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2610A -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2610A
CN116412610A CN202111659577.XA CN202111659577A CN116412610A CN 116412610 A CN116412610 A CN 116412610A CN 202111659577 A CN202111659577 A CN 202111659577A CN 116412610 A CN116412610 A CN 116412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
water
fan
air duc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95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向前
余平新
崔怀雷
肖遥
孙源
任志洁
覃元成
瞿赛
赵宇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595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26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1924 priority patent/WO202312393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2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26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25D17/065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with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7Evaporator fa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08Removing frost by electric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7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ai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8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风道组件包括:隔板部件、风道部件和风机罩;风道部件与隔板部件限制出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排水板;风机罩限制出第二腔体,风机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第一罩体开设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通风口,第一罩体构造有朝向风机的导流表面,导流表面的第一侧高于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风机设于第二腔体内,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成第一夹角,风机的进口朝向所述通风口。本发明提出一种风道组件,设置为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以减小风机在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缩小风道组件所占用制冷设备内高度方向的空间,起到扩大制冷设备容量的作用。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于冰箱内存储空间需求越来越高,冰箱内存储空间的大小也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如何在冰箱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冰箱的存储空间,成为技术人员的一个研发方向。其中,制冷系统的部件需要占用柜体的一部分体积,制冷系统的部件在柜体内的安装位置,会影响柜体的体积以及柜体限制出存储空间的大小。当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设置在冰箱的制冷间室的后侧,柜体的厚度较大,柜体深度方向的存储空间不足。当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横置在两个间室之间,蒸发器不占用制冷间室后侧的空间,此时,在蒸发器的后方设置风机,在风机的作用下,间室内的风可循环换热,但风机高度方向尺寸较大,风机所占用的高度空间较大,会影响其下方抽屉的长度与抽屉的安装高度,间室内损失的容积较大,冰箱内的存储空间仍有待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风道组件,设置为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以减小风机在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缩小风道组件高度方向的尺寸,有助于减小风道组件所占用制冷设备内的空间,起到扩大制冷设备容量的作用。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风道组件,包括:
隔板部件;
风道部件,与所述隔板部件限制出第一腔体;
排水板,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风机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限制出第二腔体,所述第一罩体位于所述风机的上方并开设通风口,以使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罩体构造有朝向风机的导流表面,所述导流表面的第一侧高于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
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所述风机的进口朝向所述通风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包括隔板部件、风道部件和风机罩,隔板部件与风道部件限制出第一腔体,风机罩限制出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通过通风口连通,第二腔体内的风机通过通风口将第一腔体内的风抽出,再将第二腔体内的风吹出;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在满足排水需求的情况下,风机的转动轴线尽量靠近竖直方向,也就是,风机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倾角尽量小,以减小风机在高度方向占用的空间,减小风道组件的高度。在风道组件安装在制冷设备内的情况下,风道组件占用制冷设备内的空间减小,有助于扩大制冷设备的容量。第一罩体可起到汇聚风机上方的水汽的作用,并将汇集得到的水滴从第一侧引流到第二侧,第一罩体的设置,可促进第二腔体内水汽的汇集和排出,减小水汽对风机的腐蚀,延长风机的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通风口的中心轴线共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背离所述排水板,所述第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向上倾斜第二夹角;
或,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排水板,所述第二侧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向下倾斜第三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的上端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前倾斜形成第一夹角,或,向后倾斜形成第一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排水部件,所述排水部件与所述排水板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朝向所述第三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侧相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部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板包括导水部,所述导水部相对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面凹陷,所述导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水板上方的出风方向形成第四夹角,所述导水部凹陷的深度沿预设面向所述第三侧的方向增大,所述导水部朝向所述第三侧的端部构造出所述第一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罩体朝向排水板的一端与所述排水板的