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7304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7304A
CN116507304A CN202180076345.3A CN202180076345A CN116507304A CN 116507304 A CN116507304 A CN 116507304A CN 202180076345 A CN202180076345 A CN 202180076345A CN 116507304 A CN116507304 A CN 116507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region
cool feeling
waistline
sk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63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杰
永井贵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507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73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in the form of pants or brief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吸收性物品(1)具有吸收性主体(10)和接合在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20),在腰围构件(20)的至少一部分具备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和未设置凉感剂的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其中,具有配置有将吸收性主体(10)和腰围构件(20)接合的粘接剂的主体接合部(60),当在将吸收性物品(1)展开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观看时,主体接合部(60)与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以下技术:在具备腰围构件和吸收性主体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为了给穿用者提供清凉感,在腰围构件配置凉感剂或香料等功能材料。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在腹侧部A以及背侧部C(与腰围构件相当)的腰部区域包含了在大气压下使香气成分向大气中发散的香料。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26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中,香料与腰围构件和吸收性主体在厚度方向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重叠地配置。在该场合,形成该接合部的粘接剂与香料的油分会混合到一起,存在着接合部的接合强度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在腰围构件与吸收性主体接合的区域中,因吸收性主体的刚性而容易使腰围构件的伸缩性受到阻碍,腰围构件难以紧贴于穿用者身体,存在着香料等功能材料难以作用于穿用者肌肤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以往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会使腰围构件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强度降低地具备容易作用于穿用者肌肤的凉感剂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和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在上述腰围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备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和未设置上述凉感剂的凉感剂非配置区域,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有将上述吸收性主体和上述腰围构件接合的粘接剂的主体接合部,当在将上述吸收性物品展开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主体接合部与上述凉感剂非配置区域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有关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将变得明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不会使腰围构件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强度降低地具备容易作用于穿用者肌肤的凉感剂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概略剖面图。
图4是示出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中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穿用尿布1时的穿用者身体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尿布1的腰围构件20的变形例的概略剖面图。
图7是示出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将变得明了至少以下事项。
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和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在上述腰围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备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和未设置上述凉感剂的凉感剂非配置区域,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有将上述吸收性主体和上述腰围构件接合的粘接剂的主体接合部,当在将上述吸收性物品展开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主体接合部与上述凉感剂非配置区域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于形成主体接合部的粘接剂与凉感剂难以混合,所以,吸收性主体与腰围构件的接合强度难以降低。另外,腰围构件之中的凉感剂配置区域由于难以受到因吸收性主体导致的刚性的影响,所以,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凉感剂配置区域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肌肤。由此,可实现不会使腰围构件与吸收性主体的接合强度降低地具备容易作用于穿用者肌肤的凉感剂的吸收性物品。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设在上述腰围构件与上述吸收性主体未重叠的区域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大于设在上述腰围构件与上述吸收性主体重叠的区域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腰围构件之中的与吸收性主体重叠的区域设置凉感剂的场合,通过在穿用者的肌肤与凉感剂之间夹着吸收性主体,凉感剂难以到达穿用者的肌肤,存在难以产生凉感效果的可能性。相对于此,通过使设在不与吸收性主体重叠的区域的凉感剂比设在与吸收性主体重叠的区域的凉感剂多,可抑制因吸收性主体阻碍凉感效果,能使穿用者更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主体接合部的整体与上述凉感剂非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形成主体接合部的粘接剂与凉感剂混合的可能性更低,容易抑制吸收性主体与腰围构件的接合强度降低。另外,通过不与刚性高的吸收性主体重叠,凉感剂配置区域更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肌肤,能使穿用者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设在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大于设在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与前侧(腹侧)相比较在后侧(背侧)配置大量的凉感剂,能在容易出汗的背侧使穿用者感受到更强的凉感效果。因此,能在穿用者的背侧提供良好的清凉感。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配置在当穿用上述吸收性物品时与穿用者的背侧的自髂后上棘至髂嵴的区域抵接的部位。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该区域,由于髂嵴的突出,腰围构件(凉感剂配置区域)容易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能使穿用者容易感受到凉感剂所带来的凉感效果。尤其是在穿用者落座的场合或保持躺卧姿势的场合,在该区域容易出汗,因而,能更加提高由凉感剂产生的舒适性。