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7540A - 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7540A
CN116297540A CN202310206820.5A CN202310206820A CN116297540A CN 116297540 A CN116297540 A CN 116297540A CN 202310206820 A CN202310206820 A CN 202310206820A CN 116297540 A CN116297540 A CN 116297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camera
target object
modul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068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喆
曾龙
梁华标
杨朝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068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75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7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75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6Inspecting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2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 G01B21/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21/08Measuring arrangements or details thereof, where the measuring technique is not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unspecified or not relevant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06Specially adapted optical and illumination featu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8806Specially adapted optical and illumination features
    • G01N2021/8835Adjustable illumination, e.g. software adjustable scree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6Inspecting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 G01N2021/95638Inspecting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for PCB'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传输装置、厚度检测装置、摄像装置以及控制装置;传输装置、厚度检测装置、摄像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均连接在工作台上;传输装置具有放置目标物体的支撑面,并用于沿自身长度方向移送目标物体,使目标物体能够依次移动至厚度检测装置和摄像装置处;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目标物体的厚度;摄像装置用于对目标物体进行拍摄;控制装置用于根据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摄像装置的焦距,使摄像装置的焦距与当前厚度的目标物体匹配,进而提高摄像装置的成像效果。

Description

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路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PCB的质量检测时,通常会用到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英文简称AOI),该设备包括传输装置、摄像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中,传输装置用于移送PCB,摄像装置可以对传输装置上的PCB进行图像扫描,控制装置可以对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以判断PCB是否合格。
但是,当PCB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其与摄像装置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摄像装置的成像效果变差,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利用光学检测设备对PCB进行检测,当PCB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其与摄像装置之间的间距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摄像装置的成像效果变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检测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传输装置、厚度检测装置、摄像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传输装置、所述厚度检测装置、所述摄像装置以及所述控制装置均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传输装置具有放置目标物体的支撑面,并用于沿自身长度方向移送目标物体,使目标物体能够依次移动至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摄像装置处;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目标物体的厚度;所述摄像装置用于对所述目标物体进行拍摄;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摄像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焦距。
可选的,所述摄像装置包括第一摄像模组和第二摄像模组,所述目标物体包括第一检测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检测面设置的第二检测面;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面进行拍摄,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二待检测面进行拍摄;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的焦距。
可选的,所述传输装置沿其厚度方向形成避空槽;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分别位于所述避空槽两侧,所述传输装置背离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一侧用于支撑放置目标物体;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用于透过避空槽对目标物体的第二待检测面进行拍摄。
可选的,所述传输装置包括传输支架和多个第一滚动件;各所述第一滚动件均连接在所述传输支架上,其中,各所述第一滚动件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滚动件均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所述传输支架转动,其中,各所述第一滚动件的轴线均平行于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包括相机组件和相机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相机组件与所述相机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相机驱动组件与所述工作台连接,所述相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相机组件运动,以使所述相机组件靠近或者远离所述传输装置。
可选的,所述相机组件包括多个相机,各所述相机均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上,并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各所述相机同步运动;其中,各所述相机可以分别对目标物体的不同区域进行拍摄。
可选的,所述工作台包括支撑架、支撑板以及连接架,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摄像装置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上;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以及所述第二板上。
可选的,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厚度支架、第二厚度支架、厚度滚动件、检测块以及厚度检测器;其中,所述第一厚度支架与所述工作台连接;所述第二厚度支架与所述第一厚度支架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移动;所述厚度滚动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厚度支架上,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厚度支架转动,其中,所述厚度滚动件的轴线平行于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所述厚度滚动件受到沿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的施力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厚度支架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运动;所述检测块和所述厚度检测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厚度支架连接;所述检测块和所述厚度检测器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厚度支架连接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厚度支架同步运动;所述厚度检测器用于检测自身与所述检测块之间在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补光装置,所述补光装置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向所述传输装置上的目标物体投射光线;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分别设置在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补光装置包括第一补光模组和第二补光模组;所述第一补光模组位于所述传输装置背离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一侧,用于向目标物体的第一待检测面投射光线;所述第二补光模组位于所述传输装置背离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的一侧,用于向目标物体的第二待检测面投射光线。
可选的,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传输装置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承载区和第二承载区;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一承载区的目标物体进行拍摄,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二承载区的目标物体进行拍摄。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中,通过厚度检测装置对目标物体(比如PCB)的厚度进行检测,然后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摄像装置的焦距,使摄像装置的焦距与当前厚度的目标物体匹配,使摄像装置能够获取更好的成像效果,提高对目标物物体的检测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5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6是图3中C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厚度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D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厚度相机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第二补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E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补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拍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拍摄装置的初始焦点分布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检测设备;
