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9258A -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9258A
CN116489258A CN202210041193.XA CN202210041193A CN116489258A CN 116489258 A CN116489258 A CN 116489258A CN 202210041193 A CN202210041193 A CN 202210041193A CN 116489258 A CN116489258 A CN 116489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elastic sheet
stand
length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119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瑞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jin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4119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92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9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92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此立架的保护壳。立架包含一第一底座、一第二底座、一第一弹性片、一第二弹性片及一限位装置。第一弹性片以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一端分别设置于第一底座的二侧,限位装置使第一底座的第二端及第二底座的第二端,于一限定范围内各别滑动且不互相重叠。当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及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进行一第一相对位移时,适可连动该第一底座及该第二底座产生一第二相对位移。

Description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装置的立架,尤其涉及一种搭配较大尺寸手机或平板使用的可收合立架。
背景技术
现有手持装置多具有丰富的娱乐性功能,例如:影音播放、电子书阅读及电子游戏等,因此,使用者常会需要持续性地使用手持装置,并时而需要转为横幅使用,以较接近正常屏幕的视觉比例。然而碍于手持装置的扁平形状,完全不符合手握的人体工学,会常因各种原因(例如手酸、摩擦力太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不慎将手持装置摔落损坏,另外,在观赏影片或视频等时机时,若不想长时间手持,就必须有物品抵靠着背部,或放在一个额外准备的支架或脚架上,又会产生观看角度不合适等问题,整体来说相当不便。
因此,就开始有人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手段,将手机背随附加一个简便的可收合立架,此立架可以直接粘贴在裸机背壳上,或者粘贴在保护壳上、或者直接与保护壳制作为一体,供使用者在购买保护壳时直接选购具有立架的产品。这类立架以可折叠的“指环”式最多,但因指环式的整体面积小,贴在手机的位置必须是可以让使用者的惯用手指穿过、并同时握住手机,使手机不掉落的良好位置,而这良好位置通常并不是支撑手机于合适观看角度的最好位置,甚至根本无法撑住手机使其站立,更遑论用在较大尺寸的平板电子装置上,更毫无配合手机或平板于横置或立置的弹性用途上;也就是说,“指环”式立架,因体积过小,在手机防摔落及完美支撑手机间,通常无法两全其美。而且,“指环”通常为金属材质,收合需要靠转轴完成,整体结构的厚度无法精简,形状上不规则也不对称,整体而言并不美观,当收合不用时,除非有其他辅助机制,手机无法如裸机般,平躺于桌面上,整体而言,仍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设计。
除了早期的“指环”式设计,后来又有业者转换成其他方式,例如公告号为CN305843674S及CN305381641S专利所示的“推移”式,通过一软性条状物一端固定,另一端设有一钮扣,使钮扣沿着一轨道上滑动,软性条状物即如同毛毛虫身体般拱起,形成一“Ω”形体,借以穿过手指、也一并达到支撑手机功能。不过,这设计只是指环式的另一种变化,除了材质不同,穿过手指较金属环略感舒适外,其他状况一如指环式,进步有限。
虽然,近期有些业者试图打破指环型态的藩篱,设计出其他可以兼容存放信用卡片的立架,例如韩国SlashGo品牌的一款立架产品,使用皮带交错式设计,以试图弭平过往立架太过突出,不够平整等缺点,但其“开启、收合”的使用上,明显拖泥带水、不够简明俐落、且皮革制品刚性不足、不耐脏污与潮湿等固有缺点,市场上仍然属于小众产品,无法普及。
有鉴于此,提供一个可以收合的立架,不论附加于手机背面、或是贴设于手机背壳之外外表面后,在使用状态下,能获得良好的支撑及调整手机或尺寸较大的平板置放角度等优异性能外,而于收合状态下,又能保有最小且最均匀的突出尺寸,无碍于原机外型的观瞻,就成为业者亟待追求的研发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立架,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立架包含一第一底座及一第二底座,通过设于第一底座及一第二底座间的一升降装置,使第一底座相对于第二底座升降,其中升降装置包含一限位装置,于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升降过程,该限位装置得以限制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于升起至一第一死点为止,并于下降至与第二底座最接近的一第二死点为止。