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8954A - 后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后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8954A
CN116638954A CN202310120803.XA CN202310120803A CN116638954A CN 116638954 A CN116638954 A CN 116638954A CN 202310120803 A CN202310120803 A CN 202310120803A CN 116638954 A CN116638954 A CN 116638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vehicle
frame
cross member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08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龟本英司
松下幸治
石仓一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38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89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07Measures or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attenuating colli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后部车体构造,即使在将电池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侧延长来增加了电池的搭载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来自车辆后方的撞击载荷。后部车体构造(A)具备:后方侧架(9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后侧横梁(95),被配置成后方侧架(90)的前部从车辆后方抵接于该后侧横梁,该后侧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左右一对边梁(75),从后方侧架(90)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了规定距离,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后侧电池架(33),在电池(B)的车辆后方且后方侧架(90)的车辆前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后侧电池架(33)被安装于左右的边梁(75)及后侧横梁(95)。

Description

后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例如电动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地板面板的下方搭载有电池的车辆。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车厢两侧分别设有边梁,在左右的边梁的车辆后方分别设有后方侧架。后方侧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延伸部、在前后延伸部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屈曲的屈曲部、以及从屈曲部向前方延伸的倾斜部,倾斜部的前端部结合于边梁。在后方侧架与边梁结合的结合部分,设有载荷传递构件,并且设有由比其他部位脆弱的构件形成的脆弱部。
在该专利文献1中,若从车辆后方作用撞击载荷,则后方侧架的脆弱部比其他部位先开始变形,由此允许比电池靠后方的后方横梁等向前方位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73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电动车辆的情况下,由于用于向行驶用电机供给电力的电池的搭载量直接影响续航里程,因此有想尽可能增加电池的搭载量的需求。若想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将电池搭载于地板面板的下方的车辆中增加电池的搭载量,则需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大地确保搭载空间。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后方侧架上形成屈曲部及倾斜部来将后方侧架结合于边梁,并且在该结合部分设有载荷传递构件及脆弱部,因此他们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因此无法将电池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延长,其结果难以增加电池的搭载量。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假设想将电池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延长的情况下,无法设置载荷传递构件及脆弱部,因此撞击载荷从车辆后方作用时的对策成为问题。
本申请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即使在将电池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侧延长来增加了电池的搭载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来自车辆后方的撞击载荷。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前提是,一种后部车体构造,是电动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所述电动车辆具备行驶用电机,并且在地板面板的下方配设有向该行驶用电机供给电力的电池。后部车体构造具备:后方侧架,在车辆后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后侧横梁,被配置成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从车辆后方抵接于该后侧横梁,该后侧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左右一对边梁,从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了规定距离,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后侧电池架,在所述电池的车辆后方且所述后方侧架的车辆前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保护所述电池。包含所述后侧电池架的电池壳被安装于左右的所述边梁及所述后侧横梁。
