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0393A - 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90393A CN116490393A CN202080106295.4A CN202080106295A CN116490393A CN 116490393 A CN116490393 A CN 116490393A CN 202080106295 A CN202080106295 A CN 202080106295A CN 116490393 A CN116490393 A CN 1164903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axle
- torque distribution
-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 vehicle
- axle torq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7 destabi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39 quant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76 top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50—Architecture of the driveline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or kind of transmission units
- B60K6/52—Driving a plurality of drive axles, e.g. four-wheel dri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036—Electric differentials, e.g. for supporting steering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0—Indicating wheel slip ; Correction of wheel slip
- B60L3/106—Indicating wheel slip ; Correction of wheel slip for maintaining or recovering the adhesion of the driv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12—Sp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24—Steering ang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2—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electric machines
- B60L2240/423—Torqu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46—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wheels
- B60L2240/465—Sli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60—Navigation input
- B60L2240/64—Road conditions
- B60L2240/645—Type of ro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60—Navigation input
- B60L2240/64—Road conditions
- B60L2240/647—Surface situation of road, e.g. type of pav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50/00—Driver interactions
- B60L2250/26—Driver interactions by pedal actu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50/00—Driver interactions
- B60L2250/26—Driver interactions by pedal actuation
- B60L2250/28—Accelerator pedal thresho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60/00—Operating Modes
- B60L2260/20—Drive modes; Transition between modes
- B60L2260/28—Four wheel or all wheel driv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系统及车辆,包括: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根据行驶参数信息确定整车需求状态,并输出与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其中,需求状态包括驱动效率最高,输出与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根据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和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通过该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可以实现车辆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
Description
本申请涉及汽车动力分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以及应用所述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的系统及车辆。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重,环保节能成为全球的热点话题,电动汽车由于具有节能、高效以及零排放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致力于推进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普及。
在节能和环保的基础上,通过四驱动力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动力性能和操控性能。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采用了四驱结构的动力系统,电动四驱汽车通常具备独立的前轴电驱动系统和后轴电驱动系统,前、后轴电驱动系统均可以在(0-1)的占比范围内进行驾驶员的整车需求扭矩的分配。与两驱电动汽车不同,电动四驱汽车需要在前后轴进行扭矩分配,需要有效的扭矩分配控制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四驱动力系统的优势,具有较高的控制复杂性。
由于四驱汽车前后轴扭矩分配需要考虑不同的地形和行驶工况,目前对于四驱汽车前后轴的扭矩分配控制技术仍然是整车控制技术的难点及热点。不同地形、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不同车辆运动状态以及驾驶员不同的驾驶操作,对车辆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的要求均不同, 不同的前后轴扭矩分配影响到车辆的驱动效率、稳定性和操控性等性能,并且前后轴扭矩分配时还限于前后轴电驱系统的自身限制。因此,如何根据电动四驱车辆的实际行驶状况合理分配前后轴的扭矩分配比例实现驱动效率最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以及应用所述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的系统及车辆,可以实现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的前后轴的扭矩分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包括:
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
根据行驶参数信息确定整车需求状态,并输出与所述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其中,所述需求状态包括驱动效率最高,输出与所述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根据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和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根据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的步骤包括:
获取车速和油门踏板开度;
根据所述车速和所述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的步骤包括:
获取驾驶模式、车速及油门踏板开度;
