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5604A -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5604A
CN116175604A CN202310188460.0A CN202310188460A CN116175604A CN 116175604 A CN116175604 A CN 116175604A CN 202310188460 A CN202310188460 A CN 202310188460A CN 116175604 A CN116175604 A CN 116175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posit
registering
carrier
user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884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unch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unch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unch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Lyric Robot Intelligen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unch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884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756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75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56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1/00Manipula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02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system, structure, archite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6Programme controls
    • B25J9/1679Programme contr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asks execu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Robo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寄存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用户端的寄存申请;依据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并寄存行李。通过接收用户端发送的寄存申请,以获取用户的寄存需求,从而依据该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用户打包好的行李,并将其进行寄存,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寄存行李的便捷性以及寄存的自动化程度,并且确保了行李安全、有序以及有保障地存放,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Description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寄存方式通常需要用户自动前往寄存地点,通过人工记录寄存人员的信息以及寄存的信息以完成寄存。然而寄存行李的储存库通常距离用户较远,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便利性;此外,在同时进行寄存的用户较多的情况下,由于寄存的流程复杂,会导致寄存效率慢,因此大大增加寄存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其通过信息交互,实现用户个人物品自动存取的功能,最大程度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实现自动化。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用户端的寄存申请;
依据所述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并寄存行李。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寄存申请包括用户所在的位置信息、寄存行李的寄存信息以及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依据所述寄存信息分配用于装载所述行李的寄存载体;
将所述寄存载体信息与所述身份信息进行绑定。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并寄存行李的步骤还包括:
依据所述身份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前往储存库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
依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携带所述寄存载体前往用户所述位置领取所述行李。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第一台车,所述依据所述身份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前往储存库领取所述寄存载体的步骤还包括:
依据所述身份信息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前往所述储存库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
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将所述寄存载体转运至中转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机器人还包括第二台车,所述依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携带所述寄存载体前往用户所述位置领取所述行李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
依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将所述寄存载体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中转站识别所述寄存载体信息,并判断所述寄存载体为转运寄存载体或入库寄存载体;
若所述寄存载体为转运寄存载体,则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以将所述寄存载体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所述用户端的寄存指令;
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第一台车和第二台车,所述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中转站;
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中转站识别所述寄存载体信息,并判断所述寄存载体为转运寄存载体或入库寄存载体;
