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8752A -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8752A
CN116588752A CN202310728182.3A CN202310728182A CN116588752A CN 116588752 A CN116588752 A CN 116588752A CN 202310728182 A CN202310728182 A CN 202310728182A CN 116588752 A CN116588752 A CN 116588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adius
empty bobbin
winding
c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281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秀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Factory Automation Engineer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Factory Automa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Factory Automation Engineering Ltd filed Critical Siemens Factory Automation Engineer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281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8875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88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87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48Arrangements for aligned winding
    • B65H54/2854Detection or control of aligned winding or reversal
    • B65H54/2857Reversal control
    • B65H54/286Reversal control by detection that the material has reached the flange or the reel e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84Microprocessor-controlled traversing devices in so far the control is not special to one of the traversing devices of groups B65H54/2803 - B65H54/325 or group B65H54/38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该纱线卷绕方法包括: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其中,第一半径为形成于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空纱管的半径;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其中,级升量用于指示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空纱管轴线方向上导纱弓相对于空纱管的位移量;根据级升量控制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本申请提供的纱线卷绕方法能够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纺织领域中,走架细纱机是一种把粗纱线加捻牵伸成细纱线然后再卷绕成纱穗的纺织机械,其工作可分为出车加捻过程和回车卷绕过程。出车过程是指走架由起始位置匀速运动到极限位置的过程,出车过程同时对纱线加捻,把粗纱线变为细纱线。回车过程是指走架由极限位置返回起始位置,回车过程中把加捻完毕的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以卷绕成纱穗。
目前,在纱线卷绕成纱穗的过程中,根据级升曲线控制导纱弓的上升量,以使导纱弓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形成纱穗。
然而,在纱线粗细改变后,需要对级升曲线进行调整,而调整后的级升曲线需要通过多次卷绕操作以确定是否满足需求,并对不满足需求的级升曲线进行微调,由于卷绕操作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因此对级升曲线进行调整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的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纱线卷绕方法,包括: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所述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其中,所述第一半径为形成于所述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所述空纱管的半径;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所述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所述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根据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导纱弓的级升量,其中,所述级升量用于指示所述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所述空纱管轴线方向上所述导纱弓相对于所述空纱管的位移量;根据所述级升量控制所述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所述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所述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其中,所述第一半径为形成于所述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所述空纱管的半径;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所述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所述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导纱弓的级升量,其中,所述级升量用于指示所述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所述空纱管轴线方向上所述导纱弓相对于所述空纱管的位移量;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级升量控制所述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所述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纱线卷绕方法对应的操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纱线卷绕方法对应的操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有形地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并且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纱线卷绕方法。
由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导纱弓与空纱管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根据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卷绕位置确定第二半径,并根据确定出的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可以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由于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在纱线卷绕过程中实时确定,因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或空纱管的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调整纱线和/或调整空纱管尺寸后重新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纱线卷绕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纱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级升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纱线卷绕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1: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
