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7125A -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7125A
CN116567125A CN202210140910.4A CN202210140910A CN116567125A CN 116567125 A CN116567125 A CN 116567125A CN 202210140910 A CN202210140910 A CN 202210140910A CN 116567125 A CN116567125 A CN 116567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sheet
base
end region
stand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09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瑞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67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7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ntainer Filling Or Packaging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此立架的保护壳。立架包含一第一底板、一第二底板、一第一弹性片、一第二弹性片及一限位装置。第一弹性片以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第一底板的二侧,限位装置使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于一限定范围内滑动及旋转。当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互相远离时,能够连动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二底板产生一垂直位移;当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分别相对于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动时,能够扭转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而连动第一底板及该第二底板产生一横向偏移。

Description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装置的立架,特别涉及一种可变化支撑角度的可收合立架。
背景技术
现有手持装置多具有丰富的娱乐性功能,例如:影音播放、电子书阅读及电子游戏等,因此,使用者常会需要持续性地使用手持装置,并时而需要转为横幅使用,以较接近正常屏幕的视觉比例。然而碍于手持装置的扁平形状,完全不符合手握的人体工学,会常因各种原因(例如手酸、摩擦力太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不慎将手持装置摔落损坏,另外,在观赏影片或视讯等时机时,若不想长时间手持,就必须有物品抵靠着背部,或放在一个额外准备的支架或脚架上,又会产生观看角度不合适等问题,整体来说相当不便。
因此,就开始有人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手段,将手机背后附加一个简便的可收合立架,此立架可以直接黏贴在裸机背壳上,或者黏贴在保护壳上、或者直接与保护壳制作为一体,供使用者在购买保护壳时直接选购具有立架的产品。这类立架以可折叠的“指环”式最多,但因指环式的整体面积小,贴在手机的位置必须是可以让使用者的惯用手指穿过、并同时握住手机,使手机不掉落的良好位置,而这良好位置通常并不是支撑手机于合适观看角度的最好位置,甚至根本无法撑住手机使其站立,更遑论用在较大尺寸的平板电子装置上,更毫无配合手机或平板于横置或立置的弹性用途上;也就是说,“指环”式立架,因体积过小,在手机防摔落及完美支撑手机间,通常无法两全其美。而且,“指环”通常为金属材质,收合需要靠转轴完成,整体结构的厚度无法精简,形状上不规则也不对称,整体而言并不美观,当收合不用时,除非有其他辅助机制,手机无法如裸机般,平躺于桌面上,整体而言,仍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设计。
除了早期的“指环”式设计,后来又有业者转换成其他方式,例如CN305843674S及CN305381641S专利所示的“推移”式,通过一软性条状物一端固定,另一端设有一钮扣,使钮扣沿着一轨道上滑动,软性条状物即如同毛毛虫身体般拱起,形成一“Ω”形体,借以穿过手指、也一并达到支撑手机功能。不过,这设计只是指环式的另一种变化,除了材质不同,穿过手指较金属环略感舒适外,其他状况一如指环式,进步有限。
虽然,近期有些业者试图打破指环型态的藩篱,设计出其他可以兼容存放信用卡片的立架,例如韩国SlashGo品牌的一款立架产品,使用皮带交错式设计,以试图弭平过往立架太过突出,不够平整等缺点,但其“开启、收合”的使用上,明显拖泥带水、不够简明俐落、且皮革制品刚性不足、不耐脏污与潮湿等固有缺点,市场上仍然属于小众产品,无法普及。
有鉴于此,提供一个可以收合的立架,不论附加于手机背面、或是贴设于手机背壳的外表面后,在使用状态下,能获得良好的支撑及调整手机或尺寸较大的平板置放角度等优异性能外,而于收合状态下,又能保有最小且最均匀的突出尺寸,无碍于原机外型的观瞻,就成为业者亟待追求的研发目标。如果此一可收合立架,本身又有一些可以调整支撑角度的功能,将更完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立架,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立架包含一第一底板及一第二底板,通过设于第一底板及一第二底板间的一升降装置,使第一底板相对于第二底板升降,其中升降装置包含一限位装置,于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升降过程,限位装置得以限制第一底板相对于第二底板于升起至一第一垂直死点为止,并于下降至与第二底板最接近的一第二垂直死点为止。当该第一底板相对于该第二底板升起至该第一垂直死点时,第一底板能够相对于第二底板再横向偏移至一横向死点为止。