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4882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48828A
CN116648828A CN202180088254.1A CN202180088254A CN116648828A CN 116648828 A CN116648828 A CN 116648828A CN 202180088254 A CN202180088254 A CN 202180088254A CN 116648828 A CN116648828 A CN 116648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air
opening
terminal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82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分主税
小泉友佳
高桥佳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48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488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3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using twisted pairs of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减小多个端子组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连接器(10)具备:内模块(11),具有多个端子组(22),端子组(22)具备与一对导电路径(71)分别连接的一对端子(60);和外壳体(12),收纳内模块(11)。内模块(11)具有内壳体(21),内壳体(21)支承多个端子组(22)而构成为一体。外壳体(12)具有收纳内模块(11)的一个收纳室(84)。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有:将内导体收纳于介电体的形态的端子单元;和壳体,具有供端子单元插入的收纳室。在将多个端子单元收纳于壳体内的情况下,考虑到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的连接器这样的结构。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和插入到壳体内部的多个接触要素。接触要素与双股扭绞线缆的两个芯线压接连接。多个接触要素在壳体内以上下两层并列地配置。在壳体内的各层设置有壁,该壁将收纳接触要素的空间在排列方向隔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22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5-5286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那样,设置在多个接触要素(端子零件)的排列方向上将收纳室隔开的分隔壁的结构中,接触要素(端子零件)的排列方向的尺寸变大。因此,在收纳多个接触要素(端子零件)的结构中,要求能将接触要素(端子零件)的排列方向的尺寸减小的技术。
本公开的连接器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能减小多个端子组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
内模块,具有多个端子组,所述端子组具备与一对导电路径分别连接的一对端子;和
外壳体,收纳所述内模块,
所述内模块具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支承多个所述端子组而构成为一体,
所述外壳体具有收纳所述内模块的一个收纳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减小多个端子组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外壳体、内模块以及止动体的立体图。
图3是内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外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外壳体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在第1支承部组装有端子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第2支承部相对于图6的第1支承部嵌入到临时保持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图7的状态下使第2支承部相对于第1支承部滑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进一步将组装有端子组的第1支承部组装于图8的第2支承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内模块的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与内模块的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与内模块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以正规姿势将内模块插入到外壳体的状态的从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14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5是示出与连接器的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将内模块以反转姿势插入到外壳体的状态的从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17是使用连接器的分支结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备:
内模块,具有多个端子组,所述端子组具备与一对导电路径分别连接的一对端子;和
外壳体,收纳所述内模块,
