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7477A -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7477A
CN116337477A CN202310321147.XA CN202310321147A CN116337477A CN 116337477 A CN116337477 A CN 116337477A CN 202310321147 A CN202310321147 A CN 202310321147A CN 116337477 A CN116337477 A CN 1163374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bracket
support
rod
long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11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翔宇
田炜
唐凯越
楼嘉仪
刘亚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3211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374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37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74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93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7/931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包括:台架主体、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和锁紧装置。台架主体包括:台架中心杆、显示设备承载板、激光雷达支座、机箱、机箱盖。各支架组成部分相同,包括:支撑杆、长连杆、中连杆、短连杆、传感器支座和车轮。台架中心杆上装配有两个锁紧装置,由锁紧环与滑动铰接耳组成,各支架均通过长连杆与上锁紧装置上的铰接耳铰接,通过中连杆与下锁紧装置上的铰接耳铰接。台架有四种展开姿态,可通过调整上锁紧装置的位置变换姿态,同时各支架间的角度也可以按需进行改变。本发明可方便智能驾驶相关研究的开展,且台架处于姿态4时体积小,便于携带与存放。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驾驶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背景技术
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业的浪潮下,汽车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科研团队投入到了汽车智能驾驶的研究之中。研究采取的实验方式十分丰富,部分团队直接将智能系统部署到实车上进行测试,这种方式直接有效但成本较高;部分团队则为了方便只是在仿真环境中进行研究,这种方式虽省去了很多麻烦但可靠性有待考量;还有些团队则根据需求自研模型车并投入研究,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且前期耗费较大精力在本不必要的工作上,同时研究出的模型车对于其他相关研究适用性偏低。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普遍适用于大部分智能驾驶研究的测试台架或模型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可以普遍适用于大部分智能驾驶领域的相关研究,方便研究团队工作的展开,节省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关键的研究之中。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包括台架主体、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和锁紧装置,
所述台架主体包括台架中心杆,所述台架中心杆上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与台架中心杆滑动连接,所述锁紧装置同时与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相连,
所述前支架包括前支架长连杆和前支架支撑杆,所述前支架长连杆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前支架长连杆另一端与前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前支架长连杆与前支架支撑杆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右支架包括右支架长连杆和右支架支撑杆,所述右支架长连杆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右支架长连杆另一端与右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右支架长连杆与右支架支撑杆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左支架包括左支架长连杆和左支架支撑杆,所述左支架长连杆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左支架长连杆另一端与左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左支架长连杆与左支架支撑杆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后支架包括后支架长连杆和后支架支撑杆,所述后支架长连杆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后支架长连杆另一端与后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后支架长连杆与后支架支撑杆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前支架长连杆、右支架长连杆、左支架长连杆和后支架长连杆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前支架长连杆、右支架长连杆、左支架长连杆和后支架长连杆与台架中心杆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进一步地,所述台架主体还包括显示设备承载板、激光雷达支座和机箱,所述台架中心杆顶端设有激光雷达支座,所述显示设备承载板设于台架中心杆上方,所述台架中心杆底端与机箱顶端相连,所述台架中心杆与机箱内部相通,使显示器和激光雷达在台架内部与主机直接连接,机箱四壁留有空缺,便于安装在各支架上的传感器的连接线与主机相连,同时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上述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一侧与机箱盖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装置包括上锁紧环和下锁紧环,所述下锁紧环固定安装于台架中心杆上,所述上锁紧环滑动安装于台架中心杆上,所述上锁紧环与台架中心杆构成移动副,所述台架中心杆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上锁紧环,从而调整前支架长连杆、右支架长连杆、左支架长连杆和后支架长连杆与台架中心杆之间的角度;
滑动上锁紧环至螺纹孔位置用紧定螺钉进行固定,四个位置由下到上依次对应台架展开姿态1、展开姿态2、展开姿态3和展开姿态4。
