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0283A - 马达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马达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0283A
CN116260283A CN202211014095.3A CN202211014095A CN116260283A CN 116260283 A CN116260283 A CN 116260283A CN 202211014095 A CN202211014095 A CN 202211014095A CN 116260283 A CN116260283 A CN 116260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er
hub
motor assembly
impeller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140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进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260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02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 for cooling the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6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5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motor having a plane air gap, e.g. disc-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44Bladed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06Cooling the driv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2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853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heat insulation or cond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2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62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5Mounting arrangements for bearing-shields or end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7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 H02K5/167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sliding-contact or spherical cap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8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ribs or fins for improving heat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组装体,包括:叶轮;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游侧;第二扩散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下游侧;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结合,以在所述叶轮盖的内部容纳所述叶轮和所述第一扩散器;以及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下游侧,以驱动所述叶轮旋转;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轮毂;外壁,同心地配置在所述轮毂的外侧;以及复数个叶片,其一侧与所述轮毂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外壁连接,所述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壁结合,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连通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和外部。由此,能够将被加热的空气向扩散器的外部排出,从而能够促进马达的冷却。

Description

马达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组装体。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马达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
所述马达通常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以规定的气隙(AIRGAP)能够旋转地配置。
所述马达的尺寸和重量根据使用用途而变化。
所述马达中的一部分由设置有叶轮的马达组装体构造,以在旋转时能够产生压力或促进空气的移动。
然而,在这样的具有叶轮的马达组装体中,当缩小所述定子和转子的尺寸时,风量可能会减小。
在这样的具有叶轮的马达组装体中,当缩小所述定子和转子的尺寸时,为了维持相同的风量,可以利用增加所述转子的转速的方法。
然而,在这样的具有叶轮的马达组装体中,当增加所述叶轮和转子的转速时,存在所述定子和转子的温度过度上升的问题。
另外,当增加所述叶轮和转子的转速时,支撑所述旋转轴的轴承的位移量相应增加,从而存在所述轴承的寿命相应缩短的问题。
另外,当增加所述叶轮和转子的转速时,由于所述定子和转子的尺寸减小,导致支撑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的支撑强度进一步减小,从而存在所述轴承的磨损相应加重的问题。
另外,当将经由所述叶轮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向所述定子和转子侧移动而冷却所述定子和转子时,存在空气的流动阻力增加,从而降低所述马达的输出(效率)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KR 1020130005653A
专利文献2:KR 1020110048796A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加热的空气向扩散器的外部排出的马达组装体。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生轴承的振动的马达组装体。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促进轴承的冷却的马达组装体。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加轴承的热交换面积的马达组装体。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马达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在叶轮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使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部。
更具体地,在沿叶轮的轴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下游侧设置有马达,并且在所述第二扩散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从而可以使根据所述马达加热的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的空气经由所述连通部向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部排出。
其中,在所述叶轮和第一扩散器的外部设置有叶轮盖。
所述叶轮盖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壁结合。
通过这样的构造,在所述叶轮盖的内部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外部之间形成有压力相对低的空气流路。
由此,压力相对高的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的空气经由所述连通部迅速向所述空气流路移动,并且能够在所述轮毂的内部形成与所述马达接触的同时向所述连通部移动的气流,从而促进所述马达的冷却。
另外,所述马达在运转时可以维持相对较低的温度,从而能够减少高温引起的不利影响。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轮毂;设置在所述轮毂的外围的复数个叶片。
由此,由于所述第一扩散器沿着所述复数个叶片的径向在外侧端部不设置外壁,因此用于形成所述复数个叶片的模具能够径向接近所述第一扩散器,从而能够容易地制作所述第一扩散器。
通常,在马达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定子线圈的电阻增加,从而输出可能降低,但本实施例的马达在运转时维持相对低的温度,因此抑制所述定子线圈的电阻增加,从而能够提高输出。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中设置有容纳轴承的轴承容纳部,所述轴承支撑所述马达的旋转轴。
由此,能够促进所述轴承的冷却。
另外,所述第二扩散器由与所述第一扩散器相比导热性更好的构件形成。
由此,促进所述第二扩散器的散热,从而更能够促进所述轴承的冷却。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包括:叶轮;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游侧;第二扩散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下游侧;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结合,以在所述叶轮盖的内部容纳所述叶轮和所述第一扩散器;以及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下游侧,以驱动所述叶轮旋转,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轮毂;外壁,同心地配置在所述轮毂的外侧;以及复数个叶片,其一侧与所述轮毂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外壁连接,所述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壁结合,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
由此,在所述第二扩散器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空气能够经由所述连通部向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部排出。
通过这样的构造,在运转时,由所述马达加热的空气能够经由所述连通部向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部排出,从而能够促进所述马达的冷却。
其中,由于所述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壁结合,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外部形成压力相对低的空气流路,因此压力相对高的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的空气能够经由所述连通部迅速向所述空气流路移动,从而能够促进所述马达的冷却。
另外,所述马达在运转时能够维持相对低的温度,从而能够减少高温引起的不利影响。
通常,在马达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定子线圈的电阻增加,从而输出可能降低,但本实施例的马达在运转时,能够维持相对低的温度,因此抑制定子线圈的电阻增加,从而能够提高输出。
另外,所述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可以被分离制作,从而能够容易地制作扩散器。
特别是,所述第一扩散器在所述轮毂的外围设置有复数个叶片,且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的外侧不设置外壁,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所述第一扩散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筒形状的轮毂,沿轴向其一侧开口;以及复数个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外壁,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插入结合到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以与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面接触。
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的结合力。
