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7441A -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 Google Patents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7441A
CN116327441A CN202111604697.XA CN202111604697A CN116327441A CN 116327441 A CN116327441 A CN 116327441A CN 202111604697 A CN202111604697 A CN 202111604697A CN 116327441 A CN116327441 A CN 116327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inner rod
connecting tube
relative
control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046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青青
林兴
陈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Cardioflow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046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2744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5267 priority patent/WO20231163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327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74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27Devices for manipulating or deploying heart valves during impla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42Annuloplasty rings or inserts for correcting the valve shape; Implant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a native heart valve
    • A61F2/2466Delivery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该控弯手柄包括壳体、控弯组件和移动组件,控弯组件包括内杆、套管、牵引件和控弯旋钮,内杆可轴向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套管可转动地套设于内杆的外周,且套管与内杆彼此轴向限位,牵引件与套管螺纹配合,控弯旋钮与套管相连接,控弯旋钮用于驱使套管相对内杆旋转运动,使得牵引件沿内杆的轴向移动;移动组件用于带动内杆相对壳体沿轴向移动。本发明的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在移动组件带动内杆在壳体内沿轴向移动时,控弯组件整体相对壳体沿轴向移动,使得控弯组件能够适应不同位置的控弯需要,以实现对细长元件进行实时控弯,避免了控弯位置定位不准及控弯不及时。

Description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背景技术
经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患有冠心病、心脑血管病、心脏瓣膜病、肿瘤等疾病的几率逐年上升。这些疾病直接影响到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仍是重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是对于高龄、合并多器官疾病、有开胸手术史以及身体恢复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传统外科手术的风险大、死亡率高,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手术的机会。近十年来,国际上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术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成为介入治疗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分支。
介入治疗术是国际近年来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小创伤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变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这项技术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特点,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人造成的危害。
控制手柄作为操作部件,为整个介入治疗提供动力源。通常有纯手动控制手柄、纯电动控制手柄或者手动电动混合控制手柄,无论控制手柄是哪种类似,均需保证足够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然而,目前的输送系统中,控制手柄操作的操作便捷性还不够,例如,在为使得输送管件适应推送路径(如血管)弯曲所进行的控弯操作中,容易出现控弯位置定位不准,控弯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控制手柄以及包括该控制手柄的输送系统,以解决介入治疗过程中对细长元件的控弯位置定位不准及控弯不及时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手柄,用于介入治疗过程中对细长元件进行控弯操作,所述控制手柄包括:
壳体;
控弯组件,包括内杆、套管、牵引件和控弯旋钮,所述内杆可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套管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周,且所述套管与所述内杆彼此轴向限位,所述牵引件与所述套管螺纹配合,所述控弯旋钮与所述套管相连接,所述控弯旋钮用于驱使所述套管相对所述内杆旋转运动,使得所述套管螺纹传动所述牵引件沿所述内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牵引件沿所述内杆的轴向移动时,能够对所述细长元件产生牵引力以使得所述细长元件弯曲;及
