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7505A - 自动铅笔 - Google Patents
自动铅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507505A CN116507505A CN202180073559.5A CN202180073559A CN116507505A CN 116507505 A CN116507505 A CN 116507505A CN 202180073559 A CN202180073559 A CN 202180073559A CN 116507505 A CN116507505 A CN 1165075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on
- cam
- cam surface
- mechanical pencil
- rot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4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9 corre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16—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with stepwise feed of writing-co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1/00—Propelling pencils
- B43K21/02—Writing-core feeding mechanisms
- B43K21/22—Writing-cores gripping means, e.g. chuc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第1自动铅笔(1)构成为通过利用配置于笔杆(11)内的夹头单元(20)的前后移动进行笔芯的解除和把持,从而将笔芯向前方送出,夹头单元(20)以能够在把持了笔芯的状态下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笔杆(11)内,第1自动铅笔(1)具备旋转驱动机构(22),该旋转驱动机构(22)构成为具有旋转体(30),旋转体(30)伴随由笔芯承受的书写压力产生的夹头单元(20)的后退动作而后退,使旋转体(30)旋转运动,旋转体(30)的旋转运动借助夹头单元(20)被向笔芯传递,该第1自动铅笔(1)还具备锁定旋转体(30)的旋转的旋转锁定机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铅笔。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自动铅笔,该自动铅笔具备:旋转构件,其包含具备夹头的滑动件,该夹头容许笔芯的前进并阻止笔芯的后退;以及旋转驱动机构,其具有旋转体,并且,该旋转驱动机构通过接受由被夹头把持的笔芯承受的书写压力产生的轴线方向上的后退动作和由书写压力的解除产生的轴线方向上的前进动作,而驱动旋转体向一个方向旋转,该自动铅笔构成为,夹头接受旋转体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从而笔芯旋转(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4213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自动铅笔中,由于笔芯随着书写进行而旋转,因此能够防止笔芯的不均匀磨损。另一方面,为了利用旋转驱动机构使笔芯旋转,虽然微小但也进行笔芯的前进和后退,因此,例如在进行速写的情况等,有时对这样的笔芯的前进和后退感到厌烦。因而,优选设为使用者自由地切换旋转驱动机构的打开(运行或有效化)和关闭(停止或无效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由地切换旋转驱动机构的打开和关闭的自动铅笔。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动铅笔,自动铅笔构成为通过利用配置于笔杆内的夹头单元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笔芯的解除和把持,从而将所述笔芯向前方送出,所述夹头单元以能够在把持了所述笔芯的状态下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笔杆内,其特征在于,该自动铅笔构成为具备旋转驱动机构,该旋转驱动机构具有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伴随所述夹头单元的由所述笔芯承受的书写压力产生的后退动作而后退,使所述旋转体旋转运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运动借助所述夹头单元向所述笔芯传递,该自动铅笔还具备锁定所述旋转体的旋转的旋转锁定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可以是,所述旋转锁定机构构成为,将所述旋转体锁定为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可以是,所述旋转锁定机构构成为,将所述旋转体向后方按压或者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而使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
可以是,所述旋转体或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被所述旋转锁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按压。可以是,所述旋转锁定机构具有具备凸轮的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在所述凸轮的作用下被转换为直进运动,而所述旋转体被按压。
可以是,所述旋转体借助所述夹头单元被向后方按压。可以是,所述旋转锁定机构具有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的出没机构或者旋转送出机构。
可以是,所述出没机构或者所述旋转送出机构具有弹簧和对所述弹簧施力的滑动构件,使所述滑动构件前进而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
可以是,所述出没机构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笔杆的后端部的揿动构件和揿动旋转体,在利用所述揿动构件的揿动操作而使所述揿动旋转体前进到预定位置时,所述揿动旋转体绕中心轴线旋转,所述揿动旋转体的后退被卡定,并且,使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前进,而将所述旋转体以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中锁定为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可以是,所述旋转体借助间隔件被向后方按压。
可以是,在所述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了所述旋转体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夹头单元前后移动,从而将所述笔芯送出。可以是,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第1凸轮形成构件和第2凸轮形成构件,所述旋转体形成为圆环状且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面和另一端面分别形成有第1凸轮面和第2凸轮面,并且以与所述第1凸轮面和所述第2凸轮面分别相对的方式配置有形成于所述第1凸轮形成构件的第1固定凸轮面和形成于所述第2凸轮形成构件的第2固定凸轮面,所述自动铅笔构成为,利用所述夹头单元的由所述书写压力产生的后退动作,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与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抵接并啮合,利用所述书写压力的解除,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2凸轮面与所述第2固定凸轮面抵接并啮合,在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啮合于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的状态下,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2凸轮面和所述第2固定凸轮面设定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凸轮的一个齿错开相位的关系,在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2凸轮面啮合于所述第2固定凸轮面的状态下,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和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设定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凸轮的一个齿错开相位的关系,所述旋转驱动机构通过使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与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啮合,而锁定所述旋转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起到提供能够在旋转驱动机构的打开和关闭之间自由地切换的自动铅笔的共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自动铅笔的主视图。
图2是第1自动铅笔的纵剖视图。
图3是旋转驱动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说明旋转驱动机构的旋转体的旋转驱动的示意图。
图5是接着图4的说明旋转体的旋转驱动的示意图。
图6是第1自动铅笔的后笔杆的纵剖视图。
图7是切换开关和第1旋转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说明第1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9是第2自动铅笔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说明第2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11是第3自动铅笔的纵剖视图。
图12是第3自动铅笔的后笔杆的后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13是第3自动铅笔的揿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第3自动铅笔的揿动旋转体的立体图。
