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3656A -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03656A CN116203656A CN202111441846.5A CN202111441846A CN116203656A CN 116203656 A CN116203656 A CN 116203656A CN 202111441846 A CN202111441846 A CN 202111441846A CN 116203656 A CN116203656 A CN 1162036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path
- optical
- diffraction
- δop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698 Brassica juncea var multisecta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44000275904 brauner Senf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46669 Surf-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81019 surf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0638 Surfeit locus protein 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093351 Surfeit locus protein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6 diamond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根据主波长λa、副波长λb、透镜材质,确定波长在透镜内的折射率na和nb;然后计算透镜的光程调制量δOPL;根据na和nb计算并分配透镜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根据δOPLr和透镜中心厚度d,计算光学面的近似面型;根据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对近似面型精调至入射平行光的各光线的实际光程相等;根据δOPLd,计算衍射微结构的近似结构;根据入射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对衍射微结构精调至入射平行光的各光线的实际光程之差为主波长λa的整数倍;确定待设计透镜的结构和参数,完成折衍射混合透镜的设计。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透镜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出色的消色散效果,且设计时间更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汽车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背景技术
透镜是远近光模组的核心器件,具有偏折光线、将近光挡板影像投射到车前的功能,透镜的成本、重量和光学效果是远近光模组的重点关注项。玻璃透镜具有较低的色散和优秀的耐热性能,但加工难度大、成本高、重量偏重;塑料透镜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易加工的优势,但常用的塑料材料有自身的缺陷,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有较低的色散,但耐热性能无法满足汽车前照灯要求;聚碳酸酯(PC)的耐热性能优秀,但色散较大,会导致近光截止线发蓝或发黄。
折衍射混合透镜是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在传统透镜的表面设置衍射微结构,将透镜的屈光度分解为折射屈光和衍射屈光,利用衍射透镜的负色散特性,抵消材料引入的透镜色差。单透镜远近光模组采用折衍射混合透镜,可以确保截止线锐利、弱化截止线发彩;像素式大灯模组采用折衍射混合透镜,可以省略消色差镜片,从而减少镜片数量,降低模组重量和成本。玻璃基材的折衍射混合透镜加工繁琐、在工艺、成本方面不具有优势;得益于单点金刚石车削技术和注塑成型工艺精度的发展,只要在塑料透镜的模仁上附加衍射微结构,即可大规模量产塑料基材的折衍射混合透镜。
设计方法方面,Zemax的BINARY2面型模块虽然可以进行折衍射透镜的设计和仿真,但其对高阶像差的优化过程极为繁琐,且仅对衍射部分做位相调制设计,无法生成衍射微结构的3D数据,不利于后续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该透镜可以克服材质引入的色差,将不同波长的入射平行光会聚到后焦点,确保近光截止线锐利、无色散。本发明的设计方法可以基于给定的透镜材质、给定的透镜尺寸、光线主副波长λa和λb、透镜中心厚度d和透镜焦距f,计算出透镜面型,且输出的透镜面型可以直接用于加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平行光从透镜的一侧入射,经透镜折衍射后在透镜另一侧会聚,透镜入射平行光的一侧称为第一光学面,另一侧称为第二光学面,光线会聚的点称为后焦点,且第一光学面的面型记为z1,第二光学面的面型记为z2;所述第一光学面和所述第二光学面分别与光轴相交,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透镜的中心厚度d;后焦点与第二光学面之间的距离为f,所述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中的一个面上带有衍射微结构。
