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87145A -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87145A
CN116187145A CN202310469021.7A CN202310469021A CN116187145A CN 116187145 A CN116187145 A CN 116187145A CN 202310469021 A CN202310469021 A CN 202310469021A CN 116187145 A CN116187145 A CN 116187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model
equivalent heat
induction heating
source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690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87145B (zh
Inventor
朱叶
左锦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4690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871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87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87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87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871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20Finite element generation, e.g. wire-frame surface description, tesselation
    • G06T17/205Re-mesh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22Mould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2Timing analysis or timing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通过一个局部而准确的耦合模型研究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步骤二、根据得出的分布特征,得出一个等效体热源模型;步骤三、确定等效体热源模型与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步骤四、将提出的模型应用于大型板材的热传导计算。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现了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在工程应用中的推广,且能大幅减少计算时间,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工程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传导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造船厂,感应加热被认为是一种优秀加热成形技术,可以解决板材成型中过度依赖工人经验的问题,如弯板成形和焊接后的矫形。感应加热的热传导物理过程可以通过磁-热耦合模型进行精确计算。然而,这种方法由于在计算集肤深度时使用非常小的网格和空气区网格重新划分来模拟相对运动,所以非常耗时。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构建了一些等效热源来替代从磁-热耦合法得到的感生热源。Luo等人提出了环形感应器的锯齿形热源。最大的热输入被认为是在环形感应器的内径和外径之间的区域。Bae等人提出了一个均匀的圆形表面热输入来研究船体板的弯曲。由于热传导率比热输入的移动速度要慢得多,所以整个过程中的热输入被假定为均匀。
Zhu和Luo从磁-热耦合分析中得出一个简化的表面热源,以估计板材成型的热传导。基于这个热源和尺寸分析,确定了等效热源和五个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Dong等人和Chang等人设计了一个表面热源来计算Q235钢板的静态感应加热。得到的结果与磁热耦合模型的结果一致,而且所需的计算时间从6.7分钟减少到3.7分钟。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热源均是二维模型。在理论上,三维空间模型更贴近实际感生热源。
Ueda等人在假设加热面的热输入为梯形、厚度方向分布为2mm的情况下,提出了双回路感应器的空间热输入。Osawa等人和Tango等人提出了一种建立环形感应器的空间热源的方法。用环境温度下的电流密度分布和与平均温度的变化系数来表示感应线加热的热源。Zhang等人提出了双回路感应器的梯形空间热源。热源沿板厚方向的分布被假定为热集肤深度。
然而,由于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比较复杂,现有的等效体热源(EVHS)模型主要基于经验假设,难以在工程应用中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提出的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可以适用于工程应用中,且能减少计算时间,同时能保持良好的工程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一个局部而准确的耦合模型研究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
步骤二、根据得出的分布特征,得出一个等效体热源模型;
步骤三、确定等效体热源模型与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将提出的模型应用于大型板材的热传导计算。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的耦合模型包括磁-热耦合模型和局部耦合模型,所述局部耦合模型通过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方法为:在网格划分中,在集肤深度层中生成3层网格,局部耦合模型共生成186030个网格和739464个节点,其中板材的尺寸为250×250×6mm,板块的网格为110000。
优选的,在直线型感应器中所述磁-热耦合模型初步分析得出感生热源HG,在半无限模型中,HG在板厚的分布服从:
Figure SMS_1
在厚度方向的感生热源遵循初始状态下的功率衰减方程,HG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2
其中q surf (x,y)是HG在加热表面上的分布,q v (x,y,z)是HG在整个工件上的空间分布,δ为集肤深度,zz轴上的坐标数值;
沿直线Y=0时,q surf (x,y)分解为:
Figure SMS_3
其中,q surf,x=0(y)是HG沿线X=0的函数,r x 是X方向的有效半径,xx轴上的坐标数值;
沿线X=0,q surf,x=0(y)的HG的函数被拟合为:
Figure SMS_4
其中,q surf,max =q surf,x=0(0)是表面HG的最大值;r y 是Y方向的有效半径,yy轴上的坐标数值;
HG在表面的分布表示为:
Figure SMS_5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的等效体热源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SMS_6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感生热源的影响因素为电流I、板厚h、感应器和工件之间的气隙a、频率f、磁导率μ和电阻率ρ,等效体热源模型主要由q surf,max r x r y δ决定,其中频率f、磁导率μ和电阻率ρ对等效体热源的影响通过集肤深度δ来表达,δ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SMS_7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对等效体热源模型进行精确性和高效性的验证。
