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91131B -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91131B
CN116591131B CN202310877179.8A CN202310877179A CN116591131B CN 116591131 B CN116591131 B CN 116591131B CN 202310877179 A CN202310877179 A CN 202310877179A CN 116591131 B CN116591131 B CN 116591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rbage
garbage collection
module
collection module
l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771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91131A (zh
Inventor
吴厚仪
刘必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i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8771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911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91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91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91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91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10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1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leaning tool
    • B08B1/12Brus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3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by movement of cleaning members over a surface
    • B08B1/32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by movement of cleaning members over a surface using rotary clean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06Q10/047Optimisation of routes or paths, e.g. 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涉及水面漂浮垃圾收集技术领域。垃圾收集模块包括过滤收集器、驱动组件和垃圾提升叶轮;过滤收集器可漂浮于水面上且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垃圾进口、叶轮容置腔、滤水孔;叶轮容置腔的两侧的腔壁分别设置有垃圾续接口和垃圾转运口;其中,垃圾续接口和垃圾进口用于供垃圾通过以进入叶轮容置腔;滤水孔用于供进入叶轮容置腔的水分滤出;垃圾转运口用于供垃圾通过以将垃圾转运出去;垃圾提升叶轮用于提升垃圾并导向垃圾转运口。本申请能灵活调整垃圾收集装置的收集范围。

Description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面漂浮垃圾收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滨海旅游业的兴起,人类活动如海上航运、海滩旅游、海水养殖、海洋工程等较频繁,使得海洋中的漂浮垃圾逐渐增多。漂浮垃圾对海洋景观造成严重污染,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航道航行安全产生潜在风险。为减轻和防止海洋垃圾污染,常采用收集装置对漂浮垃圾进行清理。
如公开号为CN115125921A,且申请日期为2022年7月11日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定点式海洋垃圾收集装置,该定点式海洋垃圾收集装置中漂浮筒收集垃圾,而该漂浮筒的收集范围有限,无法灵活调整收集范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垃圾收集模块,该垃圾收集模块包括过滤收集器、驱动组件和垃圾提升叶轮。
过滤收集器可漂浮于水面上且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垃圾进口、叶轮容置腔、滤水孔。叶轮容置腔的两侧的腔壁分别设置有垃圾续接口和垃圾转运口。垃圾提升叶轮转动设置于叶轮容置腔。驱动组件设置于过滤收集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垃圾收集模块向垃圾进口所在一侧前进及驱动垃圾提升叶轮转动。
其中,垃圾续接口和垃圾进口用于供垃圾通过以进入叶轮容置腔。滤水孔用于供进入叶轮容置腔的水分滤出。垃圾转运口用于供垃圾通过以将垃圾转运出去;垃圾提升叶轮用于提升垃圾并导向垃圾转运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装置,该垃圾收集装置包括垃圾收集装置包括垃圾收集模块和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收集模块用于收集垃圾并将垃圾转运至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收集模块为上述的垃圾收集模块。
其中,垃圾收集模块活动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垃圾收集模块与垃圾收集容器可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或者垃圾收集模块固定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
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模块能够多个级联,使后续级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垃圾转运口连通前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垃圾续接口,使得垃圾收集装置的收集范围为参与级联的各垃圾收集模块的总和,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参与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的数量的方式来灵活调整垃圾收集装置的收集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前上方向右侧斜视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左侧的前端盖未示出;
图2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前上方向左侧斜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正后方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中前端盖未示出;
