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1162A - 端子单元 - Google Patents
端子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11162A CN116711162A CN202180088859.0A CN202180088859A CN116711162A CN 116711162 A CN116711162 A CN 116711162A CN 202180088859 A CN202180088859 A CN 202180088859A CN 116711162 A CN116711162 A CN 1167111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ipheral wall
- connection portion
- wall portion
- columnar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39 Spr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MFGNRRURHSENX-UHFFFAOYSA-N beryllium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Be].[Cu] DMFGNRRURHSEN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the spring member surrounding the socke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新颖结构的端子单元,能实现筒状连接部向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的提高,并且能抑制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刮掉。在端子单元(10)中,阳端子(12)具有锥形的柱状连接部(18),阴端子(14)具有筒状连接部(16)和弹性构件(26),构成筒状连接部(16)的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的对置间隙在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上逐渐变小,第1周壁部(28)或者第2周壁部(30)具有触点部(36),在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能以不与触点部(36)接触的方式插通于筒状连接部(16),在柱状连接部(18)的比顶端部靠基端侧设置有压入到触点部(36)的压入区域(4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单元。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端子单元:该端子单元实现采用阳端子和阴端子的阴阳型端子的电连接结构,该阳端子被称为销端子等,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柱状连接部,该阴端子被称为套筒端子等,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筒状连接部。在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内部设置有从顶端开口部向后方折回的弹性接触片。通过该弹性接触片的弹性复原力,在弹性接触片的端部设置的触点部按压到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阳端子和阴端子保持为接触状态而实现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4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样的现有结构的阴端子中,通过弹性接触片按压到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从而阳端子和阴端子保持为接触状态。因此,仅以弹性接触片的弹簧力使阴阳端子间的接触压力提高是有限的。在将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进一步向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内部插入时,筒状连接部的弹性接触片一边在柱状连接部的表面摩擦一边移动。故此,由于阳端子相对于阴端子的反复插拔,也有可能导致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刮掉、接触阻力增大等不良情况。
因此,公开如下新颖结构的端子单元:能实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向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的提高,并且能抑制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刮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端子单元具备阳端子和阴端子,所述阳端子具有以圆形截面延伸的柱状连接部,所述柱状连接部具有朝向顶端侧逐渐缩径的锥形,所述阴端子具有筒状连接部和弹性构件,所述筒状连接部与所述阳端子的所述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能进行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作用力的分离移位,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对置间隙在所述柱状连接部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插入方向上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小,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位于所述基端侧与所述顶端侧之间,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所述柱状连接部和所述筒状连接部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具有能以不与所述触点部接触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在所述柱状连接部的比所述顶端部靠基端侧设置有压入到所述触点部的压入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端子单元,能实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向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的提高,并且能抑制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刮掉。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实施方式1的端子单元以阳端子向阴端子的插通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中的II-II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纵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端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端子单元的从另一角度观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端子单元的从又一角度观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将图3中的VI-VI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纵截面图。
图7是将图3中的VII-VII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横截面图。
图8是用于模型化地说明将阳端子向阴端子插入时的状态的说明图,是将阴端子及阳端子用图2中的VIII-VIII截面示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端子单元,
(1)具备阳端子和阴端子,所述阳端子具有以圆形截面延伸的柱状连接部,所述柱状连接部具有朝向顶端侧逐渐缩径的锥形,所述阴端子具有筒状连接部和弹性构件,所述筒状连接部与所述阳端子的所述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能进行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作用力的分离移位,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对置间隙在所述柱状连接部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插入方向上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小,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位于所述基端侧与所述顶端侧之间,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所述柱状连接部和所述筒状连接部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具有能以不与所述触点部接触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在所述柱状连接部的比所述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设置有压入到所述触点部的压入区域。