图15是说明第3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第3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17是说明第4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18是第1圆珠笔的非书写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9是第1圆珠笔的后笔杆的后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20是第1圆珠笔的第3旋转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第1圆珠笔的第1滑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22是第1圆珠笔的非书写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第1圆珠笔的书写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说明第1旋转送出机构的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25是第4自动铅笔的纵剖视图。
图26是第4自动铅笔的后笔杆的后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27是第4自动铅笔的第4旋转构件的立体图。
图28是第4自动铅笔的第2滑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29是说明第2旋转送出机构的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30是说明第5旋转锁定机构和第2旋转送出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31是说明第6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第1自动铅笔1的主视图,图2是第1自动铅笔1的纵剖视图。
第1自动铅笔1具有形成为筒状的笔杆11。笔杆11具有前笔杆12、与前笔杆12的后端部嵌合或螺纹结合的后笔杆40以及与前笔杆12的前端部嵌合或螺纹结合的笔头构件14。第1自动铅笔1构成为笔芯自设于笔头构件14的顶端的顶端管16突出。在本说明书中,在第1自动铅笔1的轴线方向上,将笔芯侧规定为“前”侧,将与笔芯侧相反的一侧规定为“后”侧。
在后笔杆40的前侧的侧面设有沿着周向延伸的矩形的贯通孔43。切换开关50的开关部52自贯通孔43突出。在后笔杆40的后端部安装有揿动盖15,该揿动盖15覆盖作为擦除构件的橡皮17。在笔杆11的前端部的内部配置有滑动件18,该滑动件18能够在轴线方向上滑动,并且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顶端管16安装于滑动件18。在顶端管16的后方的、滑动件18的内部配置有保持夹头19,该保持夹头19在中央形成有通孔。保持夹头19的通孔与笔芯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该保持夹头19以暂时保持笔芯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滑动件18的后端部连接有把持笔芯的夹头单元20和形成为圆筒状的中继构件21。在对笔芯施加了书写压力的情况下,利用夹头单元20把持笔芯而阻止笔芯的后退,在作用有将笔芯向前方拉出的力的情况下,利用夹头单元20能够无阻力地将笔芯向前方拉出。
夹头单元20和中继构件21能够与滑动件18一起在轴线方向上一体地移动。中继构件21的后端部连结于旋转驱动机构22。在夹头单元20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嵌合有笔芯壳23的前端部。笔芯壳23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部收纳笔芯。
在笔杆11的后端部、具体而言在后笔杆40的后端部的内部,以能够相对于笔杆11前后移动的方式设有揿动构件24。揿动构件24被螺旋弹簧25向后方施力。在揿动构件24的后端部的内部可装卸地安装有橡皮17。在揿动构件24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可装卸地安装有上述的揿动盖15,该揿动盖15保护橡皮17不受到污染等。
通过进行将揿动构件24或揿动盖15向前方按压的揿动操作,从而笔芯壳23前进。由此,笔芯也借助夹头单元20而前进,以将笔芯自顶端管16送出的方式发挥作用。在解除揿动操作的按压时,利用螺旋弹簧25的作用力,揿动构件24后退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此时,由于笔芯被配置于滑动件18内的保持夹头19保持,因此,在夹头单元20的作用下,笔芯被无阻力地自夹头单元20拉出。其结果,笔芯被自顶端管16送出,因此在每次重复揿动操作时,能够逐次以预定量将笔芯送出。
图3是旋转驱动机构22的放大剖视图。旋转驱动机构22配置于后笔杆40的内部空间。旋转驱动机构22连接于中继构件21的后端部。在前笔杆12的后端面与旋转驱动机构22的前端面之间配置有轴弹簧26,旋转驱动机构22被向后方施力。通过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端面与后述的后笔杆40的限制突起部41的前端面42抵接,从而限制旋转驱动机构22在轴弹簧26的作用力下后退。笔芯壳23贯穿中继构件21以及旋转驱动机构22的内部,该笔芯壳23与旋转驱动机构22分离。
旋转驱动机构22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旋转体30、形成为圆筒状的作为第1凸轮形成构件的上凸轮形成构件31、形成为圆筒状的作为第2凸轮形成构件的下凸轮形成构件32、形成为圆筒状的缸体构件33、形成为圆筒状的转矩消除器34、以及螺旋状的缓冲弹簧35。旋转驱动机构22的这些构件成为一体而单元化。
此外,如后所述,在旋转驱动机构22的前方配置有第1旋转锁定机构,该第1旋转锁定机构具有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
中继构件2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嵌合于旋转体30的前端部的内周面。旋转体30的前端部附近具有直径略大的形成为凸缘状的部分,在该部分的后端面形成有第1凸轮面30a,在该部分的前端面形成有第2凸轮面30b。
上凸轮形成构件31在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的后方以旋转体30能够转动的方式包围该旋转体30。下凸轮形成构件32嵌合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在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与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相对的前端面形成有第1固定凸轮面31a。在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与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相对的前端部内表面形成有第2固定凸轮面32a。
形成为圆筒状的缸体构件33嵌合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后端部的外周面。在缸体构件33的后端部形成有能够供笔芯壳23贯穿的贯穿孔33a。在缸体构件33内配置有形成为圆筒状并能够前后移动的转矩消除器34。在转矩消除器34的前端部内表面与缸体构件33的后端部内表面之间配置有缓冲弹簧35。缓冲弹簧35借助转矩消除器34对旋转体30向前方施力。
在此,中继构件21将笔芯的基于书写动作产生的后退和前进动作(缓冲动作)向旋转驱动机构22、即旋转体30传递,并且将旋转驱动机构22中的旋转体30的由缓冲动作产生的旋转运动向把持着笔芯的状态下的夹头单元20传递。因而,被夹头单元20保持的笔芯也进行旋转。
在除了利用第1自动铅笔1进行书写时以外、即未对笔芯施加书写压力时,旋转体30借助转矩消除器34在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下位于前方。因而,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与第2固定凸轮面32a抵接并成为啮合状态。在利用第1自动铅笔1进行书写时、即对笔芯施加有书写压力时,夹头单元20克服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而后退,相伴于此,旋转体30也后退。因而,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与第1固定凸轮面31a抵接并成为啮合状态。
图4是说明旋转驱动机构22的旋转体30的旋转驱动的示意图,图5是接着图4的说明旋转体30的旋转驱动的示意图。在图4和图5中,在旋转体30的上侧的面即后端面呈圆环状地形成有沿着周向连续地成为锯齿状的第1凸轮面30a,在旋转体30的下侧的面即前端面同样呈圆环状地形成有沿着周向连续地成为锯齿状的第2凸轮面30b。
在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与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相对的圆环状的端面也形成有沿着周向连续地成为锯齿状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在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与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相对的圆环状的端面也形成有沿着周向连续地成为锯齿状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形成于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以及第2凸轮面30b中的各个凸轮面与形成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以及形成于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中的各个凸轮面以齿距互相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图4的(A)示出了未对笔芯施加书写压力时的状态下的旋转体30、上凸轮形成构件31以及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关系。在该状态下,形成于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在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下抵接于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此时,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和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设定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凸轮的一个齿错开了半个相位(半个齿距)的关系。
图4的(B)示出了对笔芯施加了书写压力以利用第1自动铅笔1进行书写的初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旋转体30伴随夹头单元20的后退而使缓冲弹簧35收缩并后退。由此,旋转体30向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侧移动。
接着,图4的(C)示出了对笔芯进一步施加书写压力而旋转体30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抵接并后退了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啮合。由此,旋转体30接受与第1凸轮面30a的一个齿的半个相位(半个齿距)相当的旋转驱动。