1、工作台;11、支撑架;12、支撑板;121、第一板;122、第二板;13、连接架;
2、传输装置;21、传输支架;211、第一传输支撑板;212、第二传输支撑板;22、第一滚动件;23、第一传输区;24、第二传输区;25、第一传动机构;26、第二传动机构;27、支撑件;28、压料组件;281、压板;282、第二滚动件;283、第三滚动件;284、限位结构;29、连接块;291、第一凹槽;
3、厚度检测装置;31、第一厚度支架;311、第一厚度梁;312、第二厚度梁;313、厚度横梁;32、第二厚度支架;321、支架本体;322、第一导向件;323、第二导向件;33、滚动件;34、检测块;35、厚度检测器;36、厚度连接件;361、第一限位结构;
4、摄像装置;41、第一摄像模组;42、第二摄像模组;43、相机组件;44、相机驱动组件;45、相机;46、相机连接单元;461、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2、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3、第一相机支撑板;464、第二相机支撑板;465、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6、支撑块;467、丝杆;468、螺母;469、相机旋钮;470、锁紧块;471、第一相机指针;472、第一相机刻度尺;473、相机支撑架;474、第三相机支撑板;475、第四相机支撑板;476、第五相机支撑板;477、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8、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9、第一连接部;480、第二连接部;481、锁紧部;
5、补光装置;51、第一补光模组;52、第二补光模组;521、补光指针;522、补光刻度尺;53、补光支架;531、第一补光支撑板;532、第二补光支撑板;533、第三补光支撑板;534、第四补光支撑板;54、补光连接件;541、转动轴;542、补光连接板;543、第一段轴;544、第二段轴;545、补光旋钮;55、补光灯;56、补光锁紧机构;561、第一夹块;562、第二夹块;57、主光灯;
6、拍板装置;61、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1、第一连接件;612、挡杆;613、第二连接件;62、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3、拍板驱动组件;64、第一检测组件;641、第一检测器;65、第二检测组件;651、第二检测器;652、第三检测器;66、第三检测组件;661、第四检测器;662、第五检测器;
7、打标装置。
200、目标物体;201、第一待检测面;202、第二待检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2以及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100为光学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1、传输装置2、厚度检测装置3、摄像装置4以及控制装置;其中,传输装置2、厚度检测装置3、摄像装置4以及控制装置均连接在工作台1上,传输装置2具有支撑面2a,支撑面2a用于放置目标物体200,当目标物体200放置在支撑面2a上时,传输装置2可以沿自身长度方向移送目标物体200,使目标物体200能够依次移动至厚度检测装置3和摄像装置4处;厚度检测装置3用于检测目标物体200的厚度,当目标物体200移送至厚度检测装置3时,厚度检测装置3便可以对目标物体200的厚度进行检测;当目标物体200被移送至摄像装置4处时,摄像装置4可以对放置在支撑面2a上的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以便对目标物体200进行分析。控制装置分别连接厚度检测装置3和摄像装置4,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厚度检测装置3的检测结果,调整摄像装置4的焦距,使摄像装置4的焦距与当前厚度的目标物体200匹配,使摄像装置4能获取更好的成像效果,进而提高对目标物体200的检测的精准度。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假设摄像装置4的焦点与支撑面2a之间的初始间距为|h|,厚度检测装置3检测到待测目标物体200的厚度为m时,控制装置控制摄像装置4的焦点朝向摄像装置4一侧移动距离为m+h,进而完成摄像装置4的调焦操作。
如图14所示,当摄像装置4初始时的焦点位于支撑面2a背离摄像装置4的一侧时(即图14中的场景①),h>0;摄像装置4初始时的焦点位于支撑面2a上时(即图14中的场景②),h=0;摄像装置4初始时的焦点位于支撑面2a靠近摄像装置4的一侧时(即图14中的场景③),h<0。另外,当h<0,且|h|>m时(即图14中的场景④),控制装置实际上的控制摄像装置4的焦点朝向背离摄像装置的一侧移动|m+h|。
通常情况下,在组装检测设备100时,可以通过对摄像装置4进行调整,使其初始时的焦点位于支撑面2a上。另外,每对一个目标物体200拍摄完成以后,控制装置都可以控制摄像单元复位至初始位置,进而使摄像装置4的焦点复位至初始位置。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每对一个目标物体200拍摄完成以后,摄像装置4也可以是保持在当前位置,此时,控制装置可以记录前一个被拍摄的目标物体200的厚度,对后一个目标物体200进行检测时,可以比较该当前目标物体200与其前一个目标物体200的厚度的差值,并根据该差值控制摄像装置4的焦点的调整。比如,当前目标物体200的厚度比其前一个目标物体200的厚度大n,则控制摄像装置4的焦点从当前位置沿着靠近摄像装置4的方向移动n距离,以完成调焦操作;当前目标物体200的厚度比其前一个目标物体200的厚度小n,则控制摄像装置4的焦点从当前位置沿着背离摄像装置4的方向移动n距离,以完成调焦操作。
如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目标物体200包括第一待检测面201以及相对于第一待检测面201设置的第二待检测面202,其中第一待检测面201可以是目标物体200的正面,第二待检测面202可以是目标物体200的背面。摄像装置4可以分别对第一待检测面201和第二待检测面202进行拍摄,以实现对这两个待检测面的检测。具体的,摄像装置4包括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第一摄像模组41用于对目标物体200的第一待检测面201进行拍摄,第二摄像模组42用于对目标物体200的第二待检测面202进行拍摄。
另外,当目标物体200放置在传输装置2上时,目标物体200的第二待检测面202与支撑面2a接触,当目标物体200的厚度变化时,主要是第一待检测面201与摄像装置4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故控制装置主要是通过控制第一摄像模组41调整焦距,进而实现上述摄像装置4的焦距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用于支撑放置目标物体200,且传输装置2驱动目标物体200移动的方向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长方向,在一种实际场景中,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平行于竖直方向,支撑面2a为传输装置2的上表面。另外,目标物体200可以是PCB等,当目标物体200放置在传输装置2上时,目标物体200的厚度方向可以是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工作时,目标物体200放置在传输装置2的上方,且第二待检测面202与传输装置2的支撑面2a接触。
当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对目标物体200拍摄完成以后,会将拍摄到的图像信息传输至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预存有相应的算法,以对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拍摄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其中,当目标物体200是PCB时,控制装置可以根据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拍摄到的图像信息判断第一待检测面201上的电路图案和第二待检测面202上的电路图案是否满足预定要求。另外,控制装置预存的算法可以是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过多说明。此外,控制装置还与传输装置2连接,以控制传输装置2的工作。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沿其厚度方向形成避空槽2b,避空槽2b沿着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贯穿传输装置2;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分别位于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即二者分别位于避空槽2b的两侧,传输装置2背离第二摄像模组42的一侧用于支撑放置目标物体200;第二摄像模组42用于透过避空槽2b对目标物体200的第二待检测面202进行拍摄。也即第一摄像模组41位于传输装置2的上方,第二摄像模组42位于传输装置2的下方。
工作台1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工作台1包括支撑架11、支撑板12以及连接件13,支撑板12设置在支撑架11上,连接件13设置在支撑板12上;其中,传输装置2连接在支撑板12上,第一摄像模组41连接在连接件13上。当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分别设置在传输装置2的上下两侧时,第二摄像模组42可以是连接在支撑架11上。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架11为矩形框架结构,其材质为钢铁等金属材质。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12为大理石板,这样既可以保证检测设备100的下盘稳重,又可以保证组装精度。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板12包括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间隔设置在支撑架11上;其中,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沿着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同时,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上。第二摄像模组42可以从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之间的间隔区域处对传输装置2上的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3包括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以及连接横梁,第一连接柱连接在第一板121上,第二连接柱连接在第二板122上,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柱背离第一板121的一端和第二连接柱背离所述第二板122的一端;第一摄像模组41均连接在连接横梁上。另外,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以及连接横梁三者的材质均可以是大理石。
传输装置2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包括传输支架21和多个第一滚动件22,其中,“多个”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各第一滚动件22均连接在传输支架21上,其中,各第一滚动件22沿着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另外,各第一滚动件22均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传输支架21转动,其中,各第一滚动件22的轴线均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放置在传输装置2上的目标物体200实际上是放置在第一滚动件22上,当第一滚动件22转动时,便可以带动目标物体200沿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移动。
