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1747A - 超氧水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超氧水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1747A
CN116161747A CN202111406686.0A CN202111406686A CN116161747A CN 116161747 A CN116161747 A CN 116161747A CN 202111406686 A CN202111406686 A CN 202111406686A CN 116161747 A CN116161747 A CN 1161617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
ground electrode
ozone
water
oxygen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66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郎旺凯
王军
赵晓飞
张聪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shengm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66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17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1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17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3/00Oxygen; Ozone; Oxides or hydroxides in general
    • C01B13/10Preparation of ozone
    • C01B13/11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 dischar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0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using electrical dischar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1/00Preparation of ozone by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0Electrodes used for obtaining electrical discharge
    • C01B2201/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lectro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78Details relating to ozone treatment devices
    • C02F2201/782Ozone gene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23O3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42Liquid lev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超氧水生成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主超氧水罐、循环超氧水罐、缓冲储液罐、接头管组件、连通管和泵,所述泵被配置成泵送由原料水和臭氧混合而成的所述超氧水经所述主超氧水罐、所述连通管、所述循环超氧水罐、所述接头管组件并返回所述主超氧水罐的循环。本申请的超氧水生成装置能够以简单、紧凑的结构提供高浓度的且浓度可控的臭氧水。

Description

超氧水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臭氧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超氧水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超氧、也被称为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并能够有效地灭菌。因此, 含有臭氧的臭氧水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卫生、水处理、制药、食品制 备、化妆品制备等需要灭菌或消毒的领域。
然而,当前臭氧水的生成涉及结构复杂的大型生成装置,而且生成的 臭氧水浓度不高且浓度值不稳定,生成高浓度臭氧水需要众多工艺流程。 另外,臭氧水的半衰期极短,已生成的臭氧水的存储也面临问题。
然而,希望提供一种臭氧水发生解决方案,能够以简单、紧凑的结构 提供高浓度的且浓度可控的臭氧水。
上述描述仅作为了解本领域相关技术的背景,并非承认其属于现有技 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紧凑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 具有提供高浓度的且浓度可控的臭氧水的能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超氧水生成装置,其可包括:
臭氧发生器,具有用于输出臭氧的臭氧流出口;
主超氧水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循环超氧水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缓冲储液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接头管组件,具有对接所述主超氧水罐的第一开口的第一接口、对接 所述循环超氧水罐的第一开口的第二接口、对接所述缓冲储液罐的第一开 口的第三接口、对接所述臭氧流出口的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用于输入原 料水的进水口和用于输出所述超氧水的出水口;
连通管,配置成连通所述主超氧水罐的第二开口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 的第二开口;
泵,接入所述第五接口且被配置成泵送由所述原料水和所述臭氧混合 的所述超氧水经所述主超氧水罐、所述连通管、所述循环超氧水罐、所述 接头管组件并返回所述主超氧水罐的循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主超 氧水罐中的超氧水浓度的浓度控制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通过控制所述超氧水的循 环次数来控制所述超氧水浓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控制器还配置成控制臭氧流出口供应的 臭氧流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响应于设定的超氧水浓度, 在预定循环次数内,控制泵在第一泵送压力下进行泵送,且在达到预定循 环次数后,停止泵送或控制所述泵在第二泵送压力下进行泵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泵送压力不同于第一泵送压力。例如,第二 泵送压力小于第一泵送压力。例如,第一泵送压力呈大致恒压曲线,第二 泵送压力呈大致脉冲或间歇式压力曲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响应于设定的超氧水浓度, 在预定循环次数内,控制所述臭氧流出口以第一臭氧浓度输出所述臭氧, 且在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控制所述臭氧流出口以第二臭氧浓度输出所述 臭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包括可控流量调节的第一阀和用于用 户操作以允许超氧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流出的第二阀,其中所述浓度控制器 配置成根据所述超氧水浓度和循环状态控制第一阀的开度,且所述第一阀 的所述开度约束了通过所述出水口的最大流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缓冲储液 罐中的液位的液位控制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液位控制器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缓冲储液罐中 的液位到达低液位,允许所述泵进行泵送,且响应于所述缓冲储液罐中的 液位到达高液位,停止经所述进水口的原料水的输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还可包括:
反应气体发生器,其连接至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反应气体流入口;以及/ 或者
冷却流体发生器,其包括连接至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流体流入口的流出 口和与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流体流出口连接的流入口。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还可包括:
尾气排出管,其连接至所述连通管以及所述缓冲储液罐的第二开口;
气液分离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尾气排出管内;
尾气处理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尾气排出管以处理排出的尾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容纳有臭氧破坏剂、如臭 氧破坏催化剂的尾气破坏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超氧水罐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设置的位置 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上,所述缓冲储液罐设置的位置低于所述主超氧水罐 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设置的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超氧水罐、循环超氧水罐和缓冲储水罐均 竖直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头管组件包括位于循环超氧水罐与主超氧 水罐之间的第一部段、第二部段和第三部段,第二部段位于第一部段下游 且具有小于第一部段的直径,第三部段位于第二部段下游且具有小于第二 部段的直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临近所述第三接口设置并位于所述循 环之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临近所述第一接口设置并位于所 述泵和所述主超氧水罐之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 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且所述第五接口临近所述第一接口设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所述 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端盖、位于第二端的第二端盖、 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设置 在所述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其中所述臭氧流出 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一。