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4044A -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4044A
CN116454044A CN202310321148.4A CN202310321148A CN116454044A CN 116454044 A CN116454044 A CN 116454044A CN 202310321148 A CN202310321148 A CN 202310321148A CN 116454044 A CN116454044 A CN 116454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cooling
liquid
hole
turbule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11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煜
茅康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2114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4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4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4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4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parts, e.g. containers, prior to assembly of the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01L23/3672Foil-like cooling fins or 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扰流结构用于对沿着预设方向a流动的冷却液进行混流,扰流结构包括沿着预设方向a延伸的扰流板以及多个设于扰流板一侧或者两侧的扰流片,多个扰流片沿着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且多组扰流组间隔设置。扰流片呈薄板状,且扰流片一端连接于扰流板,另一端朝向远离扰流板的方向凸出于扰流板的表面,以使冷却液能够沿着扰流片的两侧流动。并且,每一扰流片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以使扰流片一侧的冷却液能够通过贯通孔进入扰流片的另一侧。本申请提供的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有效平衡了冷却板内冷却液的压降和扰流效果。

Description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却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无人驾驶芯片等高性能芯片以及大功率电池模组在运行时均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很容易导致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的运行环境温度过高,进而导致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的性能降低,甚至会影响到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进行冷却。
目前一般采用带有冷却板的散热器对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进行冷却,当然,冷却板不单只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及高性能芯片的冷却,冷却板也能够应用于无法直接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零部件的冷却。
并且,为了提高冷却板内冷却液的扰流效果,一般会在冷却板的冷却通道内设置扰流板。并且,为了降低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的压降,现有的扰流板上一般设置有多条流道筋,以对冷却液进行导流。具体地,流道筋具有入口和出口,且流道筋位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侧壁与冷却通道的其他区域分隔开,冷却液从流道筋的入口进入流道筋,并从流道筋的出口离开流道筋。但是,由于冷却液在流道筋内流动时不与冷却通道其他区域的冷却液发生交汇,因此,流道筋反而会降低扰流板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进而降低了冷却板对电池模组或者对高性能芯片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冷却板的散热效果,一般会将一条较长的流道筋改为多段不连续的较短的流道筋,以使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反复进出依次排列的多段流道筋。但是,由于流道筋为两侧封闭的结构,并且,通过仿真分析得知,冷却液进入流道筋之后,流速会发生变化,进而流道筋出口处的冷却液的流速和扰流板其他区域的冷却液的流速相差较大,如此,两股流速相差较大的冷却液交汇后容易产生乱流,从而容易导致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的压降增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以平衡冷却板内冷却液的压降和扰流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扰流结构用于对沿着预设方向a流动的冷却液进行混流,扰流结构包括沿着预设方向a延伸的扰流板以及多个设于扰流板一侧或者两侧的扰流片,多个扰流片沿着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且多组扰流组间隔设置。扰流片呈薄板状,且扰流片一端连接于扰流板,另一端朝向远离扰流板的方向凸出于扰流板的表面,以使冷却液能够沿着扰流片的两侧流动。