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8207A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8207A
CN116508207A CN202180076759.6A CN202180076759A CN116508207A CN 116508207 A CN116508207 A CN 116508207A CN 202180076759 A CN202180076759 A CN 202180076759A CN 116508207 A CN116508207 A CN 116508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parallel resonant
vibrator
antenna device
frequency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67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根孝之
原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w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w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w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wo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1/04190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02773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508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82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多个天线的天线装置中,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一种天线装置,具备壳体、与上述壳体一起形成收容空间的底座、和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的第1天线及第2天线,上述第1天线应对第1频带的电波,上述第2天线具有:第1振子,其具有在上述第1频带下谐振的多个并联谐振部、和将上述多个并联谐振部中的相邻的上述并联谐振部彼此连接的第1连接部;以及第2振子,其与上述第1振子连接,上述第2天线应对与上述第1频带不同的第2频带的电波。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贴片天线和振子的一部分位于贴片天线附近的AM/FM天线的天线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8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根据AM/FM天线的振子的结构,存在对贴片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变大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的一例为在具有多个天线的天线装置中,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可从本说明书的记载得以明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为一种天线装置,具备壳体、与上述壳体一起形成收容空间的底座、和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的第1天线及第2天线,上述第1天线应对第1频带的电波,上述第2天线具有:第1振子,其具有在上述第1频带下谐振的多个并联谐振部和将上述多个并联谐振部中的相邻的上述并联谐振部彼此连接的第1连接部;以及第2振子,其与上述第1振子连接,上述第2天线应对与上述第1频带不同的第2频带的电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在具有多个天线的天线装置中,能够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100的侧视图。
图2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概要的图。
图3是说明并联谐振部20的概要的图,图3A是并联谐振部20的整体说明图,图3B是将并联谐振部20设为电路图而示出的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图,图5A是天线装置1的侧视图,图5B是天线装置1的平面图。
图6是并联谐振部20的图,图6A是并联谐振部20的立体图,图6B是并联谐振部20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并联谐振部20的六面图。
图8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的图,图8A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的立体图,图8B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的侧视图,图8C是使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分离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的图,图9A是天线装置1X的侧视图,图9B是天线装置1X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及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各自中的天线10的仰角及平均增益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1A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B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C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3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的图,图12A是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图12B是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2变形例,图12C是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3变形例。
图13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的六面图。
图15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2变形例的六面图。
图17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3变形例的六面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A的图,图19A是天线装置1A的侧视图,图19B是天线10A的辐射元件13A的平面图。图19C是外部连接部50A的放大图。
图20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的概要的图。
图21是并联谐振部20B的图,图21A是并联谐振部20B的立体图,图21B是并联谐振部20B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并联谐振部20B的六面图。
图23是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24A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30B的立体图,图24B是使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30B分离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30B的六面图。
图26是表示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的图,图26A是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图26B是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2变形例,图26C是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3变形例。
图27是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C的图,图27A是天线装置1C的侧视图,图27B是外部连接部50C的放大图。
图28是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事项。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部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之前,参照图1及图2,说明天线装置1的方向等的定义以及天线装置1的外形及设置位置。
图1是车辆100的侧视图。图2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概要的图。
<<方向等的定义>>
以下,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定义天线装置1的方向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设为天线装置1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与设置有天线装置1的车辆100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将相对于车辆100的驾驶席的前方侧(前侧)设为天线装置1的前方向(前方),将相对于车辆100的驾驶席的右侧设为天线装置1的右方向,将相对于车辆100的驾驶席的天顶方向设为天线装置1的上方向(上方)。另外,前方向、右方向及上方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设为后方向(后方)、左方向及下方向(下方)。此外,存在将前后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将左右方向称为横向或宽度方向、将上下方向称为纵向或高度方向的情况。
在图1及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天线装置1的方向等,以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各自的方向。此外,这些带箭头的线段的交点不意味坐标原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外观例如如后述的图4所示,设计成前方尖细且从向车辆100的安装面朝向上方而左右的宽度逐渐变细,因此,这样的设计特征有助于理解方向等。
此外,关于上述的方向等的定义,在本说明书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共通的。
以下,参照图1,说明天线装置1的外形及设置位置。
<<天线装置1的外形及设置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装置1的外形(即,后述的壳体2的外形)是对车辆100的行驶时的行驶风进行整流来降低流体阻力的鳍形状(即,鲨鱼鳍形状)。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外形在俯视下,前方尖细且随着朝向后方而左右的宽度变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外形在后视下,从向车辆100的安装面朝向上方而左右的宽度逐渐变细。即,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为流线型的外形,越朝向前方的前端则宽度越相对变细且高度越变低,侧面也为缩向内侧的曲面。但是,天线装置1的外形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设为立方体、长方体、圆锥、棱锥、球体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也可以将这些形状组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例如如图1所示,设置于车辆100的车顶101的后方上表面。但是,天线装置1的设置位置能够根据设想的通信对象等环境条件而适当变更。
天线装置1例如能够设置于车辆100的仪表板的上部、保险杠、车牌的安装部、柱部等各种各样的位置。
另外,虽然在图1中未图示,但天线装置1也可以例如收纳于车辆100的车顶面板与车室内的顶面的车顶内衬之间的空洞。此外,车辆100的车顶面板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使得天线装置1能够接收电磁波(以下,有时称为“电波”)。车辆100的车顶面板与车室内的顶面的车顶内衬之间的空洞中收纳的天线装置1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于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车顶内衬。但是,收纳于空洞的天线装置1也可以固定于车辆100的车架、车顶面板。
