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0231A - 材料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材料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0231A
CN116710231A CN202180086012.9A CN202180086012A CN116710231A CN 116710231 A CN116710231 A CN 116710231A CN 202180086012 A CN202180086012 A CN 202180086012A CN 116710231 A CN116710231 A CN 1167102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
longitudinal axis
axis
hand
material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60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F·埃森魏因
S·里根曼
A·萨迪科维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EP2021/07604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083960A1/de
Publication of CN116710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02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05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3/00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23/02Portable grinding machines, e.g. hand-guided;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rotating grinding tool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55/00Safety devic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Accessories fitted to grinding or polishing machine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材料收集装置,具有材料收集容器(112a),用于收集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运行时去除的材料,其中,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至少一个开口(120a)布置在开口平面(122a)中,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用于将材料馈入到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中,和至少一个装配单元(124a),用于将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装配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上。本发明提出,所述装配单元(124a)包括通道元件(126a),用于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抛出接管(76a;76b;76c;76d)连接,其中,所述通道元件(126a)的通道纵轴线(84a)横向于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开口平面(122a)布置在至少一个垂直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截平面中。

Description

材料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材料收集装置,其具有用于收集在手持式工具机运行时去除的材料的材料收集容器,其中,材料收集容器的用于将材料馈入到该材料收集容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布置在一个开口平面中;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装配单元,用于将材料收集容器装配在手持式工具机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一种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材料收集装置出发,所述材料收集装置具有材料收集容器,用于收集在手持式工具机运行时尤其借助手持式工具机去除的材料,其中,材料收集容器的用于将材料馈入到该材料收集容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布置在一个开口平面中;并且具有至少一个装配单元,用于将材料收集容器装配在手持式工具机上。
提出,装配单元包括通道元件,用于与手持式工具机的抛出接管连接,其中,通道元件的通道纵轴线横向于材料收集容器的开口平面布置在至少一个垂直于开口平面延伸的截平面中。材料收集装置尤其设置为用于收集通过手持式工具机从工件机械分离和/或去除的材料。材料尤其可以构造为灰尘、碎屑、磨粒等。手持式工具机例如可以构造为磨削机、抛光机、刨机、钻孔机、铣削机、锯割机等。手持式工具机优选能够用一只或两只手操作、尤其在没有运输和/或保持装置的情况下,并且尤其能够在工件加工期间用手引导和操作。“设置”尤其应理解为专门配置、专门编程、专门设计和/或专门装备。对象设置为用于确定的功能尤其应理解为,对象在至少一个应用和/或运行状态下满足和/或实施该确定的功能。
优选地,材料收集容器柱形地构造、替代地长方体、截圆锥形、截棱锥形或类似形状地构造。材料收集容器优选包括垂直于开口平面延伸的容器纵轴线。尤其,材料收集容器平行于、尤其沿着容器纵轴线具有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容器纵轴线尤其构造为容器中心轴线。优选地,材料收集容器绕着容器纵轴线至少基本上旋转对称地构造。开口的最大开口宽度优选大于材料收集容器在开口平面中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的50%、优选大于75%、尤其大于85%延伸。优选地,材料收集容器包括用于收集材料的容器区域。优选地,材料收集容器包括用于固定在装配单元上的固定环。容器区域尤其可透气地构造。例如,容器区域包括纺织物、特别优选是无纺布。优选地,容器区域至少两层地构造、尤其具有过滤层、尤其由无纺布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使容器区域的形状稳定的、尤其是纺织品的支撑层,例如由尼龙针织物、粗网材料、金属丝网等制成。尤其,过滤层面向材料收集容器的容器内部空间。优选地,支撑层构成容器区域的外侧,尤其用于实现材料收集容器的有利地长的使用寿命。可选地,材料收集容器附加地包括由塑料和/或金属制成的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布置在过滤层和/或支撑层上、例如是框架和/或壳体,用于支撑材料收集容器的形状。替代地,过滤层构造为扇形过滤器。固定环优选布置在开口平面中并且可以具有旋转对称地布置的固定元件或打破材料收集容器的旋转对称性的固定元件。优选地,容器区域借助卡锁连接固定在固定环上。替代地,容器区域与固定环材料锁合地连接或借助单独构造的固定件如尤其螺钉、铆钉、卡钉等固定在该固定环上。
材料收集容器尤其布置在装配单元的开口平面中。通道元件尤其管状地构造。特别优选地,通道元件的内壁相对于通道纵轴线旋转对称地构造。尤其,通道纵轴线预给定从通道元件的入口通过通道元件到通道元件的出口的主通流方向。通道纵轴线优选构造为通道中心纵轴线。通道元件的出口尤其面向材料收集容器的开口。优选地,通道元件与开口平面间隔开地布置。替代地,开口平面与通道元件相交。通道元件的入口尤其设置为用于面向手持式工具机地布置。通道元件尤其设置为用于接收手持式工具机的抛出接管。替代地,通道元件设置为用于被抛出接管接收。通道纵轴线尤其具有与开口平面不同于90°的角度。通道纵轴线和开口平面尤其围成锐角。优选地,开口平面与在截平面中的通道纵轴线之间的角度在30°至60°之间、优选在40°至50°之间、特别优选在44°至46°之间。优选地,截平面包括容器纵轴线。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容器纵轴线与通道纵轴线不同。尤其,在绕着抛出接管转动材料收集装置时,容器纵轴线与通过抛出接管限定的旋转轴线不同。尤其,材料收集容器相对于手持式工具机的位置可以在材料收集装置连接在抛出接管上的状态下改变。尤其可以有利地灵活调整材料收集容器相对于手持式工具机和/或工件的位置。材料收集容器尤其能够相对于手持式工具机旋转和/或枢转地布置在手持式工具机上。
此外提出,通道纵轴线横向于开口平面布置在垂直于截平面和开口平面的另一截平面中。尤其,通道纵轴线和容器纵轴线彼此相错(windschief)地布置。替代地,通道纵轴线和容器纵轴线具有共同的交点。优选地,通道纵轴线与开口平面之间的角在所述另一截平面中为10°至40°之间、优选在15°至30°之间。优选地,所述另一截平面包括容器纵轴线。容器纵轴线尤其是所述截平面和所述另一截平面的截面线。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收集容器可以有利地朝向工件倾斜地布置和/或有利地补偿抛出接管相对于工件的倾斜。
此外提出,装配单元包括适配器壳体,该适配器壳体构造为从开口平面沿通道纵轴线的方向不对称地变细,并且通道元件至少部分地伸入到适配器壳体中。优选地,通道元件至少基本上完全、尤其相对于通道元件的最大延伸尺度至少50%、优选大于75%与通道纵轴线平行地、尤其沿着通道纵轴线地布置在适配器壳体的内部。优选地,适配器壳体将通道元件与材料收集容器的固定环连接。特别优选地,适配器壳体与通道元件一件式地构造。优选地,适配器壳体与收集容器对齐地布置在开口平面中。优选地,适配器壳体将材料收集容器的平行于开口平面的最大横截面缩窄到通道元件的垂直于通道纵轴线的最大横截面。优选地,适配器壳体和固定环包括彼此互补的装配元件,例如内螺纹和外螺纹、卡锁舌和卡锁接收部等。尤其,固定环的装配元件和适配器壳体的装配元件设置为用于材料收集容器和适配器壳体的能够用手无损坏地松开和重新建立的连接。特别优选地,适配器壳体的形成变细部的部分以倾斜地配合到固定环上的截圆锥体的形式构造。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通道元件的最大通道横向延伸尺度尤其可以与开口的最大打开方式无关地设计。尤其,通过将用于不同手持式工具机的装配单元与尤其不同的抛出接管交换,可以使用相同的收集容器。
此外提出,通道元件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入口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通道纵轴线并尤其横向于开口平面地走向的平面中延伸。表述“基本上垂直”在此尤其应限定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的定向,其中,所述方向和参考方向尤其在投影平面中观察时围成90°的角,并且该角度具有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和特别有利地小于2°的最大偏差。优选地,出口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入口布置。尤其,通道元件在出口处形成止挡元件,用于与抛出接管形成平行于通道纵轴线的形状锁合。可选地,通道元件在入口处形成另一止挡元件,用于与抛出接管形成平行于通道纵轴线的形状锁合。尤其在材料收集装置布置在抛出接管上的状态下,入口包围该抛出接管。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将抛出接管的特别构型限制材料收集装置绕着通道纵轴线的旋转区域或枢转区域的风险保持得小。尤其,可以有利地将由于旋转导致的材料收集装置碰撞在抛出接管的元件上/或手持式工具机的形成抛出接管的壳体上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通道元件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入口与材料收集容器的垂直于开口平面延伸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容器纵轴线间隔开地布置。尤其,容器纵轴线与适配器壳体具有交点。优选地,容器纵轴线与通道元件具有交点。特别优选地,两个彼此垂直的平面(这两个平面具有容器纵轴线作为截面线)、尤其是截平面和另一截平面将材料收集装置分成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尤其包括收集容器的四分之一。优选地,入口完全布置在所述象限之一中。优选地,出口尤其不均匀地分布在四个象限中的多个、尤其所有四个象限上。容器纵轴线尤其穿过出口延伸。优选地,出口在平行于开口平面的平面中最大略微超过收集容器的外轮廓突出。尤其,贴靠在不包含入口的象限上的切平面既不与入口也不与通道单元相交。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实现通道元件的有利地长的接收空间,用于接收抛出接管。材料装置尤其可以有利地可靠布置在抛出接管上。尤其,通道元件的通道纵轴线相对于抛出接管的通道纵轴线的倾斜可以有利地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装配单元的超过材料收集容器突出的区段的最大适配器纵向延伸尺度小于或等于装配单元在开口平面中的最大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尤其,适配器纵向延伸尺度与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的比位于50%至80%之间、优选在60%至70%之间。最大适配器纵向延伸尺度尤其垂直于开口平面并且尤其平行于容器纵轴线。尤其,最大适配器纵向延伸部与容器纵轴线间隔开。优选地,最大适配器横向延伸部位于开口平面中。优选地,最大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至少基本上等于收集容器在平行于开口平面的平面中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尤其,最大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在收集容器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的90%至110%之间、优选在95%至105%之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装配单元可以有利地保持得紧凑。尤其,材料收集装置的平行于容器纵轴线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可以有利地保持得小或容器区域可以有利地构型得大。尤其,通入开口超过收集容器的突出部可以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材料收集容器绕着通道纵轴线的旋转轨迹可以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使得能够实现有利地大的枢转角度,在该枢转角度下,材料收集容器可以绕着通道纵轴线旋转而不会与手持式工具机和/或工件发生碰撞。
此外提出,通道元件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出口的最大出口宽度处于开口在开口平面中的最大开口宽度的35%至55%之间、优选40%至50%之间。优选地,通道元件的垂直于通道纵轴线的最大通道横向延伸尺度、尤其内直径相对于开口的开口宽度的比为30%至60%之间、优选45%至55%之间。特别优选地,出口宽度小于最大通道横向延伸尺度,尤其用于形成用于抛出接管的止挡。优选地,通道元件的出口布置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通道纵轴线并且横向于开口平面延伸的平面中。通道元件的出口的几何中心点至少在所述另一截平面中尤其相对于容器纵轴线移位地布置、尤其移位最大开口宽度的10%至30%的量值。出口的几何中心点优选布置在与入口不同的另一象限中。尤其,如入口那样,出口的几何中心点布置在所述截平面的同一侧上。尤其,出口和入口的几何中心点布置在所述另一截平面的不同侧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同时将通过通道元件馈入到容器装置中的气流的偏转角有利地保持得小,并且抛出接管可以有利地布置在材料收集装置中的深处。
此外,提出一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材料收集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手持式工具机尤其包括工具装置,用于接收或形成加工工具、尤其磨削器件、钻头、锯片等。手持式工具机尤其包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工具装置。驱动装置尤其包括驱动轴,该驱动轴限定旋转轴线。手持式工具机尤其包括驱动装置壳体,在该驱动装置壳体中布置有驱动装置。优选地,手持式工具机包括连接壳体单元,工具装置和可选地工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该连接壳体单元中。驱动装置壳体和连接壳体单元可以一件式地或彼此独立地构造。连接壳体单元优选与驱动装置壳体固定地连接。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包括抛出接管。优选地,抛出接管和通道元件同轴地布置在彼此上。优选地,工具装置包括通风器,用于将材料通过抛出接管输送到材料收集容器中。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包括纵轴线,驱动装置壳体沿着该纵轴线的方向具有最大延伸尺度。尤其,容器纵轴线在收集容器的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中能够至少基本上平行于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或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线定向。优选地,容器纵轴线在收集容器的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中能够相对于纵轴线或旋转轴线以大于20°、尤其大于30°、特别优选大于40°的角度定向。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提供具有能够有利地灵活布置的材料收集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尤其,手持式工具机也可以有利地在狭窄空间和/或不平坦的工件上使用。
此外提出,材料收集容器的垂直于开口平面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容器纵轴线相对于通过手持式工具机的尤其已经提及的驱动轴的垂直于尤其已经提及的旋转轴线延伸的纵轴线和旋转轴线展开的装配平面围成一个角度,该角度加上通道纵轴线和容器纵轴线之间的角度形成在80°至100°之间、尤其在85°至95°之间、特别优选在89°至91°之间的总角度。尤其,在绕着通道纵轴线旋转材料收集容器时,容器纵轴线沿着锥体外周面具有小于60°、尤其小于50°、特别优选小于46°并且尤其大于10°、优选大于20°、特别优选大于44°的开口角度。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容器纵轴线可以平行于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定向。
此外提出,在材料收集装置装配在手持式工具机上的状态下,垂直于开口平面的容器纵轴线能够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手持式工具机的驱动装置壳体的通过垂直于手持式工具机的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延伸的纵轴线和旋转轴线展开的装配平面布置,尤其其中,容器纵轴线平行于纵轴线定向。特别优选地,容器纵轴线在平行于纵轴线定向的旋转位置中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手持式工具机的工作平面。工作平面尤其垂直于工具装置的输出旋转轴线。特别优选地,输出旋转轴线与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线平行或相同。在一个替代构型中,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线平行于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并垂直于输出旋转轴线布置,其中,装配平面尤其通过纵轴线和输出旋转轴线展开。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材料收集装置可以在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中在手持式工具机上定向,该材料收集装置有利地占用小的空间并且尤其具有有利地低的在手持式工具机的工作区域中碰撞和/或卡在对象上的风险。此外,手持式工具机相对于工件倾斜的风险可以有利地保持得低。尤其可以提供有利地稳定的手持式工具机。
