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8332A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8332A
CN116368332A CN202180072934.4A CN202180072934A CN116368332A CN 116368332 A CN116368332 A CN 116368332A CN 202180072934 A CN202180072934 A CN 202180072934A CN 116368332 A CN116368332 A CN 116368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ehumidifier
filter
air flow
su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29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明里好孝
柴田英雄
乳井一夫
岩原明弘
赤堀克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368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83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5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地选择空气净化运转和除湿运转,而抑制运转声音的同时除湿能力优异的除湿机(1)。除湿机(1)具有:第一风路,形成于框体(3)的内部,供气流通过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除湿机构;第二风路,形成于框体(3)的内部,供气流不通过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除湿机构;以及气流限制机构(51),限制第二风路的气流的流动。第二风路的入口位于空气净化机构的外周侧,第二风路的出口位于比该入口靠空气净化机构的中心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除湿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除湿机。该除湿机具备空气净化功能,用户能够选择以空气净化效果为重点的运转和以除湿效果为重点的运转中的任一种运转。
该专利文献1所示的除湿机使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来进行除湿。在吸气口与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之间,以不覆盖热交换器的前面侧即从热交换器观察时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过滤器。而且,在过滤器不覆盖热交换器的前面侧的部分设置有能够截断空气流的挡板。挡板可选择地设置在覆盖通往热交换器的通路的一部分的位置、和不覆盖该通路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1913号公报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吸气口与热交换器的通风路之间以不覆盖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过滤器,所以过滤器的通风面积小于热交换器的通风面积。因此,除湿前的空气相当于通过通风面积小的部分,过滤器的压力损失(以下,简称为“压损”)变大。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在打开了挡板的状态下未通过过滤器的空气仅通过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了过滤器的空气和未通过过滤器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因此导致空气流的速度分布恶化,除湿的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减小风路的压损的同时改善除湿性能的除湿机。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所涉及的除湿机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机构,产生从上述吸入口到达上述吹出口的气流;
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以及
除湿机构,配置于上述框体的内部,除去上述气流中的水分,
其中,
具有:
第一风路,形成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供上述气流通过上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上述除湿机构;
第二风路,形成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供上述气流不通过上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上述除湿机构;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限制上述第二风路的上述气流的流动,
上述第二风路的入口位于上述空气净化机构的外周侧,
上述第二风路的出口位于比上述入口靠上述空气净化机构的中心侧的位置。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所涉及的除湿机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机构,产生从上述吸入口到达上述吹出口的气流;
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以及
除湿机构,配置于上述框体的内部,除去上述气流中的水分,
其中,
具有:
第一风路,形成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供上述气流通过上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上述除湿机构;
第二风路,形成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供上述气流不通过上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上述除湿机构;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限制上述第二风路的上述气流的流动,
在上述框体的前面存在上述吸入口,
上述吸入口的从上述框体的前方侧观察的投影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
上述第二风路的入口与上述吸入口的左右两侧缘部的外侧邻接且形成为左右对称,
具有在从上述框体的前方侧观察的情况下,构成上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实质上位于比上述吸入口的投影形状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本公开的第三形态所涉及的除湿机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机构,产生从上述吸入口到达上述吹出口的气流;
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以及
除湿机构,配置于上述框体的内部,除去上述气流中的水分,
其中,
具有:
第一风路,形成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供上述气流通过上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上述除湿机构;
第二风路,形成于上述框体的内部,供上述气流不通过上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上述除湿机构;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限制上述第二风路的上述气流的流动,
在通过了上述第一风路的上述气流与通过了上述第二风路的上述气流所合流的位置,以横切构成上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的紧前方的方式配置有具备多个通气窗的整流部件。
根据本公开,通过设置不通过空气净化机构的第二风路,并在除湿运转时向第二风路引导除湿用的空气,从而与仅使用第一风路来进行除湿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压力损失,能够降低运转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4是放大图3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剖视图。
图5是在与图3相同的横剖视图追加了尺寸的图。
图6是位置与图5相同的横剖视图,是假想地分离主要部件而明确各部分的尺寸的图。
图7是蒸发器的简略立体图。
图8的(A)、(B)是说明构成空气净化机构的HEPA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这两者的大小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从正面侧观察时的吸入口部分的尺寸说明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流限制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要的控制关系部件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除湿运转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空气净化运转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运转开始时的主控制装置的基本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向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除湿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空气净化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的除湿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向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的空气净化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向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3的除湿机的局部简略立体图。
图22的(A)、(B)是将图21的除湿机的C-C线部分切断的情况下的前壳体部分的分解横剖视图。
图23是在图21的除湿机中使用的吸入口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本公开可以包括以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可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20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其中,除湿机的构造物的大小以及位置有时在实际中与图示的例子中不同。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也有时在各附图中适当地省略记载。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A-A线处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B-B线处的水平剖视图。图4是放大图3的一部分来表示的剖视图。
在本公开中,原则上,以除湿机1放置于地板等水平面的状态为基准,对该除湿机1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吸入口11所在的面为正面(前面)这一前提下进行说明。但是,该除湿机1在实际使用时形成有吸入口11的面为背面。
首先,对图1进行说明。
除湿机1具备壳体10。壳体10构成框体3的一部分,框体3形成除湿机1的外壳。框体3具有安装有后述的多个车轮20的底板4。通过壳体10和底板4来形成中空的箱型的框体3。
也可以在底板4的前后左右相互分离的位置各配置一个用于使除湿机1移动的车轮(脚轮)20。在底板4载置后述的电动压缩机6等重物。因此,底板4使用强度(刚性)比壳体10大的金属制板。
壳体10通过用螺钉等结合件(未图示)将多个金属制薄板的端部彼此结合而组装成一个箱形形状。或者,壳体10通过用螺钉等结合件(未图示)将通过使用热塑性树脂(塑料)材料的一体成型而形成的多个部件结合而组装成一个箱形形状。
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10具有后壳体10B以及前壳体10F。后壳体10B是形成壳体10的背面部分的部件。前壳体10F是形成壳体10的前面部分的部件。前壳体10F通过例如螺钉等结合件(未图示)固定于后壳体10B。
在后壳体10B和前壳体10F的上端部连结有平板上的上壳体10U。上壳体10U由前方部10UF和后方部10UB这两者构成。前方部10UF和后方部10UB以从前后面对的形式抵接,而构成一个平坦的面。此面成为壳体10本身的顶面。
在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以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是用于从壳体10的外部向内部取入空气的开口。吹出口12是用于从壳体10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的开口。
在实施方式1中,吸入口11在前壳体10F的中央部分形成为正方形的窗状。吹出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顶面部分。如图16所示,吹出口12通过将上壳体的10U的后方部10UB整体以前方端部为支点向上方打开至一定的角度而敞开。
如图1所示,吸入口11在从前方观察框体3的情况下为正方形。该吸入口11可以为长方形,也可以为圆形。吸入口11可以直接利用形成于框体3的前壳体10F的正方形的窗,也可以在该窗的内侧嵌合边框状的框架,而将该框架的内侧用作吸入口11。
除湿机1具备覆盖吸入口11的吸入口盖11A。吸入口盖11A例如形成为格子状。或者,吸入口盖11A也可以是整体细的百叶窗(百叶形状)。该吸入口盖11A防止异物经由吸入口11向壳体10的内部侵入。吸入口盖11A例如通过螺钉等固定件能够装卸地固定于后壳体10B。
吸入口盖11A在其表面整体安装有用于防止异物侵入的“网”(net)。或者,吸入口盖11A也可以由塑料材料通过一体成型而形成。吸入口盖11A能够防止例如在空气中飞舞的大的异物(纸屑、衣物类的纤维屑等)侵入框体3的内部。但是,该吸入口盖11A其压力损失小,也缺乏对微粒子等的空气净化作用,并不是后述的空气净化机构的一种。本实施方式中的“空气净化机构”是指活性炭过滤器42和HEPA过滤器41。
在图1中,附图标记11A1是构成吸入口盖11A的纵栅。在图1中,附图标记11A2是构成吸入口盖11A的横栅。通过这些纵栅11A1和横栅11A2而在吸入口盖11A划分形成多个通风用的窗5。
在图1中,附图标记6为电动压缩机。电动压缩机6可以为往复式或回转式等任一形式。该电动压缩机6具有马达(未图示),使制冷剂在与后述的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相连的制冷剂配管(也称为“制冷剂回路”)22中强制性地循环。即,电动压缩机6将制冷剂压缩并供给到用制冷剂配管22连接蒸发器31、冷凝器32等而构成的制冷循环中。
电动压缩机6的马达(未图示)能够通过从后述的驱动电路27供给的供给电力,改变每单位时间的转速。若改变该转速,则能够改变制冷剂的供给能力,从而能够增减(调整)冷却能力。主控制装置18指定对驱动电路27的驱动频率,来控制电动压缩机6的马达(未图示)的转速。
在图1中,附图标记7是贮水箱。伴随着除湿动作而在蒸发器31的外部表面产生的排水,直接滴下来并被引导至贮水箱7。或者,通过如排水沟那样的引导板将排水引导至该贮水箱7中。此外,贮水箱7能够从形成于后壳体10B或壳体10的侧面的取出口(未图示)取出到框体3之外。此外,该取出口除了在取出贮水箱7时以外,被能够开闭的门(未图示)覆盖。
接着,对图2进行说明。
除湿机1具备百叶13。
在该实施方式1中,如上所述,百叶13仅由上壳体10U的后方部10UB这一片构成。此外,百叶13也可以由多片板状的部件构成。百叶13用于调整从吹出口12送出空气的方向。百叶13能够开闭地配置在吹出口12的附近。