图6是图1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组的后端盖所在位置的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组的斜后方的结构示意图,图8中后端盖未示出;
图9是图8中局部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后端盖、转动驱动机构和推进驱动机构的组装结构的右侧透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垃圾导向叶和旋转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垃圾收集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一实施例的垃圾刮油组件的刮油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一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前方向下斜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5中前端盖未示出;
图16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一实施例的刮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一实施例的伸缩输油管和弹性连接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垃圾导向叶和旋转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区域D的放大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垃圾收集模块的垃圾导向叶和旋转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垃圾收集装置;100-垃圾收集容器;200-垃圾收集模块;
210-过滤收集器;220-驱动组件; 230、垃圾提升叶轮;240、转接部;240a-第一磁吸件;241a-插槽;240b-第二磁吸件;250-拽拉机构;251-绕线器;252-拉绳;260-升降板;270-视觉识别模组;290-浮管连接件;291-浮管嵌入孔;300-浮管;310-前端盖;320-后端盖;321-驱动机构安装腔;330-刮油组件;400-垃圾
201-垃圾进口;202-叶轮容置腔;203-滤水孔;204-垃圾续接口;205-垃圾转运口;206-吃水线;207-拽拉过口;
221-电池;222-转动驱动机构;223-推进驱动机构;
230a-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b-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c-第三垃圾提升叶轮;231-旋转筒;51-垃圾过口;232-垃圾导向叶;61-垃圾导向槽;62-落水孔;63-叶片本体;64-分隔体;233-外延毛刷;21-刷毛;234-第一叶边部;235-第二叶边部;237-垃圾收集筒;31-滚动件;32-垃圾收集口;
331-导向板;332-刮油管;41、刮油口;333-伸缩输油管;334-弹性连接件;335-刮油管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5,本申请的垃圾收集装置10包括垃圾收集模块200和垃圾收集容器100。垃圾收集模块200用于收集漂浮垃圾400并将漂浮垃圾400转运至垃圾收集容器100。
具体地,参阅图1-图3、图7和图8,垃圾收集模块200包括过滤收集器210、驱动组件220和垃圾提升叶轮230。
过滤收集器210可漂浮于水面上且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垃圾进口201、叶轮容置腔202、滤水孔203。叶轮容置腔202的两侧的腔壁分别设置有垃圾续接口204和垃圾转运口205。垃圾提升叶轮230转动设置于叶轮容置腔202。驱动组件220设置于过滤收集器210,驱动组件220用于驱动垃圾收集模块200向垃圾进口201所在一侧前进及驱动垃圾提升叶轮230转动。
其中,垃圾续接口204和垃圾进口201用于供漂浮垃圾400通过以进入叶轮容置腔202,滤水孔203用于供进入叶轮容置腔202的水分滤出。垃圾转运口205用于供漂浮垃圾400通过以将漂浮垃圾400转运出去。垃圾提升叶轮230用于提升漂浮垃圾400并导向垃圾转运口205。
通过上述方式,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叶轮容置腔202的两侧的腔壁分别设置有垃圾续接口204和垃圾转运口205,如此可以依序级联多个垃圾收集模块200,使后续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垃圾转运口205连通前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垃圾续接口204,达到级联传输的目的。如此,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方面,多个垃圾收集模块200的级联能够使得垃圾收集装置10的收集范围为参与级联的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总和,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参与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数量的方式来灵活调整垃圾收集装置10的收集范围。第二方面,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每个垃圾收集模块200同时也作为漂浮垃圾400转运的其中一个输送单元,如此多个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中后续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收集的漂浮垃圾400可通过前面各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依次输送,无需额外设置漂浮垃圾400输送机构来实现漂浮垃圾400的输送,能够实现体积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参阅图1,过滤收集器210的底部设置有浮管连接件290,浮管连接件290设置有多个浮管嵌入孔291,过滤收集器210包括可拆卸的嵌设于对应的浮管嵌入孔291中的浮管300。如此,拆减或增加浮管连接件290中的浮管300能够调节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吃水线206的位置。
进一步地,参阅图1,从垃圾进口201的正前方观察垃圾收集模块200,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吃水线206位于垃圾提升叶轮230的旋转中心、垃圾续接口204和垃圾转运口205的下方并将垃圾进口201分为吃水线206上方区和吃水线206下方区。如此,能够确保漂浮垃圾400更容易通过垃圾进口201进入叶轮容置腔202中。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所示,垃圾收集容器100可漂浮于水面上,垃圾收集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侧方,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垃圾收集模块200与垃圾收集容器100可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