此外提出,手持式工具机包括驱动装置壳体,该驱动装置壳体与材料收集容器具有在10mm至40mm之间、优选在15mm至35mm之间、特别优选在20mm至30mm之间的距离。驱动装置壳体尤其具有抓握面。抓握面尤其具有与材料收集容器的上述距离。如果材料收集装置布置在抛出接管上并且材料收集容器的容器纵轴线至少基本平行于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定向,则上述距离尤其适用。优选地,至少抓握面至少在材料收集容器的所有可能的旋转位置中的多个旋转位置中比在容器纵轴线平行于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定向时具有更大的距离。上述距离尤其涉及垂直于装配平面的距离。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一个或多个手指可以有利地放置在驱动装置壳体和材料收集容器之间。尤其,材料收集容器有利地远离驱动装置壳体、尤其抓握面。尤其,手持式工具机的手持位置有利地很少受材料收集容器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材料收集装置和/或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为了满足在此所述的工作方式而具有与在此提及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各个元件、构件和单元。此外,在公开文件中给出的值范围方面,在提及的边界内的值也应视为公开并且可任意使用的。
手持式磨削机
背景技术
在US2016/0184963A1中已知一种手持式磨削机,其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形成磨削器件,其中,磨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器,用于将在磨削过程中去除的材料运送走;至少一个用于驱动磨削装置的驱动装置;和,至少一个连接壳体单元,所述连接壳体单元将磨削装置至少部分接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一种手持式磨削机出发,所述手持式磨削机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形成磨削器件,其中,磨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器,用于将在磨削过程中去除的材料运送走;至少一个用于驱动磨削装置的驱动装置;和,至少一个连接壳体单元,其将磨削装置至少部分接收。
提出,连接壳体单元的限界通风器接收区域的内壁绕着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的旋转轴线漏斗形地构造,以引导通过通风器产生的气流。所述手持式磨削机优选能以一只手尤其是在没有输送和/或保持装置的情况下握持并且尤其是以同一只手在磨削过程期间引导和操作。所述手持式磨削机可构造为偏心磨削器,强制驱动的偏心磨削器,振荡磨削器,三角磨削器,抛光器等。磨削器件可例如构造为磨削纸,磨削海绵,磨削毛毡,磨削布,抛光海绵,火轮,抛光盘等。磨削装置尤其包括至少一个磨削垫,其具有平坦的、尤其是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底面,所述底面设置用于固定磨削器件。“设置”应尤其是理解为专门设计、专门编程、专门配置和/或专门配备。对象设置用于确定的功能,应尤其是理解为,所述对象在至少一个应用状态和/或运行状态中满足和/或实施所述确定的功能。“基本上垂直”在此尤其是应限定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的定向,其中,所述方向和参考方向尤其是在一个投影平面中观察围成90°的角度并且所述角度具有的最大偏差尤其是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
优选,驱动装置布置在手持式磨削机的驱动装置壳体中。连接壳体单元尤其是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上。连接壳体单元和驱动装置壳体能够彼此独立地或一件式地构造。由连接壳体单元接收的通风器沿旋转轴线的方向优选布置在磨削垫和驱动装置之间。优选,通风器与驱动轴同轴地定向。替代地,通风器与磨削装置的偏心装置轴线同轴地定向。通风器可直接布置在驱动轴上或借助单独地构造的传动装置元件与驱动轴连接,以便被驱动轴驱动。连接壳体单元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优选完全延伸超过通风器的与此平行的最大延伸尺度。尤其,连接壳体单元至少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中限界通风器接收区域。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通风器接收区域至少通过驱动装置壳体、磨削垫和/或连接壳体单元限界。通风器接收区域的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优选小于磨削垫的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优选,在连接壳体单元和磨削垫之间布置磨削环,所述磨削环固定在连接壳体单元上、尤其压入到槽中并且支承在磨削垫上。连接壳体单元尤其是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的面向磨削垫的底部区段上。优选,磨削装置的将磨削垫与驱动轴连接的传动装置穿过进气口。连接壳体单元的限界进气口的壁的几何中心轴线优选与所述旋转轴线同轴布置。连接壳体单元优选具有抛出接管,尤其是用于附接材料收集装置和/或抽吸装置,所述抛出接管具有通入开口,抛出接管借助通入开口在流动技术上附接到通风器接收区域上。通风器尤其设置为用于产生从进气口穿过连接壳体单元至抛出接管的气流,所述气流携带所去除的材料。通风器优选构造为径向通风器。通风器尤其具有面向进气口的叶片装置。通风器尤其是具有底板,叶片装置叶片装置固定在底板上并且所述底板面向驱动装置。
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接收半径尤其描述连接壳体单元的内壁到所述旋转轴线的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距离。优选,漏斗形的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接收半径在通风器的底板上大于在进气口处。优选,漏斗形的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接收半径从进气口出发沿旋转轴线的方向扩宽、尤其直至通风器的底板。尤其,漏斗形的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接收半径在通风器的底板处具有最大值、尤其在不考虑通入开口的情况下。尤其,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接收半径的尤其与通入开口间隔开的最大值比在进气口处的接收半径的值大至少10%、优选大15%以上、特别优选大20%以上。进气口的开口宽度优选小于通风器接收区域在进气口处的接收半径。底部区段尤其具有面向通风器的表面,所述表面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延伸并且尤其限界进气口。接收半径沿着旋转轴线从底部区段出发优选连续增大、尤其无跳变地和/或单调地、可选地严格单调地增大,尤其在不考虑通入开口的情况下。接收半径关于沿着旋转轴线的位置的均差可以是连续的或具有阶跃。在接收半径的最大值的背离进气口的一侧上,通风器接收区域变细,尤其用于将连接壳体单元的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横截面适配于驱动装置壳体的面向连接壳体单元的区段的横截面。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连接壳体单元可有利地适配于由通风器产生的气流,所述气流包括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分量和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分量。空气可尤其形成有利地稳定的绕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涡流。气流的转向尤其可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可将出现局部涡流的概率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可将材料沉积在通风器接收区域的缺少流动区段中的风险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可实现所去除的材料的有利地高效的分离。尤其可将手持式磨削机的维护和清洁间隔时间有利地保持大。
此外提出,连接壳体单元包括布置在所述内壁上的锥形的螺旋轨道,所述螺旋轨道尤其从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进气口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至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抛出接管。可以考虑,手持式磨削机在一个替代构型中与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漏斗形构型无关地构造。优选,在一个替代构型中、尤其在与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漏斗形构型无关地构造的构型中,手持式磨削机至少包括用于接收或形成磨削器件的磨削装置,其中,磨削装置至少包括用于运送走在磨削过程中去除的材料的通风器;用于驱动磨削装置的驱动装置;和,将磨削装置至少部分接收的连接壳体单元。尤其,接收半径至少在螺旋轨道的区域中与螺旋轨道相对于绕着旋转轴线旋转的角位置具有相关性。锥形的螺旋轨道尤其是这样的面,所述面通过至少一个锥形的螺旋限界、优选通过锥形螺旋和与锥形螺旋同心的圆弧限界。角位置尤其是涉及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的角度。尤其,接收半径是接收半径的角位置与角度参考的角度差的函数。尤其,所述角度参考布置在通入部位上、尤其在抛出接管与连接壳体单元的内壁形成的分离棱边上。优选,接收半径在螺旋轨道的区域中在所述分离棱边上具有最小值。优选,接收半径在螺旋轨道的区域中从所述分离棱边出发绕着旋转轴线、尤其在朝磨削垫的方向看的情况下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单调地、可选地严格单调地增大。优选,螺旋轨道在沿着旋转轴线投影的情况下具有算术螺旋的形状,替代地具有对数螺旋、双曲线或其它螺旋形式。优选,螺旋轨道包括小于一的螺旋圈数。优选,螺旋轨道包括大于四分之一的螺旋圈数、尤其一半螺旋圈数或更多。尤其,螺旋轨道从所述分离棱边在从通入开口离开的方向延伸直至通入开口的与分离棱边相对置的开始处。例如在连接壳体单元的半壳构造形式的情况下,螺旋轨道可在连接壳体单元的仅一个主壳上或在两个主壳上构造。螺旋轨道的导程和螺旋轨道的螺旋圈数的数量的乘积至少基本上相应于通风器的叶片装置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的尤其是大于1/3,优选大于2/3。尤其,螺旋轨道沿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至少从叶片装置的面向磨削垫的终止平面出发延伸至通入开口。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辅助气流从磨削垫沿从旋转轴线离开的方向的运动。尤其可有利地辅助绕着旋转轴线形成至通入开口的涡流。
此外提出,所述内壁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分段,其中,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抛出接管的尤其已经提及的通入开口和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进气口布置在所述内壁的不同部段中。可以考虑,手持式磨削机在一个替代构型中与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漏斗形构型和/或锥形的螺旋轨道无关地构造。优选,在所述替代构型中,尤其在与通风器接收区域的漏斗形构型和/或锥形螺旋轨道无关地构造的构型中,手持式磨削机至少包括用于接收或形成磨削器件的磨削装置,其中,磨削装置至少包括通风器,用于运送走在磨削过程中去除的材料;用于驱动磨削装置的驱动装置;和,将磨削装置至少部分接收的连接壳体单元。通入开口尤其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的抛出部段中。内壁在抛出部段中优选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延伸。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导向部段,所述导向部段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布置在抛出部段和底部区段之间。所述导向部段尤其形成锥形的螺旋轨道。所述内壁在导向部段中尤其以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的锐角延伸。优选,连接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另外的导向部段,所述另外的导向部段布置在所述导向部段和底部区段之间。尤其,所述内壁在另外的导向部段中具有的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的角度大于所述导向部段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的角度。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将内壁有利地正好适配于通风器的几何形状。尤其可以有利地精确确定内壁与通风器的距离和尤其通过连接壳体单元的流动阻力。主流动方向尤其可以穿过连接壳体单元限定。尤其可以有利地将局部涡流保持小。尤其可以将连接壳体单元有利地保持得紧凑。
此外提出,由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抛出接管的已经提及的通入开口形成的分离棱边——在下面为了区分而称为另外的分离棱边——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延伸。尤其,所述另外的分离棱边将所述导向部段与抛出部段分开。优选,所述另外的分离棱边在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具有材料侧的钝角,该钝角尤其是大于100°、优选大于110°、特别优选大于115°。所述另外的分离棱边在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优选绕着旋转轴线弯曲地、尤其圆弧形地延伸。优选地,所述另外的分离棱边布置在一平面中,该平面在叶片装置的终止平面和通风器的底板之间延伸。替代地,所述另外的分离棱边布置在叶片装置的终止平面中或布置在终止平面和磨削垫之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有利地可以将所去除的材料的具有沿背离磨削垫的方向的速度分量的份额过滤掉。尤其,通过抛出接管甩出的材料具有有利地非常均匀的速度分布。尤其可以将材料在抛出接管的内壁上沉积的风险有利地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由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抛出接管的尤其已经提及的通入开口形成的、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延伸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分离棱边锥形地构造并且具有小于10mm的曲率半径。优选,曲率半径小于3mm、特别优选小于2mm。优选地,曲率半径大于1mm。分离棱边的曲率半径尤其位于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分离棱边的曲率半径尤其与分离棱边的精确造型无关地具有最小的假想圆,该假想圆既贴靠在面向通风器的内壁上也贴靠在抛出接管的内壁上。优选地,贴靠在所述内壁和抛出接管的内壁上的切线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围成在45°至65°之间、优选地在55°至60°之间角度。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将气流有利地高效地引导到抛出接管中。尤其可以将材料在通风器接收区域中的平均逗留时间有利地保持得短。
此外提出,所述内壁的尤其形成已经提及的螺旋轨道的至少一个部段、尤其所述导向部段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具有在15°至60°之间、尤其在20°至40°之间的角度。优选地,所述导向部段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具有在30°至35°之间的角度。所述另外的导向部段优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具有在50°至75°之间、优选在55°至65°之间的角度。尤其,所述导向部段具有底棱边,所述底棱边面向磨削垫并且邻接到所述另外的导向部段上。优选地,所述底棱边在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延伸。优选地,所述底棱边圆形地绕着旋转轴线布置。优选地,所述导向部段具有导向棱边,所述导向棱边面向驱动装置。导向棱边到底棱边的尤其平行于旋转轴线以及垂直于旋转轴线的距离取决于导向棱边上的点的角位置。尤其,所述导向棱边和所述底棱边之间的距离在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周向方向上增大。尤其,布置在导向棱边和底棱边之间的面形成锥形的螺旋轨道。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将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流动份额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可以有利地实现绕着旋转轴线并且平行于旋转轴线的稳定的涡流。
此外提出,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抛出接管的通道纵轴线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以相对于驱动装置的纵轴线成锐角地定向。所述纵轴线尤其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延伸。尤其,驱动装置和尤其整个手持式磨削机沿所述纵轴线的方向具有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大于驱动装置壳体的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总高度。所述纵轴线和所述旋转轴线尤其展开一装配平面,在该装配平面中,驱动装置壳体和/或连接壳体单元的装配半壳布置在彼此上。通道纵轴线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相对于纵轴线、尤其相对于装配平面尤其具有锐角,所述锐角尤其位于30°至60°之间、优选在40°至50°之间、特别优选在44°至46°之间。优选地,通道纵轴线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切向地贴靠在通风器的外轮廓上。尤其,通道纵轴线在通风器的外轮廓的切向平面中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延伸。优选,抛出接管的内壁在通入区域中将螺旋轨道切向地延续并且流畅地过渡到平行于通道纵轴线的走势中。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将绕着旋转轴线旋转的气流和所去除的材料的惯性有利地用于将其从抛出接管抛出。尤其可以将抛出接管的流动阻力有利地保持得小并且实现通风器的有利地高的效率。此外,安装在收集接管上的材料收集容器有利地与驱动装置壳体间隔开地布置。
此外提出,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抛出接管的尤其已经提及的通道纵轴线与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围成锐角。通道纵轴线和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之间的锐角尤其大于10°、优选大于15°、特别优选大于20°。优选,通道纵轴线和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之间的锐角小于50°、尤其是小于40°、优选小于35°。抛出接管尤其具有抛出开口,用于将所去除的材料抛出。通道纵轴线优选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抛出开口延伸。可选地,抛出接管在通入开口的区域中削平,使得抛出通道的面向磨削垫的壁在通入开口处相对于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比通道纵轴线具有更大的角度。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将气流和所去除的材料的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运动有利地用于将其从抛出接管抛出。尤其可以将抛出接管的流动阻力有利地保持得小并且实现通风器的有利地高的效率。此外可以将安装在收集接管上的材料收集容器有利地与磨削垫并且尤其与借助手持式磨削机处理的工件间隔开地布置,使得手持式磨削机能尤其有利地灵活用于不平坦的或难以触及的表面。
