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12773A - 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12773A
CN116512773A CN202310103713.XA CN202310103713A CN116512773A CN 116512773 A CN116512773 A CN 116512773A CN 202310103713 A CN202310103713 A CN 202310103713A CN 116512773 A CN116512773 A CN 116512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ink
unit
medium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037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相泽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512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2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41J11/00242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ndu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irradiation means, e.g. radiation source attached to reciprocating print head assembly or shutter means provided on the radiation sou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46Dielectric heating
    • H05B6/54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46Dielectric heating
    • H05B6/60Arrangements for continuous movement of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46Dielectric heating
    • H05B6/62Apparatu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本发明提供能够一面抑制加热不均、一面对附着于介质的含有炭黑的油墨以及不含有炭黑的油墨双方进行加热的技术。本发明提供的介电加热装置对附着于介质的含有炭黑的第一油墨以及不含有炭黑的第二油墨进行加热。该介电加热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一电压施加部,第一电极单元作为用于对第一油墨及第二油墨进行加热的电极单元而具有与介质对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第一电压施加部对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施加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Description

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背景技术
关于介电加热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利用作为介电加热装置的第一干燥装置使附着于记录纸等被附着物的第一液体干燥之后,使第二液体附着于被附着物,利用第二干燥装置使附着的第二液体干燥。第二液体是含有炭黑的黑色油墨,第一液体是黑色油墨以外的其它颜色油墨。由此,能够抑制因为通过介电加热对含有炭黑的液体进行加热时温度急剧上升而导致的被附着物的加热不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939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在通过介电加热装置使附着于被附着物的第一液体暂时干燥之后,进一步使第二液体附着于被附着物。因此,在被附着物中,有时无法使第二液体附着在和已经附着的第一液体对应的位置,从而第一液体与第二液体的附着位置产生偏移。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对附着于介质的含有炭黑的第一油墨以及不含有炭黑的第二油墨进行加热的介电加热装置。该介电加热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一电压施加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作为用于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的电极单元而具有与所述介质对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施加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喷出单元和输送部,所述喷出单元具有向所述介质喷出所述第一油墨以使所述第一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的第一喷出部以及向所述介质喷出所述第二油墨以使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的第二喷出部,所述输送部沿输送路径输送所述介质。所述电极单元在所述输送路径中比所述喷出单元使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的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印刷系统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介电加热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电极单元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二电极单元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以各样品的加热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的第一图表。
图6是以各样品的加热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的第二图表。
附图标记说明
20…电极单元、30…第一电极单元、31…第一电极、32…第二电极、33…连接部件、34…第一线圈、35…第一电线、40…第二电极单元、41…第三电极、42…第四电极、43…第二连接部件、44…第二线圈、45…第二电线、80…电压施加部、81…第一电压施加部、82…第二电压施加部、100…介电加热装置、110…基板、150…输送部、180…加热控制部、200…印刷系统、205…液体喷出装置、210…喷出单元、211…第一喷出部、212…第二喷出部、230…介质输送部、250…喷出控制部、310…输送路径、311…第一区间、312…第二区间、320…输送部、321…第一辊部、322…第二辊部、323…第三辊部、324…第四辊部、325…第一输送部、326…第二输送部。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200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图1中示出了表示相互正交的X、Y、Z方向的箭头。X方向及Y方向是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沿着铅垂向上的方向。表示X、Y、Z方向的箭头在其它图中也是以图示的方向与图1对应的方式而适当地图示。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指定方向的朝向的情况下,在各图中,将箭头指示的方向设为“+”,将其相反的方向设为“-”,并在方向标记中并用正负的附图标记。以下,将+Z方向也称为“上”,将-Z方向也称为“下”。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正交包括90°±10°的范围。
