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4146A -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4146A
CN116334146A CN202310306004.1A CN202310306004A CN116334146A CN 116334146 A CN116334146 A CN 116334146A CN 202310306004 A CN202310306004 A CN 202310306004A CN 116334146 A CN116334146 A CN 1163341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tea
fermentation
preparation
yeast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060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卫华
黄泽婷
禤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Zhongzhuang Meiye Cosme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Zhongzhuang Meiye Cosme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Zhongzhuang Meiye Cosme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Zhongzhuang Meiye Cosme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060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341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341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41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1/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12P3/00 - C12P39/00,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 C12P1/02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or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12P3/00 - C12P39/00,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by using fungi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18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 A61K8/96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8/97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from algae, fungi, lichens or plants; from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8/9783Angiosperms [Magnoliophyta]
    • A61K8/9789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2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for chemically bleaching or whiten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9/00Preparations for care of the skin
    • A61Q19/08Anti-ageing prepar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39/00Processes involving microorganisms of different genera in the same process, simultaneous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40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functional or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r ingredients
    • A61K2800/52Stabilizers
    • A61K2800/522Antioxidants; Radical scaveng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80Process related aspects concerning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smetic composition or the storage or application thereof
    • A61K2800/85Products o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ermentation, e.g. yoghurt, beer, wi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645Fungi ; Processes using fungi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645Fungi ; Processes using fungi
    • C12R2001/85Saccharomyces
    • C12R2001/865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rd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rontology & Geriatric Medicine (AREA)
  • Cosmetic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化妆品技术领域。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红茶为发酵底料,以双酵母为发酵菌株,通过液态有氧发酵制得;双酵母分别为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和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制备方法制得的化妆品原料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天然属性,在发酵的过程中除基础培养基成分无外源添加其他化学品。真正做到安全、天然、纯净。将获得的红茶发酵滤液进行功效性测试,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提亮的作用。本发明制得的化妆品原料颜色为红棕色透明液体,符合红茶的固有特性。

Description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妆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是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
目前,有报道将红茶提取物用于制备化妆品,以提高化妆品的抗衰老能力。例如专利公开号为CN 114588063 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含有红茶酵母提取物的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专利申请将水解胶原、水解珍珠、红茶提取物、黄原胶、透明质酸、白藜芦醇、甘草酸二钾、氨基酸和去离子水进行复配。该专利申请中红茶提取物的获取方式为有机溶剂提取,其他成分也并非纯天然来源,因此不能达到绝对天然安全的产品要求。
专利公开号为CN 104840403 B的专利中公开了具有祛斑抗皱的六堡茶面膜及其制备方法,此方法是将细度为500-800目的六堡茶粉、氧化锌、滑石粉和高岭土混合物,将组合物进行物理涂抹以起到淡化色斑、细化皱纹的功效。此方法仅仅将茶叶进行简单的粉碎处理和使用,并不能实现茶叶中的细胞成分破坏和有效物质的充分释放以发挥功效。
专利公开号为CN 107496282 A的专利申请中虽然能达到抗菌、修护、保湿、抗衰老为一体的功效,然而存在成分复杂、所添加EGCG单体容易被氧化、价格高昂的问题,因此不适宜广泛应用。
