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5351A - 动力电池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5351A
CN116565351A CN202310522601.8A CN202310522601A CN116565351A CN 116565351 A CN116565351 A CN 116565351A CN 202310522601 A CN202310522601 A CN 202310522601A CN 116565351 A CN116565351 A CN 116565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hole
negative electrode
top cover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226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丁丁
朱鹏翔
明文豪
孙飞
陈贤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226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53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65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5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力电池,包括顶盖组件,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智能芯片和芯片连接组件,顶盖片具有第一面和的第二面,智能芯片设置在顶盖片的第一面,顶盖片贯穿第一面和第二面设置有第一通孔,芯片连接组件包括绝缘密封件和导电件,绝缘密封件密封插接在第一通孔中,导电件插接在绝缘密封件中,智能芯片通过导电件与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电连接。将智能芯片设置在顶盖片背离壳体内部的一侧,不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容量,且不需要对智能芯片做防水保护设计,便于安装智能芯片以及便于动力电池制造和生产;将导电件设置在绝缘密封件中,使智能芯片通过导电件与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实现了电连接,并且有效防止电解液泄漏。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电池运行的安全性,电池一般连接有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电池的外部,电池包括电芯、壳体、顶盖组件和检测组件。现有技术中,检测组件包括智能芯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电芯、智能芯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设置在壳体内部,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电芯的压力和温度,顶盖组件密封在壳体的开口端,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智能芯片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以将检测到的压力数据和温度数据传输到电池管理系统中。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池存在以下不足:智能芯片设置在壳体内,需要对智能芯片做防水保护,不便于安装智能芯片,且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其能避免智能芯片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便于安装智能芯片,且容量高。
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壳体、顶盖组件以及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芯和传感器组,所述壳体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所述顶盖组件封堵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智能芯片和芯片连接组件,所述顶盖片具有第一面和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背离壳体内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智能芯片设置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一面,所述顶盖片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芯片连接组件包括绝缘密封件和导电件,所述绝缘密封件密封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导电件插接在所述绝缘密封件中,所述智能芯片通过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电连接。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芯片连接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二面上,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绝缘密封件,所述绝缘密封件插接在所述固定件中。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二面凹陷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固定件中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绝缘密封件的固定孔,所述绝缘密封件远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固定孔。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绝缘密封件贯穿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均与所述顶盖片的第一面和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均与所述智能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远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芯片至少部分正对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智能芯片正对所述第一通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一导电件远离所述壳体内部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壳体内部的一端接触。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中的至少一者凹陷于所述绝缘密封件背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面;
或,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绝缘密封件背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面平齐。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负极组件,所述智能芯片上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智能芯片上的电子器件供电,所述负极组件与电芯的负极电连接,所述顶盖片与所述电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源分别与所述负极组件和所述顶盖片电连接。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芯片包括电压传感器,所述电压传感器、所述电源、所述负极组件和所述顶盖片形成回路。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负极组件通过第一绝缘件安装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一面上,所述负极组件包括负极端子和负极柱,所述顶盖片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绝缘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正对的第四通孔,所述负极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件背离所述顶盖片的一侧,所述负极柱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所述智能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顶盖片之间,且所述智能芯片与所述第三通孔间隔分布。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盖片的第一面凹陷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第三通孔间隔,所述智能芯片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述第一绝缘件背离所述顶盖片的一侧凹陷设置有凹槽,所述负极端子设置在所述凹槽内部,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三导电件,所述第三导电件与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所述智能芯片朝向所述负极端子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导电触点,所述第三导电触点与所述智能芯片上的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三导电件接触。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芯片上还设置有第四导电触点,所述第四导电触点与所述智能芯片上的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触点与所述顶盖片接触。
