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05083A - 磁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05083A
CN116705083A CN202210553783.0A CN202210553783A CN116705083A CN 116705083 A CN116705083 A CN 116705083A CN 202210553783 A CN202210553783 A CN 202210553783A CN 116705083 A CN116705083 A CN 116705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ervo
signal strength
servo sector
s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537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东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s and Storage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05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050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1/00Head 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1/02Driving or moving of hea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6Monitoring, i.e. supervising the progress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012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dis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02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33Servo formatting
    • G11B5/59644Acquisition or selection of servo format from a system referenc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9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disks
    • G11B5/59688Servo signal format patterns or signal processing thereof, e.g. dual, tri, quad, burst signal patter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60Fluid-dynamic spacing of heads from record-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81Servo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08Magnetic discs
    • G11B2220/2516Hard disks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磁盘装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具备:盘,其具有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的磁道;头,其对所述盘写入数据,从所述盘读取数据;以及控制器,其记录与读取了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对与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数据进行标准化,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Description

磁盘装置
本申请享有以日本特许申请2022-028065号(申请日:2022年2月25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盘装置。
背景技术
磁盘装置对头与盘之间的间隔(以下记载为悬浮量)进行控制。在磁盘装置中可能会发生高飞写入(High Fly Write(HFW)),高飞写入是因与盘上的污染物接触而头浮起、头的悬浮量成为比通常的悬浮量高的悬浮量。在用发生了HFW的头对盘进行写入的情况下,由写入产生的盘的磁化可能变得不充分。因此,在对用发生了HFW的头进行了写入的数据进行读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读错误。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读错误,在磁盘装置中,需要通过设定为比最佳的BPI(Bit Per Inch,每英寸位数)低的BPI来确保BER(Bit Error Rate,位错误率)的余裕(margin)。因此,有可能产生ADC的损失。另外,伴随着磁盘装置的近年来的高TPI(Track Per Inch,每英寸磁道数),对预定区域进行了读取时的再现信号的振幅会微弱化。因此,磁盘装置的每个伺服扇区的各信号强度的偏差会变大。当考虑在每个伺服扇区具有高频性的偏差、而且每当再现时信号强度会因NRRO(Non-Repeatable Run-Out(非可重复性偏摆))成分而伴随有微小的变化这一状况时,有可能难以通过一个阈值判定用正常悬浮量和高悬浮量的头15进行了写入的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可靠性的磁盘装置。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具备:盘,其具有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的磁道;头,其对所述盘写入数据,从所述盘读取数据;以及控制器,其记录与读取了第1对象伺服数据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对与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数据进行标准化,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盘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伺服扇区和数据扇区区域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盘和膨胀前的头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盘和膨胀后的头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对用正常悬浮量和高悬浮量的头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各伺服扇区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对用正常悬浮量和高悬浮量的头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与各伺服扇区对应的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BER相对于BPI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ADC相对于BPI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伺服扇区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相对于各伺服扇区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磁盘装置、10磁盘、10a用户数据区域、10b系统区、12主轴马达(SPM)、13臂、14音圈马达(VCM)、15头、15W写入头、15R读取头、15H加热器、20驱动器IC、30头放大器IC、40读/写(R/W)通道、50硬盘控制器(HDC)、60微处理器(MPU)、70易失性存储器、80非易失性存储器、90缓冲存储器、100主机系统(主机)、130系统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
磁盘装置1具备后述的头盘组件(HDA)、驱动器IC20、头放大器集成电路(以下记载为头放大器IC或者前置放大器)3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缓冲存储器(缓存)90以及作为单个芯片的集成电路的系统控制器130。另外,磁盘装置1与主机系统(以下简称为主机)100连接。此外,磁盘装置1也可以是在一个头15具有多个读取头15R的二维记录(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cording:TDMR)方式的磁盘装置等。
HDA具有磁盘(以下称为盘)10、主轴马达(以下称为SPM)12、搭载有头15的臂13以及音圈马达(以下称为VCM)14。盘10安装于SPM12,通过SPM12的驱动进行旋转。臂13和VCM14构成致动器。致动器通过VCM14的驱动,将搭载于臂13的头15移动控制到盘10的预定位置。盘10和头15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数量。另外,致动器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
盘10对其能够写入数据的区域分配有能由用户利用的用户数据区域10a和写入系统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的系统区10b。此外,在盘10中也可以分配有在将从主机等传送来的数据(或者命令)写入到用户数据区域10a的预定区域之前暂时性地对其进行保持的媒体缓存(或者有时也称为媒体缓存区域)来作为与用户数据区域10a以及系统区10b不同的区域。以下,将从盘10的内周朝向外周的方向、或者从盘10的外周朝向内周的方向称为半径方向。在半径方向上,将从内周朝向外周的方向称为外方向(或者外侧),将从外周朝向内周的方向、也即是与外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内方向(或者内侧)。将与盘10的半径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圆周方向。即,圆周方向相当于沿着盘10的圆周的方向。另外,有时也将盘10的半径方向上的预定位置称为半径位置,将盘10的圆周方向上的预定位置称为圆周位置。有时也将半径位置和圆周位置一并简称为位置。盘10按半径方向上的各预定范围被划分为多个区域(以下有时也称为区段(zone)或者区段区域。区段包含多个磁道。磁道包含多个扇区。此外,“磁道”以将盘10在半径方向上按各预定范围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在将盘10在半径方向上按各预定范围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所写入的数据、在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区域、在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区域中所写入的数据、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的1周量的区域、在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的1周量的区域所写入的1周量的数据、定位于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而进行写入的头15的路径、用定位于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的头15进行了写入的数据、在盘10的预定磁道中所写入的数据、其它各种含义来使用。“扇区”以将盘10的预定磁道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在将盘10的预定磁道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多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所写入的数据、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处的预定的圆周位置的区域、在盘10的预定的半径位置处的预定的圆周位置的区域所写入的数据、在盘10的预定扇区所写入的数据、其它各种含义来使用。有时也将“磁道的半径方向上的宽度”称为“磁道宽度”。有时也将磁道宽度的中心位置称为磁道中央。有时也将磁道中央简称为磁道。
头15将滑块作为主体,具备安装于该滑块的写入头15W、读取头15R以及加热器(发热元件)15H。写入头15W在盘10上写入数据。例如,写入头15W对盘10进行预定磁道或者预定扇区的写入。以下,有时也将“写入数据”称为“数据写入”或者“写处理”等。读取头15R对记录于盘10的数据进行读取。例如,读取头15R对盘10的预定磁道或者预定扇区进行读取。以下,有时也将“读取数据”称为“数据读取”或者“读处理”。此外,既有时将“写入头15W”简称为“头15”,也有时将“读取头15R”简称为“头15”。另外,有时也将“写入头15W和读取头15R”一并称为“头15”。也有时将“头15的中心部”称为“头15”,将“写入头15W的中心部”称为“写入头15W”,将“读取头15R的中心部”称为“读取头15R”。既有时将“写入头15W的中心部”简称为“头15”,也有时将“读取头15R的中心部”简称为“头15”。有时也以“将头15定位于预定位置”、“将头15配置于预定位置”或者“使头15位于预定位置”等来表达“将头15的中心部定位于预定位置”。有时也以“将头15定位于预定区域”、“将头15配置于预定区域”、“使头15位于预定区域”、“定位于预定区域”、“配置于预定区域”或者“位于预定区域”等来表达“将头15的中心部定位于预定区域的作为目标的位置(以下有时也称为区域目标位置)、例如预定区域的半径方向上的中心”。有时也以“将头15定位于预定磁道”、“将头15配置于预定磁道”、“使头15位于预定磁道”、“定位于磁道”、“配置于磁道”或者“位于磁道”等来表达“将头15的中心部定位于预定磁道的作为目标的位置(以下有时也称为磁道目标位置)、例如磁道中央”。加热器15H通过被供给电力而发热。加热器15H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写入头15W的附近和读取头15R的附近。此外,在磁盘装置1为TDMR方式的磁盘装置的情况下,头15也可以具有一个写入头15W、多个读取头15R以及至少一个加热器15H。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盘1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圆周方向上,将盘10旋转的方向称为旋转方向。此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旋转方向由逆时针方向表示,但也可以是相反方向(顺时针方向)。
盘10具有多个伺服区域SV和多个数据区域DA。多个伺服区域SV例如也可以在盘10的半径方向上呈放射状延伸,并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预定间隔而离散地配置。多个伺服区域SV例如也可以从内周到外周、或者从外周到内周呈螺旋状延伸,并在圆周方向上空开预定间隔而离散地配置。另外,多个伺服区域SV例如也可以在半径方向上呈岛状配置,并且在圆周方向上改变预定间隔而离散地配置。以下,有时也将“预定磁道中的一个伺服区域SV”称为“伺服扇区”。也即是,伺服区域SV具有至少一个伺服扇区。此外,有时也将“伺服区域SV”称为“伺服扇区SV”。伺服扇区包含伺服数据。以下,有时也将“构成伺服扇区的几个伺服数据的配置等”称为“伺服模式”。此外,有时也将“伺服扇区中所写入的伺服数据”称为“伺服扇区”。
多个数据区域DA分别配置在多个伺服区域SV之间。例如,数据区域DA相当于在圆周方向上两个连续的伺服区域SV之间的区域。此外,有时也将“预定磁道中的一个数据区域DA”称为“数据扇区区域”。也即是,数据区域DA具有至少一个数据扇区区域。此外,有时也将“数据区域DA”称为“数据扇区区域DA”。数据扇区区域具有至少一个扇区。有时也将“数据扇区区域”称为“扇区”。此外,有时也将“数据扇区区域中所写入的数据”称为“数据扇区区域”。
