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7225A - 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57225A CN116457225A CN202180077406.8A CN202180077406A CN116457225A CN 116457225 A CN116457225 A CN 116457225A CN 202180077406 A CN202180077406 A CN 202180077406A CN 116457225 A CN116457225 A CN 1164572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op
- refrigerant
- pipe
- valve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7—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electr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H01M10/6571—Resistive hea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调温装置,其具有:马达,其驱动车辆;冷却回路,其供制冷剂流动;第1冷却器,其从制冷剂夺取热;以及散热器,其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冷却回路具有使制冷剂串联地经过马达、第1冷却器以及散热器而循环的第1环路,该调温装置具有向马达提供电力的电池,冷却回路具有经过电池的电池侧环路,电池侧环路是能够与第1环路独立地使制冷剂循环的环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温装置。
本申请基于2020年11月2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20-193503号来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中,搭载有对马达、电池等进行冷却的冷却回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从马达和电池回收的废热利用于车载调温装置的车载用的热交换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018354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文献的热交换系统中,分别设置有从马达回收废热的冷却器和对马达进行冷却的散热器。从马达出来并通过冷却器的回路和从马达出来并通过散热器的回路由阀仅选择任一方。即,现有的热交换系统仅利用冷却器和散热器中的任一方来冷却马达,因此在冷却器的热回收量不足的情况下,存在马达的动作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在从马达进行热回收的同时充分冷却马达的调温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调温装置,其具有:马达,其驱动车辆;冷却回路,其供制冷剂流动;第1冷却器,其从制冷剂夺取热;以及散热器,其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冷却回路具有使制冷剂串联地经过马达、第1冷却器以及散热器而循环的第1环路,该调温装置具有向马达提供电力的电池,冷却回路具有经过电池的电池侧环路,电池侧环路是能够与第1环路独立地使制冷剂循环的环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在从马达进行热回收的同时充分冷却马达的调温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构成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回路的第1环路的概略图。
图3是构成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回路的电池侧环路的概略图。
图4是构成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回路的第4环路的概略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调温装置的概略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的概略图。调温装置1搭载于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90。
调温装置1具有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电池34、冷却器40、散热器50、加热器60、空调设备70、控制部80以及冷却回路C。制冷剂在冷却回路C中流动。
马达31是兼具作为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马达31经由省略图示的减速机构与车辆90的车轮连接。马达31通过从逆变器32提供的交流电流而驱动,使车轮旋转。由此,马达31驱动车辆90。另外,马达31对车轮的旋转进行再生,产生交流电流。所产生的电力经由逆变器32储存在电池34中。在马达31的壳体内贮存有对马达31的各部进行冷却和润滑的油。
逆变器32将电池34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逆变器32与马达31电连接。由逆变器32转换后的交流电流被提供给马达31。即,逆变器32将从电池34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提供给马达31。
电力控制装置33也被称为IPS(Integrated Power System:集成功率系统)。电力控制装置33具有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AC/DC转换电路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电池34。即,电力控制装置33在AC/DC转换电路中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电池34。DC/DC转换电路将从电池34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电压不同的直流电流,并提供给进行切换阀10的切换的控制部80。
电池34经由逆变器32向马达31提供电力。另外,电池34对由马达31产生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池34也可以由外部电源填充。电池34例如是锂离子电池。电池34只要是能够反复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即可,也可以为其他方式。