根据该构成,从车辆后方作用的撞击载荷向后方侧架输入,输入到后方侧架的撞击载荷经由后侧横梁向左右的边梁和后侧电池架传递。由于后侧电池架是保护电池的构件而具有高的强度,因此所输入的撞击载荷被后侧电池架吸收。此外,左右的边梁由于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高强度的构件,因此所输入的撞击载荷还向左右的边梁分散而被吸収。因此,不像专利文献1那样在后方侧架与边梁的后部之间设置载荷传递构件及脆弱部,就能够使所输入的撞击载荷向后侧电池架及左右的边梁传递而吸收,因此能够将电池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侧延长来增加电池的搭载量。
在本公开的第2方式中,能够从自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虚设直线遍及到比该虚设直线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地搭载所述电池。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左右的边梁之间电池的搭载空间在车宽方向上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电池的搭载量。
在本公开的第3方式中,在侧视车辆时,所述电池还可以被搭载至比所述边梁的后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根据该构成,能够将电池的搭载空间比边梁的后部更向后方延长,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电池的搭载量。
本公开的第4方式的后侧横梁还可以被配置在所述后侧电池架的上表面而形成为沿着该后侧电池架的上表面延伸。所述后侧横梁与所述后侧电池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紧固。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后侧横梁与后侧电池架牢固地固定。
本公开的第5方式的后侧横梁能够接合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后侧横梁提高地板面板的刚性,此外能够使作用到后侧横梁的撞击载荷还向地板面板分散而吸收。
本公开的第6方式的后侧横梁还可以具有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板部、以及从该前板部向车辆后方分离且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板部。所述后板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设定得比所述前板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此外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能够从车辆后方抵接并接合于所述后板部。
根据该构成,后侧横梁通过具有前板部及后板部而成为高强度的构件。并且,通过在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对较长的后板部接合后方侧架的前部,能够确保接合面积大来提高接合强度。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将保护电池的后侧电池架安装于左右的边梁及后侧横梁来使作用到后方侧架的撞击载荷向各构件分散。由此,即使在将电池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侧延长来增加了电池的搭载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吸收来自车辆后方的撞击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省略了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将电动车辆分割为下部构造体和上部构造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下部构造体的俯视图。
图4是后部车体构造的仰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下部构造体的后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下部构造体的后侧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上部构造体的后侧部分的仰视图。
图8是将后部车体构造的左侧部分在纵向上切断而得到的截面图。
图9是将后部车体构造的左侧部分在纵向上切断而得到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将后部车体构造的左侧部分在纵向上切断而得到的截面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电动车辆
10 电池壳
21 后悬架装置
30 左侧电池架
31 右侧电池架
33 后侧电池架
40 框架托架
70 地板面板
74、75 边梁
90、91 后方侧架
95 后侧横梁
B 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不过是示例,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部车体构造A的电动车辆(电动汽车)1的左侧视图。该电动车辆1如图2所示具备下部构造体2和上部构造体3。在图1中,省略了前保险杠、后保险杠、前后的车轮等,将他们用虚设线来表示,并且示意地表示各部。在图2中,除了图1中省略的部件以外,还省略了门、车头盖、前挡泥板、车窗玻璃、前后的灯饰装置、内装件等,并且示意地表示各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车辆的左右方向为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电动车辆1为乘用汽车。电动车辆1例如可以是厢式、两厢式、一厢式等任一种,其形状不特别限定。如图2所示,在电动车辆1上形成有乘员的乘坐空间(车厢内空间)即车厢R1。如图1所示,在车厢R1内的前侧设有前排座椅(座椅)S1,在车厢R1内的前排座椅S1的后方设有后排座椅S2。在后排座椅S2的后方,根据需要设有后备箱R2。车厢R1及后备箱R2设置于上部构造体3。另外,在车厢R1内,既可以仅设置前排座椅S1,也可以在后排座椅S2的后方设置第三排座椅(未图示)。
另一方面,电动车辆1的前部即比车厢R1靠前方的空间(前侧空间)例如可以设为动力室R3。即,如图3所示,后部车体构造A被设置于具备搭载于车辆前部的前侧行驶用电机M1及搭载于车辆后部的后侧行驶用电机M2、向该行驶用电机M1、M2供给电力的电池B、以及收容电池B的电池壳10的电动车辆1。电池壳10配设于后述的地板面板70的下方,固定于左右的边梁74、75。