百叶13通过被连结的百叶驱动用马达(未图示)来变更姿势。通过百叶驱动用马达(未图示),百叶13相对于吹出口12的倾斜角度以多级以上的级别变化。由此,能够调整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气流AF)的方向。此外,百叶驱动用马达(未图示)以来自控制基板(未图示)的驱动信号来控制运转。该控制基板(未图示)收容于由金属制的板或不燃性的耐热塑料制壳体形成的基板箱16中。
除湿机1具备操作报告部15。操作报告部15由用于使用者操作除湿机1的输入操作部17(参照图11)和报告部23(参照图11)构成。报告部23将除湿机1的状态等以文字等可视信息向使用者显示。另外,报告部23也可以通过声音进行报告。在壳体10的面对操作报告部15的内部配置有控制操作报告部15的操作显示基板8。在操作显示基板8配置有使除湿机1的运转开始/停止的运转开关。此外,操作显示基板8也可以由安装有后述的输入操作部17的电路部件的操作基板8A和安装有显示部23D相关电路部件的显示基板8B这两者以上构成。
操作显示基板8具有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参照图11),该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将运转模式切换为“除湿运转模式”、“空气净化运转模式”和“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模式”这三种模式中的任一种。
操作显示基板8分别具有报告部23(参照图11)和输入操作部17。在报告部23,在操作报告部15中在上壳体10U的前方部10UF(上壁面)的下方,配置有能够显示信息的液晶的显示部23D。显示部23D的显示信息透过前方部10UF而向上壳体10U的上方显示。经由操作报告部15的显示部23D,将除湿机1的运转条件、运转状态等向框体3的外部显示。操作显示基板8在前壳体10F的内侧顶部附近配置为水平。
在操作显示基板8的下方空间,配置电源基板(未图示)和收纳有一片或多片控制基板的基板箱16。在该控制基板分别安装有后述的风扇21用的驱动电路28和电动压缩机6用的驱动电路(逆变器电路)27。
作为输送空气的机构,在壳体10的内侧的后部具备风扇21(旋转叶)。风扇21是将空气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并将所取入的空气向壳体10的外部输送的装置。风扇21通过进行旋转而使从吸入口11至吹出口12的风路产生从吸入口11朝向吹出口12的气流AF。
在壳体10的内部收容有马达21A。马达21A是使风扇21旋转的装置。在实施方式1中,风扇21和马达21A配置于框体3的后部。即,配置于除湿机1的背面侧。马达21A经由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1b,与风扇21的旋转中心部连接。马达21A的旋转动作由后述的驱动电路28(参照图11)控制。即,通过驱动电路28,分别控制马达21A的旋转的开始和停止以及转速。
风扇21是西洛克风扇(多叶式风扇),通过旋转轴21B固定旋转的中心部。风扇21从前方将空气吸入到后述的风扇壳体36的内部,使该空气从吹出口12吹出。
风扇壳体36包围风扇21和马达21a的周围。在风扇壳体36的前方侧的壁面中,在与风扇2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喇叭口部37。该喇叭口部37是圆形的大的开口,口缘部向下风侧大幅弯曲。喇叭口部37使得通过了冷凝器32的气流顺畅地吸入。
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冷凝器32、电动压缩机6以及减压装置(未图示),来作为除去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的除湿机构的一个例子。蒸发器31以及冷凝器32与电动压缩机6和减压装置(未图示)一起形成制冷剂回路。
蒸发器31、冷凝器32、电动压缩机6以及减压装置(未图示)收容于壳体10的内部。如图2所示,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以堵塞喇叭口部37的前方侧的方式分别设置为垂直。如图1中虚线所示,电动压缩机6设置于壳体10的底部。
在图2中,附图标记38为平板形状的整流部件,例如整体由热塑性塑料材料形成。如图4所示,在该整流部件38形成有在纵向与横向上相交的框38B,在该框38B之间形成有多个通气窗38A。即,各通气窗38A是相互独立的开口部。通气窗38A遍及整流部件38整体有规则地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配置。
框38B的前后、左右的面为一定长度D5(参照图4)的平坦的引导面,以使气流AF呈直线状地流动。其中,长度D5例如在10mm~15mm的范围内被设定为一个尺寸(例如12mm)。另外,通气窗38A的口径(开口面积)遍及整流部件38整体被均等地设定。
该整流部件38与后述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即蒸发器31的前面隔着第一空间33相对。即,整流部件38隔开规定的距离D3(参照图5、图6)与蒸发器31对置。
另外,该整流部件38在与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空气净化机构)的一部分即活性炭过滤器42的背面之间隔着第二空间34相对。即,整流部件38隔开规定的距离D4与活性炭过滤器42的背面对置。
蒸发器31、电动压缩机6、冷凝器32以及减压装置(未图示)经由制冷剂配管(未图示)等而依次连接。在由蒸发器31、电动压缩机、冷凝器32以及减压装置(未图示)形成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来自电动压缩机6的制冷剂。
蒸发器31以及冷凝器32是用于进行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图1中说明的电动压缩机6是压缩制冷剂的装置。减压装置(未图示)是使制冷剂减压的装置。减压装置(未图示)例如为膨胀阀或毛细管。
另外,除湿机1具备用于净化空气的空气净化过滤器亦即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来作为除去空气中的尘埃、臭气的空气净化机构的一个例子。HEPA过滤器41以及活性炭过滤器42收纳于壳体10的内部。在实施方式1中,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在前壳体10F的内部收纳于吸入口11与整流部件38之间。
HEPA过滤器41是捕集空气中的细小尘埃的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42是对空气中的臭气进行除臭的过滤器。如上所述,活性炭过滤器42配置成与整流部件38的前面分开规定的距离D4的空间(后述的“第二空间34”)。
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能够在从前壳体10F卸下吸入口盖11A的状态下,通过吸入口11插入至整流部件38的前方位置。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能够装卸地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
整流部件38还兼作保护部件,以用于在从后壳体10B取下了HEPA过滤器41以及活性炭过滤器42的状态下使得使用者无法接触蒸发器31。因此,即使从前方通过用户的手指进行按压,其手指等也不会接触蒸发器31。
在实施方式1中,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在该风路的内部流动的气流AF从吸入口11依次流过吸入口盖11A、HEPA过滤器41、活性炭过滤器42、蒸发器31、冷凝器32、风扇21。形成用于从吸入口11进入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从热交换器(蒸发器31等)流向风扇21的一连串的风路。
这里,使用在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中流动的气流AF,来定义上游侧和下游侧。例如,将相对于热交换器(蒸发器31等)存在吸入口11的一侧设为上游侧。另外,将相对于热交换器(蒸发器31等)存在吹出口12的一侧设为下游侧。
在图2中,附图标记62为尘埃传感器。该尘埃传感器62在壳体10的内部配置于最上部。在壳体10中的尘埃传感器62的附近部分,设置有用于尘埃传感器62与壳体10的外侧连通的口径小的开口62A(未图示)。通过尘埃传感器62和后述的主控制装置18取得尘埃检测信息,由此能够测定设置有除湿机1的室内空间的尘埃的量和浓度。尘埃传感器62例如具有检测0.1μm的粒子的性能。尘埃传感器62的检测结果由主控制装置18取得,能够使该取得的尘埃检测信息显示于配置在操作显示基板8的显示部23D。
在图2中,附图标记63为气体传感器63。该气体传感器63在比吸入口11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在气体传感器63附近的壳体10壁面,设置有用于连通该壳体10的外侧和气体传感器63的口径小的开口63A(未图示)。通过气体传感器63和主控制装置18取得气体检测信息,能够测定室内空气的臭气。气体传感器63的测定结果由主控制装置18取得,该取得的气体检测信息能够显示于配置在操作显示基板8的上述显示部23D。
在图2中,附图标记26为收容于壳体10内部的顶部附近的无线通信部(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部26能够与设置于具有除湿机1的家庭内或事务所的无线路由器(未图示)等局域网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部26有时也经由局域网设备与网络线路(未图示)连接。
因此,无线通信部26能够通过网络线路而与位于远程位置的智能手机等信息处理终端器(未图示)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进行信息的收发。其中,所谓局域网设备,可以是控制家庭内或事务所内部的总电力使用量的指令装置、或者收集多个电气设备的信息并予以联合的综合管理装置等,另外有时也称为“接入点”。
如图2所示,马达21A的旋转轴21B沿水平方向延伸。HL是贯通该旋转轴21B的中心的水平的中心线。该中心线HL的位置位于吸入口1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即,在高度尺寸为H1的吸入口11中,在其二分之一的高度位置存在旋转轴21B。
接着,对图3进行说明。
在图3中,在HEPA过滤器41以及活性炭过滤器42的左右,邻接地存在旁通风路43。旁通风路43是在前壳体10F的内部遍及吸入口11的高度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设置的空间。
如图3所示,旁通风路43是从吸入口11向后方延伸的风路。即,从前方向方向延伸的宽度窄的通路。在图3中,附图标记46是从吸入口11的口缘部向后方延伸的风洞。风洞46整体由薄板金属制的部件或热塑性塑料制的部件形成。
风洞46的前方端部与HEPA过滤器41的左右两侧面之间的空隙成为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相反,风洞46的后方端部与整流部件38的外周端部接触,使得气流AF不会在中途向外侧泄漏。风洞46的后方端部与活性炭过滤器42的左右两侧面之间的空隙成为旁通风路43的出口43B。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由主风路44和旁通风路43这两者构成。主风路(也称为“第一风路”)44是从吸入口11通过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而到达整流部件38的风路。旁通风路(也称为“第二风路”)43是从吸入口11不通过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而到达上述整流部件38的风路。
主风路44与旁通风路43在整流部件38的紧前方合流。在图3中,W5是吸入口11的正面宽度尺寸。换言之为横向宽度尺寸。在该实施方式1中,W5为315mm。如图2所示,图3中的HL是贯通马达21A的旋转轴21B的中心的中心线。
在图3中,附图标记51为进行开闭动作的气流限制机构,该气流限制机构用于通过实质上开闭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而限制旁通气流AF2的流动。该气流限制机构51分别配置于吸入口11的左右,在图4中详细地进行说明。
接着,对图4进行说明。图4是放大图3的E部分的横剖视图。
如图4所示,旁通风路43是气流AF不通过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而向下游流动的风路。相对于该旁通风路43,气流AF通过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风路为主风路44。
旁通风路43夹着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这两者分别形成于其右侧和左侧。即,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邻接地在前后方向上并行配置。
另外,在旁通风路43的外侧存在由风洞46固定的壁,但在存在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内侧不存在壁。即,在旁通风路43与主风路44的边界不存在被固定的物体。然而,通过旁通风路43的气流(以下,称为“旁通气流”。附图标记使用AF2)与通过主风路44的气流(以下,称为“主气流”。附图标记使用AF1)在HEPA过滤器41以及活性炭过滤器42的内部不合流。
如图4所示,通过将不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风路亦即旁通风路43和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风路亦即主风路44配置为邻接,能够紧凑地构成除湿机1中的风路,能够实现除湿机1的小型化。此外,在从前面(正面)观察除湿机1的情况下,旁通风路43的纵向(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优选设定为与HEPA过滤器41的纵向(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程度。这些尺寸关系用图5和图6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旁通风路43中流动的旁通气流AF2与在主风路44中流动的主气流AF1,在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游的空间、即在以整流部件38为起点分开距离D3的第一空间33和以整流部件38为起点具有距离D4的间隔的第二空间34中合流。
即,旁通气流AF2与主气流AF1在配置于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游的蒸发器31的近前处合流,其后在处于壳体10内部的一个风路中流动。此外,在主风路44中流动的主气流AF1中的在靠近活性炭过滤器42的左右端部的部分通过的主气流AF1,在刚通过活性炭过滤器42后,在通过整流部件38的左右端部时与旁通气流AF2合流。
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设置有第一空间33以及第二空间34,但只要能够使在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中流动的气流在蒸发器31的近前处合流即可。因此,只要至少存在第一空间33即可。在无法以足够的大小确保第一空间33的情况下,设置第二空间34即可。例如,在假设受到主气流AF1通过时的空气阻力的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向下游侧移动或弯曲而成为与整流部件38接触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二空间34。
在风洞46的旁通气流AF2的下游侧形成有导风面46A。在风洞46的与整流部件38连结的位置设置有左右一对导风面46A。如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该导风面46A相对于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以接近的方式对称地(以相同的角度)倾斜。
导风面46A用于将通过旁通风路43而来的旁通气流AF2向热交换器(蒸发器31等)的上风侧的前面的中心方向引导。换言之,具有使旁通气流AF2的行进方向朝向贯通马达21A的旋转轴21B的中心的中心线HL侧稍微变化的功能。
图4所示的该导风面46A由平坦的一个倾斜面构成整体。通过调整该倾斜面的法线方向(倾斜角度),能够调整引导旁通气流AF2的方向。此外,该导风面46A由在中途不存在凹凸部的一个面构成,因此旁通气流AF2流动时的阻力少,另外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紊流。
另外,也可以由曲面构成导风面46A。通过调整曲面的曲率,能够调整由导风面46A引导的旁通气流AF2的扩散。这样,由于在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一部分,且在热交换器(蒸发器31等)的上风侧设置有将旁通气流AF2向规定的方向(在图3中,为中心线HL方向)引导的导风面46A,因此能够使通过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高效地流入热交换器,能够改善除湿效率。
继续对图4进行说明。