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罩体的上方设置所述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罩体构造有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导水通道,所述导水通道的边缘向上凸起构造出隔挡部,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隔挡部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向远离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所述导水通道向下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排水板包括排水部和导水部,所述排水部构造有第二出口,所述排水部相对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面凹陷;所述导水部与所述排水部连通,导水部相对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面凹陷,所述导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水板上方的出风方向形成第五夹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朝向所述排水部的方向,所述导水部凹陷的深度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向远离所述排水板的方向,所述第二罩体的上表面斜向下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罩体构造有集水部,所述集水部位于所述第二罩体朝向排水口的一侧,所述集水部向所述排水口的方向表面积逐渐减小并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柜体以及如上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柜体的储物空间内并分隔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风道组件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缩小,方便在风道组件的下方安装抽屉,以充分利用风道组件下方的空间,有助于制冷设备扩容,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制冷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包括隔板部件、风道部件和风机罩,隔板部件与风道部件限制出第一腔体,风机罩限制出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通过通风口连通,第二腔体内的风机通过通风口将第一腔体内的风抽出,再将第二腔体内的风吹出;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在满足排水需求的情况下,风机的转动轴线尽量靠近竖直方向,也就是,风机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倾角尽量小,以减小风机在高度方向占用的空间,减小风道组件的高度。在风道组件安装在制冷设备内的情况下,风道组件占用制冷设备内的空间减小,有助于扩大制冷设备的容量。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风道组件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缩小,方便在风道组件的下方安装抽屉,以充分利用风道组件下方的空间,有助于制冷设备扩容,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制冷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箱胆本体;
图3是图2中A部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剖视截面为靠近风机的纵截面;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风机、排水板以及风道部件的安装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向远离排水板的方向,第一罩体朝向风机的表面向上倾斜;
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风机、排水板、风道部件、风机罩以及保温结构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在风道部件的左右两侧设置排水部件,以及向远离排水板的方向,第一罩体朝向风机的表面向下倾斜;
图8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风机罩、排水板、风道部件以及排水部件安装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与图7的区别在于,通风口的位置不同;
图9是图8中B-B剖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内排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内排水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C-C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D-D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排水板;110、排水部;111、第一排水部;112、第二排水部;113、第二导流面;114、第二出口;120、导水部;121、第一导流面;122、第一出口;130、第一导水区;140、第二导水区;150、翻边;151、定位部;
200、风道组件;210、隔板部件;211、第一板体;212、第二板体;213、第一保温层;214、第三板体;220、风道部件;221、第二保温层;222、第一支撑部;2221、第二进风口;224、第三保温层;225、第二支撑部;226、加热件;230、蒸发器;
250、风机罩;251、通风口;252、第一排风口;253、第二排风口;254、第一罩体;2541、导流表面;255、第二罩体;2551、导水通道;2552、隔挡部;2553、第一排水口;2554、第一导风部;2555、第二导风部;2556、安装柱;2557、分隔板;2558、集水部;260、排水部件;261、第一进风口;262、第二排水口;270、风机;271、风机座;280、第二腔体;290、第一腔体;
400、柜体;410、第一间室;420、第二间室;
α1、第一夹角;
θ2、第六夹角;θ3、第七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发明的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14所示,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柜体400,柜体400包括箱胆。
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展示柜、售卖柜或酒柜等多种设备,制冷设备可用于冷藏或冷冻。
其中,下述实施例中,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与制冷设备的方位一一对应。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箱胆,箱胆包括箱胆本体和风道组件200,箱胆本体内的空间通过风道组件200分隔出相互独立的第一间室410和第二间室420。
风道组件200可起到分隔间室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循环送风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的独立性,风道组件200与箱胆本体的安装处需要保证密封,避免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之间串风。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组件200,风道组件200可将箱胆本体内的全部空间分成第一间室410和第二间室420两部分,或者,风道组件200将箱胆本体内的局部空间分隔成第一间室410和第二间室420两部分。
风道组件200向第一间室410和第二间室420独立送风,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的功能可相同或不同。当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的功能不同,也就是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内的环境温度不同,第一间室410可为冷藏室,第二间室420可为冷冻室,则风道组件200向冷藏室送风的频率低于向冷冻室送风的温度。当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的功能相同,如均为冷藏室,两个冷藏室的环境温度可相同或不同,此时,风道组件200向两个冷藏室送风的频率可相同或不同,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当然,风道组件200分隔出的间室,功能不限于冷藏和冷冻,还可以为变温间室或其他功能间室,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