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在上述上下方向设在上述后侧腰围构件的上端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后侧的上端之间。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在穿用时在发汗量多并出现集汗而容易产生闷热的后侧腰围部的上端部附近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在该区域容易使穿用者感受到清凉感,能降低因出汗闷热导致的不适感。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在上述左右方向在中央部具有非连续部。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与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地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的场合相比较,即便在与左右髂嵴之间的凹陷抵接的中央部设置非连续部,提供给穿用者的清凉感也难以出现差异。于是,通过不在中央部设置凉感剂,能维持良好的凉感效果并能降低凉感剂配置的成本。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在上述左右方向跨越上述吸收性物品的中央位置地具有非连续部。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由于是位于髂嵴间的身体与后侧腰围部之间的间隙最大且难以有助于给穿用者提供清凉感的部分,所以,通过以跨越该中央位置的方式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非连续部,能抑制成本,并能不降低凉感效果地高效形成凉感剂配置区域。另外,由于在间隙大的区域未配置凉感剂,所以,空气容易在上下方向透过,难以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产生闷热。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将上述前侧腰围部和上述后侧腰围部接合的侧方接合部,在上述左右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从上述侧方接合部离开规定距离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以不与侧方接合部重叠的方式设置凉感剂,可抑制因凉感剂所含的油分的影响导致侧方接合部的接合强度降低。由此,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难以剥离。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在上述上下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从上述腰围构件的上端离开规定距离地配置。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于腰围构件的上端边缘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与穿用者的衣服接触的可能性高,所以,通过以不与该上端边缘重叠的方式设置凉感剂,能抑制凉感剂附着在穿用者的衣服上。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具有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和向上述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的上述上下方向的下侧离开的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穿用时,即便在穿用者活动身体时在腰围构件产生褶皱,上下2个凉感剂配置区域之中的至少任一者紧贴穿用者肌肤的可能性也高。因此,能使穿用者更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为上述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以上。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容易出汗的腰围上方区域,能提高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紧贴穿用者肌肤的概率。因此,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能在容易集汗的区域使凉感效果提高。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在上述上下方向,在上述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与上述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之间,设有在上述厚度方向将上述后侧腰围构件的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接合的接合部。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在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与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之间的区域使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相互接合,从而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该区域难以从穿用者的肌肤脱离。由此,设在该区域的上下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以及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分别紧贴穿用者肌肤,能使穿用者更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腰围弹性构件,在上述腰围构件之中,将在上述上下方向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将与上述第1区域的下侧邻接且在上述上下方向不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此时,上述第1区域中的上述腰围弹性构件的上述左右方向的应力大于上述第2区域中的上述腰围弹性构件的上述左右方向的应力。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在与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第1区域提高腰围弹性构件的应力,在该第1区域,后侧腰围部(凉感剂配置区域)更容易紧贴穿用者的肌肤,能使穿用者更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与上述腰围弹性构件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腰围弹性构件所带来的收缩力容易直接作用在凉感剂配置区域。由此,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凉感剂配置区域被推压到穿用者的肌肤上,能使凉感效果提高。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不具有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与上述腰围弹性构件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抑制设在凉感剂配置区域的凉感剂的油分与附着在腰围弹性构件上的粘接剂混合而导致接合力降低。由此,容易抑制腰围弹性构件的位置偏移等。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具有肌肤侧片、非肌肤侧片以及层积在上述肌肤侧片的肌肤侧的肌肤面片,上述凉感剂设在上述肌肤侧片与上述肌肤面片之间。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能在靠近穿用者肌肤的位置设置凉感剂,并能抑制该凉感剂与穿用者肌肤直接接触。由此,能抑制肌肤问题,并且能使穿用者感受到充分的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的肌肤侧以及非肌肤侧邻接的片构件分别是包含熔喷层的无纺布。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于包括熔喷层的无纺布由极细纤维构成,所以,纤维密度高,由此,能抑制凉感剂透过腰围构件而从厚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脱落。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将上述前侧腰围部和上述后侧腰围部接合的侧方接合部,在上述上下方向,在比上述侧方接合部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设有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在腰围构件的下方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即便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者活动大腿或落座时也能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吸收性物品沿着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下端缘部具有后侧腿围弹性构件,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上述后侧腿围弹性构件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即便穿用者在穿用了吸收性物品的状态下步行或活动大腿,后侧腰围部的下端缘部(臀部罩)也难以翻卷,且能沿腿围开口提高凉感效果。由此,能给穿用者提供更为良好的清凉感。