前侧行驶用电机M1是产生驱动左右的前轮FT的驱动力的电机,仅由该前侧行驶用电机M1,或者由前侧行驶用电机M1和减速器、变速器等构成前侧动力总成PT1。此外,图2及图3中示出的后侧行驶用电机M2是产生驱动左右的后轮RT(图1中示出)的驱动力的电机,仅由该后侧行驶用电机M2,或者由后侧行驶用电机M2和减速器、变速器等构成后侧动力总成PT2。
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后侧行驶用电机M2产生比前侧行驶用电机M1更高的最高输出(最大扭矩),后侧行驶用电机M2比前侧行驶用电机M1大型化。随之,后侧动力总成PT2比前侧动力总成PT1大。另外,也可以是后侧行驶用电机M2产生比前侧行驶用电机M1低的最高输出,也可以是后侧行驶用电机M2与前侧行驶用电机M1产生同等的最高输出。此外,也可以是仅设有前侧动力总成PT1,也可以是仅设有后侧动力总成PT2。此外,例如在大型车的情况下,搭载比小型车大的前侧行驶用电机M1、后侧行驶用电机M2。
如图2所示,下部构造体2具备电池壳10、在电池壳10的前方朝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部侧架11、12、以及在电池壳10的后方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部架13、14。左右的后部架13、14在车辆后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符号11表示左侧的前部侧架,符号12表示右侧的前部侧架。此外,符号13表示左侧的后部架,符号14表示右侧的后部架。在图2中拆卸了电池壳10的盖体35(后述)。
在一般的电动汽车的情况下,将电池壳与车体分体设置且可装卸地设置于地板下的情况较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只有电池壳10能够相对于上部构造体13装卸,而是将左右的前部侧架11、12及左右的后部架13、14一体化到该电池壳10,前部侧架11、12及后部架13、14也与电池壳10一起能够相对于上部构造体3装卸。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构成为能够上下分割为具有电池壳10的下部构造体2和形成车厢R1及后备箱R2的上部构造体3。能够上下分割是指,不使用焊接、粘接等,而是利用螺栓及螺母、螺钉等紧固构件将下部构造体2相对于上部构造体3一体化。由此,在电动车辆1移交到用户手上之后进行维护或修理时,能够根据需要将下部构造体2从上部构造体3分离,因此维护性良好。另外,以下说明中使用的紧固构件也包括螺栓及螺母、螺钉等。
在此,作为汽车的车体构造,周知梯架型(Ladder frame type)的车体构造。在梯架型的车体构造的情况下,能够上下分割为梯架和座舱(Cabin),但是由于梯架是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延伸,因此正面碰撞时及后面碰撞时主要承受碰撞载荷。在侧面碰撞时,梯架仅是辅助地承受碰撞载荷,主要承受碰撞载荷的是座舱。这样,在梯架型的车体构造中,通常在正面碰撞时及后面碰撞时与在侧面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的构件被区分。
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的情况下,虽然具有前部侧架11、12及后部架13、14的下部构造体2与上部构造体3能够分割,但是在正面碰撞时及后面碰撞时和在侧面碰撞时这两种情况下,由下部构造体2及上部构造体3承受碰撞载荷,从而能够将该碰撞载荷向两构造体2、3分散来吸收,这一点上其技术思想与以往的梯架型的车体构造大为不同。以下,详细说明下部构造体2及上部构造体3的构造。
(下部构造体)
首先,说明下部构造体2。下部构造体2除了具备电池壳10、前部侧架11、12及后部架13、14以外,还具备前后的动力总成PT1、PT2、前轮FT、后轮RT、前悬架装置20及后悬架装置21等。前悬架装置20及后悬架装置21的形式不特别限定。
由电池壳10和收容在电池壳10的内部的电池B构成电池单元BY,但除此之外在电池单元BY中还可以包含例如电池冷却装置等。
电池壳10是在上部构造体3的地板面板70的下方从地板面板70的左端部附近形成至右端部附近、且从地板面板70的前端部附近形成至后端部附近的大型的壳体。通过这样在地板面板70的下方区域的大范围配设电池壳10,能够将大容量的电池B搭载到电动车辆1。电池B例如既可以是锂离子电池及全固态电池等,也可以是其他二次电池。此外,电池B既可以是所谓的电池单体(Battery cell),也可以是收容有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包(Batterypack)。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电池包构成电池B,多个电池包以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被搭载。
电池壳10具备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后侧电池架33、底板34及从上方覆盖电池B的盖体35(示于图5)。另外。在图2及图3中,表示拆卸了盖体35的状态。
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例如由铝合金制的挤压件等构成,但除此之外也可以由铝合金制板材、钢板的冲压成型件构成。底板34也可以由挤压件构成。以下说明中称为“挤压件”的情况下是铝合金制的挤压件,此外称为“冲压成型件”的情况下是铝合金制板材、钢板的冲压成型件。此外,各构件还可以由例如铸件构成。
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各自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全部为矩形。此外,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全部配置在同一高度,大致水平地延伸。
左侧电池架30及右侧电池架31是在电池B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外侧电池架。左侧电池架30设置于电池壳10的左侧部,沿着左侧的边梁7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左侧电池架30通过紧固构件等安装于左侧的边梁74。右侧电池架31设置于电池壳10的右侧部,沿着右侧的边梁7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右侧电池架31通过紧固构件等安装于右侧的边梁75。
此外,前侧电池架32设置于电池壳10的前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此外,后侧电池架33在电池壳10的后部即电池B的后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是保护电池B的构件。因此由高强度的构件构成。
