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7503A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7503A
CN116507503A CN202180076529.XA CN202180076529A CN116507503A CN 116507503 A CN116507503 A CN 116507503A CN 202180076529 A CN202180076529 A CN 202180076529A CN 116507503 A CN116507503 A CN 116507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er
peeling
thermal head
cove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65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塩谷崇
片山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to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to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to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Sato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507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75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35Structure of thermal heads
    • B41J2/33505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4Bodily-changeable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一种打印机,具备:输送辊,其输送打印介质;打印头,其与输送辊一起夹持打印介质来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施力部件,其在朝向输送辊的第1方向上对打印头施力;以及抵接部,其与打印头抵接。打印头具有通过施力部件而被施力的第1侧、以及作为与第1侧相反的一侧的、与输送辊对置的第2侧。在从打印机的侧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相对于打印头的作用点位于打印头从输送辊受到反作用力的位置、与抵接部对打印头的第2侧进行支承的位置之间。打印头构成为:能够以抵接部为支点向从侧面观察打印机时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摆动方向摆动。

Description

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具有热敏头的现有的热敏打印机中,作为热敏头的安装方法,公知有采用例如使用螺纹件、轴体或者托架等相对于打印机的内部框架或外壳来进行固定的方法等。
例如,日本特开2019-064017号公报记载有具有通过由金属板构成的支承部件来固定热敏头的支承部件的热敏打印机。支承部件具有2个细长的平板状的臂部和连结2个臂部的连结部,在连结部的底面安装有热敏头。2个臂部在其末端部分被轴支承于框架的侧壁部。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热敏头的安装方法中,存在因安装位置的偏离而导致热敏头与压纸辊抵接时的压力在压纸辊的轴向上变得不均匀的情况。若热敏头相对于压纸辊的压力变得不均匀,则有可能导致打印品质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因热敏头的安装方法而引起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本发明的某个方式是一种打印机,具备:输送辊,其输送打印介质;打印头,其与上述输送辊一起夹持上述打印介质来对上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施力部件,其在朝向上述输送辊的第1方向上对上述打印头施力;以及抵接部,其与上述打印头抵接,上述打印头具有通过上述施力部件而被施力的第1侧、以及作为与上述第1侧相反的一侧的、与上述输送辊对置的第2侧,在从打印机的侧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相对于上述打印头的作用点位于上述打印头从上述输送辊受到反作用力的位置、与上述抵接部对上述打印头的上述第2侧进行支承的位置之间,上述打印头构成为:能够以上述抵接部为支点向从侧面观察打印机时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摆动方向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某个方式,能够防止因热敏头的安装方法而引起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是针对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而打印机罩为关闭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B是针对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而打印机罩为敞开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是针对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而打印机罩为敞开状态,剥离单元为敞开状态,且未收容有卷筒纸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连续发行和剥离发行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说明打印机罩通过罩敞开用按钮而成为敞开状态的机构的图。
图5是表示压纸保持托架与杆组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敞开时和关闭时的剥离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视点观察敞开时的剥离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在连续发行时和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操作时剥离单元敞开用杆与剥离单元的关系的图。
图9是说明在连续发行时和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操作时剥离单元敞开用杆与剥离单元的关系的图。
图10A~10B中,图10A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打印机罩的俯视图,图10B是图10A的A-A剖视图。
图11是在剥离发行时剥离辊近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说明将剥离单元折叠时的动作的图。
图13是说明将剥离单元折叠时的动作的图。
图14是依次表示将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时的动作的图。
图15是依次表示将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时的动作的图。
图16A~16B中,图16A是表示热敏头的前侧的图,图16B是表示热敏头的后侧的图。
图17是放大表示图16A的剖面A-A以及剖面B-B的剖视图。
图18是包含针对热敏头的轴接纳槽的打印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说明热敏头的更换方法的图。
图20是表示设置于内部框架并支承热敏头的凸部的图。
图21A~21B是说明在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作用于热敏头的力的图,图21A表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中的剖面,图21B表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中的剖面。
图22A~22B中,图22A是从前方观察其它实施方式的热敏头的立体图,图22B是从后方观察其它实施方式的热敏头的立体图。
图2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热敏头所含的板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24是从与图22不同的视点观察其它实施方式的热敏头时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热敏头与压纸保持托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打印机1的简要结构]
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是构成为能够切换为连续发行和剥离发行的标签打印机。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打印机1。
此外,在各图中,例如如图1A及图1B的立体图所示,定义了(UP)、下(DN)、左(LH)、右(RH)、前(FR)、后(RR)的方向,但该方向的定义是专门为了便于说明附图,并非意图限定本发明的打印机在使用时的姿势。
在该方向的定义中,“打印机前后方向”是指打印机1的前后方向。“打印机宽度方向”是指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或横向。
图1A、图1B及图2分别是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立体图。图1A表示打印机罩3为关闭状态的情况,图1B及图2表示打印机罩3为敞开状态的情况。图1B表示安置有卷筒纸R的状态,图2表示卷筒纸R以及在放置卷筒纸R之前的打印机1的状态。
如图1A所示,打印机1通过主体壳体2和打印机罩3来保护内部的功能部件。在打印机1的上表面设置有排出标签的排出部20。
此外,打印机1也可以在排出部20侧朝上的状态(横置)下使用,但也可以通过将设置于打印机1的底面的带钩(未图示)钩挂在操作人员的腰带上或佩戴肩带(未图示)而挂在操作人员的肩上,从而在排出部20侧朝向横向的状态(纵向保持)下使用。
在主体壳体2的比排出部20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显示面板15。显示面板15也可以具备受理由操作人员进行的操作输入的触摸面板输入机构。显示面板15与打印机1的内部的电路基板连接,并基于从电路基板供给的显示信号输出表示与例如打印机1的动作状态或打印机1的操作有关的用户界面的图像。