当柜体400连接门体,门体在封闭柜体400的位置,则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为两个密闭且独立的空间;门体在打开柜体400的位置,则可从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中的至少一个取放物品。
其中,风道组件200在制冷设备内设置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至图9所示,风道组件200包括隔板部件210、风道部件220、蒸发器230和排水板100,隔板部件210位于风道部件220的上方,隔板部件210与风道部件220构造出第一腔体290、适于与第一腔体290连通的进风口和适于与第一腔体290连通的通风口,第一腔体290内设置蒸发器230与排水板100,排水板100位于蒸发器230的下方,用于承接蒸发器230的化霜水。
如图1和图2所示,隔板部件210连接于箱胆本体,并使隔板部件210与箱胆本体的连接处相密封,以将箱胆本体内的空间分隔出相互独立的第一间室410和第二间室420。隔板部件210与风道部件220之间的第一腔体290用于安装蒸发器230、排水板100、加热器等部件,以满足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的换热需求。
隔板部件210可固定连接于箱胆本体,如隔板部件210的边缘通过焊接、卡接或紧固件等方式固定于箱胆本体。如图7所示,隔板部件210包括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第一板体211与第二板体212设置第一保温层213,第一保温层213可为可拆卸设置于第一板体211与第二板体212之间,或第一保温层213与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一体发泡成型。
当第一保温层213与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一体发泡成型,可先将第一板体211与第二板体212与箱胆本体固定安装,第一保温层213与柜体400的保温层一体发泡成型,隔板部件210与箱胆本体之间的密封性能更好,避免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之间串风。
如图7所示,隔板部件210还包括第三板体214,第三板体214与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2限制出安装空间,第三板体214位于风道组件200的前方,安装空间位于隔板部件210的前方,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功能部件,如控制器、照明模块、交互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等。
风道组件200的进风口、第一腔体290、通风口连通,以便进入风道组件200的风换热后排出。风道组件200的进风口分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风道组件200还设置第一排风口252和第二排风口253,第一进风口、第一腔体290、通风口、第一排风口252与第一间室连通形成第一循环路径,第二进风口、第一腔体290、通风口、第二排风口253与第二间室连通形成第二循环路径,第一循环路径与第二循环路径中的至少一个连通,以便第一间室410与第二间室420送风。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排风口252以及第二排风口253的数量和位置不作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间室410位于风道组件200的上方,第一间室410被设置为冷藏室,第二间室420位于风道组件200的下方,第二间室420被设置为冷冻室,风道组件200设置有朝向上方的第一排风口252和朝向下方的第二排风口253;并在第一排风口252处设置第一风门,以便开闭调节;在第二排风口253处设置第二风门,以便开闭调节。风道组件200靠向前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冷藏室的回风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口设置风道组件的左右两侧,第二进风口与冷冻室连通,第二进风口设置在风道组件的前侧或下侧。
如图2至图10所示,风道组件200还包括风机罩250,风机罩250包括第一罩体254和第二罩体255,第一罩体254构造有朝向风机的导流表面2541,导流表面2541的第一侧高于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风机罩250限制出第二腔体280,第二腔体280内设置有风机270,风机270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α1,第一罩体254开设通风口251,风机270的进口朝向通风口251,第二腔体280通过通风口251与第一腔体290的出风区域连通,第二腔体280与风道组件200的排风口连通。第一腔体290内的风通过风机罩250上的通风口251被风机270抽吸到第二腔体280内,在风机270的作用下,第二腔体280内的风通过排风口通入第一间室410或第二间室420。也就是,第二腔体280与上述的第一排风口252和第二排风口253可通断调节。
风机270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α1,可以理解为,风机270的转动轴线的前端低于或高于后端。在满足通风和排水需求的情况下,第一夹角α1的角度尽量小,风机270的转动轴线的前端与后端的高度差尽量大,也就是风机270尽量接近水平设置,以减小风机270在高度方向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小风道组件20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第一罩体254可起到汇聚风机270上方的水汽的作用,并将汇集得到的水滴从第一侧引流到第二侧,第一罩体254的设置,可促进第二腔体280内水汽的汇集和排出,减小水汽对风机270的腐蚀,延长风机270的寿命。
此时,通风口251与第一腔体290的排水出口错位设置,可尽量减少排水出口处的风被风机270抽出,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的换热时间,提升换热效率。
风机罩250固定在箱胆本体上,第一腔体290内的风,通过第二腔体280再被风机270导出。
其中,第一夹角α1大于或等于7°,使第一罩体254的第一侧汇集的水可沿其自身表面的坡度流动至第二侧,并使水沿风机270下方的风道部件220导流到第一排水口2553,避免第一罩体254表面汇集的水向风机270内滴落,尽量阻止水落入风机270。其中,第一侧高于第二侧,第一罩体254朝向风机270的表面可为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当第一罩体254朝向风机270的表面为平面,有助于简化第一罩体254的结构,方便加工。另外,风机270表面积聚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而下落并排出。
第一夹角α1需小于70°,以达到减小高度的目的;第一夹角α1可小于60°、50°、45°、30°、20°或10°,第一夹角α1越小,风道组件200的高度方向尺寸越小。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夹角α1小于7°,能够满足排风需求,且风道组件200的高度方向尺寸更小,但第一罩体254朝向风机270的表面导水效果不佳,排水效果难以满足需求。若第一夹角α1小于7°,则需要解决风机罩250排水的问题。
一些情况下,第一腔体290与第二腔体280为前后并列设置的两个腔体;或者,第二腔体280设置在第一腔体290内,也就是第二腔体280被第一腔体290包围;第一腔体290与第二腔体280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可实现两个腔体的连通关系即可。以第二腔体280位于第一腔体290的后方为例,风机270可朝向前方倾斜第一夹角α1或朝向后方倾斜第一夹角α1,参考图4所示,风机270朝向前方倾斜第一夹角α1,参考图9所示,风机270朝向后方倾斜第一夹角α1。也就是,风机的转动轴线的上端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前倾斜形成第一夹角α1,或,向后倾斜形成第一夹角α1
其中,风机270从前向后逐渐向上倾斜,也就是风机270的进口朝向第一腔体290的出风方向,有助于第一腔体290内的风进入风机270的进口,可以提高通风效果。风机270从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前述结构,均可考虑蒸发器230与风机270可共用排水结构,以实现结构的简化;或,考虑蒸发器230与风机270采用独立的排水结构进行排水,可减小排水对风机270的影响。如图9和10所示,蒸发器230的排水从左右两侧的排水部件260导出以及后端的排水口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270的转动轴线与通风口251的中心轴线共线,在将第一腔体290内的风通过通风口251吸入第二腔体280的过程中,风机270的抽吸效果好,有助于风道组件200内的风循环流动的效果。一些情况下,通风口251的形状与风机270的进口的形状相适配,以便第一腔体290内的风通过通风口251被风机270吸入第二腔体280。