根据本公开的端子单元,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的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并且,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被弹性构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能克服作用力相互分离移位。因此,在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向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压入时,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克服弹性构件的作用力相互分离移位,容许柱状连接部向筒状连接部的压入。在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压入后,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维持成被弹性单元的作用力向相互接近方向施力的状态。因此,能稳定地保持阴阳端子间的压接状态。特别是,能通过调整对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向接近方向施力的弹性单元而任意设定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相对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压接力,所以能以较大的自由度设定阴阳端子间的压接力。
而且,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具有朝向顶端侧逐渐缩径的锥形。在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对置间隙在柱状连接部向筒状连接部的插入方向上从筒状连接部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小。即,筒状连接部也具有与柱状连接部对应的锥形的筒内表面。进一步地,在阴端子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位于基端侧与顶端侧之间,向径向内侧突出。
并且,在柱状连接部和筒状连接部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具有能以不与触点部接触的方式插通于筒状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在柱状连接部的比顶端部靠基端侧设置有压入到触点部的压入区域。由此,在柱状连接部的压入区域抵接压入到触点部之前,能抑制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和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接触。进一步地,柱状连接部的压入区域因为与阴端子的触点部间或者和触点部对置的第1或者第2周壁部的锥形内表面接触,所以可避免柱状连接部侧的面和筒状连接部侧的面以较高的接触压力摩擦地移动。其结果,即使进行阳端子和阴端子的反复插拔,也能抑制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刮掉。故此,本公开的端子单元能一并达到提高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向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和抑制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削落。
此外,在柱状连接部的压入区域抵接压入到触点部之前,能将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向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以不压入的方式插入,所以能将阴阳端子间的嵌合距离设定得短。故此,在针对将收纳阳端子的阳连接器和收纳阴端子的阴连接器用螺栓紧固并且嵌合的方式的连接器单元采用本公开的端子单元的情况下,能缩短嵌合用的螺栓,也能实现小型化或螺栓连接时间的缩短。
(2)优选的是,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内表面中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弧凸状的所述触点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分别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在至少一方的内表面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弧凸状的触点部。故此,能使圆弧凸状的触点部以较高的接触压力与压入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外周面的宽广范围压接,能稳定地确保阴阳端子间的接触面积宽广。
(3)在上述(2)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一方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圆弧凸状的所述触点部,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在沿周向分离的多处设置有线状接触部,所述线状接触部在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在轴方向延伸的线状接触部在沿周向分离的多处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线接触地压接。由此,即使是摇动从电线传递到阳端子的情况,也能通过阳端子向多个线状接触部的抵接来阻止阳端子的摇动移位。故此,通过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中的一方的圆弧凸状的触点部,能以较高的接触压力与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外周面的宽广范围压接,并且通过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中的另一方的多个线状接触部能阻止阳端子的摇动移位,能一并达到向阳端子的接触面积的增大和阳端子的稳定保持。
(4)优选的是,所述阴端子具有一对顶端侧板部,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从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相互对置的一对周端部相互分离地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突出,能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挠曲变形,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在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的一对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在比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的顶端部离所述筒状连接部近的位置设置有朝向另一方的所述对置面突出的止动部。
从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各周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顶端侧板部相互分离。一对顶端侧板部被弹性构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由此,能使向相互接近的接近方向的作用力传递到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这样,通过利用分体的弹性构件对一对顶端侧板部彼此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从而能使缩径方向的作用力传递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并且,通过一对顶端侧板部彼此及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对抗弹性构件的作用力向与接近方向相反的方向分离移位,从而可容许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向筒状连接部的插入。故此,通过另外安装于一对顶端侧板部的弹性构件能得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向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与采用以往的设置于筒状连接部内的弹性接触片的情况相比,能实现阴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向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的提高。