移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内杆相对所述壳体沿轴向移动。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导管组件和上述的控制手柄,所述导管组件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相连接,所述控制手柄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组件弯曲。
上述输送系统及控制手柄,内杆可轴向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套管可转动地套设于内杆,且套管与内杆彼此轴向限位,从而在移动组件带动内杆在壳体内沿轴向移动时,控弯组件整体相对壳体沿轴向移动,从而无论控弯组件相对壳体的轴向位置,均可以通过操作控弯旋转使得套管相对内杆转动,使得牵引件对细长元件进行牵引,实现实时控弯,避免了控弯位置定位不准及控弯不及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输送系统的控制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示出的控制手柄的圆圈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示出的控制手柄的圆圈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示出的控制手柄的圆圈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的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的移动组件处于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调整控弯旋钮使得牵引件处于某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示出的控制手柄的圆圈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手柄,调整控弯旋钮使得牵引件处于另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示出的控制手柄的圆圈E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0、输送系统;10、控制手柄;10a、第一壳固定圈;10b、第二壳固定圈;10c、第三壳体固定圈;11、壳体;11a、第一壳;11b、第二壳;11c、刻度窗;11d、导管护套;111、远端固定座;112、近端固定座;113、远端密封圈;114、第一定位座;115、近端密封圈;116、第二定位座;12、控弯组件;121、内杆;121a、内杆固定圈;1211、导向槽;1212、内杆盖;122、套管;1221、限位座;1222、限位螺母;122a、卡凸;123、牵引件;123a、螺纹连接部;123b、拉线部;124、控弯旋钮;124a、第一盖体;124b、第二盖体;125、限位挡圈;126、指示件;127、导向杆;13、移动组件;131、连接管;131a、限位槽;132、连杆;1321、拉环;133、联动件;134、活动套;1341、第一套壳;1342、第二套壳;134a、避空槽;135、传动件;135a、螺纹配合部;135b、限位部;136、第一弹簧;137、锁止件;1371、推动开关部;138、第二弹簧;139、限位件;20、导管组件;21、外管;20a、排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远端”、“近端”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在本申请中,两个对象之间的轴向限位,是指该两个对象彼此之间沿轴向上不会出现相对位移,例如,图4示出的控制手柄10中,套管122和内杆121彼此轴向限位,则套管122不能相对内杆121沿轴向移动。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输送系统100,该输送系统100用于在介入治疗手术中,将植入体输送到植入位置。植入体可以是血管支架、假体瓣膜或封堵器等。相应地,植入位置可以是血管、心脏或左心耳等位置。
输送系统100包括控制手柄10和导管组件20。控制手柄10用于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对细长元件进行控弯操作,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细长元件包括但不限于导管组件20,具体地,导管组件20的近端与控制手柄10相连接,控制手柄10用于控制导管组件20弯曲,以使得导管组件20在进入体内的过程中适应血管的弯曲,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手柄10也可以用于控制导管组件20以外的例如导丝、输送导管或推杆等细长元件进行弯曲操作,细长元件作为能够被控制手柄10进行控弯的对象,其类型在此不作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细长元件包括输送鞘管为例,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利用输送导管在人体建立输送路径时,需要对输送导管调弯,该调完的操作可以通过该控制手柄10进行,最终使得输送导管在人体内搭建好用于供穿刺导管推入至体内进行穿刺的路径。
结合图3至图5所示,控制手柄10包括壳体11、控弯组件12和移动组件13。
其中,控弯组件12包括内杆121、套管122、牵引件123和控弯旋钮124。内杆121可轴向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1内,套管122可转动地套设于内杆121的外周,且套管122与内杆121彼此轴向限位。牵引件123与套管122螺纹配合,牵引件123具有外螺纹,套管122具有内螺纹,从而使得牵引件123与套管122螺纹配合。控弯旋钮124与套管122相连接,控弯旋钮124用于驱使套管122相对内杆121旋转运动,使得套管122螺纹传动牵引件123沿内杆121的轴向移动,牵引件123沿内杆121的轴向移动时,能够对细长元件产生牵引力以使得细长元件弯曲,继而实现对细长元件的控弯操作。
移动组件13用于带动内杆121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由于套管122与内杆121彼此轴向限位,即,套管122不能相对内杆121沿轴向移动,这样,内杆121在壳体11轴向移动时,套管122也将随着内杆121一起移动。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中,在移动组件13带动内杆121在壳体11内沿轴向移动时,套管122及控弯旋钮124均随内杆121一起沿轴向移动,相应地,与套管122螺纹连接的牵引件123也随着套管122一起沿轴向移动,从而实现了控弯组件12整体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使得控弯组件12能够适应不同位置的控弯需要。确切的说,在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旋转控弯旋钮124使得套管122螺纹传动牵引件123沿内杆121轴向移动,实现对细长元件进行实时控弯,即,在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过程中的任意位置,均能够通过转动控弯旋钮124来使得牵引件123对细长元件进行牵引,完成对细长元件的控弯操作。从而方便将细长元件随控弯组件12移动至准确位置并及时地进行控弯操作,避免了控弯位置定位不准及控弯不及时。