根据所述驾驶模式、所述车速和所述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的得到方法包括步骤:
对前、后轴轮胎接地点取力矩得到对应的第一公式组;
根据前、后轴驱动力之和等于总的路面附着力,且前、后轴驱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路面附着力,得到对应的第二公式组;
根据所述第一公式组和所述第二公式组得到代表前、后轴驱动力的第三公式组;
在所述第三公式组的基础上消除其中的路面附着系数,得到所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的数学模型。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公式组为:
F
Z1L=(G*b-m*du/dt*Hg)
F
Z2L=(G*a+m*du/dt*Hg)
所述第二公式组为:
F
f+F
r=φ*G
F
f=φ*F
Z1
F
r=φ*F
Z2
所述第三公式组为:
F
f=φ(W
f*g-φ*m*g*Hg/L)
F
r=φ(W
r*g+φ*m*g*Hg/L)
所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m=W
f+W
r,L=a+b,G=m*g,
m为满载质量,W
f为前轴质量,W
r为前轴质量,F
Z1为前轮地面法向力,F
Z2为后轮地面法向力,Hg为质心高度,L为轴距,a为质心到前轴的距离,b为质心到后轴的距离,r为轮胎滚动半径,
为所述路面附着系数,G为汽车重力,du/dt为汽车加速度,F
f为所述前轴驱动力,F
r为所述后轴驱动力,M
f为前轴扭矩,M
r为后轴扭矩。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的步骤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前后驱动系统的最大扭矩参数;
将所述目标扭矩与所述最大扭矩参数进行比较,取其中的较小值作为前后驱动系统的最终目标扭矩;
将所述最终目标扭矩发送至所述前后驱动系统。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车辆转向失稳控制,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转向状态,然后根据所述车辆转向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将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加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动力学分析为将车辆简化为二自由度模型,分析车辆在转弯时侧向与横向运动受力关系,以车辆外力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合力与绕质心的力矩和建立受力方程式,得到驾驶员的期望横摆角速度,然后通过所述期望横摆角速度与实际横摆角速度的差值得到所述车辆转向状态,并将所述车辆转向状态作为PID控制算法的输入参数,然后根据所述输入参数和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得到所述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其中,所述受力方程式为:
其中,V为车速,M为整车质量,Izz为绕z轴的转动惯量,D
1、D
2分别为前后轴轮胎的侧偏刚度,a
1、a
2分别为质心到前后轴的距离,β为侧偏角,
为横摆角速度,δ为轮胎转角,即方向盘转角与角传动比的乘积。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爬坡能力,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坡道坡度与预设的基于坡道坡度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根据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根据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轴打滑状态参数与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得到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将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乘,并将相乘得到的结果与所述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加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需求操控性,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方向盘转角与预设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根据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根据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 数包括:
通过车速与预设的基于车速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将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所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以及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乘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车辆转向失稳控制、爬坡能力以及需求操控性,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转向状态,然后根据所述车辆转向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坡道坡度与预设的基于坡道坡度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轴打滑状态参数与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得到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方向盘转角与预设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车速与预设的基于车速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将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以及所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乘,并将相乘所得与所述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所述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加以获得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包括: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指令;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通过加载并执行所述至少一条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以及应用所述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的系统及车辆,通过建立车辆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矩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不同路面附着系数路面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根据该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标定不同需求扭矩下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从而在车辆行驶时根据车辆实时需求的整车总需求扭矩和相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的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图1为本申请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数学模型构建时的车辆驱动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通过数学模型得到的理想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 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一实施方式的逻辑结构框图。