虽未图示,但在由主体壳体2和打印机罩3包围的打印机1的内部配置有用于支承或保持各种功能部件的内部框架。该内部框架和主体壳体2以及打印机罩3相当于打印机主体。
打印机罩3构成为能够在将打印机1的内部敞开的敞开位置、与将打印机1的内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摆动。
若操作设置于主体壳体2的罩敞开用按钮51b,则如图1B所示,打印机罩3敞开。通过使打印机罩3敞开,卷筒纸收容室9露出。卷筒纸收容室9是收容卷筒纸R(卷筒体的一例)的空间。
如图2所示,卷筒纸R是带状的连续纸P卷绕成辊状的卷纸。连续纸P具有带状的衬纸PM和每隔预先决定的间隔而临时粘贴于衬纸PM上的多张标签PL。在衬纸PM的标签粘贴面覆盖有如硅酮等那样的剥离剂,以使得能够容易地剥离标签PL。另外,在衬纸PM的标签粘贴面的背面,每隔预先决定的间隔,形成有表示标签PL的基准位置的位置检测标记M。
标签PL的表面侧是用于打印信息的打印面,形成有若到达预先决定的温度区域则显色为特定的颜色的热敏显色层。打印面的背侧是被粘合剂覆盖的粘合面,通过将该粘合面粘贴于衬纸PM的标签粘贴面而将标签PL临时粘贴于衬纸PM。
在卷筒纸收容室9设置有1对卷筒纸引导件6a。1对卷筒纸引导件6a是在与卷筒纸R的两侧面接触的状态下将卷筒纸R以旋转自如的状态支承来对从卷筒纸R拉出的连续纸的输送进行引导的部件,优选以位置能够根据卷筒纸R的宽度而改变的方式沿着卷筒纸R的宽度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打印机罩3通过铰接8而轴支承于主体壳体2,以使得打印机罩3能够在敞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壳体2摆动。铰接8具有铰接轴81,在铰接轴81设置有从关闭位置朝向敞开位置对打印机罩3施力的扭簧(未图示)。
如图2所示,压纸辊10(输送辊的一例)以向正反方向转动自如的状态轴支承于打印机罩3的前端。压纸辊10是对从卷筒纸R拉出的连续纸P进行输送的输送单元,以沿着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在该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的一端连结有齿轮10b。该齿轮10b在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时与配置于主体壳体2内的齿轮22b卡合,并经由齿轮22b与辊驱动用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等机械式连接。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罩3的靠压纸辊10的近旁,沿着压纸辊10设置有剥离杆12。该剥离杆12是将标签PL从衬纸PM剥离下来的剥离部件,其两端固定于打印机罩3的两侧壁。此外,剥离杆12也可以固定于压纸轴10a的两端。
在1个实施方式中,剥离杆12的剖面实质上是三角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球状或椭圆形。
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有在关闭打印机罩3时对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进行保持的压纸保持托架27。在压纸保持托架27的前方配置有热敏头28。
热敏头28(打印头的一例)是将例如文字、符号、图形或条形码等信息打印于临时粘贴在从卷筒纸R输送来的衬纸PM上的标签PL的打印单元。热敏头28设置为:在打印机罩3为关闭状态时,与压纸辊10对置。
虽然后述,但在热敏头28,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与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的柔性缆线。热敏头28具备沿着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发热元件(发热电阻体),通过基于从电路基板发送的信号对多个发热元件选择性地通电来进行打印。
如图2所示,在热敏头28的前方配置有螺旋弹簧55(施力部件的一例)。螺旋弹簧55的后方的一端与热敏头28抵接,螺旋弹簧55的前方的另一端与内部框架抵接(也参照图19)。螺旋弹簧55在打印时朝向压纸辊10对热敏头28施力,由此热敏头28以最适于打印的压力被按压于压纸辊10。
打印机1具有剥离单元4,通过使剥离单元4在连续发行位置与剥离发行位置之间移动来进行连续发行以及剥离发行。如图1B所示,在打印机罩3位于敞开位置时,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露出。通过操作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能够使剥离单元4动作。图2表示操作了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时的剥离单元4的状态。
虽然后述,但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在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时由操作人员来进行操作。
如图2所示,剥离单元4具有剥离辊罩41和保持剥离辊45的剥离辊保持部42。剥离辊罩41构成为:在连续发行时,覆盖剥离辊保持部42。剥离辊罩41轴支承于主体壳体2内的内部框架,并根据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操作从关闭位置摆动至敞开位置(图2所示的状态)。
剥离辊保持部42轴支承于剥离辊罩41。在连续发行时,剥离辊保持部42以折叠的方式收容于剥离辊罩41的背面之下。
之后对剥离单元4进行详述。
在打印机罩3设置有传感器35。传感器35配置于在打印机罩3关闭时从卷筒纸R拉出的连续纸P到达压纸辊10为止的期间的通纸路径,检测标签PL的位置。优选基于该传感器35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连续纸P的输送量。
虽未图示,但可以设置将连续发行后的连续纸P的衬纸PM切断的刀具。在设置刀具的情况下,刀具在排出部20以沿着连续纸P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另外,也可以使剥离杆12作为刀具而发挥功能。
[连续发行以及剥离发行]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打印机1的连续发行以及剥离发行。
打印机1构成为:能够进行从连续纸的衬纸剥离标签来进行发行的剥离发行、和不从衬纸剥离标签来进行发行的连续发行的切换。
在连续发行的情况下,能够预先准备贴有所需张数的标签的衬纸,在现场将标签从衬纸剥去来进行粘贴,因此适合于粘贴标签的对象物位于远离打印机1的场所的情况。在连续发行时,将组装于打印机1的剥离单元4设置于连续发行位置。
另一方面,在剥离发行的情况下,由于标签以1张张地从衬纸剥去的状态排出,所以适合于粘贴标签的对象物位于距离操作人员较近的位置的情况。在剥离发行时,将组装于打印机1的剥离单元4设置于剥离发行位置。由此,若为了打印而使压纸辊10旋转来输送连续纸,则衬纸在被剥离辊45和压纸辊10夹着的状态下被输送,另一方面,打印后的标签以1张为单位从衬纸剥去而向打印机1的外部排出。
图3是表示连续发行以及剥离发行时的剥离单元4、压纸辊10、剥离杆12以及热敏头28的位置关系的简要的局部剖视图。在图3中,仅利用外形线来表示剥离单元4的剥离辊罩41以及剥离辊保持部42。针对剥离辊罩41的外形线则用虚线来表示。
另外,由于在连续发行和剥离发行中,剥离辊保持部42的位置不同,所以仅对剥离辊保持部42标注有斜线。
连续发行时的剥离单元4的位置相当于连续发行位置,剥离发行时的剥离单元4的位置相当于剥离发行位置。
如图3所示,在连续发行时,剥离辊保持部42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由此剥离辊45位于从压纸辊10分离的位置,不妨碍连续纸P的排出。从卷筒纸R拉出的连续纸P通过压纸辊10和热敏头28来夹持,并对连续纸P上的标签进行打印。
在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时,剥离辊保持部42以轴42a为中心向图3的摆动后的位置移动。如图3所示,在剥离发行时,剥离辊45配置于与压纸辊10对置的位置。在剥离发行中,也是从卷筒纸R拉出的连续纸P通过压纸辊10和热敏头28来夹持,并对连续纸P上的标签进行打印,这一点与连续发行相同。在剥离发行中,从卷筒纸R拉出的连续纸P的衬纸PM在剥离杆12处急转向,并以被压纸辊10和剥离辊45夹持的方式排出。随着衬纸PM在剥离杆12处的急转向,标签PL从衬纸PM剥离而被排出。
[打印机罩3的敞开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说明打印机罩3的敞开动作。一并也对罩敞开用杆51以及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进行说明。
图4是打印机罩关闭时和罩敞开用按钮操作时的罩敞开用杆51、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压纸保持托架27以及剥离单元4的侧视图。此外,在图4中,作为一例,示出剥离单元4位于连续发行位置的情况。
如图4所示,当从侧面进行观察时,罩敞开用杆51和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在前后方向上对置配置,且以不同的高度沿前后方向延伸,成为空间效率优异的配置。
图5是从后方的视点观察打印机罩关闭时的罩敞开用杆51、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压纸保持托架27以及剥离单元4时的立体图。在图5中,剥离单元4省略图示。
罩敞开用杆51具有如图1A所示那样向外部露出的罩敞开用按钮51b。在罩敞开用杆51形成有轴插入孔51a,在该轴插入孔51a插入有设置于内部框架的轴部56(在图5中未图示)。由此,罩敞开用杆51构成为能够绕轴部56摆动。如图5所示,罩敞开用杆51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51c。
如图5所示,压纸保持托架27具有轴27a。轴27a的一端插入设置于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轴套52a,轴27a的另一端插入设置于未图示的内部框架的轴套。由此,压纸保持托架27构成为能够绕轴27a摆动。
此外,虽然在图5中看不到,但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起部523(参照图4)。虽然后述,但卡合突起部523与剥离单元4的剥离辊罩41卡合。
在压纸保持托架27的侧壁形成有孔27c,在孔27c插入有罩敞开用杆51的突起部51c。这里,孔27c形成为在侧面观察下比突起部51c大(即,在孔27c中存在游隙),所以压纸保持托架27能够摆动。由于压纸保持托架27绕轴27a摆动,罩敞开用杆51绕轴部56(参照图4)摆动,所以在两者的摆动轴不同。因此,构成为通过在孔27c设置游隙来吸收因摆动轴的不同而带来的孔27c与突起部51c的轨迹的不同。