若所述寄存载体为入库寄存载体,则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领取所述寄存载体,以将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寄存控制系统,用于实施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所述寄存控制系统包括处理系统、用户端、储存库以及移动机器人,所述处理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端所在的位置,以领取行李,并将所述行李搬运至所述储存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接收用户端发送的寄存申请,以获取用户的寄存需求,从而依据该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用户打包好的行李,并将其进行寄存,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寄存行李的便捷性以及寄存的自动化程度,并且确保了行李安全、有序以及有保障地存放,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寄存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目前,传统的寄存方式单一,通常需要用户自动前往寄存地点,通过人工记录寄存人员的信息以及寄存的信息以完成寄存。然而寄存行李的储存库通常距离用户较远,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便利性;此外,在同时进行寄存的用户较多的情况下,由于寄存的流程复杂,会导致寄存效率慢,因此大大增加寄存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寄存控制系统,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通过多方面的信息交互,实现出差人员个人物品自动存取的功能,最大程度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实现自动化。
需要说明的是,该行寄存控制系统特别适用于一些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而需要员工出差前往客户现场进行安装或者调试等工作的大型企业或公司。通过该寄存控制系统,可解决了长期出差员工个人行李物品的存放问题,并以此保证出差人员的财产安全。
当然,该寄存控制系统还适用于其他场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寄存控制系统包括处理系统、用户端、储存库、中转站以及移动机器人,处理系统用于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中转站或用户端所在的位置,以领取行李,并将行李搬运至储存库;或控制移动机器人从储存库领取行李,并将行李运送至用户端所在的位置,以此实现行李的寄存与领取,从而实现了用户个人行李物品自动转运和自动寄存,对比于传统仓库的人工存放而言,运用移动机器人进行自动转运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并且提高了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确保了行李安全、有序以及有保障地存放,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可以通过上述寄存控制系统进行实施,实现出差人员个人物品自动存取,最大程度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实现自动化。
本实施例的寄存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接收用户端的寄存申请。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用户通过在手机上的程序提交并向处理系统发送寄存信息,以准备寄存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寄存申请包括用户所在的位置信息、寄存行李的寄存信息以及用户的身份信息,因此,处理系统可通过寄存申请获取用户的所在位置、行李的类型以及数量、和用户的身份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寄存行李的寄存信息可以是图像信息,换言之,通过用户拍摄所需寄存的行李物品,并将该拍摄图像上传至用户终端,以此完成寄存申请的提交;当然,寄存行李的寄存信息还可以是文字信息,用户可在用户终端填写行李类型及数量,以此完成寄存申请。可以理解的是,用户至少得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完成寄存信息的上传。
进一步地,步骤S100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110,依据寄存信息分配用于装载行李的寄存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寄存载体可以是,但不限于托盘,为了方便描述,下文寄存载体统称为托盘。
在本实施例中,在处理系统接收到寄存申请中的寄存信息后,即分配出与行李类型及数量匹配的托盘,以便于用户进行打包装载。
需要说明的是,寄存载体可以是,但不限于托盘。
步骤S120,将托盘信息与身份信息进行绑定。
在本实施例中,托盘上通常设置有识别托盘身份的编码,即为托盘信息。通过将托盘信息与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绑带,以便于对托盘进行管理,以及后续寄存行李入库的识别与管理。
本实施例的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0,依据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并寄存行李。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机器人可以是,但不限于AGV台车(Automated GuidedVehicle,自动导引搬运小车),为了方便描述,下文移动机器人统称为AGV台车。
在本实施例中,在处理系统获取了用户的位置信息、寄存信息以及身份信息,即可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寄存行李,并将行李转运至储存库进行寄存,因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显著提高了寄存的便捷性以及自动化程度。
进一步地,步骤S200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210,依据身份信息控制AGV台车前往储存库并领取托盘;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用于装载寄存行李的托盘通常放置在储存库内,因此在处理分配了与行李类型及数量匹配的托盘后,则控制AGV台车前往储存库凭借与托盘信息领取该托盘。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寄存效率,在储存库的可活动范围内设置一个或多个中转站,AGV台车包括第一台车和第二台车,控制第一台车往返与储存库与中转站之间,控制第二台车往返与中转站与用户所在位置之间。
可选地,第一台车可以是料箱式AGV台车,第二台车可以是顶升式搬运机器人。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第一台车同时在储存库领取多个托盘,并将多个托盘转运至一个或多个中转站,再通过多个第二台车分别前往对应的中转站领取托盘,以分别将多个托盘运送至不同的用户所在位置,以此实现多个用户的寄存同时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寄存效率。
因此,步骤S210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1,依据身份信息控制第一台车前往储存库并领取托盘。
步骤S212,控制第一台车将托盘转运至中转站。
在本实施例中,在处理系统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的同时,还确立了中转站的位置信息,中转站可以是距离用户位置信息最接近的。因此,在第一台车从储存库领取托盘后,即控制第一台车前往中转站并将领取的托盘放置于中转站,以待第二台车领取该托盘。
进一步地,步骤S200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220,依据位置信息控制AGV台车携带托盘前往用户位置领取行李。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AGV台车携带托盘前往用户所在位置以领取用户打包的行李。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用户所在位置距离储存库较近的情况下,也可控制领取了托盘的AGV台车直接前往用户所在位置,以此提高寄存效率。
具体地,步骤S220还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221,控制第二台车前往中转站并领取托盘。
步骤S222,依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二台车将托盘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中转站接收到第一台车放置的托盘后,即可控制第二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并依据位置信息将托盘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以供用户进行打包装载。