102: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
103: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
104:根据级升量控制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301:根据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
302:根据卷绕次数和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计算平均级升量
303:根据平均级升量和第一半径计算纱穗下椎体卷绕开始时的初始级升量,以及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的最终级升量
304:根据平均级升量、初始级升量、最终级升量、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级升量
100:纱线卷绕方法 200:空纱管 300:级升量计算方法
400:纱线卷绕装置 401:第一确定单元 402:第二确定单元
403:第三确定单元 404:控制单元 500:电子设备
502:处理器 504:通信接口 506:存储器
508:通信总线 510:程序 R3:第一半径
R1: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 R2: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 H1:空纱管上椎体的高度
R4: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 H2:空纱管下椎体的高度 R6:第二半径
R5:设定半径 H4:设定高度
Pos2: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
Pos1: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
Pos3: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
H3: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如前所述,在纺织领域中,走架细纱机是一种把粗纱线加捻牵伸成细纱线然后再卷绕成纱穗的纺织机械,其工作可分为出车加捻过程和回车卷绕过程。出车过程是指走架由起始位置匀速运动到极限位置的过程,出车过程时对纱线加捻,把粗纱线变为细纱线。回车过程是指走架由极限位置返回起始位置,回车过程中把加捻完毕的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以卷绕成纱穗。
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控制导纱弓的级升量;
方法一:通过机械凸轮法控制导纱弓的级升量,具体地,依靠电机带动机械凸轮来控制导纱弓级升,实现纱穗的成型。
但是,在更换纱穗下锥体成型尺寸时,需要通过更换不同的机械凸轮来实现,更换过程复杂,导致将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较低,且因为存在使用磨损,机械啮合精度会降低,使纱穗成型精度降低,无法达到理想的成型效果。
方法二:在纱线卷绕成纱穗的过程中,根据级升曲线控制导纱弓的上升量,级升曲线随着卷绕次数增加,逐渐减小级升量,从而可以控制导纱弓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形成纱穗。
但是,在纱线粗细改变后,需要对级升曲线进行调整,而调整后的级升曲线需要通过多次卷绕操作以确定是否满足需求,并对不满足需求的级升曲线进行微调,由于卷绕操作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因此对级升曲线进行调整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导致将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较低。
综上,相关技术中的纱线卷绕方法,将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较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导纱弓与空纱管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根据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卷绕位置确定第二半径,并根据确定出的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可以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由于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在纱线卷绕过程中实时确定,因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或空纱管的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调整纱线和/或调整空纱管尺寸后重新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纱线卷绕方法100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纱线卷绕方法10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
卷绕纱线时,空纱管在机器的控制下自转,导纱弓相对于空纱管的位置发生上下变化,由此可以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第一半径为形成于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空纱管的半径,即纱穗底面所在位置的空纱管的半径,在纱线卷绕时,先由上至下的在空纱管上卷绕基础层,基础层可以防止纱穗卷绕过程中纱线从空纱管上脱落,然后导纱弓由下至上进行纱穗的卷绕,卷绕的起始点即为形成于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
步骤102、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
在由下至上卷绕纱穗的过程中,先卷绕纱穗下椎体,根据在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确定当前下椎体卷绕的位置,从而可以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应理解,第二半径为实时半径,随着卷绕位置的变化第二半径发生变化。
步骤103、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
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计算导纱弓的级升量,级升量用于指示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空纱管轴线方向上导纱弓相对于空纱管的位移量,即纱线在空纱管上卷绕一周后,导纱弓的上升量,每次卷绕纱线的级升起始位置,通常是在前一次级升的位置基础上叠加一个级升量来实现。
步骤104、根据级升量控制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根据确定出的导纱弓的级升量,控制导纱弓沿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运动,从而可以控制由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导纱弓与空纱管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根据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卷绕位置确定第二半径,并根据确定出的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可以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由于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在纱线卷绕过程中实时确定,因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或空纱管的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调整纱线和/或调整空纱管尺寸后重新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时,可以确定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及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其中,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空纱管上椎体的底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然后确定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并根据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确定第一半径。
