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35672A -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5672A
CN116535672A CN202310543824.2A CN202310543824A CN116535672A CN 116535672 A CN116535672 A CN 116535672A CN 202310543824 A CN202310543824 A CN 202310543824A CN 116535672 A CN116535672 A CN 116535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poxy resin
enzymatic hydrolysis
hyperbranched
hydrolysis lignin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438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璇
贾杨杰
韩涛
郭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anhe Biological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mass New Materials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nhe Biological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mass New Material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nhe Biological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Biomass New Materials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nhe Biological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438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56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5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56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HDERIVATIVES OF 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H6/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derived from lignin, e.g. tannins, hum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4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 C08J5/241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using inorganic fibres
    • C08J5/243Impregnating materials with prepolymers which can be polymerised in situ, e.g. manufacture of prepregs using inorganic fibres using carbon fib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08J2363/02Polyglycidyl ethers of bis-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poxy resins;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08J2463/02Polyglycidyl ethers of bis-pheno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poxy Res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首先以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为原料制得一种含有磷、氮、硅的超支化改性剂,然后利用超支化改性剂对酶解木质素改性,最后用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与改性产物反应制得具有环氧基团的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中磷、氮、硅配合含大量苯环的酶解木质素使用能提高预浸料的阻燃性能;此外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表面含有活性环氧基,使其能够与固化剂反应,与环氧树脂形成相互交错一体的网状结构,与物理添加阻燃剂相比不会造成材料的机械性能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预浸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碳纤维预浸料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中间材料,是一种把增强碳纤维浸渍在基体树脂中制成预浸料片材的产品,基体树脂占30-40wt%,所用的基体树脂主要有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等。预浸成型后的产品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能改善强度、疲劳强度、硬度、耐磨耗性、耐冲击性、耐蚀性、轻量化等多种特征,多用于航空、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领域,其中交通运输工具里的座椅产品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最为常见的碳纤维预浸料的具体应用。
座椅是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中的重要安全部件,使用碳纤维预浸料制作座椅骨架时要从静态强度、刚度、动态冲击和疲劳强度这几个方面是检验和衡量其安全性能。如发明人在前的专利申请CN202010867778.8公开的一种超支化聚醚改性木质素环氧树脂及其碳纤维复合预浸料,所述预浸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20-30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9-14份超支化聚醚改性木质素环氧树脂,50-80份碳纤维,1-2份潜伏性固化剂,0.4-0.7份促进剂。专利CN202010618114.8公开的一种星型聚酯改性木质素环氧树脂及其碳纤维复合预浸料,所述预浸料,包括以下原料:20-30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12-18份星型聚酯改性木质素环氧树脂,40-70份碳纤维,1-2份潜伏性固化剂,0.4-0.7份促进剂。酶解木质素是从微生物酶解玉米秸秆制备能源酒精的残渣中提取得到的木质素,酶解木质素一般随残渣一起作为固废填埋或者直接燃烧使用,经济效益不高,生物质资源并未得到高效利用。上述专利技术涉及酶解木质素的再利用,皆为利用酶解木质素上含有大量刚性芳香环、活性酚羟基、醇羟基的特性制备了酶解木质素基环氧树脂型“增韧剂”,从改善碳纤维预浸料的韧性、提高抗疲劳强度的角度出发来提高碳纤维预浸料的安全性能。
