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5827A - 叶片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叶片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65827A CN116165827A CN202210845370.XA CN202210845370A CN116165827A CN 116165827 A CN116165827 A CN 116165827A CN 202210845370 A CN202210845370 A CN 202210845370A CN 116165827 A CN116165827 A CN 1161658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cover
- partition plate
- opening
- driv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5 anti-vir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G03B11/045—Lens hoods or shiel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叶片驱动装置,是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够搭载的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罩部件(50)具有:第一罩部(51a),其固定于基座部件(31);以及第二罩部(51b),其从第一罩部(51a)向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突出,在第二罩部(51b)设置有支承腿部(51d),该支承腿部(51d)朝向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突出并且被第一面(19a)支承。由此,不需要使基座部件(31)长至与罩部件(50)同等的长度,能够使基座部件(31)缩短化(小型化)而使叶片驱动装置(30)进一步小型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叶片部件的叶片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搭载有照相机单元。在搭载有照相机单元的电子设备中,与照相机单元的镜头对置的框架部件的小窗始终开放,从而大多能够始终进行拍摄。在该情况下,如果用户没有充分地进行防病毒措施等的管理,可能会导致被怀有恶意的第三方侵占而操作照相机单元的情况。由此,会产生个人信息等经由照相机单元而流出到网络上的问题。
作为这样的问题的应对之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能够利用于搭载有照相机单元的电子设备的开闭装置(叶片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的开闭装置构成为物理性地用遮板来遮蔽形成照相机单元的镜头,由此,使用电子设备的合法用户能够目视镜头是否被开闭装置遮蔽,进而能够确认照相机单元的非工作状态从而得到安心感。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20/0249415号说明书
但是,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的发展,包含开闭装置的照相机单元的搭载空间也变小,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开闭装置中,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的应对存在限制。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开闭装置中,在其长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设置有基座,在该基座上安装有帽部。尤其是,基座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容积较大,占据开闭装置的大部分。这会成为阻碍开闭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够搭载的小型的叶片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叶片驱动装置,其具有对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叶片部件,其特征在于,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致动器,其使所述叶片部件往复移动;基座部件,其保持所述致动器,并且该基座部件固定于固定面;以及罩部件,在所述叶片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罩部件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长度尺寸,所述罩部件具有:第一罩部,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第二罩部,其从所述第一罩部向所述叶片部件的移动方向突出,该第二罩部设置有所述开口部;以及支承腿部,其从所述第二罩部朝向所述固定面突出并被所述固定面支承。
根据本发明,罩部件具有:第一罩部,其固定于基座部件;以及第二罩部,其从第一罩部向叶片部件的移动方向突出,在第二罩部设置有支承腿部,该支承腿部朝向固定面突出并且被固定面支承。由此,不需要使基座部件长至与罩部件同等的长度,能够使基座部件缩短化(小型化)而使叶片驱动装置进一步小型化。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使形成电子设备的框架部件更细等来实现电子设备的功能性和设计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照相机单元的笔记本电脑的概要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照相机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照相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正面侧)。
图5B是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背面侧)。
图6A是致动器单元的动作说明图(“关闭”)。
图6B是致动器单元的动作说明图(“打开”)。
图7A是叶片部件的动作说明图(“打开”)。
图7B是叶片部件的动作说明图(“关闭”)。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照相机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照相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照相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光反射器的动作说明图(“打开”)。
图11B是光反射器的动作说明图(“关闭”)。
标号说明
10:笔记本电脑;11:按键;12:触摸板;13:键盘部;14:显示器部;15:显示器;16:框架部件;17:照相机单元;18:小窗;19:模块基板;19a:第一面(固定面);19b:第二面;20:照相机模块;21:镜头单元;21a:基部;21b:镜头部;22:固定部件;30:叶片驱动装置;31:基座部件;31a:致动器收纳凹部;31b:分隔板支承部;31c:杆收纳凹部;31d:钩挂爪;31e:定位凸部;31f:引导突起;31g:支承销;31h:摆动轴;32:分隔板;32a:第一开口;32b:第一孔部;32c:第一圆弧孔;32d:支承突起;32e:背面;32f:正面;32g:第三开口;33:叶片部件;33a:长孔;33b:遮板部;33c:倾斜孔;33d:叶片开口;33e:其他遮板部;33f:传感器包覆部;33g:其他长孔;40:致动器单元(致动器);41:轭;41a:第一臂部;41b:第二臂部;42:线圈绕线架;42a:贯穿插入孔;42b:凸部;43:线圈;44:柔性基板;45:磁铁杆;45a:杆主体;45b:驱动爪;46:转子磁铁;46a:磁铁突起;47:驱动杆;47a:杆主体;47b:输入侧凸部;47c:输出侧凸部;47d:孔;50:罩部件;51:罩主体;51a:第一罩部;51b:第二罩部;51c:卡合部;51d:支承腿部;51e:加强部;51f:支承孔;51g:分隔板按压凸部(第一分隔板按压凸部);51h:第二开口(开口部);51k:第二孔部;51m:第二圆弧孔;51n: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第二分隔板按压凸部);51p:第四开口(开口部);51s:加强柱;51t:凹陷部;51v:第三孔部;60:照相机单元;61:第一照相机模块;62:第二照相机模块;62a:镜头单元;70、80:LED灯;90:照相机单元;91:基座部件;91a: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b:插入凸部;92:光反射器(叶片传感器);P1、P2:光轴;RM:叶片室;T1:第一连接端子;T2:第二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是搭载有照相机单元的笔记本电脑的概要图,图2是示出图1的照相机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照相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正面侧),图5B是致动器单元的立体图(背面侧),图6A是致动器单元的动作说明图(“关闭”),图6B是致动器单元的动作说明图(“打开”),图7A是叶片部件的动作说明图(“打开”),图7B是叶片部件的动作说明图(“关闭”)。
