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0662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70662B CN116170662B CN202310118988.0A CN202310118988A CN116170662B CN 116170662 B CN116170662 B CN 116170662B CN 202310118988 A CN202310118988 A CN 202310118988A CN 116170662 B CN116170662 B CN 1161706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edge
- lens
- electronic device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通过在中框的支撑板上开设开口,摄像模组对应开口安装,通过使摄像模组的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内,该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不占用中框与后盖(显示面板)之间的安装空间,可以减小整机的厚度,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其中,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内凹部,内凹部的边缘内缩于镜头组件的边缘,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通过在开口内缘对应内凹部的部位设置加强部,加强部伸入让位空间内,以减小开口围成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支撑板的覆盖面积,增大中框的结构强度,提高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2111185318.8、申请日为2021年10月12日、发明名称为“电子设备”的发明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仅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子设备的外观也朝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
以手机为例,手机的摄像模组通常安装在中框上。其中,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及依次贴装于镜头组件的出光侧的滤光片组件和感光芯片组件。为了减薄整机厚度,通常会在中框上开设避让开口,以前置摄像头为例,摄像模组中,镜头组件主要占据中框和屏幕之间的安装空间,感光芯片组件及部分厚度的滤光片组件伸入避让开口内,以减少摄像模组占用整机的厚度空间。
然而,随着摄像模组的平面尺寸逐渐增大,中框上开设的避让开口的面积也逐渐增大,导致中框的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占用空间小,满足整机轻薄化的同时,减小了摄像模组安装对中框的影响,增大了中框的强度。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和摄像模组,中框包括边框部和连接于边框部的支撑板,支撑板上开设有开口,摄像模组安装于中框且与开口对应;
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和调光转换组件,调光转换组件设置在镜头组件的出光侧,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内;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内凹部,内凹部的边缘位于镜头组件的边缘的内侧;
其中,内凹部位于调光转换组件的背离镜头组件的一侧,且内凹部占据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部分厚度;内凹部的边缘和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开口的内缘具有加强部,加强部伸入让位空间内。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中框的支撑板上开设开口,摄像模组对应开口安装,通过使摄像模组的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内,该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不占用中框与后盖(显示面板)之间的安装空间,可以减小整机的厚度,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其中,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上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内凹部,内凹部的边缘内缩于镜头组件的边缘,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通过在开口内缘对应内凹部的部位设置加强部,加强部伸入让位空间内,以减小开口围成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支撑板的覆盖面积,增大中框的结构强度,提高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调光转换组件包括滤光组件和图像传感器组件,滤光组件和图像传感器组件依次层叠设置在镜头组件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和滤光组件均伸入开口内;
其中,内凹部至少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组件上。
滤光组件贴装于镜头组件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连接于滤光组件远离镜头组件的一侧,通过至少在图像传感器组件上设置内凹部,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伸出的加强部至少对应位于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周侧外,以确保调光转换组件能够伸入加强部围设的开口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滤光组件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平齐,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内凹部;
加强部包括连接于开口的内缘的台阶部,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台阶部位于支撑板的远离镜头组件的部分。
滤光组件的支撑框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平齐,通过在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基板的边缘设置内凹部,基板的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开口内缘对应支撑框的部分位于镜头组件的侧壁的外侧,开口内缘对应基板的内凹部的部分向内延伸形成台阶部,该台阶部伸入让位空间内形成加强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一内凹部,滤光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二内凹部,第二内凹部与第一内凹部对应,第一内凹部和第二内凹部共同构成内凹部;
其中,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让位空间,第二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让位空间,加强部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及第二让位空间内。
通过在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基板的周向边缘设置第一内凹部,在滤光组件的支撑框的周向边缘设置第二内凹部,第一内凹部和第二内凹部共同构成内凹部,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让位空间,第二内凹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让位空间。如此,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伸出的加强部可以包括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及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可增大加强部的厚度,提升支撑板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二内凹部应与第一内凹部对应,以使第一内凹部能够穿过加强部对应第二内凹部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并伸入加强部对应第一内凹部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在滤光组件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滤光组件,加强部的两侧表面分别与支撑板的两侧表面平齐,且加强部的面向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侧壁的端面平齐。
通过第二内凹部的边缘与第一内凹部的边缘平齐,或者,第二内凹部的边缘内缩于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使图像传感器组件在滤光组件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滤光组件,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由于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基板需要穿过加强部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因而,开口内缘在其厚度方向上可以整体向内延伸形成加强部,可增大加强部的厚度,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并且,加强部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的长度与加强部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部分的长度一致,加强部面向调光转换组件的端面平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位于第二内凹部的边缘的内侧,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且位于支撑板的远离镜头组件的部分,第二加强部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且位于支撑板的靠近镜头组件的部分;
