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20435A - 车辆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20435A
CN116620435A CN202211689774.0A CN202211689774A CN116620435A CN 116620435 A CN116620435 A CN 116620435A CN 202211689774 A CN202211689774 A CN 202211689774A CN 116620435 A CN116620435 A CN 116620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pare tire
chassis
reinforcing member
pli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897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拓也
山口智弘
山北恭祐
新田贵志
镰田大
三浦祐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20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20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3/0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 B62D43/06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 B62D43/1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and arrang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在冲击载荷从车身后方输入时,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由此能够改善车辆的安全性的车辆后部结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备用轮胎托架,其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后方形成得长;备用轮胎,其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以及加强构件,其具有从后底盘的后部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的第二倾斜加强部。备用轮胎托架具有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第一易弯折部。加强构件具有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第二易弯折部。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结构
本申请基于2022年2月21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2-024968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后部结构,已知加强构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连接于装载物收容部的下表面、且在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设置有牵引钩的结构。加强构件在靠牵引钩的位置设置有脆弱部(即,易弯折部)。在脆弱部的车身前方设置有第二脆弱部(即,第二易弯折部)。
在该车辆后部结构中,例如由于在后面碰撞时输入的冲击载荷而在脆弱部及第二脆弱部处将加强构件弯折。因此,控制由冲击载荷引起的加强构件的弯折而能够利用加强构件来吸收冲击载荷。因而,能够抑制给收纳于装载物收容部的装载物、配置于装载物收容部的车身前方的后部座位带来影响(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5-93617号)。
另外,作为车辆后部结构,已知加强构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连接于备用轮胎罩(以下,也有时称作后底盘)的下表面、且在加强构件的后端部设置有牵引钩的结构。备用轮胎经由备用轮胎托架以后部位于比前部靠上方的方式前倾的状态倾斜配置于后底盘。加强构件被分割为加强构件前部和加强构件后部。加强构件例如通过在后面碰撞时输入的冲击载荷而在加强构件前部与加强构件后部的分割位置处朝向下方呈凸状弯折。由此,利用加强构件来吸收冲击载荷。
在该车辆后部结构中,后底盘因通过后面碰撞输入的冲击载荷而变形,由此以前倾的方式倾斜配置的备用轮胎从备用轮胎托架(即,后底盘)分离。在该状态下,备用轮胎的后部以前部为中心跃起。这样,控制备用轮胎的行为(移动)以使备用轮胎朝向车辆前方转动,由此能够防止备用轮胎接触到后部座位(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1-111026号)。
发明内容
然而,日本国特开2015-93617号的车辆后部结构在通过冲击载荷使加强构件弯折来吸收冲击载荷时,装载物从装载物收容部分离。因此,难以适宜地控制装载物的移动。
例如,在假定作为装载物而将备用轮胎装载于装载物收容部(所谓的后底盘)的情况下,也在吸收冲击载荷时,备用轮胎从装载物收容部分离。因此,难以适宜地控制备用轮胎的移动,难以谋求车辆的安全性的改善。
日本国特开2011-111026号的车辆后部结构在通过冲击载荷使加强构件弯折来吸收冲击载荷时,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因此,难以适宜地控制备用轮胎的移动,难以谋求车辆的安全性的改善。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在冲击载荷从车身后方输入时,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由此能够改善车辆的安全性的车辆后部结构。
本发明的方案提出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后底盘(例如,实施方式的后底盘15);备用轮胎托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备用轮胎托架16、102),其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备用轮胎托架的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备用轮胎固定部51)而言车辆前方相比,所述备用轮胎托架的相对于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后方形成得较长;备用轮胎(例如,实施方式的备用轮胎17),其固定于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加强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18、103),其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下表面,且具有从所述后底盘的后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底盘的后部15d)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的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以及钩(例如,实施方式的牵引钩21),其设置于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的后部18b),所述备用轮胎托架具有在比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设置的第一易弯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易弯折部47、105),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在比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设置的第二易弯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易弯折部62、106)。