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提供一种立架,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其中的限位装置,导引一第一弹性片的一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一端部区域,能够于第二底板的一有限范围内沿第二底板的一长度方向上移动;当第一弹性片的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端部区域互相远离时,能够连动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朝一与第一底板的垂直方向,互相远离至一极限即停止;第一弹性片的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端部区域,能够分别绕着一第一转轴及一第二转轴,以相反方方向旋转一角度,使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受到扭转,使得第一底板能够相对于第二底板再横向偏移一距离及一角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手机壳,装设于一手持装置的背面,此手机壳包含上述的立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提供一种手段,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包含一升降手段,用以使一第一底座相对于一第二底座升降;该升降手段,另包含一导引手段,用以导引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于升起至一第一垂直死点为止,并于下降至一第二垂直死点为止;该导引手段,另包含一偏移手段,当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升起至该第一垂直死点时,用以使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横向偏移至一横向死点为止。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立架完全收合的立体图。
图1B为本发明,立架垂直升起途中的立体图。
图1C为本发明,立架完全垂直升起的立体图。
图1D为图1C的另一立体图。
图1E为本发明,立架摇摆至横向死点的立体图。
图1F为图1E的另一立体图。
图1G为图1E的又一立体图。
图1H为图1E中的跨桥下,有关弹性片、滑动空间及旋转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A为图1B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B为图1C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C为图1E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立架,贴附于手机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立架,贴附于手机保护壳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立架,嵌合于手机保护壳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 立架
11 第一底座
111 第一底板
1111 第一区域
1112 第二区域
12 第二底座
121 第二底板
1211 外表面
13 升降装置
131 第一弹性片
1311 第一端部区域
1312 第二端部区域
132 第二弹性片
1321 第一端部区域
1322 第二端部区域
14 滑动空间
141 第一旋转空间
142 第二旋转空间
133 限位装置
143 边壁
1431 第一斜向侧壁
144 边壁
1441 第二斜向侧壁
145 第一跨桥
146 第一滑槽
1461 第一纵向极端
147 第二跨桥
148 第二滑槽
1481 第二纵向极端
153 第一转轴
154 第二转轴
21a 第一凸起
21b 第一凸起
22a 第二凸起
22b 第二凸起
3 手持装置
30 背板
4 保护壳
40 背板
5 保护壳
50 背板
51 内衬层
D1 垂直位移
a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所述的“垂直”,其方向是指第二底板的法线方向;“纵向”则指第二底板的长度方向,而“横向”指第二底板的宽度方向,“垂直”、“纵向”、“横向”三者于概念上,是互相垂直。
顺序参酌图1A、1B、1C、1E,此四图分别代表立架10由完全收合、打开途中至完全打开、再摇摆变形的四个连续状态图。立架10,包含一第一底座11、一第二底座12及一升降装置13。第二底座12与第一底座11相对。第二底座12具有一滑动空间14、一第一旋转空间141及一第二旋转空间142;第一旋转空间141及第二旋转空间142分别自滑动空间14的二相对端向外延伸。滑动空间14及第一旋转空间141之间,设有一第一转轴153,滑动空间14及第二旋转空间141之间,设有一第二转轴154;另参图1D及1F,升降装置13,设于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2之间,升降装置13包含一第一弹性片131及一第二弹性片132。第一弹性片131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1311及一第二端部区域1312,第二弹性片132亦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1321及一第二端部区域1322,其中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一端部区域1311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一端部区域1321分设于第一底座11的二端。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能够对向滑动于滑动空间14中,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转轴153及第二转轴154止挡时,第一底座11相对于第二底座12能够产生一最大的垂直位移,如图1C及1D。在受第一转轴153及第二转轴154止挡前或止挡时,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又能够分别受力而绕第一转轴153及第二转轴154,以一角度于第一旋转空间141及第二旋转空间142内旋转,以连动第一底座11相对于第二底座12再产生一横向偏移,如图1E、1F及1G,藉以进一步变化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2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其不限于实质平行关系,而变为不平行、甚至产生一错位角度,藉此增添手持装置的静置或使用视角变化,再进一步来说,如图1G所示,在第一底座11相对于第二底座12产生横向偏移后,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2具一夹角a,该夹角a较佳者,会介于15-80度之间,以使手持装置安置于第一底座11或第二底座12时可呈现一倾斜姿态,以提供更弹性的视角,供使用者观看。
以上述说明为基础,本发明实际上是提供一限位装置,使设于二平行底座间的二相对立的直线形弹性片,于一限定范围内滑动,使其于滑动期间内受到形变而弯曲为弧形,因而使二底座产生一垂直位移,这样可以达到一第一开启状态。限位装置另包含一旋转装置,藉此,二弯曲的弹性片又可再于一限定范围内以相反方向扭转,使其于扭转期间内再度受到形变,使一底座对另一底座产生一横向偏移,达到一第二开启状态,以增加使用灵活度。简言之,二弹性片可透过先滑动、后扭转的过程而将立架打开,而反向透过先扭转、后滑动的过程而将立架关闭。能够达成上述做动的详细结构,再进一步说明如下。