专利公开号为CN 115105452 B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红茶发酵滤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红茶进行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的共同发酵,具有保湿、抗衰老、抗炎、抗氧化等功效。此专利申请所用菌种包含酵母类、乳酸类、醋酸类三大类成分较为复杂,不同属的菌株之间存在拮抗作用,条件不易控制,且乳酸菌及醋酸菌会产生大量的酸,对皮肤的刺激性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此专利中的产品形态为无色透明液体,失去了红茶的固有颜色属性、可能会损失一些功效物质成分。该专利的生产工艺是将红茶先进行提取再发酵,存在因提取时间短,而红茶有效成分提取不充分等问题。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天然、安全、纯净的日用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由此制备的化妆品原料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皱)、提亮的功效。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以红茶为发酵底料,以双酵母为发酵菌株,通过液态有氧发酵制得;双酵母分别为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和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
有氧发酵的时间为45-48h,通气量为0.6-1.2vvm,发酵温度为28℃±0.5℃。
红茶本身属于固态发酵茶,传统使用复合酶进行处理,得到具有口感甘甜,香气浓郁的红茶茶叶,其本身就带有一部分发酵属性。本发明继续沿用发酵的体系,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叶本身的清香和风味。
为了提升化妆品原料的功效,发明人从红茶茎段分离出菌株,选择与红茶本身亲缘性较高的菌株对红茶进行发酵,可以使得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和微生物本身代谢出的氨基酸等小分子更好地结合,一方面,从红茶分离出的特定的发酵菌依赖红茶作为其培养的营养来源,另一方面,发酵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又可丰富红茶的功效组成。红茶与发酵菌互为共生关系,因此,制得的红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抗衰老、提亮的功效更为显著。
具体而言,本发明采用特定的红茶发酵菌显著提升了茶叶细胞内溶物的释放,例如茶叶特有属性的茶多酚、儿茶素、功效物质EGCG,茶叶细胞内溶物的氨基酸、有机酸、小分子肽等,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化妆品原料富含酵母本身的碱基片段、细胞质基质等,营养丰富,气味独特。
此外本发明的提供的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化妆品原料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天然属性,在发酵的过程中除基础培养基成分无外源添加其他化学品。真正做到安全、天然、纯净。
发明人将获得的红茶发酵滤液进行功效性测试,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提亮的作用。
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于2022年12月29日提交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进行保藏,保藏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材料名称为Millerozyma farinosaα茶解酵因,分类学名称为Millerozymafarinosa,鉴定结果为存活。中文学名为:粉状毕赤酵母。
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于2022年12月9日提交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进行保藏,保藏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材料名称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β茶解酵因,分类学名称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鉴定结果为存活。中文学名为:酿酒酵母。
上述液体发酵的条件为发明人筛选出的最佳的发酵条件,在上述发酵条件下,可以促进红茶更多的细胞内溶物的释放,进而提高红茶发酵滤液中所含茶多酚、茶蛋白和总氨基酸的含量,还有助于提高发酵产物的功效性,提升红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提亮的效果。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有氧发酵起始阶段加入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在发酵8-10h后加入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
发明人发现,采用上述分步分时添加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发酵产物的功效性,提升红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提亮的效果。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的添加量为2-8(v/v)%。在上述添加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发酵效果。有助提升发酵产物中的功效成分的含量。
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的添加量为2-8(v/v)%。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有氧发酵所采用的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体积比(w/v)的原料:葡萄糖2-2.5%,蛋白胨1-1.2%,酵母粉0.8-1.5%,麦芽提取物0.3-0.4%,磷酸二氢钾0.1-0.12%,硫酸镁0.05-0.06%,β-葡聚糖0.035-0.040%和甘露聚糖0.012-0.014%。
上述培养基中,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酵母粉、麦芽提取物为氮源,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为无机盐,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为生长因子。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对发酵底料进行有氧发酵前还包括发酵底料的预处理,其包括:将红茶干燥至含水量20-25%,然后进行粉碎。
干燥的方法是将茶叶进行105℃恒温烘烤24h,直至水分含量达20-25%。粉碎后的颗粒度达120目。
红茶选自黄山祁门红茶、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苏红、川红或东江楚云仙红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有氧发酵时发酵底料的添加量为1-4(w/v)%。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有氧发酵前,还包括制备种子液;制备种子液包括:
将双酵母菌分别进行平板传代复苏培养,然后将复苏后的菌株进行摇床培养,培养温度为28℃±0.5℃,培养时间为28-35h,摇床培养的转速为165-175r/min。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化妆品原料的制备还包括发酵结束后,对红茶发酵液进行灭活,然后进行过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灭活的条件为90-100℃下处理15-20min;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过滤包括依次进行粗过滤和细过滤,粗过滤是采用板框过滤器,细过滤是采用陶瓷膜过滤器进行过滤。
板框过滤器的过滤面积为1m2,过滤精度为1.2μm,陶瓷膜过滤器的过滤精度为0.45μm。
在本发明应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过滤后还包括向红茶滤液中添加防腐剂,防腐剂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1,3-丁二醇2%-5%、1,2-戊二醇0.3%-1%、1,2-己二醇0.3%-1%和对羟基苯乙酮0.3%-1%。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其包括由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