头15通过VCM14的驱动而相对于盘10绕旋转轴旋转,从内方向朝向外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或者从外方向朝向内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伺服扇区SS和数据扇区区域DSR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3中示出在盘10的预定磁道TRn中所写入的预定伺服扇区SS和数据扇区区域DSR。如图3所示,在圆周方向上,将朝向前的箭头的前端的方向称为前(或者前方向),将朝向后的箭头的前端的方向称为后(或者后方向)。例如,在圆周方向上,进行读/写的方向(读/写方向)相当于从前方向朝向后方向的方向。此外,读/写方向也可以相当于从后方向朝向前方向的方向。读/写方向例如相当于与图2所示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伺服扇区SS包含伺服数据、例如前导码(Preamble)、同步标记(Sync Mark)、格雷码(Gray Code)、PES(Position Error signal(位置误差信号))以及RRO(Repeatable Run-Out(可重复性偏摆))等。此外,伺服扇区SS也可以包含前导码、同步标记、格雷码、PES以及RRO以外的伺服数据。在伺服扇区SS中,前导码、同步标记、格雷码、PES以及RRO按上述顺序从圆周方向上的前向后连续地配置。前导码包含用于与由同步标记和格雷码等构成的伺服模式的再现信号进行同步的前导码信息。同步标记包含表示伺服模式的开始的同步标记信息。格雷码由预定磁道的地址(柱面地址)和预定磁道的伺服扇区的地址构成。PES相当于与追踪位置误差信号对应的数据。RRO是与盘10的偏心有关的数据。例如,RRO相当于与将伺服数据写入到了盘时的因与盘10的旋转同步的抖动(重复偏摆:RRO)而产生的、磁道相对于与盘10同心圆状地配置的作为头15的目标的路径(以下有时也称为目标路径)、例如磁道中央的歪斜所引起的误差对应的数据。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数据扇区区域DSR在与某伺服扇区SS相邻的区域(以下有时也称为信号强度记录区域)包含与对预定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时的作为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的区域或者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信号强度对象区域或者信号强度对象伺服数据)、例如该伺服扇区SS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对应的再现信号(以下有时也称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信号强度关联的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此外,信号强度记录区域既可以包含于伺服扇区SS,也可以包含于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伺服扇区SS以外的区域。有时也将“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称为“信号强度记录区域SIS”。有时也将“信号强度记录区域”称为“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以下,有时也将“信号强度对象区域”、“信号强度对象伺服数据”以及“伺服扇区SS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简称为“伺服扇区SS”。信号强度记录区域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相邻。换言之,信号强度记录区域在伺服扇区SS的紧接着之后与其相邻。例如,信号强度记录区域在伺服扇区SS的RRO的紧接着之后与其相邻。此外,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也可以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不相邻。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也可以与伺服扇区SS不相邻。例如,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也可以与伺服扇区SS的RRO不相邻。“相邻”这一术语当然包括在预定方向上“连续”和“相接地排列”等含义,也包括“在可视为实质上连续的程度上分离”等含义。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相邻。换言之,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在伺服扇区SS的紧接着之后与其相邻。例如,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在伺服扇区SS的RRO的紧接着之后与其相邻。此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也可以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不相邻。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也可以与伺服扇区SS不相邻。例如,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也可以与伺服扇区SS的RRO不相邻。例如,信号强度对象区域、信号强度对象伺服数据以及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是不执行将预定区域的数据重新写入到该区域的重写处理等的、始终得到相同的读信号(或者再现信号)的伺服数据。“相同”、“同一”、“一致”以及“同等”等术语当然包括完全相同这一含义,也包括在可视为实质上相同的程度上不同这一含义。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是与对信号强度对象区域(或者信号强度对象伺服数据)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信号强度关联的数据。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例如为将对象伺服再现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而得到的值。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例如是将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和理想信号、或者解调信号分别进行傅立叶变换并进行除法运算而得到的值。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例如是将作为2T模式的前导码进行了傅立叶变换后的1/2分谐波(2次分谐波),是对同步标记(Sync Mark)/格雷码(Gray Code)/RRO的再现信号(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和理想信号或者解调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并进行除法运算而得到的基本频率或者n次高次谐波。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例如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振幅(以下有时也称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振幅)。
此外,多个伺服扇区SS也可以具有通常的伺服扇区(以下记载为通常伺服扇区)和短伺服扇区。通常伺服扇区例如与图3所示的伺服扇区SS对应。短伺服扇区例如是所被读取的伺服数据比通常伺服扇区少、伺服数据的数量比通常伺服扇区少、并且为比通常伺服扇区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小的长度。在多个伺服扇区SS包括通常伺服扇区和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也可以配置在通常伺服扇区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不配置在短伺服扇区和该短伺服扇区的读/写方向上的下一伺服扇区之间。换言之,在多个伺服扇区SV包括通常伺服扇区和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信号强度记录区域在读/写方向上与通常伺服扇区相邻,在读/写方向与短伺服扇区不相邻。在多个伺服扇区SS包括通常伺服扇区和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也可以被写入在通常伺服扇区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不被写入在短伺服扇区和该短伺服扇区的读/写方向上的下一伺服扇区之间。换言之,在多个伺服扇区SS包括通常伺服扇区和短伺服扇区的情况下,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在读/写方向上与通常伺服扇区相邻,在读/写方向上与短伺服扇区不相邻。
图4是表示盘10和膨胀前的头15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4中,盘10的旋转方向B与空气流C的方向一致。在图4中示出与厚度或者高度的方向相当的方向Z。以下,有时也将在方向Z上从头15朝向盘10的方向称为下方向(或者简称为下),将在方向Z上从盘10朝向头15的方向称为上方向(或者简称为上)。
头15具有滑块150。滑块150例如由氧化铝和碳化钛的烧结体(AlTiC)形成。滑块150具有与盘10的表面10S相对向的盘对向面(空气支承面(ABS))15S和位于空气流C的流出侧的尾随端151。滑块150具有写入头15W、读取头15R以及加热器15H。写入头15W和读取头15R的一部分在盘对向面15S露出。
写入头15W通过被供给预定大小的电流(写电流或者记录电流)而进行记录磁场的激励、磁化。写入头15W通过利用在被磁化了的部分中流动的磁通来使盘10的磁记录层的记录位的磁化方向变化,从而在盘10记录与记录电流相应的磁化模式。
如图4所示,在加热器15H没有发热的情况下,写入头15W和读取头15R的周围(以下有时也称为记录再现部)WRP不朝向盘10突出。以下,有时也将方向Z上的盘10和头15、例如头15(写入头15W和读取头15R的周围)的位于最下的部分(以下有时也称为悬浮最低点)的间隔称为“悬浮量”。
图5是表示盘10和膨胀后的头15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加热器15H正在发热的情况下,记录再现部WRP通过加热器15H的热而膨胀(热膨胀),朝向盘10突出。在该情况下,热膨胀后的记录再现部WRP的顶点成为头15的悬浮最低点。
驱动器IC20按照系统控制器130(详细而言为后述的MPU40)的控制,对SPM12和VCM14的驱动进行控制。
头放大器IC(前置放大器)30具备读放大器和写驱动器。读放大器对从盘10读取到的读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给系统控制器130(详细而言为后述的读/写(R/W)通道40)。写驱动器向头15输出与从R/W通道40输出的信号相应的写电流。
易失性存储器70是当电力供给被断开时所保存的数据会丢失的半导体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70保存磁盘装置1的各部中的处理所需要的数据等。易失性存储器70例如为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或者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
非易失性存储器80是即使电力供给被断开也记录所保存的数据的半导体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80例如为NOR型或者NAND型的闪速ROM(Flash Read Only Memory(闪速只读存储器):FROM)。
缓冲存储器90是暂时性地记录在磁盘装置1与主机100之间收发的数据等的半导体存储器。此外,缓冲存储器90也可以与易失性存储器70构成为一体。缓冲存储器90例如为DRAM、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DRAM、FeRAM(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铁电随机访问存储器)或者MRAM(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磁阻随机访问存储器)等。
系统控制器(控制器)130例如使用多个元件集成于单一芯片的被称为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来实现。系统控制器130包括读/写(R/W)通道40、硬盘控制器(HDC)50以及微处理器(MPU)60。系统控制器130例如与驱动器IC20、头放大器IC3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缓冲存储器90以及主机100等电连接。
R/W通道40根据来自后述的MPU60的指示,执行从盘10传送至主机100的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读数据)和从主机100传送的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写数据)的信号处理。R/W通道40具有对写数据进行调制的电路或者功能。R/W通道40具有对读数据的信号品质进行测定以及解调的电路或者功能。R/W通道40例如与头放大器IC30、HDC50以及MPU60等电连接。
HDC50对数据的传送进行控制。例如,HDC50根据来自后述的MPU60的指示,对主机100与盘10之间的数据传送进行控制。HDC50例如与R/W通道40、MPU6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以及缓冲存储器90等电连接。
MPU60是对磁盘装置1的各部进行控制的主控制器。MPU60经由驱动器IC20对VCM14进行控制,执行进行头15的定位的伺服控制。MPU60经由驱动器IC20对SPM12进行控制,使盘10进行旋转。MPU60对向盘10写入数据的写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对从主机100传送的数据、例如写数据的保存目的地进行选择。MPU60对从盘10读取数据的读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对从盘10传送至主机100的数据、例如读数据的处理进行控制。另外,MPU60对记录数据的区域进行管理。MPU60与磁盘装置1的各部连接。MPU60例如与驱动器IC20、R/W通道40以及HDC50等电连接。
MPU60具有读/写控制部610、悬浮量控制部620以及HFW(High Fly write)检测部630等。MPU60在固件上执行各部、例如读/写控制部610、悬浮量控制部620以及HFW检测部630等的处理。此外,MPU60也可以作为电路而具有各部、例如读/写控制部610、悬浮量控制部620以及HFW检测部630等。读/写控制部610、悬浮量控制部620以及HFW检测部630等也可以包含于R/W通道40或者HDC50。
读/写控制部610按照来自主机100的命令等,对从盘10读取数据的读处理和向盘10写入数据的写处理进行控制。读/写控制部610经由驱动器IC20对VCM14进行控制,将头15定位于盘10的预定位置,执行读处理或者写处理。以下,有时也以包括向预定区域记录或者写入数据(写处理)、从预定区域读出或者读取数据(读处理)、使头15等移动到预定区域的含义来使用“访问”这一术语。
悬浮量控制部620对头15的悬浮量进行控制。悬浮量控制部620通过对从头放大器IC30向加热器15H的施加电流(或者施加电压)进行控制,从而对头15(例如记录再现部WRP)的悬浮量进行控制。悬浮量控制部620将头15的悬浮量控制为能够正常地对数据进行写处理或者读处理的预定悬浮量(以下有时也称为正常悬浮量)。
HFW检测部630对高飞写入(High Fly Write(HFW))进行检测。HFW是如下事件:头15与在盘10产生的污染物接触,浮起到比正常悬浮量高的悬浮量(以下有时也称为高悬浮量或者异常悬浮量),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写入头15W中的磁化成为不足以对盘10进行覆盖写入,因此,无法对该区域正常地写入数据,在对该区域进行了读取时会产生读错误。