通过上述方式,由于垃圾收集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侧方,垃圾收集模块200和垃圾收集容器100具有一定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如此在垃圾收集模块200和垃圾收集容器100中的其中一者受到水浪冲击而另一者未收到水浪冲击时,受到水浪冲击的一者可相对未收到水浪冲击的一者向上浮动,以防止水浪覆过垃圾收集模块200或垃圾收集容器100而造成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内部漂浮垃圾400或垃圾收集容器100内部漂浮垃圾400的逃逸。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垃圾收集模块200可以固定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侧方。
示例但非限制地,如图1-图2所示,垃圾收集容器100可以为船体、浮筒、浮箱或其他可漂浮于水面上的容器。垃圾收集容器100的底部可以设置有滚轮(图未标)。如此,在地面上拉动或推动垃圾收集装置10时,垃圾收集装置10能通过滚轮与地面滚动接触,减少摩擦力。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4,至少两个垃圾收集模块200自垃圾收集容器100的侧方向远离垃圾收集容器100的方向依序级联,且第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活动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侧方,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第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与垃圾收集容器100可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后续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设置有垃圾转运口205的一侧与前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设置有垃圾续接口204的一侧抵触,以使后续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垃圾转运口205与前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垃圾续接口204连通,进而得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组成垃圾输送通道。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第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可以固定设置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侧方。
其中,每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均能够通过垃圾进口201收集漂浮垃圾400。最后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能够将自身收集的漂浮垃圾400通过自身的垃圾转运口205输出。位于最后一级与第一级之间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用于将自身收集的漂浮垃圾400与后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输出的漂浮垃圾400进一步通过自身的垃圾转运口205向前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输出。第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用于将自身收集的漂浮垃圾400与后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输出的漂浮垃圾400进一步通过自身的垃圾转运口205向垃圾收集容器100输出。如此,各垃圾收集模块200收集的漂浮垃圾400能够逐级传输并通过第一级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输出至垃圾收集容器100。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4,至少两组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分别位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左右两侧。可以进一步扩大垃圾收集装置10的收集范围,但不限于此。在一示例中,垃圾收集容器100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组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但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垃圾收集容器100仅左侧设置有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垃圾收集容器100的右侧未设置有垃圾收集模块200,但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垃圾收集容器100仅右侧设置有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垃圾收集容器100的左侧未设置有垃圾收集模块200。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4参阅图5,垃圾收集模块200设置有转接部240,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的转接部240可拆卸配合,以使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一者设置有垃圾转运口205的一侧抵触另一者设置有垃圾续接口204的一侧,进而使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一者的垃圾转运口205连通另一者的垃圾续接口204。
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方便的拆减或增加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一方面,通过拆减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能够减小垃圾输送通道的长度并减小组成垃圾输送通道的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总的收集范围,以使垃圾收集装置10能够在更小的水域内进行漂浮垃圾400的清理。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级联的垃圾收集模块200,能够增加垃圾输送通道的长度并增加组成垃圾输送通道的各垃圾收集模块200的总的收集范围,以使垃圾收集装置10能够在更大的水域内以更快的收集效率进行漂浮垃圾400的清理。
可选地,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的转接部240可拆卸的配合包括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其中,活动连接为使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连接。