图5为本申请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在下述描述中,参考附图,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例。应当理解,还可使用其他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组成、结构、电气以及操作上的改变。下面的详细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限制性的,并且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仅由公布的专利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虽然在一些实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
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 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S1: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
具体地,整车总需求扭矩代表车辆在不同的行驶状态下整车所需要的扭矩。一般情况下,通过油门踏板的开度进行确定,也就是通过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当前的整车总需求扭矩。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包括:
获取车速和油门踏板开度;
根据车速和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整车总需求扭矩。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级别的车辆具有不同的整车性能调节,例如对于具备驾驶模式调节的车辆,可以调节运动、舒适等不同的驾驶模式,而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下,不同油门踏板开度下所需的整车扭矩是不同的,也就是不同的驾驶模式下具有不同的油门踏板开度查表。因此,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包括:
获取驾驶模式、车速和油门踏板开度;
根据驾驶模式、车速和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整车总需求扭矩。
步骤S2:根据行驶参数信息确定整车需求状态,并输出与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其中,需求状态包括驱动效率最高,输出与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 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根据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和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根据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具体地,整车的需求状态指车辆在不同的运动场景下不同的功能需求,而不同的功能需求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前后轴扭矩分配。例如在整个车辆的行驶过程中,最基础的功能需求为车辆的驱动效率最高,在驱动效率最高的基础上可能还需要实现车辆转向失稳时的失稳控制,还可能要实现在车辆上坡时的车辆坡度行驶时的稳定性等不同特殊情形下的车辆的需求状态,也就是对应车辆行驶时的特殊情形具有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调整。其中,车辆的行驶参数信息对应不同的需求状态所需的行驶参数信息不同,可以包括方向盘转角、四轮轮速、车速、横摆角速度、横向加速度、纵向加速度、驾驶模式、坡道坡度等。
其中,作为最基础的车辆需求状态,车辆的驱动效率最高尤为重要。当车辆的前后轮同时打滑时,车辆轮胎的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建立车辆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矩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不同路面附着系数路面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根据该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可以标定不同需求扭矩下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从该标定图表可以得出驱动效率最高对应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所说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表示前轴扭矩对于总需求扭矩的占比,或者是后轴扭矩对于总需求扭矩的占比,当其中一个确定后另外一个参数当然也就得以确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的得到方法包括步骤:
对前、后轴轮胎接地点取力矩得到对应的第一公式组;
根据前、后轴驱动力之和等于总的路面附着力,且前、后轴驱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路面附着力,得到对应的第二公式组;
根据第一公式组和第二公式组得到代表前、后轴驱动力的第三公式组;
在第三公式组的基础上消除其中的路面附着系数,得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的数学模型。
具体地,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数学模型构建时的车辆驱动受力分析示意图。如图2所示,对车辆的前、后轴轮胎接地点取力矩得到第一公式组:
F
Z1L=(G*b-m*du/dt*Hg)
F
Z2L=(G*a+m*du/dt*Hg)
当前后轮同时打滑时,车辆附着性能利用最好,在任何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条件是前后轴驱动力之后等于附着力,并且前后轴驱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因此,第二公式组为:
F
f+F
r=φ*G
F
f=φ*F
Z1
F
r=φ*F
Z2
根据第一公式组和第二公式组得到代表前、后轴驱动力的第三公式组:
F
f=φ(W
f*g-φ*m*g*Hg/L)
F
r=φ(W
r*g+φ*m*g*Hg/L)
最后在第三公式组的基础上消除其中的路面附着系数
得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的数学模型:
其中,m=W
f+W
r,L=a+b,G=m*g,
m为满载质量,W
f为前轴质量,W
r为前轴质量,F
Z1为前轮地面法向力,F
Z2为后轮地面法向力,Hg为质心高度,L为轴距,a为质心到前轴的距离,b为质心到后轴的距离,r为轮胎滚动半径,
为所述路面附着系数,G为汽车重力,du/dt为汽车加速度,F
f为所述前轴驱动力,F
r为所述后轴驱动力,M
f为前轴扭矩,M
r为后轴扭矩。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附着系数路面,理想的驱动力分配曲线,即理想的前后轴扭矩分配曲线。请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通过数学模型得到的理想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示意图。从图3可以看出,当整车的总需要扭矩确定后,相应的前后轴的扭矩也就得到确定,也就是说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得到确定,实质上该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是通过整车总的需求扭矩查表得出,而该表则是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也即该数学模型的最终应用。例如,图3中,路面附着系数
为0.1时对应的后轴扭矩为400N.m,前轴扭矩为500N.m,因此总的需求扭矩为900N.m,此时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为前轴扭矩或后轴扭矩与总扭矩的比值。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2中,需求状态还包括车辆转向失稳控制,根据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转向状态,然后根据车辆转向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