<<天线装置1的概要>>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天线装置1的概要。此外,在图2中,通过示意性地表示天线装置1及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结构(例如,后述的天线11等),简单地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另外,在图2中,为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内部,省略后述的壳体2的图示,以虚线示出壳体2的外形。
天线装置1是具有多个天线的天线装置。天线装置1如图2所示,具有壳体2、底座3、基板6、基板7、天线10和天线11。
<壳体2>
壳体2是与底座3一起形成天线10及天线11的收容空间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构成天线装置1的上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但是,壳体2也可以由除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以外的透射电波的材料形成。另外,壳体2也可以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的部分和透射电波的其他材料的部分构成,也可以将这些材料自由组合。此外,壳体2利用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底座3。但是,壳体2不限定于利用螺钉固定的情况,也可以利用卡扣、熔接、粘结等固定于底座3。
<底座3>
底座3是与壳体2一起形成天线10及天线11的收容空间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3构成天线装置1的底面。底座3如图2所示,具有绝缘底座4和金属底座5。
绝缘底座4是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板状部件。但是,绝缘底座4只要为绝缘性则也可以由树脂材料以外的材料形成,也可以具有板状以外的形状。在绝缘底座4上利用未图示的螺钉而安装金属底座5。
金属底座5是作为天线装置1的地线发挥功能的部件。金属底座5是例如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是铝合金等的压铸品。但是,金属底座5只要为作为地线发挥功能的金属制部件则也可以具有板状以外的形状,也可以由金属薄板制成。在金属底座5上,如图2所示,设置有供天线10连接的基板6、和供天线11连接的基板7。换言之,在金属底座5上,经由基板6设置有天线10,另外,经由基板7设置有天线11。
如图1所示在天线装置1设置于车顶101时,金属底座5与车顶101电连接。由此,金属底座5作为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天线10及天线11的地线发挥功能。此外,金属底座5设为供基板6及基板7设置的一体的金属底座,但也可以设为供基板6设置的金属底座和供基板7设置的金属底座的、分体的金属底座。即使在设为这样的分体的金属底座的情况下,也能够作为天线10及天线11的地线妥当发挥功能。
此外,上述中,说明了天线装置1作为构成天线装置1的底面的部件而具有底座3。另外,说明了底座3具有绝缘底座4和作为地线发挥功能的金属底座5。但是,底座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情况。
例如,底座3也可以仅具有金属底座5,也可以具有绝缘底座4、金属底座5和其他金属底座,也可以取代金属底座而是金属板。另外,底座3也可以由绝缘底座4和取代金属底座的金属板构成。
此外,作为构成天线装置1的底面的部件以及作为地线发挥功能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能够将上述部件自由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和底座3收容天线10及天线11。换言之,壳体2和底座3形成至少收容天线10及天线11的收容空间。但是,壳体2和底座3也可以收容天线10及天线11以外的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和底座3构成鲨鱼鳍天线的外壳。
<基板6、7>
基板6是供天线10连接的电路基板。另外,基板7是供天线11连接的电路基板。基板6和基板7如前述那样,设置于金属底座5。也就是说,基板6和基板7作为分体的基板而设置于金属底座5。该情况下,通过使用小型的基板能够抑制成本。但是,供天线10连接的基板和供天线11连接的基板也可以一体地形成。该情况下,能够使天线装置1的组装作业效率化。
<天线10>
天线10是例如应对全球测位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用的1.5GHz频带(例如,L1频段)的电波的平面天线(贴片天线)。因此,以下,有时将天线10称为“GNSS天线”或“贴片天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10接收GNSS用的1.5GHz频带的电波。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10接收L1频段用的1559MHz~1610MHz频带的电波。另外,L1频段中的目标频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心频率,此处的中心频率为1575.42MHz。此外,天线10如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也可以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只要进行所期望的频带的电波的发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天线10所应对的通信标准及频带不限定于上述,也可以是其他通信标准及频带。天线10也可以是例如应对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SDARS:Satellite Digital AudioRadio Service)用的2.3GHz频带的电波的平面天线(贴片天线)。
另外,天线10不限于平面天线,也可以是例如应对GSM、UMTS、LTE、5G用的614MHz~5100MHz(5.1GHz)频带的电波的单极天线、偶极子天线、共线天线、蝴蝶结天线、或以这些天线为基础的宽频带天线。
另外,天线10也可以是应对车载信息服务(telematics)、V2X(Vehicle toEverything:车车间通信、路车间通信)、Wi-Fi、Bluetooth、DAB中使用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而且,天线10也可以是无钥匙进入用的天线、智能进入用的天线。
另外,天线10也可以是应对基于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通信的天线。该情况下,通过天线装置1还具有与天线10相同的天线,天线装置1应对基于MIMO的通信。在进行基于MIMO的通信的天线装置1中,从构成天线装置1的多个天线各自发送数据,并且以多个天线同时接收数据。
天线10如图2所示,具有电介体部件12和辐射元件13。
电介体部件12是由陶瓷等电介体材料形成的大致四边形的板状部件。在电介体部件12的表面上,如图2所示设有辐射元件13,在电介体部件12的背面上,设有作为地导体膜(或地导体板)发挥功能的作为导体的图案(未图示)。此外,电介体部件12可以是电介体基板,也可以是实心或中空的树脂制部件。
在此,“四边形”是指包含例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在内的、由四条边构成的形状。另外,在“大致四边形”的形状中,例如,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的角相对于边被斜着切除。而且,在“大致四边形”的形状中,也可以在边的一部分设置切口(凹部)或突出(凸部)。此外,电介体部件12的形状不限于大致四边形,也可以是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另外,电介体部件12也可以具有板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柱状、箱状、筒状。
辐射元件13是小于电介体部件12的表面面积的、导电性的大致四边形的部件。辐射元件13如图2所示,设于电介体部件12的表面。此外,辐射元件13的形状不限于大致四边形,也可以是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也就是说,辐射元件13只要是能够进行所期望的频带(在此为GNSS用的1.5GHz频带)的电波的接收及发送中的至少一方的形状即可。
辐射元件13如图2所示,具有馈电部14。馈电部14是包含供未图示的馈电线与辐射元件13电连接的馈电点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0采用与辐射元件13连接的馈电线设为两条的结构,即,2馈电方式。2馈电方式的辐射元件13例如具有纵横长度相等的大致正方形的形状,以能够接受所期望的圆极化波。此外,“大致正方形”是包含于上述的“大致四边形”的形状。
但是,天线10也可以采用与辐射元件13连接的馈电线仅为一条的结构,即,1馈电方式。1馈电方式的辐射元件13例如具有纵横长度不同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以能够接收所期望的圆极化波。此外,“大致长方形”是包含于上述的“大致四边形”的形状。
但是,2馈电方式和1馈电方式的辐射元件1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进行所期望的圆极化波的接收及发送中的至少一方。
此外,天线10除了1馈电方式和2馈电方式以外,也可以采用4馈电方式等其他馈电方式。另外,天线1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进行所期望的水平极化波、作为所期望的垂直极化波的所期望的直线极化波的接收及发送中的至少一方。
此外,天线10也可以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详情设为后述的图1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也可以沿着天线10的辐射元件13的外缘部设置四个缝隙(slot)。缝隙是为了将天线10接收的所期望的频带的电波辐射(或反射)而形成于天线10的开口(或孔)。具有带缝隙的辐射元件13的天线10所接收的频带具有根据辐射元件13的外形尺寸确定的频带和根据形成于辐射元件13的缝隙的长度确定的频带这两个频带。由此,能够构成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
另外,在天线装置1中的上下方向大小的限制并不严格等的情况下,天线10也可以是多层式或多段式的天线。由此,天线10能够接收多个频带的电波。例如,也可以是天线10的下层或下段的振子应对所期望的频带的电波,天线10的上层或上段的振子应对比所期望的频带高或低的频带的电波。像这样通过在天线10中设置两个以上的振子,也能够构成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
<天线11>
天线11是例如应对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天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11例如接收522kHz~1710kHz的AM广播用的电波和76MHz~108MHz的FM广播用的电波。因此,以下,有时将天线11称为“AM/FM天线”。
但是,天线11也可以仅接收AM广播用的电波和FM广播用的电波中的某一方。此外,天线11所应对的通信标准及频带不限定于上述,也可以是其他通信标准,例如,可以是使用于DAB的频带等其他频带。而且,天线11只要能够进行所期望的频带的电波的发送及接收中的至少某一方即可。
天线11具有振子15和振子16。
振子15是与振子16一起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的元件。另外,振子15是天线11中的感应性的振子,有时称为螺旋元件(或仅为“线圈”)。振子15如图2所示,经由基板7设于金属底座5。并且,振子15的一端与基板7连接,振子15的另一端与振子16电连接。
振子16是与振子15一起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的元件。振子16是天线11中的电容性的振子,有时称为电容加载元件。振子16的其他说明将后述。
此外,在图2中虽未图示,但天线11除了振子15及振子16以外,也可以具有保持振子15及振子16的保持架。
天线装置1如上述那样,是具有多个天线的天线装置,如图2所示,说明了具有天线10和天线11这两个天线。但是,天线装置1如后述的图28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也可以具有除了天线10和天线11以外还包含天线19的三个天线,还可以具有四个以上的天线。
<其他结构>
在图2中虽未图示,但天线装置1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也可以具有夹入壳体2与底座3之间而固定的衬垫。衬垫为软质绝缘性,封堵车顶101与壳体2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成为提高美观并且提高防尘、防水性的结构。
<<振子16的概要>>
天线装置1的天线11如上述那样,具有与振子15一起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的振子16。以下,继续参照图2说明天线11的振子16的概要。
振子16如图2所示,具有多个并联谐振部20、外部连接部50和基材60。
并联谐振部20是在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在此为GNSS用的1.5GHz频带)下并联谐振的部件。并且,振子16如图2所示,具有多个(在此为24个)并联谐振部20。