此外,在图4和图5的旋转体30的中央部描绘的○标记表示旋转体30的旋转移动量。于是,在图4的(C)所示的状态下,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和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设定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凸轮的一个齿错开了半个相位(半个齿距)的关系。
接着,图5的(D)示出了结束利用第1自动铅笔1进行的书写而解除了对笔芯的书写压力的初始的状态。该情况下,旋转体30在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下前进。由此,旋转体30向下凸轮形成构件32侧移动。
接着,图5的(E)示出了旋转体30在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下与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抵接并前进了的状态。该情况下,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与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啮合。由此,旋转体30再次接受与第2凸轮面30b的一个齿的半个相位(半个齿距)相当的旋转驱动。
因而,如在旋转体30的中央部描绘的○标记所示,伴随承受了书写压力的旋转体30在轴线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即前后移动,旋转体30承受与第1凸轮面30a和第2凸轮面30b的一个齿(1齿距)相当的驱动而旋转,借助夹头单元20,被该夹头单元20把持着的笔芯也同样地被驱动而旋转。因而,利用旋转体30的由书写产生的在轴线方向上的一次前后移动,旋转体30接受与凸轮的一个齿对应的旋转运动,通过对此进行重复,笔芯被依次驱动而旋转。由此,能够防止笔芯随着书写进行而不均匀地磨损,能够防止描线的粗细、描线的浓度较大程度地变化。
此外,承受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而将旋转体30向前方推出的转矩消除器34在其前端面与旋转体30的后端面之间产生滑动,而防止旋转体30的旋转运动向缓冲弹簧35传递。即,利用转矩消除器34,防止旋转体30的旋转运动向缓冲弹簧35传递,由此,防止缓冲弹簧35的阻碍旋转体30的旋转动作的扭转复原(扭矩)产生。
如上所述,第1自动铅笔1具有夹头单元20和旋转体30,构成为利用夹头单元20的前后移动进行笔芯的解除和把持,从而能够将笔芯向前方送出,夹头单元20以能够在把持着笔芯的状态下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笔杆11内,该第1自动铅笔1具备旋转驱动机构22,该旋转驱动机构22使旋转体30伴随夹头单元20的由笔芯承受的书写压力产生的后退动作而后退,并使旋转体30旋转运动,该第1自动铅笔1构成为,旋转体30的旋转运动借助夹头单元20向笔芯传递。
在此,对设为使用者能够自由地切换旋转驱动机构的打开(运行或有效化)和关闭(停止或无效化)的旋转锁定机构的原理进行说明。
旋转体30借助转矩消除器34在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下被向前方施力。因而,在未对笔芯施加书写压力的状态下,如图4的(A)所示,旋转体30的第2凸轮面30b与下凸轮形成构件32的第2固定凸轮面32a啮合。旋转锁定机构构成为,在未对笔芯施加书写压力的状态下,如图4的(C)所示,使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啮合。其结果,即使对笔芯施加了书写压力,旋转体30也不会后退并旋转。因而,利用旋转锁定机构,能够锁定旋转体30的旋转。
以下,说明旋转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
图6是第1自动铅笔1的后笔杆40的纵剖视图。在图6中,上方为第1自动铅笔1中的后侧。在后笔杆40的前侧的侧面设有上述的贯通孔43。在后笔杆40的内周面设有沿着绕中心轴线的周向倾斜地延伸且面向前方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在倾斜凸轮承受面44的后方,沿着周向以等间隔设有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限制突起部41。限制突起部41的前端面42对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退进行限制。
图7是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的分解立体图。切换开关50具有开关部52和C字状的开关支承部51。开关部52在弯曲的开关支承部51的一端的外表面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第1旋转构件54具有:圆筒状的凸轮主体55,其具有C字形的横截面形状;以及支承板57,其将凸轮主体55的前方的开口56局部封闭。由于凸轮主体55具有C字形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在凸轮主体55的侧面划分出沿轴线方向延伸的间隙58。在凸轮主体55的后端面设有倾斜凸轮面59。倾斜凸轮面59形成为与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对应。
在笔杆11内,切换开关50插入于第1旋转构件54的前方的开口56内而以与支承板57抵接的方式配置。此时,切换开关50的开关部52插入于第1旋转构件54的间隙58内。开关部52的宽度设为略小于间隙58的宽度。如图1所示,开关部52经由后笔杆40的贯通孔43向外部突出。在图1中,开关部52位于贯通孔43内的左侧,但如以下说明那样,能够使开关部52滑动而位于贯通孔43内的右侧的位置。
图8是说明第1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图8的(A)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驱动机构22打开的旋转锁定解除状态,图8的(B)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驱动机构22关闭的旋转锁定状态。因而,图8的(A)所示的旋转驱动机构22与图4的(A)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相当。此外,图8的(A)所示的状态与图1所示的开关部52的状态对应。另一方面,由于图8的(B)所示的旋转驱动机构22与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相当,因此旋转体30的第1凸轮面30a与上凸轮形成构件31的第1固定凸轮面31a啮合。
在图8的(A)的纵剖视图中,未示出开关部52。在图8的(A)的纵剖视图中,下方所示的第1旋转构件54的倾斜凸轮面59抵接于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但上方所示的第1旋转构件54的倾斜凸轮面59未与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抵接。另一方面,在图8的(B)的纵剖视图中,第1旋转构件54的倾斜凸轮面59均抵接于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即,图8的(A)所示的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相比于图8的(B)所示的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在笔杆11中配置于后方。
通过从图8的(A)所示的状态操作切换开关50,具体而言,利用手指使开关部52在图1中沿着周向滑动并在贯通孔43内自左向右移动,从而使第1旋转构件54与切换开关50一起绕中心轴线旋转。在此,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被轴弹簧26始终向后方施力。因而,第1旋转构件54的倾斜凸轮面59沿着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一边抵接一边滑动,与滑动对应地,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后退距离D。其结果,第1旋转构件54、具体而言支承板57的后端面按压旋转体30的前端面,而使旋转体30后退。通过旋转体30后退,成为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旋转体30的旋转被锁定。
另一方面,通过从图8的(B)所示的状态操作切换开关50,具体而言,通过利用手指使开关部52在图1中沿着周向滑动并在贯通孔43内自右向左移动,从而使第1旋转构件54与切换开关50一起绕中心轴线向相反方向旋转。由此,第1旋转构件54的倾斜凸轮面59沿着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一边抵接一边向相反方向滑动。与滑动对应地,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克服轴弹簧26的作用力而前进距离D,成为图8的(A)所示的状态。伴随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的前进,旋转体30在缓冲弹簧35的作用力下前进。由于旋转体30前进,而成为图4的(A)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旋转体30的旋转的锁定被解除。此外,后笔杆40的贯通孔43相比于切换开关50的开关部52的形状而形成得略大,以不会阻碍开关部52的前进或后退。
在第1旋转锁定机构中,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只要能够根据切换开关50的操作而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进运动,并利用第1旋转构件54按压旋转体30或者解除第1旋转构件54对旋转体30的按压,就能够任意地构成。例如,可以将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一体地构成。另外,后笔杆40的倾斜凸轮承受面44和第1旋转构件54的倾斜凸轮面59的形状也只要互相协作,就能够任意地构成。
在第1旋转锁定机构中,使切换开关50沿着周向滑动以使第1旋转构件54旋转,但也可以设为通过使切换开关沿着轴线方向滑动,更直接地使旋转体30前进或后退。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能够在笔杆11内在按压旋转体30的前进位置和解除对旋转体30的按压的后退位置之间择一地切换切换开关。
此外,以下说明的其他旋转锁定机构不具有切换开关50和第1旋转构件54。因此,轴弹簧26直接对旋转驱动机构22向后方施力。
图9是第2自动铅笔2的纵剖视图,图10是说明第2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第2自动铅笔2与第1自动铅笔1相比,代替第1旋转锁定机构而具有第2旋转锁定机构。因此,在后笔杆13的内表面未设置倾斜凸轮承受面44等。第2旋转锁定机构具有第2旋转构件60和环状弹性构件65。
第2旋转构件60与笔头构件14的外周面嵌合。在第2旋转构件60的内周面设有螺旋状的凸轮槽61。另一方面,在笔头构件14的外周面设有对应的螺旋状的凸轮突起部14a。总之,第2旋转构件60的凸轮槽61相当于内螺纹,笔头构件14的凸轮突起部14a相当于外螺纹。因而,在相对于笔头构件14使第2旋转构件60绕中心轴线旋转时,第2旋转构件60根据旋转方向前进或后退。在滑动件18的外周面设有环状凹部18a。在环状凹部18a嵌合有环状弹性构件65。环状弹性构件65例如为O型环。
图10的(A)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驱动机构22打开的旋转锁定解除状态,图10的(B)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驱动机构22关闭的旋转锁定状态。在图10的(A)所示的状态下,第2旋转构件60位于前方,与环状弹性构件65不干涉。