详细而言,第一底座11包含一第一底板111,第二底座12包含一第二底板121,与第一底板111相对。立架10另包含升降装置13,设于第一底板111及第二底板121之间,升降装置13则包含第一弹性片131、第二弹性片132及一限位装置133。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一端部区域1311设于第一底板111的一第一区域1111。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一端部区域1321设于第一底板111的一第二区域1112。较佳者,第一区域1111为第一底板的一端部的内侧,而第二区域1112为第一底板111的另一相对端部的内侧。
限位装置133包含二边壁143、144、一第一跨桥145、一第一滑槽146、一第二跨桥147及一第二滑槽148。二边壁143、144沿纵向设于第二底板121的二相对侧,并与第二底板121之间形成上述滑动空间14。第一跨桥145,横跨于第二底板121一侧的二边壁143、144上,以使第一弹性片131能够自第一跨桥145下进入滑动空间14。第一滑槽146,设于第一弹性片131的一长度方向。第二跨桥147,横跨于第二底板121的另一侧的二边壁143、144上,以使第二弹性片132能够自第二跨桥147下进入滑动空间14。第二滑槽148,则设于第二弹性片132的一长度方向。
限位装置133导引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能够分别沿第二底板121的纵向移动并互相远离至一第一纵向极端1461及一第二纵向极端1481,以连动第一底板111相对于第二底板121产生一垂直位移D1;其中第一纵向极端1461及第二纵向极端1481分别为第一滑槽146的一端及第二滑槽148的一端所界定。第一转轴153,设于第一跨桥145下,穿过第一滑槽146,以使第一弹性片131受限于沿第一滑槽146滑动,且第一转轴153不伸突出第二底板121的一外表面1211;第二转轴154,设于第二跨桥147下,穿过第二滑槽148,以使第二弹性片132受限于沿第二滑槽148滑动,且第二转轴154不伸突出第二底板121的外表面1211,以保持第二底板121的平整性,不会影响第二底板121附贴于其他配件,例如手持装置的背板的美观及稳定性。
连续参酌图1A、1B、1C,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均为一直线形,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互相远离时,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渐受弹性形变为一弧形,以增加垂直位移D1;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互相靠近时,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逐渐回复为趋近于原来的直线形,以减小垂直位移D1。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第一底板111长度的二分之一。更佳者,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的长度实质相同,均不大于第一底板111长度的二分之一;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与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互相远离,而第一转轴153及第二转轴154分别受第一纵向极端1461及第二纵向极端1481止挡时,垂直位移D1为最大,如图1C所示;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与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最靠近时,第一底板111与第二底板121能够互相叠合,如图1A所示;更佳者,当第一底板11与第二底板12互相叠合时,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可以互相抵靠而停止滑动,避免第一底板11与第二底板12沿长度方向,出现“打滑”现象。
二边壁143、144于第二底板121的纵向二端,分别向外延伸出二第一斜向侧壁1431及二第二斜向侧壁1441,以形成二第一横向极端及二第二横向极端,以于第一跨桥145的外侧及第二跨桥147的外侧,分别沿纵向向外扩张形成第一旋转空间141及第二旋转空间142。当第一纵向极端1461抵靠(或即将抵靠)第一转轴153、且第二纵向极端1481抵靠(或即将抵靠)第二转轴154时,即立架10呈现完全打开(或几乎完全打开)的状态时,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更可分别绕第一转轴153及第二转轴154,以一相反方向(一为逆时针、另一为顺时针),旋转至第一横向极端(由第一斜向侧壁1431的其中之一所界定)及第二横向极端(由另一第一斜向侧壁1431所界定)而停止,以使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均受扭转,而连动第一底板111相对于第二底板121产生上述的横向偏移,如图1E、1G、1H。而上述图式所显示具二对斜向侧壁1431及1441的实施例,可选择使第一底板111相对于第二底板121产生朝斜向第一斜向侧壁1431或第二斜向侧壁1441方向的双向横向偏移;实作上,也可以仅设置其中一对斜向侧壁(例如第一斜向侧壁1431),使第一底板111相对于第二底板121产生仅可朝第一斜向侧壁1431的单方向横向偏移,当然亦为可行;然而因变化概念易于理解,就不再用图式表示。
为提升立架10的操作稳定性及产品可靠度,特别是在第一底座11相对于第二底座12垂直升起时的手感,以及第一底座11相对于第二底座12进行横向偏移运至终点,可以稳定停止的整个作动扎实感,均会取决于第一弹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于滑动空间14、第一旋转空间141及第二旋转空间142的运动是否确实。因此,于限位装置上,再设置一个简单机构,即可达到上述目的,现以图2A、2B及2C的底面立体图说明(其他角度的图式因没有差异,故不重复),编号亦援用图1系列,以求简明。