可选地,在一示例中,活动连接包括但不限于为滑动连接(图未示)。例如在一示例中,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一者的转接部240为升降滑槽(图未示),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另一者的转接部240为升降滑块(图未示)。且升降滑块卡接于升降滑槽且与升降滑槽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以使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其中,升降滑槽的上下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有与升降滑槽连通的滑块过口,滑块过口用于供升降滑块通过,以使升降滑块进入或脱离滑槽。如此,由于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活动的能力。从而在相邻的两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其中一者受到水浪冲击而另一者未收到水浪冲击时,受到水浪冲击的一者可相对未收到水浪冲击的一者向上浮动,以防止水浪覆过垃圾收集模块200或垃圾收集容器100而造成的垃圾收集模块200内部漂浮垃圾400或垃圾收集容器100内部漂浮垃圾400的逃逸。
可选地,在另一示例中,结合图1-图4参阅图5,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为卡扣连接、吸附连接、箍紧连接和螺纹连接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吸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为磁性吸附连接和吸盘吸附连接中的一种。举例而非限制地,在更进一步的一示例中,固定连接包括磁性吸附连接和卡扣连接。例如,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一者的转接部240为第一磁吸件240a,第一磁吸件240a设置有插槽241a,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另一者的转接部240为第二磁吸件240b,第二磁吸件240b能够插入第一磁吸件240a以形成卡扣连接且第二磁吸件240b能够与第一磁吸件240a相互吸附以形成磁性吸附连接。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磁吸件240a和第二磁吸件240b中的两者均具有磁性,或其中一者具有磁性,另一者能够被磁化。举例而非限制地,在更进一步的另一示例中,吸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为螺纹连接。例如,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一者的转接部240为定位孔,相邻的两级垃圾收集模块200中的另一者的转接部240为螺纹孔;螺纹连接件穿过定位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6,垃圾收集模块200包括拽拉机构250和升降板260。过滤收集器210的顶壁设置有连通垃圾转运口205的拽拉过口207,拽拉机构250设置于过滤收集器210的顶部,升降板260滑动设置于垃圾转运口205或垃圾续接口204所在位置。拽拉机构250与升降板260连接用于驱动升降板260做升降运动以调整垃圾转运口205或垃圾续接口204打开的大小。可选地,拽拉机构250包括绕线器251和拉绳252,绕线器251设置于过滤收集器210,拉绳252分别连接绕线器251和升降板260,绕线器251用于收卷或放出拉绳252以驱动升降板260做升降运动。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3、图8和图9,垃圾收集模块200包括视觉识别模组270和路径规划模组(图未标),路径规划模组包括导航模组(图未标),导航模组分别与视觉识别模组270和驱动组件220通信连接。视觉识别模组270用于识别漂浮垃圾位置,导航模组用于接收识别模组识别的漂浮垃圾位置。导航模组用于根据接收的漂浮垃圾位置规划垃圾收集模块200的行进路径,并根据规划的行进路径控制驱动组件220的运行以使垃圾收集模块200向漂浮垃圾400所在位置行进。
进一步地,参阅图1-3,路径规划模组包括避障模组(图未标),导航模组还与避障模组通信连接。避障模组用于获取障碍物信息。导航模组还用于接收避障模组获取的障碍物信息。导航模组还用于根据接收的障碍物信息控制驱动组件220的运行以使垃圾收集模块200绕开障碍物。应当理解的是,障碍物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障碍物的大小和形状。可选地,视觉识别模组270包括但不限于为摄像系统,避障模组包括但不限于为雷达。导航模组包括但不限于为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也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也称全球定位系统)。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7-图10,驱动组件220包括电池221、转动驱动机构222和推进驱动机构223。电池221分别电性耦接转动驱动机构222和推进驱动机构223。
其中,转动驱动机构222用于驱动垃圾提升叶轮230转动;推进驱动机构223用于驱动垃圾收集模块200行进。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7和图10,过滤收集器210包括前端盖310和后端盖320。前端盖310设置于垃圾过口51并遮挡垃圾过口51中靠近顶部的区域且避开垃圾过口51的吃水线206上方区中靠近底部的区域以及垃圾过口51的吃水线206下方区。垃圾提升叶轮230转动连接于前端盖310和后端盖320之间。后端盖320设置于叶轮容置腔202的后端,滤水孔203设置于后端盖320。
进一步地,参阅图1,前端盖310形成有模组容置腔(图未标),路径规划模组设置于模组容置腔内。如此,利用模组容置腔的外壳能够隔离外界的水分,起到防水作用。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7-图10,后端盖320具有滤水孔设置区(图未标)和滤水孔避开区(图未标)。滤水孔避开区至少位于部分滤水孔设置区的上方(优选地,滤水孔避开区位于整个滤水孔设置区的上方)。滤水孔避开区相对于滤水孔设置区向背离叶轮容置腔202的方向凸出设置有驱动机构安装腔321。电池221和转动驱动机构222设置于驱动机构安装腔321。推进驱动机构223设置于滤水孔设置区。如此,利用驱动结构安装腔的外壳能够隔离外界的水分,起到防水作用。
可选地,推进驱动机构223包括但不限于为桨叶机构,例如螺旋桨机构。如此,螺旋桨机构在推进垃圾收集模块200的过程中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滤水孔203抽吸叶轮容置腔202内的水分以使叶轮容置腔202内形成底压区,进而使垃圾进口201产生一定的抽吸力以主动吸取漂浮垃圾400。
其中,以下以具体的实施例对垃圾提升叶轮230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列一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11-图12,垃圾提升叶轮230为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包括包括旋转筒231、垃圾导向叶232和外延毛刷233。垃圾导向叶232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叶边部234和第二叶边部235。第一叶边部234设置于旋转筒231的筒壁,外延毛刷233设置于第二叶边部235并向外延伸。多个垃圾导向叶232沿旋转筒231的环向间隔设置。转动驱动机构222用于驱动旋转筒231转动。