为了简化设计和降低加工检测成本,透镜面型z1和z2之一为预先设定值。为便于描述,在此假定z2为预先设定值,且衍射微结构仅位于第一光学面上。
平行于光轴、且入射到所述第一光学面的平行光,由2种或2种以上单色光或多色光组成,且在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后,会聚到后焦点处。
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选定的主波长λa和副波长λb以及透镜的材质,确定主波长λa在透镜内的折射率na和副波长λb在所述透镜内的折射率nb,假定λa>λb,则对于常用透镜材质(K9玻璃、PMMA、PC等),na<nb。
步骤2:根据后焦点与第二光学面的距离f,计算透镜的光程调制量δOPL。
本发明涉及的折衍射混合透镜将平行光会聚到透镜的后焦点,根据费马原理,透镜口径内的任意光线,若入射光线平行于光轴,则光线到后焦点的光程相等,且为常数,则光线光程表示为:
OPL(r)=C (1)
其中,C为常数;r为透镜表面任意点到光轴的距离,且r∈[0,R],R为折衍射混合透镜的通光半径,公式(1)用于描述平面波。
透镜表面到后焦点的光程为:
由于透镜中心点的通光半径r=0,因此,根据公式(2)通过透镜中心点的光线光程为:
L(0)=f (3)
然后以该光线为基准,折衍射混合透镜的光程调制量δOPL为:
其中,L(r)表示透镜上距离光轴r的点到透镜后焦点的距离;n空气表示空气折射率,n空气=1。
步骤3:根据主波长λa的折射率na和副波长λb的折射率nb,计算并分配透镜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
透镜基于折射材料与空气的折射率差异,利用透镜的厚度变化制造光程差,使光线偏转。因此,对薄透镜,其厚度梯度、折射率与光程调制量的关系为:
δOPLr=δt×(n-1) (5)
其中,δOPLr是折射光程调制量,δt是透镜在光轴(z轴)方向的厚度差,n是透镜折射率。
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a和b,透镜引入的调制量与材料对两个波长的折射率相关:
其中,δOPLra是光线a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b是光线b的折射光程调制量,na是光线a在透镜内的折射率,nb是光线b在透镜内的折射率。
以光线a的波长作为主波长λa,则光线b的折射光程调制量与主波长λa的偏差ΔOPLr为:
衍射器件利用衍射微结构产生相位调制,从而实现光程调制,因此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与相位调制量φ的关系为:
δOPLd=φ×λ (8)
以光线a的波长作为主波长λa,光线b的波长作为副波长λb,则光线b的衍射光程调制量与主波长λa的偏差ΔOPLd为:
其中,δOPLda是光线a的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b是光线b的衍射光程调制量,λa为光线a的波长,λb为光线b的波长。
由于透镜的总光程调制量为折射光程调制量与衍射光程调制量之和,因此,对于光线a的光程调制量为:
由于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a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成正比关系,即:
由于λa、λb和na、nb都是预先给定值,因此,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能够解出透镜对光线a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a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
当确定了光线a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a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后,根据公式(6)和公式(9)可以确定光线b的光程调制量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b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b,从而计算出透镜总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总的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
δOPLr=δOPLra+δOPLrb (12)
δOPLd=δOPLda+δOPLdb (13)
根据上述公式从而实现透镜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的计算和分配。
步骤4:根据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透镜中心厚度d,计算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的近似面型,分别为面型z1和面型z2。