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构成为能够绕插入于轴套52a的轴27a转动(或摆动)。即,由于压纸保持托架27和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共用单一的摆动轴、即轴27a,所以无需设置用于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另外的摆动轴,从而有助于省空间以及低成本。此外,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压纸保持托架27和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中分别设定单独的摆动轴。
在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正下方的位置,在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与内部框架(未图示)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53。在克服螺旋弹簧53的复原力而向下按下(操作)了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情况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绕轴27a摆动(绕图4的顺时针摆动)。如后所述,随着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摆动,剥离单元4经由卡合突起部523摆动,由此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敞开位置。
若解除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向下的按下力,则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通过螺旋弹簧53的复原力而返回(摆动)到按下前的位置。
压纸保持托架27被1对螺旋弹簧29施力。在图5中,各螺旋弹簧29的一端与压纸保持托架27连接,各螺旋弹簧29的另一端与内部框架(未图示)连接。
在不对压纸保持托架27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压纸保持托架27位于图4所示的打印机罩关闭时的位置,在槽27b中保持有压纸轴10a。该位置是将连结有压纸轴10a的打印机罩3锁止为关闭位置的锁止位置。
这里,在罩敞开用按钮51b被按下(操作)的情况下,罩敞开用杆51绕轴部56摆动(在图4中绕逆时针摆动)。伴随着罩敞开用杆51的摆动,突起部51c按压压纸保持托架27的孔27c的周边,克服螺旋弹簧29的复原力而使压纸保持托架27绕轴27a(图4的顺时针)摆动。
如上所述,由于安装有压纸轴10a的打印机罩3从关闭位置朝向敞开位置被施力,所以若压纸轴10a通过压纸保持托架27的摆动而从槽27b脱离,则打印机罩3移动到敞开位置。此时的压纸保持托架27的位置是解除打印机罩3在关闭位置的锁止的锁定解除位置。
相反地,在关闭打印机罩3时,通过关闭打印机罩3的操作人员的按下力,克服螺旋弹簧29的复原力,安装于打印机罩3的压纸轴10a按下压纸保持托架27的倾斜的顶部。由此,压纸保持托架27绕图4的顺时针方向摆动,使得压纸轴10a插入压纸保持托架27的槽27b。在压纸轴10a插入到槽27b的状态下,压纸保持托架27通过螺旋弹簧29的复原力,返回到图4所示的打印机罩关闭时的锁止位置。
[剥离单元4]
接下来,参照图6~图9说明剥离单元4。
图6是敞开时和关闭时的剥离单元4的立体图。此外,图6的关闭时的剥离单元4表示位于连续发行位置的情况。
剥离单元4的敞开位置是指剥离辊罩41伴随着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操作而敞开后的位置。即,剥离单元4的敞开位置相当于剥离辊罩41的敞开位置。
如图2所示,剥离辊罩41的敞开位置是指将打印机1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是将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敞开的位置。例如,如图2所示,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时,位于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螺旋弹簧55、与热敏头28连接的柔性缆线57(参照图21)等成为敞开状态。从其它观点来看,剥离辊罩41的敞开位置也可以说是将位于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热敏头28敞开的位置。从另一其它观点来看,剥离辊罩41的敞开位置也可以说是在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与剥离辊罩41的背面对置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位于该位置的剥离辊罩41敞开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时(在敞开时),剥离辊保持部42成为向上方突出的状态(突出状态)。
剥离单元4的关闭位置是指剥离辊罩41关闭的位置。即,剥离单元4的关闭位置相当于剥离辊罩41的关闭位置。
剥离辊罩41的关闭位置是指:将在剥离辊罩41处于敞开位置时而被敞开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换言之,是将在剥离辊罩41处于敞开位置时被敞开的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关闭的位置。例如,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剥离辊罩41位于关闭位置时,螺旋弹簧55或柔性缆线57等无法被从外面看到,从而成为关闭状态。从其它观点来看,剥离辊罩41的关闭位置也可以说是将位于主体壳体2的内部的热敏头28的至少一部分关闭的位置。并且,从其它观点来看,剥离辊罩41的关闭位置也可以说是在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与剥离辊罩41的背面对置的位置的情况下不将剥离辊罩41敞开而使其保留在该位置的位置。在剥离辊罩41位于关闭位置时,在连续发行时和剥离发行时,剥离辊保持部42的位置不同。
如图6所示,在连续发行时,当剥离辊罩41位于关闭位置时(关闭时),剥离辊保持部42成为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的状态(收容状态)。
参照图6,剥离辊罩41是构成为具有1对轴41a并能够绕轴41a摆动的摆动部件。轴41a构成为:剖面呈圆形,被插入设置在内部框架的未图示的筒状部,并能够转动。优选在筒状部沿打印机前后方向形成有长孔,以使得轴41a能够在筒状部的内部例如在打印机前后方向上稍微位移。由此,在轴41a被插入到筒状部时,能够在打印机前后方向上设置游隙,从而能够提高针对打印机1的掉落等的耐冲击性。
此外,在筒状部形成的长孔的方向不限于打印机前后方向,例如,能够设定为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等与打印机1的左右方向正交的面内的任意方向。
剥离辊罩41沿着与压纸辊10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剥离辊罩41具有表面411和背面412。表面411是在剥离辊罩41位于关闭位置时露出的面。在背面412形成有凹部,以使得能够收容剥离辊保持部42。相反地,表面411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鼓起的形状,在排出部20设置有刀具的情况,则适合于切断衬纸的情况。
在剥离辊罩41的轴41a的近旁形成有卡合孔415。如后所述,在卡合孔415插入有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卡合突起部523。
在剥离辊罩41的侧部,也可以设置1对U字槽413。U字槽413在轴41a位于关闭位置时,与形成于内部框架的突起部26(参照图18)抵接。U字槽413通过与突起部26抵接,而作为剥离单元4的上下方向的定位部而发挥功能。U字槽413构成为:在U字槽413与突起部26抵接的状态下,在剥离单元4与热敏头28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隙。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剥离单元4与热敏头28干涉。
如上所述,优选剥离单元4的轴41a被插入形成于内部框架的筒状部的、打印机前后方向上的长孔,由此在打印机前后方向上设置有游隙。此时,通过U字槽413与突起部26(参照图18)抵接并卡合,来防止因被插入到长孔的轴41a的游隙所引起的剥离单元4(剥离辊罩41)在打印机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即,作为剥离单元4的打印机前后方向的定位部而发挥功能)。
此外,设置U字槽413以及突起部26不是必须的。只要剥离单元4的一部分与内部框架能够以在剥离单元4与热敏头28之间确保有间隙的状态抵接即可,抵接部分的形状能够适当地形成。另外,代替这样的抵接构造,例如通过限制剥离辊罩41的轴41a的可动范围,也能够对剥离单元4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
在剥离辊罩41的表面411配置有剥离传感器47。剥离传感器47是检测有无在剥离发行时被剥离的标签的光反射型传感器。在图3中,被剥离杆12剥离的标签PL以使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一部分停留在剥离杆12附近的方式被输送控制,由此被剥离的标签PL因其粘合力而停留在剥离杆12,但该标签PL的有无通过剥离传感器47来检测。若操作人员取出被剥离的标签,则通过剥离传感器47检测出不存在标签PL,并以发行下一个标签的方式进行控制。
参照图6,剥离辊保持部42是对剥离辊45进行保持的部件。
剥离辊保持部42与剥离辊罩41相同,沿着与压纸辊10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以剥离辊保持部42能够收容于剥离辊罩41的背面412之下的方式,使1对轴42a配置于比剥离辊罩41的1对轴41a靠内侧的位置,从而剥离辊保持部42的宽度比剥离辊罩41的宽度窄。
剥离辊保持部42是构成为具有1对轴42a并且能够绕轴42a摆动的摆动部件。1对轴42a在从轴41a分离的位置被轴支承于剥离辊罩41。在从轴42a延伸的臂421的前端配置有剥离辊45。因此,如图6所示,在剥离单元4敞开时,剥离辊45以轴41a为基准向上方较大地突出。
即,剥离辊保持部42能够在剥离辊45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的被收容位置、与剥离辊45未被剥离辊罩41覆盖的突出位置(图6的敞开时的位置)之间摆动。剥离辊保持部42的被收容位置既是与剥离辊罩41的背面412对置的位置,也是被剥离辊罩41覆盖的位置。
在收容剥离辊保持部42时,使剥离辊保持部42绕轴42a摆动至剥离辊罩41的背面412,并进一步使剥离辊罩41以及剥离辊保持部42的整体绕轴41a摆动。由此,剥离辊保持部42以折叠的方式被紧凑地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