在旁通风路43设置有气流限制机构51。气流限制机构51在图10中详细地示出,具有开闭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的板状的挡风板或分隔板。将该挡风板或分隔板统称为挡板51S。
挡板51S配置于比吸入口盖11A靠下游侧的位置。挡板51S构成为其一端部被旋转轴51E(参照图10)支承。挡板51S由成为开闭机构的驱动用的马达51B(参照图10)固定在开放位置和封闭位置,另外以在上述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的特定位置也维持停止状态的方式被驱动。气流限制机构51具有能够决定在旁通风路43中是否流动旁通气流AF2的功能、和能够增减在旁通风路43中流动的旁通气流AF2的量的调节功能。
接下来,对图5进行说明。图5是在与图3相同的横剖视图追加了尺寸的图。
D1表示冷凝器32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进深尺寸),为51mm。D2表示蒸发器31的前后方向的厚度(进深尺寸),为38mm。在该蒸发器31,前后配置有两列(双层)制冷剂配管22。由于这样将制冷剂配管22设置为双层,所以与一层相比,冷却能力高。此外,在各图中,为了简化说明,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并非以与实际的厚度成比例的大小描绘,而是在这些图中以相等的大小描绘。
D4是活性炭过滤器42与整流部件38的对置间隔(距离),为15mm。此外,该对抗间隔D4不需要遍及整流部件38整体而始终完全相同。在活性炭过滤器42因气流AF的通过而向下游侧局部性地弯曲的情况下,有时对抗间隔D4在该部分会稍微变小。
D3是上述整流部件38与上述蒸发器31之间的对抗间隔(距离),为10mm。此外,如图7所示,在蒸发器31,以1mm以下的微小间隔(间距)排列有无数个被称为板式翅片的热交换用金属制的薄板31F,并以贯通这些薄板31F的方式配置有制冷剂配管22。对抗间隔D3是该薄板31F与整流部件38的间隔。
W1是从吸入口11的横向宽度尺寸(正面宽度尺寸)去除被上述气流限制机构51封闭的部分而得的实质上的主风路44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55mm。W5是吸入口11的横向宽度尺寸(正面宽度尺寸),被设定为315mm。
接下来,对图6进行说明。图6是位置与图5相同的横剖视图,是假想地分离主要部件而明确各部分的尺寸的图。
W2是蒸发器31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70mm。W3是冷凝器32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70mm。
W4是喇叭口部37的开口的口径(直径),被设定为230mm。BL是贯通该喇叭口部37的开口的(上下、左右的)中心点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的基准线。
W6是对整流部件38的左右进行包围的后部风洞47(参照图4)的窗47A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70mm。在该窗47A中嵌入有整流部件38。H2是后部风洞47的窗47A的高度尺寸。该高度尺寸H2与蒸发器31的高度尺寸H3相同,为252mm。
冷凝器32和蒸发器31各自的横向宽度尺寸为270mm。冷凝器32和蒸发器31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接近,且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看起来是重叠在相同位置的状态。另外,整流部件38的横向宽度尺寸W6A也因嵌合于窗47A的关系而为接近尺寸W6的270mm的尺寸。整流部件38、蒸发器31以及冷凝器32这三个部件成为与后部风洞47的窗47A的位置一致地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状态。
另外,整流部件38、蒸发器31以及冷凝器32这三个部件成为与基准线BL一致地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状态。在从吸入口11观察的情况下,整流部件38、蒸发器31、冷凝器32以及喇叭口部37这四者排列成在一条直线(基准线BL)上重合。
并且,在基准线BL上,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这两者成为在一条直线上重合的位置关系。因此,从吸入口11吸入的气流FA不管是通过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中的哪一个,都在以基准线BL为中心的范围内从前方向后方呈直线状地流动,因此风路阻力少,能够提高运转效率。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水平的基准线BL是贯通喇叭口部37的开口的中心点的直线,同时也是贯通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各自的中心点的直线。因此,基准线BL也称为空气净化机构(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中心线。
基准线BL处于与贯通旋转轴21B的中心的中心线HL一致的位置。整流部件38、蒸发器31、冷凝器32、HEPA过滤器41以及活性炭过滤器42各自的中心部处于基准线BL上。换言之,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分别配置为夹着基准线BL呈左右对称。
接下来,对图7进行说明。图7是蒸发器31的简略立体图。图7表示整流部件38的横向宽度尺寸W6等与蒸发器31的关系。
在图7中,W2是蒸发器31的横向宽度尺寸,如上所述被设定为270mm。制冷剂配管22以前后两级(双层)的方式在该蒸发器31中贯通。制冷剂配管22将从蒸发器31的第一规定位置到第二规定位置为止蜿蜒地贯通。如图7所示,制冷剂配管22的一部分在中途呈屈曲形状而突出。
图7所示的制冷剂配管22的突出量L2在蒸发器31的右侧为14mm,而在左侧为26mm。蒸发器31的高度尺寸H3为252mm。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对整流部件38的左右进行包围的后部风洞47的窗47A的横向宽度尺寸W6被设定为270mm。OB是在从前方观察蒸发器31时的左右和上下的中心点(第二中心点)。CL1是水平地横切蒸发器31的第二中心点OB的水平中心线。CV1是垂直地横切蒸发器31的第二中心点OB的垂直中心线。此外,D2是蒸发器31的进深尺寸,如上所述,为38mm。
接下来,对图8的(A)、(B)进行说明。图8的(A)、(B)是说明构成空气净化机构的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这两者的大小的立体图。
对图8的(A)进行说明。
活性炭过滤器42由发挥尘埃捕集和臭味成分吸附功能的过滤器主体42A和保护该过滤器主体42A整个周缘的框体42B构成。过滤器主体42A虽然其本身具有柔软性,但通过与框体42B一体化而被赋予一定的刚性,即使在用户进行更换作业时也容易操作。
W8是框体42B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55mm。即,如在图5和图6中说明的那样,该框体42B的横向宽度尺寸W8被设定为与实质上的主风路44的横向宽度尺寸W1(255mm)相同的大小。
H4是框体42B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252mm。即,是与图7中说明的后部风洞47的窗47A的(内侧)高度尺寸H2相同的大小。另外,该高度尺寸H4是与蒸发器31的高度尺寸H3相同的大小。
D6是框体42B的进深尺寸。换言之,是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厚度”,被设定为5mm~15mm中的一个尺寸(例如10mm)。此外,过滤器主体42A是与框体42B相等的进深尺寸。活性炭过滤器42的进深尺寸由框体42B的进深尺寸D6决定。此外,在从前方观察框体42B时的仅该框体42B的厚度为数mm左右。
接着,对图8的(B)进行说明。
HEPA过滤器41由发挥尘埃捕集功能的过滤器主体41A和保护该过滤器主体41A的整个周缘的框体41B构成。过滤器主体41A虽然其本身具有柔软性,但通过与框体41B一体化而被赋予一定的刚性,即使在用户进行更换作业时也容易操作。
W9是框体41B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55mm。即,如在图5和图6中说明的那样,该框体41B的横向宽度尺寸W9被设定为与实质上的主风路44的横向宽度尺寸W1(255mm)相同的大小。
H5是框体41B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252mm。即,是与图7中说明的后部风洞47的窗47A的(内侧)高度尺寸H2相同的大小。另外,该高度尺寸H5是与蒸发器31的高度尺寸H3相同的大小。
D7是框体41B的进深尺寸。换言之,是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厚度”,被设定为20mm~40mm中的一个尺寸(例如30mm)。此外,过滤器主体41A是与框体41B相等的进深尺寸。HEPA过滤器41的进深尺寸由框体41B的进深尺寸D7决定。此外,在从前方观察框体41B时的仅该框体41B的厚度为数mm左右。
接下来,对图9进行说明。图9是从正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时的吸入口11部分的尺寸说明图。图9是位置与图1相同的主视图,但为了表示尺寸关系,吸入口11等的大小用虚线框表示。
在图9中,CL1是在从前方观察壳体10的情况下,横切吸入口11的中心点(第一中心点)OA的水平中心线。CV2是贯通吸入口11的中心点(第一中心点)OA的垂直中心线。
如在图2中说明的那样,H1是吸入口11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实质上的最大尺寸,为270mm。如在图5和图6中说明的那样,W1是实质上的主风路44的横向宽度尺寸,被设定为255mm。W5是吸入口11的横向宽度尺寸(正面宽度尺寸),被设定为315mm。W7是分别设置于吸入口11的左右的旁通风路43的入口部分的横向宽度尺寸,分别被设定为30mm。
图9的第一中心点OA的位置和图7的第二中心点OB的位置是在从前方观察的情况下完全重合的同一位置。换言之,第二中心点OB位于从前方贯通第一中心点OA的水平的直线上。
接着,对图10进行说明。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气流限制机构51的动作的示意图。
挡风板形状或平板形状的挡板51S的一端部被支承于马达51B(例如,步进马达)的旋转轴51E。在图10中,如虚线所示,挡板51S处于从旁通风路43向横向退避的“开放位置”OP。挡板51S当被马达51B驱动时,移动至封闭高度尺寸为H1(270mm)且入口43A的横向宽度尺寸为W7(30mm)的旁通风路43的位置(封闭位置CL)。即,在进行了最大限度移动的情况下,在封闭位置CL处维持其封闭状态。
此外,对于挡板51S,不要求在封闭位置CL处将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完全封闭成密封状态。即使在封闭位置CL处在挡板51S的周围产生了微小的缝隙,也不会成为该除湿机1的基本性能上的问题。此外,也可以将由具有弹性的硅橡胶材料等形成的密封部件设置于入口43A,使挡板51S紧贴于该密封部件,来提高封闭时的气密性。
在图10中,附图标记51C和附图标记51D为对挡板51S处于开放位置OP和封闭位置CL的情况进行电检测的传感器。传感器51C、51D例如为红外线等光传感器或磁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51C、51D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开闭检测部53,最终作为开闭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后述的主控制装置18(参照图11)。
接着,对图11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要的控制关系部件的框图。此外,图10中说明的传感器51C、51D省略了图示。
主控制装置18具备控制除湿机1整体的功能。主控制装置18具备安装有对构成除湿机1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电源电路、传感器等电子部件的电子电路基板、安装于该电子电路基板的微型计算机等CPU(中央处理装置)24、以及ROM、RAM等存储装置。CPU24具备用于发挥运转时间等时间计测功能的计时器部24T。
主控制装置18接受与输入操作部17的操作对应的输入指令信号,向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电路(逆变器电路)27发出指令信号。另外,向驱动电路28发出指令信号来控制风扇21的马达21A的运转。并且,主控制装置18对驱动电路29发出指令信号,以控制气流限制机构51。
主控制装置18对无线通信部26发出用于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的各指令信号。另外,在不始终使用无线通信部26的情况下,也发出停止对该无线通信部26的电源的供给的指令信号和开始该电源的供给的指令信号。
另外,主控制装置18在从输入操作部17受理了用户的指令的情况下,有时也发出经由后述的局域网设备与网络线路(未图示)连接的指令,从外部取得必要的“控制数据”和“报告数据”(这些在后文中说明)。
并且,基于来自开闭检测部53、室温传感器35、尘埃传感器62、湿度传感器61以及气体传感器63的检测信号,主控制装置18分别控制驱动电路(逆变器电路)27和气流限制机构51的驱动电路29。接受来自驱动电路29的驱动指令的气流限制机构51为挡板51S(参照图10)以及马达51B等。
在输入操作部17具有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报告部23具有显示部23D和声音报告部23V。
主控制装置18具有存储单元25,该存储单元25存储用于除湿机1的控制的各种“动作程序”以及参数等数据(以下,将这些统称为“控制数据”);和用于显示部23D以及声音报告部23V的显示画面用显示数据和声音报告用的数据(以下,将这些统称为“报告数据”)。此外,上述“动作程序”也称为控制程序,但以下统称为“程序”。
主控制装置18承担综合控制除湿机1整体的主计算机(main computer)的作用。为了控制输入操作部17、报告部23或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电路27等,而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处于从属于主控制装置18的关系的一个或多个微型计算机(也称为“副控制装置”或“从属微机”)。而且,也可以使副控制装置专门负责输入操作的信息处理、报告以及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控制。
图11所示的各电路、部件、装置的各构成要素是功能概念性的,在物理上并非必须要像图示那样构成。这些各电路的功能也可以进行分散以及综合,具体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图示。能够根据功能、动作状况等,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分散以及综合各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而构成。
计时器部24T、驱动电路29以及开闭检测部53的各功能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实现各功能的处理电路可以为专用的硬件,也可以为执行储存于存储单元25中的程序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另外,也可以设置集中收集室温传感器35、尘埃传感器62、用于监视除湿机1的重要部分(例如电动压缩机6)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气体传感器63等各种传感器类的检测数据来判定运转状态合适与否或有无异常等的专用的处理单元,并将来自该处理单元的判定信号输入到主控制装置18。此外,在该情况下,处理单元可以为专用的硬件,也可以通过执行储存于存储单元25中的程序的处理器来实现。
另外,主控制装置18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和固件被记述为程序,被储存于作为存储器的存储单元25中。CPU(处理器)24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于存储单元25的程序,来实现主控制装置18的各功能。
此外,所谓存储单元25,例如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为代表性的存储单元。
并且,存储单元25的数据以及程序的一部分也可以不由除湿机1保存,而是保存于外部的记录介质(存储服务器等)。在该情况下,除湿机1通过经由无线通信部26以无线通信、有线方式访问外部的记录介质(存储服务器),来取得必要的数据、程序的信息。
并且,主控制装置18、输入操作部17以及报告部23等的动作程序也可以根据用户或除湿机1的制造商等的希望,而能够更新为适当改善的程序。在该情况下,除湿机1例如可以通过无线通信部26来得到修正程序。