因此,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第一步的局部耦合分析,研究了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实际模型中沿厚度方向的热源遵循功率衰减方程,一般认为该方程只适用于理想的半无限模型。这一观察结果量化了板厚中的感生热源HG分布特征,可以大大便利建立等效体热源(EVHS)模型。
(2)基于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一个等效体积热源模型。该模型的所有关键参数都可以轻易得到。
(3)确定了EVHS模型和感应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给定的加热参数快速建立EVHS模型。此外,板厚对EVHS的影响不大,而电流和气隙对EVHS的两个有效半径略有影响。
(4)应用EVHS模型对大型板材进行了热分析。所提出的EVHS模型的热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对应良好。与耦合模型相比,提出的模型可以大幅减少计算时间。
(5)确定提出的EVHS模型的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感应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磁-热耦合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一个局部而准确的模型;
图3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工件的材料特性;
图4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各厚度网格层X和Y坐标相同的点的感生热源分布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沿线Y=0产生的热生成曲线和沿线X=0产生的热生成曲线;
图6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板厚对等效体热源模型的影响曲线;
图7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Iaq surf,max 的影响曲线;
图8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Iar x r y 的影响曲线;
图9是本发明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施例的耦合模型在测量点的温度历史的比较曲线图和等效体热源模型在测量点的温度历史的比较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一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一个局部而准确的耦合模型研究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
通过感应加热得到热源,而感生热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由于材料特性的相互关联性,电磁场和热场是紧密耦合的,因此感生热源分布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磁-热相互耦合模型进行精确计算,步骤为:
(1)进行预处理,生成一个通用数据库;
(2)进行谐波磁分析以计算热生成率;
(3)热生成率输入到热分析中,并得到温度分布,用于下一耦合迭代分析步骤;
(4)下一耦合迭代是通过将感应器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并用获得的温度分布来更新材料属性;
(5)迭代进行,直到达到最后一次。
为高效精确进行双向耦合分析,使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一个局部模型,如图2所示。钢板的尺寸为250×250×6mm,与加热区的尺寸相比,这被认为是足够大的。在网格划分中,为了准确捕捉涡流,在集肤深度层中生成了3层网格,如图2所示。局部模型共生成了186,030个网格和739,464个节点,其中钢板的网格为110,000。
AH32钢板的随温度变化的磁和热材料物理特性如图3所示。表1中给出了加热参数。
表1 加热参数
Figure SMS_8
步骤二、根据得出的分布特征,得出一个等效体热源模型。
由于感生热源HG可以从磁-热耦合分析的初始分析步中有效得出,在本发明中使用步骤一提出的局部耦合模型研究了HG的分布特征。
在半无限模型中,HG在板厚上的分布服从于以下方程:
Figure SMS_9
(1)
然而,该方程需要感应器和工件是无限长的,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模型。因此,需要研究HG在厚度上的分布特征,如图4所示。各厚度网格层中X坐标和Y坐标相同的点的HG遵循功率衰减方程。因此,从半无限模型得出的功率衰减规律,也适用于实际的感应加热模型。
由于厚度方向的感生热源遵循初始状态下的功率衰减方程,因此HG分布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10
(2)
其中q surf (x,y)是HG在加热表面的分布,q v (x,y,z)是HG在整个工件上的空间分布,δ为集肤深度,zz轴上的坐标数值。
直线型感应器引起的q surf (x,y)是关于平面X=0和Y=0对称,因此,q surf (x,y)的二维分布可以分解成两个沿X和Y方向的一维分布。对这两个分布进行研究以确定q surf (x,y)。
图5提供了对表面HG的详细分析。如图5中的(a)所示,沿线Y=0的归一化HG曲线符合高斯函数。此外,曲线的最大归一化值出现在点X=0处。因此,q surf (x,y)可以分解为
Figure SMS_11
(3)
其中,q surf,x=0(y)是HG沿线X=0的函数,r x 是X方向的有效半径,xx轴上的坐标数值;在此处HG下降到HG最大值的5%。
根据图5中的(b),沿线X=0,q surf,x=0(y)的HG的函数可被拟合为:
Figure SMS_12
(4)
其中,q surf,max =q surf,x=0(0)是表面HG的最大值;r y 是Y方向的有效半径,yy轴上的坐标数值。
HG在表面的分布可以表示为:
Figure SMS_13
(5)
为所设计的直线型感应器构建了一个等效体热源模型(EVHS):
Figure SMS_14
(6)
步骤三、确定等效体热源模型与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
为了利用加热参数快速获得EVHS,需要确定EVHS与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六个加热参数可能对热源产生影响:电流I、板厚h、感应器和工件之间的气隙a、频率f、磁导率μ、电阻率ρ。根据公式(6),EVHS主要由四个控制参数决定:q surf,max r x r y δfμρ对EVHS的影响可以通过集肤深度δ来考虑,δ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SMS_15
(7)
因此,研究中只考虑三个参数:hIa。当研究其中一个加热参数时,其他参数保持表1的数值不变。
图6显示了板厚h对EVHS的影响。当h从6mm增加到20mm时,q surf,max r x r y 几乎保持不变。因此,板厚对EVHS的影响很小。
图7说明了Iaq surf,max 的影响。在a不变的情况下,当I从1697A增加到3676A时,q surf,max /I 2 几乎保持不变,如图7中的(a)所示。然而,图7中的(b)显示,当I不变时,q surf,max / I 2 随着a的增加而减少。因此,q surf,max 和这两个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认为是
Figure SMS_16
(8)
公式(8)的拟合曲线见图7中的(b),相应的公式见公式(9)
Figure SMS_17
(9)
图8显示了Ia对有效半径r x r y 的影响。如图8中的(a)所示,这两个有效半径随着I的增加几乎保持不变。同时,图8中的(b)显示了两个半径随a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由于增加的幅度很小,这两个半径可以被认为是恒定的,并由公式(10)-(11)表示
Figure SMS_18
(10)
Figure SMS_19
(11)
上述方程表明,有效半径可以由感应器的尺寸决定。
步骤四、将提出的模型应用于大型板材的热传导计算,并对等效体热源模型进行精确性和高效性的验证。
使用EVHS模型对500×500×6mm(x-y-z)钢板进行计算分析,具体加热参数见表1。使用关系公式(7)-(11)快速得到的EVHS模型的控制参数见表2。