以下,如图2所示,将经由外部连接部50与并联谐振部20相邻的并联谐振部分别设为并联谐振部30、并联谐振部40。但是,关于并联谐振部30及并联谐振部40相对于并联谐振部20的区别,在“以经由外部连接部50与并联谐振部20相邻的方式取位”这一意思上仅是方便起见,并联谐振部30及并联谐振部40各自的结构与并联谐振部20相同。但是,并联谐振部30及并联谐振部40各自的结构也可以一部分与并联谐振部20不同。例如,并联谐振部30(或并联谐振部40)可以相对于并联谐振部20而其形状不同。
因此,存在与并联谐振部“20”相关的说明是包含并联谐振部20、并联谐振部30、并联谐振部40在内的多个并联谐振部中共通的说明的情况、是代表多个并联谐振部中的某一个并联谐振部的说明的情况。例如,存在指代多个并联谐振部的全部而仅称为并联谐振部“20”的情况、将多个并联谐振部中的某一个并联谐振部作为代表称为并联谐振部“20”的情况。
外部连接部50是将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彼此连接的部件。在此,“连接”不限定于物理性连接,包含“电连接”。并且,将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彼此“电连接”包括例如将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彼此以导体相连、以电子电路、电子零件等相连。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设有23个外部连接部50,以供24个并联谐振部20全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子16中,通过外部连接部50连接的多个并联谐振部20相对于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与振子15一起作为单一导体而工作。即,振子16与振子15一起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振子16包含通过外部连接部50连接的多个(在此为24个)的并联谐振部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子16中,如图2所示,通过将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彼此以外部连接部50连接,能够相对于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作为电容加载元件发挥功能。此时,振子16只要以相对于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作为电容加载元件发挥功能的方式将并联谐振部连接,则可以是任意的连接路径。因此,设计自由度提高。例如,通过外部连接部50连接的多个并联谐振部20的连接路径也可以曲折。具体地说,例如,如图2所示以成为一边在上下方向上反复折回一边曲折的路径(纵蜿蜒形状的路径)的方式将并联谐振部连接。
如上述那样,通过外部连接部50连接的多个并联谐振部20相对于天线11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在此为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与振子15一起作为单一导体而工作。
另外,通过多个并联谐振部20各自在天线10所对应的电波的频带(在此为GNSS用的1.5GHz频带)下谐振,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1能够抑制对其他天线(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此外,关于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与模拟结果一起后述。
基材60是设置并联谐振部20及外部连接部50的板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60是例如印刷基板(PCB:Printed-Circuit Board)。基材60例如在玻璃环氧树脂等树脂材料上形成有导体图案。但是,基材60也可以在酚醛树脂等、玻璃环氧树脂以外的树脂材料上形成有导体图案。
但是,基材60无需全部形成为板状,基材60也可以具有以板状以外的形状形成的部分。例如,基材60可以是壳体2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上述的保持振子15及振子16的保持架(未图示)的一部分。此时,壳体2及保持架(未图示)可以是例如树脂制。
此外,基材60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仅由导体图案构成。另外,在通过在树脂材料上形成导体图案而构成基材60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使用MID(Molded InterconnectDevice)技术。由此,能够在具有复杂的立体形状的树脂材料上形成导体图案。例如,也能够对具有图2所示的基材60那样的形状的树脂材料使用MID技术来形成导体图案。
<<并联谐振部20的概要>>
振子16如上述那样,与振子15一起在天线11所应对的电波(在此为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并且,振子16具有在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在此为GNSS用的电波)的频带下并联谐振的并联谐振部20。以下,参照图3,说明构成振子16的并联谐振部20的概要。
图3是说明并联谐振部20的概要的图,图3A是并联谐振部20的说明图。图3B是将并联谐振部20设为电路图而示出的图。此外,在图3A中,通过示意性表示并联谐振部20及并联谐振部20所具有的结构(例如,后述的电容器21和电感器22等),而简单图示出并联谐振部20。
并联谐振部20不限于沿着天线装置1的方向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而配置,因此以下,与天线装置1的方向等不同,如图3所示,对并联谐振部20的方向等(X方向、Y方向及Z方向)进行定义。
在图3A中,将电容器21(后述)和电感器22(后述)排列的方向设为X方向。另外,将从电感器22朝向电容器21的那一侧设为+X方向,将相反侧(从电容器21朝向电感器22的那一侧)设为-X方向。
另外,在图3A中,将电容器21的一对导电体(后述的导电体23及导电体24)排列的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从导电体24(位于基材60的背面62的导电体;后述)朝向导电体23(位于基材60的表面61的导电体;后述)的那一侧设为+Z方向,将相反侧(从导电体23朝向导电体24的那一侧)设为-Z方向。
另外,在图3A中,将与X方向及Z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Y方向。另外,将图3A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箭头所示的方向的相反侧设为-Y方向。
此外,关于上述的方向等的定义,在本说明书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共通的。
并联谐振部20如图3A所示,具有电容器21和电感器22。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并联谐振部20中,如图3B所示,通过由C和L构成并联谐振电路,在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在此为GNSS用的1.5GHz频带)下谐振。在此,并联谐振部20的电容器21相当于图3B所示的C,并联谐振部20的电感器22相当于图3B所示的L。此外,电容器21及电感器22的大小和形状能够根据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而自由调整。
电容器21是并联谐振部20中的图3A的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如图3B的C所示,是并联谐振电路中的作为电容发挥功能的部件。电容器21具有由导电体23和导电体24组成的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取位的一对导电体。
电感器22是并联谐振部20中的图3A的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如图3B的L所示,是并联谐振电路中的作为线圈发挥功能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并联谐振部20中,电感器22与电容器21并联连接。
电感器22具有臂部27、臂部28和内部连接部29。并且,臂部27从导电体23延伸,臂部28从导电体24延伸。内部连接部29是将臂部27与臂部28连接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并联谐振部20中,如图3A所示,导电体23及臂部27位于基材60的表面61。并且,导电体24及臂部28位于基材60的背面62。此外,基材60的“表面”是并联谐振部20的振子16的板面中的与壳体2相对的那一侧的面。基材60的“背面”是与壳体2相对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此外,表面61和背面62是彼此相对的面。并且,内部连接部29如图3A所示,将位于基材60的表面61的臂部27和位于基材60的背面62的臂部28连接。
此外,电容器21和电感器22能够与谐振的电波的所期望的频带相匹配地,自由调整形状、尺寸等。
<<振子16及并联谐振部20的详情>>
接下来,关于上述中说明了概要的振子16及并联谐振部20,参照图4~图7说明具体的结构。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立体图。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图,图5A是天线装置1的侧视图,图5B是天线装置1的平面图。图6是并联谐振部20的图,图6A是并联谐振部20的立体图,图6B是并联谐振部20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并联谐振部20的六面图。
此外,图5B所示的平面图是从上方观察天线装置1得到的图。另外,在图7中,将从-Z方向观察并联谐振部20时设为主视来表示(a)左视图、(b)俯视图、(c)主视图、(d)仰视图、(e)右视图、(f)后视图。
<天线10与天线11的位置关系>
首先,为了说明振子16的详情,说明天线10与天线11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天线10和天线11以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至少一部分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取位。
在此,第1区域A1是侧视或俯视下天线10所存在的区域,如图5A及图5B所示,是从天线10的最前侧的端部到最后侧的端部的区域。另外,第2区域A2是侧视或俯视下天线11所存在的区域,如图5A及图5B所示,是从天线11的最前侧的端部到最后侧的端部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在图5A所示的侧视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包含于天线11的第2区域A2。但是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天线10形成得比天线11大等,而天线11的第2区域A2包含于天线10的第1区域A1。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天线10相对于天线11向前侧偏移配置,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一部分包含于天线11的第2区域A2。在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一部分包含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情况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一部分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一部分重叠。而且,天线10的第1区域A1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也可以不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在图5B所示的俯视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包含于天线11的第2区域A2。但是,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天线10形成得比天线11大等,天线11的第2区域A2包含于天线10的第1区域A1。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天线10相对于天线11向右侧或左侧偏移配置,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一部分包含于天线11的第2区域A2。在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一部分包含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情况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一部分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一部分重叠。而且,天线10的第1区域A1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也可以不重叠。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在侧视及俯视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至少一部分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在侧视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重叠,另一方面,在俯视下天线10的第1区域A1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不重叠。