作为所述的动力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叠置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二面上,所述第二绝缘件贯穿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固定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此种结构的动力电池,将智能芯片设置在顶盖片背离壳体内部的一侧,不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容量,且不需要对智能芯片做防水保护设计,便于安装智能芯片以及便于动力电池制造和生产;将导电件设置在绝缘密封件中,使智能芯片通过导电件与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实现了电连接,并且有效防止了电解液泄漏。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所述顶盖组件的分解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顶盖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智能芯片与负极端子的电连接结构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所述导电件和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第二导电触点、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在智能芯片上的分布图。
图中:
1、顶盖片;11、第一面;111、第二安装槽;12、第二面;13、第一通孔;14、第三通孔;2、第三导电件;3、芯片连接组件;31、绝缘密封件;32、导电件;321、第一导电件;322、第二导电件;33、固定件;331、固定孔;4、第一绝缘件;41、第四通孔;42、凹槽;5、第二绝缘件;51、避让孔;6、智能芯片;61、第一导电触点;62、第二导电触点;63、第三导电触点;64、第四导电触点;7、负极组件;71、负极端子;72、负极柱;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壳体、顶盖组件以及均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电芯和传感器组,壳体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顶盖组件封堵在壳体的开口端。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电芯的内部压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芯的温度。
参照图1、图2和图7,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1、智能芯片6和芯片连接组件3,顶盖片1具有第一面11和的第二面12,第一面11背离壳体内部,第二面12朝向壳体的内部,智能芯片6设置在顶盖片1的第一面11,顶盖片1贯穿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设置有第一通孔13,芯片连接组件3包括绝缘密封件31和导电件32,绝缘密封件31密封插接在第一通孔13中,导电件32插接在绝缘密封件31中,智能芯片6通过导电件32与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电连接。为了防止壳体内部的电解液从导电件与绝缘密封件31之间泄漏,实际实施时,设置导电件32与绝缘密封件31之间无间隙。
动力电池通过智能芯片6与外部的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智能芯片6包括中央处理器和无线传输器,无线传输器与电池管理系统中的无线接收器通信连接。中央处理器将传感器组检测到的压力和温度进行处理后,通过无线传输器与无线发送器配合将处理后的检测信息传输到电池管理系统中,实现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的信息互交。
此种结构的动力电池,将智能芯片6设置在顶盖片1背离壳体内部的一侧,不占用壳体内部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容量,且不需要对智能芯片6做防水保护设计,便于安装智能芯片6以及便于动力电池制造和生产;将导电件32设置在绝缘密封件31中,使智能芯片6通过导电件32与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实现了电连接,并且有效防止了电解液泄漏。
其中,芯片连接组件3还包括固定件33,固定件33设置在顶盖片1的第二面12上,固定件33用于固定绝缘密封件31,绝缘密封件31插接在固定件33中。本示例中,固定件33通过激光焊接与顶盖片1固定。通过固定件33固定绝缘密封件31的位置,防止绝缘密封件31在第一通孔13内脱落或松动,提高了绝缘密封件31的可靠性。
具体地,顶盖片1的第二面12凹陷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图中未标出),第一通孔13位于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固定件33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固定件33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绝缘密封件31的固定孔331,绝缘密封件31远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3和固定孔331。第一安装槽的设置便于安装固定件33,并且由于第一安装槽凹陷在顶盖片1上,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槽容纳固定件33,减少固定件33凸出于第二面12的高度,组装顶盖组件时可防止固定件33对壳体内部的电芯形成位置干涉。
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和图6,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电芯的内部压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芯的温度。导电件32包括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绝缘密封件31贯穿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图中未标出),两个第二通孔分别间隔分布,两个第二通孔均与顶盖片1的第一面11和壳体的内部连通,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分别位于两个第二通孔中,且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通孔过盈配合,第一导电件321的一端和第二导电件322的一端均与智能芯片6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21远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第二导电件322远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将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分别设置在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通孔中,避免了两个导电件32相互接触而短路。设置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分别过盈配合在两个第二通孔中的,一方面,使得绝缘密封件31与导电件32之间无间隙,防止电解液泄漏,另一方面,将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固定在第二通孔中,防止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在第二通孔移位。
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分别插接在两个第二通孔中,通过密封胶密封第一导电件321与第二通孔的内侧壁之间以及密封胶密封第二导电件322与第二通孔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实现导电件3与绝缘密封件31之间的密封。