另外,定义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间隙为传输间隙,则若干传输间隙便为上述避空槽2b,也即第二摄像模组42是从相应的传输间隙处拍摄目标物体200的第二待检测面202。通常情况下,一个传输间隙便为上述避空槽2b。
此外,各第一滚动件22的最高点可以在同一平面内,该平面便为支撑面2a。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沿着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传输支架21具有第一传输区23和第二传输区24,其中,第一传输区23和第二传输区24均设有多个第一滚动件22。同时,传输装置2还包括第一传输驱动单元和第二传输驱动单元;其中,第一传输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输区23的各第一滚动件22转动,第二传输驱动单元用于驱动连接于第二传输区24的各第一滚动件22转动。
工作时,目标物体200可以是从第一传输区23向第二传输区24传送,且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均在第二传输区24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此时,第二传输驱动单元可以采用伺服电机来驱动第二传输区24的各第一滚动件22转动,这样可以提高输送精度,进而提高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的拍摄效果;同时,第一传输驱动单元可以采用普通的减速电机等,以降低成本。另外,为了提高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拍摄效果并保证传输装置2对目标物体的输送效率,第一传输区23对目标物体的输送速度可以是大于第二传输区24对目标物体的输送速度。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支架21包括第一传输支撑板211和第二传输支撑板212,第一滚动件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支撑板211和第二传输支撑板212,这样可以使第一滚动件22安装的更稳固。另外,第一滚动件22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滚筒,其中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传输支撑板211和第二传输支撑板212,并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滚筒套设在第一转轴上,第一滚筒套和第一转轴同轴设置,且二者可以是过盈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的轴线即为第一滚动件22的轴线,当第一转轴转动时,第一滚筒也随之转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还包括多个第一传动机构25和多个第二传动机构26;其中,在第一传输区23,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通过第一传动机构25连接,以便使相第一传输区23的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25传递扭矩;在第二传输区24,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通过第二传动机构26连接,以便使第二传输区24的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26传递扭矩。这样设置可以使扭矩的传递更平稳,并方便安装维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25为皮带传动机构,皮带传动机构包括两个同步轮和同步带;两个同步轮分别连接在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上,其中,同步轮与第一转轴同轴设置,另外,同步带分别与两个同步轮配合。此外,第二传动机构26与第一传动机构25采用相同的设置。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25设置在第一传输支撑板211背离第二传输支撑板212的一侧,这样可以避免第一传动机构25对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的动作产生干涉;同时,第二传动机构26也设置在第一传输支撑板211背离第二传输支撑板212的一侧,这样可以避免第二传动机构26对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的动作产生干涉。在其他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机构25设置在第二传输支撑板212背离第一传输支撑板211的一侧;第二传动机构26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传输支撑板212背离第一传输支撑板211的一侧;另外,第一传动机构25和第二传动机构26可以是设置在传输支架21的同一侧,也可以是分别设置在传输支架21的两侧。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还包括多个支撑件27;支撑件27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可用于对第一滚动件22上的目标物体200进行支撑,防止目标物体200卡在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应当理解的,每一个支撑件27的上端的高度都低于其两侧的第一滚动件22的上端的高度,也即支撑件27的最高点低于其两侧的第一滚动件22的最高点,各支撑件27均不凸出第一滚动件22的上端。另外,相邻的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均设有一个支撑件27。此外,各支撑件27均可以是连接在传输支架21上,且各支撑件27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均间隔一定距离,以免对第一滚动件22的转动产生干涉。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27可以是长条形结构,另外,支撑件27具有引导斜面,且沿着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的方向,引导斜面向上倾斜设置。同时,引导斜面的顶端与支撑件27的顶面相交;引导斜面的下端可以是与支撑件27的底面相交,或者是与支撑件27的侧面相交。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还包括压料组件28,压料组件28连接在传输支架21上,用于对于第一滚动件22上的目标物体200进行限位,以免第一滚动件22上的目标物体200翘起。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压料组件28包括压板281,压板281与传输支架21连接,用于对于第一滚动件22上的目标物体200进行限位;其中,压板281位于第一滚动件22的上方,并倾斜设置,且沿着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的方向,压板281在上下方向上逐渐靠近第一滚动件22。另外,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压板281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或等于目标物体200的厚度。此外,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时,目标物体200从压板281和第一滚动件22之间穿过。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压料组件28包括第二滚动件282以及第三滚动件283,第二滚动件282和第三滚动件283沿着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的方向间隔设置在传输支架21上;第二滚动件282和第三滚动件283均能够靠自身重力将目标物体200压在第一滚动件22上,以对目标物体200进行限位;其中,第三滚动件283的重量大于第二滚动件282的重量,第二滚动件282和第三滚动件283均能够在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移动,以调整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间距。
当目标物体200移送至第二滚动件282处时,第二滚动件282会上浮(即朝着远离第一滚动件22的方向移动),使目标物体200能够从第一滚动件22和第二滚动件282之间经过,且此时,第二滚动件282依靠自身重力压在目标物体200上,以免目标物体200翘起。当目标物体200经过第二滚动件282后,第二滚动件282会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向下移动(即朝着靠近第一滚动件22的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二滚动件282向下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滚动件282位于第一滚动件22的上方,并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即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
同样的,当目标物体200移送至第三滚动件283处时,第三滚动件283会上浮(即朝着远离第一滚动件22的方向移动),使目标物体200能够从第一滚动件22和第三滚动件283之间经过,且此时,第三滚动件283依靠自身重力压在目标物体200上,以免目标物体200翘起。当目标物体200经过第三滚动件283后,第三滚动件283会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向下移动(即朝着靠近第一滚动件22的方向移动),另外,当第三滚动件283向下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三滚动件283位于第一滚动件22的上方,并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即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
另外,第二滚动件282与第三滚动件283二者在最下方时,二者与第一滚动件22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可以是相同的;且第二滚动件282与第三滚动件283二者在最下方时,二者与第一滚动件22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均小于目标物体200的厚度,也即在上下方向上第二滚动件282和第三滚动件283二者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最小间距小于目标物体200的厚度。由于第三滚动件283的重量大于第二滚动件282的重量,所以第三滚动件283会对目标物体200提供更大的压力。工作过程中,先通过第二滚动件282对目标物体200进行压紧,使目标物体200趋于平整;然后再通过第三滚动件283对目标物体200进行压紧,从而使目标物体200更加平整。与直接通过第三滚动件283对目标物体200进行压紧相比,这样可以避免目标物体200不与第三滚动件283接触的区域翘起。
另外,当压紧组件同时具备压板281、第二滚动件282以及第三滚动件283时,压板281、第二滚动件282以及第三滚动件283三者沿着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的方向依次排布,且此时,在上下方向上,压板281与第一滚动件22的最小间距大于目标物体200的厚度,且压板281与第一滚动件22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二滚动件282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间距,压板281与第一滚动件22的最小间距大于第三滚动件283与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间距。此外,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压紧组件也可以是只具有压板281和第二滚动件282,或者只具有压板281和第三滚动件283。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传输装置2还包括两个连接块29,两个连接块29沿着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滚动件28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块29连接,进而实现第二滚动件282与传输支架21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二滚动件282相对传输支架21的上下移动。
