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2799A -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联组合、制作方法及软硬结合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联组合、制作方法及软硬结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82799A
CN116682799A CN202310464146.0A CN202310464146A CN116682799A CN 116682799 A CN116682799 A CN 116682799A CN 202310464146 A CN202310464146 A CN 202310464146A CN 116682799 A CN116682799 A CN 116682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power
flexible
carrier element
densit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641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82799B (zh
Inventor
曾剑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eiyu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eiyu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eiyu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eiyuan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82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2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682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2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wire-like arrangements or pins or r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4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parts, e.g. containers, prior to assembly of the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 H01L21/4814Conductive parts
    • H01L21/4885Wire-like parts or pins
    • H01L21/4896Mechanical treatment, e.g. cutting, be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50Assembl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e.g. sealing of a cap to a base of a container
    • H01L21/60Attaching or detaching leads or other conductive member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95Local interconnects; Local pads, as exemplified by patent document EP0896365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6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及其制作方法,包括一载体元件,载体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表面功率引脚;一软硬结合组件,软硬结合组件包括至少一硬质部分及至少一柔质部分,至少一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硬质部分与柔质部分电性连接;软硬结合组件至少有一处与载体元件的表面功率引脚电性连接;软硬结合组件以载体元件的表面为载体进行折弯,折弯处为柔质部分;硬质部分和柔质部分通过同一柔性部件互连而成,至少一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本发明保障散热能力的同时,大幅减小了回路电感,使得大功率高频得以实现,并为其性能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应用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联组合、制作方法及软硬结 合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并联电源组合、其制作方法及软硬结合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大幅度提升,服务器的主板越来越多层,越来越珍贵,对电源占地面积要求越来越高。以服务器大量使用的降压电路为例,越来越多的方案,采用将功率半导体元件跟磁性元件堆叠的电源模组方式,来缩小占地面积。但是将半导体放在电感下方,则半导体作为主要热源,很难将热传到散热器上。也越来越多的方案选择将半导体放到电感上面,以方便客户安装散热器,提升整体功率。但是,这样会造成损耗的增加。由于现有技术的不足,上述两个优势,较难同时得到。
如图1A所示,Buck电路的功率半导体元件由两个开关器件组成,高速切换的开关,需要就近放置退耦电容Cin1,以抑制电压尖峰带来的可靠性丢失。由于模组高度和空间的限制,Cin1的容量通常比较小,比如1uF,仅仅用于减小回路电感Lloop1。所以,需要客户在靠近模组引脚的位置,放置更多电容Cin2来滤波。
如图1B所示,将导电引脚固定在电感上,再与功率半导体元件组合IPM焊接。由于模组高度的存在,Vin Pin和GND Pin的回路较大,Lloop2较大,高达5nH以上。Lloop2与Cin1谐振,导致损耗增加甚至系统不稳定。
如图1C所示,一些较佳地现有技术,选择将Vin Pin和GND Pin堆叠,减小Lloop2。这个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将Lloop2减小到2nH。但是,实现非常困难。因为模组本身尺寸很小,留给导电引脚的空间更小,在如此小的尺寸下,进行引脚堆叠、折弯,再处理与电感引脚的平整度,再与IPM焊接,工艺复杂,且难以自动化。
因此,如何在保障散热能力的同时,大幅减小损耗、保证系统稳定还有节约模块空间、简化工艺,使得高频高功率得以实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保障散热能力的同时,大幅减小了回路电感,使得大功率高频得以实现,并为其性能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应用基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上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包括:
一一载体元件,所述载体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表面功率引脚;
一软硬结合组件,所述软硬结合组件包括至少一硬质部分及至少一柔质部分,至少一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所述硬质部分与柔质部分电性连接;
所述软硬结合组件至少有一处与载体元件的表面功率引脚电性连接;
所述软硬结合组件以载体元件的表面为载体进行折弯,所述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所述硬质部分和柔质部分通过同一柔性部件互连而成,至少一所述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其中,所述柔性部件为柔性板,各个硬质部分分别设置在柔性板的不同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各个硬质部分在柔性板上的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各个硬质部分的中心线可以分别处于柔性板的上方、中间或下方,各硬质部分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个柔质部分的长度和宽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硬质部分和柔质部分的数量也可以自由调节,各个硬质部分的内置元件也可以根据电路需要自由调节。
优选的,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所述硬质部分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上表面,并在载体元件的上表面与载体元件功率互连。
优选的,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所述硬质部分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侧面,并在载体元件的侧面与载体元件进行功率互连。
优选的,至少两个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且分别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优选的,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所述硬质部分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下表面,并在载体元件的下表面与载体元件进行功率互连。
优选的,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及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处重叠区域,在所述重叠区域内,所述绝缘层的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所述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其中,电极电性相反具体为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输入功率或者输出功率端。
