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7722A -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7722A
CN116707722A CN202310837707.7A CN202310837707A CN116707722A CN 116707722 A CN116707722 A CN 116707722A CN 202310837707 A CN202310837707 A CN 202310837707A CN 116707722 A CN116707722 A CN 116707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ror rat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ethernet interface
determining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377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奇
郭月俊
薛广营
李鹏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377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077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07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77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在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在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本申请公开的方法和装置,提高了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

Description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以太网接口是当今通信设备(例如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等)中主要配置的接口,也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太网接口的性能达标是通信设备产品质量保证中的关键部分。因此在包含以太网接口的通信设备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通信设备所包含的以太网接口进行生产检验检验,确认其性能达标。
在对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时,由于需要判断被检验以太网接口是否满足相关协议定义的误码率需求,通常需要检验比较长的时间。
因此,如何提高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于解决如何提高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口检验方法,包括:
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所述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基于所述设备型号配置的以太网接口所遵循的通信协议,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传输速率指标和误码率指标;
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
基于所述传输速率指标、所述误码率指标和所述误码率检验系数,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检验时间;
基于所述第一检验时间和所述误码率指标,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误码允许值;
基于所述第一误码允许值和所述第一检验时间,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包括:
在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的情况下,确定置信度;
基于所述置信度,确定所述误码率检验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在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所述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
基于所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确定可更正错误率;
基于多个通信设备的可更正错误率的概率分布,确定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
基于所述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所述误码率检验系数和纠错码传输速率,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检验时间;
基于所述第二检验时间和所述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确定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误码允许值;
基于所述第二误码允许值和所述第二检验时间,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在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所述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
基于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确定信号质量目标值;
获取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中的串行通信元件发送的信号质量反馈值;
基于所述信号质量反馈值和所述信号质量目标值的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二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二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和所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中的至少一种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口检验方法,包括:
第一检验单元,用于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第二检验单元,用于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所述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在试产阶段,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在量产阶段,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由于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使得通信设备在试产阶段产生的检验信息可以在量产阶段得到应用,提高了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在量产阶段依次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可以快速和有效地识别存在误码率异常的以太网接口和通信设备,提升了通信设备的生产效率,并为以太网接口的故障诊断提供线索信息。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交换机蛇形打流的检验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以太网接口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量产阶段的接口检验流程的示意图之一;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量产阶段的接口检验流程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试产阶段的接口检验流程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接口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110和步骤120。该方法流程步骤仅仅作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
步骤110、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接口检验装置。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形式体现,例如运行在计算机中的接口检验程序;也可以采用硬件形式体现,例如与通信设备连接的计算机、移动终端或者服务器等。
通信设备是指用于实现数据通信的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卡等。通信设备通常设置有以太网接口,用于与其他通信设备建立以太网通信链路,实现数据传输。在通信设备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以太网接口是否满足相关协议规定的误码率要求进行检验,以检验以太网接口的数据传输性能是否达标。
设备型号是指具有相同软硬件配置的设备。例如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分为100G交换机和400G交换机等多个设备型号,1G为1千兆。同一设备型号的通信设备的研发过程可以分为试产和量产两个阶段。在试产阶段,通常会生产较少数量的通信设备,进行各类性能检验,检验通信设备的性能是否达标。在性能达标后,就可以进入量产阶段。在量产阶段,通常会生产大批量的通信设备,也会进行各类性能检验,检验通信设备的性能是否满足产品质量的相关要求。
当前通信设备为需要进行以太网接口检验的通信设备。对于当前通信设备,可以采用至少三种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接口检验。这三种检验方法分别为第一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三检验方法。采用检验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出通信设备中存在缺陷的以太网接口,即存在误码率异常的以太网接口,从而对以太网接口进行故障诊断,提高通信设备的产品达标率和生产效率。
检验标准是指判断以太网接口是否存在误码率异常的标准,通常是通过检验指标来体现的。检验结果是指对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后得到的结果,通常可以包括通过和未通过两种。