并且,每一扰流片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以使扰流片一侧的冷却液能够通过贯通孔进入扰流片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贯通孔包括交叉设置并在交叉处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直通孔。定义扰流片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通孔中心线和第一侧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并与第二侧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第二通孔中心线和第二侧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并与第一侧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扰流片上贯通孔的数量和扰流片对应位置处的扰流组中心线的曲率呈正相关。或者,任一扰流片上贯通孔的总流通面积和扰流片对应位置处的扰流组中心线的曲率呈正相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扰流组的中心线为直线时,薄板状的扰流片和扰流板垂直设置,当扰流组中心线为曲线时,扰流片朝向曲线的内侧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片的两侧端面和扰流组中心线对应位置处的切线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片的两侧端面和扰流组中心线对应位置处的切线成预设夹角,且预设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扰流板所在平面上垂直于预设方向a的方位为预设垂直方向b。同一扰流组中相邻的扰流片沿着预设垂直方向b错位设置,或者,同一扰流组中相邻的扰流片沿着预设垂直方向b平齐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扰流组中对应的扰流片沿着预设方向a错位设置;或者,相邻扰流组中对应的扰流片沿着预设方向a对齐设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扰流结构,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围设形成具有进液端和出液端的冷却通道,扰流结构设于冷却通道内,以使冷却液能够从冷却通道的进液端通过扰流结构进入冷却通道的出液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该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扰流板对应的位置处切割形成凵字形的切割缝,以形成一端连接扰流板,另外三个端部均和扰流板分离的方形扰流片;
将扰流片朝向扰流板的一侧或者两侧弯折,以使扰流片凸出于扰流板的表面;
根据扰流片对应位置处冷却通道的高度,将扰流片远离扰流板的一端朝向靠近扰流板弯折形成折弯段,并且,定义扰流片连接折弯段和扰流板的部分为主体段,主体段的高度和扰流片对应位置处冷却通道的高度相同,且贯通孔设于主体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当冷却液经过扰流片时,冷却液会被扰流片一分为二,被一分为二的冷却液分别从扰流片的两侧流过。又因为多个扰流片沿着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因此,被扰流片一分为二的冷却液在相邻两个扰流片的间隔处能够再次发生交汇。再结合多组扰流组间隔设置,可得知,相邻扰流组之间的冷却液能够在扰流组的扰动下相互流动。如此,通过设置扰流片以及扰流组,使得冷却液通过多个扰流片实现反复分离和交汇,大大提高了扰流结构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
进一步地,当扰流片两侧的冷却液的流速不一致时,扰流片两侧的冷却液的压强也会不一致(流速和压强成反比,流速越快,压强越小),由于扰流片上设有贯通孔,因此,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扰流片流速较慢的一侧冷却液能够通过贯通孔进入扰流片的另一侧,并且,随着冷却液的跨扰流片流动,扰流片两侧的冷却液的流速也会趋于一致,此时,扰流片两侧的冷却液进入扰流片末端时的流速趋于一致,如此,扰流片两侧的冷却液在扰流片的末端交汇之后,不会由于流速差产生乱流,进而减小了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的压降。
综上可知,如此设置,提高了扰流结构的扰流效果,并且,减小了冷却液的压降,也即,实现了冷却液压降和扰流结构扰流效果的有效平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冷却装置的分解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连接有连接板的扰流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扰流结构对应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扰流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图4所示扰流结构对应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扰流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图6所示扰流结构对应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扰流片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第一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10、第一液冷板;120、第二液冷板;130、冷却通道;131、进液端;132、出液端;140、连接板;200、扰流结构;210、扰流板;220、扰流片;221、折弯段;222、主体段;223、贯通孔;224、第一通孔;225、第二通孔;226、第一侧;227、第二侧;230、扰流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无人驾驶芯片等高性能芯片以及大功率电池模组在运行时均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很容易导致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的运行环境温度过高,进而导致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的性能降低,甚至会影响到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进行冷却。