如图1所示,作为电子设备的笔记本电脑10具有:键盘部13,其具有由用户操作的多个按键11和触摸板12;以及显示器部14,其显示多个按键11和触摸板12的操作信息、互联网上的图像或影像等。而且,这些键盘部13和显示器部14分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能够以经由未图示的铰链(hinge)而相互弯折的方式进行开闭。
显示器部14具有:显示器15,其由液晶彩色监视器等构成;以及中空的框架部件16,其设置于该显示器15的周围。框架部件16支承显示器15的周缘来保护该显示器15。另外,在框架部件16的内部收纳有向显示器15提供驱动电流的柔性基板(未图示)、例如能够在线上会议等中使用的照相机单元17。而且,在框架部件16的与照相机单元17对置的对置部分设置有小窗18。小窗18使框架部件16的内外连通,照相机单元17的镜头部21b(参照图2和图3)与小窗18对置。由此,用户能够经由小窗18来目视镜头部21b。
如图2至图4所示,收纳于框架部件16的照相机单元17具有:模块基板19,其固定于框架部件16的内部;照相机模块20,其安装于该模块基板19;以及叶片驱动装置30,其对框架部件16的小窗18(参照图1)进行开闭。叶片驱动装置30以固定于安装有照相机模块20的模块基板19的状态而作为照相机单元17收纳于笔记本电脑10的框架部件16。由此,实现了具有照相机功能的笔记本电脑10。
模块基板19是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具有分别印刷有由黄铜等的薄膜构成的导体布线的第一面(正面)19a和第二面(背面)19b。而且,在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固定有照相机模块20和叶片驱动装置30。具体而言,该照相机模块20和叶片驱动装置30通过粘接剂等高精度且牢固地固定于第一面19a。另一方面,模块基板19的第二面19b通过粘接剂等高精度且牢固地固定于框架部件16。这样,模块基板19与框架部件16成为一体,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固定面。
照相机模块20具有镜头单元21,镜头单元21具有:基部21a,其固定于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以及镜头部21b,其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另外,在基部21a的内部收纳有摄像元件(未图示),在镜头部21b的内部收纳有凸透镜(未图示)。这里,随着包含该笔记本电脑10在内的近来的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要采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元件。摄像元件的分辨率越高则越大型,因此照相机模块20也不可避免地大型化。由此,使照相机单元17小型化在近来的电子设备的开发中是重要的条件。
另外,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的基部21a的两侧配置有用于将镜头单元21固定于模块基板19的固定部件22。固定部件22例如是树脂制的粘接剂等。
如图2至图4所示,叶片驱动装置30具有:基座部件31,其固定于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致动器单元(致动器)40,其保持于基座部件31;分隔板32,其载置于基座部件31;罩部件50,其覆盖基座部件31和照相机模块20;以及叶片部件33,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罩部件50与分隔板32之间,对框架部件16的小窗18进行开闭。
基座部件31沿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与照相机模块20排列配置。基座部件31通过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具有多个凹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而且,在基座部件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与照相机模块20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收纳致动器单元40的致动器收纳凹部31a。
另外,在基座部件31的长度方向上的照相机模块20侧设置有分隔板支承部31b,该分隔板支承部31b载置有分隔板32且支承该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并且,在基座部件31的长度方向上,在致动器收纳凹部31a与分隔板支承部31b之间设置有杆收纳凹部31c,致动器单元40的驱动杆47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收纳于该杆收纳凹部31c。
这里,致动器收纳凹部31a、分隔板支承部31b以及杆收纳凹部31c在模块基板19的板厚方向上的各自的深度尺寸以分隔板支承部31b、杆收纳凹部31c以及致动器收纳凹部31a的顺序呈阶梯状逐渐变深。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基座部件31的周缘,以向基座部件3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总共三个钩挂爪31d(在图示中仅示出两个)。这些钩挂爪31d的截面为大致三角形形状,设置于罩部件50的卡合部51c钩挂于各个钩挂爪31d。即,通过钩挂爪31d和卡合部51c形成搭扣配合部。而且,罩部件50和基座部件31彼此具有总共三个卡合部分,从而罩部件50牢固地固定于基座部件31而不会晃动。
在致动器收纳凹部31a一体地设置有定位凸部31e,该定位凸部31e贯穿插入至设置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贯穿插入孔42a(参照图5A和图5B)中,并且进行致动器单元40相对于致动器收纳凹部31a的定位。由此,致动器单元40以不会晃动的方式固定于致动器收纳凹部31a的内部。由此,能够使致动器单元40的驱动力高效地传递到叶片部件33。
另外,在分隔板支承部31b以沿模块基板19的板厚方向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一对引导突起31f。这些引导突起31f在模块基板19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上相互对置,叶片部件33在被各个引导突起31f引导的状态下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一对引导突起31f之间。由此,叶片部件33能够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笔直地移动而不会在短边方向上振动。由此,减轻了施加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负载,从而由致动器单元40的扭矩不足引起的动作不良等得到抑制。
并且,在杆收纳凹部31c一体地设置有将致动器单元40的驱动杆47支承为摆动自如的支承销31g。由此,驱动杆47在杆收纳凹部31c的内部以支承销31g为中心摆动自如。