优选的,所述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柔性部件的末端设置有末端引脚,所述末端引脚包括至少一功率引脚。
优选的,所述末端引脚通过柔性部件折弯后形成于载体元件的一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载体元件的一表面开设有容纳末端引脚的空间。
优选的,所述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分具有至少一功率接地引脚,所述功率引脚和功率接地引脚交替排列设置。
优选的,设置在所述柔性部件远离载体元件方向的一面的导电层为外侧导电层,并非所述外侧导电层的其他导电层为内侧导电层;
所述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柔性部件的末端设置有末端引脚,所述末端引脚包括至少一功率引脚;
所述内层导电层通过贯穿柔性部件与至少一个末端引脚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分具有至少一信号引脚,所述信号引脚和功率引脚分别设置于载体元件的不同表面。
优选的,所述柔性部件具有减铜结构或去铜结构以形成柔质部分。
优选的,所述减铜结构为减薄结构或者邮票孔结构。
优选的,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上表面的功率半导体元件以及第一塑封体,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与柔性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塑封体包覆功率半导体元件及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上表面的第一PCB板、设置于第一PCB板上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及第一塑封体,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通过第一PCB板与柔性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塑封体包覆第一PCB板和功率半导体元件。
优选的,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下表面的第二PCB板,所述第一PCB板通过设置在过孔中的过孔电连接件与第二PCB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内埋晶片,所述内埋晶片设置在第一PCB板内部和/或第一PCB板与柔性部件之间和/或柔性PCB板内部,所述内埋晶片与第一PCB板和/或柔性部件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硬质部分包括设置在柔性部件上的侧面电容。
优选的,所述硬质部分还包括第二塑封体,所述第二塑封体包裹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
优选的,所述柔性部件的至少一侧的外侧导电层具有电性相反的第一电性区域和第二电性区域,所述第二电性区域与对应的内侧导电层电连接,所述外侧导电层上设置至少一个侧面电容,所述侧面电容的两个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性区域、第二电性区域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加厚金属块,所述加厚金属块与柔质部分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形成的电路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桥臂,所述开关桥臂的高频跳变电压端通过设置在载体元件表面的电连接件电性互联。
优选的,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形成的电路包括至少一个开关桥臂,所述开关桥臂的直流电压端通过设置在载体元件表面的电连接件与柔性部件电连接。其中,所述柔性部件沿载体元件的至少两个侧面延伸,所述末端引脚包括接地引脚、输入功率引脚、输出功率引脚;所述柔性部件在载体元件一个侧面的末端引脚分别为接地引脚、输入功率引脚;所述柔性部件在载体元件的另一个侧面的末端引脚分别为接地引脚、输出功率引脚。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为硬质电容组件;
所述柔性部件装配在载体元件表面时,其至少一侧的外侧导电层具有电性相反的第一电性区域和第二电性区域,所述第二电性区域与对应位置的内侧导电层电连接;
所述硬质电容组件设置在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上,所述硬质电容组件包括第三塑封体和至少一个侧面电容,所述侧面电容两个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性区域、第二电性区域电连接,所述第三塑封体包覆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
优选的,所述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与载体元件的底部齐平;所述至少一硬质部分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通过电镀设置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为硬质控制组件;
所述柔性部件装配在载体元件表面时,所述硬质控制组件设置在至少一侧的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上;
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芯片和第四塑封体,所述第四塑封体包覆控制芯片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所述控制芯片用于向功率半导体组件提供控制信号。
优选的,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底部、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均与载体元件的底部齐平,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底部通过电镀设置有至少一信号引脚;所述至少一硬质部分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通过电镀设置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的底部低于载体元件的底部,使得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安装在客户主板上时,所述载体元件的下方留有用于容纳输出退耦电容的空间。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为输出退耦电容组件,所述输出退耦电容组件设置在载体元件底部,所述输出退耦电容组件用于容纳输出退耦电容,所述退耦电容的一个电极与载体元件电连接,另一个电极与柔性部件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供电飞线,所述供电飞线的一端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客户主板电连接,所述供电飞线用于从远离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位置向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供电。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软硬结合组件。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包括:
至少一个功率半导体组件,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功率半导体元件以及第一塑封体,所述第一塑封体包覆功率半导体元件;
载体元件,所述载体元件设置在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底部,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元件的上方,所述载体元件与功率半导体组件电连接;
底部引脚,所述底部引脚设置在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底部;
电连接组件,所述电连接组件用于将功率半导体组件与底部引脚电连接;
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散热结构;
所述顶部散热结构包括顶部散热镀层和热连接件,所述顶部散热镀层通过电镀设置在第一塑封体的上表面;
所述热连接件设置在第一塑封体的内部,所述热连接件将至少一个功率半导体元件与顶部散热镀层热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连接组件为柔性部件,所述柔性部件设置在载体元件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所述柔性部件至少包括一处重叠区域,在所述重叠区域内绝缘层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
优选的,所述柔性部件上设置有侧面硬质部分,所述侧面硬质部分包括硬质电容组件、硬质控制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硬质电容组件包括第三塑封体和至少一个侧面电容,所述侧面电容两个电极分别与柔性部件的不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三塑封体包覆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
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芯片和第四塑封体,所述第四塑封体包覆控制芯片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所述控制芯片用于向功率半导体组件提供控制信号。