冷却器40从在冷却回路C中流动的制冷剂夺取热。冷却器40与空调设备70连接。冷却器40是在冷却回路C的制冷剂与设置于空调设备70的空调用制冷剂回路(省略图示)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多个冷却器40相互区分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第1冷却器41和第2冷却器42。
散热器50具有风扇,通过将制冷剂的热向外部空气释放来冷却制冷剂。即,散热器50是进行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加热器60对在冷却回路C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加热。加热器60通过被电池34提供直流电流而发热。
空调设备70调整车辆90的居住空间的气温。空调设备70经由冷却器40从冷却回路C的制冷剂接受热而用于车辆90的居住空间的气温的调整。空调设备70具有使空调用制冷剂循环的空调用制冷剂回路(省略图示)。空调用制冷剂回路是与冷却回路C独立的回路,供与冷却回路C不同的制冷剂流动。
控制部80使用从电池34提供的电力来控制调温装置1的各部。控制部80与分别测定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电池34的温度的温度计连接。控制部80基于温度计的测定结果,控制散热器50、加热器60以及冷却回路C的切换阀10和泵20。
冷却回路C具有多个管路100、多个切换阀10以及多个泵20。
多个管路100构成相互连结而供制冷剂流动的环路(循环路)。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多个管路100相互区分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第1管路101、第2管路102、第3管路103、第4管路104、第5管路105、第6管路106、第7管路107、第8管路108、第9管路109、第10管路110、第11管路111、第12管路112(第1旁路)、第13管路113、第14管路114、第15管路115以及第16管路116(第2旁路)。
多个泵20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管路100。多个泵20将配置的管路100的制冷剂向一个方向压送。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多个切换阀10相互区分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第1泵21和第2泵22。
切换阀10与控制部80连接,通过切换开放或封闭,来切换供制冷剂通过的管路100。多个切换阀10中的一部分(第2阀12)配置在管路100的路径中。配置在管路100的路径中的切换阀10能够切换管路100的开放和封闭。另外,其他切换阀10(第1阀11、第3阀13、第4阀14、第5阀15)配置于3个以上的管路合流的部分(以下称为连接部)。配置于连接部的切换阀10使所连接的多个管路100中的任意2个管路连通,而封闭其他管路100。切换阀10能够择一地切换使任意的管路封闭。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将多个切换阀10相互区分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第1阀11、第2阀12、第3阀13、第4阀14以及第5阀15。
以下,对各个管路100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管路100的说明中,管路100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仅表示管路100的两端部中的任一个,并不一定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在第1管路101的一个端部经由第1阀11而连接有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在第1管路101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4管路104和第11管路111。第1管路101通过第1泵21、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第1冷却器41。第1泵21在第1管路101中从另一个端部侧朝向一个端部侧压送制冷剂。通过第1管路101的制冷剂被第1冷却器41冷却。
在第2管路102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3管路103和第12管路112。在第2管路102的另一个端部经由第1阀11而连接有第1管路101和第12管路112。即,第2管路102与第12管路112并联连接。第2管路102通过散热器50。通过第2管路102的制冷剂被散热器50冷却。
在第3管路103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4管路104和第10管路110。在第3管路103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
在第4管路104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1管路101和第11管路111。在第4管路104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3管路103和第10管路110。第4管路104通过第2阀12。
在第5管路105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6管路106和第7管路107。在第5管路105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9管路109和第10管路110。第5管路105通过第2泵22。第2泵22在第5管路105中从另一个端部侧朝向一个端部侧压送制冷剂。
在第6管路106的一个端部经由第3阀13而连接有第7管路107和第8管路108。在第6管路106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5管路105和第7管路107。即,第6管路106与第7管路107并联连接。第6管路106通过第2冷却器42。通过第6管路106的制冷剂被第2冷却器42冷却。
在第7管路107的一个端部经由第3阀13而连接有第6管路106和第8管路108。在第7管路107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5管路105和第6管路10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7管路107与第6管路106并联连接。第7管路107通过加热器60。在加热器60驱动时,通过第7管路107的制冷剂被加热器60加热。