如上述那样,多个并联谐振部20相对于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与振子15一起作为单一导体而工作。而且,多个并联谐振部20在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在此为GNSS用的1.5GHz频带)下谐振。于是,多个并联谐振部20能够抑制相对于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作为单一导体而工作时的影响。由此,即使在天线10的位置和区域与天线11的位置和区域相互重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天线11(尤其是振子16)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振子16的详情>
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子16如图5B的俯视所示,由集合体17和集合体18这两个集合体构成。集合体17和集合体18各自具有多个并联谐振部20、外部连接部50和基材60。并且,集合体17与集合体18相互分离,分别与振子15连接。
集合体17和集合体18各自相对于与底座3的板面垂直的面倾斜。具体地说,集合体17以越向下方则越趋向左侧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集合体18以越向下方则越趋向右侧的方式倾斜。即,从集合体17的下缘部的一点到相对的集合体18的下缘部的一点为止的距离大于从集合体17的上缘部的一点到相对的集合体18的上缘部的一点为止的距离。即,本实施方式的集合体17及集合体18构成为上缘部彼此的距离比下缘部彼此的距离更小。由此,在天线装置的外形为鳍形状(即,鲨鱼鳍形状)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以沿着鳍形状的壳体2的内侧的形状的方式配置振子16,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壳体2内的空间,也能够确保天线11的特性。
但是,集合体17和集合体18也可以相对于与底座3的板面垂直的面平行地配置,还可以与底座3的板面平行地配置。另外,振子16不限于两个集合体,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集合体构成。而且,振子16也可以仅由一个集合体构成,也可以如图2所示的天线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那样,作为一张板状部件而构成。
此外,详情设为后述的图11所示的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也可以是集合体17与集合体18的上缘部彼此连接的结构(如图11B及图11C所示的倒V字形状或倒U字形状)。另外,也可以是集合体17与集合体18的下缘部彼此连接的结构(V字形状或U字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集合体17及集合体18构成为上缘部彼此的距离比下缘部彼此的距离更小,但也可以构成为上缘部彼此的距离比下缘部彼此的距离更大。
另外,在振子16由一个集合体构成的情况下,集合体也可以与垂直于底座3的板面的面平行地配置(I字形状)。另外,在振子16由一个集合体构成的情况下,集合体也可以与底座3的板面平行地配置(减号的形状)。
<并联谐振部20的详情>
如上述那样,并联谐振部20具有电容器21和电感器22。此外,电容器21是并联谐振部20中的图6A的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电感器22是并联谐振部20中的图6A的单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并联谐振部20如图6A及图6B所示,构成电容器21和电感器22的一对板状部件具有通过内部连接部29而连接的结构。具体地说,位于基材60的表面61的由导电体23及臂部27构成的部分、和位于基材60的背面62的由导电体24及臂部28构成的部分通过内部连接部29而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并联谐振部20形成为分布常数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并联谐振部20的最大尺寸构成得小。在此,最大尺寸是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中的两点间的距离中的、最长的两点间的距离。最大尺寸是例如立体形状中的对角线、形成构造的各边(纵、横、高度、厚度、直径)中的最大尺寸的部分。通过将并联谐振部20的最大尺寸构成得小,多个并联谐振部20能够抑制相对于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作为单一导体而工作时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并联谐振部20的最大尺寸为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但是,只要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则并联谐振部20的最大尺寸也可以大于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波长的十分之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的平面观察下,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相比,内部连接部29位于外形的中心的那一侧。此外,在此,“中心”是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中的几何中心。即,电感器22的臂部27形成为从电容器21的导电体23延伸出去后,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侧向内侧延伸。换言之,电感器22的臂部27从电容器21的导电体23延伸,形成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侧朝向中心回旋的漩涡,或者电感器22的臂部27形成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朝向外缘回旋的漩涡,与电容器21的导电体23连接。
另外,电感器22的臂部28形成为从电容器21的导电体24延伸出去后,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侧向内侧延伸。换言之,电感器22的臂部28从电容器21的导电体24延伸,形成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侧朝向中心回旋的漩涡,或者电感器22的臂部28形成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朝向外缘回旋的漩涡,与电容器21的导电体24连接。并且,臂部27和臂部28在比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靠外形的中心的那一侧,以内部连接部29连接。通过像这样构成并联谐振部20,能够减小并联谐振部20的最大尺寸。
但是,只要能够将并联谐振部20的最大尺寸形成为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则内部连接部29的位置不限定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侧,也可以是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外缘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连接部29是基于形成于基材60的通孔或过孔的导体部。由此,将臂部27与臂部28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的平面观察((c)主视图或(f)后视图)下,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为四边形,更具体地说,为大致正方形。但是,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也可以如后述的图13~图18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的变形例那样,为大致正方形以外的四边形或圆形。另外,虽未图示,但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五边形等多边形、椭圆形、半圆形及半椭圆形中的某一个形状,也可以将上述的形状组合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并联谐振部20如图6B所示,具有与相邻的并联谐振部30连接的连接区域25、和与相邻的并联谐振部40连接的连接区域26。并且,连接区域26在背面62位于与连接区域25相对的区域以外的区域。换言之,连接区域25在表面61中位于与连接区域26相对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另外,在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的平面观察下,连接区域26位于相对于在背面62中与连接区域25相对的区域而成为线对称或点对称的区域,其中,该线对称是以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穿过的直线为轴的线对称,该点对称是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下的点对称。换言之,连接区域25位于相对于在表面61中与连接区域26相对的区域而成为线对称或点对称的区域,其中,该线对称是以从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穿过的直线为轴的线对称,该点对称是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的中心下的点对称。
<<外部连接部50的详情>>
接下来,关于前述中说明了概要的外部连接部50,参照图8说明具体的结构。
图8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的图,图8A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的立体图,图8B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的侧视图,图8C是使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30分离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8A~图8C所示,并联谐振部30也与并联谐振部20同样地,具有电容器31和电感器32。并且,电容器31具有由位于表面61的导电体33和位于背面62的导电体34组成的、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取位的一对导电体。电感器32与电容器31并联连接,具有臂部37、臂部38、和将臂部37与臂部38连接的内部连接部39。
如图8C所示,外部连接部50将并联谐振部20的电容器21与并联谐振部30的电容器31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部50将并联谐振部20的电容器21中的位于表面的导电体23与并联谐振部30的电容器31中的位于背面的导电体34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部50是基于形成于基材60的通孔或过孔实现的导体部。由此,将导电体23与导电体34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并联谐振部20同样地,将外部连接部50的最大尺寸也构成得小。通过将外部连接部50的最大尺寸构成得小,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部50的最大尺寸为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但是,只要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则外部连接部50的最大尺寸也可以大于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波长的十分之一。
<<比较例>>
接下来,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1的特性,说明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天线11A。
图9是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的图,图9A是天线装置1X的侧视图,图9B是天线装置1X的平面图。