发明人对化妆品原料进行检测,发现红茶发酵产物中所含茶多酚含量高达5mg/ml,茶蛋白含量高达1.6%,EGCG 300ppm,总氨基酸含量高达0.6g/100g。由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可以显著增加细胞内溶物的释放。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在制备化妆品中的应用,化妆品选自洗面奶、面膜、化妆水、乳液、面霜、粉底液、粉饼、散粉、BB霜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其包括上述的化妆品原料。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从红茶茎段分离出菌株,选择与红茶本身亲缘性较高的菌株对红茶进行发酵,可以使得茶叶中的有效物质和微生物本身代谢出的氨基酸等小分子更好地结合,一方面,从红茶分离出的特定的发酵菌依赖红茶作为其培养的营养来源,另一方面,发酵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又可丰富红茶的功效组成。红茶与发酵菌互为共生关系,因此,制得的红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抗衰老、提亮的功效更为显著。
具体而言,本发明采用特定的红茶发酵菌显著提升了茶叶细胞内溶物的释放,例如茶叶特有属性的茶多酚、儿茶素、功效物质EGCG,茶叶细胞内溶物的氨基酸、有机酸、小分子肽等,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化妆品原料富含酵母本身的碱基片段、细胞质基质等,营养丰富,气味独特。
此外,本发明的提供的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化妆品原料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天然属性,在发酵的过程中除基础培养基成分无外源添加其他化学品。真正做到安全、天然、纯净。
发明人将获得的红茶发酵滤液进行功效性测试,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以及提亮的作用。本发明制得的化妆品原料颜色为红棕色透明液体,符合红茶的固有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化妆品原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图2为DPPH的抑制率结果图;
图3为不同样品浓度下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统计结果图;
图4为酪氨酸酶抑制率统计结果图;
图5为弹性蛋白酶活性抑制率统计结果图;
图6为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统计结果图;
图7为面膜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菌株的分离纯化方法以及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
1.筛选纯化流程
选择红茶树茎段→无菌水冲洗→75%酒精浸泡3min→0.2%氯化汞溶液浸泡1min→无菌水冲洗3-4次→将红茶茎段横截面进行切开→将切开的红茶茎段平铺于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表面→进行28℃的培养5-7d→挑选菌落进行2-3代系带纯化→将菌株进行低温保存→菌株鉴定及保藏。
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于2022年12月29日提交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进行保藏,保藏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材料名称为Millerozyma farinosaα茶解酵因,分类学名称为Millerozymafarinosa,鉴定结果为存活。中文学名为:粉状毕赤酵母。
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于2022年12月9日提交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进行保藏,保藏地址为: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材料名称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β茶解酵因,分类学名称为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鉴定结果为存活。中文学名为:酿酒酵母。
2.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
流程图参照图1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红茶预处理:首先将苏红进行清敛,去除杂质颗粒,随后将茶叶进行105℃恒温烘烤24h,直至水分含量达20-25%,随后将茶叶进行粉碎,颗粒度达120目。
(2)发酵:
a.种子液的制备,从-80℃冰箱中取出保藏的专利菌株酵母菌GDMCC 62570(α-茶解酵因,粉状毕赤酵母),GDMCC 62571(β-茶解酵因,酿酒酵母),进行平板传代复苏培养2-3代,将复苏菌株进行摇床培养,所需培养基为蛋白胨5g/L,葡萄糖10g/L,酵母粉3g/L,麦芽提取物3g/L,蒸馏水1L,将pH调至6.2,培养条件为温度28℃,培养时间30h,转速165r/min。
b.液体发酵工艺:以红茶为发酵底物,并且添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酵母粉,麦芽提取物;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以及生长因子β-葡聚糖、甘露聚糖。
具体培养基添加比例以重量体积比(w/v)计,红茶2%,葡萄糖2%,蛋白胨1%,酵母粉1%,麦芽提取物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β-葡聚糖0.035%,甘露聚糖0.012%。
发酵工艺参数,发酵时间为48h,通气量为0.8vvm,发酵温度28℃,其中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4%,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4%,其中α-茶解酵因添加时间为初始添加,β-茶解酵因添加时间为发酵8h后添加。
(3)灭活:发酵结束后对红茶发酵滤液进行高温灭活,其最佳温度为90℃,20min。
(4)过滤:所用过滤设备包括粗过滤板框过滤器,其过滤面积为1m2,过滤精度为1.2μ,其次通过精密过滤陶瓷膜过滤器,其过滤精度为0.45μ。
(5)调配:对所发酵处理的红茶滤液进行防腐剂的添加,其所用防腐剂成分及含量为丁二醇3%+戊二醇0.5%+己二醇0.5%+馨鲜酮0.5%
(6)产品检测: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标准的检测,其中微生物总数不得超过100CFU/ml,酵母及霉菌数量不得超过10CFU/ml。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红茶预处理:首先将苏红进行清敛,去除杂质颗粒,随后将茶叶进行105℃恒温烘烤24h,直至水分含量达20-25%,随后将茶叶进行粉碎,颗粒度达120目。
(2)发酵:
a.种子液的制备,从-80℃冰箱中取出保藏的专利菌株酵母菌GDMCC 62570(α-茶解酵因),GDMCC 62571(β-茶解酵因),进行平板传代复苏培养2-3代,将复苏菌株进行摇床培养,所需培养基为蛋白胨5g/L,葡萄糖10g/L,酵母粉3g/L,麦芽提取物3g/L,蒸馏水1L,将pH调至6.2,培养条件为温度28℃,培养时间30h,转速165r/min。
b.液体发酵工艺:以红茶为发酵底物,并且添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酵母粉,麦芽提取物;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以及生长因子β-葡聚糖、甘露聚糖。
具体培养基添加比例以重量体积比(w/v)计,红茶2%,葡萄糖2.5%,蛋白胨1%,酵母粉1%,麦芽提取物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β-葡聚糖0.035%,甘露聚糖0.012%。
发酵工艺参数,发酵时间为48h,通气量为0.8vvm,发酵温度28℃,其中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4%,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4%,其中α-茶解酵因添加时间为初始添加,β-茶解酵因添加时间为发酵8h后添加。
(3)灭活:发酵结束后对红茶发酵滤液进行高温灭活,其最佳温度为90℃,20min。
(4)过滤:所用过滤设备包括粗过滤板框过滤器,其过滤面积为1m2,过滤精度为1.2μm,其次通过精密过滤陶瓷膜过滤器,其过滤精度为0.45μ。
(5)调配:对所发酵处理的红茶滤液进行防腐剂的添加,其所用防腐剂成分及含量为丁二醇3%+戊二醇0.5%+己二醇0.5%+馨鲜酮0.5%;
(6)产品检测: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标准的检测,其中微生物总数不得超过100CFU/ml,酵母及霉菌数量不得超过10CFU/ml。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红茶预处理:首先将苏红进行清敛,去除杂质颗粒,随后将茶叶进行105℃恒温烘烤24h,直至水分含量达20-25%,随后将茶叶进行粉碎,颗粒度达100目。
(2)发酵:
a.种子液的制备,从-80℃冰箱中取出保藏的专利菌株酵母菌GDMCC 62570(α-茶解酵因),GDMCC 62571(β-茶解酵因),进行平板传代复苏培养2-3代,将复苏菌株进行摇床培养,所需培养基为蛋白胨5g/L,葡萄糖10g/L,酵母粉3g/L,麦芽提取物3g/L,蒸馏水1L,将pH调至6.2,培养条件为温度28℃,培养时间30h,转速165r/min。
