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7826A - 隔振装置用支架 - Google Patents

隔振装置用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7826A
CN116507826A CN202180073202.7A CN202180073202A CN116507826A CN 116507826 A CN116507826 A CN 116507826A CN 202180073202 A CN202180073202 A CN 202180073202A CN 116507826 A CN116507826 A CN 116507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member
bracket
present
surrounding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32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西正
片浦瑞希
大谷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olog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olog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rologi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07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78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4Arrangements for attach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6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rigid sleeves or pin, e.g. of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2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solids
    • F16F2224/0241Fibre-reinforced plastics [FR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耐久性提高了的隔振装置用支架。支架(1)具备支架主体(2)和加强构件(3),在加强构件(3)中,该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埋设于主体(2)。加强构件(3)具有将该加强构件(3)划分成面状的划分端面(31)。划分端面(31)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加强构件(3)的朝向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倾斜的内表面(32)形成的倾斜面(32a)。

Description

隔振装置用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振装置用支架。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以兼顾轻量化和耐久性提高为目的,存在将由纤维强化塑料形成的加强构件固定于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支架主体的围绕部的外周部而成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783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上述以往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在使耐久性提高这一点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耐久性提高了的隔振装置用支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具备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支架主体和由纤维强化塑料形成的加强构件,在所述加强构件中,该加强构件的内表面埋设于所述支架主体,在该隔振装置用支架中,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将该加强构件划分成面状的划分端面,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划分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是由所述加强构件的朝向该加强构件的外表面倾斜的内表面形成的倾斜面。根据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可使耐久性提高。
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倾斜面由朝外突出的曲面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优选的是,所述曲面的截面轮廓形状由1个曲率半径形成,所述曲率半径比所述加强构件的最大厚度大。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包括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划分端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短边方向延伸端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包括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划分端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是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端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也可以是,所述倾斜面由平面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耐久性提高了的隔振装置用支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线方向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用支架的主视图。
图2A是以将图1的隔振装置用支架的加强构件展开成平面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2B是从图2A的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表示该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侧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A是从轴线方向概略地表示图1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的、包括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在内的区域的、该隔振装置用支架的放大图。
图4B是从轴线方向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的、包括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在内的区域的、该隔振装置用支架的放大图。
图4C是从轴线方向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的、包括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在内的区域的、该隔振装置用支架的放大图。
图4D是从轴线方向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比较例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的、包括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在内的区域的、该隔振装置用支架的放大图。