优选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面硬质部分的外侧通过电镀设置有侧面金属镀层。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包括:
至少两个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底面设置有底部引脚,所述底部引脚包括信号引脚、输入功率引脚、输出功率引脚和功率接地引脚,所述底面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相对;
所述输入功率引脚与功率接地引脚交替阵列设置在底面的第二边缘、第四边缘;
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列设置,使相邻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第二边缘、第四边缘相靠近。
优选的,所述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顶部设置有共用的散热器。
优选的,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包括:
软硬结合组件,所述软硬结合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硬质部分及至少一柔质部分,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所述硬质部分和柔质部分通过同一柔性部件互连而成,所述硬质部分通过柔性部件与底部引脚电连接;
载体元件,所述硬质部分设置于所述载体元件的一表面,所述柔性部件包覆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并延伸至载体元件的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所述载体元件与功率半导体组件电连接;
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所述柔性部件至少包括一处重叠区域,在所述重叠区域内绝缘层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
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缘和第四边缘平行,所述输出引脚设置在第一边缘或者不设置在底面,所述信号引脚阵列设置在第三边缘;
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第二边缘外侧、第四边缘外侧均设置有客户主板输入电容,所述客户主板输入电容两个电极分别与输入功率引脚、功率接地引脚电连接;
相邻的两个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之间的共用所述客户主板输入电容,共用的客户主板输入电容的一个电极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对应位置的输入功率引脚电连接,另一个电极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对应位置的功率接地引脚电连接。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所述载体元件;
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
在载体元件表面上设置胶水及焊料,所述胶水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焊料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
将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载体元件上表面,所述柔性部件折弯并且沿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至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进行高温处理,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其中,所述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具体为:
提供一柔性部件;
在柔性部件上或者在柔性部件上以及内部设置硬质部分所需的电子元件。
优选的,在所述在柔性部件上或者在柔性部件上以及内部设置硬质部分所需的电子元件之后,还包括:进行局部塑封,在柔性部件上形成硬质部分。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所述载体元件;
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提供一多层PCB板,所述多层PCB板的至少一层为柔性PCB板,至少一层为硬质PCB板;
将部分硬质PCB板去除,露出柔性PCB板作为柔质部分;
在多层PCB板上或者在多层PCB板上以及内部设置电子元件;
进行塑封,得到预塑封体;
去除部分预塑封体,形成硬质部分;
在载体元件表面上设置胶水及焊料,所述胶水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焊料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
将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载体元件上表面,所述柔性部件折弯并且沿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至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进行高温处理,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优选的,所述软硬结合组件包括并联且实现相同功能的多组软硬结合子组件,每组软硬结合子组件均包括硬质部分、柔质部分、柔性部件及末端引脚;在高温处理后对每组软硬结合子组件分别进行测试,对于测试结果为不良的软硬结合子组件,切割其所对应的柔性部件使其断路。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所述载体元件;
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
在载体元件表面上设置胶水及焊料,所述胶水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焊料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
将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载体元件上表面,所述柔性部件折弯并且沿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至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进行高温处理,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其中,所述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具体为:
提供一多层PCB板,所述多层PCB板的至少一层为柔性PCB板,至少一层为硬质PCB板;
将部分硬质PCB板去除,露出柔性PCB板作为柔质部分;
在多层PCB板上或者在多层PCB板上以及内部设置电子元件;
进行塑封,得到预塑封体;
在预塑封体上部打孔,对预塑封体上表面进行电镀;
去除部分预塑封体,形成硬质部分。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整个模组系统只有两个主要元件:软硬结合组件和载体元件,各自面积较大,组装时易于控制,且互联少,空间利用率高,可靠性和装配空间都会比较有益。且回路电感大大减小,有机会小于1nH,可以在不牺牲电性能的状况小,实现热源置上,方便系统散热处理;
(2)回路电感极小,有机会小至0.5nH以下,甚至有机会无需在模组内置Cin1;
(3)在对电性影响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以邮票孔方式去铜处理,尽可能减小折弯处的金属层厚度,以减小成型所需的力,以及成型角导致的尺寸丢失,既实现了等效厚度的减小,又保持了等效厚度的均匀性,使得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4)模组引脚均通过柔性PCB板底部折弯而得使得模组引脚的面积较大,方便焊接。不足是,该折弯导致空间的占用和工艺挑战。随着客户使用能力的精进,实施上模组电极的尺寸可以小至0.2mm甚至更低。那么,第二部分,即便直接使用柔性PCB板的末端侧面电镀,也可实现电极引出。减少了至少一次折弯,大大降低了工艺挑战;
(5)顶部散热结构将功率半导体的晶片直接与模组上表面热互联,大大降低了半导体与模组上表面之间的热阻。并且,电镀之后的上表面平整美观,也可以有效防潮,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品质和形象。该表面电镀层更可设置为GND,可有效抑制模组对外的辐射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至图1C为现有技术中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硬质部分与载体元件之间不同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柔性部件的示意图,
图5A至图5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柔质部分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软硬结合组件的多种成型方式;
图8A至图8F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侧面电容结构;
图9A和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出pin结构;
图10A和图10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引脚电镀结构;
图11A和图11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顶部散热结构;