其中,第一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加强部的延伸长度,第一加强部具有面向滤光组件的台阶面。
通过使第一内凹部内缩于第二内凹部,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位于第二内凹部的边缘的内侧,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相应的,加强部包括分别对应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第一加强部和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第二加强部,通过使第一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加强部的延伸长度,第一加强部的端部伸出至第二加强部之外,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之间形成面向滤光组件的台阶面。如此,增大了加强部的延伸长度,缩小了开口的面积,提高了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覆盖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
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内凹部,并且内凹部延伸至覆盖侧边的整个区域,如此,开口内缘的形成的加强部可以覆盖开口相应侧内壁的整个区域,可以增大加强部的覆盖区域,减小开口的开口区域,提高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覆盖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相对两侧的侧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为沿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设置的环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内凹部对应调光转换组件的角部设置,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设有内凹部。
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角部设置内凹部,相应的,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的角部向内延伸形成加强部,以减小开口的面积,增大支撑板的覆盖面积,增强支撑板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包括保护罩,保护罩包裹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的侧壁,保护罩具有凹陷部,凹陷部与内凹部相对应。
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侧壁的外部包裹保护罩,保护罩可提高摄像模组的密封性,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进入调光转换组件,保护调光转换组件的性能。其中,通过在保护罩上对应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的部位设置凹陷部,凹陷部可为开口内缘的加强部提供空间,并使保护罩穿过加强部围设的开口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罩与中框连接。
通过保护罩与中框连接,将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框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摄像模组还包括支架,支架套设在镜头组件的侧壁上,支架与中框连接。
通过在镜头组件的侧壁上套设支架,支架与中框固定连接,通过支架将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框上。其中,支架可以直接套设在镜头组件的侧壁上,或者,支架套设在镜头组件侧壁外包裹的保护罩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图像传感器,滤光组件包括支撑框和安装于支撑框的滤光片;
内凹部设于基板,或者,内凹部设于基板和支撑框。
图像传感器组件的外缘为基板的外缘,滤光组件的外缘为支撑框的外缘,且基板位于支撑框远离镜头组件的一侧,通过在基板的边缘设置内凹部,或者在基板及支撑框的边缘均设置内凹部,以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与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并使调光转换组件能够伸入支撑板上的开口内缘的加强部围成的开口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基板连接,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与外电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柔性电路板包括位于镜头组件的侧壁的外侧的连接段,连接段面向支撑板的一侧为其第一边,第一边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镜头组件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
FPC由其与基板连接的一端沿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并伸出至摄像模组外,FPC包括位于镜头组件的侧壁外侧并沿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的连接段,FPC的连接段面向支撑板的一侧为其第一边,通过使FPC的第一边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镜头组件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连接段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镜头组件与支撑板之间的间距,连接段增大了调光转换组件边缘的内凹部与位于镜头组件外侧的FPC之间的间距,连接段提供了支撑板上开口内缘的加强部延伸的空间,增大了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减小了加强部围设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了支撑板的覆盖面积,提高了中框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柔性电路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柔性电路板沿镜头组件的轴向延伸,并由镜头组件的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的一侧伸出;其中,连接段为柔性电路板沿镜头组件的轴向延伸的部分。
通过使FPC的连接段沿FPC与基板的连接侧延伸,FPC的连接段对应位于镜头组件的相应侧,镜头组件的相应侧的外侧的FPC可以提供多余的空间,增大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应侧的内凹部的外缘与FPC的连接段之间的间距,进而,增大支撑板开口内缘的相应部位的加强部的延伸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柔性电路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柔性电路板沿周向围绕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并由镜头组件的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的一侧伸出;其中,连接段为柔性电路板围绕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的部分。
FPC由其与基板连接的相应侧伸出后,通过使FPC围绕镜头组件的外侧壁的周向延伸,使得镜头组件的外侧壁的至少两侧均具有FPC的连接段,位于镜头组件相应侧的外侧的FPC连接段均可提供多余的空间,增大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应侧的内凹部的外缘与FPC的连接段之间的间距,进而,增大支撑板开口内缘的相应部位的加强部的延伸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于镜筒内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沿镜筒的轴向层叠设置,调光转换组件与镜筒连接。
摄像模组可以为定焦模组,定焦模组的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封装于镜筒内的透镜,调光转换组件可以粘接于镜筒的出光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镜头组件包括镜头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壳体,镜头可移动的设于壳体内,调光转换组件与壳体连接。
摄像模组可以为自动对焦模组,自动对焦模组的镜头组件驱动装置和镜头,镜头组件设置在驱动装置的壳体内,驱动装置驱动镜头移动,调光转换组件连接于驱动装置的壳体的外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的摄像模组的爆炸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PC的设计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FPC的设计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FPC的设计示意图;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1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1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摄像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1-摄像模组;2-中框;3-后盖;4-显示面板;5-电路板;