其中,在垃圾提升叶轮230转动时,垃圾导向叶232用于提升漂浮垃圾400并将漂浮垃圾400导向垃圾转运口205。外延毛刷233用于清扫叶轮容置腔202的内周壁。
通过上述方式,在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转动的过程中,外延毛刷233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效果。第一方面外延毛刷233能够清扫叶轮容置腔202的侧壁,减少漂浮垃圾400在叶轮容置腔202的侧壁上的附着。第二方面外延毛刷233的刷毛21之间存在刷毛间隙,该毛刷间隙具有滤除水分的作用,即导向垃圾转运口205的水分在经过外延毛刷233时,能够通过该刷毛间隙回落至叶轮容置腔202内,如此能够避免将过多的水分输送给垃圾收集容器100。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11-图12,自第一叶边部234向第二叶边部235,垃圾导向叶232向逆旋侧延伸,逆旋侧为与旋转筒231的预定工作旋向相反的一侧。顺旋侧为与旋转筒231的预定工作旋向同向的一侧。
应当理解的是预定工作旋向是指,垃圾提升叶轮230为实现提升漂浮垃圾400并使漂浮垃圾400导向垃圾转运口205的效果而采用的旋转方向。一般地在垃圾收集装置10中,垃圾提升叶轮230的工作旋向与相对参考位置有关,该相对参考位置为垃圾提升叶轮230相对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相对位置。具体地,从垃圾收集模块200前方观察圾垃圾收集模块200,位于垃圾收集容器100的左侧的垃圾提升叶轮230的工作旋向为逆时针旋转,位于垃圾收集容器100右侧的垃圾提升叶轮230的工作旋向为顺时针旋转。
其中,结合图1-图3、图11-图12参阅图5,旋转筒231的转动带动垃圾导向叶232在垃圾提升状态和垃圾外导状态间循环移动,每个循环中,旋转筒231带动垃圾导向叶232依次移动至垃圾提升状态和垃圾外导状态。以下分别描述垃圾导向叶232的该两种状态。
具体地,垃圾提升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位于叶轮容置腔202的底侧至垃圾转运口205之间的位置。垃圾提升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能够提升漂浮垃圾400。垃圾外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对应的外延毛刷233指向垃圾转运口205。垃圾外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的叶面,自第一叶边部234至第二叶边部235逐渐向下延伸以形成为第一下坡面(图未标),第一下坡面用于将第一下坡面上的漂浮垃圾400导向垃圾转运口205,以输出漂浮垃圾400。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参阅图11-图12,垃圾提升叶轮230包括吸油层(图未示),吸油层设置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的叶面上。可选地,在一示例中,吸油层可以为吸油毡、吸油棉和海绵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方式,在垃圾提升叶轮230旋转(转动)使垃圾导向叶232脱离水面的过程中,吸油层可以吸附漂浮于水面上的油污,达到了以旋转提升的方式收集漂浮垃圾中的油污的效果。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图11-图12参阅图5、图13-图17。
旋转筒231的内部设置有垃圾收集筒237,垃圾收集筒237固定于过滤收集器210,旋转筒231转动套设于垃圾收集筒237外。垃圾收集模块200包括刮油组件330,刮油组件330的第一端位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并抵接吸油层用于刮取油污,刮油组件330的第二端向下连通垃圾收集筒237以将刮取的油污导向垃圾收集筒237。
其中,旋转筒231的转动带动垃圾导向叶232在垃圾提升状态、垃圾外导状态和刮油配合状态间循环移动。每个循环中,旋转筒231带动垃圾导向叶232依次移动至垃圾提升状态、垃圾外导状态和刮油配合状态。刮油配合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所对应的吸油层与刮油组件330的第一端抵触。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将固态漂浮垃圾400(固态废弃物)和液态漂浮垃圾400(液态废弃物)分开存储,即固态漂浮垃圾400存储于垃圾收集容器100,液态漂浮垃圾400,存储于垃圾收集筒237。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图11-图12参阅图5、图13-图17。
垃圾收集装置10的刮油组件330包括导向板331、刮油管332、升缩输油管和弹性连接件334;导向板331设置于垃圾收集筒237的前侧和/或后侧且与垃圾收集筒237的端部相对固定。导向板331设置有刮油管引导槽335。
其中,刮油管332位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并抵接吸油层;刮油管332延伸至刮油管引导槽335内。伸缩输油管333分别连接刮油管332和旋转筒231。在垃圾提升叶轮230沿预定工作旋向转动时,刮油管引导槽335用于引导刮油管332沿吸油层向第二叶边部235所在一侧滑动以刮取油污且弹性连接件334拉长。外延毛刷233能够弹性形变以避让刮油管332,以使刮油管332在弹性连接件334的回缩作用下接触后续的垃圾导向叶232上的吸油层。通过上述方式,刮油管332可以刮取吸油层上附着的油污,伸缩输油管333能够将刮油管332刮取的油污导向旋转筒231内存储。可选地,伸缩输油管333和弹性连接件334设置于模组容置腔。
可选地,垃圾收集筒237外侧壁设置有多个滚动件31,滚动件31与旋转筒231的内壁滚动接触,以支撑旋转筒231。如此能够使得旋转筒231的旋转更为稳定。滚动件31包括但不限于为滚轮、滚珠或滚轴。
可选地,结合图14、图15和图17参阅图参阅图16,刮油管332的侧壁设置有沿刮油管332的轴向延伸的刮油口41,刮油管332的两端均连接有伸缩输油管333。刮油口41沿刮油管332的轴向延伸的下边缘用于与吸油层抵触,以刮取油污。可选地,刮油管332包括但不限于截面为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的管。
具体实施列二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和图5,对照图11-图12参阅图18-图20以及图13-图17,垃圾提升叶轮230为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与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的区别在于,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的旋转筒231与垃圾导向叶232连接处的筒壁上设置有垃圾过口51,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的垃圾收集筒237的侧壁设置有垃圾收集口32。垃圾过口51位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垃圾收集口32位于垃圾收集筒237的上侧。以下对于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与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就有区别的部分进行说明。