在从该状态使第2旋转构件60旋转时,凸轮槽61和凸轮突起部14a协作,第2旋转构件60后退。伴随第2旋转构件60的后退,环状弹性构件65被形成于第2旋转构件60的内表面的斜面62按压而后退,成为图10的(B)所示的状态。详细而言,由于第2旋转构件60的后退,滑动件18、进而夹头单元20以及中继构件21与环状弹性构件65一起后退距离D。由于旋转体30嵌合于中继构件21的后端部,因此旋转体30后退,从而成为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旋转体30的旋转被锁定。
另外,在使第2旋转构件60向相反方向旋转时,凸轮槽61和凸轮突起部14a协作,第2旋转构件60前进。伴随第2旋转构件60的前进,第2旋转构件60的斜面62对环状弹性构件65的按压被解除,成为图10的(A)所示的状态。其结果,旋转体30前进,从而成为图4的(A)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旋转体30的旋转的锁定被解除。
在第2旋转锁定机构中,第2旋转构件60和环状弹性构件65只要能够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进运动,并借助中继构件21对旋转体30进行按压或者解除对旋转体30的按压,就能够任意地构成。例如,也可以将环状弹性构件65和滑动件18一体地构成。另外,在第2旋转锁定机构中,使第2旋转构件60旋转而进行了操作,但也可以设为通过使嵌合于笔头构件14的嵌合构件沿着轴线方向滑动,从而更直接地使环状弹性构件65、进而旋转体30前进或后退。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能够在笔头构件14的外表面在按压旋转体30的前进位置和解除旋转体30的按压的后退位置之间择一地切换嵌合构件。
图11是第3自动铅笔3的纵剖视图。第3自动铅笔3与第1自动铅笔1相比,代替第1旋转锁定机构而具有第3旋转锁定机构。第3旋转锁定机构具有揿动构件80、揿动旋转体90以及施力弹簧99,利用了揿动式的书写工具的出没机构或揿动机构。因而,也可以应用除了后述的出没机构以外的其他的出没机构,而构成第3旋转锁定机构。
图12是第3自动铅笔3的后笔杆70的后端部的纵剖视图。在图12中,上方为第3自动铅笔3的前侧。在后笔杆70的内周面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且在后端部互相连结的4个第1突起部71和4个第2突起部72。第1突起部71和第2突起部72沿着周向以等间隔且交替地配置。
在第1突起部71的各自的上表面、即与后笔杆70的中心轴线相对的面,设有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在周向上倾斜且面向前方的凸轮面73。因而,在第1突起部71中,凸轮面73的后方是更厚即更高的突起。另一方面,在第1突起部71中,凸轮面73的前方是更薄即更低的突起,且是与第2突起部72相同高度的突起。第1突起部71和第2突起部72的前端面74限制了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退。第1突起部71和第2突起部72分别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限制面的纵壁面75。在分别连结第1突起部71和第2突起部72的部分的前端面形成有抵接面76。凸轮面73和纵壁面75构成外凸轮77。
图13是第3自动铅笔3的揿动构件80的立体图。在图13中,上方为第3自动铅笔3中的前侧。揿动构件80是两端开口的筒状的构件。在揿动构件80的前侧的外周面上两个突起部81设于对称位置。另外,在两个突起部81之间设有自揿动构件24的前端面朝向后方延伸的狭缝部82。突起部81分别构成为利用揿动操作而在第1突起部71之间前后移动。即,包含两个突起部81的外表面的外接圆的直径设定为大于与后笔杆70的第1突起部71的上表面相切的内切圆的直径,且小于与后笔杆70的第2突起部72的上表面相切的内切圆的直径。在揿动构件80的前端面形成有凸轮面83。凸轮面83具有对称地形成的山部84和谷部85。8个山部84和8个谷部85利用斜面86连接在一起。
图14是第3自动铅笔3的揿动旋转体90的立体图。在图14中,上方为第3自动铅笔3中的前侧。揿动旋转体90是两端开口的筒状的构件。揿动旋转体90具有大径部90a和形成于大径部90a的后方且插入于揿动构件80内而用于对芯的小径部90b。大径部90a具有大于小径部90b的直径的直径。在大径部90a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周向以等间隔配置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4个纵槽91。纵槽91的深度浅于大径部90a与小径部90b之间的半径之差。在大径部90a形成有内凸轮92,该内凸轮92包括利用4个纵槽91划分出的4个突起部92a。在大径部90a的后端面上,在比内凸轮9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凸轮承受面93,该凸轮承受面93与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互补地形成并协作。即,在大径部90a一体地设有内凸轮92和凸轮承受面93。
凸轮承受面93形成为锯齿状,具有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在周向上倾斜的斜面94。8个斜面94中每隔一个的斜面94a被上述的纵槽91部分切除。相邻的纵槽91之间的相邻的斜面94利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壁面95连接。即,凸轮承受面93具有4个纵壁面95。由于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与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互补地形成,因此,在纵槽91的部分以及由斜面94和纵壁面95划分出的锐角的部分设有向与斜面94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斜面94b。斜面94b设定为与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协作所需的充分的高度、即径向上的长度。
总之,在大径部90a的径向内侧设有与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协作的凸轮承受面93,在大径部90a的径向外侧设有与后笔杆70的外凸轮77协作的内凸轮92。此外,在揿动旋转体90沿着中心轴线设有贯通孔96,将笔芯壳23插入于贯通孔96。
在利用揿动操作而揿动旋转体90绕中心轴线旋转时,内凸轮92与外凸轮77卡合或解除卡合。即,在利用揿动操作而揿动旋转体90绕中心轴线旋转时,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与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卡合或配置于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之间。在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配置于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之间时,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配置于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之间、即纵槽91内。
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和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构成为,在内凸轮92与外凸轮77卡合或解除卡合时,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的山部84在周向上位于内凸轮92的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上。即,凸轮面83的斜面86和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错开相位地配置。因此,在利用揿动操作而凸轮面83的斜面86按压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时,由于该操作载荷以及由施力弹簧99产生的作用力,揿动旋转体90承受周向上的分力而绕中心轴线旋转。另一方面,揿动构件80通过突起部81与外凸轮77的纵壁面75在周向上抵接,从而被限制了绕中心轴线的旋转。关于这样的动作,参照图15进行说明。
图15是说明第3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即出没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是表示第3自动铅笔3的各凸轮的关系的示意图。即,图15是表示后笔杆70的外凸轮77、揿动构件80以及揿动旋转体9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更详细而言,相对于将外凸轮77在周向上展开的情况,示出了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和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的位置。图中,上方为第3自动铅笔3的前侧,下方为第3自动铅笔3的后侧。另外,图16是说明第3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第3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与揿动式的书写工具的出没机构同样,通过进行将揿动构件80或揿动盖15向前方按压的揿动操作来进行。而且,在揿动式的书写工具的书写状态、即揿动旋转体90位于前方的旋转锁定状态,也就是图16的(B)所示的状态下,旋转驱动机构被关闭。另一方面,在揿动式的书写工具的非书写状态、即揿动旋转体90位于后方的状态的,也就是图16的(A)所示的旋转锁定解除状态下,旋转驱动机构被打开。揿动旋转体90被由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和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构成的凸轮机构施加旋转力,每次揿动操作时,在图15中自左向右移动。
图15的(A)所示的状态是与图16的(A)相同的状态。在图15的(A)所示的状态下,内凸轮92未与外凸轮77卡合。即,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配置于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之间,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配置于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之间、即纵槽91内。凸轮面83和凸轮承受面93错开相位地配置。
在从该状态克服施力弹簧99的作用力按压揿动构件80,并使揿动构件80和揿动旋转体90前进时,如图15的(B)所示,内凸轮92的凸轮承受面93的纵槽91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越过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前端部。此时,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与外凸轮77的凸轮面73一致,由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纵壁面75对揿动旋转体90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进行的限制被解除。