目前一般采用带有冷却板的散热器对电池模组和高性能芯片进行冷却,当然,冷却板不单只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及高性能芯片的冷却,冷却板也能够应用于无法直接与冷却介质接触的零部件的冷却。
并且,为了提高冷却板内冷却液的扰流效果,一般会在冷却板的冷却通道内设置扰流板。并且,为了降低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的压降,现有的扰流板上一般设置有多条流道筋,以对冷却液进行导流。具体地,流道筋具有入口和出口,且流道筋位于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侧壁与冷却通道的其他区域分隔开,冷却液从流道筋的入口进入流道筋,并从流道筋的出口离开流道筋。但是,由于冷却液在流道筋内流动时不与冷却通道其他区域的冷却液发生交汇,因此,流道筋反而会降低扰流板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进而降低了冷却板对电池模组或者对高性能芯片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冷却板的散热效果,一般会将一条较长的流道筋改为多段不连续的较短的流道筋,以使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反复进出依次排列的多段流道筋。但是,由于流道筋为两侧封闭的结构,并且,通过仿真分析得知,冷却液进入流道筋之后,流速会发生变化,进而流道筋出口处的冷却液的流速和扰流板其他区域的冷却液的流速相差较大,如此,两股流速相差较大的冷却液交汇后容易产生乱流,从而容易导致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的压降增大。
请参阅图1-图9,为了平衡冷却板内冷却液的压降和扰流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扰流结构200,该扰流结构200用于对沿着预设方向a流动的冷却液进行混流,扰流结构200包括沿着预设方向a延伸的扰流板210以及多个设于扰流板210一侧或者两侧的扰流片220,多个扰流片220沿着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230,且多组扰流组230间隔设置。扰流片220呈薄板状,且扰流片220一端连接于扰流板210,另一端朝向远离扰流板210的方向凸出于扰流板210的表面,以使冷却液能够沿着扰流片220的两侧流动。并且,每一扰流片220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223,以使扰流片220一侧的冷却液能够通过贯通孔223进入扰流片220的另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是多变的,因此,预设方向a包括直线型方向,也包括呈曲线型方向和不规则的方向。
当冷却液经过扰流片220时,冷却液会被扰流片220一分为二,被一分为二的冷却液分别从扰流片220的两侧流过。又因为多个扰流片220沿着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230,因此,被扰流片220一分为二的冷却液在相邻两个扰流片220的间隔处能够再次发生交汇。再结合多组扰流组230间隔设置,可得知,相邻扰流组230之间的冷却液能够在扰流组230的扰动下相互流动。如此,通过设置扰流片220以及扰流组230,使得冷却液通过多个扰流片220实现反复分离和交汇,大大提高了扰流结构200对冷却液的扰流效果。
进一步地,当扰流片220两侧的冷却液的流速不一致时,扰流片220两侧的冷却液的压强也会不一致(流速和压强成反比,流速越快,压强越小),由于扰流片220上设有贯通孔223,因此,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扰流片220流速较慢的一侧冷却液能够通过贯通孔223进入扰流片220的另一侧,并且,随着冷却液的跨扰流片220流动,扰流片220两侧的冷却液的流速也会趋于一致,此时,扰流片220两侧的冷却液进入扰流片220末端时的流速趋于一致,如此,扰流片220两侧的冷却液在扰流片220的末端交汇之后,不会由于流速差产生乱流,进而减小了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130的压降。
综上可知,如此设置,提高了扰流结构200的扰流效果,并且,减小了冷却液的压降,也即,实现了冷却液压降和扰流结构200扰流效果的有效平衡。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贯通孔223包括交叉设置并在交叉处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224和第二通孔225,第一通孔224和第二通孔225均为直通孔。定义扰流片220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226和第二侧227,第一通孔224中心线和第一侧226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并与第二侧227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第二通孔225中心线和第二侧227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并与第一侧226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
具体地,贯通孔223为为X型的四通孔,第一通孔224和第二通孔225分别连通扰流片220的第一侧226和第二侧227。
