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28724A - 牙间刷 - Google Patents

牙间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28724A
CN116528724A CN202180080755.5A CN202180080755A CN116528724A CN 116528724 A CN116528724 A CN 116528724A CN 202180080755 A CN202180080755 A CN 202180080755A CN 116528724 A CN116528724 A CN 116528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nthetic resin
shaft portion
mass
resin
interdental br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07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泽彩
大野庆贵
冈本岩
西山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on Corp filed Critical L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528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28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1/00Brush bodies and bristles moulded as a uni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5/00Devices for cleaning between the teeth
    • A61C15/02Toothpic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 A46B2200/108Inter-dental toothbrush, i.e. for cleaning interdental spaces specificall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牙间刷(100),其具有手柄部(13)和清扫部(12),清扫部(12)具有从手柄部(13)延伸的轴部和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突出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所述轴部包含重均分子量为2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A)和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B),所述合成树脂(A)和所述合成树脂(B)中的至少一者包含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Description

牙间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间刷。
本申请基于2020年1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214568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至此。
背景技术
牙间刷作为用于清扫利用牙刷难以清扫的牙间的辅助清扫工具来使用。牙间刷具有:将金属线作为轴部的牙间刷和将合成树脂作为轴部的牙间刷。具有金属线轴部的牙间刷的牙间刷扫力、使用者的清扫实感良好。具有合成树脂轴部的牙间刷与金属线轴部相比,对牙齿或牙龈的接触感更好。
在由合成树脂构成轴部的情况下,在合成树脂中配合增强材料,确保轴部的压曲强度(例如,专利文献1~2)。通过提高轴部的压曲强度,能够更容易插入牙间(插入性高)。但是,如果在合成树脂中配合增强材料,则在使用时轴部容易折断(轴弯折强度低)。因此,合成树脂的轴部存在耐久性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文献3的发明由包含合成树脂、硬度比合成树脂低的低硬度树脂和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形成轴部。根据专利文献3的发明,通过配合低硬度树脂,实现了轴弯折强度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89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1128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1090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技术中,无法充分提高轴弯折强度,尚无法满足耐久性。
因此,本申请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间刷,其中,尽管具有合成树脂的轴部,但能够兼顾压曲强度和轴弯折强度,插入性和耐久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有以下方式。
<1>
一种牙间刷,其具有手柄部和清扫部,上述清扫部具有从上述手柄部延伸的轴部和从上述轴部的外周面突出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上述轴部包含重均分子量为2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A)和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为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B),上述合成树脂(A)和上述合成树脂(B)中的至少一者包含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2>
根据<1>记载的牙间刷,其中,
相对于构成上述轴部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为10质量%~80质量%。
<3>
根据<1>或<2>记载的牙间刷,其中,
上述合成树脂(B)包含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相对于构成上述轴部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上述合成树脂(B)中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为5质量%~60质量%。
<4>
根据<1>~<3>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
上述轴部还包含纤维状增强材料,
相对于构成上述轴部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100质量份,上述纤维状增强材料的含量为3质量份~30质量份。
<5>
根据<1>~<4>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包含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上述轴部中的由(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上述合成树脂(B)中上述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0.1~16。
<6>
根据<1>~<5>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A)包含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上述轴部中的由(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上述合成树脂(A)中上述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0.2~7.0。
<7>
根据<1>~<6>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为15万~25万。
<8>