HFW检测部630按各伺服扇区SS而写入或者记录作为RRO成分的与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HFW检测部630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在预定的伺服扇区SS或者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不同的伺服扇区(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换言之,HFW检测部630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写入到预定的伺服扇区SS或者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此外,HFW检测部630既可以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在该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也可以连续地写入在该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另外,HFW检测部630既可以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记录到该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也可以记录到该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
HFW检测部630例如在预定磁道中,将与在当前作为对象的伺服扇区(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后一个所配置的接下来作为对象的伺服扇区(以下有时也称为下一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下一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HFW检测部630例如也可以将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此外,HFW检测部630既可以将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也可以连续地写入该当前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另外,HFW检测部630既可以将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写入到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可以写入到该当前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
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通过对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频率成分或者该频率成分的比率进行监视来对HFW进行检测。在对用高悬浮量的头15写入了数据的预定区域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对该区域进行了读取时的再现信号的振幅会减少,因此,该再现信号的频率成分会减少,或者该再现信号的基本频率与3次高次谐波的比率会变化。
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在对预定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时,对现在读取了的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在对预定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时,基于预先读取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区域而进行了写入的该伺服扇区SS所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现在读取了的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通过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从而对该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换言之,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算出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进行了标准化后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
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例如是在不同的定时对该伺服扇区的相同区域的相同数据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信号强度。此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也可以是对该伺服扇区SS的相同区域或者不同区域的相同数据或者不同数据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信号强度。
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例如与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同样地是对对象伺服再现信号进行了傅立叶变换而得到的值。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例如与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同样地是分别对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和理想信号、或解调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并进行除法运算而得到的值。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例如与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同样地是对作为2T模式的前导码进行了傅立叶变换后的1/2分谐波,是对同步标记(Sync Mark)/格雷码(GrayCode)/RRO的再现信号(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和理想信号或者解调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并进行除法运算而得到的基本频率或者n次高次谐波。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例如与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同样地是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振幅(以下有时也称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振幅)。
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在对当前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时,对与现在读取了的当前伺服扇区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在对当前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时,基于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通过对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从而对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换言之,HFW检测部630在写处理时,对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算出进行了标准化后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
HFW检测部63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阈值(以下有时也称为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或者是为HFW阈值以下、还是比HFW阈值大)。例如,HFW检测部630判定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或者是为HFW阈值以下、还是比HFW阈值大)。
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或者为HFW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或者比HFW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与当前伺服扇区对应的当前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或者为HFW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与当前伺服扇区对应的当前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或者比HFW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没有产生HFW。
此外,HFW检测部630也可以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大(或者为HFW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HFW检测部630也可以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下(或者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
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对盘10的预定区域执行重写处理。
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对盘10的预定区域执行重写处理。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对该伺服扇区SS的紧接着之前的数据扇区区域DSR执行重写处理。
另外,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盘10的预定区域的数据记录或者保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处理(以下有时也称为转存处理)。
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盘10的预定区域的数据转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转存处理。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该伺服扇区SS的紧接着之前的数据扇区区域DSR的数据转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转存处理。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6中示出磁道TRm。磁道TRm包含伺服扇区SS(k-1)、SS(k)以及SS(k+1)和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SIS(k+1)以及SIS(k+2)。在图6中,伺服扇区SS(k-1)、SS(k)以及SS(k+1)按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空开间隔而配置。换言之,伺服扇区SS(k)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空开间隔而配置。伺服扇区SS(k+1)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空开间隔而配置。在图6中,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SIS(k+1)以及SIS(k+1)按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空开间隔而配置。换言之,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在读/写方向上与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空开间隔而配置。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2)在读/写方向上与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空开间隔而配置。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配置在伺服扇区SS(k-1)与SS(k)之间,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与伺服扇区SS(k)对应。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配置在伺服扇区SS(k)与SS(k+1)之间,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相邻。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2)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2)与未图示的伺服扇区SS(k+1)的接下来的伺服扇区SS(k+2)对应。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磁道TRm中,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地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相邻地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地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2)。换言之,MPU60在磁道TRm中,在伺服扇区SS(k-1)的紧接着之后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在伺服扇区SS(k)的紧接着之后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在伺服扇区SS(k+1)的紧接着之后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2)。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7所示的磁道TRm与图6所示的磁道TRm对应。图7中示出HFW阈值HTH。在图7中,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相当于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磁道TRm的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MPU60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与盘10的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中停止写动作,对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执行重写处理。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1)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读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将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中停止写动作,对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执行重写处理。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读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1)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中停止写动作,对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执行重写处理。
