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2369B -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92369B
CN116392369B CN202310673810.2A CN202310673810A CN116392369B CN 116392369 B CN116392369 B CN 116392369B CN 202310673810 A CN202310673810 A CN 202310673810A CN 116392369 B CN116392369 B CN 1163923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acquiring
real
sensing end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738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92369A (zh
Inventor
鲁浩
尹正文
魏云波
万军
罗仕庭
杨雄兵
赵兴宗
何成滔
武生彪
林梦
王洪祥
刘若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738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923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92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2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92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2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18Status alarms
    • G08B21/24Reminder alarms, e.g. anti-loss ala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00Appliances for aid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walk about
    • A61H3/06Walking aids for blind persons
    • A61H3/061Walking aids for blind persons with electronic detecting or guid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00Appliances for aid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walk about
    • A61H3/06Walking aids for blind persons
    • A61H3/066Installations on the floor, e.g. special surfaces, to guide blind pers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407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50Control means thereof
    • A61H2201/5023Interfaces to the user
    • A61H2201/5048Audio interfaces, e.g. voice or music controll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50Control means thereof
    • A61H2201/5097Control means thereof wirel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盲道包括沿人行道径向延伸的第一感应端,并与用户的第二感应端形成感应,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识别为用户开启感应操作;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判断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是,则获取第二感应端基于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获取投影位置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将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信息收发端。本申请通过将修正量播报至用户进行提醒,以将传统触感盲道转换为信息流并通过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障碍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盲道是设置于市政道路人行道上的无障碍设施,其目的是方便盲人出行,保证盲人的出行安全。目前通常做法是在人行道中间设置盲道。盲道由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组成,行进盲道沿人行道中间纵向布置,一般是铺设盲道砖,通过盲道砖上的触感条,引导盲人出行。而提示盲道通常设置于交叉路口或有障碍物处,其设置宽度宽于行进盲道,通过盲道砖上的触感圆点,达到提醒盲人的目的。
传统的盲道砖为了达到指引盲人通行的目的,需要市政道路人行道上连续铺设,随着海绵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政道路人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形式。由于人行道上盲道砖的设置需求,盲道砖与透水混凝土路面不兼容。目前,在已建好的市政道路下通常需埋设市政污水、电力、通信等管网。部分管网的检修井设置于人行道上,影响了盲道砖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盲人的使用。此外,因为各种管网超前规划意识不强,通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新增,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盲道砖全部拆除,部分项目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施工完成后的盲道砖不再连续,增加了盲人使用的困难度。通常情况下盲道砖是用砂浆铺设于人行道上,若遇到实际情况有些许变化,盲道砖只能拆除新建,无任何灵活调整的空间。因此,部分盲道设置好以后因为现场情况的变化,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导致盲道砖流于形式,满足不了盲人实际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盲道砖连续性难以保证,导致盲人使用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所述盲道包括贴附于每个人行道上并沿所述的人行道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每个第一感应端与佩戴于用户并随所述用户移动的第二感应端形成相互感应,所述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所述信息收发端应用于所述识别感应方法,所述识别感应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感应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所述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识别为所述用户开启感应操作;
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
判断所述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是,则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
获取所述投影位置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
将所述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之前,包括:
根据所述感应操作加载所述第二感应端的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获取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的第一目的地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目的地信息和所述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一最优路径;
根据所述第一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连接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一最优感应路线;
发送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发送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之后,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的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判断所述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是否位于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内;
若否,则发送路径更改核准信号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判断是否获取到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基于所述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