但众所周知,除了碳纤维预浸料的机械性能对座椅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外,座椅还受应用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影响,座椅的制作材料是否具有阻燃性以及阻燃性能的好坏也是测试和评判安全性的重要标准,如果碳纤维预浸料在遇明火后能做到阻燃、低烟、低毒,则将很大程度地提升乘客的人身安全。
上述专利技术碳纤维预浸料中的环氧树脂为易燃树脂,酶解木质素基环氧树脂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成炭剂,但若不配合酸源、气源共同使用预浸料的阻燃性能较差,因此开发一种阻燃型生物基碳纤维预浸料不仅对提高座椅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对酶解木质素废物再利用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首先以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为原料制得一种含有磷、氮、硅的超支化改性剂,然后利用超支化改性剂对酶解木质素改性,最后用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与改性产物反应制得具有环氧基团的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中磷、氮、硅配合含大量苯环的酶解木质素使用能提高预浸料的阻燃性能;此外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表面含有活性环氧基,使其能够与固化剂反应,与环氧树脂形成相互交错一体的网状结构,与物理添加阻燃剂相比不会造成材料的机械性能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以下具体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带水剂加至反应釜中,升温至回流状态,滴加磷酸水溶液,滴毕保持回流状态进行脱水,然后加入硅烷醇类化合物,回流状态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干燥、萃取,得单取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备用;
2)将步骤1)所得单取代磷酸酯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带水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继续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即得磷酸酯低聚物;
3)将步骤2)所得磷酸酯低聚物、三乙醇胺、氨基保护剂、带水剂加至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继续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调节pH,加入水至无沉淀生成、过滤,沉淀经水洗、酸洗,再次水洗,干燥,即得超支化改性剂;
4)将步骤3)所得超支化改性剂、酶解木质素、氨基保护剂、带水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继续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至酶解木质素完全溶解,降温并恒温,加入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搅拌至均匀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调节pH,水洗,酸洗,再次水洗,真空干燥即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
所述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的摩尔比为1:1-1.05:0.89-0.95:0.15-0.25。
所述超支化改性剂、酶解木质素、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3-5:1:7-10。
所述磷酸水溶液浓度为80-90wt%。
所述硅烷醇类化合物选自3-(三甲硅基)-1-丙醇、3-三乙基硅烷基丙-1-醇、2-(三乙基硅烷基)乙醇、1-三甲基硅烷基-2-丙醇、2-三甲基硅烷基丙-1-醇、2-(三甲硅基)乙醇、羟丁基三甲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所述脂肪族二元醇为C2-C5的脂肪族直链二元醇,选自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所述氨基保护剂选自对甲苯磺酸、苯磺酸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氨基保护剂目的是防止磷酸与三乙醇胺在有水的情况下生成磷酸叔胺盐。
所述带水剂选自石油醚、苯、甲苯、二甲苯、环已烷、氯仿、四氯化碳、丙酮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所述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的环氧当量为150-300g/mol,所述二元醇二缩水甘油醚选自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所述酶解木质素采取有机溶剂萃取法获得,萃取溶剂选自二氧六环、乙醇、甲醇有机溶剂,所述酶解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3000,醇羟基含量为3.3-3.8wt%。
为提高步骤1)中磷酸与硅烷醇类化合物的成酯率以及步骤2)-4)涉及到的磷酸成酯反应的成酯率采用共沸脱水法进行反应。
步骤1)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水溶液、硅烷醇类化合物重量总和的1-1.2倍,所述磷酸水溶液在1-3h滴毕,所述脱水时间为1-3h;所述回流状态下反应时间为蒸馏出水摩尔量为磷酸摩尔量的0.95-1.0倍时停止反应,所述干燥为用无机干燥剂进行干燥,所述无机干燥剂包括但不限于无水硫酸镁,所述萃取使用的溶剂为乙醚、三氯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
步骤2)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重量和的30-40wt%;所述升温为升至120℃-1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继续升温为升至150℃-180℃,反应时间为1-3h;
步骤3)所述氨基保护剂的用量为三乙醇胺摩尔数的1-1.3倍;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重量和的25-30wt%;所述升温为升至120℃-1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继续升温为升至180℃-200℃,反应时间为1-3h;所述调节pH为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调节至中性,所述酸洗为用30-37wt%盐酸溶液洗涤1-5次,所述再次水洗次数为1-5次;
