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1237A -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1237A
CN116731237A CN202310853486.2A CN202310853486A CN116731237A CN 116731237 A CN116731237 A CN 116731237A CN 202310853486 A CN202310853486 A CN 202310853486A CN 116731237 A CN116731237 A CN 1167312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ic emulsion
antibacterial
emulsion
parts
stir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534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小龙
钱小强
葛明华
王俊
王荣平
谢锦祥
郜江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unrising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unrisin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unrisin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unrisin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534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12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1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12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04Acids;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08F220/06Acrylic acid; Methacrylic acid;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22Emulsion polymerisation
    • C08F2/24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 C08F2/26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anio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12Polymerisation in non-solvents
    • C08F2/16Aqueous medium
    • C08F2/22Emulsion polymerisation
    • C08F2/24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 C08F2/30Emulsion polymerisation with the aid of emulsifying agents non-io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4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e.g. plasticisers, dyestuff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10Esters; Ether-esters
    • C08K5/101Esters; Ether-esters of mono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17Amines;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 C08K5/18Amines;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with aromatically bound amino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34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in the ring
    • C08K5/3467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in the ring having more than two nitrogen atoms in the ring
    • C08K5/3477Six-membered rings
    • C08K5/3492Triaz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包括乙二醇丙醚、丙烯酸单体、辅助单体、二甲基丙烯酰胺、季铵盐抗菌剂、紫外吸收剂、含氟单体、共聚单体、含磷单体、辅助乳化剂、纳米氧化锌和水,本发明配方体系中的丙烯酸单体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性能并通过调整其配比平衡抗菌性能和耐候性之间的关系,采用辅助乳化剂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得到更好的乳液性能,本发明采用的季铵盐抗菌剂可以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合物的抗菌性能,紫外吸收剂吸收紫外线,保护聚合物分子不受光化学降解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合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Description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酸乳液是一种以丙烯酸(acrylic acid)为主要组分的乳状液体。它是由丙烯酸及其共聚物、溶剂、稳定剂等组成的均匀分散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印刷油墨、纺织品和纸张等领域。在涂料中,丙烯酸乳可以作为乳液聚合物,提供涂料的粘接性、耐候性和涂膜的强度。在胶粘剂中,丙烯酸乳可以用于粘合纸板、木材、塑料、金属等物体。
现有技术中的丙烯酸乳液的应用场景单一、抗菌性和稳定性不能同时满足等缺点,使得丙烯酸乳液不能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合理的配方设计和制备工艺,得到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紫外吸收性能和耐候性能的丙烯酸乳液,同时本发明的丙烯酸乳液还具有较好的乳液稳定性和均匀性,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技术点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2-3重量份的乙二醇丙醚、20-40重量份的丙烯酸单体、8-12重量份的辅助单体、1-3重量份的二甲基丙烯酰胺、0.4-0.6重量份的季铵盐抗菌剂、1.4-1.5重量份的紫外吸收剂、0.8-1.2重量份的含氟单体、30-50重量份的共聚单体、0.4-0.6重量份的含磷单体、2-3重量份的丙烯酸甲酰胺、1-3重量份的辅助乳化剂、0.5-1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和14.5-15.0重量份的水。