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提供一种立架,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其中的限位装置,导引一第一弹性片的一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一端部区域,适可于第二底座的一有限范围内沿第二底座的一长度方向上移动,且互不重叠;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靠近时,适可连动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互相靠近。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提供一种立架,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其中的限位装置,导引一第一弹性片的一端部区域及第二弹性片的一端部区域,适可于第二底座的一有限范围内沿第二底座的一长度方向上移动,且互不重叠;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靠近时,适可连动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互相远离。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手机壳,装设于一手持装置的背面,手机壳包含上述的立架。
本发明的其他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具有一回复为直线形的弹性回复力,因此,立架在完全打开时,第二端部区域会对第二底板产生一最大的垂直顶推力,使立架倾向停止在该完全打开的状态,而立架在完全收合时,因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已经回复至其原始的直线形,故亦会自然倾向于该关闭状态,形成二个操作段落感(即完全打开及完全收合二个阶段)。当然,通过各个组件间的摩擦力设置,第一底座相对于第二底座的升降,也可以达到随放即停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立架完全升起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的另一立体图。
图1C、图1D、图1E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由立架完全升起至完全收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立架升起途中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立架升起途中的立体图。
图4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立架升起途中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立架升起途中的另一立体图。
图5A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立架升起途中的立体图。
图5B为图5A中,跨桥下方有关滑块与极端的相对关系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立架升起途中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立架,贴附于手机的使用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立架,贴附于手机保护壳的使用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立架,嵌合于手机保护壳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 立架
11 第一底座
111 第一区域
112 第二区域
12 第二底座
121 外表面
13 升降装置
131 第一弹性片
132 第二弹性片
1311 第一端部区域
1312 第二端部区域
1321 第一端部区域
1322 第二端部区域
141 滑槽
1411、1412 极端
1415 档止部
142、143 滑块
20 立架
21 第一底座
22 第二底座
23 升降装置
231 第一弹性片
2312 第二端部区域
232 第二弹性片
2322 第二端部区域
241 盖板
2411 端部
2412 端部
2413、2414 侧壁
2415 档止部
242 第一滑槽
2421 第一极端
243 第二滑槽
2431 第二极端
2433、2434 侧壁
244 第一滑块
245 第二滑块
30 立架
31 第一底座
32 第二底座
33 升降装置
33 升降装置
331 第一弹性片
3312 第二端部区域
332 第二弹性片
3322 第二端部区域
341、342 边壁
3415 档止部
343 第一跨桥
344 第二跨桥
345 第一滑块
346 第二滑块
40 立架
41 第一底座
42 第二底座
421 外表面
422 第一开孔
423 第二开孔
43 升降装置
431 第一弹性片
4312 第二端部区域
432 第二弹性片
4322 第二端部区域
441、442 边壁
443 第一跨桥
444 第二跨桥
445 第一滑槽
446 第二滑槽
4451 第一极端
4461 第二极端
447 第一滑块
448 第二滑块
50 立架
51 第一底座
52 第二底座
53 升降装置
5311、5321 外侧
531 第一弹性片
5312 第二端部区域
532 第二弹性片
5322 第二端部区域
541、542 边壁
543 跨桥
544 第一极端
545 第二极端
546 第一滑块
547 第二滑块
60 立架
61 第一底座
62 第二底座
63 升降装置
6311、6321 外侧
631 第一弹性片
6312 第二端部区域
632 第二弹性片
6322 第二端部区域
641、642 边壁
643 跨桥
6431 第一极端
6432 第二极端
644 第一滑块
645 第二滑块
7 手持装置
70 立架
8 保护壳
80 立架
9 自带立架的保护壳