其中,如图6所示,两个连接块29分别设置在第一传输支撑板211和第二传输支撑板212上。两个连接块29上相互靠近的表面上均设有第一凹槽291,第二滚动件282的两端能够分别伸入两个连接块29的第一凹槽291内。第二滚动件282的两端均设有限位结构284,限位结构284能够伸入第一凹槽291内,并与第一凹槽291的底面接触,通过两个第一凹槽291的底面便可以限定第二滚动件282在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同时,第二滚动件282上下运动时,限位结构284能够在第一凹槽291内上下运动;第二滚动件282绕自身轴线转动时,限位结构284能够在第一凹槽291内转动。具体的,限位结构284可以是安装在第一滚动件22上的轴承。
此外,第一凹槽291可以向上贯穿至连接块29的上表面,组装时,可以从连接块29的上表面处将第二滚动件282放置在第一凹槽291内。
同样的,第三滚动件283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实现第三滚动件283与传输支架21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三滚动件283相对传输支架21的上下移动。
第二滚动件282包括第二转轴以及多个传输滚轮,其中,各传输滚轮沿着第二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各传输滚轮均与第二转轴同轴设置,且各传输滚轮均可以是与第二转轴过盈配合。另外,上述的限位结构284实际上是连接在第二转轴上,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相应的连接块29与传输支架21连接,使得第二转轴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并能够上下移动。其中,第二转轴的轴线即为第二滚动件282的轴线;当第二转轴转动时,各传输滚轮也随之转动;当第二转轴上下移动时,各传输滚轮也随之上下移动。
第三滚动件283包括第三转轴和第二滚筒,其中,第二滚筒套设在第三转轴上,第二滚筒套和第三转轴同轴设置,且二者之间过盈配合。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相应的连接块29与传输支架21连接,使得第三转轴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并能够上下移动。其中,第三转轴的轴线即为第三滚动件283的轴线;当第三转轴转动时,第二滚筒也随之转动;当第三转轴上下移动时,第二滚筒也随之上下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滚筒的硬度可以是小于第一滚筒的硬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滚动件283压坏目标物体200。同样的,传输滚轮的硬度也可以是小于第一滚筒的硬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滚动件283压坏目标物体200。此外,第一滚筒、第二滚筒以及传输滚轮均可以是橡胶材质。
由于目标物体200在第三滚动件283处被压的最平整,所以,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都是在第三滚动件283处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另外,第三滚动件283设有多个,各第三滚动件283沿着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摄像模组41可以从相邻两个第三滚动件283之间的间隔区域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此外,第二滚动件282也设有多个,各第二滚动件282沿着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厚度检测装置3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厚度检测装置3包括第一厚度支架31、第二厚度支架32、厚度滚动件33、检测块34以及厚度检测器35;其中,第一厚度支架31用于连接工作台1;第二厚度支架32与第一厚度支架31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移动;厚度滚动件33连接在第二厚度支架32上,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第二厚度支架32转动,其中,厚度滚动件33的轴线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厚度滚动件33受到沿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的施力时,能够带动第二厚度支架32沿着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运动;检测块34与第二厚度支架32连接,并能够与第二厚度支架32同步运动;厚度检测器35与第一厚度支架31连接,用于检测自身与检测块34之间在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
当传输装置2移送的目标物体200经过厚度检测装置3时,会从厚度滚动件33和第一滚动件22之间经过,此时,目标物体200会顶起厚度滚动件33,使第二厚度支架32沿着远离传输装置2的方向移动,此时,通过厚度检测器35和检测块34之间的距离变化,便可以确定目标物体200的厚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厚度检测装置3通常是检测目标物体的最大厚度,使得目标物体能够根据目标物体的最大厚度进行焦距的调整,进而提高成像效果。
比如,初始时,厚度滚动件33与传输装置2的支撑面2a接触,厚度检测器35和检测块34之间的距离为a,当目标物体200经过厚度滚动件33和第一滚动件22之间时,厚度检测器35和检测块34之间的距离为b,则目标物体200的厚度为|a-b|。当然,若初始时,支撑面2a也可以是位于厚度滚动件33的下方,且二者间隔一定间距,该间距小于目标物体200的厚度,且该间距是恒定的。假设该间距为c,检测器和检测块34之间的距离为a,目标物体200经过厚度滚动件33和传输装置2之间时,检测器和检测块34之间的距离为b,则目标物体200的厚度为|a-b|+c。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厚度检测器35连接在第二厚度支架32上,并能够与第二厚度支架32同步运动,此时,检测块34连接在第一厚度支架31上。
在一实施例中,厚度滚动件33的两端通常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厚度支架32上,厚度滚动件33可以是包括相应的转轴和滚筒,比如厚度滚动件33即为一辊子。在另一实施例中,厚度滚动件33包括厚度转轴和多个厚度滚轮,厚度转轴与第二厚度支架32连接,各厚度滚轮均连接在转轴上,且各厚度滚轮均与厚度转轴同轴设置;厚度转轴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第二厚度支架32转动;和/或,各厚度滚轮均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厚度转轴转动。其中,厚度转轴的轴线即为厚度滚动件33的轴线。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厚度支架31包括第一厚度梁311、第二厚度梁312以及厚度横梁313;其中,第一厚度梁311和第二厚度梁312分别设置在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厚度横梁3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厚度梁311和第二厚度梁312,并与传输装置2间隔设置;第二厚度支架32活动连接在厚度横梁313上,并位于第一厚度梁311和第二厚度梁312之间。也即第一厚度支架31为一龙门架,其横跨传输装置2设置,这样可以使厚度滚动件33安装的更稳定,进而提高厚度检测效果。
如图8所示,第二厚度支架32包括支架本体321、第一导向件322、第二导向件323;支架本体321位于第一厚度梁311和第二厚度梁312之间;厚度滚动件33连接在支架本体321上,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支架本体321转动;第一导向件322连接在厚度横梁313上;第二导向件323活动连接在支架本体321上,并与第一导向件322配合,以便对支架本体321沿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的运动进行导向。这样可以避免厚度滚动件33晃动,进而提高厚度检测效果。
其中,支架本体321也可以是一U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板、横板以及第二竖板,厚度滚动件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第二导向件323与横板连接。另外,第一导向件322可以是导向套,第二导向件323可以是导向柱,此时,厚度横梁313上设有相应的安装通孔,第一导向件322安装在该安装通孔内,第二导向件323能够穿过厚度横梁313。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322和第二导向件323均设有多个,其中,一个第一导向件322与一个第二导向件323配合,这样可以使厚度滚动件33在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运动的更稳定精准。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检测块34与第二导向件323连接,并位于厚度横梁313背离支架本体321的一侧。与检测块34位于厚度横梁313靠近支架本体321一侧的设置方式相比,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厚度横梁313的高度,从而可以使厚度滚动件33安装的更加稳定。另外,当厚度滚动件33向下回落时,检测块34能够与第一导向件322抵触(或者与厚度横梁313抵触)以免厚度滚动件33继续向下运动。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厚度检测装置3还包括厚度连接件36,厚度连接件36与厚度横梁313连接;厚度检测器35与厚度连接件36连接,并位于检测块34背离厚度横梁313的一侧。当目标物体200经过厚度滚动件33和第一滚动件22之间时,厚度滚动件33被顶起,此时,检测块34靠近厚度检测器35;当目标物体200从厚度滚动件33和第一滚动件22之间穿过后,厚度滚动件33回落,此时,检测块34远离厚度检测器35。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厚度连接件36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361,第一限位结构361位于检测块34和厚度检测器35之间;检测块34朝向厚度检测器35运动时,能够与第一限位结构361抵触,这样可以避免检测块34与厚度检测器35发生碰撞。同时,检测块34与第一限位结构361抵触时,支架本体321与厚度横梁31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也即通过第一限位结构361的设置还可以避免支架本体321与厚度横梁313发生碰撞。其中,第一限位结构361可以是厚度连接件36上凸块结构等。
摄像装置4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摄像模组41包括相机组件43和相机驱动组件44,相机组件43与相机驱动组件44连接,相机驱动组件44与工作台1连接,相机驱动组件44用于驱动相机组件43运动,以使相机组件43靠近或者远离传输装置2。其中,相机驱动组件44连接在连接件13的连接横梁上,组装后,相机组件43位于传输装置2的上方,相机驱动组件44用于驱动相机组件43上下运动(即在传输装置2的厚度方向上运动),进而调整相机组件43与传输装置2之间的间距。
当目标物体200的厚度较大时,通过驱动相机组件43向上运动,以增大相机组件43与传输装置2之间的间距,使相机组件43和目标物体200之间的间距能够保持在合适的区间,进而提高相机组件43对目标物体200的拍摄效果。同样的,当目标物体200的厚度较小时,通过驱动相机组件43向下运动,以减小相机组件43与传输装置2之间的间距,使相机组件43和目标物体200之间的间距能够保持在合适的区间。
在一实施例中,相机组件43包括多个相机45,各相机45均连接在相机驱动组件44上,并沿着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相机驱动组件44用于驱动各相机同步运动,其中,各相机45可以分别对目标物体200(实际上是目标物体200的第一待检测面201)的不同分区域进行拍。当需要对同样尺寸的物体进行拍摄时,采用多个相机的方式与采用一个相机的方式相比,多个相机的方式可以降低对每一个相机的性能要求。
