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68810A -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68810A
CN116668810A CN202210152616.5A CN202210152616A CN116668810A CN 116668810 A CN116668810 A CN 116668810A CN 202210152616 A CN202210152616 A CN 202210152616A CN 116668810 A CN116668810 A CN 1166688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shake
focusing
carrier
dr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526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阙嘉耀
赵波杰
姚立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526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688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6816 priority patent/WO202315588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668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688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固定部、被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弹性构件、通过所述弹性构件被可移动地悬持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可动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行移动的驱动部。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将其弹性构件的各个部分以特定的样式布设来避免在驱动被作用对象移动的过程中被驱动对象发生非预期移动,以减小驱动装置的倾斜公差,提高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所述至少一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子线圈、第二子线圈、第三子线圈和第四子线圈,所述第一下轨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子线圈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二下轨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子线圈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三下轨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子线圈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所述第四下轨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子线圈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消费者对摄像模组的要求越来越多种多样,例如,要求摄像模组能够具备防抖功能和对焦功能,以提高成像质量。光学对焦(AF)功能(或者,自动对焦的功能)是指通过使设有透镜的托架或者感光芯片在光轴方向上线性运动以在位于透镜的后部的图像传感器(CMOS、CCD等)处形成清晰图像的功能。光学防抖(OIS)功能是指通过在由于抖动使透镜抖动时使设有透镜的托架或者感光芯片沿补偿该抖动的方向自适应地运动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的功能。马达是构成高摄像模组不可或缺的元件,在摄像模组工作的过程中,马达可以驱动镜头进行移动,以实现拍摄过程中的光学对焦和光学防抖功能。
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配置于终端设备的摄像模组的光学部件(例如,感光芯片、光学镜头)的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大,对马达的驱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具体来讲,随着终端设备朝着小型化和薄型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对摄像模组的体积有较大的限制,然而,为了满足对光学部件的驱动力,马达占用的体积需随着其驱动的光学部件的体积和重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摄像模组的体积受限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而光学部件向更大体积、更大重量发展的趋势下,现有的马达所能提供的驱动力难以相应地增加。
并且,为了实现较好的光学对焦和光学防抖功能,需要实现对光学部件的大行程的驱动,然而,在不增大马达体积的前提下,现有的马达的驱动力难以得到提升。在驱动力受限的前提下,光学部件越重,马达能够驱动光学部件移动的行程越短,将影响对焦和防抖能力。
此外,光学部件越重,马达驱动光学部件移动的速度越慢,光学部件达到预定位置的时间越长,也将影响对焦和防抖功能。为了满足马达对光学部件的驱动速度,则需改变马达的结构,将导致马达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增加,设备主体的厚度趋于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通过将其弹性构件的各个部分以特定的样式布设来避免在驱动被作用对象移动的过程中被驱动对象发生非预期移动,以减小驱动装置的倾斜公差,提高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本申请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中弹性构件的对焦弹性部分相对于光学镜头所设定的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在驱动被作用对象沿Z轴方向移动进行光学对焦的过程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可以抑制所述被作用对象产生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的运动,也可以抑制所述被作用对象产生沿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所述弹性构件的平整性,以减小所述驱动装置的倾斜公差,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中弹性构件的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相对于X轴和Y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在驱动被作用对象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可以抑制所述外载体产生绕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所述弹性构件的平整性,以减小所述驱动装置的倾斜公差,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在组装过程中可以沿光轴方向依次组装,不仅能够使得所述驱动装置的组装方式更加简单,节约成本,而且能够减小所述驱动装置在组装过程中的组装公差,提高所述驱动装置的组装精度。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包括:
具有收容腔的固定部;
被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弹性构件;
通过所述弹性构件被可移动地悬持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可动部,其中,所述可动部适于安装光学镜头于其内,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行移动的驱动部;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延伸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之间的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对焦弹性部分和防抖弹性部分,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延伸,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可动部包括外载体和被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载体的内载体,所述内载体适于安装所述光学镜头于其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内载体和所述外载体之间,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外载体和所述固定部之间,其中,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内载体相对于所述外载体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且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外载体以带动承载有所述光学镜头的内载体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外载体和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内载体和所述外载体之间,其中,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内载体相对于所述外载体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且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外载体以带动承载有所述光学镜头的内载体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防抖弹性部分的弹性连接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固定部包括相互扣合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上盖和底座,其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外载体和所述底座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相互连接。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包括第一对焦弹性单元和第二对焦弹性单元,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和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其中,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的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之间的第一对焦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的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之间的第二对焦弹性变形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变形部和/或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变形部包括沿着X轴所设定的X轴方向或Y轴所设定的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弯折段。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包括相对于所述X轴对称分布的第一防抖弹性单元和第四防抖弹性单元,以及,相对于所述X轴对称分布的第二防抖弹性单元和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相对于所述Y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相对于所述Y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四个转角处。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一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一防抖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二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二防抖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三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三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三防抖弹性变形部;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四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四防抖弹性变形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弹性构件还包括延伸于所述内载体和所述外载体之间的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可动部的相对的两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的第二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二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二弹性外廓部之间的第二弹性变形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外载体的磁石、设置于所述内载体且对应于所述磁石的对焦线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且对应于所述磁石的防抖线圈。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磁石和所述对焦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对应,所述磁石和所述防抖线圈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在根据本申请的驱动装置中,所述驱动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之间的导向支撑机构。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光学镜头;