借助于端盖加紧地电极对的方式 能够允许实现紧凑的臭氧发生模组结构,尤其是能够在保证实现相对较小 面积的地电极的前提下,使得地电极或其他模组部件是易于制造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相 对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 一个微气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 对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 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 端相连的第二通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相 对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 一个微气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 对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 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通的多个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 的第二端相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一布 气道的贯穿的通气孔;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一布气 道的贯穿的通气孔,其中所述臭氧流出口为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通 气孔之一,臭氧发生器的反应气体流入口为另一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二布 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二 布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 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所 述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 的贯穿的通流孔;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的贯穿 的通流孔。其中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流体流入口可以为所述第一和第二地电 极的通流孔之一,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流体流流入口可以为另一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 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 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 端盖和第一地电极之间的第一密封垫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和第二地电极 之间的第二密封垫。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垫包括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 道的流道孔、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第一气道孔和对准所述 第一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的第二气道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垫包括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 道的流道孔、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第一气道孔和对准所述 第二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的第二气道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垫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的密封凸棱、 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的密封凸棱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的密封凸棱。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垫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的密封凸棱、 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的密封凸棱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的密封凸棱。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装置包括紧贴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 一介质板、紧贴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二介质板和包围所述第一介质板和第 二介质板的密封垫圈以及可选地设置在第一介质板和第二介质板之间的第 一和第二导热板,其中所述密封垫圈包括用于电连接高压保险装置的接头 部和从接头部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片,所述弹性导电片抵接所述第 一和第二介质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还可包括连接至高压放电装置的 高压保险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该超氧水生成装置方便携带,不仅能够应用 于各种工业场景,还能适合家用。
附图说明
下文将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示出元件不受附图所 示比例的限制,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其 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发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发生装置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发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发生装置的正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正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侧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部分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分解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正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俯视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后视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部分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部分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正视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俯视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后视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部分剖视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部分剖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部分剖视图;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部分剖视图;
图2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盖的正投影视图;
图2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盖的部分剖视视图;
图2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端盖的正投影视图;
图2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分解图;
图2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立体图;
图2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截面图;
图2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导热绝缘板的平面视 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超氧水发生装置;
2、臭氧发生器;
20、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0、相对面;202、背对面;
221、第一地电极;2210、接触面;22100、凹陷区;2211、布流道; 2212、微气道;22121、凹座;22122、凹座;2213、第一布气槽;2214、 第二布气槽;2215、第一通孔;2216、第二通孔;2217、通流孔;2218、 通气孔;
222、第二地电极;2220、接触面;22200、凹陷区;2221、布流道; 2222、微气道;22221、凹座;22222、凹座;2223、第一布气槽;2224、 第二布气槽;2225、第一通孔;2226、第二通孔;2227、通流孔;2228、 通气孔;2229、容纳槽;
223、第一端盖;2237、通流孔;2238、通气孔;
224、第二端盖;2237、通流孔;2238、通气孔;
225、第一密封垫;2251、流道孔;22511、密封凸棱;2253、第一气 道孔;22531、密封凸棱;2254、第二气道孔;22541、密封凸棱;