进一步地,步骤S200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230,接收用户端的寄存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台车将托盘运送至用户所在位置,且用户将寄存行李打包装载完成后,还需要用户发出确认寄存的寄存指令,处理系统才会执行下一步操作。
步骤S240,控制AGV台车将装载有行李的托盘运送至储存库。
在本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的寄存指令后,控制AGV台车将托盘运送至储存库进行储存。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用户所在位置距离储存库较近的情况下,也可直接控制AGV台车将装载有行李的托盘直接运送至储存库,以此提高寄存效率。
具体地,步骤S24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41,控制第二台车将装载有行李的托盘运送至中转站;
步骤S242,控制第一台车将装载有行李的托盘运送至储存库。
在本实施例中,在处理系统接收到用户端发送的寄存指令后,控制第二台车将装载有寄存行李的托盘转运至中转站。在装载有行李的托盘转运至中转站后,则控制第一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该托盘,并将该托盘转运至储存库进行储存,以此完成寄存。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台车和第二台车均会向中转站运送托盘,为避免第一台车将领取空托盘进行寄存,或第二台车将装载有行李的托盘再次运送至用户,在托盘放置在中转站的情况下,控制中转站对托盘进行识别,从而区分不同的托盘。
因此,步骤S200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50,控制中转站识别托盘信息,并判断托盘为转运托盘或入库托盘:
若托盘为转运托盘,则控制第二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以将托盘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若托盘为入库托盘,则控制第一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以将托盘运送至储存库。
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S250与其他步骤为并列的实施例,转运托盘则为待装载行李的空托盘,入库托盘则为装载有行李且等待进行储存库的托盘。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台车或第二台车将托盘放置在中转站后,则控制中转站识别托盘信息,以此判断处该托盘是已经转载有行李且用于入库的托盘,或是用于等待供用户打包寄存行李的空托盘,以此便于中转站对多个托盘进行统一管理。
在本实施例中,在中转站识别出该托盘为入库托盘的情况下,则分配储存库中空闲的库位,控制第一台车将该托盘运送至该库位中。
本实施例中,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0,控制储存库获取行李的入库信息;
步骤S400,将入库信息发送至用户端。
在本实施例中,在托盘搬运至储存库后,储存库可读取托盘的编码以识别托盘信息以及所寄存的寄存物的信息。入库信息包括寄存行李已经入库的信号以及储存库所处的实时环境信息,实时环境信息可以货位的位置信息、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指数,通过获取入库信息并通过管理系统将其发送至与托盘信息对应的用户端,以便于用户能够实时监测自己的寄存物状态。
本实施例中,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0,接收用户端发送的领取申请;
步骤S600,依据领取申请控制AGV台车将寄存行李运送至预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领取申请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入住信息或不入住信息,因此,依据用户发送的领取申请中的身份信息即可确认用户寄存用的托盘信息以及该托盘所在的储存库的位置信息,以便于控制AGV台车前往对应储存库。
可选地,出差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后返程时,在手机的程序上提交领取申请并选择是否入住宿舍。
在用户发送的领取申请包括入住信息的情况下,分配并获取住宿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台车前往储存库领取装载有寄存行李的托盘,并将其转运至与住宿位置较近的中转站,再控制第二台车前往对应的中转站领取装载有寄存行李的托盘并将其运送至住宿位置。
在用户发送的领取申请包括入住信息,但不满足住宿调节的情况下,或在用户发送的领取申请包括不入住信息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台车前往储存库领取装载有寄存行李的托盘,并将其转运至与预设位置较近的中转站,再控制第二台车前往对应的中转站领取装载有寄存行李的托盘并将其运送至预设位置。
可选地,预设位置可以是,但不限于收室室。
本实施例中,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0,控制AGV台车将空的托盘运送至储存库。
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确认接收到寄存的行李后,用户端的寄存流程即可结束,处理系统再控制AGV台车带领空托盘入库,以此完成整个寄存流程。
步骤S700还包括子步骤:
步骤S710,接收用户端的确认领取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在宿舍或者在物品代接收室领取个人物品,并确认物品无误且无丢失后,在手机终端上确认完成物品领取。
步骤S720,控制第二台车将托盘运送至中转站;
步骤S730,控制第一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并运送托盘至储存库入库。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600以及步骤S700中也存在中转站识别托盘为入库托盘或转运托盘的步骤,该步骤即:
控制中转站识别托盘信息,并判断托盘为转运托盘或入库托盘:
若托盘为转运托盘,则控制第二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以将托盘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若托盘为入库托盘,则控制第一台车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以将托盘运送至储存库。
在本实施例中,转运托盘为装载有行李且待客户领取的托盘,入库托盘为空托盘且待进入储存库的托盘,以此便于中转站对多个托盘进行统一管理。
另外,第二台车的运动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第二台车接收到信号并前往中转站领取托盘后,根据出差人员的宿舍位置信息或者所处位置与该中转站的位置进行对比,以此进行路线规划,从而控制第二台车朝向离宿舍位置的最近目标楼层电梯运行;在第二台车运行至的电梯后发送到位信号给电梯管理系统,通知电梯停靠;
电梯管理系统接收到信号后,自动停靠在第二台车所在楼层;电梯停靠开门后,第二台车自动识别梯内空间是否满足停靠条件,若不满足空间停靠条件,第二台车发出警告且将电梯锁定,以使电梯无法上下移动,直到梯内具有停靠条件后,例如梯内人员做出避让后,控制第二台车缓慢进入;
在第二台车在电梯内完全停靠后,将电梯解锁并将自己需前往的目标楼层发送电梯管理系统,以通过电梯管理系统控制电梯在目标楼层停靠;到达目标楼层后,通过第二台车再次锁定电梯,在第二台车离开电梯后对该电梯进行解锁;离开电梯后再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前往对应出差人员宿舍或者对应的中转站。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李寄存方法及系统,通过接收用户端发送的寄存申请,以获取用户的寄存需求,从而依据该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用户打包好的行李,并将其进行寄存,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寄存行李的便捷性以及寄存的自动化程度,并且确保了行李安全、有序以及有保障地存放,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用户端的寄存申请;
