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0027A - 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90027A CN116290027A CN202310374971.1A CN202310374971A CN116290027A CN 116290027 A CN116290027 A CN 116290027A CN 202310374971 A CN202310374971 A CN 202310374971A CN 116290027 A CN116290027 A CN 1162900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block
- wall
- groove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4000309464 bull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449 preven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24 Flood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260 vegetative to reproductive phase transition of meriste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20—Securing of slopes or inclin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F—ADDITIONAL WORK, SUCH AS EQUIPPING ROADS 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HELICOPTER LANDING STAGES, SIGNS, SNOW FENCES, OR THE LIKE
- E01F7/00—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snow, sand drifts, side-wind effects, snowslides, avalanches or falling rocks; Anti-dazzle arrangements ; Sight-screens for roads, e.g. to mask accident site
- E01F7/04—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snowslides, avalanches or falling rocks, e.g. avalanche preventing structures, galleries
- E01F7/04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gainst falling rocks, e.g. galleries, nets, rock trap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自然灾害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包括底板,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固定板,通过缓冲机构起到与泥石流进行初步阻挡防护,通过阻挡以实现对泥石流缓冲降速动作。该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通过设置翻转支撑机构,起到自动化翻转并进行支撑,从而具有对泥石流进行阻挡拦截,且通过伸缩板相互配合,起到减小防护空隙,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护坡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然灾害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泥石流防护机构(申请号:CN110424284B),此专利虽然通过缓冲板的翻转对泥石流进行拦截,但是由于推板为活动结构,只能降低极小的缓冲力度,而缓冲板在翻转后,只能通过压紧弹簧进行拉扯限位,且压紧弹簧在配合缓冲板翻转时已经处于扭曲变形状态,在泥石流在对其支撑板与缓冲板的冲击下,易使得压紧弹簧产生变形损坏,从而造成缓冲板翻转倒塌,其次,在多个缓冲板翻转打开后,相邻的两个缓冲板之间存在较大间隙,部分泥石流会直接通过,从而导致护坡性能较差,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的泥石流防护时,通过单一的支撑防护易使得缓冲板损坏,且两个缓冲板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从而导致护坡性能较差,易产生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固定板,通过所述缓冲机构起到与泥石流进行初步阻挡防护,通过阻挡以实现对泥石流缓冲降速动作。
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所述缓冲机构下方,所述固定机构通过向外侧做扩张动作,以实现与地面加大接触,对底板进行加强固定动作。
所述底板的内部设置有翻转支撑机构,所述翻转支撑机构位于所述缓冲机构一侧,通过所述翻转支撑机构实现自动化翻转动作并进行支撑,从而进一步对泥石流进行阻挡防护动作。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固定孔,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壁通过轴承安装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铲斗,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气囊。
优选地,所述气囊的一侧表面固定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侧表面,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压力筒,所述压力筒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压力筒的内壁活动套接有活塞块,所述活塞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压力杆,所述压力杆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压力筒的一侧表面,所述压力杆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
优选地,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力筒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槽的一侧内壁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行程槽,所述行程槽的底部与所述活动槽的内顶壁连通,所述活动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块,所述驱动块的一端贯穿行程槽并延伸至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驱动块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压力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有柱钉,所述柱钉的外表面与所述固定孔的内壁活动插接,所述柱钉上表面开设有防护槽,所述柱钉的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内壁开设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通槽,所述腔体的内底壁通过轴承安装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防护槽的内部,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六角块。