226、第二密封垫;2261、流道孔;22611、密封凸棱;2263、第一气 道孔;22531、密封凸棱;2264、第二气道孔;22641、密封凸棱;
230、高压保险装置;2321、第一导线;2322、第二导线;2323、第一 弹性绝缘护套;2324、第二弹性绝缘护套;2325、保险管;326、导热绝缘 板;23260、23262、23264、长孔;23261、3263、23265、定位锐角;23266、 23267、间隔部;23268、3269、电连接部;2327、绝缘隔热膜;2328、熔 断丝;2329、熄灭颗粒;
240、高压放电装置;241、导热板;2411、缺口;242、导热板;2421、 缺口;243、介质板;244、介质板;245、密封垫圈;2450、密封垫圈主体; 2451、弹性导电片;2452、弹性导电片;2453、接头部;
3、主超氧水罐;
31、第一开口;32、第二开口;
4、循环超氧水罐;
41、第一开口;42、第二开口;
5、缓冲储液罐;
51、第一开口;52、第二开口;
6、泵;
7、接头管组件;
71、第一接口;72、第二接口;73、第三接口;74、连接管;75、出 水口;
8、尾气破坏装置;
81、第一开口;82、第二开口;
9、连通管;
10、尾气排出管;
11、反应气体发生器;
12、冷却流体发生器;
13、电气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 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 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文中针对“地电极”和“高压放电装置”及其板状部件的描述中, “表面”是指板的延伸面的那一侧,也可以“(板)面”来指代,而不局限 为平面并且在同一“表面”上可能具有不同的高度(例如凹陷或凸起);“侧 边”是指板的非顶部和底部的窄侧边。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并不体现相对重要性和次序,只是为了区 分不同的元件或特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超氧发生装置,其具有简单且紧凑的 结构,而且能够提供高浓度且浓度稳定的超氧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 方面,在持续供应臭氧时,由泵提供的在两个循环罐之间的超氧水循环, 这实现了简单结构下提供可控高浓度超氧水。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临近 于水供应部位的缓冲罐,保证上述循环下的压力稳定,促成臭氧与水的有 效混合,而形成相对更稳定的超氧水(液体)。
结合参考图1至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超氧水生成装置1。 所述超氧水生成装置1可包括臭氧发生器2、主超氧水罐3、循环超氧水罐 4、缓冲储液罐5、泵6、接头管组件7、连通管9(以线条示意性示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可以选用多种形式的臭氧发生器2。在本发明 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的臭氧发生器2可以包括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组以 及用于该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组的高压保险装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2 臭氧发生器2可包括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所述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包括 位于第一端的第一端盖、位于第二端的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 第二端盖之间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电极和第 二地电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其中所述臭氧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 和第二端盖之一。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臭氧发生器模组20可以在下文参 考图6至图25进行描述。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高压保险装置23 可以在下文参考图26至图29进行描述。
继续参考图1至图5,该臭氧发生器2可以具有用于输出臭氧的臭氧流 出口(未示出)。该主超氧水罐3可具有底部的第一开口31和顶部的第二 开口32。循环超氧水罐4具有底部的第一开41和顶部的第二开口42。缓 冲储液罐5可具有底部的第一开口51和顶部的第二开口52。
继续参考图1至图5,接头管组件7可以具有多个接头(接口)。如图 1具体示出,接头管组件7可具有对接所述主超氧水罐3的第一开口31的 第一接口71、对接所述循环超氧水罐4的第一开口41的第二接口72、对 接所述缓冲储液罐5的第一开口51的第三接口73、对接所述臭氧流出口的 第四接口(如图所示为连接至臭氧流出口的连接管74)和用于接入泵6的 第五接口(未标示)、用于输入原料水的进水口(未标示)和用于输出所述 超氧水的出水口75。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可以包括第一、 可控流量调节阀(未示出)和第二、操作阀(未示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 施例中,浓度控制器可以根据不同超氧水浓度和循环状态控制第一阀的开 度,如下文所述。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第二阀,以允许超氧水通过所述出水 口流出。具体地,用户可以根据其想要的超氧水流量来操作第二阀的开度。另外,第一阀约束了可以通过该出水口流出的最大流量,而用户可以根据 需要操作第二阀,以允许在小于等于该最大流量的范围内控制通过出水口 流出的超氧水流量。
继续参考图1至图5,接头管组件7大致呈L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 进水口临近所述第三接口73设置,即临近缓冲储液罐5的第一开口51,由 此进水口位于由泵所泵送的循环之外,如下文所述。在所示的实施例中, 出水口75临近第一接口71设置并位于泵6和主超氧水罐3的第一开口31 之间。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接口、即连接管74位于第一接口71和第 二接口72之间,而第五接口临近所述第一接口71设置。具体地,接头管 组件7包括位于循环超氧水罐与主超氧水罐之间的多个阶梯部段,例如可 包括临近第二接口(上游)的第一部段、中间的第二部段和临近第一接口 (下游)的第三部段,在此第二部段具有小于第一部段的直径,第三部段 具有小于第二部段的直径,其效果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继续参考图1至图5,所述主超氧水罐3、循环超氧水罐4和缓冲储水 罐均可竖直设置。在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主超氧水罐3和循环超 氧水罐4设置的位置可以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上,而缓冲储液罐5设置的 位置低于所述主超氧水罐3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4设置的位置。
继续参考图1至图5,连通管9可配置成连通所述主超氧水罐3的第二 开口32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4的第二开口42。在此,接入第五接口的泵6 可以泵送原料水、臭氧或者两者混合的超氧水在主超氧水罐和循环超氧水 罐之间按需要第循环。更具体地,该循环是经所述主超氧水罐3、所述连通 管9、所述循环超氧水罐4、所述接头管组件7(经过第二接口、第四接口、 第五接口、第一接口)并返回所述主超氧水罐。在循环时,臭氧发生器2 产生的臭氧可以通过第四接口(连接管74)持续供应臭氧。在优选实施例 中,在循环时,原料水停止供应,如下文进一步说明。
尽管图中未示出,超氧水生成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缓冲储液罐中 的液位的液位控制器。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该液位控制器可配置成响应 于缓冲储液罐51中的液位到达低液位(即大于等于),允许所述泵进行泵 送,且响应于所述缓冲储液罐中的液位到达高液位,停止经所述进水口的 原料水的输入,由此实现循环时停止原料水的供应。而当液位低于低液位 时,则可停止泵送,并可选地自动打开进水口以允许原料水供应。在本发 明实施例中,低液位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在缓冲储液罐5的20%高度 位置、30%高度位置、40%高度位置、50%高度位置;高液位可以根据需要 设定,例如在缓冲储液罐5的60%高度位置、70%高度位置、80%高度位置、 90%高度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连通器原理,所述高液位或低液 位根据主超氧水罐3和/或循环超氧水罐4的高度位置设定。
尽管图中未示出,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1还可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主 超氧水罐3中的超氧水浓度的浓度控制器,由此可以控制出水口排出的超 氧水浓度。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浓度控制器可配置成通过控制所述 超氧水的循环次数来控制所述超氧水浓度。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 根据用户设定的超氧水浓度,相应地控制超氧水在主超氧水罐3和循环超 氧水罐4之间的循环次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次数的确定可 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基于泵送流量及臭氧浓度确定(并可以乘以加权系 数)、也可以基于循环(流量)的泵送/臭氧浓度-超氧水浓度曲线或查表的 方式,能够以非常简单的手段实现了高浓度、且浓度高度可控的超氧水, 且生成的超氧水因在多个部件之间冲击使得混合效果更佳,半衰期更长。 进一步地,借助于前述的阶梯型的接头管组件部分(即参与循环部分),能 够促成混合效果更好的超氧水。
此外,通过设置缓冲储液罐5、尤其是低于参与循环的主超氧水罐3和 循环超氧水罐4的缓冲储液罐5,能够为循环提供更好的压力平衡,以进一 步促成更好的超氧水混合效果。此外,缓冲储液罐5也可为如上所述的液 位控制器提供安装空间,从而能够在循环时仍能提供良好的控制自动化, 避免循环液体不当地扰乱液位控制器的工作。
可选地,可以在到达相应的循环次数后停止循环以及可选的臭氧的供 应。
而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浓度控制器可配置成响应于设定的超氧 水浓度,在预定循环次数内,控制泵在第一泵送压力下进行泵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可以停止泵送。