上述三种检验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检验原理,并分别以前一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确定后一种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
可以在试产阶段,首先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对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得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然后根据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确定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采用第二检验方法对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得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如果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和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均为通过,可以认为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当前通信设备的产品质量达标。如果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或者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可以认为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当前通信设备的产品质量不达标。
步骤120、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具体地,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可以是根据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当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的生产数量达到预设数量时,可以认为设备型号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在量产阶段中生产的当前通信设备,可以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对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
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依次进行检验,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只有在前一种检验方法通过的情况下才进行后一种检验方法,最终三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均为通过,才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第二种方式是只要前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则直接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第一种方式需要采用三种检验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准确率高,但检验过程比较耗时;第二种方式需要采用三种检验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检验过程相对较短,检验成本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在量产阶段,按照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可以快速筛选出检验结果为不通过的通信设备,降低了通信设备的整体检验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在试产阶段,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在量产阶段,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由于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使得通信设备在试产阶段产生的检验信息可以在量产阶段得到应用,提高了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在量产阶段依次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可以快速和有效地识别存在误码率异常的以太网接口和通信设备,提升了通信设备的生产效率,并为以太网接口的故障诊断提供线索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每一个实施方式可以自由组合、调换顺序或者单独执行,并不需要依靠或依赖固定的执行顺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基于设备型号配置的以太网接口所遵循的通信协议,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传输速率指标和误码率指标;
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
基于传输速率指标、误码率指标和误码率检验系数,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检验时间;
基于第一检验时间和误码率指标,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误码允许值;
基于第一误码允许值和第一检验时间,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具体地,可以通过查询设备型号配置的以太网接口所遵循的通信协议,得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传输速率指标和误码率指标。
误码的产生是由于在信号传输中,衰变改变了信号的电压,致使信号在传输中遭到破坏,产生误码。误码率是指衡量数据在规定时间内数据传输精确性的指标。
误码率指标是指由通信协议定义的单位时间误码率(Bit Error Ratio,BER)或者帧错误率(Frame Error Ratio,FER),可以用ER1表示。ER为Error Ratio的简写。传输速率指标是指由通信协议定义的数据传输速率,该速率指标的单位可以为比特速率或帧速率,可以用R1表示。在传输速率指标与误码率指标配对使用时,需要保持单位对应。
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可以用k表示。由于误码率指标是随机分布的,因此误码率检验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根据传输速率指标R1、误码率指标ER1和误码率检验系数k,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检验时间T1,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T1=k/(R1×ER1)
根据第一检验时间T1和误码率指标ER1,可以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误码允许值Emax1,用公式表示为:
Emax1=T1×ER1
第一误码允许值用来表示在第一检验方法中所允许的误码的最大数量。
根据第一误码允许值和第一检验时间,可以对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如果在第一检验时间T1内,当前通信设备中的以太网接口没有检测到不可更正误码或误码数没有超过事先定义的第一误码允许值Emax1,则可以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根据设备型号配置的以太网接口所遵循的通信协议,确定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传输速率指标和误码率指标,进而确定第一误码允许值和第一检验时间,对以太网接口进行误码率检验,提高了接口检验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包括:
在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的情况下,确定置信度;
基于置信度,确定误码率检验系数。
具体地,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每个比特是否是错误的是一个离散的随机概率事件。每发生一次比特错误,可以看作是一个误码事件。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
可以设置置信度α。则可以通过置信度α计算得到误码率检验系数k,用公式表示为:
k=-ln(1-α)
下面以400G交换机的以太网接口检验为例进行说明。根据该交换机所遵循的通信协议的规定,确定该交换机的帧错误率为1.7×10-12(帧长度64Byte,帧间隙最小12Byte,帧前导最小8Byte,Byte为字节),作为误码率指标ER1。假定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假定预期误码率为0,置信度α为99.7%。可以计算得到误码率检验系数k为3.5。对于一个400Gbit/s(千兆比特每秒)以太接口,单位时间的64Byte的帧转发率为400G/[(64+8+12)×8]=595.2Mbit/s(兆比特每秒)。帧转发率作为传输速率指标R1。可以得到第一检验时间T1为3.5/(5.942×108×1.7×10-1)≈3500秒。
执行第一检验方法,对所有被检验的通信设备,在每个被检验的接口上以接口的最大速率,施加64Byte长度与协议定义的最小帧间隙(12Byte)的以太帧。统计第一检验时间T1内,如果帧错误率是为0,则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在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的情况下,通过置信度确定误码率检验系数,提高了接口检验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在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
基于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确定可更正错误率;
基于多个通信设备的可更正错误率的概率分布,确定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
基于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误码率检验系数和纠错码传输速率,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检验时间;
基于第二检验时间和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确定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误码允许值;