根据<1>~<7>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大于25万且为40万以下。
<9>
根据<1>~<8>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包含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10>
根据<1>~<9>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A)和上述合成树脂(B)两者都包含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11>
根据<1>~<10>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与上述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之差为10万以上。
<12>
根据<1>~<11>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轴部中的上述合成树脂(B)的含量相对于上述合成树脂(A)的含量的质量比为1以上。
<13>
根据<1>~<12>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其中,上述轴部中的上述合成树脂(B)的配合量为其他合成树脂的总质量的1.25质量倍~9质量倍。
<14>
一种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牙间刷具有手柄部和清扫部,上述清扫部具有从上述手柄部延伸的轴部和从上述轴部的外周面突出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上述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由包含重均分子量为2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A)和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B)的树脂组合物形成上述轴部的工序,上述树脂组合物中的上述合成树脂(A)和上述合成树脂(B)中的至少一者含有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15>
根据<14>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为10质量%~80质量%。
<16>
根据<14>或<15>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含有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上述合成树脂(B)中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为50质量%~95质量%。
<17>
根据<14>~<16>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树脂组合物还包含纤维状增强材料,上述合成树脂(B)作为包含纤维状增强材料的含增强材料组合物配合于上述树脂组合物中。
<18>
根据<17>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纤维状增强材料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100质量份为3质量份~30质量份。
<19>
根据<14>~<18>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包含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上述树脂组合物中的由(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上述合成树脂(B)中上述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0.1~16。
<20>
根据<14>~<19>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A)包含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上述树脂组合物中的由(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上述合成树脂(A)中上述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0.2~7。
<21>
根据<14>~<20>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为15万~25万。
<22>
根据<14>~<21>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0万以下。
<23>
根据<14>~<22>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包含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24>
根据<14>~<23>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A)和上述合成树脂(B)两者都包含上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25>
根据<14>~<24>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与上述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之差为10万以上。
<26>
如<14>~<25>中任一项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合成树脂(B)的含量相对于上述合成树脂(A)的含量的质量比为1以上。
<27>
根据<26>记载的牙间刷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树脂组合物中的上述合成树脂(B)的配合量为其他合成树脂的总质量的1.25质量倍~9质量倍。
[发明效果]
本申请发明的牙间刷,在由合成树脂形成轴部的牙间刷中,兼具压曲强度和轴弯折强度,插入性和耐久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清扫部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清扫部的纵向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牙间刷)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牙间刷进行说明。
应予说明,在以下各附图中,为了容易观察各结构要素,存在根据结构要素使尺寸的比例尺不同地进行表示的情况。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牙间刷100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牙间刷100的清扫部12的轴线的截面图。
图1的牙间刷100具有:清扫部12,其具有插入到相邻的牙齿之间的间隙(牙间)而清扫牙间的刷部11;手柄部13,其在使用时成为把手。清扫部12从手柄部13突出。刷部11是插入到牙间的部分,在轴向以特定的长度设置。清扫部12的轴向的一端侧与手柄部13大致垂直地连接,牙间刷100成为整体呈大致L字形状的牙间刷100(所谓的L字型牙间刷)。本实施方式的牙间刷100使用嵌入成型来制造,将清扫部12与手柄部13接合而一体地构成。
如图2所示,清扫部12具有轴部14和包覆轴部14的至少一部分的软质树脂部件15。轴部14整体呈圆柱形状,形成为朝向前端侧尖细的锥形形状。
轴部14具有从清扫部12的前端12a侧依次在轴向上排列的第一部分R1和第二部分R2。软质树脂部件15相对于轴部14,包覆第一部分R1的整个轴。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14中第一部分R1被软质树脂部件15包覆,与此相对,在第二部分R2上未设置软质树脂部件15。
清扫部12具有插入牙间的刷部11。刷部11由被轴部14的第一部分R1包覆的软质树脂部件15构成。软质树脂部件15形成有2个以上具有柔软性的突出片11A。即,清扫部12具有轴部14和从轴部14的外周面突出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11A。突出片11A由从前端12a朝向清扫部12的后端12b排列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11A形成突出片列,2个以上的突出片列围绕清扫部12的轴线配置。