b.液体发酵工艺:以红茶为发酵底物,并且添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酵母粉,麦芽提取物;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以及生长因子β-葡聚糖、甘露聚糖。
具体培养基添加比例以重量体积比(w/v)计,红茶2%,葡萄糖2%,蛋白胨1%,酵母粉1%,麦芽提取物0.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β-葡聚糖0.035%,甘露聚糖0.012%。
发酵工艺参数,发酵时间为46h,通气量为0.8vvm,发酵温度28℃,其中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4%,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4%,其中α-茶解酵因添加时间为初始添加,β-茶解酵因添加时间为发酵8h后添加。
(3)灭活:发酵结束后对红茶发酵滤液进行高温灭活,其最佳温度为90℃,20min。
(4)过滤:所用过滤设备包括粗过滤板框过滤器,其过滤面积为1m2,过滤精度为1.2μm,其次通过精密过滤陶瓷膜过滤器,其过滤精度为0.45μ。
(5)调配:对所发酵处理的红茶滤液进行防腐剂的添加,其所用防腐剂成分及含量为丁二醇3%+戊二醇0.5%+己二醇0.5%+馨鲜酮0.5%;
(6)产品检测: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标准的检测,其中微生物总数不得超过100CFU/ml,酵母及霉菌数量不得超过10CFU/ml。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比区别仅在于:
红茶发酵原料为川红,步骤(2)液体发酵的温度为28.5℃,发酵时间为48h,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工艺时硫酸镁和β-葡聚糖的添加量有所差异,硫酸镁的添加量为0.1%,β-葡聚糖的添加量为0.05%,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比区别仅在于:红茶预处理中将茶叶进行粉碎,颗粒度达80目,液体发酵时,培养基中蛋白胨:1.2%,麦芽提取物:0.3%,发酵温度为28℃,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红茶发酵原料为滇红,进行粉碎,颗粒度达80目,液体发酵时,培养基中蛋白胨:1%,麦芽提取物:0.4%,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7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培养基中蛋白胨:1%,麦芽提取物:0.3%,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7相比区别仅在于:红茶发酵原料为滇红,进行粉碎,颗粒度达120目,液体发酵时,培养基中蛋白胨:1%,麦芽提取物:0.3%。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9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3%,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3%。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5%,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5%,葡萄糖的添加量为2%。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菌种的加入量不同,本实施例中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2%,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2%。
对比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麦芽提取物的加入量不同,本实施例中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为1%。
对比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比区别仅在于:麦芽提取物的加入量不同,本实施例中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为1%,液体发酵时通气量不同,本实施例中通气量为0.5vvm。
对比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通气量不同,本实施例中通气量为0.3vvm,液体发酵时的培养基中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不同,本实施例为1%。
对比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5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蛋白胨的添加量为2%,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为0.5%,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通气量为0.6vvm,发酵温度为30℃,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7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通气量为0.6vvm,液体发酵时的培养基中蛋白胨添加量为1.2%,麦芽提取物:0.4%,发酵时间42h,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8相比区别仅在于:液体发酵时硫酸镁和β-葡聚糖的添加量有所差异,硫酸镁的添加量为0.025%,β-葡聚糖的添加量为0.035%。其余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9相比区别仅在于:红茶发酵原料为普洱茶,其余发酵条件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0相比区别仅在于:菌种的加入量不同,本实施例中α-茶解酵因菌种添加量为1%,β-茶解酵因的添加量为1%,其余发酵条件和制备方法相同。
对比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化妆品原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0相比区别仅在于:菌种的加不同,本实施例中液体发酵添加5% CICC32883市售粉状毕赤酵母以及5%CICC21228,其余发酵条件和制备方法相同。
实验例1
本实验例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1制备的化妆品原料(红茶发酵滤液)分别进行茶多酚、茶蛋白、总氨基酸和EGCG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实施例1制备的红茶发酵滤液中所含茶多酚5mg/ml,茶蛋白1.6%,总氨基酸0.6g/100g,EGCG 300ppm。
对比例以市售菌株为发酵菌株进行培养,其所得红茶发酵滤液中含茶多酚3.2mg/ml,茶蛋白1.3%,总氨基酸0.15g/100g,EGCG 86ppm。
检测结果表明,按照本发明提供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制得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具有菌株细胞内溶物含量高的技术优势。
实验例2
安全性斑贴测试
材料和方法如下:
1.受试物:实施例1制得的红茶发酵液产品。
2.阴性对照:空白对照(不做处理)。
3.受试者:共35人,男9人,女26人,年龄22至45岁,平均年龄25.1±5.6岁,符合受试者志愿入选标准。
斑试方法如下:
选用合格的斑试器材,以封闭性斑贴试验方法,将受试物贴敷类产品(裁剪成斑试器大小,约50mm2)置于斑试器内,外用低致敏胶带贴敷于受试者背部,24小时后去除受试物,分别于去除后0.5、24、48小时观察皮肤反应,按《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第七章中的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皮肤反应分级标准记录其结果。
安全性斑贴测试结果参照如下表1所示,人体皮肤斑贴试验结果显示:35人中0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红茶发酵滤液安全性高。
表1安全性斑贴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01
实验例3
对实施例1-11以及对比例1-11制得的红茶发酵液原液进行抗氧化性测试。
1.测试原理
采用DPPH法进行抗氧化性测试。实验原理是根据DPPH自由基有单电子,在517nm处有一强吸收,其醇溶液呈紫色的特性。当有自由基清除剂存在时,由于与其单电子配对而使其吸收逐渐消失,其褪色程度与其接受的电子数量成定量关系,因而可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快速的定量分析。
2.试剂和材料
2.1试剂