11-镜头组件;12-滤光组件;13-图像传感器组件;14-内凹部;15-保护罩;16-支架;21-支撑板;22-边框部;31-透光孔;
111-镜头;112-驱动装置;121-支撑框;122-滤光片;131-基板;132-图像传感器;133-FPC;134-电连接器;141-第一内凹部;142-第二内凹部;151-凹陷部;211-开口;212-加强部;
1121-壳体;1331-连接段;2121-第一加强部;2122-第二加强部;212a-台阶部;
1331a-第一边;2121a-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拍摄功能已逐渐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穿戴设备、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终端设备的基本配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为上述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UMPC、上网本、PDA、POS、车载设备、AR/VR设备等终端设备。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显示面板4、摄像模组1及电路板5。外壳围设在电子设备100的背面和侧面,显示面板4安装在外壳上,显示面板4和外壳共同围成电子设备100的容纳空间,摄像模组1及电路板5均安装于该容纳空间内。此外,容纳空间内还可以设置麦克风、扬声器或者电池等器件。
结合图1所示,示出了摄像模组1位于外壳顶部靠近边缘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1的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
参照图2所示,外壳可以包括后盖3和中框2,摄像模组1可以设置在中框2上。后盖3上设有透光孔31,以摄像模组1为后置摄像头为例,摄像模组1通过后盖3上的透光孔31采集外部环境光线。其中,摄像模组1的入光面和透光孔31相对设置,外部环境光线穿过透光孔31照射至摄像模组1的入光面,摄像模组1的入光面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光线,摄像模组1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其拍摄功能。
摄像模组1还可以为前置摄像头,此时,摄像模组1的入光面朝向显示面板4,显示面板4上正对摄像模组1的入光面的部位具有透光部(未示出),外部环境光线透过显示面板4的透光部照射至摄像模组1的入光面,不再赘述。
图2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内设有一个摄像模组1,应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1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两个。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摄像模组1可在X-Y平面内任意排布。例如,多个摄像模组1沿X轴方向排布,或者,多个摄像模组1沿Y轴方向排布。
此外,摄像模组1包括但不限于为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模组、定焦(FixFocus,FF)模组、广角摄像模组、长焦摄像模组、彩色摄像模组或者黑白摄像模组。电子设备100内的摄像模组1可以包括上述任一种摄像模组1,或者,包括上述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模组1。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摄像模组1可以集成为一个摄像组件。
参照图2所示,摄像模组1可以和电路板5电连接,电路板5例如为电子设备100内的主板。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摄像模组1可以通过电连接器134与主板电连接,例如,摄像模组1设有电连接器134的母座,主板设有电连接器134的公座,通过将母座插接于公座,以实现摄像模组1与主板的电连接。其中,主板上可以设有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摄像模组1拍摄图像。当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处理器接收拍摄指令,并根据拍摄指令控制摄像模组1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以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作为摄像模组1的光轴方向,对摄像模组1进行安装设置,在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上为摄像模组1提供安装空间。以摄像模组1为后置摄像头为例,在电子设备100内部,摄像模组1位于中框2与后盖3之间的空间内;以摄像模组1为前置摄像头为例,在电子设备100内部,摄像模组1位于中框2与显示面板4之间的空间内。
图3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摄像模组1通常包括镜头组件11、滤光组件12及图像传感器组件13,滤光组件12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依次层叠设置在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其中,图像传感器组件13面向中框2,镜头组件11面向后盖3或显示面板4。摄像模组1还可以包括支架16,支架16套设在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上,支架16与中框2固定连接,通过支架16将摄像模组1安装在中框2上。
为了减少摄像模组1占用的安装空间,通过在中框2上开设开口211,使图像传感器组件13及部分厚度的滤光组件12伸入开口211内,中框2和后盖3(显示面板4)之间的空间内主要用于设置镜头组件11,这样,减少了摄像模组1自身占据的整机的厚度空间,进而,可以减小整机厚度,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
另外,为了提升摄像模组1的性能,摄像模组1的平面尺寸逐渐增大,即,摄像模组1的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横截面积增大。结合图3所示,与镜头组件11相匹配的,滤光组件12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平面尺寸同步增大,如此,中框2上开设的开口211的尺寸也逐渐增大。
然而,随着中框2上的开口211的尺寸增大,中框2的结构强度减小,中框2的结构强度影响摄像模组1的安装性能,降低了摄像模组1的可靠性,进而,影响了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针对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摄像模组中的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设置内凹部,使调光转换组件面向中框的一侧的至少部分边缘区域内缩于镜头组件,内凹部的边缘和镜头组件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从而,中框上开设的开口的内缘可以具有伸入让位空间内的加强部。如此,在减小摄像模组占用的厚度空间的同时,可以减小中框上开设的开口的尺寸,增加中框的结构强度,保证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安装在中框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爆炸图;图6为图5中的摄像模组的爆炸图。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中,中框2包括边框部22和连接于边框部22内缘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支撑板21,边框部22可以与电子设备100的轮廓相适配,边框部22围设于电子设备100的外周,显示面板4和后盖3分别位于中框2的两侧,通过边框部22对显示面板4及后盖3进行支撑和限位。支撑板21连接于边框部22的内缘,即支撑板21位于边框部22围成的区域内,电子设备100内的一些部件可以安装在支撑板21上,例如,摄像模组1、扬声器、听筒等部件可以安装在支撑板21上。
示例性的,支撑板21可以连接在边框部22上靠近显示面板4的一侧,支撑板21面向显示面板4的一侧表面可以为平面,显示面板4可以通过点胶工艺等方式粘接在支撑板21的该侧表面上。支撑板21和后盖3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摄像模组1、扬声器、听筒等部件可以安装在支撑板21面向后盖3的一侧表面上。
支撑板21可以覆盖边框部22围成的区域的全部(支撑板21上设置通孔或开口的区域除外),或者,支撑板21仅覆盖边框部22围成的区域的部分区域,例如,仅在需要安装上述各部件的部位连接支撑板2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于中框2的镜头组件11的轴向例如为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调光转换组件贴装于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外部环境光线由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进入摄像模组1,光线由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射出后进入调光转换组件,通过调光转换组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摄像模组1的成像功能。
其中,对于位于支撑板21与后盖3之间的安装空间内的摄像模组1,以摄像模组1为前置摄像头为例,摄像模组1的镜头组件11朝向显示面板4的方向,调光转换组件面向后盖3的方向,通过在支撑板21上开设透光孔,镜头组件11的入光面位于透光孔内,以便于镜头组件11接收从显示面板4一侧入射的光线。以摄像模组1为后置摄像头为例,摄像模组1的镜头组件11朝向后盖3的方向,调光转换组件面向显示面板4的方向。