在第8管路108的一个端部经由第4阀14而连接有第9管路109和第11管路111。在第8管路108的另一个端部经由第3阀13而连接有第6管路106和第7管路107。第8管路108通过电池34。
在第9管路109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5管路105和第10管路110。在第9管路109的另一个端部经由第4阀14而连接有第8管路108和第11管路111。
在第10管路110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5管路105和第9管路109。在第10管路110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3管路103和第4管路104。
在第11管路111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1管路101和第4管路104。在第11管路111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8管路108和第9管路109。
在第12管路112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2管路102和第3管路103。在第12管路112的另一个端部经由第1阀11而连接有第1管路101和第2管路102。即,第12管路112与第2管路102并联连接。
第1阀11配置于第1管路101、第2管路102、第12管路112的连接部。第1阀11使第1管路101与第2管路102或者第1管路101与第12管路112中的任一方相互连通。第1阀11使在第1管路101中流动的制冷剂向第2管路102或第12管路112中的任一方流动。
第2阀12配置在第4管路104的路径中。第2阀12能够切换制冷剂在第4管路104中流动的开放状态和使制冷剂的流动停止的封闭状态。
第3阀13配置于第6管路106、第7管路107、第8管路108的连接部。第3阀13使第6管路106与第8管路108或者第7管路107与第8管路108中的任一方相互连通。第3阀13使在第6管路106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第7管路107中流动的制冷剂中的任一方向第8管路108流动。
第4阀14配置于第8管路108、第9管路109、第11管路111的连接部。第4阀14使第8管路108与第9管路109或者第8管路108与第11管路111中的任一方相互连通。第4阀14使在第8管路108中流动的制冷剂向第9管路109或第11管路111中的任一方流动。
图2是构成于冷却回路C的第1环路L1的概略图。图3是构成于冷却回路C的电池侧环路Lb的概略图。图4是构成于冷却回路C的第4环路L4的概略图。
冷却回路C具有第1环路L1、电池侧环路Lb、第2环路L2、第3环路L3以及第4环路L4。第1环路L1、电池侧环路Lb、第2环路L2、第3环路L3以及第4环路L4在冷却回路C中由切换阀10的切换构成。制冷剂在第1环路L1、电池侧环路Lb、第2环路L2、第3环路L3以及第4环路L4中沿一个方向流动并循环。
如图2所示,第1环路L1通过将第1管路101、第2管路102、第3管路103、第4管路104连接成环路状而构成。第1环路L1通过以如下方式切换切换阀10而构成。第1阀11使第1管路101与第2管路102连通。第2阀12被开放。第4阀14使第8管路108与第9管路109连通。
第1环路L1使制冷剂经过第1泵21、电力控制装置33、逆变器32、马达31、第1冷却器41以及散热器50而循环。即,在第1环路L1中,制冷剂被第1泵21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压送。由第1泵21压送的制冷剂按照电力控制装置33、逆变器32、马达31、第1冷却器41、散热器50的顺序通过第1环路L1的各部。
在第1环路L1中,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向制冷剂移动。进而,该热被第1冷却器41回收并在空调设备70中利用。由此,在第1环路L1中,能够利用第1冷却器41回收从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产生的热。即,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被第1冷却器41冷却。
另外,在第1环路L1中,从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向制冷剂移动的热能够通过散热器50而向外部空气释放。由此,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被散热器50冷却。
在第1环路L1中,散热器50的通过和非通过能够通过第1阀11的切换来选择。即,在第1阀11中,通过使第1管路101与第12管路112连通,能够将通过第1环路L1的管路从第2管路102切换至第12管路112。在该情况下,第12管路112作为在第1环路L1中绕过散热器50的第1旁路112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环路L1中,择一地选择通过散热器50的路径和不通过散热器50的路径。因此,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较小的情况下,能够绕过散热器50而仅利用第1冷却器41对制冷剂进行冷却,能够有效地利用废热。另外,另一方面,设想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大,由第1冷却器41进行的冷却不充分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冷剂不仅通过第1冷却器41还通过散热器50,从而能够弥补第1冷却器41的热回收量的不足,能够适当地保持制冷剂的温度。由此,能够抑制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温度过高。
本实施方式的第1阀11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第1阀11根据来自控制部80的指令,使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中的一方与第1管路101连通。另外,在第1阀11为螺线管阀的情况下,第1阀11也可以配置于第2管路102、第12管路112、第3管路103的连接部。
第1阀11也可以是在通过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阈值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向第12管路112流动的恒温器。在该情况下,当温度上升时,第1环路L1的制冷剂被自主地引导至散热器50而被冷却。即,作为恒温器的第1阀11独立于控制部80而自主地切换,因此不需要用于与控制部80连接的布线、作为在控制部80中进行控制时的依据的温度计等。其结果为,能够减少调温装置1整体的部件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调温装置1。另外,在采用恒温器作为第1阀11的情况下。第1阀11需要位于第12管路112的上游侧的端部。