但在另外的优选实施例中,在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控制所述泵在第 二泵送压力下进行泵送。具体地,可以是在用户设定了预定的超氧水浓度 后,如前所述地例如按照泵的最佳功率(第一泵送压力)和/或在(例如最 大)第一臭氧供应流量下循环预定的次数,而在达到预定的循环次数后, 以不同于前述的泵功率(第二泵送压力)和/或第二臭氧供应流量进行循环 (例如称为维持循环)。后者的循环可以为了维持主超氧水罐的设定超氧水 浓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泵功率(泵送压力)可以是,曲线不同于第一 泵送压力曲线和/或第二泵送压力小于第一泵送压力。例如当所述泵为恒压 或恒功率泵情况下,第一泵送压力曲线可以是呈持续工作的水平线,第二 泵送压力曲线呈大致间歇式压力曲线,即在达到预定循环后,泵间歇式地 泵送以大致维持超氧水浓度。也可以想到,第二泵送压力曲线也可以呈持 续工作的水平线,但是泵送压力(功率)低于第一泵送压力(功率);或者, 可以想到第二泵送压力是两者的结合,例如第二泵送压力曲线呈脉冲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浓度控制器可配置成响应于设定的超氧水 浓度,在预定循环次数内,控制所述臭氧流出口以第一臭氧浓度输出所述 臭氧。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臭氧浓度可以是臭氧发生器所能供 应的最大臭氧浓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可以停止输出(供 应)臭氧。
但在另外的优选实施例中,当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如在维持循环下, 可以控制所述臭氧流出口以第二臭氧浓度输出所述臭氧。类似地,第二臭 氧浓度可以是低于第一臭氧浓度。或者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供应的臭氧浓 度可以脉冲式或间歇式变化。这样的配置允许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水生成 装置的浓度控制精度维持在极高的水准,而且仍能保证相对大流量的超氧 水供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主超氧水罐3中的浓度到达设定浓度时,如达到 预定循环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通知或标示超氧水已经达到设定浓度,可 以使用。此时,可以操作前述出水口的第二阀以使用超氧水。在本发明实 施例中,出水口的第一阀可以是在达到预定循环自动打开,或者响应于第 二阀的打开而打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浓度控制器可配置成根据所述 设定浓度动态调节泵的泵送压力(功率)和/或臭氧浓度以及动态控制第二 阀的开度(以及可选地根据液位控制器控制的液位),以将主超氧水罐3中 的超氧水浓度维持在设定的浓度。这例如可以根据前述的基于循环(流量) 的泵送/臭氧浓度-超氧水浓度曲线或查表确定(加入了第二阀开度造成的流 量损失的考虑)。这样的设定能特别有利的稳定的高浓度的超氧水。在该实 施例中,例如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第三泵送压力和/或第三浓度。此时,例如 第三泵送压力可以与第一泵送压力相同;第三浓度可以动态调整,如逐步升高等。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相应设定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如第一阶段为尚未达到设定浓度(未达到预定循环)的阶段; 第二阶段为达到设定浓度、超氧水未使用阶段;第三阶段为达到设定浓度, 但是超氧水被使用阶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这三个阶段的定义可以使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水发生装置能够以大流量、高度可控的高浓度提 供超氧水,而且这三个阶段可以平滑过度,例如当超氧水持续使用导致待排出的超氧水浓度达不到设定浓度时,浓度控制器可能控制第二阀的开度 逐渐减小、直至关闭以便保持主超氧水罐3中的浓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提供尾气处理方案,以便处理超氧水生成 过程中无法混合的臭氧。
结合参考图1至5,超氧水生成装置1还可包括尾气排出管10(以线 条示意性示出)、气液分离元件(未示出)、尾气处理装置8。尾气排出管 10可连接至所述连通管9以及所述缓冲储液罐5的第二开口52。气液分离 元件可设置在所述尾气排出管10内。尾气处理装置8可连接至所述尾气排 出管10以处理排出的尾气。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尾气处理装置8包括 容纳有臭氧破坏剂、如臭氧破坏催化剂的尾气破坏罐。如图2所示,尾气 处理装置8具有连接尾气排出管10的第一开口81,和用于排出经处理的气 体的第二开口82。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主超氧水罐3、循环超氧水 罐4、缓冲储液罐5和尾气破坏罐的罐体可以具有相同形状。
继续参考图1至图5,超氧水生成装置1还可包括反应气体发生器11, 如氧气发生器,其连接至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反应气体流入口。继续参考图1 至图5,超氧水生成装置1还可包括冷却流体发生器12,其可包括连接至 臭氧发生器2的冷却流体流入口的流出口(未标示)和与臭氧发生器的冷 却流体流出口连接的流入口(未标示)。
继续参考图1至图5,超氧水生成装置1还可包括电气控制系统13, 前述的浓度控制器可以集成或不集成在该电器控制系统13中。
继续参考图1至图5,超氧水生成装置1还可包括用于支承各超氧水生 成装置的各个部件的机架14。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器2、尤其 是基于板状结构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臭氧发生器,其可用于根据本发 明实施例的超氧水生成装置。所述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可以包括一对端盖、 位于端盖之间的一对地电极和位于该对地电极之间的一个高压放电装置。 该对端盖例如可以对叠置的各部件起加紧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可应用于便携式臭 氧发生器或小型/微型臭氧发生器(例如30g产量)场合,该臭氧发生模组 (地电极)例如是不可扩展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例如小型或微型臭氧发生器还 可以包括集成在臭氧发生模组中或与其独立的高压保险装置,其例如通过 插接头(未标示)电连接高压放电装置。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高压保 险装置例如在图26至图29中示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例如小型或微型臭氧发生器还 可以包括多个电气元件,其例如可集成在前述的电气控制系统13中。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示例性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
如图5至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20可 以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端盖223、位于第二端的第二端盖224、设置在所 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第一地电极221(临近第一端盖223)和第二 地电极222(临近第二端盖22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 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24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220 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盖223和第一地电极221之间的第一密封垫225和 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224和第二地电极222之间的第二密封垫226。在此, 借助于端盖加紧地电极对的方式能够允许实现紧凑的臭氧发生模组结构, 尤其是能够在保证实现相对较小面积的地电极的前提下,使得地电极或其 他模组部件是易于制造的。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地电极和可选的密封垫是成对设置的。 由此,它们各自具有相面对的相对面和相背对的背对面。在此,在所示的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223、第一地电极221和可选的第一密封垫225的 相对面与所述第二端盖224、第二地电极222和可选的第二密封垫226的背 对面在同一方向上,例如可称为第一表面。类似地,在所示的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端盖223、第一地电极221和可选的第一密封垫225的背对面与所述第二端盖224、第二地电极222和可选的第二密封垫226的相对面在同一 方向上,例如称为第二表面。相应地,高压放电装置240及其部件的表面 也可以类似地限定。
由此,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提供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 所述地电极可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形成的用于紧贴高压放 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在本发明一 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形成的第一布 气道和第二布气道。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 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 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与 所述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 电极包括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 体的布流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 布流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所述第 一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形成的凹陷区,所述接触面和至少一个微气道位于所述凹陷区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布气道的端部 且在凹陷区的包络之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布气 道的端部且在凹陷区的包络之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地电极可以本 身即是单件式的,无需封堵元件,而无需其他附件,例如流道的封堵元件。