为了简化设计和降低检测工作量,通常在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中,会有一个面的参数是预先给定的球面,本发明中第二光学面为预先给定的球面。
z1≈z2-t (14)
将t代入公式(14)后得:
通过公式(15)可以从δOPLra直接得到第一光学面的近似表达式。
若两个面均为自由曲面,则需要预先给定其它限定条件来确定z1和z2。
步骤5:根据入射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对步骤4计算的透镜近似面型z1和z2进行精确调整,至入射平行光的各光线的实际光程相等,此时,获得第一光学面和第一光学面调整后的精确面型,分别为面型z′1和面型z′2。
步骤5主要包括两个过程:(1)计算实际光程;(2)对面型进行精确调整,下面对这两个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1)计算实际光程:
得到第一光学面的近似表达式后,实际光程的计算方法如下:建立透镜坐标系,以光轴方向为z方向,垂直光轴的方向为r方向,第一光学面与光轴的交点为原点O,平行光与第一光学面相交于第一交点P1,受到第一光学面的折射和衍射作用,发生偏折,与第二光学面相交于第二交点P2,然后受到第二光学面的折射,到达后焦点Pf。
计算第一交点P1的坐标;根据第一交点P1、后焦点Pf、近似面型z2和光学介质折射率n,利用费马原理,求得第二交点P2的坐标,使第一交点P1、第二交点P2和透镜后焦点Pf之间的光程最小,后焦点的坐标为Pf(f+d,0),则第一交点P1到后焦点Pf的光线光程用方程表示为:
其中,r的大小取决于P1或P2与光轴的距离,此时,从平行光入射面O到后焦点Pf的光线总光程为:
其中,O平面指经过原点O与光轴垂直的平面。
变换平行光与光轴的距离,计算所有光程。
公式(17)中OPL(r)必须为常数,才能确保入射的平行光会聚于透镜后焦点,然而δOPLra和z1的公式将透镜近似为薄透镜,忽略了透镜内部光线方向对光线路径的影响,因此在经过O平面入射的、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到后焦点的光程并不为常数,需要对z1做微调。
(2)对面型进行精确调整:
以沿着光轴传播的光线光程为基准,即r=0,则光程微调量为:
ΔδOPLra=OPL(r)-OPL(0) (18)
设Δz1是第一光学面的微调量,ΔδOPLra是光程δOPLra的微调量,而光程微调量又写作如下公式:
ΔδOPLra=Δz1(1-na) (19)
其中,Δz1为第一光学面的近似面型z1的微调量,且Δz1=z′1-z1,z′1为微调后第一光学面的精确面型;δOPLra为光程δOPLra的微调量,且ΔδOPLra=δOPL′ra-δOPLra,δOPL′ra为微调后的光程。
透镜近似面型z1的微调量,由实际光程的偏差ΔδOPLra、折射率na和光线在经过第一光学面后的方向角cosθ计算得到,则第一光学面的近似面型z1的微调量表示为:
将公式(20)代入公式Δz1=z′1-z1,经过调整后的第一光学面的精确面型z′1表示为:
根据公式(21)获得调整后的面型。
步骤5中对面型的精确调整至少为一次,当对面型进行二次或多次微调时,利用上一次调整后的面型作为近似面型按照步骤5利用微调后的面型z1′重新计算OPL(r),对面型z1进行二次或多次微调,最终确保OPL(r)为常数。
由于达到设计效果,只要在z1和z2其中之一处设置衍射微结构、并进行微调即可。同时对两个面进行微调,不会改善透镜的光学效果,只会增加设计复杂度和加工/检测成本。
步骤6:根据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近似计算衍射微结构。
折衍射混合透镜的衍射微结构表现为折衍射面上的微小台阶,即衍射微结构为微小的台阶,根据二元光学原理,变换台阶高度使光程差变化为波长的整数倍,衍射微结构对光线的调制性能不变,因此,衍射微结构对光程的调制量取决于衍射调制量的小数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δOPLstepa=mod(δOPLda,mλa) (22)
其中,mod为求余函数,m为正整数,一般取m=1。
台阶高度参考公式(22),若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则:
若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二光学面,则:
其中,zstep表示衍射微结构的近似结构。
ΔδOPLra是连续值,而ΔδOPLstepa由公式(22)计算获得,公式(22)中的求余函数在ΔδOPLstepa中引入了台阶。
步骤7:根据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精调衍射微结构的台阶高度至各光线的实际光程之差为主波长λa的整数倍。
如果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为了便于表述,加入衍射微结构后,光程计算公式(17)变形如下:
其中,int函数为取整函数,当衍射提供正屈光度时,函数向上取整,反之函数向下取整。
如果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二光学面,为了便于表述,加入衍射微结构后,光程计算公式(17)变形如下:
此时,公式中P2的坐标为(r,z2+zstep)。
公式(26)中,第二光学面可以为球面也可以为其它面型。
由于以上两个变形公式中加入了补偿项int(δOPLd/λa)*λa,因此精调的目标依然是将OPL(r)调整至常数。精调公式参照公式(18)和公式(21),衍射光程微调量为:
ΔδOPLda=OPL(r)-OPL(0) (27)
若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则微调后的衍射微结构为:
若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二光学面,则微调后的衍射微结构为:
利用微调后的zstep重新计算OPL(r),可以对zstep进行二次或多次微调,最终确保OPL(r)为常数,即:精调后的光线光程满足如下条件:mod(OPL-C,λa)=m,C为常数,m为非负整数。
步骤8:根据步骤5获得的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整后的精确面型z′1和z′2,以及步骤7获得的衍射微结构的精确结构zstep′,确定待设计透镜的结构和参数,完成折衍射混合透镜的设计。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所述透镜的表面参数由上述的设计方法生成。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可以不局限于现有设计软件对折衍射混合面的参数限制,得到更高自由度的旋转对称或非旋转对称光学面,并直接输出可用于机械加工的点云数据。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透镜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出色的消色散效果,且设计时间更短。对于不同的波长、材质、外形要求,修改程序中的初始参数即可,因此程序可以重复利用。在本文中以PC材质、单球面的透镜为例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折衍射混合透镜聚光示意图。
图2是理想透镜光程示意图。
图3是分配光程调制量曲线图。
图4是实际透镜的光程计算示意图。
图5是微调第一光学面过程中的r-OPL曲线。
图6是微调第一光学面的r-z1、r-z2曲线。
图7是带衍射结构的光学面整体示意图。
图8是带衍射结构的光学面局部放大图。
图9是折射透镜/折衍射混合透镜截止线对比图。
图中:1、第一光学面,2、第二光学面,3、光轴,4、透镜后焦点,5、衍射微结构,6、平行光。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平行光6与光轴3平行,光线经过折衍射混合透镜,会聚到透镜后焦点4。为便于描述,在本实例中设定折衍射混合透镜为旋转对称透镜,光轴方向为z方向,垂直光轴的方向为r方向,第一光学面1与光轴3的交点为原点O,以光轴为对称轴的旋转对称透镜表面可以用r、z1、z2和zstep描述:若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1,则第一光学面1(含衍射微结构)为z1+zstep,若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二光学面2,则第二光学面2(含衍射微结构)为z2+zstep,r∈[0,R]。透镜中心厚度d=z2(0)-z1(0);设定透镜后焦距为f,则透镜后焦点坐标为Pf(f+d,0)。
设计初始条件如下:透镜中心厚度d=15mm,,后焦距f=34mm,透镜半径R=27mm,透镜材质为聚碳酸酯(PC)。衍射微结构设置在第一光学面1处,第二光学面2为球面,曲率半径radius2=-100mm。
步骤1:设计主波长λa=580nm,设计副波长λb=480nm。根据常温下PC材料的光学属性可知,透镜对主波长λa的折射率na为1.5862,对副波长λb的折射率nb为1.6006。
步骤2:根据初始条件,计算透镜的光程调制量:平行光6垂直于透镜入射,从经过原点O且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开始计算每根光线的光程。如图2所示,将透镜看作无厚度的理想透镜,平行光6受到透镜的调制,会聚到透镜后焦点。根据费马原理,各平行光线到后焦点的光程相等:
OPL(r)=OPL(0)=34mm
则由公式(4):
步骤3: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计算折射光程调制量和衍射光程调制量。
Aλ×δOPLda+An×δOPLra=0
公式(10)写作:
两式联立解出δOPLda和δOPLra,如图3所示。
步骤4:根据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透镜中心厚度d和给定的第二光学面参数,近似计算第一光学面的面型z1。
根据实例设定,第二光学面曲率半径为radius2=-100mm,非球系数k2=0,面型表达式如下:
由步骤3计算得到的δOPLra,可以计算出第一光学面的面型:
这里忽略了光线经过第一光学面后的角度变化,认为光线在第一光学面内部为依然平行于光轴,因此得到的z1是近似值。
步骤5:根据平行光6到后焦点4的实际光程,精调透镜面型至各光线的实际光程相等。
如图4所示,光线与第一光学面1的交点为P1,与第二光学面2的交点为P1,光程由3段组成:O平面到第一平面的光程L1=z1,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的光程第二交点与透镜后焦点的光程其中,第一交点取决于入射光线和光轴的距离r,写作(z1(r),r),P2取决于费马原理:P2位于第二光学面{(z2,r)}上且光程 取最小。本实例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衍射调制量与P2坐标无关,因此P2需满足取最小。
根据公式(17)和公式(18),可以通过多次迭代最终确定z1,本实施例中迭代次数为5,迭代过程中平行入射的各光线OPL变化如图5所示,迭代过程中第一光学面的变化如图6所示,经过5次迭代后确定的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如图7所示。
