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88588B -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88588B
CN116388588B CN202310610282.6A CN202310610282A CN116388588B CN 116388588 B CN116388588 B CN 116388588B CN 202310610282 A CN202310610282 A CN 202310610282A CN 116388588 B CN116388588 B CN 1163885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ifying
signal
driving signal
rectifying tub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102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88588A (zh
Inventor
侯森林
王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Yichong 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Yichong 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Yichong 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Yichong Wireless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1028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885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88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8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88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85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该电路包括:整流模块、信号控制模块。信号控制模块用于产生第一驱动信号并将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产生第二驱动信号并将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整流模块的第一组整流管用于在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整流模块的第二组整流管用于在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以实现整流模块对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通过调整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调整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可以达到使得整流控制电路同时实现动态调节输出电压和较低的能量损耗的效果。

Description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对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一般需要用到电能接收模块,电能接收模块中的接收线圈在接收到无线充电器输出的电能之后将电能输出到电能接收模块中的整流桥,由整流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之后再向其他单元或装置输出直流电压。
相关技术中,在电能接收模块接收到电能之后,还需要先利用倍压启动的方式来启动电子设备中的整流桥以确保电子设备能接收到无线充电器输出的电能。在电子设备启动之后,再将整流桥从倍压模式切换到全桥模式进行工作。然而,整流桥在倍压模式下的输出电压一般是在全桥模式下的输出电压的二倍,那么若直接将整流桥从倍压模式切换到全桥模式,就会导致整流桥的输出电压不连续。相关技术人员一般是通过增大整流桥的恒定导通管阻抗来实现电压缓降的功能。
然而,由于在增大恒定导通管的阻抗时,会大幅提高整流桥的能量损耗。因此,相关技术的方案存在无法兼顾较低的能量损耗和动态调节输出电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可以达到使得整流控制电路同时实现动态调节输出电压和较低的能量损耗的效果。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整流控制电路,包括:整流模块、信号控制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中包括多个整流管;
所述整流模块的各整流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各控制端连接;
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输入待整流电能,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整流后电能;
其中,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用于产生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根据预设电压值调整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所述整流模块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所述整流模块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
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组整流管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组整流管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以实现所述整流模块对所述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通过调整所述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调整所述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一组整流管包括:第一整流管和第二整流管;所述第二组整流管包括:第三整流管和第四整流管,其中,所述第二整流管为所述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所述第三整流管为所述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
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栅极、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栅极、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栅极分别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整流管、所述第三整流管的工作情况输入驱动控制信号;
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源极、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源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漏极分别用于输入所述待整流电能,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漏极分别用于输出所述整流后电能。
可选地,所述信号控制模块包括驱动信号产生单元和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简称MCU);
所述MCU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MCU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MCU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MCU用于产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二整流管,并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
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电压值调整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三整流管;
其中,所述第三整流管在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时,所述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值满足所述预设电压值。
可选地,所述信号控制模块还包括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还用于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反相处理、根据所述预设电压值和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通过所述驱动单元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三整流管。
可选地,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包括占空比控制子单元、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
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MCU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MCU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电压值产生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控制信号输出到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所述控制信号用于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