若是,则获取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的第二目的地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目的地信息和所述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二最优路径;
根据所述第二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连接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二最优感应路线;
发送所述第二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判断是否获取到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基于所述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之后,包括:
若否,则生成偏航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的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获取所述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最优路径之间的最短距离;
根据所述最短距离和所述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策略生成返回路径;
根据所述返回路径匹配完全覆盖所述返回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连接完全覆盖所述返回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最优返回路线;
发送所述最优返回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发送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之后,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交通实况信息;
获取所述用户的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判断所述交通实况信息是否进入所述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
若有,则将进入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交通实况信息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最短连线;
以所述最短连线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第一交点为原点、以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垂线为x轴、以经过所述第一交点并与所述人行道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经过所述第一交点并同时与所述x轴和所述y轴垂直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坐标系;
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输出所述最短连线,所述最短连线位于所述x轴与所述z轴形成的第一平面上;
获取所述最短连线与所述z轴的夹角,所述夹角即为所述偏移角。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获取所述投影位置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包括:
获取所述最短连线在所述x轴与所述y轴形成的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段;
获取所述投影线段基于所述y轴的最远端与所述y轴的间隔距离,所述间隔距离即为所述偏移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所述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应用于如上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所述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包括:
实时距离获取与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感应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所述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识别为所述用户开启感应操作;
偏移角获取模块,用于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
偏移角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是,则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
偏移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投影位置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
修正量换算与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耦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指令时实现如上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能够实现如上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
本申请通过贴附于每个人行道上并沿人行道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每个第一感应端与佩戴于用户并随用户移动的第二感应端形成相互感应,且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并通过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以及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根据偏移角的投影位置获取投影位置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将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信息收发端;本申请通过感应用户携带的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第二感应端的偏移量转换为修正量并播报至用户携带的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以将盲道的传统触感转换为信息流并通过用户携带的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电子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存储介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 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盲道包括贴附于每个人行道上并沿人行道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每个第一感应端与佩戴于用户并随用户移动的第二感应端形成相互感应,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信息收发端应用于识别感应方法。
优选地,第一感应端可设置为贴附于人行道上并沿人行道径向延伸的感应条,第二感应端与信息收发端可以一体化,以方便用户携带。
优选地,感应条可通过电感应、磁感应、红外感应,或者视频识别、视频定位、卫星定位等手段与第二感应端进行相对位置的识别。
优选地,第二感应端与信息收发端电性连接,第二感应端可设置为手杖、耳机、手环等方便佩戴并跟随用户移动的便携物件,信息收发端则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感应端或第二感应端的信息,以及交通实况信息,并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实时通知用户;信息收发端还用于通过搭载语音识别模块以识别来自用户的语音指令,通过语音指令输入例如目的地等控制指令。
优选地,信息收发端还可智能一体化搭载任何可通过语音控制的模块,例如天气预报、电话、聊天软件、日历等日常便捷功能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能够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感应技术、定位技术均可应用于本实施例。
具体地,该识别感应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实时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S2。
优选地,若实时距离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判定用户距离第一感应端过远,不开启后续感应操作。
优选地,第一预设阈值可设置为5m,当用户距离感应条的最短距离小于等于5m时,判定为用户需要使用感应条进行导航。
步骤S2,识别为用户开启感应操作。
步骤S3,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
进一步地,步骤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获取第二感应端与第一感应端的最短连线。
步骤S32,以最短连线与第一感应端的第一交点为原点、以第一感应端的垂线为x轴、以经过第一交点并与人行道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经过第一交点并同时与x轴和y轴垂直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坐标系。
步骤S33,在空间坐标系中输出最短连线,最短连线位于x轴与z轴形成的第一平面上。
步骤S34,获取最短连线与z轴的夹角,夹角即为偏移角。
优选地,可间隔3秒检测一次用户相对于感应条的位置,以防止用户过远。
步骤S4,判断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偏移角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S5。