前侧电池架32的左端部与左侧电池架30的前端部连接,前侧电池架32的右端部与右侧电池架31的前端部连接。后侧电池架33的左端部与左侧电池架30的后端部连接,后侧电池架33的右端部与右侧电池架31的后端部连接。因此,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是构成在俯视时以包围所有电池B的方式形成的框型架的构件。
前侧电池架32的左右两端部及后侧电池架33的左右两端部分别通过紧固构件等安装于左右的边梁74、75。此外,后侧电池架33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于左侧电池架30及右侧电池架31,因此经由左侧电池架30及右侧电池架31安装于左右的边梁74、75。此外,还可以将后侧电池架33的左右两端部直接安装于左右的边梁74、75。
底板34大致水平地延伸,固定在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的下表面。此外,盖体35固定在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的上表面。即,盖体35安装于电池架30~33。后侧电池架33比盖体35的后部更向后方突出。
在将盖体35安装于电池架30~33时,例如既可以使用紧固构件,也可以使用粘接、焊接等。从而,由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后侧电池架33、底板34及盖体35划分形成收容电池B的电池收容空间S(示于图2)。
根据所搭载的电池B的容量,能够变更电池收容空间S的大小。电池收容空间S的大小能够通过改变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的长度及底板34的形状来容易变更。例如,在小型车中轴距短、轮距(Tread)窄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且相应地减小底板34、盖体35的形状,电池收容空间S与小型车相应地减小。另一方面,在大型车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且相应地增大底板34及盖体35的形状,电池收容空间S与大型车相应地增大。在左侧电池架30、右侧电池架31、前侧电池架32及后侧电池架33由挤压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容易进行长度的变更。此外,底板34也可以由挤压件构成,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形状的变更。
电池收容空间S的上部既可以由前述盖体35封闭,也可由上部构造体3的地板面板70封闭。在电池收容空间S除了设置电池B以外,还可以设置对电池B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对电池B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等(调温装置)。此外,电池B的电力经由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向行驶用电机M1、M2供给。进一步,经由未图示的充电插座、非接触充电器等能够实现电池B的充电。
如图2所示,在构成电池单元BY的电池壳10的内部,作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强度构件,设有第1~第3壳内件(单元内件)25A、25B、25C。第1~第3壳内件25A、25B、25C的高度全部相同,与左侧电池架30等的高度大致相同。壳内件25A、25B、25C既可以由挤压件构成,也可以由冲压成型件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设有3根壳内件25A、25B、25C,但可以根据电池壳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来增减壳内件25A、25B、25C的数量。第1~第3壳内件25A、25B、25C是第2构成件。
第1~第3壳内件25A、25B、25C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着间隔而配置,第1壳内件25A位于最前,第3壳内件25C位于最后。各壳内件25A、25B、25C的下部固定于底板34的上表面。此外,各壳内件25A、25B、25C的左端部固定于左侧电池架30的内表面(右侧面),各壳内件25A、25B、25C的右端部固定于右侧电池架31的内表面(左侧面)。即,壳内件25A、25B、25C是将左侧电池架30与右侧电池架31相连的构件。
在电池壳10的内部,作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强度构件,设有前部中央件(单元内件)26和第1~第3后部中央件(单元内件)27~29。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设置在电池壳10的左右方向中央。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的下端部安装在底板34的上表面。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是第1构成件。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与第1~第3壳内件25A、25B、25C彼此交叉。
前部中央件26配置在前侧电池架32与第1壳内件25A之间,前部中央件26的前端部固定于前侧电池架3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前部中央件26的后端部固定于第1壳内件25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因此,前侧电池架32是以将左侧电池架30及右侧电池架31的前端部与前部中央件26的前端部相连的方式延伸的构件。
第1后部中央件27配置在第1壳内件25A与第2壳内件25B之间,第1后部中央件27的前端部固定于第1壳内件25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第1后部中央件27的后端部固定于第2壳内件25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此外,第2后部中央件28配置在第2壳内件25B与第3壳内件25C之间,第2后部中央件28的前端部固定于第2壳内件25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第2后部中央件28的后端部固定于第3壳内件25C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此外,第3后部中央件29配置在第3壳内件25C与后侧电池架33之间,第3后部中央件29的前端部固定于第3壳内件25C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第3后部中央件29的后端部固定于后侧电池架3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因此,第1~第3壳内件25A、25B、25C和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在电池壳10的内部配设成格子状而彼此连结,因此电池壳10的加强效果进一步提高。