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MCU发送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反相处理、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以得到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发送到所述驱动单元。
可选地,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放大器、比较器;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所述整流后电能,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负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MCU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用于输入所述预设电压值,所述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用于输入波形信号;
所述放大器用于确定所述整流后电能经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分压之后的分压值、放大并输出所述分压值与所述预设电压值之间的误差信号;
所述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误差信号和所述波形信号,生成并输出所述控制信号。
可选地,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包括电压采样器、数字控制器;
所述电压采样器的输入端用于输入所述整流后电能,所述电压采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数字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数字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数字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电压采样器用于采样所述整流后电能以得到相应的数字信号,并将所述数字信号输出至所述数字控制器,所述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整流后电能的实际电压;
所述数字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数字信号所指示的实际电压和所述预设电压值生成所述控制信号。
可选地,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谐振网络;
所述谐振网络连接在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漏极之间;
所述谐振网络用于使得所述整流模块实现能量耦合;
所述谐振网络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和至少一个电感。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能接收装置,所述电能接收装置包括电能接收线圈以及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能接收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整流控制电路,通过在整流控制电路中设置整流模块、信号控制模块,且在整流模块设置多个整流管。并且,整流模块的各整流管的一端分别与信号控制模块的各控制端连接。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输入待整流电能,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整流后电能。
然后通过信号控制模块产生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根据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进而控制整流模块中的各整流管导通或关断以实现整流模块对该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通过调整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通过整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可见,整流控制电路可以通过信号控制模块根据该预设电压值来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控制整流模块中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进而灵活地调整整流模块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由于可以连续地、线性地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那么就可以确保整流模块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也是连续的、线性的,甚至还可以通过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使得整流模块输出在倍压模式与全桥模式之间的任意一个电压值。
并且,本申请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不需要调整各整流管的导通阻抗,也无需周期性地开关整流模块,并且也不需要依赖于电能发射端的能量变化来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而是根据调整输入到整流模块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来实现线性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可以保持较低的能量损耗,也即整流控制电路具有能量传输效率高、输出电压动态可调的优点。
如此,整流控制电路可以达到同时实现输出电压的连续性和较低的能量损耗的效果,也可以实现整流模块在倍压模式和全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时电压缓降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能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相关技术中,在电能接收模块接收到电能之后,还需要先利用倍压启动的方式来启动电子设备中的整流桥以确保电子设备能接收到无线充电器输出的电能。在电子设备启动之后,再将整流桥从倍压模式切换到全桥模式进行工作。然而,整流桥在倍压模式下的输出电压一般是在全桥模式下的输出电压的二倍,那么若直接将整流桥从倍压模式切换到全桥模式,就会导致整流桥的输出电压不连续。相关技术人员一般是通过增大整流桥的恒定导通管阻抗来实现电压缓降的功能。
然而,由于在增大恒定导通管的阻抗时,会大幅提高整流桥的能量损耗。因此,相关技术的方案存在无法兼顾较低的能量损耗和输出电压的连续性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整流控制电路,通过在整流控制模块中设置整流模块、信号控制模块,且该整流模块中包括多个整流管。该整流模块的各整流管的一端分别与该信号控制模块的各控制端连接;该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输入待整流电能,该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整流后电能。并且,通过该信号控制模块产生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根据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该整流模块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该整流模块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通过该整流模块的第一组整流管在该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该整流模块的第二组整流管在该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以实现该整流模块对该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和输出该整流后电能。可以达到使得整流控制电路同时实现动态调节输出电压和较低的能量损耗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以应用在适用于无线充电的电能接收装置中的整流控制电路为例进行说明。但不表明本申请实施例仅能应用于电能接收装置中进行整流控制电路。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整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该电路可以应用于任一可能的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整流控制电路100,整流控制电路100包括:整流模块101、信号控制模块102,整流模块101中包括多个整流管。
整流模块101的各整流管的一端分别与信号控制模块102的各控制端连接。
整流模块101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输入待整流电能,整流模块101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整流后电能。
其中,信号控制模块102用于产生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根据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101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101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
整流模块101的第一组整流管用于在该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整流模块101的第二组整流管用于在该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以实现整流模块101对该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通过调整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可选地,整流模块101中的各整流管可以形成一个整流桥。
整流模块101中的各整流管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简称MOS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待整流电能可以是指由电能输出模块输出到该电子设备的交流电能。具体可以由该电子设备的电能接收线圈接收该待整流电能,然后由该电能接收线圈再输出到整流模块101的输入端。