优选地,若偏移角未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判定为用户位于第一感应端的范围内,不进行后续步骤。
优选地,第二预设阈值可设置为30°。
步骤S5,获取第二感应端基于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
步骤S6,获取投影位置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
进一步地,步骤S6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61,获取最短连线在x轴与y轴形成的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段。
步骤S62,获取投影线段基于y轴的最远端与y轴的间隔距离,间隔距离即为偏移量。
步骤S7,将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信息收发端。
优选地,偏移量与修正量为相同长度相同角度的线段,可将偏移量定义为第一向量,则修正量为与第一向量重合的第二向量,仅有区别在于第二向量的方向与第一向量的方向相反,仅需将偏移量的方向调整为反向,即得到修正量的方向,并将偏移量的数值赋予修正量即可。
优选地,第一预设策略即为语音播报,或者其他非视觉信息传递。
进一步地,步骤S3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根据感应操作加载第二感应端的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步骤S20,获取来自信息收发端的第一目的地信息。
步骤S30,根据第一目的地信息和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一最优路径。
优选地,根据始发地和目的地生成最优路径已为现有的导航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最优路径的生成,下同。
步骤S40,根据第一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第一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步骤S50,连接完全覆盖第一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一最优感应路线。
步骤S60,发送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信息收发端。
进一步地,步骤S60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获取第二感应端的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步骤S200,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判断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是否位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内,若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没有位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则执行步骤S300。
优选地,若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位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则判定为用户跟随第一最优感应路线。
步骤S300,发送路径更改核准信号至信息收发端。
步骤S400,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判断是否获取到来自信息收发端基于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若有获取到来自信息收发端基于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则执行步骤S500。
步骤S500,获取来自信息收发端的第二目的地信息。
步骤S600,根据第二目的地信息和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二最优路径。
步骤S700,根据第二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第二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步骤S800,连接完全覆盖第二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二最优感应路线。
步骤S900,发送第二最优感应路线至信息收发端。
优选地,步骤S100至步骤S900的设计意图在于优化本实施例的导航方法,以实现用户中途切换目的地。
进一步地,步骤S400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0,若没有获取到来自信息收发端基于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则生成偏航信号并发送至信息收发端。
步骤S2000,获取第二感应端的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步骤S3000,获取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与第一最优路径之间的最短距离。
步骤S4000,根据最短距离和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返回路径。
步骤S5000,根据返回路径匹配完全覆盖返回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步骤S6000,连接完全覆盖返回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最优返回路线。
步骤S7000,发送最优返回路线至信息收发端。
优选地,步骤S1000至步骤S7000的设计意图在于用户已偏离导航路线,但自身仍位于感应条的范围内,而且用户并未确认更改目的地,则识别为用户偏航。
进一步地,步骤S60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00,获取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交通实况信息。
步骤S20000,获取用户的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判断交通实况信息是否进入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若交通实况信息进入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则执行步骤S30000。
步骤S30000,将进入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交通实况信息发送至信息收发端。
优选地,若交通实况信息没有进入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则不发送交通实况信息至信息收发端。
优选地,交通实况信息包括红绿灯信息、路口信息、车流信息等,其中,路口信息为基于地图的车道提示(包括十字路口、T字路口、无岔路路口等)、人行道提示、人行天桥提示、人行隧道提示。
本实施例通过贴附于每个人行道上并沿人行道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每个第一感应端与佩戴于用户并随用户移动的第二感应端形成相互感应,且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并通过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以及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根据偏移角的投影位置获取投影位置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将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信息收发端;本申请通过感应用户携带的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第二感应端的偏移量转换为修正量并播报至用户携带的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以将盲道的传统触感转换为信息流并通过用户携带的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识别感应装置应用于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该识别感应装置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实时距离获取与判断模块1、偏移角获取模块2、偏移角判断模块3、偏移量获取模块4、修正量换算与发送模块5。
其中,实时距离获取与判断模块1用于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实时距离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识别为用户开启感应操作;偏移角获取模块2用于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偏移角判断模块3用于判断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偏移角超过第二预设阈值,则获取第二感应端基于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偏移量获取模块4用于获取投影位置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修正量换算与发送模块5用于将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信息收发端。
进一步地,识别感应装置还包括依次电性连接于偏移角获取模块2和偏移角判断模块3之间的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加载模块、第一目的地信息获取模块、第一最优路径生成模块、第一最优路径完全覆盖匹配模块、第一最优感应路线形成模块、第一最优感应路线发送模块。