在此,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地电极,在第一表面设置接触面和 微气道,在第二表面设置布气道和布流道。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地 电极,在第二表面设置接触面和微气道,在第一表面设置布气道和布流道。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
结合参考图5至图10与图11至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 一地电极221。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地电极221可以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二地 电极的相对面200(如第一表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240的接触面 2210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如多个微气道2212(在此为三 个)。如图13最佳地示出,所述微气道为水平延伸。
继续参考图11至图15,所述第一地电极221可以包括在相对面2200 中形成的凹陷区22100。如图13最佳地示出,所述接触面2210和微气道 2212位于所述凹陷区22100内。
结合参考图5至图10与图11至图15,所述第一地电极221包括在背 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对面2202(如第二表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2213 和第二布气道221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布气道可以设置成L 形,且可选地是彼此对称设置的。如图11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地电极还 可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2213与所述微气道2212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 孔2215(在此为三个)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2214与所述微气道2212的第 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2216(在此为三个)。如图13最佳地示出,在微气道 2212的端部(第一端)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2121,所述第一通 孔2215位于所述凹座22121中。类似地,在微气道2212的端部(第二端) 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2122,所述第二通孔2216位于所述凹座 22122中。凹座设置有利于平稳反应气流,提升气体反应效率。
在此,通过将微气道等反应结构和布气结构分设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 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气体接 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 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气体反应效率。
返回参考图11至图15,所述第一端盖223可以包括通气孔2238。如 图8和图10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端盖223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321 的第一布气道2213的贯穿的通气孔2238。结合参考图5至图10和图11至 图15,第一端盖223的通气孔2238可以临近第一地电极221的第一布气道 2213的端部设置。
继续参考图11至图15,所述第一地电极221可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 221的第二布气道2214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2218。如图11最佳地示出, 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气孔2218可以临近第二布气道2214的端部设置。
如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第一端盖223的通气孔2238可 以位于第一地电极221的凹陷区22100的包络之外,即按平面投影看,通 气孔2238位于凹陷区22100之外。如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 所述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气孔2218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221的凹陷区22100 的包络之外。由此,不仅可以相对于该臭氧发生模组的紧凑结构进一步延长通道以提高产气率,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够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气体 流通不会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如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第一端盖223的通气孔2238和/ 或所述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气孔2218可以位于第一端盖和/或第一地电极的 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气孔2238可以位于第一端盖(同样对应 于第一地电极)背对面的右上角;通气孔2218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同样 对应于第一端盖)背对面的左上角。这能充分应用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 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结合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221 还可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背对面2202中形成的用于分布 冷却流体的布流道2211。在此,通过将冷却流体的流动结构设置在地电极 的相反表面上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 够允许流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 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冷却效率。
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地电极221的布流道2211可以是在背 对面2202(第二表面)中曲折延伸的。
返回参考图5至图10,所述第一端盖223可以包括通流孔2237。如图 9和图10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端盖223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221 的布流道2211的贯穿的通流孔2237。结合参考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 15,第一端盖223的通流孔2237可以临近第一地电极221的布流道2211 的端部(如第一端)设置。
继续参考图11至图15,所述第一地电极221可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 221的布流道2211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2217。如图11最佳地示出,第一 地电极221的通流孔2217可以临近布流道2211的端部(如第二端)设置。
如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第一端盖223的通流孔2237可 以位于凹陷区22100的包络之外。如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所 述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流孔可以位于所述凹陷区22100的包络之外。由此, 这不仅进一步延长冷却路径,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 冷却流体流动而不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如图5至图10和图11至图15所示,第一端盖223的通流孔2237和/ 或所述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流孔2217位于第一端盖223和/或第一地电极 221的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流孔2237可以位于第一端盖(同 样对应于第一地电极)背对面的右下角;通流孔2217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 (同样对应于第一端盖)背对面的左下角。这能充分应用该紧凑结构的臭 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如图5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和所 述第一地电极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分别位于端盖和/或第一地电极的四角,其 中通气孔位于上角部,通流孔位于下角部。
结合参考图5至10与图16至图2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 地电极222。如图所示,所述第二地电极222可以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一地电 极的相对面2200(如第二表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240的接触面 2220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如多个微气道2222(在此为三 个)。如图18最佳地示出,所述微气道为水平延伸。
继续参考图16至图22,所述第二地电极222可以包括在相对面200中 形成的凹陷区22200。如图18最佳地示出,所述接触面2220和微气道2222 位于所述凹陷区22200内。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地电极的凹陷区22200 可以比第一地电极的凹陷区22100深,但可以想到具有相同的深度或反过 来。如图17和图18最佳地示出,第二地电极222还可以包括用于容纳高 压放电装置240的接头部2453的容纳槽2229。所述容纳槽2229可以与凹 陷区22200连通。