质言之,第二底座12另包含二第一凸起21a、21b及二第二凸起22a、22b,二第一凸起21a、21b设于第一转轴153的二侧,二第二凸起22a、22b设于第二转轴154的二侧。较佳者,二第一凸起21a、21b,自第一跨桥145向下略为延伸,延伸的程度实质上与第一弹性片131的厚度部分重叠;而二第二凸起22a、22b,自第二跨桥147向下略为延伸,延伸的程度实质上与第二弹性片132的厚度部分重叠,使得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于滑动空间14内运动时,亦分别横向受限于二第一凸起21a、21b、以及二第二凸起22a、22b所界定的范围内,如图2A及2B;而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分别到达一第一纵向极端1461及一第二纵向极端1481,而可于第一旋转空间141及第二旋转空间142内旋转时,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能够盖过第一凸起21b,而与第一凸起21b垂直重叠并紧密接触,而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能够盖过第二凸起22b,而与第二凸起22b垂直重叠并紧密接触。此时,因为第二端部区域1312、1322分别与第一凸起21b及第二凸起22b间产生一定程度磨擦力,故可以微幅协助维持第一弹片131及第二弹片132受到扭转后的状态,使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2间保持横向偏移的位置关系,如图2C所示(其中被盖过的第一凸起21b及第二凸起22b均以虚线表示,以明其位置所在),直到使用者需要收合立架10时,再度克服第一弹片131与第一凸起21b间,以及第二弹片132与第二凸起22b间的摩擦力,离开第一纵向极端1461及第二纵向极端1481,进行复归收合的程序。
实际应用上,立架10可以利用其第一底板11及第二底板12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例如外表面1211),加装一贴附装置(图未示出),例如黏胶、双面胶、可重复黏贴的PU胶或磁吸装置,例如一般磁铁、橡胶磁铁或强力钕铁硼(Nd-Fe-B)磁铁等,与手持装置3的背板30或者保护壳4的背板40,呈暂时性或永久性相接,如图3或如图4所示。立架10亦可以直接镶嵌在保护壳5的背板50中或与背板50一体成形,而为保护壳5的一部分,以构成一自带立架的保护壳,进一步增加产品的功能性;例如,背板50与第二底板、二边壁、跨桥成形为一体;结构上,背板50充当图1E所示立架10的二边壁143、144、第一跨桥145及第二跨桥147,而背板50可再添加一内衬层51,充当立架10的第二底板121,如图5所示;当然亦可直接以图3的手持装置3的背板30,作为立架10的第二底板121。
同样地,如第一底板11及第二底板12其中之一已连接手持装置3的背板30或者保护壳4的背板40,另一者的外表面则可以类似方式添加贴附装置(图未示出),例如磁铁,或者本身直接使用磁性材料,以便暂时性贴附在可与其搭配的承靠架上(图未示出),承靠架例如夹设在车内冷气出风口或仪表板上的支架。
以上是用以例举支持本发明核心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藉以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一种手段,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其包含一用以使一第一底座相对于一第二底座升降的升降手段。此升降手段,更包含一导引手段,用以导引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于升起至一第一垂直死点为止,并于下降至一第二垂直死点为止。此导引手段(means),另包含:一偏移手段(means),当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升起至该第一垂直死点时,该偏移手段用以使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横向偏移至一横向死点为止。除上述各项实施例已将实现此等手段的构造、材料及作动方式的详细记载外,以下另外胪列出可能变换的样式,以更明确其均等范围,惟仍不以其限制下段权利要求所主张者:
一、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可以采用不同尺寸,不同材料,设置于不同位置,二者非必然要互相对称,使用动作上,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所处的二侧亦不必然需要对称升降。将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个别设置使其动作不互相重叠,主要目的是用以藉此使立架的尺寸可因需要弹性加大,以因应装设于较大尺寸的手持装置上。
二、为使立架的收合至展开期间的产品操作,更为稳定可靠,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的较佳厚度为0.08mm至2mm,更佳者为0.2mm至1.0mm;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使用的材料不拘,可为金属、塑料或是各种形式的复合材料,如为塑料制成,其较佳的弹性模数(Elasticity Module,Gpa)介于1Gpa至5Gpa,如为金属制成,其较佳的弹性模数介于70Gpa至195Gpa。
三、因为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具有一回复为直线形的弹性回复力,因此,立架在垂直打开时,第二端部区域会对第二底板产生一最大的垂直顶推力,使立架倾向停止在该垂直打开的状态,形成一明显的操作段落感;之后弹性片受到扭转时(亦即第二端部区域绕转轴旋转时)此顶推力仍然存在,足够支应弹性片受到扭转的过程稳定,如果设有凸起,那凸起与第二端部区域产生摩擦,将弹性片受到扭转的过程更加稳定,除非使用者施以足够的操作力克服,使其进入其他状态。而当立架在完全收合时,因弹性片已经回复至其原始的直线形,故亦会自然倾向于该关闭状态,形成又一明显的操作段落感。当然,弹性片因受限位装置导引,故与其他接触到的元件,例如第二底板、边壁、跨桥、转轴等,存在特定摩擦力;因此,设计上,也可适度增加弹性片与其接触元件间的摩擦力,而使之于作动期间可以随处停止,以使第一底板相对于第二底板的升降,可以达到随放即停的效果。

Claims (18)

1.一种立架,用于一手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底座;
一第二底座,相对于该第一底座;该第二底座具有一滑动空间、一第一旋转空间及一第二旋转空间,该第一旋转空间及该第二旋转空间分别自该滑动空间的二相对端向外延伸;其中该滑动空间及该第一旋转空间之间设有一第一转轴,该滑动空间及该第二旋转空间之间设有一第二转轴;
一升降装置,设于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之间;该升降装置包含:
一第一弹性片,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及一第二端部区域,
一第二弹性片,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及一第二端部区域,其中: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一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一端部区域分设于该第一底座的二端;
