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1415A - 吸尘器基站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1415A
CN116261415A CN202180068264.9A CN202180068264A CN116261415A CN 116261415 A CN116261415 A CN 116261415A CN 202180068264 A CN202180068264 A CN 202180068264A CN 116261415 A CN116261415 A CN 116261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mber
base station
dust
clea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82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玄雨
李东财
郑映翰
辛镇赫
金成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300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46863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367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52602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261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1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009Storing devices ; Supports, stands or hol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009Storing devices ; Supports, stands or holders
    • A47L9/0063External storing devices; Stands, casings or the like for the storage of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8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 e.g. adaptation or attachment to the suction cleaner; Controlling suction cleaners by electric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2201/00Robotic cleaning machines, i.e.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travelling movement or the cleaning operation
    • A47L2201/02Docking stations; Docking operations
    • A47L2201/024Emptying dust or waste liquid contain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基站,其包括:罩体;集尘马达,产生吸入吸尘器的集尘桶内部的灰尘的吸力;集尘部,配置于集尘马达的重力方向上侧;结合部,包括供吸尘器结合的结合面;以及固定单元,在吸尘器结合于结合部的情况下,固定吸尘器,由此具有无需用户施加额外的力就能够密封吸尘器的效果。

Description

吸尘器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尘器基站,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将存储于吸尘器的灰尘吸入到基站内部的吸尘器基站。
背景技术
通常,吸尘器是以利用电来吸入空气的方式吸入较小的垃圾或灰尘,并将其填充于产品内的集尘桶的家用电器,通常将其称作真空吸尘器。
这样的吸尘器可以划分为手动吸尘器和自动吸尘器,所述手动吸尘器是用户直接使吸尘器移动并进行清扫的吸尘器,所述自动吸尘器是自动行驶并进行清扫的吸尘器。手动吸尘器可以根据吸尘器的形态而划分为罐式(canister-type)吸尘器、立式(upright)吸尘器、手持式吸尘器以及杆式(stick-type)吸尘器等。
以往,在家庭用吸尘器中大多数使用罐式吸尘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集尘桶和吸尘器主体构成为一体从而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手持式吸尘器和杆式吸尘器。
在罐式吸尘器中,利用橡胶软管(hose)或管(pipe)来连接主体和吸入口,可以根据情况将刷子装配于吸入口使用。
手持式吸尘器(Hand Vacuum Cleaner)是最大限度提高了便携性的吸尘器,虽然其重量轻,但是由于长度较短从而需要蹲下进行清扫,因此清扫区域存在限制。因此,用于诸如书桌、沙发上或汽车内的局部场所的清扫。
杆式吸尘器可以站立使用,因此在不弯腰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清扫。因此,有利于在宽敞的区域移动并进行清扫。与对窄小的空间进行清扫的手持式吸尘器相比,杆式吸尘器可以对更宽敞的空间进行清扫,并且能够对手无法触及的高处进行清扫。近年来,通过以模块形态提供杆式吸尘器,从而对多样的对象主动地变更吸尘器类型并使用。
另外,最近,正在使用一种在没有用户的操作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清扫的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通过在待清扫区域自行行驶的同时从地面吸入灰尘等异物来自动清扫待清扫区域。
为此,扫地机器人包括:距离传感器,用于感测到设置于清扫区域内的家具、办公用品或墙壁等障碍物的距离;以及左侧轮和右侧轮,用于扫地机器人的移动。
在此,左侧轮和右侧轮分别构成为通过左轮马达和右轮马达来旋转,随着左轮马达和右轮马达的驱动,扫地机器人自行转换方向并清扫室内。
但是,现有的手持式吸尘器、杆式吸尘器以及扫地机器人,由于储存收集到的灰尘的集尘桶的容量较小,因此存在需要用户每次清空集尘桶的麻烦。
另外,存在当清空集尘桶时,因灰尘飞散而对用户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
另外,存在当集尘桶的残留灰尘未被去除时,吸尘器的吸力下降的问题。
另外,存在当集尘桶的残留灰尘未被去除时,因残留物而产生恶臭的问题。
现有专利文献US2020-0129025A1公开了一种与杆式真空吸尘器组合的粉尘容器。
在上述现有专利文献的粉尘容器(dust bin)和真空吸尘器的组合中,密封构件可以与灰尘出口的大小对应地形成,并且配置为包围灰尘出口。
现有专利文献的密封构件固定配置在粉尘流入口上,以密封粉尘容器和真空吸尘器的杯主体之间。
通过这种构成,在用户将真空吸尘器插入到粉尘容器时,粉尘容器和真空吸尘器之间的间隔可以被密封。
但是,在现有专利文献中,存在为了密封,用户需要施力将真空吸尘器推入粉尘容器的不便。
另外,现有专利文献仅单纯地公开了密封真空吸尘器和粉尘容器之间的密封构件,存在不能通过固定真空吸尘器来防止在去除粉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晃动或真空吸尘器和粉尘容器之间的分离的限制。
另一方面,在现有专利文献KR2020-0074054A中,公开了一种真空吸尘器和对接基站。
在上述吸尘器基站的情况下,与集尘桶对接的结构配置在上部面。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从吸尘器分离集尘桶之后仅结合集尘桶的方法,但是存在需要用户直接从吸尘器分离集尘桶的不便。
另外,在上述的真空吸尘器中,延伸管、吸入口以及集尘桶的轴并排配置。此时,即使能够将安装有集尘桶的状态的吸尘器结合于基站,也至少需要弯折两次能够使灰尘和空气流动的流路,才能吸入到基站的内部。因此,流路结构变得复杂,存在集尘效率下降的限制。
此时,在上述真空吸尘器中,在集尘桶设置有排出空气的吐出口,在对接基站设置有开闭吐出口的开闭装置。
但是,就所述开闭装置而言,虽然能够通过封堵吐出口来发挥阻断外部的空气流入的作用,但是存在无法执行密封集尘桶和基站之间的功能的限制。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基站的结构,其不仅在集尘桶被安装在真空吸尘器的状态下将真空吸尘器结合于基站而且能够最小化流路损失。
此外,由于随着在真空吸尘器和集尘桶结合的状态下放置于基站,基站需要的固定力增加,因此需要开发不仅密封吸尘器和基站之间,而且能够使吸尘器固定于基站的结构。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需要用户每次清空集尘桶的麻烦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清空集尘桶时灰尘飞散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没有用户的额外的操作,也能够去除集尘桶内的灰尘,从而能够提高用户便利性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安装有延伸管和清扫模块的状态下放置吸尘器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吸尘器被放置的状态下也能够最小化在水平面上占据的空间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小化收集灰尘的流动力的损失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吸尘器被放置的状态下无法从外部看到集尘桶内的灰尘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防止剩余灰尘残留在集尘桶内部,来去除因残留物而引起的恶臭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真空吸尘器和集尘桶结合的状态下使基站固定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吸尘器结合于基站时,即便用户不施加力也能够密封吸尘器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吸尘器结合于基站时,能够感测吸尘器的结合并自动地密封吸尘器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在两侧同时对吸尘器的集尘桶加压,来稳定地固定集尘桶的吸尘器基站。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未结合吸尘器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供固定构件出入的空间和固定构件向外部露出的吸尘器基站。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可以包括:罩体;集尘马达,容纳于所述罩体的内部,产生吸入吸尘器的集尘桶内部的灰尘的吸力;集尘部,容纳于所述罩体的内部,捕集所述集尘桶内部的灰尘;结合部,配置于所述罩体,包括供所述吸尘器结合的结合面;以及固定单元,在所述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结合部的情况下,固定所述吸尘器。
所述固定单元可以包括:固定部马达,提供动力;以及固定构件,从所述集尘桶的外侧向所述集尘桶移动,以固定所述集尘桶。
此时,从所述固定部马达施加的旋转力可以通过被转换为直线运动,使所述固定构件移动。
所述固定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马达结合,利用所述固定部马达的动力来旋转,使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直线移动;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随着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而直线移动;固定部壳体,结合有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联接臂,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直线移动时,使所述固定构件移动;以及连接销,使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联接臂连接。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还可以包括与所述固定部马达的轴结合的凸轮主体。
所述连接杆可以从所述凸轮主体凸出形成,并且配置为从所述凸轮主体的旋转轴偏离。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还可以包括:凸轮主体,供所述固定部马达的轴结合;第一凸轮,从所述凸轮主体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凸出延伸规定角度而形成;以及第二凸轮,从所述凸轮主体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凸出延伸而形成,以所述凸轮主体的旋转轴为基准与所述第一凸轮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还可以包括:凸轮结合部,连接杆插入结合于所述凸轮结合部,以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一起移动;以及引导部,从所述凸轮结合部延伸而形成,与所述固定部壳体结合。
所述凸轮结合部可以包括:结合部主体;以及连接杆结合孔,在所述结合部主体以长孔形态形成,所述连接杆插入结合于所述连接杆结合孔。
所述引导部可以包括:引导部主体,从所述凸轮结合部的两侧端部延伸而形成;引导杆结合孔,在所述引导部主体以长孔形态形成,所述固定部壳体的引导杆插入结合于所述引导杆结合孔;以及销结合孔,形成于所述引导部主体,与所述联接臂连接的连接销的一侧端部插入结合于所述销结合孔。
所述固定部壳体可以包括:壳体主体;凸轮容纳孔,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容纳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引导杆,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固定部壳体可以包括:下部止动件,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为带有台阶,配置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重力方向下侧;上部止动件,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为带有台阶,配置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重力方向上侧;引导筋,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连接所述下部止动件和所述上部止动件;以及引导轨道,形成于所述下部止动件,容纳所述连接销。
所述联接臂可以包括:臂主体;第一结合孔,形成于所述臂主体的一侧端部,所述连接销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孔;以及第二结合孔,形成于所述臂主体的另一侧端部,与所述固定构件结合。
所述固定构件可以包括:铰链部,形成于所述密封框架的一侧端部,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罩体;臂结合部,从所述密封框架凸出形成,所述联接臂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臂结合部;第一加压部,设置为可从所述结合部的侧壁向所述集尘桶往复移动,对应于所述集尘桶的形态来形成;第二加压部,与所述第一加压部连接,对应于所述吸尘器的电池罩体的形态来形成;以及移动密封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加压部的所述集尘桶方向的面,气密所述集尘桶。
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还可以包括:充电部,向所述吸尘器供电;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结合部、所述充电部以及所述固定单元。
所述结合部还可以包括结合传感器,所述结合传感器感测所述吸尘器是否结合于所述结合部。
在所述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结合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固定部马达运转。
当通过所述充电部对所述吸尘器的电池施加电源时,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固定部马达运转。
所述固定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马达结合,利用所述固定部马达的动力来旋转;第二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将所述固定部马达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移动;第三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将所述固定部马达的旋转力转化为直线移动,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以及固定部联接件,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联接结合。
所述结合部还可以包括:侧壁,配置于所述结合面的两侧面,与所述结合面垂直连接;以及固定构件出入孔,在所述侧壁形成为所述固定构件能够出入。
所述固定单元可以包括固定部壳体,所述固定部壳体与所述侧壁结合,固定构件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壳体。
所述固定部壳体还可以包括开闭所述固定构件出入孔的挡板。
所述固定单元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挡板联接结合的挡板联接件。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可以包括:齿轮框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的第一齿轮齿;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从所述齿轮框架凸出形成,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联接件。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还可以包括引导筋,所述引导筋从所述齿轮框架延伸形成,并且可滑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还可以包括弹簧容纳槽,所述弹簧容纳槽形成于所述齿轮框架,并沿所述齿轮框架的长轴方向形成为将弹簧容纳于内部。
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可以包括:引导轨道,容纳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滑动;以及第二齿轮齿,从所述引导轨道凸出形成,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
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可以包括:挡板动作壁,从所述引导轨道弯折延伸而形成;以及挡板动作销,从所述挡板动作壁凸出形成,与所述挡板联接件结合。
所述固定单元还可以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结合,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
所述固定部壳体还可以包括:壳体主体,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可以直线移动地容纳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内部;以及挡板孔,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与所述固定构件出入孔连通,形成为所述固定构件能够往复移动。
所述固定部壳体还可以包括壳体盖,所述壳体盖与所述壳体主体结合,并形成有引导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的引导孔。
所述固定部壳体还可以包括铰链槽,所述铰链槽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并且形成为与所述固定构件铰链结合。
所述固定构件可以包括:密封框架,从所述集尘桶的外侧向所述集尘桶移动;铰链部,形成于所述密封框架的一侧端部,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壳体;联接结合部,与所述密封框架结合,所述固定部联接件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联接结合部;以及第一加压部,配置于所述密封框架的所述集尘桶方向面,对应于所述集尘桶的形态来形成。