突出片11A的配置密度例如优选为100根/cm2~600根/cm2的范围内。突出片11A的配置密度是指:突出片11A的数量除以形成有突出片11A的区域的面积而得到的值。
突出片11A的高度(从突出片的基端到前端的长度)例如在0.3mm~5mm的范围内适当决定。
清扫部12的后端12b侧成为与手柄部13连接的插入部16。插入部16是插入手柄部13内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清扫部12安装于手柄部13的状态下,插入部16插入到手柄部13的插入孔部13a内(图1),从软质树脂部件15的端缘部15b和软质树脂部件15露出的第二部分R2被手柄部13覆盖。
在插入部16上设置有多个槽部17,该槽部17用于在嵌入成型时提高与手柄部13的熔接性。槽部17形成于构成插入部16的轴部14中从软质树脂部件15露出的区域143。
槽部17围绕轴部14的轴线至少形成2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4个槽部17。但是,槽部17的数量可以为5个以上,也可以为0~1。
手柄部13具有:把持部13A,其在一个方向上具有长度;延伸部13B,其从把持部13A的一端侧延伸;保持部13C,其从延伸部13B的与把持部1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13D,其形成于保持部13C与把持部13A的连接部分。
把持部13A是呈圆柱形且在一个方向上以特定的长度延伸的部分。把持部13A是使用者握住的部分,因此具有使用者的手的宽度程度的长度,并且以容易握住的直径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柱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为多棱柱状等。
在手柄部13的把持部13A中,在至少包括延伸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特定的区域形成有凹凸形状的防滑部13E。整个防滑部13E绕把持部13A的轴形成。此外,防滑部13E的形成范围、凹凸形状能够适当变更。
延伸部13B在向与把持部13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稍微倾斜的状态下延伸,从把持部13A侧向保持部13C逐渐变窄。延伸部13B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在牙间刷100中,将形成有延伸部13B的保持部13C的方向设为正面100a,将与保持部13C相反的方向设为背面100b时,上述的延伸部13B的保持部13C侧比把持部13A侧更向背面100b侧倾斜,由此在延伸部13B与把持部13A之间形成有弯曲部13D。手柄部13的中部具有弯曲部13D,由此清扫部12的刷部11形成为容易插入齿列的间隙的形状,在将牙间刷100插入口腔内时能够提高清扫部12侧的操作性。
<清扫部>
轴部
轴部14的粗细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将清扫部12插入到牙间的粗细即可。轴部14的粗细,例如优选为0.2mm~1.7mm,更优选为0.3mm~0.9mm。在轴部14的横截面为正圆的情况下,轴部14的粗细为横截面的直径。在轴部14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椭圆的情况下,轴部14的粗细为横截面的最小包含圆的直径。轴部14的粗细是最粗的部位的测定值。通常,在轴部14的基端(与保持部13C的交界)处测定轴部14的粗细。
轴部14的长度例如优选为10mm~35mm,更优选为10mm~15mm。
轴部14由合成树脂构成。作为合成树脂,例如可举出聚烯烃、聚酯、聚苯乙烯、聚缩醛等。作为聚烯烃,可举出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作为聚酯,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等。
其中,作为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优选聚烯烃、聚酯,更优选PP、PBT,进一步优选PP。
轴部14的原材料的弯曲弹性模量(JIS K7203),例如优选为500MPa~6000MPa,更优选为1000MPa~6000MPa,进一步优选为2500MPa~6000MPa。
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包含重均分子量为2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A)和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B)。
[合成树脂(A):低分子量树脂]
合成树脂(A)是重均分子量为2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通过使轴部14包含合成树脂(A),能够提高耐久性。
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5万以下,更优选为22万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万以下。另外,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5万以上。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5万~25万,更优选为15万~22万,进一步优选为15万~20万。如果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应予说明,合成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等公知的方法测定得到的值。例如,合成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以聚苯乙烯(PS)为标准物质,通过GPC求出。
合成树脂(A)的弯曲弹性模量(JIS K7203)例如优选为100MPa~500MPa,更优选为200MPa~400MPa,进一步优选为300MPa~400MPa。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作为合成树脂(A),能够使用通用的合成树脂。
作为合成树脂(A),优选聚烯烃、聚酯,更优选PP、PBT,进一步优选PP。如果合成树脂(A)为这些树脂,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压曲强度、轴弯折强度。
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A)的含量优选为3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质量%以上。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A)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2质量%以下。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A)的含量优选为3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2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8质量%~15质量%,特别优选为8质量%~12质量%。如果合成树脂(A)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如果合成树脂(A)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
[合成树脂(B):高分子量树脂]
合成树脂(B)是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通过包含合成树脂(B),轴部14的刚性提高,能够提高插入性。