优选地,所述丝杆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移动环,所述移动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折弯块,所述折弯块的一端与所述腔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翻转支撑机构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分别与所述放置槽的前内壁和后内壁安装,所述驱动杆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翻转板,所述翻转板的一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与所述卡块的一端活动插接,翻转板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防护管。
优选地,所述驱动杆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翻转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置槽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翻转板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有伸缩板,所述伸缩板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通过销轴铰接有滚轮,所述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收纳槽的一侧内壁滚动接触,所述收纳槽的内底壁开设有导向槽。
优选地,所述导向槽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翻转板的上表面,所述导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下表面与所述伸缩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块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槽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块的上表面通过轴承安装有防护杆。
优选地,所述防护杆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橡胶套,所述翻转板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的内壁滑动套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挤压杆,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的内壁通过销轴铰接有摆动杆,所述摆动杆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提供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的预防方法,具体预防方法为:步骤一,通过柱钉将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底板在斜坡依次进行固定后,再通过内六角扳手顺时针转动六角块,六角块的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的转动带动移动环下降移动,移动环的下降对折弯块进行挤压,从而使其折弯块产生形变,折弯块的中部进行弯曲并通过通槽向外侧撑出,与地底产生挤压,进而实现对底板的稳定固定。
步骤二,泥石流发生时,首先会对弧形铲斗进行冲击接触,通过连接块与转杆的配合使其弧形铲斗进行圆周转动,通过泥石流带动弧形铲斗做圆周运动以削弱其冲击力,从而使其泥石流减小对固定板的冲击力,且弧形铲斗的转动通过固定板底端斜面的配合会将底板上的泥石流铲起并翻转一周后倒出,使其与后续的泥石流进行接触,从而降低后续泥石流的冲击力进行缓冲。
步骤三,当泥石流持续淹没过弧形铲斗时,其冲击力会对固定板上的气囊进行冲击挤压,使其气囊内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连接管输送至压力筒内,受气压影响使其活塞块进行移动,活塞块的移动带动压力杆进行移动并使其复位弹簧进行挤压收缩,压力杆的移动通过驱动块带动卡块进行移动,卡块的移动使其一端脱离卡槽,翻转板脱离卡块的限位后,通过扭簧与驱动杆的配合进行翻转运动。
步骤四,翻转板的翻转运动通过第二支座与摆动杆的配合使其滑块在限位滑槽内进行滑动,从而通过移动板带动挤压杆进行移动,挤压杆的移动对防护杆进行挤压,使其防护杆通过导向块带动伸缩板进行移动,此时拉伸弹簧进行拉伸运动,伸缩板通过滚轮的配合移出收纳槽内,同时滑块移动至限位滑槽的一端停止移动,通过第一支座、第二支座与摆动杆的配合对其翻转板进行支撑,此时相邻的两个伸缩板相互接触贴合,配合翻转板对泥石流进行阻挡。
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缓冲机构,起到对泥石流进行阻挡防护,通过阻挡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减缓泥石流的流速,从而便于后续对泥石流阻挡拦截的效果。
2、通过设置固定机构,起到通过对折弯块的挤压使其产生形变,从而向外侧进行扩张挤压,增大与地底接触的摩擦力,避免泥石流冲刷产生松动和脱落,从而增加底板固定时的稳定效果。
3、通过设置翻转支撑机构,起到自动化翻转并进行支撑,从而具有对泥石流进行阻挡拦截,且通过伸缩板相互配合,起到减小防护空隙,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护坡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底板结构立体图;
图3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气囊结构立体图;
图4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5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柱钉结构立体图;
图6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弧形铲斗结构立体图;
图7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翻转板结构立体图;
图8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图7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9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图7中C处结构放大图;