感光组件;以及
如上所述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内,且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光学路径上。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其包括:
组装一驱动装置半成品,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半成品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防抖线圈、外载体、被安装于所述外载体的内载体,设置于所述外载体的磁石和设置于所述内载体的对焦线圈、延伸于所述内载体的底表面和所述外载体的底表面之间的第二弹性组件,所述内载体适于安装光学镜头于其上,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
在所述内载体的顶表面、所述外载体的顶表面和所述底座的顶表面安装第一弹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延伸于所述外载体的顶表面和所述内载体的顶表面之间的对焦弹性部分以及延伸于所述外载体的顶表面和所述底座的顶表面之间的防抖弹性部分,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高度平面上延伸,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另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1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局部拆解示意图。
图1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又一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示例性摄像模组
图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包括:感光组件10、光学镜头(图中未示意)和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上,以使得所述感光组件10能够接收从所述光学镜头投射的光线以进行成像,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目标对象(感光芯片12和/或光学镜头)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10包括线路板11、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的感光芯片12,以及,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的滤光元件13,其中,所述线路板11形成所述感光组件10的安装基板。所述线路板11可以被实施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软件结合板、或者被补强后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PFC)。并且,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所述线路板11的下方设置补强板(未有图示意),例如,在所述线路板11的下方设置钢片,以通过所述钢片来加强所述线路板11的强度且提高所述感光组件10的散热性能。
所述线路板11包括线路板主体、连接带和连接器部分(其中,所述连接带和所述连接器部分图中未示出)。所述连接带部分连接于所述线路板主体和所述连接器部分之间,以实现所述线路板主体和所述连接器部分之间的电导通。
所述感光芯片12包括用于接收成像光线以实现成像的感光区域和环绕于所述感光区域周围的非感光区域。所述感光芯片12通过位于所述非感光区域的感光芯片12焊盘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
所述感光芯片12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感光芯片12可通过引线键合(打金线)、焊接、芯片倒装(Flip-Chip,FC)、再布线层(RDL,Redistribution Layer)等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的线路板主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线路板11朝向所述光学镜头的表面为所述线路板11的正面,与所述线路板11的正面相对的一面为线路板11的底面或背面,所述感光芯片12可固定于所述线路板11的正面,也可固定于所述线路板11的背面。
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12通过黏合介质固定于所述线路板主体的正面。所述线路板主体具有位于其中部区域凹槽或者通孔(线路板通孔),所述感光芯片12固定地安装于线路板主体的凹槽或者线路板通孔中。也就是说,所述感光芯片12被收容于所述线路板主体的凹槽或者线路板通孔内,以合理利用所述线路板11所占用的高度空间,减少所述线路板11的厚度对感光组件10厚度的影响,降低摄像模组的高度。
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的滤光元件13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芯片12的成像光线进行过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光组件1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线路板11的滤光元件支架14,所述滤光元件13被安装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上,且对应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至少部分感光区域,以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具体地,所述滤光元件13可通过倒贴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即,所述滤光元件13被安装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的远离所述光学镜头的一侧,所述滤光元件13也可被安装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的靠近所述光学镜头的一侧。
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与所述线路板11的结合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单独成型,以形成与所述线路板11相互独立的结构,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线路板11上,可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与所述线路板11通过模塑工艺一体成型于所述线路板主体的预设位置。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通过模塑基座安装于所述线路板11。具体地,所述模塑基座通过模塑工艺一体成型于所述线路板主体的预设位置,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被固定于所述模塑基座,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所述滤光元件支架14安装于所述线路板主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光组件10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的电子元件15,所述模塑基座具有一容置腔,以将所述线路板11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电子元件15包覆于所述容置腔内,以降低线路板11和/或电子元件15表可能携带的灰尘或者其他污染物对所述感光芯片12造成污染。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塑基座不仅将所述线路板11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电子元件15包覆于所述容置腔内,还将所述感光芯片12的非感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包覆于所述容置腔内。
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13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滤光元件13可被实施为滤波膜并涂覆于所述光学镜头的某一光学透镜的表面,以起到滤光的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10进一步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的电连接器(图中未示意),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连接。具体地,所述电连接器连接于所述连接器部分,以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包括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所述光学透镜沿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布置。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所述光学镜头的解像力在一定范围内与光学透镜的数量成正比,也就是,解像力越高,所述光学透镜的数量越多。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学镜头可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或者,分体式镜头,其中,当所述光学镜头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时,所述光学镜头包含一个镜筒,所有的所述光学透镜被安装于所述镜筒内;而当所述光学镜头被实施为分体式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由至少两部分镜头单体组装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和/或感光芯片12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仅设有镜头驱动装置,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镜头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光学镜头移动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仅设有芯片驱动装置,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芯片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感光芯片12移动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即设有镜头驱动装置,又设有芯片驱动装置,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镜头驱动装置和所述芯片驱动装置中的任意一个驱动与之对应的被驱动对象移动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或者,通过所述镜头驱动装置和所述芯片驱动装置分别驱动所述光学镜头和所述感光芯片12移动来实现光学对焦和/或光学防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建立空间坐标系进一步说明其实现光学对焦和光学防抖的实施方式。定义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为Z轴方向(即,Z轴所设定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光轴所在平面内的第一预设方向为X轴方向(即,X轴所设定的方向),垂直于光轴所在平面内的第二预设方向为Y轴方向(即,Y轴所设定的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相互垂直,Z轴方向垂直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在平面,换言之,X轴、Y轴和Z轴构成了三维立体直角坐标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可通过驱动光学镜头和/或感光组件10沿Z轴方向移动来实现光学对焦功能,通过驱动光学镜头和/或感光组件10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所述驱动组件也可通过驱动光学镜头和/或感光组件10绕Z轴方向旋转来实现光学对焦功能,通过驱动光学镜头和/或感光组件10绕X轴和绕Y轴方向旋转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