在从图15的(B)所示的状态解除揿动构件80的按压时,揿动构件80和揿动旋转体90在施力弹簧99的作用力下后退。此时,揿动旋转体90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未被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纵壁面75限制。因此,在施力弹簧99的作用力下,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按压外凸轮77的凸轮面73或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的斜面86时,揿动旋转体90承受周向上的分力而绕中心轴线旋转。
揿动旋转体90的后退和旋转通过内凸轮92与外凸轮77卡合而被限制。即,通过内凸轮92的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和纵壁面95与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凸轮面73和纵壁面75卡合,揿动旋转体90的后退和旋转被限制,成为图15的(C)所示的状态。
图15的(C)所示的状态是与图16的(B)相同的状态。在从该状态克服施力弹簧99的作用力按压揿动构件80,使揿动构件80和揿动旋转体90前进时,如图15的(D)所示,内凸轮92的凸轮承受面93的纵壁面95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越过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前端部。此时,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与外凸轮77的凸轮面73一致,由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纵壁面75对揿动旋转体90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进行的限制被解除。
在从图15的(D)所示的状态解除揿动构件80的按压时,揿动构件80和揿动旋转体90在施力弹簧99的作用力下后退。此时,揿动旋转体90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未被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的纵壁面75限制。因此,在施力弹簧99的作用力下,揿动旋转体90的凸轮承受面93的斜面94按压外凸轮77的凸轮面73或揿动构件80的凸轮面83的斜面86时,揿动旋转体90承受周向上的分力而绕中心轴线旋转。
由于揿动旋转体90一边旋转一边后退,因此如图15的(E)所示,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配置于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之间,外凸轮77的第1突起部71配置于内凸轮92的突起部92a之间、即纵槽91内。其结果,外凸轮77与内凸轮9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通过突起部81与外凸轮77的纵壁面75在周向上抵接,从而始终限制着揿动构件80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从图15的(E)所示的状态揿动构件80和揿动旋转体90直接后退,而再次成为图15的(A)所示的状态。
在图16的(B)所示的旋转锁定状态下,揿动旋转体90前进,从而施力弹簧99被进一步压缩。施力弹簧99的一端抵接于揿动旋转体90,施力弹簧99的另一端抵接于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端面。因而,由于施力弹簧99的由于压缩而增加的朝向前方的作用力和轴弹簧26的朝向后方的作用力的平衡,旋转驱动机构22与图16的(A)所示的状态相比前进了距离D。
当旋转驱动机构22前进时,存在于笔杆11内的各构件之间的微小的空隙、例如存在于笔头构件14、夹头单元20或中继构件21等之间的空隙消失。其结果,旋转体30在旋转驱动机构22中成为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成为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因而旋转体30的旋转被锁定。
在第3自动铅笔3中,使用者能够进行使旋转驱动机构22打开或关闭的旋转锁定揿动操作和将笔芯送出的送出揿动操作这两个揿动操作。即,在想要打开或关闭旋转驱动机构22的情况下,如参照图15说明的那样,使揿动构件80、进而揿动旋转体90前进,直到内凸轮92在前后方向上越过外凸轮77。另一方面,在用于将笔芯送出的揿动操作中,以夹头单元20进行工作的程度使揿动构件80、进而夹头单元20前进。即,旋转锁定揿动操作需要比送出揿动操作程度更深地进行揿动。此外,在旋转锁定揿动操作中,也能够进行笔芯的送出。
图17是说明第4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第4旋转锁定机构除第3旋转锁定机构的结构以外,还具有间隔件100。间隔件100配置于旋转体30的前方。具体而言,间隔件100以在前笔杆12的后端部与中继构件21的外周面嵌合的方式配置。在利用揿动操作而揿动旋转体90、进而旋转驱动机构22前进时,旋转体30的前端面与间隔件100的后端面抵接,旋转体30的前进被限制。其结果,成为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旋转体30的旋转被锁定。
第4旋转锁定机构除第3旋转锁定机构以外还具有间隔件100,由此间隔件100直接地按压旋转体3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锁定旋转体30的旋转。
另外,通常已知一种具备通过使笔杆的局部、即前笔杆或后笔杆绕中心轴线旋转而使替换芯出没的旋转送出机构的书写工具。接下来,对利用了新颖的旋转送出机构的旋转锁定机构进行说明。在此之前,首先使用具备该新颖的旋转送出机构的圆珠笔,说明其结构。
图18是第1圆珠笔5的非书写状态下的纵剖视图。第1圆珠笔5具有形成为筒状的笔杆11。笔杆11具有前笔杆12、与前笔杆12的后端部嵌合或螺纹结合的后笔杆110以及设于后笔杆110的后端部的形成为筒状的第3旋转构件120。另外,第1圆珠笔5具有配置于笔杆11内且一端具备书写部6的作为书写体的替换芯7、螺旋弹簧8、弹簧支承构件9、第1滑动构件130。
在第1圆珠笔5的轴线方向上,将书写部6侧规定为“前”侧,将与书写部6相反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在第1圆珠笔5中,根据第1旋转送出机构的操作,替换芯7在笔杆11内前后移动。此时,将书写部6自笔杆11突出的状态称作书写状态(图23),将书写部6没入于笔杆11内的状态称作非书写状态(图18和图22)。
图19是第1圆珠笔5的后笔杆110的后端部的纵剖视图。在图19中,上方为第1圆珠笔5中的后侧。在后笔杆110的后部的内周面沿着周向设有环状突起部111。如后述的图24所示,环状突起部111未遍及整周地设置。例如,在后笔杆110的内周面上,在沿着周向的一部分、例如整周中的1/4的部分划分有凹部112而代替环状突起部111。在凹部112的与环状突起部111的两侧的端部略分开的位置分别设有两个小突起部113。其结果,在环状突起部111与小突起部113之间划分有两个卡定凹部114。在环状突起部111的周向上的中央设有键突起部115,在相对的凹部112的周向上的中央设有同样的键突起部115。两个键突起部115在轴线方向上与环状突起部111相邻地设置。
图20是第1圆珠笔5的第3旋转构件120的立体图。在图20中,上方为第1圆珠笔5中的后侧。第3旋转构件120以能够相对于后笔杆110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第3旋转构件120具有旋转时供使用者把持的筒状的把持部121。在把持部121的外周面设有夹具121a。在把持部121的前方设有形成为更小径且插入于后笔杆110内的插入部122。在插入部122自前端面朝向后方设有呈大致矩形且相对的两个切口部123。利用两个切口部123,划分出朝向前方延伸的两个凸轮臂124。在两个凸轮臂124的前端面设有沿着周向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凸轮面125。在一个切口部中的插入部122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分划分出朝向前方延伸的矩形突起部126。在矩形突起部126的外表面设有卡定突起部127。在两个凸轮臂124各自的外表面,在轴线方向上与卡定突起部127相同的位置沿着周向设有滑动槽128。
图21是第1圆珠笔5的第1滑动构件130的立体图。在图21中,上方为第1圆珠笔5中的后侧。第1滑动构件130具有滑动主体部131。滑动主体部131是后端部封闭的筒状的构件。在滑动主体部131的外周面设有两个凸轮突起部132。两个凸轮突起部132由于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两个键槽133分别分开。在两个凸轮突起部132的后端面,与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对应地设有同样倾斜的凸轮承受面134。在各凸轮承受面134中,将位于最前方的部分定义为始端部134a,将位于最后方的部分定义为终端部134b。
在笔杆11内,第3旋转构件120自后笔杆110的后方插入于内部。此时,两个凸轮臂124向径向内侧挠曲,在滑动槽128内配置有后笔杆110的环状突起部111。在使第3旋转构件120相对于后笔杆110绕中心轴线旋转时,滑动槽128发挥导轨的作用,能够使环状突起部111在滑动槽128内相对地移动。另外,由于后笔杆110的环状突起部111配置于第3旋转构件120的滑动槽128内,因而第3旋转构件120不易自后笔杆110分离。第3旋转构件120的卡定突起部127配置于凹部112内。
第1滑动构件130自后笔杆110的前方插入于内部,滑动主体部131的后端部自第3旋转构件120的前方插入于内部。在插入第1滑动构件130时,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臂124被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引导,以使后笔杆110的键突起部115配置于第1滑动构件130的键槽133内。由于键突起部115配置于键槽133内,因而第1滑动构件130能够在不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情况下在笔杆11内前后移动。由于第1滑动构件130的滑动主体部131插入于第3旋转构件120的内部,因而两个凸轮臂124无法向径向内侧挠曲。其结果,能够防止第3旋转构件120自后笔杆110脱落。
第1滑动构件130被螺旋弹簧8向后方施力。螺旋弹簧8的一端与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突起部132的前端面抵接,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被弹簧支承构件9支承。弹簧支承构件9被前笔杆12的后端面限制前进。替换芯7贯穿了螺旋弹簧8和弹簧支承构件9。由于替换芯7的后端部自滑动主体部131的前方的开口插入于第1滑动构件130的内部并嵌合,因而替换芯7一体地安装于第1滑动构件130(图18)。
图22是第1圆珠笔5的非书写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3是第1圆珠笔5的书写状态下的立体图。在图22和图23中,省略了后笔杆110。