通过这样的构造,对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施加外力时,能够抑制所述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发生变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叶轮包括:轮毂;以及复数个叶片,在所述轮毂的外围沿径向凸出,且沿周向隔开。
所述叶轮具有圆锥形状。
所述叶轮构造为从上游侧端部向下游侧端部逐渐增加外径。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轴承容纳部。
由此,所述轴承容纳部通过相互面接触地结合的第一扩散器的轮毂来提高支撑强度,从而能够抑制变形的发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由与所述第一扩散器相比导热性更好的构件形成。
由此,能够促进所述轴承容纳部和轴承的冷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散器可以由合成树脂构件形成,所述第二扩散器可以由金属构件形成。
其中,所述第二扩散器可以由铝构件形成。
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所述轴承容纳部和所述轴承的冷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扩散器设置有凸出的散热片以增加表面积。
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所述轴承的冷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具有径向散热片,所述径向散热片的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的外围连接,另一端部沿径向配置。
由此,可以通过所述径向散热片促进所述轴承容纳部的热能的散热。
另外,所述轴承容纳部的一端部可以由与所述轴承容纳部的外围连接的所述径向散热片支撑,从而能够提高所述轴承容纳部的支撑强度。
通过这样的构造,抑制在所述轴承容纳部的内部设置的轴承的振动和位移的发生,从而能够抑制所述轴承的磨损的发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包括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表面沿周向配置的周向散热片。
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刚性。
根据这样的构造,抑制在所述轴承容纳部设置的轴承的振动和位移的发生,从而能够抑制所述轴承的磨损的发生。
另外,促进所述轴承容纳部的热能的散热,从而能够促进设置在所述轴承容纳部的轴承的冷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马达包括:定子;以及转子,能够旋转地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部,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与所述定子结合的定子结合部。
由此,能够稳定地形成所述定子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结合力。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结合部由沿所述定子的周向隔开的复数个构成。
由此,能够增加所述定子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结合力。
其中,所述定子结合部包括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面接触的外周面接触部。
由此,能够更稳定地维持所述定子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结合状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结合部包括沿轴向与所述定子的一端部面接触的端部面接触部。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定子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轴向游隙的产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结合部具有径向区间,所述径向区间的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连接,另一端部沿径向延伸。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轴承容纳部的刚性。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结合部包括从所述径向区间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区间,所述外周面接触部形成在所述轴向区间的内表面。
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和所述定子的结合力。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端部面接触部以在径向上比所述外周面接触部向内侧更凸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轴向区间。
由此,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轴承容纳部与所述定子的端部隔开预先设定的距离。
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抑制由所述定子线圈的发热引起的所述轴承容纳部和轴承的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所述定子结合部和散热片。
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刚性,并且能够增加散热面积。
所述定子结合部具有比所述散热片大的尺寸。
具体地,所述定子结合部的沿周向的幅度形成为与所述散热片的沿周向的幅度相比显著大。
另外,所述定子结合部的沿轴向的高度(幅度)形成为与所述散热片的沿轴向的高度(幅度)相同,或定子结合部的沿轴向的高度形成为比所述散热片的沿轴向的高度大。
所述定子结合部由三个构成,在沿周向彼此邻接的所述定子结合部的径向区间之间分别设置有所述径向散热片。
在沿周向彼此邻接的所述定子结合部的径向区间之间分别设置有所述周向散热片。
所述径向散热片由所述周向散热片连接。
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显著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刚性。
另外,可以显著增加所述第二扩散器的散热面积。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扩散器和所述第二扩散器分别贯穿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紧固构件插入孔,以供紧固构件能够插入。
其中,以相互面接触的方式结合的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结合有紧固构件,使得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结合为一体。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扩散器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结合力。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形成为,沿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沿轴向重叠。
具体地,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被配置为沿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周向隔开预先设定的距离,所述复数个叶片的各下游侧端部沿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周向延伸以相对于轴向倾斜。
由此,所述复数个叶片的各下游侧端部被配置为与邻接的另一叶片的上游侧端部重叠预先设定的长度。
由此,通过所述叶轮移动的空气的流速会降低,并且静压能够上升。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形成为,沿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和下游侧端部沿周向隔开。
具体地,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为沿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周向以预先设定的间隔隔开,所述复数个叶片的各下游侧端部分别沿周向延伸以相对于轴向倾斜。
其中,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轴向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轴向长度短,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中彼此邻接的两个叶片的下游侧端部形成为与邻接的另一叶片的上游侧端部沿周向彼此隔开。
通过这样的构造,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不重叠,因此可以容易地制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叶片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的长度短。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叶轮盖包括:叶轮容纳部,容纳所述叶轮;吸入部,从所述叶轮容纳部的上游侧端部沿轴向延伸,并吸入空气;以及第一扩散器容纳部,从所述叶轮容纳部的下游侧端部沿轴向延伸,并容纳所述第一扩散器。
由此,在所述叶轮盖的内部和所述叶轮之间以及在所述叶轮盖和所述第一扩散器之间形成有彼此连通的空气流路。
其中,所述叶轮容纳部形成为与所述叶轮的形状对应的圆锥形,所述吸入部和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形成为圆筒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的径向的外侧端部形成为面向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的内周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的径向的外侧端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的内周面接触。
由此,能够抑制通过所述叶轮向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和所述叶轮盖之间移动的空气的流动损失的发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贯通部,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沿轴向凸出且插入到所述贯通部的凸出部。
由此,通过使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沿轴向重叠,能够减少所述扩散器的轴向长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相互接触面中的任一个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凸出的防旋转凸起,且在所述相互接触面中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容纳所述防旋转凸起的防旋转凸起容纳槽。
由此,能够将所述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组装在正确位置。
另外,能够抑制所述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的周向游隙的产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所述凸出部的背面设置有容纳轴承的轴承容纳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部沿轴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叶片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构造为沿轴向从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凸出,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被配置为沿轴向隔开预先设定的长度。
其中,所述连通部贯穿形成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下游侧端部的下侧。
所述连通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的下游侧。
所述连通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抑制因所述连通部的形成而阻碍所述叶轮的吸入力(吸入效率)。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部由沿所述扩散器的周向隔开的复数个构成。
具体地,所述连通部由两个至十五个构成。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包括圆筒部以及遮蔽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的圆盘部。
