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5037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5037A
CN116605037A CN202310031209.3A CN202310031209A CN116605037A CN 116605037 A CN116605037 A CN 116605037A CN 202310031209 A CN202310031209 A CN 202310031209A CN 116605037 A CN116605037 A CN 116605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ib
separator
stepped portion
bulk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312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男谷唯
中本直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0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50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6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在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隔板的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而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便利性。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矩形框状的热交换器(11)的隔板(10)。隔板(10)包括用于将隔板(10)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固定部(10f)和设置在车身固定部(10f)的下方侧的层差部(10d)。层差部(10d)的上侧的隔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与层差部(10d)的下侧的隔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相同。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树脂制隔板的两侧面的下方侧具有层差部的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配置在车辆前方并支承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的隔板与配置在车辆左右侧的一对纵梁连接。作为该构造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中,车身前方的树脂制的隔板与前侧车架(纵梁)连接。在该隔板的两侧面下方侧在车宽方向上设有层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96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树脂制的隔板中,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存在根据车辆构造而隔板承受由接触引起的载荷的情况。作为该车辆构造,在例如在隔板下配置有柔软的底罩的情况下,由于底罩柔软,因此载荷大致直接传递至隔板。
在承受上述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在树脂制的隔板的两侧面下方侧设有层差,因此存在隔板的侧方部件在层差部分破裂或断裂的情况。若隔板的侧方部件破裂或断裂,则会产生无法支承热交换器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隔板的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而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便利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热交换器的矩形框状的隔板,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车身固定部,其用于将所述隔板固定于车身;以及层差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固定部的下方侧,所述层差部的上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层差部的下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提供即使在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隔板的热交换器的支承构造的车辆前部构造,进而能够获得能够提高交通安全性、便利性的车辆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内配置的隔板的后面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实线框内的隔板中的左侧柱部件的斜后视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虚线线框内的隔板中的左侧柱部件的斜前视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左侧柱部件的侧视构成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隔板
10a1、10a2柱部件
a1 车身固定面部
a2 柱侧面部
a21 接合面
a22 下方侧的侧面部
a3 泵支承面部
a4 泵固定面部
10b1、10b2梁部件
10c 水泵固定部
10d 层差部
10e 下方肋部
10f 车身固定部
10g 纵肋
10h 横肋
11 热交换器
W1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构成>
参照图1~图4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以箭头表示的“前后”表示汽车(未图示)的前后方向、“左右”表示汽车的宽度方向、“上下”表示铅正上方下方向。
图1示出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内配置的隔板10的车辆的后面观察的构成。隔板10为树脂制,配置在车辆的前部,后面观察(或前面观察)呈矩形框状,在矩形框内支承有散热器等热交换器11。隔板10的矩形框由上下分离并沿车宽方向(横向)水平延伸的梁部件10b1、10b2和将上下的梁部件10b1、10b2的两端在上下方向(纵向)上连接的左右的柱部件10a1、10a2构成。
隔板10在各柱部件10a1、10a2中,以上下分离的2处车身固定部10f固定于车身。上下的车身固定部10f从柱部件10a1、10a2的上下中间位置向下方侧位置延伸规定长度,在柱部件10a1、10a2中设置在成形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身固定面部a1(参照图2或图3)上。
此外,上下的车身固定部10f构成为,在形成于朝向后方的车身固定面部a1的贯通孔中穿插螺丝、螺栓等,将车身固定面部a1固定于车身。车身固定面部a1与朝向车宽方向的柱侧面部a2垂直地连续(参照图2及图3)。柱侧面部a2在上下的梁部件10b1、10b2之间延伸。柱侧面部a2与车身固定面部a1的截面形状形成L字形状。
图2示出图1所示的双点划线框1内的隔板10中的左侧柱部件10a1的斜后视构成。图3示出图1所示的虚线线框2内的隔板10中的左侧柱部件10a1的斜前视构成。图4示出图3所示的左侧柱部件10a1的侧视构成。