牵引件123包括相连接的螺纹连接部123a和拉线部123b,螺纹连接部123a与套管122螺纹连接,拉线部123b用于通过拉线与细长元件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细长元件与内杆121彼此轴向限位,从而在套管122相对内杆121旋转时,套管122螺纹传动螺纹连接部123a,使得螺纹连接部123a带动拉线部123b沿内杆121的轴向移动,以利于拉线部123b与内杆121轴向的相对运动调整细长元件的弯曲,即达到控弯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套管122同轴套设于内杆121,牵引件123为环形结构,牵引件123套设于内杆121和套管122之间,利用内杆121对牵引件123的轴向移动提供支撑,使得套管122绕内杆121的转动时,牵引件123平稳地沿内杆121的轴向移动,以确保牵引件123对细长元件的控弯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牵引件123与内杆121相对地设置有彼此滑动配合的结构,以利用彼此间的滑动配合实现牵引件123相对内杆121轴向移动时的导向定位。
具体地,结合图5和图6所示,内杆121上设有导向槽1211,导向槽1211沿平行于内杆12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用于引导牵引件123沿内杆121的轴向移动。确切的说,导向槽1211的设置,限制牵引件123绕内杆121旋转运动,即牵引件123周向限位于内杆121,从而套管122绕内杆121转动时,套管122螺纹传动牵引件123沿内杆121的轴向移动,而牵引件123不会相对内杆121转动,以在牵引件123相对内杆121轴向移动时,牵引件123对细长元件的周向上的其中一点进行轴向牵引,使得细长元件稳定地弯曲。
需要说明的是,细长元件与控制手柄10的相应元件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体成型。细长元件与控制手柄10的相应元件之间也可以是采取如螺纹旋合、铆接、销钉连接、粘接等方式相连接,如此设置使得加工方便,组装简便。对于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适应相应元件之间的功能需要即可。
结合图4至图6所示,壳体11内设置有排空管20a,用于排除输送系统100中的空气。具体地,壳体11内设置有远端固定座111和近端固定座112,排空管20a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与远端固定座111和近端固定座112相连接,并进行密封,以提高排空效果。
参阅图5所示,远端固定座111设置有远端密封圈113,该远端密封圈113通过第一定位座114稳定地与远端固定座111紧密抵接,以使得远端密封圈113在远端固定座111和排空管20a之间发挥良好的密封性能。
相应地,结合图6所示,近端固定座112设置有近端密封圈115,该近端密封圈115通过第二定位座116稳定地与近端固定座112紧密抵接,以使得近端密封圈115在近端固定座112和排空管20a之间发挥良好的密封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内杆121的近端设有内杆盖1212,近端固定座112固定于内杆盖1212内。导管组件20包括外管21,外管21固定在内杆121内,以在内杆121相对壳体11轴向移动时,该外管21能够随着内杆121一起相对壳体11轴向移动。
继续参阅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套管122的远端设置有限位座1221,限位座1221可沿内杆121的轴向在壳体11内移动,并对套管122进行轴向限位。内杆121的远端穿设于限位座1221,且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1222,限位螺母1222位于限位座1221的远端侧,以使得内杆121无法相对限位座1221朝近端移动。套管122的远端端面抵接于该限位座1221的近端侧,以利于限位座1221阻止套管122相对内杆121朝远端移动。
控弯旋钮124的近端侧设置有限位挡圈125,限位挡圈125对控弯旋钮124进行轴向限位,以使得整个控弯组件12能够随着内杆121一起沿着轴向相对壳体11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挡圈125仅对控弯旋钮124进行轴向限位,而不会阻碍控弯旋钮124连同套管122相对内杆121转动。
由于内杆121、套管122和控弯旋钮124等元件之间彼此轴向限位,内杆121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套管122和控弯旋钮124也随着一起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相应地,在套管122和控弯旋钮124相对壳体11轴向移动时,内杆121也会随着一起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基于此,移动组件13可以直接与内杆121相连接,以带动内杆121移动。移动组件13也可以是通过驱使套管122或控弯旋钮124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来实现内杆121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对于移动组件13实现带动内杆121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通过移动组件13达到调整内杆121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就能够达到调整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从而利用控弯组件12能够对细长元件进行实时控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移动组件13包括连接管131、连杆132、联动件133和活动套134。
连接管131与壳体11相连接,连杆132活动穿设于连接管131,并与内杆121同轴固定连接。从而连杆132在连接管131内活动时带动内杆121一起轴向移动,从而使得内杆121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
联动件133周向限位于连接管131,且可沿连接管131的轴向移动。也就是说,联动件133不能相对连接管131转动,能够沿连接管131的轴向移动。例如,如图2至图4所示,连接管131开设有限位槽131a,限位槽131a的延伸方向与连接管131的轴向相平行,联动件133可沿限位槽131a移动。再例如,联动件133的部分结构围绕连接管131的周侧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沿轴向延伸的滑槽和滑凸相配合,实现联动件133只能沿连接管131的轴向移动而不可绕连接管131的轴向转动。