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以下以所述镜头驱动装置为例来说明实现光学对焦和光学防抖的结构和方法,下面提到的驱动装置20特指镜头驱动装置。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0包括具有收容腔201的固定部21、悬持于所述收容腔201内的可动部22,以及,驱动所述可动部2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1移动的驱动部23。所述可动部22适于安装光学镜头于其内,在所述驱动部23驱动所述可动部2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1移动的过程中,安装于所述可动部22的光学镜头被带动沿Z轴方向或者沿垂直于Z轴所在平面内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和光学防抖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固定部21包括相互扣合以形成所述收容腔201的上盖212和底座211,用于将所述可动部22和所述驱动部23容纳其中,不仅能够保护所述驱动装置20中的各个元件,以避免其发生撞击而损坏,还能够用于避免灰尘、脏污或杂散光进入所述驱动装置20的内部。
所述上盖212和所述底座211均设有对应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开口,以使得经过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够通过设置于所述上盖212的开口进入所述光学镜头并到达所述感光组件10。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底座211包括底座主体2111和设置于所述底座主体2111的底座支柱2112。所述底座支柱2112沿底座主体2111的周缘区域一体地向上延伸,使得所述底座支柱2112与所述底座主体2111的表面形成具有高低落差的安装面。所述底座支柱21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优选地,所述底座支柱2112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主体2111,以所述底座主体2111的纵中心轴为对称轴中心对称。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底座支柱2112位于所述底座主体2111的四个转角处,沿底座主体2111的四角区域一体地向上延伸,且对称分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支柱2112的具体形成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所述底座支柱2112可与所述底座主体2111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也可在已成型的底座主体2111上进一步通过注塑工艺成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可动部22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内,在所述驱动部23的作用下可在所述固定部21的收容腔201的内发生移动。所述可动部22包括外载体222和被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内载体221,所述内载体221适于安装所述光学镜头于其内,换句话说,所述光学镜头适于被安装于内载体22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内载体221既可单独被驱动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发生移动,也可在所述外载体222的带动下随所述外载体222共同移动。进一步地,通过驱动所述外载体222或所述内载体221移动来带动所述光学镜头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或光学防抖功能。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外载体222保持不动,且所述内载体221被驱动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运动时,所述内载体221能够带动所述光学镜头在沿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功能;当所述外载体222被驱动相对于所述底座211运动时,所述外载体222能够带动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光学镜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功能。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外载体222保持不动,且所述内载体221被驱动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运动时,所述内载体221能够带动所述光学镜头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功能;当所述外载体222被驱动相对于所述底座211运动时,所述外载体222能够带动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光学镜头沿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镜头的镜筒和所述内载体221具有一体式结构,即,所述内载体221既具有所述镜筒的功能,用于容置多个光学透镜,也可以作为载体带动所述光学镜头移动。进一步地,一体式的镜筒和内载体221结构可以减小所述驱动装置20中的整体横向尺寸,进而减小摄像模组的横向尺寸。
如图2至图7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的收容腔201内的弹性构件24,适于带动所述可动部22回复至原始位置(即,未被所述驱动部23驱动时的位置,或者说,在被所述驱动部23驱动前的位置),所述可动部22通过所述弹性构件24被可移动地悬持于所述收容腔201内。
所述弹性构件24包括延伸于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之间的第一弹性组件241和第二弹性组件242,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可动部22的相对的两侧,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位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入光侧,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位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出光侧,以将所述光学镜头和所述可动部22可复位地悬持于所述固定部21的收容腔201内。
具体地,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整体呈薄片状结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包括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防抖弹性部分2412,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所述内载体221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移动实现光学防抖,通过驱动所述外载体22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1移动实现光学对焦。相应地,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设置于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的外周,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延伸于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之间,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延伸于所述外载体222和所述固定部21的底座211之间。所述驱动部23适于驱动所述内载体221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且所述驱动部23适于驱动所述外载体222以带动承载有所述光学镜头的内载体221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所述内载体221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移动实现光学对焦,通过驱动所述外载体22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21移动实现光学防抖。相应地,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设置于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的外周,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延伸于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之间,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延伸于所述外载体222和所述固定部21的底座211之间。所述驱动部23适于驱动所述内载体221相对于所述外载体222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且所述驱动部23适于驱动所述外载体222以带动承载有所述光学镜头的内载体221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当所述驱动部23驱动所述内载体221沿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即,所述Z轴方向)移动时,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发生形变以积蓄弹性力;当所述驱动部23停止驱动时,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的弹性力得以释放,驱动所述内载体221回复至原始位置。当所述驱动部23驱动所述外载体222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发生形变以积蓄弹性力;当驱动部23停止驱动,防抖弹性部分2412的弹性力得以释放,驱动所述外载体222回复至原始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在所述内载体221带动所述光学镜头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固定部21发生碰撞,进而导致所述光学镜头发生变形或者损坏,造成成像质量下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内载体22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有用于防撞的第一凸起。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材质为弹性模量小于所述内载体221的材料,例如,硅胶。所述第一凸起可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所述内载体221,也可以通过粘胶的方式固定于内载体221,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同样地,在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和底面可设置用于防撞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表面突出于所述弹性构件24的表面,以避免在所述外载体222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构件24与所述固定部21的底座211或者上盖212发生碰撞,导致所述弹性构件24损坏。
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具有对焦弹性内廓部、对焦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与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之间的对焦弹性变形部,其中,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固定于所述内载体221,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
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均设有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固接于所述内载体221的顶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固接于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自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向外延伸至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以使得所述内载体221通过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内,通过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的形变为所述内载体221预留出一定的移动空间,以及,为所述内载体221提供一定的回复力。
