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4847A -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4847A
CN116454847A CN202310670150.2A CN202310670150A CN116454847A CN 116454847 A CN116454847 A CN 116454847A CN 202310670150 A CN202310670150 A CN 202310670150A CN 116454847 A CN116454847 A CN 1164548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power
auxiliary circuit
control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701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敏伟
张�浩
翁海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order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order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order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order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7015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48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4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48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current
    • H02H9/025Current limitation us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08Modifications for protecting switching circuit against overcurrent or overvoltage
    • H03K17/081Modifications for protecting switching circuit against overcurrent or overvoltage without feedback from the output circuit to the control circuit
    • H03K17/08104Modifications for protecting switching circuit against overcurrent or overvoltage without feedback from the output circuit to the control circuit 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28Modifications for introducing a time delay before switching
    • H03K17/284Modifications for introducing a time delay before switching 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51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 H03K17/56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K17/687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nents used by the use, as active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the device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保护电路中上电主路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二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控制电路连接稳压电源以及第二辅助电路;第二辅助电路连接第一辅助电路;第一辅助电路连接供电端,第二连接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第一辅助电路包括MOS管,第二辅助电路包括三极管,MOS管的栅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的信号输入端、MOS管的源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MOS管的漏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二连接端;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出端、基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本发明通过控制方法切换用电设备输入电路上电时与稳定工作状态使用的用电通道保证电路稳定性与供电时效性。

Description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类用电设备中设置的电容具有快速储存电荷、释放电荷的特性,因此在用电设备启动电路中获得广泛应用,但是在电子类用电设备的上电启动瞬间,由于电容上的电压不能发生突变,因此在电容及电路上会产生一个大的上电冲击电流,这对供电端来说是一个考验,过大的上电冲击电流可能导致供电端电源不稳定,电压下降后突然再快速上升导致整个用电设备供电端无法正常工作,过大的上电冲击电流还可能对用电设备内电池或者电源板的器件造成损伤,影响电池或者电源板的寿命。因此,为了减小上电冲击电流,需要在用电设备的上电启动电路设计上进行改进以实现上电冲击电流对用电设备的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方法中所存在的供电端对用电设备供电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上电保护电路,用于切换用电设备的上电通道,上电保护电路包括上电主路、控制电路、第一辅助电路以及第二辅助电路;上电主路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二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上电主路上设置有限流电阻;控制电路的供电连接端连接稳压电源、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辅助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供电端、第二连接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第一辅助电路包括MOS管,第二辅助电路包括三极管,MOS管的栅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的信号输入端、MOS管的源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MOS管的漏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二连接端;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出端、基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上电主路上设置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延时控制芯片,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延时控制芯片,所述延时控制芯片通过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以及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控制所述三极管以及所述MOS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辅助电路还包括下拉电阻以及第一分压电阻;所述下拉电阻并联设置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辅助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所述第一滤波电容并联设置于所述下拉电阻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助电路还包括第二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并联设置于所述MOS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与所述下拉电阻并联。