将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与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相加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具体地,车辆在转向时,前后轴扭矩分配尤为重要,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在过多转向状态时,后轮轮胎的侧向力负荷较大,此时如果在后轮施加驱动扭矩分配控制,增加扭矩,则容易导致车辆过多转向状态恶化,不利于车辆稳定控制。而车辆在中性或不足转向状态下,通过对后轮进行扭矩分配控制,增加扭矩,则有利于提升车辆转向响应和减弱不足转向特性。因此,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对车辆的转向状态进行判断,然后根据不同的转向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不同转向状态下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即量化的转向状态作为输入参数,获取按照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得到的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其中,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可以是标定量表或计算公式,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车辆动力学分析为将车辆简化为二自由度模型,分析车辆在转弯时侧向与横向运动受力关系,以车辆外力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合力与绕质心的力矩和建立受力方程式,得到驾驶员的期望横摆角速度,然后通过期望横摆角速度与实际横摆角速度的差值得到车辆转向状态,并将车辆转向状态作为PID控制算法的输入参数,然后根据该输入参数和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得到相应的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其中,受力方程式为:
其中,V为车速,M为整车质量,Izz为绕z轴的转动惯量,D
1、D
2分别为前后轴轮胎的侧偏刚度,a
1、a
2分别为质心到前后轴的距离,β为侧偏角,
为横摆角速度,δ为轮胎转角,即方向盘转角 与角传动比的乘积。
具体地,根据车辆动力学分析,将车辆简化为二自由度模型,根据该模型得到的受力方程式,当驾驶员输入某个方向盘转角时,可以计算出驾驶员期望的横摆角速度,然后通过安装在整车上的横摆角速度传感器检测的实际横摆角速度数值进行对比,当实际横摆角速度大于期望的横摆角速度时,车辆为过多转向,反之为不足转向。在量化计算方面,通过将期望横摆角速度与实际横摆角速度差值作为闭环PID(比例(proportion)、积分(integral)、微分(differential))控制算法输入参数,根据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决策出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
在一实施方式中,需求状态还包括爬坡能力,根据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
通过坡道坡度与预设的基于坡道坡度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
根据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与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的乘积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具体地,该需求状态为爬坡能力,该状态可以包括对于坡道行驶时的前后轴扭矩分配调节,当然根据稳定性需求,还可以加入其他情形时的前后轴扭矩调节。本实施方式中,坡道的坡度作为一个变量,对应的,预设有以坡道坡度为输入参数的查表,查表中对应坡道坡度具有对应的分配系数,该分配系数作为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然后根据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与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的乘积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在一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与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的乘积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包括:
通过轴打滑状态参数与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得到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4;
将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与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相乘,并将相乘得到的结果与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4相加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具体地,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可以是相应的标定量表或相应的计算公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需求状态还包括需求操控性,根据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包括:
通过方向盘转角与预设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
根据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与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的乘积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具体地,同前述稳定性相类似,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针对方向盘转角对前后轴扭矩分配进行修订,实现快速精准控制车辆操控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与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的乘积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包括:
通过车速与预设的基于车速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6;
将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6以及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相乘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在一实施方式中,需求状态还包括车辆转向失稳控制、爬坡能力以及需求操控性,根据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得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包括:
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转向状态,然后根据所述车辆转向 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通过坡道坡度与预设的基于坡道坡度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通过轴打滑状态参数与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得到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4,通过方向盘转角与预设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通过车速与预设的基于车速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6;
将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以及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6相乘,并将相乘所得与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和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4相加以获得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