如图7所示,MPU60通过对在当前伺服扇区SS的前一个所配置的之前作为了对象的伺服扇区(以下有时也称为之前的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相邻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读取并进行解调,对当前伺服扇区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从而能够使写失败(fault)判定的延迟最小化。
图8是表示对用正常悬浮量和高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8中,横轴表示伺服扇区SS,纵轴表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在图8的纵轴上,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随着向大的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小的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小。在图7中示出对用正常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USL、和对用高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与高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HSL。在图8中示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阈值(以下有时也称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STH。如图8所示,例如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USL的波形和与高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HSL的波形是相似形。换言之,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波形和与高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波形是相似形。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USL和与高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HSL既具有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STH大的部分,也具有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STH小的部分。因此,如图8所示,难以根据一个阈值和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判定HFW。
图9是表示对用正常悬浮量和高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与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9中,横轴表示伺服扇区SS,纵轴表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在图9的纵轴上,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随着向大的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小的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小。在图9中示出对用正常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与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NUSL、和对用高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与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与高悬浮量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NHSL。在图9中示出HFW阈值HTH。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NUSL比HFW阈值HTH大。与高悬浮量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NHSL比HFW阈值HTH小。因此,能够根据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HFW。
MPU6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MPU6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判定为产生了HFW。MPU6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产生HFW。
图10是表示BER(Bit Error Rate,位错误率)相对于BPI(Bit Per Inch,每英寸位数)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0中,横轴表示BPI(Bit Per Inch),纵轴表示BER(Bit Error Rate)。在图10的横轴上,BPI随着向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与箭头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前进而变小。在图10的横轴示出BPI BP1和BP2。BPI BP2比BPI BP1大。在图10的纵轴上,BER随着向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与箭头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前进而变小。在图10的纵轴示出BER BE1、BE2以及BEs。BER BE2比BER BE1大。BER BEs比BERBE2大。BER BEs例如相当于被设定为使得不产生作为无法读取的错误的不可恢复错误的磁盘装置1的规格的BER。在图10中示出对用正常悬浮量的头15写入了数据的预定区域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BER相对于BPI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BER的变化)BRLU、和对用高悬浮量的头15写入了数据的预定区域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BER相对于BPI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与高悬浮量对应的BER的变化)BRLH。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不应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时,需要对产生HFW的情况进行考虑,将BPI设定为BPI BP1,以使得成为相对于BER BEs取得了一定余裕的BER BE1。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应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时,对产生HFW的情况进行考虑的必要性降低,因此,例如能够将BPI设定为BPI BP2,以使得BER成为BER2。也即是,通过应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能够提高BPI。
图11是表示ADC(Area Density Capability,区密度容量)相对于BPI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1中,横轴表示BPI,纵轴表示ADC(Area Density Capability)。ADC相当于BPI与TPI(Track Per Inch)之积(BPI×TPI)。在图11的横轴上,BPI随着向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与箭头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前进而变小。在图11的横轴示出BPIBP1和BP2。在图11的纵轴上,ADC随着向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与箭头的前端侧相反的一侧前进而变小。在图11的纵轴示出ADC AD1和AD2。ADC AD2比ADC AD1大。在图11中示出磁盘装置1中的ADC相对于BPI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ADC的变化)ADL。
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在BPI为BP1的情况下,ADC成为AD1。在ADC成为最大的值与ADC AD1之间具有预定间隔。也即是,在磁盘装置1中,在ADC产生了损失。在将BPI设为了BP2的情况下,ADC成为AD2。在ADC成为了AD2的情况下,能减轻磁盘装置1中的ADC的损失。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B1201),读取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202)。MPU60基于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该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B1203)。例如,MPU60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减去或者除以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来算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B1204)。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的情况下(B1204:否),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没有产生HFW,结束处理。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B1204:是),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B1205),结束处理。例如,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对该预定区域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该预定区域执行转存处理,结束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磁盘装置1在写处理时,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读取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基于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该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判定该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在判定为了该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对该预定区域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该预定区域执行转存处理。因此,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BPI。另外,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可靠性。
接着,对其它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涉及的磁盘装置进行说明。在其它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参照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变形例1)
变形例1涉及的磁盘装置1的HFW检测方法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1不同。
例如,MPU60在写处理时,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该伺服扇区SS不同的其它伺服扇区SS所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在写处理时,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MPU60在写处理时,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例如,MPU60在写处理时,通过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从而对该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换言之,MPU60在写处理时,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该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算出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该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
此外,在磁盘装置1为TDMR方式的磁盘装置的情况下,MPU60也可以在写处理时,对与用搭载于一个头15的多个读取头15R分别进行了读取的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多个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在该情况下,MPU60也可以在写处理时,对与用搭载于一个头15的多个读取头15R分别进行了读取的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
例如,MPU60在写处理时,对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在当前伺服扇区SS的前一个所配置的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之前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当前的伺服扇区SS和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的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在写处理时,对与当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之前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算出与当前伺服扇区SS和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MPU60在写处理时,基于与当前的伺服扇区SS和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该当前伺服扇区SS和该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例如,MPU60在写处理时,通过对当前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该当前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换言之,MPU60在写处理时,对当前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除以或者减去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算出与当前伺服扇区SS和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