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上设置有上拉电阻,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端的电源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出端与所述延时控制芯片的复位引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上还设置有延时电容以及第二滤波电容,所述延时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延时控制芯片的CT端引脚连接,所述延时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端的电源以及所述延时控制芯片的VDD端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用电设备输入电路内设置第一拓展电容以及第二拓展电容,所述上电主路同时与所述第一拓展电容以及所述第二拓展电容并联。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上电保护电路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上电保护电路,上电保护电路控制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启动所述控制电路中设置的延时控制芯片;所述延时控制芯片根据所述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基于延时计算公式以及延时电容计算启动延时时间;若到达所述启动延时时间,所述延时控制芯片通过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辅助电路;所述第一辅助电路以及所述第二辅助电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进行供电通道切换,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辅助电路以及所述第二辅助电路上电工作以为用电设备输入电路供电。
上述上电保护电路在其控制方法的控制下,使保护电路中的第一辅助电路与第二辅助电路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切换到与供电端以及用电设备输入电路的连接状态以保护电气设备免受电压冲击和其他异常电压情况的影响,防止发生电子类用电设备输入电路在上电过程中冲击电流过大造成电路中断的问题,并且由于上电完成后走的第一辅助电路与第二辅助电路是低阻抗通路,所以上电过程中上电主路原有设置的限流电阻可以根据不同电路需求进行加大,而不会对上电后电流走的低阻抗通路造成电压稳定性方面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电保护电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电保护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上电主路;2、控制电路;21、供电连接端;22、控制输出端;23、延时控制芯片;3、第一辅助电路;4、第二辅助电路;5、供电端;6、用电设备输入电路;7、稳压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电保护电路,用于切换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上电通道,上电保护电路包括上电主路1、控制电路2、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上电主路1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端5、第二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上电主路1上设置有限流电阻R152;控制电路2的供电连接端21连接稳压电源7、控制输出端22连接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辅助电路3的信号输入端;第一辅助电路3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供电端5、第二连接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第一辅助电路3包括MOS管Q3,第二辅助电路4包括三极管Q4,MOS管Q3的栅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3的信号输入端、MOS管Q3的源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3的第一连接端、MOS管Q3的漏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3的第二连接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出端、基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发射极接地。
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该电路包括四个部分:上电主路1、控制电路2、第一辅助电路3和第二辅助电路4。其中,上电主路1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端5和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控制电路2的供电端连接稳压电源7,控制输出端22连接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辅助电路3的信号输入端;第一辅助电路3的两端分别连接供电端5和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第一辅助电路3中包括一个MOS管Q3,而第二辅助电路4中包括一个三极管Q4。MOS管Q3的栅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3的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第一连接端,漏极作为第二连接端;三极管Q4的集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出端,基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发射极接地。这种电路可用于保护电气设备免受电压冲击和其他异常电压情况的影响。首先,上电主路1是用于对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进行初始上电的部分,其作用是将电源和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连接起来并在电路开启后对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进行电流传输,上电主路1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端5,第二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其次,控制电路2的作用是用于间接控制上电主路1的开关状态,若上电主路1完成对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启动并进入稳定的通电状态,则开启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使上电主路1被关闭,两种使用状态下的通电线路切换,避免上电主路1在上电过程切换到稳定供电过程中所造成的较大电流流过产生一定的压降导致供电端5给到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电压降低,在上电主路1以及上电主路1上的串联电阻中会产生较高的功耗,浪费供电端5电能并造成限流电阻R152严重发热的问题,以实现对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有效保护。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2由稳压电源7提供电源,并通过控制输出端22连接到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上电主路1开关状态的控制。第三,第一辅助电路3的作用是在控制电路2开启时导通并为MOS管Q3提供足够的启动电流,它由一个MOS管Q3组成,该MOS管Q3的栅极作为第一辅助电路3的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第一连接端,漏极作为第二连接端,当控制电路2将MOS管Q3的栅极信号拉高时,第一辅助电路3会向MOS管Q3提供足够的启动电流,使其能够正常工作,第二辅助电路4由一个三极管Q4组成,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出端,基极作为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发射极接地。当上电主路1正常工作时,第二辅助电路4会检测其状态,并将信号传递到第一辅助电路3中;而当上电主路1需要被关闭时,第一辅助电路3与第二辅助电路4在控制电路2的控制下会切换到与供电端5以及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连接状态以保护电气设备免受电压冲击和其他异常电压情况的影响,防止发生电子类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在上电过程中冲击电流过大造成电路中断的问题,并且由于上电完成后走的第一辅助电路3与第二辅助电路4是低阻抗通路,所以上电过程中上电主路1原有设置的限流电阻R152可以根据不同电路需求进行加大,而不会对上电后电流走的低阻抗通路造成电压稳定性方面的影响。