依据所述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并寄存行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寄存申请包括用户所在的位置信息、寄存行李的寄存信息以及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依据所述寄存信息分配用于装载所述行李的寄存载体;
将所述寄存载体信息与所述身份信息进行绑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寄存申请控制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所在位置领取并寄存行李的步骤还包括:
依据所述身份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前往储存库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
依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携带所述寄存载体前往用户所述位置领取所述行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第一台车,所述依据所述身份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前往储存库领取所述寄存载体的步骤还包括:
依据所述身份信息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前往所述储存库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
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将所述寄存载体转运至中转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器人还包括第二台车,所述依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携带所述寄存载体前往用户所述位置领取所述行李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
依据所述位置信息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将所述寄存载体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并领取所述寄存载体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中转站识别所述寄存载体信息,并判断所述寄存载体为转运寄存载体或入库寄存载体;
若所述寄存载体为转运寄存载体,则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以将所述寄存载体携带至用户所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寄存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所述用户端的寄存指令;
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储存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器人包括第一台车和第二台车,所述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台车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中转站;
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将装载有所述行李的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的步骤还包括:
控制所述中转站识别所述寄存载体信息,并判断所述寄存载体为转运寄存载体或入库寄存载体;
若所述寄存载体为入库寄存载体,则控制所述第一台车前往所述中转站领取所述寄存载体,以将所述寄存载体运送至所述储存库。
10.一种寄存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寄存控制方法,所述寄存控制系统包括处理系统、用户端、储存库以及移动机器人,所述处理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移动机器人前往用户端所在的位置,以领取行李,并将所述行李搬运至所述储存库。
CN202310188460.0A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61756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8460.0A CN116175604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8460.0A CN116175604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5604A true CN116175604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88460.0A Pending CN116175604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756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57646C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роботом,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US7770792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stock transportation
CN112714746B (zh) 基于无人配送车辆的无人配送系统
CN108492475B (zh) 一种取货地点和相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US69749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package delivery and storage
JP7203982B2 (ja) 物流システム
US2006002036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fficient package delivery and storage
US2018029082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ivering items in delivery containers
US1104595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ly loading cargo into vehicles
US2020023118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control
KR20070085549A (ko) 보관 시스템
US20210370988A1 (en) Package locker unit and package delivery management
JP6994739B2 (ja) 無人配送車両による無人配送システム
CN113525989A (zh) 一种智能无人仓库
JP2024513602A (ja) 自動積荷取り扱いシステム
CN116175604A (zh) 一种寄存控制方法及系统
JP3832997B2 (ja) 物品保管管理システム
CN116071871A (zh) 一种行李寄存方法及系统
US20210133672A1 (en) Smart storage equipment for smart logtistics system and smart logistics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13869819A (zh) 一种智能库房系统以及智能库房管理方法
US11922367B2 (en) Stocker system
CN113095750A (zh) 无人快递收发系统、派件方法及收件方法
JP3714818B2 (ja) 物品保管管理システム
CN218173450U (zh) 一种仓储调度系统
CN111392304B (zh) 接货箱、物流车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