如图11所示,在该实施方式1中,除湿机1具有湿度传感器61(参照图3)。湿度传感器61配置于壳体10的内部。在壳体10的湿度传感器61附近设置有开口(未图示),该开口用于湿度传感器61与壳体10外侧的连通。通过湿度传感器61和主控制装置18取得湿度检测信息,由此能够测定室内的湿度。湿度传感器61的测定结果由接受来自主控制装置18的显示指令的显示部23D显示。
在图11中,附图标记19为电源部,该电源部接受来自商用电源40的交流电力,并将规定电压的电力向各部分供给。该电源部19例如从商用电源40接受200V或220V、50Hz或60Hz的电力,并转换为5V、15V、220V等多个电压的交流电力或直流电力,供给到主控制装置18、驱动电路27、报告部23以及驱动部29等。
在输入操作部17配置有电源开关用操作按钮(未图示),该电源开关用操作按钮能够供用户对处于电源部19与商用电源40之间的主电源开关(未图示)进行开闭(接通-断开)操作。
在图11中,附图标记13A为用于使设置于壳体10的顶部的上述百叶13开闭的驱动电路,附图标记13M为接受来自驱动电路13A的电力而使百叶13进行开闭动作的马达。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运转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预先设定的几个“运转模式”存储于主控制装置18的存储单元25。
作为“运转模式”的一个例子,有“除湿运转模式”、“空气净化运转模式”、以及“除湿空气净化自动运转模式”。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除湿运转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空气净化运转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在除湿机1的运转停止中,通过主控制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压缩机6的驱动用马达(未图示)和百叶13的驱动用马达13M以及马达21A全部停止。即,不向压缩机6的驱动用马达(未图示)、马达13M以及马达21A供给电力。
因此,百叶13和挡板51S分别维持在关闭吹出口12和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的状态。
接下来,使用图12,对开始“除湿运转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除湿运转模式”是用于对室内进行除湿的运转模式。例如,用户能够通过接通输入操作部17的运转开关(主电源开关),使主控制装置18启动,来开始除湿机1的运转。
若通过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选择除湿运转模式,则除湿机1通过以下所示的步骤来开始除湿运转。
首先,主控制装置18开始向百叶驱动用的马达13M的通电,而控制百叶13的开放位置,使得百叶13打开吹出口12(步骤S001)。
马达13M例如使用步进马达,因此与来自驱动电路13A的驱动信号对应地向规定的方向每次转动一定角度。通过该马达13M内部的机械式构造,即使通过开环控制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定位。根据来自驱动电路13A的脉冲数,马达13M以步进角度动作。由此,能够维持将百叶13打开至指定角度(例如,45度、60度或75度)的状态。
接下来,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电路29发出指令信号,向马达51B供给驱动电力,而控制开放位置,使得挡板51S打开至开放位置OP为止(参照图10)。
马达51B例如使用步进马达,因此与来自驱动电路29的驱动信号对应地,挡板51S向规定的方向每次转动一定角度。通过该转动动作来打开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步骤S002)。
如图10中虚线箭头所示,从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电路29发出了驱动指令这一情况通过信号也被传递到开闭检测部53。从开闭检测部53接受该信号的时刻起,启动传感器51C、51D。
在封闭旁通风路43的情况下,与封闭位置CL对应的一方的传感器检测挡板51S从“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状态”变化为“不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状态”这一情况。
与开放位置OP对应的另一方的传感器检测挡板51S从“不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状态”变化为“存在于规定位置的状态”这一情况。由此,主控制装置18能够判定挡板51S可靠地开放了旁通风路43。
如上所述,由于马达51B使用步进马达,因此与来自驱动电路29的驱动信号对应地,挡板51S向规定的方向每次转动一定角度。因此,也可以省略开闭检测部53以及传感器51C、51D。
在该实施方式1中,重视与除湿机1的基本功能有关的挡板51S的开闭动作,而设置开闭检测部53和以及传感器51C、51D,以即使在该开闭中存在某些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安全的运转。
接下来,主控制装置18在步骤S002中判定挡板51S的开放状态后,以对马达21A进行旋转驱动,而使风扇21以预先设定的强旋转转速旋转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003)。另外,以驱动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用马达(未图示)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电动压缩机6开始制冷剂的压缩动作(步骤S004)。
主控制装置18利用湿度传感器61来掌握湿度。湿度传感器61开始该湿度传感器61周围的空气的湿度检测动作,向主控制装置18发送检测数据。由此,在主控制装置18中,判定湿度是否为50%以上(步骤S005)。在湿度为50%以上的情况下,继续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用马达的驱动动作而进行除湿运转(S006),在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005。
另一方面,在步骤S005的判定中湿度为50%以下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18以停止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用马达的驱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停止电动压缩机6的制冷剂压缩动作(步骤S007)。此时,主控制装置18以使风扇21的马达21A的旋转驱动动作继续的方式进行控制,在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005。
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除湿运转模式可否运转(判定基准)的一个例子,将湿度传感器61的湿度检测的阈值设为50%,但阈值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值。
接下来,使用图13,对“空气净化运转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空气净化运转模式”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的运转模式。例如,若使用者接通输入操作部17的主电源开关,通过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选择空气净化运转模式,则除湿机1通过以下步骤开始空气净化运转。
首先,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电路13A发送启动信号,而开始百叶驱动用的马达13M的运转,以使得百叶13打开吹出口12。于是,百叶13开放至规定的位置(步骤S101)。
接下来,主控制装置18以对马达21A进行旋转驱动而使风扇21以预先设定的强旋转转速旋转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102)。主控制装置18向尘埃传感器62和气体传感器63发出计测指令。尘埃传感器62和气体传感器63分别开始传感器周围的空气的尘埃和气体的检测动作,并发送到主控制装置18。主控制装置18根据所取得的数据,判定空气的污染大小(步骤103)。
在步骤S103的判定中,在判定为空气的污染程度小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18对驱动电路28发出转速变更的指令,以使得以预先设定的强旋转运转的风扇21以预先设定的弱旋转转速旋转。驱动电路28以减少马达21A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104),从而进行空气净化运转(弱)(步骤S105),在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103。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3中判定为空气的污染程度大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18由于风扇21从步骤S102的阶段起以强旋转转速运转,因此进行使该强运转动作继续的空气净化运转(强)(步骤S106)。即,不对驱动电路28发出转速变更的指令,在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103。
接下来,使用图14,对“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模式根据室内的湿度、空气的污染状态,将除湿机1的运转模式切换为除湿运转模式或空气净化运转模式等。例如,当使用者接通输入操作部17的主电源开关,通过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选择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模式时,除湿机1如下所述开始除湿空气净化运转。
首先,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电路28发出驱动指令,控制百叶驱动用的马达13M,使得百叶13开放吹出口12(步骤S201)。接下来,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电路29发出驱动指令,控制挡板51S的开闭用的马达51B,以打开挡板51S。由此,开放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步骤S202)。
主控制装置18在判定为挡板51S直到规定的位置为止进行了开放动作的情况下,为了对马达21A进行旋转驱动,而对驱动电路28发出规定的驱动指令。驱动电路28控制马达21A的转速,以使得风扇21以预先设定的强旋转转速旋转(步骤S203)。
另外,主控制装置18以开始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用的马达6M(未图示)的运转而以规定的转速驱动该马达6M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电动压缩机6开始制冷剂的压缩动作(步骤S204)。
湿度传感器61开始湿度传感器61周围的空气的湿度检测动作,并将湿度检测数据发送到主控制装置18。主控制装置18判定湿度是否为50%以上(步骤S205)。
在湿度为50%以上的情况下,使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用的马达6M(未图示)的驱动动作继续。尘埃传感器62和气体传感器63开始各自的传感器周围的空气的尘埃和气体的检测动作,判定空气的污染程度的大小(步骤S206)。在空气的污染程度小的情况下,使步骤S202、S203、S204的动作继续,进行除湿运转(步骤S207)。然后,从步骤S206起经过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205。
在空气的污染程度大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18控制气流限制机构51的驱动用的马达51B,以关闭挡板51S。然后,关闭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步骤S208),进行除湿空气净化运转“强”(步骤S209),从步骤S206起经过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205。
在步骤S205中,在湿度为50%以下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18以停止电动压缩机6的驱动用的马达6M的驱动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停止电动压缩机6的制冷剂压缩动作(步骤S210)。
在该状态下,主控制装置18以使尘埃传感器62和气体传感器63开始各自的传感器周围的空气的尘埃和气体的检测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判定空气的污染的大小(步骤S211)。
在空气的污染程度小的情况下,以使得风扇21以预先设定的弱旋转转速旋转的方式控制马达21A(步骤S212),进行仅送风而不除湿的循环运转(步骤S213),在一定时间后,返回到步骤S205。
在空气的污染大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电路29发出封闭指令信号,以关闭挡板51S。驱动电路29开始驱动用马达51B的运转,使挡板51S移动至封闭位置CL。
通过以上的动作,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被关闭(步骤S214)。风扇21维持步骤S203的“强运转”模式,进行空气净化运转“强”(步骤S215)。从步骤214或步骤S215的时刻起经过一定时间后,返回到图12的除湿运转模式中的步骤S205。其中,作为用于切换到除湿运转模式或空气净化运转模式等的判定基准,将步骤S205中的湿度传感器61的湿度的阈值设为50%,但阈值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值。
这样,由于设置了开闭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的气流限制机构51,所以能够从旁通风路43以及主风路44中的任一个容易地选择适合进行除湿运转和空气净化运转的风路,可得到使用性能好的除湿机1。
接下来,对图15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运转开始时的主控制装置18的基本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输入操作部17接通主电源开关(未图示),操作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7S。这样选择“除湿运转”、“空气净化运转”等运转模式。
于是,从电源部19向主控制装置18开始供给成为电源的电力。主控制装置18检查自身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然后,在初始的异常判定中不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向驱动电路13A发出开放百叶13的指令信号(步骤S300)。
通过步骤S300,百叶13通过马达13M迅速地转动到规定的开放位置。另外,主控制装置18对驱动电路29发出挡板51S的开放指令信号。然后,由计时器部24T开始从该时刻起的经过时间的计测(步骤S301)。
气流限制机构51的马达51B由驱动电路29开始驱动。挡板51S通过马达51B以轴51E为中心在约90度的范围内转动到开放位置OP。由此,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开放。
接下来,主控制装置18等待来自开闭检测部53的开放检测信号的到来,判定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是否已开放(步骤S302)。在该步骤S302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对驱动电路28发出送风开始的指令信号。该情况下的对送风强度的指令为“强”,在以额定送风能力定义的“强”运转模式下开始风扇21的运转(步骤S303)。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2的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04。在步骤S304中,在从步骤S301起的经过时间未超过预先决定的“基准响应时间”(例如10秒钟)的情况下,再次返回到步骤S302,进行基于来自开闭检测部53的开放检测信号的开闭有无的判定。