其中,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加载模块用于根据感应操作加载第二感应端的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第一目的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来自信息收发端的第一目的地信息;第一最优路径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目的地信息和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一最优路径;第一最优路径完全覆盖匹配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第一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第一最优感应路线形成模块用于连接完全覆盖第一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第一最优感应路线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信息收发端。
进一步地,识别感应装置还包括依次电性连接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发送模块的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获取模块、第一预设范围判断模块、确认更改信号获取模块、第二最优路径生成模块、第二最优路径完全覆盖匹配模块、第二最优感应路线形成模块、第二最优感应路线发送模块。
其中,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感应端的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第一预设范围判断模块用于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判断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是否位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内,若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没有位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则发送路径更改核准信号至信息收发端;确认更改信号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判断是否获取到来自信息收发端基于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若有获取到来自信息收发端基于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则获取来自信息收发端的第二目的地信息;第二最优路径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目的地信息和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二最优路径;第二最优路径完全覆盖匹配模块用于根据第二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第二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第二最优感应路线形成模块用于连接完全覆盖第二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二最优感应路线;第二最优感应路线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二最优感应路线至信息收发端。
进一步地,识别感应装置还包括依次电性连接于确认更改信号获取模块的偏航信号生成与发送模块、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获取模块、最短距离获取模块、返回路径生成模块、返回路径完全覆盖匹配模块、最优返回路线形成模块、最优返回路线发送模块。
其中,偏航信号生成与发送模块用于若没有获取到来自信息收发端基于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则生成偏航信号并发送至信息收发端;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感应端的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最短距离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与第一最优路径之间的最短距离;返回路径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最短距离和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返回路径;返回路径完全覆盖匹配模块用于根据返回路径匹配完全覆盖返回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最优返回路线形成模块用于连接完全覆盖返回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最优返回路线;最优返回路线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最优返回路线至信息收发端。
进一步地,识别感应装置还包括依次电性连接于第一最优感应路线发送模块的交通实况信息获取模块和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获取与判断模块。
其中,交通实况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交通实况信息;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获取与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判断交通实况信息是否进入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若有交通实况信息进入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则将进入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交通实况信息发送至信息收发端。
进一步地,偏移角判断模块包括依次典型连接的第一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第二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第三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第四偏移角判断子模块。
其中,第一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感应端与第一感应端的最短连线;第二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用于以最短连线与第一感应端的第一交点为原点、以第一感应端的垂线为x轴、以经过第一交点并与人行道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经过第一交点并同时与x轴和y轴垂直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坐标系;第三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用于在空间坐标系中输出最短连线,最短连线位于x轴与z轴形成的第一平面上;第四偏移角判断子模块用于获取最短连线与z轴的夹角,夹角即为偏移角。
进一步地,偏移量获取模块包括依次典型连接的第一偏移量获取子模块和第二偏移量获取子模块。
其中,第一偏移量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最短连线在x轴与y轴形成的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段;第二偏移量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投影线段基于y轴的最远端与y轴的间隔距离,间隔距离即为偏移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实施例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装置实施例的拓展和限定部分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即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贴附于每个人行道上并沿人行道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每个第一感应端与佩戴于用户并随用户移动的第二感应端形成相互感应,且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并通过获取第一感应端与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以及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根据偏移角的投影位置获取投影位置基于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将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信息收发端;本申请通过感应用户携带的第二感应端基于第一感应端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第二感应端的偏移量转换为修正量并播报至用户携带的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以将盲道的传统触感转换为信息流并通过用户携带的信息收发端进行提醒。
图3展示了本申请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参见图3,该电子设备6包括处理器61及和处理器61耦接的存储器62。
存储器62存储有用于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的程序指令。
处理器61用于执行存储器62存储的程序指令以进行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