另一方面,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剥离辊保持部42能够在被收容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摆动。另外,如后所述,剥离辊保持部42从被收容位置朝向突出位置被螺旋弹簧43施力,因此若剥离辊罩41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敞开位置,则剥离辊保持部42立即以从被收容位置朝向突出位置弹出的方式移动。由此,操作人员能够立即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
另外,在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突出位置时,剥离辊45突出得较高,由此在将剥离单元4设置于剥离发行位置时,能够使剥离辊45移动到较远的位置。
1对臂421以1对轴42a为起点延伸。在1对臂421的前端配置有使剥离辊45以及辅助辊46自转的轴45a。各辅助辊46的直径比剥离辊45的直径小。通过在剥离辊45的两侧设置辅助辊46,能够在剥离发行宽幅的标签时,顺利地排出宽幅的衬纸。即,如果不设置辅助辊46,导致宽幅的衬纸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但通过设置辅助辊46,能够稳定地输送宽幅的衬纸。
此外,设置辅助辊46不是必须的。即使在没有辅助辊46的情况下,只要有剥离辊45,就能够执行剥离发行。
在各臂421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422。如后所述,突起422是为了在剥离发行时使剥离单元4与打印机罩3卡合而设置的。
如图6所示,在剥离辊保持部42的1对轴42a的近旁设置有1对螺旋弹簧43。虽未图示,但螺旋弹簧43的一端与剥离辊保持部42连结,另一端与剥离辊罩41连结,由此,在从被收容位置摆动至突出位置的方向上对剥离辊保持部42施力。因此,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即,在剥离单元4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剥离辊保持部42成为始终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
图7是从与图6不同的视点观察敞开时的剥离单元4的立体图。在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突出位置时,剥离辊保持部42的臂421的一部分与剥离辊罩41的表面411抵接。即,剥离辊罩41的表面411作为通过螺旋弹簧43而摆动的剥离辊保持部42的限位器而发挥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8及图9说明从连续发行时起使剥离单元4处于敞开位置时的动作。
图8及图9是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以及剥离单元4的侧视图,状态S1~S3按时间序列依次表示该侧视图。
状态S1表示在连续发行中打印机罩3敞开时的状态,状态S2表示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操作继续时的状态,状态S3表示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操作解除时的状态。
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和剥离单元4通过从内侧将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卡合突起部523插入剥离辊罩41的卡合孔415而卡合。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以使剥离辊罩41在关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进行摆动。
卡合孔415例如呈心形,卡合突起部523能够在卡合孔415内移动。
如图8的状态S1所示,在连续发行中,当打印机罩3敞开时,卡合突起部523位于卡合孔415的下侧。此时,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剥离辊罩41的背面412(参照图6)之下的被收容位置。
这里,在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被按下(操作)的情况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绕轴27a在图8中绕顺时针方向摆动。由此,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卡合突起部523在卡合孔415内向上方移动,在卡合孔415的上侧的边缘向上方按压剥离辊罩41。由此,剥离辊罩41绕轴41a沿图8的逆时针方向朝向敞开位置摆动。如上所述,剥离辊保持部42被螺旋弹簧43(参照图6)向使剥离辊保持部42从被收容位置朝向突出位置摆动的方向施力。因此,若剥离辊罩41朝向敞开位置摆动,则后述的第2限位器522对剥离辊保持部42的位置限制被解除,形成剥离辊保持部42能够摆动的空间,因此剥离辊保持部42如图8的状态S2所示那样摆动至突出位置。
如图8的状态S2所示,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时,轴42a位于比剥离辊罩41位于关闭位置时高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中形成有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时剥离辊保持部42能够从被收容位置摆动至突出位置的空间。因此,通过螺旋弹簧43的作用力,剥离辊保持部42能够顺势向上方突出。
在从状态S2所示的状态解除了对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按下的情况下,通过螺旋弹簧53的复原力,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绕轴27a在图8中绕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以及剥离辊罩41返回到状态S1的位置。但是,暂时摆动到突出位置的剥离辊保持部42不会返回到被收容位置,而是保持在突出位置。其结果是,剥离单元4成为图9的状态S3所示的形态。
[剥离单元4与打印机罩3的卡合]
在打印机1中,通过在图9的状态S3时使打印机罩3从敞开位置摆动到关闭位置,能够一边使打印机罩3与剥离单元4卡合,一边将剥离单元4设置于剥离发行位置。
因此,以下,参照图10A、图10B以及图11说明剥离发行时的剥离单元4与打印机罩3的卡合。
首先,参照图10A、图10B说明用于与剥离单元4卡合的打印机罩3的构造。图10A是打印机罩3的俯视图,图10B是图10A的A-A放大剖视图。
如图10A所示,打印机罩3在前端具有1对剥离单元接纳部31。剥离单元接纳部31设置在对压纸辊10以及剥离杆12进行支承的位置的附近。
如图10B所示,在剥离单元接纳部31形成有前方敞开的引导槽31p。引导槽31p是沿着从打印机罩3的前端朝向后端的方向仅内侧敞开的槽。引导槽31p在打印机罩3关闭的过程中,接纳位于前方的剥离单元4的突起422(参照图9)。
在引导槽31p内设置有辊按压机构37。如后所述,辊按压机构37在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时,朝向压纸辊10按压剥离辊45,由此能够产生利用剥离辊45和压纸辊10来夹持衬纸时的夹持压力。
辊按压机构37具备配置于引导槽31p内的抵接部32、和配置于抵接部32的后方的螺旋弹簧33。伴随着打印机罩3向关闭位置的移动,剥离单元4的突起422被引导至抵接部32。
若在图9的状态S3时进行使打印机罩3从敞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操作,则在打印机罩3的移动过程中,剥离单元4的突起422进入剥离单元接纳部31的引导槽31p。随着打印机罩3向关闭位置摆动,突起422沿着引导槽31p向打印机罩3的后方行进,并与抵接部32抵接。这样,打印机罩3与剥离单元4卡合。若打印机罩3到达关闭位置,则与打印机罩3卡合的剥离单元4的剥离辊45位于与压纸辊10对置的位置。
因此,操作人员仅进行关闭打印机罩3的操作,就能够使打印机罩3与剥离单元4卡合,且使剥离单元4移动到剥离发行位置。
图11是表示打印机罩3被完全关闭并且剥离单元4被设置于剥离发行位置时的压纸辊10的近旁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在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剥离单元4的剥离辊45配置于与压纸辊10对置的位置。剥离单元4的突起422与打印机罩3的剥离单元接纳部31的抵接部32抵接,成为抵接部32的后方的螺旋弹簧33被压缩的状态。由于螺旋弹簧33的复原力通过突起422作用于剥离辊45,所以将剥离辊45按压于压纸辊10,由此能够产生夹持衬纸时的夹持压力。由此,能够将剥离辊保持部42的绕轴42a的旋转方向的力(图11的F5c)置换为剥离辊45与压纸辊10的夹持压力。
在1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从侧视图中来看,与突起422抵接的抵接部32的抵接面的法线方向(F5b所示的方向)、与从剥离辊45的中心朝向压纸辊10的中心的方向也可以相同,但由于F5的力的方向因突起422与抵接部32的抵接角度而变化,所以并不限定为相同。如图11所示,通过作用于突起422的抵接部32的反作用力F5中的、相对于抵接面的法线成分的分力F5b,使剥离辊45按压于压纸辊10,由此能够更有效地产生夹持衬纸时的夹持压力。
[收容剥离辊保持部42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将位于突出位置的剥离辊保持部42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从而将剥离单元4设置于连续发行位置时的动作。
为了从剥离发行切换为连续发行,将罩敞开用按钮51b按下而打开打印机罩3,并按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于是,如图8的状态S2所示,剥离辊罩41摆动至敞开位置,且剥离辊保持部42摆动至突出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人员将剥离辊保持部42折叠来进行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的操作(折叠操作),能够将剥离单元4设置于连续发行位置。
图12及图13的状态S5~S9是按照时间序列表示操作人员进行剥离单元4的折叠操作时的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和剥离单元4的立体图。
如图12所示,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第1限位器521以及第2限位器522。第1限位器521以及第2限位器52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且被设置为通过与剥离辊保持部42的臂421抵接来限制臂421的摆动。