在设想在俯视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虚设直线时,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以配置在该虚设直线上的方式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被设定。即,在前部中央件26的朝向后方的虚设延长线上存在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的方式设置。另外,前部中央件26及第1~第3后部中央件27~29还可以由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1个构件构成。
如图5及图6中也示出的那样,下部构造体2具备后侧电池架33、左右的后部架13、14及框架托架40,这些构件构成后部车体构造A的一部分。后部架13、14例如能够通过挤压件、冲压成型件等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由挤压件构成后部架13、14,因此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从前端部到后端部大致相等。
左右的后部架13、14经由框架托架40安装于构成电池壳10的后部的后侧电池架33。即,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前部通过框架托架40连结于后侧电池架33。该框架托架40由利用金属一体成形的构件构成,沿着后侧电池架3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框架托架40上使用焊接、粘接、紧固构件等固定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前部。构成框架托架40的金属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铝等,在该情况下,框架托架40可以是铝压铸件制。
左右的后部架13、14虽然经由框架托架40安装于后侧电池架33,但后部架13、14的前部能够碰到后侧电池架33的后表面。因此,后部架13、14从后侧电池架33朝向后方延伸。另外,也可以是后部架13、14的前部从后侧电池架33的后表面向后方多少分离一些,在该情况下整体上看,也可以称为后部架13、14从后侧电池架33朝向后方延伸。
左侧的后部架13的前部被配置成与后侧电池架33的比左右方向中央靠左的部位对应。此外,右侧的后部架14的前部被配置成与后侧电池架33的比左右方向中央靠右的部位对应。由此,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间隔成为规定的间隔。后部架13、14的间隔被设定得比电池壳10的左侧电池架30与右侧电池架31的间隔窄。此外,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高度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框架托架40具备沿着后侧电池架33的后表面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板部40a、以及从纵板部40a的下缘部沿着后侧电池架33的下表面向前方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也延伸的下板部40b。纵板部40a及下板部40b通过后述的多个紧固构件等固定于后侧电池架33。通过这样将框架托架40的纵板部40a及下板部40b分别固定于后侧电池架33的后表面及下表面,能够提高框架托架40相对于后侧电池架33的安装刚性。
如图4及图5所示,框架托架40具备位于左侧的后部架13的左侧方的左外侧肋40c、位于左侧的后部架13的右侧方的左内侧肋40d、位于右侧的后部架14的右侧方的右外侧肋40e、以及位于右侧的后部架14的左侧方的右内侧肋40f。通过左外侧肋40c及左内侧肋40d抑制左侧的后部架13的左右方向的倾倒,此外通过右外侧肋40e及右内侧肋40f抑制右侧的后部架14的左右方向的倾倒。进一步,由于肋40c、40d、40e、40f被配置成向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左右方向伸出,因此例如在撞击载荷从后方作用于后部架13、14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肋40c、40d、40e、40f使撞击载荷向左右方向的大范围分散。
在框架托架40上设有将左外侧肋40c及左内侧肋40d的后端部与右外侧肋40e及右内侧肋40f的后端部连结的连结部41。连结部4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彼此通过该连结部41被连结。即,在俯视时,由左右的后部架13、14、后侧电池架33及连结部41构成矩形的闭合截面。
在框架托架40的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左右一对臂连结部42、43,构成后悬架装置21的一部分的左右的悬架臂21A的前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连结于左右一对臂连结部42、43。臂连结部42、43延伸至比连结部41靠上方的位置,臂连结部42、43的上部分别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上部构造体3。
在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后部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悬架横梁44。左右的后部架13、14的后部彼此通过后悬架横梁44连结。在后悬架横梁44的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左右一对臂连结部44a、44b,左右的悬架臂21A的后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连结于左右一对臂连结部44a、44b。臂连结部44a、44b向上方延伸,臂连结部44a、44b的上部分别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上部构造体3。此外,在俯视时,由左右的后部架13、14、连结部41及后悬架横梁44构成矩形的闭合截面。
在下部构造体2的后部设有副架46。副架46具备被配置在比左侧的后部架13靠后方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件46a、被配置在比右侧的后部架14靠后方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件46b、以及将左侧件46a及右侧件46b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后侧件46c。