该电能输出模块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中的输出线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整流后电能可以是由整流模块101对该待整流电能进行整流之后输出的直流电能。
可选地,该预设电压值可以是该电子设备需要用到的电压值。该预设电压值可以是由相关技术人员设置的,也可以是根据该电子设备在实际工作时需要用到的电压实时调整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该第一驱动信号和该第二驱动信号可以是占空比信号。一般情况下,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或等于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并且该第二驱动信号的相位与该第一驱动信号的相位是不同的,而该第二驱动信号和该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是相同的。
比如,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可以是50%。
该第一驱动信号可以用于调整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该第二驱动信号可以用于调整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
该信号周期可以是指该第一驱动信号或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周期。
另外,整流模块101中的各整流管可以分为上整流管和下整流管,各上整流管的一极可以用于输出该整流后电能,各下整流管的一极可以用于接地。
该第一组整流管和该第二组整流管中可以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下整流管和至少一个上整流管。
可选地,图1所示出的整流控制电路100中的两个输入端a可以是用于输入该待整流电能的,两个输入端b可以是用于输出该整流后电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整流控制电路100的工作原理为:在该待整流电能输入到整流模块101时,信号控制模块102产生该第一驱动信号,并根据该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生成第二驱动信号,然后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整流模块101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并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整流模块101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
由于该第一驱动信号是占空比信号,那么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就会在该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在一个信号周期内交替导通和关断,并且,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会根据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导通或关断。
而该第二驱动信号也是占空比信号,该第二驱动信号是基于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得到的,且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或等于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那么在该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也会在一个信号周期内交替导通和关断,且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大于或等于该第一组整流管的导通时间。
示例性地,若该第一驱动信号和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都为50%,那么可以将整流模块101视作全桥模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控制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与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同时导通或关断,以使得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上、下整流管同步导通或关断。并且,若该第一驱动信号和该第二驱动信号是一组反相信号,那么在占空比为50%的情况下,还可以使得该第一组整流管和该第二组整流管在各信号周期内保持交替导通、关断的状态。也即,该第一组整流管导通时,该第二组整流管关断。这样,整流模块101就可以在全桥模式下输出该整流后电能。
另外,在向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输出该第二驱动信号时,若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50%,那么还可以使得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在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时关断,以避免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与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形成通路,并使得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在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时关断,进而出现导致整流模块101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的情况。
例如,若该第一驱动信号为50%,而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100%,那么可以将整流模块101视作倍压模式的状态。此时,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持续保持导通状态,第一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持续保持关断状态,而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与全桥模式下的导通方式相同,那么就可以根据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的导通情况来控制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的导通或关断,具体地可以在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关断时导通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并在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时关断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以避免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与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形成通路。也即,在这种情况下,整流模块101输出的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是整流模块101在全桥模式下输出的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的2倍。
又例如,若该第一驱动信号为50%,而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50%且小于100%。在这种情况下,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与全桥模式下的导通方式相同,并使得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在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时关断、在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关断时导通,而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比在全桥模式下的导通时间长,并确保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在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时关断、在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关断时导通。一般地,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越大,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越长,那么该整流模块101输出的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就越大。
值得说明的是,在需要启动整流模块101时,信号控制模块102可以先通过向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输入占空比为100%的第二驱动信号,同时信号控制模块102向该第一组整流管输入50%的第一驱动信号,以使得整流模块101进入倍压模式进行低压启动。然后在启动后,信号控制模块102根据该电子设备需要的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新的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新的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以使得整流模块101退出倍压模式,并且可以使得整流模块101根据该新的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调整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同时,还需要根据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和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的实际导通情况,按照上述实例中的方式相应地控制该第一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和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上整流管导通或关断。