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5的放大图。
图7是图1的俯视图。
图8是图1的仰视图。
图9是从左正面顶面侧表示图1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背面顶面侧表示图1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左正面底面侧表示图1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左背面底面侧表示图1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右正面顶面侧表示图1的A-A截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用支架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隔振装置用支架1(也简称为“支架1”。)的主视图。图1是在将支架1安装于车辆时从车辆的左右方向观察该支架1时的所谓的车辆安装时左右方向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设为从车辆安装时左方向观察支架1时的图。即,图1的左方向是车辆安装时前方向,图1的右方向是车辆安装时后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上方向设为车辆安装时上方向,将图1的下方向设为车辆安装时下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是用于将发动机安装于车身的、发动机支座用支架。支架1可与车身连结。支架1具有贯通孔1A。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A是在支架主体2形成的贯通孔。能够将隔振装置主体(省略图示)收纳于贯通孔1A。所述隔振装置主体可与发动机连结。由此,支架1能够借助所述隔振装置主体将所述车身和所述发动机连结。
此外,在附图中,省略了所述隔振装置主体。作为所述隔振装置主体,例如,可列举出利用弹性体(例如橡胶)连结内筒和外筒而成的隔振构件。在这样的隔振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外筒安装于支架1而所述内筒安装于所述发动机。
不过,对于支架1而言,能够使该支架1与所述发动机连结而使所述隔振装置主体与所述车身连结。另外,支架1并不限定于发动机支座用支架。支架1能够使支架主体2与除了发动机、车身以外的振动产生侧和振动承受侧中的一侧连结,而使所述隔振装置主体与所述振动产生侧和所述振动承受侧中的另一侧连结。
附图标记O1是支架1的中心轴线(以下,也简称为“中心轴线O1”。)。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线O1与贯通孔1A的中心轴线同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心轴线O1延伸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方向”与“车辆安装时左右方向”同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中心轴线O1正交的方向称为“轴直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直方向”包括“车辆安装时前后方向”和“车辆安装时上下方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中心轴线O1为垂线的截面(轴直方向截面)中,将绕中心轴线O1呈环状延伸的方向称为“围绕方向”。
支架1具备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支架主体2和由纤维强化塑料形成的加强构件3。
作为形成支架主体2的所述合成树脂,例如,可列举出热塑性合成树脂、热固性合成树脂。优选的是使用热塑性合成树脂作为所述合成树脂。作为这样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例如,可列举出6-6尼龙、6尼龙、9尼龙等聚酰胺(PA)、聚丙烯(PP)等。
支架主体2具有围绕所述隔振装置主体的围绕部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围绕部20的内侧形成有贯通孔1A。在本实施方式中,围绕部20具有第1围绕部21和第2围绕部22。贯通孔1A由第1围绕部21和第2围绕部22形成。第2围绕部22是可固定于所述车身的固定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围绕部22具有相对于第1围绕部21向轴直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22a。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22a在车辆安装时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1围绕部21向车辆安装时前后方向外侧伸出。
第1围绕部21和第2围绕部22由相同的所述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如上所述,能够将所述隔振装置主体收纳于贯通孔1A。此时,第1围绕部21与第2围绕部22一起围绕所述隔振装置主体。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围绕部21是在沿车辆安装时左右方向观察时呈拱形状架设于第2围绕部22的架设部。
在图1中,附图标记20a是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在围绕部20中是配置有加强构件3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由在围绕方向上延伸的外周部211、在围绕方向上延伸的内周部212、以及连结外周部211和内周部212并且在围绕方向上延伸的连结部213形成。
其中,围绕方向是指围绕部20绕中心轴线O1延伸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211、内周部212以及连结部213由相同的所述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
在加强构件3中,该加强构件30的内表面32埋设于支架主体2。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是以加强构件3为嵌件的注射成型品。作为具体例,将加强构件3配置于成形模具的模腔内,向该模腔内注射所述合成树脂从而形成支架主体2。由此,加强构件3以埋设到支架主体2的状态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以该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埋设到围绕部20的外表面侧的状态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埋设于支架主体2,而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从支架主体2暴露。
图2A是加强构件3的俯视图。在图2A中,加强构件30表示为展开成平面状的状态。在图2A中,以可视觉辨认该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的方式表示加强构件3。
参照图2A,加强构件3具有将该加强构件3划分成面状的划分端面31。其中,“将加强构件3划分成面状”是指,在加强构件3的俯视图中使该加强构件3的轮廓形状成为多边形形状。另外,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4个角部(多边形形状的顶点)分别在俯视时形成为有棱角的形状(两个直线在1点处相交的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带有圆角的形状(曲线形状)。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在俯视时将该加强构件3划分成矩形形状(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包括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和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包括两个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如图2A所示,两个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在俯视时相互平行地在短边方向上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包括两个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如图2A所示,两个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在俯视时相互平行地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在俯视时将该加强构件3划分成矩形形状。