印刷系统200具备介电加热装置100、液体喷出装置205以及输送部320。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系统200一面通过输送部320输送介质Md,一面通过液体喷出装置205向介质Md喷出油墨以使其附着于介质Md,并通过介电加热装置100对附着于介质Md的油墨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
输送部320沿输送路径310输送介质Md。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部320具备分别由辊构成的第一辊部321、第二辊部322、第三辊部323、和第四辊部324、以及由用于驱动这些辊部的电机等构成的未图示的驱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辊部321、第二辊部322、第三辊部323、第四辊部324朝向-Y方向依次配置。输送部320依次通过第一辊部321~第四辊部324沿-Y方向输送薄片状的介质Md。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辊部输送介质Md的轨迹相当于输送路径310。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输送路径310的一部分、全部例如也可以由带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输送部320也可以构成为驱动带的驱动部。
第一辊部321和第二辊部322构成在输送路径310中的第一区间311中输送介质Md的第一输送部325。第三辊部323和第四辊部324构成在输送路径310中的第二区间312中输送介质Md的第二输送部326。第二区间312是输送路径310中比第一区间311更靠下游的区间。在各区间中,对介质Md施加一定的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区间中施加于介质Md的张力分别不同。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区间311与第二区间312分离。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输送部325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205,构成液体喷出装置205的一部分。第二输送部326设置于介电加热装置100,构成介电加热装置100的一部分。
作为介质Md,例如使用纸、布、薄膜等。用作介质Md的布例如通过对棉、麻、聚酯、丝绸、人造丝等的纤维、或者将它们混纺而成的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205构成为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出装置205具有向介质Md喷出油墨以使其附着于介质Md的喷出单元210、上述第一输送部325以及喷出控制部250。喷出单元210具有第一喷出部211和第二喷出部212。第一喷出部211向介质Md喷出包含炭黑的第一油墨In1以使其附着于介质Md。第二喷出部212向介质Md喷出不包含炭黑的第二油墨In2以使其附着于介质Md。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单元210在上述第一区间311中使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附着于介质Md。
喷出单元210例如由压电方式、热敏方式的液体喷出头构成。第一喷出部211构成为喷出单元210中的例如具有供第一油墨In1流动的流路、用于喷出第一油墨In1的喷嘴的头芯片(head chip)。第二喷出部212构成为喷出单元210中的例如具有供第二油墨In2流动的流路、用于喷出第二油墨In2的喷嘴的头芯片。喷出单元21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例如未图示的滑架而相对于介质Md在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还可以构成为位置固定而不相对于介质Md往复移动的所谓行式头。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是含有树脂的颜料油墨。油墨中所含的树脂具有通过自身使颜料牢固地定影于介质Md上的作用。这样的树脂例如在使难溶或不溶于水等溶剂的树脂形成为微粒状并分散于溶剂的状态、即乳液状态或悬浮状态下使用。作为这样的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芴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松香改性树脂、萜烯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氯乙烯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等。这些树脂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以上。将这样的树脂也称为树脂(resin)。
作为第一油墨In1,例如使用含有炭黑的黑色的油墨、含有炭黑的灰色的油墨等。作为含有炭黑的灰色的油墨,例如能够使用使混合炭黑与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颜料而成的色料分散于水等溶剂中而成的油墨。需要指出,作为含有炭黑的黑色的油墨,也能够同样地使用使混合各颜料而成的色料分散于水等溶剂中而成的油墨。以下,将这样地使混合炭黑与青色、品红色、黄色等炭黑以外的颜料而成的色料分散于水等溶剂而成的黑色的油墨也称为“混色黑色的油墨”。作为第二油墨In2,例如使用不含有炭黑的青色、品红色、黄色、蓝色、白色、淡品红色的油墨等。需要指出,第一油墨In1只要通过介电加热对油墨进行加热时的温度的每单位时间的增加率为第二油墨In2的1.5倍以上,则也可以是不含有炭黑的油墨。
喷出控制部250由具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以及与外部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的输入输出接口的计算机构成。喷出控制部250通过对喷出单元210及第一输送部325进行控制,从而一面输送介质Md,一面向介质Md喷出液体以使其附着于介质Md。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喷出控制部250例如也可以由多个电路的组合构成。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介电加热装置100具备:用于对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的电极单元20、向电极单元20施加交流电压的电压施加部80、上述的第二输送部326、以及加热控制部180。
本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装置100一面通过第二输送部326输送介质Md,一面在第二区间312中通过由电极单元20产生的电场对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从而使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干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电极单元20在输送路径310中比喷出单元210使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附着于介质Md的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对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