其中,处理器61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6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61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进一步地,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存储介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存储介质7存储有能够实现上述所有方法的程序指令71,其中,该程序指令71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存储在上述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或者是计算机、服务器、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他的形式。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
以上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其只作为范例,本申请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或替代也都在本申请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所述盲道包括贴附于每个人行道上并沿所述的人行道径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每个第一感应端与佩戴于用户并随所述用户移动的第二感应端形成相互感应,所述用户还佩戴有信息收发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感应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感应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所述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识别为所述用户开启感应操作;
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
判断所述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是,则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
获取所述投影位置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
将所述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所述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最短连线;
以所述最短连线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第一交点为原点、以所述第一感应端经过所述第一交点的切线为x轴、以经过所述第一交点并与所述人行道平行的直线为y轴、以经过所述第一交点并同时与所述x轴和所述y轴垂直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坐标系;
在所述空间坐标系中输出所述最短连线,所述最短连线位于所述y轴与所述z轴形成的第一平面上;
获取所述最短连线与所述z轴的夹角,所述夹角即为所述偏移角;
所述获取所述投影位置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包括:
获取所述最短连线在所述x轴与所述y轴形成的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段;
获取所述投影线段基于所述y轴的最远端与所述y轴的间隔距离,所述间隔距离即为所述偏移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之前,包括:
根据所述感应操作加载所述第二感应端的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获取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的第一目的地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目的地信息和所述第一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一最优路径;
根据所述第一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连接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一最优感应路线;
发送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之后,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的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间隔第二预设时长判断所述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是否位于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第一预设范围内;
若否,则发送路径更改核准信号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判断是否获取到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基于所述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
若是,则获取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的第二目的地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目的地信息和所述第二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策略生成第二最优路径;
根据所述第二最优路径匹配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最优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连接完全覆盖所述第二最优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第二最优感应路线;
发送所述第二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判断是否获取到来自所述信息收发端基于所述路径更改核准信号发送的确认更改信号,之后,包括:
若否,则生成偏航信号并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的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
获取所述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最优路径之间的最短距离;
根据所述最短距离和所述第三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预设策略生成返回路径;
根据所述返回路径匹配完全覆盖所述返回路径的至少一个第一感应端;
连接完全覆盖所述返回路径的所有第一感应端并形成最优返回路线;
发送所述最优返回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发送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至所述信息收发端,之后,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最优感应路线的所有交通实况信息;
获取所述用户的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并判断是否有交通实况信息进入所述第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的第二预设范围内;
若有,则将进入所述第二预设范围内的交通实况信息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6.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所述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装置包括:
实时距离获取与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感应端与所述第二感应端的实时距离,判断所述实时距离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若是,则识别为所述用户开启感应操作;
偏移角获取模块,用于间隔第一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角;
偏移角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偏移角是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若是,则获取所述第二感应端基于所述人行道所在平面的投影位置;
偏移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投影位置基于所述第一感应端的偏移量;
修正量换算与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偏移量换算为修正量并通过第一预设策略发送至所述信息收发端。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耦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
8.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内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
CN202310673810.2A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3923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3810.2A CN116392369B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3810.2A CN116392369B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2369A CN116392369A (zh) 2023-07-07