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自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弯折地延伸至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以便为所述内载体221的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不仅可以为所述内载体221的大移动行程提供保障,也可以减小所述内载体221的驱动阻力,改善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灵敏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的长度越长,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的弯折越多,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在产生形变后其本身的变形越小,在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受到拉伸后更容易复位。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这是由于:轴对称设计的弹性元件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K值(弹性系数)相差较大,将导致所述内载体221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位移会比较大,而旋转对称的弹性元件可以对该方向的位移产生抑制效果。进一步的,由于旋转对称的对焦弹性部分241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弹性系数(K值)一致,当所述内载体221沿Z轴方向移动时,旋转对称的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所述内载体221产生绕Z轴旋转的运动。更进一步的,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K值很大,能够使得所述内载体221产生的绕Z轴旋转的幅度更小。可以理解的是,旋转对称的布设样式使得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平整性,以减小驱动装置20的倾斜公差,提高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包括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分布的至少二对焦弹性单元,至少二所述对焦弹性单元相互独立,即,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对焦弹性单元的个数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包括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和第二对焦弹性单元200,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和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200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221的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110、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130和延伸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110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130之间的第一对焦弹性变形部120,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200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221的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210、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230和延伸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210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230之间的第二对焦弹性变形部220。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110和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210形成中空的环状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固定地套接于所述内载体221时,环状结构的中部区域能够对应于光学镜头。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130和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230分别沿所述驱动装置20的相对边设置。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变形部120和/或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变形部220包括沿着X轴所设定的X轴方向或Y轴所设定的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弯折段,以为所述内载体221的移动提供一定的回复力,其中,每个弯折段包括至少两个直线段,以及连接两个直线段的弯曲段。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可以但不限于被实施为位连接于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和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之间的至少二簧丝,当所述驱动部23产生驱动力驱动所述内载体221发生位移时,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被带动以产生与驱动力平衡的反作用阻尼力,使得所述内载体221被稳定地保持于沿光轴的某一位置上,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对焦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具有防抖弹性内廓部、防抖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与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之间的防抖弹性变形部,其中,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21的底座211。
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底座211的底座支柱2112的顶面设有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固接于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固接于所述底座支柱2112的顶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自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向外延伸至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以使得所述外载体222通过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被悬持地设置于所述底座211,通过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的形变为所述外载体222预留出一定的移动空间,以及,为所述外载体222提供一定的回复力。
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自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弯折地延伸至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以便为所述外载体222的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不仅可以为所述外载体222的大移动行程提供保障,也可以减小所述内载体221的驱动阻力,改善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灵敏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的长度越长,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的弯折越多,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在产生形变后其本身的变形越小,在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受到拉伸后更容易复位。
具体地,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沿X方向延伸的弯折段以及多个相互连接的沿Y方向延伸的弯折段,其中,多个相互连接的沿X方向延伸弯折段与多个相互连接的沿Y方向延伸弯折段相互连接,以在所述防抖弹性变形部受到X方向和Y方向的拉伸后能够在X方向和Y方向产生相应的回复力,使得所述外载体222在所述防抖弹性单元的作用下回复至原始位置(即,所述外载体222在被所述驱动部23驱动移动前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相互连接的沿X方向延伸弯折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多个相互连接的沿Y方向延伸弯折段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在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相互连接的沿X方向延伸弯折段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多个相互连接的沿Y方向延伸弯折段的一端连接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对此,并不为本身申请所局限。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这是由于:旋转对称设计的弹性元件在沿着Z轴方向旋转的方向的K值较小,这将导致被所述外载体222在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运动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绕Z轴方向的旋转运动。而轴对称的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有效地改善上述问题,当所述外载体222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时,轴对称的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能够抑制所述外载体222产生绕Z轴旋转的运动。可以理解的是,轴对称的布设样式使得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平整性,以减小所述驱动装置20的倾斜公差,提高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包括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分布的至少二防抖弹性单元,至少二所述防抖弹性单元相互独立,即,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为分体式结构,所述防抖弹性单元的个数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防抖弹性单元的数量为4个,相应地,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包括四个防抖弹性单元,四个所述防抖弹性单元相对X轴和Y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分布。具体地,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和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相对于所述X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和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相对于所述X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相对于所述Y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相对于所述Y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呈轴对称分样式分布。
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位于所述驱动装置20的四个转角处,以使得所述外载体222在四个防抖弹性单元的作用下受到更加对称的力,进而使得所述外载体222能够平稳地被悬持于底座211。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310、被固定于所述底座211的第一防抖弹性外廓部330,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310和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外廓部330的第一防抖弹性变形部320;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410、被固定于所述底座211的第二防抖弹性外廓部430、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410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外廓部430的第二防抖弹性变形部420;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三防抖弹性内廓部510、被固定于所述底座211的第三防抖弹性外廓部530、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内廓部510和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外廓部530的第三防抖弹性变形部520;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610、被固定于所述底座211的第四防抖弹性外廓部630、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610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外廓部630的第四防抖弹性变形部620,如图9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所述对焦弹性单元中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130和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230分别在所述驱动装置20的相对的两边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设置,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能够充分利用镜头驱动装置的空间位置,且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与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之间能够避免产生干涉,进而影响驱动效果。