另外,这里,第12管路112的上游侧的端部是指位于在第12管路11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上游侧的端部。因此,第12管路112的上游侧的端部在沿着与该端部相连的管路到达上游侧时与第1泵21的排出口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2管路112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有配置有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第1泵21的第1管路101。
本实施方式的第2阀12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第2阀12能够根据来自控制部80的指令来切换第4管路104的开放和封闭。
如图3所示,电池侧环路Lb具有第2环路L2和第3环路L3。第2环路L2通过将第5管路105、第6管路106、第8管路108、第9管路109连接成环路状而构成。第2环路L2通过以如下方式切换切换阀10而构成。第3阀13使第6管路106与第8管路108连通。第4阀14使第8管路108与第9管路109连通。
第2环路L2使制冷剂经过第2泵22、第2冷却器42以及电池34而循环。即,在第2环路L2中,制冷剂被第2泵22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压送。由第2泵22压送的制冷剂按照第2冷却器42、电池34的顺序通过第2环路L2的各部。
在第2环路L2中,电池34的热向制冷剂移动。进而,该热被第2冷却器42回收并在空调设备70中利用。由此,在第2环路L2中,能够利用第2冷却器42回收从电池34产生的热。即,电池34被第2冷却器42冷却。
第3环路L3通过将第5管路105、第7管路107、第8管路108以及第9管路109连接成环路状而构成。第3环路L3通过以如下方式切换切换阀10而构成。第3阀13使第7管路107与第8管路108连通。第4阀14使第8管路108与第9管路109连通。
第3环路L3使制冷剂经过第2泵22、加热器60以及电池34而循环。即,在第3环路L3中,制冷剂被第2泵22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压送。由第2泵22压送的制冷剂按照加热器60、电池34的顺序通过第3环路L3的各部。
在第3环路L3中,加热器60的热向制冷剂移动。进而,该热向电池34移动。由此,在第3环路L3中,能够利用电池34回收从加热器60产生的热。即,电池34被加热器60加热。
在电池侧环路Lb中,第2冷却器42的通过和加热器60的通过能够通过第3阀13的切换来选择。第6管路106通过第2冷却器42,第7管路107通过加热器60。即,在第3阀13中,能够通过使第6管路106与第8管路108连通,将供制冷剂通过的管路切换为第2环路L2,通过使第7管路107与第8管路108连通,将供制冷剂通过的管路切换为第3环路L3。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池侧环路Lb通过切换阀13的切换择一地选择使第2冷却器42通过的路径和使加热器60通过的路径。在温度过高的情况和过低的情况中的任意情况下,电池34的特性都有可能降低。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电池34的温度,能够选择电池侧环路Lb通过第2冷却器42和加热器60中的哪一个,因此能够抑制电池34的特性的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池侧环路Lb和第1环路L1相互独立地循环。由此,即使在驱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最佳温度与驱动电池34的最佳温度互不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电池侧环路Lb和第1环路L1调整为各自的目标温度。另外,这里所说的独立是指,循环的制冷剂不会稳定地混合,不包含刚使泵20运转之后的配置在电池侧环路Lb与第1环路L1之间的第10管路110中的微量的制冷剂的移动、管路彼此的基于物理连接的热传导、以及经由第10管路内的不移动的制冷剂的热传导等,另外,这些不会对系统造成影响。
本实施方式的第3阀13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第3阀13根据来自控制部80的指令,使第6管路106和第7管路107中的一方与第8管路108连通。另外,在第3阀13为螺线管阀的情况下,第3阀13也可以配置于第5管路105、第6管路106、第7管路107的连接部。
本实施方式的第4阀14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第4阀14根据来自控制部80的指令,使第9管路109和第11管路111中的一方与第8管路108连通。另外,在第4阀14为螺线管阀的情况下,第4阀14也可以配置于第5管路105、第9管路109、第10管路110的连接部。
如图4所示,第4环路L4通过将第1管路101、第12管路112、第3管路103、第10管路110、第5管路105、第6管路106、第8管路108、第11管路111连接成环路状而构成。第4环路L4通过以如下方式切换切换阀10而构成。第1阀11使第1管路101与第12管路112连通。第2阀12被封闭。第3阀13使第6管路106与第8管路108连通。第4阀14使第8管路108与第11管路111连通。
第4环路L4使制冷剂经过第1泵21、电力控制装置33、逆变器32、马达31、第1冷却器41、第2泵22、第2冷却器42、电池34而循环。在第4环路L4中,制冷剂被第1泵21和第2泵22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压送。由第1泵21和第2泵22压送的制冷剂按照第1泵21、电力控制装置33、逆变器32、马达31、第1冷却器41、第2泵22、第2冷却器42、电池34的顺序通过第4环路L4的各部。
在第4环路L4中,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电池34的热向制冷剂移动。进而,该热被第1冷却器41和第2冷却器42回收并在空调设备70中利用。即,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电池34被第1冷却器41和第2冷却器42冷却。
另外,在第4环路L4中,也与第1环路L1同样地能够通过第1阀11的切换来选择散热器50的通过和非通过。在第4环路L4中,从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电池34向制冷剂移动的热能够通过散热器50向外部空气释放。由此,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以及电池34被散热器50冷却。