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从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遍及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地执行重写处理。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判定为了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停止写动作,从该其它数据扇区区域遍及该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地执行重写处理。
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盘10的从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到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为止的区域的数据转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转存处理。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判定为了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从该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到该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为止的区域的数据转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转存处理。
图13是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不同的其它伺服扇区SS所对应的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B1301),读取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302)。MPU60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B1303),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304)。MPU60对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算出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B1305)。MPU60对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306)。MPU60基于该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该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B1307)。MPU6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B1308)。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的情况下(B1308:否),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没有产生HFW,结束处理。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B1308:是),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B1309),结束处理。
根据变形例1,磁盘装置1在写处理时,对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基于该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该平均化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HTH以上。在判定为了该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磁盘装置1判定为在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中产生了HFW,停止与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中的写处理,对与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与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执行转存处理。因此,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BPI。另外,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可靠性。
(变形例2)
变形例2涉及的磁盘装置1的HFW检测方法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1不同。
例如,MPU60在写处理时,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预定的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对象标准化信号强度)。MPU60在写处理时,基于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预定的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标准化信号强度)。MPU60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标准化信号强度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标准化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
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或者为HFW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或者比HFW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
图14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14所示的磁道TRm与图6所示的磁道TRm对应。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1)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将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对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和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和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中停止写动作,从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1)遍及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地执行重写处理。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将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伺服扇区SS(k+1)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对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和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和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中停止写动作,从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遍及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1)地执行重写处理。
图15是表示变形例2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不同的其它伺服扇区SS所对应的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B1501),读取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502)。MPU60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B1503),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504)。MPU60基于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其它标准化信号强度(B1505)。MPU60基于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将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标准化为对象标准化信号强度(B1506)。MPU60对其它标准化信号强度和对象标准化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B1507)。
MPU6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B1508)。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的情况下(B1508:否),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没有产生HFW,结束处理。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B1508:是),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B1509),结束处理。
根据变形例2,磁盘装置1在写处理时,对其它标准化信号强度和对象标准化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HTH以上。在判定为了该平均化标准化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磁盘装置1判定为在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中产生了HFW,停止与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中的写处理,对与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与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执行转存处理。因此,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BPI。另外,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可靠性。
(变形例3)
变形例3涉及的磁盘装置1的HFW检测方法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1不同。
MPU60在预定磁道中,将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而算出的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连续地写入预定的伺服扇区SS或者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此外,MPU60既可以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连续地写入该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也可以连续地写入该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另外,MPU60既可以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写入到该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可以写入到该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这样,通过对与多个伺服扇区、例如两个伺服扇区分别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例如两个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能够将成为傅立叶变换的对象的伺服区域视为数倍、例如2倍。
MPU60例如在预定磁道中,将对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下一伺服扇区SS对应的下一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而算出的、与当前伺服扇区SS和下一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下一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
MPU60例如也可以将对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之前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和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而算出的、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和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
此外,MPU60既可以将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和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连续地写入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也可以连续地写入该当前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另外,MPU60既可以将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和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写入该当前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可以写入该当前伺服扇区SS以外的其它伺服扇区SS的读/写方向上的紧接着之后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
MPU60在预定磁道的写处理时,基于预先读取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区域而进行了写入的该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所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现在读取了的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进行标准化。例如,MPU60在预定磁道的写处理时,通过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除以或者减去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该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从而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进行标准化。换言之,MPU60通过对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除以或者减去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该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从而算出与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该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