所述内模块具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支承多个所述端子组而构成为一体,
所述外壳体具有收纳所述内模块的一个收纳室。
根据本公开的结构,外壳体是将具有多个端子组的内模块收纳于一个收纳室的结构,因此不必为了将多个端子组分别单独地收纳而设置将收纳室内的空间隔开的壁(在多个端子组的排列方向隔开的壁)。因此,连接器能减小多个端子组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2)优选的是,一对端子与由一对导电路径绞合而成的双绞线连接,内壳体具有:多个第1支承部,具有用于收纳端子的狭缝状的开口;和第2支承部,以将开口封闭的方式支承第1支承部。根据该结构,连接器能以相对于狭缝状的开口成为平行的姿势收纳端子。因此,连接器与将一对端子分别相对于内壳体以刺入这样的姿势插入的结构相比,能缩短双绞线的扭绞松开长度。
(3)优选的是,多个第1支承部是相同形状。根据该结构,能减少连接器的构成部件的种类的数量。
(4)优选的是,在第2支承部设置有板部,所述板部通过被一对第1支承部夹持而将开口封闭。根据该结构,能用一个第2支承部将一对第1支承部的开口分别封闭。连接器与将一对第1支承部的开口分别用各不相同的部分封闭的结构相比,能减小板部的板厚方向(端子组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5)优选的是,在外壳体设置有沿着内模块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槽部,在内壳体设置有进入槽部的肋,在内模块以正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时,肋进入槽部,在内模块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时,肋与外壳体干涉。根据该结构,在内模块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的情况下,肋与外壳体干涉,因此能检测出内模块的误插入。
(6)优选的是,通过将一对导电路径用护套包围而构成电线,电线具有向比端子靠内模块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突出部,在内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使突出部露出的开口部。根据该结构,通过突出部从开口部露出,从而与不设置开口部的结构相比,能将内模块的尺寸减小电线进入开口部的量。
(7)优选的是,与护套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开口部的宽度小于护套的直径。根据该结构,能防止护套从开口部脱离。
(8)优选的是,在开口部的开口缘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电线侧扩大的锥形部。根据该结构,与不设置锥形部的结构相比,能使护套的外表面向开口部侧接近,能减小内模块的尺寸。
(9)优选的是,在外壳体设置有凸部,凸部向收纳室的内侧突出,与从开口部露出的突出部接触。根据该结构,连接器能抑制电线的晃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一边参照图1~图17一边说明将本公开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6所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4、6~11、13、15、16所示的左方、右方分别定义为前方、后方。左右方向是将图1~4、6~11、13、15、16所示的外侧、里侧分别定义为右方、左方。
(连接器的结构)
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10例如构成为与干线线束的中途连接的分支用连接器。如图2所示,连接器10具备内模块11、外壳体12以及止动体13。内模块11收纳于外壳体12。如图3所示,内模块11具备内壳体21和一对端子组22。端子组22的数量与构成干线线束的导电路径的系统数量为相同数量。
如图2、图3所示,内壳体21通过组装一对第1支承部31和第2支承部32而一体地构成。第1支承部31和第2支承部32例如是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的部件。内壳体21支承一对端子组22,并与一对端子组22一起一体地构成为内模块11。
如图3所示,一对第1支承部31是相同形状。第1支承部31是在前后方向长、且上下方向一端侧的一部分开放的箱状。在第1支承部31,在左右排列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长的两个端子收纳槽41。两个端子收纳槽41均在上下方向一端侧开放。在图3所示的下侧的第1支承部31中,端子收纳槽41为使第1支承部31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形态。在图3所示的上侧的第1支承部31中,端子收纳槽41为使第1支承部31的下表面向上方凹陷的形态。端子收纳槽41具有用于收纳端子60的开口(开口缘)41A。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狭缝状。以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被后述的第2支承部32封闭的方式,由一对第1支承部31夹着第2支承部32。
如图11所示,在端子收纳槽41的前端部形成有前侧防脱凹部41B。在端子收纳槽41中的比前侧防脱凹部41B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后侧防脱凹部41C。在与后侧防脱凹部41C的后方邻接的位置形成有防脱凸部41D。
如图3所示,在构成端子收纳槽41的壁部(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中,在除前端侧之外的部分设置有朝向外侧(另一方第1支承部侧)宽度变小的倾斜部41E。在端子收纳槽41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壁部设置有一对爪部41F。爪部41F设置于比端子收纳槽41的前端稍靠后方的位置、及端子收纳槽41的后端位置。在端子收纳槽41的前端设置有与后端侧的部分相比宽度变小的小宽度部41G。在第1支承部31的前壁形成有从前端面单独地贯穿于两个端子收纳槽41的两个插入口42。