摄像模组1位于支撑板21与后盖3之间的安装空间内,为了减小摄像模组1在其轴向上的占用空间,对于前置摄像头,镜头组件11的前端可以穿过支撑板21上开设的透光孔,减小摄像模组1位于安装空间内的高度;对于后置摄像头,可以在支撑板21上开设开口211,使摄像模组1的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211内,减小摄像模组1位于安装空间内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内设置前置摄像头的部位,支撑板21和显示面板4之间可以具有安装空间,前置摄像头可以安装于显示面板4与支撑板21之间的安装空间内。此时,前置摄像头的调光转换组件面向支撑板21,支撑板21上对应前置摄像头的部位开设开口211,前置摄像头的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211内。
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主要针对于摄像模组1的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伸入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的安装结构,其中,摄像模组1可以为位于后盖3与支撑板21之间的安装空间内的后置摄像头,也可以为位于显示面板4与支撑板21之间的安装空间内的前置摄像头。
随着镜头组件11的平面尺寸逐渐增大,为了避免支撑板21上开设的开口211影响中框2的结构强度,参照图6所示,通过使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的至少部分区域内缩于镜头组件11,减小调光转换组件的尺寸,在摄像模组1的平面方向(与摄像模组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如此,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的内缘可以延伸至让位空间内,减小开口211的尺寸,增大中框2的强度。
具体的,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设置内凹部14,在摄像模组1的平面方向(与摄像模组1的光轴垂直的平面)上,内凹部14的边缘位于镜头组件11的边缘的内侧,即,内凹部14的边缘内缩于镜头组件11的边缘,内凹部14的边缘和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支撑板21的开口211的内缘形成有加强部212,加强部212向开口211内侧延伸并伸入让位空间内,开口211的横截面积小于镜头组件11的横截面积,减小了开口211的尺寸,增大了支撑板21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强了中框2的结构强度,为摄像模组1的安装提供可靠保障。
结合图4所示,安装摄像模组1时,摄像模组1从支撑板21与后盖3(显示面板4)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内安装在中框2上,摄像模组1的调光转换组件面向支撑板21,调光转换组件从其背离镜头组件11的一侧伸入开口211内。参照图6所示,为了使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围设的开口区域内,内凹部14应位于调光转换组件的背离镜头组件11的一侧,以使调光转换组件的背离镜头组件11的一侧内缩于镜头组件11,使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围设的开口区域内。
其中,内凹部14占据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以使内凹部14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让位空间,占据至少部分厚度的调光转换组件,与之对应的,开口211的内缘形成的加强部212,可以占据至少部分厚度的支撑板21。另外,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为了使调光转换组件伸入开口211内的部分更多,加强部212可以与支撑板21背离镜头组件11的一侧表面平齐。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7a所示,调光转换组件包括滤光组件12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滤光组件12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依次层叠在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滤光组件12贴装于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图像传感器组件13连接于滤光组件12背离镜头组件11的一侧。其中,图像传感器组件13伸入开口211内,例如,图像传感器组件13位于支撑板21的厚度范围内,或者,部分厚度或全部厚度的图像传感器组件13穿过开口211伸出至支撑板21外,至少部分厚度的滤光组件12伸入开口211内。
调光转换组件中,由于图像传感器组件13远离镜头组件11设置,因此,内凹部14至少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组件13上,或者,内凹部14设置在图像传感器组件13及滤光组件12上。
具体的,参照图7a所示,图像传感器组件13包括基板131和图像传感器132,示例性的,基板131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图像传感器132可以粘接在PCB上,图像传感器132与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相对应。另外,图像传感器组件13还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133),FPC133的一端与基板131连接,FPC133的另一端伸出至摄像模组1之外,与电子设备100内的主板连接。
滤光组件12包括支撑框121和滤光片122,支撑框121的中间区域具有安装口,滤光片122粘接在支撑框121上并覆盖安装口,基板131上位于图像传感器132外围的区域为封装区域,封装区域内设置有封装胶层,支撑框121通过封装胶层与基板131的封装区域粘接连接。
摄像模组1工作时,主板上的处理器控制摄像模组1拍摄,外界环境光线从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进入摄像模组1,光线从镜头组件11射出后,穿过滤光片122后照射至图像传感器132,通过滤光片122进行滤光,然后,再通过图像传感器132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成像,以提升成像效果。
其中,滤光片122的尺寸及图像传感器132的尺寸与镜头组件11的出光面的尺寸相匹配,镜头组件11的平面尺寸增大后,滤光片122的尺寸及图像传感器132的尺寸可以随之增大,或者,滤光片122的尺寸及图像传感器132的尺寸保持不变。通过在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上形成内凹部14,或者,在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及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上形成内凹部14,减小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的局部尺寸,以在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
继续参照图7a所示,以摄像模组1为定焦模组(FF模组)为例,镜头组件11可以包括镜筒(图中未示出)和封装于镜筒内的多个透镜(图中未示出),该多个透镜可以靠近镜筒的入光侧设置。多个透镜可以沿镜筒的轴向层叠设置,透镜的光轴与镜筒的轴向平行,示例性的,镜头组件11的光轴可以穿过该多个透镜的中心。调光转换组件可以粘接在镜筒的出光侧,例如,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粘接在镜筒的出光侧的端面上。
针对于定焦模组的镜头组件11的平面尺寸增大,可以是镜筒内设置的透镜的平面尺寸增大,如此,可以增大镜头组件11的光通量,提升摄像模组1的拍摄效果。此时,滤光片122的尺寸及图像传感器132的尺寸可以随之增大,通过减小支撑框121和基板131的尺寸,使调光转换组件的平面尺寸与镜头组件11的平面尺寸相匹配。
以摄像模组1为自动对焦模组(AF模组)为例,镜头组件11可以包括镜头111(图中未示出)和驱动装置112(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112用于驱动镜头111移动,例如,驱动装置112驱动镜头111沿其自身的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功能。或者,驱动装置112驱动镜头111沿其所在的平面方向移动,即,驱动装置112驱动镜头111沿垂直于其光轴的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防抖功能。其中,驱动装置112包括壳体1121,镜头111可移动的设置在壳体1121内,调光转换组件可以连接在驱动装置112的壳体1121的外表面,例如,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粘接在壳体1121上对应镜头111的出光侧的外表面。
针对于自动对焦模组的镜头组件11的平面尺寸增大,可以是驱动装置112的壳体1121的平面尺寸增大,而镜头111的平面尺寸不变,此时,滤光片122的尺寸及图像传感器132的尺寸可以不变,可以相应增大支撑框121和基板131的尺寸,使调光转换组件的平面尺寸与镜头组件11的尺寸相匹配。或者,驱动装置112的壳体1121的平面尺寸不大,而镜头111的平面尺寸增大,例如,镜头111中的透镜的平面尺寸增大,此时,滤光片122的尺寸及图像传感器132的尺寸可以随之增大,支撑框121和基板131的尺寸不变或减小,使调光转换组件的平面尺寸与镜头组件11的平面尺寸相匹配。
参照图7a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光转换组件上的内凹部14可以仅形成在图像传感器组件13上,此时,在摄像模组1的平面方向(与摄像模组1的光轴垂直的平面)上,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平齐,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内凹部14,基板131的内凹部14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让位空间。
与基板131上的内凹部14相对应的,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缘延伸的加强部212伸入基板131周侧外的让位空间内,而开口211的内缘对应支撑框121的部分,则位于镜头组件11的侧壁面的外侧。参照图7所示,此时,加强部212为开口211内缘向内伸出的台阶部212a,并且,在支撑板21的厚度方向上,该台阶部212a位于支撑板21的远离镜头组件11的部分,例如,台阶部212a与支撑板21远离镜头组件11的一侧表面平齐。