例如,MPU60在预定磁道的写处理时,在对之前的伺服扇区SS和当前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时,基于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之前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进行标准化。例如,MPU60在预定磁道的写处理时,通过对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之前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除以或者减去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从而对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之前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进行标准化。换言之,MPU60在预定磁道的写处理时,对与之前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之前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除以或者减去当前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算出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
此外,在磁盘装置1为TDMR方式的磁盘装置的情况下,MPU60也可以对与用搭载于一个头15的多个读取头15R分别进行了读取的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多个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进行平均化,算出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MPU60也可以基于该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对与现在读取了的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进行标准化。
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从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遍及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地执行重写处理。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判定为了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停止写动作,从该其它数据扇区区域遍及该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地执行重写处理。
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盘10的从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以下有时也称为其它数据扇区区域)DSR到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为止的区域的数据转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转存处理。例如,MPU60在基于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和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判定为了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从该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到该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为止的区域的数据转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转存处理。
图16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的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6中示出磁道TRm。磁道TRm包含伺服扇区SS(k-1)、SS(k)以及SS(k+1)和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ASIS(k+1)以及ASIS(k+2)。在图16中,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ASIS(k+1)以及ASIS(k+1)按记载的顺序在读/写方向上空开间隔而配置。换言之,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在读/写方向上与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空开间隔而配置。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2)在读/写方向上与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空开间隔而配置。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配置在伺服扇区SS(k-1)和SS(k)之间,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相当于对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和SIS(k)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与伺服扇区SS(k)对应。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配置在伺服扇区SS(k)和SS(k+1)之间,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相邻。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相当于对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2)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2)相当于对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2)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2)与未图示的伺服扇区SS(k+1)的接下来的伺服扇区SS(k+2)对应。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磁道TRm中,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地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相邻地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在读/写方向上与伺服扇区SS(k+1)相邻地写入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2)。换言之,MPU60在磁道TRm中,将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写入伺服扇区SS(k-1)的紧接着之后,将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k+1)写入伺服扇区SS(k)的紧接着之后,将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2)写入伺服扇区SS(k+1)的紧接着之后。
图17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17所示的磁道TRm与图16所示的磁道TRm对应。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磁道TRm的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MPU60读取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将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标准化为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HTH以上。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1)和SS(k)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和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中停止写动作,从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1)遍及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地执行重写处理。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磁道TRm的写处理时,读取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读取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MPU60读取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MPU60基于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k+1),将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标准化为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MPU60判定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HTH小、还是为HFW阈值HTH以上。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MPU60在判定为了与伺服扇区SS(k)和SS(k+1)对应的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HTH小的情况下,在与伺服扇区SS(k)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和与伺服扇区SS(k+1)对应的数据扇区区域DSR(k+1)中停止写动作,从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遍及该数据扇区区域DSR(k+1)地执行重写处理。
图18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801),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B1802)。MPU60读取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1803)。MPU60基于该预定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将该其它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该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标准化为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B1804)。MPU60判定与其它伺服扇区SS和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B1805)。在判定为了与其它伺服扇区SS和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为HFW阈值以上的情况下(B1805:否),MPU60判定为在其它伺服扇区SS和预定的伺服扇区SS中没有产生HFW,结束处理。在判定为了与其它伺服扇区SS和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B1805:是),MPU60判定为在其它伺服扇区SS和预定的伺服扇区SS中产生了HFW,停止其它伺服扇区SS和预定的伺服扇区SS中的写处理(B1806),结束处理。
根据变形例3,磁盘装置1在写处理时,读取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读取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读取该预定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基于该预定的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ASIS,将该其它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该预定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之和标准化为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判定该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是比HFW阈值小、还是为HFW阈值以上。在判定为了该平均化标准化再现信号强度比HFW阈值小的情况下,MPU60判定为在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产生了HFW,在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中停止写处理,从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遍及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地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与其它伺服扇区SS对应的其它数据扇区区域和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预定的数据扇区区域执行转存处理。因此,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BPI。另外,磁盘装置1能够提高可靠性。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磁盘装置1的HFW检测方法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变形例1、变形例2以及变形例3的磁盘装置1不同。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伺服扇区SS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9中示出在盘10的预定磁道TR中所写入的预定的伺服扇区SS。
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数据扇区区域DSR在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相邻的信号强度记录区域不包含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信号强度记录数据SIS。也即是,数据扇区区域DSR不包含信号强度记录区域。