所述固定构件可以包括第二加压部,所述第二加压部与所述第一加压部连接,对应于所述吸尘器的电池罩体的形态来形成。
所述固定构件可以包括移动密封件,所述移动密封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加压部的所述集尘桶方向面,并且气密所述集尘桶。
技术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具有能够消除需要用户每次清空集尘桶的麻烦的效果。
另外,具有在清空集尘桶时,能够通过将集尘桶内的灰尘吸入到基站内部来防止灰尘飞散的效果。
另外,由于即使没有用户的额外的操作,也能够通过感测吸尘器的结合来开放灰尘通过孔,并且能够随着集尘马达的运转去除集尘桶内的灰尘,因此具有能够提供用户便利性的效果。
另外,具有能够将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同时结合,并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去除杆式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的集尘桶内的灰尘的效果。
另外,当吸尘器基站感测到集尘桶的结合时,拉动杆来压缩集尘桶,因此具有可以通过防止剩余灰尘残留在集尘桶内来提高吸尘器的吸力的效果。
另外,具有能够通过防止剩余灰尘残留在集尘桶内来去除残留物产生的恶臭的效果。
另外,具有能够在安装有延伸管和清扫模块的状态下将吸尘器放置于吸尘器基站的效果。
另外,具有即使在吸尘器放置于吸尘器基站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在水平面上占据的空间最小的效果。
另外,由于与集尘桶连通的流路向下方仅弯折一次,因此具有最小化用于集尘的流动力的损失的效果。
另外,具有在吸尘器放置于吸尘器基站的状态下无法从外部看到集尘桶内的灰尘的效果。
另外,具有能够在吸尘器和集尘桶结合的状态下,通过对集尘桶的外侧面加压来固定的效果。
另外,由于在将吸尘器结合于基站时,通过感测吸尘器的结合而自动地固定吸尘器的集尘桶,因此具有即便用户不施加额外的力,也能够气密吸尘器的效果。
另外,在将吸尘器结合于基站时,通过感测吸尘器的结合来自动密封吸尘器,由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止灰尘飞散的效率的效果。
另外,由于同时在两侧对吸尘器的集尘桶加压,因此具有能够稳定地固定集尘桶的效果。
另外,在未结合吸尘器的情况下,固定构件和固定构件出入的空间被挡板封挡,从而具有无法从外部看到内部结构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由吸尘器基站、第一吸尘器以及第二吸尘器构成的灰尘去除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尘去除系统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尘去除系统的第一吸尘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的重心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的重心和吸尘器基站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6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图5的概略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结合部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固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在固定单元动作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单元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单元被安装在结合部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固定有第一吸尘器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第一吸尘器和门单元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的集尘桶下侧面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第一吸尘器和盖开放单元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固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在固定单元动作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固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在固定单元动作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中,仅第三动力传递构件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中,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和第三动力传递构件均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被安装于结合部的状态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固定有第一吸尘器的状态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固定感测部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可以进行多样的变更,可以具有各种实施例,因此在附图中示出特定的实施例,并且在详细的说明中进行具体说明。这并不旨将本发明限定为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应当被解释为涵盖了本发明的思想和技术范围内包含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
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的实施例,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除非在上下文中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单数的表达可以包括复数的表达。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包括技术或科学术语在内的这里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可以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诸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可以被解释为具有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除非在本发明中另有明确定义,否则可以不被解释为理想或过于形式的含义。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由吸尘器基站、第一吸尘器以及第二吸尘器构成的灰尘去除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尘去除系统的构成的概略图。
参照图1和图2,本说明书一实施例的灰尘去除系统10可以包括吸尘器基站100和吸尘器200、300。此时,吸尘器200、300可以包括第一吸尘器200和第二吸尘器300。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其中一部分构成,也不排除追加的构成。
在吸尘器基站100可以配置有第一吸尘器200和第二吸尘器300。在吸尘器基站100的侧面可以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具体而言,在吸尘器基站100的侧面可以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的主体。在吸尘器基站100的下部可以结合有第二吸尘器200。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去除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的灰尘。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去除第二吸尘器300的集尘桶(未图示)的灰尘。
另一方面,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尘去除系统的第一吸尘器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的重心的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4对第一吸尘器200的结构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是指用户手动操作的吸尘器。例如,第一吸尘器200可以是手持吸尘器或者杆式吸尘器。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第一吸尘器200可以被吸尘器基站100支撑。第一吸尘器200可以与吸尘器基站100结合。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包括主体210。主体210可以包括主体罩体211、吸入部212、灰尘分离部213、吸入马达214、空气排出盖215、把手216、延伸部217以及操作部218。
主体罩体211可以形成第一吸尘器200的外观。主体罩体211可以提供能够将吸入马达214和过滤器(未图示)容纳于内部的空间。主体罩体211可以以与圆筒相似的形态形成。
吸入部212可以从主体罩体211向外侧凸出。作为一例,吸入部212可以以内部开口的圆筒形状形成。吸入部212可以与延伸管280连通。吸入部212可以提供可供含有灰尘的空气流动的流路(以下,可以称作“吸入流路”)。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形成贯穿圆筒形状的吸入部212的中心的虚拟的中心线。即,可以形成通过吸入流路的中心的虚拟的吸入流路中心线a2。
灰尘分离部213可以与吸入部212连通。灰尘分离部213可以分离经由吸入部212吸入到内部的灰尘。灰尘分离部213可以与集尘桶220连通。
例如,灰尘分离部213可以是能够通过旋流来分离灰尘的旋流器。此外,灰尘分离部213可以与吸入部212连通。由此,经由吸入部212吸入的空气和灰尘沿着灰尘分离部213的内周面进行螺旋流动。因此,可以以灰尘分离部213的中心轴为基准产生旋流。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旋流的中心轴可以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虚拟的旋流中心轴线a4。
吸入马达214可以产生吸入空气的吸力。吸入马达214可以容纳于主体罩体211内。吸入马达214可以通过旋转来产生吸力。作为一例,吸入马达214可以以与圆筒形态相似地形成。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形成延伸吸入马达214的中心轴的虚拟的马达轴线a1。
空气排出盖215可以配置在主体罩体211的轴向一侧。在空气排出盖215可以容纳有用于过滤空气的过滤器。作为一例,在空气排出盖215可以容纳有高效微粒(HEPA)过滤器。
在空气排出盖215可以形成有空气排出口215a,所述空气排出口215a排出通过吸入马达214的吸力吸入的空气。
在空气排出盖215可以配置有流动引导件。流动引导件可以引导通过空气排出口215a排出的空气的流动。
把手216可以被用户握持。把手216可以配置在吸入马达214的后方。作为一例,把手216可以形成为与圆柱形状相似。或者,把手216可以形成为弯曲的圆柱形状。把手216可以配置为与主体罩体211或吸入马达214或灰尘分离部213形成规定角度。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形成延伸把手216的中心轴的虚拟的把手轴线a3。
吸入马达214的轴可以配置在吸入部212和把手216之间。
即,马达轴线a1可以配置在吸入部212和把手216之间。
此外,把手轴线a3可以与马达轴线a1或吸入流路中心线a2形成规定角度。由此,把手轴线a3可以具有与马达轴线a1或吸入流路中心线a2彼此交叉的交叉点。
另一方面,马达轴线a1、吸入流路中心线a2以及把手轴线a3可以配置在同一平面S1上。
通过这种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吸尘器200的整体重心可以以所述平面S1为中心对称。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方可以是指以吸入马达214为基准配置有吸入部212的方向,后方可以是指配置有把手216的方向。
把手216的顶面可以形成第一吸尘器200的顶面的一部分外观。由此,能够防止在用户握持把手216的情况下第一吸尘器200的一部分构成与用户的胳膊接触。
延伸部217可以从把手216向主体罩体211延伸。延伸部217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
操作部218可以配置于把手216。操作部218可以配置在形成于把手216的上部区域的倾斜面。用户可以通过操作部218输入第一吸尘器200的运转指令或停止指令。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包括集尘桶220。集尘桶220可以与灰尘分离部213连通。集尘桶220可以存储在灰尘分离部213分离出的灰尘。
集尘桶220可以包括集尘桶主体221、排出盖222、集尘桶压缩杆223以及压缩件224。
集尘桶主体221可以提供存储在灰尘分离部213分离出的灰尘的空间。作为一例,集尘桶主体221可以形成为与圆筒形态相似。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形成延伸集尘桶主体221的中心轴的虚拟的集尘桶轴线a5。作为一例,集尘桶轴线a5可以与马达轴线a1配置在同轴上。由此,集尘桶轴线a5也可以配置在包括马达轴线a1、吸入流路中心线a2以及把手轴线a3形成的平面S1上。
集尘桶主体221的下侧面的一部分可以开放。另外,在集尘桶主体221的下侧面可以形成有底面延伸部221a。底面延伸部221a可以形成为封堵集尘桶主体221的下侧面的一部分。
集尘桶220可以包括排出盖222。排出盖222可以配置于集尘桶220的下侧面。排出盖222可以选择性地开闭向下方开口的集尘桶220的下部。
排出盖222可以包括盖主体222a、铰链部222b以及结合杆222c。盖主体222a可以形成为封堵集尘桶主体221的下侧面的一部分。盖主体222a可以以铰链部222b为基准向下方旋转。铰链部222b可以配置为与电池罩体230邻近。作为一例,铰链部222b可以包括扭转弹簧222d。由此,在排出盖222从集尘桶主体221分离的情况下,通过扭转弹簧222d的弹力,盖主体222a可以以从集尘桶主体221以铰链部222b为轴旋转规定角度以上的状态被支撑。
排出盖222可以通过钩结合与集尘桶220结合。另一方面,排出盖222可以通过结合杆222c而从集尘桶220分离。结合杆222c可以配置在集尘桶的前方。具体而言,结合杆241可以配置在集尘桶220的前方侧外侧面。在施加外力时,结合杆222c可以使从盖主体222a延伸形成的钩弹性变形,以解除盖主体222a和集尘桶主体221的钩结合。
在排出盖222关闭的情况下,集尘桶220的下侧面可以被排出盖222和底面延伸部221a堵住(密封)。
集尘桶220可以包括集尘桶压缩杆223。集尘桶压缩杆223可以配置在集尘桶220或灰尘分离部211的外部。集尘桶压缩杆223可以配置为能够在集尘桶220或灰尘分离部211的外部上下移动。集尘桶压缩杆223可以与压缩件(未图示)连接。在集尘桶压缩杆223因外力而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压缩件(未图示)也可以一起向下移动。由此,可以提供用户的便利性。压缩件(未图示)和集尘桶压缩杆223可以通过弹性构件(未图示)而复位到原位置。具体而言,在施加到集尘桶压缩杆223的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弹性构件可以使集尘桶压缩杆223和压缩件(未图示)向上移动。
压缩件(未图示)可以配置在集尘桶主体221的内部。压缩件可以在集尘桶主体221的内部空间移动。具体而言,压缩件可以在集尘桶主体221内上下移动。由此,压缩件可以向下方压缩集尘桶主体221内的灰尘。另外,在集尘桶220的下部因排出盖222从集尘桶主体221分离而开放的情况下,压缩件可以从集尘桶220的上部向下部移动来去除集尘桶220内的剩余灰尘等异物。由此,防止剩余灰尘残留在集尘桶220内,从而能够提高吸尘器的吸力。并且,通过防止剩余灰尘残留在集尘桶220内,能够去除因残留物产生的恶臭。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包括电池罩体230。在电池罩体230可以容纳有电池240。电池罩体230可以配置在把手216的下侧。作为一例,电池罩体230可以是下部开放的六面体形状。电池罩体230的背面可以与把手216连接。
电池罩体230可以包括向下方开口的容纳部。通过电池罩体220的容纳部,可以装卸电池230。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包括电池240。
例如,电池240可以可分离地与第一吸尘器200结合。电池240可以可分离地与电池罩体230结合。作为一例,电池240可以在电池罩体230的下方插入到电池罩体230的内部。
与此不同地,电池240可以一体设置在电池罩体230内部。此时,电池240的底面不会向外部露出。
电池240可以向第一吸尘器200的吸入马达214供电。
电池240可以配置在把手216的下部。电池240可以配置在集尘桶220的后方。即,吸入马达214和电池240可以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配置高度也可以不同。以把手216为基准,重量大的吸入马达214配置在把手216的前方,重量大的电池240配置在把手216的下方,因此第一吸尘器200整体重量可以均匀地分布。由此,在用户握持把手216清扫时能够防止对用户的手腕造成负担。
根据实施例,在电池240结合于电池罩体230的情况下,电池240的底面可以向外部露出。由于在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地面时电池240可能放置于地面,因此可以从电池罩体230直接分离电池240。另外,由于电池240的底面向外部露出从而与电池240的外部空气直接接触,因此可以提高冷却电池240的性能。
另一方面,在电池240一体固定在电池罩体230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用于装卸电池240和电池罩体230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小第一吸尘器200的整体大小,能够实现轻量化。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包括延伸管250。延伸管300可以与清扫模块260连通。延伸管250可以与主体210连通。延伸管250可以与主体210的吸入部214连通。延伸管250可以以较长的圆筒形状形成。
主体210可以与延伸管250连接。主体210可以借助延伸管250与清扫模块260连接。主体210可以通过吸入马达214来产生吸力,并通过延伸管250向清扫模块260提供吸力。外部的灰尘可以经由清扫模块260和延伸管250流入主体210。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包括清扫模块260。清扫模块260可以与延伸管260连通。因此,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在第一吸尘器200的主体210产生的吸力,经由清扫模块260和延伸管250流入第一吸尘器200的主体210。
第一吸尘器200可以与罩体110的侧面结合。具体而言,第一吸尘器200的主体210可以放置于结合部120。更具体而言,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电池罩体230可以与结合面121结合,集尘桶主体221的外周面可以与集尘桶引导面122结合,吸入部212可以与结合部120的吸入部引导面126结合。在此情况下,集尘桶220的中心轴可以沿与地面平行的方向配置,延伸管250可以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配置(参照图2)。
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内的灰尘可以在重力和集尘马达191的吸力的作用下被捕集到吸尘器基站100的集尘部170。由此,即便没有用户的额外的操作也能够去除集尘桶内的灰尘,因此能够提高用户便利性。另外,还能够消除需要用户每次清空集尘桶的麻烦。另外,能够防止在清空集尘桶时灰尘飞散。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虚拟平面S1可以包括马达轴线a1、吸入流路中心线a2、把手轴线a3、旋流中心轴线a4以及集尘桶轴线a5中的至少两个。
第一吸尘器200的整体重量可以以所述虚拟平面S1为中心分布。
本发明实施例的灰尘去除系统10可以包括第二吸尘器300。第二吸尘器300可以是扫地机器人。