90 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先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A,立架10包含一第一底座11及相对于第一底座11的一第二底座12及一升降装置13,升降装置13设于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2之间。升降装置13包含一第一弹性片131,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1311及一第二端部区域1312,第一端部区域1311设于第一底座11的一第一区域111;一第二弹性片132,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1321及一第二端部区域1322,第一端部区域1321设于第一底座11的一第二区域112。较佳者,第一区域111为第一底座11的一端部的内侧,第二区域112为第一底座11的另一相对端部的内侧,由图1B的角度较易显现。
立架10还包含一限位装置,导引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适可于一有限范围内沿第二底座12的一长度方向上移动,且互不重叠。当第一弹性片13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进行一第一相对位移时,适可连动第一底座11及第二底座12产生一第二相对位移,如图1C、图1D、图1E所示。进一步言,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实质呈直线形,其具有受压弯折为弧形后,可自然返回原直线形的特性。当该第一相对位移变大时,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逐渐弹性形变为弧形,以该第二相对位移变大;当第一相对位移变小时,第二相对位移变小,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则回复为直线形。
具体言之,限位装置包含一滑槽141,沿前述的长度方向形成于第二底座12上,并具有二极端1411、1412;二滑块142、143,分别设于第一弹性片1311的第二端部区域1312及第二弹性片132的第二端部区域1322,各该滑块夹持该滑槽141的二侧壁1413、1414,适可于滑槽141所定义的有限范围内沿滑槽141滑动。各滑块142、143,最好不突出第二底座12的一外表面121,故实际做法上,较佳者,会将第二底座12先开设一凹陷,再开设滑槽141,以使各滑块142、143不要突出,以便第二底座12的外表面121保持平整,以利美观或易于贴附于手机保护壳上,如图1B所示。另外,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的其中之一,长度不大于第一底座112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者,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的长度实质相同,均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且第一弹性片131及第二弹性片132的长度设计愈接近第一底座112长度的二分之一,就可以将第一底座11举升的愈高。当二滑块142、143互相远离而分别受二极端1411、1412档止时,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2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二滑块142、143滑动至最靠近时,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2互相叠合,如图1C、图1D、图1E的连续动作示意图所示。更佳者,滑槽141的中间区域设有一档止部1415,当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2互相叠合时,二滑块142、143适可停止于档止部1415,不会过度滑动,避免第一底座11与第二底座12沿长度方向,出现“打滑”现象。
以下第二实施例的架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唯独升降装置23中的限位装置有所变化,因此仅就限位装置单独说明,其他不再重述。为求清楚标示各元件及其关系,以立架20升起途中的示意图作为代表,如图3,进行说明。限位装置24包含一盖板241,设于第二底座22的一中央区域,并与第二底座22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第一弹性片231适可自盖板241的一端部2411下方进入此滑动空间,而第二弹性片232适可自盖板的另一端部2412下方进入此滑动空间。
具体而言,限位装置还包含一第一滑槽242、一第二滑槽243,均沿长度方向形成于盖板241上,并分别具有一第一极端2421及第二极端2431。限位装置又包含一第一滑块244及一第二滑块245,第一滑块244设于第一弹性片231的第二端部区域2312,伸突出第一滑槽242,与第一弹性片231共同夹住第一滑槽242的二侧壁2413、2414,以第一弹性片231受限于沿第一滑槽242滑动;一第二滑块245则设于第二弹性片232的第二端部区域2322,伸突出第二滑槽243,与第二弹性片232共同夹住第二滑槽243的二侧壁2433、2434,以第二滑块245受限于沿第二滑槽243滑动。更佳者,盖板241中间区域设有一档止部2415,阻隔第一滑槽242及第二滑槽243,当第一底座21与第二底座22互相叠合时,第一滑块244及第二滑块245适可停止于档止部2415,不会过度滑动,避免第一底座21与第二底座22沿长度方向出现“打滑”现象。
同于第一实施例,第一弹性片231及第二弹性片232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第一底座21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者,第一弹性片231及第二弹性片232的长度实质相同;当第一滑块244与第二滑块245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极端2421及第二极端2431档止时,第一底座21与第二底座22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第一滑块244及第二滑块245滑动至最靠近时,第一底座21与第二底座22适可互相叠合。