2.1.1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C18H12N5O6)
2.1.2 95%乙醇或无水乙醇(溶剂)
2.2试剂配制
2.2.1DPPH浓度0.2mM(无水乙醇配制):称取0.007875g DPPH粉末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配置成0.2mM DPPH。
2.2.2VC溶液(阳性对照组):去离子水依次稀释为0.001mg/mL、0.002mg/mL、0.004mg/mL、0.006mg/mL、0.008mg/mL、0.01mg/mL、0.02mg/mL和0.5mg/mL,置于棕色瓶中备用(可不做)。
3仪器和设备
3.1分析天平:精确至0.001g。
3.2超声清洗机。
3.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测定步骤
4.1DPPH法检测受试物抗氧化活性:在样品管中添加DPPH 2ml及受试物2ml;在样品空白管中加入无水乙醇2ml及受试物2ml;在对照管中添加DPPH 2ml及无水乙醇2ml。在对照空白管中添加无水乙醇4ml(可不做,为0)在维C标准对照管中加入DPPH 4.5ml及维C标准对照液0.5ml(可不做)。
分别混匀后,避光常温反应30min,在517nm波长处以蒸馏水调零比色测定其吸光度,记录数据。
4.2按以下表2依次加样:
表2样品加液要求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11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21
4.3清除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22
式中:
T—样品管吸光值,即样品与DPPH反应后溶液吸光值;
T0—样品本底吸光值;
C—DPPH管吸光值,即未加样品时DPPH溶液吸光值;
C0—溶剂本底吸光值。
5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6数据处理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23
DPPH的抑制率结果参照图2所示,由图2可知,红茶发酵液原液(实施例1制备的产品)在浓度0.5%以及1%(质量浓度g/100ml)的条件下,对DPPH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1.7%和78.1%,表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降低酵母菌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DPPH的抑制率。对比实施例2和对比例2可知,降低葡萄糖的含量,提高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对于DPPH的抑制率影响不大。对比实施例4和对比例4可知,降低通气量会使得1%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DPPH的抑制率下降。对比实施例6和对比例6可知,提高发酵温度会明显降低高浓度(1%)的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DPPH的抑制效果,也即提高发酵温度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抗氧化效果下降。对比实施例7和对比例7可知,降低发酵时长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抗氧化效果下降。对比实施例8和对比例8可知,降低硫酸镁的添加量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抗氧化效果下降。对比实施例9和对比例9可知,替换红茶为其他的普洱茶,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0和对比例10可知,降低菌种的添加量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1和对比例11可知,采用现有的市售粉状毕赤酵母进行发酵,获得的发酵液原液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下降。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31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41
实验例4
红茶发酵液对抗氧化指标羟自由基的抑制率实验。
1原理
在最利于Fenton反应进行的pH下,溶液中的Fe离子主要以Fe(OH)2形式存在,呈络合态的亚铁离子能够比游离态的离子更快的催化过氧化氢产生·OH,而·OH容易攻击芳环化合物产生羟基化合物,因此可以用水杨酸捕捉,生成有色物质;但若加入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物质,便会与水杨酸竞争,从而使有色产物生成量减少。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510nm处的吸光值,此吸光值可以反应体系中羟基自由基浓度。
2 试剂和材料
2.1 试剂
2.1.1水杨酸(C2H6O3)。
2.1.2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6H2O)
2.1.3双氧水(H2O2)
2.1.4无水乙醇
2.2试剂配制
2.2.1待测样品溶液:检测体系为乙醇-水溶液,适用于水溶性样品的检测,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倍数(浓度过高易被乙醇沉淀),放置阴凉处备用;若要检测油溶性样品,需要添加适量增溶剂增溶,稀释到适当倍数,放置阴凉处备用。
2.2.2水杨酸-乙醇溶液(9.1mmol/l):精确称取水杨酸(C2H6O3)0.13g,用95%乙醇溶解后将溶液定容至100ml,摇匀得9.1mmol/l水杨酸-乙醇溶液,置于棕色瓶中备用。
2.2.3Fe2+溶液(9mmol/l):精确称取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6H2O)0.35g,用煮沸后的去离子水定容至100ml,摇匀得9mmol/l Fe2+溶液,置于棕色瓶中备用。
2.2.4H2O2溶液(88mmol/l):精确称取30% H2O2 2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200ml,摇匀得88mmol/lH2O2溶液,置于棕色瓶中备用。
3仪器和设备
3.1分析天平:精确至0.001g。
3.2超声清洗机。
3.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测定步骤
4.1试样制备
常温下,取3支试管,在第一支试管中依次加入0.5ml水杨酸-乙醇溶液,3.5ml水,0.5ml样品溶液,0.5mlFe2+溶液,摇匀静置5min,加入H2O2溶液启动Fenton反应,摇匀后,避光静置10min,在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记为A1;
第二支试管,取0.5ml水替代Fe2+溶液,其他与第一支试管相同,测得吸光度A2;
第三支试管,取0.5ml水代替样品溶液,其他与第一支试管相同,测得吸光度A3。
4.2测定
分别将测试样品液配制成百分浓度为1%、2%、3%、4%和5%的待测液。加样于具塞比色管中,摇匀反应30min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95%乙醇溶液为参比液,在510nm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值A1、A2、A3。
5测定结果的表述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51
/>
式中:
P为清除率;A2为待测液在510nm的吸光值;A1为加入样品的水杨酸-乙醇溶液、Fe2+溶液待测液后的吸光值;A3为未加入样品的水杨酸-乙醇溶液、Fe2+溶液待测液在510nm的吸光值。
计算结果以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6数据处理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52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61
参照图3所示,结果显示,样品浓度越高,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越高。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菌种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对于维持较高水平的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尤为关键。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降低酵母菌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2和对比例2可知,降低葡萄糖的含量,提高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4和对比例4可知,降低通气量会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6和对比例6可知,提高发酵温度会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7和对比例7可知,降低发酵时长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8和对比例8可知,降低硫酸镁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9和对比例9可知,替换红茶为其他的普洱茶,会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10和对比例10可知,降低菌种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对比实施例11和对比例11可知,采用现有的市售粉状毕赤酵母进行发酵,获得的发酵液原液的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明显下降。