所述圆盘部以通过所述叶轮移动的空气的移动方向为基准设置在所述圆筒部的上游侧端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连通部构造为包括:径向区间,一侧向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圆盘部的内部开口,且另一侧沿所述圆盘部的径向向所述圆筒部的外侧延伸;以及轴向区间,一侧与所述径向区间连通,且另一侧沿轴向延伸。
由此,能够容易地引出所述马达的上游侧端部的中央的空气。
其中,所述连通部的轴向区间可以构造为设置有第一轴向区间,所述第一轴向区间与所述径向区间连通,且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表面凹陷。
所述连通部的轴向区间可以构造为设置有第二轴向区间,所述第二轴向区间与所述径向区间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内表面凹陷。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区间构造为包括:第一轴向区间,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表面凹陷,且与所述径向区间连通;以及第二轴向区间,与所述径向区间连通,且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内表面凹陷。
其中,所述第一轴向区间和第二轴向区间可以构造为使空气相互协调地移动的流路。
由此,能够抑制因所述轴向区间的形成而增大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或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厚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扩散器设置有结合支架的支架结合部。
其中,所述支架构造为包括:轴承容纳部,在内部容纳轴承;以及复数个腿部,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连接,另一端部弯曲以沿轴向配置。
在所述支架的轴承容纳部容纳有轴承,所述轴承以通过所述叶轮移动的空气的移动方向为基准配置在所述转子的下游侧。
所述支架的复数个腿部构造为分别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定子结合部的端部接触。
所述复数个腿部可以通过紧固构件与所述定子结合部结合为一体。
在所述定子结合部分别设置有供所述紧固构件螺纹结合的紧固构件结合部。
在所述复数个腿部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紧固构件插入部,以供所述紧固构件可以插入。
如上说明,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沿轴向将叶轮、第一扩散器、第二扩散器、叶轮盖、以及马达结合,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轮毂;外壁;以及复数个叶片,一侧与所述轮毂的外围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外壁连接,所述叶轮盖结合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壁,并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外的连通部,从而能够在抑制所述叶轮的吸入效率降低的同时,将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促进所述马达的冷却。
另外,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在所述叶轮盖的内部,并通过构造为包括轮毂、在所述轮毂的外围形成的复数个叶片,可以不再使用外壁,从而能够容易地制作所述第一扩散器。
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轴承容纳部,能够抑制轴承的振动和/或位移的发生。
另外,所述第二扩散器通过由与所述第一扩散器相比导热性更好的构件形成,能够促进所述轴承的冷却。
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二扩散器设置散热片,能够进一步促进在所述轴承容纳部的内部设置的轴承的冷却。
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轴承容纳部的外围设置沿径向连接的径向散热片,能够抑制所述轴承容纳部的振动的发生,并且能够促进在所述轴承容纳部设置的轴承的冷却。
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沿周向配置的周向散热片,能够进一步促进所述轴承的冷却。
另外,通过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与定子结合的定子结合部,能够使所述第二扩散器和所述定子同心地结合。
另外,所述定子结合部由复数个构成,通过在内表面设置与定子的外周面面接触的外周面接触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和所述定子的结合力。
另外,定子结合部具有沿轴向与定子的端部面接触的端部面接触部,能够抑制产生沿轴向的相对游隙。
另外,通过在所述外周面接触部形成沿径向凸出的所述端部面接触部,能够使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与所述定子的端部沿轴向隔开。由此,能够使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轴承容纳部与所述定子沿轴向隔开,从而能够抑制温度上升。
另外,所述第一扩散器和第二扩散器通过紧固构件结合,从而能够提高结合力。
另外,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形成为,在沿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中,一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和另一个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沿周向隔开,从而能够容易地制作。
另外,所述连通部沿轴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叶片之间,从而能够抑制因所述连通部的形成而阻碍所述叶轮的吸入效率。
另外,所述连通部通过具有在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圆盘部沿径向形成的径向区间以及在所述轮毂沿轴向形成的轴向区间,能够容易地排出所述马达(定子)的中央区域的空气。
另外,所述轴向区间通过具有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外表面凹陷形成的第一轴向区间以及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内表面形成的第二轴向区间,能够抑制由于所述轴向区间的形成导致的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厚度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马达组装体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马达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第一扩散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第二扩散器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剖视图。
图7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仰视图。
图8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仰视立体图。
图9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去除外壁的图。
图10是图2的连通部区域的放大图。
图11是图9的第二扩散器的连通部区域的横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的连通部区域的横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的连通部区域的横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的仰视立体图。
图15至图19分别是图14的散热片的变形例。
图2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即便在不同的实施例,对于相同/相似的结构要素也赋予了相同/相似的附图标记,对其的说明引用首次的说明。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另外,在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当判断为对于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要旨不清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仅用于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易于理解,而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不限于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马达组装体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马达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100包括:叶轮盖110、叶轮130、第一扩散器160、第二扩散器190、马达250。
所述叶轮盖110、所述叶轮130、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第二扩散器190、所述马达250沿轴向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是指与所述马达250的旋转轴291平行的方向。在图1和图2中,所述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具体地,沿轴向,在所述叶轮13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结合有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结合有所述第二扩散器190。
其中,在所述叶轮盖110、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第二扩散器190之间形成有供通过所述叶轮130的旋转而流入的空气移动的空气流路Pa。
沿轴向,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结合有马达250。
在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容纳有所述叶轮130和所述第一扩散器160。
所述叶轮盖110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结合。
在所述叶轮130旋转时,空气被吸入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并经由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第二扩散器190移动。经由了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空气沿轴向向所述马达250的径向外侧移动。
所述叶轮130包括:轮毂131;以及复数个叶片133,在所述轮毂131的外围沿周向配置。
例如,基于图1,所述叶轮130可以构造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例如,所述叶轮130的轮毂131具有圆锥形状的截面。
在所述叶轮130的轮毂131的中央设置有旋转轴孔132以供所述马达250的旋转轴291能够插入。
在所述叶轮130的外侧结合有所述叶轮盖110。
在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容纳有能够旋转的所述叶轮130。
在所述叶轮130旋转时,空气从所述叶轮盖110的前方(图中为上侧)吸入向后方(图中为下侧)吐出。
以在所述叶轮130旋转时移动的空气的移动方向为基准,所述叶轮盖110的吸入空气的前方(图中为上侧)可以称为“上游侧”,所述叶轮盖110的吐出所述空气的后方(下侧)可以称为“下游侧”。
在所述叶轮盖110的中央,贯穿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12。
所述叶轮盖110包括:容纳所述叶轮130的叶轮容纳部113、以及容纳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第一扩散器容纳部114。
所述叶轮容纳部113呈现为与所述叶轮130的形状对应的圆锥形。
所述叶轮盖110设置有吸入空气的吸入部111。
所述吸入部111可以形成为从所述叶轮容纳部113的上游侧端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吸入口112形成为在所述吸入部111的内部沿轴向贯穿。
例如,所述吸入部111的内表面可以呈现为中央向内侧凸出的圆弧截面形状。
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114构造为从所述叶轮容纳部113的下游侧端部沿轴向延伸。
所述吸入部111呈现为外径相同的圆筒形状。
所述叶轮容纳部113呈现为外径逐渐扩大的圆锥截面形状。
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114呈现为外径相同的圆筒形状。