而且,通过设置于顶端侧板部的止动部,在将弹性构件安装于顶端侧板部的状态下,可限制由弹性构件的作用力引起的一对顶端侧板部的接近方向的移位,一对顶端侧板部的顶端部彼此能维持成分离状态,并且也可抑制筒状连接部的内径尺寸过于变小。故此,能减小将柱状连接部向筒状连接部插入时的插入阻力,并且能使插入时的一对顶端侧板部的顶端部彼此的分离距离更大。其结果,也能抑制或者防止如下不良情况:由于一对顶端侧板部材料的经年导致的应力缓和等,一对顶端侧板部的顶端部彼此接触,弹性构件的作用力分散于一对顶端侧板部的顶端侧,从而筒状连接部向柱状连接部的接触压力减少。
(5)优选的是,所述阳端子具有柱状的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安装于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朝向顶端逐渐缩径,所述绝缘构件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的外径尺寸。因为在阳端子的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安装有绝缘构件,所以能抑制作业者接触从收纳阳端子的阳壳体露出的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而实现触电对策。进一步地,绝缘构件是朝向顶端逐渐缩径的柱状,绝缘构件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的外径尺寸,所以能使柱状连接部的外表面和筒状连接部的内表面更可靠地接触,并且可抑制绝缘构件在阴端子的第1周壁部或第2周壁部的内表面滑动而刮掉镀层的不良情况发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端子单元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至图8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单元10进行说明。端子单元10具备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并且,阴端子14具备筒状连接部16,同时阳端子12具备柱状连接部18。通过在阴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16插入阳端子12的柱状连接部18,且筒状连接部16的内表面和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相互接触,从而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导通连接。在以下说明中,所谓前方是指图2中的左方,所谓后方是指图2中的右方。所谓上方是指图2中的上方,所谓下方是指图2中的下方。所谓左方是指图7中的左方,所谓右方是指图7中的右方。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阳端子12>
阳端子12在顶端具有以圆形截面延伸的柱状连接部18。柱状连接部18为朝向顶端侧逐渐缩径的锥形。在实施方式1中,阳端子12的柱状连接部18在顶端部具有最小的外径尺寸(参照图7),并且随着变为基端侧,外径尺寸增大到/>(参照图7),在外径尺寸达到后以恒定的外径尺寸/>笔直地延伸。即,在柱状连接部18中从外径尺寸/>变化到的部分是锥形部19a,外径尺寸恒定为/>的部分的外周面是笔直部19b。此外,阳端子12只要具备锥形的柱状连接部18就不被限定,阳端子12中的与柱状连接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既可以例如用螺栓等固定于机器的端子部,也可以固装于电线。
<绝缘构件20>
在阳端子12中,在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安装有朝向顶端逐渐缩径的柱状的绝缘构件20。绝缘构件20具有电绝缘性,例如通过合成树脂形成。绝缘构件20在顶端具有最小外径尺寸(参照图7),并且在基端具有最大外径尺寸/>(参照图7)。绝缘构件20的基端的外径尺寸/>小于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的外径尺寸/>由此,如图3等所示,在柱状连接部18与绝缘构件20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台阶面22。
<阴端子14>
阴端子14通过在阴端子零件24组装作为弹性构件的弹簧夹26而构成。阴端子零件24通过将在整体上为大致带状的金属平板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作为构成金属平板的金属,能采用电阻低的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阴端子零件24具备上述的筒状连接部16。
<筒状连接部16>
筒状连接部16在整体上为锥形的大致圆筒形状,在左右方向两侧开口。即,筒状连接部16的轴方向是左右方向。如后所述,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插入方向是从右方朝向左方的方向,筒状连接部16从该插入方向的基端侧(右侧)朝向顶端侧(左侧)逐渐变为小径。此外,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参照图7)与柱状连接部18的锥形部19a的锥角θ2(参照图7)大致相等。
即,锥角θ1和锥角θ2不必严格相等,例如锥形部19a的锥角θ2也可以比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稍小,例如锥形部19a的锥角θ2也可以为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的0.8倍以上。另外,锥形部19a的锥角θ2也可以比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稍大,例如锥形部19a的锥角θ2也可以为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的1.1倍以下。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和锥形部19a的锥角θ2通过设定在上述范围内且大致相等,从而如后所述,在将柱状连接部18插入到筒状连接部16时,能确保这些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的接触面积较大。
筒状连接部16构成为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在实施方式1中,第1周壁部28位于上侧,并且第2周壁部30位于下侧。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分别是锥形的大致半分割筒状体,如上所述,直径尺寸从右侧朝向左侧逐渐减小。换言之,在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插入方向上,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的对置间隙从筒状连接部16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小。
第1及第2周壁部28、30在图2或图6所示的阴端子14的纵截面中分别具有截面圆弧形状的内表面32、34。因此,也如图2或图6所示,在阳端子12的柱状连接部18插入到阴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16时,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和第1及第2周壁部28、30的内表面32、34相互接触。
第1及第2周壁部28、30的内表面32、34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触点部36,触点部36位于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的基端侧与顶端侧之间、即左右方向两端部分之间,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实施方式1中,在作为一方的内表面的第2周壁部30的内表面34设置有触点部36。在实施方式1中,触点部36为在内表面34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弧凸状。该触点部36在内表面34的周向中央部分以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左右方向尺寸)和预定的周向尺寸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触点部36通过对第2周壁部30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在第2周壁部30的外表面中,在与触点部3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外侧(下方)开口的凹部38。
