气囊72收至安装箱7内,以便后续继续使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在需要使用本装置对海底进行摄影测量时,首先推动引导板3,直至两组对应的引导板3端部相吸,此时向下按压两个拉块41,使得两个固定杆4进入到对应的两个引导板3上的定位孔43内,使得引导板3的位置被进一步的固定,使得引导板3保持V形板的状态,接着,将装置主体1放入海水中,此时的装置主体1会在其自身重力和推进器15的作用下开始下潜,在装置主体1下潜的过程中,因密封舱111为菱形结构设计、引导板3处于V形板状态、端部配重板5为弧形板和侧配重板6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5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从而大大降低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的阻力,使得装置主体1下潜时的耗能较低,同时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会增加装置主体1的重力,进而使得装置主体1下降的速度增加,进一步的降低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的能耗,当装置主体1下潜时对应深度之后,此时可通过缆线16传输信号将微型泵74启动,其会将压缩气罐73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三通管75和传输管传输至气囊72中,使得气囊72开始膨胀,此时的气囊72会将双开门71顶开,双开门71会被推至与安装箱7外壁相互垂直的状态,使得此时的双开门71会对气囊72进行支撑和限制,使得气囊72在膨胀之后会受到双开门71的限制,防止气囊72向上浮去,使得此时的气囊72会在装置主体1的内部,保证气囊72不会大面积漏出装置主体1增加运动时的阻力,膨胀的气囊72会对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加给装置主体1的重力进行抵消,增加装置主体1在海底时的浮力,降低装置主体1在海底运动时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的设置所增加的能耗,使得本发明在加快了装置主体1的下降速度的作用下,还降低了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的能耗;
进一步的,当装置主体1在海底运动进行摄影测量时,此时的摄影测量仪器11会根据此次下海的实际需求对海底情况进行探索和测量,测量到的数据和影像会通过缆线16传输至终端接收器上进行记录,在装置主体1运动的同时端部配重板5的弧面和侧配重板6端部的弧面会同步对海水进行引导,从而进一步的降低装置主体1在运行时的阻力,同时装置主体1在海底运动的过程中,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会利用各自形状来对海底暗流进行引导,从而降低暗流对装置主体1的影响,进一步的提高装置主体1使用时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的,当装置主体1从海中取出后,向上拉动拉块41,使得固定杆4离开定位孔43,与限位槽42中的磁块相吸,此时的引导板3会失去限制,接着即可将装置主体1缓慢的放置在地面(或是船板上,下方统称为地面),致使引导板3端部与地面发生接触,随着装置主体1的继续下降,使得引导板3受到地面的挤压,导致引导板3端部分离,此时的引导板3会利用滑槽31在轴座2和转轴的限制下开始向两侧滑去,直至引导板3地面完全与地面相接触,此时的引导板3会通过支腿13对装置主体1进行支撑,从而增加装置主体1放置在地面时的稳定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发明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摄影测量仪器(11)、密封舱(111)、防护镜头(12)、支腿(13)、探照灯(14)、推进器(15)、缆线(16),所述支腿(13)在装置主体(1)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所述推进器(15)安装在装置主体(1)上,且装置主体(1)中部安装有用于防护摄影测量仪器(11)的密封舱(111)和防护镜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13)底部活动安装有两个引导板(3),当装置主体(1)在下潜时两个所述引导板(3)端部会相贴合,使得两个所述引导板(3)构成一个V形板,所述支腿(13)中部滑动安装有固定杆(4),且所述引导板(3)外壁安装有与固定杆(4)对应的定位孔(43),使得固定杆(4)可以插入到定位孔(43)内对引导板(3)进行定位,所述装置主体(1)端部安装有端部配重板(5),且装置主体(1)侧壁安装有侧配重板(6),所述密封舱(111)顶部外壁安装有安装箱(7),且安装箱(7)内安装有气囊(72),并且密封舱(111)顶部设置有给气囊(72)充气的充气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舱(111)为菱形结构设计,且密封舱(111)两侧边角的端点与安装箱(7)外壁处于同一垂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13)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用于安装引导板(3)的轴座(2),且引导板(3)与轴座(2)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并且引导板(3)开设有用于转轴滑动的滑槽(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4)呈倒“U”形设计,且固定杆(4)两端分别与一个引导板(3)的定位孔(43)相配合,并且支腿(13)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杆(4)滑动的限位槽(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42)内滑动安装有与固定杆(4)相连接的拉块(41),且拉块(41)呈“T”形设计,并且拉块(41)顶部的厚度大于限位槽(42)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3)端部和固定杆(4)端部与定位孔(43)和限位槽(42)内均设置有磁块,且两组所述引导板(3)端部会在磁块的作用下相互吸附,并且引导板(3)的宽度与支腿(13)的宽度相同,而且引导板(3)与支腿(13)的底部相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分别在装置主体(1)的两端和两侧外壁对称安装有两个,且端部配重板(5)和侧配重板(6)分别为弧形板和“L”形板设计,并且侧配重板(6)的两侧端面为与端部配重板(5)的弧面对应的弧面设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箱(7)外壁转轴安装有双开门(71),且双开门(71)在气囊(72)弹开时会对气囊(72)进行引导和限制,并且双开门(71)的两个门体相贴的位置均设置有磁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安装在密封舱(111)顶部的压缩气罐(73)、微型泵(74)和三通管(75),所述微型泵(74)两端进气嘴和排气嘴分别与压缩气罐(73)和三通管(75)相连接,且三通管(75)通过输气管与对应的气囊(72)相连接。
CN202311068096.0A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Active CN116750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8096.0A CN116750170B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8096.0A CN116750170B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0170A true CN116750170A (zh) 2023-09-15
CN116750170B CN116750170B (zh) 2023-11-14

Family

ID=87961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68096.0A Active CN116750170B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50170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8177A (ja) * 2012-09-14 2014-04-03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潜水体