如图3所示,在第1支承部31的左右壁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端子收纳槽41侧)凹陷的凹部43。凹部43设置于与端子收纳槽41在左右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凹部43的上下方向的一端(与另一方第1支承部3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端子收纳槽41侧)凹陷的端部槽43A、43B(参照上侧的第1支承部31)。在凹部43的前端侧设置有上下方向的宽度变宽的大宽度部43C(参照上侧的第1支承部31)。大宽度部43C的后端侧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朝向前方逐渐变宽。
如图3所示,在第1支承部31的左右壁部设置有与前端侧的部分(与端子收纳槽41在左右方向重叠的部分)相比为厚壁的厚壁部44。在厚壁部44中的上下方向的一端侧(另一方第1支承部31侧)设置有凹陷部44A。凹陷部44A为使厚壁部44的上下方向的一个面(另一方第1支承部31侧的面)向另一个面侧(与另一方第1支承部31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形态。
如图3所示,在第1支承部31的后端设置有从左右壁部各自向后方伸出的伸出壁45。在伸出壁4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面(与另一方伸出壁45相反的一侧的面)设置有定位凸部45A。定位凸部45A的前表面成为朝向后方向伸出壁45接近的倾斜。定位凸部45A的后表面与前表面相比倾斜变得平缓。
如图3所示,在第1支承部31的底壁部46(与另一方第1支承部31相反的一侧的壁部)的后端设置有开口部46A。开口部46A将底壁部46在上下方向贯穿。开口部46A从上下方向观看为矩形。开口部46A的后端在后方开放。开口部46A的后端设置于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伸出壁45的前端重叠的位置。开口部46A使后述的电线70的突出部77露出。
如图3所示,在第1支承部31的前壁的上下方向一端(另一方第1支承部31侧的一端)设置有向前方凹陷的前侧凹部46B。在第1支承部31的底面(与另一方第1支承部3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中,在与前壁的后侧邻接的位置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第1外侧凹部46C。在第1支承部31的底面(与另一方第1支承部3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中,在与第1外侧凹部46C分离的后侧设置有遍及左右方向整体凹陷的第2外侧凹部46D。第2外侧凹部46D在左右方向长。在第1支承部31的底面(与另一方第1支承部3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中,在从前后夹着第2外侧凹部46D的位置设置有呈圆弧状凹陷的长槽46E。
第2支承部32以将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封闭的方式支承第1支承部31。如图3所示,第2支承部32除后述的肋53C之外由上下对称的形状的单一部件构成。第2支承部32具备板部51、一对前侧侧壁52以及一对后侧侧壁53。板部51为在前后方向长的矩形板状。板部51将端子收纳槽41封闭。板部51通过被一对第1支承部31夹着,从而将双方的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封闭。在板部51的两板面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一对突起部51A。突起部51A设置于与第1支承部31的端子收纳槽41对应的位置。一对前侧侧壁52从板部51的前端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伸出。一对后侧侧壁53从板部51的后端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伸出。前侧侧壁52及后侧侧壁53与板部51正交。板部51的前端向比前侧侧壁52及后侧侧壁53靠前侧突出。
如图3所示,在前侧侧壁52的上下端中的除前端之外的部分设置有向另一方前侧侧壁52侧突出的前侧卡止部52A。在后侧侧壁53的内表面(与另一方后侧侧壁53对置的面)中的前端侧,在隔着板部51的两侧设置有后侧槽部53A。后侧槽部53A向外表面侧(与另一方后侧侧壁53相反的一侧)凹陷。后侧槽部53A的前端成为朝向后方向另一方后侧侧壁53接近的倾斜。在与后侧槽部53A的后方邻接的位置设置有向另一方后侧侧壁53侧突出的后侧卡止部53B。
如图10所示,在双方的后侧侧壁53的外表面(与另一方后侧侧壁53相反的一侧的面)设置有遍及前后延伸的肋53C。在图3中仅示出右侧的后侧侧壁53的肋53C。肋53C在从前后方向观看的截面中为矩形。在内模块11以正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时,肋53C进入后述的外壳体12的槽部84A。
如图11所示,以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被第2支承部32的板部51封闭的方式,由一对第1支承部31夹着第2支承部32。能用一个第2支承部32将一对第1支承部31的开口41A分别封闭。上侧的第1支承部31以相对于下侧的第1支承部31上下反转的姿势支承于第2支承部32。
如图3所示,端子组22具备一对端子60。端子60在整体上是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在端子60的前端部形成有方筒部61,在端子60的后端部形成有开放筒状的压接部62。压接部62通过压接能导通地固装于导电路径71的分割部72。省略图示,但是一对导电路径71构成为绞合的双绞线。在方筒部61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前侧稳定部61A。在方筒部61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后侧稳定部61B。
如图3所示,压接部62能导通地固装于导电路径71的分割部72。各导电路径71中的分支部位成为将各导电路径71分割的分割部72。在分割部72,绝缘包覆部73被除去而露出导体74。被绝缘包覆部73包覆的一对导体74被护套75一并包围,从而构成电线70。电线70具备安装于护套75的端部的敛紧环76。敛紧环76具有将分割部72的一部分从一侧(另一方端子组22侧)覆盖的包覆部76A。包覆部76A向比分割部72靠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固装于导电路径71的端子60从导电路径71的分割部72呈一直线状伸出。