图12的状态S5是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且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与图8的状态S2相同。该状态通过操作人员持续按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来维持。
若在状态S5下,操作人员进行使剥离辊保持部42绕轴42a转动(或摆动)并使其移动至剥离辊罩41的背面412之下的被收容位置的操作,则成为状态S6。此时,通过操作力,臂421中的离轴42a最远的部分越过第1限位器521。因此,通过臂421与第1限位器521抵接,克服螺旋弹簧43(参照图6)的复原力来限制剥离辊保持部42的摆动。即,第1限位器521通过在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被收容位置、且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的情况下与臂421抵接,来限制剥离辊保持部42的摆动。
通过利用第1限位器521来限制剥离辊保持部42的摆动,能够容易地在使剥离辊保持部42停留在被收容位置的状态下,使剥离辊罩41移动至关闭位置。如果不设置第1限位器521,则操作人员需要一边用手按住以使得剥离辊保持部42不会从被收容位置摆动,一边来解除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按下,从而使剥离辊罩41移动到关闭位置。即,通过设置第1限位器521,使得操作性变得良好。
若在利用第1限位器521将剥离辊保持部42锁止在被收容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解除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按下,则剥离辊罩41朝向关闭位置开始移动。状态S7表示剥离辊罩41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的中途的状态。
在剥离辊罩41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剥离辊罩41的摆动,第1限位器521对臂421的摆动限制被解除。即,以在关闭至剥离辊罩41的规定角度时臂421的摆动限制被解除的方式,形成有臂421的外缘。
图13的状态S8是操作人员从状态S7进一步关闭了剥离辊罩41的时刻的状态。由第1限位器521产生的摆动限制被解除的剥离辊保持部42通过螺旋弹簧43的复原力而摆动,但因位于比第1限位器521靠后方的第2限位器522,摆动被再次限制。即,第2限位器522通过在剥离辊保持部42从敞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期间与臂421抵接,在被收容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的位置,限制剥离辊保持部42的摆动。状态S9是剥离辊罩41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剥离单元4位于连续发行位置。
通过设置第2限位器522,能够防止在剥离辊罩41从敞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的期间剥离辊保持部42摆动。并且,由于第2限位器522位于比第1限位器521靠后方的位置,所以如状态S9所示,在剥离单元4位于连续发行位置的状态下,当操作了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时,能够使剥离辊保持部42顺利地摆动至突出位置。
此外,不一定需要设置第1限位器521以及第2限位器522。仅设置任一限位器,也有助于操作性的提高。即使在未设置第1限位器521以及第2限位器522这双方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剥离单元4的折叠操作。即,通过操作人员一边用手使剥离辊保持部42停留在被收容位置,一边小心地使剥离辊罩41移动至关闭位置,从而能够使剥离辊保持部42收容于剥离辊罩41之下。
[打印机1的连续发行与剥离发行的切换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打印机1的连续发行与剥离发行的切换动作。
图14及图15的状态S10~S15是按照时间序列依次表示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时的打印机1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的状态。此外,在图15中,省略了压纸保持托架27的图示。
图14的状态S10表示连续发行时的打印机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轴支承于打印机罩3的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嵌入压纸保持托架27的槽27b,使得打印机罩3被保持。在状态S10下,剥离单元4被设置于连续发行位置。
若在状态S10下操作人员按下罩敞开用按钮51b,则由于压纸保持托架27对压纸轴10a的保持被解除,所以如状态S11所示,通过设置于铰接8(参照图2)的扭簧的作用力,打印机罩3朝向敞开位置移动。
接下来,若操作人员按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则如状态S12所示,剥离辊罩41从关闭位置摆动至敞开位置,且剥离辊保持部42从被收容位置摆动至突出位置。之后,若操作人员解除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的按下,则如图15的状态S13所示,剥离辊罩41返回到关闭位置,但剥离辊保持部42通过螺旋弹簧43(参照图6)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突出位置。
接下来,若操作人员进行关闭打印机罩3的操作,则位于突出位置的剥离辊保持部42的突起422被插入打印机罩3的引导槽31p(参照图10B),并沿着引导槽31p被引导,由此如状态S14所示,打印机罩3与剥离单元4卡合。
如状态S15所示,若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则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被保持于压纸保持托架27,且剥离单元4被设置于剥离发行位置。即,剥离单元4的剥离辊45配置于与压纸辊10对置的位置,和压纸辊10一起夹持衬纸PM。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与打印机罩3卡合的突起422被螺旋弹簧33按压(参照图11),产生剥离辊45对压纸辊10的适当的夹持压力。
在剥离发行中,通过热敏头28被打印的标签PL通过利用剥离杆12使衬纸PM急转向而从衬纸PM剥离。剥离辊45对应于压纸辊10的旋转而进行从动旋转,并排出衬纸PM。
在从剥离发行切换为连续发行时,按下罩敞开用按钮51b而打开打印机罩3,接下来按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由此,剥离单元4的剥离辊罩41摆动至敞开位置,剥离辊保持部42摆动至突出位置。之后,如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的那样,通过进行剥离单元4的折叠操作,剥离单元4被设置于连续发行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1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能够在连续发行位置与剥离发行位置之间移动的剥离单元4,在剥离单元4位于连续发行位置时,能够将保持剥离辊45的剥离辊保持部42紧凑地收容于剥离辊罩41的背面之下的被收容位置。
在从连续发行切换为剥离发行时,通过打开打印机罩3,操作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使剥离辊保持部42移动至突出位置,并通过关闭打印机罩3的操作来完成切换。即,能够通过简单的3个步骤的简单动作进行切换,操作性优异。并且,在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时,通过打印机罩3的辊按压机构37将剥离辊45按压于压纸辊10,能够产生适当的夹持压力。
相反地,在从剥离发行切换为连续发行时,通过打开打印机罩3,操作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使剥离辊保持部42移动到突出位置,并进行使剥离辊保持部42移动到被收容位置的折叠操作,并关闭打印机罩3。在该情况下,也利用简单的操作来完成切换。
[热敏头28的装卸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6A~图19说明从打印机1装卸打印机1的热敏头28的方法。
图16A是表示热敏头28的两面中的被螺旋弹簧55施力的前侧(第1侧的一例)的图,图16B是表示热敏头28的后侧(第2侧的一例)的图。热敏头28的后侧与压纸辊10对置。图17是放大表示图16A的剖面A-A以及剖面B-B的剖视图。
如图16A及图17所示,热敏头28成为在以俯视观察时实质上呈矩形形状的散热板281(基部的一例)安装有基板282的构造。散热板281由例如铝等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构成。根据图17的A-A剖面可知,以从散热板281的表面281a经由夹设于散热板281的表面281a与表面281a的相反侧的背面281b之间的第1端部281e1而延伸至背面281b的方式,将基板282(覆盖层的一例)安装于散热板281。基板282例如是陶瓷基板。
基板282在散热板281中所占的区域是覆盖区域的一例。
如图16B及图17的B-B剖面所示,在热敏头28的表面281a的长边方向(横向)上的实质上位于中央的位置,设置有切口部283c(非覆盖区域的一例)。在切口部283c未形成有基板282,散热板281的表面281a露出。之后叙述,用于使热敏头28能够摆动的凸部211(参照图19)与切口部283c抵接。
如图16A及图17的A-A剖面所示,虽然不进行限定,但在安装于散热板281的背面281b的基板282装配有例如连接器285、EEPROM286、二极管287等表面装配部件(SMD)。在热敏头28搭载于打印机1的状态下,在连接器285连接有柔性缆线57。柔性缆线57将来自未图示的打印机1的电路基板的信号传递至热敏头28。
由于在热敏头28安装于打印机1的状态下,装配于散热板281的背面281b的高度比较高的表面装配部件(图16A的连接器285、EEPROM286、二极管287等)朝向打印机1的前方,所以能够保护该表面装配部件免受从位于比热敏头28靠后方的排出部20侵入的水等的影响。在朝向排出部20的热敏头28的后侧(散热板281的表面281a所在一侧),在发热部284的近旁装配有驱动IC(未图示),但由于驱动IC的高度低,所以驱动IC或布线同发热部284一起被保护层或包覆层保护,因此即使附着有从排出部20侵入的水,也没有问题。
如图16B所示,由于在热敏头28的后侧(配置有发热部284的一侧)未配置有连接器等高度高的表面装配部件,所以能够减小标签PL相对于发热部284的输送角度(即,在侧面观察时为相对于发热部284而接近于铅垂的角度)(参照图3)。因此,根据以下的理由,能够使打印品质良好。