如图1及图2所示,介电加热装置100具备第一电极单元30和第二电极单元40作为电极单元20。如图1所示,第一电极单元30具有与介质Md对置的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第二电极单元40具有与介质Md对置的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装置100具备共计60个第一电极单元30及共计八个第二电极单元40。更详细而言,介电加热装置100具有第一单元列UC1、以及第二单元列UC2。第一单元列UC1由沿X方向排列配置的30个第一电极单元30构成,两个第一单元列UC1沿Y方向排列配置。第二单元列UC2由沿X方向排列配置的四个第二电极单元40构成,两个第二单元列UC2沿Y方向排列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各第一单元列UC1配置于各第二单元列UC2的-Y方向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输送路径310中,第一电极单元30对介质Md进行加热的位置是比第二电极单元40对介质Md进行加热的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由此,第一电极单元30对通过第二电极单元40加热后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电加热装置100具备第一电压施加部81及第二电压施加部82作为上述的电压施加部80。第一电压施加部81对第一电极单元30的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第二电压施加部82对第二电极单元40的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施加100kMHz以上且300MHz以下的交流电压。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压施加部81对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1GHz的高频电压。第二电压施加部82对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施加40.68MHz的高频电压。需要指出,在本说明书中,高频电压是指频率为1MHz以上的交流电压。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压施加部81构成为包括高频电压产生电路的高频电源,输出高频电压。第一电压施加部81例如由晶体振荡器、以及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环)电路、功率放大器构成。第一电压施加部81利用功率放大器对由PLL电路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经由同轴电缆等向第一电极单元30供电,从而对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高频电压。施加于第一电极31或第二电极32的电位的一方也可以为基准电位。基准电位是作为高频电压的基准的恒电位,例如是接地电位。需要指出,第二电压施加部82的构成除了第二电压施加部82对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施加交流电压这一点以外,与第一电压施加部81相同,故省略说明。
加热控制部180与上述的喷出控制部250同样由计算机构成。加热控制部180通过对上述的第二输送部326、电压施加部80等各部进行控制,从而在介电加热装置100中执行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的加热。有时也将加热控制部180简称为控制部。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单元30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如上所述,第一电极单元30具有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单元30具有第一线圈34。
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是导电体,例如由金属、合金、导电性氧化物等形成。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既可以由彼此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例如以保持其姿势、强度为目的,既可以配置于由介电损耗角正切、导电性低的材料形成的基板等之上,也可以由其它部件支承。
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配置为第一电极31与第二电极3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从第一电极单元30输出的电磁场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具有在X方向及Y方向上扁平的平板形状。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具有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矩形状。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电极32配置为包围第一电极31的周围。更详细而言,第一电极31配置于沿Z方向贯通第二电极32的矩形状的开口内,该开口设置于第二电极32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中央部。
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均配置在与X方向及Y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基板110上。更详细而言,第一电极31配置为其下表面与基板110的上表面接触。第二电极32配置为其下表面与基板110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和第二电极32的下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10被设置为所有的第一电极单元30及第二电极单元40共用。
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均配置为在第二区间312中在Z方向上与通过第二输送部326向-Y方向输送的介质Md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配置于第二区间312的上方。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下表面与介质Md的上表面对置。另外,介质Md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之间配置有上述基板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10由玻璃形成。通过基板110抑制以下情况:涂布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第二油墨In2附着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在介质Md为布的情况下介质Md的绒毛附着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10与上述同样地也抑制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上附着各油墨、附着绒毛。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基板110例如也可以由氧化铝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31经由第一电线35、第一线圈34以及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IC1与第一电压施加部81电连接。第二电极32经由配置于第二电极32的上部的连接部件33、未图示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等与第一电压施加部81电连接。
通过对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交流电压,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产生具有与所施加的交流电压的频率f1相应的波长λ1的电磁场。该电磁场的强度在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附近非常强,在远方非常弱。在本说明书中,将通过施加交流电压而在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附近产生的电磁场也称为“附近电磁场”。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附近”是指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距离为所产生的电磁场的波长的1/2π以下的范围。将比“附近”远的范围也称为“远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通过施加交流电压而在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远方产生的电磁场也称为“远方电磁场”。远方电磁场相当于基于普通的通信用天线等的通信中使用的电磁场。