图10为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的移动板结构立体图。
图中:1、底板;2、固定板;21、放置槽;22、固定块;23、转杆;24、连接块;25、弧形铲斗;26、气囊;27、连接管;28、压力筒;29、活塞块;210、压力杆;211、复位弹簧;212、行程槽;213、卡块;214、驱动块;3、柱钉;31、防护槽;32、通槽;33、丝杆;34、六角块;35、移动环;36、折弯块;4、驱动杆;41、翻转板;42、卡槽;43、防护管;44、扭簧;45、伸缩板;46、滚轮;47、导向槽;48、导向块;49、拉伸弹簧;410、防护杆;411、橡胶套;412、限位滑槽;413、滑块;414、移动板;415、挤压杆;416、第一支座;417、摆动杆;418、第二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10,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固定板2,通过缓冲机构起到与泥石流进行初步阻挡防护,通过阻挡以实现对泥石流缓冲降速动作。
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位于缓冲机构下方,固定机构通过向外侧做扩张动作,以实现与地面加大接触,对底板1进行加强固定动作。
底板1的内部设置有翻转支撑机构,翻转支撑机构位于缓冲机构一侧,通过翻转支撑机构实现自动化翻转动作并进行支撑,从而进一步对泥石流进行阻挡防护动作。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初步阻挡缓冲,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固定孔,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21,固定板2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固定块22,固定块22的内壁通过轴承安装有转杆23,转杆2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连接块24,连接块2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铲斗25,转杆23通过连接块24的配合起到带动弧形铲斗25进行圆周运动,且固定板2的下端呈弧形状,从而便于配合弧形铲斗25将泥石流铲起的作用,通过持续的圆周运动并将泥石流铲起和倾倒,从而降低后续的泥石流的冲击力,固定板2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气囊26。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复位移动,气囊26的一侧表面固定连通有连接管27,连接管2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固定板2的另一侧表面,连接管27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压力筒28,气囊26在受到挤压后通过连接管27将气体输送至压力筒28内,压力筒28的下表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压力筒28的内壁活动套接有活塞块29,活塞块29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压力杆210,压力杆210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压力筒28的一侧表面,压力杆210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211,压力筒28受到气体压力后对活塞块29进行挤压,使其活塞块29带动压力杆210进行移动,此时复位弹簧211进行挤压收缩,在气体压力消失后,通过复位弹簧211的复位作用带动活塞块29与压力杆210进行复位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移动行程限定,复位弹簧211的一端与活塞块29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复位弹簧211的另一端与压力筒2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放置槽21的一侧内壁开设有活动槽,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行程槽212,行程槽212的底部与活动槽的内顶壁连通,活动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有卡块213,卡块2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块214,驱动块214的一端贯穿行程槽212并延伸至底板1的上表面,行程槽212起到对驱动块214的移动行程进行限定的作用,驱动块214的移动起到带动卡块213在活动槽内移动。
通过设置缓冲机构,起到对泥石流进行阻挡防护,通过阻挡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减缓泥石流的流速,从而便于后续对泥石流阻挡拦截的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便于转动,驱动块214的一侧表面与压力杆210的一端固定连接,压力杆210的移动起到带动驱动块214进行运动,固定机构包括有柱钉3,柱钉3的外表面与固定孔的内壁活动插接,柱钉3上表面开设有防护槽31,柱钉3的内部开设有腔体,腔体的内壁开设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通槽32,腔体的内底壁通过轴承安装有丝杆33,丝杆33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防护槽31的内部,丝杆3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六角块34,防护槽31起到在柱钉3插入地底进行敲打时,对其内部的六角块34进行防护的作用,通过六角块34起到便于通过内六角扳手带动丝杆33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与地底稳定固定,丝杆33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移动环35,移动环3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折弯块36,折弯块36的一端与腔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丝杆33的转动起到带动移动环35进行移动,移动环35的移动起到对折弯块36进行挤压,使其产生形变增大摩擦力,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翻转支撑机构包括驱动杆4,驱动杆4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分别与放置槽21的前内壁和后内壁安装,驱动杆4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翻转板41,驱动杆4配合翻转板41进行翻转支撑的作用,翻转板41的一端开设有卡槽42,卡槽42的内壁与卡块213的一端活动插接,卡块213通过卡槽42的配合起到对翻转板41进行限位固定的作用,翻转板41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防护管43。