在该吸收性物品中,优选的是,上述腰围构件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时或是自然状态下具有在上述厚度方向形成有凹凸的部分,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形成有上述凹凸的部分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通过利用凹凸形成出腰围构件容易抵碰穿用者身体的部分和难以抵碰的部分,形成凉感剂容易作用的部分和难以作用的部分,能长时间地显现凉感功能。因此,能容易维持穿用吸收性物品时的舒适性。
===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列举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以下也称为“尿布1”)为例来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也包括短裤型卫生巾或其他内裤(短裤)型吸收性物品。
<尿布1的构成>
图1是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处的概略剖面图。另外,尿布1的“伸长状态”是指使尿布1整体(制品整体)无褶皱地伸长的状态,具体是指伸长直至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例如后述的吸收性主体10、腰围构件20等)的尺寸成为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一致或与之接近的尺寸为止的状态。
尿布1在图1所示的内裤型状态下,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并具有腰围开口BH和一对腿围开口LH、LH。
上下方向的上侧与腰围开口BH侧对应,下侧与下裆侧对应。另外,前后方向的前侧与穿用者的腹侧对应,后侧与穿用者的背侧对应。另外,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尿布1具有相互交叉的纵向和横向。纵向是沿着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方向,与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相当。横向是沿着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方向。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将构成尿布1的材料层积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厚度方向上的与穿用者肌肤接触的那侧设为肌肤侧,将其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
尿布1具有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10和配置在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20。并且,腰围构件20具有与尿布1的前身相当的前侧腰围部30和与尿布1的后身相当的后侧腰围部40。即,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是所谓三部件型的内裤型尿布,作为第1部件具有贴在穿用者的胯当部来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吸收性主体10,作为第2部件具有覆盖穿用者腹侧部的前侧腰围部30,作为第3部件具有覆盖穿用者背侧部的后侧腰围部40。
在图2的展开状态下,在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相互在纵向空开间隔地平行排列的状态下,在它们之间搭设有吸收性主体10。并且,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与图2的纵向相当)的各端部10ea、10eb分别经由主体接合部60而接合固定在最邻近的腰围部30、40的肌肤侧。
具体来讲,在吸收性主体10与前侧腰围部30在厚度方向重叠的前侧重叠区域OL30,通过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形成的前侧主体接合部61(主体接合部60),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面与前侧腰围部30的肌肤侧面接合(参照图2以及图3)。同样,在吸收性主体10与后侧腰围部40在厚度方向重叠的后侧重叠区域OL40,通过由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形成的后侧主体接合部62(主体接合部60),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面与后侧腰围部40的肌肤侧面接合。
并且,从该展开状态起,以纵向的中央位置CL为折叠位置(对折线),将吸收性主体10对折。在该对折的状态下相互相向的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在左右方向两侧的侧部30sw以及侧部40sw相互接合并连结,形成一对侧方接合部50、50。即,通过一对侧方接合部50、50将前侧腰围部30和后侧腰围部40成形为环状。另外,侧方接合部50通过熔融或粘接等公知的接合手段而形成。
由此,成为图1所示那样的形成有腰围开口BH以及一对腿围开口LH、LH的内裤型状态的尿布1。
(吸收性主体10)
吸收性主体10具有吸收排泄液的吸收性芯11、配置在比吸收性芯11靠厚度方向的肌肤侧的位置的顶片12、以及配置在比吸收性芯11靠非肌肤侧的位置的底片13(参照图3)。但是,吸收性主体10也可以具备除此以外的片构件。例如,也可以在厚度方向上的顶片12与吸收性芯11之间具备副片(未图示)。
吸收性芯11是吸收并保持尿等排泄液的构件,例如由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的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形成。另外,吸收性芯11也可以由薄纸或无纺布等透液性的片构件(芯包覆片11b)来覆盖外周面。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11在长度方向的前侧端与后侧端之间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小的收窄部11c,具有图1所示那样的俯视时的大致沙漏形状。该收窄部11c是在穿用尿布1时被夹在穿用者的两腿之间的部分,通过使该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变短(宽度变小),吸收性芯11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胯当。
顶片12是透液性的片,例如使用亲水性的热风无纺布或纺粘无纺布等。另外,顶片12也可以构成为左右方向的两侧部从厚度方向的肌肤侧向非肌肤侧折回而将吸收性芯11包入(图3中未图示)。
底片13是不透液性片13a和配置在其非肌肤侧的疏水性的外装片13b的二层结构。作为不透液性片13a,例如使用树脂薄膜等,作为外装片13b,例如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
另外,也可以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沿着纵向(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一对防漏壁部(图3中未图示)。例如,通过在左右方向(横向)使外装片13b的一部分从吸收性芯11的两端朝外侧伸出并朝肌肤侧弯折,能形成一对防漏壁部。通过设置这样的防漏壁部,在穿用尿布1时,容易抑制由吸收性主体10吸收的排泄物发生侧漏。
(前侧腰围部30)
如图3所示那样,前侧腰围部30具有:配置在厚度方向的肌肤侧的肌肤侧片31;以与肌肤侧片31的非肌肤侧邻接的方式层积的非肌肤侧片32;以及设在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片31与非肌肤侧片32之间的腰围弹性构件35。
肌肤侧片31以及非肌肤侧片32是图2所示那样的俯视时呈长方形形状的片构件,例如由SMS(纺粘―熔喷―纺粘)无纺布等形成。
腰围弹性构件35例如由橡胶丝等形成,在肌肤侧片31与非肌肤侧片32之间,以在上下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且在左右方向伸长的状态进行安装。利用该腰围弹性构件35显现的伸缩性,前侧腰围部30匹配于穿用者的腹侧腰围。
腰围弹性构件35的安装可使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来进行。例如,可在腰围弹性构件35上涂敷热熔粘接剂并使其以规定的伸长倍率伸长并由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夹入,由此安装腰围弹性构件35。即,隔着腰围弹性构件35利用粘接剂将肌肤侧片31和非肌肤侧片32接合。另外,也可以不在腰围弹性构件35侧涂敷粘接剂,而是通过在肌肤侧片31以及非肌肤侧片32侧涂敷粘接剂,从而安装腰围弹性构件35。
另外,在前侧腰围部30的最靠肌肤侧的面的一部分层积有肌肤面片36。肌肤面片36如图3所示那样是配置成从肌肤侧覆盖(在上下方向跨越)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的上端10ea(纵向的前侧端)的片构件,具有作为罩片的功能。由此,可在穿用尿布1时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边缘咬入到穿用者肌肤中。肌肤面片36例如由SMS无纺布等形成。另外,肌肤面片36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具有伸缩性的片构件(例如伸缩性无纺布)。