如图11所示,端子60收纳于第1支承部31的端子收纳槽41。上侧的端子60以相对于下侧的端子60上下反转的姿势支承于内壳体21。
如图11所示,电线70具有向比端子60靠内模块11的外侧(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7。上侧的电线70的突出部77通过护套75的上端及敛紧环76的上端构成。上侧的电线70的突出部77向比端子60靠上方突出。下侧的电线70的突出部77通过护套75的下端及敛紧环76的下端构成。下侧的电线70的突出部77向比端子60靠下方突出。突出部77从第1支承部31的开口部46A露出到外部。
如图12所示,与护套75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开口部46A的宽度L1小于护套7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直径(外径))L2。开口部46A的宽度L1小于敛紧环7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直径(外径))L3。开口部46A的宽度L1优选是敛紧环7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直径(外径))L3的60%~80%的大小。在开口部46A的开口缘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电线70侧扩大的锥形部46F。电线70的突出部77进入到锥形部46F内。
外壳体12例如是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的方筒状的单一部件。如图4、图5所示,外壳体12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侧壁部81、将左右两侧壁部81的下端缘彼此连结的形态的底壁部82、以及将左右两侧壁部81的上端缘彼此连结的形态的上壁部83。外壳体12具有收纳内模块11的一个收纳室84。收纳室84设置于外壳体12的内部。收纳室84的前后两端向外壳体12的外部开放。收纳室84的内部没有用分隔壁等隔开。
如图4所示,在左右两侧壁部81的外表面(与另一方侧壁部8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设置有第1被卡止部81A和第2被卡止部81B。第1被卡止部81A及第2被卡止部81B向左右方向外侧(与另一方侧壁部8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第1被卡止部81A向第2被卡止部81B的下方侧分离地设置。第1被卡止部81A及第2被卡止部81B与后述的止动体13的卡止部13E卡止。
如图5、图15所示,在上壁部83的内表面形成有弹性防脱片85。弹性防脱片85相对于上壁部83能向上下方向弹性地相对移位。在外壳体12形成有锁臂86,锁臂86为将上壁部83的外表面以与其留出间隔的方式覆盖的形态。锁臂86为从外壳体12的前端部向后方呈悬臂状伸出的形态,能弹性变形。
如图5所示,在左右两侧壁部81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槽部84A。槽部84A形成于侧壁部81的前端部的内侧(另一方侧壁部81侧),为在前后方向(内模块11的插入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形态。槽部84A的后端向外壳体12的后方的外部空间开放。槽部84A向另一方侧壁部81侧开放。槽部84A的前端部为封闭的形态,作为定位部执行功能。
如图5所示,在底壁部82及上壁部83分别设置有朝向另一方壁部突出的凸部84B。凸部84B设置于底壁部82及上壁部8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在底壁部82及上壁部83,在从左右方向夹着凸部84B的两侧设置有晃动消除部84C。在左右两侧壁部81也设置有向另一方侧壁部81侧突出的一对晃动消除部84C。
如图2所示,止动体13具备底壁13A和一对侧壁13B。一对侧壁13B从底壁13A的左右两端向上方立起。在底壁13A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止动体侧凸部13C。在侧壁13B的内表面(另一方侧壁13B侧的面)设置有向外侧(与另一方侧壁13B侧相反的一侧)凹陷的止动体侧凹部13D。止动体侧凹部13D的上端成为钩挂于第1被卡止部81A或者第2被卡止部81B的卡止部13E。通过卡止部13E与第1被卡止部81A卡止,从而止动体13相对于外壳体12成为临时卡止状态。通过卡止部13E与第2被卡止部81B卡止,从而止动体13相对于外壳体12成为正式卡止状态。
(连接器的组装)
接着,对连接器10的组装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第1支承部31组装与电线70连接的端子组22。端子60以沿着端子收纳槽41的方向(前后方向)的姿势(图3所示的姿势)向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插入。如图11所示,收纳于端子收纳槽41的端子60通过前侧稳定部61A和前侧防脱凹部41B的嵌合、及后侧稳定部61B和后侧防脱凹部41C的嵌合,被限制相对于第1支承部31向前后方向的相对移位。如图6所示,敛紧环76的包覆部76A进入凹陷部44A。爪部41F与端子60卡止而进行防脱。
接着,如图7所示,将第2支承部32相对于组装有端子60的第1支承部31嵌入到临时保持位置。将第2支承部32的一对前侧侧壁52嵌入到第1支承部31的凹部43的后端侧。前侧侧壁52的前侧卡止部52A卡止于端部槽43B(参照图3)和端部槽43A的后端侧。
接着,如图8所示,使第2支承部32相对于第1支承部31从临时保持位置向前方滑动到锁定位置。将第2支承部32的一对后侧侧壁53嵌入到第1支承部31的凹部43的后端侧。在后侧侧壁53中的与后侧槽部53A的前侧邻接的壁部跨越第1支承部31的定位凸部45A时,一对伸出壁45向内侧(另一方伸出壁45侧)挠曲变形。一对伸出壁45相互在左右方向分离地对置,因此容易向内侧(另一方伸出壁45侧)挠曲变形。在后侧侧壁53中的与后侧槽部53A的前侧邻接的壁部跨越定位凸部45A后,第1支承部31的定位凸部45A进入后侧槽部53A内。如图10所示,后侧侧壁53的后侧卡止部53B成为将伸出壁45的上下方向的端部覆盖的状态。如图8所示,板部51的前端嵌入到第1支承部31的前侧凹部46B。板部51将第1支承部31的一对端子收纳槽41封闭。