通过如上述(1)的方案那样构成,例如在由于后面碰撞而向钩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朝向车辆前方输入朝上的载荷。因此,能够通过输入到倾斜部的朝上的载荷使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二易弯折部朝向上方弯折。由此,能够通过加强构件、备用轮胎托架16等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载荷。
在此,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二易弯折部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此外,备用轮胎托架通过与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前方相比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后方形成得较长,从而车辆后方的部位牢固地设置于后底盘。
因此,能够抑制在输入到倾斜部的朝上的载荷的作用下使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二易弯折部朝向上方弯折时备用轮胎固定部从后底盘分离这一情况。由此,能够使备用轮胎固定部的车辆后方侧与后底盘一起朝向上方跃起。
因此,在从车身后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在使备用轮胎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的状态下,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由此,能够适宜地控制备用轮胎的行为(移动)以使备用轮胎朝向车辆前方转动,例如能够防止备用轮胎与后部座位接触。因而,能够改善车辆的安全性。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是脆弱部。
脆弱部例如能够通过折断部、缺口、孔部、薄壁部等而容易形成。这样,通过使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一易弯折部为脆弱部,能够以简单的形状、且抑制成本而形成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一易弯折部。
(3)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同一位置。
通过如上述(3)的方案那样构成,在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朝向车辆前方输入了朝上的载荷时,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中使应力集中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同一位置(即,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二易弯折部)。因此,能够在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后方处使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与后底盘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由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能够可靠地改善车辆的安全性。
(4)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配置于同一中心(例如,实施方式的同一中心O1)的圆弧(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圆弧71、第二圆弧72)上、且配置于同一法线(例如,实施方式的同一法线73)上。
通过如上述(4)的方案那样构成,在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朝向车辆前方输入了朝上的载荷时,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中使应力集中于同一法线上的第一易弯折部及第二易弯折部。因此,能够在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使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与后底盘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由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
(5)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通过如上述(5)的方案那样构成,在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朝向车辆前方输入了朝上的载荷时,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应力集中的地方分散于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因此,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加强构件及后底盘的整体适宜地确保刚性。由此,能够适宜地确保对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朝上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反作用力。
在该状态下,通过载荷超过反作用力,使备用轮胎托架在第一易弯折部处弯折。由此,能够使加强构件在第二易弯折部处弯折。因此,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托架、加强构件及后底盘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载荷。
另一方面,使备用轮胎托架在第一易弯折部处弯折,并使加强构件在第二易弯折部处弯折。由此,能够在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使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与后底盘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
因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
(6)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配置于同一中心(例如,实施方式的同一中心O2)的圆弧(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圆弧111、第二圆弧112)上、且配置于错开的法线(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法线114、第二法线115)上。
通过这样构成,在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朝向车辆前方输入了朝上的载荷时,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应力集中的地方分散于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因此,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加强构件及后底盘的整体适宜地确保刚性。由此,能够适宜地确保对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朝上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反作用力。