步骤4)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酶解木质素重量和的20-25wt%;所述氨基保护剂的用量为步骤3)三乙醇胺摩尔数的1-1.3倍,所述升温为升至120℃-1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继续升温为升至180-200℃,反应时间为1-3h;所述降温为降至30-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调节pH为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调节至中性,所述水洗为除去对甲苯磺酸钠盐,所述酸洗为用与反应所得混合物等体积的30-37wt%盐酸溶液洗涤1-5次,所述再次水洗为洗去反应所得混合物上残留的盐酸。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通过第一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所述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20-30份环氧树脂、10-15份上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50-80份碳纤维、1-2份固化剂、0.5-1份固化促进剂。
所述环氧树脂环氧值为0.20-0.44。
所述碳纤维没有特别的限定,本领域常用碳纤维即可。
所述固化剂选自双氰胺、甲基四氢苯酐、苯甲酰肼、己二酸二酰肼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所述固化促进剂为咪唑类固化促进剂,可以选自咪唑三聚氰酸盐、2-甲基咪唑三聚氰酸盐、2-乙基三聚氰酸盐、2-苯基咪唑三聚氰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所述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可以作为交通工具中座椅的原料。
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环氧树脂、上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加入混合釜中,升温搅拌至混合均匀,加入固化剂、固化促进剂,继续搅拌至均匀,出料至涂布机上进行涂膜,得胶膜;
S2将步骤S1制备胶膜在复合机上与碳纤维进行复合,将碳纤维从砂架处拉出经纤维展纱排列辊排列整齐,与胶膜同步进入复合机的复合辊中,经加热复合后冷却收卷,即得碳纤维预浸料。
步骤S1所述升温为升至90-1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首先以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为原料制得一种含有磷、氮、硅的超支化改性剂,然后利用超支化改性剂对酶解木质素改性,最后用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与改性产物反应制得具有环氧基团的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这种环氧树脂中磷、氮、硅配合含大量苯环的酶解木质素使用能提高预浸料的阻燃性能;此外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表面含有活性环氧基,使其能够与固化剂反应,与环氧树脂形成相互交错一体的网状结构,与物理添加阻燃剂相比不会造成材料的机械性能损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若无特殊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份”均为重量份。所用试剂均为本领域可商购的试剂。
酶解木质素购自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均分子量为1000-3000,醇羟基含量为3.5wt%;
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购自武汉海山科技有限公司,环氧当量为220g/mol;
碳纤维购自日本东丽,T300,3K。
制备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
制备例1
1)将400mL二甲苯加至反应釜中,升温至回流状态,滴加116.1g浓度为85wt%的磷酸水溶液(磷酸1.0mol),2h滴毕保持回流状态进行脱水90min,然后加入132.3g3-(三甲硅基)-1-丙醇(1.0mol),回流状态下进行反应至蒸馏出水量为18g(1mol)时停止反应,冷却至室温,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三氯甲烷进行萃取,得单取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备用。
2)将步骤1)所得单取代磷酸酯类化合物、180.2g1,4-丁二醇(0.89mol)、94g二甲苯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升温至130℃并恒温进行反应3h,继续升温至150℃并恒温进行反应2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带水剂及未反应1,4-丁二醇即得磷酸酯低聚物;酸值:1.24mmol/g。
3)将步骤2)所得磷酸酯低聚物、179.04g三乙醇胺(0.15mol)、27.3g对甲苯磺酸(0.15mol)、100g二甲苯加至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升温至130℃并恒温进行反应5h,继续升温至180℃并恒温进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调节至中性,加入大量水至无沉淀再生产,过滤,得沉淀经水洗3次、用30wt%盐酸溶液洗涤3次,再次水洗涤3次,干燥,即得超支化改性剂。
4)取步骤3)所得超支化改性剂300g、酶解木质素100g、对甲苯磺酸206.64g、二甲苯140g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升温至130℃并恒温进行反应5h,继续升温至180℃并恒温进行反应,直至酶解木质素完全溶解,降温至50℃并恒温,加入1000g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搅拌至均匀进行反应5h,反应结束后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调节至中性,分离出水去,用与所得混合物等体积的水洗涤3次,分离出水去,用与所得混合物等体积的30wt%盐酸溶液洗涤3次,再次用与所得混合物等体积的水洗涤3次,分离出水去,真空干燥即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粘度为6900mpa·s。
实施例1的反应,和产物结构示意如下:
步骤1)
步骤2)
步骤3)反应所得超支化改性剂的支化单元:
线性单元:
末端单元:
其中a、b、m、n、x、y、z独立地选自1-20的任意整数。
制备例2
其余与制备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3-三乙基硅烷基丙-1-丙醇等摩尔量替代步骤1)的3-(三甲硅基)-1-丙醇。所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粘度为6900mpa·s。