由于发热部284包括一般呈凸形的釉层(部分釉),所以整体形成为凸形。假如在热敏头28的后侧配置有高度高的表面装配部件的情况下,为了避开该表面装配部件,标签PL相对于发热部284的输送角度变大。在该情况下,因凸形的发热部284与标签PL的刚性(腰部的强度),在发热部284的位置,标签PL会从发热部284浮起,因此在发热部284与压纸辊10之间,难以对标签PL施加最优的打印压力。与此相对,在标签PL相对于发热部284的输送角度小的情况下,即使发热部284呈凸形,在发热部284的顶部近旁,发热部284也能够在与压纸辊10之间以适当的打印压力夹持标签PL,因此能够使打印品质良好。
在散热板281的两端面连结有向外侧延伸的1对轴28a。如后所述,设置有1对轴28a是为了将热敏头28安装于打印机1的内部框架。如图16A及图16B所示,由于轴28a包含与散热板281连接的大径部分和从该大径部分向外侧延伸的小径部分,所以成为强度高的结构。轴28a的小径部分被插入后述轴接纳槽25。
图18是表示通过持续按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而使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且使剥离辊保持部42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下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中的打印机1的局部剖面的图。在图17中,未显示有热敏头28以及螺旋弹簧55,以便能够很好地看到供热敏头28的轴28a进行插入的轴接纳槽25。
如图18所示,在打印机1的内部框架形成有实质上呈L字状的轴接纳槽25。此外,在图18中,仅记载有接纳热敏头28的1对轴28a中的一方的轴28a的轴接纳槽25,但接纳另一方的轴28a的轴接纳槽25也以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在图18中放大所示,轴接纳槽25具有第1槽251和第2槽252。这里,位置P1、P2分别假想地表示轴28a在轴接纳槽25内应处于的位置。此外,在本公开中,在轴28a位于位置P1、P2的情况下,有时分别标记为热敏头28位于位置P1、P2。
第1槽251从位置P1(打印头的第1位置的一例)沿着装卸热敏头28的方向延伸。第2槽252从位置P1至位置P2(打印头的第2位置的一例),向位于热敏头28的前方的螺旋弹簧55对热敏头28施力的方向(即,后方;第1方向的一例)延伸。通过使轴接纳槽25成为由第1槽251和第2槽252构成的L字槽,能够以比较简易的形状切换无法通过向上方移动而取下热敏头28的位置(位置P2)、和能够通过向上方移动而取下热敏头28的位置(位置P1)。
另外,热敏头28能够在螺旋弹簧55对热敏头28施力的方向上在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进行位移。因此,在安装热敏头28时,只要沿着第1槽251使轴28a插入至位置P1,就能够通过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容易地将其设置于位置P2。
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热敏头28的更换方法。
图19是说明热敏头28的更换方法的图,示出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的状态S20、S21的局部侧视图。
首先,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在安装于打印机1时,如状态S20所示那样,配置于轴接纳槽25的位置P2。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向压纸辊10(在图19中未图示)侧(即向后方)对热敏头28的整体施力,由此热敏头28的轴28a稳定地位于位置P2。
这里,为了取下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如状态S21所示那样,使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从位置P2向与第1方向(即,螺旋弹簧55对热敏头28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前方)克服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而移动至位置P1。接下来,通过使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从位置P1向上方(第2方向的一例)移动,使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的轴28a从轴接纳槽25脱离,从而取下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在该时刻,由于处于在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的连接器285连接有柔性缆线57的状态(参照图21B),所以使柔性缆线57从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的连接器285分离。
在使更换对象的热敏头28从柔性缆线57分离之后,为了将新的热敏头28安装于打印机1,进行与取下时相反的顺序。
即,首先,使分离的柔性缆线57与新的热敏头28的连接器285连接(参照图16A)。然后,当进行将新的热敏头28插入位置P1的操作时,则通过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热敏头28从位置P1向位置P2移动。即,使新的热敏头28向下方(与第2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的一例)移动,从而将新的热敏头28的轴28a从第1槽251(参照图18)插入轴接纳槽25。此时,一边利用新的热敏头28的背面281b(朝向打印机1的前方的面)将螺旋弹簧55的前端(螺旋弹簧55的后方的一端)向前方(克服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一边进行插入。当新的热敏头28的轴28a到达位置P1时,则通过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无需操作力就能够使轴28a移动至位置P2。
如以上说明那样,进行热敏头28的更换。
如图16B所示,由于在热敏头28的后侧(配置有发热部284一侧)未配置有连接器等表面装配部件,所以具有容易进行热敏头28的更换作业这样的优点。与通过螺旋弹簧55向后方对热敏头28施力的情况结合,假如热敏头28的后侧不平坦,则热敏头28与后方的内部框架(例如壁面21等,参照图20)干涉,从而难以顺利地将热敏头28插入轴接纳槽25。与此相对,由于热敏头28的后侧平坦,所以在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发挥作用的状况下,能够顺利地将新的热敏头28插入轴接纳槽25。
热敏头28的装卸在剥离单元4位于敞开位置时进行。即,剥离单元4在位于关闭位置时,则剥离单元4位于覆盖热敏头2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此相对,剥离单元4在位于敞开位置时,如图2所示,则剥离单元4位于不覆盖热敏头28的位置。而且,热敏头28的装卸在剥离单元4位于敞开位置时进行。
在剥离单元4位于关闭位置时,在剥离单元4与热敏头28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剥离单元4直接覆盖热敏头28的至少一部分。
再次参照图18,在剥离辊罩41位于敞开位置(即,剥离单元4位于敞开位置)的状态下,形成能够对轴28a位于位置P1的热敏头28进行装卸的空间。因此,在操作人员将热敏头28从打印机1取下时,只要一边通过打开打印机罩3,并持续按下剥离单元敞开用按钮52b,使剥离单元4成为图18所示的状态,一边如上述那样,在进行了克服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而使热敏头28的轴28a从位置P2向位置P1滑动的操作的基础上,将热敏头28向上方拉拔即可。
并且,对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而言,如图2所示,由于热敏头28的后侧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卷筒纸收容室9露出,所以一旦取出卷筒纸R,就能够确保取下热敏头28时的作业空间,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取下热敏头28。即,在进行将热敏头28的轴28a从位置P2向位置P1滑动的操作时,操作人员需要从后方朝向前方对热敏头28施加操作力,但由于在热敏头28的后方存在空间,所以容易施加操作力。另外,在操作人员进行将热敏头28向上方拉拔的操作时,由于在热敏头28的后方存在空间,所以容易将手放入该空间,容易进行拉拔操作。
在将热敏头28安装于打印机1时,成为与将热敏头28从打印机1取下时相反的操作。相同地,通过一边使剥离单元4成为图18所示的状态,并利用热敏头28的背面281b(朝向打印机1的前方的面)将螺旋弹簧55的前端(螺旋弹簧55的后方的一端)向前方(克服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的方向)按压,一边将热敏头28的轴28a从轴接纳槽25的第1槽251插入位置P1,由此通过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使热敏头28向位置P2移动。
因此,能够不需要工具而容易进行热敏头28的更换。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轴接纳槽不呈L字状,也可以为其它形态。轴接纳槽例如能够从位置P1装卸热敏头28即可,因此也可以具有从位置P1朝向斜前方或斜后方的槽。另外,虽然些许难以进行装卸,但轴接纳槽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图18的位置P1为起点,向前方前进,并稍微向下前进,进而向后方前进的位置设置位置P2的方式,使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的槽路径呈U字状。在该情况下,通过操作人员沿着U字状的槽使热敏头28的轴28a从位置P2向位置P1移动,就能够取下轴28a。
[热敏头28的支承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1A及图21B说明热敏头28的支承构造。
首先,参照图20说明热敏头28的后方的内部框架的构造。图20是将内部框架的一部分和安装于内部框架的部件一并示出的立体图,并将一部分放大示出。此外,在图20中未示出热敏头28。
如图20所示,在配置热敏头28的区域的后方(卷筒纸收容室9侧)的内部框架具有与热敏头28的后表面对置的壁面21。在壁面21形成有凸部211。凸部211(抵接部的一例)在组装有热敏头283时与热敏头28的后表面抵接。如图20所示,优选凸部211的抵接面以朝向热敏头28的后表面而成为凸面的方式弯曲。
图21A及图21B都是说明在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作用于热敏头28的力的图,图21A表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中的剖面,图21B表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中的剖面。此外,图21A和图21B的比例尺不同。