在该状态下,通过载荷超过反作用力,使备用轮胎托架在第一易弯折部处弯折。由此,能够使加强构件在第二易弯折部处弯折。因此,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托架、加强构件及后底盘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载荷。
另一方面,使备用轮胎托架在第一易弯折部处弯折,并使加强构件在第二易弯折部处弯折。由此,能够在比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使备用轮胎托架及加强构件与后底盘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
因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
(7)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设置于在所述后底盘中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棱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底盘棱线部33)。
通过如上述(7)的方案那样构成,能够将棱线部设置于备用轮胎固定部的车辆后方。因此,在通过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载荷使备用轮胎托架在第一易弯折部处弯折,并且使加强构件在第二易弯折部处弯折时,能够使后底盘在设置于备用轮胎固定部的车辆后方的棱线部处弯折。
由此,能够抑制备用轮胎固定部从后底盘分离这一情况,并使备用轮胎固定部的车辆后方侧与后底盘一起更可靠地朝向上方跃起。因此,在使备用轮胎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的状态下,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
(8)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具备:一对后部边侧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左右的后部边侧框架11、12),它们在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状态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横梁(例如,实施方式的底盘横梁22),其通过架设于所述一对后部边侧框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下表面,所述加强构件的相对于所述倾斜部而言车辆前方侧的部位(例如,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位61b)连接于所述后横梁。
通过如上述(8)的方案那样构成,能够利用后横梁来加强加强构件中的相对于倾斜部而言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因此,能够利用加强构件来适宜地确保对输入到加强构件的倾斜部的朝上的载荷进行支承的反作用力,并使加强构件在钩与后横梁之间支撑。在该状态下,通过载荷超过反作用力,能够使备用轮胎托架在第一易弯折部处可靠地弯折,并且使加强构件在第二易弯折部处可靠地弯折。因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可靠地跃起。
(9)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加强构件具有设置于比第二易弯折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由脆弱部形成的第三易弯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三易弯折部64)。
例如,考虑后面碰撞所引起的冲击载荷朝向车辆前方而水平输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考虑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输入的朝上的载荷变小。于是,在加强构件中的比第二易弯折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设置了第三易弯折部。因此,即使在向加强构件的倾斜部输入的朝上的载荷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三易弯折部弯折来使第二易弯折部弯折而折弯成Z状。
由此,能够使第二易弯折部与备用轮胎托架的第一易弯折部一起向上方移动。因此,在使备用轮胎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的状态下,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在冲击载荷从车身后方输入时,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从后底盘分离而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因此,能够改善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是从左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是从左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4的VI部放大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由于后面碰撞而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加强构件输入冲击载荷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在输入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构件的载荷作用下将加强构件折弯成Z状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9是说明在输入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构件的载荷的作用下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说明通过后面碰撞而向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的拖车栓钩输入冲击载荷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在输入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拖车栓钩的载荷作用下将加强构件折弯成V状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在输入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拖车栓钩的载荷的作用下使备用轮胎的后部向上方跃起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实施方式]
<车辆后部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10的俯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1、图2所示那样,车辆Ve例如是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Sport UtilityVehicle),有时在后端部安装拖车栓钩TH(参照图10)。拖车栓钩TH例如是用于牵引装载打渔用的船的拖车、野营用的拖车等的装置。在图1至图6中,在车辆Ve中未安装有拖车栓钩TH的状态下进行说明。
该车辆Ve具备构成大致车辆Ve的后半部的车辆后部结构10。具体而言,车辆后部结构10具备左右的后部边侧框架(一对后部边侧框架)11、12、在车身后部设置的后地板横梁13、在后地板横梁13的车身前方设置的后部座位14、在后地板横梁13的车身后方设置的后底盘(rear floorpan)15、在后底盘15的上表面设置的备用轮胎托架16(也参照图3)、在后底盘15的车身前部设置的备用轮胎17、在后底盘15的下表面设置的加强构件18及底盘横梁(后横梁)22(也参照图5)、以及在加强构件18设置的牵引钩(钩)21。