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乙二醇丙醚为聚氧乙烯辛醇醚和聚氧乙烯辛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辅助单体为2-甲基丙烯酰胺和2-羟基乙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季铵盐抗菌剂包括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紫外吸收剂为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和苯氧基三嗪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含氟单体为丙烯酸七氟丁酯和3,3,4,4,5,5,6,6,6-九氟己-1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共聚单体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含磷单体包括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配方体系中的辅助乳化剂为聚山梨酸酯、辛酸聚氧乙烯酯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其技术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乙二醇丙醚和辅助乳化剂,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搅拌温度为60-70℃,搅拌时间为25-35min;
步骤二,将丙烯酸单体、辅助单体、二甲基丙烯酰胺、季铵盐抗菌剂、紫外吸收剂、含氟单体、共聚单体、含磷单体和丙烯酸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所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搅拌温度为80-90℃,搅拌时间为85-95min;
步骤三,在所述步骤二的基础上加入纳米氧化锌并采用高能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分散,以确保所述纳米氧化锌均匀地分散;
步骤四,分步加入水,继续搅拌至乳液形成;
步骤五,调节pH值至7.5-8,搅拌20-40min,即可得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包括乙二醇丙醚、丙烯酸单体、辅助单体、二甲基丙烯酰胺、季铵盐抗菌剂、紫外吸收剂、含氟单体、共聚单体、含磷单体、辅助乳化剂、纳米氧化锌和水,本发明配方体系中的丙烯酸单体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性能并通过调整其配比平衡抗菌性能和耐候性之间的关系,采用辅助乳化剂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得到更好的乳液性能,本发明采用的季铵盐抗菌剂可以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合物的抗菌性能,紫外吸收剂吸收紫外线,保护聚合物分子不受光化学降解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合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配方系统中包括以下组分:
(1)2-3g的乙二醇丙醚:为聚氧乙烯辛醇醚和聚氧乙烯辛酸酯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乙二醇丙醚作为溶剂和助溶剂,可以帮助丙烯酸等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乳液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2)20-40g的丙烯酸单体,本发明的丙烯酸单体作为主要的聚合单体,参与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基质,并赋予乳液一定的抗菌性能,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性能,并且可以通过调整相关配比,平衡抗菌性能和耐候性之间的关系。
(3)8-12g的辅助单体:为2-甲基丙烯酰胺和2-羟基乙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
(4)1-3g的二甲基丙烯酰胺,作为共聚单体,可以提高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物的柔韧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5)0.4-0.6g的季铵盐抗菌剂:包括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为新型的季铵盐抗菌剂,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聚合物分子不受光化学降解的影响,提高其抗菌性能和环境友好性。
(6)1.4-1.5g的紫外吸收剂:可以保护聚合物分子不受紫外线的影响,本发明的紫外吸收剂为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和苯氧基三嗪中的至少一种,其中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为新型的紫外吸收剂可以提高乳液的紫外吸收性能,并且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其中苯氧基三嗪也为一种新型的紫外吸收剂具有较强的紫外吸收性能,可以吸收280-400nm范围内的紫外线,并且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可以延长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使用寿命。
(7)0.8-1.2g的含氟单体:为丙烯酸七氟丁酯和3,3,4,4,5,5,6,6,6-九氟己-1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含氟单体的添加可以提高丙烯酸乳液的耐水性和耐油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其抗菌性能和紫外稳定性等性能。本发明增加含氟单体的比例可以使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从而适用于更多的水性涂料和涂装领域。其中,3,3,4,4,5,5,6,6,6-九氟己-1基丙烯酸酯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并且可以提高乳液的抗水性和耐油性。
(8)30-50g的共聚单体:可以调节聚合物的性能,如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同时也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本发明的共聚单体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其中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重量比为1:1:1:2.5。
(9)0.4-0.6g的含磷单体:包括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可以提高乳液的阻燃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同时也可以改善其抗菌性能和紫外稳定性等性能。
(10)2-3g的丙烯酸甲酰胺:作为助剂,可以提高乳液的黏度和弹性,使乳液更加稳定。
(11)1-3g的辅助乳化剂:为聚山梨酸酯、辛酸聚氧乙烯酯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中的至少一种,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从而得到更好的乳液性能,其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新型的阳离子型辅助乳化剂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可以增强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抗菌效果。本发明的紫外吸收剂和辅助乳化剂的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增强抗菌效果、提高紫外吸收性能和光稳定性等。其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助剂,可以提高乳液的黏度和弹性,使乳液更加稳定。