上述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还包括前支架中连杆和前支架短连杆,所述前支架中连杆一端与下锁紧环相连,所述前支架中连杆另一端与前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一端与前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另一端与前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右支架还包括右支架中连杆和右支架短连杆,所述右支架中连杆一端与下锁紧环相连,所述右支架中连杆另一端与右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一端与右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另一端与右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左支架还包括左支架中连杆和左支架短连杆,所述左支架中连杆一端与下锁紧环相连,所述左支架中连杆另一端与左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一端与左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另一端与左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后支架还包括后支架中连杆和后支架短连杆,所述后支架中连杆一端与下锁紧环相连,所述后支架中连杆另一端与后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一端与后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另一端与后支架长连杆相连。
上述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中连杆通过前支架铰接轴与前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右支架中连杆通过右支架铰接轴与右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左支架中连杆通过左支架铰接轴与左支架长连杆相连,所述后支架中连杆通过后支架铰接轴与后支架长连杆相连。
上述更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短连杆一端通过前支架锁紧环与前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另一端通过前支架铰接轴与前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右支架短连杆一端通过右支架锁紧环与右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另一端通过右支架铰接轴与右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左支架短连杆一端通过左支架锁紧环与左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另一端通过左支架铰接轴与左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后支架短连杆一端通过后支架锁紧环与后支架支撑杆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另一端通过后支架铰接轴与后支架长连杆相连;
所述前支架支撑杆、右支架支撑杆、左支架支撑杆和后支架支撑杆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定前支架锁紧环、右支架锁紧环、左支架锁紧环和后支架锁紧环,即各支架支撑杆与支架锁紧环装配构成移动副,在特定位置可以通过紧定螺钉固定支架锁紧环,从而改变各支架短连杆和支架支撑杆之间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支撑杆上方设有前支架传感器支座,所述右支架支撑杆上方设有右支架传感器支座,所述左支架支撑杆上方设有左支架传感器支座,所述后支架支撑杆上方设有后支架传感器支座,
所述前支架支撑杆、右支架支撑杆、左支架支撑杆和后支架支撑杆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定前支架传感器支座、右支架传感器支座、左支架传感器支座和后支架传感器支座,即各支架支撑杆与传感器支座装配构成移动副,在特定位置可以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传感器支座,通过这四个位置可以将按需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架支撑杆底端设有前支架车轮,所述右支架支撑杆底端设有右支架车轮,所述左支架支撑杆底端设有左支架车轮,所述后支架支撑杆底端设有后支架车轮。
上述更进一步地,所述上锁紧环上设有前滑动上铰接耳、右滑动上铰接耳、左滑动上铰接耳和后滑动上铰接耳,所述前滑动上铰接耳与前支架长连杆通过前支架铰接轴相连,所述右滑动上铰接耳与右支架长连杆通过右支架铰接轴相连,所述左滑动上铰接耳与左支架长连杆通过左支架铰接轴相连,所述后滑动上铰接耳与后支架长连杆通过后支架铰接轴相连;
所述下锁紧环上设有前滑动下铰接耳、右滑动下铰接耳、左滑动下铰接耳和后滑动下铰接耳,所述前滑动下铰接耳与前支架中连杆通过前支架铰接轴相连,所述右滑动下铰接耳与右支架中连杆通过右支架铰接轴相连,所述左滑动下铰接耳与左支架中连杆通过左支架铰接轴相连,所述后滑动下铰接耳与后支架中连杆通过后支架铰接轴相连;
多个滑动铰接耳装配在锁紧环槽内并与之形成移动副,可以在槽内绕锁紧环环心转动。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将多个传感器分别安装于前支架传感器支座、右支架传感器支座、左支架传感器支座和后支架传感器支座上,将显示器放置于显示设备承载板上,将激光雷达放置于激光雷达支座上,将主机放置于机箱内部,将主机同时与显示器和激光雷达电性连接,将多个传感器的连接线通过机箱预留空隙与主机相连,将台架调整为所需展开姿态,通过移动台架模拟实车行驶,传感器采集到环境信息并反馈至主机,主机收到环境信息进行感知、规划等自动驾驶算法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实时显示在显示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点如下:
1.本发明所提供的台架可保持4种展开姿态,同时各支架间的角度可以按需任意进行调整,支架上可安装的传感器类型不限且可固定在4种不同高度,以上特点使得该台架可以按照需求进行多样化变形调整,最大可能满足研究需要,必要时还可以作为变量对研究成果进行针对车型的鲁棒性测试;
2.本发明所提供的台架可以普遍适用于大部分智能驾驶领域的相关研究,方便研究团队工作的展开,节省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关键的研究之中;
3.当台架处于展开姿态4时,其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存放,解决了很多研究团队设备较大较重给测试带来不便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处于展开姿态1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处于展开姿态2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处于展开姿态3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处于展开姿态4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处于展开姿态2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测试台架的中心杆、上锁紧环、滑动铰接耳以及支架长连杆的装配细节图;