如图4所示,在第4环路L4中,通过使制冷剂绕过散热器50而循环,能够使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向电池34移动。由此,能够在冷却回路C中有效利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废热。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切换阀10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然而,如上所述,第1阀11可以采用恒温器。另外,第2阀12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配置于第3管路103、第4管路104、第10管路110的连接部的三通阀。
另外,在第4管路104的两端的连接部中的连接有第1管路101和第11管路111的端部(一个端部)的压力比连接有第3管路103和第10管路110的端部(另一个端部)的压力高的情况下,第2阀12能够采用单向阀(止回阀)。换言之,通过调节并设计第1泵21和第2泵22的输出,第2阀12能够采用单向阀(止回阀)。由此,不需要用于与控制部80连接的布线等,能够减少调温装置1整体的部件数量。其结果为,能够廉价地构成调温装置1。
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具有:马达31,其驱动车辆90;冷却回路C,其供制冷剂流动;第1冷却器41,其从制冷剂夺取热;以及散热器50,其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冷却回路C具有使制冷剂串联地经过马达31、第1冷却器41以及散热器50而循环的第1环路L1。通过该结构,能够一边从马达31进行热回收,一边充分地冷却马达3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具有向马达31提供电力的电池34。冷却回路C具有通过电池34的电池侧环路Lb。电池侧环路Lb与第1环路L1独立。在该结构中,即使在马达31和电池34具有特性上互不相同的最佳温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电池侧环路Lb和第1环路L1调整为各自的目标温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具有:第2冷却器42,其从制冷剂夺取热;以及加热器60,其对制冷剂赋予热。电池侧环路Lb具有使制冷剂经过电池34和第2冷却器42而循环的第2环路L2和使制冷剂经过电池34和加热器60而循环的第3环路L3。第2环路L2和第3环路L3是能够进行切换以使得制冷剂仅在任意一方流动的环路。在该结构中,在温度过高的情况和过低的情况中的任意情况下,电池34的特性都有可能降低,因此根据电池34的温度,能够选择电池侧环路Lb通过第2冷却器42和加热器60中的哪一个,从而抑制电池34的特性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中,冷却回路C具有使制冷剂串联地经过马达31和电池34而循环的第4环路L4。在该结构中,能够将马达31与电池34串联连接。由此,能够使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向电池34移动。由此,能够在冷却回路C中有效利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废热。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具有:第1泵21,其在第1环路L1中对制冷剂进行压送;第2泵22,其在电池侧环路Lb中对制冷剂进行压送;单向阀12,其在第1环路L1中仅允许制冷剂在通过第1泵21而流动的方向上通过。第1泵21和第2泵22使单向阀12的流出侧的压力比单向阀12的流入侧的压力高。冷却回路C在第4环路L4中通过单向阀12来封闭第1环路L1。在该结构中,通过调节并设计第1泵21和第2泵22的输出,第2阀12能够采用单向阀。由此,不需要用于与控制部80连接的布线等,能够减少调温装置1整体的部件数量。其结果为,能够廉价地构成调温装置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具有:逆变器32,其将从电池34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提供给马达31;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其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电池34。第1环路L1通过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在该结构中,能够将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与马达31一起冷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在散热器50的前后任一方具有第1阀11。冷却回路C具有在第1环路L1中绕过散热器50的第1旁路112。第1阀11进行第1环路L1与第1旁路112的切换。在该结构中,在第1环路L1中,能够择一地通过散热器50的路径和不通过散热器50的路径。因此,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较小的情况下,能够绕过散热器50而利用第1冷却器41对制冷剂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废热。另外,同时,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较大的情况下,制冷剂不仅通过第1冷却器41,还通过散热器50,由此能够弥补第1冷却器41的热回收量的不足,能够适当地保持制冷剂的温度。由此,能够抑制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温度过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中,第1阀11是在通过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阈值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向第1旁路112的恒温器。该第1阀11配置于第1旁路112的上游端部。在该结构中,作为恒温器的第1阀11独立于控制部80而自主地切换,因此不需要用于与控制部80连接的布线、作为在控制部80中进行控制时的依据的温度计等。其结果为,能够减少调温装置1整体的部件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调温装置1。