接着,如图9所示,与下侧的第1支承部31的组装同样,将组装有端子组22的上侧的第1支承部31组装于第2支承部32。使相对于上侧的第1支承部31嵌入到临时保持位置的第2支承部32滑动到锁定位置。如图11所示,两对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被板部51封闭。
如图12所示,电线70的突出部77从第1支承部31的开口部46A露出到外部。能使内模块1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减小电线70进入开口部46A的量。开口部46A的宽度L1(与护套75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护套75的直径L2,因此能防止护套75从开口部46A脱离。突出部77进入锥形部46F内。能使护套75的外表面向开口部46A侧接近,能减小内模块11的尺寸。如上,内模块11完成。
接着,如图2的箭头符号所示,相对于外壳体12的收纳室84从后方插入内模块11。在插入内模块11前,预先使止动体13相对于外壳体12为临时卡止状态(参照图13)。图13、图14示出将内模块11以正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的状态。内模块11通过肋53C成为与槽部84A对应的(在前后方向重叠的)朝向,从而成为正规姿势。在内模块11以正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时,肋53C进入外壳体12的槽部84A。当内模块11成为正规姿势时,外壳体12的凸部84B在长槽46E内沿前后方向通过,因此不与内模块11干涉。在插入的过程中,弹性防脱片85由于与内模块11(第1支承部31的前壁)的干涉而弹性变形,然后进一步进行插入时,则弹性复原,与第1外侧凹部46C卡止(初级卡止)。
如图14所示,外壳体12的凸部84B与从开口部46A露出的电线70的突出部77接触。上侧的凸部84B相对于上侧的突出部77从上方接触。下侧的凸部84B相对于下侧的突出部77从下方接触。一对电线70被上下的凸部84B以在上下方向夹着的方式支承。八个晃动消除部84C与内模块11的外表面接触。在图14中,仅能看见上侧和下侧的晃动消除部84C。
在内模块11以正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后,如图15所示,使止动体13相对于外壳体12为正式卡止状态。止动体侧凸部13C与第1支承部31的第2外侧凹部46D卡止(二级卡止)。由此,可限制内模块11从外壳体12脱落。
图16示出将内模块11以上下反转的姿势(反转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的状态。在内模块11以反转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时,如图16所示,肋53C与外壳体12的侧壁部81干涉。由此,能检测出内模块11以反转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
图17示出连接器10的应用例。如图17所示,连接器10与通过一对导电路径71构成的干线线束的中途连接。连接器10具有使通信电路91从干线线束分支的功能。通信电路91是作为印刷电路形成于电路基板92的电路。在电路基板92安装有未图示的基板用连接器。基板用连接器是在固定于电路基板92的未图示的基板侧壳体安装有突片状的两对分支侧端子93的连接器。分支侧端子93与通信电路91连接。当将连接器10与基板用连接器嵌合时,则成为通信电路91从干线线束分支的状态。
(本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10,外壳体12是将具有多个端子组22的内模块11收纳于一个收纳室84的结构,因此不必为了将多个端子组22分别单独地收纳而设置将收纳室84内的空间隔开的壁(在多个端子组22的排列方向隔开的壁)。因此,连接器10能减小多个端子组22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本公开的一对端子60与一对导电路径71绞合的双绞线连接。内壳体21具有:一对第1支承部31,具有用于收纳端子60的狭缝状的开口41A;和第2支承部32,以将开口41A封闭的方式支承第1支承部31。据此,连接器10能以相对于狭缝状的开口41A成为平行的姿势收纳端子60。因此,连接器10与将一对端子分别相对于内壳体21以刺入这样的姿势插入的结构相比,能缩短双绞线的扭绞松开长度。
本公开的一对第1支承部31是相同形状。据此,能减少连接器10的构成部件的种类。
本公开的连接器10中,在第2支承部32设置有板部51,板部51通过被一对第1支承部31夹持而将开口41A封闭。据此,能用一个第2支承部32将一对第1支承部31的开口41A分别封闭。连接器10与将一对第1支承部31的开口41A分别用不同各不相同的部分封闭的结构相比,能减小板部51的板厚方向(端子组22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本公开的外壳体12设置有沿着内模块11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槽部84A。在内壳体21设置有进入槽部84A的肋53C。在内模块11以正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时,肋53C进入槽部84A。在内模块11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时,肋53C与外壳体12干涉。据此,在内模块11以与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插入到外壳体12的情况下,肋53C与外壳体12干涉,因此能检测内模块11的误插入。
本公开的连接器10中,通过将一对导电路径71用护套75包围而构成电线70。电线70具有向比端子60靠内模块11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突出部77。在内壳体21的外表面设置有使突出部77露出的开口部46A。据此,通过突出部77从开口部46A露出,从而与不设置开口部46A的结构相比,能将内模块11的尺寸减小电线70进入开口部46A的量。
本公开的连接器10中,与护套75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开口部46A的宽度小于护套75的直径。据此,能防止护套75从开口部46A脱离。