图12A和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控制器结构;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图14A和图14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具体制作方法;
图15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一典型应用;
图16A至图16D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其他典型应用;
图1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多路控制结构;
图中:载体元件1、硬质部分2、柔质部分3、柔性部件4、内层导电层5、外层导电层6、第一塑封体7、第一PCB板8、第二PCB板9、内埋晶片10、过孔电连接件11、加厚金属块12、第二塑封体13、顶部散热镀层14、热连接件15、控制芯片16、第三塑封体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包括:
一载体元件1,载体元件1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表面功率引脚;本实施例中的载体元件1也不必是电感,可以是变压器也可以是电容组合,甚至是一子电源模组;
一软硬结合组件,软硬结合组件包括至少一硬质部分2及至少一柔质部分3,至少一硬质部分2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功率半导体组件可用于功率转换电路,例如升压电路或降压电路;硬质部分2与柔质部分3电性连接;
软硬结合组件至少有一处与载体元件1的表面功率引脚电性连接;
软硬结合组件以载体元件1的表面为载体进行折弯,折弯处为柔质部分3;
硬质部分2和柔质部分3通过同一柔性部件4互连而成,至少一硬质部分2和/或柔性部件4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较佳地,柔性部件4为柔性板,各个硬质部分1分别设置在柔性板4的不同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各个硬质部分2在柔性板4上的设置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各个硬质部分2的中心线可以分别处于柔性板4的上方、中间或下方,各硬质部分2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个柔质部分3的长度和宽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硬质部分2和柔质部分3的数量也可以自由调节,各个硬质部分2的内置元件也可以根据电路需要自由调节。
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只有两个主要元件:载体元件1和软硬结合组件,各自面积较大,组装时易于控制,且互联少,空间利用率高,可靠性和装配空间都会比较有益。且回路电感大大减小,有机会小于1nH,可以在不牺牲电性能的状况小,实现热源置上,方便系统散热处理。
图3A至图3D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硬质部分2与载体元件1之间不同设置位置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硬质部分2设置在载体元件1的上表面,并在载体元件1的上表面与载体元件1功率互连,适用于占地面积小的应用场景;图3A中示出的设置在载体元件1侧面的硬质部分2为不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硬质部分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设置其内置元件。
如图3B所示,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硬质部分2设置在载体元件1的侧面,并在载体元件1的侧面与载体元件1进行功率互连,适用于模组高度较矮的应用场景,即载体元件1的上表面不设置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硬质部分2;如图3C所示,至少两个硬质部分2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且分别设置在载体元件1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适用于模组高度较矮且功率大的应用场景,在一较佳地实施例中,具体到两个降压电路并联使用时,载体元件1为一集成电感器,为获得优秀动态响应,集成电感为含两个绕组且反向耦合的电感器;如图3D所示,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硬质部分2设置在载体元件1的下表面,并在载体元件1的下表面与载体元件1进行功率互连,适用于散热通道为载体元件1下方的应用场景。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图3A至图3D仅作为较佳地实施例示出了几种硬质部分2与载体元件1之间不同设置位置的示意图,其他未示出的硬质部分2与载体元件1之间不同设置位置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4A和图4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柔性部件4的示意图,柔性部件4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及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柔性部件4包括至少一处重叠区域,在重叠区域内,绝缘层的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其中,电极电性相反具体为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输入功率或者输出功率端,以减少回路电感。柔性部件4的末端设置有末端引脚,末端引脚包括至少一功率引脚。
在一较佳地实施例中,柔性部件4为一柔性PCB板,该柔性PCB板至少含双层金属层,将硬质部分2的电性低寄生电感引出到末端引脚。以2OZ铜厚柔性PCB板为例,其总厚度可以小于0.2mm,对模组整体的体积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且其绝缘层厚度有机会小于50um,实现极为理想的低回路电感功率或者信号传递。本发明回路电感之小,有机会小至0.5nH以下,甚至有机会无需在模组内置Cin1。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末端引脚通过柔性部件4折弯后形成于载体元件1的一表面上;较佳地,载体元件1的一表面开设有容纳末端引脚的空间,作为模组引脚的折弯空间,减小因引脚厚度导致的模组厚度增加。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末端引脚的折弯处为柔质部分3。
在一较佳地实施例中,设置在柔性部件4与载体元件1之间的导电层为内层导电层5,设置在柔性部件4外侧的为外层导电层6,内层导电层5通过贯穿柔性部件4与至少一个末端引脚电连接,如图4A右下角的GND部分所示。
图5A至图5D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不同视角的示意图,不仅仅是功率引可以由柔性部件4的双层金属层重叠耦合减小回路,模组的信号引脚也可通过双层耦合。其中双层金属层靠近电感的内层金属层为GND,减小信号回路电感的同时,也屏蔽了磁性元件漏磁通对信号传递的干扰。
如图5A所示,载体元件1的多个侧面,均可用于设置柔性部件4,可以有更大面积的功率引脚传输,减小传输损耗,以及进一步降低回路;也可以将功率引脚和信号引脚分面设置,减小相互干扰,以及为客户使用提供便利,如图5B和5D所示。
在一较佳地实施例中,末端引脚还包括功率接地引脚PGND,功率引脚和PGND交错排列,如图5B和5C所示,以减小客户应用时,因为功率引脚大而少导致的回路电感增加。其中内层金属电极在接近引脚处,通过图4A所示的贯穿柔性部件4才能成为有效的模组引脚。
如图5B所示,柔性部件4靠近载体元件1一面的金属层大部分为GND层,以减小各电极在载体元件1上形成的电压差,导致漏电可能。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共有三个侧面设置有柔性部件4,左右两侧同为一功率引脚组合(如输入),上为信号引脚组合,下为另一功率引脚组合(如输出)。
图6A至图6C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柔质部分3的示意图,软硬结合组件需要折弯,其折弯处的处理,不光涉及到工艺难度,还影响到空间利用率。因此,在对电性影响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折弯处的金属层厚度,以减小成型所需的力以及成型角导致的尺寸丢失。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部件4具有减铜结构以形成柔质部分,其中,减铜结构为减薄结构或者邮票孔结构。将柔性部件4的金属层铜局部蚀刻去除,且折弯处的柔性部件4内外两层金属层的邮票孔可以交叉设置,既实现了等效厚度的减小,又保持了等效厚度的均匀性。传统折弯角通常不能大于45度,本发明可以大于60度,大幅度提升。
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部件4具有去铜结构以形成柔质部分,折弯到载体元件1下表面的引脚处时,将柔质部分3折弯处以及靠近载体元件1一面的金属层去除,以减小折弯应力以及模组整体的厚度。
图7A至图7D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软硬结合组件的多种成型方式,如图7A所示,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4上表面的功率半导体元件以及第一塑封体7,功率半导体元件与柔性部件4电连接,第一塑封体7包覆功率半导体元件及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4的上表面。具体地,在一多层柔性板上,放置功率半导体元件及必要外围器件后,局部塑封,形成硬质部分2。