致动器单元40是使叶片部件33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的驱动源,如图5A和图5B所示,致动器单元40具有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的金属制(磁性体)的轭41。轭41具有第一臂部41a和第二臂部41b,第一臂部41a固定于由塑料等树脂材料(非磁性体)构成的线圈绕线架42。而且,线圈(铜线)43以规定的匝数经由线圈绕线架42卷绕于第一臂部41a。这里,在线圈绕线架42上设置有由黄铜等导电体构成的第一连接端子T1和第二连接端子T2。该第一、第二连接端子T1、T2的一端侧与线圈43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第二连接端子T1、T2的另一端侧经由柔性基板44(参照图4、图7A以及图7B)与模块基板19电连接。
由此,通过将在线圈43中流动的驱动电流的朝向切换为正方向或反方向,作为磁性体的第一臂部41a被磁化为“N极”或“S极”。另一方面,当第一臂部41a被磁化为“N极”时,作为磁性体的第二臂部41b成为“S极”,当第一臂部41a被磁化为“S极”时,第二臂部41b成为“N极”(参照图6A和图6B)。由此,形成致动器单元40的磁铁杆45根据第一、第二臂部41a、41b的极性的切换而摆动。
这里,在线圈绕线架42上设置有用于将致动器单元40定位于基座部件31的致动器收纳凹部31a(参照图3和图4)的贯穿插入孔42a。即,在该贯穿插入孔42a中插入有基座部件31的定位凸部31e(参照图4)。
形成致动器单元40的磁铁杆45被一体地设置于形成基座部件31的致动器收纳凹部31a的摆动轴31h(参照图3)支承为摆动自如。而且,在将致动器单元40组装于致动器收纳凹部31a的状态下,磁铁杆45配置在第一臂部41a与第二臂部41b之间。
磁铁杆45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如图6A和图6B所示,磁铁杆45具有:杆主体45a,其形成为环状;以及驱动爪45b,其前端侧形成为叉子(fork)状。而且,驱动爪45b的前端开叉的部分供驱动杆47的输入侧凸部47b(参照图5B)进入。另一方面,环状的转子磁铁46以与该杆主体45a同轴的方式固定于该杆主体45a。即,转子磁铁46以摆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第一臂部41a与第二臂部41b之间。这里,转子磁铁46是所谓的塑料磁铁,能够高精度地成型且无脆性,不用担心“缺口”等。
如图5B、图6A以及图6B所示,在转子磁铁46以向其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磁铁突起46a。而且,转子磁铁46在其周向上以180度的间隔被着磁为“N极”和“S极”。这里,磁铁突起46a成为“N极”,并且朝向驱动爪45b突出。由此,磁铁突起46a根据第一、第二臂部41a、41b的极性的切换,分别被第一、第二臂部41a、41b吸引或排斥。
另外,第一、第二臂部41a、41b通过将在线圈43中流动的驱动电流的朝向切换为正方向或反方向而被磁化为“N极”或“S极”,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另一方面,当使线圈43成为无通电的状态时,第一、第二臂部41a、41b成为单纯的金属(磁性体)的状态。因此,例如,在使驱动电流在线圈43中流动从而使第一臂部41a吸引磁铁突起46a之后,若停止对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成为无通电的状态),则保持该状态(无通电保持)。这是因为,借助磁铁突起46a的磁力,成为无极的磁性体的第一臂部41a被吸引。由此,使驱动电流暂时在线圈43中流动即可,因此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如图5A和图5B所示,致动器单元40具有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的驱动杆47。驱动杆47设置在磁铁杆45与作为驱动对象的叶片部件33之间,具有将磁铁杆45的摆动运动转换为叶片部件33的直动运动的功能。驱动杆47具有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的杆主体47a,在杆主体47a的长度方向一侧设置有进入到驱动爪45b的前端开叉的部分的输入侧凸部47b。另外,在杆主体47a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设置有进入到叶片部件33的倾斜孔33c(参照图4)的输出侧凸部47c。
另外,在杆主体47a的长度方向上的输入侧凸部47b与输出侧凸部47c之间设置有被基座部件31的支承销31g(参照图4)支承为摆动自如的孔47d。由此,当磁铁杆45以摆动轴31h(参照图3)为中心进行摆动时,驱动杆47以支承销31g为中心进行摆动。
如图4所示,分隔板32是通过对由金属构成的较薄的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长条的板状的,在叶片驱动装置3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延伸。具体而言,与基座部件31在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比,分隔板32在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较大。而且,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一侧(图中左侧)固定于基座部件31,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中右侧)固定于罩部件50。在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32a,该第一开口32a沿分隔板32的板厚方向贯穿分隔板32。第一开口32a的中心部分配置在镜头单元21的光轴P1上,并且与设置于笔记本电脑10的框架部件16的小窗18(参照图1)对置。
由此,镜头单元21与小窗18对置,光经由该小窗18入射到镜头单元21。换句话说,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具有作为决定入射到镜头单元21的光的量的口径的功能。因此,分隔板32有时也被称为口径板。这里,也可以省略分隔板32,但在该情况下,罩部件50的第二开口51h作为口径而发挥作用。
另外,在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一侧设置有沿分隔板32的板厚方向贯通的一对第一孔部32b。这些第一孔部32b中的一个第一孔部32b贯穿插入有定位凸部31e。另外,另一个第一孔部32b贯穿插入有设置于致动器单元40的线圈绕线架42的凸部42b。由此,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一侧以不会晃动的方式高精度地固定于基座部件31和线圈绕线架42双方。因此,能够使由致动器单元40驱动的叶片部件33相对于分隔板32顺畅地移动。
这里,在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上,在另一个第一孔部32b与第一开口32a之间设置有被挖空成大致圆弧形状的第一圆弧孔32c。该第一圆弧孔32c也以沿分隔板32的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驱动杆47的输出侧凸部47c(参照图5A)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圆弧孔32c的内侧。而且,输出侧凸部47c的前端侧(图4中为上侧)越过分隔板32并到达配置在该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之间的叶片部件33。另外,输出侧凸部47c处于不与分隔板32接触的状态。由此,减轻了施加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负载。
并且,在分隔板32的比第一开口32a靠长度方向另一侧(图4的右侧)的位置一体地设置有固定于罩部件50的支承孔51f的支承突起32d。该支承突起32d以宽度比分隔板32的宽度尺寸窄的方式向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突出。由此,能够从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将支承突起32d插入至设置于罩部件50的窄幅的支承孔51f中。另外,罩部件50的支承孔51f对支承突起32d的背面32e(分隔板32的背面32e)进行支承。与此相对,分隔板32的正面32f被设置于罩部件50的分隔板按压凸部51g支承。
由此,在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之间形成有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收纳叶片部件33的叶片室RM(参照图3)。即,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一起形成叶片室RM。由此,叶片部件33能够在叶片室RM的内部顺畅地移动。由此,施加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负载也得到减轻。