也就是说,整流控制电路100可以通过信号控制模块102根据该预设电压值来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控制整流模块101中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的导通时间,进而调整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由于可以连续地、线性地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那么就可以确保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也是连续的、线性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整流控制电路100中设置整流模块101、信号控制模块102,且在整流模块101设置多个整流管。并且,整流模块101的各整流管的一端分别与信号控制模块102的各控制端连接。整流模块101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输入待整流电能,整流模块101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整流后电能。
然后通过信号控制模块102产生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根据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101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整流模块101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进而控制整流模块101中的各整流管导通或关断以实现整流模块101对该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通过调整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通过上述整流控制电路100的工作原理可见,整流控制电路100可以通过信号控制模块102根据该预设电压值来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控制整流模块101中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进而灵活地调整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由于可以连续地、线性地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那么就可以确保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也是连续的、线性的,甚至还可以通过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使得整流模块输出在倍压模式与全桥模式之间的任意一个电压值。
并且,本申请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100不需要调整各整流管的导通阻抗,也无需周期性地开关整流模块101,并且也不需要依赖于电能发射端的能量变化来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而是根据调整输入到整流模块101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来实现线性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100可以保持较低的能量损耗,也即整流控制电路具有能量传输效率高、输出电压动态可调的优点。
如此,整流控制电路100可以达到同时实现输出电压的连续性和较低的能量损耗的效果,也可以实现整流模块在倍压模式和全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时电压缓降的功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该第一组整流管包括:第一整流管Q1和第二整流管Q2。该第二组整流管包括:第三整流管Q3和第四整流管Q4。
第二整流管Q2的栅极、第三整流管Q3的栅极分别与该信号控制模块102的一个控制端连接。
第三整流管Q3的漏极与第一整流管Q1的源极、第二整流管Q2的漏极和第四整流管Q4的源极连接。
第一整流管Q1的漏极和第四整流管Q4的漏极连接,第三整流管Q3的源极和第二整流管Q2的源极接地。
其中,第二整流管Q2的漏极和第三整流管Q3的漏极分别用于输入该待整流电能,第一整流管Q1的漏极和第四整流管Q4的漏极分别用于输出该整流后电能。
并且,第一整流管Q1的栅极、第四整流管Q4的栅极分别用于根据第二整流管Q2、第三整流管Q3的工作情况输入驱动控制信号。
该驱动控制信号可以是由该整流控制电路中任意可能的元件根据该电路的实际运行参数、第二整流管Q2和/或第三整流管Q3的实际导通情况等因素产生并输出的。该实际运行参数可以是各整流管的驱动电压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般地,该驱动控制信号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控制信号和第二驱动控制信号。该第一驱动控制信号可以用于输入第一整流管Q1的栅极以控制第一整流管Q1的导通或关断,该第二驱动控制信号可以用于输入第二整流管Q2的栅极以控制第二整流管Q2的导通或关断。
比如说,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整流控制电路中,若该整流控制电路已经上电工作,首先需要确保第一整流管Q1和第三整流管Q3不会同时导通、且第二整流管Q2和第四整流管Q4不会同时导通。那么,就可以在第三整流管Q3导通的情况下,通过该第一驱动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整流管Q1关断,而在第三整流管Q3关断的情况下,通过该第一驱动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整流管Q1导通。
并且,在第二整流管Q2导通的情况下,通过该第二驱动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整流管Q4关断,而在第二整流管Q2关断的情况下,通过该第二驱动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整流管Q4导通。
另外,若各整流管的驱动电压不满足正常工作时的要求,该整流控制电路还可以生成相应的第一驱动控制信号和/或第二驱动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整流管Q1和/或第四整流管Q4导通或关断,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整流管Q1为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第四整流管Q4为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上整流管。第二整流管Q2为该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第三整流管Q3为该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
可选地,第二整流管Q2的漏极和第三整流管Q3的漏极可以分别作为整流模块101的输入端。第一整流管Q1的漏极和第四整流管Q4的漏极可以分别作为整流模块101的输出端。
值得说明的是,在该第一驱动信号和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50%时,整流模块101则处于全桥模式,此时,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第一整流管Q1和第二整流管Q2导通时第三整流管Q3和第四整流管Q4关断,第三整流管Q3和第四整流管Q4导通时第一整流管Q1和第二整流管Q2关断,且各整流管的导通时间均占信号周期的一半。这样,就可以基于各整流管的单向导通性实现对该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输出整流后的电能。
另外,在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50%、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100%时,整流模块101则处于倍压模式,此时,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第三整流管Q3持续导通,第一整流管Q1持续关断。而第二整流管Q2在信号周期内交替导通、关断,且导通时间占信号周期的一半,第四整流管Q4则在第二整流管Q2导通时关断、且在第二整流管Q2关断时导通。这样,可以在实现对该待整流电能的整流的同时,使得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为全桥模式下的2倍。
在该第一驱动信号为50%,而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50%且小于100%时,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第二整流管Q2在信号周期内交替导通、关断,第四整流管Q4则在第二整流管Q2导通时关断、且在第二整流管Q2关断时导通,而第三整流管Q3的导通时间与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呈正相关,第一整流管Q1则在第三整流管Q3导通时关断、且在第三整流管Q3关断时导通。也即,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越大,第三整流管Q3在一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越长,那么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越大。
如此,可以通过连续地、线性地调整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实现输出电压的连续性,同时还可以保持较低的能量损耗。
值得注意的是,从图2可见,整流模块101的结构是对称的,那么该第一组整流管也可以包括第三整流管Q3和第四整流管Q4,该第二组整流管也可以包括第一整流管Q1和第二整流管Q2。具体实现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3,整流模块101还包括谐振网络Y。
谐振网络Y连接在第三整流管Q3的漏极和第二整流管Q2的漏极之间。
可选地,谐振网络Y用于使得整流模块101实现能量耦合。
并且,谐振网络Y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和至少一个电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100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的电能接收装置中,也即整流控制电路100可以用于接收上述电能输出模块输出的交流电能,那么,可以理解的是,使得整流模块101实现能量耦合就是指耦合该电能输出模块与整流模块101之间的能量,以确保能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一种可能的方式,继续参见图3,谐振网络Y中包括电容C和电抗L。