如图21A所示,凸部211设置于在搭载有热敏头28时与热敏头28的左右方向上的实质位于中央的部位抵接的位置。另外,凸部211设置于在热敏头28的后侧在左右方向与1对螺旋弹簧55的实质上的中央部位抵接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热敏头28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切口部283c(参照图16B),凸部211在切口部283c与热敏头28抵接。切口部283c是未被基板282覆盖且热敏头28的散热板281露出的部分,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热敏头28。
此外,设置切口部283c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设置切口部283c,在基板282的区域中,通过凸部211支承热敏头28。
优选在热敏头28的后表面,在与凸部211抵接的位置设置有与凸部211对应的形状的凹部。由此,热敏头与凸部211抵接的位置难以偏移,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热敏头28。
此外,在1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内部框架的壁面21设置凹部,在热敏头28的后表面,设置与壁面21的凹部对应的形状的凸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热敏头28摆动,且能够稳定地支承热敏头28。
图20所示的凸部211的形状只是一例,只要能够将热敏头28支承为能够摆动,则可以采用其它形态。例如,也可以代替图20所示的形状,使凸部211的外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图21A所示,在俯视观察打印机1时,在热敏头28的前侧作用有1对螺旋弹簧55的向后方作用的复原力F1、F2,在热敏头28的后侧作用有来自与其抵接的凸部211的反作用力F3。这里,从上观察打印机1,由于凸部211位于大致中央位置,所以成为热敏头28能够以凸部211为支点绕图21A的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摆动的结构。
如图21B所示,在侧视观察打印机1时,在热敏头28的前侧作用有1对螺旋弹簧55向后方作用的复原力F1、F2(在图21B中F2不可视)。在比复原力F1、F2的作用点靠上方的位置,来自压纸辊10的反作用力F4作用于热敏头28的后侧,在比复原力F1、F2的作用点靠下方的位置,来自凸部211的反作用力F3作用于热敏头28的后侧。因此,成为热敏头28能够以凸部211为支点绕图21B的顺时针以及逆时针方向摆动的结构。
并且,在从侧面观察打印机1时,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对热敏头28的作用点位于热敏头28从压纸辊10受到反作用力的位置与凸部211支承热敏头28的后侧的位置之间。因此,因为是在上下受到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的结构,所以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承热敏头28。
在图21B中,优选在热敏头28的后侧,与凸部211抵接的面(即,散热板281通过切口部283c露出的面)同与发热部284对应的面位于同一基准面上。由此,能够将热敏头28的发热元件以适当的角度按压于压纸辊10。
如图21A及图21B所示,热敏头28构成为:能够以凸部211为支点绕侧视观察打印机1时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摆动方向摆动,以及以凸部211为支点绕俯视观察打印机1时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摆动方向摆动。因此,热敏头28能够在打印时对压纸辊10均匀地施加压力。其理由如以下所述。
在具备现有的热敏头的打印机中,通过使用螺钉、轴或托架等,例如在2点将热敏头相对于打印机的内部框架或壳体固定而对其进行了安装。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因安装位置的偏移,热敏头与压纸辊抵接时的压力在压纸辊的轴向变得不均匀,导致打印品质有可能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1的侧视及俯视下,热敏头28能够以凸部211为支点摆动,因此例如当存在压纸辊10的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当存在压纸辊10在旋转时的圆周振动的情况下,或者当存在临时粘贴于衬纸的标签的凹凸的情况下等,热敏头28也能够进行追随而均匀地维持对压纸辊10的压力。
并且,由于热敏头28能够在螺旋弹簧55对热敏头28施力的方向上在位置P1与位置P2(参照图18)之间位移,所以不会妨碍热敏头28以凸部211为支点的摆动。
此外,在具备现有的热敏头的打印机中,通过在热敏头下方设置支点轴并将该轴固定于打印机主体,从而热敏头能够在侧视下进行摆动,但与打印机1不同,无法无工具地更换热敏头。与此相对,在打印机1中,在能够无工具地更换热敏头28且在打印机1的侧视及俯视下热敏头28能够摆动这一点上优于以往。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图20所示的壁面21中,在沿左右方向分离的2个部位设置凸部211。在该情况下,在打印机1的侧视下,也能够使热敏头28以凸部211为支点摆动。即使在仅在打印机1的侧视下热敏头28能够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防止打印品质的降低有帮助。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图20所示的壁面21中,在沿上下方向分离的2个部位设置凸部211。在该情况下,在打印机1的俯视下,也能够使热敏头28以凸部211为支点摆动。即使在仅在打印机1的俯视下热敏头28能够摆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对防止打印品质的降低有帮助。
如图16A所示,柔性缆线57可装卸地连接于热敏头28。如图21B所示,该柔性缆线57在热敏头28组装于打印机1时,从热敏头28的连接器285与位于打印机1的前方的电路基板(未图示)连接。此时,柔性缆线57例如通过螺旋夹、粘合剂等固定于位于比热敏头28靠前方的托架24的上表面的固定位置24a。
在热敏头28与电路基板之间形成有收容柔性缆线57的缆线收容室59。在从热敏头28的连接器至固定位置24a之间,使比较长的柔性缆线57收容于缆线收容室59。因此,在取下热敏头28时,能够以固定位置24a为基准,使热敏头28移动到充分高于打印机1的位置,由此从热敏头28的连接器取下柔性缆线57并更换成新的热敏头28的作业变容易。
此外,形成缆线收容室59不是必须的。虽然从热敏头28的连接器285至固定位置24a的缆线长度变短,但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从连接器285取下柔性缆线57,来进行热敏头28的更换。
如图21A及图21B所示,缆线收容室59形成于被压纸保持托架27和热敏头28夹着的空间。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由俯视呈U字状的压纸保持托架27形成的空间。
此外,缆线收容室59也可以不形成于被压纸保持托架27和热敏头28夹着的空间。例如,也能够使从热敏头28的连接器延伸的柔性缆线57在压纸保持托架27之下通过,并在比压纸保持托架27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收容室。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上述打印机1中,由于在热敏头28的后侧的面未装配有表面装配部件,所以能够保护表面装配部件免受从排出部20侵入的水等的影响。
在上述打印机1中,由于在剥离单元4位于不覆盖热敏头28的敞开位置时形成热敏头28可装卸的空间,所以能够提高热敏头28的更换作业性。并且,热敏头28构成为:被向后方(朝向压纸辊10的方向)施力,并能够沿着该方向在可装卸热敏头28的第1位置与热敏头28的装卸被限制的第2位置之间位移。因此,为了取下热敏头28,只要使热敏头28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就能够完成,而无需工具等。
在上述打印机1中,热敏头28构成为;能够以凸部211为支点绕侧视观察打印机1时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摆动方向摆动,以及以凸部211为支点绕俯视观察打印机1时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摆动方向摆动。因此,热敏头28能够在打印时对压纸辊10均匀地施加压力,能够防止由热敏头的安装方法而引起的打印品质的降低。
[热敏头的其它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2A~图25说明其它实施方式的热敏头28A。
图22A是从前方观察热敏头28A的立体图,图22B是从后方观察热敏头28A的立体图。图23是热敏头28A所含的板状部件的立体图。图24是从与图22A及图22B不同的视点观察热敏头28A时的立体图。
将图22A及图22B与图16A及图16B比较可知,热敏头28A在具备板状部件7这一点上与热敏头28不同。
板状部件7是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成形而成的部件,通过螺钉紧固于散热板281。如图23所示,板状部件7具有基部71、突出片72L、72R和突出板73。
突出片72L、72R分别从基部71的两端在与基部71的主面正交的方向(即,在安装于散热板281时与表面281a正交的方向)上突出。在板状部件7安装于散热板281的状态下,如图24所示,突出片72L、72R成为向装配有发热部284一侧突出的状态。在突出片72L、72R的前端具有前端部721L、721R。
在突出片72L形成有孔72a,在突出片72R形成有U字槽72b。如图22A及图28B所示,在孔72a插入1对轴28a中的一方的轴28a,在U字槽72b插入另一方的轴28a。由于在前端部721L、721R中的一方形成有孔,并在另一方形成有U字槽,所以容易进行板状部件7相对于散热板281的安装。
在板状部件7安装于散热板281的状态下,如图22A所示,突出板73成为向装配有高度比较高的表面装配部件(例如连接器285、EEPROM286、二极管287等)一侧突出的状态。
突出板73遍及基部71的长边方向而设置于突出片72L、72R之间,从基部71向与突出片72L、72R相反的方向突出。
在基部71形成有在将板状部件7安装于散热板281时用于供螺钉插通的2个部位的孔71a。基部71具有2个部位的突起711。如图22A所示,突起711配置为:在板状部件7安装于散热板281时,不与表面装配部件干涉。