因此,在柱状连接部18插入到筒状连接部16时,触点部36和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接触。在实施方式1中,在图2中,触点部36的内表面的曲率小于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的曲率,特别是形成为圆弧凸状的触点部36的内表面的周向中央与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接触。
另外,也如图7及图8所示,触点部36在左右方向中央处最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将柱状连接部18插入到筒状连接部16时,触点部36的左右方向中央和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相互接触。因此,触点部36的内表面中、特别是左右方向中央与柱状连接部18接触。并且,在触点部36的内表面中,隔着左右方向中央的两侧是随着变为左右方向内侧而向筒状连接部16的径向内侧逐渐弯曲地突出的弯曲面40、40。
在图2或图6所示的阴端子14的纵截面中,第1周壁部28的内表面32也形成为大致恒定曲率的弯曲面,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第1周壁部28的内表面32的曲率在周向上局部不同。具体地讲,在内表面32中,在向比周向中央部分靠周向两端侧分离的两处设置有与周向中央部分相比曲率减小的部分。由此,在图2或图6所示的阴端子14的纵截面中,内表面32的周向中央部分是具有大致恒定曲率的圆弧形状,并且在该圆弧的周向两端连接有大致直线状延伸的部分。总之,与内表面32形成为大致恒定曲率的弯曲面的情况相比,向比周向中央部分靠周向两端侧分离的两处向径向内侧突出。
故此,在柱状连接部18插入到筒状连接部16时,在内表面32中的向比周向中央部分靠周向两端侧分离的两处,第1周壁部28的内表面32和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接触。因为第1周壁部28在轴方向(左右方向)延伸,所以第1周壁部28和柱状连接部18在向比周向中央部分靠周向两端侧分离的两处以线接触的方式接触。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1周壁部28中,内表面32的曲率减小且在柱状连接部18插入时与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是线状接触部42。即,在作为另一方的内表面的第1周壁部28的内表面32中,在沿周向分离的多处(两处)设置有线状接触部42,线状接触部42在筒状连接部16的轴方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在将柱状连接部18插入到筒状连接部16时,内表面32的周向中央部分和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不接触。
在此,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将触点部36及线状接触部42、42连接的假想圆的内径尺寸)(参照图6)大于作为柱状连接部18的最小外径尺寸的顶端部的外径尺寸/>在实施方式1中,在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设置有绝缘构件20,触点部的内径尺寸/>与绝缘构件20的最小外径尺寸/>及最大外径尺寸/>相比也增大。由此,如后述的图7所示,在使筒状连接部16的中心轴和柱状连接部18的中心轴对位且从左右方向观看时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能使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包括绝缘构件20)以不与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及线状接触部42、42接触的方式插通于筒状连接部16。
另外,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小于柱状连接部18的最大外径尺寸/>其结果,如后所述,在将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时,首先,在柱状连接部18中外径尺寸从/>变化到/>的部分的外周面即锥形部19a和触点部36接触。然后,柱状连接部18相对于筒状连接部16以压入状态插入。后述的图8的上侧的图示出在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的嵌合开始时间点、即柱状连接部18相对于筒状连接部16以压入状态插入开始的时间点的状态,图8的下侧的图示出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的嵌合结束时间点、即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插入结束的时间点的状态。从图8也可知,在柱状连接部18中向触点部36压入的压入区域43设置于锥形部19a。
筒状连接部16的直径尺寸从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左右方向)的顶端侧(左侧)朝向基端侧(右侧)逐渐增大,并且在筒状连接部16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触点部36。故此,在筒状连接部16中,比触点部36靠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基端侧(右侧)的部分朝向端部逐渐扩径。即,在筒状连接部16中,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的基端侧的端部(右端部)的内径尺寸大于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在此,压入区域43的外径尺寸与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大致相等,为/>故此,如后述的图7所示,在使筒状连接部16的中心轴和柱状连接部18的中心轴对位且从左右方向观看时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能将压入区域43以不与筒状连接部16的比触点部36靠基端侧的部分接触的方式向筒状连接部16的基端侧插通。
在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的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相互对置的周向端部分别是第1周端部44、44。这一对第1周端部44、44在上下方向隔开预定的分离距离地相互对置。另外,在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相互对置的周向端部分别是作为周端部的第2周端部46、46。这一对第2周端部46、46在上下方向隔开预定的分离距离地相互对置。
<基端侧板部48>
并且,在一对第1周端部44、44分别设置有向筒状连接部16的径向外侧(后方)突出的一对基端侧板部48、48。如上所述,阴端子零件24通过对形成为大致带状的金属平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一对基端侧板部48、48在基端侧板部48、48的后方部分相互连结。一对基端侧板部48、48从上下方向观看时分别为大致矩形。上下的基端侧板部48、48在后端部通过设置于左方的连结部50相互连结,并且在上侧的基端侧板部48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敛紧片52。由此,在对金属平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阴端子零件24时,通过敛紧片52被折弯,从而如图5所示,下侧的基端侧板部48敛紧固定于上侧的基端侧板部48。其结果,在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的阴端子零件24中,上下的基端侧板部48、48不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位。
在比基端侧板部48、48靠后方的部分设置有压接电线54的电线压接部56。电线54是包覆电线,芯线58被绝缘包覆部60覆盖。并且,在电线54的端部将绝缘包覆部60剥离而露出的芯线58与设置于阴端子14(阴端子零件24)的后端部的电线压接部56压接。此外,将芯线58固装于阴端子14(阴端子零件24)的方法并不限定于压接,例如也可以是粘接、熔敷等。此外,阴端子14也可以取代固定于电线54,而用螺栓等固定于机器的端子部。
<顶端侧板部62>