图2B从短边方向表示加强构件3。在图2B中以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成为正面的方式表示。
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加强构件3的朝向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倾斜的内表面32形成的倾斜面32a。倾斜面32a随着朝向加强构件31的外表面33去而朝向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侧端缘3e1倾斜。其中,“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侧端缘3e1”是指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的端缘。另外,后述的“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侧端缘3e2”是指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的端缘。
参照图2B,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包括倾斜面32a。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32a随着朝向加强构件31的长边方向侧去而朝向外表面33延伸。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32a随着朝向加强构件31的外表面33去而朝向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侧端缘3e1倾斜。
另外,参照图2B,加强构件3是具有厚度t的片构件。厚度t是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与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之间的厚度。倾斜面32a形成为随着朝向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侧端缘3e1去而加强构件3的厚度t减小。在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侧端缘3e1处,加强构件3的厚度t为t=0。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32a与平行于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的平面32b一起形成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由倾斜面32a和平面32b形成。如图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32的倾斜面32a在沿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观察(沿加强构件3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是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侧端缘3e1是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的外表面侧端缘。
参照图2B,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32的倾斜面32a由朝外突出的曲面形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曲面的截面轮廓形状由1个曲率半径R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曲率半径R比加强构件3的最大厚度tmax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厚度tmax是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中的平面32b与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之间的厚度。
参照图1,在支架1中,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在围绕部20的围绕方向上延伸。即,在支架1中,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是在围绕部20的围绕方向上延伸的围绕方向延伸端面。另外,参照图3,在支架1中,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在围绕部2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即,在支架1中,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是在围绕部20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方向延伸端面。
如图1所示,加强构件3埋设于支架主体2。在加强构件3埋设到支架主体2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存在在加强构件3的周向端面31与围绕部20之间形成分界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以在该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与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之间形成分界的方式埋设。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连结有所述隔振装置主体。因而,例如,如图1的以空心箭头所示这样,载荷(外力)从中心轴线O1朝向轴直方向外侧施加于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支架1是发动机支座用支架。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载荷主要从车辆安装时前后方向、车辆安装时左右方向、车辆安装时上下方向这三轴方向施加于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施加于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的载荷经由该围绕部20向加强构件3传递。即,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成为直接承受来自支架主体2的载荷的面。
因而,在较大的载荷向加强构件3传递时,利用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承受该载荷,由此可能在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与围绕部20的分界附近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如此,在加强构件3埋设于支架主体2的情况下,若考虑会在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则在耐久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加强构件3的埋设构造中,在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与围绕部20之间形成有加强构件3与支架主体2的分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加强构件3的埋设构造中,要求减轻可能在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产生的应力集中。