<变形例>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冷却回路D的概略图。本变形例的冷却回路D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具有第16管路(第2旁路)116。另外,本变形例的冷却回路D具有第13管路113、第14管路114以及第15管路115作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管路101对应的管路。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第13管路113的一个端部经由第5阀15而连接有第14管路114和第16管路116。在第13管路113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4管路104和第11管路111。第13管路113通过第1泵2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第1泵21在第13管路113中从另一个端部侧朝向一个端部侧压送制冷剂。
在第14管路114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15管路115和第16管路116。在第14管路114的另一个端部经由第5阀15连接有第13管路113和第16管路116。即,第14管路114与第16管路116并联连接。第14管路114通过马达31。
在第15管路115的一个端部经由第1阀11而连接有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在第15管路115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14管路114和第16管路116。第15管路115通过第1冷却器41。通过第15管路115的制冷剂被第1冷却器41冷却。
在第16管路116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14管路114和第15管路115。在第16管路116的另一个端部经由第5阀15而连接有第13管路113和第14管路114。即,第16管路116与第14管路114并联连接。
第1阀11配置于第15管路115、第2管路102、第12管路112的连接部。第1阀11使第15管路115与第2管路102或者第15管路115与第12管路112中的任一方相互连通。第1阀11使在第15管路115中流动的制冷剂向第2管路102或第12管路112中的任一方流动。
第5阀15配置于第13管路113、第14管路114、第16管路116的连接部。第5阀15使第13管路113与第14管路114或者第13管路113与第16管路116中的任一方相互连通。第5阀15使在第13管路113中流动的制冷剂向第14管路114或第16管路116中的任一方流动。
如图5所示,第1环路L1通过将第13管路113、第14管路114、第15管路115、第2管路102、第3管路103以及第4管路104连接成环路状而构成。第1环路L1通过以如下方式切换切换阀10而构成。第1阀11使第15管路115与第2管路102连通。第2阀12被开放。第4阀14使第8管路108与第9管路109连通。
在第1环路L1中,马达31的通过和非通过能够通过第5阀15的切换来选择。即,在第5阀15中,通过使第13管路113与第16管路116连通,能够将通过第1环路L1的管路从第14管路114切换为第16管路116。在该情况下,第16管路116作为在第1环路L1中绕过马达31的第2旁路116而发挥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1阀11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第1阀11根据来自控制部80的指令,使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中的一方与第15管路115连通。另外,在第1阀11为螺线管阀的情况下,第1阀11也可以配置于第2管路102、第12管路112、第3管路103的连接部。
本实施方式的第5阀15是由控制部80控制的螺线管阀。第5阀15根据来自控制部80的指令,使第14管路114和第16管路116中的一方与第13管路113连通。另外,第5阀15也可以配置于第14管路114、第15管路115、第16管路116的连接部。
一般而言,在马达31的温度与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的温度相比足够低的情况下,当使制冷剂在第1环路L1中循环时,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向马达31移动。因此,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难以向第1冷却器41移动,第1冷却器41中的热交换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根据本变形例,设置有在第1环路L1中能够绕过马达31的第16管路116。因此,能够根据马达31的温度,使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绕过马达31而有效地移动至第1冷却器41。并且,在马达31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停止向马达31提供制冷剂,因此能够快速加热马达31,使填充在马达31的壳体内的油的粘度快速降低。
本变形例的调温装置1在马达31的前后任一方具有第5阀15。冷却回路D具有在第1环路L1中绕过马达31的第2旁路116。第5阀15进行第1环路L1与第2旁路116的切换。在该结构中,在与逆变器32和电力控制装置33的温度相比,马达31的温度足够低的情况下,马达31吸收制冷剂的热,抑制制冷剂的温度降低而使第1冷却器41中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另外,在寒冷地区等,停止向马达31提供制冷剂,能够快速加热马达31。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2的概略图。
第2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2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冷却器41的配置。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第1管路101的一个端部经由第1阀11而连接有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在第1管路101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4管路104和第11管路111。第1管路101通过第1泵21、马达31、逆变器32、电力控制装置33。第1泵21在第1管路101中从另一个端部侧朝向一个端部侧压送制冷剂。
在第3管路103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第4管路104和第10管路110。在第3管路103的另一个端部连接有第2管路102和第12管路112。第3管路103通过第3冷却器43。通过第3管路103的制冷剂被第3冷却器43冷却。
第1环路L1使制冷剂经过第1泵21、电力控制装置33、逆变器32、马达31、散热器50以及第3冷却器43而循环。即,在第1环路L1中,制冷剂被第1泵21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压送。由第1泵21压送的制冷剂按照电力控制装置33、逆变器32、马达31、散热器50、第3冷却器43的顺序通过第1环路L1的各部。