副架46的左侧件46a及右侧件46b的前部固定于后悬架横梁44。即,副架46经由后悬架横梁44连结于左右的后部架13、14。如图6所示,在连结的状态下,左右的后部架13、14位于比副架46靠下的位置。
(上部构造体)
首先,说明上部构造体3。如图2所示,上部构造体3具备地板面板70、前围板(隔壁部)71、以及左右一对边梁74、75。符号74表示左侧的边梁,符号75表示右侧的边梁。
地板面板70构成车厢R1的地面,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还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钢板等构成。地板面板70的上方空间成为车厢R1。在车厢R1的上部设有顶棚80。此外,在上部构造体3的左右两侧部分别形成有前部开口部3a及后部开口部3b。如图1所示,前部开口部3a及后部开口部3b分别由前门81及后门82开闭自如。另外,虽未图示,但在上部构造体3的右侧也开闭自如地配设有前门和后门。
左右的边梁74、75被配设成分别在地板面板70的左右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左侧的边梁7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连接有地板面板70的左端部,此外在右侧的边梁7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连接有地板面板70的右端部。边梁74、75的上侧部分从地板面板70的连接部位向上方突出,此外边梁74、75的下侧部分从地板面板70的连接部位向下方突出。由于在地板面板70的下方配置电池壳10,因此电池壳10被配置在左右的边梁74、75之间,在侧视车辆时边梁74、75的下侧部分与电池壳10重叠。
前围板71在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延伸,是用于分隔车厢R1和动力室R3的构件。前围板71的下端部与地板面板70的前端部连接。
图7是上部构造体3的后侧部分的仰视图,如该图7所示,上部构造体3的地板面板70具有构成后备箱R2的地面的后部面板部70A。在后部面板部70A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右的后轮罩72、73。
上部构造体3在车辆后部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方侧架90、91。左侧的后方侧架90形成为在比左侧的后轮罩72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着后部面板部70A的左端部延伸。在左侧的后方侧架90的后部,比后部面板部70A的后部更向后方突出地设有左侧的溃缩盒90a。
右侧的后方侧架91形成为在比右侧的后轮罩73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着后部面板部70A的右端部延伸。在右侧的后方侧架91的后部,比后部面板部70A的后部更向后方突出地设有右侧的溃缩盒91a。在左侧的溃缩盒90a的后部和右侧的溃缩盒91a的后部安装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92。左右的后方侧架90、91的前侧部分形成为朝向下方屈曲或倾斜。
此外,如图4及图8所示,电池壳10的后侧电池架33在比后方侧架90、91的前部靠前方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说,由于电池壳10被设置在地板面板70的下方,因此后侧电池架33被配置在比后方侧架90、91的前部靠下方的位置。
左侧的后方侧架90的前部从左侧的边梁74的后部向后方及车宽方向内侧分离了规定距离,左侧的后方侧架90的前部与左侧的边梁74的后部不连接。此外,同样地,右侧的后方侧架91的前部从右侧的边梁75的后部向后方及车宽方向内侧分离了规定距离,右侧的后方侧架91的前部与右侧的边梁75的后部不连接。即,若假设将左侧的后方侧架90与左侧的边梁74连接的情况,则将后方侧架90的前部向前方延长而连接于边梁74的后部。这样的话,后方侧架90的前部向比后轮罩72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突出。右侧也同样地后方侧架91的前部向比后轮罩73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突出。若左右的后方侧架90、91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则不得不缩短电池壳10的后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因此电池B的搭载量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后方侧架90、91与边梁74、75分别设置成非连接,形成能够将电池壳10向后方延长的空间。由此,能够将电池壳10向后方延长到电池壳10的后侧接近后轮罩72、73,并且能够将电池壳10的后侧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确保得长,因此能够增加电池B的搭载量。
例如如图7所示,设想从左侧的后方侧架90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朝向前方延伸的虚设直线L1,并且设想从右侧的后方侧架91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朝向前方延伸的虚设直线L2的情况下,电池壳10(用虚设线表示外形)被从比虚设直线L1靠左侧的区域设置到比虚设直线L2靠右侧的区域。通过设置这样大型的电池壳10,可遍及到比虚设直线L1、L2靠车宽方向外侧搭载电池B,能够进一步增加电池B的搭载量。
此外,在侧视车辆时,电池壳10延伸到比边梁74、75的后部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后侧电池架33比边梁74、75的后部位于后方,因此能够将电池B搭载至比边梁74、75的后部靠后方的位置。
进一步,在将后方侧架90、91与边梁74、75分别设为非连接的情况下,在撞击载荷从后方作用的情况下,存在没有从后方侧架90、91到边梁74、75的直接的载荷传递路径成为问题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没有这样的载荷传递路径,也能够利用电池壳10来吸收来自后方的撞击载荷。