通过设置固定机构,起到通过对折弯块36的挤压使其产生形变,从而向外侧进行扩张挤压,增大与地底接触的摩擦力,避免泥石流冲刷产生松动和脱落,从而增加底板1固定时的稳定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自动化翻转支撑,驱动杆4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扭簧44,扭簧44的一端与翻转板4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扭簧44的复位作用通过驱动杆4起到带动翻转板41进行翻转,扭簧44的另一端与放置槽2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翻转板41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收纳槽,收纳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有伸缩板45,伸缩板45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内壁通过销轴铰接有滚轮46,伸缩板45通过滚轮46配合起到便于进行伸缩运动,滚轮46的外表面与收纳槽的一侧内壁滚动接触,收纳槽的内底壁开设有导向槽47。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减小防护空隙,导向槽4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翻转板41的上表面,导向槽47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48,导向块48的下表面与伸缩板4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导向块48与导向槽47的配合使用,起到带动伸缩板45导向移动,通过伸缩板45相互接触,从而减小防护空隙,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护坡性能的效果,导向块48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49,拉伸弹簧49的复位作用通过导向块48起到带动伸缩板45复位移动,拉伸弹簧49的一端与导向槽47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导向块48的上表面通过轴承安装有防护杆410。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泥石流的稳定支撑拦截,防护杆410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橡胶套411,防护杆410的转动与橡胶套411配合起到减小摩擦,提高使用寿命的作用,翻转板41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滑槽412,限位滑槽412的内壁滑动套接有滑块413,滑块4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414,移动板414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挤压杆415,滑块413的移动通过移动板414起到带动挤压杆415进行移动,挤压杆415的移动起到对防护杆410进行挤压,移动板4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座416,第一支座416的内壁通过销轴铰接有摆动杆417,摆动杆417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第二支座418,通过第一支座416、第二支座418和摆动杆417的配合使用,起到对翻转板41进行稳定支撑,从而对泥石流进行阻挡拦截,第二支座41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表面与底板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翻转支撑机构,起到自动化翻转并进行支撑,从而具有对泥石流进行阻挡拦截,且通过伸缩板45相互配合,起到减小防护空隙,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护坡性能的效果。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图10,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的预防方法,具体预防方法为:步骤一,通过柱钉3将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底板1在斜坡依次进行固定后,再通过内六角扳手顺时针转动六角块34,六角块34的转动带动丝杆33转动,丝杆33的转动带动移动环35下降移动,移动环35的下降对折弯块36进行挤压,从而使其折弯块36产生形变,折弯块36的中部进行弯曲并通过通槽32向外侧撑出,与地底产生挤压,进而实现对底板1的稳定固定;
步骤二,泥石流发生时,首先会对弧形铲斗25进行冲击接触,通过连接块24与转杆23的配合使其弧形铲斗25进行圆周转动,通过泥石流带动弧形铲斗25做圆周运动以削弱其冲击力,从而使其泥石流减小对固定板2的冲击力,且弧形铲斗25的转动通过固定板2底端斜面的配合会将底板1上的泥石流铲起并翻转一周后倒出,使其与后续的泥石流进行接触,从而降低后续泥石流的冲击力进行缓冲;
步骤三,当泥石流持续淹没过弧形铲斗25时,其冲击力会对固定板2上的气囊26进行冲击挤压,使其气囊26内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连接管27输送至压力筒28内,受气压影响使其活塞块29进行移动,活塞块29的移动带动压力杆210进行移动并使其复位弹簧211进行挤压收缩,压力杆210的移动通过驱动块214带动卡块213进行移动,卡块213的移动使其一端脱离卡槽42,翻转板41脱离卡块213的限位后,通过扭簧44与驱动杆4的配合进行翻转运动;
步骤四,翻转板41的翻转运动通过第二支座418与摆动杆417的配合使其滑块413在限位滑槽412内进行滑动,从而通过移动板414带动挤压杆415进行移动,挤压杆415的移动对防护杆410进行挤压,使其防护杆410通过导向块48带动伸缩板45进行移动,此时拉伸弹簧49进行拉伸运动,伸缩板45通过滚轮46的配合移出收纳槽内,同时滑块413移动至限位滑槽412的一端停止移动,通过第一支座416、第二支座418与摆动杆417的配合对其翻转板41进行支撑,此时相邻的两个伸缩板45相互接触贴合,配合翻转板41对泥石流进行阻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固定板(2),通过所述缓冲机构起到与泥石流进行初步阻挡防护,通过阻挡以实现对泥石流缓冲降速动作;
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所述缓冲机构下方,所述固定机构通过向外侧做扩张动作,以实现与地面加大接触,对底板(1)进行加强固定动作;