另外,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相机45在目标物体200上的取景范围具有重叠区域,且在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各相机45的取景范围的总和完全覆盖目标物体200。这样传输装置2只需驱动目标物体200经过相机组件43一次便可以被拍摄完全。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相机组件43还包括多个相机连接单元46,一个相机连接单元46用于将一个相机45连接在相机驱动组件44上,使得各相机45均能够相对相机驱动组件44运动,以调整各相机45之间的位置关系。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调整各相机45之间的位置关系”主要是指将各相机45调整对齐。比如,各相机45在目标物体200上的第一待检测面201上的取景范围均为圆形,各相机45对齐可以是指各相机的取间范围的圆心在一条直线上,且该直线可以是与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直线也可以根据其他需求进行设置,比如,各相机45的取间范围的圆心也可以在一弧形线上。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相机连接单元46包括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和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其中,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与相机驱动组件44连接,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与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连接,并与相机45连接;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用于驱动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和相机沿第一方向同步运动,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用于驱动相机45沿第二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一个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另一个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也即,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和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均用于驱动相机45水平直线运动。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包括第一相机支撑板463、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以及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其中,第一相机支撑板463用于与相机驱动组件44连接,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连接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第二相机支撑板464连接在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上,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连接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上;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用于驱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沿第一方向相对第一相机支撑板463运动,进而实现驱动相机45沿第一方向运动。
另外,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位于第一相机支撑板463和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之间,导向机构的导轨连接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导向机构的滑块与第二相机支撑板464连接。导向机构用于对第二相机支撑板464相对第一相机支撑板463的运动进行导向。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包括支撑块466、丝杆467、螺母468以及相机旋钮469;支撑块466连接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丝杆467与支撑块466连接,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支撑块466转动;螺母468与丝杆467配合,并与第二相机支撑板464连接;相机旋钮469与丝杆467连接,用于接收外部施力,以驱动丝杆467转动,进而使螺母468带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沿第一方向运动。其中,丝杆467和螺母468组成丝杆467传动机构,同时,另外,相机旋钮469可以是市面上的手动调节旋钮,相机旋钮469可以接收操作者的手动施力,进而调整相机45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还包括轴承,其中,轴承可以是深沟球轴承,轴承的内圈套设在丝杆467上,并可以与丝杆467过盈配合,轴承的外圈可以是嵌设在支撑块466上的轴承安装孔内,这样便可以使丝杆467相对支撑块转动的更顺滑。如图9所示,支撑块466设有两个,丝杆46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块466连接,这样可以使丝杆467连接的更稳定,其中,丝杆467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相应的支撑块466连接。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还包括锁紧块470和锁紧螺栓;锁紧块470上设有穿孔和螺纹孔,穿孔贯穿锁紧块470,螺纹孔由锁紧块470的外表面延伸至与穿孔连通;锁紧块470连接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丝杆467从穿孔处穿过锁紧块470,锁紧螺栓与螺纹孔配合,并能够与丝杆467位于穿孔内的部分抵触。
其中,当锁紧螺栓与丝杆467抵触时,丝杆467便被锁定无法转动;当旋出锁紧螺栓,使锁紧螺栓与丝杆467脱离接触后,丝杆467便可以绕自身轴线转动。另外,锁紧块470通常是靠近相机旋钮469设置,比如两个支撑块466分别为第一支撑块466和第二支撑块466,且相机旋钮469、第一支撑块466以及第二支撑块466沿着丝杆467的轴线依次排布,此时,锁紧块470可以是设在相机旋钮469和第一支撑块466之间。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相机驱动模块461还包括第一相机指针471和第一相机刻度尺472,第一相机指针471连接在第二相机支撑板上,第一相机刻度尺472连接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同时,第一相机指针471与第二相机支撑板464同步运动,第一相机刻度尺472与第一相机支撑板463同步运动;第一相机指针471与第一相机刻度尺472配合,以指示第二相机支撑板464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相机支撑板463运动的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相机刻度尺472与第一相机支撑板463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即第一相机刻度尺472直接刻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相机刻度尺472连接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上,第一相机指针471连接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此时通过第一相机指针471与第一相机刻度尺472配合,也能指示第二相机支撑板464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第一相机支撑板463运动的尺寸。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相机支撑板464设置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的上方,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设置在第一相机支撑板463和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之间。另外,第一相机支撑板463上设有第一避让孔,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上设有第二避让孔,其中,第一避让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一相机支撑板463,第二避让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二相机支撑板464,相机45依次穿过第二避让孔和第一避让孔。这样可以不仅可以减小整个相机连接单元46的体积,还可以使相机得到第一相机支撑板463和第二相机支撑板464的防护,有效避免相机受到外物碰撞。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包括相机支撑架473、第三相机支撑板474、第四相机支撑板475、第五相机支撑板476以及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相机支撑架473连接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上,并位于第二相机支撑板464远离第一相机支撑板463的一侧;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连接在相机支撑架473上,并与相机45连接,其中,相机45连接在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靠近第二相机支撑板464的一侧;第三相机支撑板474和第四相机支撑板475均与相机支撑架473连接,并分别位于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的两侧;第五相机支撑板476位于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背离相机支撑架473的一侧,并分别连接第三相机支撑板474和第四相机支撑板475。
其中,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可以驱动相机沿第二方向运动,同时通过第三相机支撑板474、第四相机支撑板475以及第五相机支撑板476可以对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进行遮挡保护,以免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受到外物碰撞。另外,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与第一相机驱动机构465的具体结构设置可以是相同的,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如图9所示,相机支撑架473设置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的上方,且相机支撑架473为龙门架结构,其横跨在第二避让孔的两侧,第三相机支撑板474、第四相机支撑板475、第五相机支撑板476以及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均设置在相机支撑架473的横梁上。另外,相机45连接在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的下方,此时相机支撑架473的横梁上可以设置相应的避让孔,以方便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与相机连接。
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还具有第二相机指针和第二相机刻度尺,其中,第二相机指针和第二相机刻度尺中一个可以是设置在第二相机支撑板464,另一个可以是设置在相机45上。第二相机指针和第一相机指针471的设置可以是相同的,第二相机刻度尺和第一相机刻度尺472的设置可以是相同的。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相机连接单元46还包括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连接相机和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使相机45能够相对第二相机驱动模块462在任意方向转动(即万向转动)。其中,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可以是连接在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的下方,此时,相机45可以是连接在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的下方。另外,当第二相机指针和第二相机刻度尺中的一个设置在相机45上时,其可以是直接设置在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上,进而实现在相机45上的设置。此外,相机45在通过第三驱动模块478相对第二驱动模块462转动一定角度后,还通过第三驱动模块478可以使相机45保持在当前位置。