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1的振子16如图5所示,具有包含多个并联谐振部20的集合体17、18。比较例的天线11X的振子16X如图9所示,由一个金属体构成。具体地说,比较例的振子16X具有左右的金属体部分通过上部(顶部)的金属体部分而连接的形状,具有将一张金属板折曲那样的形状。因此,比较例的振子16X不像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1那样由多个并联谐振部20和外部连接部50构成振子16。
此外,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的振子16X的结构以外的结构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即,天线11X构成为以振子16X和振子15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天线10和天线11X取位为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至少一部分与天线11X的第2区域A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天线装置1及天线装置1X中的天线10的特性的比较>>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以及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各自中的天线10的仰角及平均增益的关系的图。
在图10中,横轴表示仰角,纵轴表示平均增益。另外,在图10中,将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中的天线10的计算结果以单点划线及×标记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的天线10的计算结果以实线及+标记示出。而且,为了进行比较,将仅有天线10的结构(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去除天线11的结构)中的计算结果以虚线及○标记示出。
如图10所示,若对比较例的天线装置1X中的天线10的计算结果和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的天线10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则在各仰角下平均增益大幅提高。另外,若对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的天线10的计算结果和仅有天线10的结构中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则各仰角下的平均增益的降低相当小。由此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的天线11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1,说明关于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
图11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1A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B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C是表示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3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1A~图11C分别是将振子16以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剖切时的剖视图。
<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
第1变形例的振子16的截面形状如图11A所示,为I字形状。即,振子16为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板形状。但是,平板形状的振子16也可以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方的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形状。
另外,振子16也可以是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板形状。此时,振子16的截面形状是减号的形状。即使将振子16的截面形状像这样形成,振子16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并且,根据第1变形例的振子16,也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2变形例>
第2变形例的振子16的截面形状如图11B所示,为向上侧凸出的倒U字形状。但是,振子16也可以为向下侧凸出的U字形状。即使将振子16的截面形状像这样形成,振子16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并且,根据第2变形例的振子16,也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3变形例>
第3变形例的振子16的截面形状如图11C所示,为向上侧凸出的倒V字形状。但是,振子16也可以为向下侧凸出的V字形状。即使将振子16的截面形状像这样形成,振子16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并且,根据第3变形例的振子16,也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此外,虽未图示,但在图11B所示的倒U字形状的振子16和图11C所示的倒V字形状的振子16中,振子16的上部(顶部)也可以为平板形状。具体地说,振子16的截面形状为沿着梯形的边中的底边以外的边的形状。
<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的组合>
如以上那样,分别说明了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此外,能够将上述的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自由组合。像这样,即使在将振子16的截面形状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组合的情况下,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2,说明关于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在以下说明的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中,通过改变相邻的并联谐振部彼此的连接(即,改变外部连接部50的位置),能够改变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
此外,如上述那样,振子16是与振子15一起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的元件,作为天线11中的电容加载元件发挥功能。只要振子16相对于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作为电容加载元件发挥功能,则是怎样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均可。也就是说,对于多个并联谐振部20,使外部连接部50如何取位均可。因此,以下所示的变形例是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具体例,也可以构成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以外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
图12是表示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的图,图12A是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图12B是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2变形例,图12C是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3变形例。
<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
第1变形例中的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如图12A所示,是一边向前后方向反复折回一边曲折的路径(横蜿蜒形状的路径)。即使将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像这样构成,振子16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2变形例>
第2变形例中的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如图12B所示,是一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不规则地折回一边曲折的路径。即使将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像这样构成,振子16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3变形例>
在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中,以能够一笔书写通过图中所示的全部并联谐振部20的方式构成了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但是,在第3变形例中,在位于左侧的2列的并联谐振部20中,一边向左右方向反复折回一边曲折,且在位于右侧的1列的并联谐振部20中,从这些曲折的路径分别分支并连接。即使将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像这样构成,振子16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能够抑制对天线10的特性带来的影响。而且,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的组合>
此外,上述中,分别说明了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但能够将上述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自由组合。
例如,也可以将每两个或四个等多个并联谐振部20设为1个区块,按各个区块变更连接路径。另外,连接路径也可以不是曲折的路径。例如,连接路径可以环绕构成,可以构成为卷成漩涡,可以呈直线构成。
<<并联谐振部20的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8,说明并联谐振部20的变形例。
<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
图13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4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的六面图。
在图14中,将从-Z方向观察第1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时设为主视来表示(a)左视图、(b)俯视图、(c)主视图、(d)仰视图、(e)右视图、(f)后视图。
上述的图6及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在平面观察下为大致正方形。但是,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1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在平面观察下为大致长方形。更具体地说,为Y方向上的长度比X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的大致长方形。但是,第1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也可以是X方向上的长度比Y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的大致长方形。
通过将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形成为大致长方形,能够灵活地形成由多个并联谐振部20构成的振子16的形状。例如,即使是无法配置大致正方形的并联谐振部20的、振子16的端部的区域,若是大致长方形的并联谐振部20则能够配置。由此,例如,能够如位于图5的振子16的上部的并联谐振部20那样,无空间浪费地对振子16配置并联谐振部20,能够扩大振子16的电容。既可以通过配置大致长方形的并联谐振部20来形成振子16,也可以与大致正方形的并联谐振部20组合配置来形成振子16。
<并联谐振部20的第2变形例>
图15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6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2变形例的六面图。
在图16中,将从-Z方向观察第2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时设为主视来表示(a)左视图、(b)俯视图、(c)主视图、(d)仰视图、(e)右视图、(f)后视图。