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包括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绕Z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相对于X轴和Y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在驱动被作用对象移动的过程中被驱动对象发生非预期移动,具体地,一方面,在所述驱动部23驱动所述内载体221沿Z轴方向移动进行光学对焦时,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可以抑制所述内载体221产生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移的运动,也可以抑制所述内载体221产生沿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另一方面,在所述驱动部23驱动所述外载体222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进行光学防抖时,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可以抑制所述外载体222产生绕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是完全分开的,以避免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与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之间产生干涉,进而影响驱动效果。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的至少一部分相互连接,一方面,可以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的安装更加简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平整性,以减小所述驱动装置20的倾斜公差,提高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相应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还包括连接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防抖弹性部分2412的弹性连接部2413,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如图9所示。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包括多个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弯折段,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的多个弯折段的延伸方向与和其相邻的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的弯折段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的多个弯折段沿X轴方向延伸,则与其相邻的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的弯折段沿Y轴方向延伸,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为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的弯折段和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的弯折段提供更多的延伸空间,使得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和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能够设置更多的弯折段,这种设置方式也可以避免了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与所述对焦弹性变形部之间产生干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的两个所述对焦弹性单元与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的至少两个所述防抖弹性单元相互连接,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包括第一弹性连接单元700和第二弹性连接单元800,所述第一弹性连接单元700与所述第二弹性连接单元800相对于所述Z轴旋转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连接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连接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200,所述第一弹性连接单元700设置于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300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连接单元800设置于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500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200之间。
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连接单元7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310,所述第一弹性连接单元70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110;所述第二弹性连接单元8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410,所述第二弹性连接单元800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210。通过所述第一弹性连接单元700和所述第二弹性连接单元800,将所述防抖弹性单元中的相对角设置的两个防抖弹性单元与两个对焦弹性单元相互连接,这种设置方式不仅能够简化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安装,也能够赋予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电路导通功能,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更加简单。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弹性连接部2413进一步包括第三弹性连接单元和第四弹性连接单元,所述第三弹性连接单元和所述第四弹性连接单元相对Z轴旋转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三弹性连接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100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400之间,所述第四弹性连接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200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600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三弹性连接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410,所述第三弹性连接单元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110;所述第四弹性连接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610,所述第四弹性连接单元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210。这种设置方式将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分为两部分,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整个平面可以较小倾斜公差地安装于镜头驱动装置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通过粘接或热铆方式被固定安置于所述内载体221的顶面,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通过粘接或热铆方式固定安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通过粘接或热铆方式固定安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通过粘接或热铆方式固定安置于底座支柱2112的顶面。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所述对焦弹性外廓部、所述防抖弹性内廓部及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对应的弹性机构安置位的顶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可以被安置于一个平整的安装平面。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均为实施为弹片,通过被实施为弹片的防抖弹性部分2412取代传统的悬丝来实现光学镜头防抖功能,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能够对被作用对象产生使其复位的作用力,以保证所述外载体222与底座211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作为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底座211的顶部,延伸于所述外载体222和所述底座211之间并连接于所述外载体222和所述底座211,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在组装过程中可以沿光轴方向依次组装,不仅能够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的组装方式更加简单,节约成本;而且能够减小所述驱动装置20在组装过程中的组装公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的精度更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呈薄片状结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221的第二弹性内廓部2421、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第二弹性外廓部2423和延伸于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2421和所述第二弹性外廓部2423之间的第二弹性变形部2422,如图6所示。所述内载体221及所述外载体222的底面设置有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第二弹性外廓部2423固接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底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2421固接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底面的弹性机构安置位,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所述内载体221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之间,进而使得所述内载体221被悬持于所述外载体222内。
具体地,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的所述第二弹性外廓部2423和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2421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诸如粘接、热铆等方式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222和所述内载体221。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2421形成中空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二弹性外廓部2423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四个转角处,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变形部2422与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2421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绕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构件24的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分别固接于所述内载体221、所述外载体222的顶面和底面,以对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的移动进行支撑和限位,不仅有助于改善所述驱动装置20的结构稳定性,也能够使得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在一定的行程范围内进行移动。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具有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具有一体式结构,以便将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安装在所述外载体222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使得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的整个平面产生较小的安装公差,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被用于实现电路导通。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均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均能够用于电路导通,简化所述驱动装置20的电连接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23既可以驱动所述内载体221单独移动,也可以驱动所述内载体221和所述外载体222共同移动。所述驱动部23包括磁石233、对焦线圈232和防抖线圈231,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磁石233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所述对焦线圈232设置于所述内载体221且对应于所述磁石233,所述防抖线圈23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且对应于所述磁石233。