结合参考图5至10与图16至图22,所述第二地电极222包括在背对 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2202(如第一表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2223和 第二布气道222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布气道可以设置成L形, 且可选地是彼此对称设置的。如图16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地电极还可包 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2223与所述微气道2222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 2225(在此为三个)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2226与所述微气道2222的第二 端相连的第二通孔2216(在此为三个)。如图18最佳地示出,在微气道2222 的端部(第一端)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2221,所述第一通孔2225 位于所述凹座22221中。类似地,在微气道2212的端部(第二端)可形成 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2222,所述第二通孔2216位于所述凹座22222中。 凹座设置有利于平稳反应气流,提升气体反应效率。
在此,通过将微气道等反应结构和布气结构分设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 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气体接 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 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气体反应效率。
返回参考图5至图10,所述第二端盖224可以包括通气孔2248。如图 8和图10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二端盖224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222 的第一布气道2223的贯穿的通气孔2248。结合参考图5至图10和图16至 图22,第二端盖224的通气孔2248可以临近第二地电极222的第一布气道 2223的端部设置。
继续参考图16至图22,所述第二地电极222可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 222的第二布气道2224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2228。如图16最佳地示出, 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气孔2228可以临近第二布气道2224的端部设置。
如图5至图10和图16至图22所示,第二端盖224的通气孔2248可 以位于第二地电极222的凹陷区22200的包络之外。如图5至图10和图16 至图22所示,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气孔2228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222 的凹陷区22200的包络之外。由此,不仅可以相对于该臭氧发生模组的紧 凑结构进一步延长通道以提高产气率,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够有效保证 跨电极板的气体流通不会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如图5至图10和图16至图22所示,第二端盖224的通气孔2248和/ 或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气孔2228可以位于第二端盖和/或第二地电极的 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气孔2248可以位于第二端盖(同样对应 于第二地电极)背对面的左上角(第二端盖/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右上角); 通气孔2228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同样对应于第二端盖)背对面的右上角 (第二端盖/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左上角)。这能充分应用紧凑结构的臭氧发 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结合图5至图10和图16至图2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222 还可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背对面2202中形成的用于分布 冷却流体的布流道2221。在此,通过将冷却流体的流动结构设置在地电极 的相反表面上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 够允许流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 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冷却效率。
如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地电极222的布流道2221可以是在背 对面202(第一表面)中曲折延伸的。
返回参考图5至图10,所述第二端盖224可以包括通流孔247。如图8 和图10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二端盖224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 布流道2221的贯穿的通流孔2247。结合参考图5至图10和图6至图22, 第二端盖224的通流孔2247可以临近第二地电极222的布流道221的端部 (如第一端)设置。
继续参考图16至图22,所述第二地电极222可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 22的布流道221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227。如图16最佳地示出,第二地电 极22的通流孔227可以临近布流道221的端部(如第二端)设置。
如图5至图10和图16至图22所示,第二端盖224的通流孔2247可 以位于凹陷区22100的包络之外。如图5至图10和图16至图22所示,所 述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流孔可以位于所述凹陷区22200的包络之外。由此, 这不仅进一步延长冷却路径,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 冷却流体流动而不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如图5至图10和图16至图22所示,第二端盖224的通流孔2247和/ 或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流孔2227位于第二端盖224和/或第二地电极 222的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流孔2247可以位于第二端盖(同 样对应于第二地电极)背对面的左下角(第二端盖/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右 下角);通流孔2227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同样对应于第二端盖)背对面 的右下角(第二端盖/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左下角)。这能充分应用该紧凑结 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如图5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和所 述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分别位于端盖和/或第二地电极的四角,其 中通气孔位于上角部,通流孔位于下角部。
返回参考图5至图10并且结合参考图11至图15和图16至图22,在 组装后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中,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气孔2218可与第二 地电极222的通气孔2228相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右上角/第二表面的 左上角)。可选地,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盖的通气孔2238可与第二端 盖的通气孔2248重叠/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左上角/第二表面的右上 角)。
由此,可以形成经第一端盖223的通气孔2238、第一地电极221的第 一布气道2213、第一地电极221的微气道2212(第一端至第二端)、第一 地电极221的第二布气道2214、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气孔2218和第二地电 极222的通气孔2228、第二地电极222的第二布气道2226、第二地电极222 的微气道2222(第二端至第一端)、第二地电极22的第一布气道224、第 二端盖24的通气孔248的气体流通(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均是可行的)。 这样的结构允许本发明实施例的臭氧发生模组以极其紧凑的结构实现了相 当长的有效气体反应通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气率。这能够充分地将流 入/流出口分开,从而利用相对紧凑的空间。
并且,该结构可以允许分开的通气孔互换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 中,可以以通气孔2238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水生成装置1的臭氧发生 器2的反应气体入口,通气孔2248作为臭氧出口,即从第一端盖的通气孔 至第二端盖的通气孔的反应/流动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通气孔 2248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水生成装置1的臭氧发生器2的反应气体 (流)入口,通气孔2238作为臭氧(流)出口,即从第二端盖的通气孔至 第一端盖的通气孔的反应/流动路径。这尤其在小型、微型应用场合中是尤 为有利的,因为这为安装受限的空间提供了灵活度。
类似地,返回参考图5至图10并且结合参考图11至图15和图16至 图22,在组装后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中,第一地电极21的通流孔217可 与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流孔2227相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右下角/第二 表面的左下角)。可选地,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盖的通流孔2237可与 第二端盖的通流孔2247重叠/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左下角/第二表面 的右下角)。