所述叶轮盖110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结合。
具体地,所述叶轮盖110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上游侧端部结合。
在所述叶轮盖110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可供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上游侧端部插入的插入部115。
所述插入部115被截取形成为在所述叶轮盖110的内表面沿径向扩张。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上游侧端部与所述插入部115沿轴向接触。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叶轮盖110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轴向移动。
所述插入部115的外周配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后述的外壁197的径向外侧。
沿轴向,在所述叶轮13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下游侧)配置有所述第一扩散器160。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被配置为沿轴向与所述叶轮130隔开预先设定的幅度以使所述叶轮130能够旋转。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结合有所述第二扩散器190。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包括:轮毂161;以及复数个叶片171,在所述轮毂161的外围沿周向配置。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被设置在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使所述复数个叶片171的外侧端部面向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114的内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的外侧端部与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114的内周面接触。
由此,能够抑制产生通过所述叶轮130的旋转而流入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损失。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包括:轮毂191;外壁197,同心地配置在所述轮毂191的周围;以及复数个叶片198,一端部与所述轮毂191连接,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外壁197连接。
所述外壁197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下游侧端部的外侧。
具体地,所述外壁197被同心地配置为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下游侧端部的外周隔开预先设定的距离。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一区域(图中为上部区域)插入结合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内部。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另一区域(图中为下部区域)向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外部凸出。
具体地,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插入结合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内部。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壁197向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外部露出。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壁197结合有所述叶轮盖110。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壁197的上游侧端部与所述叶轮盖110的插入部115的端部沿轴向接触。
所述马达250的一区域(图中为上部区域)沿轴向插入结合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内部。
所述马达250包括:定子260;以及转子290,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260旋转。
例如,所述定子260包括:定子芯261;以及定子线圈271,缠绕所述定子芯261。
在所述定子芯261的内部形成有转子容纳孔263,在所述转子容纳孔263中,以规定的气隙G(air gap)能够旋转地容纳有所述转子290。
所述转子容纳孔263形成为沿轴向贯穿。
在所述转子容纳孔263的周围沿周向交替地形成有复数个齿264和槽265。
所述定子芯261通过绝缘堆叠复数个电钢板262而形成,所述复数个电钢板262分别设置有所述转子容纳孔263、复数个槽265和齿264。
在所述定子芯261设置有用于所述定子线圈271的绝缘的绝缘体281。例如,所述绝缘体281可以构造为沿轴向在所述定子芯261的两侧结合以彼此接触。
例如,所述转子290构造为包括:旋转轴291;以及永磁铁292,以所述旋转轴291为中心旋转。
所述永磁铁292呈现为圆筒形状。
在所述永磁铁292的中央贯穿形成有旋转轴孔293以供所述旋转轴291能够插入。
所述旋转轴291由轴承310支撑为能够旋转。
所述轴承310可以沿轴向配置在所述永磁铁292的两侧。
例如,所述轴承310可以实现为球轴承。
具体地,所述轴承310包括:外圈;内圈,同心地配置在所述外圈的内侧;以及复数个球,配置在所述外圈和内圈之间。
例如,所述轴承310包括:第一轴承310a,设置在所述叶轮130和所述转子290之间;以及第二轴承310b,与所述第一轴承310a沿轴向隔开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310a与所述第二轴承310b相比具有大尺寸。具体地,所述第一轴承310a的外圈311、内圈312、球313分别构造为比所述第二轴承310b的外圈311、内圈312、球313大。
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撑所述叶轮130和所述转子290。
在所述定子26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结合有支架330。
例如,所述支架330包括:轴承容纳部331,容纳轴承310;以及复数个腿部332,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331连接,且另一端部弯曲且沿轴向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架330的轴承容纳部331容纳结合有所述第二轴承310b。
例如,所述复数个腿部332由三个实现。
例如,所述复数个腿部332包括:径向区间3321,从所述轴承容纳部331沿径向延伸;以及轴向区间3322,从所述径向区间3321弯曲沿轴向延伸。
在所述径向区间3321和轴向区间3322的外侧边界区域设置有相对于轴向倾斜地截取的倾斜部3323。
在所述轴向区间3322贯穿形成有紧固构件插入部333以供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结合的紧固构件335能够插入。其中,所述紧固构件335可以构造为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螺纹结合。
另一方面,所述定子线圈271与印制电路板350(PCB:Printed Circuit Board)连接。
例如,所述定子线圈271可以构造为与三相交流电源连接。
所述定子线圈271可以包括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相电源(U相、V相、W相)连接的复数个相线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马达组装体100可以实现为,例如,所述叶轮盖110的外径为55mm左右,所述定子260的外径为40mm左右,所述转子290的外径为9mm左右的(超)小型马达组装体。
由此,能够减少所述马达组装体100的尺寸和重量,从而在手持装置中设置有本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100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容易地设置和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子260和转子290可以实现(超)高速旋转(例如,100krpm至180krpm)。
由此,尽管减小了所述马达组装体100的尺寸和重量,但可以相对高速旋转,从而能够保持与马达组装体的尺寸和重量减小前的马达组装体相同的风量或能够确保相同以上的风向。
在所述定子260的一侧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复数个相线圈连接的复数个连接端子283。在所述定子260设置有支撑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283的复数个连接端子支撑部282。所述连接端子支撑部282可以例如设置在所述绝缘体281。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支撑部282被配置为沿周向隔开。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支撑部282构造为沿轴向向一侧(图中为下侧)延伸。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支撑部282形成为沿轴向在所述支架330的下游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283。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283可以例如分别配置在所述支架330的复数个腿部332之间。
所述印制电路板350沿轴向设置在所述支架33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
例如,所述印制电路板350包括:基板351;以及电路部件352,安装在所述基板351。例如,在所述基板351可以设置有能够为所述定子线圈271提供三相交流电力的逆变电路。
例如,所述基板351可以呈现为圆盘形状。
在所述基板351分别设置有供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283分别插入结合的复数个连接端子插入部3511。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插入部3511分别贯穿所述基板351而形成。
在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插入部3511分别设置有能够分别供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283电连接的结合部3512。例如,所述结合部3512可以通过锡焊所述连接端子283和所述连接端子插入部3511来分别形成。
图4是图3的第一扩散器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包括轮毂161和复数个叶片171。
例如,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由合成树脂构件形成。
由此,能够减小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重量。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具有向下开口的圆筒形状。
具体地,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可以以通过所述叶轮130移动的空气的移动方向为基准形成为遮蔽上游侧端部并开放下游侧端部。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包括:圆筒部1611;以及圆盘部1612,形成为沿轴向遮蔽所述圆筒部1611的一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圆盘部1612配置在所述圆筒部1611的上游侧端部。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圆盘部1612)的中央形成有贯通部162,以供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后述凸出部2001能够插入。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可以通过紧固构件165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紧固。
由此,能够提高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第二扩散器190的结合力。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贯穿形成有紧固构件插入孔163以供所述紧固构件165能够插入。
所述紧固构件插入孔163由在所述贯通部162的周围沿周向彼此隔开的复数个构成。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外表面设置有复数个叶片171。
所述复数个叶片171被配置为沿周向彼此隔开。
例如,所述复数个叶片171分别被配置为相对于轴向倾斜。
具体地,所述复数个叶片171分别呈现为中央向上游侧凸出的曲线截面形状。