制备例3
其余与制备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的用量为700g。所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粘度为5600mpa·s。
制备例4
其余与制备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1000g等量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替换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所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粘度为7700mpa·s。
对比制备例1
其余与制备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等摩尔量的甲醇步骤替代步骤1)的3-(三甲硅基)-1-丙醇。所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粘度为7400mpa·s。
制备阻燃型生物基碳纤维预浸料
实施例1
S1将18份E44、12份E20、15份制备例1制备的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加入混合釜中,升温至110℃搅拌至混合均匀,加入2份双氰胺、0.8份咪唑三聚氰酸盐,继续搅拌至均匀,出料至涂布机上进行涂膜,得胶膜;
S2将步骤S1制备胶膜在复合机上与碳纤维进行复合,将70份碳纤维从砂架处拉出经五组纤维展纱排列辊排列整齐(制备过程通过纤维排列厚度以及碳纤维的幅宽控制重量),与1层胶膜同步进入复合机的复合辊中,经两道加热复合后冷却收卷,制得平方克重为175g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料。
实施例2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为制备例2制备。
实施例3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为制备例3制备。
实施例4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为制备例4制备。
实施例5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12份E44、8份E20,制备例1制备的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用量为10份,双氰胺用量1份,咪唑三聚氰酸盐0.5份。
对比实施例1
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为对比制备例1制备。
应用例1
将实施例1制备的阻燃型生物基碳纤维预浸料进行裁剪、铺贴到模具、组装并放入模具,在固化温度为120℃加压固化2h,制备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
应用例2-5、对比应用例1
其余与应用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用阻燃型生物基碳纤维预浸料分别对应实施例2-5、对比实施例1所制备的。
制备例步骤2)所得产物酸值测定方法:
取2-3g步骤2)所得产物加入150g三角瓶中,用30mL1:1甲醇溶液溶解,滴入3-5滴酚酞试剂,再用标准溶液滴定,当溶液变微粉红时即为滴定终点。按下述公式计算酸值。
酸值=(C×V)/m,mmol
其中C=KOH的标准浓度,mol/L;V=滴定所耗用的KOH标准溶液,mL;m=步骤2)产物的质量,g。
将上述应用例1-5及对比应用例1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以下性能测试:
剪切强度:参照标准JC/T 773-2010测试层间剪切强度。
阻燃性能:参照EN 45545-2进行测试。
冲击强度:参照GB/T 1451-2005纤维增强塑料简支梁式冲击韧性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表1
项目 剪切强度MPa 阻燃等级 冲击强度kJ/m2
应用例1 88.7 HL3 77.1
应用例2 88.5 HL3 77.0
应用例3 86.8 HL3 73.7
应用例4 80.4 HL3 77.8
应用例5 84.2 HL3 80.5
对比应用例1 75.1 HL2 76.7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碳纤维预浸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机械强度。由应用例1和对比应用例1碳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的阻燃性能差结果可以看出硅的加入有助于协同由酸源、气源、碳源组成的膨胀性阻燃剂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并且3-(三甲硅基)-1-丙醇配合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使用可提高基材树脂对碳纤维的浸润性,提高剪切强度的作用。
上述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其中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带水剂加至反应釜中,升温至回流状态,滴加磷酸水溶液,滴毕保持回流状态进行脱水,然后加入硅烷醇类化合物,回流状态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干燥、萃取,得单取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备用;
2)将步骤1)所得单取代磷酸酯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带水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继续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减压蒸馏即得磷酸酯低聚物;
3)将步骤2)所得磷酸酯低聚物、三乙醇胺、氨基保护剂、带水剂加至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继续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调节PH,加入水至无沉淀生成、过滤,沉淀经水洗、酸洗,再次水洗,干燥,即得超支化改性剂;