步骤6:根据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近似计算衍射微结构5。
之前在步骤3计算得出,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为负值,在r=0处取最大值0,在r=27处取最小值-0.9947mm。根据二元光学原理,设m=1,求得δOPLstep,并利用如下公式计算第一光学面的衍射台阶高度:
台阶最大高度为|λa/(1-na)|=0.989μm。
步骤7:根据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精调衍射微结构的台阶高度至各光线的实际光程之差为主波长λa的整数倍。
由于光程调制量δOPLda为负值,为了避免r=0附近衍射微结构发生突变,公式(25)的取整计算采用向上取整的方式,并以此计算和微调衍射微结构,确保OPL(r)为常数。计算过程类似步骤5。优化完成后的光学面如图7和图8所示,图7为第一光学面surf1、第二光学面surf2、焦平面image的总览,图8为第一光学面surf1(带衍射微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为了验证本文设计的准确性,将计算获得的光学面和衍射光程调制量拟合成BINARY2面的参数,并输入到ZEMAX软件进行仿真。如图9对比,采用本文的折衍射混合透镜可以显著优化近光截止线模糊、发蓝现象。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平行光从透镜的一侧入射,经透镜折衍射后在透镜另一侧会聚,透镜入射平行光的一侧称为第一光学面,另一侧称为第二光学面,光线会聚的点称为后焦点,且第一光学面的面型记为z1,第二光学面的面型记为z2;所述第一光学面和所述第二光学面分别与光轴相交,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透镜的中心厚度d;后焦点与第二光学面之间的距离为f,所述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中的一个面上带有衍射微结构;
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选定的主波长λa和副波长λb以及透镜的材质,确定主波长λa在透镜内的折射率na以及副波长λb在透镜内的折射率nb;
步骤2:根据后焦点与第二光学面的距离f,计算透镜的光程调制量δOPL;
步骤3:根据主波长λa的折射率na和副波长λb的折射率nb,计算并分配透镜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
步骤4:根据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透镜中心厚度d,计算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的近似面型,分别为面型z1和面型z2;
步骤5:根据入射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对步骤4计算的透镜近似面型z1和z2进行精确调整,至入射平行光的各光线的实际光程相等,此时,获得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调整后的精确面型,分别为面型z′1和面型z′2;
步骤6:根据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计算衍射微结构的近似结构;
步骤7:根据入射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对步骤6中衍射微结构的近似结构进行精确调整,至入射平行光的各光线的实际光程之差为主波长λa的整数倍,此时获得衍射微结构的精确结构zstep′;
步骤8:根据步骤5获得的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整后的精确面型z′1和z′2,以及步骤7获得的衍射微结构的精确结构zstep′,确定待设计透镜的结构和参数,完成折衍射混合透镜的设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计算透镜的光程调制量δOPL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平行光经过折衍射混合透镜能够将会聚到透镜的后焦点,因此,根据费马原理,透镜口径内的任意光线,当入射光线平行于光轴时,则光线到后焦点的光程相等,且为常数,则入射光线光程表示为:
OPL(r)=C (1)
其中,C为常数;r为透镜表面任意点到光轴的距离,且r∈[0,R],R为折衍射混合透镜的通光半径;
透镜表面到后焦点的光程为:
由于透镜中心点的通光半径r=0,因此,根据公式(2)通过透镜中心点的光线光程为:
L(0)=f (3)
然后以该光线为基准,折衍射混合透镜的光程调制量δOPL为:
其中,L(r)表示透镜上距离光轴r的点到透镜后焦点的距离;n空气表示空气折射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计算并分配透镜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透镜基于折射材料与空气的折射率差异,利用透镜的厚度变化制造光程差,使光线偏转,因此,对薄透镜,其厚度梯度、折射率与折射光程调制量的关系为:
δOPLr=δt×(n-1) (5)
其中,δOPLr是折射光程调制量,δt是透镜在光轴方向的厚度差,n是透镜折射率;
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a和b,透镜引入的调制量与材料对两个波长的折射率相关:
其中,δOPLra是光线a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b是光线b的折射光程调制量,na是光线a在透镜内的折射率,nb是光线b在透镜内的折射率;
以光线a的波长作为主波长λa,则光线b的折射光程调制量与主波长λa的偏差ΔOPLr为:
衍射透镜利用衍射微结构产生相位调制,从而实现光程调制,因此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与相位调制量φ的关系为:
δOPLd=φ×λ (8)
以光线a的波长作为主波长λa,光线b的波长作为副波长λb,则光线b的衍射光程调制量与主波长λa的偏差ΔOPLd为:
其中,δOPLda是光线a的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b是光线b的衍射光程调制量,λa为光线a的波长,λb为光线b的波长;
由于透镜的总光程调制量为折射光程调制量与衍射光程调制量之和,因此,对于光线a的光程调制量为:
由于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a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成正比关系,即:
由于λa、λb和na、nb都是预先给定值,因此,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能够解出透镜对光线a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a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
当确定了光线a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a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a后,根据公式(6)和公式(9)计算出光线b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b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b,从而计算出透镜总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总的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
δOPLr=δOPLra+δOPLrb (12)
δOPLd=δOPLda+δOPLdb (13)
根据公式(12)和公式(13)从而实现透镜的折射光程调制量δOPLr和衍射光程调制量δOPLd的计算和分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入射平行光到后焦点的实际光程的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建立透镜坐标系,以光轴方向为z方向,垂直光轴的方向为r方向,第一光学面与光轴的交点为原点O,平行光与第一光学面相交于第一交点P1,受到第一光学面的折射和衍射作用,发生偏折,与第二光学面相交于第二交点P2,然后受到第二光学面的折射,到达后焦点Pf;
根据平行光与近似面型z1在透镜坐标系的位置,计算第一交点P1的坐标;根据第一交点P1、后焦点Pf、近似面型z2和光学介质折射率n,利用费马原理,求得第二交点P2的坐标,使第一交点P1、第二交点P2和透镜后焦点Pf之间的光程最小,后焦点的坐标为Pf(f+d,0),则第一交点P1到后焦点Pf的光线光程用方程表示为:
其中,r的大小取决于P1或P2与光轴的距离,此时,从平行光入射面O平面到后焦点Pf的光线总光程为:
其中,O平面指经过原点O与光轴垂直的平面;
变换平行光与光轴的距离,计算所有光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对透镜近似面型z1和z2进行精确调整,需要先计算出微调量,计算微调量包括以下步骤:
以沿着光轴传播的光线光程为基准,即r=0,则光程微调量为:
ΔδOPLra=OPL(r)-OPL(0) (18)
设Δz1是第一光学面的微调量,ΔδOPLra是光程δOPLra的微调量,而光程微调量又写作如下公式:
ΔδOPLra=Δz1(1-na) (19)
其中,Δz1为第一光学面的近似面型z1的微调量,且Δz1=z′1-z1,z′1为微调后第一光学面的精确面型;ΔδOPLra为光程δOPLra的微调量,且ΔδOPLra=δOPL′ra-δOPLra,δOPL′ra为微调后的光程;
透镜近似面型z1的微调量,由实际光程的偏差ΔδOPLra、折射率na和光线在经过第一光学面后的方向角cosθ计算得到,则第一光学面的近似面型z1的微调量表示为:
将公式(20)代入公式Δz1=z′1-z1,经过调整后的第一光学面的精确面型z′1表示为:
根据公式(21)获得调整后的面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对面型的精确调整至少为一次,当对面型进行二次或多次微调时,利用上一次调整后的面型作为近似面型按照步骤5利用微调后的面型重新计算OPL(r),对面型进行二次或多次微调,最终确保OPL(r)为常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对衍射微结构的近似结构进行精确调整包括以下步骤:
当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时,加入衍射微结构后,光程计算公式(17)变形如下:
其中,int函数为取整函数,当衍射提供正屈光度时,函数向上取整,反之函数向下取整;