如图4所示,叶片部件33是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较薄的板,其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为分隔板32的长度尺寸的大致一半。这样,通过使分隔板32为金属制,使叶片部件33为树脂制,使叶片部件33相对于分隔板32的移动顺畅。由此,减轻了施加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负载,抑制致动器单元40的烧损等。
在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一侧(图中左侧)设置有沿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笔直地延伸的长孔33a,该长孔33a沿叶片部件33的板厚方向贯通。而且,在组装了叶片驱动装置30的状态下,线圈绕线架42的凸部42b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进入长孔33a中。而且,长孔33a具有在引导叶片部件33的往复移动(开闭动作)的同时限制叶片部件33的移动量的功能。
这样,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一侧被凸部42b引导,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被一对引导突起31f引导。因此,叶片部件33能够在叶片驱动装置30的长度方向上笔直且高精度地移动。
另外,在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中右侧)设置有能够遮蔽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的遮板部33b。该遮板部33b能够随着叶片部件33的移动而遮蔽第一开口32a的整个区域(参照图7B)。由此,光向镜头单元21的入射被遮挡。
并且,如图4所示,在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上,在长孔33a与遮板部33b之间设置有相对于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和短边方向双方倾斜的倾斜孔33c。该倾斜孔33c也沿叶片部件33的板厚方向贯通。而且,驱动杆47的输出侧凸部47c(参照图5A)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进入到倾斜孔33c的内侧。由此,随着驱动杆47的摆动,输出侧凸部47c一边在倾斜孔33c的内侧滑动一边往复移动,其结果为,叶片部件33在叶片驱动装置30的长度方向上往复移动。
这里,由于在叶片部件33与驱动杆47之间配置有分隔板32,因此驱动杆47与叶片部件33不接触。由此,驱动杆47的摆动运动不会给叶片部件33的直动运动带来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在叶片部件33与镜头单元21之间也配置有分隔板32,因此叶片部件33也不会与镜头单元21接触。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对镜头单元21造成损伤等。
如图4所示,罩部件50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规定的形状的,与分隔板32同样地在叶片驱动装置3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延伸。即,与基座部件31在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比,罩部件50在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较大。而且,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一侧(图中左侧)固定于基座部件31,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中右侧)支承于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罩部件50具有形成为板状的长条的罩主体51,该罩主体51覆盖叶片部件33。
具体而言,罩主体51具有:第一罩部51a,其覆盖叶片驱动装置30的长度方向上的致动器单元40侧;以及第二罩部51b,其覆盖叶片驱动装置30的长度方向上的照相机模块20侧。这里,第一罩部51a是遮盖基座部件31且固定于基座部件31的部分。另一方面,第二罩部51b是从第一罩部51a向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突出,遮盖照相机模块20的镜头部21b且成为悬臂状态的部分。另外,在图2和图4中,对第一罩部51a与第二罩部51b的边界部分施加虚线。
在第一罩部51a一体地设置有总共三个卡合部51c。这些卡合部51c从第一罩部51a朝向基座部件31延伸,并分别钩挂在设置于基座部件31的总共三个钩挂爪31d上。由此,罩部件50牢固地固定于基座部件31。
与此相对,在第二罩部51b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一体地设置有从该第二罩部51b的长度方向另一侧朝向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突出的支承腿部51d。支承腿部51d的前端部分与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接触,并被该第一面19a支承。另外,在支承腿部51d一体地设置有沿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弯折的一对加强部51e(参照图7A和图7B),这些加强部51e的前端部分也与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接触,并被该第一面19a支承。而且,包含一对加强部51e的支承腿部51d的与光轴P1交叉的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由此,支承腿部51d的刚性得到提高,防止了支承腿部51d向外侧(与照相机模块20侧相反的一侧)倾倒。即,第二罩部51b在光轴P1的方向上的刚性得到充分确保。
并且,在支承腿部51d的基端侧设置有被挖空成大致四边形形状的支承孔51f。该支承孔51f配置于第二罩部51b与支承腿部51d之间的屈曲部分,并沿罩部件50的板厚方向贯通。而且,分隔板32的支承突起32d进入支承孔51f的内部。具体而言,支承突起32d从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一侧进入到支承孔51f中(参照图7A和图7B)。由此,分隔板32的背面32e(参照图3)被支承孔51f支承,抑制了分隔板32向照相机模块20(镜头单元21)侧的移动或挠曲。
另外,在第二罩部51b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且支承腿部51d的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分隔板按压凸部51g。该分隔板按压凸部51g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分隔板按压凸部,设置于第二罩部51b的支承孔51f与后述的第二开口51h之间。分隔板按压凸部51g朝向分隔板32的正面32f以规定的高度突出,并在将支承突起32d插入至支承孔51f中的状态下,分隔板按压凸部51g按压于分隔板32的正面32f。由此,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以不会晃动的方式固定于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并且在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之间高精度地形成有叶片室RM(参照图3)。另外,叶片室RM在光轴P1的方向上的厚度尺寸由分隔板按压凸部51g的突出高度决定。
这里,插入到支承孔51f的内侧的支承突起32d通过粘接剂(未图示)以不脱落的方式牢固地固定于罩部件50。此时,使规定的量的粘接剂流入到支承孔51f中,但关于流入到支承孔51f中的粘接剂,即使假设其量较多,也会被分隔板按压凸部51g阻止。因此,粘接剂不会流入到叶片室RM的内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不良品的产生等。