如上所述,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配置为两者间的最短距离为电磁场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由此,能够使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产生的电磁场的电场密度在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附近衰减。因此,通过适当地保持介质Md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之间的距离,能够一面利用在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附近产生的电场高效地加热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一面抑制来自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远方电磁场的辐射。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电极32配置为包围第一电极3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32的远方电磁场的辐射。
需要指出,根据发明人进行的预备实验可知,即使在微波炉内对附着有油墨的片材照射微波,也几乎无法对附着于片材的油墨进行加热。认为其原因在于:由于微波贯通薄的油墨膜,所照射的微波的电力中在油墨内部变为热的电力非常低。另一方面,通过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极单元20,能够向附着于介质Md的油墨照射与油墨的膜压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电磁场,因此,能够有效地对油墨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34的一端经由第一电线35与第一电极31串联地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压施加部81串联地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34由螺线管线圈构成,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Z方向。选择第一线圈34的形状、长度、截面积、匝数、材质等以使例如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一起形成以频率f1共振的共振电路、另外以实现第一电极单元30与第一电压施加部81的阻抗匹配。
通过第一电压施加部81对第一电极单元30施加交流电压,在第一线圈34的一端产生高电压。由此,能够提高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产生的电场的强度。需要指出,第一线圈34优选配置为第一线圈34的一端与第一电极31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在第一线圈34的一端与第一电极31之间的距离远的情况下,第一线圈34的一端产生的高电压在第一线圈34与第一电极31之间、或者第一电线35与第二电极32之间产生无助于介质Md的加热的电场,存在提高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产生的电场的强度的效果降低的可能性。相对于此,通过使第一线圈34的一端与第一电极31之间的距离变近,能够抑制这样的无助于介质Md的加热的电场的产生,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产生的电场的强度。需要指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第一电极31形成为曲折形状,从而使第一电极31发挥与第一线圈34同样的功能。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单元40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如上所述,第二电极单元40具有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极单元40具有第二线圈44。
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与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同样为导电体。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配置为第三电极41与第四电极4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从第二电极单元40输出的电磁场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电极41具有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船形形状。第三电极41的下表面具有向-Z方向凸出的曲面形状。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三电极41具有在Y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第四电极42具有在X方向及Y方向上扁平且在Y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的环状。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四电极42配置为包围第三电极41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电极42的Y方向上的尺寸是第二电极32的Y方向上的尺寸的大致6倍。另外,第四电极42的X方向上的尺寸是第二电极32的X方向上的尺寸的大致8.5倍。
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与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同样配置于基板110上。更详细而言,第三电极41配置为第三电极41的下表面的X方向及Y方向的中央部与基板110的上表面接触。第四电极42配置为第四电极42的下表面与基板110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4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和第四电极42的下表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均与第一电极31或第二电极32同样地配置为在第二区间312中在Z方向上与通过第二输送部326向-Y方向输送的介质Md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极41经由第二电线45、第二线圈44、以及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IC2与第二电压施加部82电连接。第四电极42经由配置于第四电极42的上部的第二连接部件43、未图示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等与第二电压施加部82电连接。通过对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施加交流电压,从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产生具有与所施加的交流电压的频率f2相应的波长λ2的电磁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圈44的一端经由第二电线45与第三电极41串联地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压施加部82串联地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线圈44由螺线管线圈构成,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Z方向。选择第二线圈44的形状、长度、截面积、匝数、材质等,例如以使与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一起形成以频率f2共振的共振电路,另外以实现第二电极单元40与第二电压施加部82的阻抗匹配。第二线圈44优选配置为第二线圈44的一端与第三电极41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