电容C与电抗L串联,且电容C和电抗L连接在第三整流管Q3的漏极和第四整流管Q4的漏极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电容C和电抗L可以形成一个LC滤波回路,以在第一整流管Q1和第二整流管Q2之间经谐振网络Y传输电能、和/或第三整流管Q3和第四整流管Q4之间经谐振网络Y传输电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能量耦合。
具体地,在第一整流管Q1和第四整流管Q4均关断的情况下,上述待整流电能会向谐振网络Y输入电能,也即为电容C和电抗L充电。而在第一整流管Q1或第四整流管Q4导通的情况下,电容C和电抗L则向外释放电能。
这样,就可以实现该电能输出模块与整流模块101之间的能量耦合,并可以提升输出的该整流后电能的质量、提升整流控制电路100的整流性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4,信号控制模块102包括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和MCU1022。
MCU1022的第一端与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的第一端连接,MCU1022的第二端与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的第二端连接,MCU1022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二整流管Q2的栅极连接。
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三整流管Q3的栅极连接。
可选地,MCU1022用于产生该第一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第二整流管Q2,并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
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用于根据该预设电压值调整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该第二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第三整流管Q3。
可选地,MCU1022可以是该电子设备中设置的专用于进行无线充电控制的处理设备,也可以是该电子设备中任一处理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般地,MCU1022产生该第一驱动信号时,可以是根据相关技术人员提前设置的参数来生成的。具体可以是生成一个预设周期、预设相位、预设占空比的PWM信号作为该第一驱动信号,比如该预设占空比可以为50%。
另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驱动器对各驱动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之后再将该第一驱动信号、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第二整流管Q2的栅极或第三整流管Q3的栅极,以确保各驱动信号能正确驱动各整流管。
另外,第三整流管Q3在该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时,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值满足该预设电压值。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上述第一驱动控制信号和上述第二驱动控制信号也可以是由MCU1022生成的,具体生成方式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在这种情况下,MCU1022还需要与第一整流管Q1和/或第四整流管Q4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若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等于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那么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还可以在将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第三整流管Q3的同时,也将上述第二驱动控制信号输出到第四整流管Q4,以确保在第三整流管Q3导通时第四整流管Q4是关断的。
如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准确地生成该第一驱动信号、第二驱动信号,以正确控制整流模块101,进而确保能正确地对该待整流电能进行整流,并精确、线性、连续地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5,信号控制模块102还包括驱动单元1023。
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的第三端与驱动单元1023的第一端连接,驱动单元1023的第二端与第三整流管Q3的栅极连接。
可选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还用于对该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反相处理、根据该预设电压值和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该第二驱动信号、并通过驱动单元1023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第三整流管Q3。
可选地,驱动单元1023可以是驱动器,驱动单元1023可以对该第二驱动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相位与该第一驱动信号的相位相反。
具体地,根据该预设电压值和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该第二驱动信号可以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的:根据该预设电压值和当前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实际电压值的差值,根据该差值对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信号作为该第二驱动信号。
一般地,若该预设电压值大于该实际电压值,那么则可以将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调整的较大,以使得该第二驱动信号能控制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的时间较长,以提高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若该预设电压值小于该实际电压值,那么则可以将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调整的较小,以使得该第二驱动信号能控制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导通的时间较短,以降低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具体可以根据任意可能的方式调整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该第二驱动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此,以确保将该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第三整流管Q3之后,可以正确、可靠地驱动第三整流管Q3。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在该整流控制电路利用上述驱动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整流管Q1和/或第四整流管Q4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驱动器来输出该驱动控制信号,以确保能正确驱动第一整流管Q1和/或第四整流管Q4。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6,驱动信号产生单元1021包括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
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的第一端与MCU1022的第一端连接,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的第二端与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的第一端连接,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的第二端与MCU1022的第二端连接,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的第三端与驱动单元1023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用于根据该预设电压值产生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输出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
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用于接收MCU1022发送的该第一驱动信号、对该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反相处理、并根据该控制信号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以得到该第二驱动信号并将该第二驱动信号发送到驱动单元1023。
可选地,该控制信号用于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
该预设电压值可以是由MCU1022输出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的。该控制信号还可以用于指示该预设电压值,并且,该控制信号可以是被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识别、解析和/或处理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将该第二驱动信号发送到驱动单元1023之后,具体可以是根据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该电子设备的实际需要,通过驱动单元1023将该第二驱动信号发送到第三整流管Q3。