此外提出,连接壳体单元具有至少两个主壳,所述主壳将通风器在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尤其已经提及的装配平面中至少部分地包围。尤其,进气口小于叶片装置的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优选,底部区段布置在叶片装置和磨削垫之间。优选地,所述另外的导向部段至少部分地布置在通风器和磨削垫之间。优选地,通风器布置在所述底部区段和连接壳体单元的面向驱动装置壳体的上侧之间。尤其,所述上侧和底部区段一件式地构造并且将通风器尤其U形地从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包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将通风器接收区域有利地精确限定并且有利地精确设计经由通风器的压降。通风器尤其可以有利地高效运行。尤其可以实现具有有利地高的流动速度的气流。尤其可以有利地快速地装配连接壳体单元。尤其可以将可能由于气流而相对彼此运动的或能置于振动中的零件的数量有利地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通风器不对称地构造,用于形成磨削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尤其,通风器形成磨削装置的用于驱动磨削垫的偏心装置。尤其,通风器具有尤其是实心的盘形底板,通风器的叶片装置固定在该底板上。底板优选面向驱动装置。通风器的叶片装置优选面向磨削垫。尤其,通风器具有作为偏心装置的中心轴,该中心轴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被叶片装置围绕。尤其,中心轴相对于底板偏心地布置在底板上。驱动轴尤其与偏心装置抗扭连接。优选地,通风器具有布置在叶片装置内的至少一个通风器配重。优选,通风器的底板具有沉入部,所述沉入部沿旋转轴线的方向相对于底板的其余部分移位地布置。沉入部尤其半环形地构造。沉入部和通风器配重尤其与叶片装置的一部分一起优选布置在沉入部上。叶片装置在沉入部上的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优选小于叶片装置的其余部分的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尤其使得通风器的整个叶片装置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共同的终止平面。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将磨削装置有利地紧凑和构件少地构造。尤其可以有利地实现磨削装置和连接壳体单元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小的最大延伸尺度。
此外提出,通风器的尤其已经提及的叶片装置具有倒角,所述倒角横向于所述旋转轴线并且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内壁的一个部段、尤其是所述另外的导向部段布置。“基本上平行”在此应尤其理解为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尤其在一个平面中的定向,其中,所述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具有的偏差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尤其,叶片装置沿从所述旋转轴线离开的方向变细。尤其,叶片装置的面向所述内壁的区段的在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最大延伸尺度小于叶片装置的面向所述旋转轴线的区段的最大延伸尺度。优选,底板具有尤其环形的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朝磨削垫的方向、尤其在与倒角相反的方向上倾斜。所述倒角优选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具有在50°至75°之间、优选在55°至65°之间的角度。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保持通过通风器的有利地高的流动速度。尤其可以将通风器和内壁之间的静压力有利地保持得小。
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磨削机在此应不局限于在此描述的应用和实施方式。尤其,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磨削机可为了满足在此所述的工作方式而具有与在此提到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各个元件、构件和单元。此外,在公开文件中给出的值范围方面,在提到的边界内的值也应视为公开并且可任意使用。
手持式磨削机和用于装配手持式磨削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文献US4,624,078中已经提出一种手持式磨削机,其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构成磨削器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磨削装置;接收驱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壳体;以及接口装置,用于将磨削装置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其中,接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与驱动装置壳体和磨削装置分离地构造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收磨削装置的连接壳体单元和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上的对接接口;其中,连接壳体单元在与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固定平面中围绕对接接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一种手持式磨削机出发,其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构成磨削器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磨削装置;接收驱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壳体;以及接口装置,用于将磨削装置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其中,接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与驱动装置壳体和磨削装置分开地构造的、用于至少部分地接收磨削装置的连接壳体单元和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上的对接接口;其中,连接壳体单元在与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固定平面中围绕对接接口。
在此提出,对接接口在固定平面中具有至少一个尤其构造为固定凹槽和/或构造为斜面或凹形面的轴向形状锁合元件,用于与连接壳体单元形成相对于旋转轴线平行的形状锁合;其中,轴向形状锁合元件沿着旋转轴线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位于驱动装置壳体的内部。手持式磨削机优选地能够用一只手、尤其在没有运输和/或保持装置的情况下保持并且尤其能够用同一只手在磨削过程期间引导和操作。手持式磨削机可以构造为偏心磨削器、强制驱动偏心磨削器、振动磨削器、三角磨削器、抛光机等。磨削器件例如可以构造为砂纸、磨削海绵、磨削无纺布、磨削织物、抛光海绵、火轮、抛光轮等。尤其,磨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平面的、尤其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固定平面的基本面的磨削垫,该基本面设置为用于固定磨削器件。“设置”尤其应理解为特别设定、特别编程、特别设计和/或特别配备。对象设置为用于确定的功能尤其应理解为:该对象在至少一个应用和/或运行状态下满足和/或执行该确定的功能。“基本上平行”在此尤其应理解为尤其在一平面内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的定向,其中,该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具有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的偏差。
驱动装置优选包括电动机、尤其是无刷直流电机,用于驱动驱动轴,尤其绕着电动机和驱动轴共同的旋转轴线。驱动装置尤其包括用于控制或调节电动机的控制电子装置。优选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给电动机供能的供电接口。特别优选地,供电接口构造为用于接收与驱动装置能无损坏地松开的电池和/或能无损坏地松开的蓄电池、尤其是蓄电池组。替代地或附加地,供电接口具有用于给驱动装置的内部蓄能器供电的线路连接的、电感式或电容式的充电元件。
驱动装置壳体优选包括纵轴线,该纵轴线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地延伸。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的平行于、尤其沿着纵轴线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大于驱动装置壳体的平行于、尤其沿着纵轴线的总高度。驱动装置壳体沿着纵轴线尤其包括纵轴线区段和前区段,在所述纵轴线区段中布置有供电接口,在所述前区段中布置有驱动轴。对接接口尤其沿着旋转轴线布置在前区段上。优选地,纵轴线区段的横截面垂直于纵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小于驱动装置壳体的总高度,尤其使得纵轴线区段、前区段和对接接口构成在装配平面中的L形结构。装配平面尤其通过纵轴线并且通过旋转轴线展开。
接口装置优选设置为用于提供用于驱动装置和磨削装置的标准化连接,使得驱动装置和磨削装置尤其能够相互独立地构型和/或预装配。例如,另一手持式工具机中的结构相同或类似的接口装置将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结构相同的磨削装置和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功率级不同的驱动装置连接。例如,替代的手持式工具机的结构相同或类似的接口装置将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不同的磨削装置和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结构相同的驱动装置连接。尤其,作为磨削装置或接口装置的一部分,与应用相关的传动装置元件构造为用于预给定磨削垫的轨迹,和/或与应用相关的固定元件构造为用于将磨削垫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固定。尤其,连接壳体单元与磨削装置的构型相关。优选地,对接接口构造为与磨削装置的构型无关并且与驱动装置的功率级无关。对接接口优选与驱动装置壳体一体地构造。“一体地”尤其应理解为在一件中成型。优选地,该件由单个坯件、料块(Masse)和/或铸件、特别优选地以压制方法、压铸方法或注塑方法、尤其是单组分和/或多组分注塑方法制造。替代地,对接接口与驱动装置壳体分离地构造并且固定在驱动装置壳体上。优选地,对接接口在固定平面中围绕驱动轴。优选地,固定平面与驱动轴相交。替代地,驱动轴沿着旋转轴线相对于对接接口回移,使得固定平面与驱动轴不相交。“用于作用连接”尤其应理解为能够实现用于传递机械功的连接,例如借助耦联器、借助偏心传动装置、借助蜗轮蜗杆传动装置、借助齿轮传动装置、和/或借助其它传动装置元件。优选地,接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传动装置元件,用于将驱动轴的运动间接或直接传递到磨削垫上。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优选压装到驱动轴上和/或卡锁在驱动轴上。替代地,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与驱动轴一体地构造。优选地,磨削装置与传动装置元件分离地构造并且固定、尤其是旋拧、压装和/或卡锁在传动装置元件上。替代地,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与磨削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一体地构造。
连接壳体单元尤其设置为用于包围对接接口和磨削垫之间的中间空间,在该中间空间中例如布置有磨削装置的传动装置、磨削装置的通风器等。尤其,连接壳体单元在面向磨削垫的一侧上具有用于固定磨削装置的磨削环的槽。尤其除连接壳体单元、对接接口和/或驱动装置壳体的材料弹性外,连接壳体单元借助轴向形状锁合元件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不可运动地布置在对接接口上。对接接口和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尤其设置为用于将连接壳体单元与驱动装置壳体形状锁合并可选地力锁合地连接。特别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包括至少两个主壳,这些主壳尤其在装配平面中布置在彼此上。尤其,主壳在固定平面中分别部分地、尤其各一半地从对接接口的不同侧围绕对接接口。优选地,主壳构造为装配半壳。尤其,连接壳体单元直接布置在对接接口上、尤其在对接接口的从旋转轴线离开指向的外侧上。优选地,主壳封装(einkapseln)对接接口。优选地,对接接口的至少大于50%、尤其大于75%、特别优选地大于95%的体积份额位于连接壳体单元的内部。尤其,连接壳体单元在固定平面中在关于旋转轴线大于180°、优选大于270°、特别优选大于355°的角度范围内围绕着对接接口布置。可选地,连接壳体单元包括另外的壳体元件,其与主壳单独地构造。优选地,主壳借助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固定在对接接口上并且可选地固定在彼此上。特别优选地,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平行于旋转轴线地在对接接口的基体的内部包围连接壳体单元的部分区域和/或夹紧在对接接口和驱动装置壳体之间的连接壳体单元的部分区域。替代地,对接接口包括伸入到连接壳体单元壁中的结构元件。
优选地,对接接口包括至少两个、尤其是两个不同构造的轴向形状锁合元件。优选地,对接接口具有至少一对相同构造的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它们尤其布置在包含旋转轴线的、尤其与装配平面垂直的平面的不同侧上。特别优选地,整个对接接口关于与装配平面垂直的且包含旋转轴线的平面镜面对称地构造。尤其,装配平面与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尤其是轴向形状锁合元件中的每一个相交。特别优选地,对接接口的所有轴向形状锁合元件沿着旋转轴线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在驱动装置壳体的内部。尤其,整个对接接口沿着旋转轴线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在驱动装置壳体的内部。“基本上完全”尤其应理解为关于投影的最大延伸尺度和/或最大面积的至少至60%、优选地至少至80%、特别优选地至少至95%。特别优选地,轴向形状锁合元件的外轮廓、尤其整个对接接口的外轮廓在沿着旋转轴线投影的情况下相对于投影的最大延伸尺度具有至少3%、优选地大于5%的与驱动装置壳体的外轮廓的位于驱动装置壳体内部中的最小距离。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在驱动装置壳体和连接壳体单元之间建立有利地可靠的连接。尤其可以将驱动装置壳体与连接壳体单元的相对运动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连接壳体单元即使在例如通过手或通过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上的附加部件(例如材料收集容器)吸收力和/或转矩的情况下也有利地与连接壳体单元稳定地连接。此外,在驱动装置壳体和连接壳体之间的过渡部可以有利地构型得窄,使得放置在连接壳体单元上的手可以有利地舒适地抓握该过渡部。尤其可以有利地实现高的操作舒适度。
此外提出,对接接口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具有固定凹槽、尤其是这样的固定凹槽,该固定凹槽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固定平面延伸,并且尤其是这样的固定凹槽,该固定凹槽设置为用于接收连接壳体单元的固定元件和/或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连接壳体单元的固定元件优选与主壳之一一件式地构造并且尤其构造为从该主壳的贴靠面突出的构造元件,例如构造为销、接片、卡锁舌(Rastzunge)等。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例如构造为螺钉、铆钉、螺纹杆、锁止销等。对接接口优选包括尤其是实心的基体。固定凹槽优选在一个方向上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尤其是装配平面地延伸到对接接口的基体中并且特别优选地穿过对接接口的基体。替代地,固定凹槽构造为盲孔、槽或类似结构。表述“基本上垂直”在此尤其应限定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的定向,其中,该方向和参考方向尤其在投影平面中看去围成90°角,并且该角具有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和特别有利地小于2°的最大偏差。基体在装配平面中优选地完全围绕固定凹槽。替代地,基体在装配平面中例如U形地围绕固定凹槽并且尤其构成通向固定凹槽的装配通道(Montageschacht),该装配通道尤其在固定平面中延伸。优选地,对接接口包括至少两个尤其结构相同的固定凹槽,它们在装配平面中布置在旋转轴线的不同的侧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简单实现沿着旋转轴线在两个方向上的形状锁合。尤其,驱动装置壳体和连接壳体单元有利地相互固定地连接。尤其,用于连接壳体单元的固定元件的数量在连接壳体单元的外侧上可以有利地保持得少。尤其通过连接壳体单元可以提供用于放置手的有利地大的面。
此外提出,连接壳体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尤其已经提及的主壳,其中至少一个主壳包括构造为套筒的固定元件、尤其构造为套筒的这样的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构造为用于接收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其中,套筒的总接收长度基本上相应于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的长度。优选地,套筒与所述主壳中的至少一个主壳材料锁合地连接。特别优选地,套筒包括两个分开构造的套筒区段,其中各一个套筒区段布置在主壳之一上。尤其,一对套筒区段沿着固定轴在彼此上定向,使得单独的固定元件沿着固定轴线同时穿过两个套筒区段伸出。套筒优选布置在对接接口的固定凹槽中。替代地,套筒布置在对接接口外。“基本上相应于比较值”的参量尤其应理解为,该参量等于比较值的25%以上、优选地50%以上、特别优选地75%以上。优选地,套筒的用于接收固定元件的总接收长度短于固定元件的长度。特别优选地,套筒区段沿着固定轴线间隔开地布置。尤其,套筒区段中的一个套筒区段构成盲孔,而另一套筒区段管状地构造。替代地,两个套筒区段状地构造。可选地,套筒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套筒区段构成螺纹和/或卡锁槽(Rastausnehmung),和/或包括装入的螺母或用于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的另一配对件。替代地,用于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的配对件布置在对接接口的外侧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主壳的构型可以有利地简单装配连接壳体单元。尤其有利地,除轴向形锁合之外,主壳也可以被夹紧到对接接口上,使得附加的形状锁合和/或力锁合可以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实现。此外,通过总接收长度的限制可以实现将主壳以拉力(auf Zug)固定在彼此上,使得可以实现主壳在对接接口上有利地紧密的贴靠、主壳与对接接口的有利地大的力锁合以及主壳相对于对接接口有利地小的间隙。