如图2所示,在左侧的柱部件10a1中,柱侧面部a2的比与车身固定面部a1接合的车内侧的接合面a21靠下方侧的车内侧的侧面部a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接合面a21短。在下方侧的侧面部a22垂直地接合有朝向前后方向的泵支承面部a3(参照图3)。泵支承面部a3设置在从柱部件10a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到下部的范围内。在泵支承面部a3接合有设有水泵固定部10c的泵固定面部a4。泵固定面部a4的板形状的中央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地弯曲,与泵支承面部a3垂直地在后方侧直立设置并接合。
在泵支承面部a3与车身固定面部a1之间具有阶梯状的层差部10d。层差部10d在隔板10的左右两侧的柱部件10a1、10a2(参照图1)中设置在车身固定部10f(或车身固定面部a1)的下方侧。层差部10d在图3所示的斜侧视时位于与车身固定面部a1垂直地接合的接合面a21与该下方侧的泵固定面部a4的边界。另外,如图1所示,在隔板10具有将热交换器11以横向的轴悬吊支承的横向悬吊构造的情况下,层差部10d与该横向悬吊部分的位置相比位于下方侧。因此,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由于接触引起的载荷被层差部10d吸收,因此能够防止比层差部10d靠上方的热交换器11的横向悬吊部分破损。
如图3所示,柱部件10a1具备层差部10d。层差部10d由俯视观察大致梯形状的水平面构成,沿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层差部10d的从车外侧观察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2小于柱部件10a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层差部10d靠柱部件10a1的后侧配置。如图4所示,层差部10d的上侧的柱部件10a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与层差部10d的下侧的柱部件10a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相同。换言之,隔板10的侧面的夹着层差部10d的上方侧与下方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W1相同。
此外,如图2所示,层差部10d设置为,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双方形成层差。
详细来说,车身固定面部a1与泵支承面部a3由于层差部10d而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另外,柱侧面部a2与泵固定面部a4由于层差部10d而在车宽方向上错开。
如图3所示,在柱部件10a1的侧面中,在比层差部10d靠下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肋10g。
在纵肋10g的后方侧设有横肋10h。横肋10h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比纵肋10g接近层差部10d的位置。如图4所示,在柱部件10a1的侧面上,横肋10h使得向相互相反方向倾斜的2根斜撑状的肋条10h、10h成为交叉的构成。换言之,柱部件10a1构成为,在比层差部10d靠下方侧且在纵肋10g的后方侧的侧面上,具备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而成交叉的斜撑状且刚性高的横肋10h。
例如,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与地面接触时的载荷朝向斜后上方侧施加于隔板10。此时,更大的载荷经由前方侧的纵肋10g传递至后方侧的刚性高的横肋10h。
如图1所示,在隔板10的左右的柱部件10a1、10a2的下端部架设有下侧的梁部件10b2。在下侧的梁部件10b2的下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多个(3个)向下方侧突出的下方肋部10e(参照图2)。如图4所示,柱部件10a1的纵肋10g及横肋10h的下方侧,下方肋部10e形成为具有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向侧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状。也就是说,在车辆处于平面上的状态下,下方肋部10e为随着从前端趋向后端而逐渐与地面接近的形状。
因此,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下方肋部10e的前端侧不接触而后方侧先接触以承受载荷。该载荷由位于下方肋部10e的后方侧的正上方的刚性高的横肋10h传递。
<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下来,说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构成及其效果。
(1)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矩形框状的热交换器11的隔板10。隔板10包括用于将隔板10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固定部10f和设置于车身固定部10f的下方侧的层差部10d。层差部10d的上侧的隔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与层差部10d的下侧的隔板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W1相同。
根据该构成,由于隔板10的夹着层差部10d的上方侧与下方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W1相同,因此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由接触引起的载荷无遗漏地向上方传递,因此能够由柱部件10a1、10a2无遗漏地承受载荷。因此,载荷分散至隔板10整体,从而能够抑制隔板10弯曲。
另外,通过在隔板10上设置层差部10d,从而从下方侧传递的载荷被层差部10d吸收,因此不易向层差部10d的上方传递。因此,若载荷强,则隔板10的比层差部10d靠下侧的部位破裂,裂纹被层差部10d阻止,能够防止比层差部10d靠上侧的部位破损。也就是说,能够保持与层差部10d相比位于上方侧的车身固定部10f、热交换器11的横向悬吊支承无破损。根据该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能够在提高交通的安全性的同时,抑制交通顺畅性降低。
(2)在层差部10d的上侧和下侧,隔板10的朝向前后方向的侧面借助层差部10d而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隔板10的朝向车宽方向的侧面借助层差部10d而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
根据该构成,在隔板10中,由于层差部10d设置在前后左右双方,因此从下传递的载荷更难传递至比层差部10d靠上的部位。
(3)隔板10在比层差部10d靠下侧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条(纵肋10g)。
根据该构成,纵肋10g对于上下方向的载荷的强度强,因此能够提高比层差部10d靠下方侧的部位的刚性。
(4)隔板10在比层差部10d靠下方侧的侧面具备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并交叉的斜撑状的横肋10h。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层差部10d的下方侧具备横肋10h,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比层差部10d靠下方侧的部位的刚性。因此,在层差部10d的下方附近施加更大的载荷,该载荷更大地向后方侧传递,能够以刚性高的横肋10h吸收该传递载荷。