如此,可以确保能够正确可靠地生成该第二驱动信号,以确保能准确可靠地控制整流模块101中各整流管的导通或关断,进而确保整流控制电路100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大小。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7,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放大器U1、比较器U2。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用于输入该整流后电能,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放大器U1的负相输入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与MCU1022的第一端连接。
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比较器U2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2的输出端与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用于输入该预设电压值,比较器U2的负相输入端用于输入波形信号。
示例性地,该预设电压值可以是由MCU1022输入到放大器U1的。而输入到第一电阻R1的整流后电能是整流模块101当前实时输出的电能。
该波形信号可以是由波形发生器产生并输出的。该波形信号可以是斜坡信号,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可能形式的信号。该波形发生器可以设置在整流控制电路100中,也可以设置在整流控制电路100之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放大器U1用于确定该整流后电能经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分压之后的分压值、放大并输出该分压值与该预设电压值之间的误差信号。
具体可以是通过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对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分压之后,将分压之后的电压输入到放大器U1,以得到该分压值。
该误差信号是指放大器U1输出的、用于指示该分压值和该预设电压值之间的差值的信号。
可选地,比较器U2用于比较该误差信号和该波形信号,生成并输出该控制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地,该误差信号越大,那么该控制信号所指示的调整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就越大,进而会使得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越大,进而提高该第二组整流管的下整流管的导通时间,最终使得整流模块101输出的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增大。
那么,就可以通过调整该预设电压值的大小,进而调整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比如,假设在调整该预设电压值之后,使得该预设电压值与该分压值的差值变大,那么放大器U1输出的该误差信号就会变大,然后在比较器U2在比较该误差信号和该波形信号时,输出的该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就会变大,也即该控制信号所指示的调整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就越大。
又比如,假设在调整该预设电压值之后,使得该预设电压值与该分压值的差值变小,那么放大器U1输出的该误差信号就会变小,然后在比较器U2在比较该误差信号和该波形信号时,输出的该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就会变小,也即该控制信号所指示的调整该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就越大。
另外,在该预设电压值与该分压值相等时,则不需要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此时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该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
值得说明的是,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可以和整流模块101形成一个负反馈环路,以在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整流模块101输出的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与该预设电压值相同。
一般可以将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相同,这样,可以使得在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100%、整流模块101处于倍压模式时输出的电能的电压,是在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50%、整流模块101处于全桥模式时输出的电能的电压的2倍。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设置为不同的阻值,如此可以改变对该整流后电能的分压关系,进而使得整流模块101处于倍压模式输出的电能的电压,与整流模块101处于全桥模式输出电能的电压呈不同的倍数关系,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8,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包括电压采样器C、数字控制器K。
电压采样器C的输入端用于输入该整流后电能,电压采样器C的输出端与数字控制器K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数字控制器K的第二输入端与MCU1022的第一端连接,数字控制器K的输出端与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电压采样器C用于采样该整流后电能以得到相应的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输出至数字控制器K。
数字控制器K用于根据该数字信号所指示的实际电压和该预设电压值生成该控制信号。
可选地,电压采样器C可以是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简称ADC)。数字控制器K可以是一种可以进行逻辑处理的数字电路。
可选地,该数字信号用于指示该整流后电能的实际电压,也即实时的该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数字控制器K可以对该实际电压和该预设电压值进行运算,以确定需要增大或减小该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并确定需要调整该反相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的具体数值,进而生成该控制信号。
从图8可见,该预设电压值可以是由MCU1022输入到数字控制器K中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电压采样器C或ADC采样该整流后电能得到的是数字信号,那么数字控制器K根据该数字信号所指示的实际电压和该预设电压值生成的该控制信号也是数字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需要是可以识别数字信号的数字逻辑电路。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图7或图8所示出的占空比控制子单元121均可以准确、可靠地生成该控制信号,以使得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122可以根据该控制信号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以得到该第二驱动信号。如此,即可提高生成该控制信号、该第二驱动信号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进而提升整流控制电路100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下述对用以执行的本申请所提供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等进行说明,其具体的实现过程以及技术效果参见上述,下述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能接收装置。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能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该电能接收装置包括电能接收线圈Q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整流控制电路100。
可选地,电能接收线圈Q可以接收由无线充电器等设备中的电能输出模块输出的电能,并将接收到的电能作为该待整流电能输出到整流控制电路100中的整流模块10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电能接收装置。
可选地,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相应的输入装置、显示装置、输出装置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该输入装置可以是键盘、鼠标、手写板、触控装置等。
该显示装置可以是安装在该电子设备上的显示屏。
该输出装置可以是音频输出装置,比如扬声器、蜂鸣器等。还可以是振动器、指示灯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与上述整流控制电路的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整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模块、信号控制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中包括多个整流管;
所述整流模块的各整流管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各控制端连接;
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输入待整流电能,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整流后电能;
其中,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用于产生第一驱动信号,以及根据预设电压值调整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所述整流模块中的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以及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所述整流模块中的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