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大于25万,优选为28万以上,更优选为30万以上。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为45万以下,优选为40万以下。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5万以下,优选超过25万且40万以下,更优选28万以上且40万以下,进一步优选30万以上且40万以下。如果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合成树脂(B)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合成树脂(B)与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之差(BA分子量差)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11万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万以上。BA分子量差优选为22万以下,更优选为15万以下。BA分子量差优选为10万以上,更优选为11万~22万,进一步优选为12万~15万。如果BA分子量差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BA分子量差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轴部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合成树脂(B)的弯曲弹性模量(JIS K7203),例如优选为3500MPa~6500MPa,更优选为4500MPa~6500MPa,进一步优选为5500MPa~6500MPa。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作为合成树脂(B),优选聚烯烃、聚酯,更优选PP、PBT,进一步优选PP。如果合成树脂(B)为这些树脂,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压曲强度、轴弯折强度。
合成树脂(B)和合成树脂(A)可以是同系的树脂,也可以是异系的树脂。即,在合成树脂(A)为PP的情况下,合成树脂(B)可以是聚烯烃(即,同系)或PP(即,同种),也可以是聚酯、聚苯乙烯、聚酰胺等(即,异系)或PP以外的聚烯烃、聚酯等(即,异种)。从提高合成树脂(B)与合成树脂(A)的相容性的观点出发,合成树脂(B)与合成树脂(A)优选为同系,更优选为同种。
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B)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上。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B)的含量优选为80质量%以下。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B)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80质量%,更优选为30质量%~8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80质量%。如果合成树脂(B)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合成树脂(B)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在轴部14中,合成树脂(B)含量相对于合成树脂(A)含量的质量比即B/A质量比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以上。B/A质量比优选为9以下。B/A质量比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5~9,进一步优选为7~9。如果B/A质量比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B/A质量比小于上述下限值,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长支链结构。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通过包含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以下有时称为“长支链树脂”),能够实现插入性和耐久性的兼顾,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和耐久性。
在本说明书中,“长支链结构”是具有碳原子数为6以上的支链的结构。长支链结构中的碳原子数为6以上,优选为6以上且72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上且6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且48以下。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本身具有兼顾刚性和韧性这两者的性质。具体而言,通过支链的相互缠绕得到刚性,有助于插入性的提高。另外,即使反复使用,通过适度松弛支链的相互缠绕也能够确保韧性,在施加负荷时,难以在分子间产生龟裂,也有助于耐久性的提高。作为支化度的指标,可举出支化指数g'。支化指数g’由长支链树脂的特性粘度[η]br与具有相同分子量的线状聚合物的特性粘度[η]lin之比(即[η]br/[η]lin)获得,如果g’<1,则可以说具有长支链结构。
分支指数g’的定义,例如记载于“Developments in Polymer Characterization-4”(J.V.Dawkins ed.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1983),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指标。在通过光散射求出的绝对分子量Mabs为100万时,PP的支化指数g’优选为0.30以上且小于1.00。
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例如能够通过日本特开2017-2229号公报记载的制造方法得到。作为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例如可举出WAYMAX(注册商标)MFX6(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造)等。
长支链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万以上,更优选为25万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8万以上。长支链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40万以下。长支链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0万以上,更优选为20万~40万,进一步优选为25万~40万,特别优选为28万~40万。即,长支链树脂进一步优选为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即合成树脂(B)的一部分或全部。如果长支链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长支链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由[长支链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合成树脂(A)的重均分子量]表示的比(长支链/A分子量比)优选大于1,更优选1.4以上,进一步优选1.6以上。如果长支链/A分子量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长支链/A分子量比的上限值例如优选实质上为3.0。
长支链树脂的弯曲弹性模量(JIS K7203)例如优选为1500MPa~3000MPa,更优选为1800MPa~2500MPa,进一步优选为2000MPa~2500MPa。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作为长支链树脂,优选聚烯烃、聚酯,更优选PP、PBT,进一步优选PP。如果长支链树脂是这些树脂,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压曲强度、轴弯曲强度。
长支链树脂和合成树脂(A)可以是同系的树脂,也可以是异系的树脂。即,在合成树脂(A)为PP的情况下,长支链树脂可以是聚烯烃(即,同系)或PP(即,同种),也可以是聚酯、聚苯乙烯、聚酰胺等(即,异系)或PP以外的聚烯烃、聚酯等(即,异种)。从提高长支链树脂与合成树脂(A)的相容性的观点出发,长支链树脂与合成树脂(A)优选为同系,更优选为同种。