本示例中,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均为铜柱。
参照图2和图3,智能芯片6至少部分正对第一通孔13,智能芯片6正对第一通孔13的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61和第二导电触点62,第一导电触点61与第一导电件321远离壳体内部的一端接触,第二导电触点62与第二导电件322远离壳体内部的一端接触,此设计通过导电触点与导电件的直接接触实现智能芯片6与导电件32的电连接,不需要在智能芯片6与导电件32之间额外设置导电线,有利于简化智能芯片6与导电件32之间的电连接结构。
当然,在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通过导线实现智能芯片6与导电件之间的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将顶盖组件安装在壳体的开口端时,需要将顶盖组件朝向壳体内部挤压。挤压电池顶盖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划伤电芯,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中的至少一者凹陷于绝缘密封件31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面。优选地,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均凹陷于绝缘密封件31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面。更加优选地,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均凹陷于绝缘密封件31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面的距离为d,0.1mm≤d≤0.2mm。具体地,d可为0.1mm,0.12mm,0.14mm,0.16mm,0.18mm,0.2mm。
另一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挤压电池顶盖的过程中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接划伤电芯,也可以设置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中的至少一者与绝缘密封件31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面平齐。参照图2,本示例中,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均绝缘密封件31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面平齐。
设置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不凸出于绝缘密封件31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面,避免第一导电件321和第二导电件322上的尖锐部位划伤电芯而影响电芯内部的绝缘性,此设计有利于保证动力电池的质量。
优选绝缘密封件31为橡胶件。橡胶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弹性。橡胶材质的绝缘密封件31可以紧密结合在第一通孔13中,避免绝缘密封件31与顶盖片1之间存在缝隙而导致电解液泄漏。此外,橡胶材质的绝缘密封件31还具有一定的柔性,在挤压电池顶盖时,即使绝缘橡胶件接触到电芯也不会划伤电芯。当然在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绝密封件31设置为其他的材质,例如塑胶等。
本实施例中,顶盖组件还包括负极组件7,智能芯片6上设置有电源,电源为智能芯片6上的电子器件(例如中央处理器或无线发射器等)供电,负极组件7与电芯的负极电连接,顶盖片1与电芯的正极电连接,电源分别与负极组件7和顶盖片1电连接。本示例中,顶盖片1为光铝片。由于电芯化成分容后,负极组件7和顶盖片1之间存在电势差,将电源分别与负极组件7和顶盖片1电连接,从而对智能芯片6上的电子器件进行供电,满足了智能芯片6的供电需求,不需要额外设置供电电源为智能芯片6供电,精简了动力电池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智能芯片6包括电压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源、负极组件7和顶盖片1形成回路,此设计可通过电压传感器实时检测顶盖片1与负极组件7之间的电势差。实际实施时,电压传感器连接中央处理器连接,中央处理器将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电压进行处理后,将电压数据通过无线发射器传输到电池管理系统中,当电池管理系统发现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电池差存在异常时可以及时报警,防止动力电池异常状态下持续充放电而导致壳体被腐蚀,有利于提高智能电池的安全性。
参照图1和图2,负极组件7通过第一绝缘件4安装在顶盖片1的第一面11上,负极组件7包括负极端子71和负极柱72,顶盖片1开设有第三通孔14,第一绝缘件4设置在顶盖片1的第一面11上,第一绝缘件4贯穿设置有与第三通孔14正对的第四通孔41,负极端子71设置在第一绝缘件4背离顶盖片1的一侧,负极柱72的一端与电芯的负极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三通孔14和第四通孔41与负极端子71连接,负极柱72与顶盖片1通过密封圈8密封连接。智能芯片6设置在第一绝缘件4与顶盖片1之间,且智能芯片6与第三通孔14间隔分布。本示例中,第一绝缘件4为塑胶。将智能芯片6设置在第一绝缘件4与顶盖片1之间,使第一绝缘件4遮盖在智能芯片6背离顶盖片1的一侧,利用第一绝缘件4为智能芯片6提供防护,避免碰撞到智能芯片6上的电子器件,并且还可以防止智能芯片6占用顶盖片1上的空间,有利于顶盖片1上其他部件的设置。
具体地,顶盖片1的第一面11凹陷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11,第二安装槽111与第三通孔14间隔,智能芯片6安装在第二安装槽111内,第一通孔13位于第二安装槽111的槽底。第二安装槽111为智能芯片6的安装提供了空间,便于顶盖片1的安装。
由于第一绝缘件4是盖设在第二安装槽111的槽口处的,如果智能芯片6的厚度大于第二安装槽111的深度会导致智能芯片6对第一绝缘件4形成位置干涉。优选设置第二安装槽111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智能芯片6的厚度,
更加优选地,智能芯片6的厚度等于第二安装槽111的深度,这样当智能芯片6安装在第二安装槽111内时,智能芯片6与第二安装槽111的槽口平齐,尽可能地不增大顶盖片1的厚度。
由于智能芯片6在工作时会发热,实际实施时可以在第一绝缘件4上设置与第二安装槽111连通的散热孔,这样智能芯片6可以通过散热孔散热。
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4、图5和图7,第一绝缘件4背离顶盖片1的一侧凹陷设置有凹槽42,负极端子71设置在凹槽42内部,凹槽42的槽底设置有第三导电件2,第三导电件2与负极端子71电连接,智能芯片6朝向负极端子7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导电触点63,第三导电触点63与智能芯片6上的电源电连接,第三导电触点63与第三导电件2接触。凹槽42为负极端子71提供安装位置,以便于安装负极端子71。凹槽42的槽底设置第三导电件2以及在智能芯片6上设置第三导电触点63,不需要额外设置导线连接负极组件7和智能芯片6,便于布线。
具体地,凹槽42的槽底贯穿设置有第五通孔,第三导电件2插接在第五通孔中。
本示例中,第三导电件2为铜柱。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将第三导电件2设置为其他材质的导体。
参照图7,智能芯片6上还设置有第四导电触点64,第四导电触点64与智能芯片6上的电源电连接,第四导电触点64与顶盖片1接触,此种设计使智能芯片6与顶盖片1之间的电连接可靠,并且结构精简。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顶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5,第二绝缘件5为塑胶。第二绝缘件5叠置在顶盖片1的第二面12上,第二绝缘件5贯穿设置有避让孔51,避让孔51用于避让固定件33。第二绝缘件5为顶盖片1提供支撑,保持顶盖组件的整体结构强度。实际实施时,密封件背离智能芯片6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3、固定孔331和避让孔51,通过避让孔51为导电件32与传感器组之间提供电连接的空间。