综上,上述上电保护电路可通过对电子类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上电启动状态、稳定供电状态的通电电路进行先后切换导通,防止发生电子类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在上电过程中冲击电流过大造成电路中断的问题,解决上电主路1所存在的供电过程中电压不稳定且冲击电流损毁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元器件的问题。
进一步地,上电主路1上设置限流电阻R152,限流电阻R152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辅助电路3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控制电路2还包括延时控制芯片23,控制电路2还包括延时控制芯片23,延时控制芯片23通过控制电路2的控制输出端22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控制三极管Q4以及MOS管Q3。
具体地,在电子设备通电时,电流会从上电主路1进入电子设备的电路控制板。为了控制电流大小,上电主路1设置了一个限流电阻R152,该限流电阻R152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辅助电路3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若满足电路切换条件,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在控制电路2的调节下导通电流,此时导通的第一辅助电路3可监测电路是否工作正常等微小控制信号,第二辅助电路4可用于放大电流或电压信号。控制电路2包括延时控制芯片23、控制输出端22和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延时控制芯片23通过控制输出端22和第二辅助电路4的输入端,控制三极管Q4和MOS管Q3的开关,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延时控制芯片23可以产生延迟控制信号,经过控制电路2输入到第二辅助电路4,控制三极管Q4和MOS管Q3的开关状态。这种延迟控制信号可以被用于在一段时间后将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上电状态所对应使用的上电主路1切换为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稳定供电状态所对应使用的第一辅助电路3与第二辅助电路4。由于限流电阻R152的存在,上电主路1中的电流将会受到限制,从而在这一切换过程中保护了整个电路系统不被冲击电流所冲击。
进一步地,第二辅助电路4还包括下拉电阻R156以及第一分压电阻R150;下拉电阻R156并联设置于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第一分压电阻R150的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分压电阻R150的另一端作为控制电路2的控制输出端22连接第一辅助电路3的输入端。
具体地,第二辅助电路4还包括下拉电阻R156和第一分压电阻R150。下拉电阻R156被并联设置于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主要用于控制三极管Q4的饱和度,从而控制电路2的输出。第一分压电阻R150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则作为控制电路2的控制输出端22,通过连接到第一辅助电路3的输入端,使得第一辅助电路3能够对电路进行更加精细的控制,第二辅助电路4的作用是放大三极管Q4的信号,并通过下拉电阻R156和第一分压电阻R150将控制信号传递给第一辅助电路3和控制电路2。通过这些组件的协同作用,整个电路控制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可靠地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第二辅助电路4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第一滤波电容并联设置于下拉电阻R156的两端。
具体地,第一滤波电容被并联设置于下拉电阻R156的两端,用于过滤掉电路中可能存在的高频噪声信号。在实际的电路应用中,由于电子设备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信号,因此在对电路进行控制时需要进行信号处理。第一滤波电容就是用于处理电路中的高频噪声信号的一种措施,它可以有效地过滤掉这些干扰信号,从而使电路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行,第二辅助电路4是电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够对电路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从而保证整个电路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精细的控制。
进一步地,第一辅助电路3还包括第二分压电阻R155;第二分压电阻R155并联设置于MOS管Q3的栅极与源极之间。
具体地,第二分压电阻R155被并联设置于MOS管Q3的栅极与源极之间,主要用于控制MOS管Q3的导通和截止,在实际的电路应用中,MOS管Q3常常被用于控制电路2的开关状态。当控制信号到达MOS管Q3的栅极时,可以通过控制栅极电压的大小来控制MOS管Q3的导通和截止,从而实现对电路的控制。而第二分压电阻R155则起到了平衡MOS管Q3的栅极电压和源极电压的作用,从而保证了MOS管Q3的正常工作,第一辅助电路3是电路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监测电路是否工作正常以及对电路进行微小的控制,第一辅助电路3通过与第二辅助电路4协同工作,对整个电路控制系统能够更加精准地对电路进行控制,并且保证了电路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滤波电容与下拉电阻R156并联。
具体地,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并第一滤波电容与下拉电阻R156并联。第一滤波电容被用于对电路的输入信号进行滤波,从而保证了电路能够更加稳定地工作,当输入信号进入电路时,第一滤波电容会先通过第一滤波电容。由于这个电容的特性,第一滤波电容可以过滤掉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信号,从而使得电路输入的信号更加纯净。在经过第一滤波电容之后,电路中的信号就变得更加稳定可靠,可以顺利地被后续的电路部分处理。同时,下拉电阻R156被并联设置于三极管Q4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主要用于控制三极管Q4的饱和度,从而控制整个电路的输出。通过下拉电阻R156的调整,使用者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电路2的输出,实现更加精细的控制,三极管Q4、第一滤波电容和下拉电阻R156是电路中极为重要的三个组件,它们共同协作,使得整个电路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精细的控制。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2上设置有上拉电阻R153,上拉电阻R153的输入端与供电端5的电源连接,上拉电阻R153的输出端与延时控制芯片23的复位引脚连接。