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上。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优选为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下。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优选为0质量%~8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5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20质量%。如果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在合成树脂(A)中,长支链树脂(以下有时称为“低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在含有45质量%以上的合成树脂(B)的情况下,优选为4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还可以为0质量%。低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在合成树脂(B)的含量小于45质量%的情况下,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如果低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耐久性。如果低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插入性。
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B)中长支链树脂(以下有时称为“高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6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4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20质量%。如果高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插入性。如果高分子量长支链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耐久性。
合成树脂(B)中包含的长支链树脂的质量(以下有时称为“B的长支链/A质量比”)相对于合成树脂(A)的质量优选为4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B的长支链/A质量比优选为1以上。B的长支链/A质量比优选为1~4,更优选为1~2。如果B的长支链/A质量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耐久性。如果B的长支链/A质量比在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插入性。
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的合计质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上,还可以为100质量%。如果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的合计质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插入性和耐久性。
在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为同系的树脂的情况下,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异系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质量%。
在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为同种的树脂的情况下,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同系且异种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质量%。
在轴部14中的合成树脂(A)中,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以下,有时称为“低分子量线状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低分子量线状树脂的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下。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低分子量线状树脂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20质量%。如果低分子量线状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如果低分子量线状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
轴部14中的由(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合成树脂(A)中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以下,有时称为“长支链树脂/低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为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长支链树脂/低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下。长支链树脂/低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优选为0.2~7.0,更优选为0.5~5.0,进一步优选为1.0~3.0。如果长支链树脂/低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长支链树脂/低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轴部14中的由(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合成树脂(B)中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以下,有时称为“长支链树脂/高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优选为0.1以上,更优选为0.2以上。长支链树脂/高分子量线状树脂的质量比优选为16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以下。长支链树脂/高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优选为0.1~16,更优选为0.1~1.0,进一步优选为0.2~0.7。如果长支链树脂/高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长支链树脂/高分子量线状树脂质量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在轴部14中,合成树脂(B)优选具有长支链结构。通过使合成树脂(B)具有长支链结构,能够进一步实现兼顾插入性和耐久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和耐久性。
在轴部14中,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两者可以具有长支链结构。通过使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双方具有长支链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
[增强材料]
轴部14也可以还包含增强材料。通过使轴部14包含增强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