(后侧腰围部40)
后侧腰围部40具有与前侧腰围部30大致同样的构成。即,后侧腰围部40具有:配置在厚度方向的肌肤侧的肌肤侧片41;以与肌肤侧片41的非肌肤侧邻接的方式层积的非肌肤侧片42;以及设在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片41与非肌肤侧片42之间的多个腰围弹性构件45。各构件的构成由于与前侧腰围部30大致同样,故而省略说明。
另一方面,后侧腰围部40的外观形状与前侧腰围部30不同。具体来讲,后侧腰围部40如图2那样具有比侧方接合部50(侧部40sw)靠上下方向的下侧的部分成为大致梯形形状的臀部罩40b。臀部罩40b从上下方向的上侧朝下侧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小,其外缘是弯曲的部位。通过设置臀部罩40b,能在穿用尿布1时由后侧腰围部40大范围地覆盖穿用者的臀部。
并且,在臀部罩40b设有图2所示那样的橡胶丝等后腿围弹性构件47。后腿围弹性构件47以沿着臀部罩40b的周缘部伸长的状态安装在肌肤侧片41与非肌肤侧片42之间,利用该后腿围弹性构件47所显现的伸缩性,在穿用尿布1时,后侧腰围部40的臀部罩40b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臀部,另外难以从臀部翻卷。
另外,与前侧腰围部30同样,在后侧腰围部40的最靠肌肤侧的面的一部分层积有肌肤面片46。肌肤面片46如图3所示那样是配置成从肌肤侧覆盖(在上下方向跨越)吸收性主体10的背侧的上端10eb(纵向的后侧端)的片构件。进而,尿布1的后侧腰围部4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的肌肤面片46与肌肤侧片41之间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
<凉感剂配置区域70>
图4是示出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中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一例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在腰围构件20之中的后侧腰围部40的一部分区域具有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凉感剂例如以面状、线状、螺旋状、Z状、线状、点状等形状配置。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凉感剂,可使用本技术领域中一般作为凉感剂已知的物质,优选是具有挥发性且对皮肤的神经中的受体活性化通道(TRPM8)作用的物质。例如,可列举薄荷脑(例如l-薄荷脑)以及其衍生物(例如乳酸薄荷醇)、水杨酸甲酯、樟脑、黄瓜提取物、来自植物(例如薄荷、桉树、肉豆蔻)的精油等。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内包着这些凉感剂的水溃散性的微囊涂敷在规定的区域来形成凉感剂配置区域70。有关微囊的详细情况在后说明。
在图4的例子中,在上下方向在后侧腰围部40的上方区域,即在上下方向在比后侧腰围部40的下端40ed靠近上端40eu的位置,设有一对凉感剂配置区域70、70。一对凉感剂配置区域70、70在左右方向分离开规定距离gw70地配置。并且,一对凉感剂配置区域70、70分别具有在左右方向(横向)呈带状延伸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和设在比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靠上下方向的下侧的位置的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和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在上下方向分离开规定距离gl70地配置。
另外,在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中,将未设置凉感剂(微囊)的区域设为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例如,在图4中,左右方向上的一对凉感剂配置区域70、70之间的区域(由gw70表示的区域)是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同样,上下方向上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与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之间的区域(由gl70表示的区域)也是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
另外,尿布1在市场上流通时是以折叠且捆包的状态出货,而在制品搬送时或用户将购入的尿布1开封时,存在着凉感剂(微囊)从凉感剂配置区域70脱离而附着在尿布1的其他区域(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的可能性。另外,在穿用尿布1时,存在着因穿用者活动身体或无纺布彼此摩擦而凉感剂(微囊)同样会从凉感剂配置区域70脱离的可能性。即,即便是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也存在着实质上以小于1%的程度的概率含有凉感剂(微囊)的可能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无意地附着了脱落的凉感剂(微囊)的区域并没有包含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中。即,也将凉感剂(微囊)的浓度明确比凉感剂配置区域70低的区域、或是凉感剂的浓度为一定值以下的区域设为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
可是,在凉感剂是无色透明的场合,要目视辨认凉感剂配置区域70会有些困难,例如,可通过进行以下那样的感官检查来确认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位置。首先,对展开状态的腰围构件20进行划分(例如在纵向20等分且在横向10等分)并切分,将划分并切分出的构件进一步按规定的尺寸(例如2×2cm)切分成多张。并且,将切分出的构件1张1张地例如通过冷喷涂进行剥离来制作多张样本片(贴片)。接下来,按样本片的量来准备与样本片相同尺寸的PE片(聚乙烯片,在一例中,只要是气密性高的片即可)。接下来,在第1张样本片上重叠PE片,将第1张样本片放在感官检查的检查者的二个手腕的内侧,测量检查者从该样本片感受到凉感效果为止的时间并记录。对多张样本片执行该感官试验,分别测量并记录时间。在全区域进行这样的感官试验,测量有关所有样本片的时间并记录。并且,通过比较各个样本片的时间,能确定涂敷有凉感剂的样本片。
另外,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确定例如可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具体来讲,利用气相色谱-质量分析计(例如岛津制作所制GCMS-QP2010 Plus),作为载气使用氦气,将测定模式设为扫描法,利用电子撞击电离法进行测定。在该方法中,将各样本片形成为折叠并团成小块的状态,并放入到烧杯内。烧杯的上部由铝箔覆盖,进而由塑料石蜡薄膜从其上部覆盖,将烧杯内密封的烧杯放入37度的恒温水槽中。将SPME纤维(Sigma-Aldrich 50/39μmDVB/CAR/PDMS、Stableflex2cm)贯通铝箔地插入至烧杯,萃取各样本片的香气成分。然后,立刻利用气相色谱-质量分析计测定从烧杯取出的SPME纤维。计算将由此得出的各质量分别除以样本片的面积而得的值。通过比较该除得的值,能确定涂敷有凉感剂的样本片。
另外,在凉感剂被封入微囊而该微囊由水溶性淀粉形成的场合,也可通过由碘等着色,将凉感剂配置区域70可视化。另外,也可以利用电子显微镜等观察配置有微囊的区域,通过测定设在每个区域的微囊的数量来判断凉感剂配置区域70。
<关于微囊>
在本说明书中,水溃散性的微囊是指具有直径1~1,000μm的大小且具有内包芯材(凉感成分)的空间的胶囊。上述胶囊若能内包芯材且控制芯材的释放,则其外观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球形、不规则形等外观形状。另外,上述胶囊可以是具有1个保持芯材的空间的单核型、具有多个保持芯材的空间的多核型、或是微颗粒状的芯物质分散在颗粒内部的结构、或是含浸液体状的芯物质的结构的矩阵型。作为上述空间的形状,可列举球形、不规则形等空间形状。
在微囊中,内包(或者含有)芯材的膜材(壁材)因化学性刺激而出现变化,释放内包(或者含有)的成分。作为化学性刺激,例如可列举体液等液体(水溶液)与微囊壁材的接触等。
通过将这些化学性刺激赋予给微囊的壁材,能引起壁材的溃散。其结果,能使微囊内的芯材开始释放,或者在刺激前逐渐释放了的场合能促进该释放的程度。在像本发明那样微囊是水溃散性的场合,是指通过与汗等液体(体液)接触而溃散到了将内包的凉感成分释放的程度的性质。具体来讲,可列举出微囊的壁材溶解于水而溃散的场合、若微囊与液体接触则微囊在水中溶胀而其强度降低导致微囊被破坏从而溃散的场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在微囊溶解于水而溃散的场合,在25℃下,相对于100g水,微囊具有优选是10~300g、更优选是20~200g、进而优选是30~100g的范围的水溶解度。上述水溶解度除了将试验温度设为25℃以外,根据OECD指南No.105烧瓶法进行测定。
另外,微囊优选不溶于作为该微囊的分散剂的溶剂,并且优选不在作为该微囊的分散剂的溶剂中溶胀。这是出于保护内包的凉感成分的观点。作为水溃散性的微囊的素材,例如可列举糖类例如单糖类(例如葡萄糖)、二糖类(例如蔗糖)、多糖类(例如糊精、葡甘露聚糖、海藻酸钠、水溶性淀粉等)、环状低聚糖(环糊精)、明胶、水溶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等)等。
上述微囊为市售产品,例如可列举由Symrise公司市售的INCAP(商标)等。