表2 EVHS控制参数
Figure SMS_20
因此,与表1加热参数相对应的EVHS模型如公式(12)所示
Figure SMS_21
(12)
该等效体热源模型适用于板材的感应点加热、线加热或曲线加热情况。
等效体热源模型的精确性:
选择了T1-T4四个位置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与试验进行比较,如图9所示。如图9中的(a)和(b)所示,耦合和提出的EVHS模型的温度历史与试验测量的历史很一致。在T1-T2的两个温度历史记录之间的轻微差异主要归因于冷却条件。目前,缺乏准确建立该条件的有效方法。
等效体热源模型的高效性:
表3显示,通过比较模拟时间,提出的模型的计算效率远高于耦合模型。使用EVHS的计算时间约为5.2小时,远少于耦合分析所需的28小时。减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EVHS模型消除了磁分析。消除了耗时的磁分析可以大幅加快计算速度。
(2)EVHS模型的网格规模减少了,因为该模型没有要求极细的网格来准确捕捉涡流。
(3)EVHS模型不需要非结构区(空气、感应器)和感应器-工件的相对运动所需的网格重划分。因此,EVHS模型可以大大方便计算操作。
表3 计算时间
Figure SMS_22
上述比较表明,所提出的EVHS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时间,同时保持高精确度。
因此,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实现了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在工程应用中的推广,且能大幅减少计算时间,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工程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一个局部而准确的耦合模型研究感生热源的分布特征;
步骤二、根据得出的分布特征,得出一个等效体热源模型;
步骤三、确定等效体热源模型与加热参数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将提出的模型应用于大型板材的热传导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耦合模型包括磁-热耦合模型和局部耦合模型,所述局部耦合模型通过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方法为:在网格划分中,在集肤深度层中生成3层网格,局部耦合模型共生成186030个网格和739464个节点,其中板材的尺寸为250×250×6mm,板块的网格为1100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直线型感应器中所述磁-热耦合模型初步分析得出感生热源HG,在半无限模型中,HG在板厚的分布服从:
Figure QLYQS_1
在厚度方向的感生热源遵循初始状态下的功率衰减方程,HG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QLYQS_2
其中q surf (x,y)是HG在加热表面上的分布,q v (x,y,z)是HG在整个工件上的空间分布,δ为集肤深度,zz轴上的坐标数值;
沿直线Y=0时,q surf (x,y)分解为:
Figure QLYQS_3
其中,q surf,x=0(y)是HG沿线X=0的函数,r x 是X方向的有效半径,xx轴上的坐标数值;
沿线X=0,q surf,x=0(y)的HG的函数被拟合为:
Figure QLYQS_4
其中,q surf,max =q surf,x=0(0)是表面HG的最大值;r y 是Y方向的有效半径,yy轴上的坐标数值;
HG在表面的分布表示为:
Figure QLYQS_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的等效体热源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QLYQS_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感生热源的影响因素为电流I、板厚h、感应器和工件之间的气隙a、频率f、磁导率μ和电阻率ρ,等效体热源模型主要由q surf,max r x r y δ决定,其中频率f、磁导率μ和电阻率ρ对等效体热源的影响通过集肤深度δ来表达,δ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QLYQS_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对等效体热源模型进行精确性和高效性的验证。
CN202310469021.7A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Active CN1161871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69021.7A CN116187145B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69021.7A CN116187145B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87145A true CN116187145A (zh) 2023-05-30
CN116187145B CN116187145B (zh) 2024-01-05

Family

ID=86449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69021.7A Active CN116187145B (zh) 2023-04-27 2023-04-27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8714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852A (zh) * 2000-07-06 2003-10-29 热流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电感耦合的改进的介电加热
CN106844652A (zh) * 2017-01-20 2017-06-13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知识地图的产品知识导航方法
CN113218528A (zh) * 2020-01-21 2021-08-06 汉扎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纺织机导丝辊的导丝辊护套温度的方法
CN113255191A (zh) * 2021-06-10 2021-08-13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感应加热模型的等效电路参数辨识方法
EP3866566A1 (en) * 2020-02-13 2021-08-18 LG Electronics Inc.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various objects
CN114117869A (zh) * 2021-12-09 2022-03-01 燕山大学 一种工件运动状态下多频感应淬火加热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CN114465537A (zh) * 2021-12-07 2022-05-10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永磁同步电机高精度建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852A (zh) * 2000-07-06 2003-10-29 热流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电感耦合的改进的介电加热
CN106844652A (zh) * 2017-01-20 2017-06-13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知识地图的产品知识导航方法
CN113218528A (zh) * 2020-01-21 2021-08-06 汉扎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纺织机导丝辊的导丝辊护套温度的方法
EP3866566A1 (en) * 2020-02-13 2021-08-18 LG Electronics Inc.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for heating various objects