以下第三实施例的架构,与第一、二实施例相同,唯独升降装置33中的限位装置变化,因此仅就限位装置单独说明,其他不再重述。为求清楚标示各元件及其关系,以立架30升起途中的示意图作为代表,进行说明。限位装置包含二边壁341、342,设于第二底座32的二相对侧,并与第二底座32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限位装置还包含一第一跨桥343,横跨于第二底座32一侧的二边壁341、342上,以第一弹性片331适可自第一跨桥343下进入此滑动空间;一第一滑块345,设于第一弹性片331的第二端部区域3312并朝向第一底座31凸起;一第二跨桥344,横跨于第二底座32的另一侧的二边壁341、342上,以第二弹性片332适可自第二跨桥344下进入此滑动空间;一第二滑块346,设于第二弹性片332的第二端部区域3322并朝向第一底座31凸起。
同样,第一弹性片331及第二弹性片332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31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者,第一弹性片331及第二弹性片332的长度实质相同;第一跨桥343的上表面约与第一滑块345的上表面齐平,第二跨桥344的上表面约与第二滑块346的上表面齐平,由此,当第一滑块345与第二滑块346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跨桥343及第二跨桥344档止时,第一底座31与第二底座32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第一滑块345及第二滑块346滑动至最靠近时,第一底座31与第二底座32适可互相叠合。更佳者,限位装置还包含一档止部3415,设于第二底座32中间区域并横跨于二边壁341、342上,当第一底座21与第二底座22互相叠合时,第一滑块345及第二滑块346适可停止于档止部3415,不会过度滑动,避免第一底座31与第二底座32沿长度方向出现“打滑”现象。
以下第四实施例的架构,与第一、二及三实施例相同,唯独升降装置43中的限位装置有所变化,因此仅就限位装置单独说明,其他不再重述。为求清楚标示各元件及其关系,以立架40升起途中的示意图作为代表,如图4A及图4B,进行说明。限位装置包含二边壁441、442,设于第二底座42的二相对侧,并与第二底座42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一第一跨桥443,横跨于第二底座42一侧的二边壁441、442上,以第一弹性片431适可自第一跨桥443下进入此滑动空间;一第一滑槽445,设于第一弹性片431的一长度方向,并具有一第一极端4451;一第一滑块447,设于第一跨桥443下,穿过第一滑槽445,以第一弹性片431受限于沿第一滑槽445滑动;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一滑块447不伸突出第二底座42的一外表面421,所以制作上,会先将第二底座42开设一第一开孔422。较佳者,限位装置对称地包含一第二跨桥444,横跨于第二底座42的另一侧的二边壁441、442上,以第二弹性片432适可自第二跨桥444下进入此滑动空间;一第二滑槽446,设于第二弹性片432的一长度方向,并具有一第二极端4461;一第二滑块448,设于第二跨桥444下,穿过第二滑槽446,以第二弹性片432受限于沿第二滑槽446滑动;其中,同样地,第二滑块448不伸突出第二底座42的一外表面421,所以制作上,会先将第二底座42开设一第二开孔423,以保持外表面421的平整,利于外观也便于贴附于手持装置。
同样,第一弹性片431及第二弹性片432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者,第一弹性片431及第二弹性片432的长度实质相同。当第一弹性片431的第二端部区域4312与第二弹性片432的第二端部区域4322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极端4451及第二极端4461档止时,第一底座41与第二底座42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第一弹性片431的第二端部区域4312与第二弹性片432的第二端部区域4322最靠近时,第一底座41与第二底座42适可互相叠合。
前述实施例均为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面对面相对设置于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的二端,惟设置方法不限于此,将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错开相对设置,亦属可行的变化。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仍然维持直线形设计,惟相对位移关系会恰好相反,即当第一相对位移变小时(即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靠近时),第二相对位移变大(即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会互相远离),限位装置渐将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形变为弧形;反之,第一相对位移变大时,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逐渐弹性回复为直线形,以该第二相对位移为变小。以下分两个实施例的限位装置变化来做说明。
以下第五实施例的架构,与前述实施例架构均类似,唯独升降装置53中的限位装置有所变化,因此仅就限位装置单独说明,其他不再重述。为求清楚标示各元件及其关系,以立架50升起途中的示意图作为代表,如图5A,进行说明。限位装置包含二边壁541、542,设于第二底座52的二相对侧;一跨桥543,横跨于第二底座52的二边壁541、542的中央区域之间,并与第二底座52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以第一弹性片531及第二弹性片532适可分别自跨桥543的二相对侧的下方,进入此滑动空间。并参图5B,限位装置还包含一第一凸块544,设于边壁541的一内侧的跨桥543下方,第一凸块544的一侧形成一第一极端5441;第一弹性片531受限于第一凸块544及第二弹性片532的一外侧5321之间滑动;一第一滑块546,形成于第一弹性片531的第二端部区域5312的一外侧。相同情况,限位装置再包含一第一凸块545,设于另一边壁542的内侧的跨桥543下方,第二凸块545的一侧形成一第二极端5451;第二弹性片532受限于第二极端545及第一弹性片531的一外侧5311之间滑动;一第二滑块547,形成于第二弹性片532的第二端部区域5322的一外侧。于某些实施例中,跨桥543下方设有一分隔部(图中未示),以隔开第一弹性片531及第二弹性片532,由此,可避免第一弹性片531及第二弹性片532沿一长度方向位移时相互干扰,以增加产品可靠性;当然,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片531就会受限于第一凸块544及分隔部之间滑动,而第二弹性片532就会受限于第二凸块545及分隔部之间滑动。