具体地,所述磁石233和所述对焦线圈232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对应,所述对焦线圈232与所述磁石233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用于驱动所述内载体221沿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以实现光学对焦功能。如图3和图10所示,所述防抖线圈23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的底座211,所述磁石233和所述防抖线圈231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防抖线圈231与所述磁石233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用于驱动所述外载体222在垂直于光轴所在的平面内移动,以实现光学防抖功能。
更具体地,所述对焦线圈232设置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外侧壁。所述对焦线圈232的具体结构和形成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线圈232多圈、多层地缠绕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外侧壁;在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对焦线圈232被预加工为空心平面线圈,所述对焦线圈232可被平整地贴附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外侧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内载体221的外侧壁设置有柱状突出部2221,所述柱状突出部2221自所述内载体221的侧壁向外延伸。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柱状突出部2221的数量为2,并设置于所述内载体221相对的两侧。所述对焦线圈232的端部可以绕设于所述柱状突出部2221上,即,将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一个端部(起始的端部)缠绕于其中一个柱状突出部2221上,将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主体部缠绕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外周,将所述对焦线圈232的另一个端部(结束的端部)缠绕于另一个柱状突出部2221上。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柱状突出部2221为T形结构,即,所述柱状突出部2221的顶端(外端)的粗度比其他位置的粗度更粗,以防止所述对焦线圈232在绕线过程中脱落。
具体地,所述磁石233与所述对焦线圈232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内侧壁,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外载体222的内侧壁具有朝向所述光轴以及朝向所述感光组件10的开口,所述磁石233的靠近光轴的一侧与靠近感光组件10的一侧并未被所述外载体222遮挡,以使得所述磁石233的靠近光轴的一侧可以直接面对所述对焦线圈232,所述磁石233靠近所述感光组件10的一侧可以直接面对所述防抖线圈231。
所述磁石233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即,所述磁石233的数量大于等于3个,三个所述磁石233中的至少一个磁石233可以与所述对焦线圈232相互作用,产生沿所述Z轴方向的驱动力,三个所述磁石233中的至少两个磁石233可以与所述防抖线圈231相互作用,产生沿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Y轴方向的驱动力。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磁石23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磁石233可以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四个边处,四个所述磁石233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四个转角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该具体示例中,所述磁石233朝向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一侧为N极,远离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一侧为S极。
具体地,所述防抖线圈231设置于底座主体2111的上表面,所述防抖线圈231与所述磁石233沿所述第二方向(例如,高度方向)相对地设置。所述防抖线圈2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防抖线圈231与所述磁石233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驱动力,进而驱动所述外载体222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防抖线圈23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防抖线圈231与四个所述磁石233相对设置,四个所述防抖线圈231可以设置于底座主体2111的四个边处,四个所述防抖线圈231也可以设置于底座主体2111的四个转角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所述驱动装置20在光学防抖过程中运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成像质量,所述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和所述可动部22之间的导向支撑机构25。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通过驱动所述外载体222移动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与底座主体2111之间,以在所述外载体222相对于底座211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能够始终对所述外载体222起到导向、支撑作用,使得所述外载体222能够平稳地移动。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通过驱动所述内载体221移动实现光学防抖功能,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设置于所述内载体221与所述底座211之间,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设置在底座211与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之间,使得所述底座211与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之间,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与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之间始终保持摩擦接触。当所述防抖线圈231通电后,所述防抖线圈231与所述磁石233之间相互作用,驱动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发生形变;当所述防抖线圈231停止通电后,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恢复原状并带动所述外载体222复位。
具体地,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被实施为具有轨道-滚珠结构的机构,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包括设置于所述可动部22和所述固定部21之间的轨道251以及设置于轨道251内的滚珠252,如图2和图6所示。由于滚珠252设置于轨道251内,滚珠252的运动轨迹被限制在轨道251内,滚珠252可以按照预设的运动模式在轨道251内移动,以为所述外载体222的移动提供一定的移动空间。
更具体地,所述轨道251包括下轨道和上轨道,其中,所述下轨道设置于底座211的底座主体2111的顶面,所述上轨道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底面,所述上轨道的位置与所述下轨道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滚珠252被容纳于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之间,并被允许沿着所述下轨道和所述上轨道移动,如此,所述滚珠252被可活动地保持于所述外载体222和底座211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外载体222和所述底座211之间,使得所述外载体222悬持于底座211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轨道与所述下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从而呈“十”字形。所述上轨道和所述下轨道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可避免所述外载体222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时产生干涉。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上轨道沿X轴方向延伸,所述下轨道沿Y轴方向延伸;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上轨道沿Y轴方向延伸,所述下轨道沿X轴方向延伸。
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上轨道或所述下轨道中既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轨道,也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轨道。也就是说,在位于所述底座211的底座主体2111的顶面的下轨道中,既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下轨道,也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下轨道;在位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底面的上轨道中,既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上轨道,也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上轨道。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在进行光学防抖时避免所述滚珠发生旋转运动,进而影响驱动效果。进一步地,具有不同延伸方向的轨道251位于所述底座211的底座主体2111的相邻边,以为所述防抖线圈231提供更大的安装位置。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设置于所述底座211的边上,所述轨道251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底座主体2111的边所在的方向延伸。
所述轨道251的数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轨道251的数量为4个,每个轨道251内容置至少一个滚珠252。4个轨道251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座211的靠近所述底座主体2111的四角处的边上。其中,两个相邻轨道251的延伸方向互相垂直,当四个轨道中的一个轨道251沿X轴方向延伸,其相邻边的轨道251沿Y轴方向延伸,其相对的轨道沿X轴方向延伸。同样地,当四个轨道251中的一个轨道沿Y轴方向延伸,其相邻边的轨道沿X轴方向延伸,其相对的轨道沿Y轴方向延伸。也可以说,四个轨道绕Z轴方向呈中心对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电连接构件26,如图2所示。所述电连接构件26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的底座211,并电连接于所述弹性构件24,以便通过所述电连接构件26和弹性构件24为所述对焦线圈232和所述防抖线圈231提供工作电能。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电连接构件26包括上端部261、中部262和下端部263。所述上端部261、所述中部262和所述下端部263相互导通,以通过所述电连接构件26实现与外部供电设备之间的电连接,为所述驱动装置20提供电能。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中部262设置于所述底座主体2111内,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自所述底座支柱2112一体地向上延伸(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下端部263自所述底座主体2111向下延伸(如图13所示),以与所述驱动装置20外部的电子器件实现电导通。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中部262包括多个电连接元件,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中部262的多个电连接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一体地向上延伸至所述底座支柱2112的顶端,以形成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中部262的多个电连接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一体地向下延伸出所述底座主体2111,以形成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下端部263。