基于第二误码允许值和第二检验时间,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具体地,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纠错功能通过在发送端的信道编码器上将信息码组成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接收端信道译码器对接收码进行译码,若传输中产生的差错数目在纠错能力范围内(非连续性错误),译码器会对差错进行定位并加以纠正,以提高信号的质量。
可以在采用第一检验方法进行误码率检验的过程中,对于配置有支持FEC纠错功能的以太网接口的通信设备,同时收集这些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误码更正数为以太网接口中设置的FEC纠错引擎已更正的误码数量。可以通过在通信设备中的检测程序同步获取。
根据第一检验方法中收集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可以将其确定为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即可更正错误率(Correctable Error Ratio,CER)。可更正错误率的计算方法可以为误码更正数除以第一检验时间得到。
例如,对于400G交换机,所遵循的通信协议定义以太网接口使用RS-FEC(544,528)纠错方法。每544个symbol(符号)构成一个FEC Frame(前向纠错保护帧),其中当错误的symbol不超过15个时,所有的错误可以被纠正,当错误超过15个时,544个symbol均会校验失败,从而不知道有多少个symbol错误。以太网接口中的FEC纠错引擎可以统计已修正的symbol数量或单位时间修正的symbol速率即CSER(Correctable symbol Error Ratio)。
为了得到更准确和更可靠的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可以收集多个通信设备的可更正错误率,根据可更正错误率的概率分布,确定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例如,可以统计100台通信设备的可更正错误率,进行正态分布拟合,可以得到均值μ和标准差σ,可以取μ+3σ或者μ+5σ作为第二检验方法中的检验标准,即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用ER2表示。
在第二检验方法中,由于是采用了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作为检验标准,相应地,可以根据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ER2、误码率检验系数k和纠错码传输速率R2,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检验时间T2,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T2=k/(R2×ER2)
根据第二检验时间T2和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ER2,确定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误码允许值Emax2,用公式表示为:
Emax2=T2×ER2
执行第二检验方法,对所有被检验的通信设备,在每个被检验的接口上设置纠错码传输速率R2来传输纠错码,统计第二检验时间T2内,允许的误码数是否超过第二误码允许值,如果没超过,则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
通常情况下,ER2×R2会远大于ER1×R1,因此,第二检验时间T2会小于第一检验时间T1。
此外,也可以采用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 Random Binary Sequence,PRBS)编码进行检验。在以太网接口的检验中,根据PRBS编码的误码率进行检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利用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确定可更正错误率,作为第二检验方法中的检验标准,实现了对第一检验方法中积累的数据进行应用,缩短了检验时间,提高了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降低了通信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对通信设备进行检验时,需要施加流量。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交换机蛇形打流的检验示意图,如图2所示,对于交换机来说,配置的接口包括管理接口和待检验以太网接口。
在试产阶段,执行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时,如果交换机上设置有多个待检验以太网接口,可以采用外部连接线缆或者环回头对多个待检验以太网接口进行连接。管理接口与工控机通过以太网连接,用于与工控机进行数据传输。
此外,还可以使用通信设备自行生成的流量,或独立的以太网流量生成设备、以太网测试仪等。
在试产阶段,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使得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更准确,采用第一检验方法时,可以采用足够数量的通信设备进行检验,例如100台等。该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在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
基于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确定信号质量目标值;
获取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中的串行通信元件发送的信号质量反馈值;
基于信号质量反馈值和信号质量目标值的对比结果,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具体地,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以太网接口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以太网接口包括串行器/接串器(Serializer/Deserializer,SERDES)接口、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生成器、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检查器、前向纠错(FEC)引擎、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PCS)、协调子层(Reconciliation Sublayer,RS)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信号质量评价指标是用于对以太网接口传输数据的电信号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可以是眼图(Eye Diagram)或者信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NR)等。
信号质量评价指标可以通过SERDES接口得到。SERDES接口可以测量信号的眼宽和眼高,进而相乘得到眼图面积,将其作为信号质量评价指标;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算法得到信噪比。
信号质量评价指标在链接连接后会比较稳定,仅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在根据第二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
对于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可以将这些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中的最小值,确定为信号质量目标值。该信号质量目标值即是第三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例如,可以选择最小眼图面积或者最小信噪比等。此外,也可以将信号质量评价指标的平均值作为信号质量目标值。
可以获取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中的串行通信元件发送的信号质量反馈值,将信号质量反馈值和信号质量目标值进行对比,如果信号质量反馈值大于信号质量目标值,则表明信号质量可靠,进而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否则为不通过。此处的串行通信元件可以选择为SERDES接口或者其他能够反馈信号质量的元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利用第二检验方法对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过程中获取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作为第三检验方法中的检验标准,实现了对第二检验方法中积累的数据进行应用,缩短了检验时间,提高了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降低了通信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20包括:
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具体地,在量产阶段,可以采用保守型的检验策略对通信设备进行接口检验。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量产阶段的接口检验流程的示意图之一,如图4所示,可以依次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对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只有前一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通过之后,才使用后一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在所有检验方法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才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优先使用第三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通过后再使用第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通过后再使用第三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这种检验流程的好处是若当前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有故障可以在更快和更早期的第三、第二检验方法中发现,降低了整体的检验时间。同时保留了第一检验方法,保证了通信设备的产品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20包括:
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和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中的至少一种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具体地,在量产阶段,可以采用高效型的检验策略对通信设备进行接口检验。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量产阶段的接口检验流程的示意图之二,如图5所示,可以依次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对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只要有一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为通过,则可以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优先使用第三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若不通过则再使用第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若仍不通过则再使用第一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用这种检验流程,检验过程相对较短,检验成本相对较低。
如果第二检验方法或第一检验方法可以检验通过,则认为接口性能指标达到了要求。对于第三检验方法不通过而第二检验方法通过的场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标准修订,依据本次接口的检验结果,更新第三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使得后续相同工况的被检验接口可以直接通过第三检验标准。对于第一检验方法与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也可以采用类似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定检验数量阈值。例如,检验数量阈值可以设置为2000等。
在量产阶段,优先采用保守型的检验策略对通信设备进行接口检验;在通信设备的生产数量大于等于检验数量阈值后,可以采用高效型的检验策略对通信设备进行接口检验。在采用高效型的检验策略之前,还可以根据采用保守型的检验策略对通信设备进行接口检验中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标准进行修订之后,再采用高效型的检验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试产阶段的接口检验流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首先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对当前通信设备中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确定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然后,采用第二检验方法对当前通信设备中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确定第三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第三检验方法主要在量产阶段使用。具体流程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阐述过,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通信设备中的以太网接口可能不支持FEC纠错功能。此时,可以不采用第二检验方法,直接采用第三检验方法。例如在试产阶段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在量产阶段采用第三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依次对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又例如,在试产阶段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三检验方法依次对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在量产阶段采用第三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依次对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通信设备中的以太网接口可能不会输出信号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眼图面积或者信噪比等)。此时,可以不采用第三检验方法。例如在试产阶段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在量产阶段采用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依次对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又例如,在试产阶段采用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依次对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在量产阶段采用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依次对通信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检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方法,适用于交换机、路由器、网卡等通信设备中的以太网接口检验。该方法包含了三种检验的实施方法与每种检验方法对应的标准的确定方法。首先确认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标准,使用第一种检验方法进行生产检验,当检验样本量满足数量N1之后,结合N1数量的样本的检验数据,使用本申请提出的方法确认第二检验方法使用的标准,使用第二检验方法进行生产检验,当检验样本数量满足N2之后,结合N2数量的样本的数据,使用本申请提出的方法确认第三检验方法的使用的标准,使用第三检验方法进行生产检验。第一检验方法的标准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第一次使用第一检验方法检验通过的设备,可以认为检验通过,也可以保留再次执行第二检验方法。这样可以增加第二检验方法的样本数量,便于得到第三检验方法的标准。第一、第二、第三检验方法根据上一方法积累的数据,依次提升检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接口检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检验单元710,用于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第二检验单元720,用于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口检验装置,在试产阶段,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在量产阶段,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由于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使得通信设备在试产阶段产生的检验信息可以在量产阶段得到应用,提高了以太网接口在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效率;在量产阶段依次采用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可以快速和有效地识别存在误码率异常的以太网接口和通信设备,提升了通信设备的生产效率,并为以太网接口的故障诊断提供线索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设备型号配置的以太网接口所遵循的通信协议,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传输速率指标和误码率指标;
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
基于传输速率指标、误码率指标和误码率检验系数,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检验时间;
基于第一检验时间和误码率指标,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误码允许值;
基于第一误码允许值和第一检验时间,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
在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的情况下,确定置信度;
基于置信度,确定误码率检验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
基于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确定可更正错误率;
基于多个通信设备的可更正错误率的概率分布,确定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
基于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误码率检验系数和纠错码传输速率,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检验时间;
基于第二检验时间和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确定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误码允许值;
基于第二误码允许值和第二检验时间,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在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
基于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确定信号质量目标值;
获取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中的串行通信元件发送的信号质量反馈值;
基于信号质量反馈值和信号质量目标值的对比结果,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验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验单元具体用于:
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和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中的至少一种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8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820、存储器(Memory)830和通信总线(Communications Bus)840,其中,处理器810,通信接口820,存储器830通过通信总线8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810可以调用存储器830中的逻辑命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例如:
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第二检验方法和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其中,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中的逻辑命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命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可以调用存储器中的逻辑指令,实现上述方法,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与前述方法实施方式一致,且可以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与前述方法实施方式一致,且可以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方法。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所述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基于所述设备型号配置的以太网接口所遵循的通信协议,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传输速率指标和误码率指标;
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
基于所述传输速率指标、所述误码率指标和所述误码率检验系数,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检验时间;
基于所述第一检验时间和所述误码率指标,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一误码允许值;
基于所述第一误码允许值和所述第一检验时间,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率检验系数,包括:
在误码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泊松分布的情况下,确定置信度;
基于所述置信度,确定所述误码率检验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在基于第一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所述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
基于所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误码更正数,确定可更正错误率;
基于多个通信设备的可更正错误率的概率分布,确定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
基于所述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所述误码率检验系数和纠错码传输速率,确定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检验时间;
基于所述第二检验时间和所述可更正错误率检验指标,确定所述以太网接口对应的第二误码允许值;
基于所述第二误码允许值和所述第二检验时间,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验方法是基于如下步骤确定的:
在基于第二检验方法确定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所述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
基于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所有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对应的信号质量评价指标,确定信号质量目标值;
获取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中的串行通信元件发送的信号质量反馈值;
基于所述信号质量反馈值和所述信号质量目标值的对比结果,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二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二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为未通过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
在所述第三误码率检验结果、所述第二误码率检验结果和所述第一误码率检验结果中的至少一种为通过的情况下,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为通过。
8.一种接口检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验单元,用于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试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一检验方法和第二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第二检验单元,用于在当前通信设备对应的设备型号处于量产阶段的情况下,基于第三检验方法、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和所述第一检验方法的检验顺序,确定所述当前通信设备中以太网接口的误码率检验结果;
其中,所述第二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一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所述第三检验方法对应的检验标准是基于试产阶段中所述设备型号对应的通信设备在所述第二检验方法中对应的检验结果确定的。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接口检验方法。
CN202310837707.7A 2023-07-10 2023-07-10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7077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37707.7A CN116707722A (zh) 2023-07-10 2023-07-10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37707.7A CN116707722A (zh) 2023-07-10 2023-07-10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7722A true CN116707722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35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37707.7A Pending CN116707722A (zh) 2023-07-10 2023-07-10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0772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7123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evaluating link or component quality using syntheti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
US7818648B2 (en) GPON rogue-ONU detection based on error counts
CA2876137C (en) Crc counter normalization
CN109728948B (zh) 一种运营维护管理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US492053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on-intrusive bit error rate testing
JP5034703B2 (ja) Canのエラー発生方法およびcan通信装置
CN109743228B (zh) 一种采样点位置的测定方法及系统
JP2007096847A (ja) 光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試験装置
CN108337069B (zh) 一种改进的降低误码率的末端并行分组crc校验系统
CN115001829B (zh) 协议漏洞挖掘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00544B (zh) 一种网络端口流量测试方法和装置
CN110768871B (zh) 一种自动统计dcs系统数据传输正确性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6707722A (zh) 接口检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32467B (zh) 用于实现故障检测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766526B (zh) 交换机物理层芯片的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7522835B1 (en) Method of testing bit error rates for a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24628B1 (en) Analyzing signals
CN114172796B (zh) 通信网络的故障定位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133031B (zh) 一种信号诊断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155837A (zh) 交换机芯片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89724B (zh) Fdma卫星通信链路性能测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751723A (zh) 报文检测方法、单板及分组传送网ptn网络设备
CN113132172A (zh) 一种误码测试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11871166B2 (en) Sensor system
JP5232032B2 (ja) パッシブ光ネットワーク(pon)内の故障したネットワーク端末を特定す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