并且,如图4所示,在第二罩部51b设置有第二开口51h。该第二开口51h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成为由叶片部件33进行开闭的部分。第二开口51h沿第二罩部51b的板厚方向贯穿第二罩部51b,第二开口51h的中心部分配置在镜头单元21的光轴P1上。由此,第二开口51h与设置于笔记本电脑10的框架部件16的小窗18(参照图1)对置。
这里,罩部件50的第二开口51h与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为相同的开口形状和开口面积,第二开口51h与第一开口32a在光轴P1的方向上相互重叠。而且,叶片部件33的遮板部33b在第一开口32a与第二开口51h之间移动自如。
另外,在第一罩部51a设置有沿罩部件50的板厚方向贯通的一对第二孔部51k。这些第二孔部51k中的一个第二孔部51k贯穿插入有基座部件31的定位凸部31e。另外,另一个第二孔部51k贯穿插入有线圈绕线架42的凸部42b。由此,第一罩部51a以不会晃动的方式高精度地支承基座部件31和线圈绕线架42双方。由此,能够使由致动器单元40驱动的叶片部件33在叶片室RM的内部顺畅地移动。
并且,在第一罩部51a的靠近第二罩部51b的部分且在另一个第二孔部51k与第二开口51h之间设置有被挖空成大致圆弧形状的第二圆弧孔51m。该第二圆弧孔51m也以沿罩主体51的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驱动杆47的输出侧凸部47c(参照图5A)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圆弧孔51m的内侧。第二圆弧孔51m与分隔板32的第一圆弧孔32c为相同形状,由此,输出侧凸部47c处于不与罩部件50接触的状态。由此,减轻了施加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负载。
这里,通过钩挂爪31d和卡合部51c将罩部件50固定于基座部件31,但不限于这样的固定构造,例如,也可以使用固定螺钉等将罩部件50固定于基座部件31。
这样,通过在第二罩部51b设置支承腿部51d,并使该支承腿部51d支承于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可以不必使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第二罩部51b的部分)支承(安装)于基座部件31。即,不需要在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设置基座部件31,从而实现了基座部件31的缩短化。另外,也能够与实现基座部件31的缩短化相应地采用具有高分辨率的摄像元件(大型)的照相机模块20(参照图3),而不会使照相机单元17大型化。
接着,使用图6A、图6B、图7A以及图7B对形成以上那样形成的照相机单元17的叶片驱动装置30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
【打开(OPEN)→关闭(CLOSE)】
如图7A所示,在叶片驱动装置30处于“打开”的状态且对线圈43的通电为“断开”的情况下,致动器单元40成为图6A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成为磁铁突起46a通过借助其磁力来吸引轭41的第一臂部41a的状态、即磁铁突起46a配置于靠近第一臂部41a的部分的状态。由此,叶片部件33如图7A所示那样保持在“打开”的状态。
而且,当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并使在线圈43中流动的驱动电流的朝向为“正方向”时,如图6A所示,第一臂部41a成为“N极”,第二臂部41b成为“S极”。由此,被着磁为“N极”的磁铁突起46a被第一臂部41a排斥且被第二臂部41b吸引。由此,如图中箭头R1所示那样,磁铁杆45向顺时针方向摆动,伴随于此,驱动杆47如图中箭头R2那样向逆时针方向摆动。
由此,驱动杆47的输出侧凸部47c移动到图6A的虚线的位置(成为图6B的状态)。由此,如图7A所示,配置于倾斜孔33c的长度方向上的遮板部33b侧的输出侧凸部47c如图7B所示那样向倾斜孔33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孔33a侧移动。因此,叶片部件33向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支承腿部51d侧)移动,如图7B所示那样遮板部33b封闭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且遮盖镜头部21b。
由此,通过罩部件50的第二开口51h的光被叶片部件33的遮板部33b遮挡而不会到达镜头部21b。由此,在该状态下,即使照相机模块20违背用户的意图而进行了动作,也无法获取图像或影像,进而可靠地防止了用户不希望的图像或影像被获取并在网络上流出等。
【关闭(CLOSE)→打开(OPEN)】
如图7B所示,在叶片驱动装置30处于“关闭”的状态且对线圈43的通电为“断开”的情况下,致动器单元40成为图6B所示的状态。具体而言,成为磁铁突起46a借助其磁力来吸引轭41的第二臂部41b的状态、即磁铁突起46a配置于靠近第二臂部41b的部分的状态。由此,叶片部件33如图7B那样保持在“关闭”的状态。
而且,当向线圈43提供驱动电流并使在线圈43中流动的驱动电流的朝向为“反方向”时,如图6B所示,第二臂部41b成为“N极”,第一臂部41a成为“S极”。由此,被着磁为“N极”的磁铁突起46a被第二臂部41b排斥且被第一臂部41a吸引。由此,如图中箭头R3所示那样,磁铁杆45向逆时针方向摆动,伴随于此,驱动杆47如图中箭头R4那样向顺时针方向摆动。
由此,驱动杆47的输出侧凸部47c移动到图6B的虚线的位置(成为图6A的状态)。由此,如图7B所示,配置于倾斜孔33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孔33a侧的输出侧凸部47c如图7A所示那样向倾斜孔33c的长度方向上的遮板部33b侧移动。因此,叶片部件33向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一侧(柔性基板44侧)移动,如图7A所示那样遮板部33b使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开放且使镜头部21b开放。
由此,通过罩部件50的第二开口51h的光经由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到达镜头部21b。由此,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照相机模块20按照用户的意图进行动作,能够获取图像或影像。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罩部件50具有:第一罩部51a,其固定于基座部件31;以及第二罩部51b,其从第一罩部51a向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突出,在第二罩部51b设置有朝向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突出且被第一面19a支承的支承腿部51d。由此,不需要使基座部件31长至与罩部件50同等的长度,能够使基座部件31缩短化(小型化)而使叶片驱动装置30进一步小型化。因此,例如,能够通过使形成电子设备的框架部件16(参照图1)变得更细等来实现电子设备(笔记本电脑10)的功能性和设计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腿部51d具有沿叶片部件33的移动方向弯折的一对加强部51e,因此能够提高支承腿部51d的刚性。由此,能够防止支承腿部51d向外侧(与照相机模块20侧相反的一侧)倾倒。即,能够充分提高第二罩部51b在光轴P1的方向上的刚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与罩部件50一起形成收纳叶片部件33的叶片室RM的分隔板32,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一侧固定于基座部件31,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固定于设置在第二罩部51b与支承腿部51d之间的支承孔51f。由此,防止驱动杆47与叶片部件33的接触,从而驱动杆47的摆动运动不会给叶片部件33的直动运动带来不良影响。另外,能够防止叶片部件33与镜头单元21接触,进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对镜头单元21造成损伤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罩部51b的支承孔51f与第二开口51h之间设置有按压于分隔板32的分隔板按压凸部51g,因此能够在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之间高精度地形成叶片室RM。由此,能够在叶片部件33的整个可动区域中使该叶片部件33顺畅地移动。