在一对第2周端部46、46分别设置有向筒状连接部16的径向外侧(前方)突出的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在上下方向观看时分别为大致矩形,且在上下方向相互分离。即,在阴端子14中,相对于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在前后方向的一侧,基端侧板部48、48相互连结,相对于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在前后方向的另一侧,顶端侧板部62、62相互分离,构成呈悬臂梁状突出的自由端。其结果,顶端侧板部62、62能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挠曲变形。在各个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定位突部64、64。换言之,在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左右方向中间部分位于比定位突部64、64靠后方。在该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处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构成安装弹簧夹26的弹簧夹安装部66。
在顶端侧板部62、62的上下方向外表面中,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设置有向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8、68。各凸部68从左右方向观看时为大致三角形状或者大致梯形,各凸部68的后表面是在大致上下方向扩展的竖直面70,并且各凸部68的前表面是以向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高度随着成为前方而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72。
<止动部76>
在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一对对置面(即上下方向内表面)74、74中的至少一方对置面74设置有朝向另一方对置面74突出的止动部76。在实施方式1中,在一对对置面74、74双方中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设置有止动部76、76,分别向上下方向内侧突出,并相互对置。各止动部76设置于比顶端侧板部62的顶端部离筒状连接部16近的位置。在实施方式1中,各止动部76设置于比在顶端侧板部62的外表面设置的凸部68靠后方(筒状连接部16侧)。这些止动部76、76通过对顶端侧板部62、62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在顶端侧板部62、62的外表面中与止动部76、7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外侧开口的凹部78、78。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各止动部76为高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小于外径尺寸的扁平的大致圆柱形状。这些各止动部76的突出高度尺寸小于对置面74、74的对置距离的1/2。由此,在安装弹簧夹26前的阴端子零件24中,两止动部76、76相互不接触。进一步地,在弹簧夹26安装于阴端子零件24时,通过止动部76与对置的顶端侧板部62的对置面74抵接,从而限制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接近方向的移位,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彼此维持成分离状态。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一对对置面74、74双方设置有止动部76、76,所以在弹簧夹26安装于阴端子零件24时,止动部76、76彼此抵接,一方止动部76与对置的顶端侧板部62间接地抵接。
<弹簧夹26>
在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安装有作为弹性构件的弹簧夹26,弹簧夹26对这些顶端侧板部62、6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使向相互接近的接近方向的作用力传递到与顶端侧板部62、62的后方连结的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弹簧夹26使用能进行冲压加工、冲裁加工等的各种金属材料例如弹簧钢、不锈钢、黄铜、磷青铜、铍铜等的带板形成。
弹簧夹26具有从前后方向观看时为大致矩形的连结板80和一对按压片82、82,一对按压片82、82从连结板80的两端部向连结板80的板厚方向的一侧(图2或图6中的右方)突出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在各按压片8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弯折部84,按压片82、82的突出顶端部分从弯折部84、84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出。因此,按压片82、82的对置距离在设置于长度方向中间部分的弯折部84、84处最小,这些弯折部84、84之间的间隙是用于将阴端子零件24向弹簧夹26插入的插入口86。安装于阴端子零件24前的单品状态下的弹簧夹26的插入口86的开口尺寸小于单品状态下的阴端子零件24的上下方向尺寸。另外,在一对按压片82、82的弯折部84、84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将按压片82在板厚方向贯穿的大致矩形的卡止凹部88。
<阴端子零件24和弹簧夹26的组装>
形成为以上形状的弹簧夹26从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方组装。即,将阴端子零件24中的顶端侧板部62、62向弹簧夹26中的插入口86插入,使弹簧夹26相对于阴端子零件24向后方滑动移位。由此,弹簧夹26中的一对按压片82、82将阴端子零件24的顶端侧板部62、62从上下方向外侧夹入。并且,从顶端侧板部62、62向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各凸部68与弹簧夹26中的各卡止凹部88卡止。由此,弹簧夹26以在一对按压片82、82之间夹着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前端部)的状态组装于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其结果,阴端子14完成。
因为各凸部68的前表面是倾斜面72,并且按压片82、82的突出顶端部分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所以按压片82、82的突出顶端部分能容易跨越各凸部68。另外,利用作为各凸部68的后表面的竖直面70可稳定地卡止各卡止凹部88。
此外,如上所述,在阴端子零件24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弹簧夹安装部66。由此,在弹簧夹26安装于弹簧夹安装部66时,也如图1或图2所示,设置于顶端侧板部62、62的定位突部64、64位于连结板80的左右方向两侧。其结果,可防止如下:在阴端子零件24和弹簧夹26的组装状态下,弹簧夹26相对于阴端子零件24在左右方向上错位。
在此,弹簧夹26中的插入口86的开口尺寸小于阴端子零件24(顶端侧板部62、62)的上下方向尺寸,所以在弹簧夹26安装于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时,顶端侧板部62、62将阴端子零件24的插入口86向上下方向外侧撑开,按压片82、82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由此,弹簧夹26组装于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这些按压片82、82的弹性复原力作为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作用力传递到顶端侧板部62、62的前端部。即,在顶端侧板部62、62中与弹簧夹26中的各按压片82的弯折部84抵接的部分是弹簧夹26的作用力的赋予部位。在实施方式1中,在弹簧夹26的按压片82、82中的弯折部84、84设置有卡止凹部88、88,所以在顶端侧板部62、62中与卡止凹部88、88卡止的凸部68、68的形成部位是弹簧夹26的作用力的赋予部位。
另外,通过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作用力传递到顶端侧板部62、62,从而与顶端侧板部62、62的后方连结的第1周壁部28及第2周壁部30中的第2周端部46、46被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由此,在顶端侧板部62、62的对置面74、74设置的止动部76、76相互抵接。其结果,在两止动部76、76抵接时,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彼此不抵接,而是相互分离。另外,通过两止动部76、76抵接,可抑制筒状连接部16的内径尺寸过于变小。通过在形成为这样的形状的筒状连接部16插入柱状连接部18,向上下方向外侧的外力传递到顶端侧板部62、62或第1及第2周壁部28、30,从而顶端侧板部62、62或第1及第2周壁部28、30对抗按压片82、82的作用力,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位。
<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的连接>