第二吸尘器300可以在自行行驶待清扫区域时从地面吸入灰尘等异物,由此可以自动清扫待清扫区域。第二吸尘器300,即扫地机器人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感测到设置在清扫区域内的家具、办公用品或墙壁等障碍物的距离;以及左侧轮和右侧轮,用于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第二吸尘器300可以与吸尘器基站结合。第二吸尘器300内的灰尘可以经由第二流路182被捕集到集尘部170。
作为另一例子,第二吸尘器300可以利用湿抹布而在自行行驶待清扫区域时擦拭地面的异物,由此自动进行清扫。第二吸尘器300,即扫地机器人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感测到设置在清扫区域内的家具、办公用品或墙壁等障碍物的距离;以及,一对抹布,用于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第二吸尘器300可以与吸尘器基站结合。此时,第二吸尘器300的一对抹布可以被从吸尘器基站排出的空气吹干。
另一方面,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的重心和吸尘器基站的配置关系的图,图6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图5的概略图。
参照图1、图2、图5以及图6,说明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
在吸尘器基站100可以配置有第一吸尘器200和第二吸尘器300。在吸尘器基站100的侧面可以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具体而言,在吸尘器基站100的侧面可以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的主体。在吸尘器基站100的下部可以结合有第二吸尘器200。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去除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的灰尘。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去除第二吸尘器300的集尘桶(未图示)的灰尘。
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罩体110。罩体110可以形成吸尘器基站100的外观。具体而言,罩体110可以以包括至少一个外壁面的柱形状形成。作为一例,罩体110可以以与四棱柱相似的形态形成。
在罩体11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容纳集尘部170和灰尘吸入模块190的空间,所述集尘部170存储灰尘,所述灰尘吸入模块190产生将灰尘收集到集尘部170的流动力。
罩体110可以包括底面111、外壁面112以及上部面113。
底面111可以支撑灰尘吸入模块190的重力方向下侧。即,底面111可以支撑灰尘吸入模块190的集尘马达191的下侧。
此时,底面111可以朝地面配置。底面111可以与地面平行配置,也可以配置为与地面倾斜规定角度。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具有如下的优点,可以稳定地支撑集尘马达191,并且即便在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整体重量的平衡。
另一方面,根据实施例,底面111还可以包括增大与地面接触的面积的地面支撑部111a,以防止吸尘器基站100倾覆并且保持平衡。作为一例,地面支撑部可以是从底面111延伸形成的板形态,也可以是一个以上的框架从底面111沿地面方向凸出延伸而形成。此时,优选,地面支撑部配置为以安装第一吸尘器200的正面为基准线对称,以保持左右平衡和前后平衡。
外壁面112可以是沿重力方向形成的面,并且可以是与底面111连接的面。例如,外壁面112可以是与底面111垂直连接的面。作为与此不同的实施例,外壁面112也可以配置为以规定角度与底面111倾斜。
外壁面1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面。作为一例,外壁面112可以包括第一外壁面112a、第二外壁面112b、第三外壁面112c以及第四外壁面112d。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壁面112a可以配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正面。在此,正面可以是指供第一吸尘器200或第二吸尘器300结合的面。因此,第一外壁面112a可以形成吸尘器基站100的正面的外观。
另一方面,为了帮助理解本实施例,对方向进行定义。在本实施中,可以在将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定义方向。
此时,可以将包括吸入部212的延伸线212a的面称作正面(参照图1)。即,在将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可以配置为吸入部212的一部分接触并安置于吸入部引导面126,吸入部212中未安置于所述吸入部引导面126的部分从第一外壁面112a向外侧露出。因此,当画出吸入部212的虚拟的延伸线212a时,可以配置在第一外壁面112a上,可以将包括这种吸入部212的延伸线212a的面称作正面。
此外,可以将在第一吸尘器200被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时第一吸尘器200向吸尘器基站100的外部露出的方向称作前方。
另外,从另一方面来看,可以将在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时配置有第一吸尘器200的吸入马达214的方向称作前方。并且,可以将吸尘器基站100中配置有吸入马达214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称作后方。
此外,可以以罩体110的内部空间为基准将与正面相对的方向的面称作吸尘器基站100的背面。即,可以以集尘马达191为基准将前方的相反方向称作后方。因此,背面可以是指形成有第二外壁面112b的方向。
此外,可以将在以罩体110的内部空间为基准观察所述正面时的左侧的面称作左面,将右侧的面称作右面。因此,左面可以是指形成有第三外壁面112c的方向,右面可以是指形成有第四外壁面112d的方向。
第一外壁面112a可以以平面形态形成,也可以形成为整体上呈曲面形态,或者形成为在一部分包括曲面。
第一外壁面112a可以具有与第一吸尘器200的形状对应的外观。详细而言,在第一外壁面112a可以配置有结合部120。通过这种构成,第一吸尘器200可以与吸尘器基站100结合,并且被支撑在吸尘器基站100。对于结合部120的具体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在外壁面112可以追加有可供第二吸尘器300结合的结构。因此,在第一外壁面112a可以追加有与第二吸尘器300的形状对应的结构。
此外,在外壁面112可以追加结合有可供第二吸尘器300的下侧面结合的吸尘器底盘(未图示)。另一方面,作为与此不同的实施例,吸尘器底盘(未图示)也可以以连接在底面111的形态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壁面112b可以是与第一外壁面112a相对的面。即,第二外壁面112b可以配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背面。在此,背面可以是指与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或第二吸尘器300的面相对的面。因此,第二外壁面112b可以形成吸尘器基站100的背面的外观。
作为一例,第二外壁面112b可以以平面形态形成。通过这种构成,可以使吸尘器基站100紧贴于室内的墙壁,并且可以稳定地支撑吸尘器基站100。
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分离第二外壁面112b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一例,在第二外壁面11b可以形成有把手,在用户抓住并拉拽该把手的情况下,可以分离第二外壁面112b使内部空间露出。此时,在内部空间可以形成有能够放置用于第一吸尘器200的各种形态的清扫模块260的结构。
另外,在第二外壁面112b可以追加有可供第二吸尘器300结合的结构。由此,在第二外壁面112b可以追加有与第二吸尘器300的形状对应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外壁面112c和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是使第一外壁面112a和第二外壁面112b连接的面。此时,第三外壁面112c可以配置于基站100的左面,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配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右面。与此不同地,也可以是第三外壁面112c配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右面,第四外壁面112d配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左面。
第三外壁面112c或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以平面形态形成,也可以形成为整体上呈曲面形态,或者可以形成为在一部分包括曲面。
另一方面,第三外壁面112c和/或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与第二外壁面112b一体形成并随着一起旋转而被分离。作为一例,在随着第三外壁面112c和/或第四外壁面112d分离而露出的吸尘器基站100的内部空间,可以形成有能够放置用于第一吸尘器200的各种形态的清扫模块260的结构。
另外,在第三外壁面112c或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追加有可供第二吸尘器300结合的结构。由此,在第三外壁面112c或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追加有与第二吸尘器300的形状对应的结构。
此外,在第三外壁面112c或第四外壁面112d可以追加结合有可供第二吸尘器300的下侧面结合的吸尘器底盘(未图示)。另一方面,作为与此不同的实施例,吸尘器底盘(未图示)也可以以在底面111连接的形态形成。
上部面113可以形成吸尘器基站的上侧外观。即,上部面113可以是指配置于吸尘器基站中重力方向最上侧而向外部露出的面。
作为参考,在本实施例中,上侧和下侧可以分别是指在吸尘器基站100设置在地面的状态下沿重力方向(与地面垂直的方向)的上侧和下侧。
此时,上部面113可以配置为与地面平行,也可以配置为以规定角度与地面倾斜。
在上部面113可以配置有显示部500。作为一例,在显示部500可以显示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第一吸尘器200的状态以及第二吸尘器300的状态,除此之外,还可以显示清扫进行状况、针对清扫区域的地图等信息。
另一方面,根据实施例,上部面113可以设置为能够从外壁面112分离。此时,如果上部面113被分离,则被外壁面112包围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从吸尘器200、300分离的电池,并且可以设置有能够对分离的电池充电的端子(未图示)。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结合部的图。
参照图2和图7对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的结合部120进行说明。
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用于第一吸尘器200的结合的结合部120。具体而言,结合部120可以配置于第一外壁面112a,第一吸尘器200的主体210、集尘桶220以及电池罩体230可以结合于所述结合部120。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结合面121。结合面121可以配置于罩体110的侧面。作为一例,结合面121可以是指第一外壁面112a中以朝吸尘器基站100的内侧凹陷的槽形态形成的面。即,结合面121可以是指与第一外壁面112a形成台阶的面。
在结合面121可以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作为一例,结合面121可以与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电池罩体230的下侧面接触。在此,下侧面可以是指在用户使用第一吸尘器200或将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地面时朝向地面的面。
此时,结合面121与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的结合可以是指第一吸尘器200和基站100结合并固定的物理结合。这可以成为集尘桶220和流路部180连通以使流体能够流动的流路结合的前提。
此外,结合面121和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罩体230的结合可以是指第一吸尘器200和基站100结合并固定的物理结合。这可以成为电池240和充电部128电连接的电气结合的前提。
作为一例,结合面121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可以是直角。由此,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面121的情况下,可以最小化吸尘器基站100的空间。
作为另一例子,结合面121可以配置为以规定角度与地面倾斜。由此,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面121的情况下,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得到稳定的支撑。
在结合面121可以形成有灰尘通过孔121a,以使罩体110外部的空气能够流入到内部。灰尘通过孔121a可以与集尘桶220的形态对应地以孔形态形成,以使集尘桶220的灰尘流入到集尘部170。具体而言,灰尘通过孔121a可以与排出盖222的形态对应地形成,以在打开集尘桶220的排出盖222的情况下能够使排出盖222通过。灰尘通过孔121a可以形成为与后述的第一流路181连通。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集尘桶引导面122。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配置于第一外壁面112a。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与第一外壁面112a连接。另外,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与结合面121连接。
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以与集尘桶220的外侧面对应的形状形成。在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结合有集尘桶220的前方外侧面。由此,可以提供将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面121的便利性。
另外,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的情况下,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支撑集尘桶220。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引导凸起123。引导凸起123可以配置于结合面121。引导凸起123可以从结合面121凸出形成。引导凸起123可以彼此隔开配置有两个。彼此隔开的两个引导凸起123之间的距离可以与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罩体230的宽度对应。由此,可以提供将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面121的便利性。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侧壁124。侧壁124可以是指配置于结合面121的两侧面的壁面,其可以与结合面121垂直连接。侧壁124可以与第一外壁面112a连接。另外,侧壁124可以与集尘桶引导面122连接。即,侧壁124可以形成与集尘桶引导面122连接的面。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吸尘器200沿左右方向晃动,吸尘器基站100可以稳定地容纳第一吸尘器200。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结合传感器125。结合传感器125可以感测第一吸尘器200是否结合于结合部120。
结合传感器125也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结合传感器125可以包括微动开关(micro switch)。此时,结合传感器125可以配置于引导凸起123。因此,在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罩体230或电池240结合于一对引导凸起123之间时,结合传感器125可以感测到第一吸尘器200物理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
另一方面,结合传感器125也可以包括非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结合传感器125可以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部(IR sensor)。此时,结合传感器125可以配置于侧壁124,并且与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或电池罩体230相对。结合传感器125可以感测集尘桶220或主体210的存在,并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物理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
结合传感器125可以是判断电源是否施加到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240的同时判断第一吸尘器200是否结合的单元。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吸入部引导面126。吸入部引导面126可以配置于第一外壁面112a。吸入部引导面126可以与集尘桶引导面122连接。吸入部引导面126的形状可以与吸入部212的形状对应。由此,在吸入部引导面126可以结合有吸入部212。
结合部120可以包括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可以沿侧壁124以长孔形态形成为能够使固定构件131出入。作为一例,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可以是沿侧壁124形成的矩形孔。对于固定构件131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通过这种构成,可以在用户将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20的情况下,提供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电池罩体230被稳定地结合和支撑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固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在固定单元动作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单元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单元被安装在结合部的状态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固定有第一吸尘器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5至图12,对本发明的固定单元130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固定单元130。固定单元130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侧壁124。另外,固定单元130的一部分可以配置于结合面121的背面。
固定单元130可以固定结合于结合面121的第一吸尘器200。具体而言,固定单元130可以固定结合于结合面121的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电池罩体230。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固定构件131、固定部壳体132、固定部马达133、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固定密封件136、固定感测部137、联接臂138以及连接销139。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固定构件131,在第一吸尘器200要结合于结合部110的情况下,随着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直线移动,固定构件131从集尘桶220的外侧朝集尘桶220移动,以固定集尘桶220。即,来自固定部马达133的旋转力可以通过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和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而被转换为直线运动,由此使固定构件131移动。