实验例5
红茶发酵液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测试。
1原理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主要通过影响酪氨酸转化为多巴,以及多巴氧化为多巴醌来影响黑色素的生成。其原理是酪氨酸或多巴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巴醌,该反应为呈色反应,通过比色法测定,判断不同提亮剂对于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
2 试剂和材料
2.1 试剂
2.1.1酪氨酸酶(25kU)
2.1.2左旋多巴,≥98%
2.1.3α熊果苷,≥99%
2.2试剂配制
2.2.1PBS(pH6.8):0.05mol/L PBS的配制:
甲液:0.05mol/L Na2HPO4溶液:称取磷酸氢二钠7.099g,加蒸馏水至1000mL;乙液:0.05mol/L KH2PO4溶液:称取磷酸二氢钾6.803g,加蒸馏水至1000mL;甲、乙液各50ml混合即可酪氨酸酶溶液:用pH6.8 PBS缓冲液配制,100U/mL,临用配制;
多巴溶液:称取0.04g多巴,溶于40mLpH6.8 PBS缓冲液,避光保存;
α熊果苷:pH6.8 PBS缓冲液依次稀释为100μM溶液。
3仪器和设备
3.1分析天平:精确至0.0001g。
3.2 1L容量瓶。
3.3 50mL量筒。
3.4 1000μL移液枪。
3.5恒温水浴锅。
3.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测定步骤
4.1依次加入提亮样品、0.05M PBS(pH6.8)、酪氨酸酶溶液于试管中;
反应液组成(mL)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71
4.2 37℃水浴10min;
4.3加入2mL多巴溶液,反应5min后,于475nm测定吸光度;
4.4酪氨酸酶抑制率(%)=[1-(ODC-ODD)/(ODA-ODB)]×100%
其中:
ODA——酶溶液对照组吸光度值;
ODB——酶溶液对照空白组吸光度值;
ODC——样品组吸光度值;
ODD——样品组空白对照吸光度值。
6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7数据处理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72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81
结果参照图4所示,4%的红茶发酵液浓度即可具有显著的抑制酪氨酸酶,即具有良好的提亮亮肤功效。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菌种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对于抑制酪氨酸酶尤为关键。分别单独地降低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均会降低发酵液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降低酵母菌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对比实施例2和对比例2可知,降低葡萄糖的含量,提高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会明显提升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酶活的效果下降。对比实施例4和对比例4可知,降低通气量会使得7%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下降。对比实施例6和对比例6可知,提高发酵温度会明显降低高浓度(7%)的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对比实施例7和对比例7可知,降低发酵时长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提亮亮肤功效下降。对比实施例8和对比例8可知,降低硫酸镁的添加量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提亮亮肤功效下降。对比实施例9和对比例9可知,替换红茶为其他的普洱茶,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提亮亮肤功效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0和对比例10可知,降低菌种的添加量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提亮亮肤功效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1和对比例11可知,采用现有的市售粉状毕赤酵母进行发酵,获得的发酵液原液的提亮亮肤功效明显下降。
实验例6
弹性蛋白酶测试。
1原理
胶原蛋白形成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弹性蛋白形成弹性纤维,这三种纤维共同组成皮肤的结缔组织,构成皮肤饱满而富有弹性的结构。弹性蛋白酶具有分解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多种蛋白质的能力,弹性蛋白结构的改变与皮肤老化关系较为密切。利用酶标仪检测受试样品对弹性蛋白酶催化其底物的抑制效果,判断受试样品是否具有抑制弹性蛋白酶抑制能力。
2试剂和材料
2.1弹性蛋白酶(猪胰),30U/mg
2.2N-琥珀酰-丙氨酸-丙氨酸-丙氨酸-p-硝基苯胺
2.3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2.4浓盐酸
2.5EGCG
3仪器和设备
3.1分析天平:精确至0.001g
3.2 超声清洗机
3.3 移液枪
3.4 移液管
3.5 比色管
3.6容量瓶(10mL,100mL)
4测定步骤
4.1溶液配制:
4.1.1pH8.0的0.2mol/L Tris-HCl缓冲液配制:
甲液:精准称取Tris颗粒4.8456g,加入100mL去离子水搅拌混匀溶解得0.4mol/L的Tris溶液;
乙液:取3.34mL浓盐酸加入96.66mL去离子水稀释得到0.4mol/L HCl溶液;
取100ml甲溶液和44.76mL乙溶液混合,调整PH=8.0,加入去离子水定容至200ml。
4.1.2弹性蛋白酶溶液:用pH8.0 Tris-HCL缓冲液配制,取0.033g弹性蛋白酶,加入10mL pH8.0Tris-HCL缓冲液配制成100U/mL弹性蛋白酶溶液,临用配制;
4.1.3底物溶液:称取1.8057mg N-琥珀酰-丙氨酸-丙氨酸-丙氨酸-p-硝基苯胺,溶于10mL pH8.0Tris-HCl缓冲液;
4.1.4阳性对照EGCG组:称取0.001g EGCG粉末,溶于1mL pH8.0 Tris-HCl缓冲液,配制成1.0mg/mL的溶液,依次用缓冲液稀释成0.5、0.1、0.01、0.005、0.003、0.002、0.001mg/mL的溶液;
4.2依次加入酶溶液、底物溶液于96孔板中:
反应液组成(μL)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191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201
室温孵育60min,用酶标仪在410nm检测吸光度,记录并保存数据。
4.3弹性蛋白酶抑制率(%)计算公式:
弹性蛋白酶抑制率(%)=[1-(ODA-ODB)/(ODC-ODD)]×100
ODA——样品组(含酶含底物)的吸光度值;
ODB——样品对照组(含酶不含底物)的吸光度值;
ODC——空白组(含酶含底物不含样品)的吸光度值;
ODD——空白对照组(含酶不含底物不含样品)的吸光度值。
6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7数据处理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202
结果参照图5所示,3%的红茶发酵液浓度即可具有显著的抑制弹性蛋白酶,即具有良好的抗皱功效。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菌种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对于抑制弹性蛋白酶尤为关键。分别单独地降低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均会降低发酵液对于弹性蛋白酶的抑制活性,影响抗皱功效。