参照图7b和图7c所示,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调光转换组件上的内凹部14由图像传感器组件13和滤光组件12共同形成。具体的,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一内凹部141,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二内凹部142,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和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均位于镜头组件11的边缘的内侧,第一内凹部141和第二内凹部142共同构成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14。
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让位空间,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让位空间,第一让位空间和第二让位空间共同构成让位空间。与之对应的,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缘伸出的加强部212,包括伸入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之间的第一让位空间内的部分,还包括伸入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之间的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
其中,支撑框121边缘的第二内凹部142与基板131边缘的第一内凹部141相对应,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与第一内凹部141及第二内凹部142相匹配,以便于基板131上的第一内凹部141伸入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对应支撑框121边缘的第二内凹部142设置的部分,使基板131穿过加强部212对应第二内凹部142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并伸入加强部212对应第一内凹部141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内。
参照图7b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13在滤光组件12上的正投影可以完全覆盖滤光组件12,即,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图像传感器组件13在滤光组件12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滤光组件12。例如,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的周向边缘与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的周向边缘平齐,即,支撑框121上的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与基板131上的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平齐。如此,支撑框121的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第一让位空间,可以与基板131的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第二让位空间的大小一致。
或者,支撑框121上的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内缩于基板131上的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支撑框121的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基板131的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
对于支撑框121的周向边缘与基板131的周向边缘平齐,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与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一致的情况,在支撑板21的厚度方向上,开口211内缘可以整体向内延伸形成加强部212,即,加强部212占据支撑板21的整个厚度,加强部212的两侧表面分别与支撑板21的两侧表面平齐,且加强部212的端面(加强部212面向调光转换组件的侧壁的表面)平齐。
对于支撑框121的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内缩于基板131的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的情况,由于基板131需要穿过加强部212中伸入第二让位空间的部分围成的开口区域,因而,加强部212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的长度,不可超过第一让位空间的宽度。基于此,加强部212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的部分可以与加强部212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的部分一致,即,加强部212的端面平齐。
参照图7c所示,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周向边缘上的第一内凹部141可以位于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周向边缘上的第二内凹部142的内侧,即,基板131边缘的第一内凹部141内缩于支撑框121边缘的第二内凹部142,并且,支撑框121边缘的第二内凹部142内缩于镜头组件11的边缘。如此,基板131的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支撑框121的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
与之相对应的,在支撑板21的厚度方向上,加强部212可以包括第一加强部2121和第二加强部2122,第一加强部2121对应伸入第一让位空间内,第二加强部2122对应伸入第二让位空间内,与基板131及支撑框121的位置关系相应的,第一加强部2121位于支撑板21远离镜头组件11的部分,第二加强部2122位于支撑板21靠近镜头组件11的部分。
由于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内缩于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第一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让位空间的横截面积,为了对第一让位空间多出的空间加以利用,第一加强部2121的延伸长度可以大于第二加强部2122的延伸长度,第一加强部2121的端部伸出至第二加强部2122之外,如此,可增大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缩小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的面积,提高支撑板21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加强部2121和第二加强部2122之间形成台阶面2121a,该台阶面2121a朝向滤光组件12。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参照图8所示,摄像模组1还可以包括保护罩15,保护罩15包裹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11的外部,其中,保护罩15包裹调光转换组件整体及镜头组件11的侧壁,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暴露在保护罩15之外,以便于外界环境光进入镜头组件11。
以摄像模组1为自动对焦模组为例,由于镜头111可在驱动装置112的壳体1121内移动,镜头111和壳体1121之间存在缝隙,外界的灰尘、水汽等异物,容易通过镜头111和壳体1121之间的缝隙进入调光转换组件,会对滤光片122及图像传感器132造成影响,影响摄像模组1的成像效果。通过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11的外部罩设保护罩15,保护罩15可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外界环境中的异物进入调光转换组件,保护调光转换组件的性能。
对于定焦模组,由于透镜封装在镜头111内,镜头组件11的密封性较好,并且,调光转换组件通常通过密封胶封装在镜头组件11上,因而,定焦模组整体的密封性能较好。因此,可以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11的外部罩设保护罩15,或者,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11的外部也可以不设置保护罩15。
示例性的,套设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11外部的保护罩15可以为金属材质的保护罩15,金属材质的保护罩15强度较好,并且,还具有信号屏蔽作用,可以屏蔽外界信号对摄像模组1的干扰。
其中,与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外缘设置的内凹部14相对应的,保护罩15上具有凹陷部151,保护罩15上的凹陷部151围设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14的外侧,保护罩15的凹陷部151的尺寸向内收缩,以使保护罩15下部(保护罩15对应调光转换组件的部分)的尺寸小于保护罩15上部(保护罩15对应镜头组件11的部分)的尺寸,通过保护罩15上的凹陷部151为支撑板21开口211内缘设置加强部212提供空间,保护罩15可伸入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围设的开口区域内。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参照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还可以包括支架16,支架16套设在镜头组件11的侧壁上,支架16与中框2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支架16面向支撑板21的一面与支撑板21固定连接,或者,支架16与边框部22相对的表面贴合在边框部22上,支架16与边框部22固定连接,通过支架16将摄像模组1固定安装在中框2上。