左后部边侧框架11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在车身后部设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即,左右外侧)。左后部边侧框架11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例如是通过形成为中空的闭合截面而构成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的刚性高的骨架构件。
左后部边侧框架11从未图示的左下边梁的后端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右后部边侧框架12从未图示的右下边梁的后端部朝向车身后方延伸。
在左后部边侧框架11的前端部11a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的前端部12a架设有后地板横梁13。后地板横梁13是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构成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的刚性高的骨架构件。
在后地板横梁13的车身前方、且左下边梁与右下边梁之间设置有例如后部座位14。后部座位14具备座椅座垫25、座椅靠背26及未图示的头枕。
座椅座垫25是设置于左下边梁与右下边梁之间且供乘员就座的座部。座椅靠背26是从座椅座垫25的后部立起而对就座于座椅座垫25的乘员的后背进行支承的靠背部。头枕是设置于座椅靠背26的上部而对就座于座椅座垫25的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的头靠部。
<后底盘>
图3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10时的立体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3、图4所示那样,在后地板横梁13的车身后方设置的后底盘15的前端部15a连接于后地板横梁13。后底盘15的左侧部15b(参照图5)连接于左后部边侧框架11。后底盘15的右侧部15c连接于右后部边侧框架12。
即,后底盘15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左后部边侧框架11与右后部边侧框架12之间。
后底盘15具有底盘前半部31、配置于比底盘前半部31靠车身后方的位置的底盘后半部32、在底盘前半部31与底盘后半部32之间的连接部形成的底盘棱线部(棱线部)33。
底盘前半部31的前端部(即,后底盘15的前端部15a)连接于后地板横梁13。底盘前半部31的左侧部及右侧部连接于左后部边侧框架11的前半部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的前半部。底盘前半部31例如从后底盘15的前端部15a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缓慢地朝下延伸。
从上方在底盘前半部31配置备用轮胎17。由此,备用轮胎17例如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缓慢地朝下配置于后底盘15(具体而言,底盘前半部31)(也参照图2)。
底盘后半部32具有分别左右配置的左侧部35(参照图5)及右侧部36、以及连结于这些左侧部35及右侧部36的中央部37。
左侧部35从左后部边侧框架11朝向下方垂下。右侧部36从右后部边侧框架12朝向下方垂下。中央部37连结于左侧部35的下边和右侧部36的下边。中央部37从底盘前半部31的后端部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与底盘前半部31相比急剧朝下延伸。详细而言,中央部37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呈缓慢的弯曲状朝下延伸。
因此,在中央部37的前端部与底盘前半部31的后端部交叉的部位形成有底盘棱线部33。底盘棱线部33朝向上方呈倒V字状突出,并朝向车宽方向延伸。
另外,底盘后半部32的后端部32a通过左侧部35、右侧部36及中央部37而在从车辆后方观察的后视下形成为U字状。
在底盘后半部32的后端部32a、左后部边侧框架11的后端部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的后端部设置有后板构件41。从车辆后方在后板构件41设置有后保险杠梁43(参照图1)。
如图1所示那样,后保险杠梁43朝向车宽方向设置。后保险杠梁43的左端部43a连接于左后部边侧框架11的后端部,后保险杠梁43的右端部43b连接于右后部边侧框架12的后端部。即,后保险杠梁43架设于左后部边侧框架11的后端部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的后端部。
<备用轮胎托架、备用轮胎>
返回图3、图4,从上方在后底盘15的上表面设置有备用轮胎托架16。备用轮胎托架16在后底盘15中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备用轮胎托架16从底盘前半部31经过底盘棱线部33而延伸到底盘后半部32的中途。备用轮胎托架16的外周的连接部(凸缘)连接于备用轮胎托架16的上表面。
备用轮胎托架16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而具有隆起部45、第一后延长部46、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后延长部48。隆起部45设置于底盘前半部31中的靠底盘棱线部33的部位,并通过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梯形形状而具有顶部45a。
顶部45a例如与底盘前半部31同样地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缓慢地朝下形成。隆起部45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礼帽状。
在顶部45a设置有备用轮胎固定部51。备用轮胎固定部51形成为能够安装固定工具53。通过在备用轮胎固定部51安装固定工具53,从而备用轮胎17的中心部17a被固定工具53(也参照图1)固定于隆起部45。
在该状态下,备用轮胎17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缓慢地朝下配置于后底盘15(具体而言,底盘前半部31)。
第一后延长部46在隆起部45的后端一体形成,并设置于底盘前半部31。第一后延长部46从隆起部45的后端延伸到底盘棱线部33。
第二后延长部48在第一后延长部46的后端一体形成,并设置于底盘后半部32。第二后延长部48从第一后延长部46的后端沿着底盘后半部32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与第一后延长部46相比急剧朝下延伸。
因此,在第二后延长部48的前端与第一后延长部46的后端交叉的部位形成有第一易弯折部47。第一易弯折部47沿着底盘棱线部33的上表面朝向上方而呈倒V字状突出。第一易弯折部47设置于底盘棱线部33。另外,第一易弯折部47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第一易弯折部47例如是由设置于两侧部的一对缺口55(仅对左侧的缺口55进行图示)形成的脆弱部。第一易弯折部47例如除了缺口55之外也可以由折断部、凹陷部、孔部、薄壁部等形成脆弱部。这样,通过使第一易弯折部47为脆弱部,能够通过缺口55、折断部、凹陷部、孔部、薄壁部等以简单的形状且抑制成本而形成第一易弯折部47。
在此,有时将备用轮胎托架16中的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而言车辆前方侧的部位作为托架前部57,并将备用轮胎托架16中的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而言车辆后方侧的部位作为托架后部58来进行说明。托架前部57由隆起部45的前半部形成。托架后部58由隆起部45的后半部、第一后延长部46、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后延长部48形成。托架后部58与托架前部57相比朝向车辆后方较长地形成。