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的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进一步还包括导电端,其中,所述导电端自所述对焦弹性内廓部向外延伸。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所述导电端是数量为二,所述导电端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内载体221的柱状突出部2221,所述导电端电连接于缠绕于所述内载体221的柱状突出部2221上的所述对焦线圈232。
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电连接于所述防抖弹性外廓部,以使得外部供电设备提供的电能能够依次通过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下端部263、中部262、上端部261、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到达所述对焦线圈232,实现对所述内载体221的驱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于位于四个所述底座支柱2112。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四个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中仅有同时电连接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和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的上端部261实现电路导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四个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均可以实现电路导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具有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具有一体式结构,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两个电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电连接,以实现所述对焦线圈232的电导通。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具有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具有分体式结构,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两个电连接点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电连接实现电路导通,也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电连接实现所述对焦线圈232的电导通。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具有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具有一体式结构,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两个电连接点不能同时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上,因此,需要所述对焦线圈232的两个电连接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242电连接,以实现所述对焦线圈232的电导通。
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形成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电连接构件26通过嵌件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于底座211,也就是说,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中部262一体成型于底座主体2111内,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上端部261一体成型于底座支柱2112,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下端部263自底座主体2111向下延伸出底座211,并裸露于底座主体2111外。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所述电连接构件26通过贴附的方式成型于底座211的表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导磁构件27,如图12所示。所述导磁构件27与所述磁石233沿预设方向(例如,高度方向)相对地设置。所述导磁构件27的形成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导磁构件27通过嵌件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于底座211的底座主体2111;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导磁构件27通过粘胶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座211的底座主体2111,以使得所述导磁构件27能够与所述磁石233相对。
所述导磁构件27与所述电连接构件26之间应避免相互干扰,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所述导磁构件27可以设置于所述电连接构件26的中部262的上端或下端,以避免所述导磁构件27与所述电连接构件26之间发生干涉。所述导磁构件27与所述电连接构件26可使用不同的材质以避免相互干扰,例如,所述导磁构件27有导磁性材质制成,以使得所述导磁构件27能够与所述磁石233之间产生磁吸力,所述电连接构件26由能够实现讯号导通的不导磁材质制成,以实现所述驱动装置20的导磁功能和电连接功能之间的相互独立,且简化组装。
所述导磁构件27设置于所述底座211的转角处,使得一个所述导磁构件27能够同时对应于相邻的两个磁石233,通过所述导磁构件27与所述磁石233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能够始终被夹持于所述底座211与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之间,在进行光学防抖的过程中,所述导向支撑机构25能够始终与底座211和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之间保持摩擦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导磁构件27与所述磁石233之间产生沿Z轴方向的磁吸力,以保持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移动的稳定性,保持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置中的效果,有效防止所述外载体222(或者,所述内载体221)随摄像模组的晃动或倒置发生脱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位置感测元件28,如图10所示。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与所述磁石233相对地设置,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设置于所述底座211,当所述外载体222移动时,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与所述磁石23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根据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感测到的所述磁石233的磁场强弱,可以确定所述外载体222的位置,进而调整所述防抖线圈231的电流以使得所述外载体222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可以为霍尔元件、驱动集成电路(驱动IC)或隧穿磁阻(TMR,Tunnel Magneto Resistance)。
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的具体位置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设置于所述防抖线圈231内,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的顶面不高于所述防抖线圈231的顶面,一方面可以降低所述驱动装置20的高度,另一方面可以对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起到保护作用,以防止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在移动过程中被撞。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设置于所述底座211的底面,如图13所示。
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电连接于所述电连接构件26,实现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电连接与所述电连接构件26之间的电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底座211的底座主体2111在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的位置处设有一开口作为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的安置位,使得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可以通过该开口直接连接到所述电连接构件26。并且,随着所述位置感测元件28的安置位的高度的降低,所述防抖线圈231的安置位的高度也可以随之降低,这种设置方式不仅简化了所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方式,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了所述驱动装置20的高度。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20设有包括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防抖弹性部分2412的弹性构件24,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以特定的样式布设,以避免在驱动被作用对象移动的过程中被驱动对象发生非预期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减小驱动装置20的倾斜公差,提高摄像模组的组装精度。
示例性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
如图15所示,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被阐明,所述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S110,组装一驱动装置半成品,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半成品包括底座211、设置于所述底座211的防抖线圈231、外载体222、被安装于所述外载体222的内载体221,设置于所述外载体222的磁石233和设置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对焦线圈232、延伸于所述内载体221的底表面和所述外载体222的底表面之间的第二弹性组件242,所述内载体221适于安装光学镜头于其上,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S120,在所述内载体221的顶表面、所述外载体222的顶表面和所述底座211的顶表面安装第一弹性组件241,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241包括延伸于所述外载体222的顶表面和所述内载体221的顶表面之间的对焦弹性部分2411以及延伸于所述外载体222的顶表面和所述底座211的顶表面之间的防抖弹性部分2412,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高度平面上延伸,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2411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所述防抖弹性部分2412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申请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9)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收容腔的固定部;
被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弹性构件;