上述的图6及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中的连接区域25及连接区域26如图6B所示,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但是,如图16所示,第2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中的连接区域25及连接区域26位于对角。即,在以三维的立体构造观察的情况下,连接区域25和连接区域26位于相互最远离的位置。
通过使并联谐振部20中的连接区域25及连接区域26位于对角,能够灵活地设定相对于并联谐振部20相邻的并联谐振部30(或相邻的并联谐振部40)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对于振子16,可以通过仅配置第2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来形成,可以将图6及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和第2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组合配置来形成,也可以与第1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组合配置来形成。
<并联谐振部20的第3变形例>
图17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3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8是并联谐振部20的第3变形例的六面图。
在图18中,将从-Z方向观察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时设为主视来表示(a)左视图、(b)俯视图、(c)主视图、(d)仰视图、(e)右视图、(f)后视图。
如图17及图18所示,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在平面观察下为大致圆形。但是,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的外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或半圆形。此外,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中的连接区域25及连接区域26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另外,对于振子16,可以通过仅配置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来形成,可以将图6及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与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组合配置来形成,也可以与第2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组合配置来形成。
<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的组合>
此外,上述中,分别说明了并联谐振部20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但也可以将上述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的并联谐振部20及图6-图7所示的并联谐振部20的至少两个自由组合而配置。
==第2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也就是说,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天线10应对一个频带(例如,GNSS用的1.5GHz频带)的电波。但是,天线装置所具有的天线也可以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因此,以下,说明具有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A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A的图,图19A是天线装置1A的侧视图,图19B是天线10A的辐射元件13A的平面图。图19C是外部连接部50A的放大图。
在天线10A的辐射元件13A上,如图19B所示,沿着辐射元件13A的外缘部设有四个缝隙70。缝隙70是为了辐射(或反射)天线10A接收的所期望的频带的电波而形成于天线10A的开口(或孔)。具有带有缝隙70的辐射元件13A的天线10A所接收的频带具有根据辐射元件13A的外形尺寸确定的频带、和根据形成于辐射元件13A的缝隙70的长度确定的频带这两个频带。
图19B所示的缝隙70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但不限定于该形状,可以为以朝向辐射元件的中心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可以为至少具有一个凸部的形状,也可以为波形形状。另外,图19B所示的缝隙70设于四处,但不限定于此,可以进一步设置多个应对不同频带的电波的缝隙,也可以构成为天线10A应对不同的三个以上的频带的电波。
由此,天线10A例如能够接收上述的L1频段和L2频段这两个频带的电波。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10A例如除了L1频段以外,还接收L2频段用的1212MHz~1254MHz频带的电波。另外,L2频段中的目标频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心频率,此处的中心频率为1227.6MHz。此外,具有辐射元件13A的天线10A不限于L1频段及L2频段,可以接收所期望的两个频带的电波,也可以接收三个以上的频带的电波。另外,具有辐射元件13A的天线10A只要进行所期望的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发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此外,为了使天线10A接收多个频带的电波,也可以在辐射元件13A上不是形成缝隙70,而是形成切口(切缝,slit)。另外,虽未图示,但缝隙70也可以具有蜿蜒部。由此,与图19B所示的不具有蜿蜒部的缝隙70相比,缝隙70的全长变长,电气长度也增大。于是,在具有蜿蜒部的缝隙70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根据辐射元件13A确定的谐振频率,能够提高天线10A所接收的电波的两个频带的设定的自由度。
另外,在天线装置1A中的上下方向大小的限制并不严格等的情况下,天线10A为了接收多个频带的电波,也可以是多层式或多段式的天线。例如可以是,天线10A的下层或下段的振子应对所期望的频带的电波,天线10A的上层或上段的振子应对比所期望的频带高或低的频带的电波。像这样通过在天线10A中设置两个以上的振子,能够构成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A。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A中,天线11A的振子16A如图19A及图19C所示,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外部连接部50A。此外,关于天线装置1A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
外部连接部50A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A如图19C所示,是由电容器部分C和电感器部分L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但是,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A也可以仅由电感器部分L构成,只要是能够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元件的组合即可。
并且,如图19A及图19C所示,外部连接部50A的一方的端子与并联谐振部20连接,另一方的端子与和并联谐振部20相邻的并联谐振部30连接。像这样,以跨着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及并联谐振部30的方式,设置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A。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A的天线11A中,振子16A的并联谐振部20在天线10A所应对的电波的多个频带中的一个频带(例如,L1频段)下谐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A的天线11A中,振子16A的外部连接部50A在天线10A所应对的电波的多个频带中的其他频带(例如,L2频段)下谐振。由此,能够抑制对应对多个频带(在此为L1频段及L2频段)的电波的天线10A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第3实施方式==
<<振子16B>>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A中,通过振子16A具有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A,能够抑制对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A的特性带来的影响。但是,根据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对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因此,以下,说明具有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B的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
图20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的概要的图。图21是并联谐振部20B的图,图21A是并联谐振部20B的立体图,图21B是并联谐振部20B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并联谐振部20B的六面图。
此外,在图20中,通过示意性地表示天线装置1B及天线装置1B所具有的结构(例如,后述的天线11B等),简单地图示出天线装置1B。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的详细的形状和结构,除了以下说明的情况以外,与图4和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另外,在图20中,为了图示天线装置1B的内部,省略了壳体2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与第2实施方式中的天线10A同样地,例如,具有应对L1频段及L2频段等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中,天线11B的振子16B例如具有在L1频段的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例如,并联谐振部20B)、和例如在L2频段的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例如,并联谐振部30B及并联谐振部40B)。也就是说,振子16B具有谐振频率相互不同的两种并联谐振部。由此,能够抑制对应对多个频带(在此为L1频段及L2频段)的电波的天线10B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此外,以下,有时将谐振频率相互不同的两种并联谐振部中的在一个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在图20中为并联谐振部20B)称为“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在图20中,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通过施加点阴影而图示。另外,有时将谐振频率相互不同的两种并联谐振部中的在其他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在图20中为并联谐振部30B及并联谐振部40B)称为“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在图20中,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通过施加斜线阴影而图示。
此外,在图21及图22中,图示出作为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的并联谐振部20B的详细结构。作为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的并联谐振部20B的结构中,除了相邻的并联谐振部30B及并联谐振部40B是与A频带不同的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以外,与图6及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并联谐振部20的结构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子16B中,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和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如图20所示,一个个交替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子16B中,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和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配置于单层构造的基材60。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配置应对A频带的电波的并联谐振部20B、应对B频带的电波的并联谐振部30B、和应对与A频带及B频带均不同的C频带的电波的并联谐振部40B来应对3个频带的电波。另外,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方式不限于这些情况。因此,以下说明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变形例。