由于第一通孔224中心线和第一侧226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且第二通孔225中心线和第二侧227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因此,如此设置,便于第一侧226的冷却液进入第一通孔224,以及,便于第二侧227的冷却液进入第二通孔225。又因为第一通孔224和第二通孔225交叉设置并在交叉处相互连通,因此,从第一通孔224进入的冷却液和从第二通孔225进入的冷却液能够发生交汇。并且,当第一侧226的冷却液的液压较大时,第一通孔224内的冷却液能够阻挡第二通孔225内的冷却液,并从第一侧226进入第二侧227。也即,此时,第一通孔224处于贯通状态,冷却液从第一侧226通过第一通孔224进入第二通孔225,并且,第二通孔225处于关闭状态,第二侧227的冷却液无法通过第二通孔225进入第一通孔224。同样的,当第二侧227的冷却液的液压较大时,第二通孔225内的冷却液能够阻挡第一通孔224内的冷却液,并从第二侧227进入第一侧226。也即,此时,第二通孔225处于贯通状态,冷却液从第二侧227通过第二通孔225进入第一通孔224,并且,第一通孔224处于关闭状态,第一侧226的冷却液无法通过第一通孔224进入第二通孔225。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24中心线和扰流片220第一侧226所在平面呈锐角,且该锐角的范围在1度到89度之间,优选地,该锐角的范围在30度到60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25中心线和扰流片220第二侧227所在平面呈锐角,且该锐角的范围在1度到89度之间,优选地,该锐角的范围在30度到60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7所示,任一扰流片220上贯通孔223的数量和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的扰流组230中心线的曲率呈正相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多个扰流片220沿着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230,因此,扰流组230的中心线为多个扰流片220中心点的连接线,当多个扰流片220呈直线排列时,扰流组230中心线为直线,当多个扰流片220呈曲线排列时,扰流组230中心线为曲线。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对应位置处的扰流组230中心线指的是,对应扰流片220所在位置处的扰流组230中心线的曲率。
一方面,当扰流组230中心线为曲线时,由于扰流组230两侧的冷却液的行程长度不一致,因此,扰流组230两侧的冷却液的流速也会发生变化,并且,中心线的曲率越大,扰流组230两侧冷却液的流速差越大,因此,通过增加贯通孔223的数量,能够有效平衡扰流组230两侧冷却液的流速。
另一方面,当扰流组230中心线为曲线时,扰流组230两侧的冷却液的流向实质上在不断变化,并且,扰流组230中心线内侧的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持续受到扰流片220的阻挡作用,因此,通过增加贯通孔223的数量,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扰流组230中心线内侧的部分的冷却液进入扰流组230中心线的外侧,能够显著平衡扰流组230中心线两侧的冷却液受到的流阻,进而进一步减小整个冷却液的压降。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扰流组230中心线为直线时,贯通孔223数量为1,扰流组230中心线为曲线时,贯通孔223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并且,扰流组230中心线的曲率越大,对应位置处扰流片220上的贯通孔223的数量越多。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任一扰流片220上贯通孔223的总流通面积和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的扰流组230中心线的曲率呈正相关。
在一实施例中,当扰流组230的中心线为直线时,薄板状的扰流片220和扰流板210垂直设置,当扰流组230中心线为曲线时,扰流片220朝向曲线的内侧倾斜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曲线的内侧指的是曲线内凹的一侧,对应的,曲线的外侧指的是曲线外凸的一侧。
如此,减小了扰流组230内侧的流通面积,进而减小了扰流组230内侧冷却液的总流阻,有利于减小冷却液的压降。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扰流片220两侧端面和扰流组230中心线对应位置处的切线平行。
如此,有利于最大程度降低冷却液的流阻,进而减小冷却液的压降。
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片220两侧端面和扰流组230中心线对应位置处的切线成预设夹角,且预设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
通过仿真分析可知,当预设夹角大于10°时,扰流结构200的散热效果开始提升,当预设夹角在10°到25°之间时,扰流结构200的散热效果明显提升,并且,当预设夹角在25°到30°之间时,扰流结构200的散热效果达到最大,当预设夹角在大于30度时,扰流结构200的散热效果提升缓慢,且冷却液的流阻急剧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中从上往下第二组扰流组230和第三组扰流组230所示,定义扰流板210所在平面上垂直于预设方向a的方位为预设垂直方向b,同一扰流组230中相邻的扰流片220沿着预设垂直方向b错位设置。
如此设置,错位设置的扰流片220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多次分隔,进一步加强了扰流片220的扰流效果。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中从上往下第一组扰流组230和第四组扰流组230所示,同一扰流组230中相邻的扰流片220沿着预设垂直方向b平齐设置。
如此,可以有效降低冷却液的流阻。
通过在不同的区域设置同一扰流组230中相邻的扰流片220沿着预设垂直方向b错位设置或者平齐设置,具体地,将发热量大的区域的扰流片220错位设置,将发热量小的区域的扰流片220平齐设置,有利于平衡扰流结构200散热效果和冷却液的流阻,实现扰流结构200性能的进一步优化。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中从上往下第三组扰流组230到第四组扰流组230所示,相邻扰流组230中对应的扰流片220沿着预设方向a错位设置。
如此,相邻扰流组230对应的扰流片220无法围设形成两侧封闭的通道,避免冷却液进入相邻扰流片220之间的间隙后流速发生改变,进而避免了乱流的产生。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中从上往下第一组扰流组230到第三组扰流组230所示,相邻扰流组230中对应的扰流片220还可以是沿着预设方向a对齐设置。
