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2024A -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2024A
CN116412024A CN202111642542.5A CN202111642542A CN116412024A CN 116412024 A CN116412024 A CN 116412024A CN 202111642542 A CN202111642542 A CN 202111642542A CN 116412024 A CN116412024 A CN 116412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liquid
inlet
drain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425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云辉
王坤城
顾将
谷野
周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4254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20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2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20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68Water separation or drainage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中冷器具有出气管,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设有进液口、排液口和输液口,进液口与出气管连通;储液罐,储液罐与输液口连通;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第一三通阀通讯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三通阀动作以使进液口、排液口和输液口中的任意两个连通。由此,通过第一三通阀、储液罐和控制单元配合,能够保证将中冷器的出气管内的液体排出,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发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排水装置的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可以减小排水装置体积,也可以降低排水装置制造成本,并且,排水装置适用于液冷中冷器。

Description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设置有中冷器,中冷器的出气管与发动机节气门连通,中冷器的出气管内容易积液,通过排水装置将中冷器的出气管内的液体排出,但是现有排水装置需要两个电磁两通阀配合工作实现排水,导致排水装置结构复杂,使排水装置集成度低,从而使排水装置体积较大,且排水装置成本较高。另外,现有的排水装置不适用于液冷中冷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中冷器的排水装置,该中冷器的排水装置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可以减小排水装置体积,也可以降低排水装置制造成本,并且,排水装置适用于液冷中冷器。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中冷器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所述中冷器具有出气管,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设有进液口、排液口和输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气管连通;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与所述输液口连通;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三通阀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动作以使所述进液口、所述排液口和所述输液口中的任意两个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通过第一三通阀、储液罐和控制单元配合,能够保证将中冷器的出气管内的液体排出,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发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排水装置的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可以减小排水装置体积,也可以降低排水装置制造成本,并且,排水装置适用于液冷中冷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排水装置具有第一排水模式、第二排水模式和第三排水模式,在所述第一排水模式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输液口连通,在所述第二排水模式所述输液口和所述排液口连通,在所述第三排水模式所述进液口和所述排液口连通,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动作将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排水模式或所述第二排水模式或所述第三排水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还包括:第一液位监测器,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设于所述出气管且用于监测所述出气管内液面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通讯连接,在第一排水模式,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排水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还包括:第二液位监测器,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设于所述出气管且用于监测所述出气管内液面高度,在所述排水装置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和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错开,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通讯连接,在第二排水模式,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三排水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液位检测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液位检测器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排水模式的相邻两次所述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所述控制单元识别出所述中冷器漏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出气管的底壁与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出气管的顶壁与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储液罐的底壁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三通阀下电或上电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动作以使