在第1环路L1中,从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向制冷剂移动的热能够通过散热器50而向外部空气释放。由此,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被散热器50冷却。
另外,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热向制冷剂移动。进而,该热被第3冷却器43回收并在空调设备70中利用。由此,在第1环路L1中,能够利用第3冷却器43回收从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产生的热。即,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被第3冷却器43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1环路L1中,择一地选择通过散热器50的路径和不通过散热器50的路径。因此,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较小的情况下,能够不通过散热器50而仅利用第3冷却器43对制冷剂进行冷却。另外,另一方面,设想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大,在由第3冷却器43进行的冷却中不充分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冷剂不仅通过第3冷却器43还通过散热器50,从而能够弥补第3冷却器43的热回收量的不足,能够适当地保持制冷剂的温度。由此,能够抑制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温度过高。
在第1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中,制冷剂依次通过马达31、第1冷却器41、散热器50。即,在第1环路L1中,制冷剂在通过了第1冷却器41之后通过散热器50。在该结构中,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较小的情况下,能够在通过散热器50之前利用第1冷却器41对制冷剂进行冷却,能够有效地利用废热。另外,在寒冷的环境下,在想要由空调设备70有效地利用更多的废热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并且,在仅利用基于第1冷却器41的废热回收而冷却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散热器50进行冷却。
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1中,制冷剂依次通过马达31、散热器50、第3冷却器43。即,在第1环路L1中,制冷剂在通过了散热器50之后,通过第3冷却器43。在该结构中,在马达31、逆变器32以及电力控制装置33的发热量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在通过第3冷却器43之前利用散热器50对制冷剂进行冷却,能够减轻第3冷却器43的负担。另外,在温暖的环境下,在空调设备70中利用废热的必要性小的情况下也是有用的。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标号说明
1:调温装置;2:调温装置;10:切换阀;11:第1阀;12:第2阀(单向阀);13:第3阀;14:第4阀;15:第5阀;20:泵;21:第1泵;22:第2泵;31:马达;32:逆变器;33:电力控制装置;34:电池;40:冷却器;41:第1冷却器;42:第2冷却器;43:第3冷却器;50:散热器;60:加热器;70:空调设备;80:控制部;90:车辆;100:管路;101:第1管路;102:第2管路;103:第3管路;104:第4管路;105:第5管路;106:第6管路;107:第7管路;108:第8管路;109:第9管路;110:第10管路;111:第11管路;112:第12管路(第1旁路);113:第13管路;114:第14管路;115:第15管路;116:第16管路(第2旁路);C:冷却回路;D:冷却回路;L1:第1环路;L2:第2环路;L3:第3环路;L4:第4环路;Lb:电池侧环路。
Claims (10)
1.一种调温装置,其具有:
马达,其驱动车辆;
冷却回路,其供制冷剂流动;
第1冷却器,其从所述制冷剂夺取热;以及
散热器,其对所述制冷剂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回路具有使所述制冷剂串联地经过所述马达、所述第1冷却器以及所述散热器而循环的第1环路,
该调温装置具有向所述马达提供电力的电池,
所述冷却回路具有经过所述电池的电池侧环路,
所述电池侧环路是能够与所述第1环路独立地使制冷剂循环的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具有:
第2冷却器,其从所述制冷剂夺取热;以及
加热器,其对所述制冷剂赋予热,
所述电池侧环路具有:
第2环路,其使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电池和所述第2冷却器而循环;以及
第3环路,其使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电池和所述加热器而循环,
所述第2环路和所述第3环路是能够进行切换以使得所述制冷剂仅在该第2环路和该第3环路中的任意一方流动的环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回路具有使所述制冷剂串联地经过所述马达和所述电池而循环的第4环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具有:
第1泵,其在所述第1环路中压送所述制冷剂;
第2泵,其在所述电池侧环路中压送所述制冷剂;以及
单向阀,其在所述第1环路中允许所述制冷剂仅在利用所述第1泵而流动的方向上经过,
所述第1泵和所述第2泵使所述单向阀的流出侧的压力比所述单向阀的流入侧的压力高,
所述冷却回路在所述第4环路中利用所述单向阀来封闭所述第1环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具有:
逆变器,其将从所述电池提供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提供给所述马达;以及
电力控制装置,其将从外部电源提供的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并提供给所述电池,
所述第1环路经过所述逆变器和所述电力控制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在所述马达的前后任一方具有第5阀,
所述冷却回路具有在所述第1环路中绕过所述马达的第2旁路,