MPU60具有与多个伺服扇区分别对应的多个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阈值(以下有时也称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例如,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相当于对用正常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与正常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对用高悬浮量的头15所写入的伺服扇区SS进行了读取的情况下的该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以下有时也称为与高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中间值。另外,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也可以相当于与多个伺服扇区分别对应的正常悬浮量所对应的多个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多个伺服扇区分别对应的高悬浮量所对应的多个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多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MPU6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是比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还是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或者是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下、还是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大)。例如,MPU60判定与当前伺服扇区SS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是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下有时也称为当前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还是为当前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
MPU6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或者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MPU60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或者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例如,MPU60在判定为了与当前伺服扇区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比当前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或者为当前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MPU60在判定为了与当前伺服扇区对应的当前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为当前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或者比当前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没有产生HFW。
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对盘10的预定区域执行重写处理。另外,例如HFW检测部630在判定为了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的情况下,在盘10的预定区域中停止写动作,执行将盘10的预定区域的数据记录或者保存到其它代替区域、例如盘10、易失性存储器70、非易失性存储器80或者缓冲存储器90的处理(以下有时也称为转存处理)。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相对于各伺服扇区SS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20中,横轴表示伺服扇区SS,纵轴表示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在图20的纵轴上,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随着向大的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大,随着向小的箭头的前端侧前进而变小。在图20中示出与正常悬浮量所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USL和高悬浮量所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变化HSL的中间值相当的、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相对于各伺服扇区的变化(以下有时也称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的变化)MTH。
如图20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的变化MTH所示,与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相当于与各伺服扇区中的各高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和与各伺服扇区SS中的各正常悬浮量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的中间值。例如,MPU60具有再现信号强度阈值的变化MTH。
图2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HFW检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MPU60在写处理时,读取预定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B2101)。MPU60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是比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还是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B2102)。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的情况下(B2102:否),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没有产生HFW,结束处理。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的情况下(B2102:是),MPU60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B2103),结束处理。
根据第2实施方式,磁盘装置1在写处理时,读取预定的伺服扇区SS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磁盘装置1判定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是比与该伺服扇区SS对应的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还是为再现信号强度阈值以上。在判定为了与预定的伺服扇区SS对应的对象伺服再现信号强度比再现信号强度阈值小的情况下,磁盘装置1判定为在预定区域中产生了HFW,停止该区域中的写处理,结束处理。
以上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是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宗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以下附记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构成得到的磁盘装置的一个例子。
(1)一种磁盘装置,具备:盘,其具有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的磁道;头,其对所述盘写入数据,从所述盘读取数据;以及控制器,其记录与读取了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对与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数据进行标准化,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2)根据(1)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标准化数据。
(3)根据(1)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减去或者除以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来算出第1标准化数据。
(4)根据(2)或者(3)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判定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是比第1阈值小、还是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
(5)根据(4)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判定为了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比所述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停止写处理。
(6)根据(4)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判定为了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写处理。
(7)根据(5)或者(6)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其它代替区域进行写入。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第1伺服扇区与接着所述第1伺服扇区配置的所述第2伺服扇区之间,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相邻地写入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
(9)根据(7)所述的磁盘装置,还具备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代替区域具有所述盘、所述易失性存储器或者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对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的再现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而得到的值。
(11)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对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的再现信号和理想信号、或者解调信号分别进行傅立叶变换并进行除法运算而得到的值。
(12)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的再现信号的振幅。
(13)根据(1)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记录与读取了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算出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算出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和与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14)根据(13)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对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对应的第1数据区域和与所述第2伺服扇区对应的第2数据区域执行重写处理。
(15)根据(13)或者(14)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判定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是比第1阈值小、还是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
(16)根据(1)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记录与读取了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基于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标准化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时,基于所述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与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2标准化数据,算出对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和所述第2标准化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第2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17)根据(16)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对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对应的第1数据区域和与所述第2伺服扇区对应的第2数据区域执行重写处理。
(18)根据(1)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头具有从所述盘读取数据的第1读取头和第2读取头,所述控制器在用所述第1读取头和所述第2读取头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算出对用所述第1读取头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与用所述第2读取头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算出对用所述第1读取头从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读取出的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和与用所述第2读取头从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读取出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
(19)一种磁盘装置,具备:盘,其具有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的磁道;头,其对所述盘写入数据,从所述盘读取数据;以及控制器,其在读取了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判定与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比与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对应的第1阈值小、还是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20)根据(19)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判定为了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比所述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停止写处理。