即,备用轮胎托架16形成为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而言车辆后方比车辆前方长。
<加强构件>
图5是从左下方观察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后部结构10时的立体图。
如图4、图5所示那样,从下方在后底盘15的下表面设置有加强构件18。加强构件18在后底盘15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另外,加强构件18在前后方向上从底盘前半部31的中途经过底盘棱线部33而延伸到底盘后半部32的后端部32a。
加强构件18的外周的连接部(凸缘)连接于备用轮胎托架16的下表面。加强构件18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礼帽状。
加强构件18具有第一倾斜加强部61、在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后端配置的第二倾斜加强部(倾斜部)63、在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前端与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后端交叉的部位形成的第二易弯折部62、在第二倾斜加强部63设置的第三易弯折部64、以及在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设置的铅垂加强部65。
第一倾斜加强部61从下方设置于底盘前半部31中的靠底盘棱线部33的部位的下表面。第一倾斜加强部61沿着备用轮胎托架16中的隆起部45及第一后延长部46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缓慢朝下延伸。
第二倾斜加强部63在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后端一体形成,并从下方设置于底盘后半部32的下表面。第二倾斜加强部63从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后端到底盘后半部32的后端部32a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与第一倾斜加强部61相比急剧朝下延伸。
即,第二倾斜加强部63从底盘后半部32的后端部32a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详细而言,第二倾斜加强部63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呈缓慢的弯曲状从底盘后半部32的后端部32a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
第二易弯折部62沿着底盘棱线部33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呈倒V字状突出。第二易弯折部62与第一易弯折部47同样地设置于底盘棱线部33。另外,第二易弯折部62与第一易弯折部47同样地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第二易弯折部62例如是由在形成为截面礼帽状的加强构件18的底部18a设置的凹陷部67形成的脆弱部。第二易弯折部62例如除了凹陷部67之外也可以由折断部、缺口、孔部、薄壁部等形成脆弱部。这样,通过使第二易弯折部62为脆弱部,能够通过凹陷部67、折断部、缺口、孔部、薄壁部等以简单的形状且抑制成本而形成第二易弯折部62。
图6是将图4的VI部放大的剖视图。
如图4、图6所示那样,第二易弯折部62配置于在备用轮胎托架16形成的第一易弯折部47的下方。具体而言,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同一位置。
另外,第一易弯折部47配置于第一圆弧(圆弧)71上。第二易弯折部62配置于第二圆弧(圆弧)72上。第一圆弧71及第二圆弧72是同一中心O1的圆弧。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在第一圆弧71上及第二圆弧72上配置于同一法线73上。
即,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配置于同一中心O1的第一圆弧71上及第二圆弧72上、且配置于同一法线73上。
在第二倾斜加强部63中的例如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设置有第三易弯折部64。第三易弯折部64设置于比第二易弯折部62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第三易弯折部64例如与第二易弯折部62同样地是由在形成为截面礼帽状的底部18a设置的凹陷部68形成的脆弱部。
第三易弯折部64例如除了凹陷部68之外也可以由折断部、缺口、孔部、薄壁部等形成脆弱部。这样,通过使第三易弯折部64为脆弱部,从而能够通过凹陷部68、折断部、缺口、孔部、薄壁部等以简单的形状且抑制成本而形成第三易弯折部64。
从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朝向上方而立起有铅垂加强部65。铅垂加强部65从车辆后方连接于后板构件41的后表面。
<牵引钩>
在加强构件18的后部18b设置有牵引钩21。牵引钩21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U字状。牵引钩21的前端部21a在第二倾斜加强部63中从下方连接于靠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且比第三易弯折部64靠车辆后方的部位。另外,牵引钩21的后端部21b从车辆后方连接于铅垂加强部65。因此,牵引钩21设置于加强构件18的后部,并经由加强构件18的后部18b而设置于后底盘15的后部15d。
通过牵引钩21设置于加强构件18的后部18b,从而加强构件18的后部18b被牵引钩21加强,加强构件18的后部18b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即,第二倾斜加强部63从牵引钩21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并在比牵引钩21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具有第三易弯折部64。
牵引钩21在牵引车辆时,例如向牵引钩21挂上绳索而使用。另外,牵引钩21在顶起车辆时作为连接千斤顶的顶起点而使用。
<底盘横梁>
如图4、图5所示那样,在后底盘15的底盘前半部31的下表面设置有底盘横梁22。底盘横梁22配置于底盘前半部31中的靠底盘棱线部33的位置。底盘横梁22架设于左后部边侧框架11及右后部边侧框架12而沿车宽方向延伸。底盘横梁22例如2分割为左横梁81和右横梁82。
左横梁81从第一倾斜加强部61中的靠前端部61a的连接部位61b到左后部边侧框架11沿着底盘前半部31的下表面而朝向车宽方向左侧延伸。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连接部位61b相对于第二倾斜加强部63(具体而言,第二易弯折部62)位于车辆前方侧。左横梁81是与底盘前半部31一起形成为中空的闭合截面的刚性高的构件。
右横梁82从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连接部位61b到右后部边侧框架12沿着底盘前半部31的下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右侧延伸。右横梁82是与底盘前半部31一起形成为中空的闭合截面的刚性高的构件。
即,加强构件18的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连接部位61b连接于底盘横梁2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底盘横梁22连接于第一倾斜加强部61中的靠前端部61a的连接部位61b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例子,例如也可以将底盘横梁22连接于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前端部61a。由此,能够避免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前端部61a从底盘横梁22向车辆前方突出。