本公开的连接器10中,在开口部46A的开口缘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电线70侧扩大的锥形部46F。据此,与不设置锥形部46F的结构相比,能使护套75的外表面向开口部46A侧接近,能减小内模块11的尺寸。
在本公开的外壳体12设置有凸部84B,凸部84B向收纳室84的内侧突出,与从开口部46A露出的突出部77接触。据此,连接器10能抑制电线70的晃动。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1中,例示了内模块11具备一对端子组22的结构,但是内模块11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端子组22。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以各端子组22的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的朝向变为上下方向的方式,将三个以上端子组22在上下方向排列。
在上述实施例1中,是在第1支承部31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的端子收纳槽41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置将端子60在前后方向插入的贯穿孔。
在上述实施例1中,一对第1支承部31相互以上下反转的姿势支承于第2支承部32,但是一对第1支承部31也可以均以相同的姿势(没有上下反转的姿势)支承于第2支承部3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2支承部32设置将朝向外侧的一方端子收纳槽41的开口41A覆盖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1中,一对端子60相互以上下反转的姿势支承于内壳体21,但是一对端子60也可以仅以相同的姿势(未上下反转的姿势)支承于内壳体21。
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双方的后侧侧壁53设置有肋53C,但是也可以仅在一方后侧侧壁53设置有肋53C。虽然肋53C设置于第2支承部32的后侧侧壁53,但是也可以设置于第2支承部32的其他部分(前侧侧壁52等)。
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第1支承部31的开口部46A设置有锥形部46F,但是也可以不设置锥形部46F。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内模块
12:外壳体
13:止动体
13A:底壁
13B:侧壁
13C:止动体侧凸部
13D:止动体侧凹部
13E:卡止部
21:内壳体
22:端子组
31:第1支承部
32:第2支承部
41:端子收纳槽
41A:开口
41B:前侧防脱凹部
41C:后侧防脱凹部
41D:防脱凸部
41E:倾斜部
41F:爪部
41G:小宽度部
42:插入口
43:凹部
43A、43B:端部槽
43C:大宽度部
44:厚壁部
44A:凹陷部
45:伸出壁
45A:定位凸部
46:底壁部
46A:开口部
46B:前侧凹部
46C:第1外侧凹部
46D:第2外侧凹部
46E:长槽
46F:锥形部
51:板部
51A:突起部
52:前侧侧壁
52A:前侧卡止部
53:后侧侧壁
53A:后侧槽部
53B:后侧卡止部
53C:肋
60:端子
61:方筒部
61A:前侧稳定部61B:后侧稳定部
62:压接部
70:电线
71:导电路径
72:分割部
73:绝缘包覆部
74:导体
75:护套
76:敛紧环
76A:包覆部
77:突出部
81:侧壁部
81A:第1被卡止部81B:第2被卡止部82:底壁部
83:上壁部
84:收纳室
84A:槽部
84B:凸部
84C:晃动消除部
85:弹性防脱片
86:锁臂
91:通信电路
92:电路基板93:分支侧端子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具备:
内模块,具有多个端子组,所述端子组具备与一对导电路径分别连接的一对端子;和
外壳体,收纳所述内模块,
所述内模块具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支承多个所述端子组而构成为一体,
所述外壳体具有收纳所述内模块的一个收纳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一对所述端子与由一对所述导电路径绞合而成的双绞线连接,
所述内壳体具有:
多个第1支承部,具有用于收纳所述端子的狭缝状的开口;和
第2支承部,以将所述开口封闭的方式支承所述第1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多个所述第1支承部是相同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2支承部设置有板部,所述板部通过被一对所述第1支承部夹持而将所述开口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体设置有沿着所述内模块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槽部,
在所述内壳体设置有进入所述槽部的肋,
在所述内模块以正规姿势插入到所述外壳体时,所述肋进入所述槽部,在所述内模块以与所述正规姿势不同的姿势插入到所述外壳体时,所述肋与所述外壳体干涉。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通过将一对所述导电路径用护套包围而构成电线,
所述电线具有向比所述端子靠所述内模块的外表面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使所述突出部露出的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与所述护套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护套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向所述电线侧扩大的锥形部。
9.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外壳体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向所述收纳室的内侧突出,与从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突出部接触。