CN113255191A (zh) * 2021-06-10 2021-08-13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感应加热模型的等效电路参数辨识方法
CN114465537A (zh) * 2021-12-07 2022-05-10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永磁同步电机高精度建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17869A (zh) * 2021-12-09 2022-03-01 燕山大学 一种工件运动状态下多频感应淬火加热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E ZHU ET AL: "A simplified heat source model for thick plate bending via high-frequency induction line heating",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
YE ZHU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valent surface heat source and induction heating parameters for analysis of thermal conduction in thick plate bending",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
朱叶: "感应加热磁-热-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工程科技I辑》, vol. 2020, no. 6, pages 3 - 4 *
陈正科: "铝合金活塞低周热疲劳强度的试验及数值分析",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工程科技I辑》, vol. 2022, no. 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87145B (zh)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ie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odeling of H13 steel deposition using laser hot-wir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Yang et al.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of thermomechanical behavior of Ti-6Al-4V in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Zh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Lagrangian and Euleria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modeling the laser forming process
CN105740536B (zh) 对直缝焊管中频热处理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的模拟方法
CN112380752B (zh) 利用预测金属薄板焊接热处理数值改进其焊接工艺的方法
Lee et al. An approach to triangular induction heating in final precision forming of thick steel plates
Bae et al. Derivation of simplified formulas to predict deformations of plate in steel forming process with induction heating
Cambon et al. Thermo-mechanical simulation of overlaid layers made with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GMAW-cold metal transfer
Fox et al. Process mapping of transient melt pool response in wire feed e-beam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Ti-6Al-4V
CN102778844A (zh) 基于有限元模型和系统辨识的感应加热闭环仿真方法
Li et al. Study on the plane induction heating process strengthened by magnetic flux concentrator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CN114619161B (zh) 一种薄板焊接变形的模型建构及其矫平方法
Lee et al.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S400 Thick plate by high-frequency-induction-heating-based line heating
CN116187145B (zh) 一种评估感应加热等效体热源模型的方法
Sun et 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ocal continuous induction heating of inner corrugated section
Xio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for induction weld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NSGA-II and BP neural network
CN105550463A (zh)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过程温度场的预测方法
Biswas et al. Thermo-mechan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ouble pass line heating
Lychev et al. Evaluation of residual stresses in additively produced thermoelastic cylinder. Part I. Thermal fields
Jeong et al. Prediction of deformation of steel plate with forced displacement and initial curvature in a forming process with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CN102779216A (zh)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电磁感应加热过程系统辨识方法
Park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calculating inherent strain and distortion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metal parts
Vundru et al. Non-dimensional process maps for normalized dilution limits in laser direct metal deposition
Glebov et al. Modeling of Three-Dimensional Fields of Eddy Currents during Induction Heating of Process Equipment
Zhang et al.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source of ship pl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