CN116392369B true CN116392369B (zh) 2023-09-08

Family

ID=87012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3810.2A Active CN116392369B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92369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98065B1 (ko) * 2013-12-04 2014-05-28 김지훈 시각장애인용 길안내시스템을 위한 rfid 태그의 정보 저장 및 이의 송수신 방법
KR101501062B1 (ko) * 2014-07-17 2015-03-12 김지훈 능동형 rfid/nfc 태그를 이용한 시각장애인 길안내 시스템
WO2018028296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苏州大学 一种新型导盲系统
KR101841531B1 (ko) * 2017-07-19 2018-03-23 이태양 Nfc를 이용한 시각장애인용 내비게이션 시스템
CN108342941A (zh) * 2018-04-04 2018-07-31 赵怡雯 盲道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
CN108629966A (zh) * 2018-05-08 2018-10-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交叉路口导盲系统、导盲方法和导盲终端
JP2019086393A (ja) * 2017-11-07 2019-06-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物体認識装置
CN110448436A (zh) * 2019-07-29 2019-11-15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盲道检测定位功能的智能导盲杖及导盲方法
CN110664594A (zh) * 2019-09-06 2020-01-10 江苏中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盲道的智能导盲系统
CN111945516A (zh) * 2020-09-04 2020-11-17 谭诗涵 一种盲走和自动驾驶通行信息精准感知引导装置和方法
CN112753038A (zh) * 2020-06-16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识别车辆变道趋势的方法和装置
CN113639739A (zh) * 2021-07-21 2021-11-12 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盲道识别导航系统及方法
CN113824939A (zh) * 2021-09-29 2021-12-2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投影图像调节方法、装置、投影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74889A (zh) * 2022-06-06 2022-10-1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摄像机的位置偏移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004547A1 (zh) * 2021-07-26 2023-02-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非地面网络中上报终端设备位置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6164861A (zh) * 2023-02-14 2023-05-26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下坡路段的刹车盘温度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98065B1 (ko) * 2013-12-04 2014-05-28 김지훈 시각장애인용 길안내시스템을 위한 rfid 태그의 정보 저장 및 이의 송수신 방법
KR101501062B1 (ko) * 2014-07-17 2015-03-12 김지훈 능동형 rfid/nfc 태그를 이용한 시각장애인 길안내 시스템
WO2018028296A1 (zh) * 2016-08-12 2018-02-15 苏州大学 一种新型导盲系统
KR101841531B1 (ko) * 2017-07-19 2018-03-23 이태양 Nfc를 이용한 시각장애인용 내비게이션 시스템
JP2019086393A (ja) * 2017-11-07 2019-06-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物体認識装置
CN108342941A (zh) * 2018-04-04 2018-07-31 赵怡雯 盲道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
CN108629966A (zh) * 2018-05-08 2018-10-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交叉路口导盲系统、导盲方法和导盲终端
CN110448436A (zh) * 2019-07-29 2019-11-15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盲道检测定位功能的智能导盲杖及导盲方法
CN110664594A (zh) * 2019-09-06 2020-01-10 江苏中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盲道的智能导盲系统
CN112753038A (zh) * 2020-06-16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识别车辆变道趋势的方法和装置
CN111945516A (zh) * 2020-09-04 2020-11-17 谭诗涵 一种盲走和自动驾驶通行信息精准感知引导装置和方法
CN113639739A (zh) * 2021-07-21 2021-11-12 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盲道识别导航系统及方法
WO2023004547A1 (zh) * 2021-07-26 2023-02-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非地面网络中上报终端设备位置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24939A (zh) * 2021-09-29 2021-12-21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投影图像调节方法、装置、投影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74889A (zh) * 2022-06-06 2022-10-11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摄像机的位置偏移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164861A (zh) * 2023-02-14 2023-05-26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下坡路段的刹车盘温度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结合Gabor滤波器与GLCM的盲道检测方法》;张卫,李振伟,杨晓利;《计算机技术与发展》;第33卷(第01期);第68-7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2369A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5041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mobile charging apparatus
CN107792261B (zh) 一种通过探测识别设备智能识别车辆停放环境的管理系统
CN105526934B (zh) 一种室内外一体化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及其定位方法
CN109269506A (zh) 移动机器人的地图创建方法、装置、机器人及系统
CN105371848B (zh) 一种室内导航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3348392A (zh) 导航方法与系统
CN104408968B (zh) 通过rfid车载终端实现停车导航的系统
EP1207508B1 (en) System for displaying a map
KR101934315B1 (ko) Ict 기반 ar을 이용한 건설 유지 관리 원스톱 시스템
CN108010314A (zh) 为盲人安全出行提供方便的系统和方法
CN116392369B (zh) 一种基于盲道的识别感应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07199627A (ja) 地図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KR101268486B1 (ko) 시각장애인용 길안내 시스템
CN104569909A (zh) 一种室内的定位系统及方法
CN110440789A (zh) 智能导引方法及装置
CN201976166U (zh) 一种盲人导航手机
CN201899668U (zh) 一种智能手机导盲器
JPH0980144A (ja) 無線地図端末装置
CN107462256B (zh) 一种导航方法及系统
JP2008023237A (ja) 視覚障害者向けナビシステム
CN108477015A (zh) 一种导盲犬项圈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27868A (zh) 一种智能机器人自动导航系统
CN115733760B (zh) 一种建筑楼宇建设通信设计系统及方法
CN113338101B (zh) 一种二维盲道及基于二维盲道的盲人定位导航系统及其导航方法
CN111609865B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装配式自动导航盲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