另外,上述微囊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制造:使微囊的素材溶解于水而形成水溶液,在该水溶液中混合凉感成分以及界面活性剂,一边喷射上述水溶液一边进行减压干燥。
作为上述的微囊的分散剂的溶剂,优选的是将凉感成分内包并保持在微囊中的溶剂。关于这样的溶剂,可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16-13154号。
<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在腰围构件20具备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穿用尿布1时,能使穿用者的肌肤产生凉感效果,能感受到清凉感。并且,尿布1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配置成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不与将吸收性主体10和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接合的主体接合部60(后侧主体接合部62)重叠(参照图4)。换言之,构成为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未设置凉感剂的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具有与主体接合部60重叠的部分。
在以往的一次性尿布中,在腰围构件设置凉感剂等所谓功能材料的场合,一般是从横向的一方侧遍及至另一方侧地在尽可能大的范围涂敷凉感剂(功能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场合,腰围构件的主体接合部会与凉感剂(功能材料)重叠,存在着因形成主体接合部的粘接剂与凉感剂(功能材料)所含的油分混合从而导致主体接合部的接合强度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在腰围构件之中与吸收性主体重叠的部分,因该吸收性主体的刚性的影响,腰围构件的伸缩性容易受到阻碍,腰围构件难以紧贴于穿用者身体,存在着凉感剂(功能材料)难以作用于穿用者肌肤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过将凉感剂配置区域70(以及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限定在图4中说明的位置,形成主体接合部60的粘接剂与凉感剂变得难以混合,能够难以降低吸收性主体10与腰围构件20的接合强度。另外,由于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之中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难以受到吸收性主体10所带来的刚性的影响,所以,在穿用尿布1时凉感剂配置区域70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肌肤。由此,能实现不会使腰围构件20与吸收性主体10的接合强度降低地具备容易作用于穿用者肌肤的凉感剂的吸收性物品。
另外,在尿布1中,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以与主体接合部60(后侧主体接合部62)的整体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凉感剂配置区域70。换言之,主体接合部60(后侧主体接合部62)的整体与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重叠。因此,在尿布1中形成主体接合部60的粘接剂与凉感剂混合的可能性极低,更容易抑制吸收性主体10与腰围构件20的接合强度。并且,由于凉感剂配置区域70受到吸收性主体10所带来的刚性的影响的可能性也变低,所以,凉感剂配置区域70(后侧腰围部40)更容易匹配于穿用者的肌肤,能容易使穿用者感受到凉感效果。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设在腰围构件20与吸收性主体10不重叠的区域的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大于设在腰围构件20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区域(图2中的重叠区域OL30、OL40)的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即,以设于腰围构件20的凉感剂之中的设在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位置的凉感剂的比例变小的方式形成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腰围构件20中在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重叠区域OL30、OL40配置了凉感剂的场合,在穿用尿布1时,由于在厚度方向的穿用者的肌肤与凉感剂之间夹着吸收性主体10,因而,凉感剂难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难以作用凉感效果。因此,设在重叠区域OL30、OL40的凉感剂的比例越大,则作为尿布整体凉感效果就越小。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由于设在腰围构件20不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区域的凉感剂的量大于设在与吸收性主体重叠的区域的凉感剂的量,所以,凉感效果难以受到吸收性主体的阻碍,能更容易使穿用者感受到凉感效果。
另外,在尿布1中,在腰围构件20之中,设在后侧腰围部40的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大于设在前侧腰围部30的凉感剂的合计重量。作为尿布1的穿用者的人员的身体,通常是后侧(背侧)腰围的汗腺数量比前侧(腹侧)腰围多,容易在背侧出汗。
因而,与腹侧相比,在背侧配置大量的凉感剂,由此,能在容易出汗的背侧使穿用者感受到更强的凉感效果。在图4中,凉感剂配置区域70设在后侧腰围部40,而没有设在前侧腰围部30。因此,在尿布1中,容易在穿用者的背侧提供良好的清凉感。
图5是说明穿用尿布1时的穿用者身体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位置关系的图。如图5所示那样,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穿用了尿布1时配置在与穿用者的背侧中从髂后上棘至髂嵴的区域抵接的部位。该部位由于髂嵴的突出而容易使腰围构件20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能容易使穿用者感受到设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凉感剂所带来的凉感效果。另外,在穿用者落座的场合或保持躺卧姿势的场合,在该部位腰围构件20被推压在肌肤上而容易出汗。因而,通过在图5所示那样的位置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70,能更加提高凉感剂所带来的舒适性。
并且,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上下方向(纵向)设在吸收性主体10的后侧的上端10eb与后侧腰围部40的上端40eu之间(参照图4)。
在穿用了尿布1时,在后侧腰围部40与穿用者身体抵接的区域之中,越是上下方向的上侧,即越接近腰围开口BH,则发汗量就越多,汗越容易存积,容易产生闷热。于是,通过在比吸收性主体10的后侧的上端10eb靠上侧的区域(后侧腰围部40的上端部)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该区域容易使穿用者感受到凉感效果,能降低因出汗闷热而导致的不适感。另外,通过将凉感剂配置区域70设在比吸收性主体10的后侧上端10eb靠上侧的位置,在穿用尿布1时,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与穿用者的肌肤之间(厚度方向)没有夹着吸收性主体10,因而,凉感效果容易直接作用于穿用者的肌肤。因此,能更加提高凉感剂所带来的舒适性。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左右方向空开规定距离gw70地在左右设有一对。换言之,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左右方向在中央部具有非连续部,该中央部成为未设置凉感剂的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如图5所示那样,一对凉感剂配置区域70、70之间的区域是因左右的髂嵴之间的凹陷使得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难以紧贴穿用者身体而难以有助于凉感效果的区域。即,与在左右方向连续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场合相比较,即便在中央部设置非连续部(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也难以在对穿用者提供的清凉感上产生差异。于是,通过不在中央部设置凉感剂,能维持良好的凉感效果,并能降低凉感剂配置的成本。
另外,优选的是,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左右方向上的非连续部(凉感剂非配置区域75)跨越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地配置。髂嵴之间的凹陷(参照图5)通常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最深。也就是,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是最难以有助于给穿用者提供清凉感的部分。因此,通过以跨越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方式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70间的非连续部,能抑制成本,并且不会降低凉感效果地高效形成凉感剂配置区域70。另外,通过在髂嵴间在身体与后侧腰围部40之间的间隙最大的区域未配置凉感剂,空气容易在上下方向透过,在穿用尿布1时难以产生闷热。
