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5075A -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25075A
CN116725075A CN202310770069.1A CN202310770069A CN116725075A CN 116725075 A CN116725075 A CN 116725075A CN 202310770069 A CN202310770069 A CN 202310770069A CN 116725075 A CN116725075 A CN 116725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ed solution
weight
parts
stirring
prote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700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皓芸
侯艳
张迅
邹一娇
陈雪珂
蒋源渊
张燕
成福
李鹏娟
唐甜
张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Tianyou Dai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Tianyou Dai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Tianyou Dai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Tianyou Dai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7006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250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2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25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CDAIRY PRODUCTS, e.g. MILK, BUTTER OR CHEESE; MILK OR CHEESE SUBSTITUTES; MAKING THEREOF
    • A23C9/00Milk preparations; Milk powder or milk powder preparations
    • A23C9/12Fermented milk preparations; Treatment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 A23C9/13Fermented milk preparations; Treatment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using additives
    • A23C9/1307Milk products or derivatives; Fruit or vegetable juices; Sugars, sugar alcohols, sweeteners; Oligosaccharides; Organic acids or salts thereof or acidifying agents; Flavours, dyes or pigments; Inert or aerosol gases; Carbona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airy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乳制品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其中,每1000重量份原料包括:生牛乳750‑933重量份、白砂糖50‑125重量份、食用葡萄糖10‑17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本发明原料简单易得,不含食品添加剂,绿色健康;且产品风味良好,口感舒适,能避免蛋白质沉淀,保持货架期的稳定性。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原料称取、基料配料、保温褐变、冷却接种发酵、糖浆配料、糖浆杀菌、混合搅拌、均质冷却和灌装冷藏步骤。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风味良好,质构稳定性强,且本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大规模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乳制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褐色乳酸菌饮料是一种清新爽口且风味独特的发酵型含乳饮料,其含有较高数量的活性乳酸菌,甜度与酸度较高,黏度较低,口感清爽,酸甜适口,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褐色乳酸菌饮料在制作时,在生牛乳或脱脂乳粉中添加还原糖,然后经过美拉德反应、接种、发酵和调配而制成基料,基料再与还原糖中的碳基发生褐变反应,从而使得成品颜色呈现浅褐色至深褐色。在褐色乳酸菌饮料制作过程中,由于蛋白质的氨基化合物和还原糖的羰基化合物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以及长时间发酵,赋予了该产品特殊的色泽和风味,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市面上的褐色乳酸菌饮料普遍使用脱脂乳粉主要原料,褐色乳酸菌饮料通过长时发酵或者食品添加剂来调节pH值,用稳定剂维持饮料状态的稳定性,香精修饰风味,其发酵时间长,同时产品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含量低。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长,更愿意接受零添加剂的高营养褐色乳酸菌饮料产品,但零添加剂的褐色乳酸菌饮料更不容易保持状态,蛋白质容易沉淀,产品稳定性差。