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能够对向滑动于该滑动空间中,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止挡时,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能够产生一最大的垂直位移;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又能够分别绕该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以一角度于该第一旋转空间及该第二旋转空间内旋转,以连动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再产生一横向偏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底座另包含二第一凸起及二第二凸起,该二第一凸起设于该第一转轴的二侧;该二第二凸起设于该第二转轴的二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于该第一旋转空间及该第二旋转空间内旋转时,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能够与该二第一凸起的其中之一,垂直重叠,而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能够与该二第二凸起的其中之一,垂直重叠。
4.一种立架,用于一手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底板及相对于该第一底板的一第二底板;
一升降装置,设于该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之间;该升降装置包含:
一第一弹性片,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及一第二端部区域,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一端部区域设于该第一底板的一第一区域,
一第二弹性片,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及一第二端部区域,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一端部区域设于该第一底板的一第二区域,
一限位装置,导引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能够分别沿该第二底板的一长度方向上移动并互相远离至一第一纵向极端及一第二纵向极端,以连动该第一底板相对于该第二底板产生一垂直位移;其中,该限位装置另包含:
一旋转装置,包含一第一转轴及一第二转轴,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能够分别受力而绕行该第一转轴及该第二转轴,旋转至一第一横向极端及一第二横向极端,以连动该第一底板相对于该第二底板产生一横向偏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均为一直线形,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远离时,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渐受弹性形变为一弧形,以增加该垂直位移;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靠近时,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逐渐回复为该直线形,以减小该垂直位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域为该第一底板的一端部的内侧,该第二区域为该第一底板的另一相对端部的内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二边壁,设于该第二底板的二相对侧,并与该第二底板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
一第一跨桥,横跨于该第二底板一侧的二边壁上,以使该第一弹性片能够自该第一跨桥下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一滑槽,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一长度方向;
一第二跨桥,横跨于第二底板的另一侧的二边壁上,以使该第二弹性片能够自该第二跨桥下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二滑槽,设于该第二弹性片的一长度方向;
其中:
该第一转轴,设于该第一跨桥下,穿过该第一滑槽,以使该第一弹性片受限于沿该第一滑槽滑动;
该第二转轴,设于该第二跨桥下,穿过该第二滑槽,以使该第二弹性片受限于沿该第二滑槽滑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轴不伸突出该第二底板的一外表面;该第二转轴不伸突出该第二底板的一外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槽具有一端,界定该第一纵向极端,该第二滑槽具有一端,界定该第二纵向极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另包含二第一凸起及二第二凸起;其中该二第一凸起设于该第一跨桥下的该第一转轴二侧,而该二第二凸起设于该第二跨桥下的该第二转轴二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二边壁于该第二底板的二侧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二第一横向极端及二第二横向极端,以于该第一跨桥的外侧及该第二跨桥的外侧,分别形成一第一旋转空间及一第二旋转空间;当该第一纵向极端抵靠第一转轴、且该第二纵向极端抵靠该第二转轴时,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能够分别绕该第一转轴及该第二转轴,以一相反方向旋转至该二第一横向极端或该二第二横向极端而停止,且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分别与该二第一凸起的其中之一以及该二第二凸起的其中之一,垂直重叠,以使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均受扭转,而连动该第一底板相对于该第二底板产生该横向偏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一横向极端,是由该二边壁的其中之一,于该第二底板的纵向二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的二第一斜向侧壁所界定;而该二第二横向极端,是由该二边壁的另一边壁,于该第二底板的纵向二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的二第二斜向侧壁所界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底板长度的二分之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实质相同,均不大于该第一底板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纵向极端及第二纵向极端止挡时,该垂直位移为最大;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最靠近时,该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能够互相叠合。