另外,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左右方向从侧方接合部50分离开规定距离地配置。即,在左右方向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外侧端与侧方接合部50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隔。如上所述,在侧方接合部50,前侧腰围部30与后侧腰围部40利用熔融或粘接等接合手段而相互连结。在与这样的侧方接合部50重叠地设置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场合,在前侧腰围部30与后侧腰围部40之间夹着凉感剂,这样会存在着因该凉感剂所含的油分的影响导致侧方接合部50的接合强度降低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过以不与侧方接合部50重叠的方式设置凉感剂,可抑制因凉感剂导致熔融或粘接的强度降低。由此,前侧腰围部30与后侧腰围部40难以剥离,尿布1容易维持内裤型形状。
另外,凉感剂配置区域70在上下方向从腰围构件20的上端(40eu)分离开规定距离地设置(参照图4)。即,在上下方向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上侧端与腰围构件20的上端40eu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隔。腰围构件20的上端30eu、40eu是成为尿布1的上端缘(边缘)的部分,是存在着在穿用尿布1时与穿用者的衣服接触的可能性的部分。假设在该上端边缘设有凉感剂的场合,存在着凉感剂附着到衣服上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通过以不与腰围构件20的上端边缘重叠的方式设置凉感剂,能抑制在穿用尿布1时凉感剂附着在穿用者的衣服上。
另外,凉感剂配置区域70具有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和朝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的下侧分离开规定距离gl70的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若在穿用尿布1时穿用者活动身体,则有时会由于在腰围构件20产生褶皱等原因使得腰围构件20的肌肤侧面难以相对于穿用者的肌肤以面匹配。即,有时在腰围构件20形成褶皱,在与穿用者的肌肤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产生这样的间隙的部分,设在腰围构件20的凉感剂难以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存在着难以产生凉感效果的可能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的腰围构件20配置有在上下分离开的2个凉感剂配置区域71、72,因而,即便在腰围构件20产生了褶皱的场合,上下2个凉感剂配置区域71、72之中的至少任一方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即便在尿布1的穿用者活动身体的场合,也容易使穿用者可靠地感受到凉感效果。
此时,优选的是,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H71为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H72以上。若是这样的构成,则在穿用了尿布1时,在更容易出汗的腰围上方区域(接近腰围开口BH的区域),能提高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的概率。因此,能在穿用尿布1时容易集汗的区域高效地提高凉感效果。
进而,在尿布1中,在上下方向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与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之间的区域(由gl70表示的区域),设有至少1根腰围弹性构件45(参照图4)。如上所述,腰围弹性构件45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接合在厚度方向的后侧腰围部40的肌肤侧片41与非肌肤侧片42之间。因此,在上下方向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与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之间的区域,设有隔着该腰围弹性构件45在厚度方向接合肌肤侧片41与非肌肤侧片42的接合部。因而,在穿用尿布1时,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与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之间的区域(gl70的区域)在厚度方向紧贴,难以从穿用者的肌肤脱离。进而,如图4那样,若在gl70的区域配置腰围弹性构件45,则相对于该区域作用因腰围弹性构件45产生的收缩力,被推压在穿用者的肌肤上。因此,在gl70的区域的上下设置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以及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分别容易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能使穿用者更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另外,在尿布1的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中,在上下方向,将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重叠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R1,将与第1区域R1的下侧邻接且不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重叠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R2(参照图4),此时,优选的是,第1区域R1中的腰围弹性构件45的左右方向的应力大于第2区域中的腰围弹性构件45的左右方向的应力。此处所说的“应力”是指弹性构件要从伸长状态恢复成原来状态的力(即收缩力)。例如,当在尿布1的制造工序中将腰围弹性构件45配置在后侧腰围部40时,一边通过改变腰围弹性构件45的搬送速度来使拉伸程度变化一边进行配置,或是使腰围弹性构件45的配置根数变化,由此在每个区域都能调整应力。这样,通过在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重叠的第1区域R1提高腰围弹性构件45的应力,后侧腰围部40之中的第1区域R1容易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能更容易感受到凉感效果。
另外,第1区域R1以及第2区域R2的应力的大小可使用公知的拉伸试验机来调查。例如,在各个区域,将后侧腰围部40切成规定的长度量(例如50mm)来采集样本片,由拉伸试验机的一对夹头部以左右方向(伸缩方向)的间隔成为10mm的方式把持该样本片,在该状态下,以规定的拉伸速度拉伸该样本片直至把持的夹头部的间隔成为15mm。测定此时的样本片要恢复成原状的力。通过在多个部位进行该测定并进行比较,能调查应力的大小。
另外,在图4中,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凉感剂配置区域70与腰围弹性构件45具有重叠的部分。若是这样的构成,腰围弹性构件45所产生的收缩力容易直接作用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即,在穿用尿布1时,凉感剂配置区域70被推压到穿用者的肌肤上,能提高凉感效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凉感剂配置区域70与腰围弹性构件45不具有重叠的部分。腰围弹性构件45由于通过热熔粘接剂等与腰围构件20接合,所以,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与腰围弹性构件45重叠的场合,存在着设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凉感剂的油分与附着于腰围弹性构件45的粘接剂混合而导致接合力降低的可能性。相对于此,通过以不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重叠的方式配置腰围弹性构件45,腰围弹性构件45与腰围构件20的接合强度难以降低,能抑制腰围弹性构件45的位置偏移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3所示那样,在厚度方向上的构成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肌肤侧片41与肌肤面片46之间设有凉感剂配置区域70。换言之,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肌肤侧以及非肌肤侧层积有无纺布等片构件。因此,构成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凉感剂(微囊)难以与穿用者的肌肤直接接触,容易抑制皮疹等肌肤问题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层积在比凉感剂配置区域70靠肌肤侧的位置的片构件的张数是仅1张(肌肤面片46)。即,由于凉感剂设在隔着1张片构件地靠近穿用者肌肤的位置,所以,能抑制肌肤问题,并能使穿用者感受到充分的凉感效果。