风机270的转动轴线与通风口251的中心轴线共线,一般将第一罩体254的下表面设置为与风机270相平行,或,将第一罩体254对应于风机270的区域设置为与风机270平行。风机270一般选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可改变风的流动方向,方便将风送到第一间室410或第二间室420。当然,其他可满足循环送风效果的风机270亦可。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罩体254位于风机270的上方,第一侧背离排水板100,第二侧朝向排水板100,第一侧相对于第二侧向上倾斜第二夹角,即向远离排水板100的方向,第一罩体254的导流表面2541向上倾斜第二夹角α2,也就是通风口251朝向第一腔体290的出风方向,有助于第一腔体290内的风进入第二腔体280,可以提高通风效果,且可以考虑蒸发器230和风机270共用排水结构,以实现结构的简化。如图3至图5所示,风道组件200从后端的第一排水口2553进行排水。
结合图4至图6以及图11至图14所示,当排水板100包括导水部120和排水部110,排水部110构造有第二出口114,排水板100承接的水沿导水部120向排水部110流动并从第二出口114排出,与此同时,一部分风也沿着导水部120和排水部110向第二出口114流动,将第二出口114与通风口251设置为错位,则可阻止流向第二出口114方向的风直接从通风口251排出,尽量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换热的时间,提升换热效率。其中,当第二腔体280位于第一腔体290的后方,远离排水板100的方向为从前向后的方向。当然,第一腔体290与第二腔体280还可以左右设置,远离排水板100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工作原理与前后方向一致,此处不再赘述。结合图4至图10所示,以第二腔体280位于第一腔体290的后方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7至图10所示,第一罩体254位于风机270的上方,第一侧朝向排水板100,第二侧背离排水板100,第二侧相对于第一侧向下倾斜第三夹角α3,即向远离排水板100的方向,第一罩体254的导流表面2541向下倾斜第三夹角α3,第一罩体254向风机270的后方引导水流,有助于汇集的水快速排出。
一些情况下,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设置为与第一夹角α1的角度相同,以使风机270的转动轴线与通风口251的中心轴线共线,保证风道组件200内风流动效果,以及制冷设备内风循环效果。
下面对风道组件200排水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风道部件220可通过固定连接于隔板部件210来与箱胆本体固定,或风道部件220直接固定连接于箱胆本体。风道部件220支撑排水板100,排水板100位于蒸发器230的下方。排水板100的出口侧设置第二罩体255,第二罩体255设置第一排水口2553,排水板100的第二出口114排出的水沿第二罩体255引流到第一排水口2553。此时,排水板100的出口朝向后方,第二罩体255位于排水板100的后方,设置第二罩体255可提供一种后排水结构。
其中,风道部件220包括第一支撑部222和沿第一支撑部222斜向下倾斜的第二支撑部225,第一支撑部222支撑第二保温层221,第二保温层221上方设置排水板100,第二保温层221上表面的形状与排水板100下表面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第二保温层221充分为排水板100进行保温,减少冷量向外扩散,保证换热效率。第二支撑部225上方设置第三保温层224,第三保温层224上方设置第二罩体255,第二支撑部225起到支撑第三保温层224和风机罩250的作用。
当排水板100的下表面为曲面,如波浪形,则第二保温层221的上表面为对应的曲面;当排水板100的下表面为平面,则第二保温层221的上表面为平面,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
第一支撑部222与第二支撑部225为相互独立的零件,如板件,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安装,如插接、卡接及紧固件等方式;或,第一支撑部222与第二支撑部225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可减少零件数量,简化装配。在一些情况下,第二罩体255与排水板100为两个独立的零件,当然,第二罩体255与排水板100也可成型为一体式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4至图6所示,排水板100的第二出口114所在侧设置第二罩体255,第二罩体255朝向排水板100的一端与排水板100的第二出口114连通,风机270设置在第二罩体255的上方。第二罩体255可承接排水板100导出的水,第一罩体254滴落的水,以及风机270滴落的水,并导出第一腔体290和第二腔体280的化霜水,有助于简化风道组件200的结构。此时,排水板100可采用图4至图6以及图11至图14所示的结构,具体可参见下述排水板100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排水板100与第二罩体255之间设置分隔板2557,分隔板2557使得排水板100与第二罩体255仅在第二出口114处连通,其他部位通过分隔板2557进行分隔,以保证第一腔体290与第二腔体280在通风口251处以及出口处连通,其他部位分隔。分隔板2557可与第二罩体255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罩体255构造有与排水板100的出口连通的导水通道2551,导水通道2551的边缘向上凸起构造出隔挡部2552,风机270位于隔挡部2552的一侧,隔挡部2552起到分隔水与风机的作用,阻止水流向风机,减小水对风机的影响。
其中,隔挡部2552可为第二罩体255向上凸起的板状结构或块状结构,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当然,隔挡部2552还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于第二罩体255的零件,如插接或卡接于第二罩体255的板结构,隔挡部2552的结构不限于此,其他能够实现隔挡功能的结构亦可。
参考图5和图6所示,向远离排水板100的第二出口114的方向,导水通道2551向下倾斜,以便水靠重力作用而排出。
当然,导水通道2551还可以水平设置,不会因导水通道2551而增加风道组件200高度方向的尺寸,有助于缩小风道组件200的高度,进而增大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
第二罩体255设置有第一导风部2554和第二导风部2555,第一导风部2554、第二导风部2555与风机270配合向第一排风口252和第二排风口253导风,保证风从对应的路径流出。
风机270通过风机座271安装在第二罩体255的上表面,第二罩体255的上表面设置多个安装柱2556,风机座271固定在安装柱2556上,通过调整不同位置安装柱2556的高度,来调节风机270倾斜的角度和方向,结构简单。
向远离排水板100的方向,也就是朝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方向,第二罩体255的上表面斜向下倾斜,以便第二罩体255表面的化霜水可在重力作用下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方向流动。
第二罩体255构造有集水部2558,集水部2558位于第二罩体255朝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一侧,集水部2558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方向表面积逐渐减小并与第一排水口2553连通,集水部2558收集的水可通过第一排水口2553排出。集水部2558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方向表面积逐渐减小,也就是集水部2558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方向收拢,以方便第二罩体255承接的化霜水汇集后排出。
基于第二罩体255的上表面朝向第一排水口2553的方向向下倾斜,集水部2558也可向下倾斜,排水效果更好,但集水部2558不限于向下倾斜,不排除集水部水平设置的情况。
第二罩体255设置有加热件226,加热件226通过加热第二罩体255以对风机罩250及其内的风机270等部件进行加热化霜。其中,加热件226可为成型于第二罩体255的加热膜,或,加热件226为位于第二罩体255下方的加热板,加热件226的结构形式不限于此,其他能够实现加热化霜的结构亦可。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风道组件200还可以设置有侧排水结构,侧排水结构设置在风道组件200的左侧与右侧中的至少一个。由于风机270设置在风道组件200的后方,此时,蒸发器230与风机270独立排水,蒸发器230的化霜水通过侧排水结构排出,遇到风机270而冷凝的水可通过风机270下方的结构排出,风机270下方的结构可为上述的后排水结构,或其他能够排出第二腔体280内水的结构。
如图7至图9所示,风道组件200还包括排水部件260,排水部件260与第一腔体290内排水板100的第一出口122连通,排水部件260与风机270位于排水板100的相邻两侧,排水部件260可理解为侧排水结构。
排水部件260设置第二排水口262,第二排水口262与排水管路连通,以将排水板100承接的水排出。