即,如图8~图10所示,将左右的后方侧架90、91通过框架托架40连结于后侧电池架33。具体地说,上部构造体3具备后侧横梁95,该后侧横梁95被配置成后方侧架90、91的前部从后方抵接于该后侧横梁95,并且该后侧横梁95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后侧横梁95具备从左侧的轮罩72的前部附近至右侧的轮罩73的前部附近连续且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板部95a、从前板部95a向后方分离地配置且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板部95b、以及从前板部95a的下端部延伸至后板部95b的下端部的下板部95c。后板部95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比前板部95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后板部95b的上端部位于比前板部95a的上端部靠上的位置。此外,以前板部95a与后板部95b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越靠向上方则越宽的方式,设定了前板部95a及后板部95b的倾斜角度。
前板部95a的上端部及后板部95b的上端部接合于地板面板70的下表面,由前板部95a、后板部95b、下板部95c及地板面板70形成闭合截面。由此,能够提高地板面板70的刚性。
后方侧架90、91的前部从后方抵接于后侧横梁95的后板部95b,接合于该后板部95b及下板部95c。由于后板部95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前板部95a长,因此能够将后方侧架90、91相对于后侧横梁95的接合面积确保得大。
如图8所示,后侧横梁95被配置在后侧电池架33的上表面而形成为沿着该后侧电池架33的上表面延伸。后侧横梁95与后侧电池架33在上下方向上被紧固,由此后侧电池架33成为能够拆卸地安装于后侧横梁95的状态。
具体地说,如图9所示,在后侧横梁95的下板部95c的上表面,固定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螺母N1的下表面。螺母N1由于配设于后侧横梁95内,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后侧横梁95的内部空间。
如图10所示,螺母N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着间隔被设有多个。在后侧横梁95的内部,与螺母N1的数量对应地设有多个加强板95d。加强板95d具有供螺母N1的上部贯通的贯通孔95e。在螺母N1的上部贯通了贯通孔95e的状态下,螺母N1的外周面被焊接于贯通孔95e的周缘部,因此能够提高螺母N1的固定强度。加强板95d的前侧部分以沿着前板部95a的内表面的方式形成,被焊接于该前板部95a。加强板95d的后侧部分以沿着后板部95b的内表面的方式形成,被焊接于该后板部95b。因此,成为前板部95a与后板部95b通过加强板95d连结的状态。
在后侧电池架33的内部一体成型有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间壁部33a。在该中间壁部33a上形成有供螺栓B1从下方插通的插通孔33b。插通孔33b设有与螺母N1的数量相同的数量,隔着与螺母N1的间隔相同的间隔而形成。在插通孔33b的正上方配置螺母N1。插通于插通孔33b的螺栓B1贯通后侧电池架33的上壁部,并且贯通下板部95c而从下方螺合于螺母N1。通过使各螺栓B1螺合于各螺母N1,能够在多处将后侧横梁95与后侧电池架33紧固。图10中的符号33c是用于使螺栓B1从后侧电池架33的下方插通的开口部,在后侧电池架33的下壁部形成有多个。
(框架托架的紧固构造)
接着,说明框架托架40对后侧电池架33的紧固构造。如图9所示,在后侧电池架33的下壁部的内表面(上表面),彼此在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固定有多个螺母N2。螺母N2的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与螺母N1的轴线平行。
在后侧电池架33的下壁部的外表面(下表面),配置有框架托架40的下板部40b,在后侧电池架33的下壁部及框架托架40的下板部40b,从下方贯通与螺母N2螺合的多个螺栓B2。从下方贯通了后侧电池架33的下壁部及框架托架40的下板部40b的螺栓B2从下方螺合于螺母N2。通过使各螺栓B2螺合于各螺母N2,能够在多处将框架托架40与后侧电池架33紧固。
此外,在后侧电池架33的后壁部的内表面(前表面),固定有多个螺母N3。螺母N3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侧视时与螺母N1、N2的轴线正交。多个螺母N3在车宽方向上彼此隔着间隔而设置,并且还分别设置在后侧电池架33的后壁部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在后侧电池架33的后壁部的外表面(后表面),配置有框架托架40的纵板部40a,在后侧电池架33的后壁部及框架托架40的纵板部40a,贯通与螺母N3螺合的多个螺栓B3。从下方贯通了后侧电池架33的后壁部及框架托架40的纵板部40a的螺栓B3从后方螺合于螺母N3。通过使各螺栓B3螺合于各螺母N3,能够在多处将框架托架40与后侧电池架33紧固。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车辆后方作用的撞击载荷经由保险杠加强件92向左右的后方侧架90、91输入,左右的溃缩盒90a、91a压缩变形。通过该压缩变形没能吸收的大的撞击载荷,由于后侧电池架33安装于左右的边梁74、75及后侧横梁95,因此输入到后方侧架90、91的撞击载荷经由后侧横梁95传递到左右的边梁74、75和后侧电池架33。后侧电池架33由于是保护电池B的构件,因此具有高的强度,因此所输入的撞击载荷被后侧电池架33吸收。即,能够使所输入的撞击载荷经由后侧电池架33向左右的边梁74、75传递而吸收,因此可以不将边梁74、75与后方侧架90、91直接连接,因此能够将电池B的搭载空间向车辆后方侧延长来增加电池B的搭载量。
此外,由于在后侧电池架33上连接有左侧电池架30及右侧电池架31,因此还能够使输入到后侧电池架33的撞击载荷向左侧电池架30及右侧电池架31分散而吸收。
另外,来自后方的撞击载荷还输入到下部构造体2的副架46。输入到副架46的撞击载荷经由后悬架横梁44传递到左右的后部架13、14,因此输入到副架46的撞击载荷也经由框架托架40传递到后侧电池架33而被吸收。
前述的实施方式从各方面来讲不过是示例,不应限定地进行解释。进一步,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及变更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公开的后部车体构造例如能够设置于电动车辆。

Claims (6)

1.一种后部车体构造,是电动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所述电动车辆具备行驶用电机,并且在地板面板的下方配设有向该行驶用电机供给电力的电池,所述后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