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输液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排水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包括: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为上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器进口和散热器出口,所述散热器进口与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具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散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电机模块的冷却通道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器进口还与车辆的电机模块的冷却通道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三通阀与所述控制单元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第二三通阀动作以控制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或断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具有第二进口、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电机模块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散热器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中冷器间连接有单向阀。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上述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三通阀的进液口和输液口连通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三通阀的排液口和输液口连通时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三通阀的排液口和进液口连通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系统、中冷器和电机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排水装置100;
第一三通阀10;进液口11;排液口12;输液口13;
储液罐20;
控制单元30;
第一液位监测器40;第二液位监测器50;
冷却系统200;
散热器201;散热器进口2011;散热器出口2012;
第二三通阀202;第一进口2021;第一出口2022;第二出口2023;
第三三通阀203;第二进口2031;第三进口2032;第三出口2033;
单向阀204;电子冷却水泵205;
第四三通阀206;第四进口2061;第五进口2062;第四出口2063;
水箱207;
中冷器300;出气管301;
电机模块400;涡轮增压器500;节气门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300的排水装置100,中冷器300可以为空冷中冷器300或者液冷中冷器300,本申请以中冷器300为液冷中冷器30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中冷器300具有出气管301,出气管301与发动机的节气门 600连通,气体通过出气管301流入发动机的气缸内。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装置100包括:第一三通阀10、储液罐20和控制单元30。第一三通阀10可以设置为电子三通阀,第一三通阀10设置有进液口11、排液口12和输液口13,进液口11与出气管301连通,进一步地,进液口11通过连接管路和出气管301连通。储液罐20与输液口13连通,进一步地,储液罐20通过连接管路和输液口13连通,储液罐20内限定出储液腔,储液罐20用于存储液体。控制单元30与第一三通阀10通讯连接,控制单元30用于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以使进液口11、排液口12和输液口13中的任意两个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冷器300的出气侧容易汇集冷凝水,冷凝水存储在中冷器300的出气管301内,出气管301内的液体(冷凝水)容易流入发动机的气缸内,在严寒气温下,出气管301内容易积水结冰堵塞进气管,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启动。
在本申请中,通过排水装置100和中冷器300配合连接,排水装置100能主动将中冷器300的出气管301内的液体排出。具体地,中冷器300的进气侧与涡轮增压器500 连通,中冷器300的出气管301与发动机节气门600连通,当中冷器300的出气管301 内汇集冷凝水时,控制单元30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使进液口11和输液口13连通,排液口12关闭,出气管301内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储液罐20内,使出气管301 内冷凝水排出,此时排水装置100处于积水旁通模式,积水旁通模式下不影响发动机进气压力和冷却。进一步地,第一三通阀10下电或上电时,控制单元30控制第一三通阀 10动作以使进液口11和输液口13连通,其中,积水旁通模式为排水装置100的初始模式,即第一三通阀10下电和上电后默认状态,遵循“下电复位,上电检测”要求。
在进液口11和输液口13连通模式下,即排水装置100处于积水旁通模式下时,储液罐20内储满冷凝水后,控制单元30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使排液口12和输液口13 连通,进液口11关闭,储液罐20内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液口12排出,此时排水装置100处于普通排水模式,排水装置100处于普通排水模式一段时候后,控制单元30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使进液口11和输液口13连通,使排水装置100从普通排水模式切换至积水旁通模式,普通排水模式下不影响发动机进气压力和冷却。
在排液口12和输液口13连通模式下,即排水装置100处于普通排水模式下时,如果出气管301内的冷却液逐渐增多,控制单元30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使排液口12 和进液口11连通,输液口13关闭,出气管301内的冷却液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液口12 直接排出,综合排水速率更高,此时排水装置100处于快速排水模式,出气管301与外界导通,发动机进气压力减小甚至接近外界气压,因此,要求快速排水模式下发动机无需工作(EV模式)。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申请的排水装置100通过一个第一三通阀10能够实现在积水旁通模式、普通排水模式和快速排水模式之间切换的目的,通过一个第一三通阀10能够将中冷器300内的液体排出,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发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排水装置100的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可以减小排水装置100体积,也可以降低排水装置 100制造成本,并且,排水装置100适用于液冷中冷器300和空冷中冷器300,同时,通过控制单元30控制一个第一三通阀10工作,可以使排水装置100控制通讯更简单。