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另包含一贴附装置,设于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二底板至少其中之一的一外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贴附装置为一双面胶、可重复黏贴的PU胶及磁吸装置的其中之一。
17.一种手持装置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4的立架,其中保护壳具有一背板,其中该第一底板及该第二底板其中之一,为该背板的一部分。
18.一种手段,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升降手段,用以使一第一底座相对于一第二底座升降;该升降手段,另包含:
一导引手段,用以导引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于升起至一第一垂直死点为止,并于下降至一第二垂直死点为止;该导引手段,另包含:
一偏移手段,当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升起至该第一垂直死点时,用以使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横向偏移至一横向死点为止。
CN202210140910.4A 2022-01-28 2022-02-16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Pending CN1165671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3816 2022-01-28
TW111103816A TWI782867B (zh) 2022-01-28 2022-01-28 用於一手持裝置之立架及包含該立架之保護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7125A true CN116567125A (zh) 2023-08-08

Family

ID=85794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0910.4A Pending CN116567125A (zh) 2022-01-28 2022-02-16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7125A (zh)
TW (1) TWI7828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6158A (zh) * 2023-11-01 2023-12-01 深圳市魔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支架和电子设备配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93206U (zh) * 2014-08-07 2015-01-01 Simple Wear Technology Ltd 活動收合手機座
US10855821B1 (en) * 2019-08-30 2020-12-01 Superior Communications, Inc. Mobile device stan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2352A (zh) 2023-08-01
TWI782867B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1544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901464B2 (en) Foldable device
US20210280097A1 (en) Expandable display device
US10878728B2 (en)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US1075782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7253802B2 (en) User interface
AU2010293202B2 (en) Variable display area type display device
JP6198194B2 (ja) 表示装置
US8720843B1 (en) Protective cover
JP2014160261A (ja) 携帯用端末機の軟性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60099998A (ko) 롤러블 표시 장치
CN110728912A (zh) 柔性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183377U (zh) 电子设备
US9239596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6567125A (zh)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CN110364085A (zh)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
US20230165347A1 (en) Stand for a handheld device, means thereof, and a protective case having same
CN116052541A (zh)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6489258A (zh)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TWI786967B (zh) 用於一手持裝置之立架及包含該立架之保護殼
CN116489259A (zh)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TWM515673U (zh) 折疊式擴充鍵盤
WO2024027497A1 (zh) 一种可移动设备保护及支撑装置
CN115331555B (zh) 显示装置
KR102667174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