在图22所示的非书写状态下,如后所述,在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臂124在周向上与后笔杆110的键突起部115抵接而限制了第3旋转构件120的旋转的状态下,凸轮臂124与凸轮突起部132卡定,从而第1滑动构件130的利用螺旋弹簧8进行的后退被限制。此时,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在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上配置于始端部134a。
在从该状态把持把持部121而使第3旋转构件120旋转时,通过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和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协作,而将施加于第3旋转构件120的旋转方向上的力转换为使第1滑动构件130前进的力。即,在凸轮面125和凸轮承受面134上,自互相向相同方向倾斜的斜面接受轴向上的分力,第1滑动构件130克服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而前进。当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在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上移动到终端部134b时,第1滑动构件130停止前进,第1圆珠笔5成为书写状态(图23)。
另一方面,在图23所示的书写状态下,通过使第3旋转构件120向相反方向旋转,第1滑动构件130接受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而后退。当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在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上移动到始端部134a时,第1滑动构件130停止后退,第1圆珠笔5成为非书写状态(图22)。
图24是说明第1旋转送出机构的动作的横剖视图。具体而言,图24是第1圆珠笔5中包含第3旋转构件120的卡定突起部127的横截面。图24的(A)示出了第3旋转构件120向一侧旋转了的、与图22相当的非书写状态的第1圆珠笔5。另一方面,图24的(B)示出了第3旋转构件120向另一侧旋转了的、与图23相当的书写状态的第1圆珠笔5。
如图24的(A)所示,一个凸轮臂124在周向上抵接于一个键突起部115。相对于此,如图24的(B)所示,上述一个凸轮臂124在周向上抵接于另一个键突起部115。在各个情况下、即凸轮臂124抵接于键突起部115的情况下,第3旋转构件120的卡定突起部127嵌合于后笔杆110的卡定凹部114内。总之,卡定突起部127与第3旋转构件120的旋转对应地越过小突起部113,并在凸轮臂124与键突起部115抵接的同时,该卡定突起部127嵌合于卡定凹部114内。其结果,能够临时固定第3旋转构件120,能够防止书写状态或非书写状态被意外解除。
在卡定突起部127越过小突起部113时,矩形突起部126向径向内侧挠曲,从而卡定突起部127以快速卡扣的方式嵌合于卡定凹部114内。因而,使用者能够以卡扣声或卡扣感得到送出完成的反馈。通过变更小突起部113或卡定突起部127的高度等,能够自由地设计卡扣声或卡扣感的程度。
总之,上述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具备在内部设有卡定部的笔杆11、以能够相对于后笔杆110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第3旋转构件120、与第3旋转构件120协作的第1滑动构件130,在第3旋转构件120和第1滑动构件130分别形成有与第3旋转构件120和第1滑动构件130的另一者协作的凸轮面,根据第3旋转构件120的旋转方向,第1滑动构件130在笔杆11内前后移动,在使第3旋转构件120向一侧旋转时,第1滑动构件130前进,直到第3旋转构件120与卡定部卡定,在使第3旋转构件120向另一侧旋转时,第1滑动构件130后退,直到第3旋转构件120与卡定部卡定。
在此,卡定部具有卡定第3旋转构件120的正方向的旋转的第1卡定部和卡定第3旋转构件120的反方向的旋转的第2卡定部。第1卡定部具体而言为键突起部115,第2卡定部具体而言为卡定凹部114。“正方向”是指使用者有意地使其旋转的方向,“反方向”是指与使用者有意地使其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第3旋转构件120具有与第1卡定部卡定的第1被卡定部和与第2卡定部卡定的第2被卡定部。第1被卡定部具体而言为凸轮臂124,第2被卡定部具体而言为卡定突起部127。
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和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只要能够将第3旋转构件12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1滑动构件130的直进运动,就能够任意地构成。因而,也可以设为在第3旋转构件120和第1滑动构件130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与第3旋转构件120和第1滑动构件130中的另一者协作的凸轮面。另外,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臂124和对应的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突起部132分别至少为一个即可,也可以是3个以上,还可以是互相不同的数量。
根据上述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如上所述,在使第3旋转构件120向一侧旋转时,第1滑动构件130前进,直到第3旋转构件120与卡定部卡定为止,在使第3旋转构件120向另一侧旋转时,第1滑动构件130后退,直到第3旋转构件120与卡定部卡定为止。因而,能够利用无浪费动作以及构造可靠地进行送出。另外,由于具有卡定第3旋转构件120的正方向的旋转的第1卡定部和卡定第3旋转构件120的反方向的旋转的第2卡定部,因而在使有意的旋转停止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反向旋转,因此能够进行更可靠的送出。
另外,作为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进运动的机构的凸轮面、即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和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与作为卡定旋转的机构的卡定部、即卡定凹部114、键突起部115、凸轮臂124以及卡定突起部127分开地配置,具体而言在轴线方向上分开地配置。因此,能够独立地设计以及配置运动的转换和旋转的卡定这样的各个机构,因而根据上述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能够进行更自由的设计。例如,通过变更第3旋转构件120的凸轮面125以及第1滑动构件130的凸轮承受面134的倾斜的角度,能够容易地调整相对于旋转量的直进量。另外,根据上述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能够利用比以往的旋转送出机构少的部件个数实现旋转送出机构,还能够容易地进行部件的成型和加工。
第3旋转构件120的旋转通过凸轮臂124的侧面与后笔杆110的键突起部115的侧面抵接而被限制,因此即使想要利用过度的力使第3旋转构件120旋转,也能够可靠地限制旋转。另外,这样的限制旋转的机构与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进运动的转换机构以及卡定旋转的卡定机构分开,因此不会由过度的力导致转换机构和卡定机构损伤。
上述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全部涂布工具。即,涂布工具具备上述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和涂布体,涂布体与滑动构件一起前后移动。在此,“涂布工具”不仅指修正液、粘接剂以及药品等的涂布工具和睫毛膏、眼线笔、口红及指甲油等化妆品的涂布工具,还广泛地包含圆珠笔、签字笔、记号笔、自动铅笔、钢笔、热变色性书写笔等书写工具。另外,“涂布体”根据上述的涂布工具,而广泛地包括例如圆珠笔的替换芯等书写体、眼线笔的墨收纳容器等。
热变色性书写笔中的作为书写体的替换芯也可以收纳热变色性墨。该情况下,利用由作为擦除构件的摩擦体擦拭时产生的摩擦热,能够使笔迹热变色。在此,热变色性墨是指具有以下性质的墨:常温(例如25℃)下维持规定的色彩(第1颜色),升温到规定温度(例如60℃)时,变化成其他色彩(第2颜色),然后,冷却至规定温度(例如-5℃)时,再次恢复到原来的色彩(第1颜色)。在此,“擦除”是指,在使用了热变色性墨的热变色性书写笔中,将上述第2颜色设为无色,通过升温而使由第1颜色(例如红)书写的描线成为无色。因而,对于书写了描线的书写面等,利用作为擦除部的摩擦体进行擦拭而产生摩擦热,由此使描线变化成无色,即该描线被擦除。此外,上述第2颜色当然也可以是无色以外的有色。
接下来,说明利用了上述的旋转送出机构的旋转锁定机构。图25是第4自动铅笔4的纵剖视图。第4自动铅笔4与第1自动铅笔1相比,代替第1旋转锁定机构而具有第5旋转锁定机构,代替第1旋转送出机构而具有第2旋转送出机构。第5旋转锁定机构具有第4旋转构件150、第2滑动构件160以及施力弹簧169,该第5旋转锁定机构利用了上述的旋转送出机构。也可以应用其他的旋转送出机构来构成第5旋转锁定机构。第4自动铅笔4的第2旋转送出机构与第1圆珠笔5的第1旋转送出机构相比,仅在滑动构件的长度方面较大程度地不同。
图26是第4自动铅笔4的后笔杆140的后端部的纵剖视图。在图26中,上方为第4自动铅笔4中的后侧。在后笔杆140的后部的内周面沿着周向设有环状突起部141。如后述的图29所示,环状突起部141未遍及整周地设置。例如,在后笔杆140的内周面上,在沿着周向的一部分、例如整周中的1/4的部分划分有凹部142而代替环状突起部141。在凹部142的与环状突起部141的两侧的端部略分开的位置分别设有两个小突起部143。其结果,在环状突起部141与小突起部143之间划分出两个卡定凹部144。在环状突起部141的周向上的中央设有键突起部145,在相对的凹部142的周向上的中央设有同样的键突起部145。两个键突起部145在轴线方向上与环状突起部141相邻地设置。
图27是第4自动铅笔4的第4旋转构件150的立体图。在图27中,上方为第4自动铅笔4中的后侧。第4旋转构件150以能够相对于后笔杆140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第4旋转构件150具有旋转时供使用者把持的筒状的把持部151。在把持部151的外周面设有夹具151a。在把持部151的前方设有形成为更小径且插入于后笔杆140内的插入部152。在插入部152自前端面朝向后方设有呈大致矩形且相对的两个切口部153。利用两个切口部153,划分出朝向前方延伸的两个凸轮臂154。在两个凸轮臂154的前端面设有沿着周向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凸轮面125。在一个切口部中的插入部152的前端面的中央部分划分出朝向前方延伸的矩形突起部156。在矩形突起部156的外表面设有卡定突起部157。在两个凸轮臂154的各自的外表面,在轴线方向上与卡定突起部157相同的位置沿着周向设有滑动槽158。
图28是第4自动铅笔4的第2滑动构件160的立体图。在图28中,上方为第4自动铅笔4中的后侧。第2滑动构件160具有滑动主体部161。在滑动主体部161的外周面设有两个凸轮突起部162。两个凸轮突起部162由于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两个键槽163分别分开。在两个凸轮突起部162的后端面,与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面155对应地设有同样倾斜的凸轮承受面164。在各凸轮承受面164中,将位于最前方的部分定义为始端部164a,将位于最后方的部分定义为终端部164b。在第2滑动构件160沿着中心轴线设有贯通孔165,笔芯壳23插入于贯通孔165。