如图7至图10所示,排水板100的第一出口122朝向第一腔体290的第三侧,第二腔体280位于第一腔体290的第四侧,第三侧与第四侧相邻。第三侧可理解为左侧与右侧中的至少一个,第四侧可理解为后侧。排水板100的出水方向与第一腔体290的出风方向不同,可减少风中携带的水汽,减小排水对风机270的影响,减少风机270的结霜量。此时,排水板100的第一出口122朝向左侧与右侧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部件260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也就是排水部件260设置有第一进风口261与第二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如图10所示,以排水部件260设置有第一进风口26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进风口261穿过排水部件260的内部而与第一腔体290连通,实现第一间室410的回风。第一进风口261通过回风管与第一间室410连通,以进行回风。
一些情况下,当隔板部件安装在风道部件的上方,隔板部件可罩扣排水部件的局部位置,隔板部件开设有隔板进风口,隔板进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相连通,以使第一间室的回风管通过隔板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以及排水部件的内部空间再进入第一腔体290。
如图7至图9所示,排水板100包括导水部120,导水部120相对于排水板的顶面凹陷,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排水板100上方的出风方向形成第四夹角,导水部120凹陷的深度沿预设面向第三侧的方向增大,导水部120朝向第三侧的端部构造出第一出口122,导水部120承接的水沿导水部的延伸方向而从第一出口122排出,第一出口122与上述的排水部件260连通,使水通过第二排水口262排出。排水板100的结构简单,且排水效果好。并且,第一间室410的回风通过第一进风口261进入第一腔体290,风从左侧或右侧进入第一腔体290,可沿导水部120流动;第二间室420的回风通过第二进风口2221进入第一腔体290,风从风道组件200的前侧进入第一腔体290,则第一间室410的回风与第二间室420的回风进入第一腔体290的路径不同,两路回风接触减少,也减少因两路回风接触产生的结霜量。
此时,排水板100上方的出风方向为从前向后,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则第四夹角为90°,导水部120可起到减缓风在第一腔体290内的流动速度的作用,可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停留的时间,优化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排水板100包括从预设位置向左侧延伸的导水部120和从预设位置向右侧延伸的导水部120,排水板100具有朝向左右两侧的第一出口122,风道组件20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排水部件260,结构简单且导水效果好。其中,预设位置可以为排水板100的对称面,或,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面。
下面,对第一腔体290内蒸发器、加热器等部件进行说明。
蒸发器230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以减小蒸发器230所占用的高度方向空间,可减小风道组件200的整体高度,达到扩大制冷设备容量的目的。蒸发器230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可以理解为,蒸发器230表面积较大的表面朝向上方和下方,蒸发器230横向设置在第一腔体290内。
其中,结合图3至图14所示的排水板100结构,预设角度可为7°,能够满足蒸发器230的化霜排水要求,同时减小风道组件200的整体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角度可达到0°,即蒸发器230可水平安装在排水板100上方,也就是蒸发器230的底面平行于水平面,相对于蒸发器230倾斜设置的情况,水平设置的蒸发器230所需安装空间的高度变小,则风道组件200高度方向尺寸可随之变小,进而风道组件200所占用的箱胆本体内的空间变小,在箱胆本体的外观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箱胆本体的容量,以便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制冷设备。
此时,并不限定排水板100的安装状态,排水板100的顶面与蒸发器230的底面平行,或,排水板100的顶面相对于蒸发器230的底面从前向后斜向下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板100的顶面为平面,也平行于水平面,也就是,蒸发器230的底面与排水板100的顶面均水平放置,蒸发器230的底面与排水板100的顶面相平行或相接触,蒸发器230与排水板100之间的间隙变小,可阻止第一腔体290内的风从蒸发器230与排水板100之间的间隙直接流向通风口251,有助于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充分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尽量减小蒸发器230与排水板100之间的间隙,减缓风从蒸发器230与排水板100之间的间隙流向通风口251的速度,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停留的时间,以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充分与蒸发器230进行换热再流出,保证换热效率。
一些情况下,排水板100的上方设置加热器,也就是,加热器设置在排水板100与蒸发器230之间,在蒸发器230需要化霜时,开启加热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蒸发器230表面附着的霜。
当然,加热器不限定于设置在排水板100与蒸发器230之间,此时,加热器可设置为加热膜,加热膜贴附在排水板100的下表面;或者,加热器可设置在蒸发器230的换热管之间,如加热器包括多根直插式加热棒,加热棒插接在两层换热管之间,此时加热棒与换热管以及换热管上的翅片的换热效率更高,还能提高加热化霜的效率。当加热器不设置在排水板100与蒸发器230之间,蒸发器230可直接放置在排水板100上,可有效减小蒸发器230与排水板100之间的间隙,起到减缓风速的作用,也能起到提高换热效率的作用。
上述实时例中,蒸发器230为制冷设备中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230,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在蒸发器230中蒸发吸热,为第一腔体290内的风提供制冷环境。
下面,结合图4至图6以及图11至图14所示,提供排水板100的实施例,以排水板100安装于上述的风道组件200内为例,对排水板100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排水板100不限于安装在上述的风道组件200内,其他适于安装下述实施例中的排水板100的结构,亦可安装下述的排水板100。
本发明的实施例,结合图11至图14所示,提供一种排水板100,排水板100构造有排水部110和导水部120,排水部110构造有第二出口114,排水部110相对于排水板100的顶面凹陷;导水部120与排水部110连通,导水部120相对于排水板100的顶面凹陷,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排水板100上方的出风方向形成第五夹角θ1,向靠近排水部110的方向,导水部120凹陷的深度增大。
在使用状态,排水板100设置在蒸发器230的下方,用于承接蒸发器230表面的霜遇热而产生的化霜水。水落入导水部120并沿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导入排水部110,导水部120一般设置多个,各个导水部120承接到的水汇集到排水部110并通过排水部110的第二出口114排出。其中,导水部120向靠近排水部110的方向深度增大,以使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排水部110并从排水部110的第二出口114排出。
当上述的排水板100与蒸发器230均设置在风道组件200内,风从风道组件200的进风口进入第一腔体290并向通风口的方向流动,第一腔体290内的风会在排水板100与蒸发器230之间的空间以及蒸发器230内部的空间流动。风在排水板100与蒸发器230之间流动时,导水部120与出风方向形成第五夹角θ1,可抑制风从导水部120直接流向通风口,以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停留的时间,以使风充分与蒸发器230接触并进行换热,换热后的风再从通风口排出,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其中,出风方向为进风口向通风口的方向,一些情况下,进风口与通风口仅设置一个,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形成一个出风方向;一些情况下,进风口或通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多个,可形成多个出风方向。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至少一个出风方向形成夹角,可在一个方向上,保证风的换热效率;当然,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所有的出风方向均形成夹角,则可保证多个流动路径中的风均能有效换热,可保证换热效率。