由此,通过第一三通阀10、储液罐20和控制单元30配合,能够保证将中冷器300 的出气管301内的液体排出,可以防止液体流入发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排水装置100的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可以减小排水装置100体积,也可以降低排水装置 100制造成本,并且,排水装置100适用于液冷中冷器3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装置100具有第一排水模式(上述实施例的积水旁通模式)、第二排水模式(上述实施例的普通排水模式)和第三排水模式(上述实施例的快速排水模式),在第一排水模式进液口11和输液口13连通,在第二排水模式输液口13和排液口12连通,在第三排水模式进液口11和排液口12连通,通过控制单元30 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将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一排水模式或第二排水模式或第三排水模式,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将出气管301内的冷凝水排出,可以保证冷凝水不进入发动机,也可以避免出气管301内结冰堵塞出气管301,从而可以保证气体顺利流入发动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控制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一排水模式。具体地,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控制单元30控制第一三通阀10动作将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一排水模式,这样设置能够在储液罐20内的液体完全排出后控制排水装置100自动切换至第一排水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排水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液位监测器40,第一液位监测器40可以设置为液位传感器,第一液位监测器40 设置于出气管301,且第一液位监测器40用于监测出气管301内液面高度,控制单元 30与第一液位监测器40通讯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液位监测器40通过第一感应电路与控制单元30通讯连接,第一液位监测器40将液位信号单向反馈给控制单元30。在第一排水模式,即排水装置100在积水旁通模式下,第一液位监测器40被触发时控制单元 30控制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二排水模式。其中,排水装置100在积水旁通模式下,储液罐20内储满冷凝水后,出气管301内的冷凝水不能流入储液罐20,冷凝水在出气管 301内汇集液面升高,当液面高于或等于第一液位监测器40的高度时,第一液位监测器 40监测到液面被触发,第一感应电路导通,第一液位监测器40将液位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30,控制单元30控制排水装置100从积水旁通模式切换至普通排水模式,储液罐 20内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液口12排出,从而实现将储液罐20内的冷凝水排出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排水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液位监测器50,第二液位监测器50可以设置为液位传感器,第二液位监测器50设于出气管301,且第二液位监测器50用于监测出气管301内液面高度,在排水装置100高度方向,即图5中的上下方向,第二液位监测器50和第一液位监测器40错开设置,也就是说,第二液位监测器50的设置高度与第一液位监测器40的设置高度不同,第二液位监测器50和第一液位监测器40间隔开设置,其中第一液位检测器40的高度小于第二液位检测器50的高度。控制单元30与第二液位监测器50通讯连接,进一步地,第二液位监测器50通过第二感应电路与控制单元30通讯连接,第二液位监测器50将液位信号单向反馈给控制单元30。
在第二排水模式,第二液位监测器50被触发时控制单元30控制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三排水模式。其中,排水装置100在普通排水模式下,如果出气管301内的冷却液逐渐增多,冷凝水在出气管301内汇集液面升高,当液面高于或等于第二液位监测器50 的高度时,第二液位监测器50监测到液面被触发,第二感应电路导通,第二液位监测器50将液位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30,控制单元30控制排水装置100从普通排水模式切换至快速排水模式,出气管301内的冷却液(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液口12直接排出,从而将出气管301内的冷却液迅速排出,进而可以避免出气管301内汇集大量冷凝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气管301的底壁与第一液位监测器40 间隔开设置。进一步地,在排水装置100高度方向,第一液位监测器40与出气管301 的底壁间隔开设置,优选地,第一液位监测器40与出气管301的底壁的内表面间隔开设置,当出气管301内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监测器40设置高度时,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排水装置100在积水旁通模式可正常运行,不会直接将排水装置100切换至普通排水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气管301的顶壁与第二液位监测器50 间隔开。进一步地,在排水装置100高度方向,第二液位监测器50与出气管301的顶壁间隔开设置,优选地,第二液位监测器50与出气管301的顶壁的内表面间隔开设置,当排水装置100在快速排水模式时,通过第二液位监测器50与出气管301的顶壁间隔开设置,出气管301内的气体可以从出气管301的顶壁和出气管301内液面之间的间隙流入发动机,从而可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储液罐20的底壁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监测器40的高度、第二液位监测器50的高度。进一步地,输液口13通过连接管路连接于储液罐20的底壁,液体可以从储液罐20的底壁流入储液罐20内,储液罐20的底壁设置高度高于排液口12设置高度,储液罐20的底壁高度低于第一液位监测器40的设置高度,出气管301内汇集冷凝水时,如此设置能够使出气管301的冷凝水顺利流入储液罐20 内,可以保证排水装置100的工作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0控制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二排水模式的相邻两次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控制单元30识别出中冷器300漏水。其中,中冷器300的内部发生结构破损后会带来漏水问题,水会漏入出气管301内,有可能导致液体进入发动机的气缸损坏发动机。预设时间T0为标定在不同中冷器300出气温度下,发生冷凝积水时,相邻两次触发普通排水模式的最短时间,预设时间T0可以标定在控制单元30内,当控制单元30控制排水装置100切换至第二排水模式时,控制单元30记录一次触发第二排水模式,第一排水模式后控制单元30再次控制排水装置 100切换至第二排水模式,控制单元30计算出相邻两次触发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间隔为 T,当T≥T0时,控制单元30识别出出气管301内为冷凝积水,当T<T0时,控制单元 30识别出中冷器300漏水,且可根据T的数值大小判断漏水严重程度,从而可以准确判断出中冷器300是否漏水。当中冷器300漏水时,控制单元30可以控制排水装置100 切换至第三排水模式使出气管301内的液体迅速排出,避免损坏发动机。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300的冷却系统200包括:排水装置100、散热器201和第二三通阀202。排水装置100为上述实施例的排水装置100。散热器201 具有散热器进口2011和散热器出口2012,散热器进口2011与中冷器300内的冷却通道连通,且散热器进口2011还与车辆的电机模块400内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二三通阀202 可以设置为电子三通球阀,第二三通阀202具有第一进口2021、第一出口2022和第二出口2023,第一进口2021与散热器出口2012连通,第一出口2022与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二出口2023与电机模块400的冷却通道连通。