基于上述内容可见,现有的褐色乳酸菌饮料普遍含有添加剂且营养成分低,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无添加剂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又不容易保持质构,稳定性差。因此,本领域有必要提出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其原料简单易得,不含食品添加剂,绿色健康;且产品风味良好,口感舒适,能避免蛋白质沉淀,保持货架期的稳定性。
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每1000重量份原料包括:生牛乳750-933重量份、白砂糖50-125重量份、食用葡萄糖10-17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
进一步地,发酵剂包括副干酪乳杆菌;还包括复配保加利亚乳杆菌或嗜热链球菌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风味良好,质构稳定性强,且本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大规模生产。
实现本发明另一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原料称取,称取对应重量份的生牛乳、白砂糖、食用葡萄糖、发酵剂和水备用;
步骤S2,基料配料,将生牛乳进行脱脂处理后升温,然后加入食用葡萄糖搅拌均匀后静止水合,得到混合液A1;
步骤S3,保温褐变,将混合液A1升温后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2;
步骤S4,冷却接种发酵,将混合液A2冷却后加入发酵剂,发酵15-24h,得到褐色基料;
步骤S5,糖浆配料,将水升温后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B1;
步骤S6,糖浆杀菌,将混合液B1在92-98℃下杀菌300s,然后降温至15-20℃,得到混合液B2;
步骤S7,混合搅拌,将步骤S4的褐色基料搅拌5-10min后加入混合液B2,搅拌均匀后降温,得到混合液C;
步骤S8,均质冷却,将混合液C均质后及时冷却,得到混合液D;
步骤S9,灌装冷藏,将混合液D灌装,移至4℃冷藏,即得成品。
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将生牛乳脱脂后升温至55-58℃,加入食用葡萄糖后搅拌的时间为5-10min,静止水合的时间为30-45min。
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将混合液A1升温至90-95℃后开始搅拌,并在该温度下保温搅拌3-3.5h。
进一步地,在步骤S4中,将混合液A2冷却至40-42℃后加入发酵剂。
进一步地,在步骤S5中,将水升温至60-75℃后加入白砂糖,然后边搅拌边升温至90-95℃,其中,搅拌时间为5-10min。
进一步地,在步骤S7具体为:将步骤S4的褐色基料在10-15r/min下搅拌5-10min,然后加入混合液B2,搅拌20-25min后降温至10-25℃,得到混合液C。
进一步地,在步骤S8中,混合液C均质的压力为20-22Mpa,均质后冷却的温度为10-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原料简单易得,不含食品添加剂,绿色健康;且本发明的产品具有高蛋白质和钙含量;此外,本发明的产品风味良好,口感舒适,能避免蛋白质沉淀,保持货架期的稳定性;
(2)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风味良好,质构稳定性强,且本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便于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图2为实验4中的蛋白质沉淀实验初始对比图。
图3为实验4中的蛋白质沉淀实验第5天对比图。
图4为实验4中的蛋白质沉淀实验第15天对比图。
图5为实验4中的蛋白质沉淀实验第20天对比图。
图6为实验4中的蛋白质沉淀实验第30天对比图。
图7为实验4中各组澄清指数和澄清度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每1000重量份原料包括:生牛乳750-933重量份、白砂糖50-125重量份、食用葡萄糖10-17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本发明中,发酵剂包括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或副干酪乳杆菌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所示,上述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原料称取,称取对应重量份的生牛乳、白砂糖、食用葡萄糖、发酵剂和水备用。其中,每1000重量份原料包括生牛乳750-933重量份、白砂糖50-125重量份、食用葡萄糖10-17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