图7为本发明测试台架的支撑杆与支撑杆锁紧环的装配细节图。
图8为本发明测试台架的支撑杆与传感器支座的装配细节图;
图9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各支架相互呈90°角布置时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前后各两个支架且保持60°角布置时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测试台架前一个支架、后三个支架且保持30°角布置时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11、台架中心杆,12、显示设备承载板,13、激光雷达支座,14、机箱,15、机箱盖,20、上锁紧环,211、前滑动上铰接耳,212、右滑动上铰接耳,213、左滑动上铰接耳,214、后滑动上铰接耳,30、下锁紧环,311、前滑动下铰接耳,312、右滑动下铰接耳,313、左滑动下铰接耳,314、后滑动下铰接耳,401、前支架铰接轴,402、前支架长连杆,403、前支架中连杆,408、前支架短连杆,411、前支架传感器支座,412、前支架支撑杆,413、前支架锁紧环,414、前支架车轮,501、右支架铰接轴,502、右支架长连杆,503、右支架中连杆,505、右支架短连杆,511、右支架支撑杆,512、右支架传感器支座,513、右支架锁紧环,514、右支架车轮,601、左支架铰接轴,603、左支架短连杆,604、左支架长连杆,608、左支架中连杆,611、左支架支撑杆,612、左支架传感器支座,613、左支架锁紧环,614、左支架车轮,701、后支架铰接轴,702、后支架长连杆,705、后支架短连杆,708、后支架中连杆,711、后支架支撑杆,712、后支架传感器支座,713、后支架锁紧环,714、后支架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1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包括台架主体、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和锁紧装置,
所述台架主体包括台架中心杆11,所述台架中心杆11上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与台架中心杆11滑动连接,所述锁紧装置同时与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相连,
所述前支架包括前支架长连杆402和前支架支撑杆412,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另一端与前支架支撑杆412相连,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与前支架支撑杆412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右支架包括右支架长连杆502和右支架支撑杆511,所述右支架长连杆502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右支架长连杆502另一端与右支架支撑杆511相连,所述右支架长连杆502与右支架支撑杆5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左支架包括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左支架支撑杆611,所述左支架长连杆604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左支架长连杆604另一端与左支架支撑杆611相连,所述左支架长连杆604与左支架支撑杆6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后支架包括后支架长连杆702和后支架支撑杆711,所述后支架长连杆702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后支架长连杆702另一端与后支架支撑杆711相连,所述后支架长连杆702与后支架支撑杆7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右支架长连杆502、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后支架长连杆702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右支架长连杆502、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后支架长连杆702与台架中心杆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台架主体还包括显示设备承载板12、激光雷达支座13和机箱14,所述台架中心杆11顶端设有激光雷达支座13,所述显示设备承载板12设于台架中心杆11上方,所述台架中心杆11底端与机箱14顶端相连,所述台架中心杆11与机箱14内部相通,使显示器和激光雷达在台架内部与主机直接连接,机箱14四壁留有空缺,便于安装在各支架上的传感器的连接线与主机相连,同时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箱14一侧与机箱盖15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紧装置包括上锁紧环20和下锁紧环30,所述下锁紧环30固定安装于台架中心杆11上,所述上锁紧环20滑动安装于台架中心杆11上,所述上锁紧环20与台架中心杆11构成移动副,所述台架中心杆11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上锁紧环20,从而调整前支架长连杆402、右支架长连杆502、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后支架长连杆702与台架中心杆11之间的角度;
滑动上锁紧环20至螺纹孔位置用紧定螺钉进行固定,四个位置由下到上依次对应台架展开姿态1、展开姿态2、展开姿态3和展开姿态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还包括前支架中连杆403和前支架短连杆408,所述前支架中连杆403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前支架中连杆403另一端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一端与前支架支撑杆412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另一端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
所述右支架还包括右支架中连杆503和右支架短连杆505,所述右支架中连杆503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右支架中连杆503另一端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一端与右支架支撑杆511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另一端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
所述左支架还包括左支架中连杆608和左支架短连杆603,所述左支架中连杆608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左支架中连杆608另一端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一端与左支架支撑杆611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另一端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