所述底板(1)的内部设置有翻转支撑机构,所述翻转支撑机构位于所述缓冲机构一侧,通过所述翻转支撑机构实现自动化翻转动作并进行支撑,从而进一步对泥石流进行阻挡防护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呈矩形阵列分布的固定孔,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21),所述固定板(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固定块(22),所述固定块(22)的内壁通过轴承安装有转杆(23),所述转杆(2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连接块(24),所述连接块(2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铲斗(25),所述固定板(2)的一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气囊(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26)的一侧表面固定连通有连接管(27),所述连接管(2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固定板(2)的另一侧表面,所述连接管(27)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压力筒(28),所述压力筒(28)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压力筒(28)的内壁活动套接有活塞块(29),所述活塞块(29)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压力杆(210),所述压力杆(210)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压力筒(28)的一侧表面,所述压力杆(210)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2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211)的一端与所述活塞块(29)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211)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力筒(28)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槽(21)的一侧内壁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行程槽(212),所述行程槽(212)的底部与所述活动槽的内顶壁连通,所述活动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有卡块(213),所述卡块(2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块(214),所述驱动块(214)的一端贯穿行程槽(212)并延伸至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块(214)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压力杆(21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有柱钉(3),所述柱钉(3)的外表面与所述固定孔的内壁活动插接,所述柱钉(3)上表面开设有防护槽(31),所述柱钉(3)的内部开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内壁开设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通槽(32),所述腔体的内底壁通过轴承安装有丝杆(33),所述丝杆(33)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防护槽(31)的内部,所述丝杆(3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六角块(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33)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移动环(35),所述移动环(3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折弯块(36),所述折弯块(36)的一端与所述腔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翻转支撑机构包括驱动杆(4),所述驱动杆(4)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分别与所述放置槽(21)的前内壁和后内壁安装,所述驱动杆(4)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翻转板(41),所述翻转板(41)的一端开设有卡槽(42),所述卡槽(42)的内壁与所述卡块(213)的一端活动插接,翻转板(41)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防护管(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4)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扭簧(44),所述扭簧(44)的一端与所述翻转板(4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扭簧(44)的另一端与所述放置槽(2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翻转板(41)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有伸缩板(45),所述伸缩板(45)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呈对称分布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通过销轴铰接有滚轮(46),所述滚轮(46)的外表面与所述收纳槽的一侧内壁滚动接触,所述收纳槽的内底壁开设有导向槽(4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4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翻转板(41)的上表面,所述导向槽(47)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导向块(48),所述导向块(48)的下表面与所述伸缩板(4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块(48)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拉伸弹簧(49),所述拉伸弹簧(49)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槽(47)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块(48)的上表面通过轴承安装有防护杆(4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杆(410)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橡胶套(411),所述翻转板(41)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滑槽(412),所述限位滑槽(412)的内壁滑动套接有滑块(413),所述滑块(41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移动板(414),所述移动板(414)的两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呈对称分布的挤压杆(415),所述移动板(4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座(416),所述第一支座(416)的内壁通过销轴铰接有摆动杆(417),所述摆动杆(417)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第二支座(418),所述第二支座(41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的预防方法,其预防方法为:步骤一,通过柱钉(3)将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底板(1)在斜坡依次进行固定后,再通过内六角扳手顺时针转动六角块(34),六角块(34)的转动带动丝杆(33)转动,丝杆(33)的转动带动移动环(35)下降移动,移动环(35)的下降对折弯块(36)进行挤压,从而使其折弯块(36)产生形变,折弯块(36)的中部进行弯曲并通过通槽(32)向外侧撑出,与地底产生挤压,进而实现对底板(1)的稳定固定;