作为增强材料,可举出纤维状增强材料、非纤维状增强材料。作为非纤维状增强材料,可举出针状增强材料、板状增强材料、粒状增强材料等。其中,作为增强材料,优选纤维状增强材料。通过使用纤维状增强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
作为纤维状增强材料,例如,可举出玻璃纤维、芳酰胺纤维(アラミド繊維)、碳纤维、纤维素纤维、纳米纤维素纤维等。
在包含于轴部14的状态下,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长度例如优选为100μm~1000μm,更优选为300μm~900μm。
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长度例如能够使用X射线CT装置进行测定。
纤维状增强材料的粗细例如优选为5μm~60μm,更优选为20μm~50μm。
纤维状增强材料的粗细例如能够使用X射线CT装置进行测定。
轴部14中的增强材料的含量可考虑增强材料的种类等而适当决定。如果增强材料为纤维状增强材料,则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100质量份,轴部14中的增强材料的含量优选为3质量份~30质量份,更优选为13质量份~3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份~3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18质量份~24质量份。如果增强材料的含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增强材料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14的韧性,并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其他]
轴部14也可以含有合成树脂(A)、合成树脂(B)以及增强材料以外的任意成分(轴部任意成分)。作为轴部任选成分,可举出颜料、滑石、硅灰石、弹性体等。
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100质量份,轴部任意成分的含量例如可设为0.1质量份~10质量份。
轴部14也可以包含合成树脂(A)、合成树脂(B)以外的合成树脂(任意合成树脂)。作为任意合成树脂,可举出重均分子量大于合成树脂(B)的合成树脂、重均分子量小于合成树脂(A)的合成树脂等。相对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任意合成树脂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以下,特别优选实质上不含有。如果任意合成树脂的含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实现轴部14的插入性和耐久性的进一步提高。
《软质树脂部件》
[软质树脂]
作为软质树脂部件15的材料([软质树脂]),例如,可举出聚烯烃系弹性体、苯乙烯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等公知的弹性体树脂。软质树脂可以是1种,也可以是2种以上。
软质树脂的肖氏硬度A(肖氏A硬度)优选为A90以下,更优选为A30~A80。
[其他]
软质树脂部件15也可以含有软质树脂以外的任意成分(软质树脂部件任意成分)。作为软质树脂部件任意成分,可举出颜料、流动性改良剂、发泡剂等。
相对于构成软质树脂部件15的软质树脂的100质量份,软质树脂部件任意成分的含量例如可设为0.1质量份~10质量份。
<手柄部>
手柄部13由所谓的硬质树脂形成。作为硬质树脂的原材料,例如,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相同,例如可举出聚烯烃、聚酯、聚苯乙烯、聚缩醛等。其中,作为构成手柄部13的硬质树脂,优选聚烯烃、聚酯,更优选PP、PBT,进一步优选PP。
应予说明,构成手柄部13的合成树脂可以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相同,也可以不同。
构成手柄部13的硬质树脂的弯曲弹性模量(JIS K7203)例如优选为800MPa~2000MPa,更优选为800MPa~1500MPa,进一步优选为800MPa~1000MPa。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柄部13的强度。如果弯曲弹性模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对手柄部13赋予适度的柔软性,并进一步提高牙间刷100的操作性。
手柄部13也可以包含增强材料。
手柄部13也可以包含硬质树脂、增强材料以外的任意成分(手柄部任意成分)。作为手柄部任意成分,可举出与轴部任意成分相同的成分。手柄部任意成分的含量与轴部任意成分的含量相同。
(牙间刷的制造方法)
接着,关于牙间刷100的制造方法,以下进行说明。在此,关于清扫部12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叙述。清扫部12例如通过所谓的双色成型来制造。
将合成树脂(A)、合成树脂(B)和根据需要的增强材料和轴部任意成分熔融混炼,制成树脂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轴部树脂组合物”)(混炼工序)。在将增强材料配合于轴部树脂组合物的情况下,合成树脂(B)作为预先混炼有增强材料的含有增强材料的组合物优选配合于轴部树脂组合物。通过将含有增强材料的组合物供给至混炼工序,增强材料更均匀地分散在轴部树脂组合物中。
含有增强材料的组合物例如以颗粒的形式供给。
在使用含有增强材料的组合物的情况下,合成树脂(B)的配合量优选为其他合成树脂(从轴部树脂组合物包含的合成树脂除去合成树脂(B)后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的1.25质量倍~9质量倍,更优选为3质量倍~8质量倍,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倍~7质量倍。如果构成含有增强材料的组合物的合成树脂(B)的配合比例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性。如果构成含有增强材料的组合物的合成树脂(B)的配合比例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接着,在形成有轴部14形状的空腔的一次模具中注射轴部树脂组合物,得到轴部14(一次成型工序)。
将得到的轴部14配置于二次模具内,通过注射含有软质树脂的软质树脂材料,利用软质树脂部件15包覆轴部14的第一部分R1,得到在轴部14的外周面形成有突出片11A的清扫部12(二次成型工序)。
在二次成型工序中,从轴部14的前端侧注射软质树脂材料。
通过注塑成型等制造手柄部13。在形成于得到的手柄部13的保持部13C的插入孔部13a内,插入清扫部12的插入部16,得到牙间刷100。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成型轴部14和手柄部13,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一次成型工序中将轴部14和手柄部13成型为一体。
如上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牙间刷,含有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且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中的至少一者包含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因此根据各自的合成树脂的特性,兼具压曲强度和轴弯折强度,能够提高插入性和耐久性。
此外,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牙间刷的轴部包含增强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性。
清扫部也可以是图2所示的清扫部12以外的方式。清扫部例如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清扫部212。图3是牙间刷沿着清扫部212的轴线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清扫部212具有轴部214和包覆轴部214的至少一部分的软质树脂部件215。轴部214具有从清扫部212的前端212a侧依次在轴向排列的第一部分R1和第二部分R2。第二部分R2呈从清扫部212的后端212b逐渐扩径的圆柱形状。清扫部212在继第二部分R2之后具有以阶梯状逐渐变粗的扩径部218。清扫部212是继扩径部218之后朝向清扫部212的前端212a变窄的锥形形状。第一部分R1的基端膨胀,软质树脂部件215的端缘部215b位于与第二部分R2的交界。