所述后支架还包括后支架中连杆708和后支架短连杆705,所述后支架中连杆708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后支架中连杆708另一端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一端与后支架支撑杆711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另一端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中连杆403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所述右支架中连杆503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所述左支架中连杆608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所述后支架中连杆708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一端通过前支架锁紧环413与前支架支撑杆412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另一端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
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一端通过右支架锁紧环513与右支架支撑杆511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另一端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
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一端通过左支架锁紧环613与左支架支撑杆611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另一端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
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一端通过后支架锁紧环713与后支架支撑杆711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另一端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
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右支架支撑杆511、左支架支撑杆611和后支架支撑杆711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定前支架锁紧环413、右支架锁紧环513、左支架锁紧环613和后支架锁紧环713,即各支架支撑杆与支架锁紧环装配构成移动副,在特定位置可以通过紧定螺钉固定支架锁紧环,从而改变各支架短连杆和支架支撑杆之间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上方设有前支架传感器支座411,所述右支架支撑杆511上方设有右支架传感器支座512,所述左支架支撑杆611上方设有左支架传感器支座612,所述后支架支撑杆711上方设有后支架传感器支座712,
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右支架支撑杆511、左支架支撑杆611和后支架支撑杆711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定前支架传感器支座411、右支架传感器支座512、左支架传感器支座612和后支架传感器支座712,即各支架支撑杆与传感器支座装配构成移动副,在特定位置可以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传感器支座,通过这四个位置可以将按需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底端设有前支架车轮414,所述右支架支撑杆511底端设有右支架车轮514,所述左支架支撑杆611底端设有左支架车轮614,所述后支架支撑杆711底端设有后支架车轮71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锁紧环20上设有前滑动上铰接耳211、右滑动上铰接耳212、左滑动上铰接耳213和后滑动上铰接耳214,所述前滑动上铰接耳211与前支架长连杆402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相连,所述右滑动上铰接耳212与右支架长连杆502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相连,所述左滑动上铰接耳213与左支架长连杆604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相连,所述后滑动上铰接耳214与后支架长连杆702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相连;
所述下锁紧环30上设有前滑动下铰接耳311、右滑动下铰接耳312、左滑动下铰接耳313和后滑动下铰接耳314,所述前滑动下铰接耳311与前支架中连杆403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相连,所述右滑动下铰接耳312与右支架中连杆503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相连,所述左滑动下铰接耳313与左支架中连杆608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相连,所述后滑动下铰接耳314与后支架中连杆708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相连;
多个滑动铰接耳装配在锁紧环槽内并与之形成移动副,可以在槽内绕锁紧环环心转动。
如图6,台架中心杆11上特定4个位置设置有螺纹孔。可沿着台架中心杆11滑动上锁紧环20至螺纹孔位置然后用紧定螺钉进行锁紧固定,4个位置由下到上依次对应台架的四种展开姿态。上锁紧环20滑动的同时会带动各支架的连杆机构运动,当台架处于展开姿态1时支架长连杆和中连杆均与台架中心杆11保持约75°角,如图1;处于展开姿态2时支架长连杆和中连杆均与台架中心杆11保持约60°角,如图2和图5;处于展开姿态3时支架长连杆和中连杆均与台架中心杆11保持约45°角,如图3;处于展开姿态4时架长连杆和中连杆均与台架中心杆11保持约30°。
如图7,台架各支架的支撑杆中部均设置有四个螺纹孔。每当滑动台架中心杆11上的上锁紧环20调整台架姿态时,需要滑动支撑杆上的锁紧环至相应螺纹孔位置来调整支撑杆与支架长连杆的角度以保证支撑杆呈竖直姿态,然后用紧定螺钉进行固定,四个位置由下到上依次对应台架展开姿态1、展开姿态2、展开姿态3和展开姿态4。台架处于展开姿态1时支架长连杆和支撑杆保持约75°角,如图1;台架处于展开姿态2时支架长连杆和支撑杆保持约60°角,如图2和图5;台架处于展开姿态3时支架长连杆和支撑杆保持约45°角,如图3;台架处于展开姿态3时支架长连杆和支撑杆保持约30°角,如图4。
如图8,台架各支架的支撑杆上部设置有四个螺纹孔。滑动支撑杆上的传感器支座至螺纹孔位置可用紧定螺钉对支座位置进行固定,四个位置对应四种传感器布置高度,以满足不同研究的需要。支座上可布置智能驾驶常见的传感器如相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拓宽了了该台架的应用环境。