此外提出,对接接口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垂直于旋转轴线地具有一对接横截面,该对接横截面沿着旋转轴线朝从磨削装置离开指向的方向变细。优选地,对接横截面在一个区段上连续地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变细,该区段至少基本上相应于对接接口的对接高度,该区段尤其包括对接接口的对接高度的80%以上。尤其,对接横截面在面向驱动装置壳体的一侧上具有平行于固定平面的最小延伸尺度。尤其,对接横截面在背离驱动装置壳体的一侧上具有平行于固定平面的最大延伸尺度。尤其,轴向形状锁合元件构造为对接接口的面向驱动装置壳体、尤其是背离旋转轴线的贴靠面。优选地,贴靠面构造为环形,其中,贴靠面的几何中心轴线尤其与旋转轴线同轴地定向。尤其,壳体连接单元的内壁布置在对接接口的贴靠面上。特别优选地,壳体连接单元的用于接收驱动轴和/或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的贯穿引导部(Durchführung)具有平行于固定平面的最大开口宽度,该最大开口宽度小于对接接口的平行于固定平面的最大延伸尺度。尤其,在平行于旋转轴线的轴线上,壳体连接单元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和对接接口、尤其是贴靠面之间。优选地,对接接口的最大延伸尺度、尤其是对接接口的最大外直径比对接接口的平行于固定平面的最小延伸尺度、尤其是最小外直径大至少10%、优选大于25%、特别优选大于33%。优选地,正好完全包围对接接口的对接横截面的最小假想梯形具有在底线和腰之间的锐角的内角,该内角位于20°至70°之间、优选地在40°至60°之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实现对接接口的用于连接壳体单元的有利地大的贴靠面,该贴靠面尤其在与固定元件相互配合地在连接壳体单元装配时可用作夹紧面尤其可以实现连接壳体单元和对接接口之间的有利地大的重叠。
此外提出,对接接口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具有尤其横向于固定平面延伸的倾斜和/或弯曲的已经提及的贴靠面,该贴靠面与连接壳体单元的尤其倾斜和/或弯曲的配对面互补地构造。尤其,贴靠面和尤其配对面以锐角、尤其在10°至80°之间、优选地在20°至70°之间与固定平面相交。在弯曲的构型中,贴靠面关于旋转轴线优选凹形地构造。尤其,描述凹形贴靠面的曲率半径在对接接口外延伸。替代地,贴靠面关于旋转轴线凸形地构造。尤其,描述凸形贴靠面的曲率半径与对接接口相交。尤其,贴靠面具有至少一个贴靠面区段,该贴靠面区段在一个、尤其是每个包含旋转轴线的平面中构造为圆弧形。优选地,贴靠面的至少一个切平面与旋转轴具有小于20°、优选小于15°的角,其中,该切平面可选地与旋转轴线线具有大于5°、尤其是大于10°的角。尤其,贴靠面的至少另一切平面与旋转轴线具有大于90°、优选大于100°、特别优选大于105°的角,其中,该切平面可选地与旋转轴线具有小于150°、尤其小于125°的角。尤其,绕着属于曲率半径的曲率中心的、至少35°、优选至少45°、尤其大于55°的中心点角度相应于圆弧形贴靠面区段的延伸尺度。优选地,贴靠面朝磨削装置的方向以平面的贴靠区段终止,该平面的贴靠区段相切地布置在贴靠面的弯曲的贴靠区段上。优选地,贴靠面的圆弧形的延伸尺度比其在所述平面的贴靠区段中的切线延续尺度(Fortführung)更长、尤其至少长两倍、优选长大于三倍。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连接壳体单元可以有利地紧凑构造。尤其可以实现连接壳体单元与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区段的有利地大的间距,尤其使得能够用手有利地接近旋转轴线地抓握纵轴线区段。此外,有利地放置在连接壳体单元上的手有利地也可以放在纵轴线区段和连接壳体单元之间。尤其,通过连接壳体单元提供有利地大数量的抓取位置。
此外提出,曲率半径在5mm至15mm之间。优选地,曲率半径大于7mm、特别优选地大于9mm。优选地,曲率半径小于12mm、特别优选地小于10mm。优选地,曲率半径与对接接口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对接高度的比大于0.5、优选地大于0.7、特别优选地大于0.8。优选地,曲率半径与对接接口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对接高度的比小于1.5、优选地小于1.2、特别优选地小于0.9。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贴靠面有利地可以构型为同时紧凑并具有大的面积。
此外提出,对接接口、尤其是贴靠面包括驱动装置壳体连同该对接接口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总高度的至少10%至20%、尤其在13%至17%之间。在一个替代构型中,对接接口、尤其是贴靠面包括驱动装置壳体包含对接接口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总高度的5%至10%之间或在20%至40%之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实现在驱动装置壳体和连接壳体单元之间有利地稳定的连接。
此外提出,对接接口在固定平面中围绕驱动装置的轴承元件、尤其驱动装置的这样的轴承元件,该轴承元件设定为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接口装置的尤其已经提及的传动装置元件和/或驱动轴。优选地,轴承元件构造为球轴承、替代地构造为滑动轴承。优选地,轴承元件在固定平面中布置在对接接口的固定凹槽之间。尤其,固定平面与连接壳体单元和轴承元件相交。特别优选地,传动装置元件在固定平面中围绕驱动轴。可选地,传动装置元件在面向电动机的一侧上比在固定平面中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更大横截面,尤其比用于接收轴承元件的轴承元件的开口宽度更大的横截面。对接接口优选具有槽,轴承元件置入或放入到该槽中。替代地,驱动轴与轴承元件直接接触并且尤其朝磨削装置的方向超过轴承元件突出。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将驱动装置壳体、尤其是整个手持式磨削机的总高度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可以将旋转轴线的固定点有利地同时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并且相对于连接壳体单元固定。
此外提出,对接接口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的边界面上具有比驱动装置壳体更小的横截面,使得连接壳体单元能够与驱动装置壳体至少基本上对齐地布置在对接接口上。“基本上对齐”尤其应理解为具有小于1mm、优选地小于0.75mm、特别优选地小于0.5mm的偏差。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连同对接接口一起在边界面上形成凸缘。尤其,驱动装置壳体在边界面上具有与固定平面至少基本上平行的底面,该底面垂直于旋转轴线相应于壳体连接单元的材料厚度在边界面上超过对接接口突出。尤其,壳体连接单元布置在凸缘上并且尤其驱动装置壳体的轮廓无凸缘地延续。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实现相反于通过贴靠面确定的方向的形状锁合。尤其可以以有利地小的误差容限确定连接壳体单元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沿着旋转轴线的轴向位置。尤其可以将例如在固定元件固定时和/或在手持式磨削机压到工件上时连接壳体单元朝驱动装置壳体方向的补偿运动的风险有利地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连接壳体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尤其已经提及主壳,该主壳借助至少一个尤其倾斜或弯曲的槽-榫连接在固定平面中在彼此上定向。尤其,所述主壳中的一个主壳具有至少一个槽,而另一主壳在固定平面中具有至少一个榫,槽和榫在装配平面中布置在彼此上。优选地,主壳在固定平面中在旋转轴线的不同侧上各具有至少一个槽-榫连接。尤其,槽-榫连接布置在主壳的弯曲的贴靠区段中。主壳的弯曲的贴靠区段尤其构成与贴靠面互补的配对面。优选地,贴靠区段具有背离贴靠面的弯曲的外表面。外曲率半径构造为小于贴靠面的曲率半径并且尤其布置在主壳外。尤其,主壳包括构造为平面的相切区段,该平面的相切区段使弯曲的贴靠区段相切地超过对接接口延续。优选地,槽-榫连接布置在主壳的相切区段与贴靠区段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优选地,槽-榫连接平行于主壳材料厚度的横向延伸尺度与主壳材料厚度的比大于0.15、优选大于0.2、尤其大于0.25。优选地,槽-榫连接的横向延伸尺度位于0.5mm至1.5mm之间、特别优选地位于0.75mm至1mm之间。可选地,连接壳体单元在主壳之间包括弹性密封元件。优选地,槽-榫连接关于旋转轴线凸形地构造、替代地凹形地构造。尤其,槽-榫连接的连接面至少基本上平行于连接壳体单元的配对面延伸。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实现平行于旋转轴线的附加地相互的形状锁合以及在主壳的固定平面内的摩擦锁合。尤其可以有利地将主壳简单精确地布置在彼此上。尤其可以将主壳、尤其是与折叠咬合(Stufenfalz)不同地借助固定元件有利地以拉力布置在彼此上。
此外提出,驱动装置的驱动装置通风器和磨削装置的通风器沿着旋转轴线布置在轴向形状锁合元件的不同侧上。尤其,驱动装置通风器构造为马达通风器。驱动装置通风器尤其设置为用于冷却电动机。尤其,所述通风器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内。优选地,驱动装置通风器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内。优选地,对接接口布置在驱动装置通风器和所述通风器之间。优选地,对接接口限界驱动装置壳体的用于驱动装置通风器的接收空间。优选地,对接接口限界连接壳体单元的用于所述通风器的通风器接收区域。尤其,驱动装置通风器和所述通风器布置在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的彼此背离的端部上。尤其,传动装置元件伸入到用于驱动装置通风器的接收空间中并伸入到用于所述通风器的通风器接收区域中。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尤其设置为用于驱动装置通风器。接口装置的传动装置元件尤其设置为用于支撑驱动装置通风器沿着驱动轴的轴向位置。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有利地可以与具体的磨削装置无关地设计对接接口和尤其是驱动装置。尤其可以与磨削装置、尤其是通风器的设计尺寸无关地设计对接接口。尤其,对接接口附加地可用于流体技术上分离驱动装置通风器与所述通风器,使得可以有利地紧凑地构型手持式磨削机。
此外,本发明从一种用于装配手持式磨削机的方法出发,所述手持式磨削机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构成磨削器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磨削装置,该驱动装置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布置在手持式磨削机的驱动装置壳体中;以及接口装置,用于将磨削装置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其中,接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与驱动装置壳体和磨削装置分开构造的连接壳体单元和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上的对接接口,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磨削装置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连接壳体单元中;其中,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连接壳体单元在垂直于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固定平面中围绕对接接口地布置。在此提出,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其中借助对接接口的布置在固定平面中的、尤其构造为固定凹槽和/或斜面或凹形面的轴向形状锁合元件形成连接壳体单元与对接接口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形状锁合;其中,轴向形状锁合元件沿着旋转轴线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位于驱动装置壳体的内部。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优选将接口单元的传动装置元件压到尤其预装配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上。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优选将尤其预装配的磨削装置固定、尤其拧紧在传动装置元件上。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优选将所述主壳中的一个布置在对接接口上。尤其将配对面布置在贴靠面上。尤其将主壳的套筒区段导入到对接接口的固定凹槽中。优选地,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所述主壳中的另一个布置在对接接口上,尤其将主壳在装配平面中布置在彼此上并且尤其借助槽-榫连接在彼此上定向。所述主壳中的另一个主壳的配对面尤其布置在贴靠面上。所述主壳中的另一个主壳的套筒区段导入到固定凹槽中。尤其,在至少一个方法步骤中,将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穿过所述主壳中的一个、套筒和对接接口插入、压入或旋入到所述主壳中的另一个中。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模块化地制造手持式磨削机并且有利地可以简单地装配手持式磨削机。尤其,可以在尤其标准化的驱动装置与不同的磨削装置之一组合的情况下实现高度灵活性。尤其,即使模块化的结构也可以实现手持式磨削机的有利地高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磨削机和/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此不应限于上述应用和实施方式。尤其,根据本发明的磨削机和/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为了满足在此所述的工作方式可以具有与在此所述数量的各个元件、构件和单元以及方法步骤不同数量的元件、构件和单元以及方法步骤。此外,在本公开中给出的值范围的情况下位于在所述边界内的值也应视为公开的和可任意使用的。
手持式磨削机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一种手持式磨削机,其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构成磨削器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磨削装置;至少一个操纵元件,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和,接收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壳体,其具有纵轴线区段和前区段,所述纵轴线区段绕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线的纵轴线布置,所示前区段将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纵轴线的交点区域包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从一种手持式磨削机出发,其具有至少一个磨削装置,用于接收或构成磨削器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磨削装置;至少一个操纵元件,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和,接收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壳体,其具有纵轴线区段和前区段,所述纵轴线区段绕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线的纵轴线布置,所述前区段将旋转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区域包围。
提出,前区段包括拱顶状的抓握面,操纵元件在所述抓握面内布置在垂直于纵轴线并且包含旋转轴线的平面的背离纵轴线区段的一侧上。所述手持式磨削机优选能用一只手尤其在没有输送和/或保持装置的情况下握持并且尤其用同一只手在磨削过程期间引导和操作。所述手持式磨削机可以构造为偏心磨削器、强制驱动的偏心磨削器、振荡磨削器、三角磨削器、抛光器等。磨削器件可例如构造为磨削纸、磨削海绵、磨削毛毡、磨削布、抛光海绵、火轮、抛光盘等。磨削装置尤其包括至少一个磨削垫,其具有平坦的、尤其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底面,所述底面设置为用于固定磨削器件。“设置”尤其应理解为专门设计、专门编程、专门配置和/或专门配备。对象设置用于确定的功能尤其应理解为,所述对象在至少一个应用和/或运行状态中满足和/或实施确定的功能。“基本上垂直”在此尤其应限定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的定向,其中,所述方向和参考方向尤其是在一个投影平面中观察围成90°的角度并且所述角度具有的最大偏差尤其是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
驱动装置优选包括电动机、尤其是无刷直流电机,用于将驱动装置的驱动轴绕着电动机和驱动轴的共同的旋转轴线驱动。磨削装置优选布置在驱动轴上直接或间接地用于驱动磨削垫。驱动装置尤其包括控制电子装置,用于控制或调节电动机。优选,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供电接口,用于电动机的能量供给。特别优选地,供电接口构造为用于接收从驱动装置可无损地松开的电池和/或可无损地松开的蓄电池、尤其蓄电池包。替代地或附加地,供电接口具有有线连接的、电感的或电容的充电元件,用于供给驱动装置的内部蓄能器。操纵元件尤其设置为用于激活或停用驱动装置。优选,操纵元件构造为在驱动装置的激活状态中能锁定的开关。替代地,操纵元件构造为按键。
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沿纵轴线的方向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大于驱动装置壳体沿旋转轴线的方向的最大延伸尺度。驱动装置壳体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的最大延伸尺度在下面为了区分而称为驱动装置壳体的总高度。手持式磨削机可选地包括连接壳体单元,磨削装置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连接壳体单元中。连接壳体单元尤其根据磨削装置的设计而构造。驱动装置壳体的总高度尤其涉及手持式磨削机的以下壳体部分,该壳体部分独立于磨削装置的具体构型并且尤其不考虑磨削装置的连接壳体单元。在驱动装置壳体与磨削装置的连接壳体单元一件式构型的情况下,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在驱动装置壳体和连接壳体单元之间的分离平面(从所述分离平面起测量所述总高度)通过驱动轴的面向磨削装置的端部限定。供电接口和/或控制电子装置优选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的纵轴线区段中。电动机和驱动轴优选布置在前区段中。磨削装置尤其沿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布置在前区段中。优选,纵轴线区段的横截面的垂直于所述纵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小于驱动装置壳体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的总高度,尤其使得纵轴线区段、前区段和磨削装置形成L形结构,尤其在装配平面中。装配平面尤其通过所述纵轴线和所述旋转轴线展开。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包括两个驱动装置壳体半壳,它们在装配平面中布置在彼此上并且尤其形成纵轴线区段和前区段的各一半。优选地,前区段与纵轴线区段材料锁合地连接,尤其由浇注或以挤压工艺制造。特别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通过注塑成型方法=尤其单组分和/或多组分注塑成型方法或通过压力铸造方法制造。