固定构件131可以包括密封框架1311、铰链部1312、臂结合部1313、第一加压部1314、第二加压部1315以及移动密封件1316。
密封框架1311可以是指,在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结合于结合部120的情况下,通过固定部马达133的动力从集尘桶220的外侧向集尘桶220旋转的框架或板。
作为一例,密封框架1311可以是一对相对的平板和使它们连接的连接板一体形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即,密封框架1311的形状可以包括能够包围集尘桶220的各种形状。
另一方面,在密封框架1311的一侧端部可以设置有铰链部1312以通过来自固定部马达133的动力来旋转,而在另一侧可以设置有臂结合部1313。
铰链部1312可以形成于密封框架1311的一侧端部,并可旋转地与罩体110结合。
作为一例,铰链部1312可以以圆柱形状形成于密封框架1311,并且与罩体110结合。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在固定构件131接收固定部马达133的动力而旋转的情况下,铰链部1312可以成为旋转轴。
臂结合部1313可以在密封框架1311凸出形成,联接臂138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该臂结合部1313。
作为一例,臂结合部1313可以在密封框架1311以圆柱形状凸出形成。此时,臂结合部1313可以配置于与铰链部1312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即,优选,如果铰链部1312以密封框架1311的长轴方向长度的中间点为基准配置于一侧,则臂结合部1313配置于另一侧。
另一方面,在密封框架1311的与臂结合部1313的位置对应的部分,可以形成有可供联接臂138结合的空间。即,在密封框架1311的相对的一对板中,在一侧可以凸出形成有臂结合部1313,而在另一侧可以形成有孔。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可以增加利用来自固定部马达133的动力来加压集尘桶220的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对集尘桶220进行加压。
固定构件131可以包括第一加压部1314,所述第一加压部1314设置为可从结合部120的侧壁124向集尘桶220往复移动,并且与集尘桶220的形态对应地形成。
作为一例,第一加压部1314可以是密封框架1311中朝集尘桶220配置的面。另外,第一加压部1314可以与集尘桶220的形态对应地形成为具有规定的曲率的面。
另外,固定构件131可以包括第二加压部1315,所述第二加压部1315与第一加压部1314连接,并且与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罩体230的形态对应地形成。
作为一例,第二加压部1315可以是密封框架1311中朝集尘桶220配置并且与第一加压部1314连接的面。另外,第二加压部1315可以与电池罩体230的形态对应地形成为矩形的平面形态。
固定构件131可以包括移动密封件1316,所述移动密封件1316配置于第一加压部1314的集尘桶220方向面,并且气密集尘桶220。此时,移动密封件1316不仅可以设置于第一加压部1314,而且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加压部1315。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能够在固定构件131旋转从而包围集尘桶220的情况下防止集尘桶220和固定构件131之间产生空间,能够在通过集尘马达191来吸入灰尘时防止集尘桶220内部的灰尘向吸尘器基站100的外部飞散。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固定部壳体132,所述固定部壳体132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结合,并且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直线移动。
固定部壳体132可以包括壳体主体1321。壳体主体1321可以以平板形态形成,并且可以容纳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和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移动。作为一例,壳体主体1321可以以平板形态形成。
在壳体主体1321可以形成有凸轮容纳孔1322、引导杆1323以及引导轨道1327。另外,在壳体主体1321可以固定结合有固定部马达133。
凸轮容纳孔1322可以形成于壳体主体1321,并且容纳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一例,凸轮容纳孔1322的半径可以大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最大半径。
引导杆1323可以从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并且插入结合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
作为一例,引导杆1323可以从壳体主体1321以圆柱或圆筒形态凸出形成。引导杆1323可以隔开规定间隔而在壳体主体1321配置有一对。引导杆1323可以容纳于引导杆结合孔1352b。
通过这种构成,如果引导杆1323结合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则能够防止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沿固定部壳体132的左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晃动。另外,引导杆1323可以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直线移动。
固定部壳体132可以包括下部止动件1324,所述下部止动件1324可以从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为带有台阶,并且配置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重力方向下侧。
下部止动件1324可以与壳体主体1321形成台阶,支撑结合于固定部壳体132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下侧,能够防止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向重力方向下侧脱离。
另外,固定部壳体132可以包括上部止动件1325,所述上部止动件1325可以从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为带有台阶,并且配置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重力方向上侧。
上部止动件1325可以与壳体主体1321形成台阶,防止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向重力方向上侧脱离。
在上部止动件1325可以形成有容纳固定感测部137的传感器安装槽1325a。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固定感测部137可以固定结合于固定部壳体132。
在下部止动件1324和上部止动件1325可以形成有复数个用于与罩体110结合的组装孔。
固定部壳体132可以包括引导筋1326,所述引导筋1326从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并且连接下部止动件1324和上部止动件1325。
作为一例,引导筋1326可以在壳体主体1321以直线筋形态凸出形成。另外,引导筋1326可以隔开规定间隔而彼此平行地形成有一对。
如果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结合于固定部壳体132,则引导筋1326可以容纳在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筋结合槽1352d。此外,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可以沿引导筋1326直线移动。
通过这种构成,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可以稳定地直线移动并向固定构件131传递动力。
固定部壳体132可以包括引导轨道1327,所述引导轨道1327形成于下部止动件1324,并且容纳连接销139。
作为一例,引导轨道1327可以在下部止动件1324以直线槽形态形成。另外,引导轨道1327可以隔开规定间隔而彼此平行地形成有一对。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连接销139可以容纳于引导轨道1327。并且,连接销139可以沿引导轨道1327直线移动。
固定部马达133可以提供使固定构件131移动的动力。具体而言,固定部马达133可以使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朝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在此,正方向可以是指使固定构件131从侧壁124内部朝按压集尘桶220的方向移动的方向。另外,反方向可以是指使固定构件131从按压集尘桶220的位置朝侧壁124内部移动的方向。正方向和反方向可以是相反的方向。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与固定部马达133结合,并且利用固定部马达133的动力来旋转。例如,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可以以凸轮形态形成。
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可以包括凸轮主体1341,固定部马达133的轴与所述凸轮主体1341结合。
作为一例,凸轮主体1341可以以具有规定厚度的盘形态形成。此时,在凸轮主体1341的中心可以形成有供固定部马达133的轴插入的孔。此时,供轴插入的孔可以以半月形形态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与固定部马达133的轴的形态对应地形成。
凸轮主体134的一侧面可以配置为与固定部马达133相对,凸轮主体134的另一侧面可以配置为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相对。此时,在凸轮主体134的另一侧面可以凸出形成有连接杆1342。并且,在凸轮主体134的外周面可以凸出形成有第一凸轮1343、第二凸轮1344以及第三凸轮1345。
作为一例,连接杆1342可以在凸轮主体1341以圆柱形状凸出形成,并且配置为从凸轮主体1341的旋转轴偏离。
通过这种构成,如果驱动固定部马达133,则凸轮主体1341随着固定部马达133的轴旋转而旋转,连接杆1342通过凸轮主体1341的旋转而以凸轮主体1341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第一凸轮1343可以在凸轮主体1341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以规定角度凸出延伸而形成。
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第一凸轮1343可以与固定感测部137接触。由此,固定感测部137可以通过与第一凸轮1343的接触来感测固定单元130是否正在固定集尘桶220。
另外,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第一凸轮1343可以与在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的凸起1321a接触。具体而言,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朝正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凸轮1343和所述凸起1321a可以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最大旋转位置彼此接触支撑。此时,所述凸起1321a可以发挥一种止动件作用来防止第一凸轮1343过度旋转。
第二凸轮1344可以从凸轮主体1341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凸出延伸而形成,并且以凸轮主体1341的旋转轴为中心配置于连接杆1342的相反侧。即,第二凸轮1344可以以凸轮主体1341的旋转轴为基准与第一凸轮1343沿圆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第二凸轮1344可以与从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的凸起1321a接触。具体而言,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朝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二凸轮1344可以与从壳体主体1321凸出形成的凸起1321a接触而被支撑。
因此,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范围可以被所述凸起1321a限制,可以保持固定单元130的动作恒定不变。
第三凸轮1345可以在凸轮主体134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凸出延伸而形成,可以配置在第一凸轮1343和第二凸轮1344之间,可以配置于能够与固定感测部137接触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或者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朝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三凸轮1345可以与固定感测部137接触,固定感测部137可以感测到固定单元位于初始位置(动作之前位置)。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连接杆1342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而直线移动,将固定部马达133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运动。例如,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可以以块形态形成。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可以包括供连接杆1342插入结合的凸轮结合部1351。
凸轮结合部1351可以包括结合部主体1351a和连接杆结合孔1351b。作为一例,结合部主体1351a可以是沿与地面平行的方向形成的框架。并且,沿结合部主体1351a的长轴方向可以形成有长孔形态的连接杆结合孔1351b。
在连接杆结合孔1351b可以插入有连接杆1342。并且,连接杆1342可以沿连接杆结合孔1351b移动。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可以包括引导部1352,所述引导部1352从凸轮结合部1351延伸而形成并与固定部壳体132结合。
引导部1352可以包括引导部主体1352a、引导杆结合孔1352b、销结合孔1352c以及筋结合槽1352d。
引导部主体1352a可以从凸轮结合部1351的两侧端部延伸而形成。作为一例,引导部主体1352a可以从凸轮结合部1351朝与地面平行的方向两侧延伸而形成。并且,引导部主体1352a可以形成为其宽度从凸轮结合部1351逐渐变宽之后再次变窄的形态。
引导杆结合孔1352b可以沿引导部主体1352a的短轴方向以长孔形态形成,固定部壳体132的引导杆1323可以插入结合于所述引导杆结合孔1352b。作为一例,引导杆结合孔1352b可以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形成。
作为一例,引导杆结合孔1352b可以在引导部主体1352a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有一对。
在引导杆结合孔1352b可以插入有引导杆1323。引导杆1323可以沿引导杆结合孔1352b朝与地面垂直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销结合孔1352c可以形成于引导部主体1352a,连接销139的一侧端部可以插入结合于销结合孔1352c。
作为一例,销结合孔1352c可以是指在引导部主体1352中形成于凸轮结合部1351的相反侧端部的一对孔。
由此,连接销139可以插入到销结合孔1352c。
引导部1352可以包括容纳引导筋1326的筋结合槽1352d。作为一例,筋结合槽1352d可以形成于引导部主体1352a的固定部壳体132方向面,并且形成为直线形态的槽以能够容纳引导筋1326。另外,筋结合槽1352d可以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有一对。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可以通过筋结合槽1352d来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直线移动,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能够稳定地移动。
固定密封件136可以在集尘桶引导面122配置为在结合有第一吸尘器200的情况下气密集尘桶220。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被结合,则可以利用吸尘器200的自身重量来加压固定密封件136,集尘桶220和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被密封。
固定密封件136可以配置在移动密封件1316的虚拟的延伸线上。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133运转使得固定构件131对集尘桶220加压,则可以密封集尘桶220的同一高度上的周缘。即,固定密封件136和移动密封件1316可以密封配置在同心圆上的集尘桶220的外周面。
根据实施例,固定密封件136可以与后述的盖开放单元150的配置对应地以弯折的线或曲线形态配置在集尘桶引导面122上。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固定感测部137。固定感测部137可以设置在罩体100内部,并感测是否处于固定构件131固定第一吸尘器200的状态。
作为一例,固定感测部137可以结合于固定部壳体132并感测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
因此,当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旋转到规定的固定位置FP1时,固定感测部137可以通过感测与第一凸轮1343的接触来感测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另外,当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旋转到规定的固定解除位置FP2时,固定感测部137可以通过感测与第三凸轮1343的接触来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的固定被解除。
固定感测部137也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固定感测部137可以包括微动开关(micro switch)。
固定单元130可以包括使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和固定构件131联接结合的联接臂138。
联接臂138可以包括将来自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动力传递给固定构件131的臂主体1381。
作为一例,臂主体1381可以以直线的框架形态形成。此时,在臂主体1381的长轴方向一侧端部可以形成有凸出部1382,在臂主体1381的长轴方向另一侧端部可以形成有密封件结合部1384。
凸出部1382可以在臂主体1381的一侧端部凸出形成。作为一例,凸出部1382可以在臂主体1381的一侧端部以圆筒形态凸出形成。由此,在凸出部1382的中心可以形成有供连接销139结合的销结合部1383。此时,销结合部1383可以是在凸出部1382的中心轴形成的圆形孔。
因此,连接销139可以插入结合于销结合部1383,销结合部1383和连接销139可以随着固定部马达133的运转而相对旋转。
密封件结合部1384可以形成于臂主体1381的另一侧端部,并与固定构件131结合。
作为一例,密封件结合部1384可以以圆形孔形态形成为能够使固定构件131的臂结合部1313插入结合。
因此,固定构件131的臂结合部1313可以插入结合于密封件结合部1384,密封件结合部1384和固定构件131可以随着固定部马达133的运转而相对旋转。