第一弹性片531及第二弹性片532的其中之一,其长度小于第一底座51的长度,但不小于第一底座51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者,第一弹性片531及第二弹性片532的长度实质相同,均小于该第一底座51的长度且不小于第一底座51长度的二分之一;当第一弹性片531的第二端部区域5312与第二弹性片532的第二端部区域5322互相靠近,而第一滑块546及第二滑块547分别受第一极端544及第二极端545档止时,第一底座51与该第二底座52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第一弹性片531的第二端部区域5312与第二弹性片532的第二端部区域5322最远离时,第一底座51与第二底座52适可互相叠合。
以下第六实施例的架构,与前述实施例架构亦均类似,唯独升降装置63中的限位装置有所变化,因此仅就限位装置单独说明,其他不再重述。为求清楚标示各元件及其关系,以立架60升起途中的示意图作为代表,如图6,进行说明。限位装置包含二边壁641、642,设于第二底座62的二相对侧;一跨桥643,横跨于二边壁641、642的一中央区域之间,并与第二底座62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以第一弹性片631及第二弹性片632适可分别自跨桥643二相对侧的下方,进入此滑动空间。限位装置还包含一第一滑块644,设于第一弹性片631的第二端部区域6312并朝向第一底座61凸起,第一弹性片631受限于边壁641及第二弹性片632的一外侧6321之间滑动;一第一极端6431,形成于跨桥643的一侧;一第二滑块645,设于第二弹性片632的第二端部区域6322并朝向第一底座61凸起,第二弹性片632受限于另一边壁642及第一弹性片631的一外侧6311之间滑动;一第二极端6432,形成于跨桥643的另一相对侧。
第一弹性片631及第二弹性片632的其中之一,其长度小于第一底座61的长度,但不小于第一底座61长度的二分之一。较佳者,第一弹性片631及第二弹性片632的长度实质相同;此外,跨桥643上表面的高度约与第一滑块644上表面的高度及第二滑块645上表面的高度齐平,由此,当第一弹性片631的第二端部区域6312与第二弹性片632的第二端部区域6322互相靠近,而第一滑块644及第二滑块645受跨桥643的第一极端6431及第二极端6432档止时,第一底座61与第二底座62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第一弹性片631的第二端部区域6312与第二弹性片632的第二端部区域6322最远离时,第一底座61与第二底座62适可互相叠合。于某些实施例中,跨桥643下方设有一分隔部(图中未示),以隔开第一弹性片631及第二弹性片632,由此,可避免第一弹性片631及第二弹性片632沿一长度方向位移时相互干扰,以增加产品可靠性。当然,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片631就会受限于边壁641及分隔部之间滑动,而第二弹性片632就会受限于边壁642及分隔部之间滑动。
上述公开均为立架的各种实施例,各立架可以利用其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其中之一的外表面,加装一贴附装置(图未示出),例如粘胶、双面胶、可重复粘贴的PU胶或磁吸装置,例如一般磁铁、橡胶磁铁或强力钕铁硼(Nd-Fe-B)磁铁等,与手持装置7的背面或者保护壳8的背面,呈暂时性或永久性相接,如图7的立架70或如图8的立架80所示。立架亦可以直接镶崁在保护壳中或与保护壳一体成形,成为保护壳的一部分,成为一自带立架的保护壳,进一步增加产品的功能性。如图9之例,将类同第四实施例的立架40的第二底座42,与保护壳9的背板90一体成形。另外,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的另一者的外表面,则可以类似方式,添加贴附装置(图未示出),例如磁铁,或者本身直接使用磁性材料,以便暂时性贴附在可与其搭配的承靠架上,承靠架例如夹设在车内冷气出风口或仪表板上的支架。
以上用以例举支持本发明核心技术的各种可行的实施例,借以阐释本发明的共同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本发明是提供一种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的手段,通过二独立且互不重叠的装置,用以使一第一底座相对于一第二底座升降,并以另一手段限制第一底座相对于第二底座于升起至一第一死点(即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极端)为止,并下降至与第二底座最接近的程度的第二死点为止,此第二死点可以是第二底板本身、第二底板的相对边壁、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的互相接触点等。除上述各项实施例已将实现此等手段的构造、材料及作动方式的详细记载外,以下另外胪列出可能变换的样式(各实施例均同,故不个别编号),以更明确其均等范围,惟仍不以其限制下段权利要求所主张者:
一、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可以采用不同尺寸,不同材料,设置于不同置,二者非必然要互相对称,使用动作上,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所处的二侧亦不必然需要对称升降。将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个别设置使其动作不互相重叠,主要目的是用以由此使立架的尺寸可因需要弹性加大,以根据装设于较大尺寸的手持装置上。