拱顶状的抓握面尤其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和/或纵轴线凸形地拱起的表面。拱顶状的抓握面尤其在背离磨削装置和/或纵轴线区段的一侧上具有椭球体形的外轮廓。拱顶状的抓握面尤其在装配平面中具有逐段地和/或区段地卵形的外轮廓。优选地,拱顶状的抓握面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具有逐段地和/或区段地卵形的另一外轮廓。优选地,拱顶状的抓握面在垂直于所述纵轴线的平面中具有逐段地和/或区段地卵形的附加外轮廓。尤其,拱顶状的抓握面在垂直于纵轴线的平面中具有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比纵轴线区段的与之平行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更大。尤其,拱顶状的抓握面在垂直于纵轴线的平面中具有彼此垂直的两个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它们均大于纵轴线区段的各一个与之平行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特别优选地,纵轴线区段的外轮廓在沿着纵轴线投影的情况下完全处于前区段的外轮廓内。尤其,拱顶状的抓握面设置为用于用一只手抓握。抓握面尤其确定了设置为用于用手抓握的区域。可选地,抓握面由软组分构成,所述软组分借助多组分注塑方法与驱动装置壳体半壳材料锁合地连接或所述软组分单独地构造并且例如借助卡锁延续部固定在驱动装置壳体半壳上。尤其,抓握面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侧上。替代地,抓握面由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表面构成。尤其,抓握面在垂直于纵轴线的尤其包括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关于旋转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绕该交点延伸大于180°、优选大于220°、特别优选大于250°的角度范围,尤其在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侧上。优选地,抓握面在垂直于纵轴线的、尤其包括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延伸经过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轮廓的至少50%、优选大于60%、优选大于75%。尤其,抓握面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尤其包括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关于旋转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绕着该交点延伸经过大于120°、优选大于160°、特别优选大于180°的角度范围,尤其在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侧上。优选地,抓握面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尤其包括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延伸超过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轮廓的至少10%、优选大于20%。优选地,抓握面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尤其包括旋转轴线的平面中延伸经过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轮廓的小于75%、优选小于50%。尤其,抓握面在装配平面中关于旋转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绕着交点延伸经过大于160°、优选大于180°、特别优选大于200°的角度范围,尤其在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侧上。优选地,抓握面在装配平面中延伸经过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轮廓的至少10%、优选大于20%、特别优选大于30%。优选,抓握面在装配平面中延伸经过驱动装置壳体半壳的外轮廓的小于80%、优选小于60%。优选,在操纵元件和电动机之间可以布置垂直于纵轴线的平面,该平面既不与操纵元件也不与电动机相交、尤其至少不与电动机的定子线圈和磁体相交。优选地,装配平面与操纵元件相交、尤其居中地与操纵元件相交。特别优选地,装配平面是用于操纵元件的镜像对称平面。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有利地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持式磨削机。尤其可以通过用手抓握前区段实现手持式磨削机的有利地可靠的引导。尤其可以通过拱顶状的构型用手以有利地小的力可靠地握持手持式磨削机。尤其可以有利地在不用食指和/或中指抓握的情况下并且尤其在没有第二只手协助的情况下实现对操纵元件的操纵。尤其可以将由于借助手持式磨削机实施的磨削过程产生的身体负荷有利地保持得小。尤其可以将基于尤其长时间和/或高频率地使用手持式磨削机而造成的受伤风险有利地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操纵元件布置、尤其装入在抓握面的相对于所述纵轴线和旋转轴线倾斜地布置的部分面中。布置有操纵元件的部分面优选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的背离磨削装置的一侧上。优选地,抓握面绕着操纵元件削平地构造。尤其,将操纵元件包围的部分面在装配平面中至少逐段平坦地延伸。尤其,布置操纵元件的部分面在装配平面中相对于所述纵轴线具有在35°至50°之间、特别优选在40°至45°之间的角度。优选地,操纵元件在手持式磨削机的激活状态中与将操纵元件包围的部分面对齐或相对于该部分面回移到前区段的内部空间中布置。优选地,操纵元件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的弯曲部适配于抓握面在该平面中的弯曲部。优选地,操纵元件占据包围操纵元件的部分面的在垂直于旋转轴线和纵轴线的方向上的最大延伸尺度的一半以下。优选地,操纵元件占据抓握面的平行于纵轴线的最大抓握面纵向延伸尺度的一半以下、优选小于四分之一。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包括驱动装置壳体的离磨削垫最远的点的机器终止平面优选与操纵元件间隔开地布置。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将操纵元件有利地用单个手指操纵、尤其不必用手握住抓握面。可以有利地实现高度的工作保护。
此外提出,抓握面的将前区段沿着纵轴线终止的部分面相对彼此以95°至110°之间的前角度布置,这些部分面中的一个部分面将操纵元件包围。特别优选地,前角度在98°至102°之间。前角度尤其在装配平面中。优选地,具有前角度的部分面处于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横向平面的不同侧上。不包括操纵元件的那些部分面尤其面向磨削装置布置并且在装配平面中具有相对于纵轴线在30°至55°之间、优选在45°至50°的角度。在将前区段沿着纵轴线终止的部分面之间的过渡部尤其倒圆地构造。优选地,电动机的体积大部分地、尤其大于50%、特别优选大于75%地布置在横向平面的面向磨削装置一侧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在手指不强烈弯曲的情况下可靠地握持抓握面。尤其可以将手指由于较长时间的磨削过程而产生抽搐的风险有利地保持得小。
此外提出,操纵元件和磨削装置布置在尤其已经提及的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横向平面的不同侧上,在该横向平面中,前区段具有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并且至少基本上垂直于纵轴线延伸的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尤其,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是整个驱动装置壳体垂直于纵轴线并且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尤其,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的总高度尤其在没有连接壳体单元的情况下的比位于0.75至1之间、优选在0.8至0.95之间、特别优选在0.85至0.9之间。尤其,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在65mm至85mm之间、优选在70mm至80mm之间、特别优选在72mm至76mm之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直观促成设置为用于形成与手持式磨削机的形状锁合和形成对手持式磨削机的可靠引导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部位置,其方式尤其是有利地用拇指和食指自然地手支撑在横向平面的不同侧上。
此外提出,抓握面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最大抓握面高度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的与之平行的总高度的比位于0.65至0.8之间、优选在0.7至0.75之间。驱动装置优选包括驱动装置通风器、尤其是马达通风器,尤其用于冷却电动机。驱动装置壳体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开口,用于借助驱动装置通风器吹出和/或吸入空气。尤其,驱动装置通风器和通风开口布置在电动机和磨削装置之间。优选地,抓握面沿旋转轴线的方向从通风开口延伸至机器终止平面。尤其,抓握面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经过电动机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总长度的至少基本上整个长度、尤其整个长度的大于50%、优选大于75%、特别优选至少90%。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提供有利地紧凑的手持式磨削机。尤其可以取消附加地构造为用于将马达覆盖件的专门的抓握区域。尤其可以提供一种手持式磨削机,该手持式磨削机使得能实现有利地高度的用户舒适度,用于在手尺寸和手指长度方面的有利地大的带宽。
此外提出,驱动装置壳体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包括纵轴线的平面中在两侧具有隆起部,其中,驱动装置壳体的一个隆起部到另一隆起部的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相对于前区段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的比在0.75至0.9之间、特别优选在0.8至0.85之间。可以考虑,手持式磨削机在一个替代构型中独立于拱顶状的抓握面构造。优选地,手持式磨削机在一个替代构型中,尤其在与拱顶状的抓握面无关地构造的构型中,至少包括用于接收或构成磨削器件的磨削装置;用于驱动磨削装置的驱动装置;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操纵元件;和接收驱动装置的驱动装置壳体,所述驱动装置壳体包括纵轴线区段和前区段,纵轴线区段绕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驱动装置的旋转轴线的纵轴线布置,所述前区段将旋转轴线和纵轴线的交点区域包围。尤其,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在50mm至74mm之间、优选在55mm至70mm之间、特别优选在58mm至64mm之间。优选地,隆起部、尤其是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处于与所述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相同的平面中、即在横向平面中。替代地,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布置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沿旋转轴线的方向尤其与横向平面间隔开地延伸的平面中。优选地,隆起部关于装配平面镜像对称地构造和/或布置。替代地,隆起部沿纵轴线的方向和/或沿旋转轴线的方向相互错开地布置和/或不同大小地构造。特别优选地,所述隆起部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尤其包括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的平面中的曲率半径的两倍相应于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的50%至150%之间、优选在75%至125%之间、特别优选在90%至110%之间。优选地,所述隆起部在垂直于纵轴线的、尤其包括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的平面中的另一曲率半径的两倍小于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并且尤其在位于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的0%至75%之间、优选在5%至50%之间、特别优选在10%至20%之间。优选地,隆起部无棱边且无凸缘地与驱动装置壳体的其余部分连接。尤其,驱动装置壳体的垂直于纵轴线的具有隆起部的横截面卵形地构造。尤其,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具有隆起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正弦形地构造。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提供用于手指、尤其用于拇指和/或小手指的支撑面并且防止手沿纵轴线的方向打滑的风险。尤其手在抓握面上的正确的位置可以通过操作者检查,而不必看向手持式磨削机。
此外提出,驱动装置壳体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抓握面从前区段出发沿纵轴线的方向流畅地过渡到纵轴线区段的通过隆起部限界的变细区域,其中,变细区域的最大变细横向延伸尺度与前区段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的比在0.7至0.85之间、优选在0.75至0.8之间。尤其,变细横向延伸尺度位于50mm至65mm之间、优选在55mm至60mm之间。尤其,最大变细横向延伸尺度垂直于纵轴线且垂直于旋转轴线延伸。优选地,最大变细横向延伸尺度位于横向平面中,所述横向平面尤其也包括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优选地,控制电子装置布置在变细区域中。优选地,控制电子装置在变细区域中布置在横向平面的背离磨削装置的一侧上。优选地,变细区域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另一最大横向延伸尺度为纵轴线区段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的最大98%、优选小于95%、特别优选小于93%。尤其,变细区段的面向机器终止平面的凹形部分具有的曲率半径大于纵轴线区段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尤其最大横向延伸尺度的两倍以上。优选地,在变细区域和前区段之间的过渡部无凸缘且无台阶地构造。尤其,驱动装置壳体从前区段直至位于变细区域中的最小处沿着纵轴线连续地变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在手持式磨削器具上实现手指凹部,使得有利地能够实现手在抓握面上的直观布置。尤其可以有利地避免手为了握住抓握面而张开。尤其可以实现抓握面和手之间的高效的接触面,尤其在手指的有利地小的弯曲度方面和有利地小的力耗费方面。
此外提出,驱动装置壳体的尤其已经提及的抓握面从前区段延伸至垂直于纵轴线的与隆起部相交的平面。尤其,抓握面延伸至垂直于纵轴线的、包括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的平面。可选地,抓握面朝驱动装置壳体的背离前角度的端部的方向延伸超过隆起部。尤其,抓握面平行于纵轴线的最大抓握面纵向延伸尺度大于最大抓握面高度。优选地,抓握面纵向延伸尺度在抓握面的面向机器终止平面的部分上长于抓握面的面向磨削装置的部分。优选地,抓握面纵向延伸尺度平行于旋转轴线、尤其在通风开口开始朝机器终止平面的方向增大。优选地,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抓握面高度在前区段中比在变细区域中更大和/或比在与隆起部相交的平面中更大。优选地,沿着纵轴线的抓握面高度尤其从前区段直至隆起部减小。优选地,隆起部布置在抓握面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提供有利地大的抓握面。
此外提出,垂直于纵轴线的、与隆起相交的平面将驱动装置壳体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以在0.45至0.65之间的比划分。优选地,隆起部布置在垂直于纵轴线的、具有供电接口和/或控制电子装置的平面中。尤其,最大抓握面纵向延伸尺度与驱动装置壳体的在没有连接在供电接口上的蓄能器的情况下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的比在0.55至0.60之间。优选地,最大抓握面纵向延伸尺度与驱动装置壳体的连同布置在供电接口上的蓄能器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的比在0.5至0.55之间。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实现驱动装置和磨削装置之间的良好平衡。尤其可以将磨削装置以有利地小的力在表面上移动。
此外提出,手持式磨削机包括材料收集容器,该材料收集容器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中与驱动装置壳体、尤其抓握面间隔开地布置,其中,在至少一个配置中,材料收集容器的容器纵轴线至少基本上平行于纵轴线延伸。“基本上平行”在此尤其应理解为一个方向相对于参考方向尤其在一个平面中的定向,其中,所述方向相对于所述参考方向具有的偏差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别有利地小于2°。尤其,材料收集容器固定在连接壳体单元上。尤其,材料收集容器不固定在驱动装置壳体上。尤其,材料收集容器与驱动装置壳体间隔开地布置。优选地,在驱动装置壳体、尤其从其中隆起部之一与材料收集容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至少10mm、优选大于15mm、尤其大于20mm。优选地,在驱动装置壳体、尤其隆起部之一与材料收集容器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40mm、尤其小于30mm。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可以有利地将连接壳体单元用作另外的手放置面。尤其可以将在驱动装置壳体和磨削装置之间的、用于放置第二只手的中间空间有利地构型得大,尤其在手持式磨削机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最大延伸尺度保持不变或甚至更小的情况下。
此外提出,手持式磨削机包括用于控制磨削装置的操作元件并且包括尤其已经提及的材料收集容器,其中,操作元件和材料收集容器布置在通过旋转轴线和纵轴线展开的装配平面的不同侧上。尤其,操作元件独立于操纵元件地构造。尤其,操作元件设置为用于调设驱动装置的运行参数,例如驱动轴的转速。操作元件优选布置在变细区段中。优选地,操作元件布置在横向平面和磨削垫之间。替代地,操作元件布置在横向平面中。操作元件尤其设置为用于在食指和中指布置在前区段中、尤其布置在包围操纵元件的部分面上时用拇指操作。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手持式磨削机可以有利地简单用手操作。尤其可以将用于操纵操作元件的手指的活动空间有利地保持得大并且尤其不受材料收集容器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磨削机在此应不局限于上述应用和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磨削机尤其可为了满足在此描述的工作方式而具有与提到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各个元件、构件和单元。此外在本公开文件中给出的值范围方面,在提到的边界内的值也应视为公开并且可任意使用。
附图说明
另外的优点由下面的附图说明得出。在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四个实施例。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包含多个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符合目的地单独考虑这些特征并且将其总结成有意义的其他组合。
附图示出了:
图1:根据本发明的材料收集装置的示意性立体视图,
图2: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材料收集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示意性立体视图,
图3: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示意性纵截面,
图5: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示意性横截面,
图6: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连接壳体单元的固定的示意图,
图7:连接壳体单元的示意性横截面,
图8: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材料收集装置的示意性纵截面,
图9: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装配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0:具有替代的驱动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一个替代构型的示意图,
图11:替代构型的示意性纵截面,
图12:具有替代的磨削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另一替代构型的示意图,
图13:另一替代构型的示意性纵截面,
图14:具有另一替代的磨削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手持式工具机的附加的替代构型的示意图,和