图7及图8模型化地示出并说明向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形状的阴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16插入阳端子12的柱状连接部18而将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连接的方法。此外,在图8的上侧的图中,示出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压入)柱状连接部18并开始嵌合的时间点的状态,在向筒状连接部16进一步插入柱状连接部18的图8的下侧的图中,示出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嵌合结束的时间点的状态。
首先,如图7所示,将阴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16和阳端子12的柱状连接部18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配置,使筒状连接部16的中心轴和柱状连接部18的中心轴相互对位。由此,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分别变为从左右方向观看时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此外,这样的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的对位也可以在例如具备收纳阳端子12的未图示的阳连接器和收纳阴端子14的未图示的阴连接器的连接器单元中,通过设置于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中的至少一方的定中心用的导向部等达到。另外,在这样的连接器单元中,也可以通过将设置于连接器单元的嵌合用螺栓紧固,从而达到以下说明的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插入。
并且,将柱状连接部18从右方朝向左方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此时,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的外径尺寸 均充分小于筒状连接部16中、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的基端侧的端部(右端部)的内径尺寸/>故此,能将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相对于筒状连接部16中的比触点部36靠插入方向的基端侧的部分以不接触的方式插入。即使例如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与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的一方接触,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与第1周壁部28及第2周壁部30中的另一方也较大地分离。故此,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沿着第1周壁部28和第2周壁部30中的一方的内表面以不伴有较大的插入阻力、即不变为压入状态的方式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
通过向筒状连接部16进一步插入柱状连接部18,从而绝缘构件20或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在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通过。即使此时,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也大于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的外径尺寸/>故此,能将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以不与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接触的方式插入。即使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与触点部36接触,也在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与第1周壁部28之间具有间隙。故此,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或绝缘构件20沿着作为触点部36的内表面的弯曲面40以不伴有较大的插入阻力、即不变为压入状态的方式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
并且,通过向筒状连接部16进一步插入柱状连接部18,从而在某时间点,如图8的上侧的图所示,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嵌合。具体地讲,在柱状连接部18的锥形部19a中直径尺寸变为的部分在上侧与第1周壁部28的线状接触部42、42接触,在下侧与第2周壁部30的触点部36接触。从该时间点开始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压入。
即,通过从图8的上侧的图所示的时间点向筒状连接部16进一步插入柱状连接部18,从而第1周壁部28及第2周壁部30被柱状连接部18中的锥形部19a的外周面向上下方向外侧撑开。由此,第1周壁部28及第2周壁部30对抗弹簧夹26的按压片82、82的作用力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位。其结果,柱状连接部18相对于筒状连接部16能进一步插入。
然后,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柱状连接部18,例如柱状连接部18从嵌合开始的状态在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的插入方向上移位预定的距离L(参照图8),或者在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的插入阻力变得充分大的时间点,如图8的下侧的图所示变为嵌合结束的状态,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的连接完成。在图8的下侧的图所示的嵌合结束的时间点,与图8的上侧的图的时间点相比,因为第1及第2周壁部28、30分别被向上下方向外侧撑开,所以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与图8的上侧的图的时间点的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的内径尺寸/>相比稍微变大。即,柱状连接部18的锥形部19a中外径尺寸从/>到的部分是压入到触点部36的压入区域43。
作为该压入区域43的最大外径尺寸的小于筒状连接部16的比触点部36在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上靠基端侧的部分的内径尺寸(例如筒状连接部16的右端部的内径尺寸/>)。由此,在将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从左右方向观看配置成同心状并将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时,可避免压入区域43与筒状连接部16的比触点部36在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上靠基端侧的部分接触。即使压入区域43与筒状连接部16的比触点部36在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上靠基端侧的部分接触,也可避免以压入状态插入。
在实施方式1的端子单元10中,在将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时,通过弹簧夹26的按压片82、82,向上下方向内侧的作用力传递到第1周壁部28及第2周壁部30,柱状连接部18以压入状态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其结果,能实现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的接触压力的提高。
另外,因为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均形成为锥形,所以可避免如下:在将柱状连接部18刚刚插入到筒状连接部16之后的状态下,具体地,在柱状连接部18的锥形部19a的外径尺寸形成为的部分与筒状连接部16的触点部36接触之前,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压入。并且,因为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均形成为锥形,所以通过使柱状连接部18在插入方向上仅移位比较短的距离(在实施方式1中为图8中的L),就能使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以充分大的接触面积接触。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筒状连接部16的锥角θ1和柱状连接部18的锥形部19a的锥角θ2大致相等,所以能更大地且更可靠地确保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的接触面积。