当进风口分为第一进风口261和第二进风口2221,第二进风口2221设置在风道组件200的前方,通风口设置在风道组件200的后方,第二进风口2221与通风口的连通路径形成第一出风方向,第二进风口2221对应于蒸发器230靠下的位置,则风沿从下向上、从前向后的方向流动。本实施例的排水板100,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风方向形成夹角,也就是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形成夹角。第一进风口261可设置在风道组件200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进风口261与通风口的连通路径形成第二出风方向,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出风方向也形成夹角。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风方向形成的夹角,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出风方向也形成夹角,均可理解为第五夹角θ1
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可以为直线路径或曲线路径。当导水部120的延伸路径为直线路径,导水部120远离排水部110的一端到导水部120连通排水部110的另一端的路径为延伸路径;当导水部120的延伸路径为曲线路径,曲线路径的导水部120可具有多个与排水部110连通的端头,曲线路径可为多段直线路径连通形成的折线路径,或,曲线路径为具有一个或多个曲率半径的曲线,曲线路径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可与出风方向形成一个或多个夹角,也就是第五夹角θ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角度值,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图中并未标示第五夹角θ1,但图中示意了第五夹角为90°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导水部120和排水部110均基于排水板100的顶面凹陷,顶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顶面可为多条线限制出的面,或多个面限制出的面。与之对应的,导水部120的底部以及排水部110的底部形成排水板100的底面,底面也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底面可为多条线限制出的面,或多个面限制出的面。排水板100的上表面为排水板100朝向上方的全部表面,顶面为上表面的一部分;排水板100的下表面为排水板100朝向下方的全部表面,底面为下表面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的排水板100,导水部120与排水部110配合,可将承接的水排出,解决风道组件200内排水的问题,并且,通过将导水部120设置为延伸方向与风道组件200的出风方向形成夹角,可延长风在风道组件200内停留的时间,也就是延长换热时间,以提升换热效率,满足制冷设备的制冷需求;并排水板100的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向靠近排水部110的方向,导水部120的底部沿第一方向倾斜,第一方向与排水板100的顶面形成第六夹角θ2。也就是导水部120的底部倾斜,导水部120内的水沿倾斜路径(第一方向)汇集到排水部110,排水效果好,可避免出现局部积水的问题;并且水能平稳流动。
当排水板100的顶面水平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方向与水平面形成第六夹角θ2。沿排水板100的顶面,从远离排水部110的一端向与排水部110连通的位置逐渐向下凹陷形成导水部120。此时,第六夹角θ2为导水部120的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第一方向为斜向下的方向。
其中,导水部120的底部,可以为斜线或斜面,一些情况下,导水部120的底部为斜面,斜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一些情况下,导水部120的底部不形成连续的斜线或斜面,如阶梯状,依然能够满足导水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六夹角θ2小于或等于7°,第六夹角θ2的角度小,有助于减小排水板100顶面到底面的距离,可实现小角度排水,进而减小风道组件20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缩小风道组件200所占用的空间,有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制冷设备。
一些情况下,第六夹角θ2设置为3°,3°能够满足排水板100的排水需求,还能充分减小排水板100的高度,实现小角度排水。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并列设置在排水部110同侧的导水部120,所对应的排水板100的底面共面,使得排水板100的底面平整性更好,排水板100的外观简洁,且方便定位和安装。
此处的并列设置,可以理解为,在排水部110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多个导水部120依次排列。一般情况下,排水部110的两侧均并列设置有多个导水部120,也就是,排水部110设置在两列导水部120之间。当然,当排水部110设置在排水板100的端部,则导水部120仅设置在排水部110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与出风方向相垂直,可有效阻止风从导水部120限制出的空间排出,有效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停留的时间,以充分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向靠近第二出口114的方向,排水部110凹陷的深度增大,以便排水部110内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第二出口114。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部110的底部沿第二方向倾斜,第二方向与排水板100的顶面形成第七夹角θ3。也就是排水部110的底部倾斜,排水部110内的水沿倾斜路径(第二方向)汇集到第二出口114并排出,排水效果好,可避免出现局部积水的问题;并且水能平稳流动。
当排水板100的顶面水平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二方向与水平面形成第七夹角θ3。沿排水板100的顶面,向靠近第二出口114的位置逐渐向下凹陷形成排水部110。此时,第七夹角θ3为排水部110的底部与水平面的夹角,第二方向为斜向下的方向。
其中,排水部110的底部,可以为斜线或斜面,一些情况下,排水部110的底部为斜面,斜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一些情况下,排水部110的底部不形成连续的斜线或斜面,如阶梯状,依然能够满足排水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七夹角θ3可小于或等于7°,第七夹角θ3的角度小,有助于减小排水板100顶面到底面的距离,可实现小角度排水,进而减小风道组件20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缩小风道组件200所占用的空间,有助于提升制冷设备的储物空间,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制冷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夹角θ3也可大于7°,由于排水部110所占用排水板100的面积较少,排水部110向下倾斜的角度稍大,对排水板100的整体体积影响不大,因此,对第七夹角θ3的角度不做严格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部110的延伸方向与出风方向形成第八夹角,尽量减少风沿排水部110的延伸方向排出,也可延长风在第一腔体290内停留的时间,保证换热效果。
当然,排水部110也可沿出风方向延伸,排水部110的两侧可对称设置导水部120,方便排水部110两侧的导水部120均匀稳定导水。
如图10和图14所示,当排水部110沿出风方向延伸,导水部120与出风方向相垂直,尽量减少进入导水部120的风。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2和图13所示,排水部110凹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导水部120凹陷的深度。也就是,排水部110的最小深度需要大于或等于导水部120的最大深度,以使导水部120的水可汇聚到排水部110,避免导水部120积水。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图11以及图14所示,排水部110的两侧均设置多个相平行的导水部120,多个导水部120将不同部位的水导入排水部110。通过设置多个导水部120,也可以理解为,排水部110的两侧均形成波浪形结构,尽量减少排水板100顶面的面积,减少排水板100顶面的积水,使得排水板100所承接的水尽快沿导水部120和排水部110从第二出口114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排水部110至少设置两个,两个及以上的排水部110则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第二出口114,实现多个位置排水,有助于排水板100上的水快速排出。在排水板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排水部110的数量增多,则可缩短导水部120的长度,水尽快进入排水部110。