活动套134和连杆132均轴向限位于联动件133,从而活动套134沿轴向移动时,能够经联动件133带动连杆132沿轴向移动。具体地,活动套134与连接管131活动连接,活动套134用于驱使联动件133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从而联动件133带动连杆132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进而连杆132带动内杆121相对壳体11沿轴向,使得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以适应控弯组件12对细长元件进行实时控弯的需要。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杆132的近端固定有拉环1321,拉环1321与联动件133相连接,以便联动件133相对连接管131轴向移动时,联动件133经拉环1321带动连杆132一起相对连接管131轴向移动。由于连接管131与壳体11相连接,从而连杆132将带着内杆121一起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以调整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
对于连接管131与壳体11之间的连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连接管131设置有卡合部,壳体11通过与卡合部相卡合的方式实现与连接管131之间的稳定连接。再例如,壳体11通过螺钉或销等结构件与连接管131相连接,对于连接管131与壳体11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连杆132与内杆12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套接,也可以是卡合连接或焊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只要联动件133能够带动连杆132在连接管131内移动时,内杆121能够随连杆132一起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和图6所示,内杆121与连杆132通过内杆固定圈121a相连接,使得整个内杆121与连杆132可以一起沿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内杆121与连杆132插接配合,以实现内杆121与连杆132的预配合,此时,只需要内杆固定圈121a将内杆121与连杆132轴向限位在一起,以使得两者无法分离即可。具体地,内杆121的端部设有外螺纹,内杆固定圈121a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以使得内杆固定圈121a能够与内杆121螺纹配合。该实施方式中,内杆固定圈121a具有与连杆132轴向限位的挡壁,在内杆固定圈121a与内杆121螺纹配合后,利用挡壁限制内杆121相对连杆132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内杆121与连杆132的稳定连接。
参阅图1所示,活动套134可以包括第一套壳1341和第二套壳1342,以便于将活动套134可活动地组装至连接管131。第一套壳1341和第二套壳1342之间可以采取螺钉连接,也可以采取卡扣连接或利用胶水相连接,对于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活动套134实现驱动联动件133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具有多种可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动套134仅能够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由于活动套134与联动件133彼此轴向限位,从而可以利用活动套134带动联动件133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动套134不仅能够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而且能够相对连接管131转动。具体地,活动套134与联动件133周向可相对转动,活动套134能够相对连接管131转动,当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转动时,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轴向移动。
例如,活动套134具有内螺纹,连接管131具有外螺纹,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转动时,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利用活动套134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连接,使得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转动过程中,能够对两者之间沿轴向上的相对位移进行准确控制,从而提高对控弯位置的调整精度。
再例如,结合图6和图7所示,活动套134可活动地连接有传动件135,传动件135具有螺纹配合部135a,传动件135能够相对活动套134活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具体地,在第一状态,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螺纹传动连接,以在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转动时,传动件135带动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在第二状态,螺纹配合部135a解除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配合。
由于第一状态下,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螺纹传动连接,从而该状态下,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旋转实现活动套134沿连接管131的轴向进行准确移动,以改善整体控弯组件12的轴向移动精确度。由于在第二状态下,螺纹配合部135a解除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配合,此时可以快速操作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以便快速将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轴向移动至合适位置,提高操作效率。
综上,在第一状态下,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的转动来实现控弯组件12的轴向移动可以视作是微调。在第二状态下,由于没有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配合,使得活动套134能够快速带动联动件133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使得连杆132连同内杆121能够相对壳体11沿轴向快速移动,实现控弯组件12的轴向位置的粗调,以在需要调整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时,提高调整效率。