具体地,请参考图4,图4为本申请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一实施方式的逻辑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为了满足车辆的路面附着性能利用最好、驱动效率最高、转向失稳控制以及快速精准控制车辆操控性和稳定性,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车辆行驶参数作为输入信号,包括方向盘转角、四轮轮速、车速、横摆角速度、横向加速度、纵向加速度、驾驶模式、坡道坡度以及油门踏板开度,通过上述输入信号,获得整车总需求扭矩,并通过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和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1,基于横摆偏差量的PID控制的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2,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4,基于方向盘转角的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5,基于车速的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6,然后通过公式P=P1*P3*P5*P6+P2+P4,其中P为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然后通过前 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与整车总需求扭矩相乘,得到目标前轴扭矩与目标后轴扭矩,然后发送给车辆的前后驱动系统请求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P1-P6前的文字均为其对应的实质内容,例如基于坡道坡度的扭矩分配系数P3,也就是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3。
步骤S3:根据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和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3:根据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的步骤后还包括:
获取前后驱动系统的最大扭矩参数;
将目标扭矩与前后驱动系统的最大扭矩参数进行比较,取其中的较小值作为前后驱动系统的最终目标扭矩;
将最终目标扭矩发送至前后驱动系统。
具体地,实际应用中,当车辆的前后驱动系统的前后电机参数(功率/峰值扭矩)确定后,实际的前后轴扭矩分配无法做到完全和理想的驱动力分配曲线一致,只能在一定的路面附着系数范围内进行理想分配,反应在油门踏板或整车总的需求扭矩,也即只能在一定范围的需求扭矩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结合实际的电机情况,修订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P得到最终的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值得一提的是,还可以通过增加高度传感器,实时评估前后轴的重量,建立动态的驱动模型,以期达到最优的路面附着利用。
本申请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通过建立车辆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矩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不同路面附着系数路面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根据该理想的前后轴驱 动力分配曲线标定不同需求扭矩下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从而在车辆行驶时根据车辆实时需求的整车总需求扭矩和相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的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请参考图5,图5为本申请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10包括存储器11和处理器12,存储器11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指令,处理器12通过加载并执行至少一条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10。当然该车辆还可以包括各种网络接口、电源等组件。
本申请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及车辆,通过建立车辆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矩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不同路面附着系数路面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根据该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标定不同需求扭矩下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从而在车辆行驶时根据车辆实时需求的整车总需求扭矩和相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的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 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本申请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以及应用所述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的系统及车辆,通过建立车辆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矩数学模型,根据该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不同路面附着系数路面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根据该理想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曲线标定不同需求扭矩下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从而在车辆行驶时根据车辆实时需求的整车总需求扭矩和相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路面附着性能最好、驱动效率最高的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Claims (15)
- 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根据行驶参数信息确定整车需求状态,并输出与所述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其中,所述需求状态包括驱动效率最高,输出与所述整车需求状态对应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根据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和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的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的步骤包括:获取车速和油门踏板开度;根据所述车速和所述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整车总需求扭矩的步骤包括:获取驾驶模式、车速及油门踏板开度;根据所述驾驶模式、所述车速和所述油门踏板开度查表计算出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
-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数学模型的得 到方法包括步骤:对前、后轴轮胎接地点取力矩得到对应的第一公式组;根据前、后轴驱动力之和等于总的路面附着力,且前、后轴驱动力分别等于各自的路面附着力,得到对应的第二公式组;根据所述第一公式组和所述第二公式组得到代表前、后轴驱动力的第三公式组;在所述第三公式组的基础上消除其中的路面附着系数,得到所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的数学模型。