图5是以通过介电加热对附着有各油墨的样品进行加热时的、各样品的加热时间为横轴、以各样品的温度为纵轴的第一图表。图6是同样以各样品的加热时间为横轴、以各样品的温度为纵轴的第二图表。图5示出了通过1GHz的频率的电磁场对各样品进行了加热时的、各样品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6示出了通过40.68MHz的频率的电磁场对各样品进行加热时的、各样品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作为通过1GHz的频率的电磁场而被加热的样品,准备了样品s1~样品s4。另外,作为通过40.68MHz的频率的电磁场而被加热的样品,准备了样品s11~样品s15。样品s1及样品s11是通过使含有炭黑及树脂的黑色的水性颜料油墨附着于矩形状的棉制布并在室温下放置30天而制作的。样品s12是通过使含有炭黑及树脂的混色黑色的水性颜料油墨附着于同样的布并同样在室温下放置而制作的。样品s2及样品s13是通过使含有树脂的青色的水性颜料油墨附着于同样的布并同样在室温下放置而制作的。样品s3及样品s14是通过使含有树脂的品红色的水性颜料油墨附着于同样的布并同样在室温下放置而制作的。样品s4及样品s15是通过使含有树脂的黄色的水性颜料油墨附着于同样的布并同样在室温下放置而制作的。样品s1、样品s11以及样品s12相当于仅附着有第一油墨In1的介质Md,这些以外的样品相当于仅附着有第二油墨In2的介质Md。需要指出,在沿Z方向观察时,样品s1~s4的制作中使用的布具有与第二电极32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尺寸。在沿Z方向观察时,样品s11~s15的制作中使用的布具有与第二电极32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外形尺寸对应的尺寸。另外,各样品的制作中使用的各油墨含有甘油。
通过上述第一电极单元30对样品s1~s4进行了加热。更详细而言,将各样品配置为逐个与一个第一电极单元30的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对置,并对该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1GHz的高频电压,从而对各样品进行了加热。另外,通过红外线照相机测定了各样品的温度。同样地,通过上述的第二电极单元40对样品s11~s15逐个地进行了加热。在各样品的加热时,将对于第一电极单元30的施加电力设为2W,将对于第二电极单元40的施加电力设为50W。图5及图6中所示的“加热时间”表示从开始向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高频电压起经过的时间,“温度”表示某一时间点的、通过红外线照相机测定的各样品的面内的最高温度。
如图6所示,在通过40.68MHz的频率的电磁场对样品s11进行了加热时,其温度急剧上升,在加热时间达到10秒为止的期间不可测定。相对于此,在加热时间为10秒的时间点,样品s13的温度为大致120℃,样品s14的温度为大致90℃,样品s15的温度为大致110℃。另外,在加热时间为20秒的时间点,样品s12的温度为大致250℃,另一方面,样品s13的温度为大致150℃,样品s14及样品s15的温度为大致130℃。
如图5所示,在通过1GHz的频率的电磁场对样品s1进行了加热时,与同样地对样品s2~样品s4进行了加热时相比较,即使加热时间相同,其温度也更高。另一方面,在样品s1中,未观测到图5的样品s11那样急剧的温度上升。更详细而言,例如,在加热时间为10秒的时间点,样品s1的温度为大致67℃,样品s2的温度为大致59℃,样品s3的温度为大致55℃,样品s4的温度为大致58℃。因此,样品s1与其它样品的温度差为大致8℃~12℃。另外,在加热时间30秒的时间点,样品s1与其它样品的温度差也为与上述相同程度,为大致10℃~13℃。认为这是因为:在通过40.68MHz的频率的电磁场对包含炭黑的油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由炭黑的导电性引起的发热主导性地有助于油墨的温度上升,相对于此,在通过1GHz的频率的电磁场对该油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由油墨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引起的发热主导性地有助于油墨的温度上升。因此,若通过第一电极单元30对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则能够一面抑制第一油墨In1的温度急剧上升,一面对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双方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
如上述图6所示,在频率为40.68MHz的情况下,例如在加热时间为10秒的时间点,样品s14的温度未达到100℃,相对于此,样品s11的温度超过240℃。因此,在仅通过第二电极单元40持续对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在介质Md中附着有第二油墨In2的位置的附近水等溶剂未充分蒸发或挥发的期间,在介质Md中附着有第一油墨In1的位置的附近产生后述的介质Md的烧焦等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第一电极单元30对通过第二电极单元40加热后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能够高效地对两种油墨进行加热,而且能够抑制加热不均。更详细而言,在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中所含的水等溶剂足够多的情况下,由上述炭黑的导电性所引起的热被溶剂夺走。因此,通过在两种油墨所含的溶剂足够多的期间通过第二电极单元40对两种油墨进行加热,然后在溶剂因为蒸发而消失之前通过第一电极单元30对两种油墨进行加热,从而能够高效且均匀地对两种油墨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需要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电极单元30的附近相比较,在第二电极单元40的附近更容易产生各油墨所含的溶剂的蒸汽,因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二电极单元40的附近设置用于产生气流的送风扇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介电加热装置100的加热控制部180通过控制第一电压施加部81而控制施加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电力,从而将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分别加热至150℃以上且240℃以下的温度。更详细而言,加热控制部180例如参照通过配置于第一电极单元30附近的未图示的红外线照相机、温度传感器等获得的两种油墨的温度,对施加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需要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加热控制部180也可以将介质Md的温度作为两种油墨的温度来参照。
通过将两种油墨加热至150℃以上的温度,从而能够通过两种油墨中所含的树脂使颜料牢固地定影于介质Md。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通过第二电极单元40使两种油墨中所含的溶剂干燥之后,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单元30将两种油墨中所含的树脂加热至150℃以上,因此,能够一面使两种油墨高效地干燥,一面通过树脂使颜料牢固地定影于介质Md。另外,通过将两种油墨加热至240℃以下的温度,从而例如在介质Md是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或者同样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棉、麻制的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介质Md的烧焦等。另外,在介质Md是聚酯制的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介质Md的熔融,在介质Md是人造丝制的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介质Md的着色分解。