当然,在一些对控弯位置的精度要求较低的应用场合时,可以只在第二状态下操作该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以在满足精度要求下,尽快完成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的调整,提高操作效率,节约手术时间,以降低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件135可以设置为按钮结构,从而通过按压的方式来实现状态切换,例如,按压传动件135可以使得传动件135的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的外螺纹实现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继续参阅图6和图7所示,传动件135与活动套134之间设有第一弹簧136,第一弹簧136用于驱使传动件135由第一状态朝第二状态复位运动。从而在操作时,只需要操作者按压传动件135以克服第一弹簧136的弹性力,就能够将传动件135置于第一状态,操作极为简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件135沿垂直于连接管131的方向穿设于活动套134,传动件135具有限位部135b,活动套134设有锁止件137,锁止件137用于与限位部135b相配合,将传动件135限位于第一状态,从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无需一直保持对传动件135施加按压力,从而使得操作更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需要传动件135回复至第二状态时,只需要解除锁止件137对限位部135b的锁止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锁止件137与活动套134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38,第二弹簧138用于驱使锁止件137朝锁止位置复位运动。这样,在需要将传动件135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只需要朝解锁位置移动锁止件137,使得锁止件137克服第二弹簧138的弹力以离开锁止位置,就可以解除锁止件137对限位部135b的锁止作用,此时传动件135便可以在第一弹簧136的弹性力下由第一状态回复至第二状态,操作极为简便。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弹簧138具有将锁止件137复位运动至锁止位置的效果,因此,当位于锁止位置的锁止件137对限位部135b进行锁止时,第二弹簧138有效确保了锁止件137对限位部135b的锁止作用,无需操作者一直对传动件135进行按压来克服第一弹簧136作用于传动件135的弹性力,就可以将限位部135b保持在第一状态,即维持传动件135的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配合。此时,只需要转动活动套134就能够调整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继而提升了传动件135在第一状态时,对控弯组件12的轴向位置的调整便捷性。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8和图9所示出的移动组件13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按压传动件135时,传动件135挤压第一弹簧136,并使得传动件135的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螺纹配合。第二弹簧138驱使锁止件137朝锁止位置移动,使得锁止件137对传动件135的限位部135b进行限位,防止传动件135在第一弹簧136的弹力作用下离开连接管131,继而使得螺纹配合部135a保持在与连接管131相配合的状态。此时,只需要相对连接管131旋转活动套134,使得活动套134连同传动件135一起绕连接管131转动,在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的螺纹传动作用下,传动件135带着活动套134一起相对连接管131轴向移动,这样便可以利用与活动套134轴向限位的联动件133带动连杆132和内杆121一起轴向移动,实现控弯组件12在壳体11内的轴向位置的调整,控弯组件12可以对细长元件进行实时控弯。
结合图9所示,在需要快速调整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时,只需要操作锁止件137克服第二弹簧138作用于锁止件137的弹力,将锁止件137从锁止位置移开,就可以使得锁止件137解除对限位部135b的限位,从而传动件135在第一弹簧136的驱使下复位运动至第二状态,即螺纹配合部135a解除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配合。此时,由于没有螺纹配合部135a与连接管131之间的螺纹配合,从而可以操作活动套134快速相对连接管131沿轴向移动,继而在调整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的轴向位置时,可以更快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至图8所示,锁止件137呈环状,且具有伸出于活动套134的推动开关部1371,活动套134上设置有避空槽134a,利用避空槽134a为推动开关部1371提供移动时所需的避空空间。这样,推动开关部1371使得锁止件137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时,推动开关部1371在避空槽134a处活动而不会受到活动套134的干涉。
第二弹簧138可以是套设于连接管131的外侧,第二弹簧138的两端相对锁止件137和活动套134固定,以提供锁止件137相对活动套134朝锁止位置复位运动的弹性力。
活动套134内设置有套设于连接管131的限位件139,限位件139相对活动套134彼此轴向限位,第二弹簧138的一端于限位件139相连接,另一端与锁止件137相连接。限位件139可以是呈圆筒状,从而不仅可以方便地将第二弹簧138套设在限位件139,限位件139套在连接管131的外周,可以提高活动套134相对连接管131的运动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件139与活动套134之间可以采取卡扣连接或螺纹连接,也可以是采取注塑一体成型。对于限位件139与活动套134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套管122不仅具有与牵引件123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同时,套管122具有外螺纹。控弯组件12包括指示件126和导向杆127,指示件126位于套管122的外侧并与套管122螺纹配合。当套管122相对内杆121转动时,套管122螺纹传动指示件126沿导向杆127移动,壳体11设有与指示件126相对应的刻度窗11c,刻度窗11c用于读取指示件126沿导向杆127的移动位置,从而可以方便地通过指示件126对应刻度窗11c的刻度位置,快速获知控弯组件12的控弯行程。具体地,由于套管122绕内杆121旋转时,套管122可以同时螺纹传动位于套管122外的指示件126和位于套管122内的牵引件123,从而可以通过指示件126的移动行程获知牵引件123的移动行程,继而获知牵引件123对细长元件的控弯行程。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牵引件123相对套管122位于远端极限位置,即牵引件123无法继续相对套管122朝远端移动时,指示件126也相对套管122位于远端极限位置,此时可以通过刻度窗11c读取指示件126对应的刻度位置,该刻度位置可以视为牵引件123相对套管122的初始位置,不对细长元件产生牵引力。