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降低酵母菌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弹性蛋白酶的抑制率。对比实施例2和对比例2可知,降低葡萄糖的含量,提高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会明显提升弹性蛋白酶的活性,抑制酶活的效果下降。对比实施例4和对比例4可知,降低通气量会使得10%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弹性蛋白酶的抑制率下降。对比实施例6和对比例6可知,提高发酵温度会明显降低高浓度(10%)的红茶发酵液原液对于弹性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对比实施例7和对比例7可知,降低发酵时长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抗皱功效下降。对比实施例8和对比例8可知,降低硫酸镁的添加量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抗皱功效下降。对比实施例9和对比例9可知,替换红茶为其他的普洱茶,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抗皱功效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0和对比例10可知,降低菌种的添加量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抗皱功效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1和对比例11可知,采用现有的市售粉状毕赤酵母进行发酵,获得的发酵液原液的抗皱功效明显下降。
实验例7
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Collagen I)测试。
1.实验原理
I型胶原蛋白是真皮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由真皮成纤维细胞在胞内合成I型前胶原,分泌至胞外,在末端前胶原肽酶的作用下,端肽分离后,聚合形成胶原纤维。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可以作为研究化妆品提升I型胶原含量的细胞模型,通过测定受试物给药后,空白对照与受试物给药后,I型胶原蛋白含量的上调率,评价受试物在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方面是否具有功效,常被用作体外评估化妆品紧致、抗皱功效的指标之一。具体原理为:I型胶原蛋白与包被在酶标板上的胶原蛋白抗体特异性结合后,与带有底物标记的抗I型胶原抗体结合,底物被酶催化后,生成有色产物,I型胶原蛋白含量与有色产物颜色的深浅呈正相关。用酶标仪45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OD值),计算I型胶原蛋白含量。
2.试验步骤
(1)细胞培养:试验前24h制备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0.1mL,每孔细胞数为5000个,培养24h。
(2)暴露:弃去孔中原培养液,每孔加入0.15mL不同浓度的测试样品,红茶发酵液的浓度依次为1%、3%,培养箱孵育24h。
(3)收集样品:离心取上清液后新鲜使用或储存于-20℃备用。
(4)ELISA测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在酶标仪45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值。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211
/>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221
实验结果参照图6所示,由图6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化妆品原料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紧致抗皱功效。由上述结果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菌种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对于维持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尤为关键。分别单独地降低接种量、碳源添加量、通气量、氮源添加量、硫酸镁以及B-葡聚糖的添加量均会降低发酵液中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影响紧致抗皱功效。
具体而言,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降低酵母菌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红茶发酵液原液中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对比实施例2和对比例2可知,降低葡萄糖的含量,提高麦芽提取物的添加量会明显降低发酵液中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对比实施例4和对比例4可知,降低通气量会明显降低发酵液中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对比实施例6和对比例6可知,提高发酵温度会明显降低发酵液中I型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对比实施例7和对比例7可知,降低发酵时长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紧致抗皱功效下降。对比实施例8和对比例8可知,降低硫酸镁的添加量会导致红茶发酵液原液的紧致抗皱功效下降。对比实施例9和对比例9可知,替换红茶为其他的普洱茶,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紧致抗皱功效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0和对比例10可知,降低菌种的添加量会导致发酵液原液的紧致抗皱功效明显下降。对比实施例11和对比例11可知,采用现有的市售粉状毕赤酵母进行发酵,获得的发酵液原液的紧致抗皱功效明显下降。
实验例8
将实施例1-11制备的红茶发酵产物应用到面膜制备中,具体的面膜中各种原料的添加量和作用参照如下表所示,
序号 名称 添加量 作用
1 87.9 溶剂
2 黄原胶 0.6 增稠剂
3 PEG-60氢化蓖麻油 0.3 增溶剂
4 戊二醇 3 保湿剂
5 己二醇 3 保湿剂
6 羟乙基纤维素 0.05 增稠剂
7 香精 0.1 芳香剂
8 EDTA二钠 0.05 螯合剂
9 红茶发酵产物 5 皮肤调理剂
面膜的制备工艺流程图参照图7所示。
具体包括了如下步骤:
1、将B相预先搅拌均匀,备用。
2、将D相预先增溶透明,备用。
3、将A相依次加入乳化锅中,均质1500-1800rpm,1-3min,搅拌500-800rpm.开始升温。升到80-85度时,保温10-15min,保温后均质1000-1500rpm,2-5min.(溶解至没有颗粒状)。
4、搅拌降温至40℃加入B、C、D相抽真空-0.06mpa,搅拌800-1000rpm,3-5min均匀。
5、取料送检,合格后过滤(150目)出料。
注工艺中的A、B、C、D相分别对应上表所示的序号如下:
A相:1、2、6;
B相:4、5、7;
C相:3、8;
D相:9。
将基于实施例1-11制备的红茶发酵产物制得的红茶产物面膜分别进行皮肤光泽改善、皮肤吸收和面部肌肤整体感觉的评价,评价结果如下: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231
/>
Figure BDA0004146780190000241
结果显示,基于本发明提供的红茶发酵产物制得的红茶产物面膜具有良好的皮肤光泽改善效果,皮肤吸收速度快,面部肌肤感觉好。面膜所用原料均属于天然安全来源,内含丰富的茶营养成分,对人体过多自由基的清除和黑色素生成关键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达到面部提亮,肌肤状态变好的效果,焕发年轻光彩。红茶发酵产物分子量小,易于皮肤吸收,且无黏腻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以红茶为发酵底料,以双酵母为发酵菌株,通过液态有氧发酵制得;所述双酵母分别为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和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
所述有氧发酵的时间为45-48h,通气量为0.6-1.2vvm,发酵温度为28℃±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氧发酵起始阶段加入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在发酵8-10h后加入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藏号为GDMCC:62570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的添加量为2-8(v/v)%;
所述保藏号为GDMCC:62571的酵母菌或其子代酵母菌的添加量为2-8(v/v)%。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氧发酵所采用的培养基包括如下重量体积比(w/v)的原料:葡萄糖2-2.5%,蛋白胨1-1.2%,酵母粉0.8-1.5%,麦芽提取物0.3-0.4%,磷酸二氢钾0.1-0.12%,硫酸镁0.05-0.06%,β-葡聚糖0.035-0.040%和甘露聚糖0.012-0.0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发酵底料进行有氧发酵前还包括发酵底料的预处理,其包括:将红茶干燥至含水量20-25%,然后进行粉碎;