清扫部212与清扫部12的区别在于具有扩径部218。清扫部212通过具有扩径部218,在将刷部211插入牙间的状态下,即使在不慎在轴向强地按压牙间刷,也能够通过扩径部218防止插入牙间,容易抑制因牙间刷而损伤口腔内部。
另外,通过清扫部212具有扩径部218,在将清扫部212嵌入成型于手柄部时,能够防止刷部211在模具内偏移。
软质树脂部件215相对于轴部214围绕第一部分R1的轴包覆其整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214中的第一部分R1被软质树脂部件215包覆,与此相对,在第二部分R2上未设置软质树脂部件215。
清扫部212具有插入牙间的刷部211。刷部211由被轴部214的第一部分R1包覆的软质树脂部件215构成。软质树脂部件215上形成有2个以上具有柔软性的突出片211A。即,清扫部212具有轴部214和从轴部214的外周面突出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211A。突出片211A由从前端212a朝向清扫部212的后端212b排列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211A形成突出片列,2个以上的突出片列围绕清扫部212的轴线而配置。
突出片211A的配置密度与突出片11A的配置密度相同。突出片211A的配置密度是指:突出片211A的数量除以形成有突出片211A的区域的面积而得到的值。
突出片211A的高度(从突出片的基端到前端的长度)与突出片11A的高度相同。
清扫部212的后端212b侧是与手柄部连接的插入部216。插入部216是插入手柄部内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清扫部212安装于手柄部的状态下,插入部216插入手柄部的插入孔部内,并终止于软质树脂部件215的端缘部215b和扩径部218。
轴部214的粗细与轴部14的粗细相同。
轴部214的长度与轴部14的长度相同。
轴部214的原材料的弯曲弹性模量与轴部14的原材料的弯曲弹性模量相同。
构成轴部214的合成树脂与构成轴部14的合成树脂相同。
软质树脂部件215的材料与软质树脂部件15的材料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牙间刷能够通过与牙间刷100相同的方法制造。
与清扫部12同样地制造清扫部212,在形成于手柄部13的保持部13C的插入孔部13a内,插入清扫部212的插入部216,得到牙间刷200。
应予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所谓的L字型牙间刷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所谓的I字型牙间刷、曲线型牙间刷、大致S字型牙间刷。I字型牙间刷具有在一个方向延伸的手柄部和从手柄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清扫部,手柄部和清扫部排列成大致直线状。通常,在I字型牙间刷中,手柄部和轴部一体成型(一次成型),利用软质树脂组合物包覆该一次成型体的轴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形成刷部(二次成型)。
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曲线型牙间刷300具有弯曲的手柄部313和从手柄部313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清扫部312。曲线型牙间刷300的手柄部313和清扫部312不以大致直线状排列,而是成为圆弧状。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牙间刷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大致S字型牙间刷400具有:向下方弯曲,接着向上方弯曲的手柄部413、以及从手柄部413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清扫部412。大致S字型牙间刷400的手柄部413和清扫部412不以大致直线状排列,而是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
通常,在这种曲线型牙间刷和大致S字型牙间刷中,手柄部和轴部一体形成(一次成型),将该一次成型体的轴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利用软质树脂组合物包覆而形成刷部(二次成型)。
在I字型牙间刷、曲线型牙间刷以及大致S字型牙间刷中,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提高牙间刷的插入性和耐久性。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验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记载。
(使用原料)
<合成树脂(A)>
·A-1: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8,重均分子量20万。
·A-2:线状聚丙烯。支化指数g′≥1,重均分子量25万。
·A-3:线状聚丙烯。支化指数g′≥1,重均分子量20万。
·A-4:线状聚丙烯。支化指数g′≥1,重均分子量18万。
<合成树脂(B)>
·B-1: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9,重均分子量40万。
·B-2: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9,重均分子量30万。
·B-3: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9,重均分子量35万。
·B-4: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8,重均分子量40万。
·B-5: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8,重均分子量30万。
·B-6:线状聚丙烯。支化指数g′≥1,重均分子量38万。
·B-7:线状聚丙烯。支化指数g′≥1,重均分子量33万。
·B-8:线状聚丙烯。支化指数g′≥1,重均分子量31万。
·B-9:线状聚丙烯。重均分子量27万。
<合成树脂(B′)>合成树脂(B)的比较品
·B'-1:具有长支链结构的聚丙烯。支化指数g′=0.9,重均分子量50万。
<增强材料>
纤维状增强材料:玻璃纤维。在包含于轴部的状态下,纤维长度为500μm,纤维粗度为45μm。
(评价方法)
<插入性>
按照以下评价基准,评价10名监测者利用各例的牙间刷对牙间进行清扫时的牙间插入性。计算10名监测者的平均分,平均分4.5分以上为“A”,平均分4.0分以上且小于4.5分为“B”,将平均分3.0分以上且小于4.0分为“C”,平均分2.0以上且小于3.0分为“D”,平均分小于2.0分为“E”。
《评价基准》
5分:“牙间插入性”非常好。
4分:“牙间插入性”略好。
3分:“牙间插入性”不能说是哪一个。
2分:“牙间插入性”稍差。
1分:“牙间插入性”非常差。
<耐久性>
10名监测者利用各例的牙间刷清洁牙间7天,按照以下评价标准评价7天后折断牙间刷的监测者的比例来评价牙间刷轴部的耐久性。计算10个监测者的平均分,平均分4.5分以上为“A”,平均分4.0分以上且小于4.5分为“B”,平均分3.0分以上且小于4.0分为“C”,平均分2.0以上且小于3.0分为“D”,平均分小于2.0分为“E”。
《评价基准》
5分:使用前的清扫部的轴线与使用7天后的清扫部的轴线的偏差的最大值为0.5mm以下。
4分:使用前的清扫部的轴线与使用7天后的清扫部的轴线的偏差的最大值大于0.5mm且1.0mm以下。
3分:使用前的清扫部的轴线与使用7天后的清扫部的轴线的偏差的最大值超过1.0mm且2.0mm以下。
2分:使用前的清扫部的轴线与使用7天后的清扫部的轴线的偏差的最大值大于2.0mm且3.0mm以下。
1分:使用前的清扫部的轴线与使用7天后的清扫部的轴线的偏差的最大值超过3.0mm。
(实施例1~6、比较例1~4)
按照表1、3的组成,将合成树脂(A)、(B)和纤维状增强材料熔融混炼,制成轴部树脂组合物,通过注射成型将其成型为轴部。利用苯乙烯系弹性体包覆得到的轴部,得到清扫部。将得到的清扫部安装于另外成型的手柄部,得到各例的牙间刷。各例的牙间刷是与图1的牙间刷100相同的牙间刷。得到的牙间刷的手柄部的粗细(最粗的部位)为7mm,轴部的粗细为0.6~1mm,轴部的长度为12mm。
评价各例的牙间刷的插入性和耐久性,将其结果示于表中。
[表1]
[表2]
[表3]
[表4]