二、为使立架的收合至展开期间的产品操作,更为稳定可靠,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的较佳厚度为0.08mm至2mm,更佳者为0.2mm至1.0mm;第一弹性片与第二弹性片使用的材料不拘,可为金属、塑料或是各种形式的复合材料,如为塑料制成,其较佳的弹性模数(Elasticity Module,Gpa)介于1Gpa至5Gpa,如为金属制成,其较佳的弹性模数介于70Gpa至195Gpa。
三、因为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具有一回复为直线形的弹性回复力,因此,立架在完全打开时,第二端部区域会对第二底板产生一最大的垂直顶推力,使立架倾向停止在该完全打开的状态,而立架在完全收合时,因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已经回复至其原始的直线形,故亦会自然倾向于该关闭状态,形成二个明显的操作段落感(即完全打开及完全收合二个阶段)。当然,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因受限制装置导引,故与其他接触到的元件,例如第二底座、边壁、盖板或跨桥等,存在特定摩擦力;因此,设计上,也可适度增加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与其接触元件间的摩擦力,而使之于作动期间可以随处停止,以第一底座相对于第二底座的升降,可以达到随放即停的效果。

Claims (27)

1.一种立架,用于一手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底座及相对于该第一底座的一第二底座;
一升降装置,设于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之间;该升降装置包含:
一第一弹性片,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及一第二端部区域,该第一端部区域设于该第一底座的一第一区域,
一第二弹性片,具有一第一端部区域及一第二端部区域,该第一端部区域设于该第一底座的一第二区域,
一限位装置,导引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适均可于一有限范围内沿该第二底座的一长度方向上移动,且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互不重叠;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进行一第一相对位移时,适可连动该第一底座及该第二底座产生一第二相对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均为一直线形,当该第一相对位移变大时,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渐受弹性形变为一弧形,以该第二相对位移变大;当该第一相对位移变小时,该第二相对位移变小,该限位装置渐使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回复为该直线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域为该第一底座的一端部的内侧,该第二区域为该第一底座的另一相对端部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一滑槽,沿该长度方向形成于该第二底座上,并具有二极端;
二滑块,分别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及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各该滑块夹持该滑槽的二侧壁,适可于该有限范围内沿该滑槽滑动;其中各该滑块不突出该第二底座的一外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相同,均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二滑块互相远离而分别受该二极端档止时,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该二滑块滑动至最靠近时,该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互相叠合。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一盖板,设于该第二底座的一中央区域,并与该第二底座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该第一弹性片适可自该盖板的一端部下方,进入该滑动空间,而该该第二弹性片适可自该盖板的另一端部下方,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一滑槽,沿该长度方向形成于该盖板上,并具有一第一极端;
一第一滑块,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伸突出该第一滑槽,与该第一弹性片共同夹住该第一滑槽的二侧壁,以该第一弹性片受限于沿该第一滑槽滑动;
一第二滑槽,沿该长度方向形成于该盖板上,并具有一第二极端;
一第二滑块,设于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伸突出该第二滑槽,与该第二弹性片共同夹住该第二滑槽的二侧壁,以该第二滑块受限于沿该第二滑槽滑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相同,均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互相远离而分别受该第一极端及该第二极端档止时,该第一底座与该第二底座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该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滑动至最靠近时,该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适可互相叠合。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二边壁,设于该第二底座的二相对侧,并与该第二底座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