所述第5阀进行所述第1环路与所述第2旁路的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该调温装置在所述散热器的前后任一方具有第1阀,
所述冷却回路具有在所述第1环路中绕过所述散热器的第1旁路,
所述第1阀进行所述第1环路与所述第1旁路的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第1阀是在所经过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低于阈值的情况下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第1旁路流动的恒温器,
所述第1阀配置于所述第1旁路的上游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马达、所述第1冷却器、所述散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马达、所述散热器、所述第1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93503 | 2020-11-20 | ||
JP2020-193503 | 2020-11-20 | ||
PCT/JP2021/033236 WO2022107428A1 (ja) | 2020-11-20 | 2021-09-10 | 温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57225A true CN116457225A (zh) | 2023-07-18 |
Family
ID=81708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77406.8A Pending CN116457225A (zh) | 2020-11-20 | 2021-09-10 | 调温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457225A (zh) |
WO (1) | WO202210742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58393A (ja) * | 2013-02-18 | 2014-08-28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車両、および電池ユニットの温度制御方法 |
US9844995B2 (en) * | 2015-04-28 | 2017-12-19 | Atieva, Inc. | EV muti-mode thermal control system |
JP6488994B2 (ja) * | 2015-11-26 | 2019-03-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熱媒体回路 |
KR101875651B1 (ko) * | 2016-09-13 | 2018-07-06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KR101846911B1 (ko) * | 2016-10-31 | 2018-05-28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
JP6743844B2 (ja) * | 2017-07-24 | 2020-08-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却水回路 |
CN111216515B (zh) * | 2020-02-25 | 2021-05-25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2021
- 2021-09-10 WO PCT/JP2021/033236 patent/WO202210742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9-10 CN CN202180077406.8A patent/CN116457225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07428A1 (ja) | 2022-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97309B2 (en) | Vehicl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0770070B (zh) | 冷却水回路 | |
CN111231618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 |
CN111231620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 |
CN111231773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 |
US20200101816A1 (en) | Vehicl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1231655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 |
CN111902303B (zh) | 冷却装置 | |
CN109501550B (zh) | 车辆的热交换系统 | |
CN111251800A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1251880A (zh) | 用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CN111231617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 |
CN112825376A (zh) | 电池温度管理装置 | |
CN113195294A (zh) | 温度调整回路 | |
CN116783376A (zh) | 调温装置 | |
CN116547159A (zh) | 车辆用调温装置 | |
JP7042362B2 (ja) | 温度調整回路 | |
CN116457225A (zh) | 调温装置 | |
CN113580882B (zh) | 热管理系统以及交通工具 | |
WO2022088689A1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KR20230075228A (ko) | 차량용 열관리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 |
CN116457224A (zh) | 调温装置 | |
WO2022107381A1 (ja) | 温調装置 | |
CN116458042A (zh) | 调温装置 | |
WO2022107384A1 (ja) | 温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