如图7B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由于柔性板需要保持可折弯性,其层数不宜多于两层,而硬质部分2的内部电性互联,常常需要更多层。因此,传统想法通常为可以在柔性板上额外放置PCB板。比如焊接一多层PCB板在柔性板上,再在该多层PCB板上放置功率半导体元件及必要外围器件。但该方案需要焊接成型,各层PCB板之间的互联精度较低。因此,本实施例的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4上表面的第一PCB板8、设置于第一PCB板8上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及第一塑封体7,功率半导体元件通过第一PCB板8与柔性部件4电连接,第一塑封体7包覆第一PCB板8和功率半导体元件,本实施例选择PCB板生产工艺,以双层柔性板为基础,在上面压合所需PCB板,再通过打孔电镀进行高强度、高精度互联。压合多层PCB板处,即为本实施例的硬质部分2。
如图7C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功率半导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4下表面的第二PCB板9,第一PCB板8通过设置在过孔中的过孔电连接件11与第二PCB板9电连接。在柔性PCB板的上下表面均压合多层PCB板并打孔电镀进行高强度、高精度互联,以实现结构的对称性,减小翘曲。
如图7D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柔性部件4在硬质部分2对应的区域内部设置有内埋晶片10,内埋晶片10通过过孔电连接件11分别与第一PCB板8、第二PCB板电9连接。本实施例在柔性部件4内部防止内埋晶片10,内埋晶片10可以使功率半导体晶片,减小了硬质部分2的厚度,即减小了模组厚度,该实施例尤其适合总厚度在5mm以下的模组。也就是说,功率半导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内埋晶片10,内埋晶片10设置在第一PCB板8内部和/或第一PCB板8与柔性部件4之间和/或柔性PCB板内部,内埋晶片10与第一PCB板8和/或柔性部件4电连接。
如图7B至图7D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硬质部分2由于PCB板层数的增加,本身强度已符合要求,但仍可选择进行局部塑封,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和强度,也方便客户有更友善的散热界面安装散热器。
图8A至图8F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侧面电容结构,在某些应用场合,需要追求模组高度的极致,希望模组集成尽可能多的元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柔性多层PCB板的引入,柔性部件4上也可以放置电子元件,以在柔性部件4上形成硬质部分2。比如将Cin1从顶部的硬质部分2移到载体元件1侧面的柔性部件4上,以减小模组高度;比如将Cin2从客户主板移到载体元件1侧面的柔性部件4上,以减小客户所需组件,并充分利用客户主板的高度空间,且Lloop2大幅度减小。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硬质部件2可以包括设置在柔性部件4上的侧面电容。
图8B和图8D中,柔性PCB板的内层PGND,在侧面的一部分区域引出至外层,用于与电容的引脚电连接(多个电容,在客户主板是平放,其上方是浪费的。在模组部分等效于堆叠,高度充分利用,占地面积更小)传统的模组,特别是高频大电流模组,由于Lloop2的重要性,导致不同客户使用的效果不同,导致大量的客户服务工作。Cin2的集成,大大降低了客户使用难度。
如图8C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柔性部件4上放置电子元件的局部位置,也可以塑封,提升可靠性和客户使用时的绝缘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塑封模具的使用率。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硬质部分2包括设置在柔性部件4上的侧面电容及第二塑封体13,第二塑封体13包裹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4。
如图8F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由于柔性PCB板铜厚往往在0.1mm以内,载流能力有限,可以在PCB板上增加厚铜等金属块,提升载流能力。该加厚金属块12可以只作为载流增能用,也可以用作引脚面积增大用途。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硬质部分2包括设置在柔性部件4上的加厚金属块12,加厚金属块12与柔性部件4电连接。
图9A和图9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出pin结构,载体元件1的所有出Pin均不设置在载体元件1的下表面。即模组的下表面。Buck电路,或者Boost电路,由于其输入或者输出的至少一个功率电极与磁性元件的一个电极为同一电极,因此,为了减小引脚导致的互联损失,可以把Buck电路的输出电极或者Boost电路的输入电极,直接以载体元件1即磁性元件的相应电极作为模组电极。但也有很多电路的载体元件1的电极为模组内部电极,或者为了减少模组引脚平整度处理的难度,也选择不直接用载体元件1的电极直接作为模组电极使用。当模组为Buck-boost时,载体元件1为电感,两个电极均设置于上表面与IPM底部两个高频电性SW1、SW2互联。当为解决平整度问题而设置时,载体元件1与模组同电性电极,通过侧面与柔性部件4电性互联再引出。
上述实施例中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模组引脚均通过柔性PCB板底部折弯而得。这样的好处是模组引脚的面积较大,方便焊接。不足是,该折弯导致空间的占用和工艺挑战。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引脚电镀结构。随着客户使用能力的精进,实施上模组电极的尺寸可以小至0.2mm甚至更低。本实施例对柔性部件4的末端截面电镀,以实现电极引出。减少了至少一次折弯,大大降低了工艺挑战。
如图10B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如果柔性部件4已经设置如图8C的第二塑封体13,那么可以使用第二塑封体13的末端截面电镀引出模组引脚,能够增加引脚的面积和强度。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硬质部分2为硬质电容组件,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与载体元件1的底部齐平,至少一个末端引脚通过电镀设置在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
图11A和图11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顶部散热结构,在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的过程中,塑封后通过打孔、电镀在其表面形成了散热结构,将功率半导体的晶片直接与模组的上表面热互联,大大降低了半导体与模组上表面之间的热阻。并且,电镀之后的上表面平整美观,也可以有效防潮,提升了产品可靠性、品质和形象。该表面电镀层更可设置为GND,可有效抑制模组对外的辐射干扰。传统方案中,由于塑封材料的存在,功率半导体到模组顶部的热阻大于10K/W甚至更高,本实施例可以将上述热阻降低至小于5K/W甚至更低,大大提升了工作功率或者适用环境温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功率半导体元件以及第一塑封体7,第一塑封体7包覆功率半导体元件,功率半导体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散热结构,顶部散热结构包括顶部散热镀层14和热连接件15,顶部散热镀层14通过电镀设置在第一塑封体7的上表面,热连接件15设置在第一塑封体7的内部,热连接件15将至少一个功率半导体元件与顶部散热镀层14热连接。
现有技术中,在大电流场合中,主功率半导体跟控制器较难在一个晶片上实现。而主功率半导体由于电流大,晶片尺寸的要求也很大。因此,较难在模组顶部的IPM区同时设置控制器和主功率半导体。传统技术由于结构问题,控制器只能由客户在主板上自己解决,大大提升了模组使用的难度。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控制器结构,柔性部件4上设置控制器,并直接引出信号引脚给模组,增加有限厚度的状况下,大大提升了模组的使用便利性。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主功率半导体还需要多个晶片共同实现,通常为两个主功率半导体组合,接受交错并联控制,作为一个模组。那么,对应的磁性元件也是多路集成元件。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软硬结合组件各有电子元件部位进行塑封,乃至电镀。但由于各部分高低不同,可以使用阶梯厚度的塑封,或者塑封后局部减薄。
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硬质部分2为硬质控制组件,硬质控制组件设置在至少一侧的柔性组件4的外层导电层6上,硬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芯片16和第三塑封体17,第三塑封体17包覆控制芯片16和至少一部分柔性组件4的外层导电层6,控制芯片16用于向功率半导体组件提供控制信号。
在一较佳地实施例中,硬质控制组件的底部与载体元件1的底部齐平,至少一个末端引脚通过电镀设置在硬质控制组件的底部。
图1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一载体元件1。
步骤S2:将软硬组合组件预成型。
步骤S3:在软硬结合组件与载体元件1之间的表面设置胶水及焊料。
步骤S4:将载体元件1放置在软硬结合组件相应位置,将软硬结合组件按需求,以载体元件12表面作为支撑,进行折弯;然后高温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步骤S5:可选的,若有必要,在模组引脚表面进行打磨后放置焊料进行助焊处理,或者放置焊料增厚后再进行打磨,保障模组成品的引脚平整度和可焊性。
图14A示出了上述步骤S2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提供一柔性部件4,柔性部件4为内嵌柔性PCB板的多层PCB基板;先将内嵌柔性PCB板的多层PCB基板预制成型;若有PCB内埋元件,也在此步预先完成。
步骤S2.2:将柔性部件4上表面的部分硬质PCB板去除,露出柔性PCB板。
步骤S2.3:在柔性部件4上放置、焊接电子元件。
步骤S2.4:在柔性部件4上将电子元件进行塑封。
步骤S2.4.1:可选的,若有必要,在塑封体表面电镀,也可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在功率半导体组件上方打孔。