具体地,上拉电阻R153被设置用于控制延时控制芯片23的复位。这个电阻的输入端与供电端5的电源连接,输出端与延时控制芯片23的复位引脚连接。当控制电路2进入供电状态后,上拉电阻R153的电阻值非常大,延时控制芯片23的复位引脚处于高电平状态,延时计数器开始计数并且通过输出信号控制其他电路的工作。在延时时间到达预定值之后,延时控制芯片23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对控制电路2进行控制操作。此时,为了保证下一次控制流程能够正常开始,需要将延时控制芯片23的复位引脚重新设置为高电平状态。这时,上拉电阻R153能够将复位引脚的电平引导回高电平状态,从而使得整个控制电路2能够准备好下一轮计算,恢复正常工作。上拉电阻R153可以协助延时控制芯片23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电路的正常工作。通过合理设置上拉电阻R153的值,使用者可以对电路的控制进行更加精细的调整,提高电路的效率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2上还设置有延时电容C112以及第二滤波电容C113,延时电容C112的一端与延时控制芯片23的CT端引脚连接,延时电容C11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电容C113的一端与供电端5的电源以及延时控制芯片23的VDD端引脚连接,第二滤波电容C113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地,控制电路2中还设置有延时电容C112和第二滤波电容C113。延时电容C112的一端与延时控制芯片23的CT端引脚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电容C113的一端与供电端5的电源以及延时控制芯片23的VDD端引脚连接,另一端接地。延时电容C112被设置用于延迟控制电路2中的信号。当延时控制芯片23产生输出信号时会通过CT端引脚对延时电容C112进行充电或放电,延时电容C112根据电容的实际测量值进行记录并作出反应。通过合理调整电容值和充放电时间,可以对控制电路2的工作时序进行精细的调整,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第二滤波电容C113被设置用于对延时控制芯片23的电源进行滤波。由于电源中可能存在的纹波和干扰信号,如果没有滤波措施,这些信号就会直接传递到延时控制芯片23中,影响其正常工作。通过设置第二滤波电容C113可以过滤掉这些信号,确保延时控制芯片23的电源稳定可靠。整个控制电路2就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提高其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延时电容C112和第二滤波电容C113是控制电路2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可以协助上拉电阻R153和延时控制芯片23实现电路的正常运行。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合理的电容选择和调整,从而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
进一步地,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内设置第一拓展电容C115以及第二拓展电容C116,上电主路1同时与第一拓展电容C115以及第二拓展电容C116并联。
具体地,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内设置了第一拓展电容C115和第二拓展电容C116,并且在上电主路1中同时与这两个电容并联。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电容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电源稳定性,第一拓展电容C115和第二拓展电容C116均起到滤波去噪的作用,可以有效吸收电源中的高频噪声,从而提高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开关速度,在切换负载时第一拓展电容C115和第二拓展电容C116也会参与输出电压的调节,起到缓冲、平稳过渡的作用,从而帮助提高开关速度,减少因电压不稳定引起的噪声。储备能量,当负载变化较大时,第一拓展电容C115和第二拓展电容C116可以储备一定能量,以保障整个电路的正常工作,避免在瞬间负载变化时电源系统失稳。第一拓展电容C115和第二拓展电容C116的并联容易导致电流波动,特别是在电容容值较大、启动时的电流较大的场合下,可能会对电源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在设计电路时需要合理选择电容的容值和电流等参数,并考虑到对电源系统、开关电源和负载等方面的影响,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
如图1所示,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上电保护电路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上电保护电路,上电保护电路控制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启动控制电路2中设置的延时控制芯片23;延时控制芯片23根据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基于延时计算公式以及延时电容C112计算启动延时时间;若到达启动延时时间,延时控制芯片23通过控制电路2的控制输出端22发出控制信号至第一辅助电路3;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根据控制信号进行供电通道切换,控制电路2、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上电工作以为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供电。
具体地,上电保护的电路控制方法用于将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上电状态所对应使用的上电主路1切换为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稳定供电状态所对应使用的第一辅助电路3与第二辅助电路4,防止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通过上电主路1进行上电启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冲击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内的元器件,使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上电状态与稳定供电状态的状态切换快速且平稳,保护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免受电源突然中断、电源异常等情况的影响。在电路控制系统中预设了供电通道切换策略,该策略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计和选择。延时时长由延时控制芯片23CT脚接所连接的的延时电容C112确定,延时计算公式具体可设计为T=1.07*CT(uF)+0.025mS,T的单位为秒。控制电路2的供电连接端21连接供电端5为延时控制芯片23供电,供电电压范围为1.5V-5.5V,第二滤波电容C113与延时控制芯片23的VCC端引脚连接,延时控制芯片23的MR端引脚为手动复位引脚,上拉电阻R153默认关闭手动复位。延时控制芯片23的RESET端引脚为输出引脚,延时控制芯片23的VCC端引脚上电后开始延时到延时计算公式所设定的延时时间后即变为高电平。供电端5同时给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内的电路板的供电,第二辅助电路4上的三极管Q4起始时默认不导通,刚上电时,三极管Q4以及MOS管Q3默认处于不导通状态,所以电流走设置有限流电阻R152的上电主路1;上电完成后,延时控制芯片23的运行延时到设定的时长后,延时控制芯片23的RESET端引脚输出控制信号使三极管Q4导通与MOS管Q3先后导通,由于MOS管Q3导通电阻仅为8mΩ,电流此时通过三极管Q4产生相当于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正常工作时候的电压。由于起始的上电过程的电流走的是具有限流功能的上电主路1,稳定供电后电路所流通的是设置有MOS管Q3的第一辅助电路3,无需考虑功耗与过热的问题,也无需考虑上电主路1上的限流电阻R152上压降等要求,可以根据冲击电流的要求配置上电主路1上的限流电阻R152。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电路系统上电后根据预设的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启动控制电路2中设置的延时控制芯片23,开始计算延时时间并启动延时。计算延时时间,延时控制芯片23根据预设的计算公式和延时电容C112计算电路中的电容值,计算出需要延时的时间。发出控制信号,当计算出的延时时间到达时,延时控制芯片23通过控制电路2的控制输出端22发出控制信号至第一辅助电路3。进行供电通道切换,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根据控制信号进行供电通道切换,控制电路2、第一辅助电路3以及第二辅助电路4开始正常工作,并向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供电。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选取合适的延时控制芯片23,并进行精细化的参数调整和优化,以确保电路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需要对控制电路2中的元器件和接口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避免因设备老化、损坏等原因导致电路故障或异常,影响用电设备输入电路6的正常工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上电保护电路,用于切换用电设备的上电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保护电路包括上电主路、控制电路、第一辅助电路以及第二辅助电路;