即,在实施方式1的端子单元10中,不会在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嵌合之前变为压入状态,可减小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插入阻力。并且,能将压入状态下的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方向上的移动距离抑制得小,且能在嵌合结束时充分确保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的接触面积。因此,例如在柱状连接部和筒状连接部分别形成为笔直形状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接触面积,柱状连接部的插入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容易变长,其结果,有可能发生设置于柱状连接部或筒状连接部的镀层剥落的不良情况,但是在实施方式1的端子单元10中,能消除那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在上述的连接器单元中,在通过将嵌合用螺栓紧固而达到柱状连接部18向筒状连接部16的插入的情况下,能缩短柱状连接部18的插入距离,所以能缩短嵌合用螺栓的长度或者缩短嵌合用螺栓的紧固量。即,也能缩短嵌合用螺栓的螺栓连接时间,能提高阳连接器和阴连接器的嵌合作业中的作业效率。
在筒状连接部16中,在第2周壁部30的内表面34设置有在周向延伸的圆弧凸状的触点部36。由此,也能使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和第2周壁部30的内表面34以比较大的接触面积接触。另外,在筒状连接部16中,在第1周壁部28的内表面32设置有在筒状连接部16的轴方向延伸的线状接触部42、42。由此,即使在柱状连接部18相对于筒状连接部16摇动或回转的情况下,也可维持柱状连接部18和筒状连接部16的接触状态。
特别是,在筒状连接部16的下侧,柱状连接部18在第2周壁部30的内表面34的周向中央部分接触,并且在筒状连接部16的上侧,柱状连接部18在第1周壁部28的内表面32的从周向中央部分向周向两端侧分离的两处接触。由此,能以筒状连接部16的内表面中的圆周上的三点支承柱状连接部18,可稳定地维持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的连接状态。另外,在触点部36的内表面中,阳端子12的插入方向外侧(右侧)的面是弯曲面40。故此,能减小将阳端子12向阴端子14插入时的插入阻力,能更加发挥防止镀层削掉的效果。
在阴端子14中的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设置有相互对置的止动部76、76。由此,在将止动部76安装于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时,可抑制筒状连接部16的内径尺寸过于变小,并且能将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彼此维持成分离状态。其结果,能减小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柱状连接部18时的插入阻力。另外,在向筒状连接部16插入柱状连接部18时,能使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彼此的分离距离更大。由此,即使在筒状连接部16和柱状连接部18的连接状态长期持续,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由于应力缓和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变形的情况下,也能避免一对顶端侧板部62、62的顶端部彼此的相互抵接。其结果,能使弹簧夹26的作用力稳定地传递到筒状连接部16,能长期持续维持阳端子12和阴端子14的连接状态。
在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设置有绝缘构件20,能够减少伴随向柱状连接部18的意外接触引起的触电的可能。绝缘构件20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柱状连接部18的顶端部的外径尺寸/>由此,例如在绝缘构件20由于制造误差等而稍大地形成的情况下,也能使柱状连接部18的外表面和筒状连接部16的内表面更可靠地接触。另外,能减少如下可能性:绝缘构件20的外表面相对于筒状连接部16的内表面滑动,例如在筒状连接部16的内表面设置的镀层剥落等。
<变形例>
以上,作为本公开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公开不被该具体的记载限定。能达到本公开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于本公开。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筒状连接部16的第1周壁部28设置有线状接触部42,并且在第2周壁部30设置有圆弧凸状的触点部36,但是,例如既可以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双方设置线状接触部,也可以在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双方设置圆弧凸状的触点部。在设置线状接触部的情况下,在第1周壁部和/或第2周壁部的内表面中,既可以设置在圆周上的一处,也可以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在圆周上的三处以上。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止动部76在顶端侧板部62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凸部68与筒状连接部16之间,但是,例如也可以将止动部设置于比凸部68靠顶端侧。此外,在本公开中,止动部不是必需的。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通过弹簧夹26构成,但是作为弹性构件,也可以采用例如螺旋弹簧、环状的弹性体等,对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在这样的方式中,也通过对抗弹性构件的作用力将柱状连接部插入到筒状连接部,从而阴端子能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阳端子接触。
附图标记说明
10 端子单元
12 阳端子
14 阴端子
16 筒状连接部
18 柱状连接部
19a 锥形部
19b 笔直部
20 绝缘构件
22 台阶面
24 阴端子零件
26弹簧夹(弹性构件)
28第1周壁部
30第2周壁部
32(第1周壁部的)内表面
34(第2周壁部的)内表面
36 触点部
38 凹部
40 弯曲面
42 线状接触部
43 压入区域
44第1周端部
46第2周端部(周端部)
48 基端侧板部
50 连结部
52 敛紧片
54 电线
56 电线压接部
58 芯线
60 绝缘包覆部
62 顶端侧板部
64 定位突部
66 弹簧夹安装部
68 凸部
70 竖直面
72 倾斜面
74 对置面
76 止动部
78 凹部
80 连结板
82 按压片
84 弯折部
86 插入口
88 卡止凹部
Claims (5)
1.一种端子单元,具备阳端子和阴端子,其中,
所述阳端子具有以圆形截面延伸的柱状连接部,所述柱状连接部具有朝向顶端侧逐渐缩径的锥形,
所述阴端子具有筒状连接部和弹性构件,所述筒状连接部与所述阳端子的所述柱状连接部导通连接,构成为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
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能进行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作用力的分离移位,
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对置间隙在所述柱状连接部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插入方向上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逐渐变小,
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位于所述基端侧与所述顶端侧之间,向径向内侧突出,
在所述柱状连接部和所述筒状连接部配置成同心状的状态下,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具有能以不与所述触点部接触的方式插通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外径尺寸,在所述柱状连接部的比所述顶端部靠基端侧的部位设置有压入到所述触点部的压入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单元,其中,
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双方具有截面圆弧状的内表面,