当空纱管为双锥空纱管时,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可以确定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及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的上椎体的底部和空纱管的下椎体的顶部相连接形成空纱管整体。本申请实施例中,空纱管按照上椎体在上,下椎体在下的顺序放置,此时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空纱管上椎体的底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
根据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应理解,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可以指示导纱弓在不同位置时,纱线的卷绕位置,当导纱弓位于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时,此时若进行纱线的卷绕,则从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开始卷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确定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及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根据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由此可以计算出第一半径,当空纱管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和/或纱线卷绕位置发生变化时,第一半径相应发生变化,实现了第一半径的实时计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确定第一半径时,在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小于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时,即纱穗的下边缘位于空纱管的上椎体上,则通过如下第一公式计算第一半径: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纱管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R3用于表征第一半径,R1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R2用于表征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Pos2用于表征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Pos1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H1用于表征空纱管上椎体的高度;
在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大于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时,即纱穗的下边缘位于空纱管的下椎体上,则通过如下第二公式计算第一半径:
如图2所示,R4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Pos3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H2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纱穗的下边缘位于空纱管上椎体时,通过第一公式计算第一半径,当纱穗的下边缘位于空纱管下椎体时,通过第二公式计算第一半径,实现在不同卷绕位置计算第一半径,由此可以适用于纱线在空纱管不同位置卷绕时的不同的情况,提高了纱线卷绕方法的适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在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时,可以通过如下第三公式计算第二半径:
如图2所示,R6用于表征所述第二半径,R5用于表征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纱穗下椎体上部的设定半径,H3用于表征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H4用于表征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纱穗下椎体上部和底部之间的设定高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三公式可以计算出第二半径,由于第二半径根据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计算,因此不同的卷绕位置对应于不同的第二半径,从而根据第二半径计算出的级升量在不同卷绕位置不同,以使纱线可以卷绕成纱穗。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级升量计算方法300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时,可以通过如下步骤确定:
步骤301、根据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
根据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卷绕次数对应于纱线在空纱管上的卷绕圈数,每卷绕一次,纱线在空纱管上卷绕一圈,应理解,由于空纱管在固定位置自转,因此卷绕次数也对应于空纱管自转的圈数。
步骤302、根据卷绕次数和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计算平均级升量。
根据卷绕次数和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计算平均级升量,具体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平均级升量:平均级升量=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卷绕次数。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即为纱穗下椎体卷绕过程中导纱弓的总级升量,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卷绕次数可以计算出每次卷绕时导纱弓的平均级升量。
步骤303、根据平均级升量和第一半径计算纱穗下椎体卷绕开始时的初始级升量,以及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的最终级升量。
初始级升量为从纱穗下椎体开始卷绕时,导纱弓的第一次上升量,最终级升量为纱穗下椎体完成卷绕时,导纱弓最后一次的上升量。
步骤304、根据平均级升量、初始级升量、最终级升量、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级升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并根据卷绕次数确定初始级升量和最终级升量,从而可以计算级升量,因此级升量可以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在纱线卷绕过程中实时确定,因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和/或空纱管的尺寸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更换纱线和/或空纱管后重新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时,可以通过如下第四公式计算卷绕次数:
n用于表征卷绕次数,T用于表征预设的纱线直径填充系数,R0用于表征纱线的半径;Trunc()用于表征取整函数,P用于表征预设的纱线支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四公式计算计算卷绕次数,由于根据纱线的半径和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因此当纱线的半径和/或第一半径发生变化时,卷绕次数发生变化,导致级升量发生变化,由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或空纱管的尺寸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更换纱线和/或空纱管后重新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平均级升量和第一半径计算纱穗下椎体卷绕开始时的初始级升量,以及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的最终级升量时,可以通过如下第五公式计算初始级升量:
L1用于表征初始级升量,L0用于表征平均级升量;
以及可以通过如下第六公式计算最终级升量:
L2用于表征初始级升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五公式计算初始级升量,通过第六公式计算最终级升量,由于第五公式和第六公式中根据平均级升量以及第一半径计算初始级升量和最终级升量,而卷绕次数根据纱线的半径和第一半径计算,因此当纱线的半径和/或第一半径发生变化时,卷绕次数发生变化,导致平均级升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初始级升量和最终级升量发生变化,由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和/或空纱管的尺寸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更换纱线和/或空纱管后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根据平均级升量、初始级升量、最终级升量、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级升量时,可以通过如下第七公式计算卷绕纱穗下椎体时的级升量:
如图2所示,L3用于表征卷绕纱穗下椎体时的级升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七公式计算级升量,由于通过初始级升量和最终级升量计算级升量,因此当纱线的半径和/或第一半径发生变化时,卷绕次数发生变化,导致平均级升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初始级升量和最终级升量发生变化,导致级升量发生变化,由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和/或空纱管的尺寸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更换纱线和/或空纱管后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如下第八公式计算卷绕纱穗中柱体时的级升量:
L4=L0*K (第八公式)
其中,L4用于表征所述纱线卷绕形成纱穗中柱体时的级升量,K用于表征预设的级升系数。
应理解,由于中柱体的粗细一致,因此级升量为一个固定常数,K为预设的级升系数,一般范围是[1,1.5],纱线越细级升系数越接近1,由此可以使中柱体卷绕成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八公式计算纱线卷绕形成纱穗中柱体时的级升量,由此可以在纱穗下椎体完成卷绕后继续进行纱穗的卷绕,使纱穗可以卷绕成预设的形状,因此该纱线卷绕方法可以适用于柱体的卷绕,适用性较高。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纱线卷绕装置400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纱线卷绕装置400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401,用于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其中,第一半径为形成于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空纱管的半径;
第二确定单元402,用于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
第三确定单元403,用于根据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其中,级升量用于指示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空纱管轴线方向上导纱弓相对于空纱管的位移量;
控制单元404,用于根据级升量控制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单元401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101,第二确定单元402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102,第三确定单元403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103,控制单元404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104。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401可以确定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及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其中,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空纱管上椎体的底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确定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根据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及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确定第一半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401可以在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小于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时,通过如下第一公式计算第一半径:
其中,R3用于表征第一半径,R1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R2用于表征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Pos2用于表征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Pos1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H1用于表征空纱管上椎体的高度;
在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大于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时,通过如下第二公式计算第一半径:
其中,R4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Pos3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对应的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H2用于表征空纱管下椎体的高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402可以通过如下第三公式计算第二半径:
其中,R6用于表征第二半径,R5用于表征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纱穗下椎体上部的设定半径,H3用于表征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H4用于表征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纱穗下椎体上部和底部之间的设定高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单元403可以根据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根据卷绕次数和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计算平均级升量;根据平均级升量和第一半径计算纱穗下椎体卷绕开始时的初始级升量,以及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的最终级升量;根据平均级升量、初始级升量、最终级升量、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确定级升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单元403可以通过如下第四公式计算卷绕次数:
其中,n用于表征卷绕次数,T用于表征预设的纱线直径填充系数,R0用于表征纱线的半径;Trunc()用于表征取整函数,P用于表征预设的纱线支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单元403可以通过如下第五公式计算初始级升量:
其中,L1用于表征初始级升量,L0用于表征平均级升量;
通过如下第六公式计算最终级升量:
其中,L2用于表征初始级升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确定单元403可以通过如下第七公式计算卷绕纱穗下椎体时的级升量:
其中,L3用于表征卷绕纱穗下椎体时的级升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纱线卷绕装置内的各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前述纱线卷绕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具体内容可参见前述纱线卷绕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并不对电子设备的具体实现做限定。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500包括:处理器(processor)502、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504、存储器(memory)506、以及通信总线508。其中:
处理器502、通信接口504、以及存储器506通过通信总线508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通信接口504,用于与其它电子设备或服务器进行通信。
处理器502,用于执行程序510,具体可以执行前述任一纱线卷绕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