由此,能够减轻施加于致动器单元40的负载。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照相机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图8的照相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这里,在图8和图9中,也对第一罩部51a与第二罩部51b的边界部分施加虚线。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照相机单元60中,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有第一照相机模块61和第二照相机模块62。伴随于此,叶片驱动装置30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也比实施方式1的照相机单元17(参照图2至图4)长。具体而言,分隔板32、叶片部件33以及罩部件50的长度尺寸较长。但是,基座部件31和保持于该基座部件31的致动器单元40与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9所示,在分隔板32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开口32a与第一圆弧孔32c之间设置有第三开口32g。第三开口32g也与第一开口32a同样地沿分隔板32的板厚方向贯穿分隔板32。而且,第三开口32g的中心部分配置在第二照相机模块62的镜头单元62a的光轴P2上。另外,在光轴P2上配置有设置于笔记本电脑10的框架部件16的其他小窗(未图示)的中心部分。
另外,如图9所示,在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上的遮板部33b与倾斜孔33c之间排列设置有叶片开口33d和其他遮板部33e。叶片开口33d配置于遮板部33b侧,其他遮板部33e配置于倾斜孔33c侧。而且,在叶片驱动装置30为“打开”的状态下,叶片开口33d配置在光轴P2上,进而镜头单元62a被开放。与此相对,当叶片驱动装置30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其他遮板部33e配置在光轴P2上,进而镜头单元62a被遮蔽。另外,第一、第二照相机模块61、62的开闭动作通过叶片部件33的往复移动而同步地进行。
并且,如图9所示,在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开口51h与第二圆弧孔51m之间排列设置有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和第四开口51p。具体而言,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和第四开口51p均设置于第二罩部51b,第二开口51h和第四开口51p在第二罩部51b的长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另外,第四开口51p也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
而且,在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开口51h与第四开口51p之间设置有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即,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配置于第二开口51h侧,第四开口51p配置于第二圆弧孔51m侧。这里,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分隔板按压凸部。
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越过叶片部件33的叶片开口33d而突出,并按压于分隔板32的第一开口32a与第三开口32g之间的正面32f。由此,在该部分(第四开口51p的部分)中,也在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之间高精度地形成有叶片室RM(参照图3)。另外,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的突出高度与分隔板按压凸部51g的突出高度为相同的突出高度。另外,第四开口51p的中心部分配置在光轴P2上。
并且,如图9所示,在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上,在第一罩部51a的宽度方向上对置地配置的一对卡合部51c与第二罩部51b的支承腿部51d之间设置有一对加强柱51s。这些加强柱51s设置于第二罩部51b,与一对卡合部51c同样地在罩部件50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地配置。另外,一对加强柱51s与一对卡合部51c和支承腿部51d同样地朝向模块基板19的第一面19a延伸。
而且,一对加强柱51s的前端侧如图8所示那样与第一面19a接触而被支承。另外,各个加强柱51s一体地设置有朝向另一个加强柱51s凹陷的凹陷部51t(在图示中仅示出一个),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各个加强柱51s的强度。由此,即使按压力从光轴P1、P2的方向作用于罩部件50,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罩部件50发生变形而叶片部件33不能动作的情况。
这里,在实施方式2中,如上所述,以具有第一照相机模块61和第二照相机模块62,并具有对该第一照相机模块61和第二照相机模块62进行开闭的叶片驱动装置30的笔记本电脑10(参照图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而是以下所示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
【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在第一照相机模块61上排列设置有LED灯70(参照图9的括号内的标号)。在该情况下,在笔记本电脑10的框架部件16上(参照图1)设置一对小窗18(在图示中仅示出一个),使第一照相机模块61与一个小窗18对置,使LED灯70与另一个小窗18对置。在这样的变形例1中,即使笔记本电脑10的使用环境变暗,也能够明亮地照射用户,从而能够在提供清晰的图像的同时实施线上会议等。换句话说,叶片驱动装置30的开闭对象不限于照相机那样的所谓的“检测装置”,也可以是LED灯等所谓的“发光装置”。
【变形例2】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中,排列设置有LED灯70和其他LED灯80(参照图9的括号内的标号)来代替第一、第二照相机模块61、62。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变形例1同样地在笔记本电脑10的框架部件16上设置一对小窗18,使LED灯70和其他LED灯80与各个小窗18分别对置。在这样的变形例2中,用户能够容易地掌握笔记本电脑10的工作状态、例如是否处于与网络的通信状态或者内置电池的剩余电量是否足够。
而且,在这些LED灯70、80中,也呈与上述照相机模块类似的形状(参照图9),因此通过叶片驱动装置30的动作来遮蔽LED灯70、80,从而能够给予用户不会被拍摄图像的安心感。
在包含以上那样形成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的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二罩部51b设置有第二开口51h和第四开口51p,该第二开口51h和第四开口51p沿该第二罩部51b的长度方向排列,在该第二开口51h与第四开口51p之间设置有按压于分隔板32的其他分隔板按压凸部51n。由此,即使使叶片部件33和罩部件50变长,也能够在分隔板32与罩部件50之间高精度地形成叶片室RM,从而确保叶片部件33的顺畅的动作。
另外,能够实现作为检测装置的一对照相机模块、作为发光装置的一对LED灯以及作为检测装置的照相机模块与作为发光装置的LED灯的组合。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以笔记本电脑10为首的电子设备的多种多样化。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照相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1A是光反射器的动作说明图(“打开”),图11B是光反射器的动作说明图(“关闭”)。这里,在图10中,也对第一罩部51a与第二罩部51b的边界部分施加虚线。