其中,散热器201内的冷却液从散热器出口2012流出后流入第一进口2021,然后冷却液可以分别流入第一出口2022和第二出口2023,第一出口2022处的冷却液流入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以冷却中冷器300,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出后流入散热器进口2011,第二出口2023处的冷却液流入电机模块400的冷却通道以冷却电机模块400,电机模块400的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流出后流入散热器进口2011,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冷却系统200同时冷却中冷器300和电机模块400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三通阀202与控制单元30通讯连接,控制单元30通过控制第二三通阀202动作以控制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连通或断开。其中,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连通时,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出口2022流入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断开时,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不连通,冷却液不能通过第一出口2022 流入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
当控制单元30识别出中冷器300漏水后,控制单元30控制第二三通阀202动作以控制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断开,冷却液不能流入中冷器300内,能够降低中冷器300漏水量,防止冷却液进一步内漏,可以降低发动机气缸进水失效风险,并且,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不连通时,控制单元30可以控制第二三通阀202动作以控制第二出口2023和电机模块400的冷却通道连通,且第一进口2021 打开,电机模块400内仍具有冷却液流入,电机模块400冷却不受影响,整车可正常EV 模式行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冷却系统200还可以包括:第三三通阀203,第三三通阀203具有第二进口2031、第三进口2032和第三出口2033,第二进口2031 与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三进口2032与电机模块400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三出口2033与散热器进口2011连通,第二进口2031与中冷器300间连接有单向阀204。其中,单向阀204允许从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流出的冷却液朝向第三三通阀203流动,当控制单元30识别出中冷器300漏水后,控制单元30控制第二三通阀202动作以控制第一出口2022和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断开,冷却液不能流入中冷器300内,同时由于单向阀204单向导通特性,冷却液无法通过单向阀204逆流流入中冷器300的冷却通道内,更好地保证冷却液不能流入中冷器300内,能够进一步降低中冷器300漏水量,进一步防止冷却液进一步内漏,可以进一步降低发动机气缸进水失效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冷却系统200还可以包括:水箱207、电子冷却水泵205和第四三通阀206。电子冷却水泵205与控制单元30通讯连接,控制单元30可以控制电子冷却水泵205工作。第四三通阀206具有第四进口2061、第五进口 2062和第四出口2063,水箱207和第四进口2061连通,第五进口2062和散热器出口 2012连通,电子冷却水泵205连接在第四出口2063和第一进口2021之间。水箱207 内存储有冷却液,水箱207通过第四进口2061向冷却系统200内补充冷却液,电子冷却水泵205工作时驱动冷却液在冷却系统200内循环流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可以为混动车辆,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冷却系统 200,冷却系统200安装于车辆上后,能够同时冷却电机模块400和中冷器300,当控制单元30识别出中冷器300漏水后,电机模块400冷却不受影响,整车可正常EV模式行驶,从而保证车辆可靠行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中冷器的排水装置,所述中冷器具有出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设有进液口、排液口和输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气管连通;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与所述输液口连通;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三通阀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动作以使所述进液口、所述排液口和所述输液口中的任意两个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具有第一排水模式、第二排水模式和第三排水模式,在所述第一排水模式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输液口连通,在所述第二排水模式所述输液口和所述排液口连通,在所述第三排水模式所述进液口和所述排液口连通,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动作将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排水模式或所述第二排水模式或所述第三排水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位监测器,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设于所述出气管且用于监测所述出气管内液面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通讯连接,在第一排水模式,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排水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液位监测器,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设于所述出气管且用于监测所述出气管内液面高度,在所述排水装置高度方向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和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错开,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通讯连接,在第二排水模式,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被触发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