当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二光学面时,加入衍射微结构后,光程计算公式(17)变形如下:
此时,公式中P2的坐标为(r,z2+zstep);
由于以上两个变形公式中加入了补偿项int(δOPLd/λa)*λa,因此精调的目标依然是将OPL(r)调整至常数,精调公式参照公式(18)和公式(21),衍射光程微调量为:
ΔδOPLda=OPL(r)-OPL(0) (27)
当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一光学面时,则微调后的衍射微结构为:
当衍射微结构位于第二光学面时,则微调后的衍射微结构为:
利用微调后的zstep重新计算OPL(r),对zstep进行二次或多次微调,最终确保OPL(r)为常数,即:精调后的光线光程满足如下条件:mod(OPL-C,λa)=m,C为常数,m为非负整数。
10.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表面参数由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设计方法生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41846.5A CN116203656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41846.5A CN116203656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03656A true CN116203656A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6517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41846.5A Pending CN116203656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03656A (zh) |
-
2021
- 2021-11-30 CN CN202111441846.5A patent/CN11620365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96329B (zh) | 一种凸非球面反射镜面形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 |
JP2021508854A (ja) | イメージングシステムの光学設計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設計された光学系 | |
WO2020119279A1 (zh) | 准直镜头及投影模组 | |
CN111240010B (zh) | 一种用于自由曲面测量的可变形镜面形设计方法及装置 | |
CN110715619B (zh) | 基于自适应非零干涉法的光学自由曲面面形误差测量方法 | |
WO2016118261A1 (en) | Achromatic optical-dispersion corrected gradient refractive index optical-element | |
CN111812828B (zh) | 红外准直镜头和红外镜头模组 | |
US8659834B2 (en) | Achromatic gradient index singlet lens | |
CN108318996A (zh) | 准直镜头 | |
CN102590988B (zh) | 一种用于非球面检测的补偿器镜头 | |
CN108319002A (zh) | 一种镜头 | |
CN208092311U (zh) | 准直镜头 | |
CN116203656A (zh) | 一种折衍射混合透镜设计方法及透镜 | |
US2008004333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ing transmissive optical surfaces | |
CN113433691A (zh) | 双自由曲面准直透镜设计方法和双自由曲面准直透镜 | |
Manhart et al. | Fundamentals of macro axial gradient index material engineering and optical design | |
WO2019092833A1 (ja) | 光学素子及びレーザ照射装置 | |
CN107817593A (zh) | 一种超短焦投影镜头 | |
CN104570305B (zh) | 自由曲面透镜及含有该自由曲面透镜的成像系统 | |
CN115933020A (zh) | 一种透镜像散校正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13126285B (zh) | 宽谱线大视场物镜系统 | |
CN109613697B (zh) | 一种反射式非球面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 |
JP3006611B2 (ja) | レンズ及び光学系の設計方法 | |
KR20080082068A (ko) | 헤드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의 광학시스템 | |
RU2288490C1 (ru) | Апланатическая градиентная линз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