4)将步骤3)所得超支化改性剂、酶解木质素、氨基保护剂、带水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继续升温并恒温进行反应,至酶解木质素完全溶解,降温并恒温,加入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搅拌至均匀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调节PH,水洗,酸洗,再次水洗,真空干燥即得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的摩尔比为1:1-1.05:0.89-0.95:0.15-0.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支化改性剂、酶解木质素、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3-5:1:7-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烷醇类化合物选自3-(三甲硅基)-1-丙醇、3-三乙基硅烷基丙-1-醇、2-(三乙基硅烷基)乙醇、1-三甲基硅烷基-2-丙醇、2-三甲基硅烷基丙-1-醇、2-(三甲硅基)乙醇、羟丁基三甲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所述脂肪族二元醇为C2-C5的脂肪族直链二元醇,选自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缩水甘油醚类化合物的环氧当量为150-300g/mol,所述二元醇二缩水甘油醚选自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所述酶解木质素采取有机溶剂萃取法获得,所述酶解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3000,醇羟基含量为3.3-3.8w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重量和的30-40wt%;所述升温为升至120℃-1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继续升温为升至150℃-180℃,反应时间为1-3h;
步骤3)所述氨基保护剂的用量为三乙醇胺摩尔数的1-1.3倍;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重量和的25-30wt%;所述升温为升至120℃-1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继续升温为升至180℃-200℃,反应时间为1-3h;
步骤4)所述带水剂的用量为磷酸、硅烷醇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醇、三乙醇胺、酶解木质素重量和的20-25wt%;所述氨基保护剂的用量为步骤3)三乙醇胺摩尔数的1-1.3倍,所述升温为升至120℃-150℃,反应时间为3-5h;所述继续升温为升至180-200℃,反应时间为1-3h;所述降温为降至30-50℃,反应时间为3-5h。
7.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通过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
8.一种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包括以下质量份原料:20-30份环氧树脂、10-15份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50-80份碳纤维、1-2份固化剂、0.5-1份固化促进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树脂环氧值为0.20-0.44。
10.权利要求8或9所述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环氧树脂、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加入混合釜中,升温搅拌至混合均匀,加入固化剂、固化促进剂,继续搅拌至均匀,出料至涂布机上进行涂膜,得胶膜;
S2将步骤S1制备胶膜在复合机上与碳纤维进行复合,将碳纤维从砂架处拉出经纤维展纱排列辊排列整齐,与胶膜同步进入复合机的复合辊中,经加热复合后冷却收卷,即得碳纤维预浸料。
CN202310543824.2A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65356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43824.2A CN116535672A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43824.2A CN116535672A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5672A true CN116535672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50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43824.2A Pending CN116535672A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5672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8237A (zh) * 2014-11-05 2015-03-25 广东一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钢管的硅氮磷协同阻燃环氧树脂粉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91288A (zh) * 2019-09-11 2019-12-2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超支化硅磷协同阻燃剂改性环氧树脂及制备方法
CN110628000A (zh) * 2019-09-11 2019-12-3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高韧性阻燃型中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及制备方法
CN111944121A (zh) * 2020-08-26 2020-11-17 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超支化聚醚改性木质素环氧树脂及其碳纤维复合预浸料
CN112210191A (zh) * 2020-10-16 2021-01-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磷/氮/硅协效阻燃改性环氧树脂的方法
CN113292737A (zh) * 2021-05-31 2021-08-24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N、P、Si型协效木质素基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67275A (zh) * 2021-09-13 2021-11-19 上海汉禾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的木质素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61436A (zh) * 2021-01-19 2021-12-31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木质素基含氮和磷的阻燃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6082660A (zh) * 2022-12-07 2023-05-09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氮硅磷改性木质素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8237A (zh) * 2014-11-05 2015-03-25 广东一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钢管的硅氮磷协同阻燃环氧树脂粉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91288A (zh) * 2019-09-11 2019-12-2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超支化硅磷协同阻燃剂改性环氧树脂及制备方法