具体地,程序510可以包括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处理器502可能是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智能设备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处理器,如一个或多个CPU;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一个或多个CPU以及一个或多个ASIC。
存储器506,用于存放程序510。存储器506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程序510具体可以用于使得处理器502执行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纱线卷绕方法。
程序510中各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见前述任一纱线卷绕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步骤和单元中对应的描述,在此不赘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导纱弓与空纱管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根据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卷绕位置确定第二半径,并根据确定出的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可以确定导纱弓的级升量,由于第一半径和第二半径在纱线卷绕过程中实时确定,因此级升量不是根据固定曲线确定,级升量可以随纱线的变化或空纱管的变化发生变化,从而无需在调整纱线和/或调整空纱管尺寸后重新确定级升曲线,从而可以提高将纱线卷绕在空纱管上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使一机器执行如本文所述的纱线卷绕方法的指令。具体地,可以提供配有存储介质的系统或者装置,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着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代码,且使该系统或者装置的计算机(或CPU或MPU)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
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代码本身可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何一项实施例的功能,因此程序代码和存储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构成了本申请的一部分。
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实施例包括软盘、硬盘、磁光盘、光盘(如CD-ROM、CD-R、CD-RW、DVD-ROM、DVD-RAM、DVD-RW、DV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ROM。可选择地,可以由通信网络从服务器计算机上下载程序代码。
此外,应该清楚的是,不仅可以通过执行计算机所读出的程序代码,而且可以通过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使计算机上操作的操作系统等来完成部分或者全部的实际操作,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将由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写到插入计算机内的扩展板中所设置的存储器中或者写到与计算机相连接的扩展模块中设置的存储器中,随后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使安装在扩展板或者扩展模块上的CPU等来执行部分和全部实际操作,从而实现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有形地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并且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纱线卷绕方法。应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各方案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流程和各系统结构图中不是所有的步骤和模块都是必须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忽略某些步骤或模块。各步骤的执行顺序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上述各实施例中描述的系统结构可以是物理结构,也可以是逻辑结构,即,有些模块可能由同一物理实体实现,或者,有些模块可能分由多个物理实体实现,或者,可以由多个独立设备中的某些部件共同实现。
本专利申请中关于人的名词和代词不限于具体性别。
以上各实施例中,硬件模块可以通过机械方式或电气方式实现。例如,一个硬件模块可以包括永久性专用的电路或逻辑(如专门的处理器,FPGA或ASIC)来完成相应操作。硬件模块还可以包括可编程逻辑或电路(如通用处理器或其它可编程处理器),可以由软件进行临时的设置以完成相应操作。具体的实现方式(机械方式、或专用的永久性电路、或者临时设置的电路)可以基于成本和时间上的考虑来确定。
上文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展示和说明,然而本申请不限于这些已揭示的实施例,基与上述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可以组合上述不同实施例中的代码审核手段得到本申请更多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纱线卷绕方法(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所述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其中,所述第一半径为形成于所述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所述空纱管的半径;
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所述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所述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
根据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导纱弓的级升量,其中,所述级升量用于指示所述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所述空纱管轴线方向上所述导纱弓相对于所述空纱管的位移量;
根据所述级升量控制所述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所述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所述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包括:
确定所述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及所述空纱管包括的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其中,所述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所述空纱管上椎体的底部半径,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小于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
确定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及所述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
根据所述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及所述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确定所述第一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及所述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确定所述第一半径,包括:
在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小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时,通过如下第一公式计算所述第一半径:
其中,R3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半径,R1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半径,R2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上椎体的顶部半径,Pos2用于表征所述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Pos1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H1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上椎体的高度;