另外,优选的是,在构成腰围构件20(后侧腰围部40)的片构件之中,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肌肤侧以及非肌肤侧邻接的片构件由包含熔喷层的无纺布形成。由于包含熔喷层的无纺布由极细纤维构成,所以,纤维密度高,由此,能抑制凉感剂(微囊)透过该无纺布从厚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脱落。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肌肤侧邻接的肌肤面片46和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非肌肤侧邻接的肌肤侧片41均由包含熔喷层的SMS无纺布构成。因此,设在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凉感剂难以向厚度方向的外侧脱落,难以丧失凉感功能。
另外,在尿布1的腰围构件20中,通过腰围弹性构件35、45在左右方向收缩,在表面形成多个褶皱(参照图1)。即,腰围构件20具有在穿用时或是自然状态下在厚度方向形成有凹凸的部分。
并且,优选的是,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该形成有凹凸的部分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至少在一部分重叠。通过形成因凹凸而使腰围构件20容易与穿用者身体抵接的部分和难以抵接的部分,形成出凉感剂容易作用的部分和难以作用的部分,因而能长时间地显现凉感功能。因此,能容易维持穿用此尿布1时的舒适性。
<变形例>
图6是示出尿布1的腰围构件20的变形例的概略剖面图。该图6是与图3对应的图,关于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示出了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处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状态。在本变形例中,在前侧腰围部30没有设置肌肤面片36。并且,具有非肌肤侧片32的一部分在前侧腰围部30的上端30eu从厚度方向的非肌肤侧朝肌肤侧且从上下方向(纵向)的上侧朝下侧被折回的折回部32f。同样,在后侧腰围部40,没有设置肌肤面片46,设有非肌肤侧片42的一部分在后侧腰围部40的上端40eu被折回的折回部42f。该折回部32f、42f以跨越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10ea、10eb的方式从肌肤侧覆盖,分别实现了与肌肤面片36、46同等的功能。即,在图6的变形例中,折回部32f、42f与肌肤面片36、46对应。
在图6的变形例中,在后侧腰围部40,在肌肤侧片41与折回部42f之间设置凉感剂(微囊),形成出凉感剂配置区域70。
即便在这样构成的场合,也能实现与上述的凉感剂配置区域70同样的效果。
接下来,图7是示出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变形例的俯视图。该图7是与图4对应的图,示出了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的俯视图。
在图7的变形例中,除了上述的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以及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以外,还设有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73。另外,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以及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与图4中所说明的构成同样。
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73是腰围构件20中的与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等同样的设有凉感剂(微囊)的区域。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后侧腰围部40之中的比侧方接合部50的下端靠上下方向的下侧的位置,沿着臀部罩40b的周缘部配置有多个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73。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1以及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72设在腰围构件20的上方,与之相对,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73设在腰围构件20的下方。这样,通过在腿围开口LH附近设置凉感剂,即便在尿布1的穿用者活动腿或落座时也能使其感受到凉感效果。
并且,当在厚度方向观看时,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73具有与后腿围弹性构件47重叠的部分。若是这样的构成,则在穿用尿布1时作用由腿围弹性构件47产生的收缩力,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73容易紧贴于穿用者的肌肤。因此,即便穿用者在穿用了尿布1的状态下步行或活动腿,臀部罩40b也难以发生翻卷,且能沿着腿围开口LH提高凉感效果。由此,能为穿用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清凉感。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容易的内容,并非用来限定性解释本发明。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构思的前提下可进行变更或改进,并且,本发明当然也包括其等同构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凉感剂配置区域70的凉感剂,例示了对受体活性化通道(TRPM8)作用的薄荷脑等物质,但并不限于此,若是对穿用者肌肤作用的物质,则也可以使用其他物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腰围构件20的肌肤侧面设置了肌肤面片36、46、使非肌肤侧片折回的折回部32f、42f,但是,也可以设置将这些片构件的一部分以蓝或绿等寒色系颜色着色的着色部(未图示)。通过目视辨认由寒色系颜色着色的着色部,能使穿用者容易联想到凉感剂的清凉感。另外,也可以在厚度方向与凉感剂配置区域70重叠地配置着色部,能在视觉上识别凉感剂的存在。这样,穿用者看一眼就能知道在哪个部分显现凉感效果,因而能安心地穿用尿布1。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尿布(吸收性物品),
10吸收性主体,
10ea上端(前侧、腹侧),10eb上端(后侧、背侧),
11吸收性芯,11b芯包覆片,11c收窄部,
12顶片,
13底片,13a不透液性片,13b外装片,
20 腰围构件,
30 前侧腰围部,
30eu上端,30sw侧部,
31肌肤侧片,32非肌肤侧片,32f折回部,
35 腰围弹性构件,
36 肌肤面片,
40后侧腰围部,40b臀部罩,
40eu上端,40sw侧部,
41肌肤侧片,42非肌肤侧片,42f折回部,
45腰围弹性构件,
46肌肤面片,47后腿围弹性构件,
50 侧方接合部,
60 主体接合部,
61前侧主体接合部,62后侧主体接合部,
70凉感剂配置区域,
71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72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
73第3凉感剂配置区域,
75凉感剂非配置区域,
BH腰围开口,LH腿围开口,
CL中央位置(纵向、长度方向),
OL30前侧重叠区域,OL40后侧重叠区域。

Claims (21)

1.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液性的吸收性主体和接合在上述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侧的腰围构件,在上述腰围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备设有凉感剂的凉感剂配置区域和未设置上述凉感剂的凉感剂非配置区域,
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配置有将上述吸收性主体和上述腰围构件接合的粘接剂的主体接合部,当在将上述吸收性物品展开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主体接合部与上述凉感剂非配置区域至少在一部分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设在上述腰围构件与上述吸收性主体未重叠的区域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大于设在上述腰围构件与上述吸收性主体重叠的区域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主体接合部的整体与上述凉感剂非配置区域重叠。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设在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大于设在上述前侧腰围部的上述凉感剂的合计重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配置在当穿用上述吸收性物品时与穿用者背侧的自髂后上棘至髂嵴的区域抵接的部位。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在上述上下方向设在上述后侧腰围构件的上端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后侧的上端之间。