<<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变形例>>
<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第1变形例>
图23是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
在图23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振子16B中,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和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按每两个交替配置。根据这样的配置,也能够抑制对应对多个频带(在此为L1频段及L2频段)的电波的天线10B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但是,在振子16B中,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和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也可以按任意数量交替配置。另外,在振子16B中,A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和B频带下的并联谐振部也可以不规则配置。
<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第2变形例>
图24是表示与并联谐振部20B的配置有关的第2变形例的图,图24A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30B的立体图,图24B是使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30B分离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30B的六面图。
在图24及图25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基材60由多层构造形成。具体地说,基材60由介电层63、介电层64和介电层65这三个介电层构成。介电层63是基材60中的位于表面侧的层。介电层65是基材60中的位于背面侧的层。介电层64是基材60中的位于介电层63与介电层65之间的层。
另外,在介电层63上,如图24B所示,设有并联谐振部30B。另外,在介电层65上设有并联谐振部20B。并且,在介电层64上设有将并联谐振部20B与并联谐振部30B连接的外部连接部50B。并联谐振部20B和并联谐振部30B取位为在基材的厚度方向(在图24中为Z方向)上重叠配置。即,在第2变形例中,并联谐振部20B和并联谐振部30B层叠。此外,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介电层66和介电层67,在由五个介电层构成的基材上具备各自所应对的频带的电波不同的并联谐振部20B、并联谐振部30B、并联谐振部40B。此外,在平面观察下,并联谐振部20B的整体和并联谐振部30B的整体大致重叠,但例如也可以在X方向及Y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相互位移而取位,可以取位为并联谐振部20B的一部分和并联谐振部30B的一部分重叠。
在图20所示的振子16B中,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及并联谐振部30B设于由单层构造形成的基材60。不限于此,也能够如图24及图25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在由多层构造形成的基材60上配置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B及并联谐振部30B。根据这样的配置,也能够抑制对应对多个频带(在此为L1频段及L2频段)的电波的天线10B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图12中,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16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同样地,在第3实施方式的振子16B中也是,通过改变相邻的并联谐振部彼此的连接(即,改变外部连接部50B的位置),能够改变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
图26是表示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变形例的图,图26A是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图26B是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图26C是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3变形例的说明图。
<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
第1变形例中的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如图26A所示,是一边向前后方向反复折回一边曲折的路径(横蜿蜒形状的路径)。或者,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也可以是一边向上下方向折回一边曲折的路径(纵蜿蜒形状的路径)。即使将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像这样构成,振子16B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2变形例>
第2变形例中的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如图26B所示,是一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不规则地折回一边曲折的路径。即使将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像这样构成,振子16B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3变形例>
在第1变形例及第2变形例中,以一笔书写通过图中所示的全部并联谐振部20B的方式构成了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但是,在第3变形例中,在位于左侧的2列的并联谐振部20B中,一边向左右方向反复折回一边曲折,且在位于右侧的1列的并联谐振部20B中,从这些曲折的路径分别分支并连接。即使将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像这样构成,振子16B也能够与振子15一起妥当地在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另外,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振子16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的组合>
此外,上述中,分别说明了振子16的并联谐振部20B中的并联谐振部的连接路径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但能够将上述的第1变形例~第3变形例自由组合。
例如,也可以将每两个或四个等多个并联谐振部20B设为一个区块,按各个区块变更连接路径。另外,连接路径也可以不是曲折的路径。例如,连接路径可以构成为卷成漩涡而环绕,也可以呈直线构成。
==第4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也就是说,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的天线10B应对两个频带(例如,L1频段及L2频段)的电波。但是,天线装置所具有的天线也可以应对三个频带的电波。因此,以下,说明具有应对三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0C的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
图27是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C的图,图27A是天线装置1C的侧视图,图27B是外部连接部50C的放大图。
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10B例如能够接收L1频段和L2频段这两个频带的电波。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0C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除了L1频段及L2频段以外,还能够接收例如L5频段的频带的电波。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10C除了L1频段及L2频段以外,还接收L5频段用的1164MHz~1214MHz频带的电波。另外,L5频段中的目标频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心频率,此处的中心频率为1176.45MHz。即,本实施方式的天线10C能够接收三个频带的电波。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C的天线11C中,振子16C具有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外部连接部50C。即,外部连接部50C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C如图27C所示,是由电容器部分C和电感器部分L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但是,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C也可以仅由电感器部分L构成,只要是能够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元件的组合即可。
并且,如图27A及图27B所示,外部连接部50C的一方的端子与并联谐振部20C连接,另一方的端子与和并联谐振部20C相邻的并联谐振部30C连接。像这样,以跨着相邻的并联谐振部20C及并联谐振部30C的方式,设置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的外部连接部50C。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C的天线11C中,与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同样地,振子16C具有例如在L1频段的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例如,并联谐振部20C)、和例如在L2频段的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例如,并联谐振部30C及并联谐振部40C)。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部50C在天线10C所应对的电波的多个频带中的其他电波的频带(例如,L5频段)下谐振。由此,能够抑制对应对三个频带(在此为GNSS用的L1频段、L2频段及L5频段)的电波的天线10C的特性带来的影响。此外,关于天线装置1C的其他结构,与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B相同。
==第5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例如,天线装置1)中,一个贴片天线(例如,天线10)位于AM/FM天线(例如,天线11)的附近。但是,也可以是多个天线位于AM/FM天线(例如,天线11)的附近。也就是说,如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那样,也可以还具有其他天线。
图28是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的立体图。
天线装置1D如图28所示,具有天线10、天线11和天线19。
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中的天线10和天线11例如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的天线10和天线11相同的天线。即,天线10是应对GNSS用的1.5GHz频带的电波的贴片天线,天线11是应对AM/FM收音机用的电波的天线。