在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顶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大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时,通过如下第二公式计算所述第一半径:
其中,R4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半径,Pos3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底部对应的所述导纱弓的位置的高度,H2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下椎体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在所述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所述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包括:
通过如下第三公式计算所述第二半径:
其中,R6用于表征所述第二半径,R5用于表征所述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所述纱穗下椎体上部的设定半径,H3用于表征所述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H4用于表征所述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所述纱穗下椎体上部和底部之间的设定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导纱弓的级升量,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
根据所述卷绕次数和所述纱穗下椎体的预设高度计算平均级升量;
根据所述平均级升量和所述第一半径计算所述纱穗下椎体卷绕开始时的初始级升量,以及所述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的最终级升量;
根据所述平均级升量、所述初始级升量、所述最终级升量、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级升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半径计算卷绕次数,包括:
通过如下第四公式计算所述卷绕次数:
其中,n用于表征所述卷绕次数,T用于表征预设的纱线直径填充系数,R0用于表征所述纱线的半径;Trunc()用于表征取整函数,P用于表征预设的纱线支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平均级升量和所述第一半径计算所述纱穗下椎体卷绕开始时的初始级升量,以及所述纱穗下椎体卷绕完成时的最终级升量,包括:
通过如下第五公式计算所述初始级升量:
其中,L1用于表征所述初始级升量,L0用于表征所述平均级升量;
通过如下第六公式计算所述最终级升量:
其中,L2用于表征所述初始级升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平均级升量、所述初始级升量、所述最终级升量、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级升量,包括:
通过如下第七公式计算卷绕所述纱穗下椎体时的级升量:
其中,L3用于表征卷绕所述纱穗下椎体时的级升量。
9.一种纱线卷绕装置(4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401),用于根据空纱管的尺寸信息和所述空纱管与导纱弓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半径,其中,所述第一半径为形成于所述空纱管上纱穗的下边缘处所述空纱管的半径;
第二确定单元(402),用于在卷绕纱穗下椎体的过程中,根据在所述空纱管的轴线方向上当前卷绕位置与所述纱穗的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确定当前卷绕位置处所述纱穗下椎体的第二半径;
第三确定单元(4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半径和所述第二半径,确定所述导纱弓的级升量,其中,所述级升量用于指示所述空纱管当前旋转周期结束后,在所述空纱管轴线方向上所述导纱弓相对于所述空纱管的位移量;
控制单元(404),用于根据所述级升量控制所述导纱弓运动,以控制由所述导纱弓引导的纱线的卷绕位置。
10.一种电子设备(5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502)、通信接口(504)、存储器(506)和通信总线(508),所述处理器(502)、所述存储器(506)和所述通信接口(504)通过所述通信总线(508)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506)用于存放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所述处理器(502)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方法(100)对应的操作。
CN202310728182.3A 2023-06-19 2023-06-19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5887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28182.3A CN116588752A (zh) 2023-06-19 2023-06-19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28182.3A CN116588752A (zh) 2023-06-19 2023-06-19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8752A true CN116588752A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06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28182.3A Pending CN116588752A (zh) 2023-06-19 2023-06-19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8875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2477B (zh) 集中卷绕线圈以及集中卷绕线圈的制造方法
US5394334A (en) Multistation textile machine,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for operation of the textile machine
CN104003248B (zh) 优化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真空装置内负压的方法
JPS62290682A (ja) トラバ−ス装置
JPS5982272A (ja) チ−ズ巻取の方法及び該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トラバ−ス巻取装置
CN102767000A (zh) 细纱机流水线智能控制方法
CN100480157C (zh) 纱的卷绕方法及其装置
CN116588752A (zh) 纱线卷绕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08995B (zh) 纱线卷绕工艺
CN101165250A (zh) 用于对储纬器进行数字化控制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36007B (zh) 一种高速型双针床经编机花型加载的控制实现方法
CN100384709C (zh)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方法
CN206069075U (zh) 一种纺丝边缘动程控制系统
CN104769171A (zh) 圆织机的卷取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673049B (zh) 一种立锭纺纱机的纱锭成型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3354276B (zh) 一种步进式超细纱拉丝成型工艺及其成型丝饼
CN115933523B (zh) 伺服导纱系统的同步运动控制方法及装置、伺服导纱系统
CN114170372B (zh) 一种光纤线包精密缠绕数字化模型的跨层退绕方法
EP1857578B1 (en) Method of forming a cop in a spinning machine
CN104342791B (zh) 倍捻机伺服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
JP4333477B2 (ja) 特殊糸の製造方法
CN107620137B (zh) 启动捻线机或倍捻机的锭子的方法
CN114007967B (zh) 将纤维条放置在条筒中的方法
CN114277469B (zh) 卷装端面形状的调节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JP2013100609A (ja) 特殊糸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