接着,例如,基于图4至图8来说明在由于后面碰撞而从车身后方向车辆后部结构10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适宜地控制备用轮胎17而保护后部座位14免受备用轮胎17的干扰的例子。
首先,基于图7来说明在车辆Ve的后端部未安装拖车栓钩TH(参照图10)的例子。
图7是说明由于后面碰撞而向车辆后部结构10的加强构件18输入冲击载荷的例子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在输入到加强构件18的载荷的作用下将加强构件18折弯成Z状的例子的剖视图。图9是说明在输入到加强构件18的载荷的作用下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跃起的例子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那样,车辆Ve在后端部未安装拖车栓钩TH(参照图10)。以下,有时将不具备拖车栓钩TH的车辆Ve称作“车辆Vel”。
根据车辆Vel,例如在后面碰撞时,冲击载荷F1朝向车辆前方水平向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输入。
因此,向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朝向车辆前方而朝上输入的压缩载荷F2比冲击载荷F1小。由此,考虑难以通过压缩载荷F2使加强构件18的第二易弯折部62弯折。于是,在加强构件18中的比第二易弯折部62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设置了第三易弯折部64。以下,有时将压缩载荷F2仅简记为“载荷F2”。
如图8所示那样,即便在向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输入的朝上的载荷F2(参照图7)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三易弯折部64朝向下方弯折而使第二易弯折部62朝向上方弯折。由此,能够使加强构件18在第二易弯折部62及第三易弯折部64这两处弯折而呈Z状折弯。
另外,通过使加强构件18在载荷F2的作用下呈Z状折弯,能够使备用轮胎托架16的第一易弯折部47与第二易弯折部62一起朝向上方弯折。
在此,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此外,备用轮胎托架16的托架后部58形成为比托架前部57(关于双方,参照图3)长。
因此,能够抑制在通过输入到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朝上的载荷F2(参照图7)而使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朝向上方弯折时备用轮胎固定部51从后底盘15分离这一情况。由此,能够使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车辆后方侧与后底盘15一起朝向上方而向上方跃起。
如图9所示那样,在使备用轮胎17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状态下,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跃起。由此,能够适宜地控制备用轮胎17的行为(移动)以使备用轮胎17朝向车辆前方如箭头A那样转动,例如能够防止备用轮胎17与后部座位14(参照图2)接触。因此,能够改善车辆Ve的安全性。
在此,能够通过输入到加强构件18的载荷F2(参照图7)在第二易弯折部62及第三易弯折部64这两处使加强构件18弯折而呈Z状折弯。此外,能够使加强构件18呈Z状折弯,并且使备用轮胎托架16在第一易弯折部47处弯折。由此,能够通过加强构件18、备用轮胎托架16等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18的载荷F2。
另外,如图6、图7所示那样,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同一位置。因此,在向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输入了载荷F2时,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16及加强构件18中使应力集中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同一位置(即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
由此,能够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而在车辆后方使备用轮胎托架16及加强构件18与后底盘15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因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也参照图9)。因此,能够可靠地改善车辆Ve的安全性。
而且,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配置于同一中心O1的第一圆弧71上及第二圆弧72上、且配置于同一法线73上。因此,在向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输入了载荷F2时,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16及加强构件18中使应力集中于同一法线73上的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
由此,能够在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使备用轮胎托架16及加强构件18与后底盘15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因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
此外,如图4、图7所示那样,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设置于底盘棱线部33。因此,在通过载荷F2而使备用轮胎托架16在第一易弯折部47处弯折,并且使加强构件18在第二易弯折部62处弯折时,能够使后底盘15在设置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车辆后方的底盘棱线部33处弯折。
由此,能够抑制备用轮胎固定部51从后底盘15分离这一情况,从而使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车辆后方侧与后底盘15一起更可靠地朝向上方而向上方跃起。因此,在使备用轮胎17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状态下,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跃起。
而且,如图5、图7所示那样,加强构件18的第一倾斜加强部61中的相对于第二易弯折部62而言车辆前方侧的连接部位61b连接于底盘横梁22。因此,第一倾斜加强部61的连接部位61b由底盘横梁22加强。由此,能够由加强构件18适宜地确保对输入到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的载荷F2进行支承的反作用力,并使加强构件18在牵引钩21(即,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与底盘横梁22之间支撑。
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载荷F2超过反作用力,使备用轮胎托架16在第一易弯折部47处可靠地弯折,并且使加强构件18在第二易弯折部62及第三易弯折部64处可靠地弯折。此外,能够使后底盘15在底盘棱线部33处可靠地弯折。由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可靠地跃起。
接着,基于图8来说明在车辆Ve的后端部安装有拖车栓钩TH(参照图10)的例子。