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组整流管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组整流管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或关断,以实现所述整流模块对所述待整流电能的整流,并通过调整所述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的导通时间调整所述整流后电能的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组整流管包括:第一整流管和第二整流管;所述第二组整流管包括:第三整流管和第四整流管,其中,所述第二整流管为所述第一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所述第三整流管为所述第二组整流管中的下整流管;
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栅极、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信号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栅极、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栅极分别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整流管、所述第三整流管的工作情况输入驱动控制信号;
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源极、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源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漏极分别用于输入所述待整流电能,所述第一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四整流管的漏极分别用于输出所述整流后电能;
其中,所述信号控制模块包括驱动信号产生单元和微控制单元;
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产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二整流管,并将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
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电压值调整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以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三整流管;
其中,所述第三整流管在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导通时,所述整流后电能的电压值满足所述预设电压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控制模块还包括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栅极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还用于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反相处理、根据所述预设电压值和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通过所述驱动单元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一整流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信号产生单元包括占空比控制子单元、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
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电压值产生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控制信号输出到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所述控制信号用于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
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微控制单元发送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反相处理、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整反相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以得到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并将所述第二驱动信号发送到所述驱动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放大器、比较器;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输入所述整流后电能,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放大器的负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用于输入所述预设电压值,所述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用于输入波形信号;
所述放大器用于确定所述整流后电能经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分压之后的分压值、放大并输出所述分压值与所述预设电压值之间的误差信号;
所述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误差信号和所述波形信号,生成并输出所述控制信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占空比控制子单元包括电压采样器、数字控制器;
所述电压采样器的输入端用于输入所述整流后电能,所述电压采样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数字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数字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数字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占空比信号产生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电压采样器用于采样所述整流后电能以得到相应的数字信号,并将所述数字信号输出至所述数字控制器,所述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整流后电能的实际电压;
所述数字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数字信号所指示的实际电压和所述预设电压值生成所述控制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谐振网络;
所述谐振网络连接在所述第三整流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整流管的漏极之间;
所述谐振网络用于使得所述整流模块实现能量耦合;
所述谐振网络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和至少一个电感。
7.一种电能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接收线圈以及上述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整流控制电路。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能接收装置。
CN202310610282.6A 2023-05-29 2023-05-29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3885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0282.6A CN116388588B (zh) 2023-05-29 2023-05-29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10282.6A CN116388588B (zh) 2023-05-29 2023-05-29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8588A CN116388588A (zh) 2023-07-04
CN116388588B true CN116388588B (zh) 2023-08-18

Family

ID=86971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10282.6A Active CN116388588B (zh) 2023-05-29 2023-05-29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88588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9357A (ja) * 2002-10-01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バ−タエアコン
CN106160261A (zh) * 2015-05-15 2016-11-23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谐振式无线电源接收电路及控制电路与无线电源转换方法
CN107733234A (zh) * 2017-09-19 2018-02-23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谐振网络半同步整流器的不对称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39139A (zh) * 2018-10-31 2018-12-18 深圳市高益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型双向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600062A (zh) * 2018-12-25 2019-04-09 美芯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全桥整流的控制方法及全桥整流电路