图15:附加的替代构型的示意性纵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用于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材料收集装置116a(参见图2)。材料收集装置116a尤其具有材料收集容器112a。材料收集容器112a优选柱形地构造。材料收集装置116a尤其包括装配单元124a。装配单元尤其包括适配器壳体128a和通道元件126a,所述通道元件布置在适配器壳体128a中。
图2示出例如构造为手持式磨削机10a的手持式工具机118a。手持式工具机118a尤其构造为偏心式磨削机。手持式工具机118a尤其包括作为工具装置的磨削装置12a,用于接收或形成磨削器件13a。磨削装置12a尤其包括磨削垫132a,该磨削垫在此例如示出具有125mm的直径。替代地,磨削垫132a具有150mm的直径或适配于磨削器件13a的尺寸的另一直径。手持式工具机118a包括驱动装置14a,尤其用于驱动磨削装置12a(参见图4),该磨削装置尤其限定旋转轴线24a,磨削垫132a能够绕着所述旋转轴线尤其偏心地被驱动。手持式工具机118a包括接收驱动装置14a的驱动装置壳体16a。
驱动装置壳体16a具有纵轴线92a,该纵轴线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24a延伸。优选地,驱动装置壳体16a具有两个驱动装置壳体半壳,这两个驱动装置壳体半壳在通过纵轴线92a和旋转轴线24a展开的装配平面50a中布置在彼此上(参见图2)。驱动装置壳体16a包括绕着纵轴线92a布置的纵轴线区段90a。纵轴线区段90a尤其设置为用于接收蓄电池组138a、尤其是12V蓄电池组。驱动装置壳体16a具有前区段94a。前区段94a包围旋转轴线24a和纵轴线92a的交点区域。前区段94a包括圆顶状的抓握面96a。可选地,抓握面96a构造为软部件,该软部件布置、尤其装入在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壳体基体上。替代地,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壳体基体的外表面构成抓握面96a。手持式工具机118a包括至少一个操纵元件88a,用于控制驱动装置14a,尤其用于打开和关闭驱动装置14a。优选地,操纵元件88a构造为在驱动装置14a的激活状态下能够锁定。操纵元件88a布置在抓握面96a中。操纵元件88a布置在垂直于纵轴线92a并包含旋转轴线24a的平面的背离纵轴线区段90a的一侧上。
手持式工具机118a包括接口装置18a,用于将磨削装置12a与驱动装置14a作用连接、尤其耦合。接口装置18a尤其沿着旋转轴线24a布置在前区段94a上。接口装置18a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壳体单元20a,用于至少部分地接收磨削装置12a。连接壳体单元20a与驱动装置壳体16a和磨削装置12a分开地构造。连接壳体单元20a具有至少两个主壳46a、48a。主壳46a、48a尤其在装配平面50a中布置在彼此上。主壳46a、48a优选由塑料制成。优选地,主壳46a、48a具有在1mm至3.5mm之间、优选在1.5mm至2.5mm之间、特别优选在1.9mm至2.3mm之间的壁厚。连接壳体单元20a包括抛出接管76a。抛出接管76a尤其设置为用于从连接壳体单元20a中抛出在磨削过程中磨除的材料。抛出接管76a优选布置在主壳46a之一上。手持式工具机118a包括材料收集装置116a。材料收集装置116a包括尤其透气的材料收集容器112a,用于接收被手持式工具机118a去除的并且尤其通过抛出接管76a抛出的材料,如尤其是灰尘、碎屑和/或磨粒。在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至少一个配置中,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容器纵轴线114a至少基本上平行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纵轴线92a。容器纵轴线114a尤其构造为容器中心轴线,该容器中心轴线尤其穿过材料收集容器122a的几何重心延伸。
图3示出沿着旋转轴线24a观察的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视图。驱动装置壳体16a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包含纵轴线92a的平面中在两侧具有隆起部102a、104a。驱动装置壳体16a的从隆起部102a到隆起部104a的最大隆起横向延伸尺度107a相对于前区段的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的比位于0.75至0.9之间、特别优选在0.80至0.85之间。优选地,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同时是驱动装置壳体16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和垂直于纵轴线92a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总高度54a(参见图4和图5)优选在0.8至0.95之间、尤其在0.85至0.9之间。优选地,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在65mm至85mm之间、尤其在70mm至80mm之间。尤其,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总高度54a小于95mm、优选小于90mm、尤其小于85mm。特别优选地,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大机器高度小于115mm、尤其小于110mm。
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抓握面96a从前区段94a沿纵轴线92a的方向流畅地过渡到纵轴线区段90a的通过隆起部102a、104a限界的变细区域108a中。变细区域108a的最大变细横向延伸尺度110a与前区段94a的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的比位于0.7至0.85之间、尤其在0.75至0.8之间。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抓握面96a从前区段94a延伸至垂直于纵轴线92a的、与隆起部102a、104a相交的平面。可选地,抓握面96a沿着纵轴线92a延伸超过隆起部102a、104a。垂直于纵轴线92a的、与隆起部102a、104a相交的平面将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111a、113a以0.45至0.65之间的比例划分。尤其,与隆起部102a、104a相交的平面沿着纵轴线92a从前区段94a的最远点起的隆起位置139a与在没有蓄电池组138a的情况下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111a的比在0.55至0.60之间。尤其,与隆起部102a、104a相交的平面沿着纵轴线92a从前区段94a的最远点起的隆起位置139a与在包含蓄电池组138a的情况下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113a的比在0.5至0.55之间。尤其,平行于、尤其沿着纵轴线92a的最大纵向延伸尺度111a、113a大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总高度54a。
材料收集容器112a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抓握面96a间隔开地布置。尤其,材料收集容器112a借助材料收集装置116a的装配单元124a尤其自由悬挂并且尤其没有另外的支撑元件地仅布置在抛出接管76a上。装配单元124a和材料收集容器112a之间的过渡部布置在垂直于纵轴线92a的具有变细区域108a的平面中。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接管76a的通道纵轴线84a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相对于纵轴线92a成尤其在40°至50°之间、优选在44°至46°之间的锐角定向。通道纵轴线84a优选地构造为尤其穿过抛出接管76a的几何重心延伸的通道中心纵轴线。手持式工具机118a具有尤其不同于操纵元件88a的操作元件117a,用于控制磨削装置12a(参见图2),例如用于调整磨削垫132a的旋转速度。例如,操作元件117a构造为旋转调节器。操作元件117a和材料收集容器112a布置在通过旋转轴线24a和纵轴线92a展开的装配平面50a的不同侧上。驱动装置壳体16a具有与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距离,该距离位于10mm至40mm之间、优选在15mm至35mm之间、特别优选在20mm至30mm之间。优选地,操作元件117a布置在变细区域108a中。操作元件117a和操纵元件88a优选布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横向平面98a的不同侧上,在所述横向平面中,前区段94a具有最大抓握横向延伸尺度106a。
图4示出手持式工具机118a在装配平面50a中的纵截面和图5示出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横截面。磨削装置12a优选包括被驱动轴26a驱动的偏心装置。优选地,磨削装置12a包括尤其构造为球轴承的偏心轴承158a。可选地,偏心轴承158a包括尤其沿着旋转轴线24a相继堆叠的多个球轴承或多列、尤其双列球轴承。偏心轴承158a尤其布置在偏心装置上并且优选地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包围偏心装置。偏心轴承158a尤其借助装配板和螺钉夹紧到偏心装置的凸缘上。尤其,偏心轴承158a的几何中心点与旋转轴线24a间隔开地布置。磨削装置12a尤其包括环形的磨削垫支架156a。磨削垫支架156a布置在偏心轴承158a上并且优选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包围该偏心轴承。优选地,磨削垫支架156a具有槽,在该槽中布置有偏心轴承158a。特别优选地,偏心轴承构造为被磨削垫支架156a注塑包封。尤其,磨削垫支架156a相对于偏心装置能够旋转。磨削垫132a优选地固定在磨削垫支架156a上、尤其沿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方向拧紧。尤其可选地,磨削装置12a包括通风器66a。通风器66a尤其被驱动轴26a运行。优选地,通风器66a的叶片装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围绕磨削垫支架156a,其中,磨削垫支架156a沿旋转轴线24a的方向超过通风器66a伸出。优选地,磨削装置12a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磨削环154a,该磨削环在连接壳体单元20a上与连接壳体单元20a抗扭地固定在槽中并且尤其支承在磨削垫132a上,尤其用于使磨削垫132a的旋转运动稳定。
优选地,驱动装置14a包括电动机134a。电动机134a尤其包括12V的额定电压。驱动装置14a包括驱动轴26a,该驱动轴尤其被电动机134a绕着旋转轴线24a驱动。驱动装置14a尤其包括供电接口136a,尤其用于连接蓄电池组138a。优选地,驱动装置14a包括至少一个控制电子器件140a、尤其用于控制电动机134a。优选地,电动机134a、控制电子器件140a和供电接口136a沿着纵轴线92a尤其按该顺序布置。尤其,电动机134a布置在前区段94a中。尤其,控制电子器件140a布置在变细区域108a中。尤其,供电接口136a布置在纵轴线区段90a中。驱动轴26a优选地从前区段94a伸入到接口装置18a中。
操纵元件88a布置、尤其装入在抓握面96a的相对于纵轴线92a和旋转轴线24a倾斜的部分面中。接收操纵元件88a的部分面优选地具有相对于纵轴线92a在40°至50°之间的角度。操纵元件88a沿着旋转轴线24a的投影尤其与电动机134a不重叠。操纵元件88a和磨削装置12a布置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横向平面98a的不同侧上,其中,前区段94a在该横向平面中具有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电动机134a的体积尤其大于一半、优选大于66%、特别优选大于75%地布置在横向平面98a的与操纵元件88a对置的一侧上。用于接收蓄电池组138a的供电接口136a的接收区域的体积优选地在40%至60%之间地布置在横向平面98a的与操纵元件88a对置的一侧上。尤其,抓握面96a的围绕操纵元件88a的部分面平坦地、尤其逐段平面地构造在装配平面50a中。优选地,前区段94a在横向平面98a中具有连续地弯曲的轮廓。抓握面96a的部分面(其中一个部分面围绕操纵元件88a并且沿着纵轴线92a终止前区段94a)相对彼此以在95°至110°之间的前角142a布置。前角142a尤其位于装配平面50a中。尤其,终止前区段94a的部分面布置在具有最大抓握面横向延伸尺度106a并且垂直于旋转轴线24a延伸的横向平面98a的不同侧上。
抓握面96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大抓握面高度100a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与之平行的总高度54a的比位于0.65至0.8之间、优选在0.7至0.75之间。尤其,抓握面96a沿旋转轴线24a的方向延伸至电动机134a的面向磨削装置12a的端部。优选地,驱动装置14a包括驱动装置通风器64、尤其是马达通风器,尤其用于冷却电动机134a。驱动装置通风器64a在旋转轴线24a上布置在电动机134a和接口装置18a之间。优选地,抓握面96a沿旋转轴线24a的方向延伸至驱动装置壳体16a的通风器区段144a,在该通风器区段中,通风开口布置成用于通过驱动装置通风器64a吸入和/或吹出空气。优选地,抓握面高度100a沿纵轴线92a的一个方向减小、尤其连续地减小(也参见图6)。优选地,驱动装置通风器64a和纵轴线区段90a尤其完全布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的不同侧上。优选地,前区段94a沿旋转轴线24a的一个方向至通风器区段144a变细。尤其,操纵元件88a沿着纵轴线92a至少部分地超过通风器区段144a伸出。优选地,由驱动装置壳体16a和连接壳体单元20a组成的单元在通风器区段144a上具有在操纵元件88a和磨削装置12a之间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具有最小面积的横截面。尤其,通风器区段144a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小于65mm、优选小于60mm、特别优选小于55mm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
接口装置18a包括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16a上的对接接口22a。连接壳体单元20a在垂直于驱动装置14a的驱动轴26a的旋转轴线24a的固定平面27a中包围对接接口22a。对接接口22a在固定平面27a中具有至少一个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8a、29a、30a、32a,用于形成与连接壳体单元20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形状锁合。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8a、29a、30a、32a沿着旋转轴线24a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位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内部。对接接口22a尤其包括多个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8a、29a、30a、32a,这些轴向形状锁合元件沿着旋转轴线24a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位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内部。尤其,整个对接接口22a的投影至少基本上完全位于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内部。对接接口22a优选沿着旋转轴线24a布置在前区段94a上。尤其,通风器区段144a布置在前区段94a和对接接口22a之间。优选地,对接接口22a与驱动装置壳体16a材料锁合地构造。尤其,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总高度54a是指包括对接接口22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延伸尺度。
对接接口22a包括固定槽口34a、36a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30a、32a。固定槽口34a、36a优选地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固定平面27a延伸。固定槽口34a、36a尤其设置为用于接收连接壳体单元20a的固定元件38a、40a和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连接壳体单元20a的固定元件38a、40a构造为套筒、特别优选地构造为螺钉凸座。套筒构造为用于接收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优选构造为螺钉。套筒的总接收长度尤其基本上、但尤其不完全相应于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的长度。套筒尤其包括两个套筒区段,这两个套筒区段中的各一个套筒区段布置在两个主壳46a、48a上,使得在两个套筒区段之间形成气隙。尤其,主壳46a、48a通过将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拧紧在套筒中以拉力固定在对接接口22a上。尤其,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接合、尤其贯穿接合到对接接口22a中。优选地,对接接口22a在固定平面27a中对于每个主壳46a、48a包括至少两个、尤其正好两个固定元件38a、40a的个体和尤其至少两个、尤其正好两个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的个体,这两个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的个体尤其布置在垂直于纵轴线92a并包含旋转轴线24a的平面的不同侧上。可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a包括至少一个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该附加固定元件设置为用于将主壳46a、48a彼此贴靠地固定在与固定平面27a间隔开的位置上。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a包括至少两个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这些附加固定元件尤其布置在固定平面27a之间、尤其在对接接口22a的面向磨削垫132a的端部和磨削垫132a之间。尤其,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构造为螺钉。优选地,主壳46a、48a的附加固定槽口为了接收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而布置在平行于固定平面27a的平面中,该平面在装配平面50a中具有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
对接接口22a包括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对接横截面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8a,该对接横截面沿着旋转轴线24a朝指离磨削装置12a、尤其通向通风器区段144a的方向变细。尤其,固定槽口34a、36a布置在对接接口22a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大横截面和对接接口22a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小横截面之间。优选地,对接接口22a包括贴靠面52a,该贴靠面在对接接口22a的构成变细部的表面上形成。贴靠面52a尤其背离磨削装置12a并且尤其面向驱动装置14a布置。主壳46a、48a尤其在其各自的内壁之一上具有与贴靠面52a互补的配对面。主壳46a、48a的配对面尤其布置在贴靠面52a上并且特别优选地借助固定元件42a面状地压到在贴靠面52a上。对接接口22a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与驱动装置壳体16a、尤其通风器区段144a的边界面上具有比驱动装置壳体16a更小的横截面作为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9a。尤其,对接接口22a和驱动装置壳体16a在边界面上的横截面中的差相应于连接壳体单元20a的一个壁厚、尤其两倍的壁厚。主壳46a、48a的形成配对面的区段优选沿着贴靠面延伸至边界面。连接壳体单元20a至少基本上与驱动装置壳体16a对齐地布置在对接接口22a上。对接接口22a、尤其贴靠面52a包括驱动装置壳体16a包含对接接口22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总高度54a的至少10%至20%。优选地,对接接口22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对接高度与对接接口22a的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尤其最大直径的比在0.1至0.3之间、优选在0.15至0.2之间。优选地,对接接口22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对接高度与对接接口22a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小横向延伸尺度、尤其最小直径的比在0.15至0.35之间、优选在0.2至0.25之间。优选地,在对接接口22a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和最小横向延伸尺度之间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距离相应于对接高度的至少60%、优选大于75%。