CN110628000A (zh) * 2019-09-11 2019-12-3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高韧性阻燃型中低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及制备方法
CN111944121A (zh) * 2020-08-26 2020-11-17 山西生物质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超支化聚醚改性木质素环氧树脂及其碳纤维复合预浸料
CN112210191A (zh) * 2020-10-16 2021-01-1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磷/氮/硅协效阻燃改性环氧树脂的方法
CN113861436A (zh) * 2021-01-19 2021-12-31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木质素基含氮和磷的阻燃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292737A (zh) * 2021-05-31 2021-08-24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N、P、Si型协效木质素基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67275A (zh) * 2021-09-13 2021-11-19 上海汉禾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的木质素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82660A (zh) * 2022-12-07 2023-05-09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氮硅磷改性木质素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iu et al. Phosphorus-free vanillin-derived intrinsically flame-retardant epoxy thermoset with extremely low heat release rate and smoke emission
Huang et al. Synthesis of biobased flame-retardant carboxylic acid curing agent and application in wood surface coating
CN109467674B (zh) 一种白藜芦醇基阻燃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Yang et al. Design of inherent fire retarding and degradable bio-based epoxy vitrimer with excellent self-healing and mechanical reprocessability
EP2050756A1 (en) Phosphorus-containing benzoxazine compou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cured article, and laminate plate
CN103910850B (zh) 一种磷化木质素基阻燃增强聚氨酯硬泡及其制备方法
Kumar et al. Effect of bio-based derived epoxy resin on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cellulose film and applicability towards natural jute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CN106633022A (zh) 一种三源一体超支化结构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KR20040029118A (ko) 고농도 질소를 함유하는 트리아진-페놀-알데히드 축합물
Devaraju et al. Eco-friendly fully bio-based polybenzoxazine-silica hybrid materials by sol–gel approach
CN103030786B (zh) 改性环氧树脂及阻燃型玻璃布纸复合基覆铜板的制备方法
US3846442A (en) Glycidyl hydantoin compounds
CN109232976B (zh) 含腰果酚基氮磷协同阻燃剂和制备方法及应用
Zhang et 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flame retardant ternary vitrimer regulated by cyclic and long-chain dicarboxylic acids
CN116535672A (zh) 一种超支化改性酶解木质素环氧树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223762B (zh) 带环氧基苯并恶嗪玻璃纤维布层压板的制备方法
EP3255077A1 (en) Ester-type epoxy furan resi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resin composition, and cured resin product
Hu et al. Epoxy resin with excellent ultraviolet resist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derived from renewable camphoric acid
Ma et al. Synthesis of a vanillin‐based curing ag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ood to improve dimensional stability and flame retardancy
CN111607105A (zh) 生物基环氧树脂乳化剂及其水性乳液与制备方法
Monteserin et al. Sustainable biobased epoxy thermosets with covalent dynamic imine bonds for green composite development
US7442434B2 (en) Epoxy resin composition
Jubsilp et al. Thermosetting matrix based glass and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US20110207861A1 (en) Continuous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reactive polymer
KR20140041684A (ko) 난연성 포스포네이트를 갖는 경화된 에폭시 수지의 제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