该台架四个支架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的,如图9、图10和图11。由于滑动铰接耳装配在锁紧环槽内并与之形成移动副,滑动铰接耳可以在槽内绕锁紧环环心转动,且各支架均与上下锁紧装置上的滑动铰接耳相铰接,因此各支架也可跟随滑动铰接耳绕锁紧环环心转动,在确定各支架具体位置后可通过锁紧螺母对滑动铰接耳进行位置固定,继而固定各支架的位置,如图6。具体使用案例如,在图9中,各支架间均保持90°关系,分别固定在台架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在图10中,两个支架固定在台架前方,两个支架固定在台架后方,且同一方的两个车架间保持60°角关系;在图11中,一个支架固定在台架前方,三个支架固定在台架后方且两两之间保持30°角关系。以上只是三种使用案例,但不必局限于此,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各支架的位置。
台架中心杆11、机箱14内部直接连通,可使显示器和激光雷达在台架内部与主机连接,机箱14前后左右四个面也均留有空缺,便于安装在各支架上的传感器的连接线与主机相连,同时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主体、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和锁紧装置,
所述台架主体包括台架中心杆(11),所述台架中心杆(11)上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与台架中心杆(11)滑动连接,所述锁紧装置同时与前支架、右支架、左支架、后支架相连,
所述前支架包括前支架长连杆(402)和前支架支撑杆(412),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另一端与前支架支撑杆(412)相连,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与前支架支撑杆(412)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右支架包括右支架长连杆(502)和右支架支撑杆(511),所述右支架长连杆(502)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右支架长连杆(502)另一端与右支架支撑杆(511)相连,所述右支架长连杆(502)与右支架支撑杆(5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左支架包括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左支架支撑杆(611),所述左支架长连杆(604)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左支架长连杆(604)另一端与左支架支撑杆(611)相连,所述左支架长连杆(604)与左支架支撑杆(6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后支架包括后支架长连杆(702)和后支架支撑杆(711),所述后支架长连杆(702)一端与锁紧装置相连,所述后支架长连杆(702)另一端与后支架支撑杆(711)相连,所述后支架长连杆(702)与后支架支撑杆(7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右支架长连杆(502)、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后支架长连杆(702)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所述前支架长连杆(402)、右支架长连杆(502)、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后支架长连杆(702)与台架中心杆(11)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架主体还包括显示设备承载板(12)、激光雷达支座(13)和机箱(14),所述台架中心杆(11)顶端设有激光雷达支座(13),所述显示设备承载板(12)设于台架中心杆(11)上方,所述台架中心杆(11)底端与机箱(14)顶端相连,所述台架中心杆(11)与机箱(14)内部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4)一侧与机箱盖(15)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包括上锁紧环(20)和下锁紧环(30),所述下锁紧环(30)固定安装于台架中心杆(11)上,所述上锁紧环(20)滑动安装于台架中心杆(11)上,所述上锁紧环(20)与台架中心杆(11)构成移动副,所述台架中心杆(11)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固定上锁紧环(20),从而调整前支架长连杆(402)、右支架长连杆(502)、左支架长连杆(604)和后支架长连杆(702)与台架中心杆(11)之间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还包括前支架中连杆(403)和前支架短连杆(408),所述前支架中连杆(403)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前支架中连杆(403)另一端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一端与前支架支撑杆(412)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另一端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
所述右支架还包括右支架中连杆(503)和右支架短连杆(505),所述右支架中连杆(503)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右支架中连杆(503)另一端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一端与右支架支撑杆(511)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另一端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
所述左支架还包括左支架中连杆(608)和左支架短连杆(603),所述左支架中连杆(608)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左支架中连杆(608)另一端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一端与左支架支撑杆(611)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另一端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
所述后支架还包括后支架中连杆(708)和后支架短连杆(705),所述后支架中连杆(708)一端与下锁紧环(30)相连,所述后支架中连杆(708)另一端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一端与后支架支撑杆(711)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另一端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中连杆(403)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所述右支架中连杆(503)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所述左支架中连杆(608)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所述后支架中连杆(708)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一端通过前支架锁紧环(413)与前支架支撑杆(412)相连,所述前支架短连杆(408)另一端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与前支架长连杆(402)相连;