由此,可以形成经第一端盖223的通流孔2237、第一地电极221的布 流道2211的一端(如第一端)、第一地电极221的布流道211的另一端(如 第二端)、第一地电极221的通流孔2217、第二地电极222的通流孔2227、 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2221的一端(如第二端)、第二地电极222的布流道 2221的另一端(如第一端)、第二端盖24的通流孔247的流通(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均是可行的),从而不仅可以获得具有极高紧凑度的模组冷却流 体分布结构,而且能够充分延长冷却流体流动路径,充分利用冷却流体的 换热效应,在极其紧凑的结构下获得最大化的冷却效果。这能够充分地将 流入/流出口分开,从而利用相对紧凑的空间。
并且,该结构可以允许分开的通流孔互换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 中,可以以通流孔2237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水生成装置1的臭氧发生 器2的冷却流体(流)入口,通流孔2247作为冷却流体(流)出口,即从 第一端盖的通流孔至第二端盖的通流孔的冷却流体流动路径。在一些实施 例中,可以以通流孔2247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超氧水生成装置1的臭氧发 生器2的冷却流体入口,通流孔2237作为冷却流体出口,即从第二端盖的 通流孔至第一端盖的通流孔的冷却流体流动路径。这尤其在小型、微型应 用场合中是尤为有利的,因为这为安装受限的空间提供了灵活度。
本领域技术将明白,除非特别说明(如贯穿的通气孔/通流孔等),在所 示的实施例中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设置的微气道和布气结构是沉槽形式 的。
继续参考图5至图10,第一密封垫225可包括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221 的布流道2211的流道孔2251、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221的第一布气道2213 的第一气道孔2253和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221的第二布气道2214的第二 气道孔2254。如图10最佳地示出,第一密封垫225可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2251的密封凸棱22511、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2253的密封凸棱22531和围 绕所述第二气道孔2254的密封凸棱22541。
继续参考图5至图10,第二密封垫226可包括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222 的布流道2221的流道孔2261、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第一布气道223 的第一气道孔2263和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第二布气道2224的第二 气道孔2264。虽然未示出,第二密封垫同样可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的密封 凸棱、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的密封凸棱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的密封凸棱。
图10最佳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密封凸棱可设置在面向端盖的 表面上;在面向地电极的表面不设置所述密封凸棱,即面向地电极的表面 是平的。这能充分利用端盖的加紧效果来同时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而不 影响气体/冷却流体的有效流动。
尤其是参考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高压放电装置240。所 述高压放电装置240可包括紧贴所述第一地电极221的第一介质板243、紧 贴所述第二地电极222的第二介质板244和包围所述第一介质板243和第 二介质板244的密封垫圈245。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装置240 可选地包括设置在第一介质板243和第二介质板之间44的第一和第二导热 板241、242。所示导热板可以提供良好的均匀热负荷的作用。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圈245可包括用于电连接高压保险装 置的接头部2453和从接头部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片,在所示的实施 例中为两片,即第一弹性导电片2451和第二弹性导电片2452,所述弹性导 电片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和第二介质板。如图10所示,接头部2453可以 套设插接头(未标示)以便连接高压保险装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导热 板241、242可包括用于容纳弹性导电片的缺口2411和2421。如图10所示, 所述密封垫圈245还可包括密封垫圈主体,其呈框形以在其中容纳介质板 和可选的导热板。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圈245的接头部2453如 前所述地被容纳在容纳槽2229中,而密封垫圈主体2450则可以被容纳在 凹陷区22100、22200中,并受其约束。
参考图26至图29,示出了一种高压保险装置230的实施例,其例如可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器的部件,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集成式 臭氧发生模块。所示高压保险装置230可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导线2321; 位于第二端的第二导线2322;保险管2325;设置在所述保险管2325内的 导热绝缘板2326;至少一片(图示为一张周向完全包裹的)绝缘隔热膜2327; 在所述密封腔中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熔断丝2328以及装 在所述保险管2325内的熄灭颗粒2329或熄灭流体。熄灭颗粒2329例如为 石英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保险装置230还可包括在所述第一 端套设在所述保险管上的第一弹性绝缘护套2323和在所述第二端套设在所 述保险管上的第二弹性绝缘护套2324。
如图26和图29所示,所述至少一片绝缘隔热膜2327覆盖在所述导热 绝缘板2326上以包围出密封腔。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臭氧发生 器的高压保险装置能够具有长期稳定工作的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作为解释而非限制地,特别是借助于导热绝缘板一方面能够允许处于严苛 条件并通常会由此引起熔丝的高温借助于所述导热绝缘板迅速将热量传导 出去,而且还能保证该导热介质绝缘板保持很高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 还能有有效地在熔丝过载失效时可能会引起的极高温度传导至整个导热绝 缘板,而使得绝缘隔热膜熔化并造成熄灭颗粒或熄灭流体覆盖熔丝,避免 引起火灾或尽快熄灭已产生的燃烧。
如图29所示,所述导热绝缘板2326可包括在轴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 长孔23260、23262、23264(例如奇数个,在此为3个)和位于所述多个长 孔之间的间隔部23266、2326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丝沿所述多个 长孔延伸并骑跨所述间隔部。由此,可以通过熔丝在长孔延伸并骑跨间隔 部极大地提高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在图28所示的实施 例中,所述熔断丝沿所述多个长孔延伸并交错地在所述导热绝缘板的顶面 和底面骑跨所述间隔部。这能够进一步平衡熔丝结构加载,提供更高的工 作稳定性和结构长度。
如图29所示,所述长孔23260、23262、23264可包括位于轴端的定位 锐角23261、23263、23265。借助于定位锐角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高压保险装 置的工作稳定性,这尤其是使得两端的导线和熔丝能够更好地对准。
如图29所示,所述高压保险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导热绝缘板两端处的 两个电连接部23268、23269,用于将所述熔断丝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 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结合参考图26和图28,所述电连接部23268、23269 被包覆在所述导热绝缘板和所述绝缘隔热膜之间。这种包覆设置的电连接 部能避免连接部位成为熔丝失效的主要热传导部位,这据信能显著提高了 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优选地,所述电连接部为焊接、如锡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绝缘板由耐高温无机介质材料制成,优选 由陶瓷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险管是透明的,优选为透明石英管。这可以 给操作人员或监控装置提供更好的失效监控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膜可具有高于熔断丝的熔点。
除非明确指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或步骤并不必须按照特 定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 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在本文中,针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为简明起见,各 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是详尽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部分可 能会被省略。在本文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 示例”、或“一些示例”意指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而非所有实施例。上述术语并不必然意味着指代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在 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 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已参考上述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系统及方法,其 仅为实施本系统及方法的最佳模式的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 是可以在实施本系统及/或方法时对这里描述的系统及方法的实施例做各种 改变而不脱离界定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Claims (19)