后方侧架,在车辆后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后侧横梁,被配置成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从车辆后方抵接于该后侧横梁,该后侧横梁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左右一对边梁,从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了规定距离,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
后侧电池架,在所述电池的车辆后方且所述后方侧架的车辆前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保护所述电池,
包含所述后侧电池架的电池壳被安装于左右的所述边梁及所述后侧横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自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虚设直线遍及到比该虚设直线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地搭载有所述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车辆时,所述电池被搭载至比所述边梁的后部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横梁被配置在所述后侧电池架的上表面而形成为沿着该后侧电池架的上表面延伸,
所述后侧横梁与所述后侧电池架在上下方向上被紧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横梁接合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横梁具有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板部、以及从该前板部向车辆后方分离且在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板部,
所述后板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比所述前板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长,
所述后方侧架的前部从车辆后方抵接并接合于所述后板部。
CN202310120803.XA 2022-02-24 2023-02-16 后部车体构造 Pending CN1166389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6781 2022-02-24
JP2022026781A JP2023122988A (ja) 2022-02-24 2022-02-24 後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8954A true CN116638954A (zh) 2023-08-25

Family

ID=85283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0803.XA Pending CN116638954A (zh) 2022-02-24 2023-02-16 后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4752A1 (zh)
EP (1) EP4234377A1 (zh)
JP (1) JP2023122988A (zh)
CN (1) CN11663895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5530A (zh) * 2019-10-09 2022-06-0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0526B2 (en) * 2017-05-08 2021-09-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JP6624526B2 (ja) 2018-02-15 2019-12-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928719B2 (ja) * 2018-04-11 2021-09-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734334B2 (ja) * 2018-09-14 2020-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DE102021005515A1 (de) * 2021-11-09 2021-12-23 Daimler Ag Fahrzeug mit einer Antriebsbatteri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64752A1 (en) 2023-08-24
JP2023122988A (ja) 2023-09-05
EP4234377A1 (en) 2023-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638955A (zh) 后部车体构造
CN115892231A (zh) 车体构造
CN116638954A (zh) 后部车体构造
CN116638953A (zh) 车体构造
CN116638952A (zh) 车体构造
CN116638946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45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40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60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58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41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44A (zh) 车体前部构造
EP4234300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CN116638957A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16638942A (zh) 车体前部构造
US20230264557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with side frame support
CN116638959A (zh) 车体前部构造
US20230264757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including a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and a floor reinforcement
CN116638956A (zh) 车体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