旋转筒231的转动带动垃圾导向叶232在垃圾提升状态、垃圾外导状态、垃圾内导状态和刮油配合状态间循环移动。其中,垃圾内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对应的旋转毛刷旋转至高于垃圾转运口205的位置,且该垃圾内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对应的垃圾过口51位于旋转筒231的上侧且连通垃圾收集口32。且该垃圾内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的叶面,自第二叶边部235至第一叶边部234逐渐向下延伸,形成为第二下坡面(图未标),第二下坡面用于将第二下坡面上的漂浮垃圾400导向垃圾过口51。如此,漂浮垃圾400依次通过垃圾过口51、垃圾收集口32进入垃圾收集筒237内。
可选地,垃圾过口51相邻的两垃圾导向叶232中,位于垃圾过口51的顺旋则的垃圾导向叶232与垃圾过口51的顺旋侧边缘之间的间隔设置。如此,垃圾过口51不至于过大从而能够减少垃圾收集筒237内的漂浮垃圾400从垃圾过口51逃逸的概率。
可选地,垃圾过口51相邻的两垃圾导向叶232中,位于垃圾过口51的顺旋则的垃圾导向叶232与垃圾过口51的顺旋侧边缘之间的间隔距离为第一垃圾过口间隔距离。垃圾过口51相邻的两垃圾导向叶232中,位于垃圾过口51逆旋侧的垃圾导向叶232与垃圾过口51的逆旋侧边缘之间的间隔距离为第二垃圾过口间隔距离。且第一垃圾过口间隔距离大于第二垃圾过口间隔距离。
在一示例中第一垃圾过口间隔距离大于两倍的第二垃圾过口间隔距离。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垃圾过口间隔距离为0,第一垃圾过口间隔距离大于0。在还一示例中,第一垃圾过口间隔距离大于4倍的第二垃圾过口间隔距离。
在一示例中,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可以不设置刮油组件330和/或吸油层;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垃圾提升叶轮230b设置有刮油组件330和/或吸油层。
进一步地,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设置有垃圾导向槽61,垃圾导向槽61沿第一叶边部234和第二叶边部235的间隔方向延伸。垃圾导向槽61的一端至少延伸至第一叶边部234,垃圾导向槽6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叶边部235。
在一示例中,垃圾导向槽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叶边部234,垃圾导向槽6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叶边部235;在另一示例中,垃圾导向槽61的一端延伸至垃圾过口51,垃圾导向槽6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叶边部235。通过上述方式,垃圾导向槽61可以使漂浮垃圾400沿垃圾导向槽61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方面,使漂浮垃圾400准确流向垃圾转运口205或垃圾过口51。第二方面,防止漂浮垃圾400逃逸。
可选地,在一示例中,多个垃圾导向槽61沿旋转筒231的轴向排列,垃圾导向槽61的底壁和/或侧壁设置有落水孔62。如此,一方面,通过多个垃圾导向槽61能够进一步防止漂浮垃圾400逃逸。另一方面,通过落水孔62能够将处于垃圾外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上的水分回落至叶轮容置腔202内。
图18中所然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垃圾导向叶232所对应的垃圾过口51和垃圾导向槽61,但应当理解的是,图18中的所有垃圾导向叶232均对应有垃圾过口51和垃圾导向槽61。
可选地,在一示例中,垃圾导向叶232包括叶片本体63和多个分隔体64。第一叶边部234为叶片本体63的叶边部,第二叶边部235为叶片本体63的叶边部。分隔体64设置于叶片本体63的顺旋侧并沿第一叶边部234和第二叶边部235的间隔方向延伸。多个分隔体64沿旋转筒231的轴向排列,以与叶片本体63围合成多个垃圾导向槽61。
具体实施例三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和图5,对照图11-图12参阅图21以及图13-图17,垃圾提升叶轮230为第三垃圾提升叶轮230c,第三垃圾提升叶轮230c与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的区别在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设置有垃圾导向槽61。以下对于第三垃圾提升叶轮230c与第一垃圾提升叶轮230a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就有区别的部分进行说明。
垃圾导向槽61沿第一叶边部234和第二叶边部235的间隔方向延伸。垃圾导向槽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叶边部234,垃圾导向槽61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叶边部235。通过上述方式,垃圾导向槽61可以使漂浮垃圾400沿垃圾导向槽61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方面,使漂浮垃圾400准确流向垃圾转运口205或垃圾过口51。第二方面,防止漂浮垃圾400逃逸。
可选地,在一示例中,多个垃圾导向槽61沿旋转筒231的轴向排列。垃圾导向槽61的底壁和/或侧壁设置有落水孔62。如此,一方面,通过多个垃圾导向槽61能够进一步防止漂浮垃圾400逃逸。另一方面,通过落水孔62能够将处于垃圾外导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上的水分回落至叶轮容置腔202内。可选地,在一示例中,垃圾导向叶232在沿旋转筒231的轴向上成波纹状,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在波纹状朝向垃圾导向叶232的逆旋旋侧凹陷的部分形成垃圾导向槽61。如此,通过波纹状的垃圾导向叶232能够起到一定的消波阻浪的作用,防止漂浮垃圾400逃逸。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3、图11-图12参阅图5、图13-图17,本申请提供一种垃圾收集组件,该垃圾收集组件包括垃圾提升叶轮230和刮油组件330。垃圾提升叶轮230包括旋转筒231、垃圾导向叶232和吸油层。垃圾导向叶232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叶边部234和第二叶边部235。第一叶边部234设置于旋转筒231的筒壁,多个垃圾导向叶232沿旋转筒231的环向间隔设置。
旋转筒231的内部设置有垃圾收集筒237,旋转筒231转动套设于垃圾收集筒237外。垃圾提升叶轮230包括吸油层,吸油层设置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的叶面上。刮油组件330的第一端位于垃圾导向叶232的顺旋侧并抵接吸油层用于刮取油污,刮油组件330的第二端向下连通垃圾收集筒237以将刮取的油污导向垃圾收集筒237。旋转筒231的转动能够带动垃圾导向叶232依次移动至垃圾外导状态和刮油配合状态。刮油配合状态的垃圾导向叶232所对应的吸油层与刮油组件330的第一端抵触。其中,垃圾收集组件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垃圾收集装置10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垃圾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包括过滤收集器、驱动组件和垃圾提升叶轮;