在步骤S304的处理中,在从步骤S301起的经过时间超过“基准响应时间”(例如10秒钟)的情况下,判定为气流限制机构51因某种原因而产生了异常,并通过报告部23报告挡板51S未开放这一情况。例如,在显示部23D中,以文字或图进行报告。另外,通过声音报告部23V,以声音进行“旁通风路未适当打开”等报告。然后,在从这些报告的时刻起经过一定时间后(例如,30秒后),自动地断开主电源开关,自动地结束运转(步骤S305)。
此外,也可以代替步骤S305,而以仅进行不使用旁通风路43的运转的方式用报告部23进行报告,在其后也未从输入操作部17进行任何输入的情况下,如步骤S305那样自动地截断电源。
接下来,对在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中进行上述的除湿运转和空气净化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除湿机1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向剖视图。图17是表示除湿机1的除湿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图18是表示除湿机1的空气净化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图17至图18中的箭头表示除湿机1进行动作时的空气的流动(气流AF)。
在除湿运转时,在百叶13和挡板51S打开后,驱动马达21A而风扇21开始旋转。之后,电动压缩机6开始运转。当风扇21旋转时,在壳体10的内部产生从吸入口11朝向吹出口12的气流AF。此时,由于挡板51S为打开的状态,所以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是开放的。通过了吸入口盖11A的空气被分支到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
在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中,对于从前方观察除湿机1时的风路面积而言,主风路44较大。如在图9中说明的那样,在从前方观察除湿机1时的主风路44的投影面积由高度尺寸为H1和横向宽度W1决定。如上所述,H1为270mm,W1为255mm,因此,这两者的乘积成为投影面积。
另一方面,旁通风路43的横向宽度W7为30mm(参照图9)。另外,旁通风路43的高度尺寸H1为270mm。即,一个旁通风路43的投影面积由高度尺寸H1与横向宽度W7(30mm)的乘积决定。
由于在主风路44配置有具有一定以上的厚度的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因此气流AF在通过主风路44的情况下压损较大。因此,通过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FA2的量大于通过主风路44的主气流FA1的量。
在主风路44中通过了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气流(主气流AF1),在整流部件38附近与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合流。
旁通气流AF2是不通过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而到达了整流部件38附近的气流。旁通风路43在构成其一部分的风洞46具有向蒸发器31的中心方向引导的导风面46A。因此,在旁通风路43中从前方前进而来的气流AF1,在作为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蒸发器31的上风侧,向贯通旋转轴21b的中心的中心线HL(参照图2、图3)的方向改变前进路径。
换言之,气流AF1向贯通喇叭口部37的开口的中心点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水平的基准线BL的方向改变前进路径(参照图4)。由此,通过旁通风路43而来的旁通气流AF2和通过主风路44的左右周边部而来的主气流AF1,在整流部件38附近被混合并流入蒸发器31。
旁通气流AF2的每单位时间的风量比通过主风路44的主气流AF1的每单位时间的风量大。并且,旁通气流AF2的风速比主气流AF1的风速快。因此,在旁通风路43不存在向热交换器的中心方向进行引导的导风面46A的情况下,不仅压损变大,流入热交换器时的风速平衡也差,因此热交换效率变差。
在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游的空间,作为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蒸发器31和整流部件38配置为隔着第一空间33(间隔D3为10mm)对置。另外,作为空气净化过滤器的一部分的活性炭过滤器42和整流部件38配置为隔着第一空间33(间隔D3为10mm)对置。因此,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与通过了主风路44的主气流AF1在第二空间34以及第一空间33中混合。由此,能够使要流入蒸发器31的气流AF均衡地分散而供给到蒸发器31,能够改善热交换效率。
此外,对于第一空间33的间隔D3,其实用的范围为10mm~15mm。若增大该间隔D3,则框体3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大。另外,对于第二空间34的间隔D4,其实用的范围为15mm~20mm。若增大该间隔D4,则框体3的进深方向的尺寸变大。
并且,由于在主风路44的左右两侧并行地配置有旁通风路43,所以与仅在主风路44的单侧配置有旁通风路43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流入作为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蒸发器31的气流的风量的偏差,从而能够改善热交换效率。
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气流AF)与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如上述那样,在蒸发器31中流动由减压装置(未图示)减压后的制冷剂,该减压装置设置于来自压缩机6的制冷剂所流动的制冷剂回路(未图示)的中途。因此,在蒸发器31中流动温度比被取入到壳体10内部的空气低的制冷剂。在蒸发器31中流动的制冷剂从通过该蒸发器31的空气中吸收热。
如以上那样,通过蒸发器31的气流AF被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制冷剂吸热。即,通过蒸发器31的气流AF被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由此,通过蒸发器31的气流AF所包含的水分冷凝而产生结露。冷凝后的空气中的水分作为液体的水从该空气中被除去。被除去的水例如贮存于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贮水箱7(参照图1)。该贮水箱7能够取出到壳体10的外侧。
通过了蒸发器31的空气被送往冷凝器32。在通过冷凝器32的空气与在该冷凝器32的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凝器32中流动的制冷剂被通过该冷凝器32的空气冷却。通过冷凝器32的空气被在该冷凝器32中流动的制冷剂加热。
通过了冷凝器32的空气是比除湿机1外部的空气干燥的状态。该干燥状态的空气通过风扇21。通过了风扇21的空气从吹出口12向壳体10的上方送出。这样,除湿机1对所导入的空气进行除湿。另外,除湿机1能够将干燥状态的空气向框体3的外部供给。
另外,在空气净化运转时,在百叶13打开之后,在挡板51S关闭的状态下驱动马达21A而使得风扇21开始旋转。当风扇21旋转时,在壳体10的内部产生从吸入口11朝向吹出口12的气流AF。此时,由于挡板51S为关闭的状态,所以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是封闭的。通过了吸入口盖11A的空气由于旁通风路43关闭,所以仅通过主风路44(仅主气流AF1被供给到下游)。
当风扇21运转时,由于壳体10内部成为负压,所以向主风路44被导入空气。由于在该主风路44配置有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所以压损比除湿运转时变大。因此,由于流动与除湿运转时相同的风量时的风扇21的转速大,对马达21A的负荷也大,所以其结果,运转声音(风扇21的风噪声等)变大。但是,由于仅在主风路44通过气流AF1,所以从除湿机1的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成为比除湿运转时干净的空气。另外,在活性炭过滤器42的作用下,臭味成分也被除去。
通过了主风路44的空气向蒸发器31流入。向蒸发器31流入后的空气的流动与除湿运转的情况同样。
实施方式1的总结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除湿机1具备:
框体3(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
送风机构(风扇21),产生从吸入口11到达吹出口12的气流AF;
两个过滤器41、42,作为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以及
蒸发器31,作为除湿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除去气流AF中的水分。
在框体3(壳体10)的内部具有:
第一风路(主风路44),供气流AF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供上述气流AF不通过上述过滤器41、42而到达上述蒸发器31;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51,使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开口度(风路截面积)从全开变化至全闭,来控制旁通气流AF2的量。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位于过滤器41、42的外周侧,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出口43B位于比入口43A靠过滤器41、42的中心侧(接近中心线BL的一侧)的位置。
根据这一实施例,由于在除湿运转时,空气在不通过过滤器41、42的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流动,因此与使全部的空气流过过滤器41、42来进行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风扇21的转速,能够减少噪声的产生。另外,能够将来自旁通风路43的空气向下游的蒸发器31引导而使其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空气净化机构构成为具有:第一过滤器41,从气流AF捕集尘埃;和(活性炭过滤器等)第二过滤器42,从气流AF捕集气味成分。由于是该结构,所以能够提供能够除去尘埃和臭味的除湿机1。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气流AF的上游侧配置第一过滤器41,第二过滤器42以与该第一过滤器41接触或接近的方式配置于气流AF的下游侧。由于是该结构,所以能够将蒸发器31的上游侧的风路的进深尺寸设为最小限度,从而抑制除湿机1的框体3(壳体10)的尺寸变大。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
在框体3的前面存在吸入口11,
在从框体3的前方观察吸入口11的情况下,包含吸入口11以及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的投影面大于第一过滤器41以及第二过滤器42的投影面。即,如在图6和图9中说明的那样,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在左右方向上比第一过滤器41以及第二过滤器42各自的左右端面扩大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横向宽度尺寸W7(30mm)。因此,在除湿运转时,能够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从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向蒸发器31直接供给空气。另外,该结构不会牺牲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的面积,因此也不会损害空气净化作用。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从框体3的前方观察吸入口11的情况下,第二风路的入口43A存在于比吸入口11的左右两侧缘靠外侧的位置。即,在从框体3的前方观察吸入口11的情况下,第二风路的入口43A位于比吸入口11的右侧缘靠右侧、或比左侧缘靠左侧的位置。因此,在除湿运转时,能够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从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向蒸发器31直接供给空气。另外,该结构不会牺牲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的面积,因此也不会损害空气净化作用。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的开口面积与出口43B的开口面积相等。因此,能够形成为风路阻力少的风路,在除湿运转时,能够从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对蒸发器31直接供给大量的空气。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从第二风路的入口43A到出口43B为止连接成直线状。即,如在图4中说明的那样,从入口43A到出口43B为止成为能够以直线看穿的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因此在除湿运转时,能够从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对蒸发器31直接供给大量的空气。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特征在于,作为HEPA过滤器41的第一过滤器为,在应除湿的空气从第一风路通过和不通过这两种情况下均维持规定厚度的构造。即,如在图8的(A)、(B)中说明的那样,由于是具有框体41B来维持过滤器主体41A的形状的结构,所以第一风路(主风路44)不会大幅变形,能够维持通风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41与第二过滤器42重合的状态的外周面构成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内侧壁面。因此,不需要为了构成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而将第一过滤器41与第二过滤器42之间分隔的专用的壁,能够简化结构,也有利于成本方面。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夹着空气净化机构(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而与上述吸入口1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38,该整流部件38与上述蒸发器31的对置间隔维持在一定尺寸(距离D3)以上(参照图5)。因此,在距离D4的空间34中,从旁通风路43流动来的旁通气流AF2与从主风路44流动来的主气流AF1,在第二过滤器42的下游的空间即以整流部件38为起点具有距离D4的间隔的第二空间34和分开距离D3的第一空间33合流。由于是该结构,所以能够使要到达蒸发器31的上游阶段的气流的分布进一步平均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结构的特征在于,整流部件38是具有多个通气窗38A的平板形状的构造物(参照图3和图4)。因此,能够使来自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侧的主气流AF1和旁通气流AF2在要到达蒸发器31的上游阶段进一步平均化。此外,如在图4中说明的那样,相互独立的多个通气窗38A的内侧面成为遍及一定长度(D5)的平坦的引导面更好。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夹着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而与吸入口1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38,该整流部件38与上述过滤器41、42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尺寸(距离D4)以上。因此,能够使来自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侧的主气流AF1和旁通气流AF2在要到达蒸发器31的上游阶段进一步平均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设置有用于阻止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因通过的主气流AF1而向蒸发器31侧移动的整流部件38。