如图9所示,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包括第一连接部479和第二连接部480,其中,第一连接部479与第二相机驱动机构477连接,第二连接部480与相机连接,且第一连接部479与第二连接部480万向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部479上设有球形凹槽,第二连接部480上设有万向球,万向球安装在球形凹槽内,其中,万向球与球形凹槽配合实现万向转动的设置方式可以是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另外,第三相机驱动模块478还包括锁紧部481,其中,第一连接部479上设有锁紧螺纹孔,锁紧螺纹孔由第一连接部479的外表面贯穿至于球形凹槽连通,锁紧部481为螺栓,可以与锁紧螺纹孔配合,并能够抵触在位于球形凹槽内的万向球上,进而将第一连接部479和第二连接部480锁紧在一起。此外,锁紧部481也可以旋出锁紧螺纹孔,以脱离于万向球的抵触,使得第二连接部480能够相对第一连接部479万向转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万向球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79上,此时,球形凹槽和锁紧螺纹孔均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80上。
第二摄像模组42与第一摄像模组41的区别在于:第二摄像模组42只具有相机组件43而不具备相机驱动组件44。
补光装置5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100还包括补光装置5,补光装置5连接在工作台1上,用于向传输装置2上的目标物体200投射光线,进而可以使目标物体200被拍摄的更清楚。
具体的,如图1和图10所示,补光装置5包括第一补光模组51和第二补光模组52。第一补光模组51位于传输装置2背离第二摄像模组42的一侧,即第一补光模组51位于传输装置2的上方,通过第一补光模组51可以向目标物体200的第一待检测面201投射光线,使得第一摄像模组41可以拍摄的更加清晰。第二补光模组52位于传输装置2背离第一摄像模组41的一侧,即第二补光模组52位于传输装置2的下方,通过第二补光模组52可以向目标物体200的第二待检测面202投射光线,使得第二摄像模组42可以拍摄的更加清晰。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传输装置2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承载区和第二承载区;第一摄像模组41用于对第一承载区的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第二摄像模组42用于对第二承载区的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也即第一摄像模组41和第二摄像模组42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这样可以避免第一补光模组51对第二摄像模组42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并避免第二补光模组52对第一摄像模组41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第一承载区和第二承载区均位于上述第二传输区24。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包括补光支架53、补光连接件54以及补光灯55;其中,补光支架53与工作台1连接;补光连接件54连接在补光支架53上,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补光支架53转动;补光灯55连接在补光连接件54上,并能够与补光连接件54同步运动。工作时,可以通过转动补光连接件54,以带动补光灯55转动,进而调整补光灯55的光线的投射位置。另外,补光连接件54的轴线可以是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补光灯55可以是LED灯。
如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补光连接件54包括转动轴541和补光连接板542;转动轴541与补光支架53连接,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补光支架53转动,其中,转动轴541的轴线即为补光连接件54的轴线;补光连接板542与转动轴541连接,用于安装补光灯55。这样设置不仅利于实现补光连接件54相对补光支架53转动,还有利于补光灯55的安装。另外,补光连接板542为平板结构,这更方便补光灯55的安装。
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补光支架53包括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沿着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可以是连接在第一板上,第二补光支撑板532可以是连接在第二板上。转动轴541包括第一段轴543和第二段轴544,第一段轴543和第二段轴544同轴,且分别连接在补光连接板542的两端;第一段轴543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连接,第二段轴544与第二补光支撑板532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段轴543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第一补光支撑板531转动,第二段轴544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第二补光支撑板532转动。
第一段轴543和第二段轴544均可以是圆柱结构,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上均设有安装孔,第一段轴543和第二段轴544均安装在该安装孔内。另外,第一段轴543通过轴承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连接,以便使第一段轴543转动的更顺滑;第二段轴544也通过轴承与第二补光支撑板532连接,以便使第二段轴544转动的更顺滑。
如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补光连接件54还包括补光旋钮545,补光旋钮545与转动轴541连接,用于接收外部施力,以驱动转动轴541转动,也即操作者可以手动旋转补光旋钮545,进而驱动补光连接件54转动。
具体的,补光旋钮545与第一段轴543连接。其中,第一段轴543穿过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其一端位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之间,并与补光连接板542连接;其另一端位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背离第二补光支撑板532的一侧,并与补光旋钮545连接。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补光支架53还包括第三补光支撑板533和第四补光支撑板534;第三补光支撑板5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第四补光支撑板53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补光连接件54位于第三补光支撑板533和第四补光支撑板534之间。组装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第二补光支撑板532、第三补光支撑板533以及第四补光支撑板534四者围合形成矩形框结构,且四者环绕在补光连接板542和补光灯55的外侧,这样不仅可以使补光灯55安装的更牢固,还可以使补光灯55得到充分的防护,有效避免补光灯55与外物发生碰撞。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补光指针521和补光刻度尺522;补光指针521连接在补光连接件54上,并能够与补光连接件54同步转动;补光刻度尺522连接在补光支架53上;补光指针521与补光刻度尺522配合,以指示补光连接件54相对补光支架53转动的角度。
其中,补光指针521实际上可以是安装在第一段轴543上,并位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补光旋钮545之间;补光刻度尺522设置在第一补光支撑板531背离第二补光支撑板532的表面上。
另外,补光刻度尺522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可以是一体的,也即直接在第一补光支撑板531上设置相应的刻度,以在第一补光支撑板531上形成补光刻度尺522。
此外,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将补光指针521连接在补光支架53上,补光刻度尺522连接在补光连接件54上,这样也可以通过补光指针521与补光刻度尺522配合,以指示补光连接件54相对补光支架53转动的角度。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补光锁紧机构56,补光锁紧机构56与补光支架53连接,并能够与补光连接件54配合,以将补光连接件54锁紧在补光支架53上。当补光灯55的角度调整完成以后,通过补光锁紧机构56锁紧补光连接件54,从而可以使补光灯55保持在当前角度。当需要转动补光连接件54时,可以调整补光锁紧机构56以松开补光支架54,此时便可以驱动补光支架54转动。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补光锁紧机构56包括第一夹块561、第二夹块562以及补光锁紧件;其中,第一夹块561与补光支架53连接;第二夹块562位于补光连接件54背离第一夹块561的一侧,第一夹块561和第二夹块562通过补光锁紧件锁紧,以便使第一夹块561和第二夹块562夹紧补光连接件54。
具体的,第一夹块561上设有螺纹孔,第二夹块562上设有通孔,补光锁紧件为螺栓,补光锁紧件穿过第二夹块562并与第一夹块561上的螺纹孔配合,这样便可以将第一夹块561和第二夹块562锁紧。应当理解的,第一夹块561上的螺纹孔设有多个,第二夹块562的通孔设有多个,补光锁紧件具有多个螺栓,其中,第一夹块561上的螺纹孔的数量、第二夹块562上的通孔的数量以及补光锁紧件所具有的螺栓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组装后,补光锁紧件的一个螺栓从一个通孔穿过第二夹块562后与第一夹块561上的一个螺纹孔配合,而且各螺纹孔分别位于补光连接件54的两侧。
另外,第一夹块561和第二夹块562通常是夹紧第一段轴543进而使补光连接件54和补光支架53锁紧在一起。其中,第一段轴543被第一夹块561和第二夹块562夹持的部分可以是位于补光旋钮545和补光指针521之间。
第一夹块561上设有第一夹持槽,其中,第一夹持槽贯穿第一夹块561;第二夹块562上设有第二夹持槽,其中,第二夹持槽贯穿第二夹块562;另外,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均为弧形槽。组装后,第一段轴543分别位于第一夹持槽和第二夹持槽内,也即第一段轴543被第一夹持槽的侧壁和第二夹持槽的侧壁夹持。另外,组装后,第一夹块561位于第二夹块562的下方,第一夹块561和第二夹块56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补光效果,补光连接件54和补光灯55均设有多个;其中,沿着补光灯55的径向,各补光连接件54依次间隔设置,一个补光连接件54上连接有至少一个补光灯55。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第一导向卡接结构,第一导向卡接结构用于与工作台1上的第二导向卡接结构配合;其中,第一导向卡接结构和第二导向卡接结构中的一个为导轨,另一个为滑槽。这样设置更方向第二补光模组52在工作台1上的安装和拆卸。另外,第一导向卡接结构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主光灯57,主光灯57用于向目标物体200投射光线,以照亮目标物体200。也即主光灯57也是为了进行补光,使用时,主光灯57的照射角度不变,只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补光灯55的照射角度即可。
另外,主光灯57的光线投射方向可以是平行于传输装置2的长度方向,此时,第二补光模组52还设置了反射镜,使用时,主光灯57的光线投射至反射镜,然后反射镜将主光灯57的光线反射至目标物体200上。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镜可以是分光镜,此时反射镜可以是设置第二摄像模组42和传输装置2之间。工作时,反射镜可以将主光灯57的光线反射至传输装置2上的目标物体200,从目标物体200反射回来的光线可以穿过反射镜后传递至第二摄像模组42,使得第二摄像模组42能够拍摄到目标物体200。这样设置可以是整个第二补光模组52更加集成。此外,在其他一些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反射镜也可以是平面镜等。