步骤S2.4.2:可选的,若有必要,在柔性部件4的末端引脚位置打孔,电镀,形成导电金属层和导热金属层。
步骤S2.5:在柔质部分3及其他无需塑封体的部位,去除塑封体及硬质PCB板,上下表面均是如此。
图14B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后续步骤S3至S5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典型应用,由于本发明可以在功率半导体堆叠在磁性元件的基础上,可以低寄生电感多边出Pin。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提供了模组内部性能基础。因此,在客户系统应用时,也有更精进的实现方式,是系统性能得到极致提升。本实施例以大电流Buck应用为例,使用集成两路Buck的模组,多个并联,最终得到n路的效果。该模组将输入功率引脚设置在模组左右两侧,并交错引出。输出引脚设置在模组底部中间或者靠近下方侧位置,以便就近大面积铺铜并联给负载。模组左右并联摆放,客户主板的输入电容Cin2置于两个模组之间,就近同时给相邻两个模组适用。由于各模组之间是有工作相位差的,就近复用,可以有效减小Cin2的纹波电流。Cin2在客户主板的位置,可以与模组共同置于同一主板表面,也可以置于模组相邻位置的主板反面。多个模组共用一个散热器。由于本实施例优异的散热能力,以及极小的回路电感,可以实现高频高效率大功率长时间运行。
图16A至图16D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典型应用,在大尺寸数据处理器,比如CPU GPU等场景,往往希望垂直于客户主板的CPU位置,放置大量给CPU供电退偶的电容阵列。为保障这些电容的数量和就近CPU摆放,可以将模组各引脚抬高,让这些CPU电容置于模组之下,保障所需。
上述引脚抬高方案,引脚还是会占用一定数量的客户主板面积,可以将CPU电容阵列,集成在上述软硬结合组件上,同样通过折弯方式,置于模组底部,将各所需模组功率引脚引出。
如图16B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大型CPU因为引脚有数千个,所以在CPU晶片区域之外,由CPU基板将引脚扩展至很大面积。这些位置有密密麻麻的过孔,影响外部给buck提供Vin。
如图16C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的侧面引出Vin Pin,客户可以通过供电飞线,从该侧面Vin Pin引入供电。
如图16D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可以延长软硬结合组件的末端柔性板,将Vin跨区引入。
在大CPU场景下,由于电流特别大,需要多路buck,多至10路甚至20路共同提供电流吗,但这些buck需要共用一个控制器。
图1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模组的多路控制结构,在沿用图2方案的基础上,多路buck集成在一个模组之中。散热面友好,集成度高,工艺简化(10次折弯调整为只需一次)。但这样的问题是,成品率下降。那么,可以在测试后,通过切割,断开不良的部分Buck,将这部分模组降额规格使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45)

1.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载体元件,所述载体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表面功率引脚;
一软硬结合组件,所述软硬结合组件包括至少一硬质部分及至少一柔质部分,至少一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所述硬质部分与柔质部分电性连接;
所述软硬结合组件至少有一处与载体元件的表面功率引脚电性连接;
所述软硬结合组件以载体元件的表面为载体进行折弯,所述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所述硬质部分和柔质部分通过同一柔性部件互连而成,至少一所述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所述硬质部分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上表面,并在载体元件的上表面与载体元件功率互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所述硬质部分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侧面,并在载体元件的侧面与载体元件进行功率互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且分别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含功率半导体组件的所述硬质部分设置在载体元件的下表面,并在载体元件的下表面与载体元件进行功率互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及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处重叠区域,在所述重叠区域内,所述绝缘层的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所述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柔性部件的末端设置有末端引脚,所述末端引脚包括至少一功率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引脚通过柔性部件折弯后形成于载体元件的一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元件的一表面开设有容纳末端引脚的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分具有至少一功率接地引脚,所述功率引脚和功率接地引脚交替排列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柔性部件远离载体元件方向的一面的导电层为外侧导电层,并非所述外侧导电层的其他导电层为内侧导电层;
所述柔性部件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柔性部件的末端设置有末端引脚,所述末端引脚包括至少一功率引脚;
所述内层导电层通过贯穿柔性部件与至少一个末端引脚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分和/或柔性部分具有至少一信号引脚,所述信号引脚和功率引脚分别设置于载体元件的不同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件具有减铜结构或去铜结构以形成柔质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铜结构为减薄结构或者邮票孔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上表面的功率半导体元件以及第一塑封体,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与柔性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塑封体包覆功率半导体元件及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的上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上表面的第一PCB板、设置于第一PCB板上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及第一塑封体,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通过第一PCB板与柔性部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塑封体包覆第一PCB板和功率半导体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柔性部件下表面的第二PCB板,所述第一PCB板通过设置在过孔中的过孔电连接件与第二PCB板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内埋晶片,所述内埋晶片设置在第一PCB板内部和/或第一PCB板与柔性部件之间和/或柔性PCB板内部,所述内埋晶片与第一PCB板和/或柔性部件电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分包括设置在柔性部件上的侧面电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分还包括第二塑封体,所述第二塑封体包裹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件的至少一侧的外侧导电层具有电性相反的第一电性区域和第二电性区域,所述第二电性区域与对应的内侧导电层电连接,所述外侧导电层上设置至少一个侧面电容,所述侧面电容的两个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性区域、第二电性区域电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加厚金属块,所述加厚金属块与柔性部件电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形成的电路包括至少两个开关桥臂,所述开关桥臂的高频跳变电压端通过设置在载体元件表面的电连接件电性互联。
24.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半导体元件形成的电路包括至少一个开关桥臂,所述开关桥臂的直流电压端通过设置在载体元件表面的电连接件与柔性部件电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为硬质电容组件;
所述柔性部件装配在载体元件表面时,其至少一侧的外侧导电层具有电性相反的第一电性区域和第二电性区域,所述第二电性区域与对应位置的内侧导电层电连接;
所述硬质电容组件设置在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上,所述硬质电容组件包括第三塑封体和至少一个侧面电容,所述侧面电容两个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性区域、第二电性区域电连接,所述第三塑封体包覆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与载体元件的底部齐平;所述至少一所述硬质部分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通过电镀设置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为硬质控制组件;