-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公式组为:F Z1L=(G*b-m*du/dt*Hg)F Z2L=(G*a+m*du/dt*Hg)所述第二公式组为:F f+F r=φ*GF f=φ*F Z1F r=φ*F Z2所述第三公式组为:F f=φ(W f*g-φ*m*g*Hg/L)F r=φ(W r*g+φ*m*g*Hg/L)所述基于前后轮同时打滑时的前后轴驱动力分配的数学模型为:其中,m=W f+W r,L=a+b,G=m*g, m为满载质量,W f为前轴质量,W r为前轴质量,F Z1为前轮地面法向力,F Z2为后轮地面法向力,Hg为质心高度,L为轴距,a为质心到前轴的距离,b为质心到后轴的距离,r为轮胎滚动半径, 为所述路面附着系数,G 为汽车重力,du/dt为汽车加速度,F f为所述前轴驱动力,F r为所述后轴驱动力,M f为前轴扭矩,M r为后轴扭矩。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所述整车总需求扭矩得到前后驱动系统的目标扭矩的步骤后还包括:获取所述前后驱动系统的最大扭矩参数;将所述目标扭矩与所述最大扭矩参数进行比较,取其中的较小值作为前后驱动系统的最终目标扭矩;将所述最终目标扭矩发送至所述前后驱动系统。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车辆转向失稳控制,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转向状态,然后根据所述车辆转向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将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加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动力学分析为将车辆简化为二自由度模型,分析车辆在转弯时侧向与横向运动受力关系,以车辆外力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合力与绕质心的力矩和建立受力方程式,得到驾驶员的期望横摆角速度,然后通过所述期望横摆角速度与实际横摆角速度的差值得到所述车辆转向状态,并将所述车辆转向状态作为PID控制算法的输入参数,然后根所述该输入参数和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得到所述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其中,所述受力方程式为:其中,V为车速,M为整车质量,Izz为绕z轴的转动惯量,D 1、D 2分别为前后轴轮胎的侧偏刚度,a 1、a 2分别为质心到前后轴的距离,β为侧偏角, 为横摆角速度,δ为轮胎转角,即方向盘转角与角传动比的乘积。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爬坡能力,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通过坡道坡度与预设的基于坡道坡度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通过轴打滑状态参数与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得到得到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将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乘,并将相乘得到的结果与所述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加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需求操控性,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通过方向盘转角与预设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根据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与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的乘积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通过车速与预设的基于车速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将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所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以及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乘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状态还包括车辆转向失稳控制、爬坡能力以及需求操控性,根据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得到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包括:通过车辆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转向状态,然后根据所述车辆转向状态与预先设置的转向分配系数关系获取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坡道坡度与预设的基于坡道坡度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基于坡道坡度的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轴打滑状态参数与预先设置的基于轴打滑状态参数的分配系数关系得到基于轴打滑控制的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方向盘转角与预设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通过车速与预设的基于车速的分配系数标定量表比对得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将所述第一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所述第三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所述第五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以及所述第六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相乘,并将相乘所得与所述第二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和所述第四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相加以获得所述前后轴扭矩分配系数。
- 一种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至少一条程序指令;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通过加载并执行所述至少一条程序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
- 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0/129825 WO2022104601A1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系统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90393A true CN116490393A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1708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106295.4A Pending CN116490393A (zh) | 2020-11-18 | 2020-11-18 | 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系统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415583A1 (zh) |
EP (1) | EP4249312A4 (zh) |
JP (1) | JP7471517B2 (zh) |
CN (1) | CN116490393A (zh) |
WO (1) | WO20221046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45686A (zh) * | 2022-07-18 | 2024-01-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漂移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
CN115447404B (zh) * | 2022-09-01 | 2024-06-25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轮毂电机汽车轮端转矩限制控制方法 |
CN115610243B (zh) * | 2022-10-14 | 2024-07-26 | 安徽奇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农具承载运动底盘的驱动控制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15723587B (zh) * | 2022-10-31 | 2024-02-27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扭矩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5503508B (zh) * | 2022-11-10 | 2024-09-10 | 吉林大学 | 一种可实现车辆转向特性调节的驱动转矩控制方法 |
CN117485325B (zh) * | 2024-01-02 | 2024-03-19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轴分布式电驱车辆转向控制方法及车辆 |
CN117681684B (zh) * | 2024-02-01 | 2024-05-03 | 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节能驱动转矩控制方法和装置、新能源车辆和存储介质 |