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一端通过右支架锁紧环(513)与右支架支撑杆(511)相连,所述右支架短连杆(505)另一端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与右支架长连杆(502)相连;
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一端通过左支架锁紧环(613)与左支架支撑杆(611)相连,所述左支架短连杆(603)另一端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与左支架长连杆(604)相连;
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一端通过后支架锁紧环(713)与后支架支撑杆(711)相连,所述后支架短连杆(705)另一端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与后支架长连杆(702)相连;
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右支架支撑杆(511)、左支架支撑杆(611)和后支架支撑杆(711)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定前支架锁紧环(413)、右支架锁紧环(513)、左支架锁紧环(613)和后支架锁紧环(7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上方设有前支架传感器支座(411),所述右支架支撑杆(511)上方设有右支架传感器支座(512),所述左支架支撑杆(611)上方设有左支架传感器支座(612),所述后支架支撑杆(711)上方设有后支架传感器支座(712),
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右支架支撑杆(511)、左支架支撑杆(611)和后支架支撑杆(711)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四个螺纹孔,在不同螺纹孔位置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定前支架传感器支座(411)、右支架传感器支座(512)、左支架传感器支座(612)和后支架传感器支座(7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支撑杆(412)底端设有前支架车轮(414),所述右支架支撑杆(511)底端设有右支架车轮(514),所述左支架支撑杆(611)底端设有左支架车轮(614),所述后支架支撑杆(711)底端设有后支架车轮(714)。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锁紧环(20)上设有前滑动上铰接耳(211)、右滑动上铰接耳(212)、左滑动上铰接耳(213)和后滑动上铰接耳(214),所述前滑动上铰接耳(211)与前支架长连杆(402)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相连,所述右滑动上铰接耳(212)与右支架长连杆(502)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相连,所述左滑动上铰接耳(213)与左支架长连杆(604)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相连,所述后滑动上铰接耳(214)与后支架长连杆(702)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相连;
所述下锁紧环(30)上设有前滑动下铰接耳(311)、右滑动下铰接耳(312)、左滑动下铰接耳(313)和后滑动下铰接耳(314),所述前滑动下铰接耳(311)与前支架中连杆(403)通过前支架铰接轴(401)相连,所述右滑动下铰接耳(312)与右支架中连杆(503)通过右支架铰接轴(501)相连,所述左滑动下铰接耳(313)与左支架中连杆(608)通过左支架铰接轴(601)相连,所述后滑动下铰接耳(314)与后支架中连杆(708)通过后支架铰接轴(701)相连。
CN202310321147.XA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Pending CN1163374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1147.XA CN116337477A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1147.XA CN116337477A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7477A true CN116337477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92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1147.XA Pending CN116337477A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3747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25344B (zh) 柔性伸展臂一体化展开微重力补偿控制系统
CN105346428B (zh) 一种多功能无人机测控车辆配置系统
CA2233142A1 (en) Expandable painting wagon
CN109058725A (zh) 支撑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6337477A (zh) 一种便携式智能驾驶多传感器测试台架
CN201583282U (zh) 卫星用地球模拟器可调支架
CN106872149A (zh) 一种汽车后视镜折叠耐久试验的试验台架及试验方法
CN212056386U (zh) 摄像设备及智能摄像系统
CN202791237U (zh) 一种用于汽车滑台试验的摄像机安装支架
CN208367208U (zh) 一种传感器支架及传感器组件
CN111098287A (zh) 一种具有警示功能的巡检机器人
CN103674568B (zh)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实验多功能保温间碰撞试验的方法
CN107672825B (zh) 一种杆秤式太阳翼360°零重力展开系统
CN115783330A (zh) 一种无人机吊舱旋转收放机构及无人机
CN110044344B (zh) 一种车载扫描测试架测绘装置
CN219780619U (zh) 一种道路机电设备监控台架
CN219245002U (zh) 一种智能座舱自动化测试机柜
CN209980092U (zh) 一种基于cRIO的BCM便携式实时测试装置
CN218970809U (zh) 一种路侧智能感知立杆装置
CN213122297U (zh) 导航产品测试台
CN101566498B (zh) 用于声音测试系统的人工耳定位装置
CN220492539U (zh) 便携式实证装置
CN212290368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机载雷达的固定装置
CN201703323U (zh) 车载拍摄装置
CN213069174U (zh) 一种高稳定性且具有多角度调节探头的行人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