所述过滤收集器可漂浮于水面上且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垃圾进口、叶轮容置腔、滤水孔;所述叶轮容置腔的两侧的腔壁分别设置有垃圾续接口和垃圾转运口;所述垃圾提升叶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叶轮容置腔;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过滤收集器,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向垃圾进口所在一侧前进及驱动所述垃圾提升叶轮转动;
其中,所述垃圾续接口和所述垃圾进口用于供垃圾通过以进入所述叶轮容置腔;所述滤水孔用于供进入叶轮容置腔的水分滤出;所述垃圾转运口用于供垃圾通过以将垃圾转运出去;所述垃圾提升叶轮用于提升垃圾并导向所述垃圾转运口;
所述垃圾提升叶轮包括:
旋转筒和垃圾导向叶;所述垃圾导向叶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叶边部和第二叶边部;所述第一叶边部设置于所述旋转筒的筒壁,多个所述垃圾导向叶沿所述旋转筒的环向间隔设置;
以及吸油层,所述吸油层设置于所述垃圾导向叶的顺旋侧的叶面上,所述顺旋侧为与所述旋转筒的预定工作旋向同向的一侧;
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包括刮油组件,所述垃圾提升叶轮的所述旋转筒的内部设置有垃圾收集筒,所述旋转筒转动套设于所述垃圾收集筒外;
所述刮油组件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垃圾导向叶的顺旋侧并抵接所述吸油层用于刮取油污,所述刮油组件的第二端向下连通所述垃圾收集筒以将刮取的油污导向所述垃圾收集筒;
所述旋转筒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垃圾导向叶依次移动至垃圾外导状态和刮油配合状态;所述垃圾外导状态的所述垃圾导向叶的顺旋侧的叶面形成自所述第一叶边部至所述第二叶边部逐渐向下延伸的第一下坡面,以将所述垃圾导向叶上的垃圾输出;所述刮油配合状态的所述垃圾导向叶所对应的所述吸油层与所述刮油组件的第一端抵触;
所述刮油组件包括导向板、刮油管、伸缩输油管和弹性连接件;所述导向板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筒的前侧和/或后侧且与所述垃圾收集筒的端部相对固定;所述导向板设置有刮油管引导槽;
其中,所述刮油管位于所述垃圾导向叶的顺旋侧并抵接所述吸油层;所述刮油管延伸至所述刮油管引导槽内;所述伸缩输油管分别连接所述刮油管和所述旋转筒;在所述垃圾提升叶轮沿所述预定工作旋向转动时,所述刮油管引导槽用于引导所述刮油管沿所述吸油层向所述第二叶边部所在一侧滑动以刮取油污且所述弹性连接件拉长;所述刮油管在所述弹性连接件的回缩作用下接触后续的所述垃圾导向叶上的所述吸油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包括拽拉机构和升降板;所述过滤收集器的顶壁设置有连通所述垃圾转运口的拽拉过口;所述升降板滑动设置于垃圾转运口或所述垃圾续接口所在位置,所述拽拉机构与所述升降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板做升降运动以调整所述垃圾转运口或所述垃圾续接口打开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拽拉机构包括绕线器和拉绳;所述绕线器设置于所述过滤收集器,所述拉绳分别连接所述绕线器和所述升降板;所述绕线器用于收卷或放出所述拉绳以驱动所述升降板做升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包括视觉识别模组和路径规划模组;所述路径规划模组包括导航模组,所述导航模组分别与所述视觉识别模组和所述驱动组件通信连接;
所述视觉识别模组用于识别垃圾位置,所述导航模组用于接收所述识别模组识别的垃圾位置;所述导航模组用于根据接收的垃圾位置规划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的行进路径,并根据规划的行进路径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运行以使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向垃圾所在位置行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收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规划模组包括避障模组,所述导航模组还与所述避障模组通信连接;所述避障模组用于获取障碍物信息;所述导航模组还用于接收所述避障模组获取的障碍物信息,并根据接收的障碍物信息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运行以使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绕开障碍物。
6.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装置包括垃圾收集模块和垃圾收集容器;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用于收集垃圾并将所述垃圾转运至所述垃圾收集容器;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为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垃圾收集模块;
其中,所述垃圾收集模块活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可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或者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模块活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包括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滑动连接,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能够相对滑动,进而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
或者,所述垃圾收集模块活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包括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转动连接,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能够相对转动,进而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垃圾收集模块自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向远离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方向依序级联;
第一级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活动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以使在水浪的作用下第一级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可在上下方向相对浮动;或者第一级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侧方;