在一实施例中,反射镜也连接在补光支架53上,且反射镜可以转动,进而调整反射光线的角度。具体的,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镜架和反射镜旋钮,其中,反射镜安装在镜架上,镜架转动安装补光支架53上,反射镜旋钮于镜架连接,操作者可以对反射镜旋钮施力,进而使镜架旋转。另外,镜架的旋转轴线可以是平行于补光连接件54的轴线,且镜架的两端反别连接第一补光支撑板531和第二补光支撑板532,反射镜旋钮位于第一补光支撑板531背离第二补光支撑板532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反射镜指针和反射镜度尺,其中二者中的一个连接在镜架上,另一个连接在第一补光支撑板531上,通过二者的配合可以指示反射镜旋转的角度大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补光模组52还包括反射镜锁紧机构,反射镜锁紧机构用于在镜架转动一定角度后,实现镜架与补光支架53的锁紧。其中,反射镜锁紧机构的设置可以是与补光锁紧机构56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补光模组51与第二补光模组52的区别在于:第一补光模组51未设置第一导向卡接结构,其其他设置可以是与第二补光模组52相同。也即第二补光模组52去除第一导向卡接结构后的相关设置即为第一补光模组51的结构。
拍板装置6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检测设备100还包括拍板装置6,拍板装置6连接在工作台1上,用于调整目标物体200在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其中,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时,能够使目标物体200依次经过拍板装置6和摄像装置4,工作时,可以先通过拍板装置6将目标物体200调整至合适位置,然后再利用摄像装置4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拍摄,这样可以提高拍摄效果,进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拍板装置6包括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以及拍板驱动组件63;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沿着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传输装置2移送目标物体200时,目标物体200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经过;拍板驱动组件63用于驱动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运动,以推动位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的目标物体200运动,并最终使目标物体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抵触,此时目标物体200便被推动到位。另外,当目标物体200被推动到位时,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可以是夹紧目标物体200。
也即拍板驱动组件63可以驱动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靠近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运动,这样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便可以推动目标物体200,并最终使目标物体200被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夹持。其中,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可以是作为基准件,每一个目标物体200经过拍板装置6后都会被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推动到同一位置,这样拍摄装置的在传输装置2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需调整,便可以一直处于合适的拍摄位置。另外,拍板驱动组件63可以驱动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远离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运动以复位。此外,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可以是直接连接在工作台1上。
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拍板驱动组件63也可以是驱动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运动,进而使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运动推动目标物体200,并最终使目标物体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抵触;或者,拍板驱动组件63也可以是同时驱动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运动,以最终使目标物体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抵触,此时,拍板驱动组件63可以是同时驱动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二者背向运动,也可以驱动二者相向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拍板驱动组件63可以是电缸,或者拍板驱动组件63也可以是气缸等。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包括第一连接件611和多个挡杆612,各挡杆612依次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件611上,各挡杆612均用于与目标物体200抵触。也即当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与目标物体200抵触时,实际上是挡杆612与目标物体200抵触,这样设置可以降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的重量。其中,各挡杆612的排布方向可以是垂直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的排布方向。应当说明的是,当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夹紧目标物体200时,各挡杆612可以同时与目标物体200抵触。另外,挡杆612可以是长方体结构,各挡杆612的轴线可以是平行的。
在实际使用时,第一连接件611可以是位于第一滚动件22的下方,各挡杆612分别从相邻两个第一滚动件22之间的间隔区域伸到滚动件的上方,当挡杆612抵触滚动件上方的目标物体200时,实际上是挡杆612位于第一滚动件22上方的部分与目标物体200抵触。另外,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的每一个挡杆612位于一个传输间隙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611为一杆状结构,具体的,第一连接件611可以是长方体结构。另外,各挡杆612沿着第一连接件61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此外,各挡杆612均可以是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连接件611上。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还包括第二连接件613,第二连接件613分别连接各挡杆612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611的一端,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更加牢固。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拍板装置6还包括第一检测组件64,第一检测组件64用于检测目标物体200是否进入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其中,第一检测组件64包括多个第一检测器641,各第一检测器641沿着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的排布方向依次排布。当第一检测组件64检测到目标物体200进入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时,驱动组件便驱动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运动,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
使用时,各第一检测器641均可以是设置在相邻两个滚动件之间的间隔区域内,且低于滚动件的高度,以免对目标物体200的移送产生干涉。另外,各第一检测器641通常是设置在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器641可以是光电传感器,当目标物体200运动至第一检测器641处时,会被第一检测器641检测到,当各第一检测器641均检测到目标物体200时,便说明目标物体200进入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若否,则说明目标物体200未进入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这样设置可以避免误操作。通常情况下,第一检测器641设置为两个。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拍板装置6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65,第二检测组件65用于检测目标物体200是否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抵触。当第三检测组件66加检测到目标物体200分别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抵触时,可以控制驱动组件反向动作,增大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的间距,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物体200的定位做准备。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检测组件65包括第二检测器651和第三检测器652,第二检测器651和第三检测器652均位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之间;第二检测器651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连接,并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同步运动;第三检测器652与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连接,并与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同步运动。
其中,第二检测器651和第三检测器652均可以是光电传感器,当第二检测器651和第三检测器652均检测到目标物体200时,说明第二检测组件65检测到目标物体2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抵触。
如图13所述,在一实施例中,拍板装置6还包括第三检测组件66,第三检测组件66用于判断驱动组件是否需要减速。其中,当第三检测组件66检测到目标物体200时,驱动组件开始减速,这样可以避免目标物体200受到较大冲击而损坏。另外,当第三检测组件66检测到目标物体200时,目标物体200的两端还未被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夹紧。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检测组件66包括第四检测器661、第五检测器662、第一检测器641支架以及第二检测器651支架;第四检测器661通过第一检测器641支架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连接,并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同步运动;第五检测器662通过第二检测器651支架与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连接,并与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同步运动;在第一拍板限位组件61和第二拍板限位组件62的排布方向上,第二检测器651、第四检测器661、第五检测器662以及第三检测器652依次排布。