所述柔性部件装配在载体元件表面时,所述硬质控制组件设置在至少一侧的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上;
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芯片和第四塑封体,所述第四塑封体包覆控制芯片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所述控制芯片用于向功率半导体组件提供控制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底部、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均与载体元件的底部齐平,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底部通过电镀设置有至少一信号引脚;所述至少一硬质部分具有至少一功率引脚,具体为:所述硬质电容组件的底部通过电镀设置有至少一功率引脚。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的底部低于载体元件的底部,使得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安装在客户主板上时,所述载体元件的下方留有用于容纳输出退耦电容的空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为输出退耦电容组件,所述输出退耦电容组件设置在载体元件底部,所述输出退耦电容组件用于容纳输出退耦电容,所述退耦电容的一个电极与载体元件电连接,另一个电极与柔性部件电连接。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飞线,所述供电飞线的一端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客户主板电连接,所述供电飞线用于从远离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位置向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供电。
32.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1任一项所述的软硬结合组件。
33.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功率半导体组件,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包括功率半导体元件以及第一塑封体,所述第一塑封体包覆功率半导体元件;
载体元件,所述载体元件设置在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底部,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所述载体元件的上方,所述载体元件与功率半导体组件电连接;
底部引脚,所述底部引脚设置在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底部;
电连接组件,所述电连接组件用于将功率半导体组件与底部引脚电连接;
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散热结构;
所述顶部散热结构包括顶部散热镀层和热连接件,所述顶部散热镀层通过电镀设置在第一塑封体的上表面;
所述热连接件设置在第一塑封体的内部,所述热连接件将至少一个功率半导体元件与顶部散热镀层热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为柔性部件,所述柔性部件设置在载体元件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所述柔性部件至少包括一处重叠区域,在所述重叠区域内绝缘层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件上设置有侧面硬质部分,所述侧面硬质部分包括硬质电容组件、硬质控制组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硬质电容组件包括第三塑封体和至少一个侧面电容,所述侧面电容两个电极分别与柔性部件的不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三塑封体包覆侧面电容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
所述硬质控制组件包括控制芯片和第四塑封体,所述第四塑封体包覆控制芯片和至少一部分柔性部件外侧的导电层,所述控制芯片用于向功率半导体组件提供控制信号。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侧面硬质部分的外侧通过电镀设置有侧面金属镀层。
37.一种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底面设置有底部引脚,所述底部引脚包括信号引脚、输入功率引脚、输出功率引脚和功率接地引脚,所述底面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二边缘和第四边缘相对;
所述输入功率引脚与功率接地引脚交替阵列设置在底面的第二边缘或第四边缘;
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列设置,使相邻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第二边缘、第四边缘相靠近。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顶部设置有共用的散热器。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包括:
软硬结合组件,所述软硬结合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硬质部分及至少一柔质部分,至少一个所述硬质部分包括功率半导体组件,所述硬质部分和柔质部分通过同一柔性部件互连而成,所述硬质部分通过柔性部件与底部引脚电连接;
载体元件,所述硬质部分设置于所述载体元件的一表面,所述柔性部件包覆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并延伸至载体元件的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所述载体元件与功率半导体组件电连接;
所述柔性部件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由绝缘层隔开的至少两层导电层,所述柔性部件至少包括一处重叠区域,在所述重叠区域内绝缘层两侧均具有导电层并且导电层的电极电性相反。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并联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第四边缘平行,所述输出引脚设置在第一边缘或者不设置在底面,所述信号引脚阵列设置在第三边缘;
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第二边缘外侧、第四边缘外侧均设置有客户主板输入电容,所述客户主板输入电容两个电极分别与输入功率引脚、功率接地引脚电连接;
相邻的两个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之间的共用所述客户主板输入电容,共用的客户主板输入电容的一个电极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对应位置的输入功率引脚电连接,另一个电极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对应位置的功率接地引脚电连接。
41.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4、18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所述载体元件;
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
在载体元件表面上设置胶水及焊料,所述胶水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焊料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
将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载体元件上表面,所述柔性部件折弯并且沿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至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进行高温处理,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其中,所述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具体为:
提供一柔性部件;
在柔性部件上或者在柔性部件上以及内部设置硬质部分所需的电子元件。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在柔性部件上或者在柔性部件上以及内部设置硬质部分所需的电子元件之后,还包括:进行局部塑封,在柔性部件上形成硬质部分。
43.一种如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所述载体元件;
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提供一多层PCB板,所述多层PCB板的至少一层为柔性PCB板,至少一层为硬质PCB板;
将部分硬质PCB板去除,露出柔性PCB板作为柔质部分;
在多层PCB板上或者在多层PCB板上以及内部设置电子元件;
进行塑封,得到预塑封体;
去除部分预塑封体,形成硬质部分;
在载体元件表面上设置胶水及焊料,所述胶水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焊料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