结合图12和图13所示,当通过控弯旋钮124带动套管122绕内杆121旋转运动,使得牵引件123相对套管122移动至近端极限位置,即牵引件123无法继续相对套管122朝近端移动。此时,指示件126将对应刻度窗11c的另一刻度位置,从而可以指示件126对应刻度窗11c的刻度位置获知牵引件123沿套管122的轴向移动位移,以此获知细长元件在牵引件123的牵引下的弯曲程度。
再次参阅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包括第一壳11a和第二壳11b,第一壳11a和第二壳11b相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安装控弯组件12的收容空间。
壳体11的远端可以设置导管护套11d,导管组件20的近端与控制手柄10连接,并从导管护套11d穿出。利用导管护套11d实现导管组件20与控制手柄10的壳体11的远端处的防尘,使得外界灰尘不容易进入控制手柄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手柄10的壳体11的多处设置有壳体固定圈。例如,位于壳体11的远端位置的第一壳固定圈10a、位于壳体11的近端位置的第二壳固定圈10b以及对应传动件135位置处设置的第三壳体固定圈10c。这些壳体固定圈的设置均是为了为相应的结构件提供稳定支撑,提升结构稳定性,并非控制手柄10完成其控弯操作所必要的。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的第一壳11a和第二壳11b之间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热熔连接等方式相连,来确保壳体11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的第一壳11a和第二壳11b之间可以是注塑一体成型,从而提升壳体11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弯旋钮124包括第一盖体124a和第二盖体124b,以方便将控弯旋钮124安装于套管122的近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盖体124a和第二盖体124b之间,以及第一盖体124a、第二盖体124b与套管122之间可以是通过螺丝、卡扣或者销钉固定。例如,如图11所示,套管122的外壁设有卡凸122a,第一盖体124a和第二盖体124b卡接于卡凸122a,使得控弯旋钮124与套管122稳定相连。对于控弯旋钮124的结构,以及控弯旋钮124与套管122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通过操作控弯旋钮124带动套管122相对内杆121旋转运动,且控弯旋钮124能够适应控弯组件12相对壳体11沿轴向移动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控制手柄,用于介入治疗过程中对细长元件进行控弯操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柄包括:
壳体;
控弯组件,包括内杆、套管、牵引件和控弯旋钮,所述内杆可轴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套管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杆的外周,且所述套管与所述内杆彼此轴向限位,所述牵引件与所述套管螺纹配合,所述控弯旋钮与所述套管相连接,所述控弯旋钮用于驱使所述套管相对所述内杆旋转运动,使得所述套管螺纹传动所述牵引件沿所述内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牵引件沿所述内杆的轴向移动时,能够对所述细长元件产生牵引力以使得所述细长元件弯曲;及
移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内杆相对所述壳体沿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连接管、连杆、联动件和活动套,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连杆活动穿设于所述连接管,并与所述内杆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联动件周向限位于所述连接管,且可沿所述连接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活动套和所述连杆均轴向限位于所述联动件,所述活动套与所述连接管活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联动件相对所述连接管沿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管的轴向相平行,所述联动件可沿所述限位槽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与所述联动件周向可相对转动,所述活动套能够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当所述活动套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时,所述活动套相对所述连接管轴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具有内螺纹,所述连接管具有外螺纹,通过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的配合,使得所述活动套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时,所述活动套相对所述连接管沿轴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可活动地连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具有螺纹配合部,所述传动件能够相对所述活动套活动至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所述螺纹配合部与所述连接管螺纹传动连接,以在所述活动套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时,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活动套相对所述连接管沿轴向移动,在第二状态,所述螺纹配合部解除与所述连接管之间的螺纹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