另外,上述第一检测组件64、第二检测组件65以及第三检测组件66均与控制装置连接,且拍板驱动组件63的工作可以是受控制装置的控制。
打标装置7
打标装置7连接在工作台1上,用于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打标,以对目标物体200进行标记。其中,打标后,该目标物体200对应的标记以及该目标物体200的检测信息会被存储在控制装置内,后续操作者只需搜索标记便可以找到对应的检测信息。另外,打标装置7可以是激光打标装置,打标内容可以是相应的编号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传输装置、厚度检测装置、摄像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所述传输装置、所述厚度检测装置、所述摄像装置以及所述控制装置均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
所述传输装置具有放置目标物体的支撑面,并用于沿自身长度方向移送目标物体,使目标物体能够依次移动至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摄像装置处;
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目标物体的厚度;
所述摄像装置用于对所述目标物体进行拍摄;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连接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摄像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包括第一摄像模组和第二摄像模组,所述目标物体包括第一检测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检测面设置的第二检测面;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面进行拍摄,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二待检测面进行拍摄;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厚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沿其厚度方向形成避空槽;
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分别位于所述避空槽两侧,所述传输装置背离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一侧用于支撑放置目标物体;
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用于透过避空槽对目标物体的第二待检测面进行拍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包括传输支架和多个第一滚动件;各所述第一滚动件均连接在所述传输支架上,其中,各所述第一滚动件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各所述第一滚动件均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所述传输支架转动,其中,各所述第一滚动件的轴线均平行于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包括相机组件和相机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相机组件与所述相机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相机驱动组件与所述工作台连接,所述相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相机组件运动,以使所述相机组件靠近或者远离所述传输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组件包括多个相机,各所述相机均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上,并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各所述相机同步运动;
其中,各所述相机可以分别对目标物体的不同区域进行拍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包括支撑架、支撑板以及连接架,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摄像装置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上;
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以及所述第二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厚度支架、第二厚度支架、厚度滚动件、检测块以及厚度检测器;
其中,所述第一厚度支架与所述工作台连接;
所述第二厚度支架与所述第一厚度支架活动连接,并能够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移动;
所述厚度滚动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厚度支架上,并能够绕自身轴线相对所述第二厚度支架转动,其中,所述厚度滚动件的轴线平行于所述传输装置的宽度方向;所述厚度滚动件受到沿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的施力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厚度支架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运动;
所述检测块和所述厚度检测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厚度支架连接;所述检测块和所述厚度检测器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二厚度支架连接并能够与所述第二厚度支架同步运动;所述厚度检测器用于检测自身与所述检测块之间在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设备还包括补光装置,所述补光装置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向所述传输装置上的目标物体投射光线;
所述第一摄像模组和所述第二摄像模组分别设置在所述传输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补光装置包括第一补光模组和第二补光模组;所述第一补光模组位于所述传输装置背离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一侧,用于向目标物体的第一待检测面投射光线;所述第二补光模组位于所述传输装置背离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的一侧,用于向目标物体的第二待检测面投射光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传输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传输装置具有依次设置的第一承载区和第二承载区;
所述第一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一承载区的目标物体进行拍摄,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用于对所述第二承载区的目标物体进行拍摄。
CN202310206820.5A 2023-02-23 2023-02-23 检测设备 Pending CN1162975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06820.5A CN116297540A (zh) 2023-02-23 2023-02-23 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06820.5A CN116297540A (zh) 2023-02-23 2023-02-23 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7540A true CN116297540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91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06820.5A Pending CN116297540A (zh) 2023-02-23 2023-02-23 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754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16395A (zh) * 2024-01-05 2024-02-06 常州新区盛晖针纺织品有限公司 橡皮布生产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16395A (zh) * 2024-01-05 2024-02-06 常州新区盛晖针纺织品有限公司 橡皮布生产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7516395B (zh) * 2024-01-05 2024-03-22 常州新区盛晖针纺织品有限公司 橡皮布生产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8105A (zh) 基板检测设备
CN201672910U (zh) 一种离线锡膏测厚仪
CN101308099A (zh) 光学检查装置
JPH09506302A (ja) 位置合わせシステム
CN116297540A (zh) 检测设备
WO2002060232A1 (en) Improved laser align sensor for positioning components
US6688016B2 (en) Angular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KR101591939B1 (ko) 카메라모듈의 손떨림 보정력 검사장치
KR101573681B1 (ko) 카메라 모듈 초점 조정 장치 및 방법
KR20170034148A (ko) 모델에 따라 위치가 가변되는 자동차 헤드램프 배광 시험기
US6778680B2 (en)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markings on opposite end faces of a wood block
JP2002368378A (ja) 基板クランプ装置
CN111323944A (zh) 光学检测设备
CN105021612B (zh) 电路板双面检测设备
CN112212786A (zh) 一种电路板检测装置
CN113295618B (zh) 一种视觉定位照明装置
CN112782184A (zh)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零件检测装置
CN111953882A (zh) 基于半透镜的光轴对齐装置
CN219368674U (zh) 检测设备
CN217637931U (zh) 光学投射器测试装置
CN220772956U (zh) 一种smt贴片生产线的aoi检测装置
TWI595264B (zh) 可多方向調整鏡頭的顯微取像設備
KR102574468B1 (ko) 렌즈모듈 정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렌즈모듈 정렬방법
CN217825099U (zh) 成像系统调节装置
CN218823975U (zh) 产品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01, 1st floor, 2nd floor, 4th floor, 3rd floor, 7th floor, 1st floor, and 4th floor of Building 3, Dahua Lase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enter, No. 12 Chongqing Road, Hepi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floors of plant 17, antuoshan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haer community,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plant 2, and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plant 14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