固定构件131可以包括使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和联接臂138连接的连接销139。
作为一例,连接销139可以以两侧端部弯折的销形态形成。此时,连接销139的弯折的一侧端部可以插入结合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销结合孔1352c,连接销139的弯折的另一侧端部可以插入结合于联接臂138的销结合部1383。并且,连接销139可以容纳于固定部壳体132的引导轨道1327。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连接销139可以将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动力传递给联接臂138。
下面,参照图9和图10,对本发明的固定单元130的动作过程进行说明。
在第一吸尘器200未结合于结合部110的状态下,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以与固定部壳体132的下部止动件1324接触的状态被支撑,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第二凸轮1344与壳体主体的凸起1321a接触而被支撑。此时,连接销139处于朝重力方向下侧拉拽联接臂138的状态。由此,固定构件131处于被拉拽到远离集尘桶220的方向的状态,位于被侧壁124和罩体110包围的空间。
如果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20,则固定部马达133朝正方向驱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也随着固定部马达133的旋转而旋转。通过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连接杆1342也以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此时,连接杆1342在旋转的同时向距地面的高度逐渐变高的方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插入结合有连接杆1342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也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另一方面,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通过引导筋1326和引导杆1323的引导而直线移动。因此,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旋转运动被转换为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直线移动。
另一方面,随着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连接销139也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此时,由于连接销139的左右移动被引导轨道1327限制,因此连接销139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的同时朝集尘桶220方向对联接臂138加压。从而,密封框架1311通过以铰链部1312为轴从集尘桶220外侧向集尘桶220移动来固定集尘桶。
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移动到最大高度,则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的第一凸轮1341与固定感测部137接触,固定感测部137可以感测集尘桶220的固定结束,固定部马达133的正方向驱动停止。此时,壳体主体1321的凸起1321a与第一凸轮1343接触并被支撑,由此限制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进一步旋转。
另一方面,在清空集尘桶220的过程结束之后,固定部马达133被反方向驱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也朝反方向旋转。由此,连接杆1342向距地面的高度变低的方向旋转。此时,与连接杆1342结合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也向重力方向下侧移动,连接销139也向重力方向下侧移动。此时,连接销139向重力方向下侧拉拽联接臂138,联接臂138朝远离集尘桶220的方向拉拽密封框架1311。由此,密封框架1311以铰链部1312为轴向远离集尘桶220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对于集尘桶220的固定。
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向重力方向下侧移动并被支撑在下部止动件1324,则第三凸轮1345与固定感测部137接触,固定感测部137可以感测集尘桶220的固定被解除,固定部马达133的反方向驱动停止。此时,凸起1321a通过与第二凸轮1344接触而被支撑,由此限制第一动力传递构件134进一步旋转。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时,通过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的结合来自动使第一吸尘器的集尘桶220固定,从而具有无需用户施加额外的力就能够密封第一吸尘器200的效果。
另外,通过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时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的结合来自动密封第一吸尘器200,具有提高防止灰尘飞散的效率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两个固定构件131通过与一个第二动力传递构件135的直线移动联动而移动,因此在两侧同时对吸尘器的集尘桶220加压,从而具有能够稳定地固定集尘桶220的效果。
另一方面,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第一吸尘器和门单元的关系的图。
下面,参照图2、图7以及图13对本发明的门单元140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门单元140。门单元140可以构成为能够开闭灰尘通过孔121a。
门单元140可以包括门141、门马达142以及门臂143。
门141可以铰链结合于结合面121,并且开闭灰尘通过孔121a。
门141可以以能够封堵灰尘通过孔121a的形态形成。门141可以以能够气密灰尘通过孔121a的形态形成。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在门141处于关闭灰尘通过孔121a的状态下门臂143拉拽门141,则门141向吸尘器基站100的内侧旋转移动,灰尘通过孔121a可以被开放。
门马达142可以提供使门141旋转的动力。具体而言,门马达142可以使门臂143朝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在此,正方向可以是指,门臂143拉拽门141的方向。因此,如果门臂143朝正方向旋转,则灰尘通过孔121a可以被开放。另外,反方向可以是指,门臂143推动门141的方向。因此,如果门臂143朝反方向旋转,则灰尘通过孔121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封闭。正方向可以是与反方向相反的方向。
门臂143可以使门141和门马达142连接,并且利用由门马达142产生的动力来开闭门141。
作为一例,门臂143可以包括第一门臂143a和第二门臂143b。第一门臂143a的一侧端部可以与门马达142结合。第一门臂143a可以通过门马达142的动力来旋转。第一门臂143a的另一侧端部可以可旋转地与第二门臂143b结合。第一门臂143a可以将来自门马达142的力传递给第二门臂143b。第二门臂143b的一侧端部可以与第一门臂143a结合。第二门臂143b的另一侧端部可以与门141结合。第二门臂143b可以通过推动或拉拽门141来开闭灰尘通过孔121a。
门单元140还可以包括门开闭感测部144。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设置于罩体100的内部,并感测门141是否处于开放状态。
作为一例,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分别配置于门臂143的旋转移动区域的两侧端部。作为另一例子,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分别配置于门141的移动区域的两侧端部。
因此,如果门臂143移动至规定开放位置DP1或门141被打开至规定位置,则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感测门被打开。另外,如果门臂143移动至规定封闭位置DP2或门141被打开至规定位置,则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感测门被打开。
门开闭感测部144也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包括微动开关(micro switch)。
另一方面,门开闭感测部144也可以包括非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部(IR sensor)。
通过这种构成,门单元140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开闭结合面121的至少一部分,使第一外壁面112a的外侧和第一流路181和/或集尘部170连通。
门单元140可以在第一吸尘器200的排出盖222被打开时一起被打开。另外,在门单元140被关闭时第一吸尘器200的排出盖222可以一起被关闭。
在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的灰尘被去除的情况下,门马达142可以通过使门141旋转将排出盖222结合于集尘桶主体221。具体而言,门马达142可以通过使门141旋转来以铰链部141b为基准使门142旋转,以铰链部141b为基准旋转的门142可以向集尘桶主体221推动排出盖222。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吸尘器的集尘桶下侧面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第一吸尘器和盖开放单元的关系的图。
下面,参照图7、图14以及图15对本发明的盖开放单元150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盖开放单元150。盖开放单元150可以配置于结合部120,并且使第一吸尘器200的排出盖222开放。
盖开放单元150可以包括按压凸起151、盖开放马达152、盖开放齿轮153、支撑板154以及齿轮箱155。
按压凸起151可以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时移动以对结合杆222c加压。
按压凸起151可以配置于集尘桶引导面122。具体而言,在集尘桶引导面122可以形成有凸起移动孔,按压凸起151可以经由凸起移动孔向外部露出。
在第一吸尘器100被结合的情况下,按压凸起151可以配置于能够按压结合杆222c的位置。即,结合杆222c可以配置在凸起移动孔上。另外,结合杆222c也可以配置在按压凸起151的移动区域上。
按压凸起151可以直线往复运动以对结合杆222c加压。具体而言,按压凸起151可以结合于齿轮箱155而被引导为直线移动。按压凸起151可以与盖开放齿轮153结合,并随着盖开放齿轮153的移动而一起移动。
盖开放马达152可以提供使按压凸起151移动的动力。具体而言,盖开放马达152可以使马达轴(未图示)朝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在此,正方向可以是指,按压凸起151按压结合杆222c的方向。另外,反方向可以是指,使按压结合杆222c的按压凸起151恢复到原位置的方向。正方向可以是与反方向相反的方向。
盖开放齿轮153可以与盖开放马达152结合,并利用盖开放马达152的动力使按压凸起151移动。具体而言,盖开放齿轮153可以容纳于齿轮箱155的内部。盖开放齿轮153的驱动齿轮153a可以通过与盖开放马达152的马达轴结合来接收动力。盖开放齿轮153的被动齿轮153b可以通过与按压凸起151结合使按压凸起151移动。作为一例,被动齿轮153b可以以齿条形态设置而与驱动齿轮153a啮合,并且可以从驱动齿轮153a接收动力。
支撑板154可以设置为支撑集尘桶220的一面。具体而言,支撑板154可以从结合面121延伸而形成。支撑板154可以从结合面121向灰尘通过孔121a的中心凸出延伸而形成。
支撑板154可以从结合面121对称地凸出延伸而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包括能够支撑第一吸尘器200的底面延伸部221a或集尘桶220的下侧面的各种形态。
另一方面,集尘桶220的下侧面(指以集尘桶的轴向为基准配置有吸入马达214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可以被设置为可被排出盖222开闭,并且包括从圆筒形态的集尘桶主体221延伸形成的底面延伸部221a。此时,支撑板154可以通过与底面延伸部221a接触来进行支撑。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在支撑板154支撑底面延伸部221a的状态下,按压凸起151可以按压排出盖222的结合杆222c。
此时,在排出盖222可以设置有扭转弹簧222d。通过扭转弹簧222d的弹力,排出盖222可以旋转规定角度以上,并且在旋转的位置上被支撑。因此,排出盖222可以被开放,可以连通灰尘通过孔121a和集尘桶220内部。即,通过排出盖222的开放,流路部180和集尘桶220的内部可以彼此连通,吸尘器基站100和第一吸尘器200可以结合为能够使流体流动(流路结合)。
齿轮箱155可以设置于罩体110的内部,并且配置于结合部120的重力方向下侧,盖开放齿轮153可以容纳于齿轮箱155的内部。
在齿轮箱155可以设置有盖开放感测部155f。此时,盖开放感测部155f也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盖开放感测部155f可以包括微动开关(micro switch)。另一方面,盖开放感测部155f也可以包括非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盖开放感测部155f可以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部(IR sensor)。
盖开放感测部155f可以在齿轮箱155的内侧面或外侧面配置有至少一个。作为一例,盖开放感测部155f可以在齿轮箱155的内侧面配置有一个。此时,盖开放感测部155f可以感测按压凸起151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
作为另一例子,盖开放感测部155f也可以在齿轮箱155的外侧面配置有两个。此时,盖开放感测部155f可以感测按压凸起151的初始位置和盖开放位置。
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盖开放单元150,用户无需另行打开第一吸尘器的排出盖222,也能够使集尘桶220开放,从而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由于排出盖222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被打开,因此具有能够防止灰尘飞散的效果。
另一方面,参照图2,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集尘部170。集尘部170可以配置于罩体110的内部。集尘部170可以配置于结合部120的重力方向下侧。另外,集尘部170可以配置于盖开放单元150的重力方向下侧。
作为一例,集尘部170可以是指收集通过集尘马达200从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内部吸入的灰尘的灰尘袋子。
集尘部170可以可装卸地与罩体110结合。
因此,集尘部170可以在从罩体110分离之后废弃,新的集尘部170可以结合于罩体110。即,集尘部170可以被定义为消耗性部件。
灰尘袋子310可以设置为当由集尘马达200产生吸力时体积变大的同时使灰尘容纳于内部。为此,灰尘袋子310可以由虽然使空气通过但是如灰尘的异物不能穿过的材质形成。作为一例,灰尘袋子310可以由无纺布材质形成,并且可以以体积变大时为基准呈六面体形态。
因此,用户无需额外地捆绑捕集有灰尘的袋子等,从而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参照图2和图16对流路部180进行说明。
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流路部180。流路部180可以使第一吸尘器200或第二吸尘器300与集尘部170连接。
流路部180可以包括第一流路181、第二流路182以及流路转换阀183。
第一流路181可以连接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集尘部170。第一流路181可以是指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集尘部170之间的空间。第一流路181可以是从灰尘通过孔121a向后侧形成的空间,可以是从灰尘通过孔121a向下方弯折形成并且能够使灰尘和空气流动的流路。通过第一流路181,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内的灰尘可以向集尘部170移动。
第二流路182可以连接第二吸尘器300和集尘部170。通过第二流路182,第二吸尘器300内的灰尘可以向集尘部170移动。
流路转换阀183可以配置在集尘部170与第一流路181、第二流路182之间。流路转换阀183可以选择性地开闭与集尘部170连接的第一流路181和第二流路182。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复数个流路181、182开放而导致的吸力下降。
另一方面,参照图2和图16对灰尘吸入模块190进行说明。
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灰尘吸入模块190。灰尘吸入模块190可以包括集尘马达191、第一过滤器192以及第二过滤器(未图示)。
集尘马达191可以配置于集尘部170的下部。集尘马达191可以在第一流路181和第二流路182产生吸力。由此,集尘马达191可以提供能够吸入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内的灰尘和第二吸尘器300内的灰尘的吸力。
集尘马达191可以通过旋转来产生吸力。作为一例,集尘马达191可以以与圆柱相似的形态形成。
第一过滤器192可以配置在集尘部170和集尘马达191之间。第一过滤器192可以是前置过滤器。
第二过滤器(未图示)可以配置在集尘部170和集尘马达191之间。第二过滤器193可以是高效微粒(HEPA)过滤器。与此不同地,第二过滤器(未图示)也可以配置在集尘马达191和外壁面112之间或集尘马达191和底面111之间。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形成有虚拟的平衡保持空间R1,所述平衡保持空间R1从地面垂直地延伸并且贯穿集尘部170和灰尘吸入模块190。作为一例,平衡保持空间R1可以是从地面垂直延伸的虚拟的空间,在平衡保持空间R1的内部可以至少容纳有集尘马达191。即,平衡保持空间R1可以是将集尘马达191容纳于内部的虚拟的圆筒形空间。
此时,在本发明中,所述虚拟平面S1的虚拟的延伸面构成为贯穿平衡保持空间R1。通过这种构成,在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吸尘器基站100可以稳定地保持平衡。
另一方面,参照图2至图6,对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第一吸尘器200、第一流路181、集尘部170、灰尘吸入模块190的配置进行说明。
当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时,以圆筒形态形成的集尘桶220可以配置为其轴与地面平行。并且,集尘桶220可以配置为与第一外壁面112a和结合面121垂直。即,集尘桶轴线a5可以配置为与第一外壁面112a和结合面121垂直,并且可以配置为与地面平行。另外,集尘桶轴线a5可以配置为与平衡保持空间R1的轴垂直。
此外,当第一吸尘器200被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时,延伸管250可以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延伸管250可以配置为与第一外壁面112a平行。即,吸入流路中心线a2可以配置为与第一外壁面112a平行,并且可以配置为与地面垂直。另外,吸入流路中心线a2可以配置为与平衡保持空间R1的轴平行。