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内表面中设置有在该内表面的周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弧凸状的所述触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一方的所述内表面设置有圆弧凸状的所述触点部,
在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在沿周向分离的多处设置有线状接触部,所述线状接触部在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内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中,
所述阴端子具有一对顶端侧板部,
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从所述第1周壁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的相互对置的一对周端部相互分离地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突出,能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挠曲变形,
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
在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的一对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在比所述一对顶端侧板部的顶端部离所述筒状连接部近的位置设置有朝向另一方的所述对置面突出的止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单元,其中,
所述阳端子具有柱状的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安装于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朝向顶端逐渐缩径,所述绝缘构件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所述柱状连接部的顶端部的外径尺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01040A JP7483214B2 (ja) | 2021-01-06 | 2021-01-06 | 端子ユニット |
JP2021-001040 | 2021-01-06 | ||
PCT/JP2021/046587 WO2022149432A1 (ja) | 2021-01-06 | 2021-12-16 | 端子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11162A true CN116711162A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2357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88859.0A Pending CN116711162A (zh) | 2021-01-06 | 2021-12-16 | 端子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63566A1 (zh) |
JP (1) | JP7483214B2 (zh) |
CN (1) | CN116711162A (zh) |
WO (1) | WO202214943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85052A (ja) * | 2022-12-14 | 2024-06-2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気接続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38780U (ja) * | 1984-08-10 | 1986-03-11 |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端子 |
JP3622615B2 (ja) | 2000-01-12 | 2005-02-23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
JP2013098088A (ja) | 2011-11-02 | 2013-05-20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雌型端子金具 |
JP2014093172A (ja) | 2012-11-02 | 2014-05-19 | Yazaki Corp | 端子 |
JP6564810B2 (ja) | 2017-05-18 | 2019-08-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接続端子 |
JP7001961B2 (ja) | 2018-03-02 | 2022-01-2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雌端子 |
JP7012940B2 (ja) | 2018-03-08 | 2022-01-3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雌端子 |
JP2020149852A (ja) | 2019-03-13 | 2020-09-17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
2021
- 2021-01-06 JP JP2021001040A patent/JP748321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16 WO PCT/JP2021/046587 patent/WO202214943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2-16 US US18/270,802 patent/US2024006356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16 CN CN202180088859.0A patent/CN11671116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06197A (ja) | 2022-07-19 |
JP7483214B2 (ja) | 2024-05-15 |
US20240063566A1 (en) | 2024-02-22 |
WO2022149432A1 (ja) | 2022-07-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381872B2 (ja) | 電線圧着方法 | |
EP0326447B1 (en) | Socket contac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806737B2 (en) | Stamped beam connector | |
US20070010139A1 (en) | Press-fit pin | |
EP0105766B1 (en) | Socket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EP3776747B1 (en) | Electrical socket | |
US20170310027A1 (en) | Connection terminal | |
CN116711162A (zh) | 端子单元 | |
CN111801850B (zh) | 阴端子 | |
US10305213B1 (en) |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female terminal | |
CN114069294A (zh) | 使用滚花图案的抗磨擦/多触点端子 | |
CN109980370B (zh) | 连接器 | |
CN118339721A (zh) | 端子单元、阴端子、阳端子 | |
US20220336988A1 (en) | Piston assembly and spring-loaded contact | |
US6969272B2 (en) | Pressure welding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pressure welding connector receiving the same | |
US20220285871A1 (en) | Female terminal | |
CN116547871A (zh) | 阴端子 | |
US12126106B2 (en) | Female terminal | |
WO2024150660A1 (ja) | 端子付き導体 | |
US20220294142A1 (en) | Female terminal | |
US11588257B2 (en) | Terminal and connector | |
US20230170637A1 (en) | Male terminal | |
JP3528303B2 (ja) | ランプソケット | |
CN220510312U (zh) | 连接器端子和连接器 | |
CN117795781A (zh) | 端子单元及第1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