通过所述弹性构件被可移动地悬持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可动部,其中,所述可动部适于安装光学镜头于其内,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行移动的驱动部;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包括延伸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之间的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对焦弹性部分和防抖弹性部分,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上延伸,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可动部包括外载体和被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载体的内载体,所述内载体适于安装所述光学镜头于其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内载体和所述外载体之间,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外载体和所述固定部之间,其中,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内载体相对于所述外载体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且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外载体以带动承载有所述光学镜头的内载体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外载体和所述固定部之间,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内载体和所述外载体之间,其中,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内载体相对于所述外载体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平面内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且所述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外载体以带动承载有所述光学镜头的内载体沿着所述光轴所设定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还包括连接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防抖弹性部分的弹性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相互扣合以形成所述收容腔的上盖和底座,其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延伸于所述外载体和所述底座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相互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包括第一对焦弹性单元和第二对焦弹性单元,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和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其中,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的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内廓部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外廓部之间的第一对焦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的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内廓部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外廓部之间的第二对焦弹性变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变形部和/或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变形部包括沿着X轴所设定的X轴方向或Y轴所设定的Y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弯折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防抖弹性部包括相对于所述X轴对称分布的第一防抖弹性单元和第四防抖弹性单元,以及,相对于所述X轴对称分布的第二防抖弹性单元和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相对于所述Y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相对于所述Y轴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对焦弹性单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对焦弹性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位于所述驱动装置的四个转角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一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一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一防抖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二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二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二防抖弹性变形部;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三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三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三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三防抖弹性变形部;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单元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第四防抖弹性外廓部、以及,一体地连接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四防抖弹性外廓部的第四防抖弹性变形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还包括延伸于所述内载体和所述外载体之间的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被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可动部的相对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被固定于所述内载体的第二弹性内廓部、被固定于所述外载体的第二弹性外廓部和延伸于所述第二弹性内廓部和所述第二弹性外廓部之间的第二弹性变形部。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外载体的磁石、设置于所述内载体且对应于所述磁石的对焦线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且对应于所述磁石的防抖线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磁石和所述对焦线圈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对应,所述磁石和所述防抖线圈在第二方向上相互对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之间的导向支撑机构。
1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学镜头;
感光组件;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所述的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被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内,且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光学路径上。
19.一种驱动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组装一驱动装置半成品,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半成品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防抖线圈、外载体、被安装于所述外载体的内载体,设置于所述外载体的磁石和设置于所述内载体的对焦线圈、延伸于所述内载体的底表面和所述外载体的底表面之间的第二弹性组件,所述内载体适于安装光学镜头于其上,所述光学镜头设有一光轴;以及
在所述内载体的顶表面、所述外载体的顶表面和所述底座的顶表面安装第一弹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延伸于所述外载体的顶表面和所述内载体的顶表面之间的对焦弹性部分以及延伸于所述外载体的顶表面和所述底座的顶表面之间的防抖弹性部分,所述对焦弹性部分和所述防抖弹性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高度平面上延伸,其中,所述对焦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旋转对称的样式布设,所述防抖弹性部分相对于所述光轴呈轴对称的样式布设。
CN202210152616.5A 2022-02-18 2022-02-18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Pending CN1166688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2616.5A CN116668810A (zh) 2022-02-18 2022-02-18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PCT/CN2023/076816 WO2023155889A1 (zh) 2022-02-18 2023-02-17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2616.5A CN116668810A (zh) 2022-02-18 2022-02-18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68810A true CN116668810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08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52616.5A Pending CN116668810A (zh) 2022-02-18 2022-02-18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688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4920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WO2022142681A1 (zh) 防抖结构、防抖系统及摄像装置
US11543672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CN112083544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452085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3489881A (zh)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54074A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4460709A (zh) 用于摄像模组的驱动装置和摄像模组
CN216718788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4554068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3514930B (zh) 一种具有镭雕导电线路的自动对焦防抖潜望马达
CN116668810A (zh)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N116931217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16668823A (zh) 驱动装置和摄像模组
CN211979304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5706503A (zh) 一种用于驱动镜头组件的马达组件及摄像模组
WO2023155889A1 (zh) 驱动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WO2023197996A1 (zh) 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CN218162619U (zh) 防抖装置、摄像设备及移动终端
WO2023185437A1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CN217305632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WO2024022228A1 (zh) 一种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CN115473974A (zh) 感光芯片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CN116996768A (zh) 驱动组件、摄像模组及多摄摄像模组
CN116939346A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