步骤S2,基料配料,将生牛乳进行脱脂处理后升温至55-58℃,然后加入食用葡萄糖搅拌5-10min至均匀,然后静止水合30-45min,得到混合液A1。
在本步骤中,将生牛乳脱脂后升温至55-58℃便于食用葡萄糖的溶解;加入食用葡萄糖搅拌5-10min至均匀,然后静止水合30-45min可使食用葡萄糖充分溶解水合,有利于后续高温褐变。
步骤S3,保温褐变,将混合液A1升温至90-95℃后搅拌均匀,并在该温度下保温搅拌3-3.5h,得到混合液A2。
在本步骤中,在90-95℃的高温环境下,混合液A1中的生牛乳蛋白质可与食用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独特的焦香风味,从而混合液转变为褐色。
步骤S4,冷却接种发酵,将混合液A2冷却至40-42℃后加入发酵剂,发酵15-24h,得到褐色基料。
步骤S5,糖浆配料,将水升温后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B1。
将水升温至60-75℃后加入白砂糖,然后边搅拌边升温至90-95℃,搅拌5-10min至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B1。本发明中将水升温至60-75℃可加快白砂糖的溶解,节约配料时间。
步骤S6,糖浆杀菌,将混合液B1在92-98℃下杀菌300s,然后降温至15-20℃,得到混合液B2。
本发明在92-98℃下杀菌300s可实现充分杀菌,以保障终产品的微生物合格。在92-98℃的高温环境下细菌等有害物质可以被杀死,但同时也会破坏混合液B1中原料本身的物质状态。因此,为了保障原料状态和营养物质不流失,不变质,本发明杀菌以后需要将温度降至15-20℃进行冷却处理。
步骤S7,混合搅拌,将步骤S4的褐色基料在10-15r/min下搅拌5-10min,然后加入混合液B2,搅拌20-25min后降温至10-25℃,得到混合液C。
在本步骤中,降温至10-25℃有利于糖浆和基料的充分混合,温度过低黏度较高不利于混合,温度过高无法终止基料发酵会导致酸度偏高,口感不佳。
步骤S8,均质冷却,将混合液C均质后及时冷却,得到混合液D。在本步骤中,均质压力为20-22Mpa;均质后及时冷却至10-15℃,其中,均质压力20-22Mpa可以保障产品的均匀性和流畅顺滑的口感。
为进一步验证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还进行了以下实验(即发酵菌种筛选实验、葡萄糖添加量筛选实验、生牛乳添加量筛选实验、产品稳定性验证以及产品感官评价)
实验1·发酵菌种的筛选实验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褐色乳酸菌饮料主要是由副干酪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单只发酵,发酵温度为37℃左右,发酵时间在48-72h左右。采用现有的发酵方法会存在车间生产控制难和发酵时间长等问题,为达到良好的发酵风味和减少发酵时间,本发明进行了发酵菌种、发酵温度和时间的筛选,并进行相关复配,可以显著减少发酵时间,同时保障了产品的风味口感。
在本实验中,产品总重量份为1000重量份,包括生牛乳760重量份、白砂糖120重量份、食用葡萄糖10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本实验中的发酵剂包括单只发酵剂和复配发酵剂,当为复配发酵剂时,复配的种类为两种,且复配比例为1∶1。
将本实验中的上述原料按照本发明的步骤S1至步骤S3进行加工后得到混合液A2,然后从混合液A2中取出5组样品,分别命名为样品1、样品2、……、样品5。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各组样品进行步骤S4的发酵过程,且各组仅仅发酵剂种类不同,各组发酵过程的具体参数情况对比如下表1所示。
表1中,L.paracasei为副干酪乳杆菌;YO-MIX187LYO为市售丹尼斯克酸奶菌种,其中包括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YO-MIX883LYO为市售丹尼斯克酸奶菌种,其中包括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MA14为市售丹尼斯克公司的MA14型发酵剂,其中包括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YO-MIXPRIME900LYO为市售丹尼斯克发酵剂粉900型,其中包括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
由于本发明不添加食品添加剂(无香精),而L.paracasei是提供褐色乳酸饮料特征风味的菌种,所以本发明中无论单独使用还是复配使用,发酵剂中都需要包含L.paracasei。此外,为了保障产品风味等,综合实际生产的便利性,其他比例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菌种时会较复杂,因此本发明直接将菌种配比为1∶1来筛选合适的菌种搭配。
表1·发酵过程的具体参数情况对比表
通常情况下,澄清指数小于1,则说明产品质构较为稳定,澄清指数越小,代表样品越稳定。根据上述表1的实验结果可见,本实验中大部分复配菌种比单一菌种稳定性更佳,其中,样品2和样品3的复配菌种效果最好。因此,本发明优选YO-MIX187LYO和YO-MIX883LYO作为复配菌种进一步进行发酵温度和时间的筛选,以期达到较佳口感。