以下,参照图25说明具备板状部件7的热敏头28A的效果。图25是表示热敏头28A与压纸保持托架27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如上所述,在打印机罩3位于关闭位置时,通过安装于打印机罩3的压纸辊10的压纸轴10a嵌入压纸保持托架27的槽27b,使得打印机罩3被保持。此时,在不具备板状部件7的热敏头28的情况下,在进行关闭打印机罩3的操作的情况下等,在操作人员从上按住打印机罩3的情况下,压纸辊10会从压纸辊10与热敏头28接触的设计上的位置向下偏移。因该情况而产生打印浓度的变动。另外,热敏头28安装于设置在内部框架的轴接纳槽25(参照图18),压纸保持托架27的轴27a的一端被插入剥离单元敞开用杆52的轴套52a,轴27a的另一端被插入设置在内部框架的轴套(参照图5)。因此,压纸辊10与热敏头28接触的位置容易受到各部分在组装上的累积误差的影响,成为容易从上述设计上的位置偏移的结构。
上述的热敏头28的问题通过热敏头28A来消除。
如图25中放大所示,在代替热敏头28而将热敏头28A搭载于打印机1的情况下,热敏头28A的板状部件7的前端部721L、721R的上端配置于比形成压纸保持托架27的槽27b的边缘高的位置。因此,嵌入压纸保持托架27的压纸轴10a在槽27b内与前端部721L、721R抵接。由此,即使在操作人员从上按住打印机罩3的情况下,压纸辊10也难以从压纸辊10与热敏头28接触的设计上的位置向下偏移。这是由于板状部件7与装配有发热部284的散热板281是一体的构造,所以即使压纸轴10a将前端部721L、721R按下,压纸辊10与发热部284的相对位置关系也难以受到影响。
再次参照图25,在将热敏头28A搭载于打印机1的情况下,板状部件7的突出板73朝向打印机1的前方突出。因此,因为形成热敏头28A的前方的缆线收容室59的上方通过突出板73覆盖,所以能够防止粉尘从外部进入打印机1内,能够防止灰尘附着于配置在热敏头28A的前侧的表面装配部件的上表面部。即,突出板73作为檐而发挥功能。特别是,如图2所示,由于卷筒纸R的更换在使打印机罩3位于敞开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所以粉尘容易进入打印机1内,但此时也能够保护热敏头28A的表面装配部件免受粉尘的影响。
另外,从其它观点来看,具有能够通过设置突出板73来提高板状部件7的强度这一优点。
以上,对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改进或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各个技术特征除非技术上存在矛盾,否则能够适当地组合。
例如,热敏头28、28A的构造以及装卸方法与剥离单元4的构造、发行方式的切换方法在技术上没有关联,因此也可以应用于不具备剥离单元4的打印机。相反,剥离单元4的构造、发行方式的切换方法也可以应用于采用与上述的热敏头28、28A的构造以及装卸方法不同的构造以及装卸方法的打印机。
对打印机1的内部的部件的一部分(例如轴、弹簧的一端等)与内部框架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主体壳体2连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将作为打印介质的多张标签临时粘贴于衬纸的连续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在以连续发行使用的情况下,或在不设置剥离单元的打印机的情况下,不限于例如在一面具有粘合面的连续状的标签(无衬纸标签)、不具有粘合面的连续状的片材(连续片材)或纸类,也可以使用能够通过热敏头打印的膜等作为打印介质。另外,在输送粘合剂露出的无衬纸标签等的情况下,能够将用非粘合剂覆盖输送路且含有硅酮等的非粘合辊设置为压纸辊。
本发明涉及于2020年11月18日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特愿2020-191576的专利申请,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被并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7)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辊,其输送打印介质;
打印头,其与所述输送辊一起夹持所述打印介质来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施力部件,其在朝向所述输送辊的第1方向上对所述打印头施力;以及
抵接部,其与所述打印头抵接,
所述打印头具有通过所述施力部件而被施力的第1侧、以及作为与所述第1侧相反的一侧的、与所述输送辊对置的第2侧,
在从打印机的侧面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相对于所述打印头的作用点位于所述打印头从所述输送辊受到反作用力的位置、与所述抵接部对所述打印头的所述第2侧进行支承的位置之间,
所述打印头构成为:能够以所述抵接部为支点向从侧面观察打印机时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摆动方向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在打印机宽度方向上由1对构成,
所述抵接部在所述打印头的所述第2侧与所述1对的施力部件的实质上的中央位置抵接,
所述打印头构成为:能够以所述抵接部为支点向俯视观察打印机时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的摆动方向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打印头的所述第2侧形成有覆盖区域和非覆盖区域,所述覆盖区域形成有覆盖层,所述非覆盖区域未形成有所述覆盖层,
所述抵接部在所述非覆盖区域中与所述打印头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打印头的所述第2侧,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抵接部对应的形状的凹部或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能够在能够对所述打印头进行装卸的第1位置、与限制对所述打印头进行装卸的第2位置之间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具有安装有发热元件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两端向外侧延伸的1对轴,
所述打印机具有接纳所述1对轴的1对槽,且各槽形成有从所述第1位置沿对所述打印头进行装卸的方向延伸的第1槽、和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1方向延伸至所述第2位置的第2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印头具有多个发热元件,
在所述打印头的第2侧,所述抵接部所抵接的面、与形成有所述多个发热元件的面处于同一基准面上。
CN202180076529.XA 2020-11-18 2021-11-10 打印机 Pending CN1165075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1576 2020-11-18
JP2020191576A JP2022080480A (ja) 2020-11-18 2020-11-18 プリンタ
PCT/JP2021/041361 WO2022107663A1 (ja) 2020-11-18 2021-11-10 プリン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7503A true CN116507503A (zh) 2023-07-28

Family

ID=81708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6529.XA Pending CN116507503A (zh) 2020-11-18 2021-11-10 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406006A1 (zh)
EP (1) EP4249268A4 (zh)
JP (1) JP2022080480A (zh)
CN (1) CN116507503A (zh)
WO (1) WO202210766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5815A (en) * 1986-03-21 1987-08-11 Eaton Corporation Printing apparatus
JPH06143736A (ja) * 1992-11-04 1994-05-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4034305A (ja) * 2002-06-28 2004-02-05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
JP6440382B2 (ja) * 2014-05-30 2018-12-19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6895358B2 (ja) 2017-09-28 2021-06-30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7266462B2 (ja) 2019-05-23 2023-04-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07663A1 (ja) 2022-05-27
JP2022080480A (ja) 2022-05-30
EP4249268A4 (en) 2024-03-13
EP4249268A1 (en) 2023-09-27
US20230406006A1 (en)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12168B1 (en) Printing device for printing image on tape like member
CN109689374B (zh) 打印机
EP1674273B1 (en) Tape printer
CN109476164B (zh) 打印机
CN108839446B (zh) 打印机
EP1516737B1 (en) Thermal printer
CN116490372A (zh) 打印机、打印机的打印头的更换方法
CN116507503A (zh) 打印机
CN116507502A (zh) 打印机
CN116507501A (zh) 热敏头、打印机
CN116547154A (zh) 打印机
EP4091821B1 (en) Printer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EP3650235B1 (en) Portable printer
CN116438082A (zh) 打印机
JP2022080506A (ja) プリンタ
WO2023145157A1 (ja) 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のカッタユニット
JP2023003931A (ja) プリンタ
JP6587902B2 (ja) プリンタ
JP2023003085A (ja) ラベルプリンタ
JP2023098098A (ja) 印刷装置
JP2019137063A (ja) 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