图10是说明由于后面碰撞而向车辆后部结构10的拖车栓钩TH输入冲击载荷的例子的剖视图。图11是说明在输入到拖车栓钩TH的载荷的作用下使加强构件18呈Z状折弯的例子的剖视图。图12是说明在输入到拖车栓钩TH的载荷的作用下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跃起的例子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那样,车辆Ve在后端部安装有拖车栓钩TH。以下,有时将具备拖车栓钩TH的车辆Ve称作“车辆Ve2”。
根据车辆Ve2,在后面碰撞中冲击载荷F3作为压缩载荷经由拖车栓钩安装部85朝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向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输入。以下,有时将冲击载荷F3仅简记为“载荷F3”。
如图11所示那样,通过输入到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后端部63a的载荷F3(参照图10),能够使第二易弯折部62朝向上方弯折。由此,能够使加强构件18在第二易弯折部62处弯折而呈V状折弯。
另外,通过使加强构件18在载荷F3的作用下呈V状折弯,能够使备用轮胎托架16的第一易弯折部47与第二易弯折部62一起朝向上方弯折。
在此,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设置于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此外,备用轮胎托架16的托架后部58形成为比托架前部57(双方,参照图3)长。
因此,能够抑制在输入到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朝上的载荷F3(参照图10)的作用下使第一易弯折部47及第二易弯折部62朝向上方弯折时备用轮胎固定部51从后底盘15分离这一情况。由此,能够使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车辆后方侧与后底盘15一起朝向上方跃起。
如图12所示那样,在使备用轮胎17固定于备用轮胎固定部51的状态下,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向上方跃起。由此,能够适宜地控制备用轮胎17的行为(移动)以使备用轮胎17朝向车辆前方如箭头B那样转动,例如能够防止备用轮胎17与后部座位14(参照图2)接触。
通过输入到加强构件18的载荷F3(参照图10),能够在第二易弯折部62处使加强构件18弯折而呈V状折弯。此外,能够使加强构件18呈V状折弯,并且使备用轮胎托架16在第一易弯折部47处弯折。由此,能够通过加强构件18、备用轮胎托架16等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18的载荷F3。
此外,根据具备拖车栓钩TH的车辆Ve2,能够得到与不具备拖车栓钩TH的车辆Ve1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
接着,基于图13来说明变形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在变形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10同一、类似的结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那样,车辆后部结构100将实施方式的备用轮胎托架16及加强构件18替换为备用轮胎托架102及加强构件103,且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10同样。
备用轮胎托架102将实施方式的第一易弯折部47替换为第一易弯折部105,且其他部位与实施方式的备用轮胎托架16同样。第一易弯折部10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易弯折部47同样地例如是由缺口、折断部、凹陷部、孔部、薄壁部等形成的脆弱部。
加强构件103将实施方式的第二易弯折部62替换为第二易弯折部106,且其他部位与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18同样。第二易弯折部10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易弯折部62同样地例如是由凹陷部、折断部、缺口、孔部、薄壁部等形成的脆弱部。
第一易弯折部105及第二易弯折部106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的(偏移的)位置。因此,在向加强构件103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朝向车辆前方输入朝上的载荷F4时,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应力集中的地方分散于备用轮胎托架102及加强构件103。由此,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102、加强构件103及后底盘15的整体适宜地确保刚性。即,能够适宜地确保对输入到加强构件103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朝上的载荷F4进行支承的反作用力。
在该状态下,通过载荷F4超过反作用力,能够使备用轮胎托架102在第一易弯折部105处弯折,并使加强构件103在第二易弯折部106处弯折。由此,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托架102、加强构件103及后底盘15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103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载荷F4。
另一方面,使备用轮胎托架102在第一易弯折部105处弯折。由此,能够使加强构件103在第二易弯折部106处弯折。因此,能够在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使备用轮胎托架102及加强构件103与后底盘15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
由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参照图2)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参照图2)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
另外,第一易弯折部105配置于第一圆弧(圆弧)111上。第二易弯折部106配置于第二圆弧(圆弧)112上。第一圆弧111及第二圆弧112是同一中心O2的圆弧。在此,第一易弯折部105配置于第一法线(法线)114上。第二易弯折部106配置于第二法线(法线)115上。
即,第一易弯折部105及第二易弯折部106在同一中心O2的圆弧上配置于错开的(偏移的)法线上。
因此,在向加强构件103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朝向车辆前方输入朝上的载荷F4时,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应力集中的地方分散于备用轮胎托架102及加强构件103。由此,能够在备用轮胎托架102、加强构件103及后底盘15的整体适宜地确保刚性。即,能够适宜地确保对输入到加强构件103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朝上的载荷F4进行支承的反作用力。
在该状态下,通过载荷F4超过反作用力,使备用轮胎托架102在第一易弯折部105处弯折。由此,能够使加强构件103在第二易弯折部106处弯折。因此,能够通过备用轮胎托架102、加强构件103及后底盘15来吸收输入到加强构件103的第二倾斜加强部63的载荷F4。
另一方面,能够使备用轮胎托架102在第一易弯折部105处弯折,并使加强构件103在第二易弯折部106处弯折。因此,能够在比备用轮胎固定部51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使备用轮胎托架102及加强构件103与后底盘15一起可靠(适宜)地弯折。由此,能够不会使备用轮胎17(参照图2)从后底盘15分离而使备用轮胎17的后部17b(参照图2)向上方可靠(适宜)地跃起。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所述的变形例。