本发明中,单独使用L.paracasei可达到较好风味口感,但发酵时间较长,上述表1的数据只能初步筛选适合复配的菌种。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复配菌种及发酵温度,以期在较短的发酵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感官,在上述表1结果的基础上,本发明针对YO-MIX187LYO和YO-MIX883LYO分别与L.paracasei复配进行了进一步实验,具体实验参数、复配方案以及感官测评结果(即终止酸度)如下表2所示。
表2·发酵剂复配实验参数及结果对比表
通常情况下,基料酸度100-150°T左右,后续进行生产的成品风味较好,酸甜适中,根据上述表2的感官测评可见,编号8至编号10的基料酸度均在100-150°T左右。因此,本发明优选YO-MIX187LYO和L.paracasei菌种1∶1复配作为复配发酵剂,在此复配组合下,发酵时间优选15-24h,发酵温度优选42℃。
实验2·葡萄糖添加量和褐变时间的筛选实验
葡萄糖是美拉德反应的重要原料之一,葡萄糖的添加量不同会影响基料褐变效果、风味、时间。葡萄糖添加量过少,褐变时间久,褐变产生的焦香风味不足,葡萄糖添加量过多也会影响产品的酸甜平衡和风味。
本实验一共设置有6组,分别命名为组1、组2、……、组6,各组产品总重量份为1000重量份,其中,包括生牛乳750重量份、白砂糖120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还包括食用葡萄糖若干份,各组食用葡萄糖重量份均不相同,且具体如下表3所示。本实验中,各组使用的发酵剂为YO-MIX187LYO和L.paracasei菌种1∶1的复配发酵剂。
将本实验中的各组原料按照本发明的步骤S1至步骤S3进行加工后得到混合液A2,且各组步骤S1至步骤S3的加工参数相同,然后对各组样品进行步骤S4的发酵过程,且各组仅仅葡萄糖添加量和褐变时间不同,各组褐变过程的具体参数情况对比和实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各组褐变过程的具体参数情况对比和实验结果表
根据上述表3的结果结合感官和褐变时间可见,葡萄添加量10-17重量份且褐变3.0-3.5h,在颜色、风味上可以达到产品要求,选择此葡萄糖添加量范围和褐变时间作为方案的最优组合。
实验3·生牛乳添加量筛选实验
生牛乳添加量对最终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和钙含量也有一定影响,目前褐色乳酸菌饮料普遍使用脱脂乳粉主要原料,产品蛋白质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在1%左右,钙含量约为正常酸奶类产品的一半。在制备褐色乳酸菌饮料是,可通过将生牛乳脱脂后添加使用,同时提高生牛乳的添加量,增加产品的蛋白质及钙含量。但是,一味地提高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在没有添加剂的方案中,难以在货架期保持稳定均一,因此,所以需要找到合适的生牛乳添加量,既能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又能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
本实验一共设置有7组,分别命名为组1、组2、……、组7,各组产品总重量份为1000重量份,其中,包括白砂糖120重量份、葡萄糖12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还包括生牛乳若干份,各组生牛乳重量份均不相同,且具体如下表4所示。
本实验中,各组使用的发酵剂为YO-MIX187LYO和L.paracasei菌种1∶1的复配发酵剂,且各组保温褐变的温度均为95℃,褐变时间均为3.3h。
将本实验中的各组原料按照本发明的步骤S1至步骤S9进行加工后得到成品,且各组仅仅生牛乳添加量不同,各组生牛乳添加量的具体参数情况对比和实验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各组生牛乳添加量的具体参数情况对比和实验结果表
组别 生牛乳添加量/重量份 终产品蛋白质含量/% 终产品钙含量/mg
组1 350 1.03-1.05 23.5-23.8
组2 700 2.06-2.10 26.5-30.0
组3 750 2.25-2.30 36.1-35.4
组4 800 2.40-2.42 39.2-39.5
组5 900 2.67-2.70 53.4-54.0
组6 933 2.75-2.80 58.7-59.2
组7 950 2.84-2.86 64.3-65.1
根据表4的实验结果可见,生牛乳添加量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终产品的蛋白质和钙含量,但为了进一步验证调高生牛乳添加量后产品的稳定性,本发明还设计了实验4进行稳定性验证分析。
实验4·产品稳定性验证
1、蛋白质沉淀实验
由于生牛乳添加量增加后产品更易发生蛋白质沉淀、析水等不稳定现象,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生牛乳添加量范围。
本实验一共设置有6组,分别命名为组1、组2、……、组6,各组产品总重量份为1000重量份,其中,包括白砂糖120重量份、葡萄糖12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还包括生牛乳若干份,各组生牛乳重量份均不相同,且具体如下表5所示。
表5·各组生牛乳重量份对比表
组别 生牛乳添加量/重量份
组1 300
组2 500
组3 700
组4 900
组5 950
组6 980
本实验中,各组使用的发酵剂为YO-MIX187LYO和L.paracasei菌种1∶1的复配发酵剂,且各组保温褐变的温度均为95℃,褐变时间均为3.3h。
将本实验中的各组原料按照本发明的步骤S1至步骤S9进行加工后得到成品,且各组仅仅生牛乳添加量不同,从而得到不同蛋白质含量的褐色乳酸菌饮料。得到成品后在10℃下观察各组产品的蛋白质沉淀情况,分别拍摄初始对比图、第5天、第15天、第20天和第30天蛋白质沉淀情况对比图,具体如图2至图6所示,图中标记为第①-⑥号瓶分别代表第1至第6组的样品。