一第一跨桥,横跨于该第二底座一侧的二边壁上,以该第一弹性片适可自该第一跨桥下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一滑块,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
一第二跨桥,横跨于第二底座的另一侧的二边壁上,以该第二弹性片适可自该第二跨桥下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二滑块,设于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相同,均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互相远离而分别受该第一跨桥及该第二跨桥档止时,该第一底座与该第二底座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该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滑动至最靠近时,该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适可互相叠合。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二边壁,设于该第二底座的二相对侧,并与该第二底座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
一第一跨桥,横跨于该第二底座一侧的二边壁上,以该第一弹性片适可自该第一跨桥下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一滑槽,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一长度方向,并具有一第一极端;
一第一滑块,设于该第一跨桥下,穿过该第一滑槽,以该第一弹性片受限于沿该第一滑槽滑动;其中,该第一滑块不伸突出该第二底座的一外表面;
一第二跨桥,横跨于第二底座的另一侧的二边壁上,以该第二弹性片适可自该第二跨桥下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二滑槽,设于该第二弹性片的一长度方向,并具有一第二极端;
一第二滑块,设于该第二跨桥下,穿过该第二滑槽,以该第二弹性片受限于沿该第二滑槽滑动;其中,该第一滑块不伸突出该第二底座的一外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相同,均不大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远离而分别受第一极端及第二极端档止时,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最靠近时,该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适可互相叠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第二弹性片均为一直线形,当该第一相对位移变小时,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逐渐形变为一弧形,以该第二相对位移变大;当该第一相对位移变大时,该第二相对位移变小,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渐回复为该直线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域为该第一底座的一端部内侧,该第二区域为该第一底座的另一相对端部的内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二边壁,设于该第二底座的二相对侧;
一跨桥,横跨于该第二底座的一中央区域的二边壁间,并与该第二底座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以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适可分别自该跨桥二相对侧的下方,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一凸块,形成于该边壁的一内侧的该跨桥下方,该第一凸块形成有一第一极端,该第一弹性片受限于该第一极端及该第二弹性片的一外侧之间滑动;
一第一滑块,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的一外侧;
一第二凸块,形成于该另一边壁的内侧的该跨桥下方,该第二凸块形成有一第二极端,该第二弹性片受限于该第二极端及该第一弹性片的一外侧之间滑动;
一第二滑块,形成于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的一外侧。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小于该第一底座的长度,但不小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相同,均小于该第一底座的长度且不小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靠近,而该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分别受该第一极端及该第二极端档止时,该第一底座与该第二底座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最远离时,该第一底座与该第二底座适可互相叠合。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限位装置包含:
二边壁,设于该第二底座之二相对侧;
一跨桥,横跨于该第二底座的一中央区域的二边壁间,并与该第二底座之间形成一滑动空间,以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适可分别自该跨桥二相对侧的下方,进入该滑动空间;
一第一滑块,设于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该第一弹性片受限于该边壁的其中之一及该第二弹性片的一外侧之间滑动;