在具体应用中,在摄像模组1的外部未包裹保护罩15的情况下,摄像模组1可以依靠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直接安装固定在中框2上,例如,定焦组件的镜头组件11的镜筒与中框2连接,自动对焦模组的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与中框2连接。或者,摄像模组1通过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上套设的支架16与中框2连接。
在摄像模组1的外部包裹保护罩15的情况下,摄像模组1可以依靠保护罩15安装固定在中框2上,例如,定焦组件的镜筒外壁包裹的保护罩15粘接在中框2上,或者,自动对焦模组的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外壁包裹的保护罩15粘接在中框2上。或者,参照图9所示,在镜头组件11外的保护罩15外侧还套设有支架16,例如,支架16粘接在保护罩15外表面,支架16与中框2固定连接。
除了套设在调光转换组件及镜头组件11外部的保护罩15,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厚度,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14的外缘与镜头组件11的外缘之间的让位空间的基础上,保护罩15也提供一定的空间,以增大支撑板21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从而,减小加强部212围设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支撑板21的覆盖面积,增强中框2的强度,提升摄像模组1及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参照图10a和图10b所示,以自动对焦模组为例,图10a示出了调光转换组件及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外部的保护罩15与中框2连接固定的结构,图10b示出了驱动装置112的壳体1121侧壁包裹的保护罩15外还套设有支架16的结构,不论保护罩15外是否套设有支架16,由于保护罩15包裹调光转换组件整体,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上连接的FPC133需要从保护罩15的开口侧(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伸出至摄像模组1外部。
结合图5所示,对于未设置保护罩15的定焦模组,若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上套设有支架16,支架16面向中框2支撑板21的底端贴合在支撑板21上,若支架16与支撑板21之间没有设置供FPC133穿出的避让空隙,则FPC133需要从镜筒外侧壁与支架16内壁之间预留的缝隙延伸至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并从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伸出至摄像模组1外部。
以下均以摄像模组1为自动对焦模组为例,FPC133从保护罩15的开口侧(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穿出。可以理解的是,当摄像模组1为定焦模组时,也可能存在FPC133从镜筒的入光侧穿出的情况,不再赘述。
参照图10a和图10b所示,FPC133的一端与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连接,FPC133的另一端从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伸出至摄像模组1外,并与外电路连接(例如与主板连接)。FPC133的位于基板131与镜头组件11的出光侧之间的中段定义为其连接段1331,连接段1331位于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的侧壁的外侧,连接段1331可以沿壳体1121的侧壁延伸。
由于FPC133的连接段1331位于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的侧壁的外侧,在摄像模组1的平面方向上,FPC133占据摄像模组1外周的至少部分空间,FPC133增大了摄像模组1的平面尺寸。对于调光转换组件上对应于FPC133的连接段1331所在部位的内凹部14,相较于内凹部14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周向边缘之间的间距,内凹部14的边缘与FPC133的连接段1331之间的间距更大。
其中,将连接段1331面向支撑板21的一侧定义为其第一边1331a,结合图6所示,FPC133连接段1331的第一边1331a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21之间的间距,可以大于或等于镜头组件11与支撑板21之间的间距,即,在摄像模组1的轴向上,连接段1331的至少部分区段与支撑板21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镜头组件11与支撑板21之间的间距。如此,支撑板21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可以由FPC133外侧向内朝向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14的边缘延伸,FPC133的连接段1331可提供加强部212的延伸区间,增大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缩小加强部212围设的开口区域的面积,增大支撑板21的覆盖面积,提高中框2的结构强度。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PC的设计示意图。参照图11所示,柔性电路板可以连接于基板131的一侧,并沿其与基板131连接的一侧延伸。结合图10a和图10b所示,以自动对焦模组为例,FPC133由其与基板131连接的一侧伸出后,在镜头组件11的轴向上,FPC133由该侧沿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的外侧壁延伸,并由壳体1121的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一侧伸出。
其中,FPC133的连接段1331为其对应位于壳体1121外侧壁的部分,FPC133的连接段1331在驱动装置112壳体1121外侧的部位与FPC133连接于基板131的相应侧对应。由于FPC133的连接段1331仅位于壳体1121的一侧,因而,壳体1121的该侧的FPC133的连接段1331可以提供多余的空间,以增大支撑板21开口211内缘的相应部位的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FPC的设计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FPC的设计示意图。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除了图11中所示的FPC133的结构之外,FPC133由其与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连接的一端伸出后,FPC133可以围绕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的周向延伸,绕设后,FPC133从镜头组件11的入光侧伸出。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图1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摄像模组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参照图14a和图14b所示,继续以自动对焦模组为例,图14a中的摄像模组1保护罩15与中框2连接固定,图14b中的摄像模组1通过在保护罩15外套设支架16与中框2连接固定。其中,FPC133绕设在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的外侧的部分为FPC133的连接段1331,FPC133的连接段1331可以的宽度方向可以为驱动装置112的壳体1121的厚度方向,FPC133的连接段1331的第一边1331a面向支撑板21。
示例性的,结合图12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FPC133与基板131的一侧相连接,FPC133由其与基板131连接的一侧伸出后,其向基板131的相对两侧延伸,FPC133分别绕过镜头组件11的相对两侧后,延伸至其与基板131连接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并从该侧向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方向延伸,伸出至摄像模组1外。
结合图13所示,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FPC133与基板131的相对两侧相连接,FPC133由其与基板131连接的相对两侧伸出后,两侧的FPC133沿镜头组件11的外侧壁相向延伸,绕设镜头组件11的对应于基板131的该相对两侧之间的一侧后,从该侧向背离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方向延伸,伸出至摄像模组1外。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FPC133可以通过其他绕设方式绕设在镜头组件11的外侧,例如,FPC133连接于基板131的一侧,且FPC133由其连接于基板131的一侧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绕设镜头组件11外侧壁半圈或一圈后,伸出至摄像模组1外。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通过使FPC133围绕镜头组件11的周向延伸,FPC133绕设在镜头组件11外侧的部分形成FPC133的活动部分,FPC133的该部分为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平移提供条件,可以配合图像传感器组件13平移而弯曲或伸展,因而,可适用于通过平移图像传感器组件13而补偿手部抖动量的摄像模组1,实现摄像模组1的防抖功能。其中,FPC133绕设在镜头组件11外侧壁的外侧的部分为FPC133的连接段1331。