在笔杆11内,第4旋转构件150自后笔杆140的后方插入于内部。此时,两个凸轮臂154向径向内侧挠曲,在滑动槽158内配置有后笔杆140的环状突起部141。在使第4旋转构件150相对于后笔杆140绕中心轴线旋转时,滑动槽158发挥导轨的作用,能够使环状突起部141在滑动槽158内相对移动。另外,由于后笔杆140的环状突起部141配置于第4旋转构件150的滑动槽158内,因而第4旋转构件150不易自后笔杆140脱离。第4旋转构件150的卡定突起部157配置于凹部142内。
第2滑动构件160自后笔杆140的前方插入于内部,滑动主体部161的后端部自第4旋转构件150的前方插入于内部。在插入第2滑动构件160时,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臂154被第2滑动构件160的凸轮承受面164引导,以使后笔杆140的键突起部145配置于第2滑动构件160的键槽163内。由于键突起部145配置于键槽163内,因而第2滑动构件160能够在不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情况下在笔杆11内前后移动。由于第2滑动构件160的滑动主体部131插入于第4旋转构件150的内部,因而两个凸轮臂154无法向径向内侧挠曲。其结果,能够防止第4旋转构件150自后笔杆140脱落。
第2滑动构件160被施力弹簧169向后方施力。施力弹簧169的一端与设于第2滑动构件160的内部的台阶抵接,施力弹簧169的另一端被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端面支承。通过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端面与后笔杆140的键突起部的前端面146抵接,旋转驱动机构22的利用轴弹簧26的作用力产生的后退被限制。
图29是说明第2旋转送出机构的动作的横剖视图,图30是说明第5旋转锁定机构和第2旋转送出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具体而言,图29是第4自动铅笔4中包含第4旋转构件150的卡定突起部157的横截面。图29的(A)和图30的(A)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驱动机构22打开的旋转锁定解除状态,图29的(B)和图30的(B)所示的状态是旋转驱动机构22关闭的旋转锁定状态。
在图29的(A)和图30的(A)所示的旋转锁定解除状态下,如后所述,在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臂154与后笔杆140的键突起部145在周向上抵接而限制了第4旋转构件150的旋转的状态下,凸轮臂154与凸轮突起部162卡定,从而第2滑动构件160的利用施力弹簧169产生的后退被限制。此时,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面155在第2滑动构件160的凸轮承受面164上配置于始端部164a。
在从该状态把持把持部151而使第4旋转构件150旋转时,通过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面155和第2滑动构件160的凸轮承受面164协作,而将施加于第4旋转构件150的旋转方向上的力转换为使第2滑动构件160前进的力。即,在凸轮面155和凸轮承受面164上,自互相向同一方向倾斜的斜面承受轴向上的分力,第2滑动构件160克服施力弹簧169的作用力而前进。当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面155在第2滑动构件160的凸轮承受面164上移动到终端部164b时,第2滑动构件160停止前进,旋转驱动机构22成为旋转锁定状态(图29的(B)和图30的(B))。
在旋转锁定状态下,第2滑动构件160进行前进,由此施力弹簧169被进一步压缩。施力弹簧169的一端抵接于第2滑动构件160,施力弹簧169的另一端抵接于旋转驱动机构22的后端面。因而,由于施力弹簧169的由于压缩而增加的朝向前方的作用力与轴弹簧26的朝向后方的作用力的平衡,旋转驱动机构22与图30的(A)所示的状态相比前进距离D。
当旋转驱动机构22前进时,存在于笔杆11内的各构件之间的微小的空隙、例如存在于笔头构件14、夹头单元20或中继构件21等之间的空隙消失。其结果,旋转体30成为在旋转驱动机构22中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成为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因而旋转体30的旋转被锁定。
另一方面,在旋转锁定状态下,通过使第4旋转构件150向反方向旋转,第2滑动构件160承受施力弹簧169的作用力而后退。当第4旋转构件150的凸轮面155在第2滑动构件160的凸轮承受面164上移动到始端部164a时,第2滑动构件160停止后退,旋转驱动机构22成为旋转锁定解除状态(图29的(A)和图30的(A))。
第4旋转构件150的旋转通过凸轮臂154的侧面与后笔杆140的键突起部145的侧面抵接而被限制。即,如图29的(A)所示,一个凸轮臂154在周向上抵接于一个键突起部145。相对于此,如图29的(B)所示,上述一个凸轮臂154在周向上抵接于另一个键突起部145。在各个情况下、即凸轮臂154抵接于键突起部145的情况下,第4旋转构件150的卡定突起部157嵌合于后笔杆140的卡定凹部144内。总之,卡定突起部157根据第4旋转构件150的旋转而越过小突起部143,并在凸轮臂154与键突起部145抵接的同时,该卡定突起部157嵌合于卡定凹部144内。其结果,能够临时固定第4旋转构件150,能够防止旋转锁定状态或旋转锁定解除状态被意外解除。
当卡定突起部157越过小突起部143时,矩形突起部156向径向内侧挠曲,因而卡定突起部157以快速卡扣的方式嵌合于卡定凹部144内。因而,使用者能够以卡扣声或卡扣感得到送出完成的反馈。通过变更小突起部143或卡定突起部157的高度等,能够自由地设计卡扣声或卡扣感的程度。
此外,利用第4旋转构件150的旋转而使第2滑动构件160前进或后退的第2旋转送出机构和利用将揿动构件24或揿动盖15向前方按压的揿动操作而将笔芯送出的出没机构能够独立地操作。因而,在第4自动铅笔4中,无论旋转驱动机构打开或是关闭,都能够利用第5旋转锁定机构进行揿动操作。
图31是说明第6旋转锁定机构的动作的纵剖视图。第6旋转锁定机构除第5旋转锁定机构的结构以外还具有间隔件100。间隔件100配置于旋转体30的前方。具体而言,间隔件100以在前笔杆12的后端部与中继构件21的外周面嵌合的方式配置。在利用第2旋转送出机构的操作,而第2滑动构件160、进而旋转驱动机构22前进时,旋转体30的前端面与间隔件100的后端面抵接,旋转体30的前进被限制。其结果,成为图4的(C)所示的旋转体30的状态,旋转体30的旋转被锁定。
由于第6旋转锁定机构除第5旋转锁定机构以外还具有间隔件100,因而间隔件100直接地按压旋转体3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锁定旋转体30的旋转。
此外,只要构成为将旋转体锁定为在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就能够任意地构成旋转锁定机构。旋转锁定机构也可以构成为,将旋转体向后方按压或者将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而使旋转体在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旋转体或旋转驱动机构也可以被旋转锁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按压。也可以设为,旋转锁定机构具有具备凸轮的旋转构件,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在凸轮的作用下被转换为直进运动,而旋转体被按压。
当然,在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了旋转体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使夹头单元20前后移动而将笔芯送出。即,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了旋转体的状态不会对夹头单元20的利用揿动操作进行的前进或后退造成影响。因而,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了旋转体的状态下的自动铅笔能够与通常的自动铅笔同样地使用。因此,例如在进行速记的情况等,对笔芯的利用旋转驱动机构进行的前进和后退感到厌烦的情况下,能够将旋转驱动机构关闭。另一方面,在进行防止了由笔芯的不均匀磨损导致笔迹粗细不均匀的细致的书写的情况下,能够将旋转驱动机构打开。总之,使用者能够自由地切换旋转驱动机构的打开(运行或有效化)和关闭(停止或无效化)。
根据第2旋转锁定机构,旋转体借助夹头单元被向后方按压,但也可以设为将笔芯壳自前方向后方按压,或者自后方牵引该笔芯壳,而使笔芯壳后退。通过使笔芯壳后退,而中继构件21后退,作为结果,使旋转体后退,能够使旋转驱动机构22成为旋转锁定状态。
旋转锁定机构也可以具有将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的出没机构或旋转送出机构。出没机构或旋转送出机构可以设为具有弹簧和对弹簧施力的滑动构件,通过使滑动构件前进而将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出没机构也可以设为,还具有配置于笔杆的后端部的揿动构件和揿动旋转体,在进行揿动构件的揿动操作而使揿动旋转体前进到预定位置时,揿动旋转体绕中心轴线旋转,揿动旋转体的后退被卡定,并且,使旋转驱动机构前进而将旋转体锁定为在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第1自动铅笔;5、第1圆珠笔;8、螺旋弹簧;11、笔杆;12、前笔杆;14、笔头构件;15、揿动盖;16、顶端管;17、橡皮;18、滑动件;19、保持夹头;20、夹头单元;21、中继构件;22、旋转驱动机构;23、笔芯壳;24、揿动构件;25、螺旋弹簧;26、轴弹簧;30、旋转体;31、上凸轮形成构件;32、下凸轮形成构件;33、缸体构件;34、转矩消除器;35、缓冲弹簧;40、后笔杆;41、限制突起部;42、前端面;43、贯通孔;44、倾斜凸轮承受面;50、切换开关;51、开关支承部;52、开关部;54、第1旋转构件;55、凸轮主体;56、开口;57、支承板;58、间隙;59、倾斜凸轮面;110、后笔杆;120、第3旋转构件;121、把持部;122、插入部;123、切口部;124、凸轮臂;125、凸轮面;130、第1滑动构件;131、滑动主体部;132、凸轮突起部;133、键槽;134、凸轮承受面。
Claims (12)
1.一种自动铅笔,其构成为通过利用配置于笔杆内的夹头单元的前后移动而进行笔芯的解除和把持,从而将所述笔芯向前方送出,所述夹头单元以能够在把持了所述笔芯的状态下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笔杆内,其特征在于,
该自动铅笔构成为具备旋转驱动机构,该旋转驱动机构具有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伴随所述夹头单元的由所述笔芯承受的书写压力产生的后退动作而后退,使所述旋转体旋转运动,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运动借助所述夹头单元向所述笔芯传递,