作为减轻应力集中的方法,想到将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设为倾斜面。例如,如图4D所示,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能够在沿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观察时由加强构件31的朝向该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倾斜的外表面33形成。然而,在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内表面侧端缘3e2成为锐角的情况下,如图4D所示,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的表面积较大而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的表面积比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的表面积小。在该情况下,在向轴直方向外侧对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施加载荷时,担心在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内表面侧端缘3e2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
另一方面,如图4C所示,在沿加强构件3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在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是垂直面的情况下,该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31成为与轴直方向外侧的载荷输入平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如图4C所示,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的表面积与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的表面积相同。但是,在该情况下也是,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内表面侧端缘3e2是直角,因此,针对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内表面侧端缘3e2而言在产生的应力集中的抑制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对此,参照图4A,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至少一部分在沿加强构件3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是由加强构件3的朝向该加强构件3的外表面33倾斜的内表面32形成的倾斜面32a。在该情况下,在向轴直方向外侧对加强构件3的内表面32施加载荷时,能够使该载荷沿着倾斜面32a释放。由此,抑制了可能在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产生的应力集中。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可使耐久性提高。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包括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32a是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如图4A所示,在支架1中,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是轴线方向延伸端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以与轴直方向外侧的载荷的输入方向(轴直方向外侧)正交的方式承受该载荷。因此,在支架1中,若将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设为倾斜面32a,则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向轴直方向外侧施加的力而产生的应力集中。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是卷挂到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的外表面侧的、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端面。在该情况下,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31a与针对加强构件3的卷挂的恢复力等相互作用,在轴直方向外侧受到载荷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参照图4A,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32的倾斜面32a由朝外突出的曲面形成。在该情况下,倾斜面32a由曲面形成,从而能够使施加于倾斜面32a的载荷沿着倾斜面32a更高效地释放。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参照图4A,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曲面的截面轮廓形状在沿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长边方向)观察时由1个曲率半径R形成,该曲率半径R比加强构件3的最大厚度tmax大。在该情况下,内表面32的倾斜面32a形成曲面并且朝向该倾斜面32a的外表面侧端缘3e1平缓地倾斜。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内表面32的倾斜面32a能够由平面形成。参照图4B,倾斜面32a的截面轮廓形状在沿加强构件3的短边方向(长边方向)观察时由直线形成。在该情况下,对于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的内表面侧端缘3e2而言,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与内表面32之间的角度成为钝角。在该情况下,如图4C所示,在沿加强构件3的宽度方向观察时,与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是垂直面的情况等相比,能够使应力集中减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划分端面31包括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在通过埋设有加强构件3而在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与支架主体2之间形成有分界的情况下,倾斜面32a优选是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在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a埋设于支架主体2的情况下,若将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设为倾斜面32a,则能够抑制由于向轴直方向外侧施加的力而在该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产生的应力集中。因而,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耐久性进一步提高。
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图5以与围绕方向正交的截面示出了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在图5中,所述截面是由包括中心轴线O1在内的平面形成的轴向截面。另外,图6是图5的放大图。
参照图6,在与围绕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观察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时的、该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的截面形状是连结部213的截面宽度W3比外周部211的截面宽度W1和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窄的I字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比外周部211的截面宽度W1窄。