CN118025175B (zh) * | 2024-03-19 | 2024-08-27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驱动的车辆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85296B2 (ja) * | 2004-08-27 | 2009-12-16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ラクション制御装置 |
US8321110B2 (en) * | 2005-12-06 | 2012-11-27 | Honda Motor Co., Ltd. | Detection of hill grade and feed-forward distribution of 4WD torque bias to improve traction on a low MU surfaces during climbing of such hill grade |
US8849538B2 (en) * | 2011-04-21 | 2014-09-30 | Pioneer Corporation | Torque distribution apparatus, torque distribution method, torque distribution value gener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
CN106627580B (zh) * | 2015-11-02 | 2019-02-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四驱混合动力汽车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
CN106740820B (zh) * | 2015-11-24 | 2019-04-2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四驱混合动力系统的防打滑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07472082B (zh) * | 2017-07-20 | 2019-12-10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驱电动汽车的驱动力矩分配方法、系统及电动汽车 |
CN107640062B (zh) * | 2017-08-17 | 2021-07-06 | 广州领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四驱电动汽车前后轴驱动扭矩分配控制方法 |
CN108327577B (zh) * | 2018-02-23 | 2020-07-2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扭矩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
JP7107155B2 (ja) * | 2018-10-17 | 2022-07-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CN109624729A (zh) * | 2018-12-06 | 2019-04-16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双电机前后扭矩的分配方法、控制系统以及电动汽车 |
CN110014851B (zh) * | 2019-04-10 | 2021-08-1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后双电机四驱车辆轴间扭矩分配方法 |
CN110422053B (zh) | 2019-07-26 | 2020-12-29 | 吉林大学 | 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节能控制方法 |
CN111002974A (zh) * | 2019-12-26 | 2020-04-14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电动车双电机控制系统扭矩分配方法 |
CN111746305B (zh) * | 2020-07-10 | 2021-07-06 | 江西科技学院 | 线控四轮驱动轮毂电机电动汽车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
-
2020
- 2020-11-18 EP EP20961892.5A patent/EP4249312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11-18 WO PCT/CN2020/129825 patent/WO202210460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1-18 JP JP2023518364A patent/JP747151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11-18 CN CN202080106295.4A patent/CN116490393A/zh active Pending
- 2020-11-18 US US18/037,083 patent/US2023041558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71517B2 (ja) | 2024-04-19 |
US20230415583A1 (en) | 2023-12-28 |
JP2023543189A (ja) | 2023-10-13 |
EP4249312A1 (en) | 2023-09-27 |
WO2022104601A1 (zh) | 2022-05-27 |
EP4249312A4 (en) | 2024-07-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490393A (zh) | 电动车四驱扭矩分配方法、系统及车辆 | |
CN109747434B (zh) |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转矩矢量分配控制方法 | |
CN108674254B (zh) | 一种基于驱动能量在线优化的多轴驱动电动车辆车轮转矩分配方法 | |
US6539298B2 (en) | Driving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s for vehicle | |
CN109522666B (zh) | 一种分布式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方法 | |
CN112644457B (zh) | 一种分布式驱动车辆转向稳定性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422901B (zh) | 一种基于整车综合性能最优的电动轮驱动车辆车轮转矩多目标优化方法 | |
CN103057436B (zh) | 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独立驱动电动汽车横摆力矩控制方法 | |
CN111845775B (zh) | 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状态与惯性参数联合估计方法 | |
CN101298256B (zh)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JP4143112B2 (ja) | 車両の制御装置 | |
JP2004249971A (ja) | 車両制御方法及び車両制御装置 | |
CN112373459B (zh) | 一种四轮毂电机驱动车辆上层运动状态控制方法 | |
Song et al. | A study on an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controller and rear-wheel controller to enhance vehicle lateral stability | |
CN107199884B (zh) | 用于减小车轴平均滑转率的转矩分配方法 | |
CN115525019A (zh) | 基于操纵稳定性概率分布的复合工况底盘集成控制方法 | |
JP4961751B2 (ja) | 車両の駆動力配分装置 | |
CN117485324A (zh) | 一种四轮分布式驱动电动车辆轮胎力矢量控制方法 | |
CN115848162B (zh) | 一种用于六轮独立电驱动无人车辆差动转向的控制方法 | |
Park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torque vectoring system in hybrid 4WD vehicles to improve vehicle safety and agility | |
CN113044047B (zh) | 一种基于类pid-stsm的afs/dyc集成控制方法 | |
JP4844148B2 (ja) | 4輪独立駆動車の駆動力配分装置 | |
Wang et al. | Coordinated control of differential drive assisted steering system with vehicle stability enhancement system | |
Li et al. | Driving and steering coordination control for 4WID/4WIS electric vehicle | |
CN112721652B (zh) | 一种用于分布式后驱电动汽车的双模式转矩分配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