如图10、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照相机单元90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基座部件91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基座部件91的长度方向一侧(图中左侧)设置有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a。由此,基座部件91在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实施方式1的基座部件31(参照图2)长。具体而言,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a相对于致动器收纳凹部31a配置在与杆收纳凹部31c侧相反的一侧。
而且,在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a的内部收纳有光反射器(反射型光传感器)92。光反射器9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叶片传感器,如图11B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朝向罩部件50(参照图10)照射红外光,并且接受由自身照射而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由此检测在光反射器92的照射方向上(图中上侧)是否有障碍物。另外,光反射器92的驱动电流是从模块基板19经由柔性基板44提供的。
另外,如图10、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一侧(图中左侧)一体地设置有能够根据该叶片部件33的往复移动而在光反射器92上进行遮蔽的传感器包覆部33f。而且,如图11A所示,在叶片驱动装置30为“打开”的状态下,传感器包覆部33f在光反射器92上进行遮蔽,如图11B所示,在叶片驱动装置30为“关闭”的状态下,传感器包覆部33f在光反射器92上进行开放。这里,罩部件50的与光反射器92对置的对置部分为黑色(未图示),从而吸收从光反射器92照射的红外光的大部分。因此,在叶片驱动装置30为“关闭”的状态下(参照图11B),光反射器92的受光量变少。
与此相对,传感器包覆部33f的与光反射器92对置的对置部分为与红外光相同颜色的红色(未图示),从而反射从光反射器92照射的红外光的大部分。因此,在叶片驱动装置30为“打开”的状态下(参照图11A),光反射器92的受光量变多。这样,通过检测在“打开”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下产生的光量差,能够检测叶片驱动装置30的“打开”的状态或“关闭”的状态。换句话说,设置于基座部件91的光反射器92检测设置于叶片部件33的传感器包覆部33f是否与该光反射器92重叠(光量差),由此检测叶片部件33的开闭状态。
另外,如图10、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由于叶片部件33的长度尺寸变长,因此需要设法使叶片部件33以不会振动的方式顺畅地往复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上的传感器包覆部33f与长孔33a之间设置与长孔33a同样的其他长孔33g,并使定位凸部31e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进入到该其他长孔33g的内侧。由此,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一侧被定位凸部31e引导,从而能够使叶片部件33的整体以不会振动的方式顺畅地往复移动。
另外,随着基座部件91在其长度方向一侧变长,在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a的附近设置插入凸部91b,该插入凸部91b插入固定于设置在罩部件50的第三孔部51v(参照图10)。由此,能够使罩部件50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笔直地沿着模块基板19的长度方向。这样,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设置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a和收纳于该光反射器收纳凹部91a的光反射器92,叶片部件33和罩部件50的长度尺寸均变长。
在以上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3中,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3中,在基座部件91设置检测叶片部件33的开闭状态的光反射器92。而且,光反射器92检测设置于叶片部件33的长度方向一侧的传感器包覆部33f是否与该光反射器92重叠。由此,能够向笔记本电脑10反馈叶片部件33是处于“打开”的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的状态,进而能够准确地对叶片驱动装置30的动作状态进行管理。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笔记本电脑10作为电子设备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等。
另外,照相机模块20、第一照相机模块61以及第二照相机模块62包含红外线照相机或由USB连接控制的摄像照相机等所有形式的照相机。并且,也可以通过叶片驱动装置30使用于自动调整形成电子设备的显示器的背光灯的照度的受光传感器、搭载于设置于店面的电子设备并测量入店者的体温的温度传感器等进行开闭。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也可以采用照射键盘部13(参照图1)的LED灯等发光装置来代替照相机模块20。由此,与照相机模块类似的形状的LED灯等发光装置被叶片驱动装置30遮蔽,因此能够给予用户不会被拍摄图像的安心感。
并且,为了明确地向外部通知叶片部件33处于“关闭”的状态,也可以对遮板部33b(33e)的正面赋予“闭”的文字、或对遮板部33b(33e)的正面以视觉确认性高的红色等进行着色。由此,能够从外部容易地识别出保护了用户以免获取不希望的图像或影像。
此外,只要能够达成本发明,则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设置部位等是任意的,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叶片驱动装置,其具有对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叶片部件,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具有:
致动器,其使所述叶片部件往复移动;
基座部件,其保持所述致动器,并且该基座部件固定于固定面;以及
罩部件,在所述叶片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该罩部件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长度尺寸,
所述罩部件具有:
第一罩部,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第二罩部,其从所述第一罩部向所述叶片部件的移动方向突出,该第二罩部设置有所述开口部;以及
支承腿部,其从所述第二罩部朝向所述固定面突出并被所述固定面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腿部具有沿所述叶片部件的移动方向弯折的加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叶片驱动装置设置有分隔板,该分隔板与所述罩部件一起形成收纳所述叶片部件的叶片室,
所述分隔板的长度方向一侧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分隔板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固定于支承孔,该支承孔设置在所述第二罩部与所述支承腿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罩部的所述支承孔与所述开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分隔板按压凸部,该第一分隔板按压凸部按压于所述分隔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罩部设置有一对所述开口部,该一对所述开口部沿所述第二罩部的长度方向排列,