所述复数个叶片171分别构造为以所述叶轮130的旋转方向为基准,下游侧端部相比于上游侧端部配置在前方。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构造为,彼此邻接的两个叶片171的上游侧端部1711和下游侧端部1712沿轴向彼此重叠。
以所述叶轮130的旋转方向为基准,后方的叶片171的下游侧端部1712相比于前方的叶片171的上游侧端部1711配置在前方下侧。即,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彼此邻接的两个叶片被配置为沿轴向彼此重叠大约叶片长度的一半左右。
图5是图3的第二扩散器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剖视图,图7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仰视图,图8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仰视立体图,图9是图5的第二扩散器的去除外壁的图。如图5至图9所示,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包括轮毂191、外壁197、复数个叶片198。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具有一侧(图中为下侧)开口的筒形状。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呈现为向下开口的圆筒形状。
例如,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包括:圆筒部192;以及圆盘部193,形成为沿轴向遮蔽所述圆筒部192的一端部。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构造为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内部。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外表面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内表面面接触。
具体地,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筒部192与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圆筒部1611的内表面以面接触的方式结合。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盘部193与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圆盘部1612的内表面以面接触的方式结合。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构造为在与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结合时,沿轴向向一侧(图中为下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和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相互接触面中的任一个设置有沿轴向凸出的防旋转凸起2006,另一个设置有供所述防旋转凸起2006插入的防旋转凸起容纳槽166。
例如,所述防旋转凸起2006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
所述防旋转凸起2006设置在所述凸出部2001的径向外侧。
具体地,所述防旋转凸起2006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表面凸出。
所述防旋转凸起容纳槽166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
例如,所述防旋转凸起容纳槽166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内表面沿轴向凹陷。
所述防旋转凸起容纳槽166设置在所述贯通部162的径向外侧。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包括:第一区间1921,插入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内部;以及第二区间1922,配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二区间1922构造为沿径向从所述第一区间1921的外周向外侧进一步凸出。
所述第二区间1922的外径构造为大于所述第一区间1921的外径。
例如,所述第二区间1922的外径可以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外径相同的尺寸。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第二扩散器190结合时,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下端部可以与所述第二区间1922的上端部面接触。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中央设置有轴承容纳部2003。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轴承容纳部2003形成在所述凸出部2001的背面。
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轴承容纳部2003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内部中央沿轴向凸出。
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形成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盘部193。
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的容纳空间2004。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由与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相比导热性更好的构件形成。
由此,能够促进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容纳的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的冷却。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由金属构件形成。
由此,能够促进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散热。
另外,可以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刚性。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例如由铝(Al)构件形成。
在所述凸出部2001设置有贯穿的通孔2002以供所述旋转轴291穿过。
所述凸出部2001沿轴向插入结合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贯通部162。
由此,通过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第二扩散器190沿轴向重叠,能够缩短轴向长度。
另外,可以抑制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横向游隙的产生。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设置有与所述定子260结合的定子结合部195。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内部。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由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周向隔开的复数个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由三个构成。
例如,所述定子结合部195形成为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内表面凸出。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设置有一端部连接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外表面且另一端部沿径向延伸的径向区间1951。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设置有从所述径向区间1951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区间1952。
所述轴向区间1952构造为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内周面沿径向凸出且沿轴向配置。
所述径向区间1951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内表面沿轴向凸出。
例如,所述径向区间1951具有与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相同的高度Hr。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设置有与所述定子260(定子芯261)的外周面面接触的外周面接触部1953。
例如,各所述外周面接触部1953分别构造为具有与所述定子芯261的外径对应的曲率半径。
由此,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可以与所述定子260(定子芯261)同心地结合。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轴承容纳部2003呈现为向下开口的圆筒形状。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轴承容纳部2003设置有贯穿的所述通孔2002,以供所述旋转轴291穿过。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设置有紧固构件结合部1956,以与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设置的紧固构件插入孔163连通。例如,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紧固构件结合部1956可以构造为与穿过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紧固构件插入孔163的紧固构件165螺纹结合。
例如,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紧固构件结合部1956可以分别贯穿形成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的径向区间1951。
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设置有沿轴向与所述定子260的一端部(图中为上端部)面接触的端部面接触部1954。
由此,能够抑制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和所述定子260的轴向游隙的产生。
所述端部面接触部1954设置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的轴向区间1952。
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使所述定子260和所述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沿轴向隔开预先设定的距离。
由此,能够抑制因在所述定子260中产生的热能而使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轴承310的温度上升。
所述端部面接触部1954形成为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筒部192的下端部沿轴向隔开。
所述端部面接触部1954形成为从所述轮毂191的圆盘部193沿轴向隔开。
如图9所示,所述轴向区间1952构造为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沿轴向凸出。
具体地,所述定子结合部195构造为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下端部(轮毂191的下游侧端部)向下凸出。
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轴向区间1952)分别设置有紧固构件结合部1955,以与在所述支架330中结合的紧固构件335螺纹结合。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的紧固构件结合部1955从所述轴向区间1952的下游侧端部沿轴向分别形成预先设定的深度。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复数个叶片198构造为比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短的长度。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复数个叶片198构造为沿周向彼此邻接的两个叶片198以预先设定的间隔沿周向彼此隔开。
具体地,在彼此邻接的两个叶片198中,以所述叶轮130的旋转方向为基准,配置在后方的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比配置在前方的叶片198的上游侧端部向后方隔开。
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容易地制造所述第二扩散器190。