请参阅图1、图2和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括第一液冷板110、第二液冷板120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扰流结构200,第一液冷板110和第二液冷板120围设形成具有进液端131和出液端132的冷却通道130,扰流结构200设于冷却通道130内,以使冷却液能够从冷却通道130的进液端131通过扰流结构200进入冷却通道130的出液端132。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扰流结构200的安装强度,在一实施例中,扰流板210的边缘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板140,扰流结构200通过连接板140分别连接第一液冷板110和第二液冷板120。
通常,电池模组的表面并非完全平滑的,而是会有一些起伏的阶梯状结构,冷却板贴合与电池模组的表面时,需要对整个冷却板进行适应性的弯折加工。相对而言,冷却板的外壁易于弯折加工,但是,表面设置了流道筋的扰流板难以弯折加工。因此,只能在冷却通道不同的阶梯区域分别设置对应规格的扰流板,来适配阶梯状的电池模组表面。如此,增加了扰流板的种类和数量,增大了冷却板的装配难度,进而极大地增大了冷却板的加工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扰流结构200的加工方法,该扰流结构200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扰流板210对应的位置处切割形成凵字形的切割缝,以形成一端连接扰流板210,另外三个端部均和扰流板210分离的方形扰流片220;
将扰流片220朝向扰流板210的一侧或者两侧弯折,以使扰流片220凸出于扰流板210的表面;
根据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冷却通道130的高度,将扰流片220远离扰流板210的一端朝向靠近扰流板210弯折形成折弯段221,并且,定义扰流片220连接折弯段221和扰流板210的部分为主体段222,主体段222的高度和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冷却通道130的高度相同,且贯通孔223设于主体段222。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次弯折加工可利用冲压机进行一次冲压完成,如此,大大提高了扰流结构200的加工效率。
如此设置,可根据阶梯状的电池模组的表面先加工出适配的冷却通道130的外壁,再将不同位置处的扰流片220弯折形成不同高度的主体部,以使主体段222的高度和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冷却通道130的高度相同,进而与电池模组阶梯状的表面相适配。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主体段222焊接于冷却通道130的内壁。
如此,可对冷却通道130各个位置提供有效支持,避免冷却通道130的内壁发生热胀冷缩而影响冷却装置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对沿着预设方向a流动的冷却液进行混流,所述扰流结构(200)包括沿着所述预设方向a延伸的扰流板(210)以及多个设于所述扰流板(210)一侧或者两侧的扰流片(220),多个所述扰流片(220)沿着所述预设方向a间隔设置形成扰流组(230),且多组所述扰流组(230)间隔设置;
所述扰流片(220)呈薄板状,且所述扰流片(220)一端连接于所述扰流板(210),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扰流板(210)的方向凸出于所述扰流板(210)的表面,以使冷却液能够沿着所述扰流片(220)的两侧流动;
并且,每一所述扰流片(220)设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孔(223),以使所述扰流片(220)一侧的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孔(223)进入所述扰流片(220)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223)包括交叉设置并在交叉处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224)和第二通孔(225),所述第一通孔(224)和所述第二通孔(225)均为直通孔;
定义扰流片(220)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226)和第二侧(227),所述第一通孔(224)中心线和所述第一侧(226)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侧(227)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二通孔(225)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侧(227)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锐角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侧(226)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呈钝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扰流片(220)上所述贯通孔(223)的数量和所述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扰流组(230)中心线的曲率呈正相关;
或者,任一所述扰流片(220)上所述贯通孔(223)的总流通面积和所述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的所述扰流组(230)中心线的曲率呈正相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扰流组(230)的中心线为直线时,薄板状的所述扰流片(220)和所述扰流板(210)垂直设置,当所述扰流组(230)中心线为曲线时,所述扰流片(220)朝向曲线的内侧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220)的两侧端面和所述扰流组(230)中心线对应位置处的切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220)的两侧端面和所述扰流组(230)中心线对应位置处的切线成预设夹角,且所述预设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3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扰流板(210)所在平面上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a的方位为预设垂直方向b,