即,整流部件38是具备刚性的构造,且设置为横切蒸发器31的上游侧整体,因此能够防止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因贯通的主气流AF1而向下游侧移动或变形。因此,能够防止由变形、移动引起的性能降低。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将整流部件38与蒸发器31的对置间隔(第一空间33的距离D3)设定在10mm~15mm的范围。因此,能够使主气流AF1和旁通气流AF2在要到达蒸发器31的上游阶段平均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框体3(壳体10)的前面存在吸入口11,在从框体3的前方观察吸入口11侧的情况下,第二风路的入口43A分别配置于吸入口11的左右两侧。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除湿运转时,能够将空气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直接从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向蒸发器31供给。即,与将旁通风路43配置于主风路44的单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流入蒸发器31的来自旁通风路43的气流的偏差,能够使流入蒸发器31的气流均衡地流入。另外,该结构由于不会牺牲第一过滤器41和第二过滤器42的面积,因此也不会损害空气净化作用。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气流限制机构51是能够选择使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中的旁通气流AF2通过和截断中的任一种状态的开闭机构。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如在图10中说明的那样,能够由在开放位置OP与封闭位置CL之间移动的挡板51S和使该挡板51S进行开闭动作的驱动源的马达51B等构成气流限制机构51。因此,能够在设置空间的空间被限制的壳体10的内部容易地设置气流限制机构51。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结构的特征在于,气流限制机构51具有能够选择使第二风路43中的旁通气流AF2通过和截断的挡板51S。因此,能够在设置空间的空间被限制的壳体10的内部容易地设置气流限制机构51。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结构的特征在于,气流限制机构51接受电信号而使挡板51S进行开闭动作。因此,用户不需要以手动方式对挡板51S进行开闭操作,能够减轻伴随除湿运转所带来的用户的负担。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除湿机1:第一驱动部(驱动电路28),控制送风机构的风扇21的运转;制冷剂供给机构(压缩机6),对除湿机构(蒸发器31等)供给制冷剂;第二驱动部(马达51B),改变挡板51S的位置;以及控制装置(主控制装置18),受理用户的指令来控制第一驱动部(驱动电路28)。控制装置(主控制装置18)向驱动部(马达51B)发出指令而使挡板51S开放。因此,用户不需要以手动方式对挡板51S进行开闭操作,能够减轻伴随除湿运转所带来的用户的负担。
控制装置(主控制装置18)在运转风扇21的期间受理了来自用户的指令的情况下、或检测到满足规定的“环境条件”这一旨意的情况下,控制第二驱动部(马达51B)而使上述挡板51S开放。
此外,这里所谓的“环境条件”,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例如是指“设置有除湿机1的房间(空间)的湿度超过50%”等。另外,如在图14中说明的那样,例如也可以是指“超过50%,另外,空气的污染程度小”等。
由于是这样的结构,所以用户不需要以手动方式对挡板51S进行开闭操作,通过对输入操作部17进行规定的输入,而能够使挡板51S自动地开放。由此,能够减轻伴随除湿运转所带来的用户的负担。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公开了以下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除湿机1。
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除湿机1具备:
框体3(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
送风机构(风扇21),产生从吸入口11到达吹出口12的气流AF;
两个过滤器41、42,作为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以及
蒸发器31,作为除湿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除去气流AF中的水分。
在框体3的内部具有:
第一风路(主风路44),供气流AF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供气流AF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51,使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的开口度(风路截面积)从全开变化至全闭,来控制旁通气流AF2的量。
在框体3的前面存在上述吸入口11,
吸入口11的从框体3的前方侧观察时的投影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
第二风路的入口43A与吸入口11的左右两侧缘部的外侧连续地邻接且形成为左右对称,
蒸发器31在从框体3的前方侧观察的情况下实质上位于比吸入口11的投影形状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除湿运转时,空气在不通过压损大的空气净化机构的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流动,因此与使全部的空气流过空气净化机构而进行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风扇21的转速,从而能够减少噪声的产生。
并且,在从框体3的前方观察吸入口11的情况下,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是比吸入口11的左右端面更向外侧方向且对称地扩大的结构。因此,不牺牲空气净化机构(过滤器41、42)的空气过滤(净化)面积就能从两侧均衡地将旁通气流AF2供给到蒸发器31。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特征在于,蒸发器31的从框体3的前方侧观察的投影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且具备具有供气流AF通过的微小空隙的多个热交换用翅片。因此,在从前方侧观察蒸发器31时,能够从旁通风路43均衡地向右端部和左端部的热交换用翅片部分供给旁通气流AF2。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蒸发器31的从框体3的前方侧观察时的横向宽度尺寸W2(为270mm。参照图7)大于空气净化机构(过滤器41、42)的横向宽度尺寸W8、W9(均为255mm。参照图8的(A)、(B)),小于吸入口11的横向宽度尺寸(正面宽度尺寸)W1(为315mm。参照图6)。因此,在从前方侧观察蒸发器31时,能够从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向该蒸发器31的右端部和左端部的热交换用板式翅片31F部分高效地供给旁通气流AF2和主气流AF1。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公开了以下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除湿机1。
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除湿机1具备:
框体3(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
送风机构(风扇21),产生从吸入口11到达吹出口12的气流AF;
两个过滤器41、42,作为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以及
蒸发器31,作为除湿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除去气流AF中的水分。
在框体3的内部具有:
第一风路(主风路44),供气流AF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供气流AF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51,控制旁通气流AF2。
而且,在通过了第一风路的主气流AF1与通过了第二风路的旁通气流AF2所合流的位置,以横切要到达蒸发器31的紧前方的方式配置有通过框38B划分出多个通气窗38A而成的整流部件38。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除湿运转时,上述空气在不通过过滤器41、42的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流动,因此与使全部的空气流过上述过滤器41、42而进行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风扇21的转速,从而能够减少噪声的产生。
另外,因上述整流部件38的存在,而能够抑制要到达蒸发器31的上游阶段的气流AF的分布仅集中在蒸发器31的局部的情况。即,能够使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各自的气流高效地通过下游的蒸发器31侧,从而能够改善除湿效率。
实施方式2
图19和图20表示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1。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2的除湿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向剖视图。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2的空气净化运转时的空气的流动的纵向剖视图。其中,对与通过图1至图18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该实施方式2中,将实施方式1所示的旁通风路43的位置变更,而设置于吸入口11的下方。
在实施方式1中,旁通风路43配置于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左右两侧,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在吸入口11的左侧和右侧相互并行地配置。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旁通风路45配置于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方,旁通风路45和主风路44在吸入口11的下侧相互并行地配置。在实施方式2中,在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左右两侧不设置旁通风路。
在实施方式2中,在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方,具有横向宽度尺寸(W1)与该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横向宽度尺寸相当的旁通风路45。旁通风路45是设置于前壳体10F内部的空间,且是从吸入口11通向吹出口12的风路的一部分。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例如在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各自的横向宽度尺寸为255mm的情况下,旁通风路43的横向宽度尺寸W7在实施方式2中不是实施方式1中的30mm而是255mm左右的大小。取而代之,入口43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30mm左右。
旁通风路43是供旁通气流AF2不通过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而流动的风路。这里,将配置有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风路设为主风路44。
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成为上下位置关系,沿前后方向配置。这样,由于将旁通风路43邻接地配置在主风路44的下方,所以能够实现除湿机1的左右方向尺寸的小型化。
在从前面(正面)观察除湿机1的情况下,旁通风路45的横向(左右方向)的长度优选设定为与HEPA过滤器41的旁通风路45的横向(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程度。此外,这里所谓的“除湿机1的前面(正面)”是为了便于说明该实施方式2而定义的,与实际使用除湿机1时不同。
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经由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游的空间即第二空间34、整流部件38、第一空间33以及吹出口12,而与壳体10的外部连通。
即,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同样地,整流部件38与作为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蒸发器31的前面隔着第一空间33相对。即,整流部件38隔开规定的距离D3(参照图5、图6)与蒸发器31对置。
另外,该整流部件38在与活性炭过滤器42的背面之间隔着第二空间34相对。即,整流部件38隔开规定的距离D4而与活性炭过滤器42的背面对置。
贯通了主风路44的主气流AF1与通过了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在配置于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游的整流部件38的近前处合流,而成为一个风路。
以隔开间隔地覆盖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方端面的方式,设置从吸入口11的口缘部向后方延伸的风洞46。
风洞46的前方端部与HEPA过滤器41的下方端面之间的空隙成为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在风洞46的后方端部设置有一个导风面46A。导风面46A用于将在旁通风路43中行进来的旁通气流AF2的朝向,向上方(仰角方向)改变,并向蒸发器31的中心方向(图7所示的第二中心点OB)引导。
例如由平面构成导风面46A。通过调整该平面的法线方向,能够调整引导旁通气流AF2的方向。另外,也可以由曲面构成导风面46A。通过调整曲面的曲率,能够调整被引导的旁通气流AF2的扩散。
在旁通风路43设置有用于开闭风路的挡板51S。挡板51S由板状的部件构成。挡板51S配置于比吸入口盖11A靠下游侧的位置。挡板51S例如由位于与HEPA过滤器41相反的一侧即板状的挡板51S的下端侧的轴(未图示)支承,并且由开闭机构驱动用的马达51B(未图示)驱动。马达51B通过主控制装置18(未图示)控制旋转角度。因此,该马达51B使用步进马达比较方便。
挡板51S开闭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挡板51S通过驱动用的马达51B(未图示),以旋转轴51E(未图示)为中心从关闭旁通风路43的位置,向旁通气流AF2的下游侧方向被驱动到打开旁通风路43的位置。由于挡板51S由一片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且被开闭机构驱动用马达51B驱动的旋转轴51E为一个,因此能够得到结构简单且开闭控制容易的除湿机1。
在该实施方式2中,虽然未图示,但也设置有气体传感器63。该气体传感器63在比吸入口11靠下方的位置或吸入口11附近,配置于壳体10的该吸入口11的右侧或左侧的内部。另外,在壳体10的该气体传感器63附近的壁面设置有与该壳体10的外侧连通的开口(未图示)。另外,该开口用于使气体传感器63容易感知除湿机1周围的室内空气。
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气体传感器63将气体检测数据发送到主控制装置18,通过主控制装置18,能够基于气体检测数据来判定室内空气的臭气程度。另外,气体传感器63的测定结果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由主控制装置18显示于上述显示部23D。