另一方面,参照图6和图9,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设置有连通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205。
由此,能够将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内部的空气向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部排出。
通过这样的构造,因在所述马达250(定子260和转子290)运转时产生的热能而温度上升的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内部的空气经由所述连通部205向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部排出,从而能够降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内部的温度。
由于抑制了所述定子260和转子290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抑制在所述定子260和转子290的温度上升时,因所述定子260和转子280的电阻增加而阻碍所述马达250的输出的现象。即,由于本实施例的定子260和转子290通过所述连通部205的空气排出作用在相对低的温度下运转,因此能够提高马达250的输出。
所述连通部205可以由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周向隔开的复数个构成。
例如,所述连通部205可以由2个至15个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示例了所述连通部205由9个构成的情况,但这仅是示例,而不限于此。
所述连通部205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复数个叶片198的上游侧。
图10是图2的连通部区域的放大图,图11是图9的连通部区域的横截面图,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的连通部区域的横截面图,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的连通部区域的横截面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连通部205形成为沿径向贯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筒部192。
例如,所述连通部205可以呈现为长孔形状,所述长孔形状具有大致比幅度长的长度。
所述连通部205构造为,长度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筒部192的周向配置,幅度沿所述轮毂191的圆筒部192的轴向配置。
所述连通部205沿轴向配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
所述连通部205沿轴向配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的一侧(下侧)。
再次参照图9,所述连通部205形成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圆筒部192的第二区间1922。
各所述连通部205形成为使上游侧(上侧)分别沿轴向开放。
所述连通部205的上游侧的开放区域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结合时,分别被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下游侧端部(下端部)遮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部205可以如前所述由9个构成。
具体地,例如,所述连通部205中的三个可以分别形成为贯穿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轴向区间1952)。
所述连通部205中的六个分别形成为贯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圆筒部(第二区间1922)。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第二扩散器190可以实现为具有六个连通部205a。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六个连通部205a中的三个可以形成为沿径向贯穿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轴向区间1952)。
所述六个连通部205中的三个可以形成为沿径向贯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第二区间1922)以能够分别配置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之间。
另外,如图13所示,第二扩散器190可以具有十二个连通部205b。
所述十二个连通部205b中的三个可以形成为贯穿所述定子结合部195。
所述十二个连通部205b中的九个可以构造为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之间各配置三个。
通过这样的构造,当将所述叶轮盖110、叶轮130、第一扩散器160、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和所述马达250结合在一起时,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内部可以插入结合有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轴承容纳部2003可以容纳结合有所述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可以沿轴向插入结合有所述定子260,在所述定子260的内部可以插入结合有所述转子290。
所述转子290的旋转轴291的上端部被结合以穿过所述第一轴承310a,在所述旋转轴291的上端部结合有所述叶轮130。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壁197结合有所述叶轮盖110。
在所述转子290的旋转轴291的下部区域结合有所述轴承310(第二轴承310b),所述第二轴承310b插入结合在所述支架330的轴承容纳部331。
所述支架330的复数个腿部332通过紧固构件335分别与所述定子结合部195固定结合。
在所述支架330的复数个腿部332之间分别配置有所述定子260的连接端子支撑部282,在沿轴向向所述支架330的下侧凸出的所述连接端子283以能够通电的方式结合有所述印制电路板350。由此,在所述定子线圈271可以施加三相交流电源。
另一方面,当开始运转并向所述定子线圈271施加电源时,所述定子线圈271产生磁力,所述转子290通过所述永磁铁292的磁力与所述定子线圈271的磁力的相互作用以所述旋转轴291为中心进行旋转。
当通过所述转子290旋转而使所述叶轮130旋转时,经由所述吸入口112向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吸入空气。
向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吸入的空气由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复数个叶片198引导沿轴向向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下游侧吐出。吐出的空气在所述定子260的径向外侧沿轴向向下移动。
另一方面,当开始运转,所述叶轮130旋转时,所述叶轮130的下游侧的空气的速度上升且其压力下降。此时,沿径向的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外侧空气流路Pa处于压力相对低的状态,因此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内部的空气经由所述连通部205向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外侧移动。
在所述叶轮130旋转时,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内部的空气经由所述连通部205持续流出,因此空气经由所述马达250(定子260和转子290)的上部区域向所述连通部205持续移动。由此,所述马达250(所述定子260和转子290)可以被持续向所述连通部205移动的空气持续地冷却。由此,所述定子260和转子290可以维持相对低的温度,并抑制因温度上升而引起的电阻增加,从而能够提高马达250的输出。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的仰视立体图,图15至图19分别是图14的散热片的变形例。
如图1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第二扩散器190a与前述相同地构造为包括:轮毂191;外壁197,同心地配置在所述轮毂191的外侧;以及复数个叶片198,一端部与所述轮毂191连接,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外壁197连接。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设置有容纳轴承310的轴承容纳部2003。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设置有与定子260结合的定子结合部195。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包括:径向区间1951,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连接且沿径向延伸;以及轴向区间1952,从所述径向区间1951沿轴向延伸。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包括:外周面接触部1953,与所述定子260的外周面接触;以及端部面接触部1954,沿轴向与所述定子260的一端部面接触。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轮毂191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205。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由金属构件形成。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由铝(Al)构件形成。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散器190设置有凸出的散热片220以能够增加表面积。
例如,所述散热片220设置有径向散热片221,所述径向散热片221的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外围连接,其另一端部沿径向延伸。
由此,能够促进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散热。
另外,可以提高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支撑强度。
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抑制设置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内部的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产生振动。另外,可以促进设置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内部的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的冷却。
例如,所述径向散热片221可以分别沿周向配置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散热片221可以由三个构成。
所述径向散热片221沿轴向具有与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相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220设置有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周围沿周向配置的周向散热片222。
由此,能够促进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散热。
另外,可以提高所述第二扩散器190的刚性。
通过这样的构造,可以抑制设置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内部的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产生振动。
另外,可以促进设置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内部的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的冷却。
所述周向散热片222由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周围同心地配置的复数个构成。
所述周向散热片222可以以与所述径向散热片221相同的个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周向散热片222由三个构成。
例如,所述周向散热片222可以构造为,从所述轮毂191的内表面沿轴向凸出的凸出高度Hc小于从所述径向散热片221的所述轮毂191的内表面沿轴向凸出的凸出高度Hr。
所述径向散热片221构造为从所述轮毂191的内表面沿轴向比所述周向散热片222更凸出。
其中,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片220a可以设置有从所述轮毂191的内表面沿轴向具有相同的凸出高度的径向散热片221a和周向散热片222a。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所述径向散热片221a和周向散热片222a构造为具有与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相同的高度。