在一对所述开口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分隔板按压凸部,该第二分隔板按压凸部按压于所述分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叶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座部件设置有检测所述叶片部件的开闭状态的叶片传感器,
所述叶片传感器检测设置于所述叶片部件的长度方向一侧的传感器包覆部是否与该叶片传感器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20420 | 2021-07-21 | ||
JP2021120420A JP2023016235A (ja) | 2021-07-21 | 2021-07-21 | 羽根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65827A true CN116165827A (zh) | 2023-05-26 |
Family
ID=8497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845370.XA Pending CN116165827A (zh) | 2021-07-21 | 2022-07-19 | 叶片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75032B2 (zh) |
JP (1) | JP2023016235A (zh) |
CN (1) | CN116165827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69361B2 (ja) * | 2008-03-21 | 2013-03-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US9979866B2 (en) * | 2014-02-11 | 2018-05-22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Camera device for triggering a vehicle specific function |
JP2019211574A (ja) * | 2018-06-01 | 2019-12-12 |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 電子機器 |
JP7322027B2 (ja) * | 2018-07-31 | 2023-08-07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車載カメラ |
TWI768162B (zh) * | 2018-12-12 | 2022-06-2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及其隱私防護模組 |
EP3699664A3 (en) | 2019-02-01 | 2020-11-11 | Tdk Taiwan Corp. |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
JP2021021909A (ja) * | 2019-07-30 | 2021-02-18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羽根開閉装置 |
TWM588267U (zh) * | 2019-09-05 | 2019-12-21 |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攝像模組的電子裝置 |
KR102331696B1 (ko) * | 2019-09-10 | 2021-11-26 | 자화전자(주) |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형 카메라 |
US11178319B2 (en) * | 2019-11-18 | 2021-11-16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Computing device |
JP6807007B1 (ja) * | 2019-12-27 | 2021-01-06 | 富士通クライアント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US11240438B1 (en) * | 2021-05-10 | 2022-02-01 | Dell Products L.P. |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camera with automated tilt, pan and shutter functionality |
-
2021
- 2021-07-21 JP JP2021120420A patent/JP2023016235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7-15 US US17/865,393 patent/US11775032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7-19 CN CN202210845370.XA patent/CN116165827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75032B2 (en) | 2023-10-03 |
US20230027221A1 (en) | 2023-01-26 |
JP2023016235A (ja) | 2023-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02439B2 (en) | Lens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 |
CN100516960C (zh) |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 |
CN115686132A (zh) | 电子设备 | |
JP2007108434A (ja) | レンズ・シャッタ結合ユニット | |
KR20180135299A (ko) |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CN109995973B (zh) | 功能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控制方法 | |
KR20090012497A (ko) | 휴대폰용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 | |
CN108833617B (zh) | 移动终端 | |
KR20080083810A (ko) | 카메라용 셔터장치 | |
JP2008203719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 |
CN115509068A (zh) | 叶片开闭装置和摄像装置 | |
KR20190129799A (ko) | 손떨림 보정 반사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 |
JP2005195845A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6317547A (ja) | 反射光学系組立ユニットと、反射光学系組立ユニット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
CN116165827A (zh) | 叶片驱动装置 | |
CN110088659B (zh) | 拍摄用光学装置 | |
CN114296296A (zh) | 叶片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4077116A (zh) | 叶片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4077117A (zh) | 叶片开闭装置和电子设备 | |
KR20180019449A (ko) | 카메라 모듈용 소켓 | |
CN110062904B (zh) | 光学单元 | |
KR100800754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JP2008026504A (ja) | レンズ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 |
KR20190040869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KR20150043192A (ko) | 적외선 필터 교체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모바일 기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