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2的运转与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运转同样地,具备除湿运转模式、空气净化运转模式以及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模式。除湿运转模式、空气净化运转模式以及除湿空气净化运转模式下的挡板51S的开闭控制以及开放程度的控制,与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挡板51S的开闭控制相同。其中,所谓开放程度,是指以100%~0%(封闭时)的范围表示在旁通风路43中流动的旁通气流AF2的流量的比例,例如为80%、70%、50%、30%这样的中途阶段的开放比例。
实施方式2的总结
在该实施方式2中,公开了以下的除湿机2。该实施方式2中例示的除湿机2具备:
框体3(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
送风机构(风扇21),产生从吸入口11到达吹出口12的气流AF;
两个过滤器41、42,作为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以及
蒸发器31,作为除湿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除去气流AF中的水分。
在框体3的内部具有:
第一风路(主风路44),供气流AF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供气流AF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51,控制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的量。
第二风路的入口43A位于过滤器41、42的下方的外周侧,
第二风路43的出口43B位于比入口43A靠过滤器41、42的中心侧(接近中心线BL的一侧)的位置。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除湿运转时,空气在不通过过滤器41、42的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流动,因此与使全部的空气流过过滤器41、42而进行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风扇的转速,从而能够减少噪声的产生。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公开了以下的除湿机2。
除湿机2具备:
框体3(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
送风机构(风扇21),产生从吸入口11到达吹出口12的气流AF;
两个过滤器41、42,作为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以及
蒸发器31,作为除湿机构,配置于框体3(壳体10)的内部,除去气流AF中的水分。
在框体3的内部具有:
第一风路(主风路44),供气流AF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
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供气流AF不通过过滤器41、42而到达蒸发器31;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51,控制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的量。
在通过了第一风路44的主气流AF1与通过了第二风路43的旁通气流AF2所合流的位置,以横切要到达蒸发器31的紧前方的方式配置有通过框38B划分出多个通气窗38A而成的整流部件38。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除湿运转时,空气在不通过过滤器41、42的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流动,因此与使全部的空气流过过滤器41、42而进行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风扇21的转速,从而能够减少噪声的产生。
另外,因上述整流部件38的存在,而能够抑制要到达蒸发器31的上游阶段的气流AF的分布仅集中在蒸发器31的局部的情况。即,能够使第一风路(主风路44)和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各自的气流AF1、AF2高效地通过下游的蒸发器31侧,从而能够改善除湿效率。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将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配置于HEPA过滤器41和活性炭过滤器42的下方,并且将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和主风路44以上下位置关系并行配置,所以能够实现除湿机1的左右方向尺寸(横向宽度)的小型化。
另外,挡板51S通过开闭机构驱动用的马达51B,以旋转轴51E为中心,从关闭旁通风路43的位置,向下游侧方向被驱动到打开旁通风路43的位置。由于挡板51S由一片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且挡板51S被开闭机构驱动用的马达51B驱动的旋转轴51E为一个(参照图10),因此能够得到结构简单且开闭控制容易的除湿机1。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将旁通风路43邻接地配置于主风路44的下方。而且,设置于旁通风路43的导风面46A构成为,将通过旁通风路43而来的气流从水平方向改变为向上的方向(仰角方向),并向蒸发器31的中心方向引导。也可以将旁通风路43邻接地配置于主风路44的上方。在该情况下,设置于旁通风路43的导风面46A也可以构成为,将通过旁通风路43而来的气流从水平方向改变为向下的方向(俯角方向),并向蒸发器31的中心部方向引导。
实施方式3
图21至图23表示实施方式3的除湿机1。图21是除湿机的局部简略立体图。图22的(A)、(B)是将图21的除湿机1的C-C线部分切断的情况下的前壳体部分的分解横剖视图。图23是在图21的除湿机1中使用的吸入口框的主视图。其中,对与通过图1至图20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该实施方式3变更实施方式1所示的构成旁通风路43的部件的结构而成。
如图21所示,在形成有吸入口11的前壳体10F中嵌入有从前方(正面)侧观察时为正方形的吸入口框50。该吸入口框50整体由热塑性塑料材料通过一体成形而形成。
在从前方(正面)侧观察吸入口框50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从右侧的周壁50R到左侧的周壁50L为止通过上壁部50T和下壁部50U而连结。另外,在该上壁部50T和下壁部50U与右侧的周壁50R之间形成有右侧的旁通风路43。
图22的(A)表示将吸入口框50装入到前壳体10F中的状态,但如虚线所示吸入口盖11A处于未安装的状态。
图22的(B)表示将吸入口框50装入前壳体10F前的状态。因此,可明确吸入口框50和前壳体10F的截面形状。此外,在该图22的(B)中,如虚线所示,吸入口盖11A处于未安装的状态。
在上壁部50T和下壁部50U与左侧的周壁50L之间形成有左侧的旁通风路43。左右两个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和出口43B的大小(口径)被设定为相同的尺寸。
附图标记50B是形成于周壁50L、50R的前方端部的阶部(凹陷),该阶部用于嵌入吸入口盖11A。即,通过该阶部50B,吸入口盖11A能够以不比前壳体10F的前面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能够取下地设置于壳体10。
如以上那样,该实施方式3的特征构成之一如下:作为从吸入口11的口缘向气流AF的下游侧连续的分隔壁,而形成右侧的周壁50R1、50R2和左侧的周壁50L1、50L2,并且通过分隔壁(周壁50R1、50R2、50L1、50L2),将从旁通风路43的入口43A到出口43B之间分隔成两个空间。
而且,这些空间中的一个成为第一风路,另一个空间成为第二风路(旁通风路43)。即,并非利用在实施方式1、2中说明的那样的两个过滤器41、42的外周端面来形成旁通风路43,而是在吸入口框50的内部划分形成规定大小的旁通风路43的结构。
实施方式3的总结
如以上那样,在该实施方式3中,将吸入口框50装入到前壳体10F中来形成旁通风路43。
即,不是如实施方式1、2所示利用两个过滤器41、42的外周端面来形成旁通风路43的结构。
因此,形成通气性不受这些过滤器41、42的外周端面的位置、形状等的影响的旁通风路43。换言之,在为了更换或检查而暂时取下过滤器41、42之后再次设置而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若过滤器41、42的设置位置发生变化,则存在旁通风路43的通气性降低的担忧。
与此相对,根据该实施方式3的结构,即使在过滤器41、42的设置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不存在旁通风路43的通气性直接受影响的担忧。因此,即使长期使用,也能够确保所期望的通风性。由此,能够维持稳定的除湿性能。此外,对于其他优点,与实施方式1和2中说明的相同。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所涉及的除湿机例如能够用于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
附图标记说明
1...除湿机;2...除湿机;3...框体;5...窗;6...电动压缩机;7...贮水箱;8...操作显示基板;10...壳体;10F...前壳体;10B...后壳体;11...吸入口;11A...吸入口盖;11A1...纵栅;11A2...横栅;12...吹出口;13...百叶;15...操作报告部;16...基板箱;17...输入操作部;17S...运转模式切换开关;18...主控制装置;19...电源部;20...车轮;21...风扇;21A...马达;22...制冷剂配管;23...报告部;23D...显示部;23V...声音报告部;24...CPU;24T...计时器部;25...存储单元;26...无线通信部;27...驱动电路;28...驱动电路;29...驱动电路;31...蒸发器;32...冷凝器;33...第一空间;34...第二空间;35...室温传感器;36...风扇壳体;37...喇叭口部;38...整流部件;41...HEPA过滤器;42...活性炭过滤器;43...旁通风路;44...主风路;46...风洞;46A...导风面;50...吸入口框;50B...阶部;50R1...周壁(分隔壁);50R2...周壁(分隔壁);50L1...周壁(分隔壁);50L2...周壁(分隔壁);51...气流限制机构;51B...马达;51C...传感器;51D...传感器;51S...挡板;53...开闭检测部;61...湿度传感器;62...尘埃传感器;63...气体传感器。

Claims (53)

1.一种除湿机,
所述除湿机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机构,产生从所述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以及
除湿机构,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除去所述气流中的水分,
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风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供所述气流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所述除湿机构;
第二风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供所述气流不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所述除湿机构;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风路的所述气流的流动,
所述第二风路的入口位于所述空气净化机构的外周侧,
所述第二风路的出口位于比所述入口靠所述空气净化机构的中心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机构具有:第一过滤器,从所述气流捕集尘埃;和第二过滤器,从所述气流捕集气味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配置于比所述第二过滤器靠所述气流的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过滤器以与该第一过滤器接触或接近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前面存在所述吸入口,
在从所述框体的前方观察所述吸入口的情况下,包含所述吸入口以及所述入口的投影面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器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的投影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前面存在所述吸入口,
在从所述框体的前方观察所述吸入口的情况下,所述入口存在于比所述吸入口的左右的两侧缘靠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的开口面积与所述出口的开口面积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入口到所述出口为止,所述第二风路形成为直线状。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形成从所述吸入口的口缘向所述气流的下游侧连续的分隔壁,
通过所述分隔壁,将从所述入口到所述第二风路的出口之间分隔成两个空间,
所述两个空间中的一个为所述第一风路,
所述两个空间中的另一个为所述第二风路。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为HEPA过滤器,
所述第一过滤器是在应除湿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路通过和不通过这两种情况下均维持规定厚度的构造。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过滤器重合的状态的外周面构成所述第二风路的内侧壁面。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分别具备过滤器主体和覆盖该过滤器主体的外周缘部的框体,
所述框体的外周面构成所述第二风路的内侧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与所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与构成所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是具有多个通气窗的平板形状的构造物。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窗被框包围,该框具有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在规定尺寸以上的平坦的引导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与所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与所述空气净化机构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与所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与构成所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且用于阻止所述空气净化机构因所述气流而向所述蒸发器侧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定的范围是10mm至15mm的范围。
1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前面存在所述吸入口,
在从所述框体的前方观察所述吸入口的情况下,所述入口分别配置于所述吸入口的左右两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是能够选择使所述第二风路中的所述气流通过和截断中的任一种状态的开闭机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是能够对所述第二风路中的所述气流的通过量进行多级控制的机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具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风路中的气流的通过量的挡板。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具有接受电信号而改变所述挡板的位置的带位置控制功能的马达。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机还具有:
第一驱动部,控制所述送风机构的运转;
制冷剂供给机构,对所述除湿机构供给制冷剂;
第二驱动部,改变所述挡板的位置;以及
控制装置,受理用户的指令而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运转所述送风机构的期间受理了来自用户的指令的情况下或检测到满足规定的环境条件这一旨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而改变所述挡板的位置。
25.一种除湿机,
所述除湿机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机构,产生从所述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以及
除湿机构,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除去所述气流中的水分,
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风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供所述气流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所述除湿机构;
第二风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供所述气流不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所述除湿机构;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风路的所述气流的流动,
在所述框体的前面存在所述吸入口,
所述吸入口的从所述框体的前方侧观察的投影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
所述第二风路的入口与所述吸入口的左右两侧缘部的外侧邻接且形成为左右对称,
具有在从所述框体的前方侧观察的情况下,构成所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实质上位于比所述吸入口的投影形状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路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对称地配置于其左右两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构成为从所述框体的前方侧观察的投影形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且具备在与所述气流所通过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具有微小空隙的多个热交换用翅片。
28.根据权利要求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从所述框体的前方侧观察的横向宽度尺寸等于或大于所述空气净化机构的横向宽度尺寸。
29.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机构具有:第一过滤器,从所述气流进行尘埃的捕集;和第二过滤器,从所述气流捕集气味成分。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将所述第一过滤器配置于上游侧,所述第二过滤器以与该第一过滤器接触或接近的方式配置于下游侧。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前面存在所述吸入口,
在从所述框体的前方观察所述吸入口的情况下,包含所述吸入口以及所述入口的投影面大于所述第一过滤器以及所述第二过滤器的投影面。
32.根据权利要求29~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为HEPA过滤器,
所述第一过滤器是在所述气流通过和不通过这两种情况下均维持规定厚度的构造。
33.根据权利要求29~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过滤器重合的状态的外周面构成所述第二风路的内侧壁面。
34.根据权利要求29~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分别具备过滤器主体和覆盖该过滤器主体的外周缘部的框体,
所述框体的外周面构成所述第二风路的内侧壁面。
35.根据权利要求25~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与所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与构成所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是具有多个通气窗的平板形状的构造物。
37.根据权利要求25~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与所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与所述空气净化机构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38.根据权利要求25~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夹着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与所述吸入口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与构成所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的对置间隔被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且用于阻止所述空气净化机构向所述蒸发器侧移动。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定的范围是10mm至15mm的范围。
40.根据权利要求25~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是能够对所述第二风路中的所述气流的通过量进行多级控制的机构。
41.根据权利要求25~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是能够择一地选择使所述气流在所述第二风路中通过和截断所述气流中的任一种状态的机构。
42.根据权利要求25~31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具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二风路中的气流的通过量的挡板。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限制机构具有:挡板,能够控制所述气流的通过量;和带位置控制功能的马达,接受电信号而改变所述挡板的位置。
44.根据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机还具有:
第一驱动部,控制所述送风机构的运转;
制冷剂供给机构,对所述除湿机构供给制冷剂;
第二驱动部,改变所述挡板的位置;以及
控制装置,受理用户的指令而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运转所述送风机构的期间受理了来自用户的指令的情况下或检测到满足规定的环境条件这一旨意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而改变所述挡板的位置。
46.一种除湿机,
所述除湿机具备:
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
送风机构,产生从所述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空气净化机构,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以及
除湿机构,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除去所述气流中的水分,
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风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供所述气流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所述除湿机构;
第二风路,形成于所述框体的内部,供所述气流不通过所述空气净化机构而到达所述除湿机构;以及
气流限制机构,限制所述第二风路的所述气流的流动,
在通过了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气流与通过了所述第二风路的所述气流所合流的位置,以横切构成所述除湿机构的蒸发器的紧前方的方式配置有具备多个通气窗的整流部件。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与所述空气净化机构之间形成有空隙。
48.根据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与所述蒸发器之间形成有空隙。
49.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是有规则地配置所述通气窗的平板形状的构造物。
50.根据权利要求46~49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窗被框包围,该框具有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在规定尺寸以上的平坦的引导面。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具有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为一定的长度的连续的引导面,由该引导面划分所述通气窗。
52.根据权利要求46~50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机构具有:第一过滤器,从所述气流进行尘埃的捕集;和第二过滤器,从所述气流捕集气味成分。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过滤器配置于比所述第二过滤器靠所述气流的上游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过滤器以与该第一过滤器接触或接近的方式配置。
CN202180072934.4A 2020-11-17 2021-10-12 除湿机 Pending CN1163683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0602 2020-11-17
JP2020-190602 2020-11-17
PCT/JP2021/037671 WO2022107498A1 (ja) 2020-11-17 2021-10-12 除湿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8332A true CN116368332A (zh) 2023-06-30

Family

ID=81708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2934.4A Pending CN116368332A (zh) 2020-11-17 2021-10-12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7464145B2 (zh)
CN (1) CN116368332A (zh)
TW (1) TWI809561B (zh)
WO (1) WO20221074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3278A (ja) * 1992-02-13 1993-08-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0055424A (ja) * 1998-08-04 2000-02-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2004211913A (ja) * 2002-12-26 2004-07-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JP4368367B2 (ja) * 2006-08-03 2009-1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5673732B2 (ja) * 2013-05-28 2015-02-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空気清浄機
RU2689855C2 (ru) * 2014-12-10 2019-05-29 Ковэй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ушения и увлажнения, осушитель-очиститель воздуха, увлажнитель-очиститель воздуха и способ их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WO2017141488A1 (ja) * 2016-02-16 2017-08-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207214276U (zh) * 2017-08-25 2018-04-10 江西三川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除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64145B2 (ja) 2024-04-09
JPWO2022107498A1 (zh) 2022-05-27
JP2024079784A (ja) 2024-06-11
WO2022107498A1 (ja) 2022-05-27
TWI809561B (zh) 2023-07-21
TW202221261A (zh) 2022-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40115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1149815B1 (ko) 전열교환 환기유니트
JP3739989B2 (ja) 換気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N111928355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TWI828083B (zh) 空氣清淨機
CN116368332A (zh) 除湿机
CN116897073A (zh) 除湿机
KR101719544B1 (ko) 다기능 자동환기장치
KR100789810B1 (ko) 환기장치
CN111928356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TWI836819B (zh) 除濕機
WO2023218564A1 (ja) 除湿機
WO2023218565A1 (ja) 除湿機
CN111928352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KR20200126282A (ko) 실내공기질 관리를 위한 지능형 항온항습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KR20200122913A (ko) 실내공기질 관리를 위한 지능형 항온항습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212431156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2720059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2431155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2431154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WO2022264443A1 (ja) 除湿機
CN212720060U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KR101155480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풍향 조절 방법
JP2023167895A (ja) 除湿機
JPWO2022107498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9031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