其中,参照图6,“截面宽度”是指,在图6的轴向剖视图中沿着轴向延伸的对象部分(外周部211、内周部212以及连结部213)的轴线方向宽度。
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211在轴向剖视图中沿着轴向具有扁平的矩形形状的截面。外周部211的截面宽度W1是外周部211的轴向端e1之间的宽度。另外,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212在轴向剖视图中沿着轴向具有扁平的矩形形状的截面。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是内周部212的轴向端e2之间的宽度。另外,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13在轴向剖视图中沿着轴直方向具有扁平的矩形形状的截面。连结部213的截面宽度W3是连结部213的轴向端e3中的、在轴向上相互最靠近的部分之间的宽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13的侧面f3包括:曲面f3a,其与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相连并且在所述截面中观察时由朝内凹的曲线形成;以及曲面f3b,其与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相连并且在所述截面中观察时由朝内凹的曲线形成。
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是在轴向剖视图中由直线形成的平面。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以与轴直方向呈锐角侧角度α的方式与外周部211的轴向端e1相连。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是在轴向剖视图中由直线形成的平面。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以与轴直方向呈锐角侧角度β的方式与内周部212的轴向端e2相连。
而且,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13的曲面f3a在轴向剖视图中是由曲率半径r1的曲线形成的、向轴线方向内侧凹陷的曲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13的曲面f3b在轴向剖视图中是由曲率半径r2的曲线形成的、向轴线方向内侧凹陷的曲线。曲率半径r1和曲率半径r2能够设为相同的曲率半径。或者,曲率半径r1和曲率半径r2能够设为不同的曲率半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以及连结部213的侧面f3在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形成了在围绕方向上延伸的凹部23。
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具有两个围绕方向端表面214。围绕方向端表面214是形成凹部23的围绕方向端的表面。围绕方向端表面214规定凹部23在围绕方向上延伸的范围。围绕方向端表面214与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以及连结部213的侧面f3分别相连。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由外周部211、内周部212、连结部213以及围绕方向端表面214形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围绕方向端表面214与贯通孔1A相连。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3在围绕方向端向贯通孔1A开放。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中,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随着朝向第2围绕部22去而变宽。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宽度W2在相对于第2围绕部22靠近至一定距离时,成为该截面宽度W2的最大宽度。然后,截面宽度W2随着从该截面宽度W2的最大宽度进一步朝向第2围绕部22去而变窄。参照图7和图8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212的轴向端e2在第2围绕部22附近由曲率半径r22的曲线形成。
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通过配置加强构件3而被加强。加强构件3由纤维强化塑料(FRP)形成。
(连续)纤维强化塑料是使纤维状要素含有合成树脂从而提高强度而成的复合材料。作为所述纤维强化塑料,例如,可列举出预浸料。作为所述纤维状要素,例如,可列举出玻璃纤维织物、碳纤维织物、金属纤维织物、有机纤维、弯曲强度比支架主体2的弯曲强度高的纤维织物、含有这些织物的其他材料。优选的是使用玻璃纤维织物来作为所述纤维状要素。另外,作为所述纤维强化塑料,例如,可列举出使具有方向性的所述纤维状要素含有合成树脂而成的UD(Uni Direction)材料、使编织的纤维状要素含有合成树脂而成的织物材料。支架1例如能够以加强构件3为嵌件地通过注射成形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中,例如,所述纤维状要素沿着指向围绕方向的朝向排列。
参照图1,加强构件3在围绕部20的围绕方向上延伸并且配置于该围绕部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配置于第1围绕部21。加强构件3是带状的加强构件。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截面宽度与外周部211的截面宽度W1相等。详细而言,加强构件3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31b与外周部211的轴向端e1一致。
参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围绕部22形成有两个固定孔22h。如图7所示,两个固定孔22h在俯视图中配置为隔着第1围绕部21而在轴直方向上隔开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孔22h配置于在支架主体2设置的凹坑2c。凹坑2c是切去第1围绕部21的一部分而成的形状。
另外,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配置为在车辆安装时隔着中心轴线O1而对构件配置部分20a的、车辆安装时前方向部分和车辆安装时后方向部分均匀地进行加强。不过,能够使加强构件3所加强的部分在车辆安装时前后方向上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配置于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的外周部211。
参照图9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在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中包覆该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的外周部211的外周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在支架主体2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处形成支架1的外周面。
在这样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所述隔振装置主体收纳于由围绕部20形成的贯通孔1A。因此,应力容易集中于围绕部20。
对此,作为以往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以兼顾轻量化和耐久性提高为目的,存在将由纤维强化塑料形成的加强构件固定于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支架主体的围绕部的外周部而成的结构。
然而,对于上述以往的隔振装置用支架而言,在与围绕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观察时的、该围绕部的截面形状是矩形。因而,在上述以往的隔振装置用支架中,在谋求进一步的轻量化并且确保耐久性的方面,换个角度说,在谋求进一步的耐久性的提高并且不伴随着重量增加的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对此,支架1如图5所示,在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中,该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由如下各部形成:外周部211,其在围绕方向上延伸;内周部212,其在围绕方向上延伸;以及连结部213,其连结外周部211和内周部212并且在围绕方向上延伸。