该自动铅笔还具备锁定所述旋转体的旋转的旋转锁定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锁定机构构成为,将所述旋转体锁定为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锁定机构构成为,将所述旋转体向后方按压或者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而使所述旋转体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体或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被所述旋转锁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按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锁定机构具有具备凸轮的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在所述凸轮的作用下被转换为直进运动,而所述旋转体被按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体借助所述夹头单元被向后方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锁定机构具有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的出没机构或者旋转送出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出没机构或者所述旋转送出机构具有弹簧和对所述弹簧施力的滑动构件,使所述滑动构件前进而将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向前方按压。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出没机构还具有配置于所述笔杆的后端部的揿动构件和揿动旋转体,
在利用所述揿动构件的揿动操作而使所述揿动旋转体前进到预定位置时,所述揿动旋转体绕中心轴线旋转,所述揿动旋转体的后退被卡定,并且,使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前进,而将所述旋转体锁定为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中相对地后退了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体借助间隔件被向后方按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在所述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了所述旋转体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夹头单元前后移动,从而将所述笔芯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铅笔,其中,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具有第1凸轮形成构件和第2凸轮形成构件,
所述旋转体形成为圆环状且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面和另一端面分别形成有第1凸轮面和第2凸轮面,并且以与所述第1凸轮面和所述第2凸轮面分别相对的方式配置有形成于所述第1凸轮形成构件的第1固定凸轮面和形成于所述第2凸轮形成构件的第2固定凸轮面,
该自动铅笔构成为,利用所述夹头单元的由所述书写压力产生的后退动作,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与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抵接并啮合,利用所述书写压力的解除,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2凸轮面与所述第2固定凸轮面抵接并啮合,
在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啮合于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的状态下,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2凸轮面和所述第2固定凸轮面设定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凸轮的一个齿错开相位的关系,在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2凸轮面啮合于所述第2固定凸轮面的状态下,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和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设定为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凸轮的一个齿错开相位的关系,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通过使所述旋转体的所述第1凸轮面与所述第1固定凸轮面啮合,而锁定所述旋转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83622A JP2022073560A (ja) | 2020-11-02 | 2020-11-02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JP2020-183622 | 2020-11-02 | ||
PCT/JP2021/040132 WO2022092293A1 (ja) | 2020-11-02 | 2021-10-29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507505A true CN116507505A (zh) | 2023-07-28 |
Family
ID=81382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73559.5A Pending CN116507505A (zh) | 2020-11-02 | 2021-10-29 | 自动铅笔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2073560A (zh) |
KR (1) | KR20230096997A (zh) |
CN (1) | CN116507505A (zh) |
WO (1) | WO202209229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62154A (ja) * | 2022-10-24 | 2024-05-09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16799A (en) * | 1998-11-19 | 2000-09-12 | Kotobuki & Co., Ltd. |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lead advancing mechanism in writing instrument |
WO2007142135A1 (ja) | 2006-06-05 | 2007-12-13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JP5806538B2 (ja) * | 2011-07-21 | 2015-11-10 | 株式会社パイロット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JP2014058097A (ja) * | 2012-09-18 | 2014-04-03 | Micro Kk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US9738112B2 (en) * | 2013-03-26 | 2017-08-22 | Kotobuki & Co., Ltd. | Mechanical pencil |
JP2020183043A (ja) * | 2019-04-26 | 2020-11-12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
-
2020
- 2020-11-02 JP JP2020183622A patent/JP2022073560A/ja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10-29 WO PCT/JP2021/040132 patent/WO202209229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0-29 CN CN202180073559.5A patent/CN116507505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KR KR1020237013080A patent/KR20230096997A/ko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92293A1 (ja) | 2022-05-05 |
KR20230096997A (ko) | 2023-06-30 |
JP2022073560A (ja) | 2022-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793789B2 (ja) | ノック式筆記具 | |
EP1866169B1 (en) | Retractable writing utensil having an airtight valve | |
TWI492855B (zh) | 具有推動機構之多功能書寫器具 | |
US5547301A (en) | Writing instrument with rotatable advancement and retraction | |
JP5551500B2 (ja) | 熱変色性筆記具 | |
KR20140141621A (ko) | 샤프 펜슬 | |
CN116507505A (zh) | 自动铅笔 | |
CN112172379B (zh) | 带橡皮擦的按动式书写工具 | |
JP2022073577A (ja) | 回転繰り出し機構及び回転繰り出し機構を備えた塗布具 | |
CN113597375B (zh) | 用于书写工具的可伸缩元件 | |
JPH0529908Y2 (zh) | ||
JP7377061B2 (ja) | 筆記具 | |
WO2023238815A1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US12070968B2 (en) | Writing instruments | |
WO2023238812A1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US12122181B2 (en) | Retractable element for a writing implement | |
EP4265430A1 (en) | Retractable writing instrument | |
JP2024000380A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JP2024000378A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JP2024000381A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JP2024000379A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JP2022109748A (ja) | ノック式筆記具 | |
JP2024000377A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JP2023174005A (ja) | 出没式筆記具 | |
JP2023072861A (ja) | 筆記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9518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