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壳体、顶盖组件以及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芯和传感器组,所述壳体的至少一端具有开口,所述顶盖组件封堵在所述壳体的开口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智能芯片和芯片连接组件,所述顶盖片具有第一面和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背离壳体内部,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智能芯片设置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一面,所述顶盖片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芯片连接组件包括绝缘密封件和导电件,所述绝缘密封件密封插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导电件插接在所述绝缘密封件中,所述智能芯片通过所述导电件与所述壳体内部的传感器组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连接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二面上,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绝缘密封件,所述绝缘密封件插接在所述固定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二面凹陷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固定件中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绝缘密封件的固定孔,所述绝缘密封件远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固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绝缘密封件贯穿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均与所述顶盖片的第一面和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均与所述智能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远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芯片至少部分正对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智能芯片正对所述第一通孔的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第一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一导电件远离所述壳体内部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二导电件远离所述壳体内部的一端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中的至少一者凹陷于所述绝缘密封件背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面;
或,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二导电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绝缘密封件背离所述智能芯片的一端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负极组件,所述智能芯片上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智能芯片上的电子器件供电,所述负极组件与电芯的负极电连接,所述顶盖片与所述电芯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电源分别与所述负极组件和所述顶盖片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芯片包括电压传感器,所述电压传感器、所述电源、所述负极组件和所述顶盖片形成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组件通过第一绝缘件安装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一面上,所述负极组件包括负极端子和负极柱,所述顶盖片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绝缘件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正对的第四通孔,所述负极端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件背离所述顶盖片的一侧,所述负极柱的一端与所述电芯的负极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所述负极端子连接,所述智能芯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顶盖片之间,且所述智能芯片与所述第三通孔间隔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片的第一面凹陷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第三通孔间隔,所述智能芯片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底。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背离所述顶盖片的一侧凹陷设置有凹槽,所述负极端子设置在所述凹槽内部,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三导电件,所述第三导电件与所述负极端子电连接,所述智能芯片朝向所述负极端子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导电触点,所述第三导电触点与所述智能芯片上的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触点与所述第三导电件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芯片上还设置有第四导电触点,所述第四导电触点与所述智能芯片上的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触点与所述顶盖片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叠置在所述顶盖片的所述第二面上,所述第二绝缘件贯穿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固定件。
CN202310522601.8A 2023-05-06 2023-05-06 动力电池 Pending CN1165653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22601.8A CN116565351A (zh) 2023-05-06 2023-05-06 动力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22601.8A CN116565351A (zh) 2023-05-06 2023-05-06 动力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5351A true CN116565351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99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22601.8A Pending CN116565351A (zh) 2023-05-06 2023-05-06 动力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535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450730U (zh) 一种顶盖组件及电池
CN114072958B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组以及装置
KR101711994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CN115566332B (zh) 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3629329A (zh) 一种复合极柱、顶盖和电池
CN216311920U (zh) 一种复合极柱、顶盖和电池
EP4087013A1 (en)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1989800B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CN220604757U (zh) 动力电池
CN111525072A (zh) 纽扣电池
CN210403778U (zh) 一种提升径向空间利用率的纽扣电池
CN116565351A (zh) 动力电池
CN107968218B (zh) 一种组合式盖帽一体包覆电池
CN216903258U (zh) 一种纽扣电池
CN212323083U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CN114678607A (zh) 一种电池盖板、电池和电力系统
CN218039470U (zh) 一种电芯以及电池
CN220138393U (zh) 电池
CN219106392U (zh) 一种电池装置
CN217589351U (zh) 顶盖组件及锂电池
CN219419243U (zh) 二次电池及其盖板结构
CN220021330U (zh) 一种盖板组件及电池
CN214428702U (zh) 动力电池模组及其防护板组件
CN220569722U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8867344U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