一第一极端,形成于该跨桥的一侧;
一第二滑块,设于该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该第二弹性片受限于另一该边壁及该第一弹性片的一外侧之间滑动;
一第二极端,形成于该跨桥的另一相对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其中之一,其长度小于该第一底座的长度,但不小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片及该第二弹性片的长度相同,均小于该第一底座的长度且不小于该第一底座长度的二分之一;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互相靠近,而该第一滑块及该第二滑块受跨桥档止时,该第一底座与该第二底座间呈现一最大距离;当该第一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与第二弹性片的第二端部区域最远离时,该第一底座与该第二底座适可互相叠合。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贴附装置,设于该第一底座及该第二底座至少其中之一的一外表面。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立架,其特征在于,该贴附装置为一双面胶、可重复粘贴的PU胶及磁吸装置的其中之一。
26.一种手持装置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立架,其中保护壳具有一背板,其中该第一底座及该第二底座其中之一,为该背板的一部分。
27.一种手段,用以支撑一手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其中一手段,通过二独立且不重叠的装置,用以使一第一底座相对于一第二底座升降;及
另一手段,用以限制该第一底座相对于该第二底座于升起至一第一死点为止,并于下降至一第二死点为止。
CN202210041193.XA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Pending CN1164892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1193.XA CN116489258A (zh)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41193.XA CN116489258A (zh)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9258A true CN116489258A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12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1193.XA Pending CN116489258A (zh) 2022-01-14 2022-01-14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925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04146U (zh) 柔性设备
US7253802B2 (en) User interface
US10681194B2 (en) Mobile terminal
JP6198194B2 (ja) 表示装置
US7584841B2 (en) Holding device for holding and positioning a portable object
KR101154541B1 (ko) 스탠드가 내장된 태블릿 컴퓨터용 무선 키보드
EP2835713A1 (en) Cas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853754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5100966A1 (zh) 便携式显示装置
US8254093B2 (en) Sli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U2009318265A1 (en) Soft display device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110580858A (zh) 滑板式支撑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210324969U (zh) 滑板式支撑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KR101767029B1 (ko) 핸드폰 케이스
US8620396B2 (en) Slid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274984B (en) A slider module with a rotation function
CN101854407B (zh) 信息终端装置
KR200473245Y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케이스
CN116489258A (zh)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CN116567125A (zh)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EP4187138A1 (en) Stand for a handheld device, means thereof, and a protective case having same
CN116489259A (zh) 用于一手持装置的立架、其手段及包含该立架的保护壳
TWI786967B (zh) 用於一手持裝置之立架及包含該立架之保護殼
KR101769941B1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단말기
KR102025187B1 (ko) 다용도 카드지갑 홀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