根据图2至图6的对比结果可见,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下,过低蛋白质含量和过高蛋白质含量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不佳,蛋白沉淀,产品析水明显,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偏高时析水更加严重。所以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生牛乳添加量区间。根据初步的保存结果,本发明再进行稳定性分析实验,来快速找到合适的范围。
2、稳定性分析实验
本实验一共设置有3组,分别命名为组1、组2、组3,各组产品总重量份为1000重量份,其中,包括白砂糖120重量份、葡萄糖12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还包括生牛乳若干份,各组生牛乳重量份均不相同,且具体如下表6所示。将本实验中的各组原料按照本发明的步骤S1至步骤S9进行加工后得到成品,且各组仅仅生牛乳添加量不同。得到成品后对各组使用稳定性分析仪的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下表6所示。
表6·各组生牛乳重量份以及结果检测对比表
组别 生牛乳添加量/重量份 澄清指数 稳定性评价
组1 333 0.933 较稳定
组2 700 0.928 较稳定
组3 970 0.935 较稳定
根据图2至图6的对比结果可知,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下,过低蛋白质含量和过高蛋白质含量的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不佳,蛋白沉淀,产品析水明显,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偏高时析水更加严重。结合上述表6可知,在生牛乳添加量为333-970重量份时相对稳定,为了进一步满足产品高蛋白质含量的需求,本发明进一步在生牛乳添加量为700-950重量份区间进行生牛乳添加量细化筛选和比较,本发明还设计了生牛乳添加量细化实验。
3、生牛乳添加量细化实验
本实验一共设置有4组产品,分别命名为褐色乳酸菌饮料1、褐色乳酸菌饮料2、褐色乳酸菌饮料3、褐色乳酸菌饮料4,各组产品总重量份为1000重量份,其中,包括白砂糖120重量份、葡萄糖12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还包括生牛乳若干份,各组生牛乳重量份均不相同,且具体如下表7所示。将本实验中的各组原料按照本发明的步骤S1至步骤S9进行加工后得到成品,且各组仅仅生牛乳添加量不同。得到成品后对各组使用稳定性分析仪的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下表7所示,各组澄清指数和澄清度对比图如图7所示。
表7·各组生牛乳重量份以及结果检测对比表
产品名称 生牛乳添加量/重量份 澄清指数 稳定性评价
褐色乳酸菌饮料1 750 0.839 稳定
褐色乳酸菌饮料2 900 0.839 稳定
褐色乳酸菌饮料3 933 0.754 稳定
褐色乳酸菌饮料4 950 0.780 稳定
一般情况下,澄清指数小于1则表明产品质构较为稳定,根据上述表7的实验结果可见,生牛乳添加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增加过多可能会逐渐降低产品的稳定性,而在生牛乳重量份在750-933重量份范围内相对稳定且澄清指数随着生牛乳重量份增加呈下降趋势,超过933重量份时澄清指数开始上升。因此,每1000重量份的产品中,本发明优选生牛乳的最佳重量份区间为750-933重量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在本发明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其特征在于,每1000重量份原料包括:生牛乳750-933重量份、白砂糖50-125重量份、食用葡萄糖10-17重量份、发酵剂0.030重量份和余量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其特征在于,发酵剂包括副干酪乳杆菌;还包括复配保加利亚乳杆菌或嗜热链球菌中的至少一种。
3.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原料称取,称取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重量份的生牛乳、白砂糖、食用葡萄糖、发酵剂和水备用;
步骤S2,基料配料,将生牛乳进行脱脂处理后升温,然后加入食用葡萄糖搅拌均匀后静止水合,得到混合液A1;
步骤S3,保温褐变,将混合液A1升温后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A2;
步骤S4,冷却接种发酵,将混合液A2冷却后加入发酵剂,发酵15-24h,得到褐色基料;
步骤S5,糖浆配料,将水升温后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B1;
步骤S6,糖浆杀菌,将混合液B1在92-98℃下杀菌300s,然后降温至15-20℃,得到混合液B2;
步骤S7,混合搅拌,将步骤S4的褐色基料搅拌5-10min后加入混合液B2,搅拌均匀后降温,得到混合液C;
步骤S8,均质冷却,将混合液C均质后及时冷却,得到混合液D;