(12)0.5-1g的纳米氧化锌:本发明中纳米氧化锌的添加可以使丙烯酸乳液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和光稳定性能,从而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医疗和户外用品等领域。
(13)14.5-15g的水作为溶剂,构成乳液的分散相,同时也参与聚合反应。
综上所述,上述配方中的各组分作用各不相同,但共同作用可以实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稳定性、均匀性、抗菌性能、紫外吸收性能等技术特征。其中,抗菌剂和紫外吸收剂的作用是本发明的关键创新点之一,它们可以提高乳液的抗菌性能和紫外吸收性能,提高乳液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选择适当的共聚单体和辅助乳化剂,也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在聚合物乳液中添加抗菌剂和紫外吸收剂,以提高乳液的抗菌性和紫外稳定性,从而延长乳液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选择适当的共聚单体和辅助乳化剂,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在具体实现方面,本发明的配方中添加了多种共聚单体、辅助乳化剂和助剂,以及抗菌剂和紫外吸收剂。其中,抗菌剂和紫外吸收剂可以提高乳液的抗菌性能和紫外吸收性能。同时,选择适当的共聚单体和辅助乳化剂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而助剂可以进一步调节聚合物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中的各组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增效的技术效果。例如,抗菌剂可以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合物的抗菌性能;而紫外吸收剂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聚合物分子不受光化学降解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与聚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交联结构,提高聚合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此外,共聚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影响聚合物的性能,如提高聚合物的柔韧性和强度等,进一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本发明中的各项技术特征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通过相互协同增效,实现了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稳定性、均匀性、抗菌性能、紫外吸收性能等技术特征。
按照上述配方,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乙二醇丙醚和辅助乳化剂,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搅拌温度为60-70℃,搅拌时间为25-35min,其中搅拌速度、温度、时间可以根据配方中的具体成分和目标性能进行优化;
步骤二,将丙烯酸单体、辅助单体、二甲基丙烯酰胺、季铵盐抗菌剂、紫外吸收剂、含氟单体、共聚单体、含磷单体和丙烯酸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所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搅拌温度为80-90℃,搅拌时间为85-95min;
步骤三,在所述步骤二的基础上加入纳米氧化锌并采用高能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分散,以确保所述纳米氧化锌均匀地分散;
步骤四,分步加入水,继续搅拌至乳液形成,采用分步加水的方式,并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盐类或表面活性剂,以防止乳液的过度乳化或分离等现象;
步骤五,调节pH值至7.5-8,并加长搅拌时间到20-40min,即可得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以进一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抗菌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配方系统中包括以下组分:
表1
序号 组分 用量/g
1 聚氧乙烯辛醇醚 1.5
2 丙烯酸单体 30
3 2-甲基丙烯酰胺 10
4 二甲基丙烯酰胺 2
5 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 0.5
6 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 1.45
7 丙烯酸七氟丁酯 1
8 丙烯酸甲酯 7.28
9 丙烯酸丁酯 7.28
10 丙烯酸异丁酯 7.28
11 甲基丙烯酸甲酯 18.18
12 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 0.5
13 丙烯酸甲酰胺 0.5
14 聚山梨酸酯 2
15 纳米氧化锌 0.75
16 14.7
按照上述配方,本实施例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聚氧乙烯辛醇醚和聚山梨酸酯,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50r/min,搅拌温度为65℃,搅拌时间为30min;
步骤二,将丙烯酸单体、2-甲基丙烯酰胺、二甲基丙烯酰胺、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丙烯酸七氟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和丙烯酸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所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50r/min,搅拌温度为85℃,搅拌时间为90min;
步骤三,在所述步骤二的基础上加入纳米氧化锌并采用高能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分散,以确保所述纳米氧化锌均匀地分散;
步骤四,分步加入水,继续搅拌至乳液形成;
步骤五,调节pH值至7.7,搅拌30min,即可得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
实施例2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配方系统中包括以下组分:
表2
按照上述配方,本实施例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聚氧乙烯辛酸酯和辛酸聚氧乙烯酯,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r/min,搅拌温度为60℃,搅拌时间为35min;
步骤二,将丙烯酸单体、2-羟基乙基丙烯酸、二甲基丙烯酰胺、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苯氧基三嗪、3,3,4,4,5,5,6,6,6-九氟己-1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和丙烯酸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所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r/min,搅拌温度为80℃,搅拌时间为95min;