另外,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片220b设置有从所述轮毂191的内表面沿轴向分别凸出形成的径向散热片221b和周向散热片222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散热片221b的从所述轮毂191的圆盘部193沿轴向凸出的凸出高度Hr形成为与所述周向散热片222b的凸出高度Hc相同。所述径向散热片221b的凸出高度Hr和所述周向散热片222b的凸出高度Hc构造为比从所述轮毂191的圆盘部193沿轴向凸出的所述定子结合部195的凸出高度Hs小。
另一方面,散热片220可以设置有以彼此不同个数形成的径向散热片221和周向散热片222。
如图17所示,散热片220c构造为包括三个周向散热片222c以及六个径向散热片221c。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散热片221c可以在沿周向彼此邻接的所述定子结合部195之间分别构造两个。所述周向散热片222c可以在所述径向散热片221c之间分别沿周向配置。
所述周向散热片222c构造为连接沿周向彼此邻接的定子结合部195和径向散热片221c,或者连接彼此邻接的两个径向散热片221c。
如图18所示,散热片220d构造为包括三个周向散热片222d以及九个径向散热片221d。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散热片221d可以在沿周向彼此邻接的两个定子结合部195之间分别构造三个。各所述周向散热片222d分别设置在彼此邻接的两个径向散热片221d之间。
各所述周向散热片222d构造为分别连接彼此邻接的所述定子结合部195和所述径向散热片221d,或者分别连接彼此邻接的两个径向散热片221d。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散热片220e构造为包括:两个周向散热片222e,在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的周围沿径向隔开;以及三个径向散热片221e,分别配置在彼此邻接的两个定子结合部195之间。
所述各周向散热片222e构造为,一端与所述定子结合部195连接,且另一端部分别与所述径向散热片221e连接。
图2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本实施例的马达组装体100a包括:叶轮130、叶轮盖110、第一扩散器160、第二扩散器190b、马达250。
所述叶轮盖110、所述叶轮130、所述第一扩散器160、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所述马达250沿轴向彼此结合。
在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容纳有所述叶轮130,在所述叶轮130的下游侧结合有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结合有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结合有所述叶轮盖110,以在内部容纳所述叶轮130和所述第一扩散器160。
其中,在所述叶轮盖110、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第二扩散器190b之间形成有供因所述叶轮130的旋转而流入的空气移动的空气流路Pa。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结合有所述马达250。
所述马达250包括:定子260,以及转子290,相对于所述定子260以规定的气隙G(air gap)能够旋转地被容纳。
所述定子260包括:定子芯261;以及定子线圈271,缠绕在所述定子芯261。
所述定子260构造为,一端与所述定子线圈271电连接,另一端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复数个连接端子283。
所述复数个连接端子283与印制电路板350电连接。所述印制电路板350包括:基板351;以及复数个电路部件352,设置在所述基板351。例如,所述印制电路板350可以构造为设置有逆变电路以能够为所述定子线圈271提供三相交流电源。
所述转子290包括:旋转轴291;以及永磁铁292,以所述旋转轴291为中心旋转。所述旋转轴291被轴承310支撑且能够旋转。所述轴承310包括沿轴向分别设置在所述永磁铁292的两侧(图中为上侧和下侧)的第一轴承310a和第二轴承310b。所述第一轴承310a可以构造为比所述第二轴承310b大的尺寸。
所述叶轮130包括:轮毂131;以及复数个叶片133,设置在所述轮毂131的外围。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包括:圆筒形状的轮毂161;以及复数个叶片171,设置在所述轮毂161的外表面。
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的沿径向的外侧端部面向所述叶轮盖110的内周面。具体地,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的沿径向的外侧端部构造为与所述叶轮盖110的内周面接触。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包括:圆筒形状的轮毂191;外壁197,同心地配置在所述轮毂191的外侧;以及复数个叶片198,一端部与所述轮毂191连接,且另一端部与所述外壁197连接。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构造为插入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内部。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相互接触面中的任一个设置有沿轴向凸出的防旋转凸起2006,在另一个设置有供所述防旋转凸起2006插入的防旋转凸起容纳槽166。
所述防旋转凸起2006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外表面沿轴向凸出,所述防旋转凸起容纳槽166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内表面沿轴向凹陷。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包括:圆筒部192;以及圆盘部193,形成为沿轴向遮蔽所述圆筒部192的一端部。
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圆筒部192包括:第一区间1921,插入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内部;以及第二区间1922,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外部凸出。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圆盘部193)设置有容纳所述轴承310(第一轴承310a)的轴承容纳部2003。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形成有供所述定子260结合的定子结合部195。
所述定子结合部195构造为包括:径向区间1951,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2003连接,且另一端部沿径向延伸;以及轴向区间1952,从所述径向区间1951的端部沿轴向延伸。
沿轴向,在所述马达250的一侧(图中为下侧)设置有容纳支撑所述轴承310(第二轴承310b)的支架330。
所述支架330包括:轴承容纳部331,容纳所述轴承310(第二轴承310b);以及复数个腿部332,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331连接,另一端部弯曲而沿轴向配置。所述复数个腿部332分别结合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定子结合部195。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设置有连通所述轮毂191的内部和外部的连通部205c。
所述连通部205c构造为包括:径向区间210,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圆盘部193沿径向向所述圆筒部192的外侧延伸;以及轴向区间215,一侧与所述径向区间210连通,另一侧沿轴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部205c的径向区间210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的圆盘部193的内部连通的流入口211。
所述连通部205c的径向区间210设置有与所述轮毂191的外部连通的外部开口212。
由此,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内部的空气可以经由所述流入口211、径向区间210、外部开口212向所述轮毂191的外部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部205c可以由沿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周向隔开的复数个构成。例如,所述连通部205c可以形成为2个至15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复数个连通部205c中的一部分(例如,三个)可以形成在所述定子结合部195。
所述轴向区间215设置有第一轴向区间2151,所述第一轴向区间2151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圆筒部192的外表面凹陷形成。
所述第一轴向区间2151设置有供空气流出的流出口2153。
所述流出口2153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复数个叶片171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复数个叶片198之间向外侧开放。
由此,经由所述流入口211和径向区间210向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外部移动的空气可以沿所述第一轴向区间2151移动,且经由所述流出口2153向所述空气流路Pa流出。
所述轴向区间215设置有第二轴向区间2152,所述第二轴向区间2152在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内表面凹陷形成。
所述第二轴向区间2152形成与所述第一轴向区间2151相互协作地供空气移动的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区间215构造为同时具有所述第一轴向区间2151和第二轴向区间2152,从而能够抑制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轮毂161的厚度和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厚度分别增加。
所述第二轴向区间2152的上游侧端部形成为与所述径向区间210的外部开口212对应,下游侧端部延伸到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的下游侧端部。
通过这样的构造,当开始运转而向所述定子线圈271施加电源时,所述转子290通过由所述定子线圈271产生的磁力和所述永磁铁292的磁力相互作用而以所述旋转轴291为中心进行旋转。
当所述旋转轴291旋转时,所述叶轮130旋转,且在所述叶轮盖110的内部吸入经由所述吸入口112的空气。吸入的空气经由所述叶轮130、所述第一扩散器160、第二扩散器190b而沿所述马达250的外侧向下游侧移动。
另一方面,如果所述叶轮130旋转,则所述叶轮130的下游侧的压力相对下降,且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和所述马达250之间存在的由所述马达250加热的空气沿所述流入口211、径向区间210、轴向区间215移动,然后经由所述流出口2153向所述空气流路Pa流出。
由此,在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和所述马达250之间流入有所述马达250周边的相对低温的空气,在此过程中,相对低温的空气和所述马达250接触,从而能够冷却所述马达250。
通过这样的构造,在所述叶轮130旋转时,通过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和所述马达250之间的空气经由所述连通部205c持续地向所述第二扩散器190b的轮毂191的外部流出,持续地冷却所述马达250,从而能够使所述马达250在相对低温下运转。
由此,抑制由所述马达250的高温引起的电阻增加,从而能够提高所述马达250的输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说明。然而,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思想或本质特征的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实施,因此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不应受用于实施其发明的具体内容的限制。
另外,即使是在以上记述的详细说明中未一一罗列的实施例,也应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宽泛地解释。并且,包括在上述权利要求书的技术范围和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和变形都应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26)

1.一种马达组装体,其中,
包括:
叶轮;
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叶轮的下游侧;
第二扩散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下游侧;