另一方面,当第一吸尘器200被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时,集尘桶22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集尘桶引导面122包围。在集尘桶220的后方配置有第一流路181,由此在集尘桶220开放时集尘桶220可以与第一流路181连通。并且,第一流路181可以从集尘桶220向下方弯折形成。另外,在第一流路181的下侧可以配置有集尘部170。此外,在集尘部170的下侧可以配置有灰尘吸入模块190。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一吸尘器200可以在安装有延伸管250和清扫模块260的状态下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并且,在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也可以最小化在水平面上占据的空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与集尘桶220连通的第一流路181向下方仅弯折一次,因此具有最小化收集灰尘的流动力的损失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吸尘器200放置于吸尘器基站100的状态下,集尘桶220的外周面被集尘桶引导面122包围,集尘桶220容纳于结合部120的内部,因此具有无法从外部看到集尘桶内的灰尘的效果。
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充电部128。充电部128可以配置于结合部120。具体而言,充电部128可以配置在结合面121上。此时,充电部128的位置可以配置于与在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240设置的充电用端子相对的位置。充电部128可以与结合于结合部120的第一吸尘器200电连接。充电部128可以向结合于结合部120的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240供电。即,当第一吸尘器200物理结合于结合面121时,充电部128可以与第一吸尘器200电结合。
另外,充电部128也可以包括配置于罩体110的下部区域的下部充电部(未图示)。下部充电部可以与结合于罩体110的下部区域的第二吸尘器300电连接。第二充电器可以向与罩体110的下部区域结合的第二吸尘器300的电池供电。
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集尘部门(未图示)。集尘部门可以配置于罩体110的内部。由此,用户可以轻松地从吸尘器基站100去除集尘部170。
另一方面,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控制构成的框图。
参照图16,对本发明的控制构成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100还可以包括控制结合部120、固定单元130、门单元140、盖开放单元150、集尘部170、流路部180、灰尘吸入模块190以及显示部500的控制部400。
控制部400可以由印刷电路板和安装在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元件构成。
如果结合传感器125感测到第一吸尘器200的结合,则结合传感器125可以发送第一吸尘器200结合到结合部120的信号。此时,控制部400可以接收结合传感器125的信号,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物理结合到结合部120。
另外,如果从充电部128向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240供电,则控制部400可以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电连接到结合部120。
因此,如果控制部400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与结合部120物理结合和电结合,则控制部400可以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结合到吸尘器基站120。
如果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结合到结合部120,则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固定部马达13运转来固定第一吸尘器200。
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从固定感测部137接收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的信号来判断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如果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则控制部400可以中断固定部马达133的运转。
另一方面,如果集尘桶200的清空结束,则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固定部马达133朝反方向旋转来解除第一吸尘器200的固定。
如果判断为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在结合部120,则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门马达142运转,来开放吸尘器基站100的门141。
当门141或门臂143到达规定开放位置DP1时,门开闭感测部144可以发送门141被打开的信号。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从门开闭感测部137接收门141被打开的信号来判断为门141被打开。如果判断为门141被打开,则控制部400可以中断门马达142的运转。
另一方面,如果集尘桶200的清空结束,则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门马达142朝反方向旋转来关闭门141。
如果判断为门141被打开,则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盖开放马达152运转,来打开第一吸尘器200的排出盖222。其结果,可以使灰尘通过孔121a和集尘桶220的内部连通。由此,吸尘器基站100和第一吸尘器200可以以能够使流体流动的方式结合(流路结合)。
控制部400可以控制流路部180的流路转换阀183。作为一例,控制部400可以选择性地开闭第一流路181和第二流路182。
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集尘马达191运转来吸入集尘桶220内部的灰尘。
控制部400可以通过使显示部500运转来显示对于第一吸尘器200或第二吸尘器300的集尘桶清空状况和充电状况。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显示部500。
显示部500可以配置于罩体110。作为一例,显示部500可以配置于上部面113。另一方面,显示部500可以配置于额外的显示装置,也可以设置于包括便携式电话在内的终端。
显示部500可以构成为包括可输出文字和/或图形的显示面板和可输出语音信号和声音的扬声器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可以轻松地通过显示部500输出的信息来掌握当前进行中的动作、吸尘器的充电状态、灰尘袋子被填充的程度等。
另一方面,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固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8和图1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固定单元的动作过程的图,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的固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21至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的动作过程的图,图2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被安装于结合部的状态的图,图25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固定有第一吸尘器的状态的图,图26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中的固定感测部的位置的图。
参照图17至图26,对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固定单元630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吸尘器基站100可以包括固定单元630。固定单元630可以结合于侧壁124。作为一例,在彼此相对的侧壁124可以分别结合有一个固定单元630。此时,固定单元630可以构成为呈彼此对称的形态。
固定单元630可以使结合于结合面121的第一吸尘器200固定。具体而言,固定单元630可以使结合于结合面121的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和电池罩体230固定。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单元630进行说明。
固定单元630可以包括固定构件631、固定部壳体632、固定部马达633、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固定密封件636、固定感测部637以及固定部联接件638。
固定单元630可以包括固定构件631,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10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构件631从集尘桶220的外侧向集尘桶220移动,以固定集尘桶220。
固定构件631可以包括密封框架6311、铰链部6312、联接结合部6313、第一加压部6314、第二加压部6315以及移动密封件6316。
密封框架6311可以是指,在第一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结合于结合部120的情况下,通过固定部马达633的动力从集尘桶220的外侧向集尘桶220旋转的框架或板。
作为一例,密封框架6311可以是由一对相对的平板和使它们连接的连接板一体形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即,密封框架6311的形状可以包括能够包围集尘桶220的各种各样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密封框架6311的一侧端部可以设置有铰链部6312以通过来自固定部马达633的动力来旋转,而在另一侧设置有联接结合部6313。
铰链部6312可以形成于密封框架6311的一侧端部,并且可旋转地结合于固定部壳体632。
作为一例,铰链部6312可以在密封框架6311以圆形杆形态形成,并且可以插入结合于固定部壳体632的铰链槽6325。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在固定构件631接收固定部马达633的动力而旋转的情况下,铰链部6312可以成为旋转轴。
联接结合部6313可以与密封框架6311结合,固定部联接件638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联接结合部6313。
作为一例,联接结合部6313可以以圆柱形状形成,并且插入结合于密封框架6311。此时,联接结合部6313可以配置于与铰链部6312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即,优选,如果以密封框架6311的长轴方向长度的中间点为基准,铰链部6312配置于一侧,则联接结合部6313配置于另一侧。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可以增加利用来自固定部马达633的动力来加压集尘桶220的力,能够有效地加压集尘桶220。
固定构件631可以包括第一加压部6314,所述第一加压部6314设置为可从结合部120的侧壁124向集尘桶220往复移动,与集尘桶220的形态对应地形成。
作为一例,第一加压部6314可以是密封框架6311中朝集尘桶220配置的面。另外,第一加压部6314可以由与集尘桶220的形态对应地具有规定的曲率的面形成。
另外,固定构件631可以包括第二加压部6315,所述第二加压部6315与第一加压部6314连接,并且与第一吸尘器200的电池罩体230的形态对应地形成。
作为一例,第二加压部6315可以是密封框架6311中朝集尘桶220配置,并且与第一加压部6314连接的面。另外,第二加压部6315可以与电池罩体230的形态对应地以矩形的平面形态形成。
固定构件631可以包括移动密封件6316,所述移动密封件6316配置于第一加压部6314的集尘桶220方向面,并且气密集尘桶220。此时,移动密封件6316可以设置于第一加压部6314,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加压部6315。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在固定构件631旋转而包围集尘桶22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集尘桶220和固定构件631之间产生空间,在通过集尘马达191吸入灰尘时,能够防止集尘桶220内部的灰尘向吸尘器基站100外部飞散。
固定单元630可以包括固定部壳体632,所述固定部壳体632与侧壁124结合,固定构件631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壳体632。
固定部壳体632可以包括能够将固定构件631容纳于内部的壳体主体6321。
作为一例,壳体主体6321可以以能够将固定构件631容纳于内部的多边形篮形态形成。此时,壳体主体6321可以是与配置有侧壁124的一侧相反一侧呈开放的篮形态。
固定部壳体632可以包括挡板孔6322,所述挡板孔6322形成于壳体主体6321,形成为与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彼此连通,形成为固定构件631往复移动时能够通过。
作为一例,挡板孔6322可以是四边形的孔。另外,挡板孔6322可以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能够与固定构件出入孔127连通。即,挡板孔6322的面积可以大于固定构件出入孔127的面积,挡板孔6322的空间中的一部分可以与固定构件出入孔127的空间重叠。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20之前,固定构件631可以位于被侧壁124和罩体110包围的吸尘器基站100的内部空间,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20之后可以经由挡板孔6322和固定构件出入孔127移动至可按压集尘桶220的位置。
固定部壳体632可以包括壳体盖6324,所述壳体盖6324结合于壳体主体6321并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直线移动。
作为一例,虽然未图示,在壳体盖6324可以形成有轨道形态的槽,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引导筋6344、6345可直线移动地结合于所述轨道形态的槽。
固定部壳体632可以包括铰链槽6325,所述铰链槽6325形成于壳体主体6321,并且形成为与固定构件631铰链结合。
作为一例,铰链槽6325可以通过壳体主体6321的一部分面朝侧壁124方向弯入而形成。此时,铰链槽6325的开口部的宽度可以小于铰链部6312的直径,铰链槽6325的弯入的内部直径可以大于等于铰链部6312的直径。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杆形态的铰链部6312可以插入到铰链槽6325并旋转,固定构件631可以以铰链部6312为轴旋转的同时使集尘桶220固定。
固定部马达633可以提供使固定构件631移动的动力。具体而言,固定部马达633可以使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朝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在此,正方向可以是指,使固定构件631从侧壁124内部朝按压集尘桶220的方向移动的方向。另外,反方向可以是指,使固定构件631从按压集尘桶220的位置朝侧壁124内部移动的方向。正方向可以是与反方向相反的方向。
固定部马达633可以利用轴6331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结合,固定部马达633的动力可以传递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即,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可以利用固定部马达633的动力来旋转。作为一例,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可以是与固定部马达633结合的一种小齿轮。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通过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将固定部马达633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移动。例如,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是齿条。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包括通过固定部马达633的旋转力来直线移动的齿轮框架6341。
齿轮框架6341可以是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重力方向)形成的框架,在齿轮框架6341的重力方向一侧(下侧)可以形成有第一齿轮齿6342,在齿轮框架6341的重力方向另一侧(上侧)可以凸出形成有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另外,在齿轮框架6341可以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一引导筋6344和第二引导筋6345。并且,齿轮框架6341中形成有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的面的背面可以形成有弹簧容纳槽6346。另外,在齿轮框架6341的上侧可以形成有与第一引导筋6344形成台阶的卡位台6347。
第一齿轮齿6342可以形成于齿轮框架6341,并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
作为一例,第一齿轮齿6342可以沿齿轮框架6341的长轴方向从齿轮框架6341的重力方向下侧端部形成规定长度。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可以在齿轮框架6341凸出形成,并且可旋转地结合于固定部联接件638。
作为一例,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可以在齿轮框架6341的重力方向上侧以圆柱形状形成。此时,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和第一齿轮齿6342可以在齿轮框架6341的同一面上形成。
引导筋6344、6345可以从齿轮框架6341延伸形成,并且可滑动地结合于固定部壳体632。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筋6344、6345直接可滑动地结合于固定部壳体632,但是不限于此,根据实施例,可以是可滑动地结合于后述的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滑动地结合于固定部壳体632。
引导筋6344、6345可以包括第一引导筋6344和第二引导筋6345。作为一例,第一引导筋6344和第二引导筋6345可以在齿轮框架6341的两侧面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引导筋6345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引导筋6344的长度。此时,第一引导筋6344的重力方向上侧端部可以与卡位台6347连接。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驱动固定部马达633从而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直线移动,则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可以使固定部联接件638旋转。
固定密封件636可以在集尘桶引导面122配置为,在第一吸尘器200被结合的情况下气密集尘桶220。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吸尘器200的集尘桶220被结合,则可以借助吸尘器200的自重来加压固定密封件636,并密封集尘桶220和集尘桶引导面122。
固定密封件636可以配置在移动密封件6316的虚拟的延伸线上。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633运转从而固定构件631对集尘桶220加压,则可以密封集尘桶220的同一高度上的周缘。即,固定密封件636和移动密封件6316可以密封配置在同心圆上的集尘桶220的外周面。
根据实施例,固定密封件636可以与后述的盖开放单元150的配置对应地以弯折的线或曲线形态配置在集尘桶引导面122上。
固定单元630还可以包括固定感测部637。固定感测部637可以设置于罩体100的内部,并感测是否处于固定构件631固定第一吸尘器200的状态。