同一所述扰流组(230)中相邻的所述扰流片(220)沿着所述预设垂直方向b错位设置,或者,同一所述扰流组(230)中相邻的所述扰流片(220)沿着所述预设垂直方向b平齐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扰流组(230)中对应的所述扰流片(220)沿着所述预设方向a错位设置;
或者,相邻所述扰流组(230)中对应的所述扰流片(220)沿着所述预设方向a对齐设置。
9.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液冷板(110)、第二液冷板(120)和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8任意一项所述的扰流结构(200),所述第一液冷板(110)和所述第二液冷板(120)围设形成具有进液端(131)和出液端(132)的冷却通道(130),所述扰流结构(200)设于所述冷却通道(130)内,以使冷却液能够从所述冷却通道(130)的进液端(131)通过所述扰流结构(200)进入所述冷却通道(130)的出液端(132)。
10.一种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加工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装置内的扰流结构(200),该扰流结构(200)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扰流板(210)对应的位置处切割形成凵字形的切割缝,以形成一端连接所述扰流板(210),另外三个端部均和所述扰流板(210)分离的方形扰流片(220);
将所述扰流片(220)朝向所述扰流板(210)的一侧或者两侧弯折,以使所述扰流片(220)凸出于所述扰流板(210)的表面;
根据所述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所述冷却通道(130)的高度,将所述扰流片(220)远离所述扰流板(210)的一端朝向靠近所述扰流板(210)弯折形成折弯段(221),并且,定义所述扰流片(220)连接所述折弯段(221)和所述扰流板(210)的部分为主体段(222),所述主体段(222)的高度和所述扰流片(220)对应位置处所述冷却通道(130)的高度相同,且所述贯通孔(223)设于所述主体段(222)。
CN202310321148.4A 2023-03-29 2023-03-29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Pending CN116454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1148.4A CN116454044A (zh) 2023-03-29 2023-03-29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1148.4A CN116454044A (zh) 2023-03-29 2023-03-29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4044A true CN116454044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31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1148.4A Pending CN116454044A (zh) 2023-03-29 2023-03-29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40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73758B1 (en) Pin fin heat sink and pin fin arrangement therein
CN107462093B (zh) 板式换热器
EP2015018B1 (en) Heat transfer fin and fin-tube heat exchanger
KR100764263B1 (ko) 열교환기용 절결 창을 갖는 인너 핀
US20020195239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140151010A1 (en) Heat sink
CN116454044A (zh) 扰流结构、冷却装置及扰流结构的加工方法
CN110634815B (zh) 冷却器
CN213694641U (zh) 一种变频器的水冷板散热器
CN214371977U (zh) 扰流结构、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CN210491485U (zh) 具有异形散热翅的控制器散热水道结构
CN111834690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9612377U (zh) 热管理部件
CN112414184A (zh) 板式换热器
JP2023535804A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ケース
CN220602294U (zh) 翅片及换热器
CN219350399U (zh) 换热板、电池包
CN218550511U (zh) 散热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66736U (zh) 扁管及换热器
CN217504442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8414559U (zh) 散热结构和igbt模块
CN219934770U (zh) 一种波状曲线微通道及预冷器
CN220065684U (zh) 散热装置
CN219319129U (zh) 一种内置紊流片的换热器芯片组件及换热芯体
EP4333049A1 (en) Cooling block for cooling a heat-genera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