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结合,以在所述叶轮盖的内部容纳所述叶轮和所述第一扩散器;以及
马达,设置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下游侧,以驱动所述叶轮旋转;
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
轮毂;
外壁,同心地配置在所述轮毂的外侧;以及
复数个叶片,其一侧与所述轮毂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外壁连接;
所述叶轮盖与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壁结合,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连通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和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
筒形状的轮毂,沿轴向的一侧开口;以及
复数个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外壁,
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插入结合到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内部,以与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轴承容纳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扩散器由与所述第一扩散器相比导热性更好的构件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扩散器具有凸出的散热片,以增加表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散热片具有径向散热片,所述径向散热片的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的外围连接,另一端部沿径向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散热片具有周向散热片,所述周向散热片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内表面沿周向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马达包括:
定子;以及
转子,能够旋转地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部,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与所述定子结合的定子结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定子结合部为复数个,沿所述定子的周向隔开配置,
所述定子结合部具有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面接触的外周面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定子结合部具有沿轴向与所述定子的一端部面接触的端部面接触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定子结合部具有径向区间,所述径向区间的一端部与所述轴承容纳部连接,另一端部沿径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定子结合部具有从所述径向区间沿轴向延伸的轴向区间,
所述外周面接触部形成在所述轴向区间的内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端部面接触部以在径向上比所述外周面接触部向内侧更凸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轴向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和所述第二扩散器分别贯穿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紧固构件插入孔,以供紧固构件插入。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形成为,在沿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中,一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和另一个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沿轴向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复数个叶片形成为,在沿周向邻接的两个叶片中,一个叶片的上游侧端部和另一个叶片的下游侧端部沿周向隔开。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叶片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的长度短。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叶轮盖包括:
叶轮容纳部,容纳所述叶轮;
吸入部,从所述叶轮容纳部的上游侧端部沿轴向延伸,吸入空气;以及
第一扩散器容纳部,从所述叶轮容纳部的下游侧端部沿轴向延伸,容纳所述第一扩散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叶轮容纳部形成为与所述叶轮的形状对应的圆锥形,所述吸入部和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形成为圆筒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为面向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的内周面或与所述第一扩散器容纳部的内周面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贯通部,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设置有沿轴向凸出并插入到所述贯通部的凸出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的相互接触面中的任一个面形成有沿轴向凸出的防旋转凸起,在所述相互接触面中的另一个面设置有容纳所述防旋转凸起的防旋转凸起容纳槽。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所述凸出部的背面设置有容纳轴承的轴承容纳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连通部沿轴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叶片和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叶片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扩散器的轮毂包括:
圆筒部;以及
圆盘部,形成为遮蔽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
所述连通部包括:
径向区间,一侧向所述圆盘部的内部开口,另一侧沿所述圆盘部的径向向所述圆筒部的外侧延伸;以及
轴向区间,一侧与所述径向区间连通,另一侧沿轴向延伸。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马达组装体,其中,
所述连通部的轴向区间包括第一轴向区间和第二轴向区间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轴向区间在所述第二扩散器的外表面凹陷,并且与所述连通部的径向区间连通;
所述第二轴向区间在所述第一扩散器的轮毂的内表面凹陷,并且与所述连通部的径向区间连通。
CN202211014095.3A 2021-12-09 2022-08-23 马达组装体 Pending CN1162602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76070 2021-12-09
KR1020210176070A KR102621857B1 (ko) 2021-12-09 2021-12-09 모터 조립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0283A true CN116260283A (zh) 2023-06-13

Family

ID=83903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4095.3A Pending CN116260283A (zh) 2021-12-09 2022-08-23 马达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8296B2 (zh)
EP (1) EP4194697A1 (zh)
KR (1) KR102621857B1 (zh)
CN (1) CN11626028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70997B1 (ko) 2009-11-03 2011-10-06 뉴모텍(주) 압축기용 모터의 스테이터
JP5834433B2 (ja) * 2011-03-18 2015-12-24 株式会社明電舎 アウターロータ形回転電機
KR101276042B1 (ko) 2011-07-07 2013-06-20 뉴모텍(주) 모터의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KR102061517B1 (ko) * 2016-09-01 2020-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청소기
CN110226279B (zh) * 2017-02-02 2022-07-12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公司 冷却装置
EP3795840B1 (en) * 2017-03-16 2023-05-31 LG Electronics Inc. Motor fan
KR102054681B1 (ko) * 2018-05-03 2019-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모터 어셈블리와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청소기
JP7399682B2 (ja) * 2019-10-30 2023-12-18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KR20210142444A (ko) * 2020-05-18 2021-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팬모터
CN111520365B (zh) * 2020-06-18 2024-04-19 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风罩及具有其的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84260A1 (en) 2023-06-15
US11828296B2 (en) 2023-11-28
KR102621857B1 (ko) 2024-01-05
KR20230087273A (ko) 2023-06-16
EP4194697A1 (en) 2023-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2291B2 (ja) 回転電機
US7626295B2 (en) Flat eccentric rotor equipped with a fan and flat vibration motor equipped with a fan comprising same rotor
EP3290716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cleaner
CN108110953B (zh) 马达
CN108350899B (zh)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JP2006322451A (ja) 軸流ファン
JP2005318782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JP2019060320A (ja) 軸流ファン
WO2021100292A1 (ja) スロットレス型電動機、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CN111478501A (zh) 高速电机及电吹风
JP2019082115A (ja) 遠心ファン
CN113572298A (zh) 马达组装体及具备其的吹风机
JP7135801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ファンモータ
CN114204703B (zh) 马达组装体
CN109578300B (zh) 离心风扇
CN116260283A (zh) 马达组装体
JP2009203837A (ja) 遠心ファン
US11722032B2 (en) Electric motor assembly
KR20230133064A (ko) 팬-모터 조립체
TWI776366B (zh) 風扇馬達
KR101587160B1 (ko) 냉각팬의 팬 구조를 개선한 모터 장치
JP2020088982A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CN111365248A (zh) 薄型泵
KR20230130428A (ko) 팬-모터 조립체
JP2011247275A (ja) 遠心ファ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