需要指出,如上所述,作为通过第一电压施加部81施加于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除了1GHz的频率之外,还能够使用相当于广义的微波频率的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在该频率范围中,水等物质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大,并且,通过集肤效应使炭黑的交流电阻提高,因此,通过使用该频率范围的电磁场对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能够使由两种油墨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引起的发热主导性地有助于两种油墨的温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特别优选使用相当于微波加热中一般使用的频率的300MHz以上且30GHz以下的频率。例如,也可以使用作为ISM(IndustrialScientific and Medical Band:工业科学和医学频段)频段而规定的915MHz、2.45GHz、5.8GHz、24.125GHz的频率。
另外,如上所述,作为通过第二电压施加部82施加于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除了40.68MHz的频率之外,还能够使用100kHz以上且小于300MHz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在该频率范围中,水等物质的介电损耗角正切小,并且,由集肤效应带来的影响小,因此,通过使用该频率范围的电磁场对第一油墨In1进行加热,能够使由炭黑的导电性引起的发热主导性地有助于第一油墨In1或第二油墨In2的温度上升。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将第一油墨In1的急剧发热利用于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的加热。例如,也可以使用作为ISM频段规定的频率中除了40.68MHz以外的频率、即13.56MHz、27.12MHz的频率。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装置100,作为用于对附着于介质Md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的电极单元20而具备具有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第一电极单元30,并具备对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施加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的第一电压施加部81。由此,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单元30一面抑制加热不均一面对附着于介质Md的包含炭黑的第一油墨In1以及不包含炭黑的第二油墨In2双方进行加热。因此,在通过介电加热仅使附着于介质Md的第二油墨In2干燥之后,不需要进一步使第一油墨In1附着于介质Md,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油墨In1与第二油墨In2的附着位置的偏移。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装置100,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是含有树脂的颜料油墨,喷出控制部250通过控制第一电压施加部81而将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分别加热至150℃以上且240℃以下的温度。由此,由于将各油墨加热至150℃以上的温度,因此,能够通过各油墨中所含的树脂使颜料牢固地定影于介质Md,能够提高介质Md中的颜料的耐磨损性。另外,由于将各油墨加热至240℃以下的温度,因此,能够抑制由加热引起的介质Md的烧焦、熔融、变色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介电加热装置100,作为电极单元20,还具备具有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的第二电极单元40,并具备对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施加100kHz以上且小于300MHz的频率的交流电压的第二电压施加部82,第一电极单元30对通过第二电极单元40加热后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由此,能够高效且均匀地对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是含有树脂的颜料油墨的情况下,能够一面高效地使两种油墨干燥,一面通过树脂使颜料牢固地定影于介质Md。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系统200,喷出单元210在输送路径310中的第一区间311中使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附着于介质Md,介电加热装置100的电极单元20在比第一区间311更靠下游的第二区间312中对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进行加热。因此,与在输送路径310中的同一区间中进行各油墨的附着及加热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印刷系统200中的电极单元20、喷出单元210的配置的自由度。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间311及第二区间312这两个区间中,介质Md被朝向-Y方向输送,但也可以在两个区间中介质Md分别被朝向不同的方向输送。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区间311中朝向-Y方向输送介质Md之后,经过由未图示的辊等进行的方向转换,在第二区间312中朝向+Y方向输送介质Md。由此,能够使印刷系统200在Y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系统200,第一区间311与第二区间312分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系统200中的电极单元20、喷出单元210的配置的自由度。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液体喷出装置205向介电加热装置100连续地输送介质Md,但也可以不从液体喷出装置205向介电加热装置100连续地输送介质Md。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将附着有通过液体喷出装置205喷出的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的介质Md暂时卷绕成卷筒状,并通过机器人等使被卷绕的介质Md向介电加热装置100移动之后,在介电加热装置100中,能够一面进行被卷绕的介质Md的放卷及输送,一面对介质Md进行加热。这样的话,例如在印刷系统200中,能够容易地使液体喷出装置205与介电加热装置100分离配置。
B.其它的实施方式:
(B-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是含有树脂的颜料油墨。相对于此,第一油墨In1、第二油墨In2例如也可以不含有树脂,也可以不是颜料油墨而是染料墨水。另外,加热控制部180也可以不将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分别加热至150℃以上且240℃以下的温度。例如,在第一油墨In1及第二油墨In2是不含有树脂的水性油墨的情况下,加热控制部180也可以将两种油墨加热至100℃以上且小于150℃的温度。