JP2015042976A (ja) * 2013-07-26 2015-03-05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環境研究所 浅水域観測システム
JP2016099140A (ja) * 2014-11-18 2016-05-30 朝日航洋株式会社 水底観測システム
US20160176487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William C. Ston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Rendezvous, Docking and Capture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CN106741763A (zh) * 2017-03-17 2017-05-3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迷你水下观测型机器人
CN206664902U (zh) * 2017-03-24 2017-11-24 赛维航电科技有限公司 水下探测机器人
CN207826508U (zh) * 2017-08-29 2018-09-07 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水下有缆潜航器
KR101942823B1 (ko) * 2018-11-13 2019-01-30 주식회사 세광종합기술단 음향탐사에 의한 해수로의 지형변화 측량시스템
CN110116794A (zh) * 2019-05-29 2019-08-13 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可供水质监测的mini水下机器人以及水样采集方法
CN111891320A (zh) * 2020-07-29 2020-11-06 西安工业大学 一种水下双臂机器人装置系统
CN212845052U (zh) * 2020-08-08 2021-03-30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一种水下成像观测设备
JP2021167134A (ja) * 2020-04-09 2021-10-21 株式会社キュー・アイ 水中調査装置
CN217436031U (zh) * 2022-05-26 2022-09-16 南方科技大学 水下机器人及水下环保系统
CN217835982U (zh) * 2022-07-27 2022-11-18 青岛澳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水下机器人
CN218368233U (zh) * 2022-08-26 2023-01-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海洋石油管道巡检机器人
CN218641049U (zh) * 2022-11-10 2023-03-17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水下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8177A (ja) * 2012-09-14 2014-04-03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潜水体
JP2015042976A (ja) * 2013-07-26 2015-03-05 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環境研究所 浅水域観測システム
JP2016099140A (ja) * 2014-11-18 2016-05-30 朝日航洋株式会社 水底観測システム
US20160176487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William C. Ston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Rendezvous, Docking and Capture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CN106741763A (zh) * 2017-03-17 2017-05-3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迷你水下观测型机器人
CN206664902U (zh) * 2017-03-24 2017-11-24 赛维航电科技有限公司 水下探测机器人
CN207826508U (zh) * 2017-08-29 2018-09-07 杭州鳌海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水下有缆潜航器
KR101942823B1 (ko) * 2018-11-13 2019-01-30 주식회사 세광종합기술단 음향탐사에 의한 해수로의 지형변화 측량시스템
CN110116794A (zh) * 2019-05-29 2019-08-13 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可供水质监测的mini水下机器人以及水样采集方法
JP2021167134A (ja) * 2020-04-09 2021-10-21 株式会社キュー・アイ 水中調査装置
CN111891320A (zh) * 2020-07-29 2020-11-06 西安工业大学 一种水下双臂机器人装置系统
CN212845052U (zh) * 2020-08-08 2021-03-30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一种水下成像观测设备
CN217436031U (zh) * 2022-05-26 2022-09-16 南方科技大学 水下机器人及水下环保系统
CN217835982U (zh) * 2022-07-27 2022-11-18 青岛澳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水下机器人
CN218368233U (zh) * 2022-08-26 2023-01-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海洋石油管道巡检机器人
CN218641049U (zh) * 2022-11-10 2023-03-17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水下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0170B (zh) 202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78962B (zh) 一种适用于全海深的无缆式海底观测平台
CN111664886B (zh) 一种用于海底观测仪器回收的升降控制机构
CN106644388B (zh) 无人潜航器折叠浮囊深水上浮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207846381U (zh) 一种清理水面漂浮物的拦截装置
CN110116794A (zh) 可供水质监测的mini水下机器人以及水样采集方法
CN108195620B (zh) 一种海洋海底取样装置
CN108860519A (zh) 一种基于海底真空管道交通的多功能海底基站
CN116750170B (zh) 一种水下摄影测量装置
CN110302933B (zh) 一种水秀平台的制作方法
CN205418037U (zh) 一种浮力调节装置
US20050109254A1 (en) Submerged underwater obsevation booth
CN210083511U (zh) 一种可供水质监测的mini水下机器人
US6443087B1 (en) Underwater dive vehicle
CN114572352B (zh) 水下探测平台的远程自动布放装置及自动布放式探测平台
CN111665566A (zh) 一种自沉浮式宽频带单/多舱球海底地震仪
CN216443755U (zh) 一种用于海洋平台出坞提供浮力的浮箱模块
CN109110081A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浮船坞
CN213323618U (zh) 一种可采样式水下无人机
CN105576564B (zh) 一种用于水下电缆连接的隔水施工装置
CN115200557A (zh) 一种带有海水检测功能的漂浮式海洋测绘装置
US3335685A (en) Buoyancy control system and devices employing same
CN102490875B (zh) 水上平台抗风暴潜浮控制装置及方法
CN206504853U (zh) 无人潜航器折叠浮囊深水上浮试验装置
CN212008079U (zh) 水下潜器壳体强度测试装置
CN210391500U (zh) 一种能用于水上表演的水秀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