相邻排水部110为第一排水部111和第二排水部112,第一排水部111和第二排水部112之间构造有位于第一排水部111的一侧的第一导水区130和位于第二排水部112的一侧的第二导水区140,向靠近第一排水部111的方向,第一导水区130的导水部120凹陷的深度增大,向靠近第二排水部112的方向,第二导水区140的导水部120凹陷的深度增大。也就是,第一导水区130与第二导水区140对接位置,导水部120凹陷的深度最小,有助于第一导水区130承接的水导入到第一排水部111,第二导水区140承接的水导入到第二排水部112,缩短导水部120的长度,便于水汇集到排水部110。
当然,如图14所示,排水部110还可设置一个,此时,排水部110的第二出口114尽量避开通风口。排水部110的两侧均设置多个相平行的导水部120,有助于缩短导水部120的导水路径,以加快水导出。
如图5以及图11至图13所示,排水部110从前向后延伸,开口设置在排水板100后端,导水部120沿左右方向延伸,排水部110的左右两侧形成波浪形结构,波浪板的设置可以利于水聚拢排出,此时蒸发器230无需沿着前后方向倾斜设置。导水部120与排水板100的顶面形成小于7°的夹角,也就是,排水板100左右方向形成有倾斜延伸的导水部120,导水部120的倾斜角度不影响排水板100前后方向的角度。排水部110从前向后延伸,排水部110从前向后与水平面形成第七夹角θ3,第七夹角θ3会影响排水板100前后方向的高度变化,但整体上来看,排水部110设置在排水板100的局部位置,排水部110所占用排水板100的面积较小,排水板100的局部位置倾角稍大,对间室内整体储物空间的影响较小,也能优化间室内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3所示,导水部120包括沿导水部120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导流面121,从排水板100的顶面向底面的方向,第一导流面121向其相对的侧面靠近,也就是,导水部120的纵截面从上向下收拢,以使落在第一导流面121以及顶面的水可汇集到导水部120的底部,再沿导水部120汇集到排水部110。
导水部120沿其延伸方向的两侧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设置为第一导流面121。导水部120纵截面的形状可为倒三角形或倒梯形。参考图13所示,导水部120延伸方向的两侧侧面均为第一导流面121,导水部120的两侧均可进行导流。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12所示,排水部110包括沿排水部110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二导流面113,从排水板100的顶面向底面的方向,第二导流面113向其相对的侧面靠近,以使排水部110的纵截面从上向下收拢,落在第二导流面113及顶面的水可汇集到排水部110的底部,再从第二出口114排出。
排水部110沿其延伸方向的两侧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设置为第二导流面113。排水部110纵截面的形状可为倒三角形或倒梯形。参考图12所示,排水部110延伸方向的两侧侧面均为第二导流面113,排水部110的两侧均可进行导流。
如图12和图13所示,导水部120设置第一导流面121,排水部110设置第二导流面113,充分导流,以便排水板100所承接的水尽快从第二出口114排出。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121与第二导流面113可为平面或曲面,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导水部120延伸方向的第一预设截面,朝向排水部110的方向导水部120的宽度逐渐减小。还可以理解为,朝向排水部110的方向,导水部120呈逐渐收拢的状态,以使导水部120内的水汇聚,有助于导水部120内的水进入排水部110。
此处的第一预设截面,可以理解为,平行于排水板100顶面的截面,排水板100处于安装状态的水平截面。导水部的宽度可以理解为导水部120延伸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个第一导流面1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一般为连续减小,但不排除阶梯减小。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部110延伸方向的第二预设截面,向靠近第二出口114的方向排水部110的宽度增大。多个导水部承接的化霜水向排水部110汇聚,排水部110的第二出口114的位置水量最大,排水部110的宽度增大,可提供更大的排水空间,有助于水稳定排出。
此处的第二预设截面,可以理解为,平行于排水板100顶面的截面,排水板100处于安装状态的水平截面。排水部的宽度可以理解为排水部110延伸方向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两个第二导流面113之间的距离。增大一般为逐渐增大,但不排除阶梯增大。
第一预设截面与第二预设截面平行,也可共面。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所示,排水板100的边缘向上翻折构造出翻边150,翻边150环绕排水板100且在对应于第二出口114的位置设置有开口。翻边150起到阻隔排水板100上表面的水向外溢流的作用,以使排水板100上表面的水均沿第二出口114排出,进而保证风道组件200内的水均从排水口排出。
翻边150的局部位置向上延伸形成定位部151,相邻两个定位部151用于限位排水板100上方的加热器,加热器的固定方式简单,且排水板100的结构简单。
上述实施例中,排水板100的形状与蒸发器230以及风道组件200的形状相关,排水板100的形状不作限定。排水板10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圆形或其他形状。排水板10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形状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的排水板100应用于风道组件200中,也就是,排水板100设于蒸发器230的下方,从前向后的方向,蒸发器230无需向下倾斜,解决了蒸发器230具有倾斜角度会损失间室内容积的问题,在保证风道组件200内换热效率的情况下,实现了小角度化霜排水,以及减小了风道组件200高度方向落差,有助于间室内容积最大化。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蒸发器230也可稍微向下倾斜,但即使蒸发器230不向下倾斜,也不会影响排水效果。
当上述实施例中的排水板100应用于上述的风道组件200、箱胆以及制冷设备,则上述的风道组件200、箱胆以及制冷设备具有上述排水板100的有益效果。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6)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隔板部件;
风道部件,与所述隔板部件限制出第一腔体;
排水板,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
风机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和所述第二罩体限制出第二腔体,所述第一罩体位于所述风机的上方并开设通风口,以使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罩体构造有朝向风机的导流表面,所述导流表面的第一侧高于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相对的两侧;
风机,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与竖直方向形成第一夹角,所述风机的进口朝向所述通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通风口的中心轴线共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背离所述排水板,所述第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向上倾斜第二夹角;