所述上电主路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二端连接用电设备输入电路,所述上电主路上设置有限流电阻;
所述控制电路的供电连接端连接稳压电源、控制输出端连接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供电端、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用电设备输入电路;
所述第一辅助电路包括MOS管,所述第二辅助电路包括三极管,所述MOS管的栅极作为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信号输入端、MOS管的源极作为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MOS管的漏极作为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二连接端;
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出端、基极作为所述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发射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主路上设置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
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延时控制芯片,所述延时控制芯片通过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以及第二辅助电路的输入端控制所述三极管以及所述MOS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电路还包括下拉电阻以及第一分压电阻;
所述下拉电阻并联设置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
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作为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路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
所述第一滤波电容并联设置于所述下拉电阻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路还包括第二分压电阻;
第二分压电阻并联设置于所述MOS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与所述下拉电阻并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上设置有上拉电阻,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供电端的电源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输出端与所述延时控制芯片的复位引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上还设置有延时电容以及第二滤波电容,所述延时电容的一端与所述延时控制芯片的CT端引脚连接,所述延时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端的电源以及所述延时控制芯片的VDD端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输入电路内设置第一拓展电容以及第二拓展电容,所述上电主路同时与所述第一拓展电容以及所述第二拓展电容并联。
10.一种上电保护电路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上电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启动所述控制电路中设置的延时控制芯片;
所述延时控制芯片根据所述供电通道切换策略基于延时计算公式以及延时电容计算启动延时时间;
若到达所述启动延时时间,所述延时控制芯片通过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发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辅助电路;
所述第一辅助电路以及所述第二辅助电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进行供电通道切换,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一辅助电路以及所述第二辅助电路上电工作,以为用电设备输入电路供电。
CN202310670150.2A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4548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0150.2A CN116454847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0150.2A CN116454847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4847A true CN116454847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30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0150.2A Pending CN116454847A (zh) 2023-06-07 2023-06-07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484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26527B1 (en) Peripheral unit interface apparatus enabling hot insertion/removal
US6127882A (en) Current monitors with independently adjustable dual level current thresholds
US7408755B1 (en) Advanced inrush/transient current limit and overload/short circuit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C voltage power supply
KR101259209B1 (ko) 소프트 스타트 회로가 있는 유입 전류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064159A (zh) 一种限流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EP4005417B1 (en) Eelectronic cigarette chip with automatic closed-loop control for output voltage and working method thereof
CN114899810A (zh) 一种开机启动浪涌抑制保护方法
EP1994460A1 (en) A power converter
US9268350B2 (en) Power management apparatus with rapid short response and full load recovery
CN116454847A (zh) 一种上电保护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63999B (zh) 一种浪涌电流抑制器
CN210624841U (zh) 一种复位电路、控制电路和空调器
CN108988297B (zh) 打嗝时间控制电路及包含该电路的开关电源
CN114157132A (zh) 一种缓启动切换电路、缓启动切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080009895A (ko) 평활용 커패시터의 충전 및 방전 회로
JP2011229279A (ja) 充電制御装置
KR20050034259A (ko) 돌입 전류 방지 회로
CN112242692B (zh) 一种过流保护电路及电源电路
CN112421563B (zh) 短路保护电路及方法
JP2000175345A (ja) 過電流保護回路装置
CN113110668B (zh) 一种高精度恒流源系统
CN217469472U (zh) 一种放电电路与电子设备
CN216451284U (zh) 一种缓启动切换电路、缓启动切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435785B (zh) 一种航空机载设备上电浪涌电流抑制电路结构及方法
CN218603168U (zh) 短路断电保护电路及供电装置、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