结合图14a和图14b所示,由于FPC133的连接段1331沿镜头组件11的周向绕设于镜头组件11外侧,因而,以镜头组件11的相对两侧为例,镜头组件11的相对两侧的外侧可以均设有FPC133的连接段1331,如此,镜头组件11相对两侧的FPC133连接段1331均可提供多余的空间,使得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对两侧设置的内凹部14边缘与相应侧的FPC133之间均形成更大的让位空间,进而,可以增大开口211内缘的相对两侧的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缩小两侧的加强部212围成的开口区域的面积,提高支撑板21的强度。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镜头组件11的周向上的三侧均具有FPC133的连接段1331,以增大开口211内缘的三侧的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或者,镜头组件11的周向上的各侧均具有FPC133的连接段1331,以增大开口211内缘的各侧的加强部212的延伸长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图1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像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1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摄像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1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摄像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以图7b中的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基板131边缘具有第一内凹部141、滤光组件12的支撑框121边缘具有第二内凹部142,且第二内凹部142的边缘和第一内凹部141的边缘平齐为例,结合图6所示,以调光转换组件的平面形状为多边形为例,内凹部14可以位于调光转换组件的侧边或者角部,可以是调光转换组件的一侧/多侧的侧边整体内缩形成内凹部14,或者,调光转换组件的一侧/多侧的侧边的局部区域内缩形成内凹部14,或者,调光转换组件的一个或多个角部内缩形成内凹部14。
结合图5所示,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缘向内延伸的加强部212与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14相对应,加强部212延伸至内凹部14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的让位空间内,因此,形成有加强部212的开口211的形状尺寸与具有内凹部14的调光转换组件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以内凹部14沿调光转换组件的侧边延伸为例,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设置有内凹部14,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缘与调光转换组件的内凹部14相对应的一侧形成有加强部212。以调光转换组件的其中一侧边为例,内凹部14可以延伸至覆盖该侧边的整个区域,如此,开口211内缘的加强部212相应可以覆盖开口211的该侧的整个侧边,可以增大加强部212的覆盖区域,减小开口211的开口区域,提高支撑板21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15a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在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对两侧设置内凹部14,调光转换组件的相对两侧的侧壁整体内缩于镜头组件11,相应的,开口211的与内凹部14的两侧侧壁对应的两侧内缘,向内延伸形成加强部212。
参照图15b所示,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在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各侧均设置内凹部14,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整体内缩于镜头组件11,凹凸部形成环状结构,凹凸部的边缘与镜头组件11的边缘之间形成环状的让位空间。相应的,开口211内缘整体向内延伸,开口211内缘的周向一圈均形成加强部21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内凹部14还可以对应调光转换组件的角部设置,以调光转换组件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为例,调光转换组件的四个角部中的至少一个角部形成有内凹部14。示例性的,参照图15c所示,调光转换组件的四个角部可以均形成内凹部14,四个角部的内凹部14例如可以通过去除基板131和支撑框121的各角部的部分区域的材料而形成。
与调光转换组件的角部设置的内凹部14相对应的,支撑板21上的开口211内缘的角部形成有加强部212。通过开口211的角部延伸出的加强部212,减小开口211的面积,增大支撑板21的覆盖面积,增强支撑板21的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2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框和摄像模组,所述中框包括边框部和连接于所述边框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开口,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中框且与所述开口对应;
所述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调光转换组件和保护罩,所述调光转换组件设置在所述镜头组件的出光侧,所述保护罩包裹所述调光转换组件及所述镜头组件,所述保护罩伸入所述开口内;
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边缘具有内凹部,所述内凹部位于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背离所述镜头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内凹部占据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部分厚度;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周向方向,所述保护罩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内凹部相对应设置;所述开口的内缘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伸入所述凹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设置于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的部分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设置于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设置于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两侧的相对侧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为沿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周向边缘设置的环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对应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包裹所述调光转换组件的整体及所述镜头组件的侧壁,所述保护罩与所述中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围设在所述内凹部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筒和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个透镜,所述调光转换组件与所述镜筒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镜头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镜头可移动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调光转换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转换组件包括图像传感器组件,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位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出光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开口内;沿所述周向方向,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所述内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包括基板、图像传感器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周向方向,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镜头组件的侧壁延伸,并由所述镜头组件的一侧伸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转换组件还包括滤光组件,所述滤光组件连接在所述镜头组件和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和所述滤光组件均伸入所述开口内,所述内凹部至少设置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组件的边缘与所述镜头组件的边缘平齐,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所述内凹部;