将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载体元件上表面,所述柔性部件折弯并且沿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至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进行高温处理,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44.根据权利要求41或43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硬结合组件包括并联且实现相同功能的多组软硬结合子组件,每组软硬结合子组件均包括硬质部分、柔质部分、柔性部件及末端引脚;在高温处理后对每组软硬结合子组件分别进行测试,对于测试结果为不良的软硬结合子组件,切割其所对应的柔性部件使其断路。
45.一种如权利要求33至36任一项所述的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所述载体元件;
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
在载体元件表面上设置胶水及焊料,所述胶水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焊料用于将载体元件与软硬结合组件电连接;
将所述功率半导体组件设置于载体元件上表面,所述柔性部件折弯并且沿载体元件的上表面、至少一个侧表面延伸至底部,其折弯处为柔质部分;
进行高温处理,将焊料融化焊接,将胶水固化粘结;
其中,所述预成型软硬结合组件,具体为:
提供一多层PCB板,所述多层PCB板的至少一层为柔性PCB板,至少一层为硬质PCB板;
将部分硬质PCB板去除,露出柔性PCB板作为柔质部分;
在多层PCB板上或者在多层PCB板上以及内部设置电子元件;
进行塑封,得到预塑封体;
在预塑封体上部打孔,对预塑封体上表面进行电镀;
去除部分预塑封体,形成硬质部分。
CN202310464146.0A 2022-05-05 2023-04-26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联组合、制作方法及软硬结合组件 Active CN116682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83027.5A CN115050716A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及其制作方法
CN2022104830275 2022-05-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2799A true CN116682799A (zh) 2023-09-01
CN116682799B CN116682799B (zh) 2024-03-29

Family

ID=831582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3027.5A Pending CN115050716A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及其制作方法
CN202310464146.0A Active CN116682799B (zh) 2022-05-05 2023-04-26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联组合、制作方法及软硬结合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83027.5A Pending CN115050716A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050716A (zh)
WO (1) WO2023213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0716A (zh) * 2022-05-05 2022-09-13 上海沛塬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62428A1 (en) * 2014-09-02 2016-03-03 Delta Electronics, Inc.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N107949187A (zh) * 2017-12-19 2018-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软硬结合板及移动终端
CN109980955A (zh) * 2019-04-26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及空调器
US20210066170A1 (en) * 2019-08-30 2021-03-04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ower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161309A (zh) * 2020-01-22 2021-07-2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载板及其适用的功率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9224C (zh) * 2005-05-08 2008-02-13 薛萍 内置软硬件系统的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11106074B (zh) * 2018-10-26 2022-04-08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功率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11342257B2 (en) * 2020-01-22 2022-05-24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Carrier board and power module using same
CN115050716A (zh) * 2022-05-05 2022-09-13 上海沛塬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62428A1 (en) * 2014-09-02 2016-03-03 Delta Electronics, Inc.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N107949187A (zh) * 2017-12-19 2018-04-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软硬结合板及移动终端
CN109980955A (zh) * 2019-04-26 2019-07-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智能功率模块及空调器
US20210066170A1 (en) * 2019-08-30 2021-03-04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ower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161309A (zh) * 2020-01-22 2021-07-2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载板及其适用的功率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0716A (zh) 2022-09-13
CN116682799B (zh) 2024-03-29
WO2023213218A1 (zh) 2023-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4739B (zh) 組合式電路及電子元件
CN107046366B (zh) 电源变换器及其制备方法
US9697947B1 (en) Vertical PCB surface mount inductors and power converters
CN108447857B (zh) 三维空间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TWI264744B (e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transmission-line devic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composite electronic component using the same
US9111928B2 (en) Switch circuit package module
CN112448561B (zh) 电源模块及电源模块的制备方法
CN101375383A (zh) 具有开放式框架封装的大功率模块
US10096562B2 (en) Power module package
CN103460822A (zh) 芯片元器件内置树脂多层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52293B (zh) 功率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6682799B (zh) 一种高频高功率密度模块电源、并联组合、制作方法及软硬结合组件
CN101483381B (zh) 组装结构
US20220149738A1 (en) Power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1313655B (zh) 电压调节模块
CN112038053A (zh) 电压调节模块
CN218867104U (zh) 异构封装基板和模组
CN111415925B (zh) 电源模块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33406A1 (zh) 一种功率电感及其制备方法、系统级封装模组
CN115547850A (zh) 深槽器件背部集成的三维芯粒封装工艺及结构
US11336167B1 (en) Delivering power to semiconductor loads
CN102412702B (zh) 负载点组件
CN115050703B (zh) 功率器件封装结构及功率变换器
US20220077772A1 (en) Power module
US11901114B2 (en)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ower module with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