(5)在横肋10h的下方侧具备三角形状的下方肋部10e,该下方肋部10e具有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向侧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边。
根据该构成,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下方肋部10e的前方侧不接触而后方侧先接触以承受载荷。该载荷向位于下方肋部10e的后方侧的正上方的刚性高的横肋10h传递。因此,能够抑制隔板10弯曲、破损。
(6)上述(3)所述的肋条是在车辆载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垂直延伸的纵肋10g,在纵肋10g的后方侧正后方设有横肋10h。
根据该构成,在车辆在坡道与平坦路的边界上行驶时车辆前方下部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与地面接触时的载荷朝向斜上后方侧施加于隔板10。因此,更大的载荷经由前方侧的纵肋10g向后方侧的横肋10h传递。也就是说,由于能够将更多载荷传递至刚性高的横肋10h,因此能够抑制隔板10弯曲、破损。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Claims (6)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设置于车辆前部并支承热交换器的矩形框状的隔板,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
车身固定部,其用于将所述隔板固定于车身;以及
层差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固定部的下方侧,
所述层差部的上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层差部的下侧的所述隔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层差部的上侧和下侧,
所述隔板的朝向前后方向的侧面借助所述层差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
所述隔板的朝向车宽方向的侧面借助所述层差部在车宽方向上错开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在比所述层差部靠下侧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在比所述层差部靠下方侧的侧面具备相互向相反方向倾斜并交叉的斜撑状的横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肋的下方侧具备三角形状的下方肋部,该下方肋部具有从车辆前方朝向后方向侧而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条是在车辆载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垂直延伸的纵肋,在该纵肋的后方侧设有所述横肋。
CN202310031209.3A 2022-02-15 2023-01-10 车辆前部构造 Pending CN1166050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0977A JP7397895B2 (ja) 2022-02-15 2022-02-15 車両前部構造
JP2022-020977 2022-0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5037A true CN116605037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560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1209.3A Pending CN116605037A (zh) 2022-02-15 2023-01-10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7023A1 (zh)
JP (1) JP7397895B2 (zh)
CN (1) CN11660503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2736B2 (ja) 2006-01-31 2011-10-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4797726B2 (ja) 2006-03-20 2011-10-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8230319A (ja) 2007-03-19 2008-10-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6455558B2 (ja) 2017-06-30 2019-01-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グリルシャッタ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7895B2 (ja) 2023-12-13
JP2023118177A (ja) 2023-08-25
US20230257023A1 (en)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605037A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12721602A (zh) 一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JP2009120004A (ja) 車両用のシャシフレーム構造
CN108313134B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16605304A (zh) 车辆前部构造
US20240010079A1 (en) Cross beam,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n assembly
CN108349342B (zh) 制动气室支架的安装结构
KR101896712B1 (ko) 차량용 현가장치의 차체 마운팅 구조물
CN117944767A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220220379U (zh) 一种悬置安装支架总成及车辆
CN217396627U (zh) 后副车架安装座和车辆
JP6862897B2 (ja) キャブ補強構造
JP2001082139A (ja) 車両における排気系の支持装置
CN219192360U (zh)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4729108U (zh) 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9857394U (zh) 货厢连接部件、货厢及车辆
CN219295539U (zh) 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20430283U (zh) 前副车架和车辆
WO2022202754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遮音構造
CN219989131U (zh) 车顶传感器组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431163U (zh) 安全气囊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16231641U (zh) 一种电机悬置总成及矿用车的电机悬置结构
US20240075991A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US20230303184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2018114775A (ja) 車両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