CN109802582A (zh) * 2017-11-17 2019-05-24 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端的同步整流电路
CN110034684A (zh) * 2019-03-26 2019-07-19 深圳市稳先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同步整流电路及同步整流装置
CN110562061A (zh) * 2019-09-02 2019-12-13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车辆端电压控制电路、方法、装置及充电设备
CN114301313A (zh) * 2021-11-30 2022-04-08 刘三英 一种无输入储能电感隔离谐振软开关型三相pf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40255A (zh) * 2022-03-23 2022-06-17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串联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7087792U (zh) * 2021-11-30 2022-07-29 刘三英 一种无输入储能电感隔离谐振软开关型三相pfc变换器
WO2023005504A1 (zh) * 2021-07-30 2023-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收电路、芯片、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15864871A (zh) * 2022-12-29 2023-03-28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全桥同步整流电路的控制方法及电路和无线充电系统
CN115912675A (zh) * 2022-12-28 2023-04-0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无线充电系统和电动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63492B1 (ko) * 2003-07-11 2007-10-04 오리진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전용 전원 장치
JP6179054B2 (ja) * 2013-07-02 2017-08-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双方向電力変換器
US9973099B2 (en) * 2015-08-26 2018-05-1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C/DC converters with wider voltage regulation range
CN110168896B (zh) * 2017-02-04 2021-07-06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Dc到dc变流器和控制方法
US20180309372A1 (en) * 2017-04-21 2018-10-2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witched mode converter
US11394307B2 (en) * 2018-01-29 2022-07-19 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s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wide input and output voltage ranges
CA3044742C (en) * 2019-05-30 2023-12-19 Alpha Technologies Ltd. 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of llc converters based on homopolarity
US11855529B2 (en) * 2020-09-11 2023-12-26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WM-controlled three level stacked structure LLC resonant convert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9357A (ja) * 2002-10-01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バ−タエアコン
CN106160261A (zh) * 2015-05-15 2016-11-23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谐振式无线电源接收电路及控制电路与无线电源转换方法
CN107733234A (zh) * 2017-09-19 2018-02-23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谐振网络半同步整流器的不对称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02582A (zh) * 2017-11-17 2019-05-24 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接收端的同步整流电路
CN109039139A (zh) * 2018-10-31 2018-12-18 深圳市高益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隔离型双向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600062A (zh) * 2018-12-25 2019-04-09 美芯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全桥整流的控制方法及全桥整流电路
CN110034684A (zh) * 2019-03-26 2019-07-19 深圳市稳先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同步整流电路及同步整流装置
CN110562061A (zh) * 2019-09-02 2019-12-13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车辆端电压控制电路、方法、装置及充电设备
WO2023005504A1 (zh) * 2021-07-30 2023-02-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收电路、芯片、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15700964A (zh) * 2021-07-30 2023-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收电路、芯片、电子设备、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14301313A (zh) * 2021-11-30 2022-04-08 刘三英 一种无输入储能电感隔离谐振软开关型三相pf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7087792U (zh) * 2021-11-30 2022-07-29 刘三英 一种无输入储能电感隔离谐振软开关型三相pfc变换器
CN114640255A (zh) * 2022-03-23 2022-06-17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串联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5912675A (zh) * 2022-12-28 2023-04-0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无线充电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15864871A (zh) * 2022-12-29 2023-03-28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全桥同步整流电路的控制方法及电路和无线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8588A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36067B (zh) 适配器和充电控制方法
CN102801341B (zh) 具有pfc和dc/dc转换器的ac/dc转换器
CN107947305A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设备
TW200631295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version
CN112803780B (zh) 一种变换器及电源适配器
CN106208692A (zh) 开关电路的控制方法、控制电路及开关电路装置
US20220302732A1 (en) Charging circuit and charging device
CN107634565A (zh) 一种锂电池无线充电电路
CN1945948B (zh) 功率转换器的同步整流电路
CN116388588B (zh) 整流控制电路、电能接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707945A (zh) 整流电路、无线充电装置、电源提供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US12021455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CN114337264B (zh) 升压变换电路、装置及方法
CN209217749U (zh) 无线充电器
CN114421640A (zh) 无线输电设备和无线输电系统
CN207518334U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1834526B (zh) 电源转换电路及其所适用的便携式供电装置
CN205811867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7741587U (zh) 一种交流电压升降变换装置
JP2007209083A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JP2006529078A (ja) 多重安定化出力及び単一帰還ループを有するスイッチモード電源装置
CN211557150U (zh) 一种开关电源、无刷电机驱动电路以及电机
CN220857933U (zh) 整流控制电路及充电设备
CN209963775U (zh) 一种便携无线充电器
CN219123989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烧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