(B-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电极32配置为包围第一电极31。相对于此,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电极32也可以配置为不包围第一电极31。例如,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也可以配置为彼此相邻。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也可以是圆形状、长圆形状、矩形状、多边形状等。另外,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的面积既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的是,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电极31及第二电极32配置为彼此不重叠。同样地,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四电极42也可以不配置为包围第三电极41,例如,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三电极41及第四电极42也可以配置为彼此相邻。
(B-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极单元20,除了第一电极单元30之外,还设置有第二电极单元40。相对于此,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电极单元40。
(B-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介电加热装置100具备两个第一单元列UC1、以及两个第二单元列UC2,具备共计60个第一电极单元30、以及共计8个第二电极单元40。相对于此,第一单元列UC1、第二单元列UC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三个以上。另外,在设置有多个第一单元列UC1、多个第二单元列UC2的情况下,也可以按每列使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单元40的个数不同。另外,设置于介电加热装置100的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单元40的个数可以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为一个。
(B-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单元30、第二电极单元4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与输送介质Md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例如,也可以通过由带机构或滚珠丝杠机构构成的未图示的驱动部支承第一电极单元30或第二电极单元40,并使其在X方向上往复移动。
C.其它的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本公开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为了解决本公开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本公开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或组合。另外,只要在本说明书中未说明该技术特征为必要技术特征,则可以适当地删除该技术特征。
(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对附着于介质的含有炭黑的第一油墨以及不含有炭黑的第二油墨进行加热的介电加热装置。该介电加热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单元和第一电压施加部,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作为用于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的电极单元而具有与所述介质对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施加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单元在抑制加热不均的同时对附着于介质的包含炭黑的第一油墨以及不包含炭黑的第二油墨双方进行加热。因此,在通过介电加热仅使附着于介质的第二油墨干燥之后,不需要进一步使第一油墨附着于介质,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油墨与第二油墨的附着位置的偏移。
(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具备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的控制部,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是含有树脂的颜料油墨,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而将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分别加热至150℃以上且240℃以下的温度。根据该方式,由于将各油墨加热至150℃以上的温度,因此,能够通过各油墨中所含的树脂使颜料牢固地定影于介质,能够提高介质中的颜料的耐磨损性。另外,由于将各油墨加热至240℃以下的温度,因此,能够抑制由加热引起的介质的烧焦、熔融、变色等。
(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具备第二电极单元和第二电压施加部,所述第二电极单元作为所述电极单元而具有与所述介质对置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三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施加100kHz以上且小于300MHz的频率的交流电压,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对通过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单元及第二电极单元高效且均匀地对第一油墨及第二油墨进行加热而使其干燥。
(4)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提供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喷出单元和输送部,所述喷出单元具有向所述介质喷出所述第一油墨以使其附着于所述介质的第一喷出部、以及向所述介质喷出所述第二油墨以使其附着于所述介质的第二喷出部,所述输送部沿输送路径输送所述介质。所述电极单元在所述输送路径中比所述喷出单元使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的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
(5)在上述第二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输送部具有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所述第一输送部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一区间中输送所述介质,所述第二输送部在所述输送路径中比所述第一区间更靠下游的第二区间中输送所述介质,所述喷出单元在所述第一区间中使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所述电极单元在所述第二区间中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根据这样的方式,与在输送路径中的同一区间进行各油墨的附着及加热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印刷系统中的电极单元、喷出单元的配置的自由度。
(6)在上述第二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区间与所述第二区间分离。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印刷系统中的电极单元、喷出单元的配置的自由度。