三排水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液位检测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液位检测器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排水模式的相邻两次所述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间隔小于预设时间,所述控制单元识别出所述中冷器漏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的底壁与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的顶壁与所述第二液位监测器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的底壁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液位监测器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阀下电或上电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动作以使所述进液口和所述输液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二排水模式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后,控制所述排水装置切换至所述第一排水模式。
11.一种中冷器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冷器的排水装置;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具有散热器进口和散热器出口,所述散热器进口与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
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具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散热器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电机模块的冷却通道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进口还与车辆的电机模块的冷却通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阀与所述控制单元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第二三通阀动作以控制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或断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具有第二进口、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中冷器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电机模块的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散热器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中冷器间连接有单向阀。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冷器的冷却系统。
CN202111642542.5A 2021-12-29 2021-12-29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64120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2542.5A CN116412024A (zh) 2021-12-29 2021-12-29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2542.5A CN116412024A (zh) 2021-12-29 2021-12-29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2024A true CN116412024A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48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42542.5A Pending CN116412024A (zh) 2021-12-29 2021-12-29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202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5627A (zh) * 2023-10-26 2023-12-0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45627A (zh) * 2023-10-26 2023-12-0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中冷器的排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412024A (zh) 中冷器的排水装置、中冷器的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US10619900B2 (en) Accumulator for charge management
WO2022057378A1 (zh) 一种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车用冷却系统
CN104422198B (zh) 压缩机及其油泵的控制方法
WO2024066110A1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控制方法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06683156U (zh) 新型制冷系统
CN213384019U (zh) 一种保温运水车
CN108954883A (zh) 节能型冷却机
CN114061309A (zh) 一种坩埚冷却供水闭式循环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JP2004271102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器
CN208831236U (zh) 一种卧式压缩机
CN111806199A (zh) 一种电池液冷系统及电池液冷系统防冻液的加注方法
JP6775482B2 (ja) スクリュ圧縮機
WO2021258689A1 (zh) 换热系统、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19312458U (zh) 加装式电动热管理装置及搅拌车
CN220793520U (zh) 介质压力调节装置以及冷水机组
CN113187885B (zh) 一种集成式油冷系统
JP4167332B2 (ja) エンジ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17767279U (zh) 一种试验用节能型油冷却循环温控装置
CN117440671B (zh) 一种智能矿用设备机组的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7701260B (zh) 油底壳和发动机
WO2021249107A1 (en) An expansion tank for a vehicle with dual cooling lines, a coolant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filling the expansion tank
CN217686020U (zh) 用于冷冻机组的室外机、冷冻机组
CN217694117U (zh) 冷水系统
CN218543953U (zh) 一种双冷却器的风机润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