步骤三,在所述步骤二的基础上加入纳米氧化锌并采用高能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分散,以确保所述纳米氧化锌均匀地分散;
步骤四,分步加入水,继续搅拌至乳液形成;
步骤五,调节pH值至7.5,搅拌20min,即可得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
实施例3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配方系统中包括以下组分:
表3
按照上述配方,本实施例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聚氧乙烯辛醇醚、聚氧乙烯辛酸酯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300r/min,搅拌温度为70℃,搅拌时间为25min;
步骤二,将丙烯酸单体、2-甲基丙烯酰胺、2-羟基乙基丙烯酸、二甲基丙烯酰胺、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苯氧基三嗪、丙烯酸七氟丁酯、3,3,4,4,5,5,6,6,6-九氟己-1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和丙烯酸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所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300r/min,搅拌温度为90℃,搅拌时间为85min;
步骤三,在所述步骤二的基础上加入纳米氧化锌并采用高能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分散,以确保所述纳米氧化锌均匀地分散;
步骤四,分步加入水,继续搅拌至乳液形成;
步骤五,调节pH值至8,搅拌40min,即可得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中将实施例1中的“0.5g的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删除,其余操作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中将实施例1中的“1.45g的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删除,其余操作同实施例1。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中将实施例3中的“3g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1g的纳米氧化锌”删除,其余操作同实施例3。
对比例4
本对比例中将实施例2中的“1.4g的苯氧基三嗪”删除,其余操作同实施例2。
试验例
将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进行抗菌性能测试、紫外吸收性能测试、环境友好性测试、毒性测试、光稳定性测试和加速老化试验,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见表4:
一、抗菌性能测试
采用菌落计数法或涂布法,测试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的抗菌性能差异,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菌落计数法:将待测乳液平均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接种细菌,培养一定时间后,计算菌落数。
涂布法:将待测乳液涂布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测试结果显示,添加季铵盐抗菌剂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抗菌性能明显优于未添加季铵盐抗菌剂(对比例1)的丙烯酸乳液。
二、紫外吸收性能测试
采用分光光度法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的紫外吸收性能差异,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分光光度法:将待测乳液分别置于不同波长的紫外光源下,测量通过乳液的光强度,根据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计算出乳液的吸收系数和吸收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将待测乳液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量,获取吸收光谱,并根据吸收光谱计算出乳液的吸收系数和吸收率。
测试结果显示,添加新型紫外吸收剂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紫外吸收性能明显优于未添加新型紫外吸收剂的丙烯酸乳液(对比例2)。
三、环境友好性测试
采用环境毒性测试方法,测试实施例1-3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对环境的毒性影响,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毒性测试:将待测乳液溶液与不同的环境污染物接触,或将乳液溶液置于环境中,观察毒性效应。
测试结果显示,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环境友好性较好,对环境污染物的影响较小。
四、光稳定性测试
采用加速老化试验方法,测试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的光稳定性差异,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加速老化试验:将待测乳液置于高温高湿或紫外光照射的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老化过程,观察乳液性能的变化。
测试结果显示,添加新型紫外吸收剂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光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新型紫外吸收剂的丙烯酸乳液(对比例4)。
五、乳液稳定性测试
采用离心法、动态光散射法等方法,测试实施例1-3和对比例1-4制备得到的丙烯酸乳液的稳定性差异,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离心法:将待测乳液离心一定时间后,观察分层情况。
动态光散射法:将待测乳液置于光散射仪中,观察乳液粒子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测试结果显示,添加适当的辅助乳化剂和纳米氧化锌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辅助乳化剂和纳米氧化锌的丙烯酸乳液(对比例3)。