作为一例,固定感测部637可以结合于固定部壳体632,并且可以配置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直线移动的范围的两侧端部。
因此,当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移动到规定固定位置FP1时,可以感测到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另外,当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移动到规定固定解除位置FP2时,可以感测到第一吸尘器200的固定被解除。
固定感测部637也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固定感测部637可以包括微动开关(micro switch)。
固定单元630可以包括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和固定构件631联接结合的固定部联接件638。
具体而言,固定部联接件638可以以长长的平板或框架形态形成,并且在长轴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圆形孔,从而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和联接结合部6313可以分别贯穿结合。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633被驱动从而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直线移动,则通过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直线移动来推动(或拉拽)固定部联接件638,而固定部联接件638推动(或者拉拽)联接结合部6313。此时,结合有固定部联接件638的密封框架6311以铰链部6312为轴旋转。
因此,固定部联接件638可以将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直线移动转换为密封框架6311的旋转移动。
下面,对第二实施例中的固定单元630的动作过程进行说明。
如果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20,则固定部马达633朝正方向驱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与固定部马达633联动而旋转。此时,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直线移动。
此时,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沿固定部壳体632直线移动,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可以使固定部联接件638旋转。因此,随着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重力方向上侧直线移动可以使固定构件631旋转,固定构件631可以随着从集尘桶220的外侧向集尘桶220移动而固定集尘桶220。
另一方面,在清空集尘桶220的过程结束之后,固定部马达633朝反方向驱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与固定部马达633联动而旋转。
此时,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旋转,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重力方向下侧直线移动。
如果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重力方向下侧直线移动,则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下侧拉拽固定部联接件638,密封框架6311被固定部联接件638拉拽,由此解除集尘桶220的固定。
另一方面,对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单元630进行说明。
由于本实施例的结构和效果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固定单元630相同,因此除了特别说明的内容之外,可以引用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以避免重复的说明。
与第二实施例不同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壳体632可以与侧壁124结合,并引导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直线移动。
即,壳体主体6321可以将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直线移动地容纳于内部。
作为一例,壳体主体6321可以以能够将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容纳于内部的多边形的篮形态形成。此时,壳体主体6321可以是配置有侧壁124的一侧的相反侧开放的篮形态。
此外,固定部壳体632还可以包括开闭固定构件出入孔127的挡板6323。
作为一例,挡板6323可以以矩形的平板形态6323a形成。挡板6323的一侧面可以在能够封挡固定构件出入孔127的位置配置为能够向吸尘器基站100的外部露出,在挡板6323的另一侧面可以凸出形成有圆柱形状的挡板销6323c,挡板联接件639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挡板销6323c。
挡板6323可以可滑动地结合于壳体主体6321,并且设置为封挡挡板孔6322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挡板孔6322的高度(与地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可以与挡板6323的高度对应,在壳体主体6321可以形成有轨道,以挡板6323可以插入并沿挡板孔6322的周缘滑动。此外,在挡板6323可以形成有与壳体主体6321的轨道对应的轨道6323b。另一方面,挡板孔6322的水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长度大于挡板6322的水平方向长度。
因此,挡板6323可以随着挡板联接件639旋转而在挡板孔6322上直线往复运动,并开闭固定构件出入孔127。
另外,固定部壳体632还可以包括壳体盖6324,所述壳体盖6324结合于壳体主体6321,并且形成有引导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直线移动的引导孔6324a。
具体而言,壳体盖6324可以形成为覆盖壳体主体6321的开放的面的至少一部分。此时,在壳体盖6324可以形成有长孔形态的引导孔6324a,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引导销6355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结合于所述长孔形态的引导孔6324a。
作为一例,引导孔6324a可以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形成,并且可以在同一垂直线上形成有三个,但是不限于此,引导孔6324a的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引导销6355的配置和数量而发生变化。
通过这种构成,当固定部马达633被驱动时,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沿着引导孔6324a直线移动,可以通过向挡板联接件639传递动力使挡板6323移动。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引导筋6344、6345可以从齿轮框架6341延伸形成,并且可滑动地结合于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
作为一例,引导筋6344可以从齿轮框架6341沿与地面平行的方向两侧凸出延伸而形成,并且可滑动地插入结合于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引导轨道6351。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633被驱动从而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沿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引导轨道6351直线移动,则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可以使固定部联接件638旋转。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还可以包括弹簧容纳槽6346。
弹簧容纳槽6346可以形成于齿轮框架6341,并且沿齿轮框架6341的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长轴方向)形成为将弹簧6359容纳于内部。
作为一例,弹簧容纳槽6346可以形成于齿轮框架6341中形成有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的面的背面。此时,弹簧容纳槽6346可以是与支撑框架6357的框架部6357b的形态对应地沿齿轮框架6341的长轴方向(与地面垂直的方向)长长地形成的槽,以能够容纳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支撑框架6357。并且,在弹簧容纳槽6346可以形成有能够容纳弹簧6359并且能够固定支撑弹簧6359的一侧端部的台阶。
通过这种构成,齿轮框架6341和支撑框架6357能够通过弹簧6359而彼此弹性支撑。因此,在固定部马达633朝正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为了包围集尘桶220而驱动的情况下),弹性支撑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不直线移动,直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到达规定位置为止。并且,在固定部马达633朝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解除集尘桶220的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固定部联接件638因固定构件631的自身重量而旋转,导致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
因此,具有防止固定单元630进行错误动作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还可以包括卡位台6347。
卡位台6347可以与齿轮框架6341、第一引导筋6344连接并且配置于第一引导筋6344的重力方向上侧。卡位台6347可以被接触支撑在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轨道止动件6358。
通过这种构成,在固定部马达633朝正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为了包围集尘桶220而驱动的情况下),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向上侧直线移动,当第三动力传递构件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轨道止动件6358和卡位台6347可以接触。之后,下侧被轨道止动件6358支撑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与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一起向上侧移动,并且可以随着第一齿轮齿6342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向固定部联接件638传递动力。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固定单元630还可以包括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
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将固定部马达633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移动,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直线移动。例如,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是齿条。
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包括引导轨道6351、第二齿轮齿6352、挡板动作壁6353、挡板动作销6354、引导销6355、销盖6356、支撑框架6357、轨道止动件6358以及弹簧6359。
引导轨道6351可以容纳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并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滑动。
具体而言,引导轨道6351可以形成有可供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滑动的引导面6351a,从引导面6351的水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两侧端部可以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一轨道部6351b和第二轨道部6351c。此时,第一轨道部6351b和第二轨道部6351c可以以能够分别容纳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第一引导筋6344和第二引导筋6345的形态形成。
因此,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插入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其滑动得到引导。
另一方面,第一轨道部6351b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轨道部6351c的长度,在第一轨道部6351b的重力方向上侧端部可以设置有能够与卡位台6347接触支撑的轨道止动件6358。
通过这种构成,当固定部马达633朝正方向旋转时,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在直线移动规定距离之后,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一起直线移动。
第二齿轮齿6352可以从引导轨道6351凸出形成,并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
作为一例,第二齿轮齿6352可以从第二轨道部6351c的重力方向下侧端部沿重力方向(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形成规定长度。
此时,第二齿轮齿6352的形成长度可以与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直线移动距离对应。并且,优选,第二齿轮齿6352的形成长度至少大于第一齿轮齿6342的形成长度。
通过这种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633朝正方向旋转从而带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旋转,则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的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首先直线移动。之后,在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直线移动规定距离之后,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与第一齿轮齿6342啮合,可以使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直线移动。
挡板动作壁6353可以从引导轨道6351弯折延伸而形成。
具体而言,挡板动作壁6353可以是指形成于引导面6351a的背面并且形成为与引导轨道6351垂直的一种壁。
在挡板动作壁6353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挡板动作销6354。作为一例,挡板动作销6354可以在挡板动作壁6353以圆柱形状凸出形成有两个,并且分别可旋转地结合于两个挡板联接件639。
另一方面,在挡板动作壁6353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销6355。作为一例,引导销6355可以在挡板动作壁6353以圆柱形状凸出形成,并且可以结合为可沿固定部壳体632的引导孔6324a直线移动。引导销6355可以形成于挡板动作壁6353中形成有挡板动作销6354的面的背面。此时,引导销6355可以沿重力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有三个,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引导孔6324a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633被驱动从而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旋转,则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沿固定部壳体632的引导孔6324a直线移动,挡板动作销6354可以使挡板联接件639旋转。因此,可以随着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向重力方向上侧直线移动使挡板6323沿水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移动,被挡板6323封挡的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可以被开放。
销盖6356与引导轨道6351结合,由此能够防止引导销6355从固定部壳体632脱离。
作为一例,销盖6356可以在与挡板动作壁6353彼此相对的位置结合,并且与引导销6355彼此结合。另外,在挡板动作壁6353和销盖6356之间可以配置有壳体盖6324。
支撑框架6357可以与引导轨道6351结合,并且配置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重力方向上侧。
作为一例,支撑框架6357可以以与“T”形状相似的形态形成,并且宽度相对大的部分6357a可以固定结合于引导面6351a的上部,宽度相对小的部分6357b可以随着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移动而插入并容纳于弹簧容纳槽6346。此时,由于在弹簧容纳槽6346的内部设置有弹簧6359,因此支撑框架6357可以通过弹簧6359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彼此弹性支撑。
通过这种构成,支撑框架6357可以引导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的直线移动,并且支撑弹簧6359。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感测部637可以设置于罩体100的内部,并且可以感测是否处于固定构件631固定第一吸尘器200的状态。
作为一例,固定感测部637可以设置为与固定部壳体632结合,并且可以与从销盖6356延伸形成的接触部6356a接触。例如,可以与接触部6356a随着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对应地,将固定感测部637分别配置于接触部6356a的移动范围下端和上端。即,在接触部6356a的移动范围上端可以配置有第一固定感测部637a,在接触部6356a的移动范围下端可以配置有第二固定感测部637b。
因此,当接触部6356a移动至规定固定位置FP1时,可以通过第一固定感测部637a感测与接触部6356a的接触来感测第一吸尘器200被固定。另外,当接触部6356a移动至规定固定解除位置FP2时,可以通过第二固定感测部637b感测与接触部6356a的接触来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的固定被解除。
固定感测部637也可以包括接触传感器。作为一例,固定感测部637可以包括微动开关(micro switch)。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单元630还可以包括与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挡板6323联接结合的挡板联接件639。