此外,对于支架主体2而言,如图6所示,在与围绕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观察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时的、该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的截面形状设为连结部213的截面宽度W3比外周部211的截面宽度W1和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窄的I字状。换言之,对于支架1而言,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的、该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的截面形状设为作为电车的轨道等的轨的形状。
根据支架1,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的截面形状设为I字状,从而可谋求进一步的轻量化并且确保耐久性。换个角度说,根据支架1,可谋求进一步的耐久性的提高并且不伴随着重量增加。
另外,在支架1中,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比外周部211的截面宽度W1窄。在该情况下,能够与缩窄内周部212的截面宽度W2相应地进一步谋求轻量化。
另外,在支架1中,连结部213的侧面f3包括由朝内凹的曲线形成的曲面f3a和由朝内凹的曲线形成的曲面f3b。在该情况下,在输入负载时,能够减轻在支架主体2产生的应力集中从而使耐久性提高。
另外,在支架1中,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以及连结部213的侧面f3在围绕部20的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0a形成了在围绕方向上延伸的凹部23。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确保制造品质。
若在围绕部20设置加强用的肋等加厚部,则能够加强围绕部20。
然而,在围绕部20设置有所述加厚部的情况下,在注射成型时,容易引起树脂流动的合流和分离等该树脂流动的离合。因而,在该情况下,需要进行可能在产品产生的熔接线的抑制或用于使其不显眼的控制等,难以确保制造品质。
对此,在支架1中,凹部23由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内周部212的外周侧表面f2以及连结部213的侧面f3形成,不存在所述加厚部。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承受来自所述隔振装置主体的载荷的内周部212侧的面积,并且使应力产生的外周部211侧的面积增加,而且缩小连结部213的截面积。由此,能谋求产品的轻量化(没有多余材料),并且在支架1的注射成型时使树脂流动均匀化,易于适用加强构件3。因而,根据支架1,能够容易地确保制造品质。
另外,支架1能够设为在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具有注射成型的浇口痕迹G。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不有损美观的前提下将加强构件3牢固地固定于支架主体2。
作为支架1的成形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以加强构件3为嵌件地与支架主体2一起进行注射成型的、所谓的混合成型。
然而,在这样的混合成型中,供给到模具内的合成树脂有时会向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侧意外地蔓延。这样的合成树脂的蔓延有时会有损产品完成时的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的美观。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合成树脂的蔓延,想到将注射成型用的浇口配置于距模具内的加强构件3较远的位置。然而,在该情况下,合成树脂会从距模具内的加强构件3较远的位置注射,有时会导致用于使该合成树脂与加强构件3密合的压力变得不充分。
对此,例如,参照图6,在支架1中,浇口痕迹G在支架主体2中形成于外周部211的内周侧表面f1。换言之,在以加强构件3为嵌件地与支架主体2一起对支架1进行注射成型的情况下,模具内的合成树脂的供给是从加强构件3的内周面进行的。如此,若从加强构件3的内周面进行合成树脂的供给,则能够抑制树脂向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的蔓延。另外,在该情况下,合成树脂从距模具内的加强构件3较近的位置注射,从而能够提高用于使合成树脂与加强构件3密合的压力。
尤其是,在支架1中,浇口痕迹G形成于外周部211的包括轴向角部2e在内的区域。外周部211的轴向角部2e是外周部211的轴向端e1与内周侧表面f1相连的部分。换言之,模具内的合成树脂的供给从加强构件3的轴向端3e3附近的、该加强构件3的内周面侧进行。在该情况下,合成树脂以相对于模具按住加强构件3的轴向端3e3的方式供给,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树脂向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的蔓延。
而且,在支架1中,浇口痕迹G从外周部211的轴向角部2e沿着轴向端e1延伸到支架主体2与加强构件3的分界(外周部211(支架主体2)的外周面2f)。换言之,模具内的合成树脂在距加强构件3的轴向端3e3最近的位置处向加强构件3的内周面以一定的输入角度(除了90度之外的超过角度0度的锐角)以相对于模具按住该加强构件3的轴向端3e3的方式供给。在该情况下,合成树脂从加强构件3最近处的外周部211的内周侧注射,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树脂向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的蔓延。
此外,参照图11和图12,浇口痕迹G形成于轴向两侧。不过,浇口痕迹G形成于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中的至少一者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G形成于车辆安装时左右方向两侧。另外,浇口痕迹G在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分别形成有各一个。不过,浇口痕迹G能够在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中的至少一者设为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G在车辆安装时左右方向两侧分别在车辆安装时后方向上形成有各一个。此外,图13是从右正面顶面侧表示图1的A-A截面的立体图。根据图13,在从车辆安装时后方向上侧观察时,图2的A-A截面如图13这样没有浇口痕迹G。
上述内容只不过例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可按照权利要求书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围绕部20的形态(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态(形状)。另外,加强构件3的埋设于支架主体2的部分并不限定于以包围贯通孔1A的方式形成的围绕部20。能够不包围贯通孔,而是使加强构件3埋设于如U字形状、I字形状这样两个端部未连结的部分。