Claims (6)

1.一种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对附着于介质的含有炭黑的第一油墨以及不含有炭黑的第二油墨进行加热,所述介电加热装置具备:
第一电极单元,作为用于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的电极单元,具有与所述介质对置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以及
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施加300MHz以上且300GHz以下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电加热装置具备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的控制部,
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是含有树脂的颜料油墨,
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而将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分别加热至150℃以上且240℃以下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介电加热装置具备:
第二电极单元,作为所述电极单元,具有与所述介质对置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以及
第二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三电极及所述第四电极施加100kHz以上且小于300MHz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对通过所述第二电极单元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
4.一种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电加热装置;
喷出单元,具有第一喷出部和第二喷出部,所述第一喷出部向所述介质喷出所述第一油墨以使所述第一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所述第二喷出部向所述介质喷出所述第二油墨以使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以及
输送部,沿输送路径输送所述介质,
所述电极单元在所述输送路径中比所述喷出单元使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的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具有第一输送部及第二输送部,所述第一输送部在所述输送路径中的第一区间中输送所述介质,所述第二输送部在所述输送路径中比所述第一区间更靠下游的第二区间中输送所述介质,所述喷出单元在所述第一区间中使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附着于所述介质,
所述电极单元在所述第二区间中对所述第一油墨及所述第二油墨进行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间与所述第二区间分离。
CN202310103713.XA 2022-01-31 2023-01-30 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Pending CN1165127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2606 2022-01-31
JP2022012606A JP2023111008A (ja) 2022-01-31 2022-01-31 誘電加熱装置、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2773A true CN116512773A (zh) 2023-08-01

Family

ID=87396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03713.XA Pending CN116512773A (zh) 2022-01-31 2023-01-30 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41904A1 (zh)
JP (1) JP2023111008A (zh)
CN (1) CN11651277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41904A1 (en) 2023-08-03
JP2023111008A (ja) 2023-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0605B2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437210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及び回路基板の配線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6476928B2 (ja) 印刷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200411437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に用いるインク
JP7241379B2 (ja) はんだ実装方法及び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6657946B2 (ja) 乾燥システム、乾燥方法および個体付着物製造方法
JP2005079010A (ja) 導電膜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6512773A (zh) 介电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JP7413665B2 (ja) 電磁波発生装置、インク乾燥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US11878511B2 (en) Ink jet printing system
US20240034072A1 (en) Dielectric h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US20240074009A1 (en) Dielectric Heat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JP2024005274A (ja) 誘電加熱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US20230066326A1 (en) Dry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device
US20240019210A1 (en) Dielectric heating device
JP735461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17119386A (ja) 乾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乾燥方法、及び乾燥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48458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036588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749114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8009754A (ja) 高周波乾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高周波乾燥方法
CN116494659A (zh) 感应加热装置及印刷系统
JP2022036589A (ja) 液体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