贴靠面52a横向于固定平面27a延伸并且弯曲地构造。配对面具有与贴靠面52a互补的弯曲部。贴靠面52a和尤其配对面的弯曲部优选相对于旋转轴线24a凹形地构造。描述贴靠面52a和尤其配对面的曲率半径在对接接口22a外部延伸,并且尤其穿过连接壳体单元20a。曲率半径在5mm至15mm之间、优选在9mm至10mm之间。优选地,属于曲率半径的曲率中心点位于连接壳体单元20a外。可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a的壁厚沿着弯曲部朝驱动装置壳体16a的方向减小。替代地,连接壳体单元20a的壁厚沿着弯曲部是恒定的。优选地,贴靠面52a包括平面的贴靠区段,该贴靠区段朝磨削垫132a的方向与对接接口22a的弯曲部相切地延续。尤其,贴靠面52a的平面的贴靠区段相对于固定平面27a朝磨削垫132a的方向倾斜10°至20°之间的角。主壳46a、48a的形成配对面的区段优选地延伸超过平面的贴靠区段,尤其与贴靠面52a的平面的贴靠区段一样相对于固定平面27a成相同的角度。主壳46a、48a的该延伸部尤其沿该方向延续至连接壳体单元20a的一端部或延续至附加固定槽口或延续至抛出接管76a。尤其,主壳46a的面向驱动装置14a的上侧形成尤其相对于磨削垫132a倾斜的、尤其从旋转轴线24a向外下降的手放置面,尤其用于支持在拇指和食指布置在旋转轴线24a的不同侧上的自然手持位置。主壳46a、48a借助连接壳体单元20a的至少一个、尤其弯曲的、优选相对于旋转轴线24a凸起成形的槽-榫连接60a、62a在固定平面27a中彼此贴靠地定向。
在图6中示出没有主壳48a之一的接口装置18a。对接接口22a尤其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24a的旋转体作为基体。替代地,对接接口22a的基体平行于纵轴线92a拉伸地构造,并且尤其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椭圆形或锥形横截面。对接接口22a具有加工入基体中的凹部、尤其用于主壳46a、48a的套筒的进入通道和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和/或通风开口。
此外,从图4和图5可看出,接口装置18a包括传动装置元件58a。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尤其构造为偏心轴。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优选与驱动装置14a和磨削装置12a分开地构造。优选地,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沿着旋转轴线24a压装到驱动轴26a上并且尤其与驱动轴26a抗扭地连接。优选地,偏心装置、尤其与已经提及的装配板一起旋拧在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上并且尤其与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抗扭地连接。替代地,传动装置元件58a与驱动轴26a或与磨削装置12a的偏心装置一件式地构造。对接接口22a在固定平面27a中包围驱动装置14a的轴承元件56a,该轴承元件设置为用于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的可旋转支承。优选地,驱动轴26a沿着旋转轴线24a延伸到轴承元件56a中、尤其穿过轴承元件56a。优选地,传动装置元件58a在固定平面27a中包围驱动轴26a,使得驱动轴26a尤其不与轴承元件56a直接接触。尤其,轴承元件56a构造为球轴承。优选地,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沿着旋转轴线24a穿过轴承元件56a延伸。尤其,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为了沿着旋转轴线24a与轴承元件56a的轴向形状锁合而在固定平面27a的面向驱动装置14a的一侧上比在固定平面27a的面向磨削装置12a的一侧上包括更大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优选地,磨削装置12a的通风器66a布置在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上,尤其用于绕着旋转轴线24a的中心旋转。通风器66a在图5中未示出,以便确保看到主壳46a、48a的内壁70a。
通风器66a为了形成磨削装置12a的传动装置元件而不对称地构造。尤其,通风器66a构成偏心装置。尤其,通风器66a具有尤其实心的盘形底板,通风器66a的叶片装置固定在该底板上。底板优选地面向对接接口22a并且尤其与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一样布置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相同平面中。通风器66a的叶片装置优选地面向磨削垫132a。通风器66a尤其具有中心轴作为偏心装置,该中心轴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被叶片装置围绕。尤其,中心轴相对于底板偏心地布置在底板上。接口装置18a的传动装置元件58a优选地接合到通风器66a的构成偏心装置的中心轴中并且与该中心轴抗扭地连接(参见图7)。优选地,通风器66a具有至少一个布置在叶片装置内的通风器配重148a。尤其,通风器配重148a的形状适配于叶片装置的形状。优选地,通风器66的底板具有沉入部162a,该沉入部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24a地相对于底板的其余部分移位地布置。沉入部162a尤其半环形地构造。沉入部162a和通风器配重148a、尤其与叶片装置的一部分一起优选地布置在沉入部162a上。在通风器66a沿着包含旋转轴线24a的截面中,沉入部162a和通风器配重148a尤其布置在通风器66a的包含构造为偏心装置的中心轴的较小体积份额的一半中。叶片装置在沉入部162a上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高度优选小于叶片装置的其余部分的高度,尤其使得通风器66a的整个叶片装置具有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共同的终止平面。驱动装置14a的驱动装置通风器64a和磨削装置12a的通风器66a沿旋转轴线24a的一个方向布置在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8a、29a、30a、32a的不同侧上。尤其,对接接口22a在边界面上终止驱动装置壳体16a的布置有驱动装置通风器64a的接收空间。尤其,对接接口22a的一端部沿着旋转轴线24a邻接于布置有通风器66a的通风器接收区域68a。
磨削装置12a包括通风器66a,用于运走在磨削过程中去除的材料。连接壳体单元20a的限界通风器接收区域68a的内壁70a为了引导通过通风器66a产生的气流而绕着驱动装置14a的驱动轴26a的旋转轴线24a漏漏斗形地构造。尤其,通风器接收区域68a沿着旋转轴线24a从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布置有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的平面起朝磨削垫132a的方向变窄。连接壳体单元20a的主壳46a、48a在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装配平面50a中至少部分地围绕通风器66a。尤其,主壳46a、48a沿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方向围绕通风器66a、尤其该通风器的叶片装置。尤其,主壳46a、48a包括至少一个底部区段180a,该底部区段布置在通风器66a和磨削垫132a之间。连接壳体单元20a具有进气口74a。进气口74a优选布置在主壳46a、48a的底部区段180a中。底部区段180a尤其具有面向通风器66a的底部表面,该底部表面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24a延伸。尤其,底部表面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尤其小于通风器66a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磨削垫支架156a尤其穿过进气口74a伸出、尤其不与主壳46a、48a接触。优选地,偏心轴承158a、传动装置元件58a和/或偏心装置至少基本上与主壳46a、48a的底部区段180a对齐地布置或朝驱动装置14a的方向相对于底部区段180a回移地布置。
内壁70a沿旋转轴线24a的一个方向分段。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接管76a的通入开口78a和连接壳体单元20a的进气口74a布置在内壁70a的不同部段中。通入开口78a尤其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部段182a中。内壁70a在抛出部段182a中优选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24a延伸。抛出部段182a尤其布置在具有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a的平面中。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a包括至少一个导向部段184a,该导向部段布置沿旋转轴线24a的一个方向布置在抛出部段182a和底部区段180a之间。内壁70a在导向部段184a中尤其与旋转轴线24a成锐角地延伸。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a包括至少一个另外的导向部段186a,该另外的导向部段布置在所述导向部段184a和底部区段180a之间。尤其,内壁70a在另一导向部段186a中相对于旋转轴线24a具有一角度,该角度大于所述导向部段184a相对于旋转轴线24a的角度。尤其,抛出部段182a、导向部段184a、另外的导向部段186a和底部区段180a以及主壳46a、48a之一的形成配对面的区段相互一件式地构造。
连接壳体单元20a具有布置在内壁70a上的锥形的螺旋轨道72a。螺旋轨道72a尤其从连接壳体单元20a的进气口74a沿旋转轴24a的一个方向引导至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接管76a。尤其,锥形的螺旋轨道72a布置在导向部段184a中。图7示出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穿过抛出部段182a的横截面。通风器接收区域68a优选不对称地构造。尤其,由于螺旋轨道72a,内壁70a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具有与旋转轴线24a的距离,该距离取决于相对于旋转轴线24a的角位置。抛出接管76a的通入开口78a与内壁70a一起尤其形成分离棱边82a,该分离棱边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24a延伸。优选地,内壁70a与旋转轴线24a的距离在分离棱边82a处最小。优选地,内壁70a与旋转轴线24a的距离连续增大或逐段地保持恒定。特别优选地,内壁70a与旋转轴线24a的距离随着与分离棱边82a的角位置的角度差线性地增大,在此尤其顺时针示出。可选地,螺旋轨道72a仅构造在主壳之一48a中,而导向部段184a在主壳46a中与抛出接管76a的距离逐段地保持恒定。优选地,锥形的螺旋轨道72a具有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导程,螺旋轨道72a随着该导程最大一圈,优选半圈地从另外的导向部段186a引导至通入开口78a。内壁70a的形成螺旋轨道72a的导向部段184a在包含旋转轴线24的平面中相对于旋转轴线24a具有在25°至40°、优选在30°至35°之间的角度。
优选地,螺旋轨道72a、尤其导向部段184a在沿着旋转轴线24投影时与通风器66a不重叠。优选地,另外的导向部段184a在沿着旋转轴24投影时大于50%、尤其大于75%、优选大于90%地布置在通风器66a的内部。通风器66a的叶片装置具有倒角86a(参见图4)。倒角86a横向于旋转轴线24a并且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内壁70a的另外的导向部段186a布置。优选地,在另外的导向部段186a中的内壁70a并且尤其倒角86a在包含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相对于旋转轴线24具有在50°至70°之间、尤其在55°至65°之间的角度。
由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接管76a的通入开口78a形成的一个另外的分离棱边80a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线24a延伸。尤其,另外的分离棱边80a将抛出部段182a与导向部段184a分开。另外的分离棱边80a尤其将螺旋轨道72a在通入开口78a的区域中以相对于旋转轴线24a恒定的距离延续至分离棱边82a。另外的分离棱边80a沿着旋转轴线24a在通风器66a的底板和叶片装置的终止平面之间尤其布置在一高度上。由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接管76a的通入开口78a形成的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24a延伸的分离棱边82a锥形地构造并且具有小于10mm、优选小于3mm、特别优选小于2mm的曲率半径。分离棱边82a的曲率半径尤其位于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分离棱边82a的曲率半径尤其与分离棱边82a的精确造型无关地描绘一个最小假想圆,该假想圆不但贴靠在面向通风器66a的内壁70a上而且贴靠在和抛出接管76a的内壁上。优选地,贴靠在内壁70a和抛出接管76a的内壁上的切线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中围成45°至65°之间、优选在55°至60°之间的角。
通道纵轴线84a居中地穿过抛出接管76a延伸并且尤其预给定空气通过抛出接管76a的主流动方向。通道纵轴线84a沿着旋转轴线24a的投影优选相切地贴靠在通风器66a的外轮廓上。优选地,通道纵轴线84a沿着旋转轴线24a的投影相对于装配平面50a围成40°至50°之间、特别优选在44°至46°之间的角。抛出接管76a的与分离棱边82a对置的内壁优选从装配平面50a延伸至抛出接管76a的抛出开口,其中,该内壁与旋转轴线24a的距离在装配平面50a中适配于螺旋轨道72a的距离并且朝抛出开口的方向连续地变大。连接壳体单元20a的抛出接管76a的通道纵轴线84a与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平面围成尤其在15°至35°之间、优选在20°至30°之间的锐角。通道纵轴线84a沿旋转轴线24a的一个方向倾斜、尤其从通入开口78a起远离磨削装置12a。抛出接管76a在通入开口78a处尤其具有垂直于通道纵轴线84a的矩形横截面。抛出接管76a优选在抛出开口处具有垂直于通道纵轴线84a的圆形横截面。保护装置146a、尤其呈平行于通道纵轴线84a的凸肋的形式,为了避免手指和/或其它异物插入到抛出接管76a中,优选布置在抛出接管76a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区段中。
尤其,材料收集装置116a布置在抛出接管76a的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区域上。材料收集容器112a具有至少一个开口120a,用于将材料馈入到材料收集容器112a中。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开口120a布置在开口平面122a中。在材料收集装置116a的至少一个布置在抛出接管76a上的状态下,开口平面122a优选地能够至少基本上垂直于纵轴线92a定向。优选地,材料收集容器112a在开口平面122a中包括正好一个开口120a。替代地,材料收集装置116a在开口平面122a中包括结构元件,该结构元件将开口120a划分成小的子开口。优选地,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容器纵轴线114a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开口平面122a定向。尤其,材料收集容器112a平行于、尤其沿着容器纵轴线114a具有最大纵向延伸尺度。尤其,材料收集容器112a绕着容器纵轴线114a旋转对称地构造。
材料收集装置116a包括至少一个装配单元124a,用于将材料收集容器112a装配在手持式工具机118a上。装配单元124a包括通道元件126a,用于与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抛出接管76a连接。通道元件126a尤其设置为用于同心地布置在抛出接管76a上,并且在布置在抛出接管76a上的状态下,具有与抛出接管76a相同的通道纵轴线84a。通道元件126a的通道纵轴线84a横向于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开口平面122a布置在至少一个垂直于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截平面中。通道纵轴线84a横向于开口平面122a布置在垂直于所述截平面和开口平面122a的另一截平面中。尤其,通道纵轴线84a和容器纵轴线114a相错地布置。在图7中可看到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示出的配置中的平行于所述截平面的纵截面。在图8中示出材料收集装置116a的平行于另一截平面的纵截面。容器纵轴线114a在材料收集装置装配在手持式工具机上的状态下能够至少基本上平行于装配平面50a布置,尤其其中,容器纵轴线114a平行于纵轴线92a定向。在容器纵轴线114a平行于纵轴线92a定向的情况下,另一截平面尤其平行于装配平面50a布置。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容器纵轴线114a相对于装配平面50a围成一角度,该角度加上通道纵轴线84a与容器纵轴线114a之间的角度形成80°至100°之间、特别优选为90°的总角度。尤其,通道纵轴线84a在截平面中以在40°至50°之间、优选在44°至46°之间的角度与开口平面122a相交。尤其,通道纵轴线84a在另一截平面中以15°至30°之间的角度与开口平面122a相交。
通道元件126a优选沿着通道纵轴线84a套装到到抛出接管76a上。优选地,通道元件126a的内壁和/或抛出接管76a的外壁具有结构元件,用于将通道元件126a与抛出接管76a力锁合、尤其用手可松开和建立的力锁合,该结构元件例如是具有压配合的凸肋或粒结和/或具有弹性材料的护套等。优选地,材料收集装置116a尤其至少以适度的力耗费可旋转地布置在抛出接管76a上。尤其,材料收集装置116a在抛出接管76a上旋转所需的适度的力耗费超过材料收集装置116a的重力、尤其在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填充以通过磨削装置12a去除的材料的状态下。优选地,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能够单手施加的适度的力耗费尤其小于200N、优选小于125N、特别优选小于75N。尤其,材料收集装置116a在不进行手动操纵的情况下相对于抛出接管76a保持在当前旋转位置中。通过材料收集装置116a绕着通道纵轴线84a旋转,容器纵轴114a与旋转轴线24a和/或纵轴线92a的相对位置变化。尤其,材料收集装置116a相对于驱动装置壳体16a可枢转地布置在抛出接管76a上。材料收集装置116a可以由此在磨削过程期间有利地灵活定向,使得也可以加工难以触及的表面。
装配单元124a包括适配器壳体128a。适配器壳体128a构造为从开口平面122a沿通道纵轴线84a的方向不对称地变细。通道元件126a至少部分地伸入到适配器壳体128a中。通道元件126a尤其相对于纵轴线92a旋转对称地构造。优选地,通道元件126a完全装入在适配器壳体128a中。特别优选地,通道元件126a和适配器壳体128a一体地构造。适配器壳体128a优选具有装配元件,用于将材料收集容器112a固定在适配器壳体128a上。例如,装配元件构造为螺纹、优选构造为外螺纹。材料收集容器112a尤其具有用于收集去除的材料的透气的容器区域168a和用于将容器区域168a固定在装配单元124a上的固定环164a。优选地,固定环164a具有装配元件,例如螺纹、尤其内螺纹,用于与适配器壳体128a连接。优选地,容器区域168a借助卡锁和/或螺纹连接166a固定在固定环164a上。尤其,固定环164a限界开口120a。固定环164a和适配器壳体128a优选至少基本上彼此对齐地布置。适配器壳体128a尤其以倾斜地配合在固定环164a上的截锥体的形式构造,该截锥体的锥体轴线与通道纵轴线84a同轴地定向。优选地,截锥体形的适配器壳体128a的覆盖面的半径等于通道元件126a的外半径。