活动套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用于驱使所述传动件由第一状态朝第二状态复位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沿垂直于所述连接管的方向穿设于所述活动套,所述传动件具有限位部,所述活动套设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用于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将所述传动件限位于第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可相对所述活动套于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当所述锁止件位于所述锁止位置时,所述锁止件抵持于限位部并使得所述螺纹配合部与所述连接管保持螺纹配合,当所述锁止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锁止件解除对所述限位部的限位,使得所述传动件在所述第一弹簧的驱使下复位运动至第二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与所述活动套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用于驱使所述锁止件朝锁止位置复位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具有外螺纹,所述控弯组件包括指示件和导向杆,所述指示件位于所述套管的外侧并与所述套管螺纹配合,当所述套管相对所述内杆转动时,所述套管螺纹传动所述指示件沿所述导向杆移动,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指示件相对应的刻度窗,所述刻度窗用于读取所述指示件沿所述导向杆的移动位置。
12.一种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手柄,所述导管组件的近端与所述控制手柄相连接,所述控制手柄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组件弯曲。
CN202111604697.XA 2021-12-24 2021-12-24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Pending CN1163274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4697.XA CN116327441A (zh) 2021-12-24 2021-12-24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PCT/CN2022/135267 WO2023116369A1 (zh) 2021-12-24 2022-11-30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04697.XA CN116327441A (zh) 2021-12-24 2021-12-24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7441A true CN116327441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5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04697.XA Pending CN116327441A (zh) 2021-12-24 2021-12-24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2744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798A1 (zh) * 2022-09-20 2024-03-28 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0798A1 (zh) * 2022-09-20 2024-03-28 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34160B (zh) 轴致动手柄
US11197772B2 (en) Guidewire adjuster and delivery-system control handle
JP6129439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5804534B2 (ja) カテーテルハンドル
JP6116776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17047147A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2014087378A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4450873B2 (ja) 内視鏡用穿刺針操作補助器具
CN116327441A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WO2021137081A1 (en) Medical instrument with shaft actuating handle configured to accept stylet
EP4098207A1 (en) Handle for conveying implant, catheter assembly, and conveying system
US9622726B2 (en) Biopsy device latching assembly
CN109549673A (zh) 用于基于气动作用控制医疗设备穿过导管鞘的医疗器具
WO2023116369A1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CN114831733A (zh) 手术机器人系统
JP6087040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EP4368121A1 (en) Handle, conveyor, and medical device
CN116327442A (zh) 输送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EP4368122A1 (en) Handle, conveyor, and medical device
CN114191090B (zh) 一种可倾斜调节的介入手术机器人从端支撑装置
JP5331943B2 (ja) 医療デバイス
CN117694974A (zh) 一种超声肺内镜
WO2021071692A1 (en) Catheter including wire management cap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same
CN116602770A (zh) 一种机器人系统及其手术机器人
CN117883184A (zh) 调弯导管的自动调弯方法和调弯导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