后续级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设置有所述垃圾转运口的一侧与前一级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设置有所述垃圾续接口的一侧抵触,以使后续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的所述垃圾转运口与前一级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的所述垃圾续接口连通;进而使得级联的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组成垃圾输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模块设置有转接部,相邻的两级所述垃圾收集模块的转接部可拆卸配合,以使相邻的两级所述垃圾收集模块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垃圾转运口的一侧抵触另一者设置有所述垃圾续接口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组级联的所述垃圾收集装置分为位于所述垃圾收集容器的左右两侧。
CN202310877179.8A 2023-07-18 2023-07-18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Active CN1165911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7179.8A CN116591131B (zh) 2023-07-18 2023-07-18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77179.8A CN116591131B (zh) 2023-07-18 2023-07-18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91131A CN116591131A (zh) 2023-08-15
CN116591131B true CN116591131B (zh) 2023-09-22

Family

ID=87608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77179.8A Active CN116591131B (zh) 2023-07-18 2023-07-18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9113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38271A (ko) * 1997-11-04 1999-06-05 서상기 수차를 이용한 유회수선박
CN107622231A (zh) * 2017-09-08 2018-01-23 内蒙古大学 一种水天一体智能漂浮物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方法
WO2021098575A1 (zh) * 2019-11-19 2021-05-27 江苏科技大学 水面垃圾打捞装置
CN215851761U (zh) * 2021-08-27 2022-02-18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可分离式水面垃圾清理机器人
CN217267353U (zh) * 2022-04-07 2022-08-23 山东创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海洋工程用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CN115170982A (zh) * 2022-07-19 2022-10-1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水面垃圾自动识别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38271A (ko) * 1997-11-04 1999-06-05 서상기 수차를 이용한 유회수선박
CN107622231A (zh) * 2017-09-08 2018-01-23 内蒙古大学 一种水天一体智能漂浮物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方法
WO2021098575A1 (zh) * 2019-11-19 2021-05-27 江苏科技大学 水面垃圾打捞装置
CN215851761U (zh) * 2021-08-27 2022-02-18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可分离式水面垃圾清理机器人
CN217267353U (zh) * 2022-04-07 2022-08-23 山东创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海洋工程用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CN115170982A (zh) * 2022-07-19 2022-10-1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水面垃圾自动识别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91131A (zh) 202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04111B1 (ko) 이물질 제거 가능한 펌프를 구비하는 수처리장치
CN110904936A (zh) 一种基于凸轮传动原理的河道污水清理装置
JP6456007B1 (ja) 撹拌剥離式吸引装置、撹拌剥離式吸引システム及び撹拌剥離式吸引工法
CN116591131B (zh) 垃圾收集模块及垃圾收集装置
CN116623631B (zh) 垃圾收集组件
CN209941643U (zh) 一种水面清理机垃圾防回流装置
WO2014151086A2 (en) Swimming pool pressure cleaner including automatic timing mechanism
CN116146003A (zh) 用于清洁人工池比如游泳池的能潜水的真空清洁器
CN213443004U (zh) 一种河道治理用的漂浮水生植物打捞清运装置
JP2008018745A (ja) 水中清掃ロボット
CN112547585A (zh) 自吸式侧出口水下渔网清洗装置
CN112371607A (zh) 可自由行走的自吸式水下渔网清洗装置
CN116043796A (zh) 一种漂浮式河道垃圾收集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5410829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水利管道
JP2523073B2 (ja) 水面浮遊物吸引方法及び装置
CN110881445A (zh) 海参无损吸取采集装置
CN204252193U (zh) 一种清污除物船
JP3704344B2 (ja) 磁気分離回収装置
CN212772534U (zh) 自然水源淤泥清理装置
CN215053815U (zh) 一种地下排污口机器人排查驱动装置
CN111392889A (zh) 一种化工机械收油设备
CN218188737U (zh) 一种煤矿开采筛分用除尘装置
CN219992396U (zh) 一种漂浮物收集装置
CN212865866U (zh) 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及其垃圾处理站
CN209967812U (zh) 一种自动清理式树脂捕捉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