装配单元124a的沿容器纵轴线114a的一个方向超过材料收集容器112a突出的区段的最大适配器纵向延伸尺度小于或等于装配单元124a在开口平面122a中的最大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尤其,适配器纵向延伸尺度与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的比位于50%至80%之间、优选在60%至70%之间。尤其,适配器壳体128a、尤其通道元件126a的入口130a在沿着容器纵轴线114a投影时最多略微超过材料收集容器112a伸出。尤其,适配器壳体128a沿着容器纵轴线114a的投影完全位于最小的假想正方体的内部,该假想正方体正好完全包含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投影。尤其,入口130a与容器纵轴线114a的最大距离小于材料收集容器112a在开口平面122a中的外半径的倍。在图7中,材料收集容器112a通过截平面以大于1:4的比划分,使得在此未示出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直径,并且适配器壳体128a朝磨削装置12a的方向仅看上去明显地超过材料收集容器112a突出。
通道元件126a的出口的最大出口宽度占据开口120a在开口平面122a中的最大开口宽度的35%至55%之间、尤其在44%和47%之间。优选地,通道元件126a的内直径相对于开口120a的开口宽度的比在35%至60%之间、优选在45%至55%之间。优选地,容器纵轴线114a穿过通道元件126a的面向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出口延伸。优选地,通道元件126a的出口布置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通道纵轴线84a并且横向于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平面中。通道元件126a的出口的几何中心点在所述另一截平面中尤其相对于容器纵轴线114a移位地布置,尤其以最大开口宽度的10%至30%的量值。
通道元件126a的入口130a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通道纵轴线84a并且尤其横向于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平面中延伸。入口130a尤其包围抛出接管76a的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区域。优选地,抛出接管76a至少直至容器纵轴线114a伸入到通道元件126a中。通道元件126a的入口130a在所述截平面和/或所述另一截平面中与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垂直于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容器纵轴线114a间隔开地布置。
图9示出用于装配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方法170a的流程图。方法170a尤其包括预装配步骤172a。优选地,方法170a包括连接步骤174a。优选地,方法170a包括主壳布置步骤176a。尤其,方法170a包括固定步骤178a。在预装配步骤172a中,尤其驱动装置14a和/或磨削装置12a尤其彼此独立地预装配。在预装配步骤172a中,驱动装置14a布置在驱动装置壳体16a中、尤其在手持式工具机118a的驱动装置壳体16a的装配半壳中。在连接步骤174a中,将传动装置元件58a优选地压到驱动轴26a上。在连接步骤174a中,磨削装置12a优选地旋拧在传动装置元件58a上。在主壳布置步骤176a中,借助对接接口22a的布置在固定平面27a中的轴向形状锁合元件28a、29a、30a、32a形成连接壳体单元20a与对接接口22a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a的形状锁合。在主壳布置步骤176a中,连接壳体单元20a以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a的固定平面27a中包围对接接口22a的方式布置在对接接口22a上。尤其,在主壳布置步骤176a中,主壳46a、48a贴靠在对接接口22a上。尤其,主壳46a、48a的配对面贴靠在贴靠面52a上,其中,磨削装置12a至少部分地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20a中。优选地,在主壳布置步骤176a中,将主壳46a、48a的套筒插入到对接接口22a的固定槽口34a、36a中。主壳46a、48a尤其彼此贴靠在装配平面50a中。在固定步骤178a中,单独构造的固定元件42a、44a布置在布置在固定槽口34a、36a中的套筒中,并且由此将主壳46a、48a彼此压紧并且压抵着对接接口22a、尤其贴靠面52a。优选地,将固定元件42a、44a、附加固定元件150a、152和可选的驱动装置壳体固定元件全部从至少基本上垂直于装配平面50a的同一方向装配在主壳46a、48a、对接接口22a和/或驱动装置壳体16a上,用于形成驱动装置壳体16a的装配半壳的连接
在图10至图15中示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下面的说明和附图基本上限于实施例之间的区别,其中,关于相同标明的构件,尤其关于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构件,原则上也可以参考其它实施例、尤其是图1至图9的实施例的附图和/或说明。为了区分实施例,将字母a置于图1至图9中的实施例的附图标记之后。在图10至15的实施例中,字母a通过字母b至d代替。
图10示出外观视图,并且图11示出构造为偏心磨削机的手持式工具机118b的纵截面。手持式工具机118b包括磨削装置12b,该磨削装置尤其与之前实施例的磨削装置12a相同。手持式工具机118b具有驱动装置14b、尤其具有电动机134b。电动机134b尤其包括18V的额定电压。优选地,驱动装置14b的供电接口136b和手持式工具机118b的驱动装置壳体16b的纵轴线区段90b设计成用于接收18V蓄电池组138b。手持式工具机118b包括接口装置18b,该接口装置具有对接接口22b和连接壳体单元20b。连接壳体单元20b优选具有配重,该配重补偿由蓄电池组138b的重量引起的转矩,尤其以避免驱动装置14b的旋转轴线24b的倾斜。优选地,配重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20b的主壳46b、48b上、尤其集成到这些主壳中。可选地,主壳46b、48b为了形成配重由金属制成、尤其借助铝-锌压力铸造工艺。替代地,主壳46b、48b在塑料体中具有金属沉积物作为配重。配重和供电接口136b尤其布置在垂直于手持式工具机118b的纵轴线92b并包含旋转轴线24b的平面的不同侧上。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b的具有配重的区段贴靠在接口装置18b的对接接口22b上。尤其,连接壳体单元20b的具有配重的区段比连接壳体单元20b的布置在与垂直于纵轴线92b并包含旋转轴线24b的平面对置的一侧上的区段具有更大的壁厚。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b的具有配重的区段具有面向驱动装置壳体16b的外表面,该外表面相对于垂直于旋转轴线24b的平面朝磨削装置12b的方向倾斜15°至30°。关于手持式工具机118b的另外的特征可参阅图1至图9及其说明。
图12示出外观视图,并且图13示出手持式工具机118c的纵截面。手持式工具机118c具有驱动装置14c和驱动装置壳体16c,它们尤其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装置14a或驱动装置壳体16a相同地构造。替代地,手持式工具机118c的磨削装置12c尤其无需进一步适配地也可以与驱动装置和驱动装置壳体16c组合,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的那样。磨削装置12c的磨削垫132c例如具有70mm至80mm之间、优选在77mm至78mm之间的直径。尤其,整个磨削装置12c和手持式工具机118c的接口装置18c在沿着驱动装置14c的旋转轴线24c投影时位于驱动装置壳体16c的内部。接口装置18c的对接接口22c尤其与之前实施例的对接接口22a、22b相同地构造。接口装置18c的连接壳体单元20c尤其适配于磨削装置12c的平行于旋转轴线24c的高度。优选地,连接壳体单元20c垂直于旋转轴线24c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不显著地、尤其仅比对接接口22c的最大横向延伸尺度大连接壳体单元20c的一个壁厚、尤其两倍壁厚。尤其,连接壳体单元20c的至少基本上平行于旋转轴线24c延伸的区段直接布置在对接接口上。尤其,附加固定元件150c、152c布置在平行于旋转轴线24c的具有对接接口22c的贴靠面52c平面中。接口装置18c的传动装置元件58c沿着旋转轴线贯穿可选的通风器66c。尤其,传动装置元件58c与磨削装置12c的偏心装置一件式地构造,用于驱动磨削垫132c。传动装置元件58c尤其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c的平面中包围磨削装置12c的偏心轴承158c。偏心轴承158c优选在垂直于旋转轴线24c的平面中包围磨削装置156c的磨削垫支架12c。磨削垫支架156c尤其接收磨削垫132c的沿平行于旋转轴线24c的一个方向的延续部。关于手持式工具机118b的另外的特征可参阅图1至图11及其说明。
图14示出外观视图,并且图15示出手持式工具机118d的纵截面。手持式工具机118d尤其构造为振动磨削机。手持式工具机118d具有驱动装置14d和驱动装置壳体16d,它们尤其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装置14a和驱动装置壳体16a相同地构造。替代地,手持式工具机118d的磨削装置12d尤其无需进一步适配地也可以与驱动装置和驱动装置壳体组合,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的那样。磨削装置12d的磨削垫132d尤其借助弹性支架160d固定在手持式工具机118d的接口装置18d的连接壳体单元20d上。磨削装置12d的通风器66d布置在磨削装置12d的通风器壳体中,该通风器壳体尤其布置在连接壳体单元20d内。弹性支架160d尤其布置在通风器壳体和连接壳体单元20d之间。接口装置18d的传动装置元件58d优选与磨削装置12d的偏心装置一件式地构造。尤其,磨削装置12d的偏心轴承158d在垂直于驱动装置14d的旋转轴线24d的平面中包围传动装置元件58d。偏心轴承158d尤其布置在磨削垫132d的通过偏心轴承158d可偏转的导向环中并且与导向环优选力锁合地连接。关于手持式工具机118b的另外的特征可参阅图1至图13及其说明。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材料收集装置,具有:
材料收集容器(112a),用于收集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运行时去除的材料,其中,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至少一个开口(120a)布置在开口平面(122a)中,所述至少一个开口用于将材料馈入到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中,和
至少一个装配单元(124a),用于将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装配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单元(124a)包括通道元件(126a),用于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抛出接管(76a;76b;76c;76d)连接,其中,所述通道元件(126a)的通道纵轴线(84a)横向于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开口平面(122a)布置在至少一个垂直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截平面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纵轴线(84a)横向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布置在垂直于所述截平面和所述开口平面(122a)的另一截平面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单元(124a)包括适配器壳体(128a),所述适配器壳体构造为从所述开口平面(122a)沿所述通道纵轴线(84a)的方向不对称地变细,并且所述通道元件(126a)至少部分地伸入到所述适配器壳体中。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元件(126a)的入口(130a)在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述通道纵轴线(84a)并尤其横向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地走向的平面中延伸。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元件(126a)的入口(130a)与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的垂直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延伸的容器纵轴线(114a)间隔开地布置。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单元(124a)的超过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突出的区段的最大适配器纵向延伸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装配单元(124a)在所述开口平面(122a)中的最大适配器横向延伸尺度。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元件(126a)的出口的最大出口宽度处于所述开口(120a)在所述开口平面(122a)中的最大开口宽度的35%至55%之间。
8.一种手持式工具机,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材料收集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112b;112c;112d)的垂直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的容器纵轴线(114a)相对于装配平面(50a)围成一个角度,该角度加上通道纵轴线(84a)和容器纵轴线(114a)之间的角度形成在80°至100°之间的总角度,所述装配平面通过垂直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驱动轴(26a;26b;26c;26d)的旋转轴线(24a;24b;24c;24d)延伸的纵轴线(92a;92b;92c;92d)和所述旋转轴线(24a;24b;24c;24d)展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材料收集装置装配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上的状态下,垂直于所述开口平面(122a)的容器纵轴线(114a)能够至少基本上平行于装配平面(50a)布置,所述装配平面通过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驱动装置壳体(16a;16b;16c;16d)的垂直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驱动轴(26a;26b;26c;26d)的旋转轴线(24a;24b;24c;24d)延伸的纵轴线(92a;92b;92c;92d)和所述旋转轴线(24a;24b;24c;24d)展开,尤其其中,所述容器纵轴线(114a)平行于所述纵轴线(92a;92b;92c;92d)定向。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工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驱动装置壳体(16a;16b;16c;16d),所述驱动装置壳体与所述材料收集容器(112a;112b;112c;112d)具有位于10mm至40mm之间的距离。
CN202180086012.9A 2020-10-20 2021-09-22 材料收集装置 Pending CN1167102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213229.1 2020-10-20
DE102020213231.3 2020-10-20
DE102020213231.3A DE102020213231A1 (de) 2020-10-20 2020-10-20 Handschleifmaschine
DE102020213228.3 2020-10-20
DE102020213230.5 2020-10-20
PCT/EP2021/076049 WO2022083960A1 (de) 2020-10-20 2021-09-22 Materialauffang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0231A true CN116710231A (zh) 2023-09-05

Family

ID=809290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6012.9A Pending CN116710231A (zh) 2020-10-20 2021-09-22 材料收集装置
CN202111220339.9A Pending CN114378690A (zh) 2020-10-20 2021-10-20 手持式磨削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20339.9A Pending CN114378690A (zh) 2020-10-20 2021-10-20 手持式磨削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18579A1 (zh)
CN (2) CN116710231A (zh)
DE (1) DE10202021323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8442A (en) * 1993-01-22 1996-05-21 Porter-Cable Corporation Sander
DE102004016015A1 (de) * 2004-04-01 2005-10-20 Bosch Gmbh Robert Handgeführte Schleifmaschine, Schleifmaschinen-Halteeinheit sowie Schleifmaschinen-Gehäuse
EP2527088B1 (en) * 2011-05-25 2013-12-25 Oy Kwh Mirka Ab Portable tool with pivoting handle
JP5788782B2 (ja) * 2011-12-21 2015-10-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サンダ
DE102017116823A1 (de) * 2017-07-25 2019-01-31 C. & E. Fein Gmbh Oszillierend angetriebene Werkzeug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8690A (zh) 2022-04-22
US20220118579A1 (en) 2022-04-21
DE102020213231A1 (de)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39135A1 (en) Oscillating multi-tool system
US10569406B2 (en) Work tool
EP2591878B1 (en) Dust collecting attachment for electronic power tool
GB2412620A (en) Suction air drive for hand-held machine tool
KR20060117279A (ko) 각 연삭기
CN1781678B (zh) 手持式工具机
US20140352155A1 (en) Hand-held electric power tool with a suction adapter
US20230249269A1 (en) Power tool
US20240051086A1 (en) Material Collection Device
EP2946878B1 (en) Switch assembly on a compact sander
CN116710231A (zh) 材料收集装置
CN108143347B (zh) 抽吸设备
CN111376153A (zh) 手持式工具机
JPWO2010064380A1 (ja) 爪研磨機
CN112933791A (zh) 过滤器装置和动力工具装置
CN112074372B (zh) 磨削机壳体
US7418892B2 (en) Detachable wrench handle assembly
CN114378691A (zh) 手持式磨削机
CN114378689A (zh) 手持式磨削机和用于装配手持式磨削机的方法
US20220126476A1 (en) Power Tool with a Dust Collection Attachment
US11602813B2 (en) Suction device
CN215533965U (zh) 手持式真空吸尘器
CN117226777A (zh) 盖装置、材料收集装置、手持式工具机和材料清除单元黤
KR200217603Y1 (ko) 전동식 손톱 연마기
CN221020359U (zh) 轨道式砂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