1.一种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臭氧发生器,具有用于输出臭氧的臭氧流出口;
主超氧水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循环超氧水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缓冲储液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接头管组件,具有对接所述主超氧水罐的第一开口的第一接口、对接所述循环超氧水罐的第一开口的第二接口、对接所述缓冲储液罐的第一开口的第三接口、对接所述臭氧流出口的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用于输入原料水的进水口和用于输出所述超氧水的出水口;
连通管,配置成连通所述主超氧水罐的第二开口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的第二开口;
泵,接入所述第五接口且被配置成泵送所述原料水、所述臭氧及混合的所述超氧水经所述主超氧水罐、所述连通管、所述循环超氧水罐、所述接头管组件并返回所述主超氧水罐的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主超氧水罐中的超氧水浓度的浓度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通过控制所述超氧水的循环次数和/或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臭氧流出口输出的臭氧浓度来控制所述超氧水浓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响应于设定的超氧水浓度,在预定循环次数内,控制泵在第一泵送压力下进行泵送,且在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停止泵送或控制所述泵在第二泵送压力下进行泵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响应于设定的超氧水浓度,控制所述臭氧流出口以第一臭氧浓度输出所述臭氧,且在达到预定循环次数后,控制所述臭氧流出口以第二臭氧浓度输出所述臭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包括可控流量调节的第一阀和用于用户操作以允许超氧水通过所述出水口流出的第二阀,其中所述浓度控制器配置成根据所述超氧水浓度和循环状态控制第一阀的开度,且所述第一阀的所述开度约束了通过所述出水口的最大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缓冲储液罐中的液位的液位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控制器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缓冲储液罐中的液位到达低液位,允许所述泵进行泵送,且响应于所述缓冲储液罐中的液位到达高液位,停止经所述进水口的原料水的输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应气体发生器,其连接至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反应气体流入口;以及/或者
冷却流体发生器,其包括连接至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流体流入口的流出口和与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流体流出口连接的流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尾气排出管,其连接至所述连通管以及所述缓冲储液罐的第二开口;
气液分离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尾气排出管内;
尾气处理装置,其连接至所述尾气排出管以处理排出的尾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超氧水罐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设置的位置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上,所述缓冲储液罐设置的位置低于所述主超氧水罐和所述循环超氧水罐设置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超氧水罐、循环超氧水罐和缓冲储水罐均竖直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管组件包括位于循环超氧水罐与主超氧水罐之间的第一部段、第二部段和第三部段,第二部段位于第一部段下游且具有小于第一部段的直径,第三部段位于第二部段下游且具有小于第二部段的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临近所述第三接口设置并位于所述循环之外;所述出水口临近所述第一接口设置并位于所述泵和所述主超氧水罐之间;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且所述第五接口临近所述第一接口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器包括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所述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端盖、位于第二端的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其中所述臭氧流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一。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相对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
其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
其中,所述第一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
其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相对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
其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
其中,所述第二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通的多个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贯穿的通气孔;
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贯穿的通气孔;
其中所述臭氧流出口为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通气孔之一。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
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超氧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的贯穿的通流孔;
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的贯穿的通流孔。
CN202111406686.0A 2021-11-24 2021-11-24 超氧水生成装置 Pending CN1161617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6686.0A CN116161747A (zh) 2021-11-24 2021-11-24 超氧水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6686.0A CN116161747A (zh) 2021-11-24 2021-11-24 超氧水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1747A true CN116161747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6686.0A Pending CN116161747A (zh) 2021-11-24 2021-11-24 超氧水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174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3524B2 (en) Fuel cell system
JP4780579B2 (ja) 電気化学電池の流体流れの制御
US7070873B2 (en) Cooling method for fuel cell
US6326095B1 (en) Integrated manifold/reformer for fuel cell systems
JP3553245B2 (ja) 直接メタノール型燃料電池
KR20040007770A (ko) 연료전지장치용 매니폴드
CN216513009U (zh) 超氧水生成装置
CN111661821A (zh) 便携式臭氧发生器
US10829858B2 (en) Electrode arrangement for electrochemically treating a liquid
CN216336615U (zh) 超氧水生成装置
JP2016518017A (ja) 燃料電池のための冷却システム
CN116161747A (zh) 超氧水生成装置
JP3249282B2 (ja)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燃料電池
CN113013442A (zh) 燃料电池系统、循环冷却系统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JP2010251329A (ja) 燃料電池
CN216336614U (zh) 用于超氧水生成装置的储液罐以及超氧水生成装置
CN211343388U (zh) 一种高效散热振动泵
CN116161626A (zh) 用于超氧水生成装置的储液罐以及超氧水生成装置
CN116161746A (zh) 超氧水生成装置
CN114751383B (zh) 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
CN215667154U (zh) 机箱式臭氧发生器
KR101601438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열관리 시스템
CN211005647U (zh) 具有自调温功能的电解槽和电解装置
CN115624664B (zh) 小型化膜式氧合器
JP2004319346A (ja)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形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発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