或,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排水板,所述第二侧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向下倾斜第三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的上端相对于竖直方向,向前倾斜形成第一夹角,或,向后倾斜形成第一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部件,所述排水部件与所述排水板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三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四侧,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四侧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部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进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包括导水部,所述导水部相对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面凹陷,所述导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水板上方的出风方向形成第四夹角,所述导水部凹陷的深度沿预设面向所述第三侧的方向增大,所述导水部朝向所述第三侧的端部构造出所述第一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体朝向排水板的一端与所述排水板的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罩体的上方设置所述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体构造有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导水通道,所述导水通道的边缘向上凸起构造出隔挡部,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隔挡部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向远离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所述导水通道向下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包括排水部和导水部,所述排水部构造有第二出口,所述排水部相对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面凹陷;所述导水部与所述排水部连通,导水部相对于所述排水板的顶面凹陷,所述导水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排水板上方的出风方向形成第五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朝向所述排水部的方向,所述导水部凹陷的深度逐渐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向远离所述排水板的方向,所述第二罩体的上表面斜向下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体构造有集水部,所述集水部位于所述第二罩体朝向排水口的一侧,所述集水部向所述排水口的方向表面积逐渐减小并与所述排水口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7°。
16.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柜体的储物空间内并分隔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CN202111659577.XA 2021-12-30 2021-12-30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64126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9577.XA CN116412610A (zh) 2021-12-30 2021-12-30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PCT/CN2022/101924 WO2023123937A1 (zh) 2021-12-30 2022-06-28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9577.XA CN116412610A (zh) 2021-12-30 2021-12-30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2610A true CN116412610A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97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59577.XA Pending CN116412610A (zh) 2021-12-30 2021-12-30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2610A (zh)
WO (1) WO202312393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1322A (ja) * 1998-01-30 1999-08-06 Nippon Kentetsu Co Ltd 冷凍冷蔵ショ−ケ−ス
JP2005273994A (ja) * 2004-03-24 2005-10-06 Okamura Corp オープンショーケース
CN107447471B (zh) * 2016-05-31 2023-07-14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的基座和用于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的热泵系统
CN110542276B (zh) * 2018-05-29 2022-08-12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213040841U (zh) * 2020-08-18 2021-04-23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增大底部储物空间容积的冰箱
CN112129033A (zh) * 2020-09-24 2020-12-25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的接水盘、冰箱的风道组件及冰箱
CN216716717U (zh) * 2021-12-30 2022-06-10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636U (zh) * 2021-12-30 2022-06-10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蒸发器、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718U (zh) * 2021-12-30 2022-06-10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716U (zh) * 2021-12-30 2022-06-10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3937A1 (zh)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5610B2 (en) Refrigerator
CN107883645B (zh) 冰箱
US11333424B2 (en) Refrigerator
CN107883642B (zh) 冰箱
CN216716718U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716U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636U (zh) 蒸发器、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717U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16730U (zh) 制冷设备的箱胆及制冷设备
CN217058121U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10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3480682U (zh) 冰箱
CN116412611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28A (zh) 制冷设备的箱胆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21A (zh) 排水板、风道组件、箱胆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08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15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12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31A (zh) 制冷设备的箱胆及制冷设备
CN116412593A (zh) 制冷设备
CN116412617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09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14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16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6412613A (zh) 风道组件及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