表4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比测试,可以证明本发明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紫外吸收性能、环境友好性、光稳定性和乳液稳定性等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2-3重量份的乙二醇丙醚、20-40重量份的丙烯酸单体、8-12重量份的辅助单体、1-3重量份的二甲基丙烯酰胺、0.4-0.6重量份的季铵盐抗菌剂、1.4-1.5重量份的紫外吸收剂、0.8-1.2重量份的含氟单体、30-50重量份的共聚单体、0.4-0.6重量份的含磷单体、2-3重量份的丙烯酸甲酰胺、1-3重量份的辅助乳化剂、0.5-1重量份的纳米氧化锌和14.5-15.0重量份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乙二醇丙醚为聚氧乙烯辛醇醚和聚氧乙烯辛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单体为2-甲基丙烯酰胺和2-羟基乙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季铵盐抗菌剂包括N-(4-氯苯基)-N-(2-羟乙基)甲基丙烷基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吸收剂为2-羟基-4-甲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和苯氧基三嗪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单体为丙烯酸七氟丁酯和3,3,4,4,5,5,6,6,6-九氟己-1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单体包括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磷单体包括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十二烷基)磷酸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乳化剂为聚山梨酸酯、辛酸聚氧乙烯酯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抗菌型丙烯酸乳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反应釜中加入乙二醇丙醚和辅助乳化剂,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搅拌温度为60-70℃,搅拌时间为25-35min;
步骤二,将丙烯酸单体、辅助单体、二甲基丙烯酰胺、季铵盐抗菌剂、紫外吸收剂、含氟单体、共聚单体、含磷单体和丙烯酸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所述步骤一的反应釜中,继续搅拌至均匀,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搅拌温度为80-90℃,搅拌时间为85-95min;
步骤三,在所述步骤二的基础上加入纳米氧化锌并采用高能超声波分散器进行分散,以确保所述纳米氧化锌均匀地分散;
步骤四,分步加入水,继续搅拌至乳液形成;
步骤五,调节pH值至7.5-8,搅拌20-40min,即可得到抗菌型丙烯酸乳液。
CN202310853486.2A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7312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53486.2A CN116731237A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53486.2A CN116731237A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1237A true CN116731237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11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53486.2A Pending CN116731237A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1237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9878A (zh) * 2016-12-30 2017-05-31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南雄材料生产基地 一种季铵盐阳离子型水性含氟聚丙烯酸酯和乳液及该乳液的制备
CN110187421A (zh) * 2018-02-22 2019-08-30 琳得科株式会社 车内灯利用型显示体
CN115651115A (zh) * 2022-09-27 2023-01-31 吉首大学 一种耐候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9878A (zh) * 2016-12-30 2017-05-31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南雄材料生产基地 一种季铵盐阳离子型水性含氟聚丙烯酸酯和乳液及该乳液的制备
CN110187421A (zh) * 2018-02-22 2019-08-30 琳得科株式会社 车内灯利用型显示体
CN115651115A (zh) * 2022-09-27 2023-01-31 吉首大学 一种耐候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54591A (en) Abrasion resistant radiation curable coating for polycarbonate article
CA2098642A1 (en) Radiation curable hardcoat compositions
EP0444294A1 (de) Fluoreszierend eingefärbte Polymeremulsionen
CN107573830B (zh) 一种纳米水性uv紫外光固化清漆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A1168781A (en) Aqueous coating composition
US3839254A (en) Aqueous coating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etallic pigment coated with ionizable perfluoroalkyl surfactant
DE60217000T2 (de) Wäßrige Beschichtungszusammensetzung, die Vinylaminpolymere umfaßt
CN105505020A (zh) 一种环保型仿瓷涂料及其喷涂方法
CN104530932A (zh) 一种抗菌抗静电紫外光固化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52590A (zh) 一种水性木器抗甲醛清漆及其制备方法
EP0609793A2 (de) Bei Raumtemperatur vernetzbares wässriges Bindemittel
CN116731237A (zh) 一种抗菌型丙烯酸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93400B (zh) 纳米级水性窄分子量分布丙烯酸共聚酯的应用
CN108384293A (zh) 一种基于阳离子聚电解质共聚物的防雾/防霜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US5661212A (en) Method of providing a coating composition on alkyd-coating and the resulting coated product
EP0450478B1 (de) Farbiges Acrylglas mit organischen Pigmenten
KR960003284B1 (ko) 방담성(anti-fogging) 수지 필름-형성 조성물
CN110240858A (zh) 一种高低能量交互固化水性uv木器清漆及其制备方法与施工工艺
US3597384A (en) Acrylic varnish
CN110776605B (zh) 一种低voc水性环氧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8231B (zh) 一种uv光油印前打底水性光油及其制备方法
US5523340A (en) Anionic electrodepositable coating composition for pigment dispersed color filter
JPH04372674A (ja) 水性常乾架橋型塗料用樹脂組成物
DE3128143A1 (de) Waessrige copolymerisat-dispersion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der dispersionen
JP3519119B2 (ja) 水性コーティング用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