所述加强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开口的内缘的台阶部,在所述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所述镜头组件的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一内凹部,所述滤光组件的边缘的周向上的至少部分区域具有第二内凹部,所述第二内凹部与所述第一内凹部对应,所述第一内凹部和所述第二内凹部共同构成所述内凹部;所述加强部伸入所述第一内凹部及所述第二内凹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组件在所述滤光组件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滤光组件,所述加强部的两侧表面分别与支撑板的两侧表面平齐。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凹部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内凹部的边缘的内侧,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伸入所述第一内凹部内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所述镜头组件的部分,所述第二加强部伸入所述第二内凹部内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靠近所述镜头组件的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加强部具有面向所述滤光组件的台阶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118988.0A CN116170662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85318.8A CN115967845A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CN202310118988.0A CN116170662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85318.8A Division CN115967845A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70662A CN116170662A (zh) | 2023-05-26 |
CN116170662B true CN116170662B (zh) | 2024-05-07 |
Family
ID=858981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118988.0A Active CN116170662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CN202111185318.8A Pending CN115967845A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85318.8A Pending CN115967845A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195642A4 (zh) |
CN (2) | CN116170662B (zh) |
WO (1) | WO2023061138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2105A (zh) * | 2017-03-24 | 2017-06-1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屏蔽罩和电子设备 |
CN210670265U (zh) * | 2019-10-22 | 2020-06-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212542666U (zh) * | 2020-03-25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213244069U (zh) * | 2020-10-28 | 2021-05-18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设备和摄像头模组 |
CN113472978A (zh) * | 2021-05-31 | 2021-10-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34850B (zh) * | 2018-01-31 | 2024-04-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装置、摄像头固定组件及其安装方法 |
CN208112675U (zh) * | 2018-01-31 | 2018-11-16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摄像头固定组件及电子装置 |
CN108966551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中框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JP2020086465A (ja) * | 2018-11-30 | 2020-06-04 | 新思考電機有限公司 | 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13489886B (zh) * | 2021-08-03 | 2023-05-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10-12 CN CN202310118988.0A patent/CN116170662B/zh active Active
- 2021-10-12 CN CN202111185318.8A patent/CN115967845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9-14 EP EP22854494.6A patent/EP4195642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09-14 WO PCT/CN2022/118791 patent/WO202306113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2105A (zh) * | 2017-03-24 | 2017-06-1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屏蔽罩和电子设备 |
CN210670265U (zh) * | 2019-10-22 | 2020-06-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212542666U (zh) * | 2020-03-25 | 2021-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213244069U (zh) * | 2020-10-28 | 2021-05-18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设备和摄像头模组 |
CN113472978A (zh) * | 2021-05-31 | 2021-10-01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195642A1 (en) | 2023-06-14 |
CN116170662A (zh) | 2023-05-26 |
WO2023061138A1 (zh) | 2023-04-20 |
CN115967845A (zh) | 2023-04-14 |
EP4195642A4 (en) | 2024-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496988B1 (en) | Camera module with fold-over flexible circuit and cavity substrate | |
US9531932B2 (en) | Camera module for portable device | |
CN216356898U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1156435A (zh) | 摄像装置 | |
WO2012077915A1 (en) | Camera module | |
WO2019075700A1 (zh) |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
JP2004309623A (ja) |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並びに撮像装置製造方法 | |
CN217825080U (zh) | 摄像模组、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5821394B2 (ja) | 撮像装置 | |
JP5197415B2 (ja) | 電子機器 | |
KR20080031570A (ko) | 이미지 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 |
CN112702498B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6170662B (zh) | 电子设备 | |
CN211184073U (zh) | 感光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EP4175279A1 (en) | Camera module | |
CN115242936A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2086312U (zh)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2995438A (zh) | 摄像头模组、终端设备及摄像头模组的控制方法 | |
CN217183349U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摄像模组 | |
CN216819939U (zh) |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6723381B (zh) | 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6086782U (zh)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EP4207719A1 (en) |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device | |
CN115348369B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20272480U (zh) | 一种图像传感器、指纹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