(21)根据(19)或者(20)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第1阈值相当于所述头以第1悬浮量读取了所述第1伺服扇区时的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和所述头以比所述第1悬浮量高的第2悬浮量读取了所述第1伺服扇区时的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的中间值。
(22)根据(19)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和读取了第2对象伺服数据时与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进行平均化来算出所述第1阈值,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23)一种磁盘装置,具备:盘,其具有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的磁道;头,其对所述盘写入数据,从所述盘读取数据;控制器,其记录对读取了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和读取了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将与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标准化数据,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24)根据(23)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
(25)根据(23)或者(24)所述的磁盘装置,所述控制器在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对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对应的第1数据区域和与所述第2伺服扇区对应的第2数据区域执行重写处理。

Claims (18)

1.一种磁盘装置,具备:
盘,其具有包含第1伺服扇区和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不同的第2伺服扇区的磁道;
头,其对所述盘写入数据,从所述盘读取数据;以及
控制器,其记录与读取了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对与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1信号强度数据进行标准化,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1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标准化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减去或者除以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来算出第1标准化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判定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是比第1阈值小、还是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判定为了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比所述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停止写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判定为了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写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执行重写处理或者对其它代替区域进行写入。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第1伺服扇区与接着所述第1伺服扇区配置的所述第2伺服扇区之间,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相邻地写入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盘装置,
还具备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
所述代替区域具有所述盘、所述易失性存储器或者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对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的再现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而得到的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对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的再现信号和理想信号、或者解调信号分别进行傅立叶变换并进行除法运算而得到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是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的再现信号的振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记录与读取了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算出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所述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算出对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和与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对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对应的第1数据区域和与所述第2伺服扇区对应的第2数据区域执行重写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判定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是比第1阈值小、还是为所述第1阈值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记录与读取了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基于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标准化数据,在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时,基于所述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与读取了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2标准化数据,算出对所述第1标准化数据和所述第2标准化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所述第2对象伺服数据是所述第2伺服扇区的成为对象的伺服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控制器在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停止了写处理的情况下,对与所述第1伺服扇区对应的第1数据区域和与所述第2伺服扇区对应的第2数据区域执行重写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盘装置,
所述头具有从所述盘读取数据的第1读取头和第2读取头,
所述控制器在用所述第1读取头和所述第2读取头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时,算出对用所述第1读取头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所述第1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和与用所述第2读取头读取了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而得到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记录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算出对用所述第1读取头从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读取出的所述第1信号强度数据和与用所述第2读取头从所述第1对象伺服数据读取出的信号强度关联的第2信号强度数据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基于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记录数据,将所述第1平均化信号强度数据标准化为第1平均化标准化数据。
CN202210553783.0A 2022-02-25 2022-05-19 磁盘装置 Pending CN1167050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8065A JP2023124348A (ja) 2022-02-25 2022-02-25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2022-028065 2022-0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05083A true CN116705083A (zh) 2023-09-05

Family

ID=87761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53783.0A Pending CN116705083A (zh) 2022-02-25 2022-05-19 磁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62213B2 (zh)
JP (1) JP2023124348A (zh)
CN (1) CN11670508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9670B2 (ja) 2004-02-25 2009-07-01 ヒタチグローバルストレージテクノロジーズネザーランドビーブイ データ記憶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916420B1 (en) 2010-05-14 2011-03-29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drive employing comb filter for repeatable fly height compensation
JP2016122486A (ja) * 2014-12-25 2016-07-07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ライト制御方法
US10049692B1 (en) * 2015-10-28 2018-08-14 Seagate Technology Llc Closed-loop fly height control using sector-specific, repeatable VGA valu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24348A (ja) 2023-09-06
US20230274762A1 (en) 2023-08-31
US11862213B2 (en)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09893B2 (en) Information refresh method, storag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thereof
US7649706B2 (en) Apparatus, medium, and method controlling flying height of a magnetic head of a disk drive
KR100468767B1 (ko) 하드디스크드라이브에서 인접트랙에 대한 오버라이트를방지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2447195B (zh) 磁盘装置及写入处理方法
JP2005190650A (ja) 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の記録電流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記録電流制御方法を利用した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CN111627465B (zh) 磁盘装置以及写处理方法
JP2009230846A (ja) 隣接トラック消去(ate)リフレッシュの必要性が低減された、低トラック毎インチ(tpi)ゾーン
KR20080075399A (ko) 하드디스크 드라이브, ta 시그널을 이용한 하드디스크드라이브의 fod 제어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수행하는 컴퓨터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기록매체
US7450328B2 (en) Method for recording bursts on a disk and related apparatus
US7511906B2 (en) Disk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disk device
US77644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defects of servo data in a disk drive
US20060044658A1 (en) Detection of fly height change in a disk drive
US11004468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write data
JP4724244B2 (ja) ディスク記憶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
US894194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venly distributing thermal exposure to disk in 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HAMR)
US7349172B2 (en) Certifying concentric data in eccentric servo data tracks of pre-formatted media
JP4805702B2 (ja) ディスク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ディスク装置及び書き込み制御回路
US11862213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US20240087603A1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JP4818098B2 (ja) ディスク記憶装置及びサーボ書込み方法
US7636216B2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head characteristic of HDD and recording medium to perform the same
US11869554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servo pattern write method
US11335374B2 (en) Magnetic disk device and sector processing method
US10388314B1 (en) Adaptive configuration of thermal asperity guard bands
US20210082468A1 (en) Disk device and read process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