步骤二,泥石流发生时,首先会对弧形铲斗(25)进行冲击接触,通过连接块(24)与转杆(23)的配合使其弧形铲斗(25)进行圆周转动,通过泥石流带动弧形铲斗(25)做圆周运动以削弱其冲击力,从而使其泥石流减小对固定板(2)的冲击力,且弧形铲斗(25)的转动通过固定板(2)底端斜面的配合会将底板(1)上的泥石流铲起并翻转一周后倒出,使其与后续的泥石流进行接触,从而降低后续泥石流的冲击力进行缓冲;
步骤三,当泥石流持续淹没过弧形铲斗(25)时,其冲击力会对固定板(2)上的气囊(26)进行冲击挤压,使其气囊(26)内的气体被挤压后通过连接管(27)输送至压力筒(28)内,受气压影响使其活塞块(29)进行移动,活塞块(29)的移动带动压力杆(210)进行移动并使其复位弹簧(211)进行挤压收缩,压力杆(210)的移动通过驱动块(214)带动卡块(213)进行移动,卡块(213)的移动使其一端脱离卡槽(42),翻转板(41)脱离卡块(213)的限位后,通过扭簧(44)与驱动杆(4)的配合进行翻转运动;
步骤四,翻转板(41)的翻转运动通过第二支座(418)与摆动杆(417)的配合使其滑块(413)在限位滑槽(412)内进行滑动,从而通过移动板(414)带动挤压杆(415)进行移动,挤压杆(415)的移动对防护杆(410)进行挤压,使其防护杆(410)通过导向块(48)带动伸缩板(45)进行移动,此时拉伸弹簧(49)进行拉伸运动,伸缩板(45)通过滚轮(46)的配合移出收纳槽内,同时滑块(413)移动至限位滑槽(412)的一端停止移动,通过第一支座(416)、第二支座(418)与摆动杆(417)的配合对其翻转板(41)进行支撑,此时相邻的两个伸缩板(45)相互接触贴合,配合翻转板(41)对泥石流进行阻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74971.1A CN116290027A (zh) | 2023-04-10 | 2023-04-10 | 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374971.1A CN116290027A (zh) | 2023-04-10 | 2023-04-10 | 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90027A true CN116290027A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6834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374971.1A Pending CN116290027A (zh) | 2023-04-10 | 2023-04-10 | 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90027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148159A (zh) * | 2024-05-13 | 2024-06-07 | 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岩土基坑支护装置 |
CN118184093A (zh) * | 2024-05-15 | 2024-06-14 | 济南舜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 |
-
2023
- 2023-04-10 CN CN202310374971.1A patent/CN11629002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148159A (zh) * | 2024-05-13 | 2024-06-07 | 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岩土基坑支护装置 |
CN118148159B (zh) * | 2024-05-13 | 2024-07-02 | 甘肃省建设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岩土基坑支护装置 |
CN118184093A (zh) * | 2024-05-15 | 2024-06-14 | 济南舜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给排水用污泥脱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290027A (zh) | 一种次生灾害的预防装置及预防方法 | |
CN116791497A (zh) | 一种边坡落石缓冲防护装置 | |
CN111705714A (zh) | 一种公路减振降噪的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6892243A (zh) | 一种市政工程管道排水疏通装置及方法 | |
CN110029611B (zh) | 一种市政道路的故障隔离栏杆 | |
CN211772866U (zh) | 一种建筑桥梁支撑柱的防倾倒结构 | |
CN213517605U (zh) | 一种结构稳定的数字式地下管线探测仪 | |
CN116044467A (zh) | 沿空留巷挡矸装置 | |
CN211172994U (zh) | 建筑工程用加固支撑装置 | |
CN212422701U (zh) | 一种卡车后轮间隙防碎石装置 | |
CN210177999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防护网装置 | |
CN210975527U (zh) | 一种桥梁排水防堵装置 | |
CN110264914B (zh) | 一种能够防撞击的户外广告牌 | |
CN211103924U (zh) | 一种基于插销固定原理的汽车轮胎保存装置 | |
CN211006620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地基压实设备 | |
CN112196595A (zh) | 一种煤矿开采用临时支护架 | |
CN218521621U (zh) | 一种钢结构梁用支撑装置 | |
CN220117482U (zh) | 幕墙飘带雨水导流装置 | |
CN214940481U (zh) | 一种地基基础沉降度检测设备 | |
CN214692357U (zh) | 一种便于携带的建筑沥青收卷装置 | |
CN117722126B (zh) | 一种公路工程检测的钻孔装置及钻孔方法 | |
CN102563294A (zh) | 电视机臂摆升降机 | |
CN112222175B (zh) | 针对污染土壤的土壤修复装置 | |
CN214738129U (zh) | 一种城市管廊明挖用防坍塌装置 | |
CN118009105B (zh) | 一种具有对管线固定作用的建筑施工管线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