优选地,所述有氧发酵时发酵底料的添加量为1-4(w/v)%;
优选地,所述红茶选自黄山祁门红茶、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苏红、川红或东江楚云仙红茶;
优选地,在进行有氧发酵前,还包括制备种子液;所述制备种子液包括:
将所述双酵母分别进行平板传代复苏培养,然后将复苏后的菌株进行摇床培养,培养温度为28℃±0.5℃,培养时间为28-35h,所述摇床培养的转速为165-175r/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妆品原料的制备还包括发酵结束后,对红茶发酵液进行灭活,然后进行过滤;
优选地,所述灭活的条件为90-100℃下处理15-20min;
优选地,所述过滤包括依次进行粗过滤和细过滤,所述粗过滤是采用板框过滤器,所述细过滤是采用陶瓷膜过滤器进行过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后还包括向红茶滤液中添加防腐剂,所述防腐剂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1,3-丁二醇2%-5%、1,2-戊二醇0.3%-1%、1,2-己二醇0.3%-1%和对羟基苯乙酮0.3%-1%。
8.一种化妆品原料,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制得的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妆品原料在制备化妆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妆品选自洗面奶、面膜、化妆水、乳液、面霜、粉底液、粉饼、散粉、BB霜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一种化妆品,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化妆品原料。
CN202310306004.1A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63341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06004.1A CN116334146A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06004.1A CN116334146A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4146A true CN116334146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85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06004.1A Pending CN116334146A (zh) 2023-03-24 2023-03-24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3414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38666A (zh) * 2023-11-09 2024-01-05 浙江摩天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红茶发酵产物的美白组合物
CN117598940A (zh) * 2023-11-16 2024-02-27 广州中妆美业化妆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皱和紫外损伤修护功效的茶嫩蛋白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771143A (zh) * 2024-02-23 2024-03-29 广东迪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茶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CN117338666B (zh) * 2023-11-09 2024-06-04 浙江摩天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红茶发酵产物的美白组合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38666A (zh) * 2023-11-09 2024-01-05 浙江摩天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红茶发酵产物的美白组合物
CN117338666B (zh) * 2023-11-09 2024-06-04 浙江摩天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红茶发酵产物的美白组合物
CN117598940A (zh) * 2023-11-16 2024-02-27 广州中妆美业化妆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皱和紫外损伤修护功效的茶嫩蛋白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7771143A (zh) * 2024-02-23 2024-03-29 广东迪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茶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CN117771143B (zh) * 2024-02-23 2024-05-28 广东迪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茶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34146A (zh) 一种红茶双酵母发酵产物、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337545B (zh) 裂褶菌发酵产物及其制备方法、护肤品、裂褶菌培养基
CN111297791B (zh) 一种含有共生菌组合发酵物的抗衰及修复皮肤护理组合物、精华乳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330633B1 (ko) L-하이드록시프롤린을 함유하는 효모 야로위아 리폴리티카의 균체 혹은 균체 배양물 또는 이들의 추출물 및 그 용도 그리고 l-하이드록시프롤린의 제조 방법
CN115678805B (zh) 一种具有修复抗衰功效的松茸酵母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296541A (zh) 燕麦发酵液及其制备方法与作为化妆品原料的应用
CN115554226A (zh) 一种多重菌株发酵滤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03074B (zh) 一种酿酒酵母及其制备化妆品用糙米发酵滤液的应用
CN114028279A (zh) 一种灵芝自乳化油脂发酵液、发酵方法和应用
CN113559045A (zh) 燕麦麸皮发酵物,含其皮肤外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927128B (zh) 一种透明颤菌发酵产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20110135477A (ko) 항산화 및 미백 효능을 갖는 효모 발효액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15887347A (zh) 一种中药乳酸菌双向发酵液、发酵工艺及发酵液的应用
CN106176564B (zh) 利用人参内生真菌制备人参白茯苓发酵液的方法
CN112190513B (zh) 一种石榴皮、五味子发酵原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94255B (zh) 含人参虫草发酵提取物的组合物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WO2021217693A1 (zh) 一种水解假丝酵母和日本清酒酵母共生发酵产物的用途
CN114317617A (zh) 具有抗皱功效的三重益生菌发酵复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648254A (zh) 可用于化妆品的羽扇豆针叶樱桃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48262A (zh) 化妆品用百合针叶樱桃发酵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18610A (zh) 木瓜发酵汁液以及其用于改善肌肤状况的用途
CN114517162A (zh) 一种涎沫假丝酵母及其发酵产物和应用
CN114146040B (zh) 一种强化皮肤屏障、抗衰老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973495A (zh) 蔬莓果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15607487B (zh) 一种亮肤抗衰制剂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