如表2、4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插入性为“C”~“A”,耐久性为“C”~“A”。
构成轴部的合成树脂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比较例1的耐久性为“E”。
合成树脂(A)和合成树脂(B)两者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比较例2的耐久性为“E”。
构成轴部的合成树脂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比较例3的插入性为“E”。
不具有合成树脂(A)的比较例4的插入性和耐久性两者均为“D”。
不含有合成树脂(B)的比较例5~6的插入性为“E”。
从这些结果能够确认: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兼顾插入性和耐久性。
[符号说明]
11A 突出片
12 清扫部
14 轴部
13 手柄部
100 牙间刷

Claims (6)

1.一种牙间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牙间刷具有手柄部和清扫部,
所述清扫部具有从所述手柄部延伸的轴部和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突出的2个以上的突出片,
所述轴部包含重均分子量为2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A)和重均分子量超过25万且为45万以下的合成树脂(B),
所述合成树脂(A)和所述合成树脂(B)中的至少一者包含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间刷,其中,
相对于构成所述轴部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所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为10~80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牙间刷,其中,
所述合成树脂(B)包含所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相对于构成所述轴部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所述合成树脂(B)中的所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含量为5~60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间刷,其中,
所述轴部还包含纤维状增强材料,
相对于构成所述轴部的合成树脂的总质量100质量份,所述纤维状增强材料的含量为3~30质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间刷,其中,
所述合成树脂(B)包含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所述轴部中的由(所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所述合成树脂(B)中所述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为0.1~16。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牙间刷,其中,
所述合成树脂(A)包含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
所述轴部中的由(所述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所述合成树脂(A)中所述不具有长支链结构的合成树脂的质量)表示的质量比FP225357JP为0.2~7.0。
CN202180080755.5A 2020-12-24 2021-12-23 牙间刷 Pending CN1165287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4568 2020-12-24
JP2020214568 2020-12-24
PCT/JP2021/047855 WO2022138817A1 (ja) 2020-12-24 2021-12-23 歯間ブラ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28724A true CN116528724A (zh) 2023-08-01

Family

ID=82158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0755.5A Pending CN116528724A (zh) 2020-12-24 2021-12-23 牙间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138817A1 (zh)
KR (1) KR20230125185A (zh)
CN (1) CN116528724A (zh)
TW (1) TW202228607A (zh)
WO (1) WO202213881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5776B2 (ja) 2015-12-18 2021-08-25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歯間清掃具
JP2017108998A (ja) 2015-12-18 2017-06-22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歯間清掃具
JP7020774B2 (ja) * 2016-10-26 2022-02-16 サンスター株式会社 歯間ブラシ
JP7021936B2 (ja) 2017-12-26 2022-02-17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歯間清掃具
JP7339490B2 (ja) * 2017-12-28 2023-09-06 サンスター スイス エスエー 歯間清掃具
JP2020074818A (ja) * 2018-11-05 2020-05-21 サンスター スイス エスエー 歯間清掃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125185A (ko) 2023-08-29
TW202228607A (zh) 2022-08-01
WO2022138817A1 (ja) 2022-06-30
JPWO2022138817A1 (zh)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7486B2 (ja) 歯ブラシ
EP0654232B1 (en) Toothbrush
DE102012018536B4 (de) Bürste, insbesondere Zahnbürste, mit weichelastischem Element
JP5948019B2 (ja) 歯ブラシ
US20100223746A1 (en) Novel device
WO2011118538A1 (ja) 歯ブラシ
KR102589498B1 (ko) 치간 칫솔
EP2452799B1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Bürste mittels Spritzguss
JP5386259B2 (ja) 歯ブラシ
EP4082388A1 (en) Toothbrush
CN116528724A (zh) 牙间刷
WO2020095867A1 (ja) 歯ブラシ
CN110113963B (zh) 牙刷
JP6433065B2 (ja) 歯間ブラシ
JP2007229065A (ja) 歯ブラシ
WO2015137487A1 (ja) 歯ブラシ用ハンドル体、歯ブラシ、及び歯ブラシ用ハンドル体の製造方法
JP5323182B2 (ja) 歯間ブラ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68465A (ja) 歯ブラシ
JP6858123B2 (ja) 歯ブラシ
WO2020138264A1 (ja) 歯間ブラシ
CN114901104A (zh) 牙刷
CN219206178U (zh) 刷成型体及牙刷
WO2022138024A1 (ja) 歯ブラシ
JP7450529B2 (ja) 歯ブラシ
WO2021131527A1 (ja) 歯ブラ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