Claims (9)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具备:
后底盘;
备用轮胎托架,其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上表面,且与所述备用轮胎托架的相对于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前方相比,所述备用轮胎托架的相对于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而言车辆后方形成得较长;
备用轮胎,其固定于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
加强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下表面,且具有从所述后底盘的后部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朝上延伸的倾斜部;以及
钩,其设置于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部,
所述备用轮胎托架具有在比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设置的第一易弯折部,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在比所述备用轮胎固定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设置的第二易弯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是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同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配置于同一中心的圆弧上、且配置于同一法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配置于同一中心的圆弧上、且配置于错开的法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易弯折部及所述第二易弯折部设置于在所述后底盘中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棱线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具备:
一对后部边侧框架,它们在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状态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后横梁,其通过架设于所述一对后部边侧框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设置于所述后底盘的下表面,
所述加强构件的相对于所述倾斜部而言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连接于所述后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加强构件具有设置于比第二易弯折部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且由脆弱部形成的第三易弯折部。
CN202211689774.0A 2022-02-21 2022-12-27 车辆后部结构 Pending CN1166204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4968A JP7410992B2 (ja) 2022-02-21 2022-02-21 車両後部構造
JP2022-024968 2022-0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20435A true CN116620435A (zh) 2023-08-22

Family

ID=87573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89774.0A Pending CN116620435A (zh) 2022-02-21 2022-12-27 车辆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4763A1 (zh)
JP (1) JP7410992B2 (zh)
CN (1) CN11662043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3039B2 (en) * 2002-08-16 2004-08-3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racket assembly for securing a compact spare tire and a full size tire
JP5435349B2 (ja) * 2009-12-24 2014-03-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7221840B2 (ja) * 2019-10-15 2023-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10992B2 (ja) 2024-01-10
JP2023121562A (ja) 2023-08-31
US20230264763A1 (en) 2023-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9627B (zh) 车辆后部构造
US6672639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EP1975000B1 (en) Getting-on/off step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1097149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搭載構造
US8020925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cab-over type vehicle
CN104395149A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14670930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6155645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支持構造
JP4645243B2 (ja) 車体の側面補強構造
CN116620435A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2011131711A (ja)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US11541714B2 (en) Vehicle
US11104383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7392371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3752808A (zh) 电动车辆
CN114670931A (zh) 车体前部结构
US10576845B2 (en) Vehicle seat
US20230278639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4581621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US20230015659A1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CN114670932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4312645B (zh) 一种集成式前防撞梁安装支架
CN108454715A (zh) 驾驶室加强构造
CN107867335B (zh) 转向支撑构件的周边结构
CN108216376B (zh) 车顶的加强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