例如,围绕部20在沿轴向观察时是椭圆形状,但能够设为正圆形状、矩形形状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另外,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与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的外表面一致,但能够使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相对于围绕部20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从而在加强构件3的外周面与围绕部20的外表面之间设置台阶。另外,加强构件3作为支架1的外周面以能够自外部视觉辨认的方式埋设于支架主体2的围绕部20,但能够以无法自外部视觉辨认的方式完全埋设于围绕部20。另外,参照图8,第2围绕部22的安装面由平面形成。不过,第2围绕部22的安装面能够由与车身等安装侧的形状相应的形状的面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隔振装置用支架;1A、贯通孔;2、支架主体;20、围绕部;20a、加强构件配置部分;21、第1围绕部;211、外周部;212、内周部;213、连结部;22、第2围绕部;23、凹部;3、加强构件;31、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31a、加强构件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加强构件的轴线方向延伸端面);31b、加强构件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加强构件的围绕方向延伸端面);32、加强构件的内表面;32a、加强构件的内表面的倾斜面(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32b、加强构件的内表面的平面;33、加强构件的外表面;3e1、加强构件的外表面侧端缘;3e2、加强构件的内表面侧端缘;f1、外周部的内周侧表面;
f2、内周部的外周侧表面;f3、连结部的侧面;f3a、与外周部的内周侧表面相连并且朝内凹的曲面;f3b、与内周部的外周侧表面相连并且朝内凹的曲面;G、浇口痕迹;O1、中心轴线。

Claims (6)

1.一种隔振装置用支架,其具备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支架主体和由纤维强化塑料形成的加强构件,在所述加强构件中,该加强构件的内表面埋设于所述支架主体,在该隔振装置用支架中,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将该加强构件划分成面状的划分端面,
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划分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是由所述加强构件的朝向该加强构件的外表面倾斜的内表面形成的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其中,
所述倾斜面由朝外突出的曲面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其中,
所述曲面的截面轮廓形状由1个曲率半径形成,所述曲率半径比所述加强构件的最大厚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包括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短边方向延伸端面,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划分端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是所述短边方向延伸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划分端面包括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长边方向延伸端面,所述加强构件的所述划分端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是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隔振装置用支架,其中,
所述倾斜面由平面形成。
CN202180073202.7A 2020-10-28 2021-09-07 隔振装置用支架 Pending CN1165078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0881 2020-10-28
JP2020180881A JP7444758B2 (ja) 2020-10-28 2020-10-28 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PCT/JP2021/032904 WO2022091587A1 (ja) 2020-10-28 2021-09-07 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7826A true CN116507826A (zh) 2023-07-28

Family

ID=81383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3202.7A Pending CN116507826A (zh) 2020-10-28 2021-09-07 隔振装置用支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1537A1 (zh)
EP (1) EP4239212A1 (zh)
JP (1) JP7444758B2 (zh)
CN (1) CN116507826A (zh)
WO (1) WO20220915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4765B2 (ja) * 2020-06-22 2024-03-06 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イラ 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0641B2 (ja) * 1995-12-19 2004-04-1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筒型マウン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22961B2 (ja) * 1996-03-25 2004-04-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の防振マウント用ブラケット
JP6924118B2 (ja) * 2017-10-26 2021-08-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及び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JP7258539B2 (ja) 2018-12-20 2023-04-17 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イラ ブラケ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1587A1 (ja) 2022-05-05
JP7444758B2 (ja) 2024-03-06
US20240011537A1 (en) 2024-01-11
EP4239212A1 (en) 2023-09-06
JP2022071755A (ja) 202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1739B2 (en) Automobile bumper
US10576802B2 (en) Suspension arm for a vehicle
CN116507826A (zh) 隔振装置用支架
US11466743B2 (en) Bracket for anti-vib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racket for anti-vibration device
JP2015123063A (ja) 固定フードに繊維強化樹脂シートを備えるリールシート及び該リールシートを備えた釣竿
KR101898857B1 (ko) 리어 트레일링암
JP7444765B2 (ja) 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WO2017026355A1 (ja) 防振部材及び防振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1807039B1 (ko) 접합용 스틸이 인서트 성형된 복합소재
US11920651B2 (en) Bracket
US11885389B2 (en) Bracket
CN113874231A (zh) 用于车辆的底盘的多点导杆
KR101983998B1 (ko) 차량의 범퍼용 스티프너
KR102288157B1 (ko) 차량용 범퍼의 제조장치 및 제조방법
KR20180074343A (ko) 차량용 서스펜션암 장치
KR20170135315A (ko) 토션빔 액슬
CN114379489A (zh) 用于车辆的保险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