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在上述左右方向在中央部具有非连续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在上述左右方向跨越上述吸收性物品的中央位置地具有非连续部。
9.如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将上述前侧腰围部和上述后侧腰围部接合的侧方接合部,
在上述左右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从上述侧方接合部离开规定距离地配置。
10.如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在上述上下方向,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从上述腰围构件的上端离开规定距离地配置。
11.如权利要求4~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具有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和向上述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的上述上下方向的下侧离开的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为上述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以上。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下方向,在上述第1凉感剂配置区域与上述第2凉感剂配置区域之间,设有在上述厚度方向将上述后侧腰围构件的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接合的接合部。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在上述左右方向伸缩的腰围弹性构件,
在上述腰围构件之中,将在上述上下方向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将与上述第1区域的下侧邻接且在上述上下方向不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此时,
上述第1区域中的上述腰围弹性构件的上述左右方向的应力大于上述第2区域中的上述腰围弹性构件的上述左右方向的应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与上述腰围弹性构件重叠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不具有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与上述腰围弹性构件重叠的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肌肤侧片、非肌肤侧片以及层积在上述肌肤侧片的肌肤侧的肌肤面片,
上述凉感剂设在上述肌肤侧片与上述肌肤面片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的肌肤侧以及非肌肤侧邻接的片构件分别是包含熔喷层的无纺布。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上述腰围构件具有前侧腰围部和后侧腰围部,
在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将上述前侧腰围部和上述后侧腰围部接合的侧方接合部,
在上述上下方向,在比上述侧方接合部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设有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收性物品沿着上述后侧腰围部的下端缘部具有后侧腿围弹性构件,
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上述后侧腿围弹性构件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部分。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上述腰围构件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穿用时或是自然状态下具有在上述厚度方向形成有凹凸的部分,
当在上述厚度方向观看时,上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形成有上述凹凸的部分与上述凉感剂配置区域重叠的部分。
CN202180076345.3A 2020-12-01 2021-11-15 吸收性物品 Pending CN1165073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9904A JP2022087749A (ja) 2020-12-01 2020-12-01 吸収性物品
JP2020-199904 2020-12-01
PCT/JP2021/041892 WO2022118641A1 (ja) 2020-12-01 2021-11-15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7304A true CN116507304A (zh) 2023-07-28

Family

ID=81853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6345.3A Pending CN116507304A (zh) 2020-12-01 2021-11-15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87749A (zh)
CN (1) CN116507304A (zh)
WO (1) WO202211864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4306B2 (ja) * 2006-10-25 2011-11-0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4964728B2 (ja) * 2007-09-28 2012-07-04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478495B2 (ja) * 2014-06-30 2019-03-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752085B2 (ja) * 2016-08-29 2020-09-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085836B2 (ja) * 2017-12-28 2022-06-1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吸収性物品用の温感部材、及び温感部材の吸収性物品に貼付しての使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8641A1 (ja) 2022-06-09
JP2022087749A (ja) 202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1175B (zh) 吸收性物品
JP683639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202613B2 (ja) 吸収性物品における吸水性向上方法
JP2007130435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EP3318230B1 (e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EP3639799B1 (en) Pants-type disposable diaper
CN107874914B (zh) 一次性穿着物品和有孔无纺布的粘贴方法
WO2009133745A1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4729198B2 (ja) 挿入式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CN116507304A (zh) 吸收性物品
WO2022130977A1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1189065A (ja) 吸収性物品
JP4471624B2 (ja) 吸収性物品
TW202228617A (zh) 短褲型吸收性物品的個別包裝體及短褲型吸收性物品的個別包裝體之包裝袋
JP2009254662A (ja) 吸収性物品
CN216823898U (zh) 吸收性物品
JP7209423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及び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5305725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4579313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4435240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7266554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66838B2 (ja) 吸収性物品、吸収性物品包装体、及び吸収性物品包装体のパッケージ
WO2023068036A1 (ja) 吸収性物品
JP3244472U (ja) 吸収性物品
CN110944612B (zh)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