具体而言,挡板联接件639可以以长长的平板或框架形态形成,并且在长轴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圆形孔,使得挡板动作销6354和挡板销6323c可以分别贯穿结合。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如果固定部马达633被驱动从而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直线移动,则带动挡板动作销6354直线移动,推动(或者拉拽)挡板联接件639,挡板联接件639推动(或拉拽)挡板销6323c。此时,联接于挡板联接件639的挡板6323沿壳体主体6321直线移动。
因此,挡板联接件639可以将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直线移动转换为挡板6323的直线移动。
下面,对第三实施例中的固定单元630的动作过程进行说明。
在第一吸尘器200未结合于结合部110的状态下,在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结合有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5,第二齿轮齿6352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第一齿轮齿6342未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此时,第一齿轮齿6342配置于比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更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此时,挡板6323封挡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密封框架6311位于被侧壁124和罩体110包围的空间。
如果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结合部120,则固定部马达633朝正方向驱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与固定部马达633联动而旋转。此时,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的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首先直线移动。
此时,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可以沿着固定部壳体632的引导孔6324a直线移动,挡板动作销6354可以使挡板联接件639旋转。因此,随着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向重力方向上侧直线移动,可以使挡板6323沿水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移动,被挡板6323封挡的固定构件出入孔127可以被开放。
接着,在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直线移动规定距离之后,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与第一齿轮齿6342啮合,可以使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直线移动。
此时,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可以沿着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的引导轨道6351直线移动,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6343可以使固定部联接件638旋转。因此,随着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重力方向上侧直线移动,可以使固定构件631旋转,固定构件631可以通过从集尘桶220的外侧向集尘桶220移动来固定集尘桶220。
另一方面,在清空集尘桶220的过程结束之后,固定部马达633朝反方向驱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与固定部马达633联动而旋转。此时,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啮合有第一齿轮齿6342和第二齿轮齿6352。
此时,随着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旋转,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和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均向重力方向下侧直线移动。
如果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重力方向下侧直线移动,则第二动力传递构件634向下侧拉拽固定部联接件638,密封框架6311被固定部联接件638拉拽,由此解除集尘桶220的固定。
另外,如果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向重力方向下侧直线移动,则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向下侧拉拽挡板联接件639,挡板6323被挡板联接件639拉拽,由此关闭固定构件出入孔127。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朝反方向旋转,则首先与第一齿轮齿6342的啮合被解除,第三动力传递构件635进一步向下侧直线移动规定距离。即,如果第一动力传递构件6332朝反方向旋转,则固定构件631首先回归到初始位置,之后挡板6323关闭固定构件出入孔127。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时,由于通过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的结合,自动固定第一吸尘器的集尘桶220,因此具有无需用户施加额外的力也能够密封第一吸尘器200的效果。
另外,在第一吸尘器200结合于吸尘器基站100时,通过感测第一吸尘器200的结合,自动密封第一吸尘器200,由此具有能够提高防止灰尘飞散的效率的效果。
另外,固定单元630可以从两侧同时对吸尘器的集尘桶220加压,从而具有能够稳定地固定集尘桶220的效果。
另外,在第一吸尘器200未结合的情况下,挡板6323封挡固定构件631和固定构件出入孔127,从而具有不能从外部看到内部结构的效果。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仅用于具体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限于此,显而易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变形或改良。
本发明的单纯的变形或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会更加明确。

Claims (20)

1.一种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
集尘马达,容纳于所述罩体的内部,产生吸入吸尘器的集尘桶内部的灰尘的吸力;
集尘部,容纳于所述罩体的内部,捕集所述集尘桶内部的灰尘;
结合部,配置于所述罩体,包括供所述吸尘器结合的结合面;以及
固定单元,在所述吸尘器结合于所述结合部的情况下,固定所述吸尘器;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固定部马达,提供动力;以及
固定构件,从所述集尘桶的外侧向所述集尘桶移动,以固定所述集尘桶;
从所述固定部马达施加的旋转力通过被转换为直线运动,使所述固定构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包括:
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固定部马达结合,利用所述固定部马达的动力来旋转;以及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随着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旋转而直线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进一步包括:
凸轮主体,与所述固定部马达的轴结合;以及
连接杆,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连接杆从所述凸轮主体凸出形成,并且配置为从所述凸轮主体的旋转轴偏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固定部壳体,所述固定部壳体结合有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包括:
凸轮结合部,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凸轮;以及
引导部,从所述凸轮结合部延伸形成,与所述固定部壳体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使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联接结合的联接臂,
所述引导部包括销结合孔,所述销结合孔形成于所述引导部主体,与所述联接臂连接的连接销的一侧端部插入结合于所述销结合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固定部壳体,所述固定部壳体结合有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
所述固定部壳体包括:
壳体主体;
凸轮容纳孔,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容纳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引导杆,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插入结合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壳体还包括:
下部止动件,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为带有台阶,配置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重力方向下侧;
上部止动件,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为带有台阶,配置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重力方向上侧;以及
引导筋,从所述壳体主体凸出形成,连接所述下部止动件和所述上部止动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联接臂,所述联接臂可旋转地与所述固定构件结合,在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直线移动时,所述联接臂使所述固定构件移动,
所述联接臂包括:
臂主体;
第一结合孔,形成于所述臂主体的一侧端部,所述连接销结合于所述第一结合孔;以及
第二结合孔,形成于所述臂主体的另一侧端部,与所述固定构件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
密封框架,从所述集尘桶的外侧向所述集尘桶移动;
铰链部,形成于所述密封框架的一侧端部,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罩体;以及
第一加压部,设置为能够从所述结合部的侧壁向所述集尘桶往复移动,对应于所述集尘桶的形态来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还包括第二加压部,
所述第二加压部与所述第一加压部连接,对应于所述吸尘器的电池罩体的形态来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移动密封件,
所述移动密封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加压部的所述集尘桶方向的面,使所述集尘桶气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联接结合的固定部联接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包括:
齿轮框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的第一齿轮齿;以及
第二动力传递构件销,从所述齿轮框架凸出形成,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联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还包括弹簧容纳槽,
所述弹簧容纳槽形成于所述齿轮框架,沿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形成为将弹簧容纳于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第三动力传递构件,
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将所述固定部马达的旋转力转换为直线移动,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还包括:
齿轮框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的第一齿轮齿;以及
引导筋,从所述齿轮框架延伸形成,可滑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包括:
引导轨道,容纳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滑动;以及
第二齿轮齿,从所述引导轨道凸出形成,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啮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支撑框架,
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构件结合,引导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直线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还包括:
侧壁,配置于所述结合面的两侧面,与所述结合面垂直连接;以及
固定构件出入孔,在所述侧壁形成为所述固定构件能够出入;
所述固定单元还包括固定部壳体,所述固定部壳体与所述侧壁结合,所述固定构件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固定部壳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尘器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壳体还包括开闭所述固定构件出入孔的挡板。
CN202180068264.9A 2020-10-08 2021-10-06 吸尘器基站 Pending CN1162614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30068 2020-10-08
KR1020200130068A KR20220046863A (ko) 2020-10-08 2020-10-08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10-2020-0136739 2020-10-21
KR1020200136739A KR20220052602A (ko) 2020-10-21 2020-10-21 청소기 스테이션
PCT/KR2021/013650 WO2022075718A1 (ko) 2020-10-08 2021-10-06 청소기 스테이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1415A true CN116261415A (zh) 2023-06-13

Family

ID=81126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8264.9A Pending CN116261415A (zh) 2020-10-08 2021-10-06 吸尘器基站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1766A1 (zh)
EP (1) EP4226832A1 (zh)
CN (1) CN116261415A (zh)
AU (1) AU2021357265A1 (zh)
TW (1) TWI809524B (zh)
WO (1) WO20220757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87528A1 (en) * 2021-03-11 2022-09-15 Techtronic Cordless Gp Vacuum cleaner docking s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15774B1 (ko) * 2005-07-22 2007-05-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봇 청소기 및 충전대와 청소 시스템
EP3795048A1 (en) * 2014-12-24 2021-03-24 iRobot Corporation Evacuation station
JP6648618B2 (ja) * 2016-04-14 2020-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ごみ回収装置、電気掃除機及び掃除機システム
JP7117085B2 (ja) * 2017-06-23 2022-08-12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装置
CN209003807U (zh) 2017-06-28 2019-06-2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吸尘器及吸尘器组合件
KR20200073966A (ko) 2018-12-14 2020-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와 도킹 스테이션을 포함하는 청소 장치
KR102166773B1 (ko) * 2018-12-14 2020-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와 도킹 스테이션을 포함하는 청소 장치
CN109589041A (zh) * 2018-12-29 2019-04-09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挂架和清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4164A (zh) 2022-04-16
AU2021357265A1 (en) 2023-06-08
TWI809524B (zh) 2023-07-21
WO2022075718A1 (ko) 2022-04-14
US20230371766A1 (en) 2023-11-23
EP4226832A1 (en)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41608B1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및 청소기 스테이션의 제어방법
CN115243592B (zh) 吸尘器基站、吸尘器系统以及吸尘器基站的控制方法
CN116261415A (zh) 吸尘器基站
EP4179941A1 (en) Cleaner station
EP4179940A1 (en) Cleaner station
CN219461030U (zh) 清洁器站
KR20220081702A (ko) 청소기 시스템
KR20220046863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20052602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102502059B1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청소기 시스템 및 청소기 스테이션의 제어방법
KR20220073945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20006981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30133655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30119785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30083932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CN117956936A (zh) 吸尘器、吸尘器系统以及吸尘器系统的控制方法
KR20230165439A (ko) 청소기 스테이션
KR20240029237A (ko) 청소기 및 청소기 시스템
CN117794431A (zh) 灰尘捕集装置、吸尘器以及吸尘器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