CN202180088254.1A 2021-01-14 2021-12-24 连接器 Pending CN1166488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3915A JP2022108785A (ja) 2021-01-14 2021-01-14 コネクタ
JP2021-003915 2021-01-14
PCT/JP2021/048084 WO2022153832A1 (ja) 2021-01-14 2021-12-2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48828A true CN116648828A (zh) 2023-08-25

Family

ID=8244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8254.1A Pending CN116648828A (zh) 2021-01-14 2021-12-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63570A1 (zh)
JP (1) JP2022108785A (zh)
CN (1) CN116648828A (zh)
WO (1) WO202215383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23171A (ja) * 1988-11-24 1990-09-05 Yazaki Corp 多段式コネクタ並びに電線圧接方法
JP2003223953A (ja) * 2002-01-29 2003-08-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
JP5756700B2 (ja) * 2011-07-19 2015-07-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WO2017122779A1 (ja) * 2016-01-13 2017-07-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982587B2 (ja) * 2019-02-27 2021-12-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16896B2 (ja) * 2019-05-31 2022-08-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92981B2 (ja) * 2019-06-06 2023-06-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JP7150677B2 (ja) * 2019-09-12 2022-10-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236034B2 (ja) * 2019-10-23 2023-03-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分岐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63570A1 (en) 2024-02-22
JP2022108785A (ja) 2022-07-27
WO2022153832A1 (ja)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3600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US8764486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hielded connector
US5380220A (en) Connector
JP4978784B2 (ja) コネクタ
WO2018070202A1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4046033B2 (ja) 自動車用電気接続箱におけるバスバーの半嵌合検知構造
US6129574A (en) Connector having a construction for preventing an erroneous assembling of a connector housing and a cover
JP2570358Y2 (ja) 電気接続箱
CN114556718B (zh) 分支用连接器
US1011610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ub-housing with a short circuit terminal
JP2500243Y2 (ja) コネクタ
CN116648828A (zh) 连接器
JP3344342B2 (ja) 電気接続箱
JP6768304B2 (ja) 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688644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18538B2 (ja) バスバ保持構造、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7501553A (zh) 连接器
JP2008204720A (ja) 短絡部材、短絡部材付電線、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短絡方法
JPS60240072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8632559U (zh) 适用于车载以太网的多通道母端连接器
JP7388264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JP2000083313A (ja) 電気接続箱
JP2001307816A (ja) 連鎖状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を備えた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23038053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3977183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リテーナ付き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