步骤S9,灌装冷藏,将混合液D灌装,移至4℃冷藏,即得成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将生牛乳脱脂后升温至55-58℃,加入食用葡萄糖后搅拌的时间为5-10min,静止水合的时间为30-45min。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将混合液A1升温至90-95℃后开始搅拌,并在该温度下保温搅拌3-3.5h。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将混合液A2冷却至40-42℃后加入发酵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将混合液A2冷却至40-42℃后加入发酵剂。
8.根据权利要求3、4或7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将水升温至60-75℃后加入白砂糖,然后边搅拌边升温至90-95℃,其中,搅拌时间为5-10min。
9.根据权利要求3、4或7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具体为:将步骤S4的褐色基料在10-15r/min下搅拌5-10min,然后加入混合液B2,搅拌20-25min后降温至10-25℃,得到混合液C。
10.根据权利要求3、4或7所述的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8中,混合液C均质的压力为20-22Mpa,均质后冷却的温度为10-15℃。
CN202310770069.1A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7250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0069.1A CN116725075A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0069.1A CN116725075A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25075A true CN116725075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1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70069.1A Pending CN116725075A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250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1552B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fermented milk and fermented milk
CN108354011B (zh) 一种高香型风味发酵乳及其制备方法
CA2622691C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texture of fermented milk
CN107937317B (zh)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其应用及由其制备的酸奶
EP1568280B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fermented milk and fermented milk
CA2621166C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fermented milk and fermented milk
CN109430392A (zh) 一种低糖低脂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70929A (zh) 一种饮用型酸奶专用稳定剂及其应用
WO2018117911A1 (en) Method for sour cream production using baked cream
JP7232177B2 (ja) 乳酸菌スターター及び発酵乳の製造方法
CN105746707A (zh) 一种搅拌型褐色风味酸乳的生产工艺及其产品
CN116725075A (zh) 一种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高蛋白褐色乳酸菌饮料及制备方法
CN115251169A (zh) 液体再制奶酪及其制备方法和液体再制奶酪组合物
CN110731381A (zh) 一种桂花酒酿味发酵乳及其制备方法
RU2266008C2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кисломолочного продукта "катык"
US11464248B2 (en) Co-fermented food product from dairy and grain
CN114403221A (zh) 一种草莓芝士风味酸乳制备方法
CN108064962A (zh) 一种复合蛋白组合物、复合蛋白发酵乳基料、可常温保存的复合蛋白饮料及制备
CN108208167A (zh) 长保质期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86871A (zh) 一种褐色搅拌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62417A (zh) 一种高蛋白凝固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62418A (zh) 一种零蔗糖凝固型酸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57832A (zh) 一种烤酸奶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