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进一步具有的天线19是例如应对SDARS用的2.3GHz频带的电波的贴片天线。也就是说,在天线装置1D中,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和天线19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不同。此外,天线19不限定于贴片天线,也可以是单极天线、偶极子天线、共线天线、蝴蝶结天线等其他天线形式,也可以是车载信息服务用天线、V2X用天线、Wi-Fi用天线、Blue-tooth用天线、无钥匙用天线、智能钥匙用天线等应对各种各样的频带的天线。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中,振子16D例如与图1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振子16A相同。即,振子16D的多个并联谐振部20D在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例如,GNSS用的1.5GHz频带)下谐振。另外,振子16D的外部连接部50D由集中常数电路构成,在天线19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例如,SDARS用的2.3GHz频带)下谐振。由此,能够抑制对多个天线(天线10及天线19)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D中,振子16D例如也可以与图20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振子16B相同。即,振子16D也可以具有在天线10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例如,并联谐振部20D)、和在天线19所应对的电波的频带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例如,并联谐振部30D及并联谐振部40D)。由此,能够抑制对多个天线(天线10及天线19)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总结==
以上,说明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1A、1B、1D。天线装置1例如如图2、图4、图5所示,具备壳体2、与壳体2一起形成收容空间的底座3、和收容于收容空间的天线10及天线11。并且,天线10例如应对GNSS用的1.5GHz频带(L1频段)的电波。另外,天线11具有:振子16,其具有在GNSS用的1.5GHz频带(L1频段)下谐振的多个并联谐振部20、30、40、和将多个并联谐振部20、30、40中的相邻的并联谐振部彼此(并联谐振部20、30或并联谐振部20、40)连接的外部连接部50;以及振子15,其与振子16连接。另外,天线11应对与GNSS用的1.5GHz频带(L1频段)不同的、例如AM/FM收音机用的频带的电波。根据这样的天线装置1,能够抑制对多个天线的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在此,天线10相当于“第1天线”,天线11相当于“第2天线”。另外,GNSS用的1.5GHz频带(L1频段)相当于“第1频带”,AM/FM收音机用的频带相当于“第2频带”。另外,外部连接部50相当于“第1连接部”。另外,振子16相当于“第1振子”,振子15相当于“第2振子”。
另外,在天线装置1中,例如,如图5所示,天线10的第1区域A1的至少一部分与天线11的第2区域A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即使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是这样的配置,也能够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另外,在天线装置1中,例如,如图5所示,在俯视下,第1区域A1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区域A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即使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是这样的配置,也能够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另外,在天线装置1中,例如,如图5所示,在俯视下,天线10的外形的中心位于第2区域A2的内侧。由此,即使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是这样的配置,也能够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另外,在天线装置1中,例如,如图11所示,在正面观察下,振子16的截面形状为I字形状、倒U字形状、倒V字形状、减号的形状、U字形状及V字形状中的某一个形状或某些形状的组合。由此,即使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中的天线11的振子16是这样的截面形状,也能够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另外,在天线装置1中,例如,如图4、图5所示,振子16具有在俯视下相互分离且分别与振子15连接的集合体17和集合体18,集合体17和集合体18各自具有多个并联谐振部20、30、40。由此,即使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中的天线11的振子16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对彼此的天线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在此,集合体17相当于“第1集合体”,集合体18相当于“第2集合体”。
另外,在天线装置1A、1B中,例如,如图19、图20所示,振子16A(或振子16B)具有在与GNSS用的1.5GHz频带(L1频段)及AM/FM收音机用的频带不同的L2频段下谐振的并联谐振部30B(或并联谐振部40B)及外部连接部50A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抑制对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中的应对多个频带的电波的天线(天线10A或天线10B)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在此,L2频段相当于“第3频带”。另外,并联谐振部30B及并联谐振部40B相当于“其他并联谐振部”,外部连接部50A相当于“其他第1连接部”。
还具备应对与GNSS用的1.5GHz频带(L1频段)及AM/FM收音机用的频带不同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19。由此,能够抑制对天线装置1所具有的多个天线(天线10及天线19)的特性带来的影响。
在此,天线19相当于“第3天线”。
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当然能够不脱离其主旨而进行变更或改进,并且本发明中包含其等效物。
附图标记说明
1、1A~1D、1X天线装置
2 壳体
3 底座
4 绝缘底座
5 金属底座
6、7、8基板
10、10A天线(GNSS天线、贴片天线)
11、11A、11B、11X天线(AM/FM天线)
12电介体部件
13、13A辐射元件
14 馈电部
15 振子
16、16B、16X振子
17、18集合体
19天线
20、20B并联谐振部
21 电容器
22 电感器
23、24 导电体
25、26 连接区域
27、28 臂部
29内部连接部
30、30B并联谐振部
31 电容器
32 电感器
33、34 导电体
35、36 连接区域
37、38 臂部
39 内部连接部
40、40B并联谐振部
50、50A~50C外部连接部
60 基材
61 表面
62 背面
63~65介电层
70 缝隙
100 车辆
101 车顶。

Claims (8)

1.一种天线装置,具备:
壳体;
与所述壳体一起形成收容空间的底座;和
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第1天线及第2天线,
所述第1天线应对第1频带的电波,
所述第2天线具有:
第1振子,其具有在所述第1频带下谐振的多个并联谐振部和将所述多个并联谐振部中的相邻的所述并联谐振部彼此连接的第1连接部;以及
第2振子,其与所述第1振子连接,
所述第2天线应对与所述第1频带不同的第2频带的电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所述第1天线的第1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天线的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在俯视下,所述第1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在俯视下,所述第1天线的外形的中心位于所述第2区域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在正面观察下,所述第1振子的截面形状为I字形状、倒U字形状、倒V字形状、减号的形状、U字形状及V字形状中的某一个形状或某些形状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振子具有在俯视下相互分离且分别与所述第2振子连接的第1集合体和第2集合体,
所述第1集合体和所述第2集合体各自具有所述多个并联谐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所述第1振子具有在与所述第1频带及所述第2频带不同的第3频带下谐振的其他并联谐振部以及其他第1连接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
还具备应对与所述第1频带及所述第2频带不同的频带的电波的第3天线。
CN202180076759.6A 2020-11-16 2021-11-15 天线装置 Pending CN1165082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114,156 2020-11-16
US202163135320P 2021-01-08 2021-01-08
US63/135,320 2021-01-08
PCT/JP2021/041903 WO2022102773A1 (ja) 2020-11-16 2021-11-15 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8207A true CN116508207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170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6759.6A Pending CN116508207A (zh) 2020-11-16 2021-11-15 天线装置
CN202180076753.9A Pending CN116547867A (zh) 2020-11-16 2021-11-15 天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6753.9A Pending CN116547867A (zh) 2020-11-16 2021-11-15 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50820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7867A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3900B1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7158086B2 (en) Monopole antenna
US10854964B2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190489A1 (en) Highly-integrated vehicle antenna configuration
US9728845B2 (en) Dual antenna structure having circular polarisation characteristics
CN112585817A (zh) 天线、天线装置、以及车载用天线装置
US11152693B2 (en) Antenna device
CN110574230B (zh) 车载用天线装置
JP2011091557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713077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4389863B2 (ja) 統合アンテナ
US20240030624A1 (en) Antenna device
WO202220207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20240047897A1 (en) Antenna device
CN116508207A (zh) 天线装置
WO2022102771A1 (ja) アンテナ
JP4532370B2 (ja) 多周波一体型アンテナ
WO2024225038A1 (ja) アンテナ装置、アンテナならびに車両
WO202420481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WO2022209793A1 (ja)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WO2023068007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20240243475A1 (en) Antenna device
CN116636088A (zh) 贴片天线及车载用天线装置
CN118435461A (zh) 贴片天线以及天线装置
CN117178430A (zh) 车载用天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